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IDG資本李豐:下一個風口在哪?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2/148086.html

i黑馬註:11月29日,“2014搜狐財經變革力峰會:尋路中國”在京舉行。眾多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對當下經濟社會的熱點問題展開探討和思辨。IDG資本合夥人李豐參加了下午的“新經濟:下一個風口在哪?我有異見”分論壇,席間談到了IDG資本觀察和發現行業發展趨勢的一些思路,並就IDG資本幫助創業者,特別是90後創業者的一些方式和想法與主持人及嘉賓進行了探討。以下是部分對話實錄:

\人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超過了線下行業所對應的服務水平,這種用戶需求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主持人:我想問一下李豐先生,你怎樣找到這些風口中的創業者?

李豐:風口和創業者這兩個問題,我想找到風口是第一件事,對我們來講,我們在過去3年多當中,比較早的進入了互聯網金融,比較早的進入了O2O里面的C2C,當然還比較早的進入90後投資,在我們做提前判斷的時候我們會考慮什麽因素造成了這些風口,我純粹從電子商務和O2O簡單講下我們自己的邏輯。

最大的一個原因我們認為,叫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的程度,超過了當時那個階段線下零售行業或者線下服務行業所能夠提供的需求滿足水平。這句話聽起來很拗口,打個比方,電商上道理很簡單,對於一個二三線城市來講,可能當地最大的百貨商場里面的商品也很難滿足你現在的消費和品牌認知水平,你去到里面發現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的品牌都是你不知道的。這句話意思是說,從你接觸到的線下零售來看,整個線下已經滯後於你的消費能力了。你在服務行業是一樣的問題,我們打個比方,三四年前你在北京這樣的城市或者在某一個大一點的省會城市,你花100塊錢平均一個人的消費去吃一頓飯,可能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說這頓飯吃下去對你沒有害,就是你去的餐廳到底靠不靠譜。

電商和O2O這兩件事情的風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和他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超過了當時在線下某個階段這個行業所對應的服務水平。另外你像金融業、醫療、教育,基本都是現在O2O滲入較多的行業,我們的邏輯是在市場興起之前投到這幾個領域,並且大致其他基於類似的判斷,都是叫需求驅動的經濟。

主持人:請問李豐先生,我知道投資就是投未來,從您投資的角度來講,未來還會存在哪些大的機會?不是大機會,中等機會也可以。

李豐:其實最先開始第一個問題我們講了,基本上我們在電商和O2O當中發現,不管是商品還是服務的很多行業的變革,都是來自於用戶驅動的,這個始終還會是個機會,我們叫用戶成熟度和消費能力的變化所帶來的線下商業模式的不足或者叫做需求的未滿足。像陳歐剛才講的海淘,為什麽你要去海外買東西,這跟為什麽二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上網買東西是一樣的,因為你知道有便宜和性價比好的東西,但是線下你接觸不到這樣的資源,這是海淘的出發點。你問大的方向還會有什麽,我想說我們自己還會有一些這樣的布局。

另外有一件事可能跟技術方向有關。我們看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為止,大概在座的很多人應該已經很少再去APP Store搜索或者下載新應用了,因為基本上你滿足於你手機上的APP了。但是因為一個行業如果想要足夠的好,必須既有大的、也有小而美的、也有垂直的、也有細分的,這個行業才叫做足夠大的行業,這也是互聯網本身帶來的進步,就是很小眾的網站它也有它的價值和被人利用的前景。從互聯網上看這一切是通過搜索引擎的方式連起來的,你能接觸到各種網站。但是在移動上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只靠應用商店來進行分發的話,它顯然只有頭部的,大家都用的應用會被重視,而那些小而美的東西會因為什麽被人發現、被人記住,從而被人使用,而體現價值,這是再往下來看較大的挑戰。

還有一個小的我們在看的方向,就是跟我們的主辦方有關了,因為我們覺得大家現在都已經在使用各種各樣的社交媒體,這些東西在我們的邏輯當中叫做顯著加快了信息的流動效率,加上你在消費信息的時候是在移動互聯網上,是在移動設備上,所以導致你的時間比較碎、耐心比較差,因此你發現現在的用戶在經歷了第一撥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之後,大家對高質量內容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了,這是一個顯著的趨勢。另外一個背景是,我們發現叫做傳統媒體當中具有媒體內容制造能力的人,這些人歷史上第一次開始離開傳統媒體進入了創業狀態,這個以前幾乎從沒發生過。這些人當中有很多具有非常好的生產內容、編輯內容的能力,他們開始第一次系統性的離開了傳統媒體,進入到了新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來參與內容的制造、編輯、整理和推薦這樣的工作。而在博客和微博這兩個時代當中,我們發現所有做得成功的這些門戶網站或者這些商業模式,他們推廣的都是草根大號和明星大號,這些人生產的內容的質量水平肯定是不如這些叫做專業生產制造內容的人。這個也是我們叫做一個小小的風口。

以創業者的思考方式幫助他考慮整個行業的發展問題

主持人:請問李豐先生,您覺得現在因為資本很熱,您覺得作為一個投資者除了創業者賺錢以外,還能給創業者做什麽事情?

李豐:我們其實做了不同領域的增值工作,幫創業者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尤其是過去兩年,比如幫他們的關鍵崗位招了團隊,幫他們解決市場推廣的問題等等。我發現對於創業者來講,這是我自己的觀點,我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種品質是,或者他是一個思考非常獨立且深入的人,或者他是一個多多少少在他做的方向上有一些理想主義情結的人。我這麽講的原因是因為對於這些創業者,我們尊重他的思考方式,盡量幫他以他的方式思考他所要面臨的問題。從我自己的領域里面,我覺得對他們最有幫助的也是我們從很全面、很長遠的角度跟他們探討這個行業的發展問題,大家一起探討,共同成長,把這個模式在這個方向現在或者未來為什麽會是這樣,或者應該是怎麽樣,應該朝哪里去,思考清楚,這是我覺得最大的幫助。

年輕人推崇和代表的亞文化會逐步進入到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中

主持人:今天討論的是趨勢,IDG成立了一個專門針對90後的基金,請問李豐,你們做這個基金是發現了針對90後的哪些趨勢和機會?

李豐:關於90後,我們講過很多次了,其實道理很簡單。第一個角度是,很大程度上現在的年輕人跟以前很多代相比,他們的父母在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過去一段時期當中處在了相對比較黃金的年紀上,所以他們給孩子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眼界、經歷都是非常好的,使得這些年輕人當中有很多比較早地具有了比較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成熟度,這是對我們來講一個很重要的特征。第二件事情,這是從廣義上來講的,你看我們講PC時代過去10多年的發展,從我自己的定義上,基本上是以84年、85年左右的這一代人在不同年紀上的需求為主,他們代表了大的PC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進化或者演進,不管是在遊戲、社交的、找工作的、招聘的還是電子商務的,都是那個年齡層次的人在不同年齡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而現在移動互聯網當中很多商業模式,就會是這些90後去驅動很多以他們為代表的所謂叫移動互聯網模式的叠代和需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當他們做屬於他們自己生活方式的產品的時候,他們會有顯著的優勢。

這部分還有一個補充,當然這跟人口結構有關了,我們發現在過去兩年當中如果你留意觀察你的生活的話,你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的所謂原來叫做亞文化的生活方式,慢慢的進入了主流,因為亞文化很多是以年輕人為代表的。舉兩個例子,第一件事情,你會留意到所有你使用的時髦的網絡詞匯幾乎來自於貼吧或者90後聚集的某個地方,幾乎你所有使用到的時髦詞匯就是這些網絡用語。第二件事情,當我們投最大的彈幕網站的時候,還是被視為一個非常窄眾的事情,僅僅2年不到的時間,你有關註的話會發現,現在很多會議和話題聚集的場所,和一些瀏覽場景包括電影,都開始嘗試所謂彈幕這件事情,至於這件事情的本質是什麽我在這里不做討論,我只是拿這件事情作為一個代表來說,很多年輕人推崇和代表的亞文化的東西正在以越來越多的方式和速度進入到主流社會或者主流文化,這也是年輕人為代表的創業應該得到支持和投資他們的主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58

IDG資本李豐:90後創業者最大的挑戰在管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3/148721.html

隨著90後開始進入社會,如同當年80後創業一樣,他們開始受到更多來自資本市場的關註,作為近年來在90後創業圈聲名鵲起的創投團隊成員,IDG資本合夥人李豐與年輕創業者打交道最多,同時也是他主導了很多起針對90後創業者的投資。
 
年輕創業者的時代已經到來,投資和支持他們,或許就是搶占行業先機和制高點的關鍵節點。在2015年,李豐希望能夠投出更多出色的年輕創業者。
 
押註90後
 
在過去一年時間里,IDG資本已經成功投資不下10個88後代表項目,全面覆蓋了從互聯網金融、社交工具到O2O應用、技術平臺等各個TMT創業領域。
 
根據已有信息顯示,僅獲得IDG融資的90後創業項目就超過10個,也有不少風險機構尚未公開他們對90後項目的投資信息,創業領域也從單純的互聯網行業拓展到更多領域。李豐說他希望在明年IDG資本能夠投出更多的90後項目。
 
“這些年輕群體的成長環境發生了巨大轉變:和前輩人不同的是,這一代人的物質基礎和家庭環境都比較好,這讓他們對物質本身的基礎追求沒有那麽大的欲望,更願意做符合他們習慣或者文化的事情。”李豐說。
 
也就是說,這一代群體正在快速成長為各個行業中的新生力量。再加之從小接觸互聯網,結合互聯網的應用比較容易找到創新的商業模式,“他們變得更理想化,他們更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同時他們對互聯網的應用更加的熟練和工具化。”
 
當然,在年輕創業者身上能看到所有創業者可能會遇到的共性的問題,前不久西少爺、泡面吧創始人之間的股權紛爭在創業圈里鬧的沸沸揚揚,他們有幹勁、有目標,但在夢想的實現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挫折。
 
“最大的挑戰來源於管理能力,”李豐直言。說白了就是怎麽和人打交道,他們有熱情、有能力、有目標、有執行力,但是怎麽和創業中的、商業上的合作夥伴打交道,怎麽和年長的、專業技能高的中高層管理者溝通,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在過去的一年對90後的投資讓李豐感受到了更多活力。他感覺,跟這十幾個年輕創業者和CEO以及他們的團隊打交道,讓他重新感受到更多的朝氣,更多的年輕和理想。
 
泡沫之下尋找風口
 
如今的創投圈正在變得無比瘋狂,市場泡沫正在泛起,無論“泡沫”的論調是否成立,有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對於創業者來說,現在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創業資金更多、創業理論更加成熟,對趨勢的把握和理解也變得更為遊刃有余。
而對於投資人來說,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找到這些風口上的優秀創業者,因此眼光極為重要。
 
在第一輪互聯網金融投資浪潮中,IDG資本的布局已經涵蓋多個方面,在其內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投資主要分成五個方向,即資產端、流量端、金融服務、移動支付和虛擬貨幣。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IDG資本是在中國投資互聯網金融領域最多的投資機構之一,所投企業包括宜信、挖財、寶利金融、銅板街、共鳴科技、閃銀等20多家。
 
對此,李豐表示高敏感度對於投資人來說至關重要,這也是IDG資本分別趕上了互聯網金融和90後創業這兩波浪潮的原因。
 
“有些新鮮事物在早期可能看不清楚,但如果你在心里接受它、願意去嘗試,花了很多心思去思考和搞清楚其中本質,就有可能預測到下一個潛在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80

創投紅海時代:李豐、張穎、包凡正在進行什麽秘密革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2/151641.shtml

十五年前的中國,無論是互聯網項目還是VC、天使投資人,都是“傳說中”的產物。

張朝陽拿了自己MIT導師Negroponte幾十萬美金回國創辦搜狐;馬雲不得不遠渡重洋去說服孫正義;馬化騰因為騰訊融不到錢而熬紅了眼,後來經介紹拿到了李澤楷“香港盈科”百萬美金的救命錢。在那個時代,創業者想拿真正意義上的“風險投資”,基本只能去境外了。

七年前,在經濟泡沫破碎的寒冬之後,VC和天使投資在中國零星崛起,但拿到風險投資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興,楊浩湧這樣的一流創業者也經常面臨融資困難的窘境。

長期以來,我們處在一個創業項目和投資機構數量不多,低頻交易的環境中。但隨著中國互聯網商業環境的快速發展,到了現在,一切都變了。

中國80%的“風投機構”在最近5年內成立。根據“道瓊斯風險資源”的統計,中國2014年的風險投資總額達到155億美元,創下該機構2006年開始統計這一數據以來的最高記錄,兩倍於2011年創下的73億美元的最高記錄。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金融CBD、SOHO城,數千個風險投資機構紮堆,數萬個風投從業者在這個城市中搜尋著創業項目。一位做創投報道的媒體朋友在朋友圈抱怨:“走進中關村和三元橋的任何一家咖啡廳,你總會遇到正在談判的投資人與創業者”。

雖然整個創業大潮的興起,更有益於這個創新的時代。但是,對於風投領域來說,某些東西也悄然“失衡”了。

聳立在VC與項目間“巨大的噪音墻”

早期融資平臺“以太資本”號稱正在幫助3000多位早期投資人做項目篩選,因為噪音太大,平均面聊10個項目推薦1個給投資人。創始人說周子敬說,“現在每個創業細分領域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個項目,投資人要面對極大的‘噪音’”。

這些“噪音”是由海量的項目、細分領域信息構成,“以太資本”平臺數據顯示活躍的投資人平均每天要約見3~4個項目。而在我接觸的一線投資機構中,從投資經理到合夥人,不少人每天都要見5個以上的項目。

雖然投資機構們在研究著世界上最先進的創新,但是篩選創業項目的方式仍然處於“原始階段”。沒有統一的項目入口,基本靠熟人牽線和參加一些零星的媒體舉辦路演作為項目來源,見項目之前基本不存在預先篩選。

這種方式在低頻低量的創投時代是可行的,但當一個細分領域都有數百的項目時,“噪音”就會讓優質項目的獲取非常低效。

“雖然見的項目多了,但是能投的好項目並沒有增加,反而更少了”一位業內做投資的朋友在和我聊天時抱怨。

這個夏天(7-8月),許多投資機構的投資基本都停滯了,兩個原因造成:

①原有優秀的項目和創業者已經基本被消化完了

②面對“萬眾創業”湧來的海量項目,投資機構發現尋找新的優秀項目和投資人反而越來越難。

原來VC領域也可能陷入紅海,一個好的項目越來越難以尋找,是時候重新思考了。

劇變,VC博弈革命

最近,前IDG合夥人李豐創辦的Frees基金引起創投圈廣泛關註,因為他提出了一些“革命性”的設計。

Frees基金做了3個有革命性的VC機構頂層設計:

①“不超過4倍收益的項目不拿管理費”;

②“開放Carry分成給外部項目推薦人,給投資經理更多回報”;

③“開放LP人數,降低入場資金,讓更多人成為LP”。

三大舉措,核心指向都是“如何在激烈的碎片化創投紅海中勝出”。

李豐說:“當資本的供給速度增長高於好項目數量增長時,基金更容易融到錢,好項目價值也會變貴。而當整個資本和創業市場在高速地發展時,傳統 VC 已經沒法滿足現有創業市場的需求,好的創業公司越來越多,新的基金也越來越多,兩端越來越碎片化。”

“FreeS基金想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兩條:1、如何在兩邊都是碎片化的情況下提高 VC 的效率;2、設計怎樣的機制可以對創業者更好。”

其實FreeS此舉並不新鮮,針對性地對創投紅海“碎片化”和“噪音墻”現狀進行基金改革,2008年的經緯中國早已發起。在當時所有創投基金都是十人以下精品團隊時,經緯創始合夥人張穎首先發起了“狼群戰術”,這個戰術運作7年之後,讓經緯成為當下中國最成功的VC機構之一。

2011年之後,經緯的投資經理數量迅速增長至40余人,其也是目前國內外資VC機構中人數最多的,而按照張穎的設想,未來經緯的投資團隊將擴充至40支。

京東投資部投資總監楊世毅分析稱,“經緯在最早投移動互聯網那波是賺錢的,在天使A輪等調研時間會比較多,也不一定賭得準的情況下,他們采取的戰術可能就是人海戰術,押寶在跑道上,而這個模式後來證明是成功的,因此他們也將這種模式複制到其他投資領域。”——陌陌、土巴兔,e代駕、餓了麽等明星公司都是經緯的早期投資項目。

而張穎對外宣稱:”經緯去年一年見6700個團隊“,這是任何一個傳統十人以下投資團隊都無法做到的。

而險峰華興明顯也在采取同樣的策略,在和原子創投姚嘉聊天時他說:“最近投資機構都在研究險峰華興,因為他們現在的策略,讓他們在過去半年投了不少好項目。”

險峰華興的“小飯桌”線下活動,以及華興最近推出的線上“逐鹿X”,都意在建立一個“盡可能多接觸創業項目,了解創業者的入口”。

無論經緯還是險峰華興,歸因來說,都認識了一件本質——投資本身就是一件“設法規避風險,獲得最大收益的事兒”。在智力和決策模式差別不大(本質上許多VC都采用差不多的投資邏輯,看看跟風的O2O以及智能硬件就知道)的風險博弈中,你比對手掌握的信息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你自然就能規避掉更多的坑,有更好的選擇權。

另外一些情況是,投資機構和天使投資人們越來越喜歡結盟。目的也是為了互相獲得決策支持,降低風險。但這無疑會使投資機構的最大收益下降。李豐認為:“在和盡量多的創業者接觸後,會對輕微趨勢和正在發生事情有敏感度。”

融資服務平臺才是VC博弈的未來

FreeS選擇收益重新分配,經緯采用“搭班子”群狼戰術,險峰華興采用自建圈子和影響力渠道模式。其實他們都在做著一種兇狠而重複的工作——狂掃項目,最大化第一時間接觸項目,然後根據合夥人提出的決策模型進行投資。

但在Frees、經緯和險峰華興之外,仍然有八成的基金是“小而精團隊模式”,而不少個人天使投資人也在這場投資博弈的遊戲中。Frees、經緯和險峰華興的戰術將在一定時間和範圍戰勝小團隊和個人天使(名聲大的天使除外)。

不管怎麽樣,創投領域的“囚徒困境”中,里面的博弈點只有兩個:

①智力決策當然無可替代,但是②信息掌握廣度和深度(項目搜尋能力)這個Frees、經緯和險峰華興目前正在全力突破的點,是可以部分拆分出去的工作。矽谷的500startups,YC,以及中國的以太資本,華興Alpha,36氪融資平臺無疑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生的平臺。他們在海量項目中篩選,並把項目和創始人歸類,讓投資人能充分掌握信息,做出最優決策。

《國富論》中說“分工是產業進步的必然”,這就像一句古老而有力量的咒語,或許該輪到風投領域了。

當然,為行業創造持續穩定的價值,“分工”才能發展壯大。

以太資本,36氪,華興Alpha不管當下PR(宣傳)做得多好,最終都會面對著終極拷問——怎麽持續地給投資人輸出有質量的創業項目?怎麽給創業者提供有價值的對接服務?

分工往往就意味著專業性,以目前投資人的反饋看來,擁有專業背景,以及更好服務思維的融資平臺普遍項目質量要高一個Level。

自己天使投資過今日頭條,小麥公社等項目,同時也在投行工作過的以太資本創始人周子敬認為,關鍵點是建立一個標準化的服務體系,去解決創投行業的痛點,即李豐所說的“越來越多投資機構和創業項目造成的碎片化問題”,成為一個有價值的行業漏鬥和創業者專業化服務平臺。

周子敬說:“我們公司現在80人,其中40人是專門負責融資對接的專業團隊,由前BAT產品或戰略部門的員工,各大投行和VC機構的投資經理組成。內部組成不同產業領域小組,把入駐的項目會先篩選一遍,做調研,然後把項目歸類,同時為創業者提供商業模式和融資咨詢服務。投資人在以太開發的app上可以充分的了解信息,除了線上之外,我們會幫投資人和創業者協調面聊節奏,跟蹤後續反饋。”

投融資對接平臺,代表了投資領域的分工方向——創業公司的信息收集整理由平臺完成,同時平臺為投資機構提供對接服務,投資機構和天使投資人回到智力決策層面。

只有這樣,精幹型投資機構和個人天使,才能再次把經緯中國,險峰華興拉回同一起跑線,獲得等量項目數據的情況下進行智力決策博弈。

目前36氪有媒體優勢,流量大,但缺乏專業服務;以太有專業服務優勢和創新打法,但需要一定時間內擴大品牌影響力和流量才有機會;華興Alpha有“華興”這個中國最大投行幹爹,資源多,但受傳統投行思維影響,目前打法仍然比較傳統。

但這些平臺終究都處於發展初期,未來都還有很長的探索之路要走,究竟“融資對接平臺”到底能不能成為創投領域的“標配”,還需要看他們是否能給這個領域創造長期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37

李豐:未來五年內,將誕生大量中國獨角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8/153140.shtml

導讀 : 美元供給增加是資本寒冬的原因之一,也是美國大量獨角獸誕生的原因。而同樣的情況,將在人民幣這一側發生。

i黑馬訊(周路平)12月8日消息,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2015年創業社群大會今日在京舉行,黑馬投資人、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做了“未來三到五年的創投機會”的主題分享。

“中國的資本市場在未來五年內將迎來巨大變革。美元供給增加是資本寒冬的原因之一,也是美國大量獨角獸誕生的原因。而同樣的情況,將在人民幣這一側發生。”李豐在演講中提到資本寒冬的原因以及資本未來的流向,並表示,未來五年內,中國巨大的創業機會,蘊藏在實體經濟中。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大家總說,做VC的為什麽要講宏觀經濟?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因為VC的行業特征,導致他被迫從長遠的角度看問題,畢竟他投企業不是要面向未來一兩年,而是要面向未來五到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這也是我們今天把主題設為《未來三到五年的投資趨勢》的原因。

美元供給增加促使資本寒冬的產生

我們首先來解釋一下資本寒冬產生的原因和背景。

為什麽現在會出現“資本寒冬”這個說法?大致邏輯上,任何一個成長型企業的價值,由兩件事決定:1、這個企業本身的內生價值;2、純粹由於資金供給而產生的企業價格變動,或者叫資產價格變動。也就是二級市場上各種各樣的價格變動,是資金供給引起的。而如果你註意到的話會發現,所謂“資本寒冬”這件事,更多地是由於美元資金供給所引起的。

這句話,我們稍微解釋一下經濟上的道理。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放了兩個量化寬松政策,美國政府向經濟系統里註入了大量的資金。而從2009年底、2010年初開始,被大量註入系統的美元,開始在各個高風險和高回報的機會中尋找投資。

2010-2014年之間,在全球,尤其是美國和中國,誕生了非常多的獨角獸,也就是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公司。它們背後是必須由錢來推動的,這個錢是從哪里來的?就是從我剛才講的經濟循環當中來的。

要證實這一點,對於現在的資本寒冬,有兩個結論可以告訴你:所謂美元進入了升息周期,就意味著固定收益類的產品,進入了較好的發展時期;第二,所謂資金可以通過低風險的投資來獲得較好的收益。所以,你可能會發現,美元的流動性漸漸收緊,在市場上高風險類資產的資金會減少。

這是在最近的一個月當中,我們會看到有非常多的消息,包括有的公司要降價上市,有的公司估值調低。這些都是因為大家要擠掉增加的資金供給,而產生的資產價格泡沫。這是所謂寒冬的由來。

另外一個現象是,大型機構或者估值非常高的公司,開始出現了並購。這里的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他們享受了資金供給的泡沫所帶來的資產價格上漲。而這個資金供給不能再持續增加的時候,導致的結果必須是資金尋求退出,或者流動性減少,因此產生了非常多的大公司之間的合並。

但是,這件事跟我們的相關性是什麽?對在座的黑馬企業家來講,首先,從現在的經濟循環來看,我們能看到兩個現象。第一個就是,美國的最新幾個、最大幾個獨角獸的錢,大部分都具有中國背景。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年註入系統的大量資金,在開始慢慢地往回收。而中國湊巧在刺激經濟的循環當中,所以之後的3-5年,我們的錢會變得越來越多。出於刺激整個經濟系統需要,這是一定會發生的現象。展現出來的結果就是,估值最高的這些公司里面,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中國背景的錢。

如果你以5年以後的觀點來看今天資本市場發生的所有事情,就會發現,中國的資本市場對於穩定中國的外匯,或者吸引各種各樣的錢到中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因為這個作用,中國的資本市場,大概率要迎來較大的變革,這件事我們拭目以待。如果站在五年以後看今天,你會看到,今天發生的所有看起來是偶然現象的事件,都是為了重新建立新的規則和價值標準來產生的。

那麽這跟我們創業者有什麽關系?我們換成一句簡單的話好了:來自於美元產業鏈上的這些錢的供給,至少造成了部分意義上的資本寒冬。

第二,中國的經濟循環正好處於開始降息和增加流動性的過程。所以,以人民幣為代表的錢,在之後的幾年,會越來越多。這會推高人民幣的資產價格,同時會改變資本市場的一些規則和格局。這兩點,跟我們的創業是最相關的。

今後還會發生幾件事情:現在,從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現狀來看,大部分企業和創新,與實體經濟的相關性都非常高,其中包括社會基礎行業。不管是農業、物流、生產制造,還是醫療、教育、金融,乃至交通,以後的創新會越來越多的發生在這些改變實體經濟的行業當中。

因此,之後五年或十年最成功的、最大的那一批企業家,會有兩個特點:1、它在中國非常多的實體產業,或叫基礎服務行業,或叫支柱型產業當中,進行了創新。2、你所處的行業,和你所改變的行業,決定了你這個企業和企業家,是否會從某一分鐘開始,具有我們叫做“單行”的社會屬性。

因而我們看見,非常多的美國著名企業家,做了很多看似不靠譜,但對社會有長遠意義的事情。比如說,Google做了非常多跟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相關的事情,Facebook做了非常多跟無人機和WiFi有關的事情。

因為你所處的行業和你所改變的一些特征,導致你從某一天開始,必然具有了社會企業的特征。除了承擔商業價值和商業利益之外,你也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價值,這對中國的企業家來講在所難免,這可能是與上一代企業家最大的差別。如果現在沒有,從你的企業做到了某一天開始,它大概也會有。

在過去四年當中,在全世界範圍之內,產生了無數多以美元計價推高的獨角獸,未上市公司估值巨高。但是好消息是,同樣的一個循環,也正開始在人民幣這一側發生。

社會資本將更多進入中小企業

不知你是否留意過政府在做什麽?我們來看政策方面對創業者而言的好消息有哪些。

第一,政府要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社會資金更多地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進入新經濟中的中小企業。現在直接融資占現在社會新增融資總額的3%多,大概就是五六千億的規模,而且其中統計口徑主要以二級市場為主。

這個3%就是我們講的,非金融機構的股權融資。這個比例和這個數據,大概在今後4-5年當中,大概會提升5-10倍。這是你所面對的人民幣金融和資本市場。

第二,中國在90年代中期以前,大部分人都處在儲蓄積累、社會財富積累的過程。1995-2010年之間,大部分人的資產從儲蓄變成了實體資產的消費,比如買了房地產。然後再往下的一個階段,在十年內或者更長的時間,越來越多的人會去消費虛擬資產,其中典型的是金融資產。

你會說,我不是金融創業的,這件事跟我有什麽關系?那你有沒有發現,在科技改變各個行業,尤其是互聯網的時候,你現在所有交易行為都在越來越快的轉成支付行為?2C這一端有了各種各樣的卡,2B那一端有了各種各樣的供應鏈金融,都是在把交易行為改變成了所謂的金融借貸行為。

第三,生產制造行業,大概處於國內最好的投資時期。我們國家的人口結構,決定了我們在較長時間段之內,第二產業必須占比達到一定程度,來解決就業的問題,而第二產業在現在這個階段發展處於低點,當然需要從品牌、從科技,或者從管理這三個角度,來提高它的效率。

未來五年內,創業機會在實體經濟中

那麽,我們在之後五年之內還會看到什麽樣的事情發生?從統計數據上來解釋的話,會有這幾件事發生:

1、從2012年以後,中國的社會勞動力總數,會以每年200萬-600萬的數量遞減,總量減少的時間會超過十年以上。

2、從2007年開始,我國平均每年的人力資源成本以12%-16%的速度上升,現在大概已經增長了2倍多,這件事還會持續。因為人口老齡化結構,加上二胎政策的提出,整個社會和個人的供養成本也會上升。這所有的因素,都給中國幾乎所有的行業,帶來了快速增長的動力和壓力,來替代簡單勞動力完成的任何事情。這件事情大概在之後的五年,會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發生。

當然,這里面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農業第一次出現了歷史上巨大的行業機會。因為我們有了農業上巨大無比的發展壓力,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政策,就是我們的土地流轉。

結合我們剛才講的三個變化,我們會看到,現在的創業,會越來越多地涉及到民生(所謂實體行業),越來越涉及到跟國家基礎結構有關的行業。

所以,我們重申一遍,今後的每位創業者,會面臨更多的社會責任,會面臨更多大家真正意義上的“初心”問題。這也決定了你這個企業能做多大,能做多遠,是不是適合今天開始以後五年的社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884

李豐X郭達裕:面對創業者,投資人根本沒什麽驕傲的資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0/153180.shtml

導讀 : 他們要聊的是關於投資人轉為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以及傳統服飾行業供應鏈的秘密。

VC界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對待從事過投資的創業者需要萬分謹慎。原因在於他們充分了解投資人的痛點,容易用行業觀察和洞見拼湊一個“2VC”的美麗故事。而創業的投資人自身也面臨跳出“comfort zone”的難題:過去的光環仰賴於思考和觀察,但這並不是早期創業成功的全部。

郭達裕是前IDG早期項目負責人,參與投資過扇貝網、猿題庫、輕輕家教、停簡單、普道財稅、筷好味等著名互聯網企業。但當他 2015 年八月開始創業的時候,卻選擇了一條更為傳統的道路:T恤定制。對於長期浸淫在互聯網思維中的人來說,這不是輕松的決定。它意味著需要和傳統行業進行密切合作。落地的執行和實打實的利潤才是這些老板們關心的話題。而這是投資人在創業者面前最大的軟肋。

在所有的創業領域中,消費品屬於門檻比較高的行業。如果缺乏對於整體的行業觀察和強大的執行力,初創企業很難在前後端壓力的共同夾擊下存活下來。在郭達裕看來,這也是為什麽各個服飾定制企業沒有做大的原因:前端風格不明確,無法精準命中人群。後端又缺乏供應鏈知識儲備,對於尾貨、庫存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者水平。這個領域的初創公司要想存活,只有改變原有市場的供需關系,挖掘原有市場的獲利空間,才有可能把中間毛利擠出來。

今天,我們請到了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和T恤定制平臺“T 社”CEO郭達裕來進行一場AMA。他們要聊的是關於投資人轉為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以及傳統服飾行業供應鏈的秘密。

= 李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

= 郭達裕,T 恤定制平臺“T 社”CEO,前IDG早期項目負責人

“投資人往往執行力比較弱”

李:從投資者換變成創業者,最大的區別體會是什麽?

郭: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具備三點,第一是眼光、第二是組織能力、第三是執行能力。

眼光指的是能看到一些大家不一定看到的。組織能力就是找人、找錢,找資源。這也是投資者看項目時常常提到的 “看人” 的一部分:一個有經驗的創業者,或是在大公司呆過比較長時間的人,在找人和找資源上肯定有優勢,甚至可以靠自己在人和經驗上的積累,快速啟動一項工程。執行能力,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夠不夠狠,是不是有辦法快速把事情落地,等等。當然高執行力的人並不一定都是自己幹,也包括分配給合適的人去執行。

我覺得好的投資人往往具備第一和第二,即眼光和組織能力,但執行能力往往會比較弱。這也是為什麽有些投資人對從事咨詢或投資超過 3 年以上的創業者有偏見,因為擔心這類創業者落地能力不一定強,可能策略層面和執行層面會有差距。

對我來說,從投資人變成創業者最大的區別和考驗就是執行。之前管理投資項目的時候,我會跟創業者說有哪些方法可以嘗試,可以玩;有時候還會覺得他們動作稍微慢了點。但真正開始創業的時候,我發現有時候執行起來確實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時候想法已經擺在你面前,但是找不到合適的人,或者自己沒有能力去執行。

李:有什麽轉變是以前完全預料不到的?

郭:意料之外的轉變可能是所謂的 “接地氣”。原本覺得自己是投資人,多少還是會有點高高在上的感覺。開始創業以後,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非常接地氣,有時候談個合作需要看別人臉色。我跑過很多地方的廠,從山東到江浙再到廣東和福建,很多傳統行業出身的老板就是比較現實,不跟你講故事,不願意聽未來,就認準你能不能給他們賺錢。

做投資的時候基本都在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跑,因為互聯網公司多。開始創業的時候,特別是涉及到供應鏈的問題,還是得下去走。而工廠又基本開設在人工成本比較低的地方,比如大城市周邊比較偏遠的地方。這就需要自己開車過去一家一家拜訪。有一次還跟合夥人在臺風登陸之前開車去廣東,因為對方的時間很不容易約。雖然大部分合作夥伴都是通過朋友介紹,但跟傳統老板打交道還是不太容易。一次兩次刷臉是可以的,但最終人家還是實打實看你能不能給他賺錢。講故事沒用。

李:現在再轉回投資者會和以前有什麽不同?

郭:如果再次做回投資人,我可能會更容易從創業者的角度去思考。之前跟創業者聊的內容都是大方向、行業、模式等等。現在跟自己投資過的公司、創業的小夥伴們聊天的時候,除了會聊之前聊的大方向,還會談找人如何苦逼、被候選人拒絕、法律問題、公司管理、如何調動起大家積極性,讓員工自願加班等等。這樣大家聊得更深,會有更多共鳴。

比如我會經常和其他創業者聊招人的方法,結論是朋友介紹來的人比較靠譜。所以我現在跟各種互聯網公司的高管打好交道,再通過他們介紹一些想要出來、或剛出來創業的人。然後去參加一些創業者分享活動,招人會簡單不少。當然,前期在招將的時候比較累。一旦將招得差不多了,基本就讓將去招兵了。

服飾創業前僕後繼,先驅先烈告訴我們什麽?

李:為什麽選擇做個性化定制服飾這個方向?

郭:從宏觀層面來看,這一波年輕消費群體可支配的收入較多,有較高的消費能力,追求產品形成中的參與感並且樂於分享。他們更樂於表達,對於個性化產品需求,和基於情感互動的參與感消費逐漸提高。

我從去年年底開始留意定制這個方向,就先從淘寶和京東上看定制這個品類。這些平臺上的產品特征是量大而散。然後我再看了原創設計師產品或平臺,以及美國定制 Tee 這個方向。對於為什麽之前做這一行的人暫時沒有成功,我得到了一些自己的結論。

先從淘寶說起。用戶上淘寶找定制,目的性非常明確。基於商品的搜索,每一次購買都會帶來同一個商品在不同店家的展示和比較。用戶對於價格非常敏感,沒有對店鋪或品牌的忠誠度,所以價格就是提不上去。每次吸引用戶進來的流量成本都一樣,所以每一單他們都得盡可能去賺錢。

除此以外,不少淘寶商家不一定有自己的作坊或工廠,只是一個中間商。接到單以後再找工廠制作,中間又要砍掉一部分利潤。結果就是最終落到制作本身的成本低,質量不好。對於用戶來說,定制本身沒有退換貨,用戶試錯成本高。由於價格提不上,用戶沒有忠誠度,靠洗流量賺錢,比較難做大。

再看那些 “一件起印” 的公司們。它們基本很難做到收支平衡,特別是那些從移動端下手的項目。因為首先要花成本吸引用戶下載 App,然後還要把 App 用戶轉化成購買者。而且用戶購買的頻次低,很難形成粘性。假設一個 App 獲取成本為 10 元,銷售轉化率為 1-3%。由於缺乏品牌和情感溢價,賣的價格比較難突破 100 元。這筆賬比較難算。

除了成本問題外,獲取用戶也是 “一件起印” 模式的死穴。即使在傳統的線下模式,這類企業最多也就是拉用戶,然後希望把他們轉化成批量用戶。但最終問題是 “一件起印” 的用戶跟批量購買的用戶並是不一個群體。所以前景並不樂觀。

李:這個方向國內外無數人前僕後繼做過,你從這些先驅先烈上看到了什麽?

郭:如果一開始從後端切這些分散的用戶其實非常難,因為成本會算不過來。我覺得最好的切入點是借助一些小 V 或者大 V 這種比較活躍的群體,先把這部分人圈進來,然後再切向更多的群體。

從前端來看,定制本身能吸引到的群體就是這幾類:

有設計能力有粉絲的群體。

沒有設計能力有粉絲的群體。

沒有設計能力又沒有粉絲的群體。

“一件起印” 類的企業針對的就是既沒有設計能力也沒有粉絲的群體,解決方式是通過一些模板來進行服務。這部分人群並不能產生很好的收益。

初創公司想要盈利的話需要依賴另外兩撥人,一個是有設計能力有粉絲的群體,一個是沒有設計能力有粉絲的群體。如果要切這兩類人的話,在前端需要拉高自己網站的格調,讓他們看到你的網站會想要跟你合作。我和很多設計師和有設計能力或原創品牌的人聊過,他們首先看中的是定制平臺的高格調。不然他們看到你的網站會感覺特別 low,理都不想理;覺得你跟淘寶或者大部分定制平臺沒有本質的差別。

切有設計能力和有粉絲的這一部分就相對容易了,本質上就是讓他們在你的平臺上開店、賺到錢或能與粉絲更好地互動。所謂賺到錢就是能盡可能方便地賺錢,不需要花太多精力。比如眾籌模式就能讓這些有設計能力又有粉絲的群體在上面開店,產品制作前就可以開始售賣或贈送給他們的粉絲。這樣他就不用擔心供應鏈和物流的事情。但我們切的這類人群並不擁有特別大量的粉絲,更多的是沒有被服務好的意見領袖。他們可能只有幾百或幾千的粉絲,但都是極度活躍的粉絲或用戶者。我覺得這些人沒有被供應鏈或制造商很好地服務。

當面對缺乏或者只有一點點設計能力、但有一定粉絲的群體,平臺需要降低設計門檻。所謂降低設計門檻可以包括:提供設計素材庫(第三方)、眾包。這樣就可以降低這類用戶的設計門檻。

總結來說,這一行業的後端要求提高留存,把產品做得足夠好。當用戶收到你的產品時,他們會覺得真的是好,之後會願意繼續用。前端就是拉新,把自己的風格、調調拉上去,用戶看到你之後就有沖動跟你合作。

這個領域我看過十幾個項目。一些企業有前端沒有後端,或者有後端沒有前端。真正能把前端後端同時玩好的,我確實沒有看到比較強的。因為自己又特別喜歡 Tee,才選擇親自做。

李:為什麽選擇現在的中國來做這個項目?這個時間、地區會讓你有什麽特別的條件和機會嗎?

郭:先從後端供應鏈的配合來說。幾年前,像印花廠這樣的供應端對於這類定制需求的興趣沒有這麽大,原因是他們能接到一大堆品牌公司的訂單。它們的量都比較大,所以優先級特別高,能賺的錢也特別高。定制需求則是相對比較散而繁瑣的,所以他們並不一定願意去做。

而現在包括福建在內的的大部分鞋服品牌,由於抓不住市場的需求,銷量都出現了下滑。傳統品牌的做法是參加時裝周,看一些新的元素,回來之後設計和打版,開一個訂購會,然後找各個區域代理或店長來訂貨,然後基於定的量乘於一個基數去生產下來。他們並不太確定市場的需求是什麽。

萬一他們踩中了點,做出了大家喜歡的衣服的話,就可以賣得很好。這時他們想要重新下單制作的周期會非常長,周期至少是按月算,所以無法及時地補貨。賣不好的情況下,他們會留下較多的庫存。所以這些品牌商在賣衣服的時候都是在成本價基礎乘以一個很大的基數,比如 10 來進行售賣。100 的成本,可能要掛 1000 去賣。賣好不容易加單,賣不好就當尾貨。

現在,由於不少品牌抓不準市場多變的需求,這些印花廠和制衣廠又在 2008 年政府投放的 4 萬億中都提高了產能,現在產能過剩。這些廠本身之前還是接了不少品牌的單,技術、工藝、流程還能保證高質量。如果直接利用他們這部分閑置的產能做定制的話,整個工藝的成熟度上會很高。現在他們的配合度肯定會比很多年前好很多。

李:你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原來和現在的互聯網時尚消費有什麽趨勢和變化?

郭:年輕用戶對於個性化和自我表達的意願越來越強。在京東、淘寶上,你會發現定制品類越來越多。意見領袖或者相對活躍的小群體也希望把自己的特征印在實體上,跟用戶更多地互動。所以不管是後端供應鏈產能和配合度方面,還是前端需求方面,最近幾年應該會出現一個比較顯性的市場。

李:T 社看準了布料尾貨這一塊,切T恤定制,大幅降低了成本,使得優質 T 恤個性定制成為可能。那麽從你的觀察來看,有沒有其他行業也有這種可乘之機?

郭:目前還沒有鉆這麽深去看其他行業。但我的判斷是:市場供需之間有隔閡、生產周期長、或供應鏈反應不及時的,需要靠提高價格來降低供需不匹配帶來的風險。而這就產生了把中間毛利擠出來的機會。比如通過定制,我們先掌握需求,然後再進行生產,解決了供需匹配的問題。又因為我們用的是標準化的胚衣,在上面做了層定制化,整體供應鏈反應和生產周期降低了。

李:你希望自己是個品牌還是渠道?

郭:剛才說到傳統供應鏈里面有很多尾貨,包括衣服和布料的尾貨。布料的尾貨指的是一些大的品牌商給這些工廠下單後多余的布料,比如品牌需要做兩萬件衣服的時候,工廠並不一定只購買兩萬件的物料,而是更多,以免有瑕疵品。但往往做完這些訂單,會有一部分布料料留存下來。對於工廠來說,這不僅占地方,還有庫存成本。但因為這些都是品牌商的定制布料,質量好,但量少,但目前並沒有很好的渠道把它們以比較好的價格賣出去。

而衣服的尾貨指的是一些有品牌的衣服,特別是印很少東西或者沒有印東西的,如果賣不掉就會有極大的庫存。但它們又不能用很低的成本直接賣,因為會打破原有的價格體系。如果我能幫他消化掉這部分庫存的話,對他們來說是有價值的。

那為什麽我能賣掉?因為我切的是意見領袖或者是有粉絲的群體。當粉絲購買跟發起人有相關的衣服的時候,他們的溢價行為會趨於感性。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把拿到的標準衣服變成非標品,從而在不會打破原有的價格體系的條件下,以一個比較特殊的價格賣掉。這個是我想做的。我可以做一個大的銷庫存的渠道,簡單地說,就是唯品會的模式,幫助鞋服行業銷它們的庫存。

隨著我們做的單越來越多,我們發現有一些意見領袖會有更多其他品類的需求。而這又是另一種可能的發展路徑。一旦把其他的供應鏈加入的話,最後會變成一個大的定制電商平臺:讓這些KOL很方便地開店賣他各種各樣的周邊。

總結一下:前期如果我們做全部自營的話,也許會做成一個品牌。未來如果我們加入更多的供應鏈,也許會做成一個大的渠道。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把現有供應鏈 IT 化,輸出整套方案,讓更多的供應鏈使用這個方案,

李:在最初我們聊的時候,我記得你當時想做一個大平臺?

郭:對,我們最終想做的是一個大平臺或是大渠道,實現途徑要麽認準衣服這個領域,要麽認準定制和周邊這個領域。但是不管怎樣,我都需要通過T恤——這個最高頻相對低價的定制,來構建一個場景,突顯自己、展示自己、傳播自己,然後再切向更多品類。

當這個場景做起來以後,我加入更多低頻高價的定制,這時有可能變成一個周邊的大渠道或大平臺。發起人在我上面開店賣東西:我解決供應鏈和物流,他負責賣。切的就是那部分沒有被服務好的小KOL。

李:最後來講一下T社的願景?

郭:我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 T 社找到一個載體來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價值觀。同時又能通過 T 社找到跟自己有共同信仰的人。我們希望 T 社是一個包容的平臺,不同的人可以在這里找到不同的共鳴,可以 “把喜歡穿在身上”。

從整個 T 恤的發展歷史來看,T恤一直都是文化發展的一部分,是不同時期不同表達的載體,比如支持喜歡的搖滾樂隊,比如表達反戰的立場,比如只是單純喜歡一句座右銘等等。T恤一直都是表達的載體,把觀點、態度、價值觀穿在身上。而表達態度,正是T社的價值觀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202

FreeS李豐:五年內人民幣投資翻10倍 VC比創業項目更亟需商業革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9/153876.shtml

導讀 : 李豐,主導了包括宜信、Ripple、Coinbase、挖財、豬八戒等一系列公司的投資。他認為,三五年內人民幣投資規模將翻10倍,要從趨勢和矛盾里找獨角獸。

2015年,VC行業的一大趨勢大概就是年輕的投資人紛紛從大機構里跳出,獨立創辦自己的投資基金,曾經的IDG最年輕合夥人,今天的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就是其中的代表。

國內TMT 領域的頂級投資人,李豐,主導了包括宜信、Ripple、Coinbase、挖財、豬八戒等一系列公司的投資。更有包括三只松鼠、UBER GLOBE等超級項目的投資。

VC商業革新

三五年內人民幣投資規模將翻10倍

不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中國的股權投資,毫無疑問地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

國家層面的政策導向、行業層面的經濟轉型,以及個人層面的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都極為有力得推進了這個趨勢。具體來看:

國家需要社會資金投向創新型的中小企業,協助經濟轉型;

不論是消費、工業、還是服務,國內很多行業都進入一個需要依靠創新、效率和管理來提升企業效率和消費者服務的時代;

從理財端來看,中國已經進入經濟刺激周期,銀行理財產品等低風險資產收益率大幅度下降。權益類產品為代表的高風險、高回報產品,越來越快的進入消費者視野。

所有這些因素都指向股權投資及其相關資產。所以毋庸置疑,未來五年內人民幣端的股權投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投資規模將翻10倍。與之相對的是豐富的參與途徑:比如個人天使投資、購入單個基金、投資母基金產品、金融機構打包的組合類產品,當然也包括股權眾籌。

商業效率的提升沖擊VC行業

那麽,在這個時間點上VC行業出現變化並不奇怪。比如我從IDG跳出來做FreeS基金提出一些新模式,比如傳統VC到股權眾籌平臺上領投項目。這都有其背後商業邏輯。

所有這些變化都意味著,這個時間點之後,早期投資需要通過商業效率的提升,催生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沖擊的終極核心問題在於:

究竟哪一種創新型的模式在資金和資產(股權投資的資產)的匹配效率上實現更大程度上的提高。

這個問題的解決程度決定了哪種創新模式會走的更遠。

要解決這個終極問題,要先努力探索信息披露的真實有效和全面性,現在所有人都在這個問題上努力。雖然目前還看不出哪種商業模式在提升效率上做的更好,但是從解決信息披露問題的情況上,足以一窺端倪。

雖然都做資產配置,但是對投資人而言幾種創新模式存在一定區別:

投基金,要判斷基金的運營和管理者本身的情況,對資產的判斷標準和風控取決於團隊;

投股權眾籌,也要挑選平臺,但具體項目決策需要投資人參與,對資產風險和資產質量等等的判斷,需要對相應行業有專業判斷力的個人。

平臺方向的FreeS

FreeS基金以改造傳統VC行業為目標,大半年投資了30多個案子,在沒有大規模公開的情況下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和結果。

第一,促進LP和投資項目的有效溝通:

目前,1/3-1/2的新投公司是LP推薦的案子,LP們幫助FreeS做了很多溝通努力,促使項目完成投資;其次,FreeS也做了很多標的公司CEO和LP的線上線下互動,為獲投公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第二,提供更為完善的投後服務:

FreeS專門建設與被投公司成長有關的服務團隊,包括品牌、公關、市場、互聯網的產品和技術等等。今天在廈門有一個facebook創業者和被投項目的CTO交流會,也幫助招募了很多人,對項目的技術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這些工作的結果就是FreeS通過調用現有資源,找到更好的被投公司實現價值投資,並搭建更好、更體系化的服務體系。幾個月下來進入正向循環,FreeS、LP和被投公司都有感覺還不錯。

FreeS目前努力向平臺方向發展,但從中國私募股權基金未來發展情況來看,很多早期投資機構會向專業化發展,即垂直在某一具體階段、金額、領域、方向和打法。

隨著小基金或者早期基金數量的快速增加,這樣的趨勢會越發明顯。

李豐的投資經

FreeS是典型的泛早期基金,關註科技領域投資。但投資方向已經階段性的出現偏重。已投的30多個公司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延續原有優勢投了若幹個互聯網金融相關項目;

最近一兩個月轉型,隨著團隊的加強和對趨勢的判斷,增加了對醫療科技和實體科技升級領域的投資。

這一階段的轉型體現了FreeS的典型方法論:尋找大趨勢當中的大市場,同時項目的商業模式能夠解決主要矛盾。

從趨勢和矛盾里找獨角獸

全世界所有的大公司都是應運而生的。所謂應運而生,就是企業誕生於大趨勢中的大市場,同時能解決主要矛盾。

要尋找未來5到10年內的獨角獸,先判斷什麽是大方向?什麽是大趨勢?什麽是大市場?進而看到5年後,尋找主要矛盾。以醫療技術為例:

中國正在經歷醫療市場化的過程,當醫療市場充分開放以後,比如實現了市場化定價或者市場化資源調配等等,就會是一個幾萬億級到幾十萬億級規模的總市場。與這個大趨勢相對應的大市場就會在很多不同的方向上出現。

比如,相對人口數,醫生資源比例的嚴重不足,就很可能是一個主要矛盾。再比如,對照國外經驗來看,市場化完成之後,醫療的支付方式會變成保險,但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險不足以應對市場化定價後的醫療市場。這些大市場大趨勢下的主要矛盾還有很多。

提升附加值?靠品牌、靠渠道

按這個邏輯,會發現更多的大趨勢、大市場。比如說中產階級的消費升級、一二線城市的服務業改造等等。Frees關註的生產制造行業的能力輸出或升級也是一樣,這些市場的主要矛盾都很類似:到底什麽能夠升級他們的附加值?答案無非就是科技、效率和管理。

目前,中國的生產制造行業受到很大的挑戰。我國原有的生產制造行業,主要產能是原始附加值的代工產能。其實經過15-20年的積累,我國已經具備中高端的生產制造能力,全球很高比例的中高端產品都在中國生產制造。

但目前的生產制造力,沒有形成高附加值,背後原因很複雜,簡單歸納為兩點:

不是科技能力不足,而是品牌能力不足,理論上品牌才能顯著提升產品附加值;行業升級的典型路徑是第二產業轉型第三產業,臺灣香港都經歷了這個過程。

但大陸的人口數量和密度決定了不可能將全部完成第三產業改造——大陸必須有足夠大量的工業生產制造存在。所以,除了具備提升工業附加值的能力之外,找到實現高附加值的產品輸出地也是很重要的環節。

兩個原因相交叉,就是Frees投資外貿出口品牌電商的理由:

這個行業滿足大趨勢、大市場,並且足以解決兩大主要矛盾“在這個時間點上,誰能把這些先進的生產制造加工能力,以更高的品牌附加值實現輸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附加利好就是人民幣的貶值預期。

投資三只松鼠的故事

 

三只松鼠年年翻倍成長

FreeS除了布局最早期的案子之外,還轉投最晚期項目,比如最近3億投D輪的三只松鼠、五億投uber等等好幾個。這種晚期、高估值項目以專項基金的形式操作,不動用早期基金的錢。

為什麽三只松鼠這麽高的估值,還堅定不移的投它?不單是因為過往業績、可觀的現金流,更重要的是看好未來的健康高速增長空間。

三只松鼠很大,但可能大家不知道,它依然處於翻倍增長的發展階段——大前年3億多銷售額、前年12億、去年25億——年年高速成長,年年盈利。很多微觀指標都指出,銷售增長的同時,品牌同樣健康高速成長。

首先,基於對企業過往歷史和能力的了解,其次,企業在未來數年內符合我們期望的擴張方向,並且確實具備覆蓋預期的實力。投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電商走向線下

三只松鼠要做什麽樣的事呢?

2015年是互聯網消費領域的洗牌年,從整個商業布局上,有這樣的幾個變化正在發生:

第一, 幾乎所有的電子商務已經過了流量端的高速增長期。互聯網上的流量增長,再也不會像2013年以前那麽迅速,亟需更多的拓客方法。

第二, 國內二線以下城市的消費力迅速增長,但與之相匹配的線下零售業態沒有充分發展。

這兩句話交叉起來,我們就可以看懂包括三只松鼠在內,京東和淘寶以各種方式加速進入二線、三線以下城市,推廣新用戶和新場景的新動向。

線下零售行業的不充分發展給了互聯網公司獲客的空間:線下發展新用戶轉回線上消費,或者線下體驗、線上消費等等。通過很多方式,把非典型的電子商務用戶往線上遷移。

但是要註意,這並不意味著“純線上走不通”,而是對於這樣量級的企業,純線上的消費者增加數量跟不上他們的體量增長需求。發展線下和三四線城市,只是拓展更多的場景,增加新用戶的正常行為罷了。

O2O不是偽命題

最近另一個火的話題是,隨著O2O領域資本的轉冷提出的“O2O是偽命題”。事實上,結合之前提到的電子商務對比,O2O是不是偽命題一看就知道。

電子商務2009年開始熱、2010年很熱、2011年達到高潮,隨後迅速轉冷。這一波熱潮中,無數的B2C電子商務網站獲得投資——人們認為不管是賣什麽,哪怕是鞋、襪子、零食,每一個品類都可以變成獨立入口。

那時融到錢的B2C企業肯定有上千家,2011年變冷之後,死了一大片有的幸存卻變成了不賺不賠的小生意。但唯品會、京東、天貓和聚美等等幾十家電商網站,也是在那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退潮後的大贏家。

所以,你不能認為電子商務沒有任何價值、也不能認為那時電子商務太過超前——市場上顯然有成功者。只是資本的瘋狂和泡沫導致過多的企業湧入,上千家B2C網站中只有不到5%的公司,真正的變成好公司。

昨天的電商,就像是今天的O2O:一年半到兩年的O2O投資高潮後,市場迅速轉冷。今年就足以比較明確的看出,在上一波的熱潮中,哪一些企業會逐漸成為後面的贏家。

不過,有一點本質不同的是:服務行業需要人來提供服務,標準化程度肯定比不上電子商務的標準化商品。這種行業特征,導致O2O很難一家獨大,在O2O行業洗牌之後,剩下的O2O企業數會比電子商務多得多,同時單個企業的體量也很難達到京東、天貓那麽大。

Q&A

問題1,您怎麽看一個創業者是否值得投資?

一個好的創業者通常有幾個特點:

1,對於大趨勢有比較深入的思考,有比較好的商業敏感性;

2,對於他的商業模式為什麽能夠解決大趨勢中的主要矛盾有更好的思考,明確的知道為什麽做、怎麽做以及想要達到的效果;

3,他能夠在關鍵問題上,對問題的本質有更好的判斷。

我在做互聯網品牌的時候認識了正在做阿芙精油的雕爺,我覺得他就具備了這些特質。在他的微信公眾號上,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見解都是深入思考後得出的。從私下的溝通中也能夠發現,他的思考能力很強,像雕爺這類型的創業者也是我喜歡的類型。

問題2,對於創業者來說,哪些屬於比較好的創業行業,哪些屬於不建議去創業的行業呢?

我之前說過,選擇大方向大趨勢中的大市場,同時能夠解決其中的主要矛盾,這樣的創業一般是比較好的。

我舉幾個例子:

1,中國處在一個整個需要改變系統的過程中,中國的材料行業屬於實體經濟中的一個部分,從邏輯上來說,這個行業是比較好的,石墨烯是一個新出現的科技趨勢,但是從他的刑期到工業化再到生產制造是需要漫長的過程的;

2,中國的醫療行業正在市場化,包括醫療資源的市場化、定價的市場化以及保險等方面,互聯網保險也可以算在這個方向里。對於保險來說,他本身是有政策和資金的門檻和挑戰的,這個問題需要思考,但這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大市場。

3,現在有很多做二手房買賣O2O的公司,究其本質原因,在房地產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中國房地產已經出現了暫時的供過於求,這種供需關系的變化是一個重大轉折,在這個時候就會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所以房地長O2O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相對來說,智能硬件就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方向。簡單來說存在這樣兩個問題:

1,市場規模不夠是最大的挑戰;

2,硬件產品化的速度太快,這就意味著毛利的空間會迅速降低,企業的競爭力也會下降。

從智能硬件的發展歷史來看,每當有新的智能硬件出現時,都會湧現大量的品牌,但是很快就會合並收縮到少數幾個品牌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所以大部分的企業很難賺到錢。

現在還有很多企業在做O2O社區電商和社交電商,在這個方面,有些問題是要深入思考的。

對於物理上的社區電商,他本身根據人群聚集的情況就會形成商業入口。相對來說,互聯網上的社區社交電商不具備這種特點,你要思考的問題就是用戶為什麽要聚集在這里,你通過什麽來凝聚用戶。

問題3,您怎麽看互聯網金融的創業和投資呢?

中國的金融行業是非常巨大的。在過去由於銀行受到政策壁壘的保護,居民的消費觀念還沒有轉化到金融資產中,這些原因導致了中國的金融行業在不同的方向里都有巨大的創業空間。在金融創業中,要符合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大方向。總而言之,在金融行業很難出現壟斷,這是服務行業本質決定的,所以還是有很多創業機會的。

對於互聯網金融領域里的投資,很多人都說現在是資產荒,資產荒主要存在於固定收益類資產中,傳統行業中大型企業的不斷借貸風險提高,銀行和典型的金融機構放貸收縮,導致了資產荒的出現。而權益類資產,比如股權類相關的資產,在一二級市場中憑借自身能力也能快速發展。

中國的資產慌,並不是真正的慌,而是處在了資產結構的轉型過程中,需要從固定權益類的保底產品慢慢轉向權益類的浮動收益產品

標簽 李豐V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848

李豐首次披露所投VR項目,稱應用爆發至少需等到明年下半年,現階段只投關鍵技術節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6/156095.shtml

李豐首次披露所投VR項目,稱應用爆發至少需等到明年下半年,現階段只投關鍵技術節點
VR君VR君

李豐首次披露所投VR項目,稱應用爆發至少需等到明年下半年,現階段只投關鍵技術節點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對VR圈獨家透露,目前完成交割的所投VR項目共四個,包括Unity,Insta360,RockVR以及Mintmuse

李豐透露,目前完成交割的所投VR項目共四個。

在5月26日的VR產業發展論壇上,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在《VR投資新賽道前景與現狀》的主題演講中,首次披露了日前峰瑞資本在VR領域所投項目,並指出,現階段消費層面的應用還遠沒到爆發期,現階段主要關註能解決關鍵技術節點的公司。

就此,VR圈也對李豐做了更為詳細的專訪,探尋其投資邏輯。

以下根據李豐演講及專訪整理:

為什麽不投應用

應用最根本的商業模式就是占用更多時間。

而目前,無論是VR固有的特點,還是人體機能的適應性,關鍵技術的遠未突破,都導致VR設備不可能長時間占用人的時間。

而技術想要突破門檻並不那麽容易,這是一個聯動的過程。

舉個例子,在顯示技術上,4k就是一個坎。

並不是說沒有4k屏幕可用,而是即便用了4k屏幕,其他相關的問題也解決不了。

比如,使用4k屏幕,那就意味著每一幀的計算量都會以平方級的量級增加,而計算量的增加又產生兩個需求:

第一,需要信息采集的敏感度和精度大規模

第二,後臺的計算能力需要大幅度提高

只有這兩個問題解決了,使用4k屏幕才變得真正可行。

推而廣之,想要真正呈現更精細的VR畫面,就需要更強大的信號處理能力和圖像計算能力。另外,還有賴硬件傳感器精度的提高,包括動作、位置、方向等傳感器的技術成熟。

這是事物進化的邏輯,只有A具備了,才有B,B具備了才有C,同樣的道理。

只有等所有的關鍵性技術都解決了,才有可能使得用戶長時間在VR里停留,長時間停留才為大規模爆發提供了基礎。

因此,從這個層面看,目前離應用離爆發還有比較長的距離。

由於投資應用隨機性比較強,離爆發越近越好。應用投資就是,投中了就是1,投不中就是0,賭的成分很大,賭贏了就贏了,輸了就輸了。現階段不做重點考慮。

我認為,至少明年上半年之前,都不會出現爆發。

現階段的投資邏輯

目前,主要會從兩個方面進行投資:

第一,平臺

第二,關鍵性技術節點

平臺已經所剩不多,僅有的也搶得厲害。我們以6000萬美金領投了全球最大的遊戲引擎平臺Unity的C輪融資。

關鍵性的技術節點包括展示技術、圖像拼接、傳感器技術、音頻、對焦、捕捉等。

目前峰瑞資本已在這方面布局兩家公司:

一家是做VR視頻播放技術的公司,解決圖像飄移等問題,其創始人曾在Oculus工作;

另一家為球形聲場的公司,與現階段的2D聲場不同,這是VR世界里的聲音解決方案。

看好真正有技術儲備,做過很長時間的技術研究的團隊。

大疆是典型例子。早在無人機變成商業模式前,大疆的創始人就已經在飛行控制上做了非常長的努力和研究。

就VR來看,技術其實並不僅限於軟硬件技術,還需要結合生物、心理、人體機能生理做研究。Oculus目前的研發人員就有不少來自其他領域,結合VR做研發。

將目光聚焦在這兩個領域,也更容易看清楚當下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技術的發展階段,這樣就能感知到,是否到了應用快要爆發的階段,為投資應用做鋪墊。 

唯一投過的消費應用

目前,峰瑞唯一投的消費應用只有做消費級相機的Insta360,從天使輪開始,一直到B輪,峰瑞均有投資。

之所以投資這家公司,從投資邏輯來看,目前全景圖片及全景視頻領域已經具備了應用的條件。

為什麽這麽說?

這個領域既可以通過2D的屏幕用裸眼來觀看,也可以通過VR 設備來看。並且,這個領域不需要強烈的交互,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暈眩感。

而從創始團隊來看,其有著比較強的技術基因,一直埋頭在視頻和圖像拼接領域,也推出全景相機。全景和全景設備的本質,就是拼接技術。

目前,Insta360已經在內容上與各大視頻平臺建立了聯系,解決內容從產生到落地的問題。

總結來說,我對VR新賽道投資的觀點是:

一、應用現階段不會暴發

二、關鍵技術節點值得關註

三、VR周邊、交叉領域可以關註

李豐峰瑞資本V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07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黑科技是註定要發生的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741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一輛無人汽車幾十萬美元,80%的成本是感知元件。這些感知元件就屬於黑科技,它幫助無人汽車捕捉信號,對路況進行識別和判斷。這些黑科技將繼續進化和發展,直到變得成本很低,然後無人汽車時代就會普及。

現在的電池,基本都是電解液形態,不能隨便彎曲和折疊,否則容易爆炸。以後可能會出現全固態的電池,這就需要突破黑科技技術。一旦做出了固態電池,就能打開和新增無數新的應用場景。最典型的是電子產品的彎曲。

黑科技並非我們創造的一個風口,而是未來3-5年內一定會發生的事。我們認為模式創新的時代結束了,更為底層意義上的技術創新時代已經來臨。

它是工業化的導火索

2015年峰瑞成立時,我們確定了3個主要投資方向:消費升級、企業服務和深科技(deep tech)。其中,消費升級和企業服務並不新鮮,但深科技是個全新的投資領域。

深科技主要是美國的叫法,中國創投圈習慣稱它為“黑科技”。不論是哪種叫法,都是指還沒有被大眾應用,處在不可理解、不可想象、不太成熟階段的技術。這些黑科技,往往出現在未來註定要發生的一些科技趨勢上。

比如,我們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將是一個趨勢。現在已經有無人汽車被研發出來,但成本很高,一輛無人汽車幾十萬美元,80%的成本是感知元件。這些感知元件就屬於黑科技,它幫助無人汽車捕捉信號,對路況進行識別和判斷。這些黑科技將繼續進化和發展,直到變得成本很低,然後無人汽車時代就會普及。

當這些黑科技發展到一個臨界點或者拐點的時候,就會促使相關科技產品迅速進入工業化時代,它是工業化的導火索。

這一幕,之前已經在智能手機和無人機等行業上演過。智能手機之所以能普及,是因為芯片和陀螺儀等關鍵黑科技技術的進步,提高了智能手機的性能,降低了成本。無人機很早就有了,但成本很高,一直在軍用領域使用。但隨著加速器、陀螺儀和計算芯片等核心部件的技術進步,無人機的成本從幾萬美元變成了幾千美元,從軍用變成了商用,現在正降到一千美元以內,開始進入民用階段。

進入民用之後,會爆發更多的應用場景,應用場景豐富了,平臺級公司就會出現。比如智能手機能爆發,主要是聲學、芯片、顯示和觸屏等黑科技解決了,然後才出現手機操作系統安卓。PC也是,先有關鍵技術的突破,然後才有Windows等操作系統的出現。

我認為未來黑科技領域如果出現一個平臺級公司的話,一定跟能源有關。

過往人類歷史上若幹次工業革命,都是通過商業模式把生產效率推到了極限。但現在你很難從供需關系的邏輯上找到更好的提升效率的辦法。我們認為從大的商業邏輯來看,共享經濟模式已經把資源利用的效率推到了極限。比如,Uber和滴滴已經把交通資源的利用效率做到了極致。要想把效率再提升一個層次,就需要無人汽車來解決了。於是Uber開始砸重金在研發無人駕駛汽車。

所以我們只能在提高基礎設施運行的效率上尋找下手點。什麽是基礎設施?我們認為是能源。過去能源行業也進化過好多次。從最早燒煤,到用電。從最早遠程輸電,到後來就近建發電廠。

現在能源這塊需要被突破的黑科技技術有很多,其中儲能技術是關鍵,儲能就是電池。現在的電池,基本都是電解液形態,不能隨便彎曲和折疊,否則容易爆炸。以後可能會出現全固態的電池,這就需要突破黑科技技術。

一旦做出了固態電池,就能打開和新增無數新的應用場景。最典型的是電子產品的彎曲。現在很多電子產品的屏幕已經可以彎曲了,但電池不能彎曲。

針對能源,我們投資了一個電池項目叫“清陶”。我們還投資了一個GPS芯片項目,它能做到讓GPS的耗電量降低為原來的七十分之一。這意味著,一旦這個項目產品化和工業化,能極大促進可穿戴設備的發展。現在可穿戴設備普及度不夠,主要是GPS耗電太快,設備待機時間太短。

“投資核心科技趨勢之下的關鍵技術”

目前我們基金的總規模是40億元左右,超過四分之一的資金投向了黑科技領域的十幾家公司,覆蓋VR、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科技、環保、材料、能源、醫療與大健康等領域。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大對黑科技的投資力度。

在投資黑科技時,我們的思路是投資核心科技趨勢之下的關鍵技術。

比如我們重點關註VR行業。這個行業有個大問題就是眩暈感。造成這種感覺,一方面跟用戶的生理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也跟一些VR黑科技還沒有被突破有關。

VR眼鏡要給你呈現相應的情景,需要捕捉你的移動狀況,這涉及傳感器技術。傳感器捕捉到了你的移動情況後,會把信息傳回CPU等計算單元,計算單元把信息計算一遍,然後把相應的情景呈現給你。這個計算過程要精準,呈現速度要快,要不然你移動了,看到的情景還沒動,你就眩暈了。所以,我們投資了一個VR領域做雙目攝像頭的項目,它能低成本且高質量地完成信息捕捉和處理。

VR行業的另一個瑕疵是畫面有時候會發生拖尾現象,造成不真實感。這是因為不僅要計算單元算得快,還要顯示單元顯示得足夠快和足夠清晰。所以,就算傳感器技術解決了,避免了眩暈感,但如果相應的顯示器技術不解決,VR還是不能帶來很好的體驗。

可見,黑科技之間是相互制約和依存的。所以,對關鍵領域,我們采取的是全產業鏈布局的投資思路。比如,我們既投資了做VR視頻播放技術的公司,又投資了VR聲音解決方案的公司。

一旦所有關鍵技術得以突破,就會大量投資進入VR內容領域,內容一多,VR的發展就會加速普及,然後催生更多的VR應用場景,這樣人才和資金又會更多,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我們還重點關註智能機器人領域的黑科技,主要是交互技術,而交互的關鍵又是語音識別。谷歌的搜索技術已經很好,但依然只能識別簡單的句式。對機器人來說也是,目前很難識別人類太長的語句。所以,我們投資了一個叫聲智科技的語音識別公司。它是中科院的團隊出來做的,原來做軍工項目,現在做商用。

我們傾向於投資那些很快就能實現工業化,或者接近工業化的黑科技。我們認為最好的科技產業化,是需求已經開始出現,你只需要讓科技成果在既有的鏈條上去商業化,不需要大規模地更改上下遊的產業鏈。

現在投資黑科技的機構很多,除了我們這種專註黑科技的機構外,一些老牌VC和專註於清華創業者的天使投資機構也在布局。

我們強調的是對黑科技創業者在投後上的支持。比如,我們在美國投資了一個黑科技眾籌平臺propel(X),並負責該平臺在中國的運營。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服務和扶持國內黑科技創業者。

現在中國擁有黑科技技術能力的人,大多數有海外背景,主要是技術極客。但黑科技還需要創業者具備產品的工業化和商業能力,需要他們具備企業家素質,這對很多技術人來說比較難。所以我們會幫他們去尋找相應的合夥人。

另外,我們還投資了一些黑科技領域的底層技術公司。這些技術公司可以幫到黑科技創業者。

“模式創新已經頂到了天花板”

黑科技並非我們創造的一個風口,而是未來3-5年內一定會發生的事。我們認為模式創新的時代結束了,更為底層意義上的技術創新時代已經來臨。

今天的模式創新已經頂到了天花板。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靠的是增長創新,大家做的都是增量市場。但現在,中國經濟發展沒那麽快了,所有行業都面臨一個轉折點,需要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比如,互聯網行業,網民數量和互聯網的滲透經過了十幾年的高歌猛進,現在開始趨於平緩。但效率的提升依然有空間,這個提升效率的工具,就是技術創新,是黑科技。

黑科技對中國經濟來說意義重大。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提高各個產業的附加值。而黑科技顯然是提高附加值的最好辦法。而且我覺得中國在黑科技領域有很大機會和優勢。一是中國有很多擁有黑科技專利的人才,過去都去國外,現在都願意留在國內。二是中國的產業鏈和配套基礎比較好。三是過去產學研更多停留在口號上,現在國家、企業和風險投資都開始關註和投資黑科技,產學研的結合會真正啟動。

但對於黑科技的投資,又費柴火又費人。

科技投資方向很多,每一個方向都很專,每個人只能看一兩個垂直的方向。投資黑科技要求投資人非常專業,你光懂相關領域不行,還要有外腦作為專家和顧問。

投資項目又不好找,找完了以後不好論證。你既要在學術上論證它是否可行,不要太超前,又要在工業上論證它能規模化和工業化。

投資商業模式,你只需要做兩個判斷。一是商業趨勢為什麽會出現,什麽時候會出現。二是這個商業趨勢下,哪一類的商業模式可能勝出。而技術投資除了商業判斷和敏感度,還需要專業度。比如投資人工智能,你需要知道關鍵技術是什麽,可以用什麽機制解決,誰解決得比較好。

但技術投資有個好處是,如果你找對了項目,這事基本就成了。因為黑科技從一開始就具備內生價值,技術創新不需要像商業模式創新一樣去建立一個閉環。

過去,大家的投資路徑是,找到一個商業模式和對應的公司,先投第一筆錢,讓這個公司把想法變成實踐。第二筆錢是讓他們小規模慢跑起來。第三筆錢是讓他們發足快跑,跑馬圈地。最後一筆錢,是讓他們去爭第一,讓他們做到行業壟斷。如果做不到第一,可能就死掉或者被賣掉。

但技術投資的每一輪融資,都是對過去既有價值的認證和認可,每一輪融資都讓它的價值進一步積累。原來是你死我活,大家一天到晚催著CEO稀釋自己的股權不斷去融資,為的是跑到終點,成為第一名。但現在黑科技公司是共生共存。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沒有太大的壓力。

而且,做商業模式創業,需要面對BAT等巨頭的競爭。但技術創新的創業者,即便你融資慢一點,發展慢一點,只要你確實有技術含量和壁壘,巨頭很難打死你。對技術創業者來說,融資能力只是其中一種競爭手段,不是全部,也不是最重要的手段。

當然,投資黑科技,要有一定的耐心,因為它的投資周期會比商業模式的投資長一些,但投資風險也要低一些,投資回報也可能更大一些。對於黑科技,退出渠道很多。比如現在很多公司都在投資和購買黑科技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對黑科技很感興趣。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1973年出生在合肥,擁有北京大學化學理學學士學位與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化學理學碩士學位。他先是加入新東方工作7年,然後出來短暫創業,之後加入IDG工作了7年。在IDG,李豐重點關註電商、O2O、互聯網金融、教育、年輕人生活方式等領域,主導投資過三只松鼠、宜信、銅板街和Bilibili等項目。

2015年,李豐離職創辦峰瑞資本,重點投資黑科技。所謂黑科技,也叫深科技。它主要指的是在一些前沿科技趨勢下,尚未被完全突破,或者做得還不夠好的關鍵技術。比如人工智能領域的語音識別技術、無人機領域的懸停技術、VR領域的傳感和顯示技術。“模式創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技術創新的時代已經開啟。”李豐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對所有投資機構來說,不能再簡單地尋找一個風口,而是要賭那些註定要發生的事。黑科技,就是未來三五年註定會發生的一件大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874

峰瑞資本李豐:滴滴收購Uber後,漲價是必然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53.shtml

峰瑞資本李豐:滴滴收購Uber後,漲價是必然的
李豐李豐

峰瑞資本李豐:滴滴收購Uber後,漲價是必然的

李豐說,中國的金融監管不是趨嚴,而是合規。

昨晚,黑馬學吧APP聯合一直播發起的《大佬直播招徒第二季》如期進行,本期大咖為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他帶來的分享話題是,如何尋找有大視野、 良好認知和敏銳判斷的創始人。如何在經濟循環時代中順勢而為?

口述丨李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

整理丨石慧 孔樂

這兩天的刷屏級新聞,恐怕非滴滴收購Uber莫屬了。作為Uber的全球投資人,李豐也在這次直播中談及該話題。在他看來,“一人一車一司機”的專車服務,消耗的路面資源大概是應使用路面資源的140%,這不符合中國路面資源緊缺的國情。

“如果不是因為競爭,補貼、大規模燒錢,專車市場應該是一個比較小眾的市場。”李豐說,“合並最大的結果可能是導致專車變得相當不便宜,從而專車市場份額減小”。

此外,李豐也對這一輪資本寒冬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中國顯然處在流動性充裕的階段,即“錢還多”的階段。  

本次直播最終最高在線人數為62.5萬,黑馬學吧&鳳凰&一直播各平臺最終累計觀看人數882.6萬。

以下為李豐在黑馬學吧上的直播實錄節選。

"滴滴UBER合並,漲價是必然。"

李豐在黑馬學吧上說

拋開“分享經濟”這個邏輯,出行市場火爆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去監管化。但是,中美兩國的出行市場是有差別的。

中國的典型問題是,城市規模較大,大城市總量較多,單個城市的人口總量和密度都比較大,路面資源緊張程度更高。大城市里出租車每天需要跑16個小時,占據了很多的路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往約車市場從出租車開始切入,降低了它的空駛率,提高了路面使用效率,恰巧能夠緩解路面資源和交通資源不足的狀況。

所以,無論Uber還是滴滴,在中美兩國的啟動點不同。這是一個差別。

還有一個差別,專車市場在美國已經成型很久了,已被充分市場化。所以,在美國啟動專車時,大家對這種服務模式並不陌生。而在中國不是這樣。大部分人並沒有在出租車和酒店用車之外體驗過專車的服務。

我很早的時候體驗過一次專車服務。那時從北京機場回家,當時的專車流程是這樣:先預約好➡預扣信用卡額度為預計里程數的120-140%➡這個過程沒有監控。這樣一來司機就會繞路。也沒什麽服務標準,發票也是兩個月以後才寄到。

所以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出現專車市場,市場培育了很長時間,才走到今天。

而且,專車原則上是“一人一車一司機”,在每次服務過程中,消耗的路面資源大概是應使用路面資源的140%或者更高。如果不是因為競爭,補貼、大規模燒錢等,專車市場應該是一個比較小眾的市場。我猜測,滴滴和Uber合並後,專車市場將達到穩定狀態,理論上是個小眾市場。

所以,合並最大的結果可能是導致專車變得相當不便宜, 市場份額減小。在中國,應該是“一車多人”的方式,尤其是偏公共交通系統的方案,才應該變成主流。可能企業會越來越多地想辦法去做“一車多人”的解決方案。這是我對兩家合並最確定的看法。

滴滴要增強顧客忠誠度

才能進入汽車金融

滴滴未來有進入汽車金融市場的趨勢,因為大家都在想辦法進入汽車的上下遊延伸服務,不管售後還是售前。

但我不確定的是,這種金融交易的服務,能否實現一個較大的交易金額?比如,當你信任一個平臺時,你可能會在上面消費過10塊錢,但如果我讓你在上面完成1千或1萬塊的消費,你的信任程度是否會改變?

可以說,這種金融交易服務有較大的風險和挑戰,因為通常在這種高價低頻的服務中,建立用戶信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通常來講,一個用戶要消費一個品牌5-7次,才會建立起對該品牌的忠誠度。

拿出境遊講,按照現在人均出境遊的頻率,消費者要在同一個平臺消費達兩年以上,才能夠建立起對它的品牌忠誠度。

滴滴進入汽車金融這一延伸領域,是機遇也是挑戰,它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於:品牌是否足夠誠信,能夠建立足夠好的顧客忠誠度,形成足夠大的黏性。

包括滴滴和Uber在內的所謂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最難的事情都是“擁有、供給”。誰手里有了最多的專車司機,誰就有了最重要的競爭力。

中國的金融監管不是趨嚴

而是合規

去監管化會暴露出一個比較大的市場,不僅打車市場如此,互聯網金融從2013年二季度開始也非常火爆,正是由於金融市場出現了一定的去監管化,才造成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因為監管化在某些情況下,會抑制一些需求,降低效率。

最近金融市場監管的方向挺好。比如,醫療政策的變動在各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先“放”一步,然後找到這些創新事物的規律,再慢慢做一層監管,做完了之後再放一步。

從中國的金融監管來看,我覺得金融創業還是有很大機會的,雖然現在看起來趨嚴,但本質上各個國家的金融監管,最後采取的方法都是一樣的,就是所謂對底層資產的可穿透和對於不能穿透風險人群的“保護”。

如果你創新的是資產端,至少要確定創新資產是什麽,才不會導致風險大幅度的積累,這是監管的一個方向。

而對於資金端,在美國有個非常嚴格的說法——“合格投資人”,就是有不同等級的、對不同類型的風險具有承受能力的投資人。劃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創新資產的時候,看清楚這個資產大概的模樣,就會使這個資產只在它對應風險承受範圍的人群 中銷售,並且不允許跨越這個人群,不允許向風險承受能力更低的人銷售。

現在看中國的金融監管,所有的方向都是在這兩個方向上努力。我覺得中國的金融監管並沒有趨嚴,而是需要你在這兩個方向上做得更合規。

提高實體經濟效率

僅有互聯網優勢是不夠的

假設互聯網的優勢能給一個企業加20分,比如旅遊行業,平均能打到75分,一個企業要想打到80分,那麽它在線下至少要能達到60分才行。

在美國的電商業中,亞馬遜和eBay是在第一輪互聯網泡沫中產生的企業,其實2000年之前,亞馬遜已經做了20年的零售。事實上,在美國如果線上按GMV(成交總量)來排名,大概除了這兩家之外,剩下的都屬於傳統行業進入的互聯網。

為什麽傳統行業的公司占據了電商企業的前5名、前10名呢?因為零售業在美國是一個充分發展、充分競爭的行業。這個行業在線下的競爭已經很激烈了,分數已經達到80分,如果線下的這些人學一點互聯網,哪怕只加了七八分,大概也夠85分以上 水平了。

再看中國,如果你湊巧通過互聯網+解決的是一個線下行業,可能最終大家在比拼效率的時候,仍然是原來線下效率非常厲害的人,才有可能把這件事做得還行。雖然資本和資本泡沫可以給你更長的時間、更多的試錯成本,但一旦這件事回歸到市場規律,大家還是看誰解決實體或線下的效率更高。

我覺得中國現在提升線下效率是個最大的機會。當然,這一輪的機會,對於純粹的互聯網創業者,會變得很不容易。 這里面最難的一件事情就是,你需要面對原來在線下已經是高手的對手。

而像金融、出行、醫療等,這些行業還沒有被激烈地市場化,讓線下經驗不是頂級的人重新做一個商業模式,還有可能。因為一個未開放的行業,線下的競爭效率可能只有40、50分。你可以想各種各樣的創新辦法,至於這個辦法是不是能在這個去監管化的市場中跑出來,很多情況下要靠運氣,市場節奏是非常難把握的。

我們現在非常願意看到面向實體經濟,提高行業效率的創新。比如,重新做了一遍品牌,重新註入了技術,重新做了長期的減員增效。

什麽是減員增效?簡單來講,如果不是使用了進步的技術手段,就是使用了更好的管理方法和 系統。這些都是有可能的方向。

從流動性層面看

現在一定不是資本寒冬

我想借WeWork這個公司來講一下對資本寒冬的看法。去年八九月份時候,我們看了WeWork ,其實當時是有可以領投它的機會的,但最終我們放棄了,主要原因就是“資本寒冬”。

通過研究美國WeWork用戶群的分布,我們發現其中有30%左右是自由職業者,而在中國是沒有這種所謂“共同創業空間”的。

WeWork是於2008年在美國金融危機時期內崛起的公司,如果現在讓WeWork在美國重新來一遍,這個機會應該很難再有了,現在紐約這樣的金融機構相對很多了。它當時的啟動節點湊巧是金融危機,很多金融機構都沒了,房地產才有了重新做的機會。 

從經濟周期的角度來看,美國當時明顯處於逐漸升息的周期,意味著一次漏洞性的收縮,就是廣義上講的,市場上的錢開始變少。錢變少了,最容易受此影響的是風險資產的價格,如股權投資市場和股票市場。這也導致美元進入升息周期後的兩三個季度,非常多的公司估值都出現了較大規模的下降。

所以討論資本寒冬的時候,還是要先看大的市場。第一,我們要先做一個判斷, 你所處的位置和階段,錢是會變多還是變少? 我覺得中國目前顯然還處在流動性充裕的階段,就是處在錢還多的階段。

第二,目前中國處於資本寒冬的哪個階段,資本寒冬會持續多久?我猜這件事在中國經濟周期的調整里面,還會持續挺長時間。

那麽,目前為什麽沒有出現風險資產快速溢價的情況?原因是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這些充裕的流動性的錢,還沒有找到一個能很好地進入股權類風險資產系統里的機會。在美國 金融和股權市場都比較發達,而中國還處於逐漸形成的階段。

所以,從流動性的層面上來講,現在一定不是資本寒冬。因為這些錢本身的欲望足夠強烈,同時中國還有一定政策上的期望。最終的結果是這些錢一定會去到某些地方。

峰瑞資本李豐滴滴優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15

李豐:為什麽我看好黑科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2/162036.shtml

李豐:為什麽我看好黑科技?
投資人說投資人說

李豐:為什麽我看好黑科技?

創業門檻在提高、空白在減少,資本回歸理性,如何突圍?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李豐

我的投資偏向

我覺得做投資的成就感跟做企業相比差遠了,畢竟投資人是觀眾不是主角。但對投資人來說,最大的好處是總能選擇與自己喜歡的聰明人打交道。每個投資人都有偏向性,我的偏向性是在看創業團隊的時候,關註創業者在考慮問題時的獨立性和思考的深度。

創業者在選定一個目標之後,就會朝著那個目標跑。創業者知道終點在哪兒,但並不知道怎麽走,跟你往一個方向跑的人可能很多,在一大堆人在向著近似目標跑的過程當中,什麽起重要作用?

我認為在同樣情況下,如果你的目標比別人定得遠一點,走彎路就會少一些。具體就是在思考一件事情應該做到什麽程度、為什麽要做到那個程度時,比別人想得多或者深一些,瞄準的靶子比別人遠一點兒。想問題的深度或邏輯性上做得好的創業者,至少最後做成的可能性大一些。

我想講一下我投的“三只松鼠”這個案例,這是一個比較草根、做互聯網堅果的創業團隊。2年半的時間,從零開始做到年銷售額過10億,2015年的目標超過25個億。公司的成長非常快、甚至是太快。

創始人原來在一家做堅果的傳統食品企業做高管,企業規模也做得很大。在安徽一個縣城,我找創始人聊了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創始人覺得電子商務這個方向很好。我說:既然在你心里已經受到這個事情的誘惑,那你就出來做。

2014年12月份,三只松鼠的創始人帶著創業團隊來找我交流,他們覺得移動互聯網O2O在零食行業會有些機會,他們對應該怎麽做想了很多戰術的問題,品牌怎麽做、賣什麽東西、怎麽做規劃……因為移動互聯網或者O2O的出現,創始人察覺到了一些機會,這個機會的呈現形式更偏向渠道,而不是品牌。

我告訴創始人,投資人是無法替代你做決定的,你也不需要投資人幫你做決定。在你當初出來創業的時候,你證明了自己是優秀的企業家,想問題深入、商業敏感度高、執行力足夠好,加上帶的年輕團隊非常不錯,企業文化非常不錯。既然你已經做到這個程度,證明了自己有這個商業敏感度,就應該不顧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不應該太在乎投資人的觀點。你們下決定要做,我支持;下決定不做,我也支持。

如果你留意觀察,會發現原來叫做亞文化的生活方式,慢慢的進入了主流。舉兩個例子,你會留意到所有你使用的時髦的網絡詞匯來自於年輕人聚集的某個地方。當我們投最大的彈幕網站的時候,還被視為一個非常小眾的事情,僅僅不到2年的時間,彈幕已經非常普遍了。年輕一代正成為中國創投界的一道風景線,這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急不可耐地跳了出來,在社交、O2O等領域顯山露水。

年輕人更了解他們的同齡人,他們知道什麽東西是他們的痛點,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他們的挑戰在於,很多人還年輕成熟度不夠,做管理經驗還都不夠。如果湊巧他們中的創業者既代表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又在成熟度上超過了同齡人,理論上他們做就有優勢。其實馬化騰、丁磊他們去創業的時候,也都是20多歲,接近30歲。

判斷風口的三點經驗

早期投資要做好,無非就兩點:第一個看人準,第二個判斷趨勢準。但我投了將近100家公司,基本上沒有一家最後的商業模式跟最開始一樣的。

有些新鮮事物在早期可能看不清楚,但如果你在心里接受它、願意嘗試,花很多心思去思考和搞清楚其中的本質,就可能預測到下一個潛在機會。

好的創業者核心的特點在於:是否明確未來的機會、格局、方向,從而順應這個潮流。獨角獸之所以能成為獨角獸,在一開始的時候一定不認為自己是獨角獸,只是因為湊巧加入了某個軌道,在潮流的推動上站到了歷史的風口,從而成為獨角獸的。

任正非講過一句話,最終偉大的公司還是時代的公司,不只是一個CEO的公司。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你在正確的方向上,做了多少長期價值正確的事。

有三點經驗要分享。

第一,商業競爭永遠存在,大家可以拼創新,看韭菜誰割得最快。長期性上看誰的效率高,就是解決為什麽我多、你少的問題。

第二,你所做的事情不管多麽創新,大部分都是從以前的過程中得到的一些論證或者循環過程,總能找到一些跟前人類似的地方,來幫你做橫軸和縱軸上的判斷。

第三,事在人為是階段性的,不是長期性的。

增量市場是新的創業方向

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靠的是增長創新,大家做的都是增量市場。但現在,中國經濟發展沒那麽快了,所有行業都面臨一個轉折點,需要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

用小時候做的數學題比喻:一個水池,兩個水龍頭,一個水龍頭進水,一個放水,多久可以放光水池的水?

此前大家都擠破腦袋爭搶進水龍頭,可如今想的更多的是是制作一個更精美的出水龍頭,將原有的存量優化釋放出來。

增量經濟是由於中國人口紅利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大家對資源的爭奪已然到了頂峰。幾年前開始有變化,很多行業不再只尋找新客戶,而是優化、轉化原有市場容量。二十多年來太習慣於從增量來找到新市場,可是今後存量才是最有效率的創業方向。

以共享經濟為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共享經濟已經將商業模式創新中資源的分配效率推至極致。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加速行業基礎設施的創新,這一點在任何行業都是如此。比如我們之所以在可穿戴設備、IOT、物聯網或是智能設備的生活化應用中遭遇了阻礙,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不足。

商業邏輯的循環就是如此:通過某種形式的創新提升效率,並且在提升過程中不斷克服基礎設施的瓶頸並提高技術創新手段。

黑科技註定要發生

2015年峰瑞成立時,我們確定了3個主要投資方向:消費升級、企業服務和深科技。其中,消費升級和企業服務並不新鮮,但深科技是個全新的投資領域。

深科技主要是美國的叫法,中國創投圈習慣稱它為黑科技。不論是哪種叫法,都是指還沒有被大眾應用,處在不可理解、不可想象、不太成熟階段的技術。這些黑科技,往往出現在未來註定要發生的一些科技趨勢上。

比如互聯網行業,經過了十幾年的高歌猛進,現在趨於平緩,但效率的提升依然有空間。這個提升效率的工具就是技術創新,是黑科技。

現在投資黑科技的機構很多,除了我們這種專註黑科技的機構外,一些老牌VC和專註於清華創業者的天使投資機構也在布局。

目前我們基金的總規模是40億元左右,超過四分之一的資金投向了黑科技領域的十幾家公司,覆蓋VR、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科技、環保、材料、能源、醫療與大健康等領域。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大對黑科技的投資力度。

在投資黑科技時,我們的思路是投資核心科技趨勢下的關鍵技術。以VR為例,一旦所有關鍵技術得以突破,就會大量投資進入VR內容領域,內容一多,VR的發展就會加速普及,催生更多的VR應用場景,這樣人才和資金又會更多,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我們還重點關註智能機器人領域的黑科技,主要是交互技術,交互的關鍵是語音識別。谷歌的搜索技術已經很好,但依然只能識別簡單的句式。對機器人來說也是,目前很難識別人類太長的語句。所以,我們投資了一個叫聲智科技的語音識別公司,它是中科院的團隊出來做的,原來做軍工項目,現在做商用。

我們傾向於投資那些很快就能實現工業化,或者接近工業化的黑科技。我們認為最好的科技產業化,是需求已經開始出現,你只需要讓科技成果在既有的鏈條上去商業化,不需要大規模地更改上下遊的產業鏈。

投資黑科技除了商業判斷和敏感度,還需要專業度。比如投資人工智能,你需要知道關鍵技術是什麽,可以用什麽機制解決,誰解決得比較好。

過去大家的投資路徑是,找到一個商業模式和對應的公司,先投第一筆錢,讓這個公司把想法變成實踐;第二筆錢是讓他們小規模慢跑起來;第三筆錢是讓他們發足快跑,跑馬圈地。最後一筆錢,是讓他們去爭第一,讓他們做到行業壟斷。如果做不到第一,可能就死掉或者被賣掉。但技術投資的每一輪融資,都是對過去既有價值的認證和認可,每一輪融資都讓它的價值進一步積累。

做商業模式創業需要面對BAT等巨頭的競爭,但技術創新的創業者即便你融資慢一點,發展慢一點,只要你確實有技術含量和壁壘,巨頭很難打死你。

技術項目不需要像商業模式創新的項目必須做一個閉環在規模上取得優勢並獲得壟斷地位,技術類只要根據項目過去的積累和時間就可以判斷是否值得投資,剩下的問題就看它在工業化和商業化方面的領先程度。

技術類項目對CEO的要求也不太一樣,大概有兩點:

第一,掌握核心競爭力,CEO必須是技術方向核心人員。

第二,懂得平衡商業、工業和技術的關系。

完全不懂技術就難以把握這個領域的未來,如果太懂技術會掉進技術循環里,最好的方式是召集一個優質的團隊,有各自擅長的領域並且彼此了解,配合完成投資決策。悶頭往前跑並不是好事,團隊需要懂得平衡商業與技術的關系。

投資李豐黑科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