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维他奶欲进军大豆种植业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12/HTML_5G238XNE7T1F.html


在进口大豆的不断冲击之下,本土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上游种植业。“我们一直在东北寻找建立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的机会,希望这个进程可以加快。”8月11日,维他奶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袁杰对记者说。

作为中国市场最大的即饮豆奶企业之一,维他奶每年约投入4000万元在东北地区采购非转基因大豆,袁杰表示,维他奶在东北地区建立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的投资额将超过这个数字,并且会根据业绩增长逐步增加投资。

维他奶专门聘请的农业种植专家苏军则表示对黑龙江的嫩江平原充满兴趣。他已经在黑龙江地区考察了近12个月的时间。据悉,维他奶有望联合黑龙江嫩江地区大豆协会筹建大豆种植基地。

而在具体操作中,维他奶的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将采取与农户签订以合同形式进行种植,对豆农的价格进行一定的保护,保证豆农的利益和提升豆农对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意愿。

“今后将把分散的收购集中起来,通过规模效应稳定采购价格。自建基地还可更好地保障原料品质与食品安全。”袁杰认为此举是为了更好的确保原料供应。

据了解,豆奶、豆浆、豆腐等产品,占整个国产大豆消费量一半以上份额。中国大陆市场即饮包装大豆饮料的市场容量约为800百万升。即饮豆奶行业拓展空间巨大,目前正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

在这个过程中,维他奶业绩也随之大增。在过去四年,维他奶中国区的销售额约翻了两番,营业利润增长了近20倍。

“以前,维他奶中国区的营业额只占集团营业总额的5%,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20%。”维他奶集团高级总监罗志聪说。

不仅如此,维他奶还在不断扩张。袁杰表示,金融危机下业务的整合和扩张依然会专注豆类业务领域。据悉,维他奶将投资1.7亿港元用于设备产能的扩张。而维他奶所投入的资本开支将会使其产能上升20%至30%。

伴随业务扩张的是对上游原料需求的增加。然而,在国外转基因大豆大举入侵之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遭到严重冲击,直接影响到豆农种植积极性。

有统计显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价格一路下跌,2009年4月初一度低至每吨3000元,即1.5元/斤。在此冲击下,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也从原来的3.05元/斤,下跌到1.6元/斤。

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年以来,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大概有7%—8%,再加上受病虫害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国产大豆可能将减产200万吨左右。

而有意在黑龙江建立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直接渗透产业链上游的大豆企业并不仅仅只有维他奶。

今年4月,就传出中粮有意进入大豆产业基地领域的消息,而中粮投资40亿元在天津建立的粮油综合基地将加强其在国产大豆加工领域的能力,预计该基地每年可收购、加工国产大豆150万吨。据悉,维维豆奶、九三粮油、飞鹤大豆食品科技等大豆加工企业也有类似计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5

关于江苏农产品种植业成本效益分析(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caecf0100kuy2.html

 

最近两年的萝卜和大白菜每亩现金收益都约为1400多元, 每亩圆白菜现金收益约为1600多元


关于江苏农产品种植业成本效益分析(二)


食品产业网 (2006-12-1 15:40:26)
关于江苏农产品种植业成本效益分析(二)
   中国食品产业网: 
亩均耗费工时分析

 
   粮食和经济作物亩均耗费工时呈逐年减少趋势。
由于主要粮食作物在耕作、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上大多可以做到机械操作,劳力得到解放的程度很高。随着少免耕等种植技术的推广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种植 业生产越来越省时。近20年来,小麦、水稻等适合机械作业(机耕、机播、机收)的主要粮食作物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减少幅度多在三分之二左右,如2005年 籼稻的每亩耗费工时为7.3个,比1987年减少15.4个;小麦每亩耗费工时4.8个,同比减少8.4个;粳稻每亩耗费工时8.7个,同比减少12.4 个,减幅分别高达67.8%、64%和58.7%。目前尚不适宜机械收割的大宗作物,工作量也减少了3到5成,如2005年玉米每亩耗费工时7.7个,比 1987年减少12个,减少了60.9%;油菜籽每亩耗费工时9.6个,同比减少13个,减幅为55.8%;大豆每亩耗费工时5.3个,同比减少5.5 个,减幅为50.6%;棉花每亩耗费工时29.2个,同比减少16个,减幅为35.7%。

 
    蔬菜种植工作量总体趋势递减,其过程经历了先增加再减少的波折。
蔬 菜生产工作量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时,蔬菜种植相对较为粗放,经营管理措施比现在相对落后,和粮食作物耗费工时相比,差距不大,如1988年时,露地西 红柿每亩耗费工时73个,是当年水稻工作量的3.3倍。其后,由于蔬菜行情逐年看好,菜农对蔬菜的更为重视,蔬菜种植逐渐向精细耕作发展。如大棚西红柿在 1988年时每亩耗费工时78个,1990年时即上升到121个,1992更增加到146个,短短4年时间,每亩工作量增加了近1倍;大棚黄瓜也是如 此,1988年时大棚黄瓜每亩耗费工时116个,1992年达到了162个,增加了46个工时,4年时间增长了40%。露地蔬菜的情形也大体如此,露地西 红柿在1988年时每亩耗费工时73个,到1993年时上升到91个,增加18个工时,增长了25%;露地茄子同期则由60个工时增加到78.6个工时, 增加18.6个,增长了31%;露地芹菜则由57.9个增加到73.4个,增长了27%。精细耕作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亩均效益增长很快。如1992年大 棚西红柿每亩现金收益为2454元,是1988年的2.9倍;同期露地西红柿的亩均收益也由813元上升到1493元,增长了80%;露地黄瓜的亩均收益 也由532元上升到1036元,增长了95%。但其后简易耕作技术进一步发展,蔬菜种植也越来越省时,每亩耗费劳动工时数逐渐减少。如2005年种植大棚 黄瓜每亩约需80个工时,比最多时减少了一半的工作量;大棚西红柿约需88个工时,比最多时减少了42%的工作量;露地西红柿约需54个工时,比最多时减 少了41%的工作量。

 
   蔬菜生产的工作量最大。蔬菜生产工作量依然最大,其中又以大棚蔬菜最费时。如近20年的平均数据看,大棚黄 瓜每亩耗费工时高达105个,大棚西红柿稍低些,也达到了每亩近104个工时,都约是小麦耗费工时的12倍;大棚蔬菜外,露地蔬菜每亩耗费工时数和经济作 物中最耗工时的蚕桑茶叶相当,约在六、七十个左右,如露地西红柿每亩耗费75个工时,露地黄瓜每亩耗费工时71个,芹菜每亩耗费工时63个,茄子每亩耗费 工时60个,都远多于粮食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

 
   蔬菜工作量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工作量差距越拉越大。正由于粮食作物工作量逐年 减少,而蔬菜生产工作量则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波动,经过多年发展后,蔬菜工作量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工作量差距越拉越大。1988年时种植一亩露地西红 柿花费的工时是一亩水稻的3.5倍,目前两者的比值发展到了6.4倍;同期一亩大棚黄瓜耗费的工时对一亩小麦比值则由8.9倍进一步发展到16倍。

 
   露 地蔬菜的耗费工时则由原来和经济作物相当发展到高于经济作物,如2005年种植露地西红柿每亩耗费工时54.5个,比同期养殖蚕桑多7.1个工时,比种植 茶叶多20个工时,比种植棉花多25.2个工时;种植露地茄子每亩需耗费工时46.6个,和同期养殖蚕桑基本相当,比种植茶叶多近12个工时,比种植棉花 多17.4个工时。

 
   亩均投入工作量与亩均收益基本呈正比。
蔬菜种植工作量最大,亩均效益也最高;粮食作物种植工作量最 小,亩均效益也最低;经济作物种植工作量和亩均收入都居中等水平。在作物内部也基本如此,比如耗费工时较少的大白菜、萝卜、和圆白菜等品种,2005年亩 均耗费工时分别为26个、25个和30个工时,在被考察的8种蔬菜中最省时,只分别相当于同期种植大棚西红柿耗费工时的29%、28%和34%;分别是种 植露地茄子耗费工时的56%、54%和65%。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三种蔬菜种植效益也相对较差:最近两年的萝卜和大白菜每亩现金收益都约为1400多元, 每亩圆白菜现金收益约为1600多元,分别是同期大棚西红柿收益的30%和37%,分别是露地茄子收益的60%和70%,作物种植耗费工作量和收益基本成 正比。

 
   综上所述,蔬菜作物的高效益是以繁重的工作量为代价的。蔬菜生产的工作量大大多于粮食作物,也多于经济作物;粮食生产的效 益虽低,但需要付出劳力也最少;经济作物则居中,工作量在蔬菜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工作量之间,但经济作物工作量和粮食作物工作量差距较大,和蔬菜作物工作量 差距不明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62

氣候變遷推動美國玉米種植地帶北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50

在美國的中北部大平原,小麥曾經是最主要的作物,但現在,原本在更溫暖的地域種植的玉米開始不斷的向北推廣,越來越多的北方農民開始轉向種植玉米。

這種轉變當中包含了氣候的變遷,生物科技的進步幫助玉米種子的適應性更強、畝產量更高以及玉米價格高企所帶來的市場力量的推動。

根據北達科特州氣象學家Adnan Akyuz的研究:

更加溫暖的氣候使北達科特州有更長的時間來讓玉米成熟,過去的一百年裡該州的平均溫度上升了2.7度,可種植時間每十年增加1.2天。

從去年開始,玉米就已經開始撼動小麥在北達科特州的主導地位,玉米在那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收。在經歷了今年異常潮濕的春天之後,處於玉米種植帶中的農民正在為春季種植收尾。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今年在北達科特州預計有410萬英畝的土地被用來種植玉米,這個數字是以創紀錄的高度,同時也是十年前用於種植玉米的土地數量的三倍。但同十年前相比,小麥產量預計會下降11%。

去年從北達科特州出產的玉米佔到美國總產量的4%。高速發展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的食物需求以及美國乙醇生產業的擴張拉動玉米價格幾乎達到了歷史正常水平的近兩倍。加之其他穀物的價格高企推動該州農業經濟一片欣欣向榮。

根據美國農業部最近可用的2011年數據北達科特州的農場淨收益達到了21.7億美元,比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增長了11%。農業的蓬勃發展甚至引發了用工的短缺。

Steve Fritel在今年春季第一次種植的玉米比小麥多。這名同他的兒子一同種植4000英畝(約合16平方公里)土地的農場主表示:

小麥很賺錢,但是玉米更賺錢。

根據北達科特州經濟學家的研究:

拋去勞動和管理成本,這些北達科特州中北部的農民每英畝玉米的淨利潤為126美元是每英畝小麥65美元淨利潤的近兩倍。

這種轉變的趨勢同樣發生在其他的北部農產區包括明尼蘇達州和加拿大的馬尼托巴省。這些地方的自然氣候條件以前都不適合玉米的生長,但隨著適應性更強的玉米種子被像DuPont和Monsanto這樣的公司開發和推廣,以及逐漸變暖的氣候都使的在那裡種植玉米開始變得可能。

氣象學家和農學家都表示這是氣候推動美國農民命運變遷的例證。在氣候和農業進步的雙重幫助下,玉米對很多地域來講變成了有利可圖的種植作物。

美國農業部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可能引發更頻繁的極端天氣,土地侵蝕和降水模式的變化。農業部長Tom Vilsack在本月表示:

這些變化對我們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是我們以前所不曾遇見過的。

目前為止這種氣候變化的對一些穀物種植衝擊還比較小。但這種變化的不斷積累可能會在本世紀晚些時候表現的更加明顯,甚至可能導致美國原本的玉米主產區開始變得不再適合玉米的生產,去年生產了美國17%的玉米的愛荷華州就是一個可能的受害者。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今年種植玉米的土地總數應與上年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過去20年裡農業種植開始以全美規模轉向玉米,這使得在美國用於種植小麥的土地開始減少,但是這種變化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小麥的供給面和價格水平,世界範圍內的小麥供給依然相當充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19

玉米調減5000萬種植面積 對種業和農資行業影響有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219.html

玉米調減5000萬種植面積 對種業和農資行業影響有限

一財網 邵海鵬 實習生 唐樂融 2016-01-31 14:37:00

2016年玉米面積減少1000萬畝,按照一畝地需要4斤種子計算,1000萬畝相當於4000萬斤玉米種子(即2萬噸),而我國一年玉米種用量約在110萬噸左右,僅占1.8%。

在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的背景下,中國農業供給側出現結構性矛盾,糧食高產量、高價格、高庫存的“三高”特征日益凸顯。為破解這一難題,日前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要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

去年12月,在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會上,政府決定重點調減“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到2020年,調減5000萬畝,其中2016年力爭調減1000萬畝。

“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幹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這三個地方在我國地形版圖中呈現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因而得名。據統計,過去11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1.95億畝,其中“鐮刀彎”區域就占了四成,且“鐮刀彎”區域的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左右。

對於調整全國的種植業結構,日前,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墾豐種業”)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對此表示了肯定態度,尤其贊成國家啟動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只是這一問題相對比較複雜,他建議應更廣泛的征求各方意見,尤其是農業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意見。

墾豐種業於2015年1月27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成功掛牌,正式登陸國內資本市場。墾豐種業是黑龍江農墾集團的下屬公司,其從德國KWS(科沃施)公司引進的玉米德美亞系列品種,因為適合在東北地區種植而銷售火爆。據報道,2015年年初,黑龍江黑河部分地區,德美亞1號的售價由675元/袋上漲到1250元/袋。據其官網,2015年度,公司營業總收入19.9億,同比增長8.39%,營業利潤近4.5億,同比增長27.16%。

早熟品種推廣和積溫帶北移致產量增加

基於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的事實,以及“鐮刀彎”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玉米產量低而不穩,國家重點在“鐮刀彎”地區進行玉米結構調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馬鈴薯主食開發等工作,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因此,從地域上來看,黑龍江受到的影響尤大。

連續多年以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受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影響,種植玉米的比較效益明顯,玉米的播種面積不斷增加,糧食產量也隨之上升。黑龍江省之所以能夠在2011年一躍超過河南成為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大省,其中原因之一就在於棄種低產的大豆,改為玉米和水稻等高產作物。

當然,改種能夠成功,推廣早熟、中早熟品種功不可沒。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專家戴景瑞稱,在引進早熟品種之前,受自然條件限制,黑龍江第三、四積溫帶一般不能種植玉米。德美亞品種來自德國KWS公司(科沃施),因為德國緯度也比較高,所以研發玉米品種特別適合在我國同樣高緯度地區的黑龍江種植。隨著德美亞系列早熟品種的推廣,玉米種植區域逐漸向北挺進,種植面積由此增加近2000萬畝,僅此就增產近1000萬噸。

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也要歸功於氣候變化。吉林省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韓福春曾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這幾年糧食產量增加,跟積溫帶北移和東北處於豐水期有關。“農業還是看天吃飯。”

數據顯示,最近50年間,東北地區平均每10年溫度上升0.38℃。晚熟玉米種植北界已由上世紀60年代的遼寧向北推移到目前的黑龍江西南部,而且近50年來東北地區初霜凍總體呈偏晚趨勢,這就使得玉米可生產期延長。

上述墾豐種業負責人表示,德美亞系列品種去年銷售很好,供不應求。今年德美亞系列品種的銷售不但不會受到調減政策的影響,還會促進種植面積擴大、銷量增加。原因在於,調結構包括調減鐮刀灣地區面積的主要目的是鼓勵適區種植、直收籽粒幹糧,所以這個調整有利於德美亞等適合全程機械化的早熟品種種植區域南移,有利於提高黑龍江省中晚熟地區的機械化水平,提升糧食品質,增加種植戶收益。

對於2016年“力爭調減1000萬畝以上”的玉米調減任務,這位負責人稱,要註意三點。

一是國家調結構應該更多使用市場手段來引導而不是要求以任務形式落實,畢竟我國土地是集體所有,土地制度是承包到戶,種植戶有種植自主權。

二是關於替代作物。“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思路是對的,但同樣面臨著產業接續問題,如產品種出來,沒有深加工對接,將會造成新的積壓及更大損失。從目前情況看,如果調減的1000萬畝耕地全部種植以上作物,當前的產業承接能力不足,還需多產業協同,共同努力。

三是關於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短期內就把馬鈴薯轉為主糧並讓消費者來接受,這一願望與當前國情不符。因為馬鈴薯傳入中國幾百年以來都是作為蔬菜等非主糧食用的,想要跟西方一樣將馬鈴薯當主糧並不是短期內就能夠做到的,難的是國人的飲食習慣和風俗的改變。

5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對種業、對產量影響有限

由於2015年玉米臨儲收購價格下調,再加上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這勢必會影響到玉米種業市場和農資市場。不過,不論是行業分析師還是種業公司,均認為對行業的影響有限,有待觀察。

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玉米主任分析師張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鑒於目前政府尚未出臺明確的政策,其執行力度有待觀察,短期對國內外種業和農資市場影響有限。2016年玉米面積減少1000萬畝,按照一畝地需要4斤種子計算,1000萬畝相當於4000萬斤玉米種子(即2萬噸),而我國一年玉米種用量約在110萬噸左右,僅占1.8%。當然從定性角度來看,玉米種子以及相關農資用量下降是一定的。

而在“十二連增”以後,調減對增產貢獻最大的玉米品種種植面積,對總產量的影響亦有限。張嫣認為,按照玉米畝產600公斤,2016年玉米面積減少1000萬畝,相當於玉米減產600萬噸,到2020年一年減產3000萬噸,這占每年國內玉米總產量的比例不足14%。

更為重要的是,在玉米階段性過剩的背景下調減,也是為了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修複生態。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對本報記者表示,多年來的連增是以透支農業生產能力為代價的,采取調減、輪作、休耕、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糧食的一些產量,但采取這些舉措是為了逐漸讓農業邊際產能退出,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最終也是為了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12

玉米種植面積預計調減2000萬畝 有種糧大戶逆市擴張種植規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135.html

正值北方春播關鍵時期,農民在猶豫是否繼續種植玉米。

5日,在農業部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將其概括為“三個擔憂”,即擔憂種植效益難保、擔憂替代作物產品市場難銷、擔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性受影響。

比如,調減玉米改種大豆、雜糧雜豆、青貯玉米和優質飼草等作物後,現實問題是大豆是市場化收購,雜糧雜豆市場波動也比較大,青貯玉米與飼草必須種養結合。如果這些產品多了,銷售可能困難,價格也可能下來一些。曾衍德稱,“要靠市場引導,搞好產銷銜接。”

本次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玉米結構調整,重點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等“鐮刀彎”地區的非優勢產區,積極引導農民改種大豆、薯類雜糧、青貯玉米、優質飼草等。此前預計今年將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

在這次發布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稱,目前開局良好,一是預計今年玉米意向種植面積調減2000萬畝以上。二是大豆面積恢複性增加,預計今年可增加600多萬畝。三是市場需求較旺的品種也增加了。四是水稻、小麥等口糧品種保持穩定。

余欣榮稱,今年玉米收儲制度進行了改革,由過去的臨時收儲政策改變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具體這項政策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玉米的價格充分體現市場形成機制,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外一個是建立玉米生產者的補貼制度,以保持優勢產區農民種植玉米收益基本穩定。

該如何進行補貼呢?據媒體報道,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4月17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上表示,目前具體的補貼額度和補貼方式仍在研究中,近期將會出臺。

陳錫文介紹,補貼的原則是,對於玉米主產區,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進行補貼,補齊後的價格肯定要低於1元/斤;對於非主產區,種植玉米不應再予補貼,不種植玉米應將給予補貼,以便減少國內玉米產量,有節奏地清理玉米庫存。

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咨詢師李強對本報分析稱,玉米種植結構的調減,目的就是為了讓農民少種。而目前遲遲不公布的補貼價格,讓農民心里沒有底,再加上之前1000萬畝的目標,使得現在調減的成果比此前預期更為明顯,翻番完成目標。

據本報了解,盡管目前“鐮刀彎”的玉米種植面積在調減,但是在糧食主產區仍有種糧大戶選擇擴張土地流轉的規模,擴大玉米種植面積。

在吉林九臺市,一位叫張鳳財的種糧大戶就有個計劃,希望兩年內能夠將土地規模擴大到2萬畝,5年內達到10萬畝。原因在於,他考慮要應對目前糧價低的狀況,通過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服務水平來度過市場的低潮期。同時,達到一定土地規模後,不僅可以降低各項成本,還可以得到政府的農機補貼。

老張通過成立的合作社經營著8個村的4000畝地,聘請了20多名員工操作40臺拖拉機為農戶提供服務。他又自己出資投建了烘幹塔,把賣種、烘幹、收糧多個環節一攬子統一起來。因為種植玉米品種優良,可以直接通過訂單農業供應多個省份的飼料加工企業,省去中間環節,獲利頗豐。

被問到是否有計劃種植其他作物時,老張認為,水稻資金和人工投入成本過高,對土壤條件有比較高的要求;而其他經濟作物價格波動又太大。對於他這個從事20多年的老農民來講,他希望能夠確保收入的穩定, 玉米仍然是首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40

文玩核桃神話破滅:有種植戶曾賣萬元一對,後來竟賣五毛一個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6-11/1011908.html

由於受到大家的追捧,前些年文玩核桃的價格可謂是節節攀高,可是從2015年開始,文玩核桃價格卻出現了暴跌。文玩核桃風光不再,從幾千元到幾十元,市場遇冷價格狂跌。2011年,種植戶劉金海終於嘗到了賺錢的喜悅,一對兒品相好的核桃就可以賣上萬元,這是種別的果樹想都不敢想的。2015年,劉金海終於迎來了文玩核桃的大豐收,可是,核桃的價格卻像過山車,以前幾百塊的跌到了三五十一個,最便宜的甚至賣過1塊、5毛。

Tmwa-fxszvys0467068.thumb_head

文玩核桃的興起是因為核桃的獨特紋理和經過把玩之後變得晶瑩剔透的緣故。一些造型獨特,紋理清晰,品相很好的文玩核桃,成為了許多收藏愛好者的選擇。由於受到大家的追捧,前些年文玩核桃的價格可謂是節節攀高,可是從2015年開始,文玩核桃價格卻出現了暴跌。

文玩核桃風光不再,從幾千元到幾十元,市場遇冷價格狂跌。

櫃臺的主人叫邢偉林,從2008年開始,就在這里經營文玩核桃。《經濟半小時》記者在他這里待了大半天,幾乎都沒有看到顧客光臨。

文玩核桃商人邢偉林:我今天一對都沒賣,一分都沒賣。

商販們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國內這一撥兒文玩核桃熱始於2000年,在2008年到2011年達到峰頂後,一直處於高位盤整階段。可是就在2014年,瘋狂的核桃卻突然停下了急行的腳步,而就在不到三年前的十里河文玩市場,買賣核桃還是另外一番景象。

“一千、兩千、三千、五千的都有,還有貴點的,還有一萬元的呢“每年八月底九月初,即白露前後,是一年一度的“賭青皮”時間,也是文玩核桃銷售最火爆的季節。賭青皮就像賭石一樣,買家事先買下看不見果子的青皮核桃,現場剝開,如果能夠賭到配得上對,品相又好的核桃,買家就賺到了。

轉眼間的功夫,一對青皮核桃就從5000元變成了2萬元,買家收獲不小。而一個攤位短短一上午時間也能收入上萬元,如果是剝開皮,配好對且品相較好的核桃,售價就更加不菲。

那麽時隔兩年多之後,青皮核桃的價格到底跌落到了多少呢?

邢偉林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如今這對曾經能賣三萬元的核桃,標價三千也無人問津。而個頭小或者品相較差的核桃就更賣不上價,都按幾十元一對的價格來處理。

從一千元到幾千元的一個青皮核桃,跌到一百多甚至幾十元一個,青皮核桃的價格從天上掉到了地下。

眼看著再過兩個月,青皮的新核桃就要下來了,邢偉林的櫃臺里還剩著三百多對核桃沒有賣掉,本錢也還沒收回來。

而和他一樣苦惱的,還有一位女店主,她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自己也剩了二百多對核桃沒賣出去,如果進新貨,就面臨著賣不出去的風險,但如果不進新貨,就意味著她得丟飯碗。

文玩核桃商人:今年再賣一年,要是不行的話就得轉業了。

相比起這些守著冷清攤位的店主,曾經經營文玩核桃的張乾坤已經經歷過了這一系列的轉型之痛,回憶起核桃市場最火爆的時候,他在十里河天嬌文玩市場有過四個攤位。

橄欖核商人張乾坤:(以前)差不多十個櫃臺有六個做核桃,現在都是做佩飾了。

張乾坤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從2008年到2013年,他做了六年文玩核桃的生意,都是穩賺不賠。

就是這樣,張乾坤的膽子越來越大,手筆也越來越大,每年都要投入幾十萬、上百萬去產地包樹。到了2014年,他在收核桃的時候發現,收購價出現了暴跌。

張乾坤:原來一千塊錢一個果,現在掉到二百塊或一百塊錢一個。

當時看著收購價大幅跳水的張乾坤,並沒有預測到隨之而來的市場風險,他還增大了收購量。

不僅如此,包樹買青皮核桃的方式也暴露出極高的風險,由於買的青皮核桃根本看不到里面核桃的品質,這樣的豪賭讓張乾坤在2014年栽了個大跟頭。

張乾坤:樹上摘下來以後,你打開里邊基本上都是花皮白尖的那種,整個都賠了。

核桃品質差,整個市場的價格又全部跳水。張乾坤最後只得甩賣了所有的核桃,賠得一塌糊塗,最終選擇賣掉了三家鋪子。

從吃的變成玩的,從營養品變成藝術品,文玩核桃逐漸演變成為投資者、收藏者喜愛的寶貝,融入了濃厚的商業價值。但是曾經熱鬧的十里河市場,曾經賺得盆滿缽滿的核桃商販,如今都已經不再是昨天的光景。

盲目種植大量嫁接,供過於求引發危機,核桃園成了燙手山芋。

陳佩俠,經營文玩核桃有20多年了,今年行情不好,店里的客人一直不多,眼看著新一年的核桃又要下樹,陳佩俠趕忙低價處理店里的核桃,盡可能多地回收一些資金去定購新核桃。

顧客:以前這四對,你沒有幾千塊錢不用考慮。

2013年,《經濟半小時》記者也來到過陳佩俠的店里采訪,她店里有一對標價60萬,據說是從北京故宮出來的天價核桃。

曾經有人出價三十萬,六十萬,甚至九十萬元,陳佩俠都沒有賣,想待價而沽。誰知道行情一落千丈,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她的心里也是五味雜陳。

陳佩俠:後悔,見誰都說後悔。

七年前,看著日日飛漲的文玩核桃行情,陳佩俠和丈夫還做了一個決定——自己包地種文玩核桃。

園子里以前有著三百多棵食用的薄皮核桃樹,2009年,陳佩俠把它們全改成了文玩核桃樹。可是《經濟半小時》記者看見,偌大的林子里,樹上卻沒有幾個核桃。原來,今年開春山里的幾場大風,讓陳佩俠的核桃園損失了百分之八九十的果子。

陳佩俠:拿幾十萬包一棵樹,現在種好幾百棵又賠了。嫁接樹碼子也貴,剛開始嫁接投了三百多萬。

今年豐收又無望了,陳佩俠夫婦倆在這個核桃園投下的成本還遠遠沒有收回來,現在文玩核桃價格又下跌得厲害,這個核桃園子也成了燙手的山芋。

《經濟半小時》記者:總共投了多少錢了?

陳佩俠:四百多萬,總體是賠的。

雖然現在文玩核桃行情不好,但這卻是陳佩俠夫妻倆幹了多年的營生,他們不舍得輕易離開。自家的園子沒有結出多少果實,他們就打算再到文玩核桃的主產地——河北省淶水縣去收購別人家的核桃。《經濟半小時》記者也跟著他們來到了淶水縣上車亭村。

於金蕊是淶水縣最早一批種文玩核桃的農戶,他家的核桃老樹多,果子質量高,陳佩俠以往每年到淶水縣收核桃時,第一站都是於金蕊家。

以前,於金蕊都是一棵樹一棵樹地賣,買家都需要早早地預定樹上的青皮果子,基本上都要靠搶購。而現在核桃價格連年下跌,今年,陳佩俠提出,想把整個園子包下來,這樣可以拉低采購的成本。

就在三年多前,陳佩俠曾以二三十萬元的價格包過這棵樹上所有的的青皮果子。但是近兩年來,種核桃的競爭愈發激烈起來。如果能把整個園子包出去,他的核桃也就不愁銷路了,於金蕊覺得這樣也劃算,兩個人開始討價還價。

160棵樹,最終以80萬元的價格成交,陳佩俠和於金蕊都感到,在這樣冷清的行情下,也是筆不錯的買賣。

雖然眼下生意不好做,但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種植的於金蕊也已經積累了不少的財富。在他的帶動下,村里不少人都跟風種起了文玩核桃。前些年,文玩核桃行情好,很多村民家里都蓋起來幾十萬的房子,開起了不錯的車子。

三年前,看到鄉親們都賺了錢的王英福,也眼饞了,終於下決心整出這片荒地,種了三十多棵文玩核桃。

河北省淶水縣上車亭村村民王英福:這種行業剛起的時候,咱也沒有太大的信心,因為投資也不小,然後呢就是後來真的見到效益了就繃不住了。

根據淶水當地文玩核桃協會的粗略統計,在文玩核桃價格最高的2013年,淶水縣當地就有種植戶約有2.5萬戶,種植面積3.5萬畝,文玩核桃樹100多萬株。而到了文玩核桃價格猛跌的2015年,淶水縣核桃種植戶已經達到4.5萬戶,種植面積6.5萬畝,文玩核桃樹200多萬株,數量翻了一倍。

不僅要跟上種樹的節奏,還要不斷更新核桃品種,過去幾年來,什麽品種賣得火,張建波就嫁接什麽,可是卻連連踏空行情。

北京市密雲區農戶張建波:就是那時候瞎改,這回不能改了,哪個熱將來是最臭了。

經營文玩核桃的商人韓中玉就承包了近六千畝地來專門種植文玩核桃。韓中玉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2010年剛來到平谷打算種樹時,整個平谷區的文玩核桃樹只有幾百棵,為了求到樹伢子還費了不少勁。

五年多來,他已經種了一萬多棵文玩核桃,成為平谷區熊兒寨鄉的文玩核桃種植大戶。雖然種植數量大,但是由於麻核桃產量非常低,收成要靠天吃飯,想收回幾千萬元的種植成本卻並不容易。

文玩核桃商人韓中玉:核桃是五年三收,五年當中有兩年春天有風,來寒風有損失就掉。

可是看到商人們如此闊綽地投資文玩核桃,當地老鄉也跟風加入了核桃種植的行列。

北京市平谷區農戶:找老鄉花錢買的芽,投資了六七萬塊錢。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筆投入對您來說還是挺高的?

農戶:對,挺高的,政府還有政策,給點補貼。

平谷區熊兒寨鄉副鄉長付振明:鼓勵老百姓,種麻核桃有一定的規模的給予獎勵,最低保證一畝地以上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能補貼多少?

付振明:一畝地大體一萬塊錢左右。

《經濟半小時》記者了解到,北京平谷區的文玩核桃,最初就是以一種叫四座樓獅子頭的品種出名的,四座樓乃是平谷區的山名,而這個僅有一棵“四座樓獅子頭”核桃老樹就在平谷區的羅家溝里。

在2008年左右的時候,一對46毫米的“四座樓獅子頭”售價高達六萬元。如此誘人的價格,使得平谷,甚至北京、河北其它地區的種植戶紛紛跟風嫁接,數以萬計的嫁接“四座樓”核桃樹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而到現在,一對46毫米的四座樓獅子頭,售價直線下降至幾百元到一千元,與幾年前相比,已經是大幅跳水。

在采訪中,業內人士也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文玩核桃價格暴跌的主因,歸根結底就是市場供應量大增引起的,這源於2012年前後,文玩核桃的大量種植和嫁接。文玩核桃越來越多,賣核桃就變得越來越難。

隨著玩核桃的熱潮興起,文玩核桃近年的價格也水漲船高,也正是因為文玩核桃的價格狂歡,最終引來了大量的跟風種植,隨著市場規模的急劇擴大,導致現在文玩核桃的價格出現大幅回落。在河北省邢臺市,眼下一些村民正準備忍痛割愛,將多年苦心經營的文玩核桃樹重新改種成吃的薄皮核桃。

文玩核桃價格過山車,商人措手不及,忍痛割愛轉種薄皮核桃。

劉金海是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大寨村的村支書,他種植了一萬多棵文玩核桃樹。眼下正是為核桃塑型、上模具的農忙時節,他卻絲毫沒有心思打理這些文玩核桃樹。因為在城里幫助他銷售文玩核桃的外甥王玉乾告訴他,今年核桃的銷路不容樂觀。

王玉乾:競爭太激烈了,你去要市場里邊轉,十塊八塊的都是往下降價賣。

2015年以來,王玉乾已經不止一次地勸說自己的舅舅,把文玩核桃嫁接成吃的薄皮核桃,可是劉金海十分不舍自己經營了多年的文玩核桃樹,他跟外甥商量著,能不能把品種差些的嫁接成品種好的文玩核桃,再熬一年看看。

這個無奈的決定,也宣告著劉金海和鄉親們十年財富夢的破滅。2006年,消息靈通的劉金海聽說文玩核桃可以賣出很高的價錢,這讓他熱血沸騰,他和老鄉親自去北京和河北淶水縣考察之後,劉金海回到家就包了一個山頭。

在頭三年的時間里,劉金海前前後後投入了五十多萬元,花費了很多心血,才把山上的幾千棵野生楸樹一棵棵嫁接成功。可是文玩核桃樹掛果率非常低,再加上山地崎嶇,管理困難,直到第五年,文玩核桃樹才開始陸陸續續結出果子。而直到現在,劉金海的地里仍有幾乎不結果子的樹。

種了文玩核桃五年之後,2011年,劉金海終於嘗到了賺錢的喜悅,一對兒品相好的核桃就可以賣上萬元,這是種別的果樹想都不敢想的。

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大寨村的村支書劉金海:當然高興了,那個時候蘋果一畝地才賣2萬多,這個一棵樹能賣一兩萬塊錢。

不僅價格高,銷路也不用發愁。劉金海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每天都有幾十個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打聽他種的核桃。

隨後的2012年、2013,核桃價格節節攀升至高點,劉金海卻因為倒春寒,面臨了絕收的打擊。

熬過了痛苦的三年,2015年,劉金海終於迎來了文玩核桃的大豐收,可是,核桃的價格卻像過山車,以前幾百塊的跌到了三五十一個,最便宜的甚至賣過1塊、5毛。

十年來,為了這些文玩核桃樹,劉金海花費了太多的心血。除了頭兩年一次性投入的五十多萬元,每年還要投入五六萬元。經過深思熟慮的劉進海,不想再投入更多的成本和精力了。萬般無奈的他,已經準備把這些自己辛辛苦苦種起來的文玩核桃樹,枝葉一點點砍掉,再接上薄皮核桃的樹芽。

劉金海:肯定心里也挺傷感,畢竟這麽多年付出十幾年的心血到現在,它不能用啊。

劉金海的老鄉,安延山也在幾年前跟著這股風潮種起了文玩核桃,投入的幾十萬元成本至今也還沒有收回來。

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大寨村村民:現在行情逼的,市場所迫,往後可能就沒有人要了。

去年,劉金海和老鄉為了試驗一下效果,改了幾棵薄皮核桃。他說雖然薄皮核桃價錢低,但是結果的數量要比麻核桃多出幾倍甚至幾十倍,收益也差不多可以持平,最重要的是,薄皮核桃不會賣不出去。

半小時觀察:稀缺性才是收藏價值核心

我們說一個物品是否具備收藏投資價值主要有三點:不可再生性、稀缺性、和增值性。文玩核桃和許多收藏品不一樣,它不具備不可再生行性,每年都有新的果實長成且產量一直在增大,自然它也不具備稀缺性,因而它的增值就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看似火熱的市場背後,其實早已蘊藏著風險,一旦供大於求,種植戶和投資者就可能遭受損失。大家應該明白,只要是投資品就必然有風險,有趁機撈一把的機會,就存在著賠一筆的風險,審時度勢慎之又慎才是最好的選擇。

  • 央視財經頻道
  • 王可然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650

廣州酒家嚴控月餅質量:原材料基地化種植、添加劑由專人負責

2001年9月,央視《新聞30分》報道了“南京冠生園大量使用黴變及退回餡料生產月餅”的事件,瞬間國人嘩然。冠生園這個具有88年悠久歷史的著名食品品牌,也在2002年的3月,以經營不善、長期虧本等理由申請宣告破產,2004年1月30日被拍賣。

自此,每當中秋節,不少消費者都不免掙紮,哪里的月餅才能夠放心吃呢?

9月4日,為了探聽行情以及了解月餅質量安全,國家食藥監總局走基層媒體團走訪了廣州酒家集團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

重塑對月餅的信心

“今年的月餅訂單同比增長10%,規模小、沒有實力的廠家慢慢退去,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集中在大品牌。”廣州酒家集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立令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個擁有80多年歷史的廣州酒家企業集團是中國月餅行業的晴雨表。2013年,廣州月餅團購量創10年最低,訂單減少三到四成,全行業都在經歷著破繭重生。但中國人對月餅獨有的情感,讓廣州酒家在行業重挫之後更堅定了對質量的把控。

“我們對原材料進行嚴格的源頭管理,生產月餅的食材都需要經過三道門、五道關。”李立令表示,“同時要傳統和時尚結合,以及提供健康類低糖、綠色食品,及時響應市場需求。研發我們投入了2000萬,現在每年銷量都保持微增。”

李立令提到的“三關五門”是月餅質量安全的命脈。廣州酒家對其原材料供應商都建立了質量檔案,定期對原料進行實地的產地考核,實行分供方評定篩選,同時實施嚴格的驗收制度和質量考核辦法,所有原材料必須索證索票,並嚴格檢驗把關。

“大宗原料推行基地化種植或養殖,比如蓮子和鹹蛋黃。”李立令介紹稱,“對於蓮子,我們需要檢查蓮子種植基地的水質是否符合國家農田灌溉水作標準,土壤重金屬是否符合國家土壤環境一級標準、湘蓮種子關(寸三蓮)、種植肥料關(有機肥料)、湘蓮品質關(利口福湘蓮驗收標準)。”

針對鹹蛋黃,李立令表示,在養殖環節,他們會檢查養鴨基地的水質要符合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NY 5027-2008要求,對於極品悠縣麻鴨需要過鴨種關、餵養飼料關(安全、優質,無農藥、激素殘留,防止抗生素和色素)、腌蛋關(對腌蛋所用的草木灰、鹽等,防止汙染物或重金屬帶入)、鹹蛋黃品質關(利口福鹹蛋黃驗收標準),同時還派駐質檢員現場監控。

目前,廣州酒家在湖南設立了湘潭蓮子原種種植基地,過萬畝的蓮子蓮塘統一使用有機肥料,對基地的水土進行定期檢驗,確保土壤酸堿度及含水度穩定。另外公司還在湖南設立衡東縣綠然蛋鴨養殖基地,該基地占地2000多畝,鴨蛋日產量十幾萬枚,是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蛋鴨養殖技術示範基地。

“對蓮子和鹹蛋黃均有嚴格要求,比如體積、大小和重量,要經過層層篩選,保證每一粒蓮子都是3寸金蓮的標準、每一顆蛋黃都是13g黃金重量蛋黃。可以說廣州酒家利口福對蓮子及鹹蛋黃的挑選標準是行業內最嚴格的。對於每年剩余的月餅,直接銷毀。”李立令表示。

嚴控食品添加劑

位於廣州番禺的廣州酒家,三棟生產車間大樓建築面積達6萬平,設有月餅生產部、速凍生產部、西點生產部、蓮蓉生產部、臘味生產部、配菜生產部等6個生產車間,支撐這些車間的關鍵環節便是檢測中心。

“我們這個檢測中心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評審,具備第三方檢測機構資質,在全國月餅企業中僅此一家。”該檢測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稱。

這個檢測中心是廣州酒家在原有的基礎上,強化了軟硬件設施的建設,將檢測項目更加細分,除了針對水分、酸堿度、酸價、過氧化值和蛋白質、脂肪以及各種食品添加劑等的理化檢測,還投入資金新建了一層微生物檢測實驗室,主要用於菌落總數、大腸菌群、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菌菌類的檢測。除此之外嗎,還擴充了專業檢測人員的隊伍,引進十多臺先進的檢測儀器,提高檢測數據的準確性。

“檢測若不能符合標準,就全部銷毀,只允許最優質安全的廣式月餅流入市場。同時需要添加的食品添加劑,只由一人負責,雖然目前只有堿水劑這一種,但不允許經過其他人之手,防範出現添加劑使用量不規範。”檢測人員表示。

在總控了添加劑之後,生產環節也是盡量減少人工接觸,在生產線引入機械化或自動化流水線。

目前公司擁有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月餅餡料生產車間和月餅生產車間,10多條月餅自動生產線、8條隧道式月餅烘焙流水線,通過月餅自動成型、排盆、隧道式烘烤、自動涼凍輸送以及部分自動化入盒系統,月餅日產量高達140萬個。同時引進全國首條全自動機械月餅包裝生產線,從月餅盒上機、月餅分揀入盒、調整月餅方向、上月餅盒蓋、裝箱實現全程自動化。日包裝量達4萬盒,比普通月餅包裝線翻一翻,除此還大大降低人工及生產管理成本。

“這條流水線可以減少40個人工,但是因為是初期,目前每個環節還有人在盯,一旦流暢起來,人力節省很多。”李立令表示。由此,2015年,廣州酒家的全年營業額超過1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125

深交所監管再張網:種業種植等三行業出信披指引

深交所微博今日發布了種業種植業、工程機械業和裝修裝飾業披露指引。新指引將從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首次披露和持續披露、行業特征和公司業務、公司產業鏈和核心競爭力、價值與風險、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等多維度對細分行業公司的披露信息進行規範,突出行業特征和行業特有風險的披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49

國內種植結構調整 “糧改飼”有望為農民增收超20億

伴隨國內種植結構的調整,“糧改飼”正在為行業帶來機遇。

日前,在由中國種子協會青貯玉米分會主辦的“2017年中國青貯粗飼料大會”上,杜邦先鋒種子事業部總經理吳堅稱,中國農業正在經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場對奶制品品質的要求提高以及數量需求的增加,由此帶來對飼料原料,尤其是高品質粗飼料原料的需求也顯著增加,這對於種植和養殖兩個行業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吳堅稱,如何順應市場需求變化,消除無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都需要統籌調整。最終通過供給和需求的對接,打造出農業新生態,實現全環節的升級,全鏈條的升值,從而為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創造出足夠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

為什麽要“糧改飼”

目前,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安徽、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7個省(自治區),實施“糧改飼”試點600萬畝。一方面是玉米供求過剩,面臨調整;另一方面是我國優質飼料缺乏,每年需要大量進口。這是當前進行“糧改飼”種植結構調整的大背景。

據統計,每年我國玉米消費量的60%以上都用作飼料,但傳統的飼餵方式是將玉米籽粒和稭稈分開處理;全株青貯玉米,則是將玉米籽粒與稭稈一起制作成青貯飼料。與全株青貯玉米相比,傳統飼餵方式提供的營養物質總量和生產效率都低了不少。

從種養業的區域布局來看,目前草食畜牧業主產區很大一部分與我國玉米等糧食主產區相吻合,也與我國調減玉米種植的“鐮刀彎”區域有很大重合。在這些地區發展全株青貯玉米,可以有效減少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優質飼草料供需缺口,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農業部開展“糧改飼”試點,主要引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同時也因地制宜,在適合種優質牧草的地區推廣牧草,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

從2015年開始,連續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都明確了這一政策措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開展糧改飼、糧改豆補貼試點。”日前,農業部召開會議要求,今年力爭調減籽粒玉米面積1000萬畝,改種大豆、雜糧、青貯玉米等作物。

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對媒體表示,“通過種養加的緊密結合,飼料糧就地轉化,讓‘糧變肉’‘草變乳’,實現過腹增值,這是農業領域‘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重要措施。”

而廣義的糧食安全必須考慮到畜牧業飼料。有專家表示,由於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很大調整,居民對肉、蛋、奶的消費量更高,也就意味著對飼料的需求更高。因此,將糧食、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調整為糧食、經濟、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不會削弱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糧改飼”為農民增收21.4億

大會上,全國畜牧總站站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秘書長楊振海稱,當前糧改飼試點取得顯著成效,不論是對種養殖行業,還是對種植飼草的貧困戶,以及生態環境方面,都有很大益處。

青貯玉米的機械化收獲

比如,促進了玉米去庫存和種植效益的提高。

2016年試點地區落實糧改飼種植面積677.9萬畝,約減少籽粒玉米339萬噸,產量調減了7.3%。與此同時,由於青貯玉米畝產量較高,將帶動種植者的增收。據統計,籽粒玉米平均畝產538公斤,每噸收購均價1320元,畝均收入僅710.2元,而全株青貯玉米平均畝產2.9噸,每噸收購均價365元,畝均收入可達1058.5元。也就意味著,農民每畝增收348.3元,全年這項政策共計為農民增收21.4億元。

對農民來說,糧改飼的吸引力還包括促進了牛羊養殖的增產增效。

據統計,黑龍江、寧夏等地參與試點的奶牛場平均單產水平達8噸以上,提高10%左右,生產1噸牛奶節約飼料成本300多元。內蒙古試點縣推廣全株青貯玉米飼餵肉牛,每出欄一頭可節約飼料成本近1000元。山西朔州推廣全株青貯玉米飼餵肉羊,6月齡羔羊體重平均增加2.5公斤。

除經濟效益外,糧改飼還促進了產業扶貧和增草保畜。

在2016年,121個糧改飼試點縣中有國家級、省級貧困縣57個,占比47.1%。楊振海舉例說,青海省門源縣引導企業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為貧困戶均額外增收3215元。甘肅省甘州區種植飼草用於牲畜冬季舍飼,天然草場放牧壓力減輕40%以上。寧夏充分利用冬閑田,開展黑麥草與青貯玉米輪作,畝產鮮草2.7噸,解決了牛羊冬春缺少青綠牧草的瓶頸問題,每畝地增加收入600元。

至於生態效益也非常顯著,玉米全株青貯不僅不用考慮稭稈的二次收貯問題,還避免了稭稈焚燒引起的環境問題。據統計,2015年通過將玉米全株青貯後飼用,使試點區域共減少稭稈產生量240萬噸。試點區域稭稈飼料化利用總量達到1830萬噸,有效控制了稭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汙染。全株青貯玉米收獲期比玉米籽實提前15天左右,還有利於秋後整地、茬口銜接、休耕輪作和地力保護。

“糧改飼”的行業機遇

伴隨國內中產階層的壯大,對肉奶制品的消費也正在逐年增加,當然對品質的要求更是不斷提高。這對養殖業提出挑戰,與之聯動的還有種植業。最終目的在於如何在更少的土地上為更多的人類飼餵更多的動物,從而滿足人類對肉奶需求的增加。

要解決這一挑戰,美國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布魯斯·詹尼在大會上表示,部分答案與發酵有關。發酵可以將綠色的粗飼料轉化成高蛋白,更容易消化吸收的飼料。而且青貯玉米可以在其他作物不能生長的地方生長,改善土壤的管理提高低價粗飼料的營養。這些環節包括青貯玉米種子、乳酸菌、動物營養到農機,只有優化解決方案和創新技術才能提高整個行業的效率。

吳堅稱,中國農業正在經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場對奶制品品質的要求提高以及數量需求的增加,由此帶來對飼料原料,尤其是高品質粗飼料原料的需求也顯著增加,這對於種植和養殖兩個行業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他提到,要讓種植農戶清楚的看到“糧改飼”之後產業的盈利環節,就要幫助農場提高奶品的品質,降低成本,為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創造足夠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農業結構調整向著更加健康和高效的方向發展。

其實,早在2010年,杜邦先鋒就開始在中國進行青貯玉米的試驗種植。2013年開始將其青貯全過程的管理服務模式引入中國,為國內的大中型農場,提供種植青貯種植管理的培訓,覆蓋農場超過1000所。隨後分別推出青貯添加劑產品,目前,在全國8省得到運用。

為推動“糧改飼”,政府也給予了政策和財政方面的支持。

“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推廣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發展農區畜牧業。2017年,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力度進一步加大,扶持資金達20億元。決策部署傳遞出明確的政策信號,這表明,糧改飼是涉及大農業總體布局調整的戰略舉措。

楊振海稱,要穩步提高糧改飼的效益,就必須從提高飼草料生產和利用效率入手,從養殖全產業鏈著眼,建基地、創模式,以養帶種、以種促養,實現種養“雙促進、雙提升”。此外,還要堅持市場導向,明確推進原則。比如,以養定種,合理確定糧改飼面積;因地制宜,合理確定種植品種;規模種植,合理確定生產組織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31

馬鈴薯“龍頭企業”發展訂單種植 促貧困地區“造血式”發展

我國馬鈴薯生產地與貧困地區分布高度重合,全國592個貧困縣中有549個以馬鈴薯為主要作物。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是帶動脫貧致富的有益探索。

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召開。會議指出,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體系,目的是通過完善政策體系,促進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和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快發展。

要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張曉山曾撰文稱,當前農戶的小規模經營,已經無法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的,也無法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和使農民從事的農業經營成為體面和受人尊敬的職業。這就需要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適度擴大經營規模,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只不過,中國農村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必然呈現出多元化、混合型的發展格局。

他認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及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等都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業內認為,構建政策體系旨在實現各項支農政策的系統整合,增強各項政策之間的銜接性、靈活性、實效性,確保各項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的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提高政策執行效率。

事實上,中央已經充分認識到,在未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是現代化農業的主力軍。

上述深改組會議認為,政策體系的構建是“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的重要途徑”。要從多方面進行扶持,運用市場的辦法推進生產要素向新型經營主體優化配置,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普通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

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龍頭企業”為例,中國澱粉工業協會會長、中糧生化總經理佟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行業標桿企業的引領和帶動。為推動馬鈴薯澱粉業的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2016年下半年,中國澱粉工業協會決定在馬鈴薯澱粉行業評選一批“中國馬鈴薯澱粉龍頭企業”,讓“龍頭企業”帶領馬鈴薯澱粉業有序競爭,健康發展。

內蒙古華歐澱粉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龍頭企業”之一。該公司董事長周慶鋒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表示,馬鈴薯的適宜種植區域分布於老少邊窮地區,在中國,馬鈴薯生產地與貧困地區分布高度重合。全國592個貧困縣中有549個以馬鈴薯為主要作物。借助國家的“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馬鈴薯種植可以成為最直接的扶貧產業,通過主食加工企業與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馬鈴薯優勢產區合作,大力發展專用品種訂單種植,帶動產業扶貧,促進貧困地區“造血式”發展,對老百姓的收入帶動很大。

周慶鋒說,跟其它三大主糧不同,馬鈴薯是鮮活農產品,保鮮期只有半年,收獲當年就需要及時加工轉化,這樣農民才能實現豐產豐收。否則就會出現“賣薯難”,給農民造成損失。

2016年,農業部發布《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是帶動脫貧致富的有益探索。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解釋:“我們提出把馬鈴薯作為主糧產品開發,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農戶建立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在馬鈴薯產業開發中分享增值收益,帶動農民增收和脫貧攻堅。”

值得關註的是,這次強調的是“開發”,而非“種植”。也就是說,在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中實現增值、增收。所以,要通過馬鈴薯脫貧致富,不能只靠種得好,更要做好產品。如何“開發”,就成為了農民,以及包括合作社、農業企業在內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所共同思考的問題。

《意見》提到,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目前,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8000多萬畝,年產約9000萬噸,是75%以上國家級貧困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周慶鋒認為,這對未來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有業內人士估計,這樣的影響是以百億級為單位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2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