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未來城市】樣板房經過「九十多年的風吹雨打,依舊屹立不倒」 綠色草屋不是童話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904

經歷過三次石油危機的歐美國家重新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被遺忘的草屋也開始嶄露頭角,它被賦予節能減排等「美德」。

冬暖夏涼,隔音避火

一隻小豬蓋了一棟草屋,結果被大灰狼一口氣就吹垮了。草屋真的如童話故事《三隻小豬》裡描述的那樣不堪一擊?法國人可能不這麼認為。

至少卡羅琳·勒曼會不屑一顧。這名法國婦女是現代草屋的忠實粉絲。在奧爾良,她的家是一幢兩層小樓,外觀與周邊磚砌的別墅無異。走進大廳,只見北牆上安著「假窗」,透過玻璃能看到黃色的麥稈。

「這小窗名叫『真相窗』,粉刷牆壁時特意留下來的。如果有人懷疑房子的用材,這就是最好的證據。」卡羅琳說。

像這樣的草屋,在法國已超過3000幢,不惟私宅,還有辦公樓、學校校舍、企業廠房等。法國是西歐的草屋大國,近年來,這種非主流建築一躍成為年輕一代自建屋的新選擇。

歷經近一個世紀,這種人類最早的居所之一又開始復興。20世紀初,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農民將草稈、麥秸壓縮成草磚。這種技術傳入西歐時,曾引起工程界的注意。一戰後,法國建築師福耶特設計了一幢草木結構的樣板房,但在當時鋼筋混凝土強勢發展的時代,草屋難有立身之處。

經歷過三次石油危機的歐美國家重新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1980年中期,被遺忘的草屋重新在法國嶄露頭角,它被賦予節能減排等「美德」。

建造原理很簡單:在房屋地基上搭一個裡外雙層的木架,兩層間距控制在50-60釐米,將草磚填入中空區域,構成實心牆。牆面抹上混凝土(一種石灰、水泥、黃沙、木屑的混合物),將其和外界隔離起來。

400捆壓縮麥稈,兩年工期,卡羅琳和丈夫就建成了現在90平方米的小別墅。

「夏天住草屋很舒服。我家外牆用的是松木,內牆是粘土,和麥稈混成一種清新的味道,連蒼蠅都退避三舍。」卡羅琳說,「對於草屋的保暖性,我有些懷疑。寒流來之前,我給每個房間配了電暖器,安了溫度計。」

卡羅琳是個細心的實驗者,經過觀察後發現:無論嚴寒酷暑,室內外的溫差始終保持5℃左右。她不僅驗證了草屋的冬暖夏涼,還做了隔音測試:「我老公喜歡唱歌,每次他引吭高歌,我馬上叫停,怕吵到鄰居。不過我悄悄溜到屋外,發現離開房子3米,聲音基本沒了。」

人們想像中的草屋往往是矮小的,而當另一個市民安東尼·唐布里耶造起135平方米地基、7米高的草木結構房時,立即引來媒體關注。安東尼對草屋的安全性深信不疑:「不少人認為草屋的火災風險很高,其實是誤解。草稈經過高度壓縮後,含氧量很少,可燃性已降低,真的燒起來不會爆炸,也不會產生有毒氣體。反而混凝土磚屋更危險,因為磚塊一旦受熱容易斷裂,引起房屋坍塌。」

口口相傳,粉絲抱團

經過口口相傳,草屋隊伍在城郊逐漸壯大。草屋主人們建立網絡論壇,交流心得,為自建房網友提供技術支持。80後的亞歷山德羅·貝羅第和未婚妻看到報導後,隨即加入網上的草屋論壇。在閱讀了幾本專業書籍之後,兩人就買地蓋屋了。「我想讓將來的孩子生活在無毒、無污染的環境裡。」亞歷山大說。

「這是一個典型的群體,可以說是自發的草屋使者。他們的特徵比較明顯,一般是中青年夫婦,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思想比較新潮,也樂意分享,關注綠色經濟,是環保的身體力行者。」「親近草屋」(草屋建築地方協會)成員弗朗科·勒布朗說。

草屋論壇初顯規模時,民間協會也同步發展。地方協會相互聯合後,全國性組織「法國草屋聯盟」誕生。他們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組織參觀草屋人家,攜手其他環保組織舉辦論壇,吸引媒體和政府的注意。

協會的活動也促成了一個小產業的發展:農民成立作坊,加工草磚對外銷售;城郊工匠爭相學習草屋技術,擴展業務;創業者抓住商機成立加工廠,銷售可自行組裝的草木結構牆;對草屋設防的保險公司開始接受自建房主的投保。


「法國草屋聯盟」經過7年的發展,已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草屋協會之一。現在,它成為草屋經濟的「研究中心」,撰寫草屋建築的行業標準。據報導,2012年,來自歐洲7國的16名草屋代表在法國集會。他們的交流活動引起了歐盟委員會的重視,草屋被納入「達·芬奇計劃(歐盟成員國職業技術教育交流項目)」。

如今,草屋的發展也碰到了一些現實障礙:專業的工程師屈指可數;施工隊伍水準參差不齊;草屋建築行業標準尚未獲得國家權威機構的完全認可;一些工程隊無法簽發10年質量保證書,耽誤屋主的投保事宜。

那麼,草屋經濟是否能順利融入到現代化工業呢?專家們各執一詞。「草屋經濟是一種新型模式,對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如果說磚屋建造過程中要釋放大量二氧化碳,那草屋就是把二氧化碳當牆壁用。另外,草屋用材單一,基本可以就地取材,能促進區域經濟。但草屋建築沒有多大的利潤空間,因此不會受到大工業集團的重視,注定它無法成為主流建築。」草屋研究專家特瓦爾認為。

當然,民間的使者依然樂此不疲地推廣草屋建築,他們找到了有力的代言:福耶特老先生的草屋。這棟「樣板房」經過九十多年的風吹雨打,依舊屹立不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20

七十歲稻田創辦人走過低潮 要奮鬥到百歲 奉行「稻盛哲學」 按摩椅屹立半世紀

2013-12-09  TWM
 

隨高齡化的進展,以及對預防醫學的重視,按摩椅市場前景看好。日本按摩椅製造商稻田公司的創辦人稻田二千武,致力研發讓消費者更健康的產品,同時奉行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哲學,讓公司持續半世紀以上。

撰文‧孫蓉萍

「我做最好,你坐最好。」一位男士操著不太標準的國語在電視廣告中介紹按摩椅,在名人代言當道的台灣市場,近來以這張陌生面孔為主角的電視廣告,反而特別引人注意。事實上,這位男士是日本稻田公司社長稻田二千武,用製造按摩椅五十年的經驗推銷自家產品,正是最佳人選。

從一九六二年開始製造按摩椅,到今天,稻田已在按摩椅領域走了半個世紀。二○一二年,稻田集團的營業額達到一八八億日圓,在日本的市場占有率近四成,產品還賣到全球約七十個國家。

一家企業要維持五十年,期間還包括日本由盛而衰的失落二十年,顯示經營者有過人之處。不過一路走來,稻田也歷經幾乎破產的困境,拜「稻盛哲學」之賜,才經營得長久。

稻田出身於日本鳥取縣,父母以經營民宿為業,雖是家中么兒,但稻田二千武從小就必須幫忙招呼客人,應對進退之間,練就了基本的生意經。由於鄉下地方工作機會有限,十八歲商業高中畢業後,他到大阪就業,在「橋本鐵工所」負責會計等工作。學的是商業,但他態度積極,一年後轉進製造部門,同時還利用時間學習跑業務。

對員工態度傲慢

立血書道歉重新出發

或許因為體內流有生意人的血液,二十二歲那年(一九六二年),他決定自立門戶。「我其實還不確定要做什麼,但就是很想獨立創業。」毅然辭去工作之後,稻田租了一間不到三坪大的辦公室,成立了稻正萬能工藝社(即現在的稻田公司),第一筆訂單,是為一家居酒屋製造棚架,之後也組裝按摩椅,因此進入了按摩椅的領域。

稻田二千武從開發到業務都有經驗,而且很有成本觀念,知道如何改良產品以減少材料等費用。創業五年後,公司營業額增加到二十倍以上,六年後工廠面積達到七百坪,全國有七個據點,員工人數達到二百五十人。

但是一路意氣風發的他,卻在三十一歲時跌到人生谷底。石油危機使得原物料不足、成本上升,呆帳和空頭支票愈來愈多,還沒投保的第二工廠又遭遇祝融;但與外在環境惡劣相比,更糟的是「茶壺內的風暴」,在這時候,稻田的員工因為極度不滿他的傲慢態度,認定稻田「追求個人的利益更甚於照顧員工」,集體對資方翻臉。

在這之前,稻田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傲慢經營者」,他曾對三百名員工說,「公司賺來的錢是我的,我拿去玩有何不可?」但在痛定思痛之後,他不僅向員工道歉,並且和銀行協調,甚至與員工立下蓋有血手印的「血書」,藉此宣告重新出發,讓公司經營回到軌道。

稻田二千武人生的另一個轉機,出現在四十三歲,那一年他與京瓷創辦人、有「經營之神」之稱的稻盛和夫結緣。受到朋友邀請,稻田二千武加入由稻盛和夫主持的「盛和塾」,他說:「稻盛和夫的哲學是奉獻,捨身為人,貫徹對的事。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一開始一定只想到自己。但是行有餘力以後,要從中找到平衡點,多為別人著想,幫助別人,才有好的結果。」他領悟自己年輕的時候做生意只想到自己、只想賺錢,因此三十多歲的時候嘗到了苦果。「做生意的人要製造好的東西、賣好的東西給消費者,如果偷工減料,以後一定會有不好的結果,這是一種因果循環。」他說:「如果沒有盛和塾,我的公司可能早就失敗了。」稻盛和夫強調「敬天愛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為有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想到員工、想到消費者,這才是長久的經營之道。

看見中國商機

以品質挑戰廉價贗品

「到現在,我還是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做出對消費者更有用的產品。」稻田說,雖然按摩椅受限於笨重、價格偏高等因素,但消費者的需求始終存在。日經產業地域研究所去年的問卷調查結果就顯示,八八%的受訪者家裡沒有按摩椅,但近半數受訪者希望使用。此外,根據《日經Trendy》調查,家庭按摩椅在目前日本普及率約僅一五%,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稻田二千武說:「我腦子裡有太多關於按摩椅的改良構想,透過研究小組和大學教授合作,一一反映在商品上。」例如人的重量不同、部位不同,施力點就不會一樣,但我們透過科技,讓消費者靠這一部機器就能搞定,上、下半身不同部位同時得到舒緩。」他並認為按摩還要加上舒展筋骨,對健康才有幫助,於是和健身教練合作,開發有調整姿勢功能的商品。

按摩椅同業指出,稻田最大的特色就是「開拓者精神」,除了不斷開發創新產品之外,也絕不僅以日本市場為滿足,更勇於進攻海外。稻田自己也表示,中國現在出現空前的按摩椅熱,「雖然市場上有廉價的模仿品,但中國的消費者最終還是會追求好的商品,我們很有機會。」已經七十多歲的他,還在第一線奮鬥,他笑說:「我從事的是健康產業,做到一百歲也不奇怪!而且不論做什麼事,只要是對人有幫助,把它當做一個目標,努力向目標前進,生活就會有活力。」他的終極目標是家家戶戶都有一部按摩椅,在強調預防醫學的二十一世紀,讓更多人了解日本這項文化健康商品的優點。

稻田二千武

出生:1940年

現職:稻田公司創辦人及社長學歷:米子商業高中(現為米子松蔭高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0

魏格曼:巍然屹立八十年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e3d2.html

   為什麼在同一個環境下,有的企業成功了,有的企業卻衰落了?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或許有人將其歸結於運氣,但僅憑運氣顯然不足以解釋其中的問題。就比如零售業,一直以來零售業都屬於慘淡經營、殘酷競爭、低利潤的行業,就是沃爾瑪也不例外。但是卻有那麼一家連鎖超市巍然屹立了八十多年,它就是魏格曼食品超市。

   魏格曼是一傢俬人控股企業,成立於1930年,最初由約翰·魏格曼和沃爾特·魏格曼兄弟在紐約州西北部羅切斯特發起。上世紀三十年代,食品零售業充斥著商店合併、連鎖擴張、零利潤銷售以及成本節約等的趨勢,為了獲得更大的銷量,各個商店不惜任何代價。而魏格曼一開始就與眾不同——不願跟隨行業的主流。比如,首次採用配有製冷機的食品展示窗,首次利用水蒸氣噴霧保持蔬果新鮮度。這些舉措迅速引起人們的關注。

   從1950年至1976年,魏格曼實現了緩慢而穩定的增長,這段時間由沃爾特的兒子羅伯特·魏格曼領導。羅伯特·魏格曼密切關注新出現的行業趨勢,並努力趕在前面,他喜歡與競爭對手唱反調,稱自己的銷售哲學是「去做別人沒做過的事,為顧客提供他們當時不具備的選擇」。有人曾經這樣描述魏格曼:說它真的跟其他商店,跟其他所有東西都不一樣。每一家魏格曼商店的面積都達到了12000平方米以上,相當於普通超市的三倍。一走進商店,就看到高高的屋頂、柔和的燈光,一列列新鮮的農產品向遠處延伸,一邊是一排排烘焙得噴香的面包,一邊是陳列在冰櫃裡的半成品食物。確實,魏格曼大得超乎我們的想像。僅用於陳列普通食品的貨架走廊就多達26道,還沒算上展示農產品、肉類、魚類、烘焙食品、熟食、速凍食品、預加工食品、奶酪、橄欖等各種產品的寬敞區域。其貨品種類豐富得令人驚嘆,那種感覺無法用語言形容。光是袋裝蔬菜類食品就多達9種,水果的種類幾乎齊全,有幾十種壽司,9種不同的蘑菇,14種不同的橄欖,300種不同的奶酪。

   現任的CEO是丹尼·魏格曼,這是魏格曼家族的第三代領導人。魏格曼經營的道路並不平坦。2008年經濟危機時,在丹尼的領導下,魏格曼主動降價,為顧客提供了價值1200萬美元的折扣。其實經濟衰退可以降低公司的成本,因為在此期間,商品和燃料價格一般會呈下降趨勢。但是,「像現在這樣的困難時期,我們少賺點錢是應該的。」丹尼·魏格曼如是說。至2010年底,魏格曼食品超市已經擴張到77家。魏格曼的魔力讓人無法抗拒,2012年,魏格曼收到了7000多封連鎖店未能覆蓋的地區的來信,要求公司到那裡開設分店。有行業分析師稱,魏格曼正掀起食品銷售行業的改革大潮,推動整個行業向「全品超市」方向發展。

   著名的管理學家亞德里安·斯萊沃斯基總結了魏格曼形成魔力的六大行為方式:

   1、魏格曼能夠減少或消除產品與服務中的不便、昂貴、令人不快和厭煩的種種問題。比如,每一個去超市購物過的人都能體會到收銀台前排隊又慢又長的煩躁,而魏格曼設置了比同行門店更多的收銀台。有人觀察到,一個週日的下午,全部26個收銀台中有19個在工作,每個收銀台前排隊的顧客數量不超過兩人。即使是半夜,依然還有6個收銀台在工作。羅伯特·魏格曼會親自監測收銀台前的排隊情況,如果顧客等待的時間過長,他就會十分緊張。

   2、魏格曼懂得如何調動客戶情感上的興奮度,來強化卓越的產品性能。每家超市都有寬大漂亮的食品加工區,在魏格曼,其世界級廚師會手把手地教顧客烹飪技法,當眾展示烹飪訣竅和他們的拿手好菜,許多美食家對魏格曼讚不絕口,這還真是聞所未聞。店中隨處可見介紹菜系搭配和正餐規劃課程的標誌、宣傳品。魏格曼的庫存商品平均達6萬種,比行業標準高出42%。這使得顧客在這裡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家人做出花樣百出的菜餚,成為富有創造性樂趣的休閒娛樂方式,全家人都能夠參與進來,充分享受魏格曼的購物之旅。

   3、魏格曼能夠為每一位員工賦予創造需求的力量。羅伯特·魏格曼在1950擔任總裁的第一天,就給所有人加薪。在過去 20 年中,魏格曼為17500 多名全職和兼職員工支付了共計 5400萬美元的大學獎學金。對公司來說,派奶酪部的經理去倫敦、巴黎和意大利,花上十天的時間對奶酪生產商進行考察,這樣的事再正常不過了。總體來說,魏格曼公司的人員成本要佔到銷售額的15% 到 17%,而在其他大部分超市,這一比例是12%。「在魏格曼,人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我們不會紙上談兵,而是用實際行動證實。」因此,魏格曼總是高居「最佳僱主」榜單的前幾名。

   4、魏格曼擁有足夠的膽識,能夠認真聽取顧客的建議。2008年,魏格曼推出一個在線購物工具。顧客可以用它列出自己的購物清單,以便在購物不會忘記需要購買的物品。顧客很喜歡這個工具。但沒過多久,有些顧客抱怨說,他們碰到了軟件故障;有些顧客則希望能夠獲得其他幾項新功能。魏格曼認真聽取顧客的意見。最終在一所大學的幫助下,對網站和在線購物工具進行了改進,增加了許多類似的功能。有人盛讚這個工具是「用過的最了不起的軟件」。傾聽顧客的建議並不容易,但帶來的回報卻很神奇。

   5、魏格曼是孜孜不倦的實驗者,永遠保持對新趨勢的敏感。魏格曼是食品銷售業的創新者,基本上每一次食品零售領域的重大技術進步,都是從它開始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便開始使用條形碼。1999年,魏格曼開創了用於貨品供給規劃,預測和補充的零售商製造商聯合項目。2002年,發起了首個食品行業第三方質量認證項目。2007年,加入首批試用射頻識別(RFID)技術使用隊伍,為了讓食品更新鮮更快速到達客戶手中。只要食品行業中出現令食品超市更富魔力的創新思想,魏格曼就會懷著開放的實驗精神去做。

   6、魏格曼對自身的獨特性倍加珍惜。魏格曼認為,把事情做對,要比把事情做快更為重要。魏格曼不是上市公司,因此它不受制於很多上市公司面臨的盈利增長的壓力。魏格曼絕對禁止快速擴張,在這方面它表現出非凡的自我約束能力。按照吉姆·柯林斯所說的,只保持日行二十英里的速度。雖然各地顧客經常強烈要求魏格曼到當地開設分店,但魏格曼還是將新店開張的速度控制在每年2家。與其他超市相比,這樣的擴張速度十分緩慢。即使要開張新店,如果沒有完全做好員工的培訓工作,魏格曼也絕不會允許新店開張。而一旦開張,顧客會覺得新店好像運營了很多年一樣,一切都是有條不紊。

   根據財富中文網的一篇文章《魏格曼之道》報導,僅僅到2005年,魏格曼在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等州才設有 67家超市,2004 年的總銷售額達到 34 億美元。其經營利潤約為7.5%,相當於四大食品公司利潤的兩倍,甚至超過了天然食品銷售商全食超市公司(Whole Foods)。魏格曼每平方英呎的銷售額比業內9.29 美元的平均值高出50%。其實環境對所有的企業都是一樣的,但是優秀的管理者並不認為環境能夠決定他們的結果。在他們看來,積極的行動或準備會改變環境的作用,從而把命運緊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這一方面,魏格曼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當然,魏格曼成功的原因肯定不止這一些,但這些卻是這家百年老店卓越的主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421

做生意》一之軒專賣幸福感 屹立35年 精算每款麵包上架績效 老鋪年吸五億元

2015-11-16 TWM

「一之軒」三個字給你的印象,是麻糬、桂圓蛋糕、還是香蔥麵包? 雖然沒有冠軍達人加持,親民又溫暖的品牌形象,深植人心。 背後的推手廖明堅,卻一路走得兢兢業業:「烘焙業在台灣,一分一秒都不能鬆懈。」一之軒是駐足台北市師大路的三十五年老店,從傳統陽春麵包店一路進化成以 桃紅色調吸睛的時尚烘焙店。老闆廖明堅並非一路順遂,他體察市場變化、抓準消費者口味,也能從錯誤中學習,化逆勢為優勢,靠一顆一顆麻糬明星、平價麵包開 創出連鎖王國。

走進門市,架上一個個渾圓柔軟的波羅麵包、底部油煎酥脆的香蔥麵包,或是鹹甜鹹甜的麻糬,不禁食指大動,毫不猶豫地抓了一、兩個到結帳台,掏錢時沒有太多心理負擔,只等不及地一口咬下去。

這就是一之軒的品牌力量:親民的幸福烘焙。當其他老牌如新糖主義、惟客爾、可頌坊、丹比喜餅都黯然消失時,一之軒仍屹立不搖街頭,全台十三家門市、今年業績上看五億五千萬元,還打算每年以兩家的速度擴店。究竟一之軒是如何走出今日的局面?

重紀律 固定晨操、處處貼標語關鍵在於不斷「學習」。第一次和廖明堅見面時,拿到他的名片,頭銜不是創辦人,不是總經理,竟然寫著「總學習長」,他靦腆地 笑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得不斷學習,不進則退。」第二次約在總部碰面時,一進到電梯,就看見貼著精神標語:「本月一詞:謙虛。」早上九點鐘一到,廣播喇 叭傳出晨操音樂,廖明堅站在辦公室區開始揮舞臂膀帶著員工做早操,然後熟練地拿出當天的剪報,分享熱騰騰的觀點。在內勤辦公室,處處貼滿財經雜誌的好文剪 貼或公司標語:「翻轉一之軒,改變看得見。」不僅學習的衝勁,彌漫公司之中,走到會議室,牆上掛著「員工自律信條」、「龜毛條款」,載明不得遲到、不得收賄等規範,以及「一之軒憲法」,規定公司舉債金額不得超過資產的三成、不得做本業以外的經營或投資、不得有公司婚外情等,這些條例綱要全都出自廖明堅之手,處處可見他形塑公司文化的企圖心。

廖明堅戰戰兢兢的危機感,源自於早年差一點滅頂的教訓。

一九八○年,畢業自中興大學法商統計系的他,在熙來攘往的師大商圈開設第一家現烤麵包的烘焙坊,因有別於「師傅在後面做、小姐在前面賣」的傳統單店經營方式而大受顧客歡迎,他嘗到了日進斗金的滋味。

或許是成功來得太容易,他得意之餘開始高速展店,短期內開出十三家門市,還另外投資兩家泡沫紅茶店、兩家餐廳、一家中央工廠。

擴張很快,業績卻未等速跟上,過度擴張的苦澀立刻迎面襲來,他嘗到財務周轉不靈的苦果,那陣子,「凌晨三點半電話響,我只敢叫家人接電話,轉告電話那頭說我不在家。」他形容,深皺的眉頭難忘當年的惶恐。

專賣烘焙機器的新麥機械董事吳曜宗和一之軒合作了三十年,與廖明堅也從客戶變成好友,在廖明堅周轉不靈時,他二話不說就借予資金,「廖明堅即使在事業谷 底,奮鬥專注的心、對待員工和供應商如家人的情誼都沒有變過。」此後,廖明堅常把「少年得志大不幸」掛在嘴邊,時時警惕自己要一步一腳印,永續經營。

九六年,他將店面收到只剩三家, 重新學習財務、人力和品質管理。首先,他退一步檢視自己的產品,發現一之軒的產品太單一,「每天這麼多的來客數,我們只能賣麵包嗎?」拚逆轉 靠招牌麻糬 甩滅頂危機他尋找第二類品項,決定請師傅學習製作當時正夯的「曾記麻糬」,沒想到研發相當成功,按壓會回彈的韌度,創造了一之軒麻糬的特色,讓顧客愛不釋 口,一天可賣出一千多顆,隨著店面增加,如今每天出貨至少一萬顆。

接著,搭上周休二日的國內旅遊風潮,廖明堅複製開發麻糬的模式,循著找出「台灣人喜歡又熟悉」的糕點思考,陸續開發「桂圓蛋糕」和「綠豆冰糕」成為明星伴手禮。

如今,光是伴手禮就占一之軒營業額的三五%,其他為麵包四五%、蛋糕一五%,相較初期大部分都賣麵包的業績,整整翻了一倍。

二○一二年起,廖明堅啟動一之軒轉型,門市以桃紅明亮的時尚感一新耳目,並在女兒廖珮綺建議下,跨入客製化的喜餅市場,形象的翻新加上門市裝潢氣氛的提 升,都為一之軒帶進新客源,儘管門市僅十三家,業績與擁有二十餘家門市的連鎖同業聖瑪莉、順成蛋糕相比,不遑多讓,顯見一之軒的單店業績貢獻度遠大於前述 兩家。

今年才被延攬到一之軒擔任品牌技術營運副總經理的劉慕孝認為,一之軒從小小烘焙店做到連鎖規模,很多管理制度都是一路慢慢加上去的,感受「廖總經理很有求知欲」,不論對國外建立品牌的方式或是同業作法都求知若渴。

衝績效 麵包上下架分秒精算廖明堅總是保持對市場的高度敏銳,當麵包達人吳寶春獲得世界麵包冠軍,市場開始流行歐式麵包時,歐式麵包立刻取代門市枱面上一 半的台式麵包;但當他發現業績不如預期後,立刻著手調整產品,更為此花了半年時間,才找到歐式、日式和台式為「二:二:五」的黃金比例。

麵包架的學問,還不僅如此。他拿出一張產品表單,分類上的A產品屬於明星商品,全天都得販售;C產品只在尖峰時刻販售,上下架時間都得記錄;而有保鮮時效的產品,例如沙拉麵包只能離開冰箱四小時,時間到了就要下架。

透過這張表單,他有效管理兩百多款產品的尖、離峰與上、下架流程,更藉以監控門市的商品去化速度。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還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每家分店的銷售數字、熱銷品項的個別變化,進而作為採購或是業務了解的判斷依據。

身為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變形蟲理論」的信徒,廖明堅將中央工廠、門市的前店後廠分拆為兩個利潤中心,並保留三成的淨利給各自的利潤中心分享。如此一來,前店後廠便會主動關心自身的績效。

他舉例,門市因為向中央工廠進貨,就會關心進貨成本是否高於同業;而門市後廠的師傅也會注意前場的銷售情況,一看到架上空了,也會主動增產。同時,也讓員工會動腦筋思考如何降低進貨成本、降低損耗,而不是打卡下班就算了。

廖明堅直言:「我們贏別人的,就是當烘焙業的門市平均損耗率達五%時,一之軒得以控制在三%以下。」原來,比別人少二%的耗損,就等於比別人多二%的利潤,一之軒的勝出祕訣盡在其中。

惜人情 傳統單店附近絕不拓點今年十一月,一之軒甫進駐桃園第一航廈,更將在師大商圈再開轉型店,擴店動作頻頻,廖明堅卻將成長功勞歸功於「人」。

他回憶今年年初,師大總店的鄰近老店俊明行店東二代,突然問他要不要租下店面,他相當詫異,長年自用不租的店面怎麼同意出租了?

原來是信守承諾的老闆在過世前交代兒子,如果打算出租,就優先租給廖明堅。

一之軒在師大路一開三十多年,與老鄰居都有好交情,店旁巷子裡的一位店東老友也曾很有義氣地告訴他,「曾有烘焙坊要以五十八萬元的高額租下他的店面,他拒 絕了,原因是一之軒就開在隔壁,競爭會影響老鄰居的生意。」這位老鄰居後來把店面租給服裝店,每月店租收入整整少了十萬元,類似的事情都讓他心懷感恩。

如今,他拓點也將心比心,如果旁邊有傳統單店,他絕不開店,「我不能讓一個家庭沒飯吃。」每到發薪水之前,面對三六○位員工,他不時會看著薪資表思考:「這個人有沒有家庭?這份薪水夠他支撐養家嗎?」有時候不禁添加一些金額。

廖明堅說:「這是經營的背後,許多人看不見的辛苦。」打滾商場三十五個年頭,他經常自省,一之軒何德何能有今天?人人都很努力工作,為什麼老天特別眷顧他?

「我想這是一種使命,要我把這份幸運來幫助更多的人。」一個麵包在廖明堅眼中,撐起的不只是一個品牌,更編織出一個推己及人的世界。

撰文 / 許秀惠、黃玉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797

寶島鐘錶屹立一甲子的三個關鍵 從街角巷弄的街邊店 拓展到百貨據點



2015-11-30  TWM

過去,寶島鐘錶街邊店就像好鄰居,銷售、維修一手包,不時與大家搏感情;如今,低調的「老寶島」悄然走入台南夢時代,並喊出要開五十個百貨通路,積極搶攻年輕人荷包!

「創業須大膽、守成宜小心」,寶島鐘錶創辦人陳國富的「陳氏家憲」高掛在公司總部的入口處,前方擺著創辦人的半身銅像。不張揚的樸素擺飾,就像寶島上百家隱藏在巷弄的街邊店,默默陪伴在你我的生活之中。

一九五六年,寶島鐘錶陳國富夫婦將僅有的兩千元積蓄全數投入,第一家店面在台北中華商場北門口開張。一九八一年,寶島陳家又加開眼鏡事業,數量甚至超越鐘 錶行,無奈一九九六年以寶島科上櫃後不久卻發生財務危機,在十四年前賣給現任金可集團董事長的蔡國洲,鐘錶事業再度成為唯一主力。一眨眼,寶島即將迎向六 十周年慶,歷經兩代人的共同打拚,寶島在台灣開枝散葉,全台共有一一二個服務據點,其中九成是充斥在街角巷弄的街邊店,就像是隔壁鄰居一樣伴隨你我成長。

街角走向百貨

因應消費趨勢 搶攻年輕族群但隨著消費習慣改變,寶島在今年一月,首度踏入百貨通路「台南夢時代」,並喊出加開五十個百貨通路點目標,老寶島的豪邁悄然重現江湖。

今年初,寶島鐘錶進軍百貨通路「台南夢時代」,扣緊當前消費市場M型化趨勢,精選中低價位品牌進駐百貨通路,包含像是流行飾品類的夏利豪、Calvin Klein、TISSOT、Coach,但也不乏瑞士中高價與入門級距的機械錶中價品牌,如LONGINES 、ORIS,與原本專營高價位的台南本地店家做出市場區隔,也更貼近消費者的荷包。

「進軍百貨通路是不錯的策略。」與寶島合作多年的天梭表(TISSOT)台灣區副總經理李倩表示,百貨通路集客率高,配合整合行銷,能吸引不同客群。

寶島總經理陳瑪蓮則坦承,進駐百貨公司的難點在於將面臨更多競爭品牌,但不同於一般專櫃品牌,寶島提供維修保養服務,成為優勢。

ORIS台灣區品牌總經理陳若蕎指出,寶島走入台南夢時代,其實是跟隨消費者習慣改變的決策。早期鐘錶市場重視人際脈絡經營,以「口耳相傳」培養口碑,因 此在地化的「街邊店」就很足夠;但是現在年輕一代習慣自己在網路上搜尋資訊、自行做主,講究人情味、可以說價的「街邊店」不再符合年輕族群需求,進而被網 路購物或百貨業取代。

其實,寶島擴點的速度相當快,一年之內連三發,除了台南夢時代之外,也陸續在中信南港總部、宜蘭新月廣場設點,還誓言將在百貨通路開出五十個通路點,霸氣十足。

寶島雖聚焦中階及入門款項,卻也持續布局高端市場。其實從一九七四年起,寶島鐘錶就陸續開出八家「名品店」,聚焦高端價位消費客群,加入像是 Cartier、BVLGARI、ROLEX等熱門品牌,價位落在五萬到四百萬元不等,去年台北忠孝名品店重新裝潢開幕。百貨和名品店的南北布局,其實都 是寶島這幾年,因應全球M型化消費市場的策略。

關鍵一〉開技師培訓班

業界鐘錶師傅 大多師出寶島多年來,寶島不乏百貨業者的進駐設點邀約,卻遲至今年才接受台南夢時代邀請,其實關鍵因素正是維繫寶島經營成功的「維修保養服務」,無法在百 貨業深耕。陳瑪蓮表示,多數百貨業者只希望寶島的銷售部門進駐,由於設點位於賣場中央,無法連接水管設備,引水至技術平台,做錶內零件清洗,因此遲遲無法 接受邀約。

陳瑪蓮表示,「我們賣手錶,但以服務為主」,因此維修服務無法切割。李倩分析,好的服務才能建立主顧間的信賴,讓購買能夠維繫。因此台南夢時代主動提出解方,提供引水系統,終於讓寶島進駐設點。

隨時走進寶島,總能看到一至兩位維修師傅在工作台上拆解鐘錶。其實,國內鐘錶通路如中美、寶鴻堂、慎昌、九二等,都有自己的維修技師,但是通路點數不超過二十家,需求量不如店數破百的寶島來得迫切,因此寶島也是全台唯一擁有完善「技師培訓班」制度的鐘錶商。

寶島技術總監倪明豐透露,其實寶島擴張到第十六家分店時,陳國富就面臨人才管理問題,師傅們的薪水如何訂定,讓老董頭痛不已。陳國富號召倪明豐等資深技術 人員商討,終於訂出寶島獨有的培訓系統。薪資建立在考試制度,共分十七等級;受訓半年的二級生被戲稱為「小飛俠」,分送到分店訓練,十級以上才有資格修機 械錶。完善的制度,讓寶島過去三十年培育超過五百名師傅,也成為業界挖角目標。

關鍵二〉服務「接地氣」

與鄰居搏感情 養出老客戶寶島在三年前,一百多家通路全面加購「同步顯微」系統,讓零件放大一百倍,消費者也能清楚看見維修台上進行什麼手術、有沒有擅自更換沒問題的零 件。「有些不肖師傅吹噓手錶問題,消費者修完錶後仍有疑惑,轉請別家師傅修,最後就產生客訴,不如將維修正式公開。」陳瑪蓮進一步透露,未來維修部分還將 推動電子化,讓消費者隨時上網查閱自己愛錶的維修進度。

除了到位的服務制度,寶島的絕招其實還有和街坊鄰居「搏感情」。

「我們寶島接地氣接得很好啊!」陳瑪蓮分享某次去淡水的一家店面巡視,店長讓她苦等了兩小時,原來是正在陪一位鄰居老爺爺聊天。

店長告訴陳瑪蓮,老爺爺三天兩頭就會來串門子,甚至還會拿存摺請經理去領錢買錶。在岡山也擁有加盟店的倪明豐就透露,自己的串門子顧客占比達兩成,不時還會拜訪送芭樂、棗子等零嘴,甚至還會託他選送禮的錶款。

「我們這樣的客人幾乎各處都有。」陳瑪蓮說。寶島全台街邊通路達一○一家,經營超過二十年的老店就有九十多家,寶島正是靠著台灣傳統的老鄰居情誼長存。這 些老店許多早已傳承到二、三代,甚至是子女跟隨父母腳步,再出來創業。一九七六年就加入寶島的倪明豐,其實就是標準的「寶島家族」,除了自己在岡山開業, 兩個兒子倪千容、倪千維,也分別在高雄鳳山、高雄林森開業,彷彿自家的小型事業。

關鍵三〉加盟拓版圖

助員工回鄉 給創業舞台

即使兒子想繼承父親衣缽,如果不是出身於寶島體系,也別想接班。寶島從創辦人時期,就鼓勵內部員工回家鄉創業,以總部投資六成、加盟者四成的模式加盟,成為分店小老闆。

「外面很多人排隊加盟,我們都不接受。」以倪千容來說,就曾經在寶島擔任維修師傅,分等級數達十級,才接手父親投資的鳳山加盟店。

「很感謝寶島給我舞台。」倪明豐透露的是寶島上百名員工的心聲。在台灣歷經六十年歲月,並讓無數員工頂著寶島光環回鄉創業,甚至為國家培育鐘錶人才,彌補 台灣沒有「鐘錶學校」的遺憾。今年寶島進軍百貨通路,並喊出加開五十個百貨通路點,透露老企業跟上時代的決心。

撰文 / 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99

首位登上紐約時裝周的台灣設計師 勇於轉彎 賈雯蘭屹立時尚聖殿

1 : GS(14)@2010-09-08 22:52:02

2010-9-6 TWM
活了三十三個年頭,賈雯蘭才首次拿起針線,開始她的設計生涯。從社會主義跳槽到時尚圈,精準掌握顧客群的喜好,賈雯蘭的設計人生就如同自創品牌「Twinkle by Wenlan」,十年下來,一路Twinkle。

撰文‧林孟儀、黃筱雯

八月二十六日,由紡拓會主辦的台北時尚周熱鬧登場,作為精采序幕的二○一○國際設計師論壇,特別邀請了三宅一生首席設計師藤原大、賈雯蘭、法國Michel Klein,三位國際級大師出席,與新生代設計師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而現場唯一的台灣設計師,就是賈雯蘭。

比起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愛用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和去年在美國Gen Art大賽得獎、事業才剛要起步的古又文,在紐約自創服裝品牌「Twinkle by Wenlan」已有十個年頭的賈雯蘭,以個性化毛衣、針織服飾起家,是第一位登上紐約時裝周的台灣設計師,也是真正土生土長的台灣時尚之光!

有好萊塢知名女星莎拉潔西卡派克、卡麥蓉迪亞等貴客加持,「Twinkle by Wenlan」在全球共有五百個銷售據點,去年營業額估計近新台幣二億元。

從馬克思到拉格斐

並非服裝設計科班出身,而是畢業於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拿到紐約市立大學藝術行政碩士,曾經滿腦子馬克思、孔德等社會學家的賈雯蘭,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紐約時尚圈,爭得一席之地?

︽紐約時報︾曾做過研究,十年前有幸在紐約時裝周主場地布萊恩公園(Bryant Park)展出的近百位設計師,現在只剩三人還存活在時尚圈。

「十年前紐約時裝周有九十七場秀,現在有三百場!」慧黠幹練的賈雯蘭坦言,「時尚」這個世界是很競爭的,十年前激發她勇敢邁向設計師之路的幾位紐約年輕女設計師們,現在也幾乎從時尚圈消失。賈雯蘭怎樣也沒料到,有一天能在這個圈子找到自己的舞台。

台灣知名設計師林國基,從賈雯蘭一開始出道就在觀察她的動態,「要知道,紐約時裝周是全球時尚圈的大事,一年有上千名設計師爭先恐後參加,但只有一百人可以進到最受矚目的布萊恩公園,而這些人當中,只會有二、三位得到媒體的關注和報導,而賈雯蘭就是其中一位!」不過,十五年前,因為熱愛文創、藝術,前往紐約市立大學取得藝術行政碩士學位的賈雯蘭,在畫廊工作,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雖然我也喜歡這個工作,就算一直做下去我也不會痛苦,但這不是我真正的熱情所在,我想去試試看真正想做的事。」從小就喜歡畫畫、手做藝品的賈雯蘭表示,台灣早年的社會風氣,對於「設計師」這份工作缺乏認同與想像,腦袋裡只能聯想到「裁縫師」。「當時即使我想做時尚設計,但我也不知道有『時尚設計師』這條路。」她回憶。

但是,走在紐約第七大道上,擦身而過的路人,賈雯蘭估計,十個之中大概就有一個是設計師,「當你逛街、閱讀時尚雜誌、與朋友閒聊,生活上許多現實不斷告訴你:夢想是可以被實現的。」

從腦中夢想到拿起針線

紐約那種沒有什麼不可能的氛圍和環境,給了賈雯蘭一個夢想的起點。

於是一九九六年開始,賈雯蘭白天工作,晚上到紐約FIT(流行設計學院)從頭學習,從打版、裁衣到車縫訓練,這是她真正開始接觸服裝設計的起點,也為時尚設計師之路練就扎實的蹲馬步功夫。

修課之餘,每當賈雯蘭看到學校公告的設計比賽,都會將自己的作品寄出參賽,學習設計才短短幾年的她,竟然打敗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班學生,攻無不克,全都得了第一名!

對賈雯蘭而言,這是相當大的鼓舞,但促使她 下定決心跨入時尚界,最大的動力卻是來自街頭素昧平生的路人。

「我那時常常穿著自己做的衣服,因為市面上找不到我所喜歡的。」賈雯蘭回憶,尤其是穿著自己編織的毛衣時,常常走不到下一個街口,就有多達四、五位路人上前詢問:妳身上的衣服是在哪裡買的?甚至還曾經有一位男士硬著頭皮來詢問,該品牌是否有做男裝,也想買來自己穿。

「這就像隱性的市場調查,讓我覺得:我的作品是有人喜歡的,我開始想找一個設計助理的工作。」賈雯蘭隱約嗅出自己設計的服裝,似乎具備一定的市場潛力。

賈雯蘭的母親形容她從小就十分有拚勁,想做什麼就會全力以赴。下決心要當設計助理,賈雯蘭立刻四處投履歷,包括Marc Jacobs、Henry Bendel等多家知名設計品牌,儘管秀出優異的參賽成績,但少了科班光環,沒有品牌願意給賈雯蘭機會。

從依附大師到自創品牌

這些面試官都很喜歡賈雯蘭的作品,可是他們卻只願意給她行銷或採購的工作。甚至有些人建議作品極富個性的賈雯蘭去歐洲發展,不適合留在美國。聽到的當下,﹁ 我立刻有兩種感想,一是我的設計很特別、很好,二是我非主流,或許前途茫茫,這也是一種欣賞,但對當時的我而言,不讓我做想做的設計工作,就是一大挫折。」賈雯蘭並沒有沮喪太久,念頭一轉,她決定仿效當時的幾位年輕女設計師,自行創業。「我知道其實有很多人喜歡我做的衣服,只是把衣服送到這些人手上的這段路,中間的協助者還不願給我機會,那我就全部自己來!」一九九九年下半年,拿自己的積蓄加上信用卡,賈雯蘭成立了一人工作室,自己畫圖、打版、縫製,「Twinkle by Wenlan」第一季的系列作品出爐時,已是二○○○年的二月。因為剛起步,賈雯蘭拿起電話,主動打給自認適合販售自己作品的百貨商場、精品店如 Barneys New York、D'aurora等,一家一家地聯繫,向對方毛遂自薦。

在創業初期,賈雯蘭便清楚知道她的作品要在哪些通路販售、賣給哪些客戶。第一季電話打完,結果收到五份訂單,對新人而言,這是非常好的成績,但賈雯蘭不這麼認為。

「我那時不滿意這個成績,我認為應該大家都會喜歡我的作品,會搶著下單,結果有些只叫我繼續寄型錄給他。」尤其是Barneys New York,賈雯蘭絲毫不懈怠地寄了四季的型錄過去,足足等待了二年,才得到對方的青睞。

二○○○年,「Twinkle by Wenlan」一炮而紅,獨特美感的編織毛衣,成為賈雯蘭令人驚豔的品牌識別標誌,而被時尚媒體譽為「紐約針織女王」,大有和以針織服飾聞名世界的法國設計師Sonia Rykiel一別苗頭的意味。

曾任台灣︽哈潑︾時尚雜誌主編、︽費加洛︾雜誌副社長的陳宜表示,﹁二○○○年『Twinkle by Wenlan』推出毛線編織商品,正好遇上時尚圈的熱度。那段時間大家重視的是『手感訴求』,針織商品其實可以用機械做到很精細,但卻無法做出『手感編織』的美,賈雯蘭充滿手織感的毛衣,剛好迎合了當時的熱潮。」過去織毛衣有種迷思,越困難的圖案織法,似乎才能顯現厲害之處,但賈雯蘭的產品卻不依循這條路。「她用的是很平凡的織法,但會改變原料應用上的比例,加上賈雯蘭的配色跟西方人用的就不一樣,更是大大增添其獨特性。」

從創業至今始終如一

步入時尚圈之後,因為創業基金很少,賈雯蘭戰戰兢兢,非常在意市場獲利,儘管第一季就拿到訂單,但十年後她受訪時常掛在嘴邊的話還是:每一件衣服都要有市場、每一季訂單都要成長。

賈雯蘭提到,許多知名設計師如香奈兒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Gucci前設計總監湯姆.福特(Tom Ford),每天早上進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世界各地傳過來的銷售報表,「他們必須從中吸收客戶的喜好,反映在下一季的衣服上。」每一年必須推出八檔系列服飾的賈雯蘭,每天上午十一點前就會進公司,常常忙到深夜;除了親手畫設計草圖,也經常要與行銷人員開會,了解店頭對上一檔作品的反應。「我們一年至少有超過六千個idea(指草圖),最後只有五百個會成為商品!」帶領十名員工,應付歐美日共五百家店頭通路,賈雯蘭不靠參加派對交際應酬來結識人脈,而是專注在設計本身,靠產品力決一勝負。

二十年好友朱培玲說,賈雯蘭是非常樂觀的人,很有行動力,「她曾說未來也可以設計家居用品,甚至還可以蓋房子!」而在○六年,賈雯蘭果真也跨足設計居家用品。

賈雯蘭自有品牌的設計商品,已經從服飾,延伸到飾品、甚至居家布置、生活用品,她將抱持對時尚的熱情,和不放棄的毅力,在時尚圈繼續twinkle(閃亮)下去!

賈雯蘭

出生:1966年

現職:Twinkle by Wenlan

創辦人兼設計師

學歷:紐約市立大學藝術行政碩士、政治大學社會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666

三代經營果檔 屹立名店之間

1 : GS(14)@2012-01-19 22:43:46

http://www1.hk.apple.nextmedia.c ... 104&art_id=15998814


名叫佳記鮮果的老店,位於羅素街、利園山道及啟超道交界,乃前往時代廣場其中一條路,平日已人流如鯽,假日更迫爆內地遊客。舖位周圍被周生生珠寶、 Swatch、六福珠寶等高檔零售商包圍,旁邊的希慎廣場亦入伙在即,商場內有跨國品牌如 Apple Store,鄰近又有數個大品牌準備落戶,名店街已成形,區內老店逐一被趕走,但這個傳奇生果檔依然屹立不倒。
生果檔東主李小姐對本報記者表示:「呢個生果檔由阿嫲嗰代做到家,一代傳一代,都做咗 50、 60年。」她坦言,同街以前是街市或民生商店,昔日戰友相繼搬離,獨剩下這個生果檔:「好似街坊老店老三陽、上海么鳳咁,喺對面做生意之嘛!都係加租,一加就加幾十萬,頂唔順搬咗!」

為何一個不足 40平方呎的生果檔可力抗名店、守住祖業?李小姐不違言,全因阿嫲數十年前買入該舖,不用交租之餘,也不怕被業主趕走。當年附近舖位不值錢,「曾經有其他舖頭東主話有錢都唔買呢度」,但在時代巨輪下,羅素街、利園山道及啟超道的舖位已到天價,一群民生租客慘成犧牲品。
她拒透露舖位購入價,以當時( 50年前)市值計,料僅逾萬元;不過以現在市值計,已升至超過 400萬元,呎價 10萬元,升價 399倍,而目前月租亦值逾 3萬元。

...
保留特色店舖

在開放自由行前,該檔大部份顧客為本地人,但近年有三、四成生意來自內地客。她說:「內地客購物模式比較特別,有時會成箱生果買,我哋會包送貨到酒店或者離港地方,方便佢哋帶返內地。」據了解,有內地客一次過花費逾千元,購買力非本地客可比擬。
李小姐直言,本港街道逐步褪色,希望有特色的舖位可保留。從成都來港自由行的胡先生花費近萬元購物,主要是日用品、時裝及化妝品。他認為香港雖值得一遊,但除了高樓大廈就沒有其他社會特色,印象不及北京及上海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344

屹立九龍城59年 月底光榮結業街坊舊生開P歡送合成士多

1 : GS(14)@2015-03-22 22:05:33





■街坊得悉合成士多將結業,紛紛湧至士多朝聖。徐雲庭攝


【本報訊】經營五十九年的九龍城合成士多,日前宣佈於本月底光榮結業,老闆黃伯昨午舉行歡送會,有移民外國的舊街坊及身穿校服的喇沙舊生,到來買孖條及支裝汽水緬懷昔日情,一度有三十多人逼爆士多及門外行人路,亦有人為士多拍片上載社交網站,留住人情味。記者:徐雲庭 彭碧珊一九五六年開業的九龍城衙前圍道五十七號A地舖合成士多,由現年八十歲的老闆黃伯黃明傑與太太經營至今,黃伯早前宣佈因業主收舖為由,決定於本月三十一日正式經束營業,昨午三時在士多舉辦歡送會,送上紅酒、香檳及紙包蛋糕,感謝街坊支持。


■黃伯昨晚延遲25分鐘拉閘,依依不捨向街坊揮手道別。

奶嘴糖孖條速售罄

消息傳開後,士多外圍中午起聚集大批巿民,有的捉着黃伯合照,有的連忙走入店內購買懷舊零食,緬懷昔日時光,奶嘴糖、叮叮糖、雪櫃內的橙汁孖條及鳳仙雪條瞬間便告售罄,亦有人到場送上紀念卡及3D打印模型感謝黃伯服務街坊多年。下午慕名而來的巿民越來越多,至三時正歡迎會開始前,門內外聚集的巿民多達三十多人,不但擠滿行人路上,部份還站在馬路邊,要警方到場勸回避免發生交通意外。


■陳太(後左)感激當年黃伯送麵包給她充飢。


支持者眾,當中已移民加拿大的陳太憶述小學至初中期間居住士多對面的唐樓,母親不准她落街,肚餓只好向黃伯求助,黃伯特地過馬路到樓下送麵包,讓她放繩至地下,綁上麵包再吊回家中,有時她身上沒錢,黃伯總會笑嘻嘻說:「唔緊要,賒完月尾再結啦!」黃伯的爽直及親切態度令她記憶猶深,故近月來港探親,昨帶同兩名女兒及丈夫到訪,親自祝福黃伯退休後身體健康。兩名喇沙舊生穿上舊校服到場買支裝汽水,與持香檳滿場飛的黃伯合照,當中已在港大醫學院畢業的John回憶黃伯對學生總是笑面迎人,還會問候校園生活過得如何,雙方相處毫無隔膜,與超巿冷冰冰的服務態度大相徑庭,雖然他對士多結業感到惋惜,但希望黃伯能夠開開心心。人流一直未有消散,原定六時拉閘的黃伯,多番獲街坊要求合照,結果久久未能落閘,延至二十五分鐘後,他數度開閘向街坊揮手,才肯關門回家休息。另外,有人為紀念合成士多,日前拍成一套短片,講述一班年輕人挽救合成結業不果的故事,最終明白與其哀悼舊店,還不如親身支持小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2/190853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766

《樹大招風》屹立不倒

1 : GS(14)@2016-04-23 18:37:49

香港電影圈提早進入淡季。前日共有11部新戲上映,開畫最賣座的是《屍孩》(The Boy),但票房只有約21.3萬元。反而3位新導演歐文傑、許學文與黃偉傑聯合導演的港片《樹大招風》,上映第3周依然有18.2萬元票房,成為華語片單日票房冠軍,贏了黃宗澤和金剛的合拍片《刑警兄弟》及有劉心悠助陣的《我老婆係明星》,《樹》片累計票房截至前日已有719萬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423/195824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594

【飲食籽】從賣麵到做盆菜 家族麵店屹立瀝源半世紀

1 : GS(14)@2018-02-04 23:21:11

楊九於九十年代便開始在盛記做盆菜,主力由他操刀。

【飲食籽:故味重嚐】沙田有兩間逾六十年歷史的食店,一間是「龍華」,另一間是位於瀝源邨的「盛記麵家」。盛記在老邨的熟食中心,位置隱蔽,卻有另一番光景。雖然今年已六十四歲,但它卻不像遲暮的老人,一桌一椅都很有獨特個性,滿佈不同的裝置藝術,像極世外高人。日間賣麵,晚上做火鍋,冬天賣盆菜,一家人作業,甚少人知盆菜操刀者是小瀝源村村長。「我們做客家盆菜,是圍村盆菜。元朗、大埔圍村和我們做的不同,首要的豬肉已經不同,我們全部用新鮮豬肉,一個大盆最少要有三斤豬肉。」今年六十五歲的楊九說。


楊九的岳母是盛記麵家的老闆,岳母有六名子女,其中五名都在舖頭幫忙。楊九於九十年代便開始在盛記做盆菜,主力由他操刀。「我爸爸一直做煮食工作,八歲、十歲已跟住爸爸,通常村內有喜慶便找爸爸叔伯去做九大簋,以前圍村是食九大簋,不是盆菜,現在演變成九個缽倒在一起便是盆菜。那時我學燒柴,燒到十多歲,便出來做飲食業,最後才回盛記幫忙。」小瀝源村是沙田最老的圍村,明代萬曆年間已有記載,昔日的沙田又被稱為「瀝源」。瀝源即清水之源,坐落於水源(今城門河)之側,而沙田首個公共屋邨,亦以瀝源命名。採訪當日,我們中午十二時到達,楊九正準備晚上定單,在切豬肉。「豬肉不能切得太大件,吃落會較爽口,燜的時間比較快。我們有別於其他燜法,最重要是沒有味精,亦不會放鹽。」豬肉先啤水,再調校醬料,有南乳、磨豉醬、八角、小茴香、五香粉等,之後放入大鑊燜,放滿蒜頭,燜至少兩小時多。盆菜由底到面有二十二款食物,每款亦要切、煮,特別花時間及工夫,都由楊九負責。「每樣都要煮,味道要調好。做慣了便知道那個煮先、那個煮後,煮先通常是鹹菜、豆腐卜等用來墊底,其他配料陸續煮。」眼見配料有芋頭、雞、鴨、豬皮、蘿蔔、腐竹和魚丸等等,最特別有炸門鱔,醃上粉漿特別香脆。「夏天一定不做,每個食物都汁多,天氣熱,混在一起發酵便會酸,通常由中秋節開始做,過年時要不停做,一直至初七、八,最多便是初一至初三,每日要做百多盤,都是一個人做、一個人煮。」下一代懂得做這個盆菜?「如果無人做便無人做了,我已到這個年紀,收了個徒弟,暫時得我五成功力左右,希望可以快些接手吧!」


盆菜有22款不同食物,特別花時間及工夫,都是由楊九一人負責。

大鑊主要用來燜豬肉,最多可燜120斤,已用了16年。

煮完後,便由姐姐們幫忙叠高,材料多到滿瀉。

圍村盆菜(大),無味精,足12人用,份量特大。$1,480

豬肉不能切得太大件,吃落會較爽口,燜的時間比較快。


客家盆菜用的都是新鮮豬肉,一個大盆最少有三斤豬肉。



盛記麵家沙田瀝源熟食中心5號舖記者:何嘉茵攝影:伍慶泉、張志孟、蕭志南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30/202892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8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