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投資者的心理分析:「熱手效應」VS.「賭徒謬誤」 泉銘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56g.html
如果籃球隊員投籃連續命中,球迷一般都相信球員「手感好」,下次投籃還會得分。在輪盤遊戲中,賭徒往往認定其中的紅黑兩色會交替出現,如果之前紅色出現過 多,下次更可能出現黑色。可是,直覺未必是靠得住的。事實上,第一次投籃和第二次投籃是否命中沒有任何聯繫,轉動一回輪盤,紅色和黑色出現的機會也總是 0.5。
 
就像受「熱手效應」誤導的球迷或受「賭徒謬誤」左右的賭徒,投資者預測股價也容易受到之前價格信息的影響,用直覺代替理性分析,產生所謂的「啟發式心 理」。舉個例子,一家製藥公司的股價長期上揚,在初期,投資者可能表現為「熱手效應」,認為股價的走勢會持續,「買漲不買跌」;可一旦股價一直高位上揚, 投資者又擔心上漲空間越來越小,價格走勢會「反轉」,所以賣出的傾向增強,產生「賭徒謬誤」。
 
「『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都來自人們心理學上的認知偏差-即認為一系列事件的結果都在某種程度上隱含了自相關的關係」。由南京大學商學院的林樹、復旦 大學管理學院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俞喬、湯震宇、周建四位學者組成的團隊,利用心理學實驗的方法研究了中國的個體投資者在面對過去股價信息時的交易行 為與心理預期。
 
林樹、俞喬等發表在《經濟研究》8月號、題為《投資者「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的心理實驗研究》的文章發現,「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的個人 投資者或潛在個人投資者中,『賭徒謬誤』效應對股價序列變化的作用均要強於『熱手效應』,佔據支配地位」,也就是說,無論股價連續上漲還是下跌,投資者更 願意相信價格走勢會逆向反轉。根據這一發現,研究認為「在中國股票市場處於中長期『熊市』時,較高知識水平的個體投資者存在預期市場回升的基本心理動 力。」
 
實驗:10000元的抉擇
 
此項研究的實驗對象共285人,主要是復旦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MBA)、成人教育學院會計系和經濟管理專業的學員以及註冊金融分析師CFA培訓學員,均 為在職人員,來自不同行業,從業經驗4—20年不等。「雖然他們不能代表市場中所有的個人投資者,但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完全無投資知識的個人投資者 將會逐步淡出市場,其投資資金將會由委託專家進行管理,而能自主進行證券投資的個人投資者將是具有一定投資知識與水平的投資者,本研究中的樣本正是代表了 這部分人或這部分潛在的投資人。」文章對樣本選取的範圍這樣解釋說。
 
實驗過程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第一步,假設每位投資者中了1萬元的彩票,所得獎金打算投資股市。理財顧問推薦了基本情況幾乎完全相同的兩支股票,唯一的 差別是,一支連漲而另一隻連跌,連續上漲或下跌的時間段分為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四組。每位投資者給定一個時間段,首先表明自己的購買意願, 在「確定購買連漲股票」、「傾向購買連漲股票」、「無差別」、「傾向買進連跌股票」、「確定買進連跌股票」5個選項間作出選擇。然後,要求在投資者在兩支 股票間具體分配10000元,買入股票所用的資金比例作為購買傾向的具體度量。
 
第二步由考察購買行為轉為考察賣出股票的決策。假設投資者手中有市值40000元的股票,現在需要套現10000購買一台電腦,同樣推薦了兩支基本情況相 似的股票,時間段分組也一樣。投資者先選擇「對連漲或連跌股票的賣出傾向」,然後決定為了籌集10000元,打算在兩隻股票上各賣出多少錢。最後,實驗還 要求投資者就連續上漲或下跌的股票在第二個月的走勢以及上漲與下跌的概率做出預測。
 
在每一步調查中,如果投資者的表現前後不一致,研究小組會剔除問卷。舉例來說,如果選擇「確定買進連漲股票」,可投資了更多的錢在連跌的股票上,那麼問卷 將被視為無效。此外,「如果被試對股票市場一點都不瞭解,或沒有投資經驗,則問卷也將在實驗中被剔除」。研究小組最終採集的樣本數為135人,「其中男性 70名,女性65名,平均年齡為28.5歲,被試對股市瞭解程度與投資經驗跨度很大,平均值均不到5。」
 
林樹、俞喬等發現,「在持續上漲的情況下,上漲時間越長,買進的可能性越小,而賣出的可能性越大,對預測下一期繼續上升的可能性呈總體下降的趨勢,認為會 下跌的可能性則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反之,「在連續下跌的情況下,下跌的月份越長,買進的可能性越大,而賣出的可能性越小,投資者預測下一期繼續下跌的可 能性呈下降趨勢,而預測上漲的可能性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這說明,隨著時間長度增加,投資者的「賭徒謬誤」效應越來越明顯。
 
但是,「這種效應受到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瞭解程度、投資經驗、年齡甚至性別的影響」,文章補充說。同樣是連續上漲的情況下,「賣出的可能性與投資者對股票 市場的瞭解程度、投資經驗呈顯著的負相關,意味著瞭解程度越高,經驗越豐富的投資者賣出的可能性更小」,而「股市瞭解程度、經驗又均與年齡呈顯著正相 關」。在性別差異方面,「女性投資者在股價連漲時的賣出傾向顯著高於男性,而男性在股價連跌時的賣出傾向卻顯著高於女性」。
 
最有趣的發現來自於對於投資者股票持有時間的觀察,「無論在股價連漲還是連跌的情況,投資者打算的持有時間均很短,平均只有2.9個月和5.7個月」;而 且「無論在多長的時間段中,投資者在連跌的情況下持有股票的時間都要顯著長於持有連續上漲的股票」。文章認為,前者「驗證了中國投資者喜好短線操作的印 象」,後者則說明「在中國投資者中存在的顯著的『處置效應』」,通俗的講,就是「賺的人賣得太早,虧的人持得太久」。其中,「處置效應」在女性投資者身上 體現更明顯。實驗也發現,投資經驗與知識程度低的投資者「處置效應」高於投資經驗與知識程度較高的投資者,表明後者更加理性。
 
賭徒謬誤、反轉交易與漫漫「熊市」
 
研究小組實驗的目的之一是「檢驗在面對股價連續漲跌序列信息時,投資者的交易行為是否與經典假設的情況一致」,也就是,「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共同作用,強度交替上升,輪流佔據主導地位。可從實驗結果看,中國投資者 「賭徒謬誤」的作用始終強於「熱手效應」,「投資者總是相信股價會出現反轉」,並且隨著連續漲跌的時間加長,這種信念越來越堅定。
 
那麼,為什麼「賭徒謬誤」會起主導作用呢?文章引用的一種解釋認為,「『熱手效應』大多出現在對『人所能及』的序列信息判斷時,而『賭徒謬誤』則多出現在 對『客觀』發生的序列信息反應時」。回想投籃和輪盤的例子,我們似乎不難理解,輪盤出現何種顏色是隨機的,但是投手如果技術好,位置恰當,命中率就高。
 
「可能股價漲跌的序列信息在中國個體投資者看來是客觀的,自身無法影響的,從而更容易出現『賭徒謬誤』。」研究小組推測說。
 
「賭徒謬誤」的結果與「處置效應」很相似,表現為反轉交易,「投資者在股價上漲時,急於拋出股票,實現資本增值,股價下跌時,則不會及時止損,而是繼續持 有,避免實現資本虧損,並且期待著股價會反彈」。研究小組觀察到,不僅連跌股票的持有時間要顯著高於連漲股票,並且「跌得越多,投資者越是持有」,連跌3 個月股票平均持有4.8個月,6個月的平均為5.8個月,如果連跌12個月,那麼投資者的持有時間將上升到7 個月。
 
文章認為,「賭徒謬誤」的根本原因在於投資者的代表性啟發式思維,「人們傾向於認為如果一件事總是連續出現一種結果,則很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來將其『平 均』一下,正是這種思維使投資者更加相信股價反轉出現的可能性」。而且,研究者推斷,投資者因為相信連續漲跌的股票會出現反轉,對這種類型的股票出現集體 賣出或買進的行為,極有可能導致證券市場中「羊群行為」,即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進而造成股價的過度反應。
 
如果「賭徒謬誤」佔據主導作用時,股價越是下跌,投資者認為反轉的可能性越大,買進的越多,那麼之前中國長達數年的漫漫「熊市」,為什麼很難發現明顯的真 正反彈跡象呢?林樹、俞喬等認為三個原因導致了「賭徒謬誤」效應的弱化:(1)心理學實驗主要針對個體投資者,而在市場中的比重與作用越來越大的機構投資 者更為理性,其拋售止損的投資行為促使行情持續低迷;(2)實驗者均為受過較高水平教育的投資者,而市場中相當部分個體投資者教育水平較低,他們的「非理 性噪聲」行為可能暫時抵消了反轉交易行為;(3)實驗的研究方法,「僅僅考慮個體投資者面對股價連續漲跌序列信息時的交易行為與預期,沒有涉及其他因素尤 其是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市場信息失真,上市公司的低質量,公共政策的搖擺,股權分置,國有股流通,以及悲觀情緒在投資者群體中的感染、傳遞等」。
 
「本研究的意義僅在於,我們發現市場股價持續下跌時個體投資者中確實存在著一種支持股權回升的基本心理因素及與此相關的較穩定的行為方式,而這種市場需求方向的內在因素能否發揮顯著作用,則取決於外部條件的滿足程度。」研究小組最後解釋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05

熱手效應下的投籃手?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nuq.html

熱手效應下的投籃手?

原創   2017-01-20   姚斌  
一只花蛤的微信公眾號:pubanyaobin

比爾·米勒是萊格—梅森的掌門人,在投資界十分著名。他所領導的萊格—梅森共同基金曾經連續15年擊敗了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這一戰績,蓋過了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直到2006年他的連勝記錄才戛然而止。從2007年開始,比爾·米勒由於重倉金融股連續三年跑輸大盤,他的價值型信托基金原本管理著165億美元資產,最後連虧損帶資金贖回,只剩下43億美元,一共損失了58%,比標普500指數跌幅高20個百分點。

在比爾·米勒敗績之後,我一直關註有關比爾·米勒的報道文章。直到最近我才讀到漢諾·貝克的《逆向投資心理學:引發市場波動的非技術因素分析》,發現他是以“熱手效應”來解釋比爾·米勒的現象。熱手效應(hot-handeffect),來源於籃球運動中,指比賽時如果某隊員連續命中,其他隊員一般相信他“手感好”,下次進攻時還會選擇他來投籃,可他並不一定能投進。僅憑一時的直覺,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斷就采取措施就叫做熱手效應。根據這個概念,一些運動員會有一個階段做什麽都能成功,他比平常處於更好的階段。正如在15年中比爾·米勒做什麽都能如願以償一樣。

漢諾·貝克以科學研究者研究運動員投球的案例說起。他說,科學研究者對費城76人隊在1980-1981年賽季的各場比賽以及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部分比賽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並清點了投球數量。這些人的想法是,若有一個熱手,之前他已經投中一次,那麽他再投中的概率好會比較高。比如,若他的命中率為50%,那麽正常狀態下,每兩次投擲他就能成功一次。若他現在處於熱手狀態,那麽他投中的概率就會大於50%,所以會接連不斷地投中。

於是,科學研究者坐在場邊開始計數,其結果是,球員在投中一個球後再投中球的平均概率為51%。也就是說,若一個球員投中一個球後再進行投擲,就是一個純粹的隨機事件。他投不中的概率是相同的。接下來,科學研究者檢查了一組投中和未投中的球,存在著區別於隨機性的、比較長的投中和投不中的序列嗎?沒有。這種序列並不存在。第一次投籃和第二次投籃是否命中沒有任何聯系。也不存在特別階段,即在這個階段中,一個球員的命中率高於平均水平。對各場比賽的研究也表明,在比賽中,投籃手的平均命中率是沒有變化的。球員的表現差不多是同樣好或同樣差的。結論是,從統計學的角度看,熱手效應是錯誤的。

但是,人們總是很容易記住一個序列。相同的情況是,若你拋投一個硬幣,並且連續得到8次頭像,那麽這種情況肯定不會被你忽視。人們拒絕把連續8次頭像或8次投中看成是隨機的,容易記住這樣的序列,並相信熱手效應。那麽這與比爾·米勒有什麽關系嗎?

有人一定會想到,比爾·米勒已經連續擊敗市場15年了,這還不足以證明其具有超凡能力?但我們若聯想到熱手效應,一定會說,還不足以。如同有人連續8次拋擲出硬幣頭像,比爾·米勒也正好偶然連續15次擊敗市場。但因為這種情況不符合我們關於隨機性概念,所以我們不禁會認為,米勒正是一個優秀的投資者,是一個特殊的現象。而實際上這種情況並不是不大可能實現。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基金經理和資產管理人進行投資,年複一年,他們中很多人跑贏了市場。當成千上萬人都在試圖擊敗市場時,就不難理解,其中至少會有一人連續15次跑贏市場。

所以,漢諾·貝克的最終結論就是,熱手效應的實驗讓我們註意到,“也許比爾·米勒只是幸運地偶然地擊敗了市場,他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投資者。”漢諾·貝克這樣寫道,“我們把100萬只猴子放到1臺打字機旁邊,讓它們玩耍。那麽在各種雜亂無章的字母之間,在紙上打出一句完整句子的機會也是相當大的。那麽,你會認為,猴子也會閱讀和寫作嗎?適用於比爾·米勒的情況也同樣適用於整個行業。”也就是說,比爾·米勒連續15年跑贏市場純屬運氣巧合。

完全歸咎於運氣行得通嗎?目前我尚未看到比爾·米勒的同事邁克爾·莫布森對比爾·米勒的直接評論,但是在他的一本《實力、運氣與成功》書中可以見其端倪。莫布森並不否認運氣。實際上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主題是,運氣的影響比我們想像得更廣。莫布森認為,我們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可能有一種根深蒂固忽視運氣作用的傾向。以體育來類比,一旦我們贏得了總冠軍,我們會認為成功是必然的。若一個棒球選手在三次機會中只要擊球一次球隊就能取勝,但一旦我們知道他沒有做到,我們就會指責他缺乏註意力或他的揮桿不好。人們並不相信有的基金10年以上的業績結果純粹靠的是運氣。事實上,有這麽多的基金在那里,有人總是會得到這樣的幸運,我們需要他們對其成功更強的解釋,比如他們的投資技能來讓我們相信他們的實力。短期看,投資是一個面臨著很多影響因素的活動,它很可能會更傾向於運氣端的影響。但長期來看,投資更傾向於實力端。1984年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商學院的那次演講也表明了,靠些運氣不會損害什麽,不過實力最終決定一切。

假設一只基金在過去長期相對於同業平均水平表現突出,那麽它的實力是有根據的。再以體育做比,不是每一個偉大的足球選手都獲得了86個年度進球,事實上只有梅西擁有。如果梅西不是一個偉大的有實力的球員,他做不到這樣的紀錄,當然他還需要一些運氣。投資既然是融合分析、心理,機構三方因素在一起的過程,那麽關註過程,比關註結果更加重要。其實所有與概率相關活動,運氣因素長期來看作用為零,所以如果是評估長期投資過程,得到結論就是真正的技能。

看起來,所有的創造紀錄的人都是技術精湛的人,但不是所有有實力的人都能創造紀錄。因此只看運氣,忽略實力顯然不妥。在被認為具有真正的實力之前,優秀的業績需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即使是承認基金經理有實力,也不能保證未來壞運氣不會淹沒卓越的投資技能,運氣會扮演著更多主導的作用。這就是實力與運氣的辯證法。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莫布森在這里顯然已經解釋了比爾·米勒的現象,但是我之前卻沒有意識到。漢諾·貝克的解釋也是正確的,但是似乎缺少了這重要的一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