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政大企家班經典個案研究重現司徒達賢vs.周永明師徒解析宏達電成功策略

2010-12-20  TWM




二○○四年,周永明被宏達電前總經理卓火土欽點為接班人,送進政大企家班進修,與策略大師司徒達賢結下師徒之緣;六年後,宏達電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稱霸一方,其成功策略為何?這一段政大修煉又帶來什麼啟發?

撰文‧黃智銘

編 按:今年適逢政大企家班創辦三十周年,企家班「永遠的總導師」司徒達賢教授也在今年榮獲政大講座教授的榮譽。為了重現企家班個案研究的教學精神,︽今周刊 ︾與政大企家班校友會合作,邀請全球智慧手機巨人、同時也是企家班校友的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與司徒教授舉行高峰對談,解析宏達電屢創造高峰的祕密。

為 了表示對這場與司徒教授對談的慎重,這幾年慣常以牛仔褲造形現身的周永明,罕見換上西裝褲,恭敬地坐在講台上,他說,「彷彿又回到當年上課的時候。」周永 明向在場政大企管系所校友娓娓細說宏達電自一九九七年創立以來,歷經跨入PDA(個人數位助理)、智慧型手機與自創品牌三個重要轉型關鍵的經營故事。

司徒達賢則從學界角度挑戰周永明的思惟,探討各個階段宏達電成功策略的關鍵,師徒兩人擦出智慧的火花,以下為精采的對談紀要:

創新讓大廠折服

借力使力快速成長

司 徒達賢(以下簡稱司徒):今年我們邀請到了宏達電的執行長周永明先生,從他這幾年的成就來看,不僅是我們企家班之光、政大之光,甚至也是台灣之光。今天進 行的形式是這樣的,我也會當個學生,來聽聽周永明講解宏達電的成功祕訣,然後就我的理解,我再來向他請教,現在我們就請Peter(周永明)開始今天的對 談。

周永明(以下簡稱周):宏達電一九九七年創業時,只有十位員工,當時我們就在想,什麼是有未來的產品?我們想到兩個東西,第一就是行動 通訊的東西,可以把無線電、internet(網路)都整合在一個掌上的裝置;第二這個東西要很難被抄襲,我也是台灣產業出身的,我們都知道,只要產品在 台灣能夠被抄襲,接下來都會很慘。(觀眾大笑)一開始我們比較類似工程創新公司,前三年甚至沒有製造能力。不過我們當時心態是,越是沒有經驗,越需要磨 練。而且因為我們很有想法,所以也得到國際大廠微軟、高通的支持。

當我們跨入PDA時,只有一些日商在做,但舊有的PDA產品沒有連結能 力,不能作資料的轉換。宏達電主動對微軟提出可以用他們Win CE(作業系統)來做PDA,剛好微軟主持Win CE作業系統的負責人過去也在迪吉多(Digital)工作過,所以幾乎馬上答應協助我們。

我們不到一年就可以量產,所以甚至得到比爾蓋茲的認同,打開了國際能見度,獲得與高通這些公司的合作。

司徒:宏達電就是用自己的技術突破,在微軟正好推出Win CE的轉折時刻切入,所以得到微軟的大力支持?

周:能夠與國際產業結合是宏達電成功的重要因素。

司 徒:不過這時候(一九九八年)你應該還沒進企家班,所以這不算是我們的功勞。(全場大笑)周:但我們一直想做無線電的產品,因為這類的人才全世界都很少, 所以「很難抄」,但我們不會做,本來是要與康柏(Compaq)合作,但後來康柏認為LG有做手機的經驗,所以轉跟LG合作。

剛好有一個場 合,我認識了英國電信(BT)的人,當時他們已經花了超過六十億英磅在建立2.5G的網路,但是他們沒有產品可以在這些網路上運作。所以我們一九九九年就 簽了約由英國電信成立專屬的對口技術團隊,無限制開放實驗室讓宏達電使用,另外我還要他們贊助宏達電新台幣五億元,並承諾採購五十萬支手機。

原先預計二年,最後花了三年半,宏達電終於開發出第一支Win CE的手機,市場上反應很好,所以法國電信、德國電信還有AT&T都還找我們合作。

謙虛開放納百川

突破文化障礙做國際品牌

司 徒:一般說來這種代工業務,多半考慮到客戶競爭,通常幫A客戶代工時,很難也幫B客戶代工;但電信業特色是英國電信很難去經營其他國家的業務;相同地,這 些其他電信業者也都只在本國經營,所以當其他對手來找宏達電合作時,英國電信反而會說:﹁兄弟我以你為榮,你去!﹂是不是這樣啊?

周:真的很佩服老師,一講就是切到重點。

司徒(笑):就像是按到穴道了嗎?

周:但到二○○四年開始,客戶像是惠普(hp)、O2(英國電信商)開始找其他代工廠合作了,我們知道別家遲早做得出智慧型手機這種產品,所以我們決定要做品牌,但我也不曉得該怎麼做。

所以我去找了施振榮先生請教,也看了很多索尼、三星轉型品牌的案例,希望宏達電做品牌,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

我發現亞洲品牌遇到的共同問題就是:文化。歐美人都有優越感,很怕跟別人說在亞洲公司工作,因此通常找不到優秀的當地人,品牌業務就很難推廣。但好在宏達電過去的創新累積了很多credit,所以現在我們還是可以吸收了約一千五百位外籍員工。

但 是台灣文化也是有優點的,比方我們比較humble(謙虛),性格不是那麼激烈,所以外籍員工要融入很容易。我們不但吸收很多外籍員工,也是一直把員工送 出國去。我們常講「世界一流」,但關在家裡是看不到世界一流的,我就把工程師送出去看看國外一流公司是怎麼運作的,這比什麼訓練都好。

現在很多客戶都說宏達電是國際公司,而不像是我們韓國對手一樣,本質上還是很韓國。

「不多角」經營策略

集中資源創造獨特價值

司徒:我們談策略時,會談到策略的延續性,可是在宏達電的發展過程中,宏達電是「不多角」經營的,一直放棄舊有的產品,取捨的標準是什麼?

周:我認為價值與稀少性有關。當越來越多人進入市場時,價值就會降低,所以如果說有些產品是要放棄的,那就不要拖,越快越好,畢竟我們資源有限。比方當時放棄代工做品牌,市場也都很擔心我們,但是做品牌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我們不可能同時做品牌又做代工,還能把品牌做好。

對談後,開放校友及政大學生提問,有些問題一針見血,引發現場參與者熱烈回響。

問:和蘋果之間的競爭,宏達電有何優勢?

周:我不願意和同業做比較。重點應該在建立獨特的價值,做出區隔。我們是一家年輕的公司,還在不斷學習,不論是行銷還是各方面。HTC是和電信公司關係最好的一家公司,願意聽客戶的聲音、願意和客戶合作,而這也是台灣humble的特色。

問:現在用的是人家的作業系統、平台,會不會有自己的平台?

周:這個問題其實每年都被問到、也被董事會問。要做OS還好,難在ecoSystem(生態系統),得看產業支不支持。Google、微軟有內容,而且發展多年,已經很強。現在我們還沒有大到可以去競爭,最好的策略就是合作,不要拿弱點去跟人家的長處競爭。

問:司徒老師現在都不願用手機,如何說服這樣的消費者用手機?

周: 不要想全世界通吃,既然是這樣那就算了。要focus在target customers(目標消費者),不必在乎是否為小眾市場,小眾也有小眾的好,例如AUDIi、BMW就建立了很好的地位,有的市場要懂得放棄。十年前 我曾說過我不需要手機,現在我身邊有好幾支。很多人也曾說不需要智慧型手機,或許有一天會有一支手機會讓不用手機的人也覺得需要。

司徒:我只需要一個按鍵可以打到家裡,一個按鍵可以打給醫院這樣的手機,我需要的不是智慧手機,是傻瓜手機,所以我不是宏達電的消費族群。(現場哈哈大笑)

周永明

出生:1954年

現職:宏達電執行長

學歷:政大企家班

海洋大學電機系

經歷:迪吉多伺服器處長

司徒達賢

出生:1948年

現職:政大企管所教授

學歷:美國西北大學企管博士

經歷:商研院董事長

政大公企中心副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55

住宅法律個案分享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18.html
有兩個有關住宅物業的法律個案在這裡分享一下。

第一個是我朋友阿強的樓房, 阿強是該物業的第三手業主, 早年第二手業主將物業賣給阿強時, 阿強跟太太是以長命契的形式成功上會做按揭。

到近期, 阿強希望能享用公司的低息貸款 (銀行工有這個好處), 但公司要求物業只可以是阿強本人一個名持有, 於是阿強就找律師安排轉名。誰不知銀行及律師都查到當年第一手樓業在 7年前賣給第二手業主上的買賣合約有錯誤, 不能上會。

阿強就這個個案再多問一家律師行, 結果兩家律師行都同樣得出兩個可行方案。一就是多等 3年, 讓當年的買賣合約超過 10年, 自動不被追究。第二個可行方案就是要到主理第一手及第二手業主買賣合約的律師行提出修正要求, 但該律師行一般都會收取費用。

阿強希望早日轉按揭計劃, 於是就用第二個方案, 該律師行要收取一萬大元, 比他的轉名律師費用還要高。說出來我們都覺得實在離譜, 這個世界怎會有人公然要收費來改正自己的錯誤呢? 但合約正本只能在該律師行, 實在有點屈。


另一位朋友阿祥所住的單位經常受樓上漏水困擾, 於是請律師向樓上單位業主發出律師信, 誰知樓上單位業主完全沒有理會。律師意見是樓上單位一日沒有反應的話, 法律程序很難繼續, 即不可能告上民事法庭。

阿祥走到相熟經紀陳仔打聽到樓上單位正在放售, 如果被他成功放售的話, 相等於他可從此脫身, 而漏水問題又要重新再跟新業主開始角力, 情況實在不妙。於是阿祥就叫陳仔當知道單位將要成交, 就給他放消息。不久陳仔告知阿祥樓上單位成功放售, 更是必買必賣合約, 還知道買賣雙方的律師行。

阿祥二話不說就拿之前所發的律師信跑上雙方的律師行, 本來雙方律師都沒有興趣理會阿祥, 但阿祥當然用「生果報」及「方向報」來威脅, 聲明雙方律師應該全力保護客戶利益, 怎能當沒有見過阿祥? 結果雙方律師都不敢掉以輕心, 詳細研究阿祥手中的文件。

最後, 雙方律師協定扣起因漏水問題引起的維修費 (約 5萬元), 直至漏水事件解決, 否則買方不獲過數。


事件完結了, 說出來像是個有趣故事, 但如果涉及一宗半宗個案, 實在煩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42

水力發電量增長與盈利增長的關系—個案研究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8/20/%E6%B0%B4%E5%8A%9B%E7%99%BC%E9%9B%BB%E9%87%8F%E5%A2%9E%E9%95%B7%E8%88%87%E7%9B%88%E5%88%A9%E5%A2%9E%E9%95%B7%E7%9A%84%E9%97%9C%E7%B3%BB-%E5%80%8B%E6%A1%88%E7%A0%94%E7%A9%B6/

The impact of increase in power generation on profit in hydro companies— a case study.

研究目標
前文提及今年1-5月份福建水電機組發電217.41億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90.7%。

今天研究水電發電量增長實際對電企業盈利有多大影響。今次的研究個案是中國電力新能源(00735)。

個案—中電新能源
中電新能源近日公布2012-H1業績,股東應佔溢利1.23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35.2%,每股盈利1.45分。中電新能源的業務包括天然氣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垃圾發電等,今次討論只參考水電業務,見下圖。

根據公告,中電新能源福建水力發電業務總發電量由2011-H1的 527,528 兆瓦時增加到2012-H1 的 1,126,433 兆瓦時,增幅 113.5%,而分部業績由 12,957,000元 飆升到 87,877,000元,增幅高達 578.2%。

結論
水電企業盈利增長可以是發電量增長的數倍 (此乃初步結論,有待日後檢討),在中電新能源的個案盈利增長是發電量增長的5倍

題外話
新能源公司上市後股價皆慢慢下挫2~3成,不知華電福新能源(00816)能不能改變這個縮命。福新能源的核電項目最快到2013年年底才投產,也許2013年年中才是最佳入市時機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23

水力發電量增長與盈利增長的關系—個案研究2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8/20/%E6%B0%B4%E5%8A%9B%E7%99%BC%E9%9B%BB%E9%87%8F%E5%A2%9E%E9%95%B7%E8%88%87%E7%9B%88%E5%88%A9%E5%A2%9E%E9%95%B7%E7%9A%84%E9%97%9C%E7%B3%BB%E5%80%8B%E6%A1%882/
差點忘記2012年7月6日在創業版上市的海天水電國際(8261)。海天水電規模很少,只在福建省持有三間全資營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約為26.25兆瓦。以權益總裝機容量計算,中國電力新能源(00735)水電業務規模是海天水電的16倍華電福新能源(00816)水電業務是海天水電的62倍,上述3家公司水電業務皆在福建省。

海天水電已公布截至6月底止中期業績,盈利升28.17%至515.4萬元人民幣,每股基本盈利為人民幣0.69分。

海天水電發電量增長只有43.9%—遠低於中電新能源的113.5%,而盈利增長僅28.2%。

結論
比較 中電新能源 和 海天水電 2家公司的情況,單純看發電量增長很難預測對盈利的影響。由於沒有中電新能源水電業務 分部的成本、折舊、負債等數據,暫時不能進一步分析。不過,初步估計中電新能源 盈利增幅 比 發電增幅 高是由於規模效應和水電的低可變成本 (variable cost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24

水力發電量增長與盈利增長的關系—個案研究3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9/14/%E6%B0%B4%E5%8A%9B%E7%99%BC%E9%9B%BB%E9%87%8F%E5%A2%9E%E9%95%B7%E8%88%87%E7%9B%88%E5%88%A9%E5%A2%9E%E9%95%B7%E7%9A%84%E9%97%9C%E7%B3%BB-%E5%80%8B%E6%A1%88%E7%A0%94%E7%A9%B63/

筆者於8月時初步談過水電營運商水力發電量增長與盈利增長的關系,今天再進一步比較4家在福建省水電營運商的發電量與盈利增長的關系。

四家公司基本資料

四家公司中三家在港上市,一家在深圳上市,今次討論的目標是水電業務,所以只列出目標公司水電業務來討論。

華電福新(00816)
華電福新是一家多元化清潔能源公司,主要從事開發、管理及經營福建省的水電項目及煤電廠,和全國的風電及其他清潔能源項目。公司是福建省亦是華東地區(包 括福建省)最大的水電公司,而按風電控股裝機容量計,是中國第五大風電公司。其中,水力電力銷售於2012-H1貢獻盈利超過4成半。

福建閩東電力股份(SZ000993)
福建閩東電力股份的主營業務包括電力生產、開發;電力電器設備的銷售;房地產投資;建築材料,金屬材料,辦公設備及家用電器等的批發、零售。其中,水力電力銷售於2012-H1貢獻盈利超過8成。公司的主要股東為寧德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

中電新能源(00735)
從事開發、建設、擁有、經營及管理清潔能源(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垃圾發電及天然氣發電等)發電業務。其中,水力電力銷售於2012-H1貢獻盈利超過4成。

海天水電(08261)
海天水電業務是經營及管理小型水電站,公司在福建省擁有三間全資營運水電站,在本討論中,海天水電 是規模最小的水電營運商,水電總裝機容量約為26.25兆瓦,相當於華電福新總裝機容量的1.2%。

以上4家公司水電總裝機容量共2,999.25兆瓦,共佔福建省的水電總裝機容量的26.7%(截至2011年12月31日福建省的水電總裝機容量合共11,250兆瓦)。

好壞年份比較
水力發電依靠水的流動產生電力,而水流量視降雨量水平及季節性變化而定。就而降雨量來說,2011全福建省平均年降水量較正常年份少約21%,是1961 年以來第五低降雨量年份,而今年卻是多降雨量的年份,截至到今年4月底福建省降雨量超過正常年份40%。2011年降水量異常的少(“惡劣情況”),而 2012年降水量異常的多(“好景情況”),因此比較該兩年水電營運商的發電量/盈利增長有相當參考價值。

為了方便比較,以下圖表的“分部經營利潤”包含分部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

筆者從以上圖表觀察到:

1. 降水量增多帶動發電量增長和經營毛利顯著增長。在惡劣的情況(2011-H1),水電營運商的經營毛利界乎20~30%,而在好景的情況(2012-H1),水電營運商的經營毛利界乎43.5~53%,增幅約8成至1倍。

2. 發電量的增長可以產生數陪的營利增長。以華電福新為例,發電量增長74.1%,分部經營利潤增長402.5%,是發電量增長的4.432陪(即經營利潤 彈性=4.432),就算小型水電營運商海天水電為例,經營利潤 彈性也有1.418。以此推斷,大型水電營運商較小型水電營運商更受惠於降水量增多。

3. 個別公司的情況可能很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中國電力新能源在2012-H1及2011-H1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都比福建閩東電力為高,但經營利潤卻相反。由於沒有資料,不能跟進箇中原因。

總結

一般來說,水力發電被視為靠天吃飯、朝(雨季)不保晚(旱季)的高風險行業,但觀察以上4家水電營運商在2011-H1的營運情況,實質風險沒有想像中大。前文所說的經營利潤相當於稅前利潤,在惡劣的情況下(2011-H1)各公司的稅前毛利也能高達20%以上,實在讓很多行業羨慕了。而在好景的情況(2012-H1) ,毛利更可以增長8成以上、經營利潤勁升4倍! 這樣的盈利能力真是難能可貴。

水力發電最大的成本是開發費/建造費和利息支出,如果選址得宜和財務安排穩健,水電項目具有頗高的投資價值。 近期國內一側新聞 “福建小水電成千萬富翁搖籃 因碳交易每年坐收百萬” 報道小水電項目創造了一些千萬富翁和不小富裕的水電老板。

註:以上討論只簡單分析福建省水電行業的盈利情況,至於個別公司的前景讀者可自行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26

惠普和Autonomy並非個案,整個企業軟件市場都是一團糟

http://www.36kr.com/p/173467.html

2011年,惠普以110億美元收購了英國的企業軟件公司Autonomy。當時企業軟件巨頭Oracle CEO埃裡森對這個數字的評價是「高得離譜」。現在看來惠普也承認了。由於這樁收購案爆發的會計醜聞,惠普昨天宣佈要對這筆交易減記88億美元。但是惠普聲稱,有超過50億美元的減記要算在Autonomy「嚴重」違反會計原則頭上。消息傳出後,惠普股價在紐約股市午盤時下跌近12%,至每股11.72美元,這是其10年來的最低價。

身陷困境的惠普並非個案。現在整個企業軟件市場都是一片混亂。企業軟件商嚴重依賴於老舊的軟件,企業文化以銷售為中心。如果這些供應商不開始接受代表現代數據工作流的協作精神和社會化技術,情況會變得更加糟糕。

 EnStratus的Michael Ducy對企業軟件的一些糟糕做法進行了總結:

新瓶裝舊酒:將老產品換個商品編號(SKU)然後當做新產品賣出

軟件不能裝:賣企業軟件給用戶,但由於軟件的複雜性,用戶沒有辦法自行安裝,從而造成對供應商的依賴。

方案傳染病:為了讓軟件能工作,你往往需要找一位顧問來替你做這件事。這就是為什麼在大型供應商的會議上主要贊助商往往是諮詢公司的原因。他們會跟供應商一道簽訂軟件和解決方案合同。IT部門需要依賴這些供應商。

企業側賣的是意大利麵條式的紊亂結構,這其中千絲萬縷的關係,唯有供應商及其渠道才能理得清。但是Ducy說客戶現在開始學聰明了。現在他們邀請的不一定是IBM和EMC這樣的供應商了,新的初創企業開始顛覆企業市場。EnStratus、Cloudscaling、以及像GitHubAtlassian這樣的公司開始嶄露頭角。客戶正在尋找這些新生代的初創企業。安裝、使用都需要特別技能,他們已經吃夠了跟傳統供應商打交道的苦頭。現在他們需要人人都能使用的工具。

協作將是未來開發的基礎,封閉不再有出路。通過開源和協作,企業軟件商可以打造出一個符合客戶需要的軟件開發體系。當然現在企業軟件側也已經有企業意識到這一點,像EMC、SAP、VMware、甚至HP都已經有了一些行動。

企業軟件市場未來是不是能有社會化、協作化的新氣象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44

盡早置業收租 收入每人各$32,000的個案(答) Home Blogger

www.homebloggerhk.com/?p=7365

同樣是受困於居屋不能加按之苦,手上現金十五萬不能作樓宇買賣,加按車位多獲廿萬資金,只能勉強買入兩房收租。如一早買入私樓已可加按自住樓房,輕易獲得首期,但仍要交付兩倍從價印花稅先可買入第二套房。

 

當然居屋不用補地價,仍有吸引之處。但當人們從擁有資產到考慮改善生活,由主要居住需求變成有投資需求,漸會發覺居屋與規劃之人生佈局格格不入。當然家庭月入不過四萬者,筆者仍大力支持先由政府幫忙入住居屋,該群「窮中產」如無政府補助根本苦不堪言。讀者問題,仍由個人借貸能力開始。家庭月入$64000先不計花紅而作保守預算。一半之份額可作供數之用,即最大借貸力為$64000/10000*50%*2.59=$8.3mil

 

自住居屋每月供款$6,000而擔保再用$4000即可用作買樓供按揭之款項又減$10000,那餘下借貸力為$(64000*50%-10000)/10000*2.59=5.7mil。在旺市不持超過總借貸力一半之原則,即要將總入息之一半,再除二(因持貨不超50%)然後再減去現要還之$10000按揭,即(64000*50%*50%-10000)/10000=0.6即他們如要保留子彈,只可作$6000之供款。在現環境下,當然沒有這供款下買得起之單位,讀者如果覺得想「一樣還一樣」,即買完間樓先全力照顧小朋友,可賣去車位,再買入2.8mil右之樓房,開始試下收租。但生小朋友不是可預計的,可以先儲彈藥,等小朋友曉行後才考慮買樓收租未遲。因已解決居住需要,在此旺市買樓投資,資金少者可慢慢再黎。

 

至於買入(如匯景花園/星河明居)三房,會一次過用盡所有購買力,就算放售車位都要再補錢才能預夠首期,看似有點勉強。加上三房裝修點都比兩房貴,要再留點錢先可實行。希望你們的小朋友盡快出去,到小朋友要上幼稚園之時,話唔定等到換三房之好時機,一舉將校網之部署策略考慮在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41

個案說明政府政策係幾咁矛盾(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7484

同意子彈有限,原因是家庭月入只四萬。太太照顧小朋友當然好,幼兒教育實在需要。但如因此令家庭收入減少,所得的要用延遲退休計劃作補償。

 

AK收入四萬,借貸力為(4.0/2/10000*2.59)=5.18mil。換言之AK可用盡全部購買力去換入三房。按揭供款如借二百萬之90%,拉最長30年只月供$7000買入5.0mil樓房,月供款增至$18000。如不找人擔保,AK仲要先賣樓才可成功上會買入新單位,因原有單位供款$7000,再加上新供款$18000,明顯超出他入息之一半。

 

事情之轉向在於他能否提供現住房已賣出的證明,可以係賣樓之臨時買賣合約。當現居已賣銀行再唔會將$7000供款計入你債務支出行列。另一個極大原因要賣樓,當然係要避免雙倍從價印花稅。現時買五百萬樓單倍都要$150,000,我相信睇呢個blog既人九成都未試過要一年交呢個金額的薪俸稅,何況在現行政策,如AK真做要先比DOUBLE之後提出證明政府先「回水」,即係要先比$300,000唔知幾時之後政府就會回番一半比你,大家同特首講個信字。讀者同不少人一樣現金亦只有幾十萬。

 

講到呢度,你就知所實行之政策係幾咁矛盾,反而阻人上車。一黎已將按揭批得九成之金額降至4.20mil,但觀於全港,是但一個三房都隨時六百萬冇找。另一個就係大加印花稅,你叫個後生點係比左首期,又再搬屋裝修後,再比幾十萬印花稅呢需話有得回一半,但錢係講過流動性,一下子縛幾十萬係庫房,咩都做唔到。

 

大家請勿對樓市太悲觀,望穿秋水等樓市跌既人亦不要太快開心,租務市場還在熱騰騰。市面太多AK呢類既case係一個有賺錢心態既業主,於樂觀的樓市市場產出更大定居住需求,加上年中一般會發生的內地生租樓潮,相信年中租務市場又會旺起來。年內未見有誘引樓市會大瀉。特首現時做的,是叫各市場參與者最好「買定離手」,好等樓市在低息環境不升不跌。而這樣做是有助社會穩定的。至於大跌誘因可要再等市場出現另一隻黑天鵝,到時特首亦可唱幫你「成功爭取」了。

 

所以AK有得行既路不太多,將現樓租出,再租入三房為上策。如無別人助力,夾硬買入三房會令現時賺錢美景淪為一席春夢。現時AK賣樓可賺1.20mil。價如將1.0mil投入作買新三房之首期,萬一樓市在未來五年合共下跌22%他便白供加上將五年辛苦作供樓的錢賠去。樓房買賣需在要三思想好而後行,升時賺得多相反下跌亦賠大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58

興潤置業事件始末:個案還是縮影? 大智慧通訊社

http://xueqiu.com/1524241372/28300165
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3月19日訊,近期,有媒體報導浙江房企興潤置業資金鏈斷裂,引發國內媒體關注,而更為人擔憂的是:這一事件是個案,還是中小房企生存狀況的縮影?  

大智慧通訊社梳理了近期有關興潤置業事件的始末,其中既有數額巨大的信貸違約,也有外媒的不實報導。

【3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興潤置業總負債35億元】

3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在題為《房產信貸隱憂樣本:寧波興潤置業資金「斷鏈」負債超35億》的報導中首次披露興潤置業事件。

報導稱,工商資料顯示,興潤置業成立於2000年9月5日,註冊資本4億元,法人代表沈明崇。實際控制人是其父沈財興。

據報導,根據奉化市金融辦的通報,沈財興和沈明崇因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已經於3月11日移送奉化檢察院起訴。目前已查明「興潤置業」及關聯企業總負債35億多元,其中銀行貸款24億元,有證據證實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7億多元,涉及98人(其中機關事業人員7人)。

報導援引奉化市金融辦主任鄔永本的話稱,(除上述債務外,)還有4億債務是工程款和人員工資。銀行貸款共涉及約15家銀行,額度最大的是建設銀行(601939.SH/00939.HK),將近12億,浦發銀行(600000.SH)第二,近3.8億元。而據中新網向官方核實的數據報導,欠貸涉及19家銀行,而興潤置業目前資產不到30億元,資不抵債。

土地跌價或是禍因。報導稱,興潤置業旗下長汀項目,原來評估土地有1000萬元/畝,現在同地段綠城中國(03900.HK)買去的地,只值328萬元/畝。此外,興潤置業2010年1月11日拍下桃源府邸項目所在地塊,樓麵價是7853元/平方米。而世茂集團旗下子公司崑山世茂蝶湖灣開發有限公司,2013年12月11日拍下同地段的地塊,樓麵價只有3204元/平方米,跌幅達59.2%。

報導指出,按照官方的認定,興潤置業及關聯企業資金鏈斷裂,經營不善,被高利貸搞垮是主因。

據報導,奉化市分管副市長曾召集金融辦和其中6家銀行開協調會,討論興潤置業資產處置情況。據消息人士透露,政府在興潤置業銀行貸款這塊資產的處理上,托盤70%,其餘由銀行核銷,以降低區域不良率。不過此信息未得到奉化市金融辦的證實,鄔永本表示,具體處置方式還未最後商定。

【3月18日,英國《金融時報》:央行介入】

3月18日,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中國人民銀行和一家大型國有銀行正在緊急商議是否救助違約房地產開發商事宜。

報導援引浙江奉化政府官員的話稱,中國人民銀行、建設銀行和奉化政府官員週二(3月18日)召開了緊急會議,討論如何償還浙江興潤置業35億元人民幣的債務。

【3月18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譴責】

3月18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官方微博「央行微播」發文指出,個別外媒報導《中國央行緊急討論救助小型房地產公司》,與事實不符:

第一,人民銀行未參加文中提到的「週二召開的緊急會議」。

第二,人民銀行未參與浙江興潤置業相關風險處置。對該媒體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發佈失實報導的行為,人民銀行予以強烈譴責。

【3月19日凌晨,奉化市人民政府:澄清】

19日凌晨,奉化市人民政府官方微博「奉化發佈」發文指出,有外媒報導,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奉化市政府18日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如何償還浙江興潤置業35億元的債務問題。奉化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證實,「此消息與事實完全不符」。

該微博指出,興潤置業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於2013年被立案調查。18日奉化未召開相關緊急會議,13日(上週四)奉化市政府曾召集建設銀行奉化支行、浦發銀行奉化支行、農業銀行(601288.SH/01288.HK)奉化支行、平安銀行(000001.SZ)寧波分行、浙商銀行寧波分行、恆豐銀行杭州分行等6家單位召開溝通協調和情況通報會,商討如何處置興潤置業債務的相關事宜。

該微博稱,外媒報導的會議名稱、時間、參加對象和內容與事實皆不符。

【3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資金斷鏈已4年,還有2.4億疑似假按揭】

3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再度發文《興潤置業資金斷鏈已4年 涉2.4億疑似假按揭》,其中提到,記者18日從可靠渠道獲得更進一步的消息顯示,整個「興潤系」資金鏈斷裂已有4年。此外,「興潤系」還有近2.4億元是 「疑似假按揭」,涉及7家銀行。而因為「興潤系」新增的不良資產,2014年奉化市的不良率將達浙江省最高。

報導稱,上述2.4億元分別是工商銀行(601398.SH/01398.HK)1327萬元,農業銀行83萬元,中國銀行(601988.SH/03988.HK)5394萬元,建設銀行8318萬元,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863萬元,光大銀行(601818.SH/06818.HK)1948萬元,華夏銀行(600015.SH)6057萬元。

據報導,此次掌握的消息顯示,確認的銀行貸款接近25億元,涉及的銀行有24家。民間借貸確認的是5億元,但實際已無法核實。之前奉化市金融辦通報稱興潤置業非法吸收的公眾存款在7億元。

報導指出,上述2.4億元是包括在25億元的銀行欠貸金額內,還是單獨一筆金額,目前尚無法得到確認。

編輯:龔俞勇 審校:肖云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586

近來值得注目的賣殼分拆個案

筆者最近這一兩個月再翻閱了自8月底以來預披露的49本的主板及創業板招股書,發現有部分上市公司確具特點和賣殼潛力,和大家分享一下。

(1) 震昇工程控股
地基上市公司,盈利近2年突然好轉,工程公司深具項目調節的特點,所以盈利波動可以很大,所以深具賣殼之潛質。之前的賣殼例子已有三和集團(2322)和泰昇集團(0687)。

(2) 萬輝化工控股
這隻股前身就是嘉輝化工(582)上市的資產,重整產能加上廣州源輝化工有限公司而成。最大股東為聯合系李明治之子李成輝所全資持有,過往的幾間賣殼Allied Overseas(593,現天洋控股,前科力國際、卓健亞洲)、敏達控股(936,前鵬程亞洲)、聯合水泥(1312)都是,以及嘉輝化工他們的手筆。

(3)新龍移動
繼永利控股(876,現永泰投資)分拆永利地產(0864)、迪臣發展(262)分拆迪臣建設、民生控股(938)分拆民生珠寶(1466),卜蜂國際(43)分拆正大企業新龍國際(529)都把其業務分拆,是韓國品牌於香港流動電話分銷業務。這些電話貿易公司業務及盈利波動,債務頗重,也是不錯賣殼的生意。

(4) 正大企業
由卜蜂國際(43)分拆的獸藥企業,業務和中國動物保健品(940)相似,加上曾於美國上市的中國西部Caterpillar電單車分銷企業,以及一家節油器廠的業務分拆組成。這部分是原卜蜂企業的前上市業務,後來注入飼料業務,卻分離出來另組再上市,一個很奇怪的業務組合,究竟為何不分拆為2家農藥和電單車上市公司釋放公司價值,反而要把它放入一家上市呢?  很混亂的上市組合。

(5)泰加保險
的士保險公司,前2年由天行國際(993,前鑫成金屬)的主要股東張德熙及蔡朝暉收購,天行國際前身鑫成金屬大股東陳奕輝也把銀加工業務組成港銀控(8162)股上市了,兩家公司班底也是同一家上市公司出來的,這一家或兩家公司有沒有重新賣殼的機會?

(6) 日成控股
又一家專注公營項目、歷史超過50年的上市公司,1973年、1987年、1997年、2007年都沒有上市,為甚麼現在要上市? 是不是給新一代接班機會? 還是為了賺一筆錢就走?

(7) 金誠財富
一家由康健國際(3886、8138)為第二大股東的康宏控股(1019)投資的財富產品公司,是否又是康健系財技帝國的一員?

(8) 金力集團
其核心資產為當年金力國際(603,後易名光通訊、中華城市燃氣、日本亞太事業投資)的上市資產,後來大股東在1999年賣殼,然後在2003年購回上市公司資產,今次又翻生,目的又是不是一樣?

(9) 亨運信貸
公司主力是做放貸,但所有董事或多或少都有不少財技背景,借貸規模超過10億,這部分資金來源都是股東及其他上市公司借予的,沒有上市壓力,就算上市估值也沒有這個數字大,不知為何分拆呢?

(10) 迪臣建設
公司的部分資產由迪臣發展購入當年由太元集團(620)重組基電控股(681,後易名中民燃氣、中民控股),然後購回該部分業務而成,後獲得首都創投(2324,前德泰中華投資)入股9.9%,這個完美的賣殼,引入財技資本的運作,加上其建築股的業務模式,會不會有第2次呢,還是變成康健系一員?

(11) 西藏開發
郭炎可能大家不是太懂,看看這個故事就懂了,他主導過中信資源(1205,前東南亞木業)的賣殼,也有試過搞過中(0235)購入南山人
壽的操作,背景雄厚。這家公司的核心資產就是西藏2間酒店,年年虧錢,但沒有放入他所有的酒店業務,為甚麼要這樣做,可能
只圖個上市地位吧。

最近的上市公司,確實良莠不齊,但是為香港股票帶來很多生氣,雖然滬港通暫緩,但是未來仍是會繼續進行的,所以這些殼在購殼資金來源多樣下,股一定很精采、很精采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