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家冷靜,好文共賞


今日唔寫咁多,就拿番之前一位高手的fai哥作品給大家參詳一下。


呢排見到我講D股都升,亦都拿番fai哥之前講過的東西給大家看,願有心人互勉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139


這個絕對係事實,因有些人一開始玩股票已一路賺錢(好少) 原因不是佢叻,隻係性格適合玩股票, 但有90%既人都係輸錢的,原因都係性格, 舉幾個我見到既例子


一: 不肯止蝕原因, 某某c奶買得高過我, 我洗咩驚呀!!



二: 買入創新高股票會訓吾著, 周身吾自然,認為幫人出貨, 仲會刻意去比較過往低位, 認為會跌番落去, 所以賺兩格就會馬上走



三: 買入創新低股, 就好安心, 會刻意睇以往高位,認為升番高位一半就發, 愈跌愈不走,大把人陪洗咩走,



四: 認定隻股會在過往高低位已運行, 我曾在pru時比321, 當時321做1.2 有個朋友話fai哥又冇搞錯, 隻股52週高位都係1.35,邊有水位呀!! 吾知這位朋友現在會否有進步呢!!



五: 主觀願望--要隻股票, 大市就佢,明知開市會高開就排低幾格買貨, 如果自己有貨就識得排高多格出貨, 相反明知大跌(美國跌300) 都要掛高些出, 博反彈就識排低10格, 其實都係一種不尊重市場表現,


六: 試圖估底部或頂部, 都係一種不尊重市場表現, 如果你係上述既性格馬上改善, 有些人一開始已同上述性格相反所以一路都賺錢,我就當然不是一開始就係咁, 都係交好多學費先慢慢改變, 不過你地好彩有我用了咁多學費得出來經驗同你地講,



如果你記得,我講過蛇年會玩xxx,其實隻股已圍哂貨,街貨已冇幾多, 但你們不要入,原因點解,講出來好殘酷,話到明一有街外人跟,我地就會吾玩,做到低收,悶死你,所以你們只可以學莊家股係點玩,我地不會露牌買入,因我地 心知愈露牌愈冇貨,成個畫面不好看,到我地要派貨時至會大手掛入,其實到這時已知街冇貨比,係比人睇既,趕個價上去,我相信只有我會教大家這些東西,希望 你能學習到其他地方學不到既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2

讀者好文-智庫媒體(8173)


今日,有一位中國讀者8173先生,向筆者發了一個留言,是關於智庫媒體的炒過過程,他組織了多項新聞,寫出了這篇佳作,內容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8747


8173的抄做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增发股份,主要是可转换债或者增发,由相关机构或关联人士认购。然后,就抄做拉高股价,出货。
2008年1月16日,发行到2010年到期可转换票据,融资5000万,股数10亿股,价格5分。当时股价9分。
2008年4月7日,向当时的钱主席配售1.14亿股,每股0.44港元,配售代理光大控股。当时股价0.6元。


(greatsoup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921/GLN20070921002_C.pdf


其實最開始取貨是這次在2007年9月的一次2供1供股,發行3億股,集資僅1,500萬元。


此外2008年4月的批股(增發),實是「先舊後新」,這個名詞實是因為大股東先減持舊股,然後大股東用套現現金來認購增發新股票,故大股東在此過程並無任何得益,這個過程只是加快了股票到手的速度,有利配售代理賺取佣金及儘快把籌碼集中。)

在此过程中,通过发布朦胧的矿业收购消息,股价不断的被拉高,2008年7月22日,股价达到1.42的历史最高价。可想而知,在此过程中,2008年1 月16日配售的10亿股和钱主席的1.14亿股,盈利有多么的丰厚。(在2008年的年报中,10亿股已经成为公众持有,说明已经卖出去啦)

第二阶段:出真的收购消息,转移资产,大量注水,虚假估值。再次过程中,大股东其实在不断减持。

从2008年7月22日股价达到1.42开始,还真的不断公告收购消息,2亿欧元的可转换债(真实性不可靠,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提现,贷款的是私人机构,无从查证,但是1.16港元的转换价确真是胡弄不少散户)。但是,股价确不断下走,这时候最容易减持出货。

更巧合的是,收购矿业需要5000万保证金,这和2008年1月16日正好数字相等。不出所料,这是乾坤挪移大发。


(greatsoup 再按: 即指前述友好認購5,000萬的可換股債,已用這次收購的按金取出,實是無本生利,也由此估計,108%贖回價只是協助友好借款回來的利息支出能夠補回。 由此可見,實是一進可攻(炒高後可以兌換股票散貨),退可守(可透過贖回價機制連本帶利取回借回來認購可換股債的錢。)

第三阶段:收尾阶段。时间从2009年3月份到现在。

股价在2009年3月份达到最低的5分钱。然后拉升。

在此过程中,大股东不停的转换所谓的0.7港元股票。

然后,剥离其以前的动画公司,价格只要100元。造成真的要变身的信号。其实,这些公司不过是和以前的大股东讲好的,原封还给人家(如果真的破产,不要危害自己人,那个喜洋洋和灰太郎动画应该不至于值100元,在音像店一套也多于100元)。


(greatsoup3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724/GLN20090724016_C.pdf

前數天,8173正式賣出原本上市時的實體Panaroma,作價都是100元。可以說是正式轉營了,但是這盤生意在賣殼前都賺幾百萬,為何現時又虧錢,又負資產呢? 可見只是數字把戲,目的是讓這次賣出合理化。)

现在债转股至少还有50亿,按照0.1元,全卖出去也值5亿啦,够赚。

另外,如果猜想,真的有矿,真值50亿港元,那么干吗要把0.7港元的债转股转换,0.1元多减持呢?真有这种菩萨?

下一步推想:现在的操作是2008年以来的延续和尾声。

大股东很难出发现大矿的消息,如果发布这样的虚假消息,要坐牢的。另外,30%的要约收购,他们也不会超越,因为也要坐牢的。他们的矿业收购已经讲的很清楚,没拿到勘探证和采矿权,这么讲,真的不犯法。

如果大股东减持的差不多,估计也就要破产啦。或者新的股东进入,来个10合一,20合一,故事将重新开始。


(greatsoup 按:
不過,這家公司肯定是不會破產呢,因為它有上市地位,應該差不多的時候,又會轉營了,之前金仔應該知道不少這家公司不少的東西,可能弄個人頭,之後合完供一次,把籌碼集中了,可能來個新能源概念也說不定。)


由此可見,這位舊殼主,加上一批友好,運用多種財技及發佈消息技巧,加上市場之助,使自己順利地退出,賺取厚利。但所有股民也好像未汲取教訓,一次又一次地中這些招數,這個就是要深思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2

好文分享: Advantages of Solar Energy – Declining Cost the Biggest One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3/04/%E5%A5%BD%E6%96%87%E5%88%86%E4%BA%AB-advantages-of-solar-energy-%E2%80%93-declining-cost-the-biggest-one/


fatlone:

轉貼之前先說幾句

這裡列舉了太陽能相對其他石化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八大優勢, 誠意推介給打算研究太陽能行業的朋友

太陽能前景一片光明, 最大問題是我們如何從中挑選一些能夠跟隨行業的步伐, 不斷成長的企業

老實說, 做太陽能的不會是大眾心目中的好公司, 一如其他科技行業, 這是資本密集兼具週期性的行業, 資本開支巨大且風險不低, 競爭又非常激烈, 市場都不會對這些行業寄予厚望

我個人覺得, 一般人不看好的板塊可能正是發掘寶藏的好地方, 人所共知的好公司必然估值高昂, 太陽能普遍都是予人只是一個新能源概念的新興產業, 數年前曾經有過巨大的泡沫, 現在那些公司的股價只有當時的幾分之一, 可能就是因為這一點, 嚇怕了投資者

我沒有經過那段日子, 我可以很客觀地研究這個行業, 我看到的不只是概念, 而是一個快要達成的理想, 就是grid parity市電同價. 當太陽能達成此里程碑, 就可以擺脫一直以來要靠補貼才能生存的形象

業者們主要從兩方面減低成本: 擴大產能換取經濟規模和技術提升. 自從中國的業者強勢進入太陽能行業, 成本下降得很快, 因為他們擴產計劃比起來自西方的先行者激進很多, 最大的一線廠家在來年的資本開支, 是去年的數倍, 以最進取的龍頭保利協鑫為例, 2010年大約賺三十多億, 但今明兩年的投資將達到177億, 看起來這是非常不理性的, 這就是中國的特色, 外國人不理解也不認同. 我相信這一點解釋了市場只願給予這些以倍數增長的公司十多倍市盈率. 能夠以這般非理性速度發展, 背後必定有國家支持, 若所有太陽能的投資者就是參與這場新能源賭局的人, 那中國政府就是賭得最大的一個, 我看得到領導人的遠見和氣魄, 原本可能只是概念的太陽能, 經過中國政府的強力支持, 加速降低成本, 到快要有力和石化能源競爭, 這就是資本的力量. 我相信政府大力支持太陽能, 目的是要創造更多產業, 沒有產業又怎能養活人民? 難道像香港一樣靠金融? 這些行業養不了多少人, 最終都是要靠製造業. 現在人工高了, 工廠不能再做低價產品(就算做也會用機器代替), 要做賣得到價錢的貨, 新興產業就是要做一些有價錢的貨, 太陽能行業是其中一個發展方向

中國政府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 但決策者的眼光, 我是很認同, 香港的領導人有中央的一半, 香港就有救了

講得太多呢…

原文如下: (source: http://greenworldinvestor.com/2011/03/03/advantages-of-solar-energy-declining-cost-the-biggest-one/)

Solar Energy is the only form of Energy whose costs are continuously declining compared to other forms of Energy.This is one of the biggest advantages of Solar Power over other 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forms of energy.Solar Energy costs have declined by over 50% in the last 2-3 years even as Coal,Oil,Gas and other Energy costs have gone up.While Wind Energy costs have declined in  the last year the overall trend is increasing as the costs of copper and steel go up.This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solar energy demand has gone up by 150% in 2010.With solar costs going down by another 10% each year over the next few years,expect Solar Energy to grow at a further fast rate in the future as well after growing at 50% CAGR over the last decade.Here are some of the advantages of Solar Energy over other non-renewable energy forms

1) Environment Friendly – Solar Energy does not lead to any major mining activity,does not lead to significant GHG emissions,does not lead to health hazards like thermal power

2) Declining Costs - Solar Costs are declining at a rapid pace and are rapidly approaching grid parity in most parts of the world.The use of semiconductor techniques ensures that the costs should continue to decline in the future as well

3)No Fuel and Low Maintainance - Solar Energy does not require any fuel like Wind Energy and the Operation and Maintainance Costs are extremely low.This is a huge advantage in these days when gas and oil disruptions are causing energy insecurity.Libya,Russia are all examples

4) No Pollution and Deaths- Solar Energy does not lead to pollution disasters like the BP Oil Spill and Coal Deaths whic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Dirty Energy Productionl.

5) Almost Unlimited Potential – Solar Energy Potential is almost infinite compared to the limited and peak features of other forms of  energy like Wind,Geothermal,Oil,Gas and others.Only Nuclear Energy has potential similar to Solar Energy

6) Size Advantages - Solar Installations can be installed in various sizes with as little as 200 Watts and as big as a 1000 MW.This is not possible for other energy forms which require a minimum large size such as Coal,Nuclear etc.

7) Quick Installation - Solar Energy can be installed very quickly.Small residential installations can be installed in as low as 3 days.This is much faster compared to other  energy sources

8) Grid Independent – Solar Energy finds the most use in non-grid areas where it can be installed with batteries for energy storage.It is a much cheaper form of energy for non-grid applications than other forms.It is giving competition to Diesel Gensets being used.

Solar Energy will see massive growth in the future which has led to most of the MNC conglomerates getting  into this sector.TSMC,GE,Siemens,Areva,Toshiba,AUO,Honda are some of the companies making large investments into solar energ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7

再向各位推薦一篇好文 國老

http://xueqiu.com/8018540373/25488798
再向各位推薦一篇好文,雖然我從QIHU在18元時就認識作者並與他交往到現在,但他一直對360很不認可,不用360的產品也不買股票,但這並不影響我倆的交流。只是他否定的原因基本都沒太多說服力,也不能說出360的產品到底爛在那裡,我期待空方的理由,但我希望是一些有理有據的,而不是自已根本沒用過產品沒認真分析就道聽途說的。我期待有一天他能承認360做了用戶需要的好產品,是一家好公司,我在想,有多少人在以下這些衝浪型公司規模不大的時候就看中並買入?

衝浪型公司

最初看到「衝浪型」公司是在芒格的演講中,他是這樣描述的:「當新的行業出現時,先行者會獲得巨大的優勢。你會遇到一種我稱之為「衝浪」的模型——當衝浪者順利沖上浪尖,並停留在那裡,他能夠沖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微軟、英特爾、NCR或者其它公司,都是如此。但如果沒沖上去,就會被海浪吞沒。......在漫長的人生中,你只要培養自己的智慧,抓住一兩次這樣的好機會,就能賺許許多多的錢。」

衝浪型公司的主要特徵就是:它們領行業風氣之先,有一段5-15年的業績爆發期,淨利潤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長,業績成長至少20-30倍,市值也成長15倍以上,給投資者帶來非常豐厚的回報。

它們就像乘風破浪的弄潮兒,不可阻擋地飛速發展。和它們相比,其他公司是那樣的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但它們數量又極為稀少,十年一遇,可遇不可求。

「衝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模式,對其深入地分析,至少有三方面意義:1、抓住衝浪型公司,賺許許多多的錢。2、為更廣泛的公司分析提供一個標竿。3、重新審視和改進價值投資策略。

讓我們近距離來看看幾個「衝浪型」公司: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其中蘇寧電器8年淨利潤增長68倍,股價上市6年增長22倍;騰訊6年淨利潤增長18倍,股價增長35倍;百度6年淨利潤增長292倍,股價上市5年增長15倍;三一重工9年淨利潤增長60倍,股價上市6年增長10倍。它們的利潤和股價就像沖上巨浪,讓絕大多數公司只能望其興嘆。

沃爾瑪、微軟、思科、谷歌、蘋果也都是衝浪型公司,這裡暫不列出具體數據。
查看原圖
以下從五個方面來討論衝浪型公司。

(一)衝浪型公司的4個必要條件

想要獲得衝浪型公司的豐厚回報,關鍵問題是:抓到衝浪型公司這樣的大魚是可操作的嗎?如果是不可操作的,而是靠運氣決定,那就沒有討論的意義了。出人意料而重要的是,衝浪型公司的關鍵特徵是非常明顯和清晰的,換句話說抓大魚其實比抓小魚容易,應了一句廣東話——「發財容易揾食難」。

關鍵特徵,其實就是必要條件。如果一個公司符合這些特徵,那它就有很高的可能性是衝浪型公司,如果沒有,就可以排除。衝浪型公司有4個關鍵特徵:

1、公司處於全新的細分行業,或者傳統的細分行業被根本性改變,顛覆,重新定義。

2、細分行業由最多2家公司佔有統治性地位,佔有75-90%細分市場份額。

3、行業市場潛力巨大,公司市值相對市場規模很小。

4、公司有實際盈利,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高於25%,淨利潤極速增長,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0%,每股收益大幅增長。

我們通過以上4家公司來逐一詳細討論:

1、公司處於全新的細分行業,或者細分行業被根本性改變,顛覆,重新定義。

此處的「全新細分行業,或者發生根本性改變,顛覆」,是指不需要看數據也能發現,甚至於你根本不可能忽視、不發現。

蘇寧電器身處傳統的商業零售行業。但從2000年代初開始,蘇寧和國美用連鎖和低價根本性改變了整個行業,家電零售行業發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變化。實際上,從日常經驗和媒體都可以很容易感受到。還記得當時有新聞報導國美1元賣電視機,造成市民通宵排隊,商場門被擠破等。

騰訊所處網絡即時聊天是全新的行業,在此之前是沒有的,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明顯地感到越來越多的人在用QQ聊天,不發現是很難的。

百度所處的搜索引擎行業不是新的行業,當時有很多搜索引擎,比如:Excite,Lycos,Altavista,Yahoo。轉折點是谷歌的崛起,用過谷歌的人幾乎不會再用原來的搜索引擎,谷歌重新定義了搜索,根本性改變了這個細分行業。

三一重工處於傳統的工程機械行業中的混凝土機械細分行業。90年代末開始,因為商品混凝土的強制性推廣和其本身的優勢,混凝土的生產、運輸、施工環節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實際上混凝土行業被重新定義。隨之傳統的混凝土機械行業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裡稍微專業一點,但很容易從資料上確認)三一重工後期已經不是完全的衝浪型公司,因為其還有一塊其他細分工程機械市場的業務。這正好表明一個公司即使只在部分業務上衝浪,給整個公司帶來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這裡的關鍵點是,衝浪型公司所處行業不分新舊,和全新的行業同樣重要的是傳統行業,關鍵是傳統行業發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變化。相比而言,絕大多數公司都處於基本穩定,中小變化有,但沒有實質性變化的行業。我們很難確定衝浪型公司產生於新舊行業的大致比例,相信傳統行業比例要大一些,畢竟全新的行業是很少的。也許更重要的是全新的行業規模小波動大,孕育不出衝浪型公司。

2、細分行業由最多2家公司佔有統治性地位,佔有75-90%細分市場份額。

不需要翻閱統計數據,通過日常生活的觀察,我們也能十足的把握肯定:蘇寧和國美佔了連鎖家電賣場的絕大多數份額;騰訊和MSN佔了網絡即時聊天絕大多數份額;百度和谷歌佔了中國搜索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稍微專業的是機械行業,但也容易獲得資料發現,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佔了泵車、拖泵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

強調一下是2家公司——3家都不行,佔有絕大多數市場份額。

容易發現,衝浪型公司並不一定是最早進入該細分行業的,比如:網絡即時聊天,騰訊不是最早做的,最早是以色列人做的OICQ,騰訊入行可以說是模仿的;百度做搜索引擎也是後來者,當時已經有很多搜索引擎;蘇寧賣家電也是小字輩;三一重工也不是最早進入混凝土機械行業的。

對衝浪型公司來說,早晚不重要,重要的是:行業經過一段平靜期,這段時期甚至很長,隨後在一個短時期內,行業發生根本性變化,競爭格局被完全打破,被最多2家公司佔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佔有無法動搖的統治性地位。這時才意味衝浪型公司沖上浪尖,開始衝浪。

這在實際操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找尋衝浪型公司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在波瀾不驚的行業中預測什麼時候會來大浪,哪家公司會在群雄爭霸中勝出,根本不必著急下結論,只需要等著行業發生根本性變化,最多不超過2家公司佔有絕大部分細分市場份額時再做判斷。等它們沖上浪尖再說。這大大地增加了可操作性!如果沒有發生這種情況,也就意味這這個細分行業不會出衝浪型公司!

巴菲特在年報中舉例說過美國汽車行業初期有非常多的公司,最後都被淘汰,只剩下幾家大公司,以此說明投資新興行業的高風險。林奇也是避熱門行業不及,偏愛蕭條行業,他們的看法造成許多投資者對新興行業的恐懼症。其實問題的關鍵是,他們所說的時點都是行業平靜期,行業還沒有出現統治性的企業,正確的時點是應該等到衝浪型公司沖上浪尖,情況就會有本質的區別。

3、市場潛力巨大,公司市值相對市場規模很小。

行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浪要足夠大。相比公司的規模,市場巨大。

和中國巨大的家電銷售額相比,2002年蘇寧的銷售額是那麼的小,再看看全國那麼多的空白點,即使是漫不經心的觀察也能發現巨大的市場潛力。

2003年騰訊的用戶開始以億計數,盈利主要來自QQ增值服務。2004年的淨利潤是4億多,換算成每個用戶賺2-3塊,結合利潤快速增長,合理推測一下,如果平均每個用戶賺20-30塊(也是很低的數字),利潤就會10倍的成長,這是相當明顯的。況且還可以開拓新的服務,就像現在的門戶、移動、網遊等。

當2003年百度和谷歌開始統治中國的搜索引擎行業時,相比龐大的網絡廣告市場,百度的營業額是那麼的小,結合急速增長的利潤,說明市場對百度的迫切需求,增長是十分確定的。

2003年,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開始明顯領先行業對手時,很容易發現商品混凝土只佔整體混凝土市場的很小比例,結合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龐大規模和快速增長,十分有把握肯定混凝土機械市場的巨大潛力。

4、公司有實際盈利,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高於25%,淨利潤極速增長,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0%,每股收益大幅增長。

當衝浪型公司開始衝浪時,是必須有實際盈利支持的。

以上4家公司,5-7年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都在25%以上。除公司發行新股上市當年,因為募集資金拉低淨資產收益率外,只有極個別年份低於20%,有不少年份高於30%;淨利潤極速增長,年複合增長率在50%以上,更有一些年份以翻番以上的速度增長;5-7年間,蘇寧電器每股收益增長15倍,騰訊增長17倍,百度增長65倍,三一重工增長10倍(三一重工業績有一些週期性公司的特點)。

這點把真的衝浪型公司和絕大多數泡沫公司、偽衝浪公司區別開了。眾所周知,在2000年的網絡泡沫中,很多公司是符合以上3個條件的,但不符合這個重要條件,當時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是沒有盈利或者微利的,淨資產收益率低,每股收益沒有快速增長,這和真正的衝浪型公司是有本質區別的。

以上4點總結起來就是:衝浪型公司開拓、創建了一個細分行業,並且統治了該行業,該行業最終發展成巨大的市場,公司掙到了許許多多的真金白銀。

這4個條件是否普遍適用於檢驗所有公司呢?我們不必分析那些明顯不是的公司,來分析一些貌似的公司,看看可操作性:

家電行業。行業情況符合條件1、近些年出現的液晶電視,根本性改變了電視機行業。3、液晶電視市場潛力巨大。但不符合2、由不超過2家公司佔統治性地位。4、高淨資產收益率。所以沒有產生衝浪型的家電公司。

山寨手機行業。行業情況符合條件1、近些年出現的山寨手機,根本性改變了中低端手機市場。3、手機市場潛力巨大。但不符合2、不超過2家公司佔統治性地位。4、高淨資產收益率。所以沒有產生衝浪型的山寨手機公司。但做手機芯片組的聯發科,符合全部4個條件,成為衝浪型公司,淨利潤9年增長10倍。

阿里巴巴。毫無疑問阿里巴巴上市前符合全部4個條件,是衝浪型公司的典範。從最初的50萬啟動資金,和隨後的風險投資,8年發展創造了年利潤超過10億的公司,是百分百的衝浪型公司。但上市以來,阿里巴巴不符合條件3、巨大的市場潛力。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明顯放緩,行業規模制約了發展,阿里巴巴已經轉變成快速增長型公司。還有史玉柱的巨人網絡、中國動向也是這種情況。

我們還可以用這4個條件來鑑別一下現在的一些熱門行業、公司:

新浪微博。明顯地,新浪微博滿足前3項條件:新的細分行業;和騰訊微博一起佔據80%以上市場份額;發展潛力巨大。但不滿足第4項——實際盈利,高淨資產收益率。新浪微博還沒有開始盈利,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當然,新浪微博肯定會找到盈利模式的,也會實現盈利的,關鍵問題是盈利能力如何,是不是夠高。目前還不能把新浪當成衝浪型公司。

噹噹,奇虎360,世紀佳緣,優酷。它們滿足1、2、3項條件,但不滿足4、有實際盈利,淨資產收益率高。目前盈利能力不高,只實現了少量利潤,還沒有沖上浪尖,但有成為衝浪型公司的潛力,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我們還可以用這4個條件來分析許許多多的公司。重要的是,這4個條件能夠區分出絕大部分的偽衝浪型公司,而且能指出具體原因。當然,理想的情況是給出衝浪型公司的充分必要條件,但這是很困難的,甚至會帶來沒完沒了的分析,得出一些沒有操作性的結論。事實上,在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裡要真正證明一些東西是很困難的。相反,得出一些清晰的,有操作性的必要條件是更有意義的。

(二)衝浪型公司背後的根本機制是什麼?

今天我們很難想像,沒有蘇寧電器、騰訊、百度、三一重工,生活會少了多少便利,樂趣。我們難以估計它們為社會節省了多少時間和金錢,又為社會創造了多少價值——肯定是巨大的。

它們產生是因為社會對某個行業的需求,但因為公司本身的強大,同時也給該行業打上了自己深深的烙印,成為行業的代名詞。費雪在《怎樣選擇成長股》裡說過兩類公司「因為能幹而幸運」、「因為幸運而能幹」,無疑衝浪型公司屬於前者,它們領一時風氣之先,管理優秀,把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

另一方面看,歷史有其必然性。如果沒有蘇寧電器,也會有什麼浙寧電器,粵寧電器代替它,社會最終會催生一家這樣的公司,雖然行業的具體發展形式,時點等會不同,歸根結底是社會需要這樣的公司,呼喚這樣的公司。

關鍵是,衝浪型公司是社會和具體公司良性互動、正反饋的結果,這種正反饋是最關鍵的。社會創造了機會,公司則在正確的地點、時間做了正確的事。兩者發生一個正反饋,公司發展壯大,社會取得進步。衝浪型公司不是事先設計好的,更像是一個有機體,是適者生存長出來的,或許就像一個新物種的誕生。這也決定了衝浪型公司數量是稀少的。

進一步看,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分析用簡單的理由來解釋衝浪型公司,強調某一方面的原因造就了衝浪型公司。實際上衝浪型公司的成功都是體系的成功,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體系,裡面都包含大量的模塊、方法、細節。體系一旦建立起來,競爭對手短時期內要仿造,擊破是很困難的。這也是為什麼衝浪型公司有一段時期能持續衝浪,獲得先發優勢的根本原因。

具體展開來說說體系的概念。想像一下,一個少年拜師絕頂武林高手學藝,高手毫無保留地打了一套劍法把平生絕學展示給少年,少年就能學會嗎?肯定不能。因為劍法裡包含非常豐富的細節,每個招式的力量、速度、技巧等等都沒有看清楚,更不用說怎樣把每個招式結合起來。高手需要把每個細節和要領詳細告訴少年。這還不夠,少年還要自己做大量的練習來掌握,中間還要犯大量的錯誤,要高手來改正。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少年改變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過程,就是領悟的過程。劍法基本掌握後還不夠,還要學會怎麼在實戰中運用,怎麼用這些方法來應付實際搏擊。這些基本掌握後,才可以說出師了,但只是對付一般人可以,對付高手還需要精通掌握。經過更漫長的數十年的練習領悟真正掌握後,才有可能成為頂尖高手。這時,自然就具備了創新的能力,可以改進原來的劍法,創造更厲害的招式,甚至是新的一套劍法,也就是一套新體系。就像每種拳術都是一個體系,有其豐富的內涵。

當然,有極少數天賦很高的年輕人可以大大縮短這個週期,可能在中青年就達到武學巔峰,自成一派。就像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都做出了基礎性的重大發現,登上科學的巔峰,自成一派。研究發現大部分獲獎者的年齡都在30歲左右,他們就是科學界的奇才。

衝浪型公司就像是一個武學奇才,通過在實踐中大量學習,終於自創了一套很厲害劍法,成為武林高手,隨後又吸引了大量武林高手聚攏,一起切磋武藝,不斷完善豐富這套劍法,最後發展成為一大門派,成為一代武林宗師。

回顧微軟的歷史,蓋茨就是一個企業界的武學奇才。蓋茨中學開始就狂熱地迷上了計算機,通過大量的學習,成為計算機高手,具備了從哈佛大學退學的能力。開發操作系統對他和同伴來說還太難了,於是他們買了個操作系統進行改進,不斷地完善DOS系統。經過幾年的學習和積累,終於他們自創了一套新劍法:Windows,產品大受客戶歡迎,飛速佔領市場份額。隨後大量的硬件,應用程序開發商圍攏過來,豐富完善Windows體系,經過十年的發展終於發展成一大門派,微軟公司也成為一代宗師。

IBM曾經試圖攻破Windows體系,以失敗告終。看看有多難:複製仿造是很難的。Windows的源代碼肯定是得不到的。仿造也很難。Windows本身就是一個異常複雜的體系,就如前面所說,就算武林高手願意教,徒弟要學會的時間也是很長的,更何況武林高手還要保密。加上高手還在進步,不斷推出新的版本,短期內仿造Windows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如果開發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有2大轉換成本:1、Windows已經有大量的客戶,讓他們學習使用一種新的操作系統,除非有很大的甜頭,不然是很難的。2、Windows上已經集中了大部分的硬件、應用程序開發商,讓它們為新的操作系統開發程序,成本是巨大的。當然如果微軟給Windows定一個非常高的價格,IBM可能用低價吸引用戶和開發商過來。但是,微軟會這麼笨嗎?IBM在後面苦苦追趕,吃力不討好只能放棄。免費開源的Linux系統也無法動搖Windows,根本原因就是吃力不討好。

巴菲特這樣形容他喜歡的公司:主人住在一座城堡裡,外面環繞又寬又深的護城河,敵人無法攻進來。這裡所說的城堡更精確的說不是指公司,而是指藏在公司背後的體系。體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又不像一個杯子那麼具體清楚,是更宏觀的東西,需要抽象歸納出來。價值投資者分析公司,最核心的就是要分析這種體系。

很多優秀公司是輕資產公司,其實它們是有形資產少,無形資產多,是體系強大的公司,物化的東西少。固定資產可以通過購買快速得到,體系只能一步步建立,建立起來要困難的多,所以回報也高的多,持久的多。

當然,隨著時光的流逝,體系不斷被研究,社會環境不斷改變,體系最終可能會被侵蝕、攻破、坍塌。正是所謂「創造性破壞」。但再強調一下,體系短期內(幾年)是很難被打破的,這給了價值投資者關鍵的確定性。

來看一個體系被破壞的例子,iPhone是怎樣擊破諾基亞體系的。首先蘋果沒有仿造諾基亞,因為其他手機廠商已經證明了模仿諾基亞是超不過諾基亞的,只能跟在後面。蘋果著手建立全新的體系來擊破諾基亞,它是怎麼解決2大轉換成本的呢?1、蘋果使用自己的全新的硬件,軟件體系,和諾基亞體系徹底劃清界限。如果還採用諾基亞的體系,必然就會受到該體系很大的制約,又跳進諾基亞的「陷阱」。2、蘋果顛覆、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狂熱地追求用戶體驗,給用戶帶來很大的愉悅,用戶獲得很大的甜頭。加上App store 的推出,蘋果成功解決了2大轉換成本,給了諾基亞沉重的打擊。

我們看到很多手機公司試圖向諾基亞體系發起挑戰,注定是不能成功的。因為它們總是做些表面的修修補補工作,沒有動搖諾基亞的體系,甚至在還在幫助諾基亞。因為它們模仿追隨諾基亞,使諾基亞體系這股勢力更加強大,所有人都認為手機應該是諾基亞這樣的,諾基亞是榜樣。客觀上擠佔了蘋果這樣的顛覆者的市場空間,就像舊中國落後的封建社會制度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產生一樣。諾基亞是紅花它們就是綠葉,襯托得諾基亞更美。

因為Windows體系的轉換成本要大大高於手機的2大轉換成本,要打擊微軟就要困難的多,所以蘋果的電腦儘管是自己的硬件和軟件系統,也有很好的客戶體驗,也沒能取得iPhone這樣的成功。但平板電腦市場的轉換成本很低,所以iPad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介於iPhone和Windows中間的定位限制了其市場規模,干的沒有iPhone漂亮。

在我們追蹤衝浪型公司的時候,衝浪型公司也會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犯各種錯誤,但要分清問題的性質。如果只是表面的傷害,沒有傷到體系,就不用擔心。除非是體系遭到破壞。巴菲特在美國運通出問題時買入其股票,就是運通的體系沒有受到傷害,屬於「皮外傷」。蘋果對諾基亞的打擊卻是「內傷」,後果很嚴重。我們一方面不要過分誇大公司體系,看不到薄弱的方面。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擔心公司的一些局部缺陷,以偏概全。關鍵要看體系是否強大,有沒有遭到破壞。要擺脫微觀細節的糾纏,把重點放在更宏觀和抽象的體繫上。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我們常常說平凡的人創造了偉大的事業。一個國家、政黨、甚至宗教,實質上就是建造了不是那麼具體清楚,但更加複雜、強大的體系。就像平凡的人聚在一起蓋了座宏偉的城堡,固然是偉大的,但也不是什麼超自然力的神話,終究是活生生的人創造的。

(三)衝浪型公司的生命週期

和所有公司一樣,衝浪型公司也有其生命週期。一般分為3個階段:醞釀期、爆發期、平穩期。

1、醞釀期:公司還沒有脫穎而出,還在探索、積累經驗、積聚資源。公司的發展潛力不要說外部人知道,就是公司內部人也不清楚。就如早期的騰訊,據說馬化騰打算50萬把公司賣掉,買家來公司清點,發現辦公家具不值這麼多錢而沒有買。

2、爆發期:公司發生質變,找到突破口,業務開始飛速發展;公司業務、管理不斷快速變化,甚至有些混亂;各種人才、資源向公司匯聚;引領行業之先,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在行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司開始沖上浪尖。就如近幾年的騰訊、百度,市場上對其一直有不少非議,但阻擋不了其勢如破竹的發展勢頭。

3、平穩期:經過5-15年的衝浪期,公司規模已經很大,受限於細分市場的規模,發展速度歸於平穩,轉變為藍籌公司。但行業地位依然穩固,產生大量現金流,給股東大量分紅。就如現在的微軟、思科、沃爾瑪、通用電氣等等。

當然,有不少衝浪型公司沒有經歷完整的3個階段,在中途掉下來了。在爆發期,行業出現有力的第3個競爭者。如互聯網門戶網站,網絡遊戲公司,曾經是衝浪型公司無法繼續衝浪,轉變成了快速增長型公司。在平穩期,行業發生重大變化,公司可能就此衰退。比如數碼相機的興起,讓柯達公司業績一蹶不振。小靈通的淘汰,讓曾經的衝浪型公司UT斯達康苦苦掙扎。機動車的普及使永久、鳳凰自行車成為懷舊的記憶。蘋果對諾基亞的打擊等等,需要具體分析。

價值投資者的任務是在衝浪型公司沖上浪尖抓住,一路持有到增速放緩的平穩期。當然還要持續追蹤,如果公司掉下浪尖就要撤出。

當下最熱門的蘋果公司,最好地詮釋了一個衝浪型公司波瀾壯闊的歷程:蘋果1976年創業,憑藉Apple II電腦成為典型的衝浪型公司,5年之後進入世界500強。隨後進入平穩發展期。90年代以後,隨著微軟、INTEL平台的崛起,蘋果市場份額一路萎縮,直到2001年爆出虧損,轉變為困境型公司。但從2001年推出iPod開始,蘋果又開始衝浪,2002年實現盈利,直到2007年實現34.9億美元的淨利潤。2007年推出iPhone,開始新一次的衝浪,到2009年淨利潤達到82.3億美元。2010年推出iPad,開始第3次衝浪,2010年淨利潤達到140億美元。2011年6月其市值已接近微軟、惠普、戴爾三個傳統IT巨頭的總和,達到3000多億美元,成為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蘋果公司10年內在3個全球性的不同細分市場衝浪成功,堪稱神奇!蘋果的股價也從2001年開始,10年增長35倍。
查看原圖
(四)衝浪型公司股票買入,退出時機。

買入衝浪型公司股票的最佳的時點就是等公司已經沖上浪尖,市盈率有一定安全邊際時。然後一路長期持有,直到公司增長放緩,或者轉化成非衝浪型公司。核心策略是抓住衝浪型公司的高速增長期,這段時期最容易把握,收益也最豐厚。既不必在公司還沒有沖上浪之前急於介入,也不能在公司增長放緩後戀戀不捨。

上市第一年,蘇寧電器市盈率是23倍,騰訊是17倍,百度是337倍,三一重工是18倍。除百度外都在20倍左右,是一個合適的價格。理論上,按衝浪型公司50%的增長速度,25倍市盈率就有很大的安全邊際了。實際操作中主要根據潛在細分市場的大小來判斷,如果潛力巨大就可以接受高一些的市盈率。最理想的就是低市盈率的衝浪型公司股票,熊市對價值投資者是好消息,在這點上是毫無疑問的。

理論上,基於衝浪型公司的巨大增長潛力,在衝浪的初期市場應該會給出一個極高的市盈率。但實際情況往往是在高速增長的中後期才吸引了大量人士的關注,造成市盈率一路走高。市場似乎是低效率的,沒有人認識到衝浪型公司的巨大潛力。這是為什麼呢?也許如巴菲特所說的:「過去幾十年,價值投資一直沒有成為流行,華爾街也沒有公司模仿伯克希爾。」或許市場過於關注公司的短期表現,按市場有效理論配置資產的人太多,真正能把握公司本質,大趨勢的投資者還是太少。

衝浪型公司在高速增長期,會成為市場的熱門股,市盈率會被抬到相對一個高位。當增長放緩後,市場又會給出一個平均水平的市盈率,這時股價會有較大幅度的下跌,出現公司盈利繼續增長,但股價下跌的情況。如微軟、思科近10年的股價都沒有增長。更甚的是如果業績波動下滑,就會出現「戴維斯雙殺」效應,造成股價大幅下跌。2011年很多創業板公司下跌50-70%,就是典型的例子。價值投資者要小心這種風險,在公司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應該及時退出。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衝浪型公司轉化成其他類型的公司。比如細分行業出現第3家有力的競爭者,行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細分市場潛力縮小等等,這時就不能按衝浪型公司來考慮了,要按其他類型公司來對待,綜合具體因素決定是否繼續持有。

(五)關於衝浪型公司的一些重要問題

衝浪型公司和其他優秀公司的區別;

有很多優秀公司利潤快速增長,給長期投資者豐厚的回報。但它們不是衝浪型公司,是不同類型的公司。比如貴州茅台,屬於「提高價格」型公司;格力電器屬於「快速增長」型公司;山東黃金屬於週期性公司;海通證券屬於重組型公司等。衝浪型公司產生在全新的行業,或者顛覆了一個行業,背後的機制有質的差別。

開闊的視野;

價值投資者為了抓住衝浪型公司要有開闊的視野,因為衝浪型公司非常稀少,誕生的行業也難以預測,因此觀察的面必須要大一些。這和能力圈是不矛盾的,因為衝浪型公司的特徵是清楚確定的,風險並不比其他種類的公司大。關注的是公司的本質特徵,確定性要大一些。分析的公司多了,觀察力也會提高一些。

標準要高,不要一廂情願;

不要因為期待衝浪型公司而降低標準,把注意力放在公司體繫上,執行高標準,嚴要求。

市場份額和護城河;

極大的市場份額基本上就等於護城河,關注市場份額。

不擔心公司小的波折,看大趨勢,中國近30年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30年的每個時期我們都能看到中國的嚴重問題,但都沒有阻礙中國高速發展的大趨勢。衝浪型公司只要大趨勢沒有壞,就不要擔心。

耐心持有;

耐心持有到衝浪型公司進入平穩期,再好的公司也要給它時間生長,不要期望一夜暴富。

公司管理層;

衝浪型公司的爆發期靈魂人物是穩定不變的。比如馬化騰、李彥宏、張近東、梁穩根、馬云、史玉柱等,都是把公司從小帶到大。高管倒是變化較大,看起來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也許正好說明公司體系的強大。

公司CEO;

林奇說過公司CEO頻頻登上雜誌封面就是拋出股票的時候,未必。衝浪型公司往往一再超出市場的預期,誰能想到QQ能發展到這麼大呢。

技術和創新壁壘;

所有的衝浪型公司都是有技術創新壁壘的。想想沃爾瑪的衛星系統吧。

成本;

沒有衝浪型公司是靠削減成本取得成功的,沃爾瑪能提供低價的商品不是靠簡單的節約成本,而是靠商業模式創新和規模效應。

利潤增長的含金量;

一些微利和績差公司利潤大幅增長,衝浪型公司和他們的區別是:1、績差公司業績起點很低,例如EPS由1分錢增長到2分錢,增長100%,但淨資產收益率很低。2、績差公司利潤增長沒有持續性,屬於短期行為。如果利潤持續增長,淨資產收益率高於20%,那就值得注意了。

熱門和蕭條行業;

巴菲特從不投資科技行業,林奇說他總是優先考慮蕭條行業,因為熱門行業沒有他需要的確定性。衝浪型公司往往產生在熱門行業,但確定性並不低。巴菲特曾經說過他錯過了沃爾瑪,弱弱的說一句,當時他肯定沒有認識到沃爾瑪是一家衝浪型公司。

企業家財富和衝浪型公司;

三一重工的董事長梁穩根以500億排上了2011年首富。三一重工的投資者可沒有獲得這麼驚人的財富,中國產生了大量的億萬富翁,因為他們運用了銀行信貸,持有的是原始股,財富被幾何級數的放大。衝浪型公司創造的巨大財富最大部分屬於企業家,而不是投資者。

生活中的衝浪型模式;

成龍,周星馳,金庸,古龍,哈利波特,李娜,劉翔,姚明,舒馬赫,老虎伍茲,他們在商業上也是衝浪型模式。例如周星馳,創造了無厘頭喜劇的細分行業,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市場潛力巨大,影片盈利豐厚。周星馳的商業價值急速增長,成為一代巨星。金庸,創造了新派武俠小說的細分行業,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市場潛力巨大、出書盈利豐厚。儘管金庸的商業價值被氾濫成災的盜版書減低了不少,金庸還是成為一代武俠小說宗師。李娜,創造了中國人網球大滿貫冠軍的細分行業,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市場潛力巨大、比賽有極高的收視率(電視台能賺很多錢,商業價值高)。可以預測李娜的商業價值還要高速增長數年,甚至能成為格拉芙一樣的世界級的一代巨星。當然要有成績做支持,不能從浪尖上掉下來。劉翔、姚明曾經沖上了浪尖,幾年後又掉下來了,商業價值急劇縮水。

我們還可以有把握的肯定,中國下一位乒乓球世界冠軍的商業價值是很小的,因為該細分市場傳統甚至老舊,又有太多的世界冠軍,每個人佔的市場份額都很小,市場也被開發了幾十年,潛力有限。

假設中國隊奪得了世界盃冠軍(最狂野的想像),將會是一次興奮得令人窒息的衝浪,我預測甚至每個隊員能賺到20億以上,這個浪太大,太大了......

對衝浪型公司的分析如果到這裡就結束是不夠的,衝浪型公司對普遍的公司分析有重要的標竿作用,需要進一步專門討論。衝浪型公司對價值投資者的策略也有重要的意義,需要深入討論。

註:以上行文言之鑿鑿,似乎忘了不確定性,實際操作中要時時把風險放在心上,小心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06

【經典】巴菲特15年前好文重讀:牛市的3個前提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1042887

第一財經日報作者: 馮郁青 張安哲2014-08-21
5年多前,道瓊斯工業指數在6000多點。6年前,上證指數也在6000多點。現在道指已經突破17000點,而滬指卻回到了2000多點,兩者差距懸殊。但實際上在過去的5年中,美國經濟並沒有像股市表現得那樣出色,GDP增長僅在2%左右;中國經濟在這一段時期保持著8%左右的快速增長,而股市卻一直低迷。

那麽股市和宏觀經濟並無必然聯系?巴菲特在1999年《財富》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從1964年到1981年的17年間,美國GDP增長了373%;而道指在1964年12月31日是874.12點,17年後的同一天是875點,幾乎持平。雖然時間久遠,但這篇文章仍然充滿了投資的智慧,一點也不過時。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巴菲特的解釋。

這篇文章與美國投資者的長期收益相關。巴菲特一向堅持長期投資策略,但即便是以耐心著稱的他也不覺得市場向前邁了一步。巴菲特認為,股票投資者都對股市抱有太高的期望。要想解釋其中的原因,必須從股市整體出發。

他明確表示,雖然會涉及到股市的整體水平,但不會預測大盤走勢。對市場進行評估和預測市場發展之間沒有一丁點聯系。實際上很多時候市場會偏離價值,不過早晚也會向價值靠攏。

在之前的34年,我們看到了熊市和牛市驚人的對稱,在1964到1981年第一個17年間道瓊斯工業指數:1964年12月21日874.12點、1981年12月31日875.00點。

一個非常矛盾的事實:在同樣的17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即美國國內所有交易的總和)幾乎變成了原來的五倍,上升了約370%。在另一種衡量標準下,《財富》五百強公司(當然,公司組成不斷變化)的銷售總額變成了原先的六倍多。但是道瓊斯工業指數幾乎沒動。

“投資”的定義很簡單卻常常被人忽略:投資就是現在投入本金以便將來拿回更多的錢(當然是刨去通貨膨脹之後的“更多”)。要想理解上述原因,可著眼於影響投資價值變化的兩個因素之一:利率。

利率就像萬有引力影響著物理世界一樣操控著金融市場。利率越高,向下的作用力越大。這是因為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直接與投資政府債券可以得到的無風險利率息息相關。

所以,如果政府債券收益率上升,其他的投資產品的價值就會下降。反之,利率下降,其他投資的價格上升。其中的道理十分簡單:今天投資者應該為明天得到的一塊錢付多少錢,只能先參考無風險利率。

每當無風險利率變動一個基點,即0.01%,所有投資的現有價值都會變化。這種關系在債券市場表現得尤其明顯,債券的價格幾乎只與無風險利率有關。股票、房地產、農產品等資產的價格與其他一些重要因素有關,因而利率的作用沒有那麽明顯,但是它仍像萬有引力一樣影響著資產價格。

在1964到1981年間,政府債券利率大幅上漲,從1964年底的4%上升到1981年末的15%。利率的上升壓制了資產價格,也就解釋了經濟增長而股票市場停滯的現象。

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情況發生了轉變。你可能還記得保羅·沃爾克剛當上美聯儲主席時是多麽不受歡迎。但是他的英雄事跡在於大幅度削減通貨膨脹率,引起利率水平大幅下降。

假設你買了100萬美元1981年11月16日發行的收益率14%的30年期美國國債並用每年的利息購入同樣的債券,到1998年底,長期政府債券利率為5%,這時候你的回報是8181219美元,年化收益率13%還多。這可比歷史上大多數17年股票帶來的收益率都高,對於國債這樣傳統的證券來說,可謂一個巨大的成功。

利率的下降將股市推高,你如果在1981年11月16日投入100萬美元到道瓊斯股指並且將股利全部再投資的話,到1998年12月31日,你將擁有19720112美元,年化收益率19%。這比歷史上任何一段17年時期的收益率都要高。

影響投資價值變化的第二個原因是公司的稅後利潤。公司利潤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在1929年達到頂峰,此後逐漸下降,在1982年觸底,只有3.5%。當時的投資者們面臨著兩個壞消息:公司利潤不景氣與超高的利率。此時,投資者們又一次展現出了他們根深蒂固的惡習:以當前的情況預測今後的市場。

就像行車時只看後視鏡不看前方一樣。他們對未來失去信心,覺得利率會保持在高位而公司利潤也會停滯不前。即使國民生產總值接近原來的五倍,他們仍然將市場定位在17年前的水平。在1982年後的17年間,經濟雖然沒有像原先一樣迅猛增長,國民生產總值變為了不到原先的三倍。但是利率開始下降,隨著沃爾克政策的影響逐漸消退,公司利潤也開始增長。

以上兩個基本面因素的變化導致道瓊斯工業指數在1981年起的17年間上漲了幾乎十倍,從875點到9181點。此間,市場心理也在悄悄起著作用。當牛市來臨,並且發展到不管采取什麽樣投資策略都賺錢時,更多的人便會湧向股市。這時候利率和公司收益便不再起作用,而是投資者不甘落後的心理在主導市場。

有了過去這17年的經驗,很多投資者都對未來抱有美好的願景。潘恩·韋伯公司和蓋洛普公司的聯合調查顯示,擁有五年以下經驗的投資新手預期未來十年的投資收益率達22.6%,而擁有20年以上經驗的投資者則預期12.9%。巴菲特認為,從價值決定性因素來看,12.9%仍然是個太高的目標。如果投資者想要在未來17到20年間從市場上獲取可觀的回報,以下三點至少出現一個。

第一,利率必須達到更低的水平。如果政府債券利率從現在的6%下降到3%,僅憑利率的作用就能使投資價值翻番。如果你覺得利率水平會像日本之前那樣跌到1%,那你就應該采取杠桿操作:投資股票期權。

第二,公司利潤占國民生產總值百分比必須上升。有人曾經說紐約的律師比人口還多,可能也是這些人相信公司利潤會比國民生產總值還大。公司利潤增長速度不可能永遠比GDP增長得快,這在數學上是講不通的。在巴菲特看來,如果你覺得公司利潤占GDP水平能維持在6%,就是非常樂觀了。

其中一個原因是競爭。另外一個是公共政策:如果公司投資者想分享越來越大的一塊經濟的蛋糕,其他群體吃到的就越來越少。這勢必會引起政策上的問題,蛋糕的重新分配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在合理的假設下,GDP每年以5%速度增長,3%的實際增長速度加上2%的通貨膨脹。這將是投資回報的一個限制因素——遠遠小於12%。如果投資回報維持在5%以下,那麽資產價格在長期也不可能以高於5%的速度增長。

第三,你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即使在其他投資者舉步維艱的時期都相信自己是一個贏家。這個想法在信息革命之初極具誘惑力,你的經紀人會告訴你,只要買藍籌股然後坐享其成就好了。巴菲特覺得有必要回顧一下歷史,著眼於本世紀初兩個改變世界的行業:汽車和航天業。

首先是汽車行業:歷史上曾經有過2000多家汽車制造商,你可能會說:“如果當時預見到汽車行業帶來如此大的社會變革,就賺大發了!”那麽20世紀90年代的行業格局究竟怎樣呢?除了卡耐基公司還在堅持之外,美國的汽車制造商只剩下三家。
沒錯,汽車行業是造成了巨大的商業變革,但卻沒有像投資者預期的那樣帶來巨大的收益,反而是虧損。其實有時候挑選行業的失敗者比較容易,當汽車行業開始興起,你仍然發現挑選出今後能夠盈利的企業非常困難。但當時有個非常明顯的選擇:做空馬匹。1900年美國有2100萬匹馬,然而到1998年就只有500萬匹了。

另外一個帶來社會變革的行業就是航空業,前景如此光明讓投資者垂涎。巴菲特查到了1991年到1993年間約200家的飛機制造商,只有幾家現如今還在營業。在過去20年間宣告破產的129家飛機制造商名單中,大陸航空榮登榜單兩次。實際上,1992年的時候,美國的航空公司成立以來的利潤為零。早知如此在1903年萊特兄弟試飛第一架飛機的時候就應該把它打下來,省得投資者以後虧錢。

還有其他一些很輝煌但沒有給投資者帶來盈利的行業,如電視、收音機制造業,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我們能從中學到的教訓是:投資的精髓不在於某個行業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變革,或是有多大的發展潛力,而在於單個公司是否能保持競爭優勢。那些準入壁壘高的行業或者公司,才能在長期給投資者帶來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54

【好文推薦】基金大佬範勇宏:如何找到1000倍超級牛股 天道老子騎牛

來源: http://xueqiu.com/3241529995/33024017

反複讀了幾遍此文,雖然標題性的刻意尋找千倍股難免有些刻舟求劍,但是細細琢磨文中作者對千倍大牛股的挖掘和分析非常值得學習思考、認真領會。此文分析不僅適合成長股,也適合我當下研究困境反轉股方向,所以重點推薦大家學習精品。

  大部分投資人終其一生,依靠有限的幾只股票長時間持有,就可為自己或者後代打下成為巨富的基礎。這些機會存在的地方,不見得必須在大恐慌底部的特定一天買股票……投資人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分辨提供絕佳投資機會的少數公司,以及數量眾多但未來只能略微成功的或徹底失敗的公司。

  ——菲利普•A•費雪



  任何一個投資者,不管其是否承認,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擁有自己的投資理念。基於基本面的投資理念,主要分為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兩大流派,均起源於美國。美國充滿活力的經濟、長期上漲的股市為價值投資、成長投資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湧現出格雷厄姆這樣的價值投資理念的大師和菲利普•A• 費雪這樣的成長投資理念的大師。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相信,中國也同樣會為價值投資理念和成長投資理念提供廣闊的天地。對15 年來基金所投資股票的回報進行統計,我們發現A股長期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股票也多是長期持續成長股,如萬科A、雲南白藥、蘇寧電器等。以萬科A為例,2007 年10 月底,股價複權後漲幅超過1 796 倍(以發行面值1 元計算),同期深證成指的漲幅僅18 倍。如果投資者能尋找到這類成長股並長期持有,也能像費雪所說的那樣獲得巨額回報。價值投資與成長投資理念的興起

  談起價值投資理念與成長投資理念的興起,讓我們先回顧美國股市當時的歷史背景。20 世紀30 年代的“大蕭條”之前,美國股票市場秩序非常混亂,投機盛行,做莊猖獗,莊家與上市公司甚至與政府勾結在一起操縱股價,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護。

  在這種投資環境下,投資者不可能把註意力集中到上市公司本身。他們的“研究工作”大多是打聽莊家動向或上市公司的內幕消息。與此相對應,許多技術分析理論應運而生,技術分析並不研究上市公司本身,而是研究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走勢。隨著證券市場逐步完善,投資者發現這種脫離“基本面”的研究很多時候並沒有太大價值。證券本質上是獲取未來現金流的貼現價值的憑證,它的價值應該由未來現金流決定。


  1934 年,格雷厄姆和多德合著的《證券分析》出版,開啟了價值投資新時代。《證券分析》被譽為投資者的《聖經》。有人這樣盛贊道:“他為選股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而在此之前,選股與賭博這門偽科學毫無區別。投資業沒有他就如同共產主義沒有了馬克思——原則性將不複存在。”格雷厄姆明確了“投資”的定義,區分了投資與投機。他提到“投資是一種通過認真的分析研究,有指望保本並能獲得滿意收益的行為。不滿足這些條件的行為就被稱為投機”。格雷厄姆反對投機所帶來的罪惡,主張投資者們的註意力不要放在市場行情上,而要把股票看作企業的份額,它的價值始終應和整個企業的價值相呼應。格雷厄姆致力於尋找和選擇那些便宜得幾乎沒有風險的公司的股票,將此視為“安全邊際”,當價格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並講述了著名的關於“市場先生”的寓言,相信市場最終會反映股票的內在價值。格雷厄姆的名著《證券分析》是在“大蕭條”時期問世的,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當時大量企業倒閉,格雷厄姆本人也差一點破產,因此格雷厄姆非常註重企業的清算價值,對“安全邊際”的標準非常嚴格。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經典意義的價值投資方法的缺陷也逐漸顯現。


  “二戰”結束後,伴隨著經濟複蘇,美國股市強勁回升。1959 年,菲利普•A• 費雪出版了名著《怎樣選擇成長股》,開創了成長型投資理念。費雪自己也身體力行,從40 年代開始,對摩托羅拉、德州儀器等成長型企業進行了長達30 年的投資,獲得了以數十倍計的驚人業績。“成長股”隨著該書暢銷成為投資者耳熟能詳的名詞,成長型投資從此成為與價值型投資並列的主流投資理念之一。巴菲特說:“我有15%像費雪,85%像格雷厄姆……盡管格雷厄姆和費雪的投資方法不同,但他們在投資界缺一不可。”

  現在看,費雪以增長為導向的投資方法,是價值投資的變種和分支 。他認為,投資者在經濟大勢的預測上不應花費過多精力,而更應該集中精力選擇能夠使自己以最小的代價和風險來獲得最大收益的公司。為了尋找這些成長股,費雪提出了15 個要點 。他認為,一家公司如果能夠符合其中相當多的要點,就可以稱之為成長股。這15 個要點如下:

  1. 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充分的市場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否大幅成長?

  2. 為了進一步提高總體銷售水平、發現新的產品增長點,管理層是不是決心繼續開發新產品或新工藝?

  3. 和公司規模相比,公司的研究發展努力有多大效果?

  4. 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5. 公司利潤率高不高?

  6. 公司做了什麽事來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7. 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系是不是很好?

  8. 公司的高級主管關系很好嗎?

  9. 公司管理階層的深度夠嗎?

  10. 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記錄做得如何?

  11. 公司是不是在所處領域有獨到之處?

  12. 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余展望?

  13. 在可預見的將來,公司是否會大量發行股票,獲取足夠資金,以利公司發展?現有持股人的利益是否因預期中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14. 管理階層是不是只向投資人報喜不報憂?諸事順暢時口沫橫飛,有問題或叫人失望的事情發生時則“三緘其口”?

  15. 公司管理階層的誠信及正直態度是否毋庸置疑?


  在這15 點中,費雪非常看重企業長遠的盈利能力,他也一直在追尋那些凈利潤率持續高於行業均值的公司。他明確指出:“投資於利潤率過低的公司絕對無法獲得最高長期利潤。”在所有的標準中,費雪把公司管理層的誠信狀況作為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他曾寫道:“不管其他所有事務上得到多高的評價,如果管理階層在對股東有無強烈的責任感一事上令人深感懷疑,投資人就絕對不要認真考慮投資這樣一家公司。”

  後來,巴菲特融合了傳統的價值投資理論和成長投資理論,成為集大成者,將價值投資帶入了全新的高度。巴菲特認為,價值型與成長型的投資理念是相通的,價值是一項投資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而成長只是用來決定價值的預測過程。巴菲特在1992 年致股東的信中說:“我們把價值型與成長型這兩種投資策略區分開完全是無稽之談(必須承認,幾年前我本人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我們認為,這兩種投資策略在關鍵之處是相互一致的:成長性總是價值評估的一部分,它構成了一種變量,其重要程度在可以忽略不計到巨大無比之間,其對價值影響既可以是負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伴隨著巴菲特驕人的投資業績,融合了成長型投資理念的價值投資對全球投資者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研究創造價值”理念引入中國

  價值投資理念、成長投資理念,都屬於基於基本面的投資理念,試圖通過基本面的研究來戰勝市場、獲取超額收益。基本面研究是否一定能獲取超額收益?這必須以市場是弱有效市場為前提。

  “有效資本市場假說”認為,如果市場是強有效型或者半強有效型,那麽研究沒有意義,因為市場價格已經反映了投資者能得到的所有信息,主動投資變得沒有意義,被動投資將是更有效的投資方式。然而,即便美國等成熟市場也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市場,仍然存在著很多有效資本市場假說無法解釋的現象。這意味著市場並沒有充分反映所有的能得到的公開信息。如果深入地研究公開信息,我們就能夠尋找出賺錢機會。即便市場是有效的,那也不能說所有的股票最終表現都一樣,總存在一些股票表現好於其他股票,或一些行業的表現優於其他行業。如果我們研究並投資了這些表現較好的股票、行業,也可以超越基準指數。這就是為什麽研究能夠創造價值的原因。研究給投資者帶來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但資金規模不大的個人投資者往往難以體會到研究的重要作用。對基金公司等機構投資者而言,研究水平高低則是影響生存的決定性因素。不同於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具有資金規模大、投資期限長等特點,這使機構投資者註定成為市場中研究的主要力量。這並非出於它們的社會責任感,而是由市場生存法則決定。研究能力強的機構投資者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高於市場和競爭對手的收益率,資金也會源源不斷地流向這類機構。

  中國A股市場歷史較短,信息披露還不完善、存在著大量的信息不對稱;投資者群體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機構投資者占比很低,而個人投資者沒有精力和能力收集、處理大量的信息,這一切決定了A股市場是典型的弱有效市場。理論和實踐均表明,在弱有效市場中,基本面研究可以創造顯著的超額收益。

  華夏基金在國內機構投資者中,較早引入了基本面投資理念,並將其概括為“研究創造價值”。這一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1998 年華夏基金成立之初,投研組織結構上設置了研究部和投資部,但研究與投資的關系沒有理順。研究人員只做研究,投資人員只做投資,互相看不起,各做各的,兩個部門缺乏有效交流。1999 年公司在東方花園飯店辦公時,研究部、投資部分別位於四樓和五樓。研究部的同事很勤奮、很努力,每日提供很多資訊信息、研究報告,但當時做莊還是市場主流,基金公司依靠內部研究做投資的想法還得不到市場認可,總體上研究與投資還是脫節。1999 年底,在總結興華基金的運作經驗中,我們意識到研究工作越來越重要。針對公司整體研究力量不強、尚未建立完整的研究平臺的現狀,我們決定將研究部與投資部合並為基金管理部,研究員與基金經理的交流大大增強。

  2000 年8 月,我們在北京香山召開了對公司投資研究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香山會議”,這次會議討論的是投資、研究、交易等核心問題,重點是投資管理流程。會議氣氛特別熱烈,各種意見針鋒相對,會議從下午一直開到次日淩晨兩點。最終,我們決定通過基金經理選拔機制,打通投資與研究之間的壁壘,使研究員、交易員可以憑個人業務能力來競選基金經理。這些措施在加強投資隊伍梯隊建設的同時,客觀上提高了基金經理對研究報告的重視程度,提高了投資決策質量。

  2001 年4 月,公司組織了包括絕大多數研究員在內的26 人考察團赴加拿大考察學習,拜訪了多家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和銀行,就我們最為關心的“如何處理投資與研究的關系、如何管理研究工作、如何規劃研究員的職業發展生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拜訪標準人壽資產管理公司時,他們的投資總監特別強調In-house Research(內部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在形成內部研究隊伍後,投資業績明顯改善。通過學習和交流,研究員認識到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堅定了做好研究工作的信心。

  2001 年下半年在準備社保基金管理人資格申報材料時,社保基金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的投資理念是什麽?”如何用簡潔的語言來闡述我們的投資理念呢?社保小組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但很難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出來。突然,時任研究總監林浩一拍桌子:“有了,Powered by Research。”大家都認為這句話有道理。結合社保基金穩健投資的要求,我們在問卷中回答公司的投資理念是“研究創造價值”。最後,我們如願獲得了社保基金管理人的資格。

  2001 年底,公司第一只開放式基金——華夏成長基金發行,投資理念是“追求成長性”和“研究創造價值”,這是公司基金產品第一次采用“研究創造價值”的提法。

  與成長股共舞

  與價值投資理念和成長投資理念相對應,投資標的可劃分為價值股與成長股兩大類。

  價值股是指這樣一類公司發行的股票,它的商業模式比較成熟穩定、現金流波動較小、盈利水平較高、紅利發放率較高。這類股票通常有低市盈率、低市凈率、高股息、高安全性等特征。

  成長股是指這樣一類公司發行的股票,它的銷售額和利潤額持續增長,速度快於整個國家和本行業的平均增速。這類股票的市盈率、市凈率通常比其他股票高。由於成長型公司持續增長能力強勁,它們發行的股票表現明顯好於市場平均水平,為投資者提供的超額收益非常明顯。一般來說,成長股分為經典成長股、周期成長股、並購成長股等幾大類。

  優秀的成長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每個會計周期(每個經濟周期)的利潤都在穩定增長;產品開發與市場開發能力強;始終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有很強的核心競爭力,在產業鏈上有一定的定價權——巴菲特所說的“護城河”;擁有優秀的管理層;經營利潤基本投資於公司的未來發展,很少派發股息。




  在A股這樣新興加轉軌的市場,嚴格意義上的價值股較少。 價值股稀少的原因主要是:(1)A股長期封閉運行,與國際市場脫節,缺乏嚴格的退市制度,地方政府的“父愛主義”傾向鼓勵重組,使績差股長期存在重組預期。(2)交易機制長期只能單邊做多、缺乏做空機制,投資者結構中機構投資者較少、個人投資者為主,使A股估值長期偏高,盡管牛短熊長,但在熊市中周期股、績差股仍然沒有跌透,往往直到熊市尾聲才有部分個股跌破凈資產。(3)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不太願意分紅,難以從“分紅收益率”角度挑選價值股;而且,低市盈率個股如果不分紅,也使市場參與者無法通過分紅來收回成本,只能通過投機炒作博取價差,使從“低市盈率”角度挑選價值股受到局限。因此,往往只有股市暴跌到一定程度才有階段性的價值型投資機會。投資機會要更多地從成長股領域去發掘。

  如何選擇成長股?成長股投資大師都有經典論述,給出了具體的選股標準。費雪給出了15 條“軍規”,而巴菲特的選股原則可以概括為:最好是消費壟斷企業;產品簡單、易了解、前景看好;有穩定的經營史;經營者理性、忠誠,始終以股東利益為先;財務穩健;經營效率高、收益好;資本支出少、自有現金流充沛;價格合理。彼得• 林奇給出了定量的選擇成長股標準:公司規模小;新成立時間不長;年平均增長率20%~25%;采用PEG估值及未來的變化趨勢尋找目標;投資快速成長型公司一定要弄清楚增長期什麽時候結束,要明白自己的買入價格等。成長股投資大師托馬斯• 羅• 普萊斯(Thomas Rowe Price,普信集團創始人)有句經典的話:“經過幾年的思索,我現在越來越堅信,最好的價值投資方式是,找到一個仍處於成長周期內的產業,判定該產業內最具發展前景的公司,並長期持有這些股票。”他的選股標準是:非同凡響的市場和產品開發能力;行業內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不受政府的嚴格管制;人力資源總成本極低,但單個雇員待遇較優;每股收益能保持較高的增長率。

  雪拜• 科倫• 戴維斯因“長期成長投資法”聞名於世。他認為,優秀的公司在經濟不景氣時,反而可以利用競爭對手的退出在未來獲得更大的發展,投資領域也有“瑞雪兆豐年”。“長期成長投資法”的精髓在於,在低價位買進能夠持續成長的公司並長期投資,在選股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第一流的管理、管理層持股比例高、資本回報率高、運營成本低、不斷擴張或主導的市場份額、成功的收購紀錄、健康的資產負債表、產品或服務不會過時、成功的國際化運營、創新。選擇成長股的標準很多,概言之最基本的標準無外乎管理層、公司治理、盈利模式的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結合A股市場的具體情況,可以歸納為6 個標準:

  1. 廣闊成長空間:行業銷售總額較大且持續增長、公司市場份額持續提升、市值較低。

  2. 優秀的商業模式和獨特的競爭優勢:產業鏈地位有利、盈利能力強、存在行業壁壘(品牌、渠道、技術、資源等).

  3. 卓越企業家精神:核心人物威望高、具有正確的戰略眼光、管理團隊穩定、執行力強。

  4.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股東和管理層利益一致、管理團隊激勵充分。

  5. 良好的溝通關系:公司公開透明,與投資者保持良好關系。

  6。合理的估值水平:市盈率(PE)、市凈率(PB)、市銷率(PS)等較低 。符合這些基本標準後,還必須進行深入地調查研究,通過走訪競爭對手、上下遊企業和企業內部各階層的人員,更深層次地了解企業,判斷企業競爭優勢的可持續性。

  用一個例子也許能更好地說明這一思想。弗雷德里克•R• 科布里克是美國著名的成長股基金經理,他管理的“道富研究資本基金”被《今日美國》評為15 年來最優秀的5 只基金之一,科布里克“資本增值基金”則被評為20 世紀90年代大牛市中最優秀的5 只基金之一。他的著作《大錢:挑選優秀成長股的7 條法則》系統總結了投資成長型公司的方法和BASM 選股模型。科布里克的投資理念強調以遠見卓識來挑選偉大的企業,並以足夠的耐心長期持有。在投資實踐中,科布里克運用這一模型發掘了麥當勞、聯邦快遞、耐克、微軟、戴爾、思科、谷歌等一系列大牛股,與之共同成長並最終獲得豐厚回報。科布里克的方法蘊含的恰恰是分享偉大企業成長成果的思想。

  那麽,什麽樣的行業容易找到成長股?一般而言,科技、消費行業是最容易產生成長股的地方,可以從三個切入點尋找。

  1. 從技術革命及產品生命周期尋找。經濟史學家威廉• 斯特勞斯在《世代:1584 年到2069 年的美國未來歷史》(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Future, 1584~2069)中提出了兩代人構成、完成技術創新周期的觀點:創新季、增長繁榮季、震蕩季、成熟繁榮季,形成了80 年的新經濟周期。在大的技術創新周期下,又存在大量的應用產品的S型普及周期。比如,手機普及率從1994年的10%迅速達到2007 年的90%,孕育了成長股諾基亞;2007 年恰巧是諾基亞走向沒落的年份,以蘋果為代表的智能手機迅速將前者取代。1929 年美國家庭汽車普及率達到90%,持續10 年的大繁榮期也在這一年走向終結。寬帶技術普及率從2000 年的10%急劇上升至2008 年的90%;如果沒有新一輪創新,成長將走向終結。在大的技術創新框架下,把握新產品生命周期,是預測成長股出現及終結的有效方法。

  2. 從人口消費周期尋找。哈里• 登特(Harry Dent) 通過研究詳盡的人口經濟學數據發現,一代人從出生、成長、成年、生育、退休,將分別造就嬰兒用品、教育、房地產、醫療衛生等不同領域的景氣與不景氣交替。以美國為例,25~29歲是美國人家庭開支增長最快的階段,購買住宅高點平均發生在31 歲,醫療費用支出在60 歲以上快速上升。跟蹤嬰兒潮人口並對其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找出最易出現成長股的領域。人口金字塔越是“不平衡”,人口經濟學的研究越有價值。中國是人口金字塔失衡的典型國家。過去10 年中國房地產牛市與人口金字塔數據驚人地吻合,也孕育了像萬科A這種上漲超1 000 倍的大牛股。

  3. 從特定經濟體發展階段尋找。該角度對國際投資和全球資產配置更有意義。中國過去十幾年持續進行的工業化、城鎮化,實際上是在重複美國100 年前的老路;越南基本在重複中國過去20 年的老路。特定發展階段,總會有一些行業強勁發展,而該領域中的龍頭企業又能獲得超越該行業平均水平的成長。比如特定階段的鋼鐵、汽車,特定階段的地產、家電等。我們應從領先經濟發展階段半步甚至一步的角度,尋找高成長領域,遴選出資質優異的公司。

  科布里克認為,一旦尋找到大牛股,就應該牢牢抓住。有時候這些股票達到目標價格、短期估值顯得略高,這時候仍可以將它們保留在組合里面,至多只是少量賣出。對偉大企業的估值應該給予一定溢價。偉大企業能夠以自身的持續快速增長,迅速降低動態估值;如果僅僅因為短期估值略高而輕易賣出,很可能在同樣的價位再也買不回來。即使遇到困境,偉大企業修正錯誤的能力也比一般企業強。由於有“買不回來”的再投資風險,耐心持有偉大企業會比普通企業帶來更多回報。

  A股市場從2005 年6 月觸底上揚,到2006 年,一些優質的持續成長股以當期業績計算市盈率已經上升至30 倍,投資者對此非常困惑甚至獲利出局。後來的業績證明,當時許多股票完全配得上而且應該具有這樣的高估值水平。以蘇寧電器為例,2006 年牛市初期就略顯高估,股價翻倍後,很多投資者獲利了結。基金經理經過深入分析後發現,這些賣出的投資者並沒有意識到蘇寧電器擁有成為優秀企業的潛質:蘇寧電器管理層很好地執行了正確的戰略,客戶滿意度很高並形成忠誠度,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基金經理決定繼續重倉持有,最終蘇寧電器在2007 年大幅上漲,以豐厚收益回報了長期投資的基金經理。

  成長股投資案例分析

  華夏基金奉行“研究創造價值”的投資理念,投資風格總體而言偏好成長型。近年來,通過深度研究,較好地把握了零售、食品飲料、醫藥、安防等成長型行業中一些優質龍頭企業的投資機會,重點投資的蘇寧電器、瀘州老窖、伊利股份、東阿阿膠、海康威視等成長股表現突出,為基金投資者帶來了良好回報。尤其是對蘇寧電器、瀘州老窖的投資值得分析總結。

  經典成長股:蘇寧電器



  1990 年底,張近東先生靠十多萬元資產、十幾名員工在南京寧海路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開了100 平方米的小店。2000 年,張近東先生實施二次創業,推進全國電器連鎖經營。2001 年6 月,蘇寧電器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4.4 億元。2003 年蘇寧電器營業收入60 億元、利潤0.99 億元,門店數40 家,其中23 家分布在核心一線城市和江蘇二線城市,總經營面積僅19 萬平方米,在家電連鎖行業內部屬於行業第2 名的位置,距行業首位國美電器還有一定的差距。2004 年7 月21 日,蘇寧電器在中小板掛牌上市。開盤價29.88 元,收盤價32.70 元,較發行價(16.33 元)翻了一番,成為市場第一高價股,總市值30.5億元,按2003 年業績計算歷史市盈率為30 倍。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研究員在蘇寧電器上市前進行了初步研究,所管理的主動型基金申購獲配了新股,華夏興安、華夏興科、華夏興業、華夏成長等基金在上市當天繼續買入,占蘇寧電器流通股本的2.2%。坦率地說,由於家電連鎖行業屬於新事物,我們的認識還有一個過程,當時更多的是定性地判斷行業屬於新興業態,公司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後來公司能以如此高的速度持續增長也是超出我們預期的,如果研究得更為前瞻、更為深入,我們應該在上市首日投資得再多一些。而且,當時市場處於下跌中途,作為兩市第一高價股、較發行價漲幅翻番,且社會上存在著對於蘇寧與大股東之間房地產業務的關系、利潤真實性的質疑,也使一些基金經理心存猶豫。2004 年8 月,蘇寧電器上市之後第二周,基金經理、研究員赴蘇寧電器實地調研,此後又多次調研,持續跟蹤,對蘇寧電器的行業空間、商業模式、成長潛力、投資價值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綜合研判,蘇寧電器具備成長股所必備的基本要素:

  一是廣闊的成長空間。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家電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家電銷售的業態發生演進,從過去依賴於百貨商場的家電櫃臺、小家電門市等傳統渠道,轉為以專業家電連鎖業態為主,蘇寧、國美、大中、永樂等連鎖企業抓住歷史機遇迅速成長。

  二是優秀的商業模式和獨特的競爭地位。第一,家電連鎖企業的盈利模式實質上是家電制造商付給零售終端的銷售提成,家電連鎖企業付出的成本主要是店面租賃費用和人工成本。由於家電制造業存在龐大的過剩產能,價值鏈的話語權逐漸向家電連鎖賣場傾斜。第二,家電價值量大,以規模采購帶來的價格優勢對消費者有巨大吸引力,抵消了相對於小家電門市的便利性劣勢和相對於百貨商場的購物環境劣勢,從而消除了替代品威脅。第三,家電種類的增多和“一站購齊”願望使全品類、大陳列面積的家電賣場相對小家電門市、百貨和廠家自建或加盟終端更具優勢。大部分家電,尤其是國產家電同質性強,品牌拉力弱,進一步增加了家電連鎖賣場渠道在產業鏈中的地位。第四,獲得先發優勢、擁有市場規模和品牌的連鎖企業,規範了售後服務和物流配送的行業標準,加大了後來者進入的難度。即使國外連鎖巨頭也不例外,美國家電連鎖巨頭百思買(BestBuy)的中國業務,因策略失誤,2011 年3 月黯然收場。

  三是具有卓越的企業家精神。張近東先生白手起家,從空調一步步拓展到家電連鎖。創業過程中,張近東先生反複強調:“商業企業的立業之本就在於誠信。百年蘇寧電器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中國最優秀的連鎖網絡服務品牌,誠信一直是蘇寧電器經營的基本之道。”蘇寧電器快速發展後,張近東先生也一直保持蘇寧電器創業時代“執著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

  四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蘇寧電器管理層股權激勵到位,股東、高管、機構投資者、中小股東持股結構合理。張近東先生認為,一家企業只有采取社會化管理方式,將企業轉化為所有員工和社會公有資產,才能實現真正的持續成長。他在企業上市前就做好了“股權大派送”方案,計劃逐步稀釋自己的股權,將股權“送給”蘇寧電器的數位高管。

  五是合理的估值水平。蘇寧電器上市當日按2004 年預測業績攤薄市盈率22倍,考慮到未來的高速業績增長,增長率調整後的市盈率非常低,屬於經典的成長股。

  基金經理經過調研,加深了理解和認識,於2004 年8 月、9 月繼續增持蘇寧電器。2004 年底,蘇寧電器股價在46 元附近上下波動,較上市當日收盤價上漲近45%,同期上證綜指從1 450 點下跌到1 260 點附近,跌幅約13%。2005 年初,A股市場單邊下跌,蘇寧電器股價卻節節攀升,於4 月14 日突破70 元,較上市首日上漲已經超過1 倍,按2004 年每股收益2.31 元計算,靜態市盈率又超過30 倍。部分基金經理出於對漲幅較大、短期靜態市盈率較高、股價是否會補跌回調的擔心,部分減持了蘇寧電器。事後看,這是我們對成長股投資缺乏經驗的表現;公司的高速增長使動態市盈率再度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應該堅定地持股不動。4 月,公司內部長期跟蹤蘇寧電器的研究員做出了遠較賣方報告樂觀的預測,預測2005 年、2006 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將分別實現160 億元(增長75%)、260 億元(增長64%),利潤年均增長70%以上。研究員強力推薦道:“無論從整個市場的容量變化趨勢,還是家電連鎖對其他業態的整合看,蘇寧電器未來的空間都非常大。”後來的結果證明,這兩年收入預測非常精準,利潤增長還超出了預測,2005 年凈利潤3.5 億元,增長94%,2006 年凈利潤7.6 億元,增長117%。5 月,大盤加速下跌探底,部分基金經理重新開始增持蘇寧電器,最早是華夏回報基金,接著是華夏成長基金,後來華夏興業基金、華夏興和基金以及社保基金某組合也紛紛增持。至7 月初,華夏基金的主動型基金持有蘇寧電器流通盤的3.2%。

  2005 年是蘇寧電器第一個完整的上市年度,2005 年蘇寧電器收入、利潤的高速增長,完全符合我們內部深度研究的前瞻性分析,公司良好的執行力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2006 年初,研究員通過翔實的跟蹤調研,對行業演變趨勢和蘇寧電器發展趨勢再次進行了深度分析,認為“股價已經嚴重偏離基本面,維持強烈買入評級”。這時,基金經理對蘇寧電器的高成長性沒有懷疑。

  2006 年1 月開始,基金開始全面戰略增倉,到6 月增發前,我們共持有蘇寧電器1 300 萬股,占蘇寧電器總股本的3.9%和流通股近12%,市值約6.5 億元,躋身最大機構股東。華夏回報持倉市值占基金凈值7.5%,華夏興華基金、華夏成長、華夏中小板ETF占比都在5%左右。6 月,蘇寧電器首次再融資,定向增發2 500 萬股,發行價48 元,融資12 億元。盡管發行價比較高,較二級市場價格僅折價2%,但我們又投資了600 萬股,成為認購最多的機構之一。

  2006 年中期,蘇寧電器市值達200 億元,超過國美、永樂市值總和,較上市之初增長了近6 倍。鑒於漲幅巨大,有些機構投資者開始賣出,落袋為安。在巨大盈利面前,是獲利了結,還是繼續持有,基金經理意見不一。基金經理、研究員再次頻繁調研,通過對其區域門店滲透和收入規模研究後,認為蘇寧電器的增長空間依然非常大,“成長剛剛開始,堅定看好”。

  基金經理們吸取了2005 年初簡單地因為短期漲幅大而減倉的教訓,從2006年下半年到2007 年,基金經理一直在以不同的幅度加倉。隨著蘇寧電器股價繼續上漲,華夏回報、回報二號、華夏成長等基金持有蘇寧電器股票市值占基金凈值的比例一度達到8%~9%,其中華夏回報和回報二號一度超9.5%(2007 年4月份),接近法規上限10%,只能通過小幅減持來滿足合規要求;華夏興華基金、華夏紅利、華夏行業持倉占基金凈值比例達到6%~7%。2007 年10 月,我們共持有蘇寧電器1.27 億股,占蘇寧電器總股本9%以上,市值高達93 億元以上,獲利數十億元,是蘇寧電器最大的機構投資者。

  2007 年12 月起,我們判斷股市的長期趨勢轉入熊市,而且蘇寧電器門店的基數規模已經較大、增長率遞減(蘇寧電器2005~2007 年連續3 年每年的利潤接近翻番,但2008 年利潤增速放緩至約50%,2009、2010 年利潤增速放緩至約33%,2010 年利潤增速放緩至約20%;2007 年底恰為其利潤增速放緩的拐點),基金經理開始系統性減持。我們減持時,蘇寧電器的高管曾抱怨說:“在我們身上你們都掙了這麽多,為什麽還要賣?”減持不代表我們不認可蘇寧電器,蘇寧電器的確是一家優秀的上市公司,我們也不懷疑蘇寧電器還會增長,但蘇寧電器市值超過1 000 億元,又已經過了高速增長的時代,增速將持續放緩,從成長股轉變為價值股的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劇烈的估值中樞下沈,不再適合像以往那樣重倉投資。

  蘇寧電器借力股票市場實現了快速發展,從行業的趕超者成為行業的領跑者,2010 年10 月8 日蘇寧電器股價最高為1 374.27 元(複權價),是發行價16.33 元的84 倍,是上市首日開盤價29.88 元的46 倍。同時,長期投資者伴隨著蘇寧電器的成長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從2004 年8 月起,華夏基金兩次戰略投資蘇寧電器,先後投入20 多億元,2005 至2007 年,投資收益分別為2 850 萬元、7.5 億元、40.8 億元,收益頗豐。這就是成長股的魅力。


  轉型成長股:瀘州老窖



  有這樣一類企業,它有較好的底蘊、潛在的資源,但因機制、管理等種種原因陷入困境,股價也長期低迷;一旦這些制約因素發生積極向上的變化,企業就有可能重新煥發生機,基本面和股價都形成拐點。

  處於拐點前的成長股無疑是市場中的“黑馬”,常常不被市場關註,但企業如果成功跨過拐點,將從“黑馬”變成“白馬”,投資這類“轉型成長股”,將帶來比投資業績穩定的“白馬股”更高的回報。2005 年,瀘州老窖高端品種“國窖1573”的放量,徹底改變了企業命運並成就了基金經理投資轉型成長股的經典之作。

  瀘州老窖是中國濃香型白酒發源地,以眾多獨特優勢在中國酒業獨樹一幟。公司擁有的“瀘州老窖老窖池群”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約1573 年),連續使用至今,是我國現存建造時間最早、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護最完整的釀酒窖池。百年以上老窖池1 600 多口,被稱為“活的國寶”,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1996 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以世界釀造史上的奇跡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建國初期,瀘州老窖被評為“老八大名酒”之一,具有崇高的行業地位。

  但在21 世紀初,瀘州老窖采取的是“民酒”戰略,要打造讓一般老百姓喝得起的酒,高檔產品開發不足,中低檔產品價位和盈利能力偏低,難以抵禦同業激烈的競爭。2001 年,瀘州老窖實現銷售收入9.96 億元,凈利潤0.85 億元,分別較2000 年下降44.08%、47.46%。同期,貴州茅臺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8 億元,凈利潤3.28 億元。同為中國八大名酒,差別竟如此巨大。

  2003 年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商務宴請快速增長,白酒需求大大增加。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文人雅士飲酒作詩,商務交流宴會“無酒不成席”。白酒消費具有相當程度的“剛性”。白酒行業基本擺脫了消費稅帶來的沖擊,年增速約20%,高端白酒年增速約30%。但轉型前的瀘州老窖抱著金碗受窮,由於缺乏高端產品,沒有享受到高端白酒細分子行業的高速增長,經營仍處於困境,股價也一直萎靡不振。2001 年8 月至2004 年6 月底,瀘州老窖股價下跌了近30%,而茅臺股價同期上漲了約15%。

  2004 年5 月29 日,瀘州老窖新任董事長謝明和新任總經理張良走馬上任。新管理層宣布,要變“民酒”為“名酒”,力推高端子品牌“國窖1573”,力爭重返白酒行業的領先地位。股票市場只有寥寥幾家券商還發布瀘州老窖的研究報告,評級多是“落後大市”;投資者已經很久沒有關註這家企業,對這一重大的變化波瀾不驚。

  在瀘州老窖重大人事和戰略變動前後,我們開始研究這家企業。基金經理、研究員2004~2005 年間赴瀘州老窖調研多達7 次,通過頻繁的調研,和管理層、業務人員、經銷商等充分溝通交流,對企業有了深入的了解,對企業轉型成功具有信心。瀘州老窖正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一是重塑品牌。消費者以往對瀘州老窖的印象是老名酒,但產品就是幾元錢、十幾元錢的低端產品,短期內要讓消費者迅速改觀有難度,公司正確地建設新的高端子品牌“國窖1573”,終端定價超過茅臺、五糧液,樹立高端形象;通過大規模廣告,選擇性地對一些公務、商務活動頻繁的終端(酒店、會所、俱樂部等)進行重點投入,建立起“消費領袖”口碑。二是充分重視建設銷售網絡、掌控銷售終端。與許多老酒企不同,瀘州老窖大膽地引入應屆大學生做市場銷售人員,鋪設了“省區經理—區域主管—業務代表”三級銷售網絡,精耕細作。這些年輕人思想開放,敢作敢為,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強,為瀘州老窖市場化操作模式打下基礎。三是註重經銷商利益,給經銷商豐厚的利潤空間。總經理張良談到終端維護時,一直強調“使經銷商獲得很好的回報是非常重要的”。“國窖1573”終端價格高於茅臺、五糧液,而出廠價遠低於茅臺、五糧液,給經銷商留下了豐厚的利潤空間;同時公司投入了大量的廣告宣傳和營銷費用幫助開拓市場。我們調研經銷商了解到,經銷商對公司的這些策略都充分認可,經銷商做“國窖1573”比做別的白酒更賺錢,“國窖1573”站穩了腳跟並逐漸推廣開來。

  2004 年一季度,華夏回報、華夏成長試探性地少量買入瀘州老窖。2004 年中期,華夏成長、華夏回報、華夏興和基金繼續增倉,總持股數量達到900 萬股。事後看,盡管公司戰略已經轉型,但傳導到經營業績的改善還需要時間,當時賬面利潤還很微薄,靜態市盈率還很高,股票市場仍把瀘州老窖當成低價垃圾股;

  2004 年年中由於宏觀調控,股市單邊下行,瀘州老窖和其他低價垃圾股股價一起持續大跌,基金經理被迫止損,準備再次尋找合適的入場時機。

  2004 年三季度,股市出現一波反彈,似乎有所企穩,華夏基金管理的社保基金某組合逐步加倉瀘州老窖。三季度末持股量達759 萬股,華夏興和基金和另外一只社保基金組合也買入,至年末華夏基金持有瀘州老窖近1 100 萬股,占瀘州老窖總股本的1.3%,持有市值5 000 萬元。當年瀘州老窖每股收益0.05 元,股價4 元左右,市盈率高達70 多倍,市場單純從靜態市盈率角度還是把它當成低價垃圾股,仍然持觀望態度,我們對瀘州老窖的投資顯得非常孤獨、另類。2005 年上半年股市繼續下跌,上證綜指最低跌至998 點,瀘州老窖股價又跌至3 元多。從4 元多跌到3 元多,盡管相對於一兩年後幾十元錢的股價來說都是“地板價”,但在當時浮虧達到百分之幾十。投資這樣一只缺乏短期業績的股票,又出現巨大的浮虧,基金經理們壓力非常大。

  我們又去了企業跟蹤調研,判斷2005 年將成為瀘州老窖利潤的拐點:前幾年的營銷網絡建設、營銷隊伍擴張、廣告和營銷費用投入等,都是長遠正確的事,但在前期會使利潤大幅下降。股票市場過於註重短期盈利,忽略了企業基本面的改善。到2005 年,營銷網絡、營銷隊伍的建設基本完成,廣告和營銷費用的投放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我們預計2006 年銷售費用的絕對金額短期內基本見頂,2006 年銷售收入增長的同時銷售費用不會大幅增加,從而使銷售費用率下降,新增的收入扣除所得稅等之後基本都將轉化為利潤,凈利潤的增速將超出收入增速,體現出較高的經營杠桿。(實際上,2004 年公司的銷售收入為12.80 億元,銷售費用為3.21 億元,凈利潤為0.33 億元;2005 年公司的銷售收入為14.56 億元,其中“國窖1573”實現銷售收入4.5 億元,同比翻番,銷售費用3.49 億元,凈利潤為0.44 億元;2006 年公司銷售收入增長到19.26 億元,其中“國窖1573”實現銷售收入9 億元,同比再翻番,銷售費用的絕對金額下降到2.94 億元,凈利潤大幅增長到3.22 億元,是2005 年的7.3 倍。)

  經過跟蹤調研,我們堅定了持有的信心。下半年,瀘州老窖成為較早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的個股,在路演過程中,公司基本面的改善逐漸被股票市場所了解,股價也終於出現向上的拐點,基金經理們也繼續追加了投資。年末,上證綜指全年下跌超過8%,瀘州老窖股價全年上漲超過60%,當年貴州茅臺股價上漲51%,瀘州老窖股價年度漲幅首次超越貴州茅臺。年末,我們持有瀘州老窖超過2 100 萬股(含公司股改送股),占瀘州老窖總股本的2.4%,持有市值8 000 萬元,盈利超過2 000 萬元。

  2006 年,瀘州老窖“國窖1573”放量態勢明顯,成長性確立無疑。無論是賣方券商,還是買方基金、QFII 均意識到瀘州老窖的投資價值。基金經理測算,隨著“國窖1573”的銷量從幾百噸擴大到幾千噸,經營杠桿盡顯,業績彈性很大,2007 年每股業績可能會達到1 元左右。這是非常大膽的前瞻性預測,因為2005年每股收益僅0.054 元,事後證明,這個長線預測相當準確(2007 年年報每股收益0.89 元)。在投資成長股時,首先要大膽假設,根據公司的行業市場容量、市場份額空間、商業模式、議價能力、核心競爭力等設想出公司的遠大前景(BigPicture),之後再小心求證,持續地跟蹤驗證。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 年6 月,股價上漲到10 元多的時候,瀘州老窖還推出了極富創新精神的定向增發方案:擬向管理層和經銷商定向增發股票,價格定在12 元多,比市價還高。管理層和經銷商擬“高價”入股,首先體現了管理層經銷商對公司未來的信心,按金融理論,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內部人買入”是非常強烈的公司價值低估的信號,跟隨內部人買入往往具有超額收益;其次,通過對管理層的股權激勵,可以改善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使其和流通股東利益一致;對管理層及其激勵機制的考察,是選股系統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令人遺憾的是,對管理層增發的部分,幾經修改直至2010 年才實施);再次,經銷商入股,可使經銷商與公司牢固地捆綁在一起,建立長期的共同利益關系,有助於推動公司的銷售收入快速增長。

  隨著公司的成長性持續得到驗證,我們也繼續大幅增加倉位,2006 年末,我們持有瀘州老窖超過5 350 萬股,占瀘州老窖總股本的6%,持股市值達13.37億元。當年瀘州老窖因業績出色,股價大漲486%,大幅跑贏貴州茅臺341%的漲幅。我們在瀘州老窖上的盈利超過3 億元。

  2007 年,公司仍然高速增長,股票市場幾乎所有賣方都推薦瀘州老窖,幾乎所有買方都投資瀘州老窖。一季度,華夏基金全部主動型基金都持有瀘州老窖,持股總量達到7 500 萬股,二季度增至8 400 萬股,占瀘州老窖總股本的9.7%。三季度,A股市場整體估值水平過高,瀘州老窖股價最高76.6 元,即使以2007年的預測業績來看動態市盈率也高達86 倍(這說明在大牛市里,高成長股的估值有時候會達到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我們開始減持瀘州老窖。2007 年底持股數量降至6 500 萬股,實現投資收益約20 億元。2008 年一季度末再度減持到5 300 萬股(後因送股增加到1 億股).

  2009 年起,瀘州老窖的規模逐漸擴大,利潤增速放緩到30%的水平,高成長股的特性不再明顯,估值重心開始下移至15 倍市盈率左右,轉化為低市盈率的價值股。我們在2009 年的大反彈行情中先是最高增持到1.4 億股(占總股本的10%),後逐步兌現盈利,到2009 年末持股數量降為2 100 萬股,對瀘州老窖的大規模投資告一段落。

  從2004 年開始投資瀘州老窖到2009 年,華夏基金投入的資金最高達20 億元,持股最多時(2009 年)占總股本的10%、占流通股本的19.58%,持股市值達65 億元,僅2007 年就兌現投資收益20 億元。2004~2005 年瀘州老窖股價在4 元左右波動,經過幾次送股後,股價最高上漲到76.6 元(複權股價超過101 元),最高漲幅超過25 倍,是2005 年中~2007 年整輪牛市漲幅最大的股票之一。我們管理的基金通過投資瀘州老窖為基金投資者創造了可觀回報。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管理的社保基金某組合,幾任基金經理均長期堅定地持有瀘州老窖。2004 年年報顯示,2004 年底重倉持有瀘州老窖 758 萬股,此後每個季度都現身於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股數變化不大,2005 年年報顯示 2005 年底該組合持有 8 931 393 股,此後直至 2007 年中報,連續 7 個季度持股數都是 8 931 393 股,完整地享受了該股從 2005 年最低 3.1 元到 2007 年最高 76.6 元的驚人漲幅.2007年三季報,該組合從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這個例子可以充分體現華夏基金是如何通過長期持有成長股並獲得豐厚回報的。

  通過簡單對以上兩個成長股案例的回顧,我們可以提煉出成長股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成長股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比如,在以房地產銷售、固定資產投資為經濟增長點的發展階段,萬科 A 和三一重工也符合周期性成長股的標準,因為這一經濟增長階段給相應行業及公司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蘇寧電器的成長階段也契合了中國家電需求持續高增長和家電銷售業態革命的背景。在目前經濟轉型階段,未來的成長股會更多產生於消費服務、醫療保健、科技、機器替代人工等領域,這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二是優秀的管理層和良好的體制。管理層和體制是決定一家公司能否在同行中脫穎而出,能否在經濟波動中持續成長的關鍵因素,轉型成長類公司也往往是先有體制或管理團隊的變革,再有公司的轉型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尋找成長股可以簡單地總結為兩點,幸運的行業和優秀的管理層。

  判斷成長股的成長性來源和持續性是成長型投資的關鍵。發現處於生命周期早期的成長股並以較低價格買入是成長型投資獲得超額收益的關鍵,而規避偽成長股和在成長增速放緩時及時賣出是防範成長股風險的重要手段。成長並不必然增加公司的內在價值。資本殺手型的公司,其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低於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ACC),其增長得越快,越需股東和債權人持續地投入(例如重資產低回報率的航空業和造紙業),對企業價值的毀損越嚴重。成長股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階段性地不達預期或遭遇意外事件沖擊的情況,如果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並未被損毀,這種“天使墮落”(Falling Angel)式的下跌往往是成長股較好的買點。

  A 股市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嚴格意義上的價值股較為稀缺,通過尋找成長股戰勝基準是中國基金經理投資時的主要選擇。A 股市場正逐步成熟,各項制度逐步完善,一些質地較好的大型公司的估值已經降至較有吸引力的水平,和國際接軌。更多優質的中小企業、高科技企業上市,市場廣度和深度都將進一步改善。隨著中國經濟和股票市場的轉型、市場規模的增大、成熟度的提高,“齊漲共跌”的現象難以再現,公司基本面將主導股價的表現,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將呈現明顯的結構分化。價值型和成長型的投資都有充分施展的空間,基金經理在投資風格、投資策略上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對成長型基金經理來說,如何在這些眾多標的中,成功地發掘到“明日之星”,尋找到優質成長股並與之共同成長,是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本文節選範勇宏著《基金長青》


華夏基金黨委書記、香山財富論壇理事長範勇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88

馬雲的管理之道:你沒有讀過的好文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28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3 09:10 編輯

馬雲的管理之道:你沒有讀過的好文

作者:郝亞洲


編者註:“柏林科學技術研究院”出過一份報告,稱文化的的“細分”和“異質”對創新路徑有著直接的影響。可以說,有創新精神的企業都是有著獨特且不可複制的文化,這個文化就是企業家自己的人生哲學。

馬雲認為,“文化價值體系”是阿里的命脈。所謂體系,就是要落到實處的方法論,而把“文化”與“價值”融合到一起,可以感覺到馬雲在把阿里高度人格化。

對於企業而言,用戶就是你的價值觀。文化更像是價值觀的解釋,即你何以擁有這樣的價值觀。


從本文中看出,阿里的文化和價值觀來源於馬雲的“道”。“道”即規律,就像張瑞敏說的,聞道在先,術業在後。無論是管理模式、組織文化、戰略制定,這些都是“道”生出的“一、二、三”。

這篇文章好就好在馬雲可以把“道”談得具象,有觀點有細節有層次。道生願景,願景生戰略,戰略定組織,組織定人才,這大概就是馬雲管理理念的一條基本主線。

馬雲還談到了接班人問題,回應了衛哲事件,如果你想獵奇的,本文依然可以滿足你。

本文是華盛頓大學的陳曉萍教授和馬雲在2013年亞布力的一次對話,參與者還有張維迎。後發表在《中國管理新視野》2013年9月刊上。因為這是一本學術雜誌,估計讀過的人不是很多。



————正文分隔符——————



文化價值體系是公司生存的命脈

參與者:馬雲,陳曉萍(華盛頓大學),張維迎

陳曉萍:馬雲,你好!好久不見了,今天在亞布力見到你很高興。我想先請你描述一下管理哲學、管理思想、管理風格,並且談一談你生命中哪些比較深刻的經歷影響了你的這些管理風格、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學。這個題目很大,你可以海闊天空敞開談。

馬雲:我自己覺得中國管理的思想,雖然這30年來有發展,但沒有根本性的重大突破。這是我對自己和我邊上所有人的觀察得出來的一點總結。我發現一個國家的發展和一個企業的發展在很多時候很相似。比如美國的整個政治體制都是建立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的,由此也形成了美國企業管理的體系里面有許多與宗教信仰相像的東西。比如你去看美國企業的運營制度體系,和教會制度有相似的地方,很有意思。再看日本,他們的文化中的精致細致管理也是一樣。但在中國,由於我們這30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上本來這個國家缺乏信仰這種東西,所以我們的管理常常是今天從這里拆一點,明天從那里拼一點,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東西。文化宗教信仰是文化的根源,是管理背後的理念和思想,這是這幾年我花很多時間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假設阿里巴巴要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套管理思想,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一種強大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作為源泉,就不可能產生這樣的管理思想,那樣麻煩就很大。你今天學美國、明天學日本,你學的都是術,不是道。何謂企業之道、天地之道?你可能發現我神叨叨一會看道家、一會看佛家、一會看儒家,我確實是什麽家都看。看完之後我發現,在中國古老的文化里面,從太極哲學里面,我感受到了很多有意義的東西。

陳曉萍:你能說一下太極文化中的哪些思想讓你感到特別有意義嗎?

馬雲:其實太極里面,陰、陽、盛、衰、變化,這些東西貫穿了整個企業運營管理上的哲學。比如變化,變和化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互相關聯;同樣,教育二字,教和育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教是學校的責任,育是家庭的責任。學校以教知識為主,家庭主要以育為主,這就是文而化之,才是我們最終要得到的東西。我自己在最近四年想了很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東西,那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或者整個價值體系。我提出了信仰這個概念,信就是感恩:感恩今天、感恩昨天,仰則是你對明天的敬畏,你對未知東西的敬畏。有了這個信仰,把它放到文化里面,就形成管理體系的價值核心,然後所有的管理都按照這個價值核心來設計。
   
讓別人超過自己是我的最大願望

馬雲:我覺得我的管理思想可能與我當老師的經歷密切相關,是這個經歷把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我肯定是個好老師。我成不了中國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後來就出來做企業了,但在企業里我卻把當老師的概念套用進來了。天下所有的老師都希望學生超過自己,所以我跟其他企業家差別最大的地方可能就在這里了。很多企業家怕下面的人超過他,尤其職業經理人,怕自己的位置不保。我剛好相反,當我發現下面的人比我強時,我就想早早地訓練他讓他超過我。這是老師的特點。

老師永遠希望自己的學生取得成就,比如這個學生當了教授,那個學生當了縣長,那個學生當了大老板,老師就會無比驕傲,好像自己當了一樣。從來沒有一個老師希望自己的學生不好,比如說,我這個學生怎麽抓進去了,那個槍斃了或者判了3個月,太不光彩了。所以我從來不跟招聘來的年輕人爭風頭。當有人說誰誰動了你的地位,功高鎮主什麽的時候,我就說我是老師啊,這是我覺得應該做的。

我的經歷中另外一點與眾不同的就是我學英文的經歷。我從小就學英文,而且不止是學語言,更多的是學文化,因為我從13歲開始就在西湖邊找老外聊天,一邊帶他們遊覽西湖,一邊和他們練口語。

陳曉萍:你太厲害了。我那時也在杭州,但根本沒有這個膽量主動找老外用英語聊天。
   
馬雲:我在香格里拉門口呆了9年,每天早上5點鐘起來,就去香格里拉飯店,在那9年中,我幾乎沒有停過一天。在和老外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學校教的、爸爸媽媽講的跟老外講的不一樣,我就開始進行自己的思考,搞明白到底是怎麽回事。所以今天不管誰跟我講話,我都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一下。這個經歷使得我對外面的思想比較開放,對西方的觀念容易理解。我最討厭中國人說老外不行,老外怎麽怎麽不行。但是我們自己呢?我們自己又行在哪里不行在哪里呢?就是通過這樣的反複思考,我在公司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以太極、道家、佛家思想為基礎的管理體系,我雖然沒直接這樣提,但里面都是吸收了這些思想的營養;它們是營養源泉。

此外,教育的經歷使我對人才的招聘、訓練、培養、激勵都興趣十足;這是我工作的樂趣。我曾經當過班主任,而當班主任無非就是三件大事:招到好學生,如果學生不好,要麽把他/她“修理”好,要麽讓他/她走人;就這麽兩個辦法。但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我懂得了西方的制度、道、法術。我覺得西方在方法上很牛,所以我就從西方吸收了很多管理的系統和法理。但是我認為我們沒辦法走西方的道,因為西方的整個文化根基和中國的大相徑庭。所以我以中國文化的根基、融合西方的法理,然後讓年輕人、讓那些員工和基層幹部去創造術,而不是我來做術。我們很多老板喜歡自己造術,自己造術人家會依賴於你,你自己要建的是理,你自己要尋找的是根,是你公司文化的源泉。我馬雲沒這個本事去構建文化本身,怎麽可能?!

領導就是能為未來承擔責任的人

馬雲:但我是老師啊!老師應該懂得運用世界上其他人的資源。我在浩瀚的中國文化里面倘佯的時候,覺得儒士道還是很牛的。儒士道,我的理解是,道家叫你做leader(領導),leadership(領導力)教育的體系,道家清凈無為是最優秀的leadership。什麽是Leadership? 我的理解就是sacrifice today for future的精神和能力,那些願意犧牲今天去贏得明天的人就是領袖/領導。

陳曉萍:你對領導力的理解獨樹一幟。為什麽這麽說呢?
   
馬雲:你可以看得出來,我是不喜歡職業經理人的,因為職業經理人通常只註重短期的績效。在阿里巴巴所有職業經理人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第一天上任我就這樣跟他們說…現在很多人認同了,也都明白我的意思。

什麽是leader(領導)? 一個優秀的leader(領導)必須具有職業經理人的素質,但是他還更要有一種擔當,他必須承擔責任,不僅是今天的責任,更是明天和未來的責任。這樣的人才是leader(領導)。我認為職業經理人和政客沒太大區別,KPI、承諾,什麽都答應,但是他根本不是解決未來的問題。我們今天的很多習慣思考就是昨天的問題應該怎麽解決,但其實更重要的是明天會發生什麽事,我們今天必須做什麽事才能讓明天更少問題。用道家的觀點,就是要道法自然,你根據對未來的理解這樣走下去,而不是只解決過去和眼前的問題。所以我常說我不聽經濟學家的,這是我自己的道義,有可能我故意說得極端一點,簡單一點,讓那些平時不愛思考的也註意到然後去反思和思考。我不聽政府的原因是什麽?記得金融危機之前我跟很多企業家在開會,大家都在聽經濟學家預測未來經濟會怎麽樣?政府未來會怎麽樣?我就說,“春江水暖鴨先知,你們是企業家,你們是站在經濟一線的人,如果你們都不知道水燙了,你們都不知道公司的上下鏈出問題了,你們的客戶出問題了,你們還聽經濟學家的預測幹什麽?”經濟學家研究的大部分都是昨天的模式和昨天的問題。

什麽叫政府?政府不應該掌握經濟的政策,而是要判斷對於社會主義這個大企業,應該用什麽樣的道法來指導經濟、解決問題。比如,一旦出現這個問題,我制定這樣一個政策,會出現什麽樣的結果。然後等到明天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已經在前面出問題的地方挖好坑等著了,早作準備。現在的情況是,等政府說同誌們往這兒走的時候,你就應該準備撤了,因為這時候輪不到你了,千軍萬馬都過來了。所以企業要有這個意識,為未來作準備。從道的角度來說就是你一定要有一個道做指引,然後一步一步走下去。我覺得我們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我們看清了做人的道義。

陳曉萍:你們看清的是什麽樣的道義呢?

馬雲:我們這些人沒有任何理由會成功的。

陳曉萍:為什麽?

馬雲:因為我們不具備成功的元素。我們沒有資源、沒有有錢的爸爸和舅舅。我常跟我的同事說,我們屬於在街上突然撿到了金塊的那種人。撿到金塊後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以後天天到路上去找金塊;第二種就是悄悄地把金塊藏起來。第一種方法一般不靈,因為就像守株待兔,金塊再也不出現了。第二種方法會給人不安全感,感覺總會有人來偷你的金塊。這樣的話還不如把金塊分給別人,因為你這輩子總是要感恩嘛,這樣每個人都高興,對不對?所以今天道家的思想核心是無為,佛家的核心是空,空的性質和道家無為是一脈相承的。何為無為?無為就是你知道未來的結果是這樣,你仍為之,因為我們要的是這一個過程。我們知道將來不管是誰都要死的啊,最後的歸宿都是火葬場。所以你把這個人生看透以後,就不會為一點事情糾結壞了。儒家思想是中國式的管理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西方的基督教演化到今天已經形成了比較開放的體系,而我們采用的是二者兼具的管理思路:感恩、分享、開放。我記得2002年我到哈佛去,有一個外國企業的老總,聽了我的哈佛演講後說你這個瘋子,我在中國工作了這麽多年,覺得你說的管理方法在中國是不可能實現的。我說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就到我們公司來走一趟。結果他到我們公司呆了三天,臨走的時候說,“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問“什麽道理?”他說,“因為你們這里有100個像你這樣的瘋子。”我說對了,瘋人院里的人從來沒有人認為自己是瘋子,他們都認為外面的人是瘋子。所以我們這幫人才更團結。以前有人跟我說,我不相信在13億人里面,我找不到1000個人跟我們有一樣的想法。只要找到有這種想法的人,就可以把他訓練成我們這樣的人。所以我們公司有很多這樣的瘋子,形成阿里文化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是誌同道合、物以類聚形成了我們這樣的文化,所以別人要拷貝我們,首先得拷貝我的文化,得確定公司的文化理念,然後招到共享理念的人才行。很多公司今天跟阿里巴巴競爭,我說兄弟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因為我等了10年了,我招的人是這樣的,我的訓練方式是這樣的,我這個生意模式電子商務只是我一個表現形式,你沒辦法和我們競爭的。

陳曉萍:我前年到你們公司去開會,發現你們的很多會議室都是以金庸武俠小說里面的內容命名的,很有意思。為什麽?

馬雲:金庸小說是對儒士道最通俗的解讀。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面講究義氣,江湖、勇氣、情感、良心,我這幾年在公司里講的最多的就是,阿里巴巴要變成一個中國最賺錢的公司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我最怕的是阿里巴巴變成只會賺錢的機器,而缺了人的味道。我不願意做這樣的公司。我希望組織是個人,他有感覺、有良心,有自己的行為。我一直在思考,我們就是為別人服務的公司,而不是什麽所謂的高科技公司,因為越是高科技感覺離消費者就越遠。我就是要講義氣,講情誼,我從金庸的小說里面看到了中國儒士道的文學哲學,而且我發現年輕人也能聽懂,客戶也能聽懂,比如說光明頂啦逍遙塔啦,大家都非常開心,所以我在公司里面提倡儒士道的一個思想就是認真生活、快樂工作。

陳曉萍:別人都說認真工作,快樂生活,你為什麽把它倒過來呢?

馬雲: 為什麽要認真生活快樂工作呢?因為你不對生活認真,生活就不會對你認真;而工作時你不快樂就不會有創新。認真工作不一定有創新,你工作開心了想回去就回去,想來就來,把活幹完就好,就開心。不開心工作的請離開,因為這不是你的錯。別人說認真工作、快樂生活,那是胡扯。

另外還有人說要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那不可能!我是怎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四年前有人把我叫去,跟我說我們所有員工都很痛苦,我們無法把工作和生活分開,請我去講講如何才能把生活和工作分開,我講了半個小時,突然發現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麽,很不痛快。從臺上下來之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剛才講的都是屁話和空話,因為我的工作和生活從來沒分開過。

陳曉萍:其實這也是我的最基本觀點,工作和生活可以沒有沖突但也分不開。

馬雲:我現在想說一下為什麽今年5月10號我要退休,我想說明個問題。

陳曉萍:好啊,因為你要當董事長?

馬雲:在中國不當CEO就是不管事。在互聯網公司你不當CEO是很大的挑戰。人們以為董事長可以控制CEO,其實完全錯了。如果我們按中國土老板的想法當董事長,那麽就永遠也處理不好與CEO的關系。董事長要履行的是董事長的職務,就是我要徹底脫鉤這家公司,就好像火箭上來了,你必須把油箱扔掉,火箭還在跑,但已經不是靠原來的油箱在跑了。所以通過退休我要向大家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在48歲以前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而48歲以後我的生活是我的工作。我要告訴年輕人,我今天可以把生活當做我的工作,這是你們應該學習的榜樣;你們現在好好努力有一天也可以這樣。如果我到很老還在努力工作,那兄弟你別再幹我這個活了。另外,我還想告訴大家,那就是我馬雲在48歲時發現,確實有很多年輕人超越了我,這是客觀不是蓄意的,否則我前面10年的工作就白幹了。

陳曉萍:啊,因為你把人才培養起來了。

馬雲:如果你不給人家機會你培養人家幹什麽?然後我就想明白了一件事。俗話說,天下亂亂於百官、百官亂亂於朝廷、朝廷亂亂在帝王,天下一亂肯定是百官亂,縣官亂一定亂於朝廷,朝廷亂於帝王,帝王亂於心。於是我問我們同事,你們希不希望你們的老板腦子撞壞了,48歲了,一句話要講5遍?他們不敢推翻我,所以我得先推翻自己。

我說我希望你們看見你們的創始人懂得生活和享受,真正體驗生活。另外,選接班人和生孩子也有相似之處,你需要在年輕力壯的時候生孩子,是吧?我今年48歲腦子還相當冷靜,在這個時候找接班人,讓他們來幹,是最好的時候。如果我到六七十歲,自己思想都變了,腦子也不清楚了,這時候生出來的孩子肯定有問題。我48歲,不能讓公司被人綁架,也不能讓公司綁架人,所以我決定退休。

陳曉萍:48歲退休的CEO在全世界也為數不多,你的想法、說法和做法都很大膽。

馬雲:是的,我講話確實比較大膽,這是我的性格。什麽時候我講話四平八穩了,那麽馬雲就一定出問題了。我說的就是我想的,我做的就是我說的。如果有一天我做的和昨天做的不一樣,我就會告訴大家我錯了。但當時我確實就這麽想的,我不會說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那樣,我的員工就不信任我了,社會就不信任我了。

在你認識到錯誤的時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撞到墻上了還要再撞過去,另一種就是回頭。不行,事情已經發生變化。。。 我就是在不斷的撞墻過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考。當然,在形成思考的時候也很危險,因為這種思考成熟了我們前10年的東西,但是否適合於未來,我也不清楚。所以思考的結果是應該給年輕人一個機會,但他們的價值觀必須與我們長遠的核心理念匹配。很明顯,我不會把這個重擔交給一個職業經理人,但我會把它交給一個對我們的價值觀堅信不疑的人,比我們更強的人。

接班人必須是公司自己培養的

陳曉萍:你的意思是接你班的那個CEO一定是你們公司自己培養的?

馬雲:Of course,當然了,我已經把這一條加到了公司的基本法里面:永遠不允許外面的人做公司的CEO。即使公司要關門了,也絕不允許從外面招一個空降兵來擔任CEO。這個人如果沒有在公司里工作5年以上,公司基本法規定不許。

張維迎:你們真的已經做了這個決定?

馬雲:是的,我們已經寫進去了,絕不允許空降,永遠不允許。30歲進來沒關系,5年以後他可以當…一個國家的總統必須是在那個國家出生活或者生活了幾十年的;要是你不愛這個國家,你只是個problem solver (問題解決者),我要你幹什麽?我要的是公司的領袖,對不對?中國的醫學是很有道理的,我治的是人不是病,如果病除了但人治死了,我在幹嘛?你治了這個病還會出來另一個病,我要治的是這個人。所以我要請的是熱愛這個公司、理解這個公司、願意承擔這個公司責任的人,如果這個人沒找到,原因就是你沒有把這一條看得重要。如果不加上這一條,董事會就會說,如果這個不行的話就再找一個來。。。投資者愛這個公司永遠沒有你愛這個公司強烈,他們指手劃腳就可能把生態破壞掉。你萬一請個狼來,他把羊群吃掉,在他眼里面就是對的,因為他這樣可以證明自己。所以為什麽並購案中十並九敗,這就是原因之一。所以我們現在這樣做就是在體制層面解決這個問題。

陳曉萍:非常好,我下面的這個問題和你剛才說的緊密相連。就是你從創立阿里巴巴開始,到成為其總裁、到成為董事長兼總裁,再到你即將卸任總裁一職,經歷了不同的角色轉換。我想問的是,在不同的時期,您對自己在公司管理中的定位是怎樣的?你在什麽時候或者什麽事情上會挺身而出,又在什麽情況下會退居二線?

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理屋頂

馬雲:在公司危機的時候,我永遠會挺身而出,因為這是我的責任(this is myresponsibility)。在公司可能快要成功的時候,或者看到公司已經成功的時候我會退出來。另外,在公司出現最好形勢的時候我一定會開始改革,因為我相信,必須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理屋頂。你不能在下雨天修屋頂,因為很可能就滑下來摔死了。必須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到下雨天的時候就躲在家里面別著急。陽光燦爛時修屋頂是公司的職責。鞭炮要留給別人放。

陳曉萍:讓別人去慶祝,自己悄悄退出。

馬雲:對,鞭炮要留給別人放,鞭炮是不能自己點的,而且永遠找到更強的人、永遠!一個CEO的成功與否的標誌應該是有多少他手下的人能超過他。

陳曉萍:如果5月10號退的話,那就是說你現在已經找到接班人了?

馬雲:當然,我現在有一批呢,我正在說服他們,我跟他們這麽講,你們跟我一樣是在街上撿了個大元寶。我花了10多年時間,尤其是前面那幾年,我在盡最大的努力感恩回報這個社會。今天你們得到了這個,也應該感恩回報分享。當CEO的需要作出犧牲,你應該能夠更好地替我們分享了,更好地把這個事情做好。
   
張維迎:那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如果你選了其中一個做CEO,其他沒選上的人就會帶著他的團隊離開?

馬雲:是有可能存在這種情況。但我已經告訴他們,我不會像Jack Welch(傑克·韋爾奇)那樣做的,他的方法太令人掙紮了。如果我選擇了張維迎,你就要離開,這種情況在我這兒不會發生。因為假如我看不出來你們不能做搭檔的話,我早就把你“攆”出去了,我不會給我選的人找麻煩的,麻煩應該是由我來處理的。但是對你有好處又跟你不吻合的人我可能還是會送給你,我跟你說,如果你不能跟他合作的話,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leader(領導)。在我對他們訓練的三年里,肯定已經找到了每個人的弱點,我一定會想辦法讓你自己在克服弱點上下功夫。

陳曉萍:就是訓練他們的忍耐力。

CEO必須有眼光、胸懷、和實力

馬雲:對,這就是你要上的課程。你是前線將軍,打得正熱乎的時候我讓你回來做後臺,在後臺幹三年。在你最風光的時候把你打入冷宮,然後在最冷宮的時候突然告訴你,你可以去那兒幹了……我訓練出來的人因此都特別皮實。但是如果我覺得有兩個人確實沖,我們有的是機會,可以把他們調開去不同的崗位各顯其能。換句話說如果這個當皇帝就把他的弟弟都殺了,那就太愚蠢了。那不是道家的思想,更不是佛家的思想。所以不解決好他們的問題是我的問題,不是他的問題。我盡量在做這件事,在做之前看萬一這兩個撞起來怎麽樣,他是否夠皮實,是否有這種胸懷。我對CEO有三個要求,眼光、胸懷、和實力。眼光你要比別人看的遠,胸懷你要能夠包容,胸懷是冤枉撐大的,這個人要吃過很多冤枉才能有大胸懷。實力就是皮實……七八次被打過之後,這哥們笑咪咪地又回來了,這種人才可以當接班人。

陳曉萍:公司里有幾個是被你這樣打過的?

馬雲:我打了多了,而且我是故意打他的,但我不像我爸打我那樣,我打他是有目的的。

陳曉萍:是為了培養他。

馬雲:對。當老師不批評人怎麽行,不discipline(管教)怎麽行,不encourage(鼓勵)怎麽行?但是如果他是一個優秀的leader(領導),他應該知道我是真心愛他才這麽做呢,還是我為了告訴他,在外界看來我馬雲discipline張維迎,是因為張維迎有可能動搖馬雲的地位?

陳曉萍:層次不一樣的人,理解就會不一樣。

馬雲:是啊,如果當時我批評你,懲罰你,其實張教授心里肯定很痛很生氣,肯定要罵我,覺得這個人怎麽可能跟我長期工作下去,肯定覺得不公平,覺得冤枉…但這種訓練機制是一種文化體制,這樣才能形成現在這種競爭的樣子。我可以這麽說,在中國互聯網中很難要找到一個像我這樣的體系。今天早上我們在討論國內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教育的競爭是制度的競爭,教育的競爭不是大學的競爭,而是小學的競爭,就是決定一個國策教育好的,不是大學多好而是小學辦得多好,因為這樣中國的孩子才能有好的根基和基因。我小時候遇到一個好的英語老師,她說我好,我就越學越好;但那個數學老師就把我對數學的興趣給抹煞了。你今天和其他企業競爭的時候,你們的基因是不一樣的,他怎麽跟你打?

所以,人家要跟我競爭電子商務,我就說電子商務只是我的表現形式,我們明天去做航空,也差不了多少;我們去做金融、電子商鋪、淘寶、天貓,現在做阿里金融也不錯,這些都是我的表象。就像一個病一樣,有的人得了肝炎臉色發黃,有的人得了肝炎沒有力氣,這些只是表象。

陳曉萍:沒錯,關鍵是那個肝壞了。

馬雲:其實企業的成長也一樣,它的體能這麽強手那麽快,其實質是什麽?就是有好的核心價值理念。這樣的競爭格局也是未來世界格局的競爭。
   
陳曉萍:說得非常好,但我這里有一個小問題。你說要培養一個人、鍛煉一個人,有時候要故意懲罰他也好,給他打入冷宮也好,有的人會覺得很冤枉,那麽你是怎麽告訴他,我在培養你、鍛煉你所以這樣做。你是明明白白告訴他,還是要他自己去悟出來?

馬雲:我從來沒有明確說因為我要培養你而對你這樣。

陳曉萍:肯定不能這麽直說啊,so how do you do it(那你究竟怎麽做呢)? 就是讓他心里好像又明白,但是同時又覺得很難受,但是又知道你為他好?

馬雲:性格狹隘者經常覺得冤枉,不管這是我給的,還是別人給的。我就讓他去憋在那兒。如果這個人性格很狹隘、經不起冤枉,我就會在3個月內都不理他,憋死他。

陳曉萍:要是他憋不過來呢?

馬雲:他會來找我的。他一定很生氣,這個人如果心胸狹隘,一點氣都憋不住。

張維迎:有好多人其實也經過這樣的“磨難”。

馬雲:我永遠不會把一個常勝將軍放到最艱難的戰爭上;我一定是把一個打過無數次敗仗的,但有過幾次成功的人放在最關鍵的戰場上,因為他失敗過才會小心,永遠不會失敗的人要失敗就是巨大的,那你死慘了。所以如果這個人心胸有點問題,死不起,一點就爆,他碰上這個事情以後你就別去理他,懲罰他以後就別理他。3個月以後,如果你發現他還不行,你就把他叫過來聊聊。

如果他自己來找你了,那麽半個小時時間你就可以知道他是真變還是假變做給我看的。有的人我每天開會都批評,但他心大,怎麽罵都可以,我會罵到他受不了為止。我不只是對CEO這樣的,我要求每個部門的領導都有這樣的氣度。現在我把整個公司變成25個BU(商業單元),就有25個年輕領導者,25個年輕人每個人有三個或者五個副手,這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建立起來的我自己的研究生班,叫風清揚班。我每年花很多時間給他們上課,和他們討論公司的文化價值觀。

陳曉萍:不斷在文化理念上進步。

馬雲:人不能是以同一種教學方法去培養,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人的性格是這樣,那個人的性格是那樣。我希望一個公司是一個動物園,里面有不同的動物,各有不同的性格。如果一個公司的人性格都相同,那麽這個公司是一個農場,養一群豬、一群雞,就是記性好生產好沒用,一個公司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才是好的生態。所以我們公司里各種性格的人都有,你必須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合作,否則你無法和社會交往,無法和客戶相處。所以當領導的沒有這種磨難,沒有皮實和眼光怎麽行?你和員工比的就是眼光、胸懷,比的就是實力。老子已經死過一千次,不怕再來一次。具有這種勇氣的才是leader(領導),至於你技能有多好,多會抓產品…年輕人一學就會比你強。
   
企業的使命應該與社會發展同步

陳曉萍:你是在中國企業創始人中特別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你剛才也講了很多有關公司文化的問題了,你所期待建設的阿里巴巴理想的公司文化是怎麽樣的?這樣的文化又是如何沈澱和保持下來的?你能否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下?

馬雲:那個公司是21世紀的公司,你的使命是要想明白,你到底為什麽而存在?上世紀的公司,基本上是抓住一次機會起來的,我們今天21世紀的大公司,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你必須解決社會的問題才能解決企業的問題,那樣企業才能一直存在。所以我們希望能夠解決社會的問題、創新的問題,就業的問題,所以阿里巴巴做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生態系統。我在五、六年前就對做公司沒興趣了。我跟經濟學家們完全不一樣,不一定他們對,也不一定我錯,反正我有我的方法,所以我跟張維迎可以說我們的觀點都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的路徑不一樣,你以道家走、我以佛家走、他以儒家走…   

陳曉萍:關鍵是文化的傳承保持。

馬雲:文化你必須跟社會結合,就是先有使命在派生價值體系和價值觀,有了使命和價值觀,就必須要推出一個願景,有了願景以後制定戰略,有了戰略在創建組織架構,然後確定人才和文化,這是一整套的系統。我以前沒理解,但這些年下來我越來越理解了,並且也做出了自己獨特的一套東西。我們今天阿里不是東拼一塊、西湊一塊,我是有使命的價值管理,然後確定行為,並告訴員工一步步如何往下挺進。我們公司的文化就是四條八個字:開放、透明、分享、責任,而這八個字就是我對互聯網的理解。

所以我必須讓公司的文化和互聯網的文化合在一起。因為如果公司的文化和社會未來的趨勢不配合,那麽結果會很慘的。所以我覺得互聯網就是未來。。。你必須明白,這個社會不管你願不願意,它都會走向更加開放,更加透明、更加承擔責任,更加分享的方向。你這個公司和這樣的文化合在一起,你這個公司自然就會起來,所以這是我要求我的公司實現的文化。我個人認為,我們公司在中國是最開放的,起碼在戰略上是最公開的,我的戰略永遠可以跟任何人分享。

他們說騰訊不讓我們去參觀,谷歌和亞馬遜也不讓我參觀。但我們不是,你什麽時候到我們公司來我都會給你看。我是怎麽想的?假設我的戰略你拿去你可以做得比我更好,那說明是我錯了,原因是我的文化、我的願景、我們使命、我的組織還不行。我做的是系統的戰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必須開放、必須透明,我的願望就是全社會都開放。我們的內網都開放,明年就是第三年了,我們公司正在這麽做,到時候大家都能看見這個項目誰在做,那個項目又是誰在做,大家可以看,但不能評論,你可以在外面評論但別到我們公司里來瞎扯。因為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對我們公司內部的事情發言的話,就把我們搞亂套了。

道德品質是我們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

馬雲:所以我現在認為我們的祖先里面有很多好東西,但是我們絕不能排斥西方的法術,他們比我們先進,他們的術成為世界管理寶典里面的一部分,我馬雲做不到。但是我可以做到一點啟蒙的作用,如果這一點做到了,我就覺得我們這輩子沒有白活。這也是我退休以後想幹的事,我希望為中國像我們今天這樣的企業,做一些有價值的事。國有企業都在說制度問題,比如不能開除員工。你最多不當這個董事長,就給他開除掉了,又會怎麽樣?有的時候我們請人來講課,比如教大家怎麽營銷。如果有人在教怎麽把梳子賣給和尚,我就會說以後這個人就別來了,他在教我們當騙子,因為和尚根本不需要梳子,你要讓他們用梳子那不是騙子嗎?除了創造客戶價值,你們還在教他怎麽把梳子賣給和尚還說這是經典案例,就是胡扯。

陳曉萍:價值觀有問題。
   
馬雲:對。我還開除過另外一個。這個人溝通能力很強,邏輯也好、管理也好,什麽都好,我們決定要他。但在面試最後他講了一句,我手上還有很多客戶,來上班的時候可以把客戶帶過來,以加速這個部門的成功。我一聽立刻改變主意,就說,謝謝,我們以後有機會再合作吧。因為我覺得像這種人有一天他離開公司的時候也會帶走一批客戶的。

陳曉萍:這是個道德問題。

馬雲:是啊。我說我要的是你這個人,我不要你的客戶,客戶有什麽用?你這是道德問題。所以我們公司這兩年越來越穩定的原因,不僅是業績好。我說我不鼓勵在我們公司創業,加入我們這個公司是要幫助別人創業,我們有700萬的賣家在我們這個平臺上創業,如果願意幫別人創業就加入我們,如果你要自己創業,最好別來。如果你一定要來我不反對你,但是原則上我不喜歡那樣的人。你要來,我有700萬的賣家在很辛苦地創業,你的工作是幫他們創業,我也會幫你創業,你要創業,千萬別來,你可以成為那700萬中的一員,我支持你。所以,我所說的開放、透明、分享責任的文化,只有這樣說到做到人家覺得有道理,才能實現。

陳曉萍:我非常認同。你特別強調核心價值觀對公司管理的重要。如果我沒記錯,你們公司的主要價值觀有六條,也叫“六脈神劍”:“客戶第一、團結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敬業”。我想問的是這個核心價值觀是怎麽形成的?它在阿里巴巴成長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對於員工的具體影響又是怎麽體現的?

馬雲:其實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不是馬雲提出來的,我們認真討論過好多次。第一年就把所有的創始人圈起來,大家一起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這幫人從95年中國黃頁開始幹起,經歷過痛苦,我們仍舊沒有放棄。94年底,我們討論,究竟是什麽東西讓我們團結在一起?我們的生意沒做好,這幫人卻還在一起,到底是為什麽?

陳曉萍:是不是因為你?

馬雲:不是的,如果是我,那又是我的什麽東西讓大家不願意離開的?我們一起寫,開始寫了20多條,合並了之後就是九條,後來我們就把這九條定為為什麽我們堅持的理由。從此以後我們就把這九條告訴所有加入進來的人,你們必須這麽做,而且考核,我們基本不考核業績,但價值觀是要考核的,要把它傳承下去的。再後來我們覺得九條太多了,就精煉總結了六條,所謂六脈神劍。六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影響你的50%的業績,因為價值觀占了50%的比重。價值觀不行了就必須離開。關於業績,我最近有一個新發現,那就是小公司最怕的是野狗。小公司喜歡業績非常好價值觀很差的人。

陳曉萍:因為這樣的人能夠賺來業務。

馬雲:他能夠賺來錢不假,但小公司從第一天埋下的病根,就是因為他們是靠野路拉來的生意,這樣他們就永遠會走野路,而當這幫人成為公司的領導者,因為他們是從野路打出來,就永遠會走野路,就不可能做大做強,這就是小公司怕野狗的道理。而大公司最怕小白兔,就是那些業績很差,文化很好的人。大部分的公司是白兔成群,公司里面的人都很好關系都不錯,結果大家混日子。所以小公司就怕野狗,我記得當年自己殺掉過兩條野狗。2002年我提出盈利1塊錢,那時候公司虧得差不多了,我們就在年初的時候開了一次會,被我稱為遵義會議…

陳曉萍:就是專門殺野狗的。

馬雲:在會上,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阿里巴巴怎麽才能發展下去?現在社會上不給回扣你做不到生意,那時候做互聯網要給回扣,沒有回扣你做不下去,給回扣又違背我們的基本原則,怎麽辦?從早上8點鐘一直到下午4點半,大家說,我們不想這麽活著。4點半我做了總結發言,我說作為公司創始人我今天講這句話,大家都要記住,那就是這個公司可以關了,但絕不允許給回扣,因為這是我們厭惡的行為。我們做互聯網是要掙錢,但是要是給互聯網增加了這個東西的風險,那麽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像以前的公司那樣倒下去。我不願意做這個事,所有今天支持回扣的人,你現在就可以選擇離開我。這是我的原則,然後半年過去了,我們公司作總結,業績收入大概是80多萬,其中兩個員工的業績占了總收入的將近50%,但是他們都給了回扣。

陳曉萍:所以你勸他們走了?

馬雲:我把他們開除了。哢哢把兩個人裁掉,就是真的把他們給辦了。這樣這個公司一路到2005年2006年,才形成了這個公司的價值體系。
   
陳曉萍:就是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

馬雲什麽可以做我不知道,什麽不可以做我是很清楚的,所以這形成了阿里巴巴文化的重要根基、基源。第二個客戶第一,我在華爾街跟他們講,在我眼里客戶永遠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股東第一是資本主義巨大的錯誤,因為股東其實是沒有長線眼光的。因為股東大家去做假賬,誰付你錢?客戶付你錢!員工第一是社會主義大鍋飯,胡扯,我們在一起為了什麽嗎?聚在一起不是為了你好、我好、客戶好我們才會好,所以我們很清楚,那天說客戶第一,在分析會上200多人啊。

有個投資者說要是早知道你是客戶第一股東第三我就不投資了,我說你現在賣還來得及,趕緊賣。他就傻站著。我就不相信全世界那麽多人找不到相信客戶第一的人。

陳曉萍:就是那個時候發生的事情?

馬雲: 我是有自己的principle(原則)的對不對?可能我私下難看一點,但是我的業績好,我就不相信這個世界找不到客戶第一的人,這麽多人、這麽多投資者你找我,我找你是一樣的,我要找錢難,你有錢想掙錢也難…我們是公平的,這形成了後來阿里文化系列的很多東西。我們就是要傳遞清晰的信息:回扣的時候,殺;前來應聘要帶客戶來的,殺;我們從小事幹,不能做假賬,員工去拜訪我們的客戶,如果只拜訪了三個的,開除。

陳曉萍:拜訪三個是什麽意思?

馬雲:你每天出去要拜訪五個客戶,結果你拜訪了三個,回來卻寫了五個,我就開除他。你連五個客戶三個客戶的拜訪都要騙我,我還有什麽事情可以相信你?多大點事?你如實寫三個難道我會開除你嗎,三個說五個的時候,我以後怎麽再相信你?我把什麽工作交給你我會放心呢?你給我說說看,你說五個或三個客戶你都要騙我,你還有什麽東西不可以騙我呢?你說我怎麽相信你?我們怎麽work together(在一起工作)?這些制度、這些細節,就是阿里最早建立的文化。

廉正要小事大做

陳曉萍:非常好。我記得在公司的規章里關於誠信這一條,定義都寫得很清楚。據說公司為了確保誠信還專門設立了廉正部。

馬雲:這個廉正是正義的正,不是政府的政的政啊,所以我們是廉正部。

陳曉萍:還有就是有專人擔任“聞味官”,味道不對就能聞出來,但是盡管如此2011年的時候還出了事,就是B2B的那些出口通的客戶,2012年聚劃算中店小二也出事,所以我在這里想請你分享一下,你個人對這些事件的解讀和反思。

馬雲:我圍繞這些事件做的事,今天我可以很自信地講,中國還沒有一家在我這個規模,或者比我低的規模的公司中,有我這樣做到廉正的。我今天可以到中計委去說我是怎麽做的。所有這些事,無論是2011年、還是2012年的事,都是我點燃的。我點燃的時候其實我已經處理得差不多了。你就想一個明白,什麽事是小事大做、什麽是大事小做,廉正是要小事大做的,業績是要大事小做的。因為廉正涉及到你的文化根基的,我們建的這個eco system(生態系統),我們建的這個平臺,是給成千上萬老百姓使用的,跟政府運營是很像的,如何建立?但是2011年的阿里巴巴客戶供應商的事不是我們的錯。2009年,衛哲團隊管理B2B時,壓力非常大,特別是出現了整個福建地區的詐騙團夥,他們到我們這里來成為中國供應商騙老外的錢,我們報警了沒人抓,報了多少次警啊。

陳曉萍:你們向哪里報警?

馬雲:我們報給警察,警察說找工商局,工商局讓找當地政府,當地政府讓找納稅企業,但是在當地你根本就不知道,因為你抓不了這幫人,明知道他們是騙子也拿他們沒辦法,因為誰都不管。

陳曉萍:就是大家都推來推去。

馬雲:幾乎就是我們沒有權利。阿里巴巴的系統上面有三點五億多人,3400多萬家企業,我在運營6億多人口這樣一個生態系統,其中如果1%是混蛋,我就有600萬混蛋。我說我沒有你們的政治權利和法律,你可以要警察去,而我知道這個人是騙子都拿他沒辦法。

後來我發現這幫騙子到處流串,福建的騙子就到上海、到廣州,浙江,當時還有派出年輕人上我們公司應聘員工,整整三個月的員工培訓期過了以後,在我們公司工作一兩個月很好,第三個月簽了一堆單就跑了。

陳曉萍:啊?太絕了。

馬雲:就跟間諜一樣,常常在電影、小說里面才有。後來我就警告管理層,這事嚴重了,應該立刻進行清剿,但是他們以種種理由為借口就是沒去做這個事情。

陳曉萍:所以你當時已經跟他們說了?

馬雲:對,然後半年以後我們發現發展到近千家企業。我覺得這個事情嚴重了。

張維迎:這些企業占你所有客戶的比重有多少?

馬雲:百分之一點幾吧,問題很嚴重。所以後面事情是做給全公司、全社會看的,從此以後阿里巴巴員工誰再敢這樣,“殺”立決。

陳曉萍:絕對不敢這樣了。

馬雲:這件事情辦完之後把他們全部拉出,你們想象有這種事情把CEO給辦掉…一個團隊全幹掉,別以為共產黨員能蒙過去就蒙過去,我就是要小事大做。

陳曉萍:你這件事處理得非常好。

馬雲:但是社會上認為這個事情肯定是搞得太大了。但這是癌癥,必須把它的根給挖了。你不挖癌細胞很快就擴散了。雖然當時很痛,但是痛和苦是不一樣的。我說今天我們不痛,明天我們就要受苦,苦比痛更可怕,到痛苦不堪的時候,我們就完了。所以這些事是做給所有的人看的,就是讓他們看見我沒被別人騙了,因為我發現了。我們不是對惡行的仇恨,更是對看見惡行冷漠的仇恨。

陳曉萍:對。

馬雲:這是對我們嚴峻的考驗,你看到問題不下手,那我就給你下手,你不下手我下你的手,我不會來你不下這個手,我去下這個手,我把你給下了,我再找一個會下手的人來。當年鄧小平那句話我非常有體會,就是1976年恢複高考,當時主管教育的說這個也不行、那個也行,鄧小平就說那我找一個行的人來,你不行我找別人來…。

陳曉萍:非常棒,就是當時你這個事情做了以後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就是叫《公司的品德》。但後來淘寶又怎麽出事了呢?

馬雲:淘寶的事我做得更漂亮。當時我正要把淘寶的事進行處理,剛想宣布,結果陰錯陽差廣州那份雜誌就把它登出來了。當然里面誇張了很多內容。

陳曉萍:你怎麽辦的?。

馬雲:我分析了整個情況,發現真正的問題其實出在整個淘寶系的高層上。因為互聯網發展太快,我們在招聘人、訓練人的基礎過程中缺乏了阿里當時這個嚴謹的培訓體系。我當時覺得小企業實在太辛苦了,所以就免費,其實我做了3次免費的,第一次免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敗別人,免費的原因是我們不知道商業模式是什麽,我們也不知道我的東西對你有用沒用,所以我們共同來探討,來做一個模式,這是我們的出發點,因此免費。

後來我說到五年的時候我們肯定要收費,但是金融危機來了,那麽就接著免費吧。幾次免費以後,這個產業那一年就到了7000億,7000億的免費市場啊,這里面確實是什麽樣的人都有。那時候公司急需招聘,結果就有各種各樣的員工關系介紹進來,或者以實習生名義進來幹的,也有提著現金來的。。。。

陳曉萍: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有核心價值觀才能有免疫能力

馬雲:你就是嚇也嚇死了,那怎麽辦?我跟所有的同事講,對這種事情一定要嚴肅對待,但是,沒有一個人身上是沒有病菌的,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我們出了問題,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怎麽樣培養自己的有免疫能力。免疫的核心是價值體系、制度體系和利的選擇,所以我們成立了一個廉正部,總共6個人,…可能中國還沒有一個公司設廉正部的。

陳曉萍:沒錯,沒有公司有的吧。

馬雲:沒有公司有的,這個廉正部他們的工作效率很高。我們要的不是救火隊而是消防局,從根上了解決這個問題,技術問題解決、制度問題解決,制度問題很簡單,我們用“連坐”政策,在招人的過程中把老板和下屬綁在一起,就是今天我是你老板,你辦事我承擔,我和你連坐,你出了問題我和你一起承擔責任。我最討厭市長出了問題市委書記一點沒問題,那是在胡扯。所以向我報告的人,我就讓他們一起如實報告,如果你不報告,我眼睛看不到,到時出了問題我也得牽連進去。

平時我跟你討論問題的時候,我還在觀察你,如果我發現你這個手里面有東西,就肯定有什麽事不對,這就是聞味官的角色。如果你看我眼睛沒正視,要麽你對我有意見,要麽你有什麽東西瞞著我,咱們談談,一起喝個酒什麽的。如果我沒發現問題那是我的問題,是我用人失職,我的老板也要承擔責任,所以這是第一套連坐。否則大家都說不知道…都是別人的責任,我要你先給我承擔這個責任。

第二就是客戶舉報,只要舉報我必查,客戶與客戶之間競爭很厲害的。如果我們大家都是賣茶葉的,你收了錢了,別的賣茶葉的就會舉報。我學李光耀,告訴他誰只要查到,我就先把送錢的人辦了,這個很容易抓,只要送錢的人一經確認,你們家的店就永遠關掉,永遠進不去淘寶阿里系列,這樣他的聲譽就賠了。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他從此別想做生意。所以今天不是工商來檢查可怕,而是今天進入了淘寶很可怕,淘寶的生意被關掉比坐監獄還可怕。

再說舉報,若你下面的員工收到一封舉報信,查實了也一樣關掉。所以送錢的那個人很害怕的,他發現有很多的人可以舉報。如果是你的員工幹了,別的員工可以舉報;如果你自己送錢了,你的員工肯定要知道,一旦你的員工舉報,你也要被關掉。所以我把源頭給切掉。自己公司的連坐制度,整個的體系文化,加上技術系統。我在程序上全部加上暗紋,這樣就等於走過雪地,你的每一步腳印都留下了。等我聞出你的味道,一定追殺三萬米把你查出來,然後拉你回來進監獄。所以這樣一來,我告訴員工你就是拿了這個錢,我也讓你不敢花,你會擔心被發現…,就這樣,6個人,采用實名舉報制,舉報了一定查,實名舉報是一個承諾。

所以我今天覺得這套體系運作得還不錯,當然現在還在完善。與此同時,我們還在重新開始招人,把實習生全部推出,為什麽?因為實習生是社會責任不是廉價勞動力。我們公司現在的能力可以培養100個實習生,進來就讓他們好好學習而不是來工作。去年開始我做的最得意的一件事情就是招人預算的改變。我們在年初做預算,我問今年你們的業績要翻一翻,你們現在多少人?他們說7800個人,但再減也不能少於6000人。我說我不同意。他們說那你說應該多少人?我說200個人。他說200個人怎麽可能?我說就200個人,如果超過一個人,所有幹部年終獎為零。三個人幹五個人的工作拿四個人的工資,五年來我們都聽大家的,我們招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是未來發展需要的?他就說200人不行…。

但是去年我們減了600人業績卻翻了一翻!190億所有的數據就在於精簡了600人。他們現在挑人的時候特別認真,不會都招小白兔了。小白兔太多,狼也吃白兔了。所以我們現在就只有200個人…,公司管理出現了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本來三個人對不對,現在業績超過一倍。以後效率越來越高,然後我給他們加了,淘寶上增加一個人就得增加1億銷售額,包括保安和清潔工一樣,所以你可以給我多招人,增加一個人增加一個億嗎。今年我還要增加,多招一個人我要他們增加1.4億。

所以我們公司,你看我們每年的人頭不用預算的,根據銷售多少就知道了。人均前年是1個億、去年是1.2億、今年是1.4個億,你要增加一個人那增加1.4個億,不用找我自己解決。我太希望你多招1千人了,不是我的事。現在正氣起來了,邪惡的東西也散發出去拉掉,問題就解決了。

從管理的角度,有人就有問題、有組織就有問題、有人有問題,這些問題不一定是壞問題,主要看我們的企業精神怎麽樣。水至清則無魚,這個社會環境是這樣,所以等把這些事情處理完以後我才明白很多事,是你願不願意去挑戰,你願不願意去承擔,你願不願意為了未來而犧牲自己。我從來沒覺得丟臉…。我自己把自己的傷口給大家看一看,我不是給你看的,我是給員工看的,讓他們在阿里歷史上記住我曾經幹過這些事,N年以後的CEO,也許我的員工也會問他,馬雲當年可以幹這個事,你為什麽不能幹。

張維迎:你說的retire就是5月10號離職當任集團董事長?

馬雲:對。集團董事長是做什麽的?我做三件事。第一件,今天阿里巴巴已經影響了人們的消費方式、生產制造方式、和生活方式,她對零售業的打擊對制造業的影響和對未來整個體制和生態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我如果只是一個CEO,我一定是按照公司的思路去運作,而做董事長我必須按更大的眼光去看待這家公司,因為我必須確保公司和這個社會的進步是同行的。像張維迎這樣的經濟學家手上沒有改變世界的工具,所以你只能用講話和思想來影響世界,而我手上有工具,但卻不能像你這樣站出來講話。

第二件事是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文化建設。第三件事是公益。對阿里人來說什麽是公益?喚醒善良的心。你的心是善良的,你的產品就會是善良的,你善良的心就會影響別人。阿里人做的事情是公益的,因為我們的存在影響了1千萬中國人的就業,1千多萬家企業的生存。我們如何做會影響到無數老百姓家里買到的東西,所以產品和服務必須來源有善心。我跟同事講,好好做,千萬別在讓我再回來啊!
因為我有我的生活,我生活越舒服,你們越高興,我的心就會越來越舒服。我越浮躁,你們會浮躁得更厲害。你們應該讓公司自第一代創業者開始就有一個好的生活,這樣你的員工將來才不會抱怨。

陳曉萍:那你在這麽多年經營公司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人際感情與商業理性發生沖突的事件?現在回過頭來看,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感情、義氣與商業理性之間的沖突?

馬雲: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如果我們這些人沒有感情就是機器,任何人之間總有一天會靠近;如果說我們太講人情,那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組織,就不可能形成規模和形成對社會有巨大影響的公司,你只能對自己發生影響。所以我自己覺得在這方面做得總體還可以,包括當年一些創業夥伴的離開,包括我太太的離開,她是阿里巴巴第二號員工,但沒辦法。

但是離開不等於就摧毀了感情。她可以生我氣,我不會生她氣,因為我知道今天她不是為我工作,而是為我們當年承諾的那個事情工作。我作為CEO我是堅守當年的承諾,以一個CEO應該做的方式去實現那個承諾。所以我跟大家講,你們可以恨我,但我絕不會因為你們恨我而讓我放棄做這件事情。
   
陳曉萍:你覺得大家恨你嗎?

馬雲:沒有,不可能恨我,他們只是心理難過、有失落感,就是…在變化過程中你可能不適應變化的時候,我不會像其他企業一樣,為了安慰你就把你弄到另外一個部門,到另外一個公司去管管。

疑人要用、用人斷事

陳曉萍:最後你能不能總結一下你最想與別人分享的創業和管理經驗?

馬雲:創業的經驗就是,做自己開心的事,做最容易的,從最容易的事情做起,別從最重要的事情做起,從隨著最容易最快樂的事情做起。管理的經驗是在用人上要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升到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從管理的層面說,要從斷事用人上升到用人斷事。
   
陳曉萍:用人斷事是什麽意思?

馬雲:就是我們做判斷。剛才我說的創業就是斷事用人,就是你覺得張維迎的東西很好,就趕緊讓張維迎去幹;上升到用人斷事,就是你覺得張維迎比我強,就讓他來做判斷;這是兩個境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低檔,用人要疑的思想不是關於一個人的人品,而是對能力的懷疑。信和任是兩個概念,我信張維迎,但我不會讓他去當跨國公司的總裁。所以我在公司就想,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就是不一樣的人,試試他,說不定成了呢,很多人就是被疑人用出來了。


來源:郝亞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93

華為內部好文:大數據大未來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81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9 17:06 編輯

華為內部好文:大數據大未來
轉自:互聯網思維


科技的進步在很多的時候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試想如果未來我們一個人擁有的電腦設備超過現在全球現在計算能力的總和,一個人產生的數據量超過現在全球數據量的總和,甚至你的寵物小狗產生的信息量都超過現在全球數據量的總和,世界會發生什麽呢?那就取決於你的想象力了。


一、大數據的初步理解

似乎一夜之間,大數據(Big Data)變成一個IT行業中最時髦的詞匯。

首先,大數據不是什麽完完全全的新生事物,Google的搜索服務就是一個典型的大數據運用,根據客戶的需求,Google實時從全球海量的數字資產(或數字垃圾)中快速找出最可能的答案,呈現給你,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大數據服務。只不過過去這樣規模的數據量處理和有商業價值的應用太少,在IT行業沒有形成成型的概念。現在隨著全球數字化、網絡寬帶化、互聯網應用於各行各業,累積的數據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企業、行業和國家發現,可以利用類似的技術更好地服務客戶、發現新商業機會、擴大新市場以及提升效率,才逐步形成大數據這個概念。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是關於奢侈品營銷的。PRADA在紐約的旗艦店中每件衣服上都有RFID碼。每當一個顧客拿起一件PRADA進試衣間,RFID會被自動識別。同時,數據會傳至PRADA總部。每一件衣服在哪個城市哪個旗艦店什麽時間被拿進試衣間停留多長時間,數據都被存儲起來加以分析。如果有一件衣服銷量很低,以往的作法是直接幹掉。但如果RFID傳回的數據顯示這件衣服雖然銷量低,但進試衣間的次數多。那就能另外說明一些問題。也許這件衣服的下場就會截然不同,也許在某個細節的微小改變就會重新創造出一件非常流行的產品。

還有一個是關於中國糧食統計的故事。中國的糧食統計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中國的統計,雖然有組織、有流程、有法律,但中央的統計人員依靠省統計人員,省靠市,市靠縣,縣靠鎮,鎮靠村,最後真正幹活或上報的是基層兼職的調查人員,由於眾所周知的KPI考核導向的原因,層層加碼,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調查數據,而其中國家統計局的人是最不信的。在前兩年北京的一個會議上,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向我們講述了他們是如何做的。他們采用遙感衛星,通過圖像識別,把中國所有的耕地標識、計算出來,然後把中國的耕地網格化,對每個網格的耕地抽樣進行跟蹤、調查和統計,然後按照統計學的原理,計算(或者說估算)出中國整體的整體糧食數據。這種做法是典型采用大數據建模的方法,打破傳統流程和組織,直接獲得最終的結果。

最後是一個炒股的故事。這個故事來自於2011年好萊塢的一部高智商電影《永無止境》,講述一位落魄的作家庫珀,服用了一種可以迅速提升智力的神奇藍色藥物,然後他將這種高智商用於炒股。庫珀是怎麽炒股的呢?就是他能在短時間掌握無數公司資料和背景,也就是將世界上已經存在的海量數據(包括公司財報、電視、幾十年前的報紙、互聯網、小道消息等)挖掘出來,串聯起來,甚至將Face Book、Twitter的海量社交數據挖掘得到普通大眾對某種股票的感情傾向,通過海量信息的挖掘、分析,使一切內幕都不是內幕,使一切趨勢都在眼前,結果在10天內他就贏得了200萬美元,神奇的表現讓身邊的職業投資者目瞪口呆。這部電影簡直是展現大數據魔力的教材性電影,推薦沒有看過的IT人士看一看。

從這些案例來看,大數據並不是很神奇的事情。就如同電影《永無止境》提出的問題:人類通常只使用了20%的大腦,如果剩余80%大腦潛能被激發出來,世界會變得怎樣?在企業、行業和國家的管理中,通常只有效使用了不到20%的數據(甚至更少),如果剩余80%數據的價值激發起來,世界會變得怎麽樣呢?特別是隨著海量數據的新摩爾定律,數據爆發式增長,然後數據又得到更有效應用,世界會怎麽樣呢?

單個的數據並沒有價值,但越來越多的數據累加,量變就會引起質變,就好像一個人的意見並不重要,但1千人、1萬人的意見就比較重要,上百萬人就足以掀起巨大的波瀾,上億人足以改變一切。

數據再多,但如果被屏蔽或者沒有被使用,也是沒有價值的。中國的航班晚點非常多,相比之下美國航班準點情況好很多。這其中,美國航空管制機構一個的好做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說起來也非常簡單,就是美國會公布每個航空公司、每一班航空過去一年的晚點率和平均晚點時間,這樣客戶在購買機票的時候就很自然會選擇準點率高的航班,從而通過市場手段牽引各航空公司努力提升準點率。這個簡單的方法比任何管理手段(如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都直接和有效。這里多說一兩句,過去一個暴政國家對內的控制主要是物理上的暴力,就是強力機構權力無限大,搞國家恐怖主義;而現在一個暴政國家,主要是就靠壟斷信息、封鎖信息,讓民眾難以獲得廣泛而真實的信息,從而實現國家的控制。這個信息封鎖,就是對大數據的封鎖。

沒有整合和挖掘的數據,價值也呈現不出來。《永無止境》中的庫珀如果不能把海量信息圍繞某個公司的股價整合起來、串聯起來,這些信息就沒有價值。

因此,海量數據的產生、獲取、挖掘及整合,使之展現出巨大的商業價值,這就是我理解的大數據。在互聯網對一切重構的今天,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因為,我認為大數據是互聯網深入發展的下一波應用,是互聯網發展的自然延伸。目前,可以說大數據的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因此才成為IT行業中最熱門的詞匯之一。


二、大數據將重構很多行業的商業思維和商業模式

我想以對未來汽車行業的狂野想象來展開這個題目。

在人的一生中,汽車是一項巨大的投資。以一部30萬車、七年換車周期來算,每年折舊費4萬多(這里還不算資金成本),加上停車、保險、油、維修、保養等各項費用,每年耗費應在6萬左右。汽車產業也是一個很長產業鏈的龍頭產業,這個方面只有房地產可以媲美。

但同時,汽車產業鏈是一個低效率、變化慢的產業。汽車一直以來就是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兩排沙發(李書福語)。這麽一個昂貴的東西,圍繞車產生的數據卻少的可憐,行業產業鏈之間幾無任何數據傳遞。

我們在這里狂野地想象一番,如果將汽車全面數字化,都大數據了,會產生什麽結果?

有些人說,汽車數字化,不就是加個MBB模塊嗎?不,這太小兒科了。在我理想中,數字化意味著汽車可以隨時聯上互聯網,意味著汽車是一個大型計算系統加上傳統的輪子、方向盤和沙發,意味著可以數字化導航、自動駕駛,意味著你和汽車相關的每一個行動都數字化,包括每一次維修、每一次駕駛路線、每一次事故的錄像、每一天汽車關鍵部件的狀態,甚至你的每一個駕駛習慣(如每一次的剎車和加速)都記錄在案。這樣,你的車每月甚至每周都可能產生T比特的數據。

好了,我們假設這些數據都可以存儲並分享給相關的政府、行業和企業。這里不討論隱私問題帶來的影響,假設在隱私保護的前提下,數據可以自由分享。

那麽,保險公司會怎麽做呢?保險公司把你的所有數據拿過去建模分析,發現幾個重要的事實:一是你開車主要只是上下班,南山到阪田這條線路是非繁華路線,紅綠燈很少,這條路線過去一年統計的事故率很低;你的車況(車的使用年限、車型)好,此車型在全深圳也是車禍率較低;甚至統計你的駕駛習慣,加油平均,臨時剎車少,超車少,和周圍車保持了應有的車距,駕駛習慣好。最後結論是你車型好,車況好,駕駛習慣好,常走的線路事故率低,過去一年也沒有出過車禍,因此可以給予更大幅度的優惠折扣。這樣保險公司就完全重構了它的商業模式了。

在沒有大數據支撐之前,保險公司只把車險客戶做了簡單的分類,一共分為四種客戶,第一種是連續兩年沒有出車禍的,第二種過去一年沒有出車禍,第三種過去一年出了一次車禍,第四種是過去一年出了兩次及以上車禍的,就四種類型。這種簡單粗暴的分類,就好像女人找老公,僅把男人分為沒有結過婚的、結過一次婚的、結過二次婚的、結過三次及以上婚的四種男人,就敢嫁人一樣。在大數據的支持下,保險公司可以真正以客戶為中心,把客戶分為成千上萬種,每個客戶都有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這樣保險公司經營就完全不同,對於風險低的客戶敢於大膽折扣,對於風險高的客戶報高價甚至拒絕,一般的保險公司就完全難以和這樣的保險公司競爭了。擁有大數據並使用大數據的保險公司比傳統公司將擁有壓倒性的競爭優勢,大數據將成為保險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因為保險就是一個基於概率評估的生意,大數據對於準確評估概率毫無疑問是最有利的武器,而且簡直是量身定做的武器。

在大數據的支持下,4S店的服務也完全不同了。車況信息會定期傳遞到4S店,4S店會根據情況及時提醒車主及時保養和維修,特別是對於可能危及安全的問題,在客戶同意下甚至會采取遠程幹預措施,同時還可以提前備貨,車主一到4S店就可以維修而不用等待。

對於駕駛者來說,不想開車的時候,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車輛可以自動駕駛,並且對於你經常開的線路可以自學習自優化。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為了對周圍環境作出預測,每秒鐘要收集差不多1GB的數據,沒有大數據的支持,自動駕駛是不可想象的;在和周圍車輛過近的時候,會及時提醒車主避讓;上下班的時候,會根據實時大數據情況,對於你經常開車的線路予以提醒,繞開擁堵點,幫你選擇最合適的線路;在出現緊急狀況的時候,比如爆胎,自動駕駛系統將自動接管,提高安全性(人一輩子可以難以碰到一次爆胎,人在緊急時的反應往往是災難性的,只會更糟);到城市中心,尋找車位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但未來你可以到了商場門口後,讓汽車自己去找停車位,等想要回程的時候,提前通知讓汽車自己開過來接。

車輛是城市最大最活躍的移動物體,是擁堵的來源,也是最大的汙染來源之一。數字化的車輛、大數據應用將帶來很多的改變。紅綠燈可以自動優化,根據不同道路的擁堵情況自動進行調整,甚至在很多地方可以取消紅綠燈;城市停車場也可以大幅度優化,根據大數據的情況優化城市停車位的設計,如果配合車輛的自動駕駛功能,停車場可以革命性演變,可以設計專門為自動駕駛車輛的停車樓,地下、地上樓層可以高達幾十層,停車樓層可以更矮,只要能高於車高度即可(或者把車豎起來停),這樣將對城市規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出現緊急情況,如前方塌方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通知周圍車輛(尤其是開往塌方道路的車輛);現在的燃油稅也可以發生革命性變化,可以真正根據車輛的行駛路程,甚至根據汽車的排汙量來收費,排汙量少的車甚至可以搞碳交易,賣排放量賣給高油耗的車;政府還可以每年公布各類車型的實際排汙量、稅款、安全性等指標,鼓勵民眾買更節能、更安全的車。

電子商務和快遞業也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運快遞的車都可以自動駕駛,不用趕白天的擁堵的道路,晚上半夜開,在你家門口設計自動接收箱,通過密碼開啟自動投遞進去,就好像過去報童投報一樣。

這麽想象下來,我認為,汽車數字化、互聯網化、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將對汽車業及相關的長長的產業鏈產生難以想象的巨大變化和產業革命,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可能完全被重構。當然,要實現我所描述的場景,估計至少50年、100年之後的事情了,估計我這輩子是看不到的。

下面一個想象是圍繞著人本身來展開的。人的數字化生存也就是這幾十年的事情。我爺爺奶奶那輩子,是在人生末年的時候有照片,算是初步在個人形象方面有了一點數字化,讓我們及後代還可以知道爺爺奶奶的光輝形象。而我們從小就有照片,這些年我們的數字化就越來越多了,身份是數字的(就是身份證),銀行存款是數字的,照片是全數字,體檢單也數字化,購物數字化(淘寶上有我的幾十個地址、幾百條購物信息、上萬次搜索信息),溝通數字化(****上有新的朋友圈生態),初步構建了一個數字化生存的狀態。而我們的下一輩或下下一輩將進入完全的數字化生存,人從一出生就有基因圖譜,到後續的每一次體檢、每一次化驗,到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個日子的活動,到相關親戚的軌跡,從每一個人,到每一代人,到整個族譜,到整個國家,到整個全球,這些海量數據的產生將從量變到質變,這些數據的挖掘與使用將對人類本身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這里,我們也想象一下:

比如,在你找對象的時候,碰上一位心愛的姑娘,大數據系統就像算命系統一樣,根據雙方海量數據的挖掘,告訴你和姑娘匹配指數是多少,告訴你全球類似情況的夫妻日後離婚概率是多少,低於某個匹配指數,大數據系統會慎重建議你認真考慮不要這個姑娘繼續交往下去。聽起來是不是特別像門當戶對的數字化呢?當然,你可能會說,這樣的人生多沒有意思啊,錯誤本來就是人生最美麗的一部分。呵呵,我只討論科學問題,對你這種以“浪漫主義”為名,事實上是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耍流氓式的戀愛,不予以理睬。其實,我內心也承認,偶爾耍耍流氓是很好的。呵呵,開個玩笑。

又比如,在你找工作的時候,可能會有這麽一天,當你面試時,HR會淡定的告訴你,對不起,經過我們的大數據分析,你歷來的網貼、微博、****總體負面情緒過多,不符合我們企業陽光樂觀積極向上的主題,出門左拐就有地鐵站,慢走。

再比如,在你過生日的那天,朋友們生日快樂祝福之後,大數據分析系統會告訴你,你的生命將進入倒計時,根據過去幾年的身體數字化大數據,根據基因圖譜,根據你親戚的相關情況統計,你有80%的概率在20年內死去,有30%概率在60歲左右因基因缺陷發生腦溢血,因此你要改善生活習慣,並重點加強監控腦溢血發生的可能性。這些事情如果都發生,會出現什麽情況?第一,估計人類的生命普遍將延長10年以上,因為很多潛在的突發性惡性疾病爆發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了。第二,和上面的汽車故事一樣,保險公司也可以基於大數據重構商業模型,可以對每個人的大數據進行分析,對每個人進行針對性的保險業務設計。第三,藥廠的商業模式可能也改變了,藥廠擁有你相關的大數據,可以為你量身定做藥品,西服都能量身定做,藥品為什麽不能呢?定制的西服更合身,定制的藥品肯定針對性更強、副作用更少。西服能量身定做,是因為有你三圍的數據,藥品能量身定做也是因為有你身體的數據,道理是一樣的。第四,國家的醫保政策也可能重構,國家能根據大數據系統,分析整體國民素質,分析老齡化情況,分析養老金系統的承受能力,針對性地增強某些區域的醫療資源,或者動態調整養老保險費率,或者動態調整退休年限等等。

對汽車產業和數字化人生的想象告一段落。這里,我想系統回顧一下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首先是物理世界的工業文明,典型是蒸汽機的發明,使汽車、輪船進入生活;然後是數字世界的工業文明,就是IT技術的使用,使PC及各種電子產品進入生活,以及企業數字化系統的建立,使沃爾瑪這樣的巨型企業產生成為可能;下一步就是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這也就是業界熱炒的“工業互聯網”、“IT 3.0”,而這里面除了數字技術在傳統行業的使用(這個事實上已經在廣泛使用)、電子商務在渠道的廣泛推行,更重要的就是大數據的產生及挖掘、使用,使企業在管理方式、市場機會挖掘、產品設計、營銷、服務、商業模式等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巨大的變化帶來了很多行業的革命性變局,也就是顛覆與改造。這種變化在所謂的低效率的大行業將最為明顯與直接。這些所謂的的低效率大行業,就是壟斷特征明顯、產業規模大、產業鏈長、歷史悠久但長時間變化少、IT應用水平低的行業,如汽車、金融、保險、醫療等。

在這個章節的最後,我想總結一下自己對大數據的看法。

第一,大數據使企業真正有能力從以自我為中心改變為以客戶為中心。企業是為客戶而生,目的是為股東獲得利潤。只有服務好客戶,才能獲得利潤。但過去,很多企業是沒有能力做到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因就是相應客戶的信息量不大,挖掘不夠,系統也不支持,目前的保險業就是一個典型。大數據的使用能夠使對企業的經營對象從客戶的粗略歸納(就是所謂提煉歸納的“客戶群”)還原成一個個活生生的客戶,這樣經營就有針對性,對客戶的服務就更好,投資效率就更高。

第二,大數據一定程度上將顛覆了企業的傳統管理方式。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是來源於對軍隊的模仿,依賴於層層級級的組織和嚴格的流程,依賴信息的層層匯集、收斂來制定正確的決策,再通過決策在組織的傳遞與分解,以及流程的規範,確保決策得到貫徹,確保每一次經營活動都有質量保證,也確保一定程度上對風險的規避。過去這是一種有用而笨拙的方式。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可能重構企業的管理方式,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與挖掘,大量的業務本身就可以自決策,不必要依靠膨大的組織和複雜的流程。大家都是基於大數據來決策,都是依賴於既定的規則來決策,是高高在上的CEO決策,還是一線人員決策,本身並無大的區別,那麽企業是否還需要如此多層級的組織和複雜的流程呢?

第三,大數據另外一個重大的作用是改變了商業邏輯,提供了從其他視角直達答案的可能性。現在人的思考或者是企業的決策,事實上都是一種邏輯的力量在主導起作用。我們去調研,去收集數據,去進行歸納總結,最後形成自己的推斷和決策意見,這是一個觀察、思考、推理、決策的商業邏輯過程。人和組織的邏輯形成是需要大量的學習、培訓與實踐,代價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否這是唯一的道路呢?大數據給了我們其他的選擇,就是利用數據的力量,直接獲得答案。就好像我們學習數學,小時候學九九乘法表,中學學幾何,大學還學微積分,碰到一道難題,我們是利用了多年學習沈澱的經驗來努力求解,但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在網上直接搜索是不是有這樣的題目,如果有,直接抄答案就好了。很多人就會批評說,這是抄襲,是作弊。但我們為什麽要學習啊?不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嘛。如果我任何時候都可以搜索到答案,都可以用最省力的方法找到最佳答案,這樣的搜索難道不可以是一條光明大道嗎?換句話說,為了得到“是什麽”,我們不一定要理解“為什麽”。我們不是否定邏輯的力量,但是至少我們有一種新的巨大力量可以依賴,這就是未來大數據的力量。

第四,通過大數據,我們可能有全新的視角來發現新的商業機會和重構新的商業模式。我們現在看這個世界,比如分析家中食品腐敗,主要就是依賴於我們的眼睛再加上我們的經驗,但如果我們有一臺顯微鏡,我們一下就看到壞細菌,那麽分析起來完全就不一樣了。大數據就是我們的顯微鏡,它可以讓我們從全新視角來發現新的商業機會,並可能重構商業模型。我們的產品設計可能不一樣了,很多事情不用猜了,客戶的習慣和偏好一目了然,我們的設計就能輕易命中客戶的心窩;我們的營銷也完全不同了,我們知道客戶喜歡什麽、討厭什麽,更有針對性。特別是顯微鏡再加上廣角鏡,我們就有更多全新的視野了。這個廣角鏡就是跨行業的數據流動,使我們過去看不到的東西都能看到了,比如前面所述的汽車案例,開車是開車,保險是保險,本來不相關,但當我們把開車的大數據傳遞到保險公司,那整個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就全變了,完全重構了。

最後一點,我想談的是大數據發展對IT本身技術架構的革命性影響。大數據的根基是IT系統。我們現代企業的IT系統基本上是建立在IOE(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Cisco模型基礎上的,這樣的模型是Scale-UP型的架構,在解決既定模型下一定數據量的業務流程是適配的,但如果是大數據時代,很快會面臨成本、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問題,大數據對IT的需求很快就會超越了現有廠商架構的技術頂點,超大數據增長將帶來IT支出增長之間的線性關系,使企業難以承受。因此,目前在行業中提出的去IOE趨勢,利用Scale-out架構+開源軟件對Scale-up架構+私有軟件的取代,本質是大數據業務模型所帶來的,也就是說大數據將驅動IT產業新一輪的架構性變革。去IOE潮流中的所謂國家安全因素,完全是次要的。

所以,美國人說,大數據是資源,和大油田、大煤礦一樣,可以源源不斷挖出大財富。而且和一般資源不一樣,它是可再生的,是越挖越多、越挖越值錢的,這是反自然規律的。對企業如此,對行業、對國家也是這樣,對人同樣如此。這樣的東西誰不喜歡呢?因此,大數據這麽熱門,是完全有道理的。

三、新智慧生物的誕生?

下面的想象就更狂野了,真正要實現,估計至少是我們十輩子或者一百輩子以後的事情。那時候,我們已經是祖宗了哈。大家就當科幻小說來看好了。

從最近一位微軟副總裁的演講說起。瑞克·拉希德(Rick Rashid)是微軟研究院的高級副總裁,有一天,他在中國的天津邁上講臺,面對2000名研究者和學生,要發表演講,他非常非常緊張。這麽緊張是有原因的。問題在於,他不會講中文,而他的翻譯水平以前非常糟糕,似乎註定了這次的尷尬。

“我們希望,幾年之內,我們能夠打破人們之間的語言障礙,”這位微軟研究院的高級副總裁對聽眾們說。令人緊張的兩秒鐘停頓之後,翻譯的聲音從擴音器里傳了出來。拉希德繼續說:“我個人相信,這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停頓,然後又是中文翻譯。

他笑了。聽眾對他的每一句話都報以掌聲。有些人甚至流下了眼淚。這種看上去似乎過於熱情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拉希德的翻譯太不容易了。每句話都被理解,並被翻譯得天衣無縫。令人印象最深的一點在於,這位翻譯並非人類。

這就是自然語言的機器翻譯,也是長期以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重要體現。人工智能從過去到未來都有清晰而巨大的商業前景,是以前IT業的熱點,其熱度一點不亞於現在的“互聯網”和“大數據”。但是,人類過去在推進人工智能的研究遇到了巨大的障礙,最後幾乎絕望。

當時人工智能就是模擬人的智能思考方式來構築機器智能。以機器翻譯來說,語言學家和語言專家必須不辭勞苦地編撰大型詞典和與語法、句法、語義學有關的規則,數十萬詞匯構成詞庫,語法規則高達數萬條,考慮各種情景、各種語境,模擬人類翻譯,計算機專家再構建複雜的程序。最後發現人類語言實在是太複雜了,窮舉式的做法根本達不到最基本的翻譯質量。這條道路最後的結果是,1960年代後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停滯不前數年後,科學家痛苦地發現以“模擬人腦”、“重建人腦”的方式來定義人工智能走入一條死胡同,這導致後來幾乎所有的人工智能項目都進入了冷宮。

這里講個小插曲。我讀大學的時候,有個老師是國內人工智能的頂級教授,還是國內某個人工智能研究會的副會長。他評述當時的人工智能,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工愚蠢,把人類簡單的行為分解、分解再分解,再去笨拙地模擬,不是人怎麽聰明怎麽學,而是模擬學習最蠢的人的最簡單的動作。他說,對於當時人工智能的進步,有些人沾沾自喜,說好像登月計劃中人類離月亮更進一步了,其實,就是站上了一塊石頭對著月亮抒情,啊,我離你更近了。他對自己事業的自我嘲諷,讓我至今記憶非常深刻。

後來有人就想,機器為什麽要向人學習邏輯呢,又難學又學不好,機器本身最強大的是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為什麽不揚長避短、另走一條道路呢?這條道路就是IBM“深藍”走過的道路。1997年5月11日,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在和IBM公司開發的計算機“深藍”進行對弈時宣布失敗,計算機“深藍”因此贏得了這場意義深遠的“人機對抗”。 “深藍”不是靠邏輯、不靠所謂的人工智能取勝的,就是靠超強的計算能力取勝:思考不過你,但是算死你

類似的邏輯在後續也用到了機器翻譯上。谷歌、微軟和IBM都走上了這條道路。就是主要采用匹配法,同時結合機器學習,依賴於海量的數據及其相關相關統計信息,不管語法和規則,將原文與互聯網上的翻譯數據對比,找到最相近、引用最頻繁的翻譯結果做為輸出。也就是利用大數據以及機器學習技術來實現機器翻譯。現有的數據量越是龐大,那麽這個系統就能越好地運行,這也正是為何新的機器翻譯只有在互聯網出現以後才有可能重新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原因所在。

因此,目前這些公司機器翻譯團隊中,有不少計算機科學家,但卻連一個純粹的語言學家也沒有,只要擅長數學和統計學,然後又會編程,那就可以了。

總而言之,利用這種技術,計算機教會自己從大數據中建立模式。有了足夠大的信息量,你就能讓機器學會做看上去有智能的事情,別管是導航、理解話語、翻譯語言,還是識別人臉,或者模擬人類對話。英國劍橋微軟研究院的克里斯·畢肖普(Chris Bishop)打了個比方:“你堆積足夠多的磚塊,然後退上幾步,就能看到一座房子。”

這里我們假設這種技術能夠持續進步,未來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基礎上的人工智能達到比較流暢地模擬人類對話,就是人類可以和機器進行比較自如的對話。事實上,IBM的“沃森”計劃就是這樣科技工程,比如試圖讓計算機當醫生,能夠對大部分病進行診斷,並和病人進行溝通。另外,也假設目前剛剛興起的穿戴式計算設備取得巨大的進展。這種進展到什麽程度呢?就是你家的寵物小狗身上也裝上了各種傳感器和穿戴式設備,比如有圖像采集,有聲音采集,有嗅覺采集,有對小狗的健康進行監控的小型醫療設備,甚至還有電子藥丸在小狗的胃中進行消化情況監控。小狗當然也聯上網,也一樣產生了巨大的數據量。這時,我們假設基於這些大數據建模,能夠模擬小狗的喜怒哀樂,然後還能夠通過擬人化的處理進行語音表達,換句話說,就是模擬小狗說人話,比如主人回家時,小狗搖尾巴,旺旺叫,那麽這個附著於小狗身上的人工智能系統就會說,“主人,真高興看到你回家”。不僅如此,你還可以和小狗的人工智能系統進行對話,因為這個人工智能系統能基本理解你的意思,又能夠代替小狗擬人化表達。以下我們模擬一下可能的對話:

你:“小狗,今天過得好?”
小狗:“不錯啊,主人你今天換的新狗糧味道很好,總覺得沒有吃夠。”
你:“那很好。我們以後繼續買這種狗糧。對了,今天有什麽人來嗎?”
小狗:“只有郵遞員來投遞報紙。另外,鄰居家的小狗瑪麗也來串門,我們一起玩了一下午。”
你:“那你們玩的怎麽樣?”
小狗:“很開心啊。我好像又進入了初戀呢。”
……

我們可以把上面的模擬對話當成一個笑話。但其實,我們這個時候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就是你其實是面對了兩只小狗,一只是物理意義上的小狗,一只是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虛擬小狗,而且虛擬小狗比物理小狗還要聰明,真正善解人意。那麽,這個虛擬小狗是不是新的智慧生物呢?

我們繼續把這個故事來做延伸,把小狗換成未來的人,人在一生中產生大量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建模可以直接推演出很多的結論,比如喜歡看什麽樣的電影啊,喜歡什麽口味的菜啊,在遇到什麽問題時會怎麽采取什麽行動啊。

這樣的數據一直累積下來,直到這個人去世。我們有個大膽的想象,這些巨大的數據能否讓這個人以某種方式繼續存在下去呢?後代有什麽問題需要尋求答案的時候,比如在人生的關鍵抉擇時,比如大學要上什麽專業、該不該和某個姑娘結婚,可不可以問問這個虛擬的人(祖先)有什麽建議呢?答案是當然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化生存不僅在人生前存在,也可以在人死後繼續存在。人死了,可以在虛擬空間中繼續存在。一輩子、一輩子的人故去,這些虛擬的智慧都可以繼續存在,假設很多年過去了,這些虛擬智慧的祖宗們太多太多了,活著的子孫們甚至可以組建一個“祖宗聯席參謀委員會”,優選那些考得好的(比如中過狀元),當過國家高級公務員(比如太守)、當過企業高管(比如CEO)、當過教授、當過作家的等等當過成功人士的祖宗,專門用於後代的咨詢、解惑。讓這些祖宗死後還有競爭,別死了就沒有事情幹了。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啊?就是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中出現過的場景啊,花木蘭在面臨是否代父參軍的重大人生時刻,就向“祖宗聯席參謀委員會”傾訴過困惑,得到了指點。

再更大膽地想象一下,假設材料科學也取得巨大的進展,那我們能不能把這些虛擬的生命重新植入到模擬人類的生態體上呢?當然也可以。這個新智慧體可非常像真正的人啊。那這算不算人死後複生呢?那這個新智慧體能不能繼續擁有以前的身份證呢?能不能繼續擁有以前的財產呢?能不能繼續享受養老金呢?是不是也要有強制規定一定的壽命限制呢?這種智慧體會不會自學習、自進化?他們會不會爆發和人類的戰爭?往深處多想想,感覺全亂套了,現在的倫理、法律等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這些說明什麽呢?就是隨著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進一步進展,這個世界出現了新的智慧生物!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在改變、重構和顛覆很多企業、行業和國家以後,終於到了改變人類自身的時候了!人類的演進出現了新的分支!

有科學家畫了下面一張圖,來描述這兩者智慧生物。一種是基於生物性的,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而來;一種是基於IT技術,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通過自模擬、自學習而來。前者更有邏輯性,更有豐富的情感,有創造力,但生命有限;後者沒有很強的邏輯性,沒有生物上的情感,但有很強的計算、建模和搜索能力,理論上生命是無限的。

當然,這些事情要發生都會非常非常遙遠。反正我們活著的時候是見不到了,死了也見不到,因為我們死的時候,我相信這種建立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之上的虛擬生命還不會存在。

四、結束語

我最後想說的是,我們對未來的認知,主要是基於常識和對未來的想象。根據統計,現在《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比18世紀一個人一生所收到的資訊量更大,現在18個月產生的信息比過去5000年的總和更多,現在我家一臺5000元電腦的計算能力比我剛入大學時全校的計算能力更強大。科技的進步在很多的時候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試想如果未來我們一個人擁有的電腦設備超過現在全球現在計算能力的總和,一個人產生的數據量超過現在全球數據量的總和,甚至你的寵物小狗產生的信息量都超過現在全球數據量的總和,世界會發生什麽呢?那就取決於你的想象力了。

對於未來,你想象到什麽了呢?


來源:投資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01

一篇帶你了解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好文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10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1-14 11:53 編輯

一篇帶你了解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好文
作者:陳柳欽

編者按:這是一篇2006年由陳柳欽發表在經濟導刊的關於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好文。文章詳細講述了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形成發展衍變歷程和俄羅斯股票市場的特征,內容詳實,結構清晰,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1991年12月28日,俄羅斯政府獨立前夕,通過了《關於有價證券以及證券交易所的規定》,這是第一個比較正式的有關股票市場的法規。1992年俄羅斯獨立後,隨著企業私有化、公司化改革的推行,股票市場正式誕生了。
  
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俄羅斯股票市場的發展與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直接相關。1994年1月1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的《關於國有企業必須進行私有化》和《在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所有企業私有化過程組織有價證券市場》的兩個總統令,奠定了俄羅斯股票市場的制度基礎和市場的主體。1994年6月底以前,國有企業的股份化是通過發放私有化證券無償轉讓國有資產,當時共發放1.5億盧布的證券,占國有資產總量的35%。股票的初次分配是在專門的拍賣市場上以購買私有化證券的方式進行,在整個證券私有化期間,俄羅斯共建立了690多家證券投資基金會,收集居民的私有化證券,蓄積起來參與企業私有化的拍賣。

  1993年和1994年兩年,俄羅斯共建立股份有限公司2.34萬個,發行股票18.24億股。其中在企業職工分配中7.82億股,占42.9%,社會公眾購買2.53億,占13.9%,留在國家手中7.82億股,占42.9%。股票市場的交易還是十分活躍。由於股票持有人從未獲得股息和紅利,職工和居民手中的股票逐漸被企業領導人和銀行家在市場外收購,一些企業的股票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企業的發展也被少數人控制。1994年7月1日,俄羅斯政府宣布調整私有化方針,俄羅斯轉入“現金私有化”階段,政府有意識擴大出售那些經營狀況好或者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的股票,如盧克石油公司和天然氣工業公司的股票,股票市場迅速發展。

  在國家經濟長期衰退、居民手中的資產大幅度縮水的背景下,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百姓急於使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的心理,大肆行騙,將股民的投資悉數轉走,俄羅斯政府頒布了幾部重要法規,加強了對股票市場的規範法管理。同時,對銀行參與證券交易實行許可證制度,許可證由國家證券委員會頒發。從1997年10月3日起,俄羅斯開始采取類似美國道瓊斯指數的俄羅斯道瓊斯證券綜合指數。與俄羅斯交易系統指數(RTS指數)一起取代原先的商務系統指數,作為掛牌證券交易的主要參數。

  俄羅斯一直采取鼓勵政策吸引外資進入股票市場。盡管俄羅斯對外資占有重要企業的股份規定了限額,但總的發展趨勢是外資掌握的股份正在不斷增大。由於外資的積極參與和進入,股票市場投機活動活躍,導致1997年股票價格大幅度上漲,1997年10月股指達到571.7點。1997年俄羅斯股票的交易量超過了中東歐國家主要市場的交易量。俄羅斯股票市場成為世界上成長性最好的股票市場之一。

  在經歷了幾年的非正規發展之後,俄羅斯股票市場出現了迅速擴大和規範化趨勢。1997年年中的“俄羅斯交易系統指數”出現迅速攀升,達到230點,市場股份的資本化規模擴大至300億美元。到1997年8月,日成交量已達到1億美元以上。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韃靼石油公司兩家企業的股票在倫敦交易中心掛牌交易。此後,“魯科伊爾”、“尤科斯”、“西丹科”等近10家石油公司和“英科”銀行、“俄羅斯統一電力系統”及“圖姆”商行的股份制企業也計劃打入國際基金市場。1997 年俄羅斯股票價格的上升幅度已是連續第二年居世界榜首。俄羅斯基金市場的證券收益率為156%,已經成為世界上基金市場證券收益率第二高的國家。

  但是,俄羅斯股票市場的“繁榮景象”並不是在實際經濟部門生產穩定、經濟增長的條件下出現的。事實恰恰相反,在股票價格暴漲的同時,宏觀經濟卻處在多重危機的“包圍”之中。為了盡快地同國際經濟接軌,俄羅斯實行全面的自由開放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市場特別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波及俄羅斯尚不成熟的證券市場。1997年的金融危機使俄羅斯股票市場遭受了沈重的打擊。在1997年10月下旬的最初幾天,俄羅斯的二級股票市場股票牌價暴跌20%-30 %,一些清償力較高企業的股票價格跌幅在30%-35 %之間。在被稱為“黑色星期二”的1997 年10月28日上半個交易日,股價又下跌10%,俄羅斯道瓊斯指數跌至554 點,以致國家證券市場委員會不得不宣布後半個交易日休市。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俄羅斯股票市場形成了巨大沖擊。一方面東南亞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整個亞洲基金指數下跌,投資新興市場包括俄羅斯的投資公司財務狀況惡化,另一方面世界石油價格的下跌,也使俄羅斯市場上具有龍頭地位的石油公司的股價波動劇烈,俄羅斯外匯市場和國債市場的動蕩對股票市場從經濟和心理方面構成雙重打擊,加上外國資本在危機期間的大舉抽逃,致使俄羅斯股票市場在1998年5月27日的金融危機中遭受崩潰性打擊。許多俄羅斯股票的價值下降了5倍。在公司的股票市場上的日交易額不超過100萬美元,這比鼎盛時期的日交易額下降100倍。俄羅斯股指在1998年8月危機中幾近崩潰,股指從危機前的140點降到37點,股票交易量明顯萎縮。在1998年5月初的兩周內,俄羅斯“藍籌股”,即俄羅斯最穩定和最盈利的公司的股票價格下跌了25%-40%,銀行業受危機的打擊也是巨大的,除了“儲蓄銀行”以外,其他銀行幾乎從大公司的行列中消失了。

  在經歷了1999年、2000年兩年的恢複,俄羅斯股票市場在2001年得到長足發展,交易量、股票價格和股票指數都得到了快速增長。2001年,俄羅斯重新修訂了《股份公司法》,並通過了《投資基金法》。2002年3月,普京總統簽署了《俄羅斯聯邦刑法典修改與補充法》,其中規定對有價證券市場上的犯罪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從法律上進一步規範股票市場行為。不僅如此,近年來俄羅斯還對《有價證券市場法》等法規做了多次修改。俄羅斯為股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保證。

  2001 年,莫斯科時報指數(MTMs )實現了約1倍的大幅增長;進入2002 年,俄羅斯股市強勢特征絲毫不改,俄羅斯股票市場2002年的交易量到達了400億-410億美元。MTMs指數當年已經上漲近56%,在全球股市中名列前茅。俄羅斯股市是2003年全球表現最好的股市之一,尤科斯也是俄羅斯股票市場漲幅最大的股票之一,外國投資者對該股的持股量最大,而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事件卻重創了俄國股市。在莫斯科股票市場,尤科斯市值在2003年10月27日縮水20%之多,並引發莫斯科RTS股指狂跌17.9%。2003年10月27日是俄羅斯199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單日股市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天,下跌股票縮水價值高達145億美元。甚至有人將這一天和1929年引發美國大蕭條時代的“黑色星期五”相提並論。這對於剛剛複蘇的俄羅斯經濟而言,無異於迎頭一棒。2003年10月30日,俄總檢察機關宣布凍結尤科斯石油公司53%的股份,俄羅斯股市再次暴跌,尤科斯公司的股票下挫了14%,俄羅斯主要股指俄羅斯貿易系統股票指數下跌了8%。

  2004年俄羅斯夏季爆發銀行擠兌風波,俄羅斯政府將尤科斯公司的主要生產部門尤甘斯克天然氣公司強制出售給了俄國有公司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用以部分抵償尤科斯280億美元的欠稅。此舉令投資者的擔憂達到了極點。在俄羅斯聯邦政府的直接幹預和強力協調下,聯邦議會、聯邦貨幣當局、各商業銀行及其股東通力合作,迅速扭轉了局勢,從而避免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但是,2004年12月,俄羅斯股票一度遭到恐慌性拋售。
  
  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京采取了一系列重塑市場信心的措施,投資者對政府所謂進一步掠奪企業財產的擔心平息,海外投資者陸續返回俄羅斯股市,股票價格也開始回升。2005年俄羅斯的股票市場繁榮發展,“牛”氣沖天。2005年俄羅斯企業在倫敦市場籌集的資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在2005年前7個月,俄羅斯企業在倫敦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累計籌集了約33億美元,其中多數資金來自外國投資者。海外投資者已逐漸擺脫了此前尤科斯等事件的負面影響。從2005 年2月到2006年2月,俄羅斯的股票市場上漲了108%。

2006年世界石油市場油價的攀升形勢使俄羅斯擁有了2000多億美元的黃金外匯儲備,穩定基金中的預算盈余達到1.7萬億盧布,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達到5%~7%、居民收入增加,外債數額減少,股票市場價格屢創新高。2006年4月10日,受摩根士丹利調高俄石油巨頭——天然氣工業公司在美發行存托股份定價和國際油價升至接近歷史高位的雙重影響,俄羅斯股市量價齊漲,創歷史新高。俄羅斯股票在2006年4月份的新增長讓股民們感到興奮。俄羅斯股市的閃亮表現,給俄羅斯證券市場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俄羅斯股票市場發展的特征
  
  大規模私有化基礎形成“內部人控制”特點。1992—1994年俄羅斯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和大規模私有化的進行成為股票市場的推動力量。大批改制和新建的股份制企業、投資公司、基金、銀行和交易所發行了股票。到1994年9月,32757 家國有企業完成股份制改制,股份公司股票發行額超過37 萬億盧布。但是,俄羅斯的快速和大規模私有化形成了一種“內部人控制”的企業,這種企業在實際上屬於非上市企業,雖然在全國範圍內外部所有權平均為32%,但是外部人只在19.8%的企業中占有多數股權。1996年,金融工業集團在1%的企業中擁有28%的股份,俄羅斯商業公司、投資基金以及公民在50%以上的企業所占的所有權份額很少,外國公司僅在1%的俄羅斯企業中擁有51%的股份,因此,外部所有權在俄羅斯企業中的力量十分有限。俄羅斯私有化方案規定,企業51%股份須出售給職工,其余的49%或者在拍賣會上出售,或者由國家持有,本企業的職工按照國有資產委員會規定的企業股票的票面價值的1.7倍的價格加以購買。企業的所有權表面上已經變為企業職工所有權,但這51%的股票不僅由職工把持,企業的國家主管機關也有權支配,不少主管機關的官員認購了最大限額的股票,相當部分的股票集中到了管理階層的手中,使得轉軌中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合法化了。在證券私有化結束時,“私有化”企業的絕大部分股權是被控制在“內部人”手里,企業所有者的利益遭到內部人的侵害。後私有化階段至今,內部人所有權仍保持優勢地位,到新世紀初,仍占到全部股份資產的近一半。
  

   股票市場不是統一的系統。在俄羅斯,發行股票和股票上市完全是企業行為,不需聯邦證券委員會審批,完成發行登記即可在社會上公開認購。但上市流通卻有嚴格要求。與中國不同,俄羅斯的聯邦證券委員會只負責股票市場的監管,不對股票上市資格實行審批制。與西方市場國家相同,股票在交易所上市完全是交易所行為,交易所自己制定上市程序,把握生殺大權,因責任重大,各家交易所都有一套嚴格的上市程序。因為上市條件不盡相同,在這家交易所沒有獲得上市資格,也可以在其他交易所掛牌。總體來說,俄羅斯證券交易所的上市程序與西方市場接近。在俄羅斯證券交易所,即使沒有得到開盤證明(上市資格)的股票也可以進行交易。從總體態勢上看,俄羅斯的股票市場仍處於幼稚發展階段,並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股票大市場,各州為不使本地區資金外流,采取地方封鎖政策,再加之地區經濟封鎖或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使跨州、跨地區的金融交易受到一定限制,各自為政、市場割據的局面十分嚴重。

   股票市場中,交易活躍、成交額較大的股票非常少。目前,在俄羅斯證券市場流通著近220家發行主體的普通股與優先股股票。其中1/10換手率較高的股票成了市場的藍籌股。而市場中十幾家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司的資產份額占據了整個市場資金的90%左右。俄羅斯股票市場上流通的股票數量很少,股票市場還不是一個能夠吸引大量個體投資者進行投資的市場,俄羅斯只有0.1%的人進入股市投資,在韓國,這一比例為8.3%;日本為26.6%;澳大利亞為36.5%;美國為48.2%。

  股票市場壟斷性強,集中度高,股票的流動性差。盡管俄羅斯股票交易所眾多,但各交易所出於企業行為規定了嚴格的上市程序。所以真正能上市、具有高流動性的股票屈指可數。

  在俄羅斯股票市場上有兩種股票,一種是高流動性股票,也稱為“藍籌股”或“第一梯隊股票”,只有像俄羅斯統一動力電力系統、天然氣工業公司、蘇爾古特石油公司、儲蓄銀行等幾十家,進入該行列的以采掘工業企業為多。另一種是其他股票,也稱第二梯隊股票,其他股票數千種,但真正上市流通的只有幾百家,交易量也少得可憐。而股票市場上的交易幾乎都集中在幾只藍籌股,其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投機性的,戰略投資者很少;表現為80%的流通交易是2%的參與者(藍籌股)完成的,僅僅10-15家銀行和代理公司實現的股票交易量就占交易所內交易量的60%-80 %。

  在俄羅斯股票的場內交易中,一般交易集中在5-7只股票上,但是在1998-2001年,俄羅斯股票交易集中在一只股票——俄羅斯統一電力股份公司上。這種現象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另外,主要的股票交易都是在莫斯科實現的,其中95%場內交易的股票交易量都是在莫斯科實現的。

  石油天然氣公司在俄羅斯股票市場占有很大一部分資產,截至2005年年底,俄羅斯最大的五家公司擁有67%的市場資產,最大的十家公司擁有89%的市場資產,其中僅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股票就占了25%。這導致俄羅斯股市的綜合股價指數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世界石油價格的波動。

  俄羅斯股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外國投資者。俄羅斯股票交易中非居民比重很大。為了吸引投資,俄羅斯歡迎外資進入股票市場,外資掌握的股份在不斷增大,股份已經占俄羅斯私有化企業股份總量的1/3,成為俄羅斯股票市場發展的生力軍。但是其中一部分外資是國內外逃的資本改頭換面流回國內的,由於在俄羅斯稅負較高,俄羅斯的公司紛紛在國外避稅地區或國家(如塞浦路斯等地)建立了公司,而在國內則以這些“外國公司”的名義出面進行交易活動。俄羅斯企業2005年共募集資金約300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從國外市場上募集到的。根據研究,在俄羅斯的幾十家外國專業投資者在俄羅斯的股票市場中占主導地位。而外資的參與更具投機性,非居民在俄羅斯股票市場上興風作浪,十分活躍,因而增加了股票市場的動蕩。外國投資者的舉動已經成為俄羅斯股票市場的風向標,俄羅斯股票市場被投機性的外國投資者所主導和操縱。

  據俄新網莫斯科2006年4月18日報道,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謝爾蓋·波格丹奇科夫4月18日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時表示,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俄羅斯石油公司的股票很快將對本國的普通居民開放。近幾個月內股票將在俄羅斯和倫敦股票交易市場上市。這表明,俄羅斯居民將可購買“俄石油”股票。

  股票市場資本化程度增長較快。研究俄股票市場的資本化必須註意到,發行股票的企業數千家,但只有幾百只股票在交易所掛牌上市,俄羅斯市場實際的資本化比這些評估要高。1998年金融危機期間,股票市場資本化程度急劇下降,不過,危機後,俄羅斯股票市場交易量是不斷增加的,2000年是215億美元,2001年是290.7億美元,大大超過了危機前的水平,不過股票市場資本化還沒有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 (來自經濟導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280

【深度好文】關於“一帶一路”戰略最牛逼的演講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74

【深度好文】關於“一帶一路”戰略最牛逼的演講
作者:鄭永年

3月24日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以“一帶一路”戰略為主題展開的演講。有關內容如下:

今天就“一路一帶”話題和大家交流,我希望我少講一點,有問題可以交流。“一路一帶”是習主席訪問中亞“一帶”,傳統的絲綢之路,“一路”,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今天當然提出來,是不同的時空背景。今天我講四點看法,第一,“一路一帶”中國必須搞。第二,中國有能力搞。第三,這個不好搞。最後,我有信心中國能搞好。
一、“一路一帶”必須搞

“一帶一路”戰略,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世界外部經濟失衡的環境要求。

1.中國的內在需求。絲綢之路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機部分。我們知道中國改革開放,改革是指對內,開放是指對外。開放,是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經濟發展重要的一部分。早期的開放,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無論是引進技術,還是出口中國鋼鐵等,80年代“大進大出”主要是面向發達國家。而現在,需要新形式的開放,因為我覺得中國缺乏新經濟增長的動力。中國現在是人均GDP為7500美金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國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提升為高等收入經濟體。世界銀行根據二戰以後一百多個國家的情況來看,只有十幾個國家逃避了中等收入險境,成為了高收入國家。

2.外部原因。2008年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失衡,中國作為一個最廣泛的發達國家能為世界做些什麽?中國現在的國際環境不好,西方對中國搞貿易保護主義,怎麽辦?13億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否從中等收入提升到高收入的水平,這個是世界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的事情。

中國對世界的擔當。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做什麽?這個問題從毛澤東時代就開始了。“三個世界”這個是世界上的大工程。這不是經濟學,而是國際戰略意義的表述。無論是國際的經濟戰略,還是中國自己本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認為中國必須走“一路一帶”。

兩條腿一個圈”。習近平中國十八大以後,中國的外交格局基本形成了。我把它稱為“兩條腿一個圈”。第一條腿,是和美國;第二條腿,是和新興發展中國家;“一路一帶”;核心就是周邊國家,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中國複雜的地緣環境。美國的地緣環境非常簡單,北邊加拿大南邊墨西哥,這兩個國家的經濟非常依賴美國。而中國周邊幾十個國家,非常難,不好走。所以中國周邊的這些東西,怎麽做,做好,這對中國來說是艱難的路子。那麽這就是中國絲綢之路整個的國際大背景。
二、“一路一帶”中國有能力搞

中國有能力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原因有三:一是中國資本過剩,二是中國產能過剩,三是中國技術過關。

我說美國有三大負擔:一大負擔就是美國要做世界警察,是要放錢的。第二就是美國搞聯盟,和日本和菲律賓,都有負擔。第三個負擔,就是民主。中東的秩序,例如埃及和伊拉克。美國建立起來的不是美國想要的民主秩序。以色列政府基本上不相信美國了。美國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美國要重返亞洲,它以什麽樣的東西回報亞洲?二戰以後,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都是世界最強。但今天的美國除了軍事上還是最強大的以外,其他方面就沒有。

黎巴嫩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的資本走向哪里?美國政府沒有影響力。資本還是走向自己歸去的地方。美國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一些政策上的調整,就是美國政府TPP,當然中國不用怕。

美國的資本還是資本說了算,華爾街是不會聽白宮的,這一點大家要清楚。以前馬克思的觀點,國家是資本主義的代理人。現在我覺得跨國公司實際上是全球公司,它不屬於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當然這是另外一個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所以美國沒有能力做,歐洲更沒有能力做。

1.資本過剩。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想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從八十年代高度資本短缺的國家,到現在資本過剩,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資本過剩怎麽辦?肯定要走出去。現在西方總是懷疑的態度,看著說“中國政府”怎樣怎樣。資本走出去是根本,政府只是支持力量,起到順水推舟的作用,資本才是最偉大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全球化,也是資本推動的。

2.產能過剩。第二個,就是中國overcapacity,產能過剩。國內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建立完備了,東部和中部,都建立的差不多了,西部還有一些空間可以建。例如鋼鐵、水泥,這些過剩的產能去哪里?必須找到出路,這和西方以前一樣,過剩的產能需要開辟新的市場,資本需要投資的空間。

3.技術過關。絲綢之路除了傳統的貿易投資以外,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具最高能力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中國自己知道,經濟發展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一路一帶”,除了像新加坡這樣少數的富裕起來的國家,其他都是發展中甚至貧困的。看看東南亞和中亞的國家,他們這些經濟體都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過剩的產能、資本和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都是這些國家所需要的。所以中國成立的亞投行,基礎設施的建設,互聯互通的建設,光這一項就幾千億的缺口。西方沒錢、歐洲沒錢,中國有錢。中國老百姓的銀行里有很多錢。但是我覺得中國大部分的錢不叫資本,叫現金。你想,存在銀行里。美國搞量化寬松,歐洲和日本也在搞。所以中國的人民幣,價值的不取決於中國本身。美國都搞QE的話,中國人民幣價值又低了,歐洲日本也搞,你怎麽辦。所以中國要把那麽龐大的現金,轉化為資本,要走出去。這是必須的,中國有能力。
三、“一帶一路”不好搞:諸多挑戰

這個項目不好做,有很多挑戰。三類國家對中國的一帶一路表現出不同態度,有支持的(發展中國家)、有反對的(既得利益國家)、持懷疑態度的(如澳大利亞、韓國、印尼)。

1.反對派。既得利益國家是反對中國的:美國,日本這樣的既得利益。中國作為一個新的利益,對既得利益國家造成了威脅。中國改革開放基本上走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80年代,請進來,中國開放國門,和外面的世界基本上不沖突,把自己的市場開放給國際資本。第二階段,90年代,中國講接軌,加入WTO。接軌意味著中國改變自己的法律體系和制度體系,這也不會發生沖突。從本世紀初開始,走出去,就要發生沖突。非洲也好拉丁美洲也好,東南也也好,美國西方也好。所以你進去肯定要發生沖突,絲綢之路和亞投行。所以我想這個反對派,是很容易理解的。

2.支持派。和反對相反的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是支持,因為他們需要發展。尤其是那些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很低的國家,他們大力需要發展。西方不給他們錢。現在西方的一個問題是,西方的資本也不少,但是為什麽不能去呢?我是覺得西方的政治阻礙了資本的流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有很多條件,民主、自由、人權、宗教,西方本身在早期發展的時候,從來不講這些,但是等他們發展後,開始講這些東西。這就是雞和蛋的關系,我沒發展,如何講人權和自由?西方說,這些附加條件,這使得很多的資本到不了這些所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所以這些國家特別希望。中國並不是毫無條件,中國有條件,但不像西方那樣過分政治化的條件。所以這些國家是非常支持中國的。

3.懷疑派。那麽中間呢,是對抱懷疑態度的。一種是受到美國的壓力,像韓國,它本身其經濟體與中國非常整合,但它也不好公開表態,因為美國是它的戰略同盟。澳大利亞也是,受美國的壓力。而另一種,有些國家,像印尼,對中國到底要做什麽,大家不清楚,抱有懷疑態度。當然這和中國做的不夠也有關系,“絲綢之路”說到現在也有一年多了,具體方案卻沒說清楚,但是究竟是怎麽。我們的知識儲備不足,人家不了解我們。

所以,這是三個類型的國家對中國的態度。

國家安全問題。另外我覺得,中國的絲綢之路,有很多考量,現在決策就是細節不夠。“絲綢之路”做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對很多國家來說是比較麻煩的。當時我們和越南人說,修雲南到新加坡的高鐵,越南人說為什麽要在我的國土上修?這個不是一個經濟規劃的問題,而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像菲律賓、越南,和中國有領土主權糾紛問題,所以你修基礎設施,他們會懷疑中國是不是對其國家安全產生影響。包括斯里蘭卡也是,科倫坡的港口讓新加坡管理,那沒問題,因為新加坡國家小不會對其產生國家安全的問題,印度也不擔心。但是中國一接手,情況就不同了。緬甸也是一樣,大規模的項目,但是都用環保不合格來評估,所以和曉西教授建議發展green economy

支持派國家的限制性因素。還有,一路一帶的國家,盡管很窮,但是他們的政治比較不複雜。這些發展中國家,贏求不到政治上的支持力量。只有兩種力量是國家性的力量,一種是宗教性力量,一種就是軍隊。但是宗教力量統治國家沒有合法性,所以埃及失敗了。但是對這些國家來說,最有效的統治就是軍人假裝貧民。泰國也是一樣。好多政黨政治,在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的整合力量,但現在也不行了。很多發展中國家,政黨政治面臨分化國家的威脅。也有發達國家在講civic
society,非政府組織NGO。但NGO比政黨更分化,但我們根本找不到哪一個國家的NGO能主導國家的政治。

盡管這些經濟不發達,也不民主。但很多國家NGO很發達,即使反對黨沒有公開,但實際上也是存在的。既然如此,西方就很容易影響這些國家,包括柬埔寨,洪森還是很專制很集權的,它的反對力量也在。

下一次顏色革命;越南?越南也是一樣,越南也是共產黨統治,中國方面要借鑒越南的黨內民主。但是我跟越南朋友交流,下一次亞洲如果要發生顏色革命,是不是就是越南?越南是很麻煩的一個國家。因為它的高層的話,四駕馬車,總書記、總理、國會、國家主席,(我們習大大是三合一的體制),四駕馬車背後是不同的經濟寡頭,有些是親美的,有些是親中國的,這很麻煩。越南海外的反對派力量很強,國內反對派的力量也強,就像領導人不團結。

所以中國,即使總體上,發展中的社會希望關聯中國的絲綢之路,但是真正落實下去,也是很麻煩。西方制度比較健全,是透明的體制,西方以國家安全的名義,不讓中國出去。而這些發展中國家,制度化程度非常低,也不透明,國家腐敗,做生意的人就比較麻煩,我和這一個總統簽個協議,下個總統上來了就不承認了,這就不好做。
四、我有信心“一帶一路”能搞好

即使面臨諸多問題,我對“一帶一路”戰略還是有信心的。為什麽有信心呢?一個是我剛才說的客觀需要,世界還是要發展的,發展還是主題,尤其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不用說非洲這樣的國家,東南亞國家也是很窮。我們的新加坡是個富裕國家,我們總感覺到很不安全,因為旁邊都是窮國家。”現在只有中國能幫助他們。我們是最強大的金磚國家,其他四塊磚加起來,沒有中國這一塊磚重。所以,發展中國家中,只用中國才能這樣做。

1.自由貿易的“朝貢體系”。對於中國來說,對中國來說,怎樣探索新型的國際合作的路子?中國提出了很多漂亮的口號,例如睦鄰共同體。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怎麽樣,我覺得看中國的未來就是看中國的歷史。中國以前比較成功或失敗的也好,就是朝貢體系,應該給它平反。從梁啟超先生開始,對它開始批評過多。但是我覺得朝貢體系實際上是一個自由貿易體系。和英國人開玩笑,英國打開中國大門是鴉片戰爭的堅船利炮,而朝貢經濟之下,小國家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要扣頭的。那麽大個國家,你扣幾個頭就好了。英國人來了以後,主權國家覺得有失身份,其他國家都沒有感覺扣幾個頭丟臉。只是中國自己做的太吃虧。

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那麽短時期內能做好,就是類似朝貢體系的,對東盟帶來很大好處的。比如新加坡本身富裕起來了,如果旁邊的國家不富裕呢,也沒有安全感。中國做到可持續發展的話,“富鄰”是很重要的。你富裕起來了,其他國家沒富裕,那誰買你的商品呢?只有當其他國家也起來了,可以大量買你的商品了,你才可持續發展了。

2.中國的“馬歇爾計劃”。中國的文化精神是包容性的,這一點我更加自信。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非常開放,這很好。中國是主體,是開放的,inclusive,絲綢之路也可以成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而且要比它做得更好。實際上,“馬歇爾計劃”對複蘇歐洲經濟非常重要,沒有馬歇爾計劃,西歐經濟不會那麽快複蘇。但它是排他性的,不向東歐國家開放,才形成了後來的美蘇冷戰。

所以我覺得中國的“絲綢之路”要做得非常開放,越開放越好。技術上如何安排,又要主導,又要人家來參與,我想不難。因為這是中國所需要的,開放性,並且開放性還可以減少成本。

3.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我們可以像英國學習,它有很多經驗。中國改革開放走出去也就是十幾年。中國要少交學費,就要學習大國的經驗。中國這方面大大欠缺,要謙虛,要開放。有些東西政府資本為主,不僅僅向國外的企業開放,也向中國的民營企業開放。中國的民營經濟走出去非常快,很成規模。所以,政府如何搭臺,讓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走出去,這個非常重要。資本的構成非常重要。

還有一點,中國要學習西方失敗的教訓。西方老殖民地主義,發展中國家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應當把“絲綢之路”做得不僅僅作為經濟項目,更應當做成一個國際治理的項目,或者說至少是一個區域治理的項目。我們現在的國際秩序,前兩天基辛格先生也在這邊,現在我們看到的秩序,都是現代西方發展的結果嘛。但我們東亞的秩序,尤其是東南亞的秩序,完全美國地緣政治延伸的產物,西方的秩序延伸到東亞。但是隨著美國的衰落,其地緣政治影響力就下降了。但中國的崛起,影響力更大了。

秩序建立者。上次臺灣方面找我們探討國際空間的問題,想找除中國之外的國際空間。那我說,這個世界上哪能找到除中國之外的國際空間啊,到處都有中國。所以我說臺灣的生存發展,一定要看中國的地緣政治。以前臺灣看美國,那是冷戰的地緣政治延伸的結果。現在中國崛起了,臺灣是中國核心利益的一部分。新加坡就很聰明,把中國的國際空間看做是自己的國際空間,就共贏。在中國,地緣政治的擴張,主要是資本為前提。

我們首先要考慮到中國的區域秩序、甚至國際秩序,這個很重要,不是說我們要搞帝國主義。你成長起來以後,自然而然會成為秩序。首先是資本秩序,政治、戰略的秩序緊隨其後。這不是中國要搞帝國主義,而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如果自己走出去的利益得不到保護,其他的利益就建立不起來。中國實際上很聰明,我不反對這個秩序,我加入這個秩序,但是順著這個秩序往上爬,遇到瓶頸了。但中國也不是說要從現在的秩序中退出來,中國還是要和西方交往的。新型的大國關系,中國對世界銀行的貢獻會越來越大。同時也不要忽視自己的秩序。

國際關系里面,有一個定律,如果你不去追求就自己的利益,不把自己國家利益最大化,最後要受到懲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中國要追求這樣的道理。在中國,區域秩序做好了,昨天王毅部長也說,中國應當對世界的國際秩序有很大貢獻。怎麽貢獻?兩條腿,發展中國家區域秩序的腿,另一條腿,對發達國家也會硬起來。

硬力量才是硬道理。我是非常敬佩李光耀先生,他說過,這個世界,你不要管人家怎麽看,只有你成功了,人家才向你扣頭。世界才認可你。從某些方面來講,我不相信軟力量。硬力量的軟用,就叫軟力量。美國的航空母艦是軟力量嗎?所以軟力量必須建立在硬力量之上。中國已經到了大量的資本過剩,要走出去,要建立資本秩序,國家必須有所作為。所以昨天《金融時報》采訪我說:“中國最近政策太aggressive。”我說不是,中國政府做什麽,什麽都沒做,那為什麽是aggressive。

中國威脅論。中國威脅論,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威脅。中國如果真正對這些國家有威脅了,反而沒有威脅了。美國到處去威脅人家,人家說美國有威脅嗎?中國還是要看看現實主義一些。為什麽大家不相信中國而相信美國?美國這個國家是行動主義導向的,有時候做錯事有時候做正確的事,有時候大勝仗有時候打敗仗,美國是敢說敢做的,這個大國是經過多次考試的。而中國卻一次考試還沒參加過。例如和越南的沖突,小沖突沒問題,鄧小平先生早就說了,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為什麽沒人理你呢?如果中國早30年開發,就什麽威脅都沒有了,就是沒開發嘛。

行動勝於言辭。所以我是覺得,中國共產黨不要成為一個話語黨,光說話不幹事,而是應該成為行動黨。因為有時候我們說的太多而做的太少。即便口號非常漂亮,但實際上找不到這些東西。要實事求是,隨著資本出去了,國家也必須走出去。現在我們的結構搞得不好,既借給人家錢,人家還不高興,我就覺得很奇怪。這是有問題的,中國的資本和美國的資本和日本的資本,有什麽區別呢?資本就是資本嘛。這就是為什麽亞洲基礎設施銀行。英國就加入了,道理很簡單嘛:對什麽都可以生氣,但是不要對“錢”生氣嘛。只有自己有信心,就是可以做好的。中國總是不自信,錢就用的不好。

建立統一的領導架構。柬埔寨等周邊國家的人抱怨,日本韓國比較禮貌,中國的話,哪怕廣西雲南(出訪),要人家總理接見、部長接見,人家很煩,拿中國人的錢,餵狗去了,這個就不好,是吧。所以國家安全領導小組,我希望它馬上能啟動起來,因為中國的外交角色太多,國防部、外交部、商務部、地方政府、國有企業,行政級別都差不多,誰也不聽誰,是吧,就稀里糊塗地出去了。所以我建議,絲綢之路,國務院必須有一個領導架構。美國有一個國際發展署,中國必須有一個國內的領導架構來來整合這些東西,不然的話,國家利益出去就回不來。真的要學。

而且中國的資本,一方面要開拓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在海外賺的錢,如何讓中國人民獲益呢?這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們出去的國有企業,但是現在國有企業里面很複雜,國企老總跑到另外一個國家設立個自己的公司,賺了錢就放在我自己的國家,虧了錢就放到國有企業。企業走出去,要學習國外企業的稅收制度,但這個沒人想。所以我覺得中國的“一路一帶”要做起來。

4.呼籲有“智”的智庫。我們國內的智庫在做什麽啊?現在智庫都還沒有超過習大大的“五通”,大家都在論證習大大的五通有多麽高明,但絲綢之路是遠遠超於五通的東西,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我們的知識儲備遠遠不足。例如中國研究土耳其的文章只搜到兩篇,還是寫19世紀土耳其現代化構成的文章。以前我在北大的話,西語系是國家小語種人群。現在完全市場化了,沒有人學小語種了,85%的人都大量研究中美關系,因為覺得有利可圖啊。這個說不過去啊。那麽大的國家,我希望大學里面培養一些人才。現在市場經濟,那些小語種的學生,對東南亞了解嗎?根本不,光靠幾個外交官是不夠的,好多外交官都是屁股指揮腦袋的,尤其是中國的外交官,我很不喜歡,整天躲在大使館里,總也不出去。

美國不一樣,美國盡管甚至沒有那麽多智庫,但美國各個大學都在研究這些小國家,美國的企業都在研究這些小國家。美國的企業整天向我們新加坡跑,就了解情況。中國的企業剛剛開始,國有企業反正國家的錢輸了就輸了無所謂,民營企業還處在土豪金的建設,它也不關心。企業不研究,大學不研究,政府官員不行,那怎麽研究?做研究非洲的,但一輩子去兩三次非洲就不錯了。英國研究非洲的學者,至少一年三個月在非洲泡著。

習大大說,為什麽要成立智庫?因為中國的政策知識啊,遠遠趕不上中國的客觀需要。中國30多年實踐發展太快了,我們的制度建設遠遠跟不上實際的變化。但制度建設的前提就是,我們的知識首先跟得上。所以我希望:年輕一代,大家不要只盯著那幾個歐美大國家,以後是亞太的世紀,要從中國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出發,來選擇以後你們做什麽。知識先行,知行合一,知識最重要的。我們所學的東西遠遠達不到現實的要求。上次一個領導找我談說現在我們已有2500多個智庫了,但我認為現在是有“庫”沒“智”。搞個“庫”很容易,一百萬兩百萬馬上搞一個“庫”,但“智”太難的。要讓“智”來引導“庫”。媒體上都在大肆吹噓中國智庫怎麽樣怎麽樣,這個很不好。

國際政治是現實的,你要了解這個世界。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很大,資本擴張很厲害,中國現在無論是國家資本還是民間資本都擴散的很厲害,這是我們需要的。我希望曉西教授、北師大多做這方面的事情。

作者簡介: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來源:21世紀網微信公眾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2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