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嘉诚30亿真如A3-6搅醒沪上地产 新鸿基追资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309/05285947341.shtml





  亚洲首富李嘉诚这个“风向标”转向多方,鼓舞市场上更多的资金将筹码压向沪上商业地产

  理财周报记者 赵心砚/文

  香港地产大鳄李嘉诚在接连抛售数栋位于上海黄金宝地的商业物业之后,于近日决意逆市启动内地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

  2009年,内地楼市多空博弈的关键年份,李嘉诚这个“风向标”转向多方,无疑鼓舞了市场上更多的资金将筹码压在沪上商业地产身上。无论是最早 进入市场至今得以坐享租酬的恒隆地产(00101.HK),还是近两年为押宝内地而不惜大规模举债的新鸿基地产(00016.HK),港资开发商在上海商 业物业的争夺战中已是先行一步。

  与此同时,内地房企却拖累于居高不下的负债率和存量资产,在抢滩沪上商业地产的战役中显得有心无力。李嘉诚看多沪上物业,这无疑刺激了他们加速布局商业地产的欲望。但无论是有意与带头大哥分一杯羹的本土最强开发商绿地,还是已经进入商业地产注资最后冲刺阶段的世茂股份(8.69,-0.55,-5.95%)(600823.SH),如何迅速消化存量房并回笼资金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共同难题。

  内地最大项目即将破土

  李嘉诚看多沪上商业物业

  在2009年的头两个月,李嘉诚沽空上海地产的论断一时甚嚣尘上:1.5亿起价拍卖沪上豪宅玉翠豪庭的40余家商铺,将浦东御翠园200多幢出 租10余年的商业别墅“转租为售”。这位以地产发家的香港富豪接连抛售上海项目的一系列举动,曾被业内看作是境外资本沽空上海商业地产的标识。

  3月初始,李嘉诚旗下企业长江实业在内地最大的项目——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即将动土却传遍坊巷。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智奇在近日对媒体表示,收到长实副主席李泽钜的亲笔信,希望政府协助确保开工,目前长实已经做好所有准备,具体开工日期有望定在3、4月。公开资料表 明,该公司是普陀区政府在2007年为服务真如项目招商引资而专门设立的国有全资子公司。

  消息公布之后,投行瑞银将长江实业(0001.HK)的评级升至“买入”,并将其目标价锁定在75.9港元。

  对于长实真如项目即将开工的消息,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长实确实已经拿到部分施工许可证,真如项目即将于3、4月动工。该人士同时还否认了上海本土最大房产商绿地集团将参与真如项目。

  长江实业企业事务部的黄丽婷也对记者表示,“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正按长实的内部规划落实,但具体进度目前不便公开。”

  “作为香港的龙头地产商,长实此举证明了李嘉诚对投资大陆仍抱有信心,对于内地,尤其是一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开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香港大福证券研究部主管麦德光认为。

  不过麦德光认为,该项目对长江实业的短期股价不会有很大提振作用,因为商业地产初期租金的收益率不会很高,大约在10%-15%左右,至少需要10年时间来精耕细作。另外,房地产的业务盈利只占长江集团盈利比重的10%到20%。

  根据上海市规土局的公开资料,长江实业于2006年12月以底价22亿元竞得该真如副中心A3-6地块。该项目的楼面价将近每平方米3056 元,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近八成被规划为大型商业物业项目。何智奇认为,按照每平米售价2万的保守估计,该大型商业物业综合体至少能为长实带 来200亿元的收入。

  另据2007年政府出台的《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规划方案》,真如城市副中心被规划为上海市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城市副中心,前三个副中心分别是徐家汇、五角场和花木。真如将成为上海及长三角的服务中心,而长实开发的真如A3-6地块正位于该中心的核心位置。

  带头大哥一呼百应

  港资开发商布局沪上商业物业

  “真如项目的动工预期很可能会引起港资开发商投资内地商业地产的一波热潮。”麦德光这样预计。

  无独有偶,瑞银也在2月末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表明,长实真如项目的破土或显示了现金充裕的香港地产商,能在国内房地产周期接近谷底时买入平价土地的趋势。

  麦德光表示,长实在内地大部分的盈利都来自与和记黄埔合作开发的住宅地产项目,商业物业还没有开始贡献盈利。然而长实出手内地超大型商业项目, 相比起内地和香港的竞争者,有着资金实力和开发经验的独特优势。长实目前的资产负债率在10%以下,相比起内地房企动辄50%的资产负债率,长实现金流充 裕,无需过度举债,这对于讲求“永续经营”的商业地产来说尤为重要。从长期来讲,长实的商业物业将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租金回报,发挥商业地产“熨平经济周期 ”的功能。

  除了长实以外,其他香港开发商布局上海商业地产的步伐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是在被认作“内地房市调整年”的2008年,与长实并列“香港地产五虎”的新鸿基地产仍表示将增加投资300多亿元。

  在新鸿基扩展其内地房产版图的这三年中,其投资额比例由现在的17%提升至30%,投资额从现在的400多亿元升至700多亿元。

  新鸿基2007/2008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9月止,公司在内地的土地储备(总楼面面积)已经超过620万平方米,建成的10%土地均用 作高档商用物业,其中16%的土地存量位于上海。而在新鸿基吃进的沪上土地中,近80%将用于建设包括写字楼、商场和酒店在内的商业物业。这就意味着自今 年起新鸿基将有超过70万商用物业投向市场。其中,新鸿基位于上海陆家嘴(19.38,-0.44,-2.22%)核心的上海国金中心已于2008年11月封顶,看来公司将于今年觅良机将该项目推向市场。

  但新鸿基也因其对内地物业投资的放量而担负着沉重的资金压力。尽管港资开发商的现金流状况普遍优于内地房企,但根据WIND统计,截至2009年3月4日,新鸿基地产的经营现金流达-246.06倍,而长实的这一数据为78.09倍。

  而最早布局上海商业物业的恒隆集团在2008年已经尝到先行一步的甜头。至2008年来自内地的商业租赁收入已超过港币10亿元(合人民币1024百万元),超过租赁总收入的50%。目前内地的租金收益全部来自恒隆位于上海的恒隆广场与港汇广场。

  广州合富辉煌集团董事副总经理黎振伟近日表示,政府已经在力推安居房,宏观调控的大方向导致内地的住宅房价不可能再继续提得很高。而商业地产不 涉及民生,又是近几年才新兴起的投资领域,可提升运作的空间很大,所以外资机构眼下更热衷追捧零售商业。“目前,内地住宅地产的投资回报率大概为3%~5 %,而商业地产的回报率则有6%~8%。”

  受困高企存量住宅

  内地房企商业物业转向有心无力

  李嘉诚的逆市出手也刺激了内地房产商的胃口,越来越多的内地房企选择将投资比例倾向于商业地产。

  “发展商业地产是绿地的长期规划。”绿地集团办公室主任助理王晓东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绿地目前在上海的商业项目体量在50%左右,高于全国约30%的比例。”

  王晓东透露,绿地有意加入真如项目的开发,目前仍与有关部门进行初步接触。

  另外,具备“A+H”股优势的世茂股份的商业地产注资进程已过大半。世茂股份2008年报显示,国内已有9家地产公司完成了股东变更的工商登记手续,还剩2家物业资产尚未过户。

  记者联系世茂股份的董秘葛红卫,他表示“注资进程正在进行中,期间的具体进展不便透露”。

  不过,假如注资方案如期完成,世茂最终将获得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商业土地储备,总量将超越陆家嘴(600663.SH)、浦东金桥(600648.SH)等一线地产上市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业地产龙头。

  然而,内地开发商在商业地产的征途亦困难重重。

  首先,高库存的商品住宅房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开发商的商业地产资金来源成为难题。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前11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9 亿平方米,同比减少18.3%;空置面积达1.36亿平方米,同比增加了15.3%。房市需求萎缩,供给放量,内地开发商库存越压越高,手头也越来越紧。 截至2009年底,易居CRIC系统预期市场上的商品住宅房存量将至少达到2000万平方米。

  另外,国家力推保障性房源,在建的项目也要求小户型达到一定比例,这大大压缩了内地房企商品住宅开发的收益率,也挑战了内地开发商依赖资金快速 滚动的住宅开发模式。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在两会上表示,中央政府在2009年将投资总额908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并且,由于前两年的激进拿地策略,国内房企的资金链都异常紧绷,这令他们的商业地产扩张之路阻碍重重。以世茂股份为例,公司在2008年实现营 业收入4.7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7.64亿元,减少幅度为61.55%;实现营业利润1.2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24亿元,减少幅度为 50.14%。

  而同为世茂集团旗下的姐妹公司世贸房地产情况似乎更为糟糕,根据标准普尔在3月发布的中国房地产报告,世茂房地产被评为“负面”。由于世茂房地产的举债将陆续于2010年到期,以现有的现金流计算,届时世茂将不得不面对近50亿资金缺口。

  连续两年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缩减,世茂股份仍在年报中预估2009年的利润将达5.2亿元,利润超过4亿元。面对结果未知的注资进程,以及在几 年内无法产生现金流的待建商业项目,葛红卫向记者解释,“还是会来自老项目的销售”。根据公开资料,世茂2008年的主营销售项目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南京和 福州的住宅项目。

  然而自2月始,上海商品住宅的量升价跌令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参与到存量房销售的价格战中。对此,大福证券研究部人士表示,世茂如果不降价恐怕很难 实现其预期销售收入。根据易居CRIC系统,上海2月商品住宅销售总成交量环比增长33.6%,同比增幅50.5%。同时,成交均价达1.2万元/平方 米,环比下跌10.9%。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旗下商业地产业务的拆分反而可能为其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首先,世茂在大本营香港从未接手过酒店业务之外的商业地产,开发经 验不足;另外,世茂的竞争对手很多,包括内地的本土开发商和香港的大开发商;最后,注资过程牵扯到控股权和资产划分的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大股东利益的基础 上分得合理,是世茂股份成功转型商业地产龙头的关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78

张玉良与李嘉诚聚首上海真如副中心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24/159154.html


作为上海最后一个城市副中心,真如副中心大鳄云集,剧情正一幕幕展开。

3 年前李嘉诚拿下真如首幅也是最核心的地块,奠定真如的“江湖地位”后,上海本土的地产头牌——绿地集团也在李嘉诚项目正式启动半年后拿下第二幅真如土地: 真如副中心2幅商业地块,绿地以14.166亿元网上报价竞得。最终约9000元/平方米的楼板价已经涨了近3倍,但与周边地价相比,业内人士还是纳闷 “为何这么便宜?”

超低溢价率背后玄机

12月23日,绿地集团在启动上海崇明县长兴岛64万平 方米配套商品房项目的同时表示,公司新获项目50%以上均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进军真如这个上海核心地区商业地产大蛋糕,即是绿地集团今年加强 在上海市场综合性项目投资战略的核心策略之一。绿地集团是在最新“国四条”房地产调控政策出炉的次日拿下真如城市副中心B1、B2南块土地的。

今年年中,真如城市副中心举行的一次公开推介会上,推介的总面积达243万平方米地块项目(新建建筑面积约340万平方米),吸引了60余家开发商,绿地以外,还包括和记黄埔、新鸿基、仁恒、太古等众多地产大鳄。

B1、 B2南块土地作为真如土地全面出让的序幕,加上今年上海地市如此火爆,此前业内几乎一致预测B1、B2南块土地必将争夺激烈,但最终的结果却相当低调和冷 静,尽管共有24家房企领取了申请书,但仅3家企业提出参与竞买,两轮报价之后临近挂牌竞价结束之前一小时,绿地挂出的14.166亿元价格未遭任何挑战 直接成交,溢价幅度仅为20%,几乎创下了今年下半年上海土地公开出让溢价幅度的“最低纪录”。

“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影响”的观点显然站不住 脚。当天在真如地块前成交的一幅土地,是另一家上海本土大鳄——复地集团以8.84亿元竞得,同处于上海普陀区,客观而言地段远不如真如地块,但最终以 1.8万元/平方米的楼板价成交,达到起始价的3.25倍。同样在“国四条”出台后的这几天,上海甚至还出现了溢价率超过400%的土地出让。

“低价”似乎来得有些意外。

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则透露,“这应该是个合理的价格,结合相关地块在多个环节的严格投资开发要求,最终的成交情况是正常反应,这与那些几乎不设任何投资开发规范条件而竞价一路飙升的地块有根本区别。”

城市副中心之惑:拒绝高地价?

有 业内人士指出,公司总部一直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绿地集团,在该区域拥有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经验和资源。而且绿地集团参与真如副中心开发的相关工作,远在此 次正式拿地之前,早在今年年初,绿地就公开宣布,已经与普陀区政府签约,确定将参与真如城市副中心现代服务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建设。

作为出让方,为了保证真如副中心 核心区域项目的顺利开发和经营,对B1、B2南块土地定下了严格要求:土地竞得人应当自行持有经营不低于30%的商办物业,竣工后五年内不得分割转让。土 地竞得人须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10个月内开工,项目开工后3年内竣工,竣工后一年内营业。

“这给开发商设置了非常高的条件,不是一般企业 能够胜任的。”一位知名房企的投资部负责人坦言,这种要求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块遭遇“炒地皮”的投机者。“许多遭遇闲置的重要地块甚至地王,往往是遭遇 炒地的投机者,影响土地正常开发,甚至浪费一块宝地,这显然是真如方面极力要避免的。”

从副中心整体发展的角度,设置土地门槛即使客观上导致成交价格平平,也是值得的。

据 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智奇介绍,真如副中心开发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分四步走。第一步,花三年时间把基础设施全部做完,包括交 通、道路、绿化、公园等。第二步,同时进行土地出让,由发展商来开发商业楼宇,这步大概需要六到八年。第三步,全力以赴服务这些商业开发公司。第四步,着 重整个的营运管理。

与一些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采取“无限制”甚至推波助澜的短视态度和做法相比,真如有些“自损”的土地出让模式,牺牲溢价率的同时换来的或许是更低的闲置风险和整个区域物业的长远升值通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64

駁《連線》:傳統科技公司真如“行屍走肉”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9/152405.shtml

導讀 : 在日前戴爾並購EMC之時,國外知名科技媒體《連線》雜誌(Wired)網絡版借此發表文章稱惠普、思科、戴爾、EMC、IBM和甲骨文等傳統科技巨頭已經是“行屍走肉”,甚至建議這些傳統科技巨頭全部合並了事。那麽問題來了,傳統科技公司真的如該文所言的“行屍走肉”嗎?

640

我們不妨看看該文認為上述傳統科技巨頭已是“行屍走獸”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以亞馬遜、Facebook、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為代表開啟的雲計算應用模式的沖擊。一種是這些企業自身在組建雲計算中心(數據中心)和其上的服務時,將不再依賴這些傳統科技巨頭提供的服務器、存儲、網絡及軟件等。

該模式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大約在4年前,Facebook針對數據中心和服務器推出的名為“開源計算”(Open Compute Project,簡稱OCP)的全開源項目。該項目旨在為面向運行互聯網服務的高效節能計算機提供技術參數和設計信息,並將其進行共享,從而通過共享設計參數來促進專業服務器的有效性和需求。現如今,Facebook硬件團隊成員已從2010年的7位成員,發展到170人。該團隊的工作是設計、制造並提供處理巨大互聯網流量的功能強勁服務器。這一團隊已經交付了成百上千臺服務器,與之呼應的是,Facebook用於自家數據中心建設支出已達到13.6億美元,而通過使用Open Compute為基礎的設備(主要是服務器),而不再采用現有服務器廠商的服務器產品,Facebook每年可以節省10多億美元開支。

641

另外一種是亞馬遜、Facebook、谷歌等互聯網巨頭所提供的雲計算服務會吸引和取代之前這些傳統科技巨頭服務的企業,進而讓傳統科技巨頭的服務器、存儲、網絡和軟件的銷售模式(例如企業購買硬件和軟件授權等來組建、支撐和運營自己的業務系統)受到沖擊。那麽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兩種模式究竟給這些傳統科技巨頭造成了多大沖擊?

據相關分析,Facebook這種所謂的創新服務器架構設計,更多是威脅到傳統服務器廠商面向互聯網及其相關工作負載的細分市場,而大中型企業,包括中小企業用戶在未來很多年內還將繼續采購來自傳統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廠商的產品。另外,Facebook的這種開放創新服務器架構,給企業用戶帶來的好處並不足以抵消其放棄傳統服務器廠商的產品和售後、解決方案帶來的額外成本(很多情況下,服務器是以整個解決方案打包出售的),甚至這種好處會給現有、未來的IT架構系統帶來更為複雜的管理、運維問題。即無論是企業用戶的IT投入還是自身技術實力,都決定了其難以真正擺脫傳統的服務器廠商帶來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而這些均從上述市場中傳統科技巨頭的出貨量及營收中得到了證實。

例如IDC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服務器市場增長6.1%,市場規模成長到135億美元,已經連續第五個季度增長。究其原因,既有基於x86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的推動作用,也有中小企業更新x86平臺作用所致。而在這些服務器的出貨量中,被《連線》稱為“行屍走肉”傳統科技公司的惠普、戴爾、IBM、思科等共占據了該市場營收份額的70%左右,而Gartner的同期統計,出貨量上,這些傳統科技公司支撐著近55%的市場份額。在存儲市場,IDC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企業級存儲市場營收規模達88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惠普、戴爾、EMC、IBM等占據該市場營收的60%左右。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諸如Facebook、亞馬遜和谷歌這些上具備超大規模中心規模的企業自身對於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的需要充其量占據了整個市場的1/3左右,其余近70%的市場依舊靠的是這些傳統科技巨頭來支撐和運營。

更為關鍵的是,當雲計算成為趨勢之時,傳統科技巨頭並非坐以待斃。它們除了以傳統方式支撐著多數傳統企業的運營之外,也在針對雲計算推出整合的服務器、存儲、網絡及解決方案,這也是為何市場分析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註:Synergy一直在跟蹤雲基礎設施設備市場,它選擇的廠商包括:硬件制造商惠普、思科、戴爾、IBM、EMC、聯想和甲骨文,軟件供應商微軟和VMware,以及其他一些提供構建雲或管理雲的雲軟件供應商)很早就推出有關服務器、存儲、網絡設備和軟件的集合在一起的雲計算數據中心設備統計的主要原因。而在這些統計中,惠普、思科、戴爾、微軟、EMC、VMware、甲骨文、聯想等這些傳統科技巨頭的競爭你來我往,進而促進和加速傳統科技巨頭在雲計算產業中與亞馬遜和谷歌等的技術和市場競爭力。

643

642

值得一提的,作為傳統科技巨頭的IBM、甲骨文、微軟等在雲計算市場的增速相當迅猛並取得了斬獲。例如在過去的2014財年,IBM雲業務增長幅度達到60%,今年其雲業務有望超過77億美元;甲骨文最新財報顯示,其今年雲業務的增速將超過專門的雲服務提供商Salesforce達到23億美元;微軟更是按照營收計算已成為僅次於亞馬遜的雲計算提供商,實際上在目前雲計算市場中(主要是公有雲)的前四大中,傳統科技巨頭已經占據兩席(微軟和IBM)。

644


另據市場研究公司451 Research今年發布的對17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報告稱,許多企業對公共-私有雲的混合模式感興趣,在它們自己的服務器上運行最重要的商業應用,在需要的時候訪問IaaS提供商的服務。而通過利用混合雲架構,50%的受訪者把應用/數據由公共雲中遷移到私有雲中,而混合雲(主要是私有雲)恰是傳統科技巨頭的優勢所在(因為亞馬遜、谷歌的雲服務更多是公有雲性質的服務),這意味著傳統科技巨頭在順應雲計算市場需求的同時,在未來很可能會搶奪基於公有雲服務的亞馬遜和谷歌等的市場份額。

實際上,在目前的雲計算市場,以亞馬遜、谷歌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以微軟、IBM、HP、甲骨文、思科等為代表的傳統科技巨頭以及以AT&T、Verizon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企業已經形成公認的雲計算的三大陣營,傳統科技巨頭毫無疑問已經成為雲計算市場不可或缺的力量。

綜上分析,對於傳統科技巨頭,無論是在所謂遭受雲計算沖擊的傳統業務,還是立足於未來的雲計算市場的競爭中,絲毫沒有顯示出“行屍走肉”的一面,尤其是在雲計算尚處在發展之時,就斷言這些傳統科技巨頭沒落顯然有失偏頗,甚至是不負責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206

駁《連線》:傳統科技公司真如“行屍走肉”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9/152405.shtml

導讀 : 在日前戴爾並購EMC之時,國外知名科技媒體《連線》雜誌(Wired)網絡版借此發表文章稱惠普、思科、戴爾、EMC、IBM和甲骨文等傳統科技巨頭已經是“行屍走肉”,甚至建議這些傳統科技巨頭全部合並了事。那麽問題來了,傳統科技公司真的如該文所言的“行屍走肉”嗎?

640

我們不妨看看該文認為上述傳統科技巨頭已是“行屍走獸”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以亞馬遜、Facebook、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為代表開啟的雲計算應用模式的沖擊。一種是這些企業自身在組建雲計算中心(數據中心)和其上的服務時,將不再依賴這些傳統科技巨頭提供的服務器、存儲、網絡及軟件等。

該模式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大約在4年前,Facebook針對數據中心和服務器推出的名為“開源計算”(Open Compute Project,簡稱OCP)的全開源項目。該項目旨在為面向運行互聯網服務的高效節能計算機提供技術參數和設計信息,並將其進行共享,從而通過共享設計參數來促進專業服務器的有效性和需求。現如今,Facebook硬件團隊成員已從2010年的7位成員,發展到170人。該團隊的工作是設計、制造並提供處理巨大互聯網流量的功能強勁服務器。這一團隊已經交付了成百上千臺服務器,與之呼應的是,Facebook用於自家數據中心建設支出已達到13.6億美元,而通過使用Open Compute為基礎的設備(主要是服務器),而不再采用現有服務器廠商的服務器產品,Facebook每年可以節省10多億美元開支。

641

另外一種是亞馬遜、Facebook、谷歌等互聯網巨頭所提供的雲計算服務會吸引和取代之前這些傳統科技巨頭服務的企業,進而讓傳統科技巨頭的服務器、存儲、網絡和軟件的銷售模式(例如企業購買硬件和軟件授權等來組建、支撐和運營自己的業務系統)受到沖擊。那麽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兩種模式究竟給這些傳統科技巨頭造成了多大沖擊?

據相關分析,Facebook這種所謂的創新服務器架構設計,更多是威脅到傳統服務器廠商面向互聯網及其相關工作負載的細分市場,而大中型企業,包括中小企業用戶在未來很多年內還將繼續采購來自傳統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廠商的產品。另外,Facebook的這種開放創新服務器架構,給企業用戶帶來的好處並不足以抵消其放棄傳統服務器廠商的產品和售後、解決方案帶來的額外成本(很多情況下,服務器是以整個解決方案打包出售的),甚至這種好處會給現有、未來的IT架構系統帶來更為複雜的管理、運維問題。即無論是企業用戶的IT投入還是自身技術實力,都決定了其難以真正擺脫傳統的服務器廠商帶來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而這些均從上述市場中傳統科技巨頭的出貨量及營收中得到了證實。

例如IDC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服務器市場增長6.1%,市場規模成長到135億美元,已經連續第五個季度增長。究其原因,既有基於x86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的推動作用,也有中小企業更新x86平臺作用所致。而在這些服務器的出貨量中,被《連線》稱為“行屍走肉”傳統科技公司的惠普、戴爾、IBM、思科等共占據了該市場營收份額的70%左右,而Gartner的同期統計,出貨量上,這些傳統科技公司支撐著近55%的市場份額。在存儲市場,IDC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企業級存儲市場營收規模達88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惠普、戴爾、EMC、IBM等占據該市場營收的60%左右。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諸如Facebook、亞馬遜和谷歌這些上具備超大規模中心規模的企業自身對於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的需要充其量占據了整個市場的1/3左右,其余近70%的市場依舊靠的是這些傳統科技巨頭來支撐和運營。

更為關鍵的是,當雲計算成為趨勢之時,傳統科技巨頭並非坐以待斃。它們除了以傳統方式支撐著多數傳統企業的運營之外,也在針對雲計算推出整合的服務器、存儲、網絡及解決方案,這也是為何市場分析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註:Synergy一直在跟蹤雲基礎設施設備市場,它選擇的廠商包括:硬件制造商惠普、思科、戴爾、IBM、EMC、聯想和甲骨文,軟件供應商微軟和VMware,以及其他一些提供構建雲或管理雲的雲軟件供應商)很早就推出有關服務器、存儲、網絡設備和軟件的集合在一起的雲計算數據中心設備統計的主要原因。而在這些統計中,惠普、思科、戴爾、微軟、EMC、VMware、甲骨文、聯想等這些傳統科技巨頭的競爭你來我往,進而促進和加速傳統科技巨頭在雲計算產業中與亞馬遜和谷歌等的技術和市場競爭力。

643

642

值得一提的,作為傳統科技巨頭的IBM、甲骨文、微軟等在雲計算市場的增速相當迅猛並取得了斬獲。例如在過去的2014財年,IBM雲業務增長幅度達到60%,今年其雲業務有望超過77億美元;甲骨文最新財報顯示,其今年雲業務的增速將超過專門的雲服務提供商Salesforce達到23億美元;微軟更是按照營收計算已成為僅次於亞馬遜的雲計算提供商,實際上在目前雲計算市場中(主要是公有雲)的前四大中,傳統科技巨頭已經占據兩席(微軟和IBM)。

644


另據市場研究公司451 Research今年發布的對17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報告稱,許多企業對公共-私有雲的混合模式感興趣,在它們自己的服務器上運行最重要的商業應用,在需要的時候訪問IaaS提供商的服務。而通過利用混合雲架構,50%的受訪者把應用/數據由公共雲中遷移到私有雲中,而混合雲(主要是私有雲)恰是傳統科技巨頭的優勢所在(因為亞馬遜、谷歌的雲服務更多是公有雲性質的服務),這意味著傳統科技巨頭在順應雲計算市場需求的同時,在未來很可能會搶奪基於公有雲服務的亞馬遜和谷歌等的市場份額。

實際上,在目前的雲計算市場,以亞馬遜、谷歌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以微軟、IBM、HP、甲骨文、思科等為代表的傳統科技巨頭以及以AT&T、Verizon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企業已經形成公認的雲計算的三大陣營,傳統科技巨頭毫無疑問已經成為雲計算市場不可或缺的力量。

綜上分析,對於傳統科技巨頭,無論是在所謂遭受雲計算沖擊的傳統業務,還是立足於未來的雲計算市場的競爭中,絲毫沒有顯示出“行屍走肉”的一面,尤其是在雲計算尚處在發展之時,就斷言這些傳統科技巨頭沒落顯然有失偏頗,甚至是不負責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208

手工、養生、零添加……“網紅月餅”真如你所想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9274

網紅月餅作坊被查,長毛月餅回爐老鼠蒼蠅到處飛跑。(視覺中國/圖)

鮑魚、牛蛙、小龍蝦、水果……月餅你吃什麽餡兒?中秋臨近,在朋友圈、各大購物網站上,一些打著“養生”“手工”招牌的“網紅月餅”開始走俏。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月餅背後不同程度存在著虛假宣傳等問題。相關人士建議,應加強對網絡上諸如月餅等時令商品的監管,同時消費者在選購時也需明辨。

“網紅月餅”真的全如“蜜語”麽?

離中秋沒有幾天,朋友圈里的私廚月餅制作商家已經開啟了預售模式,零添加、不含防腐劑是商家最常打的招牌。

“本來是沖著手工制作,結果買回來的月餅味道不對勁兒,蛋黃幹得咬不動,感覺是陳餡兒。”陜西西安的張女士說,前幾天她在一家私廚自制月餅微店上買了一盒手工月餅,“月餅宣稱是‘零添加’,價格也不貴,買回來後才發現有種上當的感覺,剩下的月餅也只好扔掉。”

“當時主要是看到月餅包裝簡約時尚,又是零添加,符合我的審美和要求,加上朋友推薦,就想先買一盒試試。”張女士隨後咨詢了一位專業人士,對方表示,盡管一些賣家宣稱月餅從餅皮到餡料全部為手工自制,無任何添加劑及防腐劑,但實際上,經原料帶入產品的添加劑、防腐劑幾乎不可避免。

記者還發現,一些“鮑魚月餅”“養生月餅”的噱頭也往往大於實質。

記者試圖網購一款售價為268元的“鮑魚月餅”。在其配料表中,記者看到標註為鮑魚含量大於3%,但在追問之下,店家又解釋稱,鮑魚是“鮑魚味道,而非鮑魚肉”。而一些消費者在另一家銷售“鮑魚月餅”的店鋪下評論說“鮑魚很少,像吃包子一樣”。

此外,網店中一款“養生月餅”也銷量不俗。在配料中明確標明含有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四味藥材,並在宣傳中聲稱該款月餅具有“調經化瘀、補中有通、滋陰不膩”的功效。

對此,陜西省健康管理師協會理事、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張婳表示,從效果層面來講,養生一般要經過一定的療程,但月餅是時令性食品,往往只吃一兩次,想要達到一些功效是不可能的。

生產有標準,“網紅月餅”可能“不靠譜”

據了解,2015年國家質檢總局與國家標準委公布的月餅新標準中,對月餅的特色類別、加工工藝做了細化,甚至還對月餅命名做了要求,如蓮蓉月餅的蓮蓉類餡料中蓮子的含量應該不低於60%;蓮子含量為100%才能稱為純蓮蓉;栗蓉類月餅的餡料中板栗含量不能低於60%;水果類月餅的餡料中水果及其制品的用量應不低於25%等。

記者從食藥監部門采訪了解到,企業若采用了該標準,月餅須按指導規範標準制作;企業也可以自行采用自己的標準進行生產,無論采用何種方式,一定要有在監管部門備案的標準,便於監管。

對於微商里售賣的主打“零添加”“純手工制售”等概念的“私廚月餅”。業內人士介紹,如果這些“私廚月餅”不具備相應的食品生產及流通資質,則為“三無產品”,存在食品安全隱患。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引發糾紛,退貨退款等維權難度較大。

對於一些宣稱具有保健作用的月餅,如果生產企業沒有申請註冊保健食品產品批準文號,屬於虛假違法產品,消費者可以在國家食藥監總局的網站上查詢批準文號,辨別真偽。

按照《食品廣告發布暫行規定》,普通食品廣告不得宣傳保健功能,也不得借助宣傳某些成分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其保健作用。如果發現此類情況,可以向監管部門舉報。

“網紅月餅”購買需謹慎

貴州貴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袁昌浩表示,鮑魚、養生、手工月餅等在市場上走俏,反映出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但另一方面,由於相關監管措施滯後、群眾鑒別能力不強,一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鉆監管空子,使得一些消費者誤入圈套,蒙受損失。

當前,全國各地正掀起月餅等節令食品市場專項整治。北京市食藥監局針對53家月餅生產企業開展全覆蓋式抽檢,並試點實施“節令食品日報制度”。貴州食藥監局嚴格準入、嚴格監管、嚴格檢驗,保證月餅市場安全,特別是中秋後,還將對生產企業的庫存月餅等處置情況進行跟蹤檢查,防止企業利用回收原料再生產。

在實際辦案過程中,有執法人員談到,虛假宣傳若認定為網絡虛假廣告行為,根據相關規定應由廣告發布者所在地的工商機關管轄,案件往往查辦耗時多、證據取證難、責任追究難。此外,還需要跨區域執法協作,執法成本高。

執法人員提醒,消費者對“網紅月餅”應提高警惕,不能只看包裝,還要註意查看標簽、生產日期等標識,買月餅選擇有食品生產經營資質、信用評價高的商家,購買時要確認月餅的保質期,特別是一些現做現賣的月餅,更要確認寄送時間,以防過期。此外,還應留存相關購物憑證,以便退換貨和維權。

伴隨消費者購物需求逐漸從線下轉到線上,一些地方已啟動通過大數據篩選跟蹤網絡案件,及時進行查處。執法人員建議,應完善治理體系,強化基層執法,動員社會參與,形成監管合力。進一步強化廣告導向監管,督促經營者自律以維護市場秩序。

袁昌浩說,產品良莠不齊的網絡市場亟須監管部門嚴把審批關、流通關,重典治亂才能讓不法分子產生“痛感”,給優質產品點贊,把不良奸商拉黑。

(來源:新華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