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圖勝千語]石鏡泉先生本日文章提及的「長實上市價」不確

《晴報》、《經濟日報》石鏡泉先生今日有個專欄說「李嘉誠的長實(0001)上市時好像是1.5元/股,今時值幾何?」,這個肯定是錯,我不作爭辯。根據筆者早期文章,翻回當時上市的廣告給大家看看吧。

根據1972年10月19日摘自華僑日報頭版廣告,其中一句:
「本公司註冊股本為港幣二元,實收股本為8,400萬元,分為4,200萬股,每股面值2元,升水1元,即以每股港幣三元之價格公開發售。」



再有1972年10月25日的工商日報的報導,我怕石先生看不到,特地把字放大一些,已經寫得非常清楚,「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公開發隻股票一千零五十萬股(每股售三元)....」:



日日寫唔代表要亂寫,小心找資料也是不困難的事,但不要順口開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80

歷史可信否? 石鏡泉

1 : GS(14)@2012-03-07 22:57:22

2012-3-7 SP
昨天謂中國作家余秋雨,11年前買了隻國內的徐家 匯股,將約241萬元的投資,滾到約7,000萬,賺 逾27倍,他的成功例子可以複製的,只要你肯相信歷 史。 股市歷史表現說明: (1)股市是跟經濟走, (2)個股是跟時代走, (3)個股未必跟股市走, 每當一地的經濟好,以至起飛,其股市總會再 升。香港經濟是於70年代由四小龍打拼上來,當時 最主要的股票是四大洋行(太古、怡和、和記、會德 豐),南洋紗廠,南聯實業等,工人賺到錢後先儲 錢,故80年代銀行股大盛,工人儲錢愈來愈多後, 便發地產股,跟着環球科技發達,通訊普及便有了電 訊股,IT股,2005年後有自由行便有化粧品股,手袋 股,這卻是香港的經濟發展與時代變遷的使然。 投資者如20年代投資洋行股,80年代投資銀行 股,90年代投資地產股,2000年投資科技股,跟着 2005年買莎莎,米蘭站,是不難複製出像余秋雨那樣 賺逾27倍的佳績,關鍵是你要在適當時代,買入適當 的股。這兩個適當是十分重要,一個適當也不成,大家 都知在2000年的科網潮中,製造出了不少股票神話,亦 製造出了個科網泡沫,例如你在1999年買入了任何的科 網股,無論是否適當,只要在2000年4月前沽出,就一 定賺個盤滿砵滿,但當科網泡沫一破,就只有適當的科 技股,才能讓你見家鄉,以至扭輸為嬴。大家看附圖的 數碼通(0315)與電訊盈科(0008),自2000年以來 的走勢圖便知,為什麼兩股股價走勢有別? 兩股都是處同一經濟,同一時代,只可以謂數碼 通應是經營有法,才使投資者受益,這亦講明,俗語 講的有金都要識得執才可以發達之理。 今時國內重視內需,醫藥,汽車,家電,通訊, 都是內需品,筆者就認為四環醫藥(0460),吉利汽車 (0175),TCL,美的與中移動(0941)都是可以留意的 合時代股,至於他們能否有能力去執金,雖然未必要 像余秋雨般要等11年,怕也要等些年才知。 但是,投資者在考慮投資這些股票可以賺時,也 要記取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所講的:普通百姓買 股,需要閒錢、閒時間、閒心才可讓管理得好的股 票。即是可以有盈利能力的股 票,此即合適的股票,在個合 適的時代裏,茁長壯大,為投 資者帶來較大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150

兩個老外一個老友的故事 石鏡泉

1 : GS(14)@2012-10-09 00:04:32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5%85%E4%BA%8B/37442
老外,即外國人,這兩個外國人不是亞John和亞Jack,而是羅富齊家族與太古家族,這兩個家族跟中國關係密切,他們在華的活動,對投資者有啟示。
香港人都熟悉太古家族,這家族是港英時期的三大英資之一,其他兩家是怡和家族和會德豐的馬登家族,當然還可以加上第四個英資,是和黃的祁德尊家族。這四個家族在六、七十年代分別掌控了香港的電力、交通、零售、商業地產;其中尤以太古和怡和家族更是與港英政府打成一片,長被委任為行政局成員,從中掌握了政府的發展部署,早着先機。
隨着華資興起,英資相繼退出,和黃在70年代因擴張過度,一個70年的石油危機浪冚過來,支撑不住,便由債主滙豐接收並轉售了與李嘉誠。會德豐家族亦圖淡出香港,九倉與會德豐便由包玉剛家族經與怡和一輪競爭後易手與華資。
不恐中的太古家族
當香港宣布回歸後,太古家族和怡和家族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怡和遷冊至新加坡,太古仍留港,並將港機的維修飛機業務,遷往廈門。簡單講是一個恐中,一個並不恐中。遷冊後,恐中的怡和在新加坡的股價表現遜色,畢竟在李光耀下的新加坡,英資能算老幾,但留港的太古仍享着歷史遺留下來的餘蔭,業績與股價不錯。
交代了以上,才可以再談太古家族近日出售太古地產(1972)全部股權之事。
憑藉與港與華的認識,太古在港業務發展是有板有眼的。太古原以貿易為主,後憑倉庫、船塢地而涉及地產;太古以前也曾將其地產業務上市,股價享受過黃金成長,其後因港地產價受制,當時的太古地產股價回落而被太古私有化,可以謂太古母公司在這一公一私之間,賺了一筆。
老牌英資的消息
近月太古又將其地產業務上市,老股民便知,地產將有一行上升浪,不過隨着太古家族這麼快便將股權出售,想法又有不同。是否太古對港地產前景有戒心,要早點將地產資產,透過上市一炮而變現?若是投資者是應要留意的,因為大家應明白,老牌英資的消息,尤其是這個不恐中的老牌英資,還可以顯靈的。
羅富齊家族是個更大、大、大的英資家族,他掌握的業務以金融為主,不少港人知其英國家族是英國五大金商之一;飲酒的人當然也知其法國家族有羅富齊的拉菲和武當品牌,但就可能不知香港一家投資公司,愛德蒙得洛希爾資產管理公司,是屬於羅富齊德法國家族的,目前該總公司管理資產有約112億歐元。
不看好消費品和內銀
今時這家香港公司的總經理湯熠在七月時透露,其約七億美元的在華投資,是滿倉操作。他們並不寄望股市全面上漲,亦不看好消費品行業,和內銀,但就較看好電力和石化業。
這家公司有別於其他投資公司的是:吉利對沃爾克的收購,中國移動、中聯通、小肥羊、阿里巴巴、中海油、上海汽車等的財務項目,它都有份,2011年Lord Jacob Rothschill首次訪華就會見了王岐山,並就中英經濟合作,世界經濟金融形勢交換過意見,這個,才叫大戶。有估計,羅富齊家族的財富,是美國GDP的四倍,以後有機會再談。
走筆至此傳來鏞記甘健成兄猝逝消息,故改了一個題,在兩個老外後,加上「一個老友」。筆者跟甘健成兄認識十多年,經濟日報出版社曾為甘兄出版了《鏞樓甘饌錄》一書,亦曾跟劉致新兄在鏞記辦過試酒試菜宴,始知甘兄對中國飲食文化認識之深,可謂「富甲一方」。飲食文化與家族財富一樣,是要累積始可豐厚,今時甘健成兄猝逝,實是香港,以至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大損失,痛之、悼之、念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76

耶魯基金怎買A股賺千億 石鏡泉

1 : GS(14)@2012-12-08 22:25:16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D%83%E5%84%84/58297
不少投資者怨股市坑人,A股尤甚,但耶魯大學基金在過去六年並沒怎吭聲,就在A股市場賺了逾千億元,他們怎做到?據《理財周報》報道:
曾持十隻A股,六年最佳業績:1,500點買入,6,000點賣出
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坐落着一座有着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耶魯大學院」。這所世界頂級學府,除了在學術界擁有蜚聲國際的聲譽外,其擁有的耶魯大學基金在投資界的美譽甚至可以與之相媲美。尤其是在2006年進入中國以來,表現十分搶眼。
根據2011年耶魯大學基金年報顯示,耶魯基金管理資金規模為193.7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23.33億元,比一個博時基金的資產規模還要大,接近南方基金1,238億元的資產規模。2011年,耶魯基金的投資回報率為21.90%。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的十年裏,耶魯基金的年度投資回報率一直高達10.1%,超過3.7%的國內股票回報和5.2%的國內債券回報。這也讓耶魯基金成為業績排名在前1%的大型機構投資者。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大學投資機構,耶魯大學基金於2006年4月獲得QFII資格,並於八月第一次獲批投資額度,為0.50億美元。剛進入中國,耶魯基金就趕上了中國A股的大牛市,創造了A股史上的最高點6124點,品嘗到了A股市場甜頭的耶魯大學基金再次申請追加投資額度,2008年5月19日獲批一億美元的投資額度。累計在中國的投資額度達到1.5億美元的耶魯大學基金如魚得水,即使中國資本市場的水有點渾。
七家大學基金獲QFII資格
據證監會最新資料顯示,目前獲得QFII資格的國外大學教育基金一共有七家,分別是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德克薩斯大學體系董事會以及杜克大學。雖然他們在A股市場上表現都不錯,但投資風格迥異,巴菲特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偏愛概念炒作,羅傑斯的母校耶魯大學則鍾情價值投資。
據統計,耶魯大學從2006年獲得QFII資格至今,操作股票在十隻左右,且以中長期持股為主,這就很好地詮釋了價值投資的理念。而它最為人稱道的經典投資戰役當屬美的電器(0527)(0527.SZ)。
相比於巴菲特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三心二意」,耶魯大學投資可謂極其專一,操作手法與羅傑斯如出一轍:順應基本面的上升趨勢,抓大底,逃大頂。
2006年,剛剛以QFII身份征戰A股的耶魯大學在當年四季度選擇投資美的電器648.54萬股,買入成本約12元/股左右。2007年末,耶魯大學持有美的電器股份增至1,583萬股,經過2008年送股後,到了2009年二季度,耶魯大學持股數量達到1,849萬股。耶魯大學增倉一直到2010年才宣告結束,此時,該QFII已經持有美的電器4,374.89萬股。
2011年一季度,美的電器創出歷史新高141.49元(後復權)。與此同時,耶魯大學開始收割,進行獲利了結。據美的電器2011年一季報顯示,耶魯大學當時以2,507.53萬股持股數,退居到第十大流通股東位置,以2010年末4,374.89萬股計算,耶魯大學單季度減持美的1,867.36萬股,到了2011年第二季度,耶魯大學已經消失在美的電器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不過其仍還持有該公司3,337萬股定向增發限售股。
今年三月,耶魯大學持有的3,337萬股限售股解禁,而從美的電器一季報來看,耶魯大學在三月中下旬至少減持700萬股,沒能再進美的電器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
青睞行業龍頭
根據2011年耶魯捐贈基金報告顯示:耶魯基金的投資中,權益投資佔比34%,房地產投資佔比20%,絕對回報類17%,自然資源類9%,國外股權9%,國內股權7%,債券和現金4%。而在中國耶魯基金更青睞A股市場,所投資行業包括電器、建材、食品、醫藥、房地產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主流領域,而且都是行業龍頭企業。
首先大受耶魯基金追捧的為電器行業,從美的獲利頗豐後,當然也不能錯過中國的另一家電器巨頭——格力空調。而且今年五月,格力電器(0651)今年年中的董事換屆選舉,珠海市國資委空降的周少強爆冷被其他股東舉薦的馮繼勇打敗,而馮繼勇正是耶魯基金聯合鵬華基金共同舉薦的。耶魯基金由此成為改變格力內部格局的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耶魯大學持有格力電器4,643萬股,位居第五大流通股,佔總流通股本持股比例為1.5%。除了電器行業,耶魯大學基金的投資觸角也深入到其他領域。記者粗略統計一下,截至目前,耶魯基金持有雙匯發展(0895)658萬股,位居第五大流通股東,佔總流通股本持股比例為1.09%;中國國貿(600007)1,629萬股,位居第三大流通股股東,佔總流通股本持股比例為1.62%;伊利股份(600887)(600887.SH),位居十大流通股東的第八位,持股2,205萬股,佔總流通股本持股比例為1.39%;雲南白藥(0538)(0538.SZ),持有438萬股,位居第十大流通股股東,佔總流通股本持股比例為0.63%。而2011年耶魯基金退出了海螺水泥(600585)的十大流通股行列。
試水PE投資高瓴資本
前段時間,張磊向耶魯大學捐款8,888,888美元,引起網友強烈質疑,一時間將一向低調的張磊推向了風口浪尖,但張磊並沒就此事發表任何言論。其實,張磊與耶魯大學基金有着千絲萬縷的神秘關係。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Peoples University)的張磊,隨後赴耶魯管理學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深造,在那裏他認識了對他影響至深的人——耶魯投資基金的負責人大衞·史文森(David Swensen)。正是擁有這層關係,2005年張磊回國,利用耶魯大學投資基金辦公室(Yale Endowment)提供的3,000萬美元創立高瓴資本,專注於國內PE投資。自創立以來,年均複合回報率高達52%,即便在2008年出現37%的跌幅。而其投資的項目包括籬笆網、遠東租賃等。目前的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正是耶魯大學基金在中國的實體,負責管理耶魯大學基金的投資,這也拓寬了耶魯大學基金的投資範圍。
揀十隻股 減低風險
耶魯大學基金的賺錢方程式是:
1.買股不要多 十隻便夠
的確,中外市場裏,每個市場縱有上千隻股,但往往可供長綫投資的並不多。
揀十隻股亦有減低風險的意義,重錘幾隻,如果出現黑天鵝事件,會一鋪清袋。例如近日的酒鬼酒、年前的蒙牛事件都是,這些股不是沒有投資價值,而是過分集中的話,一輸便清光。揀十隻股,除非認真黑黑黑仔,不然有一隻有黑天鵝,也只是輸10%而矣!
普羅股民研究監察股票表現的時間不多,看十隻股已十分花力氣,研究和監察股票表現就一如看緊自己的錢,一看不緊便會被人偷(蝕),豈不「棧」傷心?貴精不貴多,是耶魯大學基金賺錢法門之一。
2.只買民生內需有業績支持股
由2006年至今(即耶魯大學基金投資期),有多少隻動人心弦、故事多多的金光燦「爛」股,是「爛」,因不少金光股最終都爛了。耶魯大學基金買的有:美的電器、格力電器、雙匯發展、中國國貿、伊利股份、雲南白藥、海螺水泥等;都是很實在的民生股。中國十三億人,民生所需必有市場,這些市場的龍頭一定可以賺錢,而且是穩穩定定的賺錢,只要每年能平均賺逾10%,期以七、八、九、十年,便可大賺特賺。
投資主流領域中的龍頭企業
耶魯大學基金投資於電器、建材、食品、醫藥、房地產等與13億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主流領域、投資於這些領域中的龍頭企業就可賺,簡單但並不天真。
3.擇時而沽
不少投資者只識買,但不識沽,很多時都是錯過了套利時機。擇時而沽並不易,上文也沒有沽的詳細說明,作為普羅投資者暫時只好用兩個法門去沽貨:
a.看看有沒有大戶在沽,考慮他們沽的原因,再考慮自己跟不跟。
b.看公司盈利是否不前或放緩;或國策有無轉變,致對該行業/公司不利。
總之,筆者相信2013年之後A股有個幾年的大市,可以夠我們賺份退休金。方法?請細看耶魯大學退休金買A股的啟示,當然如中美日開戰,這個投資的時間之窗要重新考慮。祝大家好運。
2 : 鉛筆小生(8153)@2012-12-09 02:12:41

揀十隻股 減低風險

耶魯大學基金的賺錢方程式是:
1.買股不要多 十隻便夠
的確,中外市場裏,每個市場縱有上千隻股,但往往可供長綫投資的並不多。
揀十隻股亦有減低風險的意義,重錘幾隻,如果出現黑天鵝事件,會一鋪清袋。例如近日的酒鬼酒、年前的蒙牛事件都是,這些股不是沒有投資價值,而是過分集中的話,一輸便清光。揀十隻股,除非認真黑黑黑仔,不然有一隻有黑天鵝,也只是輸10%而矣!
普羅股民研究監察股票表現的時間不多,看十隻股已十分花力氣,研究和監察股票表現就一如看緊自己的錢,一看不緊便會被人偷(蝕),豈不「棧」傷心?貴精不貴多,是耶魯大學基金賺錢法門之一。
2.只買民生內需有業績支持股
由2006年至今(即耶魯大學基金投資期),有多少隻動人心弦、故事多多的金光燦「爛」股,是「爛」,因不少金光股最終都爛了。耶魯大學基金買的有:美的電器、格力電器、雙匯發展、中國國貿、伊利股份、雲南白藥、海螺水泥等;都是很實在的民生股。中國十三億人,民生所需必有市場,這些市場的龍頭一定可以賺錢,而且是穩穩定定的賺錢,只要每年能平均賺逾10%,期以七、八、九、十年,便可大賺特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16

賺錢規律合體 石鏡泉

1 : GS(14)@2013-01-24 00:51:45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0%88%E9%AB%94/71310
中證監主席郭樹清日前講炒A股賺錢不難,筆者拾其口水尾,謂炒A股賺錢不易,買A股賺錢不難。今天再講講這個。《中國廣播網》有如下討論:
郭樹清說,在股市裏搞波段操作,其實賺錢並不難,如果大家都蜂擁而至來買,你最好就賣,如果大家都賣的話,你可能要逢低吸入。但是對郭主席出的這個主意,股民感覺有點暈。
股民:他說的沒錯,但難就難在判斷大家是不是蜂擁而至的標準是甚麼,我自己來說的話,一個是說我要收集一些信息包括報紙或者是網絡上的信息,還要去看一些各大證券公司的報告,可能是操作波段,但是操作波段難度太大,屬於技術的問題。
市場中難有絕對理性
股民:我不認同這種觀點,因為我覺得普通投資者不容易掌握這種技巧,投資者投資他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傳聞、個人情緒等等,很難在市場中絕對的理性。
股民:我感覺他說的這個太過理想化了,正常的股民很難分得清甚麼時候該買甚麼時候該賣。我可能感覺這兩天大家都在賣,我買了,但是過了幾天以後大家還在賣,那個時候我就堅持不住了,我也要跟着這夥人把我剛買的東西賣出去,低的時候買了,更低的時候賣出去了,現在的話基本上是憑感覺。
郭樹清講的是高賣低買,係人都知做到不止可賺錢,是可以發大達,這就一如廚師謂,掌控好火候,定可煮出好菜,關鍵是甚麼?是怎掌控火候。《中國廣播網》找來位評論家林耘,解釋這個「掌控」的技巧,他謂:
所謂高拋低吸波段操作的這個說法其實老股民各都懂,但是要做到、做好確實是非常難的,股民講的還是有些道理。第一我們看到A股它的市場波動非常激烈,比如說像1996年、1997年的時候是大幅上漲,1998年的時候是大幅下挫,2009年又是再度的大漲,2010年開始回調。從市場激烈波動的角度來講,波段操作確實有可能獲得比較好的收益。第二個就是A股投資者的情緒變化非常大,所以如果說在大家不買的時候買的,等待時機可能會獲得比較好的一個機會,如果說市場狂熱,在高位去買進,可能在持有方面就會出現比較大的一個下跌。從去年情況來講,在市場低迷時進場能夠堅持可能會有比較好的收益,但是真正的操作你會發現確實是看起來容易,說起來容易,做到非常難,因為還面臨市場結構性的不同。比如說每個波段裏頭可能熱點會不同,不同板塊之間的表現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我相信郭樹清主席主要想告訴大家的是,市場是應該低買高賣,另外應該跟市場情緒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
大的趨勢來操作,而並不是我們狹義所理解的這種小波段的操作。同時也正像巴菲特所說的那句話,「當別人貪婪的時候你要有一份恐懼的心理」,這也是一個市場情緒的表現。郭樹清主席所講的話大家都能理解,只不過可能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有意思的是昨天證監會的網站在晚間突然發布了一個「緊急闢謠」,證監會網站對於郭樹清講話的說明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解讀?
我覺得還可能是跟郭樹清講話之後整個媒體的跟進,包括在微博上面有非常多的評論有關係,被大家廣泛的或者說下移的定義為波段操作,可能有一些曲解了郭樹清主席想要表達的內容。我覺得真正的波段操作或者說價值投資當中的藍籌股具有比較好的投資價值,是需要市場整個環境的改變,包括制度的約束,比如說市場的定價機制能夠發揮的比較好一點,真正的實現優質優價,低買高賣就有一定的條件。另外真正的要實現優質優價的話,讓你差的股票要有退市制度的保障,所以我覺得郭樹清主席的講話講了很多內容,但是一段段揭開,特別是被斷章取義的時候,就會發現,可能跟他的本意有比較大的不同。我相信這是證監會在會後作出的澄清,希望大家在引用的時候跟他們做溝通的原因,就是不能斷開來看,斷開來看,可能會出現誤解,會出現歧義。
但求有得賺 不求大賺?
筆者有次在大榮華吃了碟炒得極好的芥蘭,問韜哥怎去炒,他謂:大火,落芥蘭,加些少水,和酒,冚蓋,五分鐘,OK。大家可以學學煮,看你滿意不。筆者可以講,就算你全無入廚經驗,跟韜哥這個方法,有八成機會OK,唔信,請試試。炒菜跟炒A股有甚麼關連?
大家都知米芝蓮廚師廚藝高超,凡人要學,極之不易,不過大家吃最多的菜餚,不是米芝蓮廚煮的,而是阿媽煮的,阿媽煮餸也是要掌握火候,但不用達到米芝蓮水平,炒股亦一樣,但求有得賺,不求大賺,就用阿媽的廚藝已足,要大賺,就要入廚房拜師,由洗菜學起,如果不想花時間學,又想有米芝蓮級「炒藝」,是否過分?
想拜師學藝?先再看一次林耘的論析,且看能否看懂,懂了便跟着去做,應可賺大錢,不要光聽郭樹清講的。他講的,猶如講:「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的是大道理,大方向,永不會錯,高沽低揸怎會錯?郭樹清沒有給出烹小鮮指南。
假如你認為林耘的論析也看不懂時,我介紹厲以寧的炒A股賺錢規條:
1.當有通脹出現,中央推出宏觀調控措施時A股會跌。
2.當宏觀調控有成,通脹回落後,宏觀調控會被取消時,A股會升。
厲以寧這個買A股賺錢規條,再配上郭樹清的大方向,相信買A股賺錢會不難,這就是:
(A)(當有通脹出現,中央推出宏觀調控措施時,A股應跌),但如當時仍人人蜂擁入市,你應沽。
(B)(當宏觀調控有成,通脹回落後,宏觀調控會被取消時,A股應升),但如當時人人沽股,你應買。
以上A、B兩點中,括號內是厲以寧語,其餘是郭樹清語。人家講甚麼,不要全聽進,只要人家不是靠害的,不妨適當地取材,以合己用,同樣,筆者將厲以寧與郭樹清的A股賺錢規律合體,你也不要全信,看看是否合用,自己剪裁。今時A股除了通脹與宏調外,還有其他個人民幣國際化,養老與恒指23,500的關係,明天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69

中港股市的死穴 石鏡泉

1 : GS(14)@2013-06-25 01:11:41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D%BB%E7%A9%B4/99410

中港股市近日大跌,其死穴是否就在上海銀行同業拆息高企、美儲局退市?筆者認為並不,這都只是皮外傷,真正的死穴是A股的IPO和香港銀行存貸比率可以被扯高,先講A股。
證券會前期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於6月21日正式結束徵求意見,筆者看了些網上的建議,可惜仍未見有觸及問題核心。如果就此就推出IPO的話怕A股在數年後,有機會見低過現水平,為甚麼?
不少的建議都是十分好的;包括要求股東、董事、監事、高管與保薦機構共同成立股東賠償基金,當公司上市六個月內跌破發行價時,就回購股票,當然亦要求上市時所披露的業績資料,不能弄虛作假,發行價又不能過高等等。可以講,這些都是王道之極的建議。不過對股市蠱惑仔就全不起作用,一樣會讓壞心腸的IPO者去將股民抽血。看兩個例子。


股價表現各走極端


李嘉誠的長實(0001)上市時好像是1.5元/股,今時值幾何?為甚麼不少股市投資者都謂,買李生股,實有賺?因為在期內,你幾時見過李生有大手減持?在某些時候,李生是密密地自己買長實與和黃(0013),其後見長實、和黃股價雖跌低於李生之前的購入價,但李生仍不見止蝕出貨,可以講,由上市至今,李生在長實與和黃的持股量都是差不多。
同樣情況,見諸新地(0016)、恆地(0012)、恆隆(0010)、希慎(0014)等股,這都是家族控股公司,理論上老太爺離世後,子孫都會分身家,各自沽股,但班老太爺就有先見之明,將股票撥交信託基金,眾子孫只能食息,不能沽股,換言之,這批家族持股是永不會流入市場,變相成了優先股,子孫只食息,於是在不斷有累積盈利下,股票的潛在價值亦升,長實可以由發行時的1.5元(憑記憶,不確定)升至今時約100元,期間還有N次紅股派送,變成買股可發達。
還有一點重要的是,由上市至今,你話李生有邊日無返工?你問他幾時退休,他一定告訴你無咁快,創辦人如斯勤力與盡職返工,用100元一股就可以叫到李生為你盡心搵錢,抵吖!
另個例子又是李生,不過是小李生,李澤楷,你買他的電訊盈科(0008),後果如何?不少人以為李氏家族Good Will好,基於虎父無犬子的原則下,認為買電訊盈科實無死,可惜是少了個「無」字,有些高管在未五合一前於15元區清貨,這些高管可以有十幾億過世,但一眾孤兒寡婦就過唔到人世,為甚麼一隻本來人人都需要的公用股,會弄到如斯境地?怕是因高管階層在收購這家前身是電話公司時,似未有全心做好盤生意,而是想玩財技,拆骨斬件售(例如CSL便是被斬出來),當高管主力不是在做大盤生意,而是想搵快錢時,股價表現就絕不相同。五合一後的電訊盈科最高價是逾140元,如今價為何?不要說曾低見近一元。
兩位李生DNA與財智同樣高班,但用心之處有別,其各自經營的股票價亦有別,亦可以此來看A股的IPO。


A股受制大小非


A股IPO最易使人聯想起來的是圈錢,不要說業績可以在上市後走樣,更重要的是大股東在解禁期後,可以全線沽股,自己退休去。你叫小股民如何能接你盤生意?這種全身而退的做法,跟斬件拆骨無分別,試想想,有日李嘉誠話賣長實退休,或將和黃斬件賣予人,你道長實、和黃價會跌多少?
那麼A股IPO後能否不讓大股東套現?似又不能,但可否這樣?
1.大股東所持之股全轉為優先股,大股東只可收高息,一如本港的家族信託基金一樣。
2.這些優先股每年可以有5%轉為流通股,按此在20年後,大股東確可全線沽出退休,如此便可以免小股東要接棒管理公司之虞。
其實國內監管機構看A股走勢圖便知無良IPO對A股影響之大,這輪最後一隻IPO是去年八月,A股整體升,到今年四月,謂IPO會重啟,市便跌,如IPO真如所傳於七月重開,但又未能解決大股東的大小非解禁問題時,任何的IPO都將會是加大對市場日後的破壞力度。有幾破壞?
今年第三季後,解禁的大小非金額可達一萬億,這是兩年前有關股上市後的必然後果,這筆錢誰付?無人能付得出時,就會由股價付,要A股升,難矣!


港信貸額過高


港股的死穴為何?在銀行借貸。
雷賢達兄上週五致電予我,謂定要看6月19日,《金融時報》第14版Paul Davis寫的Inside Business欄,詳細的請看該文或雷生在《iMoney》欄,筆者只撮錄重點供討論。
香港金管局於2011年要求港銀行做個壓力測試,假設於2008年後流入港的資金,撤出一半,會有甚麼後果,測試結果是銀行的存貸比率會由68%升上81%,這是個使人不能不擔心的水平。
為甚麼金管局要做這個測試,是否只求找些事來做,好作交帶?不是,原來自2008年8月以來,港存款增長了50%,達到2.63兆億港元,這使香港產生平借貸,亦使到香港的信貸量大增,這個信貸額等於香港GDP的170%,較1997年、金融海嘯前的150%,尤高。


今起七日拆息極關鍵


假如這筆熱錢在美儲局退市,上海同業拆息扯高(即是阿爺收水,亦即是退市)下,而果真有一半資金流出的話,則本港的平錢時代可以告終,港利息將被扯高,那時港工商業將如何?供樓者又將如何?港地產業和地產股又將如何?似乎未可樂觀。
短線言,今是6月24日,距6月30日是前後七日,這七日是關鍵七日。
4月28日,外管局發通告要各地銀行要於6月30日自己理掂自己的外匯佔款問題,沒有造假的銀行,當然無問題,但有涉入造假的銀行就要在這6月30日的審判日前把問題解決,一個方法是攬儲和向同業借拆,銀行間尤以七天借拆作為主要的資金管理手段,如今明兩天,上海銀行同業七天期拆息仍處高位時,則今周的中港股市仍不樂觀。
祝各位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42

普洱茶炒價有市 石鏡泉

1 : GS(14)@2013-07-06 14:59:24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89%E5%B8%82/100751
看到以下一篇文,頓覺心情舒暢與發達了,普洱茶價暴漲至8,000元一公斤,以我在香港、珠海、雲南三地的儲茶量,應值一億以上。不過,如我以前說:「上山收茶想發達,下山賣茶想捐獻」,這個故事不重複了,如果普洱茶真這麼有價,那我有一億元可捐了。普洱茶價的報道如下:
收購合同成一紙空文
今年以來,普洱產區整體收購價上漲30%至100%,一些名山古樹春茶價格更是達到每公斤八千、一萬元的高價。普洱茶似乎已經不再是飲品,而成了一個奢侈品。那麼情況到底如何呢?記者趕到雲南勐海時,在碰到了一位正趕着上山收茶的茶商--唐海濱,雲南勐海陳升茶廠副總經理。
唐海濱收購的是春茶過後的雨水茶。由於雨水茶品質不及春茶和穀花茶,因此價格也相對低廉。按照合同,陳升茶廠收購普洱茶大樹的雨水茶鮮葉價格為60元/公斤,中樹鮮葉40元/公斤,可今年普洱茶價格出現上漲行情,儘管只比此前商定的價格高出了幾塊錢,但有些村民們就不幹了。
村長老埃、村幹部蘇穩發和唐海濱對茶葉收購的問題展開了討論。村長老埃說,老百姓看到有人出更高的收購價,就不再願意把茶葉賣給茶廠,自己也沒有辦法。蘇穩發表示,如果茶廠能把收購價格提高五塊,可能有商量的餘地。唐海濱卻對村裏的收購方式表示不解,因為大樹和小樹的茶葉品種沒有區分開來,統一按60塊的價格收購,顯然是有問題的。
在這只有548人聚居的那卡村裏,普洱茶是村民唯一經濟來源。雖與陳升茶廠簽訂合同能保證一年三季茶價穩定,但如有人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買茶葉時,村民當然不會拒絕。蘇穩發說,今年行情很特殊,過去普洱茶行情低迷的幾年裏,幾乎沒有多少人會到村子裏直接來收茶葉,但今年春茶上市的這段時間裏,每天都有各個地方的遊客和茶商,來到那卡村採購普洱茶。蘇穩發和村長告訴記者,村裏每天都來十多輛車收購茶葉。
村長介紹說,普洱茶分為古樹茶和台地茶,遊客和各地茶商直接到產地採購茶葉主要是數量很少的古樹茶,這使得那卡村普洱茶價格飛漲。按照合同,鮮葉採摘後,將直接加工成毛茶,陳升茶廠收購的毛茶價格為500元一公斤,但遊客和茶商大量湧入村子直接採購之後,那卡的春茶價格和去年相比,今年最高漲了近60%。村民賣給茶商的價格,最高的時候,能達到了800元一公斤。村長老埃說,還有深圳、廣東等地的茶商大老遠趕來,多多少少會買些回去。
記者在走訪時採訪到一位名叫車朱的茶農,他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人。他在的村子很特殊,叫做老班章村。村子距縣城約60公里,這個村子的普洱茶,由於味道獨特,受到了市場多年的追捧,這個村子生產的茶葉,也是眼下普洱茶市場裏價格最貴的一種,記者見到車朱的時候,他正在家裏等着他僱用的六個採茶工人回來。
車朱告訴記者,他最近有個換車的念頭,想換路虎或者保時捷。車朱告訴我們,他手裏有40畝古樹茶園,今年普洱茶價格,漲得特別快,他光賣春茶就已經收入一百多萬,接下來還有夏茶和秋茶。去年的時候,家裏同樣這40畝茶地的收入才60萬。如果按照今年的收入情況,車朱告訴記者,他買新車、買別墅都不在話下,兩三年就可以一次付清,完全不用貸款。
在交談中,車朱告訴記者,他在老班章村,不是最有錢的,像今年這樣賣春茶大賺一筆的村民,在老班章村裏是隨處可見。
隨後記者又採訪到了老班章村的另外一位茶農戈大,他告訴記者,今年家裏的32畝春茶賣了70萬,而去年同樣面積的春茶只賣了37萬。
今年,車朱和戈大都是以每公斤500元的價格把鮮葉賣出去的。如果造成毛茶再銷售,一公斤老班章普洱茶,價格最高可以賣到8,000元一公斤。
車朱介紹說,今年的行情,和以往有些不同,以前都是和本地的茶商打交道,而今年三四月份的時候,很多外地的茶商都是直接從各地趕到村子裏,蹲在村子裏,直接收茶。村裏特意安排每兩戶人家值一天班,專門接待外地茶商。車朱回憶起值班當天的情景,那天正是春茶晚期,來的人很多,從早上七點到第二天早上七點,整整24小時來了差不多百多輛車,忙得連水都顧不上喝。
老班章村裏來的外地茶商多了,本來就「物以稀為貴」的老班章古樹茶價格,自然就迅速的水漲船高。行情最好的時候,這裏的普洱茶鮮葉價格甚至達到了每公斤1,050元。幾片樹葉子就能賣這麼多錢,這讓老班章村的茶農們很開心。車朱告訴記者,今年賣茶沒有接到人民幣,只知道阿拉伯數字,直管簽卡,不管人民幣。
聽說了唐海濱在收茶過程中的遭遇之後,陳升茶廠的董事長陳升河這兩天自己親自來到了老班章村,面對大量帶着豐厚資金湧入老班章村的外地茶商,陳升河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馬上開始給老班章的村民們提價,而且一下子就提價了40%,但即便這樣,陳升茶廠最後收上來的鮮葉還是減少了一半。
陳升河告訴記者,在2007年上半年,雲南普洱茶價格出現暴漲。一公斤普洱茶隨隨便便就能被炒到幾千元,甚至是上萬元。而幾個月的爆炒之後,2007年年底,全國的普洱茶市場泡沫迅速破滅,「瘋狂」的普洱茶一頭跌入低谷,這幾年的時間裏都無人問津。當初參與爆炒的很多雲南本地茶廠也由此一蹶不振。
雖然價格都在上漲,但這次上漲,其實是值得高興的。記得在2007年的時候,當時的普洱茶也在漲價,價格比現在還要瘋狂,但當時面對普洱茶,無論是古樹茶還是台地茶,大家即沒有概念,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當時市場上是逢普洱茶便收,大家擊鼓傳花般的瘋炒。直至最後泡沫的破滅。當時600萬元一公斤的所謂普洱茶王,身價一下子能跌到只值10多萬元,跌去98%。而這次,漲價的都是有着存放價值的古樹茶,品質好的茶葉,受到了資金的追捧,從2007年暴跌到現在,六年過去了,普洱茶熱再度興起,雖然茶農掙到了可觀的收入,消費者也買到了真正值得存放的古樹普洱茶,但有一個風險,也是市場需要警惕的,普洱茶古樹茶,並不是人工培植的茶樹,它有着幾百年的存活歷史,這些古老的茶樹有着自己獨特的生長周期和規律,一些普洱茶業內人士警告說,市場雖然有需求,但古樹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爆炒古樹概念,這些僅剩的古樹資源就會被過度採摘。帶來的,終究會是這些古樹資源的滅絕。這對於雲南普洱茶產業來說,是個更大的災難。我們在享受普洱茶帶來的收益同時,也要為這個產業長遠的發展,冷靜的思考。警惕未來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瘋炒與錢荒有關
普洱茶賣高價有兩個原因:
⑴中國人有錢了,要喝好茶,古樹茶物稀,便被抬高價,但抬至8,000元一公斤,肯定是炒價多過飲用價。
⑵國內流傳一句話:「喝茶的人不買茶,買茶的人不喝茶,講的就是腐敗送禮用。」
這兩個現象都不是好現象,但這跟錢荒是有關係的,好茶應賣個好價,但怎都不能賣到8,000元一公斤。普洱茶賣到這個高價,應是發燒了,不過我不介意,我收的茶都是深山古樹,有潛力的好茶,故下次再賣善心茶時,請大家大力支持,因為我一定不會賣8,000元一公斤那麼高,而肯定會是合理低價,益街坊,因為大家共襄善舉是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