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草根調研18:週期類民企貸款損失率超8% 陳瑞明

http://xueqiu.com/2650893361/28356144
摘要:
銀行1%不良率與直觀不符,調研國企「二銀行」發現,週期類民企的貸款損失率超8%,關注+不良率達20%,且有擴散趨勢。透視宏觀共性是經濟回落、價格下跌、企業短借長投、高槓桿。信用風險具有普遍性,差異只是誰不受金融保護,誰先暴露而已。不應低估銀行股、信用債的長期潛藏風險。

1、立題:銀行1%不良率與直觀不符,從「二銀行」探真。

信用風險是今年我關注的若干重要問題之一。目前披露的銀行不良貸款率1%,嚴重與直觀不符。中國上一次「政府運動式放貸款」是98年為國有企業破產兼併投放信貸,至2002年底上市前夕,銀行業不良率達25%。目前商業銀行的「還舊借新」操作,很容易隱藏真實的不良率。

國有貿易企業,從銀行借入低廉資金,再貿易融資給民營企業,充當「二銀行」角色。由於其不具備「還舊借新」功能,可據此洞察實體經濟真實的不良率。


2、「二銀行」介紹:國企為民企提供貿易融資。

「二銀行」模式:民企A向民企B採購一批原料,商定價格1億元,現金付款。A為緩解資金壓力,尋找貿易國企「代採購」。貿易國企先支付1億元給B,原料入倉。隨後A根據生產安排,分批向貿易國企現金提貨,3個月後累計支付1.02億元。這樣銷售形式變為「B—貿易國企--A」。而本質是金融服務,即:國企提供貿易融資,收取2%的毛收益(也稱代理費)。民企A間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

「二銀行」的毛利率:一般一個貿易融資項目週期3個月。如果貿易國企以自身授信開具銀行承兌匯票,收費1.2%-1.5%(三個月)。如果自身墊資,收費1.2%/月,年化14.4%,扣除銀行貸款成本,毛利約7%。可見,無論是承諾匯票還是墊資,毛利都在6%-7%之間。形式差異不大,本質是借體制內金融資源、和國企信用來創造利潤。

貿易融資客戶群體:貿易融資和常見的「影子銀行」不同。它需要真實的貿易背景,即需要有真實的進項、銷項發票,並繳納增值稅。所以房地產項目不做,政府基建項目不做。主要客戶群體是工業原料的經銷商、製造商。由於近年銀行對「兩高一剩」行業限貸,這些行業自然成為貿易融資的重點客戶(但不限於此)。貿易融資由來已久,但2009-2011年是大發展年份,這與國內信貸政策調整直接相關。


3、調研:週期類民企貸款損失率超8%,關注+不良率20%,且有擴散趨勢。

樣本具代表性:調研某貿易國企,年貿易融資總額60億元,存量墊資規模20億元左右(一個採購融資項目週期3-4個月,所以資金周轉率3-3.5倍)。涉及客戶數約200家,基本為民企。涉及主要行業包括:有色、化工、鋼材、石材、木材等。該樣本能典型反映週期性行業的民間經濟真實狀態。

經營性逾期率40%:在20億元貿易墊資中,約8億元出現逾期,逾期率40%。涉及客戶近20家,逾期客戶比例約10%。但這種逾期以往多屬於「安全範疇」。因為貿易融資期限短,3個月後,經銷商發現原料價格下跌,往往會延遲提貨,延遲銷售,造成賬目上逾期。一旦行情回暖,經銷商很快就會現金提貨,平倉融資。此類經營性逾期由短期價格波動造成,由於貿易融資有足額貨物抵押,並有20%保證金,整體風險可控。但前提是貨物價格不要出現持續、大幅下跌。

「關注+不良」率20%:上述逾期中,約4億元超過90天,進入訴訟程序。參照銀行口徑,可認為是「關注+不良」率達20%。該比率從去年至今上升很快,主要原因是:一、價格持續下跌。如材料價格下跌超過保證金20%的幅度,再加上罰息因素,經銷商可能乾脆就不要貨了。二、短借長投。部分客戶從周轉快的製造、經銷主業轉投到房地產、礦產等長週期項目,資金沉澱,造成短期經營資金周轉不開。

損失率超8%:上述訴訟中,公司評估約有1.6億元的標的拿不回本金。按照銀行口徑,可認為是貸款損失率8%。本息損失與極端風險有關,例如倉單重複抵押,或客戶存在其他隱性負債被要求清償。考慮到該數據不包括去年的鋼貿損失,以及訴訟中其他標的不可能足額清償,實際損失率超過8%。

風險呈擴散趨勢:回顧歷程,2009-2011年是國企貿易融資的爆發年,行業內賺的盆滿缽滿。2012年開始出現風險,風險點集中在鋼貿領域(其實民間高利貸2011下半年就出現風險了)。但2013年至今,反饋是各行各業的風險點增加,如化工、木材、石材,甚至食用油,呈現「由點到面」擴散。目前公司策略回歸謹慎。


4、分析:信用風險具有宏觀共性,差異只是誰暴露而已。不應低估銀行股、信用債的長期潛藏風險。

透視貸款違約的共性:1、經濟不好,產品價格持續下跌;2、企業短借長投,影響經營性資金周轉。3、資金等各方面成本壓力大,企業抗風險能力不如從前,尤其是資本金少,高槓桿企業。

信用風險的廣泛性:雖然8%的貸款損失率指向的是週期類民營企業,但其成因有宏觀共性。我相信,地方政府、高槓桿國企、房地產、銀行一樣存在同量級信用風險。例如我們在2013年初的《城鎮化透支與變局》調研中揭示,部分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達一年可支配財政收入的8-10倍。信用風險的宏觀根源相同,差異只是表現形式,誰暴露,誰沒暴露而已。

哪類企業最容易風險暴露:1、民企。沒有金融資源保護,沒有「還舊借新」渠道,金融機構一收縮,首先砍民企。2、強週期企業。價格波動大,資產價格下跌直接衝擊抵押物價值。3、高槓桿企業。同一行業中,經銷商比製造商槓桿更高。所以看到鋼貿比鋼廠倒的更堅決。

對資產價格的影響:目前看:1、銀行股的資產質量風險遠未暴露。2、信用債風險剛剛暴露,不受金融保護的民企債首先撕開缺口。事情還未結束,不應低估長期潛藏風險。

未來變數:1、經濟再強拉高增長。2、宏觀層面的債務重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888

草根調研19:風險演繹三波式,頂點已過,銀行業極限損失率5% 陳瑞明

來源: http://xueqiu.com/2650893361/36655172

草根調研19:風險演繹三波式,頂點已過,銀行業極限損失率5%

觀點與判斷:
2012-14年風險三波浪演進:資金面—經濟面—通縮面

結合本期樣本和以往跟蹤,認為風險三波式演繹:1)第一波2012年,風險源是「資金面」,風險暴露直接原因是:高槓桿遭遇信貸收縮。典型案例如鋼貿、光伏,以及一些盲目跨行業投資的企業。2)第二波2013年,風險源增加了「經濟面」和「通縮面」,風險暴露直接原因是:地產投資、基建投資、民間投資下滑後的衝擊。典型不良行業如小型開發商、工程機械、化工、有色、石材等。3)第三波2014年,「通縮」風險源繼續加重,擊破企業成本線,表現為化工有色不良加重,油氣設備出現不良。
 
大周期風險頂點已過,尾部風險尚存
關於風險頂點是否已過?各方判斷有分歧,甚至反覆。我傾向認為「大周期風險頂點已過,剩餘的是尾部風險」。自2011年經濟下台階後,企業界幾乎經歷了所有宏觀負面因素,包括:內需外需下降、傳統信貸收縮、資金成本抬升、通縮。而風險演繹已從2011、12年的護城河小的、盲目加槓桿、跨行業投資的「個案特點」,延伸到2013、14年的規模以上傳統製造業的「群體特點」。目前企業家(至少是傳統企業)主流心態是「謹慎投資、降槓桿、去存貨、求質不求量」。從宏觀傳導時滯、當前微觀企業心態、銀行風控技術、風險演繹規律幾方面綜合判斷:未來新的、大的風險點應該沒有了。剩餘的應是尾部風險,諸如商品價格低迷、去庫存、資產減計。當然前提是政策面能穩定住經濟。我認為,風險暴露作為經濟運行的滯後指標,2015年後還會有信用違約、倒閉潮見諸報端,但這已經是滯後性的技術反映了,不必恐慌。從大周期看,風險頂點應該已經過去。
 
銀行業損失率極限值或在5%
對比90年代末的銀行業不良率20-25%(各家不同),當時主因是:90年代的開發區熱和投資熱持續數年,且期間信貸風控不嚴、98年前後國企改制的政策性貸款、不良資產的政策性處置讓一些「或能追討」的貸款也藉機劃入不良。本輪是第二輪不良高峰期,但與98年不同在於:1)2000年後銀行業信貸風控明顯加強。2)2009年雖有運動式天量貸款,但2010年及時剎車,持續時間短。因此首先認為,本輪不良率不可能是20%的概念。
 
在上面的樣本中,7%、8%、11%的損失率已算是「最糟糕的情形」,他們要麼是典型週期性民營企業的貿易墊資,要麼是2009年後欠發達地區的投資發力過猛,要麼是企業間的聯保互保,都屬於風險高發地帶。而上述樣本中,1-2%的損失率,算是「風控較好」案例。我認為真實的銀行業極限損失率可能就在中值5%附近。
 
從銀行貸款結構看,按揭貸等個貸大約佔比25%,這塊的損失率微小。剩餘的75%是工商客戶貸款,其中的50%與政府基建、房地產行業相關,25%與製造業相關。如果按照5%評估整體貸款損失率,就意味著工商製造業客戶的貸款損失率大約在7-8%範疇,這與我們目前調研的樣本基本相符。
 
未來2-3年是銀行處置不良高峰期,有能力「有序進行」。
樣本顯示,2013年銀行、影子銀行陸續進入不良處置期,2014年力度主動加碼。對於處置不良進程的判斷,考慮到目前地方政府為企業紓困動機較強、銀行新領導層上任是最佳的處置不良契機、以及管理層更換的頻率(一年更換一線業務領導不超過1/3比例),認為未來2-3年,將是中國銀行業處置不良的高峰期。對於處置不良的模式判斷,考慮到中國金融系統歷來的穩健管理風格,以及銀行仍具備很強賺錢能力(20%的ROE,15倍槓桿,50%的貸款資產佔比,意味著銀行一年利潤能承受2-3%貸款損失率),未來銀行業不良處置應該是「有序可控的進行」,而非98年式的「一次性出清」。2015年後銀行報表的不良率還會逐步上升,但相信一切仍在可控範圍內。
 
投資判斷:A股銀行股不貴也不便宜,不良資產處置的黃金時期。
關於銀行股,基於整體5%極限損失率假設下,考慮到目前貸款撥備率約3%,監管層要求2.5%,超出的0.5%部分(不計入權益科目)可直接沖抵損失率,再考慮銀行未來一年淨利潤約能沖抵2.5%損失率,這樣剩餘的2%損失率就要要由淨資產抵扣(這裡也給予嚴苛的假設,不考慮次級債、混合資本工具的緩衝)。以15倍槓桿、50%貸款資產佔比計算,意味著現有淨資產就被侵蝕15%,這意味著目前的市場PB估值可以打上85折扣來看待。以此口徑對比海外銀行股估值,認為A股銀行股估值「不貴也不便宜」。
 
不良資產處置未來2-3年是個好業務。適合銀行背景的專業投資機構。資產包甄別能力不強的投資機構,可以考慮「以退定投」的模式介入,如在回購條款下介入。
 
 
陳瑞明  宏觀策略分析
微信號:chenruiming_XMU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2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