📖 ZKIZ Archives


中國明年穩中求進振興實體,加快研制房地產新機制

對於2017年的經濟工作,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在不少專家看來,會議已釋放出了提振產業發展的重要信號。

按照慣例,每年研究分析來年經濟工作的最後一次政治局會議尤為關鍵,扮演著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基調的重要角色,後者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總指揮。除此之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將在12月份召開,部署來年的三農工作,同時也是對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預熱。另有知情人士透露,五年一次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召開。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中央的政策,但過去幾年由於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並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和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政府明年推行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希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表示,在全球政治和經濟形勢異常不確定的大環境下,2017年的經濟工作仍會以“穩”字當頭,且很可能保留6.5%~7%的增長目標,並為此實行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預算赤字會提高到3.5%左右。因此,控制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將成為2017年的重點。

而在市場關註的房地產方面,未來將出臺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能使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的一攬子政策。

“擰水分”

9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在描述2017年經濟工作時用了不到600字,但卻透露出了不少信息。其中,特別分隔出一段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對指導明年經濟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關鍵領域工作取得突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12年以來,穩增長成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首要目標,2017年也將如此。

“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沒有變,財政、貨幣政策還是以穩增長為主,穩增長是明年首要任務。”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對本報記者表示。

以“穩”字當頭,其中一面便是抑制資產泡沫,防止金融風險。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一些資金“脫實向虛”,擾亂實體經濟信心。

今年7月份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抑制資產泡沫”;10月的政治局會議又將這一要求細化到了貨幣政策的層面,要求“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註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顯然,中央正不斷加強對於金融風險的防範。

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9日表示,自4月份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以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整體水平在下降,風險案件高發、頻發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目前,專項整治工作已進入清理整頓階段。

而在被認為是“抑制資產泡沫”主要方向的房地產方面,多地已出臺樓市調控政策。對於2017年房地產市場的動向,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發展不能只靠一時的應急政策,關鍵要解決內火,完善制度建設。”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和房地產經紀人學會副會長柴強表示,建立長效機制的關鍵是處理好住房消費和投資、房地產和經濟增長、存量房和增量房之間的關系。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的房地產調控註重短期效應,經濟低迷時希望借此拉動經濟,過熱時又通過限購限貸進行調控,沒有從本質上來研究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未來肯定要出臺一攬子政策,比如加大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減輕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在購房需求上可以采取限購限貸政策,並在合適的時機推出房地產稅。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中國經濟階段性企穩條件逐步形成,但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和金融領域風險,避免風險繼續積累和擴散,並在推進結構性改革中使風險逐步得到釋放。

他指出,穩中求進要為經濟築底創造條件。堅持穩中求進,核心是穩政策、穩預期。宏觀政策要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用穩定的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實現經濟築底企穩,不能急於求成,要堅定信心,保持戰略定力。”

“練肌肉”

“擰水分”的目的則是讓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在制造業,關鍵在存量,核心是創新。”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除了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更重要的是用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日前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僅僅用金融杠桿來搞發展,對中國來講是災難性的。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的觀點與董明珠不謀而合:“如果政府把經濟發展的重心置於金融業而輕視實體經濟,從長遠看,結果會是災難性的。”

章俊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目前和未來10年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挑戰。

事實上,我國已經開始迎接挑戰。工信部7日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到2025年,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我國到2015年已經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仍是我國制造業亟須突破的瓶頸。

專家認為,加快推進中國制造,還需要諸多綜合改革措施配套,包括財政資金的支持和引導,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最佳組合。

在配套措施方面,《規劃》提出,要創新金融扶持方式,鼓勵建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智能制造發展基金,鼓勵社會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投向智能制造領域。同時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發展應收賬款融資,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穩定的投資渠道,可以引導這些資金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不少專家認為,智能制造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而國有企業改革則將直接影響下一步改革的成敗。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企改革的核心是要穩中求進,目前有一些穩定就不需要改革的輿論是不可取的。在穩增長、穩預期的同時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需要重大的關鍵性改革牽引結構調整,用改革的成就來增強發展信心。

中央深改組近期通過的三個關於國有資本管理的文件明確,國資改革中的核心就是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國資委副主任劉強在9日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國資委正在通過職能轉變,設立了資本運營和收益管理局,就是為了突出“管資本”。與此同時,國資委正在制定出資人監管的權利和責任清單,按照現在的進展情況,國資委已經制定了這個清單,共有30多項權責。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表示,明年將是國企改革見效年,為了推進改革細項任務的順利完成,國資委正在積極研究和制定明年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方案。

除此之外,此次政治局會議還明確,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並強調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19

人民日報社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分析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明年將召開黨的十九大,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這次會議對於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逐步形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引導形成良好的社會預期,堅定推進各項改革,妥善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質量效益提升,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成績來之不易。

在肯定良好開局的同時,也要認清風險挑戰。面對錯綜複雜形勢和艱巨繁重任務,我們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貫徹好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

穩中求進,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經濟社會發展穩,宏觀政策必須要穩,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預期穩,市場才能穩,大局才能穩,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擴大開放,加強產權保護,維護法治環境,增強企業信心。要加強同市場的溝通,增強政策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同時,要深入細致做好社會托底工作。

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不敢作為,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今年,我們以“三去一降一補”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更艱巨的任務還在後頭,明年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去除沒有需求的無效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同時,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決管住貨幣總量,摸清風險隱患,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明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要進一步把思想、行動、工作重點統一到黨中央要求上來,增強定力、鞏固成果、乘勢而上。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要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去庫存要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去杠桿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降成本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補短板要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現農業向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轉變。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必須蹄疾步穩地推進關鍵性改革,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重點地推動對外開放。

明年經濟工作的大政方針已定,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知難而進,盡心盡力把經濟工作做好,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02

證監會主席助理宣昌能:防控金融風險 堅持穩中求進

第二十一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7日在京召開。證監會主席助理宣昌能在會上發表演講稱,展望2017年,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有挑戰也有機遇,證監會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將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深入推進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切實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

宣昌能表示,剛剛過去的2016年,證監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立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的重要指示,深刻反思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教訓,著力推進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資本市場功能得到一定的修複和改善,市場運行呈現穩中有進的特點。

宣昌能稱,“穩”,主要體現在滬深股市運行總體平穩,市場機制的內在穩定性增強。去年3月初至年底上證綜指累計上漲15%,二、三、四季度區間振幅均低於10%,漲跌幅超過2%的交易日僅7個,這些指標大幅低於2015年的水平。“進”,主要體現在股票融資規模大幅增加,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力度加大。2016年,IPO、再融資(現金部分)合計1.33萬億元,同比增長59%,IPO家數和融資額創近五年來新高,再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新三板掛牌公司接近翻番,突破1萬家,全年融資1405億元。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較為活躍,涉及交易金額2.39萬億元,有力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和國有企業改革。滬深交易所債券市場融資也大幅增長,非金融企業全年累計發行債券2.87萬億元,同比增長1.7倍。“進”還體現在多方協同、多管齊下打擊資本市場的各類違規違法行為。回過頭來看,這一年既充滿挑戰,亮點也不少。

宣昌能指出,展望2017年,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變數較多,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有挑戰更有機遇。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推進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讓市場的規矩嚴起來,切實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摸清風險底數,做好應對準備,守住風險底線。同時,我們將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完善市場功能,拓展市場廣度和深度,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助力“三去一降一補”,顯著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177

IPO提速是藥還是毒? 穩住方能求進

本周A股偶遇“黑色星期一”,創業板跌幅一度達到6%。股市一跌,叫停IPO之聲就不絕於耳。歷史上每一次股市大跌,新股發行都是首當其沖遭遇“聲討”。回顧歷史,自1990年滬市開板以來,A股26年間關閉一級市場長達5年半。

此次市場調整,正值達沃斯論壇舉行,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有關“排隊過長”的表態再次引發討論。

IPO提速是藥還是毒?海通證券荀玉根認為,加大股權融資是必然趨勢,IPO提速是資金脫虛入實的解藥;但是藥三分毒,新股增加,影響短期股市資金供求,打新收益率下降。“解毒”的辦法也有,建議加快資管產品發行、控制再融資以達新平衡。

“如果新股上市首日出現沒有封住漲停板的情況時,依據這一人氣指標,證監會可以適當放緩新股發行的速度,但切莫再次關閉一級市場。”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市場化改革只能進不能退,必須喚起投資者“用腳投票”的風險意識,讓投資者行使話語權、自主決策,才能真正打破“政策市”

“抽血”質疑

對於IPO提速,有投資者向第一財經記者反映了三個質疑。第一,股市下跌,監管層卻不控制新股,這是不顧二級市場投資者嗎?第二,股市的定位是什麽,監管層為何組織股市、投資者為何參與股市,難道股市是為了上市公司“圈錢”?第三,監管層總提“輸血”實體經濟,為何實體經濟發展要讓股民來支持?

投資者之疑有其理由。近期IPO發行加速,資金供求偏緊,打新收益率下降。據IPO發行後一般在多個交易日內將連續漲停,荀玉根統計,2016年新股上市後平均連續13.7個交易日漲停,上市首個交易日平均漲幅為43.8%,按此估算新股上市後連續漲停期間收益率高達381.9%。

但是近期打新平均收益不斷下滑,新股的平均漲停天數在不斷減少,而開板平均漲幅也在不斷下降,與此同時,單批新股的平均收益也在不斷下滑。

比如1月12日上市的海利爾,在第四個交易日就打開漲停板,18日僅上漲2%。1月9日上市的太平鳥也在上市第四個交易日破板,當天收漲2%;18日當天,該股在上市第八日就收於跌停。同時,新股增加對上市公司也有一定的資金分流效果,這一點在創業板較為明顯。

“加速IPO,本身就是一個‘擠泡沫’的過程,用新股票壓縮老股票的泡沫。如果不發行新股,老股票的泡沫是擠不出來的。”董登新稱,增加新股供給是市場化必須經歷的過程,不能避免。投資者也不是束手無策,而是可以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來進行選擇。如果投資者認為新股價格上不去,那就不要打新,企業也會隨之自動放慢IPO的節奏。說到底,股市的主動權是在投資者手中。

但是,監管層可以根據新股上市漲停板情況判斷市場人氣,如果出現第一個漲停板就封不住的情況,監管層可以考慮適當放緩新股發行的速度。“但是不要停止,不能再‘叫停’,這樣會給市場傳遞錯誤的信號。”

不過他建議,監管層的審核應該更加嚴格,尤其是對再融資。2016年,IPO、再融資(現金部分)合計1.33萬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IPO融資僅約1700億,再融資規模過萬億。

“發達市場新股上市之後,再融資一般是非常謹慎的,但是A股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表現‘任性’,這也讓定向增發成為部分股東‘圈錢’的主要渠道。”董登新分析,重組、定增、減持是一個系列,部分有信息和資金優勢的機構參與定增,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從二級市場高價減持,背後還是與中小投資者的“對賭”。況且在這一過程中,還往往隱藏著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反市場公平的問題。

在荀玉根看來,IPO提速是實體經濟的解藥,但是是藥三分毒。針對短期供求關系的變化,監管層也不能坐視不理,他建議監管層加大資金入市力度對沖IPO加速對資金面的沖擊。

“近期IPO加速發行,將有利於解決IPO定價不合理問題,發行節奏加快導致新股難獲連續漲停。但是打新收益率持續降低也挫傷資金打新的積極性,在市值配售制度下其為打新而鎖定的A股倉位也將解凍,由此對A股資金面造成壓力。”荀玉根稱,為IPO加速造成資金面緊張局面,監管層應當從其他資金供求方面下手,比如加快批準成立私募、公募基金力度,加大銀行理財、養老金等資金入市節奏、降低再融資規模等。

穩中仍求進

為維持二級市場高估值而限制新股上市,這與市場化改革方向並不一致。事實上,從證監會高層近期的表態來看,推動資本市場發展,對接實體經濟的態度十分明確。

方星海1月18日在達沃斯公開表示,“中國自己的資本市場的改變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我們自己的改革做的更好的話,我們不應該有那麽長的IPO的排隊,我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會更大,這里頭中國證監會也是面臨很大的一個任務。”

在近期證監會“一把手”培訓班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對2017年的基調定為“穩”,在這個主基調下,爭取在資本市場關鍵領域真正有所進取,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改革,強化資本市場基礎性功能。

監管層態度的背後,是我國長期間接融資強、直接融資弱的現實。據荀玉根統計,2016年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社融比重為7.0%,債券融資為16.8%,而日本同樣是銀行主導型金融制度國家,其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比高達60%以上,美國則高達80%以上,中國直接融資市場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歷史上IPO融資有助企業業績改善、支撐經濟增長,目前融資結構中信貸占大頭,企業債務率高,加大股權融資是必然趨勢,是資金脫虛入實的解藥。”荀玉根發現,在直接融資中,當前債務融資發展過快,企業部門杠桿率高達123.1%,高於國際水平。

沈重的債務負擔拖累企業長遠的發展,這就迫切需要企業改變融資結構,在直接融資中更多采取股權融資。而IPO融資能夠助力企業業績改善,支撐實體經濟增長。上市公司較非上市公司更易獲得持續的低成本融資,這既支撐企業迅速擴張,又利於降低財務費用。

“股市的基本定位,是股權交易的場所,企業可以融資,投資者可以分享企業成長的紅利。”董登新表示,作為上市公司,應該有回報意識,重視給投資者分紅;作為投資者,要有股東意識,投資者通過用腳投票對自己負責;作為監管層,要做好市場監管,將IPO審批權逐漸交給交易所,讓新股發行成為市場化行為,都要回歸本位。

為什麽股市一跌投資者就會去質疑監管層?根源還是因為監管層的“實質審批”。“監管層替代了投資者對公司的判斷權,發行節奏、發行定價、公司質量,都是監管層來把關,投資者只要閉著眼睛打新就行了,甚至不需要有風險意識。”他建議,監管層應保持與市場的距離,讓投資者和企業都擁有自主權,市場才能真正成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19

中國經濟穩中求進 尋找中速增長均衡點

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6.5%左右、實現進城落戶1300萬人以上、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遊費……3月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思路與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脈相承,是領導層的集體智慧。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出席會議。

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長劉應傑在媒體上表示,去年12月初成立報告起草小組,12月31日就拿出了報告初稿。報告草稿下發到31個省區市、中央黨政軍群各部門共148個單位,廣泛征求意見。中間經過了多次修改,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召開四次會議,對報告進行審議討論。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名專家學者認為,在“十三五”實現良好開局後,2017年主抓的工作體現了新時期下“穩中有進”的新執政思路,有助於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找到能穩得住的中速增長均衡點。

事實上,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習近平2月28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時更強調,做好2017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努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

緩中趨穩、穩中向好是當前經濟形勢總的特點,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實體經濟在不斷複蘇。無論是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還是此次的報告,振興實體經濟及如何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都是重要議題。

李克強5日作報告時說,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指出,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切實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落實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政策,落實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讓科研人員不再為雜事瑣事分心勞神;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加快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要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推動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

《中國制造2025》的頂層設計於今年2月基本完成,全面轉入實施階段。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深入實施,我國企業將依托“互聯網+”行動計劃,以提高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產業技術的深度融合,朝著產業高端、智能、綠色、服務的方向發展,產生產業新的競爭優勢,從而在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實現全面轉型升級。

振興實體經濟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支撐,需要政府創造適合新興產業發展的大環境。一是要減稅降費,二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指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李克強此次強調,今年全年再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一定要讓市場主體有切身感受。

全國政協委員張連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今年政府工作的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蛹成蝶的轉型升級,改革要從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出發,用改革來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通過減稅降費、放寬準入、鼓勵創新,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供給側改革繼續加碼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之戰,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關鍵所在。

去年,我國退出鋼鐵產能超過6500萬噸、煤炭產能超過2.9億噸,超額完成任務。2017年是去產能的攻堅之年,根據報告,今年鋼鐵、煤炭去產能的目標為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還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以防範化解煤電過剩產能風險,提高煤電行業效率,為清潔能源發展騰空間。

目前,已有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青海等10多個省份設定了各自2017年的去產能目標。

出清僵屍企業,是去產能最艱巨也最重要的任務。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指出,深入推進去產能,要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

李克強強調,要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更多運用市場化、法制化手段,有效處置“僵屍企業”,推動企業兼並重組、破產清算,堅決淘汰不達標的落後產能,嚴控過剩行業上新產能。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去產能的硬仗是處置“僵屍企業”,是國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去產能的推進會帶來鋼鐵、煤炭行業新一輪的兼並重組,此前的重組都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今後任務會更重。

員工安置一直是去產能的一大難點。李克強表示,去產能必須安置好職工,中央財政專項獎補資金要及時撥付,地方和企業要落實有關資金和措施,確保分流職工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在去庫存方面,報告提出,今年要因城施策去庫存,目前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仍然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進城人員購房需求。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7年的信貸政策將以穩健為主,房地產市場的整體發展也將逐漸平穩。

堅持不搞強刺激

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在解讀報告有關情況時表示,去年M2(廣義貨幣)的增長速度是11.3%,低於13%左右的預期目標。其實,M2增速在目前中國經濟形勢下低於13%,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是更有利的,“這正好印證了我們所講的中國政府堅持不搞強刺激政策,也說明我們沒有放開‘閘門’。”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王順分析,今年貨幣政策的執行要考慮保障經濟穩定增長,在下行壓力較大情況下,貨幣政策不能收得太緊;適應去杠桿、去產能要求,貨幣政策不宜太松;為保證金融穩定和推動金融改革創造良好環境,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態勢。

今年是互聯網金融被寫進報告的第四年,從今年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控風險”成為主基調。李克強指出,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整頓規範金融秩序,築牢金融風險“防火墻”。

全國政協委員、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目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已進入“清理整頓”階段,在處置不同形態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時,要把投資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全國政協委員、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表示,為化解存量不良包袱,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銀行應加大清收力度、加快不良資產轉讓、實施不良資產證券化等舉措進行不良貸款處置。

藍天保衛戰打響

“把發展硬道理更多體現在增進人民福祉上”,報告中的這句話是總理親自加入的。而對於人民群眾廣為關註的霧霾問題,報告也首次出現了“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的說法。

黃守宏5日表示,今年的報告大幅增加了霧霾治理的篇幅,這實際上也是政府發出的一個信號,就是要以更大的力度來治理霧霾。

具體來看,一要加快解決燃煤汙染問題;二要全面推進汙染源治理;三要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在重點區域加快推廣使用國六標準燃油;四要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加強對霧霾形成機理研究,提高應對的科學性和精準性;五要嚴格環境執法和督查問責。

黃守宏表示,報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給了一個“大禮包”。從“穩增長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的政策取向,到“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的原則要求,再到促進就業、取消手機長途費和漫遊費、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和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等一系列具體舉措,充分體現了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濃郁的民生情懷,也表明中國的發展有溫度、人民的幸福有質感。

比如,在醫療衛生方面,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標準,擴大用藥保障範圍。在全國推進醫保信息聯網,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完善大病保險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三級公立醫院要全部參與並發揮引領作用,建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增強基層服務能力,方便群眾就近就醫。分級診療試點和家庭簽約服務擴大到85%以上地市。繼續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06

普華永道:中國經濟穩中求進 民營企業信心增強

眾所周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增長上發揮著積極作用。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對我國GDP貢獻率已超過60%,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機會,來自民營企業的稅收占比超過50%。

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民營企業的表現更加舉足輕重。我們的《亞太經合組織CEO調研報告》是普華永道連續八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最近我們首次對報告中81位中國民營企業商業領袖(報告中共有21個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的1400多名商業領袖)的觀點加以提煉,完成了《中國民營企業報告》。我們發現,在宏觀經濟穩中求進的情況下,受訪的中國民營企業高管們對發展前景十分樂觀,並在多個方面表現得非常有信心。

首先,民營企業高管對其公司未來一年的收入增長前景“非常有信心”的比例大幅提升,從之前的30%攀升到35%。

從行業角度看,超過49%的金融服務業企業領導者預測其所在行業未來三年每年的增長率將達到8%或更高,超過中國GDP的增長預期;緊隨其後的是30%的消費與零售業以及23%的工業企業管理者,認為其所在行業未來三年每年會增長8%或更高。

從企業經營戰略層面看,82%的民營企業高管對於推出新產品與服務或進入新行業“有信心或更有信心”,78%對於擴大亞太地區經營規模有信心,68%對確保獲得能在全球層面發揮作用的人才和技能有信心。在這些方面,民營企業的觀點與總體樣本的觀點基本一致。

在國內需求前景樂觀的背景下,59%的民企高管考慮在國內現有市場開發新產品和服務,並作為其公司未來三年采取的首要戰略。49%的受訪民營企業高管計劃采用市場擴張戰略,向不同的終端市場銷售產品和服務,相同比例的民營企業高管把強化品牌作為首要戰略。

第二,即便有短期的可能存在的不穩定因素例如中美貿易摩擦,但中國持續推進的貿易開放程度將惠及更多民營企業。

盡管最近幾個月來,中美貿易關系出現緊張局勢,但從民營企業對貿易進展的觀點來看,全球貿易會讓企業從中受益的良好情緒仍然十分鮮明。當問及過去12個月亞太地區自由貿易發展的速度時,有26%的中國民營企業高管認為進展重大,而在所有受訪的中國企業高管中只有23%持相同觀點。由於新的貿易協定,30%的受訪民營企業高管認為公司的營業收入機會將增多。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將極大促進中國與相關國家之間更緊密的貿易聯系,這將為民營企業創造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

與此同時,受訪的民營企業高管表示,未來一年在全球貿易環境中將面臨的挑戰包括移動數據跨境壁壘增加(36%),雇用外籍員工壁壘增加(31%)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意在海外市場開展多元業務的民營企業比例從27%大幅提高至34%,此跡象表明民營企業願意並準備調配資源,以進行全球擴張和分散本土業務的相關經營風險。我們的調研顯示,願意通過海外投資拓展其全球業務範圍的民營企業數量增多,計劃在未來一年增加全球投資的民營企業從57%增加到62%。

無獨有偶,隨著政策變得更加清晰明朗,海外並購活動有望重拾升勢,普華永道《中國企業並購市場2017年回顧與2018年展望》預期,2018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活動將會有所增長,接近甚至可能超過2016年的紀錄。

再者,為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68%的中國民企高管表示在“很大程度上”或“一定程度上”會在國內進行更多增值活動(例如研發),以確保海外市場的增長;65%的受訪中國民營企業高管表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或“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靠商業夥伴關系/合資企業確保海外市場的增長。

第三,民營企業正更加積極地擁抱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等高新技術。

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引起了民營企業的高度重視。我們的調研顯示,未來三年內,民營企業高管“在組織內部實現某些職能的自動化”的比例,從目前的62%將逐步上升到83%。另外,53%的中國民營企業高管表示正在“投資機器學習和新興技術”,而未來三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74%。與此同時,民營企業也準備大規模培訓其員工熟練使用新型自動化工具,掌握數字化使用方法。

最後,在我們調研樣本中的民營企業的主要行業分別是工業產品(35%)、消費和零售業(27%)、金融服務業(9%)、科技公司(12%)和專業服務業(10%)。在收入構成方面,33%的公司收入為1億美元或以下;26%的公司收入在1億美元至5億美元之間;23%的公司收入在1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之間。

很顯然,這些民營企業很多已經初具規模,還有7%樣本公司是收入在100億美元以上的超級獨角獸企業。

(趙廣彬系普華永道中國資深經濟學家,領導普華永道中國戰略研究部;雷國鋒系普華永道中國戰略研究部市場顧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91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召開 料重穩中求進

1 : GS(14)@2017-10-22 14:02:50

【明報專訊】雖然十九大重點在於人事佈局,不會有經濟相關措施等推出,但人事既定,意味着下一輪經濟工作可以順利繼續展開,因此將於12月召開,定調來年經濟工作重點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是十九大後市場將會關注的重頭戲。

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說法,雖然今年初以來,房地產投資未有因此如市場預計般大幅下滑,但今年下半年多個城市已進一步加強樓市調控;此外,去年會議亦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重要位置,今年4月開始一連串的金融加強監管工作,乃至7月份提出成立金融發展穩定委員會,都在為去金融槓桿,降系統性風險做準備。

一般認為,作為新一屆領導班子的第一年經濟工作,大方向不會有很大轉變,相信仍以穩中求進為總基調,保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及積極有效財政政策。安盛投資管理新興亞洲高級經濟師姚遠表示,金融監管的力度不會減少,但保持現狀便可,因為從多項銀行指標來看,目前的措施已經有效果,除非發生極背馳的情况,否則不用進一步收緊,而中央也可以花更多精力投入在加快推進國企改革之上,這將會是明年工作重點之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99&issue=20171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8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