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石油A股的準確定價 Ares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055.html

2008年,中石油12元.
按理,中石油中石化本來完全是屬於不應上市的公司,因為它壟斷性橫跨在中國產業的上游,作用完全屬於稅務所,到底該贏利多少,是由政府的思路決定的,如果我是人大代表,就建議:為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了讓最代表生產力的製造業加速發展,讓中石油微利.
所以,中石油長期價值在1--12元振盪.
如果中石油有成長性,如果20元的中石油有投資價值,那是我們的悲哀.

巴非特在2008致投資者的信中說,買入中石油時只想賺三倍,但因為油價上漲與中石油自己在尋找資源上取得一些成果,竟然賺了8倍兌現,最高賣出價12元港幣左右.折人民幣不到11元.
巴非特能在這個價格賣出,那是相當得高興,巴非特忘了對擔心他賣得太低不懂價值的中國股市投資者說聲謝謝,是給投資者的信中唯的的缺陷.

嚴肅的投資家都是好人.
巴非特索羅斯羅傑斯都在譴責美元甚至美國政府.
想到中石油當初如此低價竟去香港賤賣,我們應該誠心誠意聘請巴非特做我們的境外投資顧問,顯然,他更懂得對資產進行定價,基於對人類的愛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巴老從一線退休後,可能會考慮進行一些榮譽性的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8

人民日報:山東民企低價供電結論不準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8/4NNDE3XzQ0MTY4Nw.html

突然殺出的「程咬金」

最近,山東一家民營企業因低價供電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魏 橋創業集團是山東最大的民營企業。據公開的資料顯示,魏橋創業的年銷售收入達到1600多億元,單從年銷售收入看,其規模已經接近國內五大發電集團的水 平。而這家靠紡織起家的企業,如今業務已經包括了紡織、電解鋁和熱電三大板塊,擁有的熱電裝機總規模已在300萬千瓦左右。

企業擁有自備 電廠在中國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比如鋼廠、油田等大型企業,都有規模可觀的自備電廠,上百萬的裝機容量也不稀奇。而魏橋創業集團走入公眾視野,是因為這家企 業不僅自己發電自己用,而且還開始供電。更吸引眼球的是,它不僅供電,而且供給居民的電還便宜,只有供電局電價的1/3。

這一消息之所以迅速發酵,還因為最近全國各地都在搞「階梯電價」價格聽證。本來消費者對此輪「階梯電價」就頗有微詞,認為是表面「階梯」,實質漲價。當看到民營企業都能低價供電,不滿情緒更是火上澆油,矛頭直指壟斷的電網企業,甚至質疑「階梯電價」的合理性。

魏橋的電便宜在哪裡

那麼,魏橋創業的電為什麼能如此便宜?通過一些媒體比較深入的實地調查和記者採訪有關業內人士,終於對魏橋集團的「便宜電」有了一些認識。

首先,媒體解讀魏橋現象時,明顯故意放大了某些部分,而有意無意地迴避了一些部分。

據 一家媒體做的實地調查顯示,其實魏橋供給民用的低價電在其整個外售電中比例非常低,只有魏橋村的500戶居民。據記者調查,就是這500戶村民,也是有條 件限制的,甚至也頗有「階梯電價」的性質——每戶村民每年免費供300度電,超過部分要按照0.8元/度左右的價格向電廠購買。而這一價格高於當地供電局 0.55元一度的電價。

正因如此,有精明的村民甚至會把免費得到的電按照0.75元的價格賣給其他用電多的人,然後再去供電所買電網0.55元一度的電,賺取差價。

如果這家媒體調查的情況屬實,那麼魏橋集團所謂以供電局電價1/3的價格給居民供電的概念是折算出來的,並不完全準確。

其次,按照這份調查,魏橋供電的大頭——針對工業用戶的電價是0.79元/度,和電網比並無明顯優惠。

由此可見,所謂魏橋的低價供電的結論並不完全站得住腳。

有趣的是,雖然媒體把魏橋現象炒得沸沸揚揚,但是無論是當事人魏橋創業集團,還是地方政府,均對此保持緘默。包括被動捲入漩渦的國家電網(微博)公司也對此三緘其口,不予置評。記者輾轉找到一些業內人士,他們談了對魏橋現象的看法,但都不願意公開透露姓名。

這些業內人士認為,退一步來看,即便魏橋供電價格真的低於電網,也是有原因的。而且這些原因還都是無法複製也不值得複製的。

首 先,魏橋集團的電廠沒有執行國家節能減排政策,沒有安裝脫硫、脫硝、電除塵等環保設施。而即便是一台魏橋這樣的3萬—5萬千瓦的小機組,安裝一套脫硫、脫 硝裝置的成本也要每千瓦600元左右,因此,一台機組就要花費1800萬元至3000萬元,這還不包括每年的運營費用。如果算上這些環保的硬成本,魏橋的 每度電價至少要提高2—3分錢。

可見,如果魏橋的電真的成本低,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減去了大電廠硬性的環保投入後得來的。所以問題也擺在了面前:我們能鼓勵為了用便宜電而犧牲環境嗎?

其 次,魏橋集團也未繳納國家開徵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目前,國家隨電價徵收的有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地 方中小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城市公用事業附加、農網還貸資金6項基金附加。以山東省電網為例,2011年上繳的這些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每度電平均就要 4.6分錢。魏橋集團供電用戶多為工商業用戶,基金附加標準還要高於上述平均水平,如果加上這一塊,魏橋集團的電廠每度電又要提高5分錢左右。

僅就這兩項算賬,就可以看出魏橋創業集團的電其實不具備價格優勢。

魏橋現象的意義何在

不少業內人士也指出,雖然魏橋的低價模式可能站不住腳,但是,在電力體制改革10年後,魏橋這一斜殺出來的「程咬金」還是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它提示我們,電力體制也許到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時期,甚至已經到了一個窗口期。

有專家指出,隨著改革的深入,壟斷行業如何深化改革的呼聲日見其高。壟斷的背後往往是暴利、高福利和粗放的管理,因此打破壟斷是大勢所趨。所以,今天出現的魏橋創業集團很可能成為一塊重要的石子,或許會激起新一輪改革的浪潮,這恐怕是魏橋現象背後最大的意義所在。

比如,按照現行的《電力法》,即便魏橋解決了所有環保問題,補齊了各種附加費用,仍能做到低價供電,那也是違法的。因為《電力法》規定,一個區域內只能有一家供電企業,一個運營主體。很顯然,這樣保護壟斷的法律可能已經明顯滯後。

特 別是在新能源如火如荼發展的今天,如果電力的僵化體制不打破,很可能會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發展的最大阻力。國家發改委新能源司一位官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比如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不能因地制宜地採取集約發展和分佈式發展並重的道路,就很難快速發展起來。而要實施分佈式發展,不解決電網獨家壟斷就寸步難 行。」

提到未來的電力體制改革,成為眾矢之的的國家電網的態度似乎也有了某種轉變。

一位國家電網的資深人士接受記者採訪 時坦言,雖然電力體制下一步改革有一些思路,比如輸配分離等,但是目前究竟如何走還不明確。不過有一點應該是肯定的,那就是電力的市場化進程是不以人的意 志為轉移的,從趨勢看一定還會加快。電力體制改革不是改不改而是如何改的問題。而如何改的關鍵是我們要找到對國家、對產業、對消費者都有利的模式,找到其 中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點。這位人士認為,未來的電力體制改革應該是在發電端更加充分競爭,在售電端則引入競爭。

還有一些專家認為,在目前大 電網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建設一些分佈式的微電網,改變單一售電主體的模式,使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比較可行也比較穩妥的思路。一方面,我國的能源分佈結構 和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遠距離、大規模送電是無法避免的現實。把西部能源大規模送到東部,仍然要靠堅強的大電網。同時,對於一些有資源建設分佈式電源的密集 負荷區,採取建設分佈式電源和微電網,把資源就地消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補充。這就需要政策上甚至法律上的突破。

當然,建設相對獨立的分佈 式電站和微電網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考慮能源利用效率和不破壞環境。類似魏橋集團這種採取小火電機組發供電的做法明顯不應該成為今後的選擇。因為這可能 不僅不是改革,甚至是走回頭路。否則我們「十一五」關停的那麼多小火電就會死灰復燃,節能減排的努力也就前功盡棄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8

恆大地產被做空背後 Citron報告準確性存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5/3MNDA2XzQ1OTk3MQ.html

21世紀網 恆大地產遭遇飛來橫禍。

在這個端午假期,網絡上最熱的話題非恆大地產被調查機構Citron(香櫞)做空莫屬。

Citron報告稱恆大地產以虛假信息及賄賂掩蓋公司資不抵債。在Citron報告發出後,恆大地產的股票大跌,21日,恆大地產跌幅11%,當天恆大市值縮水76.26億港元;6月22日,再跌3.53%。

一篇報告,使恆大地產損失慘重。那麼Citron報告到底準確度如何?

債務現金疑問

Citron指出造假點之一是恆大地產以參股公司的名義對外借款,但由恆大地產提供擔保,形成表外負債,涉嫌故意低報債務。

註冊會計師馬靖昊表示,如果參股公司符合併表條件,就不存在表外負債的情況;如果不符合併表條件,恆大只需披露擔保情況,如遇官司糾紛,應計提相應的預計負債,但不能將擔保金額全部視為負債。

不過市場亦有不同的看法。

一 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創投人士向21世紀網表示,投資者全面評估企業投資價值和風險,不能僅僅看財務報表,也需要關注表外業務。舉例子,我們集團資產100億 元,假如給別人做擔保,也可以擔保100億元乃至更多,但在我們的財務報表上,一分錢都看不到。一旦被擔保的企業或者項目出問題,銀行就要找擔保人要錢, 到時候,表外的業務,就變成真真實實的會計上的損失了。因此,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表外業務看成負債,也有道理。

據悉,目前銀行按照風險權重,把表外業務按照一定係數,折算後計入資產負債表。但實體企業領域,尚沒有進行這樣的操作。

Citron指出的第二個造假點為恆大的貨幣資金收益率不但低於同行,也低於央行活期存款利率,涉嫌高報現金餘額。

Citron的報告指出,企業一般會把手上的營運現金流存入銀行,作活期存款。按照恆大財報公佈的企業營運現金流,Citron計算了從2010年至2011年恆大現金流的利息回報後發現,這筆現金的利息回報率比央行公佈的同期短期存款利率還要低。

數據顯示,2010年初至2011年底,恆大的營運現金流平均利息回報率從未超過0.5%。而其他地產公司,如綠城、華潤置地等企業的現金流平均利息回報率多在0.5%至1.5%之間。 因此,Citron認為,恆大所公佈的龐大的現金流存在造假。

恆大財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該公司的平均現金流量為284億元。Citron研究後發現,若參照公司的平均現金流利息回報率來計算,該公司的現金流量僅為119億元。Citron即認為,恆大在現金流上誇大了約170億元。

馬靖昊表示,Citron就此指責現金造假有點武斷,因為它並沒有考慮銀行存款在各個月份之間的變動。

減值額被誇大

Citron指出第三個造假點「其他業務」相關資產應計提大額減值準備,恆大過分多報足球、排球及文化產業項目價值。

Citron稱「其他業務」相關資產應計提大額減值準備。Citron估算方法EBTI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值):就算把EBTIDA定在50%,其他收入按照10倍市盈率得到的估值為43.5億元,而賬上金額為162億元,則高估118.5億元。

Citron所述的其他部分資產人民幣162億元是恆大集團內部往來餘額抵消後,其他部分資產實際為人民幣85億元,其中酒店資產人民幣39億元,以及與房地產開發相關的建築公司及足球、排球、文化產業公司等。

會 計人士認為,這些資產存在減值可能性,但證據不充分。因為資產是否減值,取決於賬面價值是否大於資產可回收淨值,而可回收淨值是可變現淨值和未來現金流折 現值較高者。目前來看,其他業務未來現金流卻是不太好,但如果其對應的資產是非專用的房屋、土地的話,可變現淨值還是很高的。

可以說,恆大酒店資產人民幣39億元的可變現淨值就很好。

另外,馬靖昊認為,如何評價足球隊的估值,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足球隊的虧損,並不能簡單的說足球隊不值錢,因為培養幾個球星就有可能扭虧為盈。

評估方法錯誤

Citron在報告中指出恆大租金回報率(租金收入/投資性房地產平均餘額)僅0.58%,租金回報率太低。因此,認為投資性房地產價值被嚴重高估,物業投資應計提大額減值準備。

馬靖昊表示,由此就得出投資性房地產價值被嚴重高估是不負責的行為。

原 因是恆大投資物業約31%處在在建狀態,暫未產生租金收入,而部分完工投資物業租金尚處於較低水平,因此租金回報率低是正常的。只要他的可變現淨值,即在 市場上出售它可收到的金額高於賬面價值,就不存在減值的風險。如果市場售價出現趨勢性的下跌,那它就應該計提跌價。目前房地產市場還看不到這種下跌的趨 勢。

恆大地產(03333.HK)6月11日發佈新聞稿宣佈,2012年5月集團實現合約銷售額103.7億元,同比增長33.3%,環比增長26.6%,並創下集團單月銷售最高紀錄。

當月,恆大地產實現合約銷售面積172.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2.4%,環比增長25%。5月恆大的合約銷售均價為每平米6009元,環比增長1.3%。

此外,投資性房地產中反映的單位開發成本與營業成本中反映的單位開發成本存在較大的差異,Citron指出涉嫌將部分開發成本資本化。

其依據為,以2011年為例,投資性房地產單位成本為7335元,而營業成本中的單位開發成本僅4260元,涉嫌虛減成本。

Citron認為,這個巨大的差異只能用費用的資本化來解釋。每平米的製造成本的差異*總的投資性房地產的面積=資本化所高估的投資性房地產。

馬 靖昊認為,Citron研究並不到位。該報告在計算投資物業的成本時,假設一個車位的建築面積為10平方米,而此假設完全不合理且顯示報告裝卸人嚴重缺乏 行業經驗。車位的建築面積實際上除汽車本身停放佔據的面積外,還需要包含停車場公共通道的分攤,因此每個車位的建築面積為25-30平方米。若如此計算, 投資性房地產的成本與商品房的銷售成本區別並不大。

此外,前者是投資性房地產的成本,後者是商品房的銷售成本。拿兩者進行直接對比,本身從邏輯上講不過去。

實際上沒他們之間沒有直接可比性,成本上的差異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應該參考其設計標準,而不是簡單的對比。而Citron不僅進行對比,而且還將差異化武斷的認定為製造費用資本化所高估的投資性房地產。

Citron指出恆大第五個造假點為土地儲備成本核算有誤。

Citron 表示,恆大2011年轉出的每平米土地成本竟然為-115元,而Citron預估每平米為520元,因此,Citron認為其中導致的差異635元轉出的 土地為轉出土地的費用低估額。而實際情況為恆大交付物業500萬平米,結轉的土地成本是37.8億,實際每平米為756元。

Citron指出恆大的6個造假點--6.其他收入的應收賬款高估。

Citron指出2011年上半年,恆大其他業務營業收入共4億,但相關應收賬款卻從12億增加到22億,其他業務應收賬款餘額增量大大超出其他業務營業收入,非常不合理。

馬靖昊表示,其實看看年報就知道,恆大的是「其他應收款」,不是「其他業務的應收賬款」。

一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網表示,其他應收款通常包括暫付款,是指企業在商品交易業務以外發生的各種應收、暫付款項,例如備用金、保證金等,Citron在報告中,竄改了會計科目。(21世紀網 陸曉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86

預測未來的準確度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9.html
正在看王澤基先生的「反轉腦袋投資學」, 本來止凡偏向少看本土作者寫作的書, 但這是其他blog友的推介, 即管買來看看, 果然出乎意料的好看。書中有一段有關預測未來準確度的文字, 令我看完後實在忍不住要引用一下。

「我曾任投資銀行交易部主管, 歷年平均準繩度約為55%, 但輸起來不多, 贏的時候金額比較大, 所以可以當上主管。在投行工作十幾年, 也從來沒遇過任何看市準繩度超過60%的銀行高層。當然, 以幾十個投資銀行家的過往經驗來否定你的卓越能力未必公平。但作為一名普通散戶的你, 有多大機會比日日夜夜交易的銀行家利害? 閣下自行判斷好了。」

身邊不少人對預測未來及後市非常有興趣, 常常都聽到人家問「後市你點睇呀?」、「今年個市升定跌呀?」。又或者聽到不少人用非常邏輯的分析, 然後下結論「我睇雙底衰退一定來, 現在都留現金等大跌市」、「今年上半年一定爆升, 一定要滿倉股票」。

我們很少聽見巴菲特會預測後市, 多數他會話哪個市場比較抵買, 好像上一兩年他會說美國股票比債券抵買, 但沒有說股票一定會升或債券一定會跌, 因為他也明白沒有人有能力預測後市, 抵買的東西可以繼續跌至更抵買, 貴的東西可以一直升至非常貴。

我沒有王澤基先生如此多的投資銀行家朋友或同事, 但我的認知和他書中所描述的差不多, 即我相信一個非常努力的全職投資人, 命中率會比一半高出點點而已, 而這個成績已經算是厲害得不得了, 今天他寫了我心中所想, 更是從行業內的情況作分析, 好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27

[準確分析]維達的資產注入不遠矣 上哲

http://shangzhe2.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4252.html
[準確分析]維達的資產注入不遠矣
今年六月中的舊文,根據多件事包括(1) SCA的業績會, (2) 任命匯豐為顧問, 和(3)SCA給維達的股東貸款,去推算出他們資產注入的時間,不錯吧!

有朋友說推算這件事發生和它的時間不難呢! 但你有沒有想過,沒有當過企業高管、沒有當過融資顧問、沒有花時間去了解SCA,如何估算?還記得NOW財經的其中一位嘉賓還說維達要靠SCA股東貸款,又沒有披露實際利率,內控有問題!可笑呼?

有時間可以重看以下文章,謝謝。


--------------------------

維達的資產注入不遠矣

SCA 愛生雅作為世界第二大的衛生紙生產商,企下品牌有大家熟識的Tempo 和Tena,他們於2013年9月以11港元的價錢收購了維達。目的何在?相信很多投資者都清楚不過,就是要把SCA的產品注入維達,以維達的銷售網絡去發展中國市場。

2013年,SCA在中國的銷售只有7億元人民幣,維達同期的收入已經是他們的7倍多,可以想像SCA作為世界龍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是多細小,他們有多渴望通過維達去拓展中國市場。

那麼,何時會發生呢? 我認為不遠矣!且看以下幾件事:

事件1: SCA的業績會
今年一月二十九日,在SCA的業績會上,不斷有分析員追問管理層有關維達的問題,其中摩通分析員的問題和CEO的回答很值得參考,見下:
分析員: Do you think that you would be ready this year to launch your own products into Vinda distribution should agreement happen as fast as poss?
CEO: I would be disappointed if not.
以公司的立場,他們不能直接答YES,否則需要披露相關資料,但又不能答NO,因為他們確實在進行此計劃。CEO的回應清楚地表示了今年會發生產品注入維達的可能性。

事件2: 任命匯豐為顧問
今年三月二十七日,維達公佈2013年全年業職,同時亦任命匯豐銀行為他們的顧問,探討與SCA業務的合作、收購及整合的機會。熟知M&A的讀者可以知道,如果不複雜,一般能於二至三個月完成這類advisory的工作,之後公司內部要花一至三個月去討論該報告。因此我推算於今年七至九月期間,維達會公佈有關顧問報告。

事件3: 給維達的低息股東貸款
今年四月二十九日,SCA同意給予維達不超過15億港元的股東貸款。貸款期是動用日起計不超過9個月,息率等於第三方提供的息率或更優惠。顯然,這貸款是一筆bridge loan,為了注入資產時的一個過渡性借貸。項目融資通常是一個項目的中後期工作,我推算這股東貸款協議(包含清楚的借款金額)代表了資產注入的框框大概完成,細節還在討論中。

市場對維達的看法又如何?可以分成兩派:
(1) 擔心行業產能的過渡擴充,維達的營利來源主要是廁紙,受到的打擊最大。另外,按以前的運行驅間,預測市盈率通常在16至20倍之間,以是2014年計,現在是22倍,所以認為只值每股約九至十元。
(2) 看好SCA的資產注入,擴大維達的高毛利產品組合如衛生巾和紙尿片等。因此,市盈率會被拉高至恒安的水平(24-26倍),甚至更高。

想了解較多投資者擔心還是看好維達,可從股權的變化得知答案。

現在的股權結構見下面:

SCA收購維達後,為了符合聯交所的流通量要求,把10%的股權以早前的收購價十一港元配售給Nodinvest AB。他們是誰?SCA的最大股東是也。即是說包括SCA、Nodinvest AB及管理層的股權,長綫投資者最少佔85%。

那麼「其他」當中又有多少是長綫或最少等待至資產注入後才會離開呢?可以參考中央結算系統(CCASS)的資料。在中央結算系統內的數字可分為兩大類,(1) Custodian – 代表基金的持貨; (2) Brokers - 散戶的持貨。其餘非存於中央結算系統內的代表持有實股,我會把他們看成長綫的投資者。

由於維達的成交一直萎縮,每天只有約一百至三百萬港元,短綫基金基本上不可能持有維達是為了短炒,即是說Custodian內的基金持貨應該全是長錢為主。

最值得注意的是由2013年11月1日起,brokers的持貨由10.61%,慢慢下跌至今年1月底的3.71%,直至5月底只餘下2.69%。短綫的散戶大部份已經被機構投資者吸收了,餘下的2.69%有多少是短炒?我相信不多。詳細的數字,可以參考我的 facebook。

簡而言之,無論行業產能如何擴充,維達的中期業績如何,我很難會看到該99%的長綫股東會因此而賣掉維達,把股價推至收購價十一元以下。除非,SCA的資產注入一直拖著不行吧!若計劃如想像般公佈,恒安的投資者真的要想想應該如何處置自己的股份呢!

注意: 筆者持有維達國際,以上內容可能有偏頗成份,讀者應用懷疑的角度去閱讀以上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86

投資就是投趨勢,更準確說是投資“變化”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1/148699.html

i黑馬:創新工場公號發布的這篇賴曉淩寫的名為《如何把握創業時機:當前的痛點也許是巨大的風險》文章,從投資趨勢、投資變化及顛覆行業等幾方面來分析投資的時機與風險,對於投資者和創業者都有比較好的借鑒和警示作用,各位讀者可細細品味。

\在這樣一個全民創業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放棄大公司的工作,選擇開發一款自己的產品來改變世界。

通過解決當前的痛點去創業,其實有巨大的風險。所謂的痛點和剛需都是當下的痛點和剛需,但是等到創業者著手去解決,等到產品上線,可能一年甚至兩年已經過去了,到時痛點還是痛點嗎?環境一直在變化,今天的痛點在兩年後也許根本就不再是痛點,今天的需求也不再是需求,環境發生了變化解決方案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認為解決當前的痛點去創業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坑。

從投資角度來說,我們看一個項目解決的用戶痛點是不是一個好的切入點,會看三個問題:趨勢、變化、時間點。

 

趨勢:看漲還是看跌?

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的是一種趨勢。我們經常說要投資朝陽行業,買股票買漲不買跌,但是對於早期投資人來說,我們也很難判斷什麽是朝陽產業,就像你很難保證一支一直漲的股票會不會在買的第二天就掉頭向下,大多數的總結、分析和判斷其實都是事後諸葛亮。從經驗來看,那些很難賺到錢,絕大部分從業者就感到絕望的行業,有時反而很值得去關註。

當一個行業持續低迷,成本不斷上漲,利潤不斷變薄,直到絕大多數行業從業者都虧損的時候,它有兩種可能性:掉入深淵或者絕地反彈。如果新技術、互聯網能對這個行業產生影響那麽絕地反彈的機會就會很大。比如2008、2009年的手機行業,行業內人士應該還記得當年利率比刀片還薄的痛苦。

而對於幾年來都能保持百分之幾的增長的行業,反倒很難找到足夠大的機會。因為不斷有新的參與者進來,不斷帶來新的資金,市場會變得更加分散,很難出現一家壟斷型公司的出現。這種平穩增長的市場對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機會。除非這種平穩增長能在幾年後,因為技術發展、社會結構變化、或者其他的一些外因,出現一個較大的向上拐點。就是我後面要說的“變化”。

 

時間點:東風是否就位?

在創業和投資中,判斷趨勢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是對於“時間點”的判斷卻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最樂觀的人總是認為明天就該翻天覆地的變化,急急忙忙的沖進去,就怕錯過了這個時間窗;樂觀的人一般都考慮3、4年後會發生一個可觀的變化,但是實際情況可能往往會比3、4年更長;而對悲觀的人來說可能永遠看不到這個變化,或者認為即使要發生變化,也需要滿足很多很多的條件,怎麽也得5年~10年的時間,所以什麽都不敢做,他們恰恰忘了越來越多的技術領域呈現“摩爾定律”,出現令人驚訝的指數增長。

“太早了,死在沙灘上”,“太晚了,已經很多人在做了”,“可惜當年沒有再堅持一兩年”基本上都是描述創業過程中如何判斷“時間點”的一些感悟。所以說創業的時間節奏把握尤其重要。

在時間點的判斷上很容易引起另外一種“全民創業現象”或者叫做“跟風創業現象”。當某個機會來臨,市場上出現少數一兩家有了2、3年積累的公司,很多創業者和投資者能夠快速看到這幾家公司的價值,於是快速跟進。類似於曾經出現的全民做廣告、做太陽能、做團購,還有現在的送餐、按摩、二手車。跟風創業有利有弊,大家自己判斷。

 

變化=機會?

投資是投趨勢,更準確說是投資“變化”。持續緩慢的上升或者下降都不會是好機會,只有“變化”才是機會,這個變化更像幾何學上的“拐點”。創新工場09年決定做安卓相關的投資的時候,當時塞班還是霸主;iPhone的生態鏈構建的相對完善,開發者已經開始在App Store上獲得收入;Andriod系統不完善、APP稀少,市場還是荒蕪一片。那麽你是應該選擇依然有著巨大存量市場,並且還有巨大出貨量的Symbian,還是已經初步構建了生態體系的蘋果,還是對Andriod進行大量的投入?今天這個答案很明確,可是當時這個行業還是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的。

現在已經是一個全民創業的時代,這對於整個社會、投資機構和創業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特別是智能手機普及之後,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一個很高科技、遙不可及的東西,中國的四線五線城市人們一下子完全可以和一線城市人一樣平等擁有和使用網絡。這就帶來了非常多的創業機會和投資機會,無論是純移動互聯網應用、遊戲還是O2O等方方面面。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但是到具體的某個領域,特別是O2O領域,就需要具體分析。線上互聯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線下的具體產業有隨之發生變化嗎?如果輕率的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了,就認為各種線下服務都有機會了,這是很危險的。

創業者一定要問自己:為什麽我今天做這個事情會比五年前做,成功的概率更高?為什麽今天用Andriod/iOS調度車輛比五年前人們用PND,用WinCE,用Linux來調度車輛會更好?除了這個技術的變化,行業是不是也積累了突破的勢能?

樂觀的是,確實中國在傳統行業積累了好幾十年,處於信息化程度很低的狀態,大部分行業的組織方式和運營方式都處於低效狀態,雖然原來的PC互聯網在改善一些,但是移動互聯網卻在徹底重新構造一個商業系統。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組織化將會在接下來幾年在不同的行業發生。

 

不要輕易談顛覆

目前很多人認為找到出身於傳統行業同時又具備互聯網思維的人很難,能夠從傳統行業轉型到互聯網比互聯網人去認識傳統行業要難,我對這一點持不同的觀點。和那些在傳統行業幹了一輩子,可能連上網都不會的60後、70後不一樣。對於80後,他們雖然從事傳統行業的工作,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具備了互聯網能力和意識:

第一,他們學生時代起就在用互聯網的產品,對互聯網並不陌生;第二,他的經驗可以移植到互聯網;第三,今天到處充斥著互聯網相關的海量信息,他們有意無意的被互聯網熏陶。

所以理論上,傳統行業中的80後學習互聯網比互聯網人理解傳統行業要快。傳統行業中懂互聯網的人會是下一批創業的生力軍,他們將改變許許多多的行業。

互聯網創業者喜歡談“顛覆”,顛覆這個顛覆那個,大部分的行業是顛覆不了的,只是重建商業規則。如果食物不好吃,再互聯網也難以下咽;手表不好看、計時不準,再怎麽聯網、再怎麽能安裝APP也不會有多少人用;空調不制冷、噪聲還很大,能用手機遠程遙控,又能怎樣?

互聯網給了很多創業機會,但是還是應該回歸產品要做好、服務要做好。


發改委:東北每年流出180萬人報道不準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9490.html

發改委:東北每年流出180萬人報道不準確

一財網 劉菁 2015-08-31 11:40:00

180萬人是十年流出而不是一年流出,這樣的人口外流規模和比例與中西部有些省份相當

針對“東北每年流出180萬人”的說法,國家發改委回應稱,這一報道不夠嚴謹,準確地說,是180萬人是十年流出,而不是一年流出,這樣的人口外流規模和比例與中西部有些省份相當。

下一步針對如何留住人才,發改委將研究包括分配激勵機制等在內的措施。

在8月3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司長周建平表示,前不久部分媒體多次報道“東北人才凈流出,每年流出180萬人”,我們看到以後也進行了研究,覺得這個報道有點不嚴謹或不夠準確。

“我們查了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東三省常住人口是1.095億,與2000年相比,東北流出了280萬人,流進了100萬人,也就是說凈流出180萬人。這180萬流出不是一年的,是十年的,這樣的人口外流規模和比例與中西部有些省份是相近的。”

周建平說,東北的人才流失,特別是企業的一些中高端人才流失確實是存在的,這不必隱諱。所以,下一步在如何留住人才這一塊,發改委將研究一些措施。

他表示,東北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主要的抓手和切入點就是要建立起切實體現人才創造價值的分配激勵機制,能夠把他的貢獻和收益掛鉤起來。現在像國家在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實行的股權處置、股權分配等政策,我們都在向相關部門建議,把一些好的政策拿到東北來先行先試。除了待遇,戶口落地問題、子女就業問題、環境問題等都要系統研究。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50

[準確分析] 日本真的會在今年開賭嗎?

[準確分析] 日本真的會在今年開賭嗎? 

日本未能如期通過開賭法案,今天濠賭股彈2-4%,Dynam Japan卻繼續下跌。還記得六月中時因為傳開賭,Dynam從$21急彈至$25嗎?筆者根據當時的政治環境去推斷不會在今年會期結速前得到結果! 

見以下舊文。

---------------------

日本真的會在今年開賭嗎?

"DYNAM JAPAN(06889)董事長在5月30日在股東周年大會透露,日本發出賭牌正處於最後階段,相信會在6月底或8月期間發出10個賭牌。此消息一出,立即托高DYNAM JAPAN股價近2成,5月30日收報24.3元。"

上年12月以來,日本開賭概念股每隔一段時間便熱炒。筆者未玩過日式彈珠機,在此只想歸納一些舊聞,探討一下日本在2014年通過賭博合法化的機會有多高。

要討論法案,首先要了解日本現時的政治生態。日本現時沒有黨派佔議會大多數。執政的聯合政府由自民黨(就是首相安倍晉三的黨派)和公明黨組成。公明黨為一個有佛教背景的黨派,作風保守,對戰爭和賭博議題都抱存疑態度。

目前日本議會最重要議題,就是自民黨希望重新解讀憲法第九條(“和平條款”),放寬自衛隊派兵海外的門檻。據報導,自民黨與佛教背景的公明黨在此事上有嚴重分歧。公明黨資深衆議員漆原良夫在5月29日表示,如果在解禁集體自衛權問題上公明黨與自民黨之間的矛盾不能解決,不排除退出聯合政府的可能。

可能你會問,公明黨影響力有多大?據智囊組織Tokyo Foundation研究,沒有公明黨支持,自民黨將在下議院294個議席中失去近100個議席,立即失去大多數黨地位。

可以聯合他黨通過法案嗎?另一個支持賭博法案的政黨日本維新會正在鬧分家,暫時應無暇推動法案。

時間上,日本國會的會期將於6月22日完結。賭博法案已無可能在正常會期中完成。現時仍未有延長會期的消息。其實就算會期延長至8月,自民黨又會冒險在解禁集體自衛權之外再開戰線,要求公明黨支持開賭法案嗎?幾個月內又武裝又開賭,公明黨真不知道要怎樣向支持它的佛教組織和選民交待呢。

DYNAM自5月30日升兩成後,股價已漸漸回落,星期一收報23.05元。如果你買入DYNAM是為了其日本開賭概念的話,大概要多等好一會了。

上哲
www.facebook.com/shangzhe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47

[準確分析]維達的資產注入不遠矣

[準確分析]維達的資產注入不遠矣
今年六月中的舊文,根據多件事包括(1) SCA的業績會, (2) 任命匯豐為顧問, 和(3)SCA給維達的股東貸款,去推算出他們資產注入的時間,不錯吧!

有朋友說推算這件事發生和它的時間不難呢! 但你有沒有想過,沒有當過企業高管、沒有當過融資顧問、沒有花時間去了解SCA,如何估算?還記得NOW財經的其中一位嘉賓還說維達要靠SCA股東貸款,又沒有披露實際利率,內控有問題!可笑呼?

有時間可以重看以下文章,謝謝。


--------------------------

維達的資產注入不遠矣

SCA 愛生雅作為世界第二大的衛生紙生產商,企下品牌有大家熟識的Tempo 和Tena,他們於2013年9月以11港元的價錢收購了維達。目的何在?相信很多投資者都清楚不過,就是要把SCA的產品注入維達,以維達的銷售網絡去發展中國市場。

2013年,SCA在中國的銷售只有7億元人民幣,維達同期的收入已經是他們的7倍多,可以想像SCA作為世界龍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是多細小,他們有多渴望通過維達去拓展中國市場。

那麼,何時會發生呢? 我認為不遠矣!且看以下幾件事:

事件1: SCA的業績會
今年一月二十九日,在SCA的業績會上,不斷有分析員追問管理層有關維達的問題,其中摩通分析員的問題和CEO的回答很值得參考,見下:
分析員: Do you think that you would be ready this year to launch your own products into Vinda distribution should agreement happen as fast as poss?
CEO: I would be disappointed if not.
以公司的立場,他們不能直接答YES,否則需要披露相關資料,但又不能答NO,因為他們確實在進行此計劃。CEO的回應清楚地表示了今年會發生產品注入維達的可能性。

事件2: 任命匯豐為顧問
今年三月二十七日,維達公佈2013年全年業職,同時亦任命匯豐銀行為他們的顧問,探討與SCA業務的合作、收購及整合的機會。熟知M&A的讀者可以知道,如果不複雜,一般能於二至三個月完成這類advisory的工作,之後公司內部要花一至三個月去討論該報告。因此我推算於今年七至九月期間,維達會公佈有關顧問報告。

事件3: 給維達的低息股東貸款
今年四月二十九日,SCA同意給予維達不超過15億港元的股東貸款。貸款期是動用日起計不超過9個月,息率等於第三方提供的息率或更優惠。顯然,這貸款是一筆bridge loan,為了注入資產時的一個過渡性借貸。項目融資通常是一個項目的中後期工作,我推算這股東貸款協議(包含清楚的借款金額)代表了資產注入的框框大概完成,細節還在討論中。

市場對維達的看法又如何?可以分成兩派:
(1) 擔心行業產能的過渡擴充,維達的營利來源主要是廁紙,受到的打擊最大。另外,按以前的運行驅間,預測市盈率通常在16至20倍之間,以是2014年計,現在是22倍,所以認為只值每股約九至十元。
(2) 看好SCA的資產注入,擴大維達的高毛利產品組合如衛生巾和紙尿片等。因此,市盈率會被拉高至恒安的水平(24-26倍),甚至更高。

想了解較多投資者擔心還是看好維達,可從股權的變化得知答案。

現在的股權結構見下面:

SCA收購維達後,為了符合聯交所的流通量要求,把10%的股權以早前的收購價十一港元配售給Nodinvest AB。他們是誰?SCA的最大股東是也。即是說包括SCA、Nodinvest AB及管理層的股權,長綫投資者最少佔85%。

那麼「其他」當中又有多少是長綫或最少等待至資產注入後才會離開呢?可以參考中央結算系統(CCASS)的資料。在中央結算系統內的數字可分為兩大類,(1) Custodian – 代表基金的持貨; (2) Brokers - 散戶的持貨。其餘非存於中央結算系統內的代表持有實股,我會把他們看成長綫的投資者。

由於維達的成交一直萎縮,每天只有約一百至三百萬港元,短綫基金基本上不可能持有維達是為了短炒,即是說Custodian內的基金持貨應該全是長錢為主。

最值得注意的是由2013年11月1日起,brokers的持貨由10.61%,慢慢下跌至今年1月底的3.71%,直至5月底只餘下2.69%。短綫的散戶大部份已經被機構投資者吸收了,餘下的2.69%有多少是短炒?我相信不多。詳細的數字,可以參考我的 facebook。

簡而言之,無論行業產能如何擴充,維達的中期業績如何,我很難會看到該99%的長綫股東會因此而賣掉維達,把股價推至收購價十一元以下。除非,SCA的資產注入一直拖著不行吧!若計劃如想像般公佈,恒安的投資者真的要想想應該如何處置自己的股份呢!

注意: 筆者持有維達國際,以上內容可能有偏頗成份,讀者應用懷疑的角度去閱讀以上分析。

上哲
www.facebook.com/shangzhe2
shangzhe2.blogspot.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48

準確預言選後資金行情,投資老手示警: 外資落跑 台股轉空倒數計時

2016-04-04  TCW

股市驚驚漲,曾為本刊封面故事人物的股市達人預言,台股正面臨大跌風暴,行情再熱也別跟風買。

台灣今年來成為全球最大外資吸金國。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來至三月二十二日止,外資匯入台灣超過六十九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一,外資的買超力道讓台股自一月中低點的七千六百點,到三月底的八千八百點,大漲超過一千二百點。

台股驚驚漲的行情,看得許多投資人心癢癢,現在還可以進入股市,搭上外資行情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台股外資行情,已經進入尾聲了。

資產規模達數億元的台股投資老手老馬(化名),曾在《商業周刊》二○一五年十月份出刊的一四五八期封面故事《贏家的第二層思考法》中預言,今年一月總統大選後,在五二○新總統上任之前,台股將會有一波資金行情,果不其然,從一月底開始,外資一路買超台股約兩千億元,高居新興亞股之首,推升指數大漲逾四%。

不過,當台股樂觀氣氛正濃的此刻,老馬卻逆勢大膽喊空,到底這一次他嗅到哪些訊息?以下為老馬對台股的第一手解讀:

這一波台股的上漲,其實最大的推升動力是來自於外資。

美國聯準會預計升息的次數降低了之後,熱錢開始回流到新興市場,這是很明顯的。

在新興市場裡面,台灣相對是比較安全的。因為這兩、三年,原物料價格和一些政治的問題帶給新興市場非常多的干擾及變數,所以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都很不穩定,相對來說,台股就比較穩定了。

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現金殖利率和股息報酬率不錯,而且台股去年的表現明顯輸給其他地區的股市,有一部分的價值落差在今年能補回來。

跑!波段已賺飽

外資就只等摩台指到期

台灣的利率水準,相對於歐洲、日本的負利率,還是很高。如果我是外資,我有利差、匯率也穩定、股市又可以賺,再加上我上次提到的,在總統大選選完到就任之間的空窗期,弱勢政府的背景之下,不容易有太多政策千涉、太多介入,我可以自由發揮,所以外資就「轟」的進來了。

台積電是外資首要集中大買的股票,因為台積電在股息的發放、產業能見度跟獲利表現都是一流的,我買它很安全、高枕無憂,所以台積電股價可以從一月的一百三十幾元,推到三月的一百六十元,是很合理的。

其他的資金,外資放到一些金融股,因為金融股之前人民幣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為一種匯率選擇權)的問題有一波落差,後來人民幣匯率穩定了,那外資補這一段也合理。這兩個一推升,指數要跌都不容易了。

但是,外資難道很愛台灣?要長期投資台灣嗎?NO。萬般拉抬,皆為出貨!

外資最後還是要埋單出場的。它先在現貨、期貨、選擇權各方面一路加到滿,第一波先撐到三月第三個禮拜台指期到期,先撈一票;再來,再撐一次到三月底摩台指(摩根台股指數期貨)到期,就大獲全勝了。

撤!買盤縮手了

期貨空單口數大增

外資吃得很飽,剩下的就是它要怎麼樣掩護自己出場了。我現在看外資已經開始動作,這幾天期貨市場選擇權的put,也就是放空選擇權的口數已經大幅增加了。

現在問題就來了,外資要開始退場的時候,是沒有買盤的,也就是說它在丟的時候,基本上不會有人接,所以跌的時候是重力加速度的跌。

我們回顧去年第一季股市從八、九千點拉到一度站上一萬點,那一波也是外資拉的,四月觸及一萬點之後就開始狂瀉,因為那時候好巧不巧遇到什麼?開始實施所謂的股利稅、四五%最高所得稅、股東可扣抵稅額減半,還有補充健保費,上市櫃公司大股東可是最大的籌碼供應者,那時候大股東一律在棄權息,全部都賣出股票,股市怎能不崩?

現在的狀況是似曾相識,再看看每一個股市參與者可能的動作,我心裡就有個譜了;稅制沒有改變,大股東一定賣股票,所以四、五月即將會面臨到龐大的賣壓;政府基金八千點以下的時候又進去護盤一次了,所以它現在就是在出貨,不會再進場;國內的大法人像是壽險,今年第一季的帳上獲利已經回沖了,如果你是操盤人,會再加碼嗎?答案是不會,也是做壁上觀。剩下的投信法人掌握的基金規模已經縮水,影響不了台股盤勢,證券自營商都是打帶跑,本土買盤支撐不了台股後勢。

回過頭看台灣的基本面,國內的政治跟經濟都沒有什麼好消息。從央行繼續降息來看,就知道沒有任何好東西可以期待了。

憂!基本面不妙

五二〇後兩岸關係恐生變

鏡頭再抓到五二〇,中國的說法已經很清楚了,若沒有講到「九二共識」這四個字將會影響兩岸關係,但看起來蔡英文九成以上是不會說出這四個字的,五二〇之後兩岸關係會急劇生變。

五月份繳稅季,大股東大概四月就要賣了,五二。會有變數,我也是四月要賣啊,不然我要等到五月嗎?而且現在的指數已經是相對高點了,怎 看都不是進場時間點。再加上外資力道已經到盡頭,又沒有買盤,還有政治風暴,這時候你就算不做空,你總可以不做多吧?你如果積極點就放空,不然現在的台股,還是見好就收吧。

整理者陳彥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5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