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研制“海上獵手”:專門追蹤隱形潛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564

近日,新型三體式高速船型無人艦艇“海上獵手”號在美國波特蘭市的威拉米特河下水。(東方IC/圖)

在人類戰爭的舞臺上,顛覆性技術催生了新型武器裝備。近日,一艘重達140噸、長約40米,高為4.3米的三體式高速船型無人艦艇在美國波特蘭市的威拉米特河(Willamette River)下水。據路透社分析稱,這是美軍對抗中國和俄羅斯海軍投資的核心戰略,預示著美國機器人在作戰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

這艘名為“反潛持續跟蹤無人艇”(ACTUV)的艦艇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DARPA)研制,從2014年7月就開始建造,並於2016年4月7日正式命名為“海上獵手”號。美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出席命名儀式時表示,該無人艇代表了自主航行及人機協作的突破,可以改變美國海上作戰的性質。據悉,此戰艇擁有體積小、隱蔽性強、噪聲低、造價低等優點,是專門為跟蹤寂靜無聲的柴電潛艇而設計的反潛戰艦。

“幽靈獵者”

此前,“海上獵手”號已在密西西比州附近長約35海里的水域進行過長達6周的測試。測試結果表明,ACTUV能在1公里範圍內跟蹤目標船只。“在繁忙的沿海水域找出柴電潛艇發出的微弱噪音,無異於在大城市的嘈雜聲中識別一輛汽車引擎的聲音,”美國海軍少將弗蘭克•德倫南說。據外媒報道,ACTUV采用碳複合材料制造並使用模塊化設計組裝而成。配備了十分先進的駕駛傳感器、導航、光電技術和長、短距離雷達,使其能自主安全導航航行、巡視數月,在世界各海域執行各種任務。

由於ACTUV的模塊化設計,它不僅能進行反潛作戰,還能被改裝用於情報、監視和偵察任務。此外,這艘艇還能根據情報和電腦程序的計算,預測其他船只的下一步動向。而且,ACTUV可借助精密的聲吶系統搜尋潛艇、偵察魚雷、評估風險,以及避開海洋中的小物體。在完成這些的同時,它還能以每小時27節或31英里的最高時速穿越海洋。可將敵對潛艇逐出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域,被譽為海上作戰的“幽靈獵者”。

無人駕駛降低人機作戰風險

一直以來,反潛戰都是由目光銳利的指揮官完成的:他們敏銳地盯著海洋,發現目標後立即采取措施擊沈敵方潛艇。這項工作不僅需要技術和經驗,還要有最新的聲吶和雷達技術支撐。但現在,美國五角大樓建造出了無人駕駛的“海上獵手”,無需任何人工操控就能做出反擊。

該艇具備驚人的海上持續作戰能力,在無人駕駛或遠程操縱的方式下,它可在大洋水面航行兩至三周;在12節的巡航速度下,它甚至可以航行1萬海里(18520公里)。在最近一次測試中,它的航速達到31節(57.4公里/小時),已超過當前任何常規潛艇的最高速度。更重要的是,它還能與瀕海戰鬥艦等新銳有人戰艦聯合作戰,利用良好的隱形性能和強大的探測能力,作為美軍艦隊最前沿的“偵察尖刀”。即便“海上獵手”遭到敵人攻擊,也不用擔心會危及船上人員的安全。

隨著計算機、自動控制、信息處理、通信與網絡、動力與能源、新材料、隱身等高新技術日臻成熟,無人系統正呈現出智能化、綜合化和體系化等發展態勢。

無人反潛艇與無人機、無人地面車輛共同組成了幽靈般神秘的無人武器平臺家族,它的出現讓無人系統備受矚目,各軍事強國尤其是美國高度重視無人系統的發展。

未來,無人系統將逐步實現同一類型不同型號之間的協同作戰、不同類型之間的協同作戰以及與有人裝備之間的協同作戰,最終融入以全球信息柵格為中心的一體化武器裝備體系,成為網絡中心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82

寨卡疫苗研制邁出重要一步 首次被批準進行人體試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964.html

科研人員將首次被允許在人體上使用寨卡疫苗。美國FDA已經批準寨卡疫苗臨床試驗,以確定寨卡疫苗在健康的人體上使用是否安全。如果試驗成功,科研人員將在感染寨卡病毒的人體上做進一步試驗。

參與該疫苗研制的Inovio醫藥公司發布新聞稿稱,寨卡疫苗的人體試驗將於未來幾周開展。科研人員將把這個名為GLS-5700的疫苗註入40名健康人體內,來評估該疫苗的耐受性。公司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公布試驗結果的最終報告。消息公布後,Inovio在納斯達克的股價盤後飆漲近7%,突破11.2美元。

在健康人體內進行藥物試驗是藥物獲得審批的標準流程。如果被證明藥物安全,科研人員將在被寨卡病毒感染的人體內進行進一步試驗。這也意味著在健康人體內進行藥物試驗並不代表藥物有效。Inovio此前在大型動物身上進行疫苗試驗時,就發現疫苗會在動物身上產生強烈的抗體反應。

Inovio也是首家被獲批在人體身上進行寨卡疫苗試驗的公司,並將早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今年秋季開始進行人體寨卡疫苗試驗的時間。Inovio疫苗技術是通過導入模擬寨卡病毒的基因驅動的物質,來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NIH則在研發一種從西尼羅病毒疫苗中替換出來的基因物質所構成的寨卡疫苗藥物。

今年2月,印度科學家稱,他們已經研制出針對可導致嬰兒大腦發育缺陷的“寨卡”病毒的兩種疫苗。印度巴拉特國際生物技術公司在接受新德里電視臺采訪時說:“九個月前,我們也許是全球第一家對生產研制‘寨卡’病毒疫苗享有專利權的公司。”

該公司總經理克利舒那•艾拉對印度《國際商業時報》表示,體液免疫是對抗“寨卡”病毒的主要途徑,按配方生產的滅活疫苗有望使人體產生強大抗體反應。艾拉稱:“疫苗將會在動物和人體上試驗。如果疫苗研制成功,將會在四個月以後向公眾出售,最好的預期是到屆時能出產100萬支疫苗。”

直到目前,還沒有一種寨卡病毒疫苗被批準上市。在寨卡疫苗被批準上市前,科研人員需要做大量的實驗和研究。疫苗被批準上市的速度,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仍然取決於寨卡病情在巴西等地的蔓延情況。世界衛生組織此前表示此次疫情感染情況已進入全球衛生緊急狀態,今年感染人數可達百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01

寨卡疫苗研制邁出重要一步 首次被批準進行人體試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964.html

科研人員將首次被允許在人體上使用寨卡疫苗。美國FDA已經批準寨卡疫苗臨床試驗,以確定寨卡疫苗在健康的人體上使用是否安全。如果試驗成功,科研人員將在感染寨卡病毒的人體上做進一步試驗。

參與該疫苗研制的Inovio醫藥公司發布新聞稿稱,寨卡疫苗的人體試驗將於未來幾周開展。科研人員將把這個名為GLS-5700的疫苗註入40名健康人體內,來評估該疫苗的耐受性。公司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公布試驗結果的最終報告。消息公布後,Inovio在納斯達克的股價盤後飆漲近7%,突破11.2美元。

在健康人體內進行藥物試驗是藥物獲得審批的標準流程。如果被證明藥物安全,科研人員將在被寨卡病毒感染的人體內進行進一步試驗。這也意味著在健康人體內進行藥物試驗並不代表藥物有效。Inovio此前在大型動物身上進行疫苗試驗時,就發現疫苗會在動物身上產生強烈的抗體反應。

Inovio也是首家被獲批在人體身上進行寨卡疫苗試驗的公司,並將早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今年秋季開始進行人體寨卡疫苗試驗的時間。Inovio疫苗技術是通過導入模擬寨卡病毒的基因驅動的物質,來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NIH則在研發一種從西尼羅病毒疫苗中替換出來的基因物質所構成的寨卡疫苗藥物。

今年2月,印度科學家稱,他們已經研制出針對可導致嬰兒大腦發育缺陷的“寨卡”病毒的兩種疫苗。印度巴拉特國際生物技術公司在接受新德里電視臺采訪時說:“九個月前,我們也許是全球第一家對生產研制‘寨卡’病毒疫苗享有專利權的公司。”

該公司總經理克利舒那•艾拉對印度《國際商業時報》表示,體液免疫是對抗“寨卡”病毒的主要途徑,按配方生產的滅活疫苗有望使人體產生強大抗體反應。艾拉稱:“疫苗將會在動物和人體上試驗。如果疫苗研制成功,將會在四個月以後向公眾出售,最好的預期是到屆時能出產100萬支疫苗。”

直到目前,還沒有一種寨卡病毒疫苗被批準上市。在寨卡疫苗被批準上市前,科研人員需要做大量的實驗和研究。疫苗被批準上市的速度,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仍然取決於寨卡病情在巴西等地的蔓延情況。世界衛生組織此前表示此次疫情感染情況已進入全球衛生緊急狀態,今年感染人數可達百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63

南海救援靠什麽?中航工業研制世界最大水陸兩棲飛機下線

除了國產大型客機C919和大型運輸機,中國自主研制的“三個大飛機”之一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下稱“AG600”)終於下線了。

第一財經記者今日獲悉,由中航工業研制的AG600在珠海總裝下線,標誌著該型首架機機體結構和機載系統安裝工作正式完成,全面進入地面聯調聯試階段。該機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制空白,是當今世界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陸兩棲飛機。

制造難度高於傳統飛機

AG600主要為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需要,是中國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也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在20秒內一次汲水12噸,單次投水救火面積可達4000余平方米;在2米高海浪的複雜氣象條件下實施水面救援行動,水上應急救援一次可救護50名遇險人員,提供了開展中遠海距離水上救援工作的保證。

AG600還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改裝,滿足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資源探測、島礁補給、海上緝私與安全保障、海上執法與維權等多任務需要,尤其是可為“海上絲綢之路”航行安全提供最快速有效的支援與安全保障。

作為大飛機“三劍客”之一的AG600,最大特點是既能在陸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AG600飛機采用單船身、懸臂上單翼和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布局,下身有船的結構,上身又是不折不扣的飛機。同時,AG600最大巡航速度50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4500公里,可從中國最北端直飛三亞,更可以從三亞直飛往返中國最南端的曾母暗沙。

因此,AG600對於保衛南海也有著巨大的意義。目前,中國已在南海地區建成了三座機場,但是南海有眾多島嶼,不可能做到在每個島嶼都建設機場。普通的民航客機沒有機場就不能降落,而AG600作為水陸兩棲飛機,可以在水面上直接著陸,這對於南海地區的補給、救援,有著巨大的作用。

中航工業集團民機工程部通用飛機辦公室主任冷毅勛曾告訴記者,對於水陸兩用飛機來說,既要保證水密性要求,又要實現機體的增壓要求,機頭部件還要滿足功能使用要求,設計和工藝制造難度非常大,其制造難度要高於傳統的運輸類飛機。

機載成品九成為國產

據記者了解,AG600的各部件主要由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各公司合作制造,其中中航通飛作為責任主體,中航工業特飛所/中航通飛研究院作為總設計師單位,中航通飛華南公司作為飛機主承制單位;而中航工業成飛民機承擔機頭的制造,中航飛機西安分公司承擔中機身和機翼的制造,中航飛機漢中分公司承擔後機身和尾翼的制造,中航通飛華北公司承擔發動機短艙的制造,中航工業複材中心承擔碳纖維複合材料部件的制造,中航工業南方承擔發動機的研制工作,其余主要部件和系統也由中航工業所屬相關單位研制。

中航通飛相關負責人對記者透露,AG600全機共有5萬多個結構及系統零部件、近120萬個標準件,98%的結構及系統零件由國內供應商提供;全機機載成品90%以上為國產產品。國內共有20個省市、150多家企事業單位、十余所高校的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參與了項目研制。

其中,在一向被大家關註的核心部件——發動機上,AG600裝配了四臺國產渦槳6發動機,相比C919、運-20國產化程度更高。渦槳6是一款1969年就開始研制的民用飛機發動機,已經安裝在運-8等多款飛機上,技術十分成熟、運行可靠性高,這樣一款發動機也有助於AG600更快、更安全的飛上藍天。

隨著AG600正式下線,緊張的驗證工作即將開始。據AG600項目副總經理張樞瑋介紹,AG600下線後就將開始進行系統調試驗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在年內完成首飛。

由於AG600是水陸兩棲飛機,驗證程序相比平常的民用飛機更加複雜,中航通飛也會對AG600進行更加嚴格的測試,水面測試範圍不僅限於內湖和近海,還將飛到遠洋讓AG600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

“目前AG600已經獲得17架的意向訂單,這對於AG600這樣的特種用途飛機來說,已經是不小的數目了。而且包括馬來西亞在內,不少周邊國家的客戶對AG600也有很大的興趣。”張樞瑋透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602

科學家研制出新催化劑 將降低氫能源成本

新能源科學領域中,氫燃料是公認的清潔能源,但目前人類獲取純氫能的方式主要靠化石燃料,氫能取代化石燃料本身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弱溫室效應,但是制造氫能源又需要耗費化石燃料,為氫能源的普及利用造成難解。因此,要想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離不開分解水制氫這一方式。

以水為原材料制造氫氣各種各樣的缺點,比如輔助材料成本太高、反應能量要求太高、合成催化劑不能在現實條件上穩定存在等。植物早就通過光合作用學會了怎樣分解水,然而人類不得不為複制這一過程拼命努力。

目前,全世界每年生產5000萬噸氫氣,其中95%來自化石燃料,通過甲烷水蒸氣重整制氫。在普通的分解水的化學反應中,析氧反應是出了名的速度慢,給制備氫氣拖後腿。

而科學家最近首次發現酸性條件下依舊有效的催化劑,這種薄膜晶體催化劑可以大大提高反應效率,並降低反應活化能,令水解制氫廠指日可待。

“雖然光合作用分解水的過程非常高效,但是人工的反應根本比不上。”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界面科學和催化反應研究中心(SUNCAT Center for Inte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的研究人員托馬斯·哈拉米約(Thomas Jaramillo)稱。

托馬斯和同事長期致力於開發析氧反應的催化劑,以求讓合成催化劑持續時間更長,催化反應速度更快,或者降低反應所需的能量。這些改進都能夠降低反應成本,提高反應效率,讓生產氫氣變得更為清潔高效。

《科學》期刊在上周刊登了該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研究的新催化劑對環境要求不高,但效果空前。

“本次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在於,我們發現的催化劑可以在酸里穩定存在。而且催化劑的效果前所未見。”斯坦福科學家,上述《科學》文章聯合署名作者疋田育之(Hikita Yasuyuki)如是評價這次研究。

對於析氧反應的催化劑來說,一個很重要的評判標準是過電位,即推動反應開始所需要的電壓。此前的記錄是320毫伏,而這種新催化劑把反應所需的過電位降到了270毫伏到290毫伏之間。

疋田稱,這一新記錄可以大大提高反應效率,大幅降低大規模生產氫氣所需的能耗。有了這種新催化劑,制氫廠指日可待。

這一前景光明的催化劑是一種薄膜晶體,由一層二氧化銥(iridium oxide)和一層Sr2IrO4(strontium iridium oxide)組成。因為薄膜晶體又平又薄,使研究員更容易比較催化反應的效果。二氧化銥是目前人類發現的唯一一種可以在酸里生效的催化劑。

研究團隊還發現,隨著反應的進行,這種催化劑的效果越來越好。在對催化劑進行測量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催化劑的表面發生了變化,但目前還沒能解釋催化的具體機理。科學家也承認:“我們還不知道微觀層面發生了什麽。我們只知道有一部分鍶離子離開催化劑,進入了溶液。”

研究團隊正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希望能夠降低催化劑的生產成本,提高催化效果,還要探索催化反應背後究竟為什麽效果如此之好。銥的價格非常高,因此他們試圖用最少的銥達到最好的效果。不過,這種催化劑離實際工業生產還有很大的距離,降低催化劑成本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開發催化劑的路上,我們只邁開了一小步,還有廣闊的進步空間。”托馬斯如是說,“有朝一日,我們可能開發出效果比現在好百萬倍的催化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695

中國研制 “最強大腦”

谷歌的AlphaGo在戰勝韓國圍棋名將李世石後名聲大作。比賽時,谷歌團隊必須讓AlphaGo位於美國中西部的服務器通過谷歌雲服務連接到韓國首爾的對局室,一旦服務器連接失敗,那麽AlphaGo將完全無法運轉,失去“思考”的能力。

而這個痛點之一如今也許得到了解決。

在這兩天舉行的上海科博會上,中國類腦強人工智能初創公司西井科技提出了“片上學習”(On-ChipLearning)的概念,並宣布團隊已經研制出了可以進行實際應用的“片上學習”系統Wiki。由於能耗低、速度快,“片上學習”被認為是繼目前的“在線學習”之後最有市場前景、應用最廣泛的機器學習的方式。

“片上學習”vs“在線學習”

從當前的全球市場來看,機器學習主要還是通過“在線學習”(On-linelearning)技術來實現提升的,即使用大規模高性能計算平臺進行模型訓練,然後將訓練好的模型再直接部署在硬件中實現產品的優化升級。目前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人工智能領域,並且在視覺和大數據分析上取得了有效的突破。谷歌的AlphaGo就是“在線學習”的典型。

相比“在線學習”而言,“片上學習”又往前跨了一大步,這意味著機器學習能在硬件端直接完成,通過硬件層面的不斷“自我學習”和“自我提高”,實現高效率、低功耗、可本地化處理數據、計算機小型化等好處。

西井科技CEO譚黎敏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片上學習’就好像學生身邊時刻跟隨著一位‘私教’,直接在芯片上學習就可測試訓練成果,而‘在線學習’則好比學生定期去‘學校’上課,回家後做作業來測試學習效果。”

譚黎敏在現場給記者做了演示,在一萬多幅不同畫風的油畫中隨意點擊幾種畫風,在硬件端進行“片上學習”後,計算機能在短短1秒內自動完成1000多張圖片的分類。

在這期間,芯片可隨時中斷學習,以測試學習效果。隨著芯片學習進度的推進,油畫識別與分類的正確率將逐步上升,直至經過8至10秒的一段完整學習後,識別的正確率接近100%。即便是浸潤藝術多年的畫家也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做出正確率如此高的判斷。

這個叫做Wiki-paintings的油畫庫是自2014年起加州理工大學SergeyKarayev等人所收集來的畫作,此後又有全球不少團隊加入機器快速識別、分類的研究中,以此來檢驗機器學習的成果,從而推動了“片上學習”技術的發展。

擺脫馮·諾依曼架構

在科博會中央大廳西京科技的展臺里,記者看到了一塊黑色的一平方厘米大小的芯片。“片上學習”所有的奧秘都集中在這塊小小的芯片上,它有一個聽起來非常神秘的名字——“DeepSouth類腦神經元芯片”。譚黎敏告訴記者,這款芯片是全球繼IBMTruenorth之後的第二顆類腦芯片。

除此之外,西井科技還展示了“西井大腦”,這是百億神經元人腦模擬器。2012年,谷歌曾用16000片電腦處理器(CPU)搭建了10億神經元模擬器,被命名為“谷歌大腦”。

西井科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西井大腦”是通過世界前沿交叉學科——神經形態工程學原理搭建,整個“西井大腦”只有一臺傳統電腦機箱那麽大,也正是這個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家夥創造連接了擁有100億神經元的神經網格來模擬人類大腦的運行方式。它能通過使用電路去直接模擬人類的“神經元”形態,建立起神經網絡中“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並通過依靠這些“神經元”來處理信息,用脈沖spike來傳遞信息。

而兩者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西井大腦”已完全擺脫了馮·諾依曼計算機架構,使用的是電路模擬“神經元”的方法,而“谷歌大腦”卻仍使用了傳統計算機結構由16000片CPU堆砌而成。

馮·諾依曼理論主要核心為數字計算機的數制采用二進制,即0和1;同時,計算機是按照程序順序執行,也就是所謂的“串聯”。而真正的人腦神經元模式則為“並聯”,這就是為什麽人類可以同步將諸如視覺圖像信息神經元、邏輯思維判斷神經元與人類“自我學習”的能力等自然結合完成相關“任務”。

譚黎敏舉例說,比如:當一個人面前同時出現了一本雜誌與一份報紙,普通正常人會在一瞬間立即完成對雜誌與報紙這兩者屬性的基本判斷,這就是由於我們大腦內視覺圖像信息神經元、邏輯思維判斷神經元與人類“自我學習”的能力一瞬間“並行”作用的結果。而這與馮·諾依曼理論的“串聯”有完全的不同。

有望參與“歐盟腦計劃”

“未來無論是在移動智能終端、家用智能終端或是大數據專用服務器等多領域,‘片上學習’都將展現其獨有且強大的優勢。”已經投了西井科技三輪累計上千萬人民幣的十維資本合夥人張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比如自動駕駛技術,目前的自動駕駛的問題在於它識別物體的精度不高,精度不高是由於處理數據的能力達不到所致。目前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自動駕駛技術都是基於GPU的算法,GPU還是基於馮·諾依曼架構,所以效率和能耗遠遠不能和人腦相比。如果未來要大規模部署人工智能而且要實現低能耗,不去突破馮·諾依曼體系,是沒有前途的。”

他還介紹,目前美國和歐洲都已經有類腦計劃,雙方各投資了100億美元和100億歐元在神經擬態領域進行突破。“比如IBM的Truenorth就是全球第一款百萬神經元人腦芯片。”張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所謂神經形態工程,就是把腦科學和芯片制造技術結合起來的混合科學。歐洲腦計劃和美國腦計劃都是在不久前推出的。IBM的Truenorth就是一個產品成果。但是歐洲腦計劃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的產品產出,西井已經有產品了,未來幾方可能考慮和西井合作,使用其脈沖神經網絡技術。”

就在兩周前,譚黎敏訪問了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幾位歐盟腦計劃核心領導人。盡管他沒有透露西井將如何參與歐盟腦計劃的項目,但他表示“在不久後即將發布有關雙方在一些潛在合作方向的探索”。

在西井的展臺上,記者還發現了軟銀中國的投資人周曄。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軟銀中國對人工智能領域也非常感興趣,但是目前還沒有參與西井科技的投資。聽公司的介紹感覺這會是一個世界級的項目,但是還是要看最後能做成什麽樣。”據了解,軟銀中國旗下未有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52

中國研制世界最大太空飛機 垂直起降可載20人

據英國雜誌《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報道,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市10月10日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火箭專家韓鵬新透露,其所在研究院已設計出一款太空飛機,最突出的特征在於可以增加搭載乘客的數量至20人。《新科學家》網站稱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太空飛機,擬用於商業用途。

在航天航空領域,太空飛機又被人們稱為空天飛機,是航空航天飛機的簡稱。它是一種把航空技術與航天技術高度結合的飛行器,可以集飛機、運載器和航天器等多重功能於一身,與常見的普通航天飛機相比,太空飛機可以在大氣層中持續高超音速飛行,起飛時不使用火箭助推器,而是使用跑道滑跑水平起飛,與常見的民航飛機一樣。

韓鵬新在國際宇航大會中指出:“我們設計的太空飛機將采用垂直起降方式,無需任何地面跑道和飛行平臺輔助即可以完成發射和降落過程。”

據他介紹,已目前經設計出的兩種太空飛機,其中之一重量約為10噸、機翼長6米,能搭載5名乘客以每小時最大6馬赫(1馬赫為340米/秒,合1224千米/時)的速度飛至100公里的大氣層和太空分界線,可以進行約2分鐘的失重飛行;另一種重量100噸、機翼長12米,能搭載20名乘客以每小時約8馬赫的速度飛行至130公里的高度,可以進行4分鐘的失重飛行。除此之外,後者還擁有能夠依靠自身動力起飛的帶翼火箭,可以將小型衛星送入大氣層外的運行軌道。

此外,韓鵬新還透露,太空飛機的設計飛行次數將達50次,預計一程費用在20萬至25萬美元(約133-167萬人民幣)之間。他還說,將於兩年內試飛,“幾乎所有的地面測試已經完成,而且測試機中全部子系統都運轉良好”,預計2020年該飛機將攜帶負荷物從某個商用宇航中心升空,而達到安全標準後將載人飛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20

中國大型超導高場磁體裝置研制獲得成功 能產生10萬高斯磁場

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用於混合磁體裝置的大型超導高場磁體上實現了10萬高斯的設計指標,為40萬高斯混合磁體的聯調成功奠定了一項關鍵基礎。

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項目包括產生40萬高斯磁場的混合磁體裝置,它由口徑為920毫米的10萬高斯超導磁體及包含其內的30萬高斯水冷磁體組合而成,其中的水冷磁體已在9月份的單獨試驗中成功實現技術指標。大口徑超導高場磁體由於成本高、難度大、風險高、研制周期長等因素,成為混合磁體研制能否成功的關鍵技術之一。該超導磁體的研制成功是國際超導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此前世界上沒有如此大型的磁體能夠產生10萬高斯磁場,也沒有能產生10萬高斯磁場的超導磁體能夠達到如此大的口徑。因此,它的研制成功不僅搭起了我國穩態強磁場科學研究的高平臺,也為國際超導高場磁體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成功經驗。

大型高場超導磁體裝置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磁體本身具有良好的電磁性能和機械性能,成功運行還需要氦低溫冷卻系統、超導磁體電源、安保和控制系統等多個子系統的密切配合和保障。因此,該超導磁體的調試成功,也是對自主研發的各相關子系統的成功檢驗。

據悉,穩態強磁場能夠為物理、材料、化學、生命科學等多學科前沿的研究提供難得的極端實驗條件,因此,研制包括超導高場磁體在內的強磁場實驗裝置對於促進我國科學發展意義重大;不僅如此,大型超導高場磁體技術也具有其它十分重要的應用前景。強磁場中心將再接再厲,在現有基礎上,力爭早日完成40萬高斯混合磁體裝置的聯調,不斷攀登強磁場技術和科學研究的新高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27

中德科技合作出成果!聯合研制工業4.0智能制造生產線發布

11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德國SAP公司聯合研制的工業4.0智能制造生產線,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作為15項領先科技成果之一發布,作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型成果,工業4.0智能制造生產線體現了兩國總理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對接的指導思想,為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在技術、標準和市場的全面對接提供了堅實基礎。

據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於海斌介紹,本次中德合作始於2014年底,發布的工業4.0智能制造生產線以該所自主研發的工業物聯網技術和產品為基礎,涵蓋從軟件到硬件,從消費者下單到生產交付全過程。體現出個性化定制、生產線自主重構、生產裝備預測性維護等智能工廠特點,共同探索適應中國現狀的智能制造技術與標準體系。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該系統實現了高度個性化定制、生產工藝流程和機器人任務在線自動重組、設備預測性維護等創新模式,解決了高度個性化定制產品的規模化生產與傳統的剛性、大批量制造模式之間的矛盾。

SAP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研究院院長李瑞成博士表示,雙方合作已取得了豐碩成果,作為中德兩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引領者,結合雙方豐富的行業經驗,實現技術互補、聯合創新,實現工業4.0網絡化生產系統的縱向無縫集成,對推動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起到了積極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776

中國百億億次超算原型系統進入研制階段 用液冷技術降低能耗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19日從我國高性能計算領軍企業中科曙光獲悉,“曙光E級高性能計算機原型系統”目前已經進入研制階段,將采用全新的液冷技術降低系統能耗。

E級超算是指每秒可進行百億億次數學運算的超級計算機,被全世界公認為“超級計算機界的下一頂皇冠”,它將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危機、汙染和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上發揮巨大作用。

在國家“十三五”高性能計算專項課題中,中科曙光、國防科技大學和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同時獲批進行E級超算的原型系統研制項目。

“曙光E級高性能計算機原型系統將在體系結構、計算、存儲、網絡、系統軟件、系統冷卻和可靠性等方面對未來E級超算的建設進行有益探索。”中科曙光總裁歷軍說。

中科曙光高性能產品事業部總經理曹振南介紹說,像E級計算這樣的超大規模計算系統,系統功耗將會非常高,需要實現極低的PUE(數據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與IT負載消耗的能源之比)值來降低系統能耗。

據了解,PUE值越接近於1,表示一個數據中心的綠色化程度越高。

曹振南說,E級高性能計算機原型系統將采用曙光最先進的全浸式的蒸發相變冷卻技術,通過液體吸收熱量發生相變氣化,在室外冷卻後再循環。“這種技術能一次性解決全部元件的散熱問題,同時能大幅提升系統的可靠性。預計整套系統的PUE值將降低到1.1左右。”

據了解,曙光E級高性能計算機原型系統搭建完畢後,將在上海超算中心、深圳超算中心、中科院網絡中心等地進行應用示範,直接提供高性能計算、雲計算、大數據處理等商業化服務。

多年來,中科曙光在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支持下,一直致力於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探索與研發,先後研制成功了百萬億次和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