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奢侈稅打房 豪宅逃命潮湧現

2011-3-31  TNM




政府祭出「奢侈稅」重招,逐漸在 房市發酵,向來帶動房價漲跌的豪宅,包括不曾出現在市場的稀有豪宅,這一個月來在仲介市場悄悄倒貨。本刊調查,台塑集團第三代王泉仁要賣「太平洋凱旋」別 墅,其他幾棟豪宅的投資型買方,也出現恐慌性賣壓,打算趕在7月1日奢侈稅開徵前賣出。豪宅客急退場,發出房市逆轉訊號。

二月二十四日,財政部長李述德送出打房狠招「奢侈稅」草案,至今屆滿一個月,房市交易急凍。近日,不少豪宅客開始悄悄找房仲賣屋,幾個過去根本就沒有拿出 來賣的豪宅社區,也紛紛上網賣屋,豪宅客擔憂房價崩跌,已開始倒貨。

百坪別墅 王家求售

北市信義計畫區內,聚集了「信義富邦」「台北花園」「皇翔F4」等豪宅,過去因屋主惜售,根本一屋難求;但就在區塊內的松智路上,十分稀有的別墅「太平洋 凱旋」,最近卻傳出有一戶四層樓的百坪別墅求售,開價二億六千八百萬元,令仲介與住戶都很意外。

太平洋凱旋地處靜巷,內部有台北市區相當罕見的九戶別墅,「以前,這是有錢想買也買不到的物件,當時預售最搶手的也是別墅區,很快就銷售一空了。」仲介透 露。

本刊詢問房仲,該房仲不願留下姓名,僅低調地說:「屋主有特別交代,一定要是認識的才可以連絡屋主,而且,要經過他允許後,才會親自開門接待。」顯得非常 神祕。

本刊調查,該別墅屋主正是台塑集團少主王泉仁。十一年前,王家搶下該社區一戶朝南的百坪別墅,上個月老爸王文洋才訂下信義計畫區天價豪宅皇翔F4遲未簽 約,一個月後,兒子卻反手賣屋,在王家根本不缺錢的狀態下,閃躲房市急凍期相當明顯。對王泉仁賣屋,王家親信輕描淡寫地說:「買賣房屋很正常,沒住就處 理。」

豪宅領降 房市急凍

國內自SARS以後的房市,每次喊攻上漲都是豪宅市場,而崩盤前也是豪宅先凍結。二○○八年金融海嘯前,建商還紛紛推出最新豪宅產品,敦化北路「文華 苑」、信義計畫區「台北信義」紛紛喊價達每坪二百萬元,但隔年海嘯一來紛紛停賣,房市馬上急凍,豪宅、小套房無一倖免。

隔年,文華苑開賣,每戶四億元的高開價,半年內賣光,當時大量資金引進台灣,豪宅市場第一個受惠,開啟近二年以投資客為主的市場。接著,台北市房價開始飆 破每坪一百萬元、一百五十萬元,一直至去年底帝寶法拍價每坪二百萬元,豪宅全面帶動市場,並且擴大到新北市、台中、高雄等地。

豪宅市場驚漲,吸引大戶投資客進場購買,如今,在政府高舉打房旗幟,祭出奢侈稅重招下,這群對市場價格敏銳的金字塔頂端買家,急於獲利了結。

名人為鄰 低調探市

本刊調查,王泉仁賣豪宅並非特例,最近一個月,台北市豪宅出現急售現象,包括「帝寶」「潤泰敦仁」「頂高麗景」「勤美璞真」「一品苑」,甚至郭台銘、林百 里和曹興誠都有買的「信義富邦國際館」,也傳出有屋主低調賣屋。

在仁愛路、敦化南路上的豪宅潤泰敦仁,過去以「制震風水豪宅」聞名於富豪圈,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還捨不得搬走,在房仲市場上屬稀有 豪宅。

但日本大地震剛過,強調制震的潤泰敦仁,最近卻有一戶百坪四樓低調求售,開價二億三千八百萬元,單價每坪一百九十三萬元。蔡姓屋主並非知名政商,二年前買 進價估計約每坪一百三十萬元,此時賣屋,恐怕也跟王泉仁相同,是為了閃躲未來房市急凍期。

另外,台灣豪宅知名度最高的信義富邦國際館,多年來沒有成交記錄,最近也傳出一戶打算出售,震驚豪宅房仲圈,首富郭台銘現仍居住在低樓層的三、四樓,而打 算出售的高樓層,屋主只低調地先透過人脈口頭賣屋,目前尚沒有人出價。

開價狂跌 買家觀望

去年,被壹傳媒集團老闆黎智英看上、一次大買九戶的頂高麗景,因為面對大安森林公園,產品稀有,二個月內,十四戶就賣光,但最近有二戶投資客卻反手開賣, 房仲低調地說:「屋主告訴我,一定要在六月底前賣掉,要不然會被課稅,只要比當初買價還高一點,屋主就賣。」

過去,投資客瘋狂買進豪宅大樓,最近幾個剛交屋個案,也開始紛紛丟貨賣屋,以逃避七月即將到來的奢侈稅,過去秒殺賣光的勤美璞真、前總統陳水扁的一品苑等 社區,這個月就開始有七戶至十二戶不等的案量,低調拋售中。

豪宅急拋售,價格也誇張跌價,房仲網路上,頂高麗景已經打出「降價四千萬元」來吸引消費者點閱,單價雖仍高掛每坪二百萬元,卻也代表豪宅客看壞買氣,趕緊 釋出降價訊息,等待買家出價再議價。

以仁愛路帝寶而言,去年投資大戶劉媽媽法拍高價得標又棄標,再以每坪二百萬元得標,目的就是要取得稀有豪宅,槓上法拍黑道也在所不惜。而今只要願意出價, 居然門檻大降,房仲透露,目前帝寶就有三戶正在賣,並且還有一戶正對仁愛路的D棟,十分罕見。

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說:「因房價已經來到相當高點,豪宅客想在七月一日以前獲利了結,心態相當明顯,另外,這二年擔憂房價起漲的恐慌性買壓,也在 這時候出現恐慌性賣壓的前兆。」

一般豪宅買賣比較不受景氣波動影響,如今連稀有豪宅也急於脫手,遑論一般住宅,在政府積極打房下,房市買氣急凍,年度黃金大檔三二九檔期直接癱瘓,不少建 案現場都是「退訂的人比看屋的人多」。房產業者憂心房市恐會一路冷下去。

看屋冷清 建商寒冬

上週六(二十六日)本刊到遠雄位於新莊副都心的「海德公園」接待中心,卻見人潮稀落,建商為留住客戶,還花錢請音樂家演奏、找飯店師傅準備高級下午茶、免 費帶走插花藝術及水晶貼,但客戶還是不捧場。

一對看房的夫妻檔客戶關心地問:「現在打房耶,你們要不要降價?」銷售小姐賣力地說:「不會,我們走不二價政策,而且二、三期準備推出,價格應該也不會 跌。」但該夫妻檔已經來看三次,就是想要等到價格跌了才考慮。

新莊副都心過去是投資熱區,但業者表示,「三月開始,每週看屋人數都較上週少一成,至今已掉大半。」對照本刊今年春節假期走訪新莊,每個建案無不人山人 海,客戶瘋狂搶買,遠雄海德公園更是該區指標預售案,過年期間,一天賣六億元、一個月賣掉近二百五十戶;而今,現場冷清狀況,建商只能大嘆「等嘸人」。

代銷緊縮 延遲交屋

遠雄建設發言人蔡宗易說:「第一期已經銷售尾聲,預計四月份推出第二期,不過還沒辦法訂價。」遠雄才在二十五日,以每坪一百八十三萬、一百七十三萬元再度 買下新莊副都心的二塊土地,但去年這區的土地最高飆到每坪二百三十二萬元,地價大跌二成多。

元利建設董事長林敏雄直言:「現在很慘,看屋人潮都掉一半,影響很大。」今年三二九檔期已經現出慘狀,三月初《住展雜誌》統計將推出二千六百億元的十年最 大爆量,但三月底據市場反應,恐只剩下一千億元的案量,不少個案紛紛延後推案。有建商私下說:「再這樣冷下去,一有人開始喊跌,房價大概就會兵敗如山倒, 現在只好撐著。」

不只如此,過去廣告大戶的十大代銷,包括海悅廣告、甲山林廣告、新聯陽廣告等,自三月二十六日開始就不再大打報紙廣告,遠雄海德公園則是已經停刊二週,剩 下路邊拿指示牌的工讀生,還在賣力舉牌,吸引過路客。

準備交屋的個案,更傳出建商延遲交屋,不讓投資客殺出,好讓餘屋順利銷售。板橋新巨蛋已完工,一千多戶的超大案量,當初吸引不少投資客買盤,但預售時,合 約規定交屋前不得轉讓,而今完工,建商遲不交屋,買家在網路上大吐苦水:「再不交屋,馬上就要課奢侈稅,現在卻不能賣,急死人。」

追稅打房 炒家噤聲

去年開始,為了處理房價頂天的民怨,政府祭出打房政策,房價卻越打越高;今年二月,奢侈稅草案送立法院,成為有效打房的第一個關鍵,接著,財政部接棒,開 始追查投資客,上週四公布投資最大戶「黃勇義」,四年內利用三十六名人頭、買賣九百四十戶,恐被追稅七至十五億元。

政府大動作查稅,投資大戶噤若寒蟬,其他二黃也沒好到哪去,二個投資大戶因為查稅風暴下,記者無法連絡,但有投資客說:「二黃還是在賣屋,黃文雄已經收回 豪宅的鎖匙,暫時不賣,買家這時候都砍價見骨,其他沒裝潢的一般房屋就繼續賣,能賣一件就賣一件。黃勇義的話,可能要賣屋來籌稅款。」但該投資客也說: 「我今年已經不買屋進貨,現在只賣不買。」

奢侈稅七月上路,目前房市進入空轉期,投資客不進場、自住客觀望,出現賣方不降,買方不追的急凍現象,這波豪宅客率先發難的逃命潮,是否掀起房市崩盤波濤 大浪,有待觀察。

政府打房頻出招

2010.6.25

央行無預警升息(0.125%),並針對台北市及新北市10個行政區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第2戶住宅貸款成數不得超過鑑價7成。

2010.9.30

央行升息半碼,並敦促銀行適當規範空地抵押貸款,以遏止建商養地。

2010.12.3

財政部提出「特別稅法草案」,將針對持有房地產不滿1年就移轉的投機客,課徵「暴利稅」。

2010.12.30

央行再度升息半碼,並將第2戶以上購屋貸款限制擴及新北市林口、三峽及淡水3區,房貸成數降為6成,同時緊縮土地融資。

2011.1.26

財政部授權地方政府恢復開徵空地稅,以加重土地持有成本,遏阻炒地。

2011.3.3

財政部公布「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草案(俗稱奢侈稅條例)針對持有不到2年即出售的非自用住宅課徵10%、15%重稅,並增列「炒地皮條款」,持有空地 不滿2年即轉手也將課稅。

人頭戶交易房產 稅罰賠很大

涉嫌以人頭戶買賣房屋的投資客黃勇義,遭國稅局盯上,他將面臨多少金額的補稅和罰鍰呢?國稅局表示不針對個案發表評論;但一般來說,會有下例2種認定方 式:

1.如果認定為個人所得,必須補繳賣屋交易所得的稅額,最高稅率達40%,並按所漏稅額處以1~3倍的罰鍰;

2.如果認定為營業行為,必須補繳5%營業稅和25%營利事業所得稅,並按所漏營業稅額處以1~10倍的罰鍰。

依照國稅局的說法,若假設疑似黃勇義買賣的940戶每戶成交價為1千萬元、獲利200萬元,再假設黃勇義的人頭戶都有申報綜所稅,國稅局處以最輕1倍的罰 鍰,那麼他補稅罰鍰的情況為:(940戶×200萬×40%)×(1+1)=15.04億元;若以營業行為認定,處以最輕1倍的罰鍰則為: (940×200萬×5%)×(1+1)+(940×200萬×25%)=6.58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51

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第一個小高潮正在湧現——「Made in USA」的「中國製造」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322

眼下,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第一個小高潮正在湧現。

「數量和規模都在呈三位數增長。」 南卡羅來納州的亞洲首席代表林新偉說。而以前,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未成趨勢。14年來,林每天都在和中國赴美企業打交道。不過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感到分外孤單,因為從事對中國企業招商引資,幾乎是一項沒有成果的工作。

其實,在同行眼裡,林已算是幸運,早在1999年,他就做成了一單「大手筆」——吸引中國海爾落戶南卡羅來納。

「海爾一期是3000萬美金,我們當時覺得非常了不起了,但我手頭在跟的幾個項目都在1億美金之上,其中的一個是4億美金。」林說。

根據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中關係中心等機構發起完成的研究報告《敞開美國大門——挖掘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紅利》,從2003年到2010年,共發生244起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總金額達到116億美元。

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已在美國50個州中的37個有投資,創造了超過1萬個就業機會。2010年,中國對美投資超過50億美元。

「這個數字非常非常保守。」林新偉感到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金額和數量都被低估了。

持相同判斷的還有邵寧,他是賓夕法尼亞州和馬里蘭州中國首席代表,他來中國的時間已經18年了。他還強調,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日益成熟,「不是早期的投親訪友,觀光訪問,如今的中國企業投資的針對性非常強,思維也更清晰。」

美國得克薩斯、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州是中國製造商喜歡設廠的地方。 (東方IC/圖)

Made in USA

「同樣的產品,Made in China和Made in USA的價格不一樣。」

如果說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澳洲或是南美,很多是奔著資源而去,然而去美國,市場永遠是中國企業最好的興奮劑。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國企業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版圖。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中心主任王志樂認為,投資像美國這樣的市場,一則是為了繞開貿易壁壘,二是為了購買技術,收攬人才。

然而,征服美國消費者的路漫長而艱難。

2011年6月,號稱現代中藥第一股的民營上市公司天士力宣佈在美國馬里蘭州投資4000萬美金,建立一處集中醫藥生產、展示、培訓於一體的產業基地,面積達4.3萬平方米。

這項投資幾乎在董事長閆希軍的腦海裡醞釀了15年。儘管相比一般製造業投資,讓美國人真正接受中藥,這個過程顯然要複雜和繁瑣很多。然而,一旦成功,回報將「無法估量」,遠在馬里蘭的天士力集團副總裁孫鶴在電話裡激動地說。

這是因為,一旦通過美國主管醫藥的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FDA)的三期臨床試驗認證後,天士力的拳頭產品、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複方丹參滴丸」將在美國進行製劑、包裝、檢驗,這一切都是為了成為名副其實的made in USA。

「同樣的產品,Made in China和Made in USA的價格不一樣。除了貿易問題,還有形象問題。」孫鶴告訴記者。

要想叩開美國市場,天士力必須接受FDA的三期臨床試驗認證,目前,已經通過了前兩期。FDA對醫藥產品有一整套完整的認證程序,以便確保新藥的安全與有效。

無獨有偶,同樣覬覦美國市場的企業還包括運城製版,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凹版印版滾筒製造商,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斯帕坦堡投資400萬美金興建了3萬平方英呎廠房。

由於所處行業的特點,運城製版需要儘可能地靠近客戶。

2007年9月,林新偉陪同運城製版的老總去美國考察,州政府為運城製版項目做了一份建議書,結論是這個行業在美國已經走下坡路,產值在減少,從業人數也在減少。

正當林新偉猶豫著將這個結論告知對方,運城製版的老總卻對他說,這是他到美國後聽到的最好消息。

當時,運城在美國之外已經有將近三十家工廠。經驗告訴他們,在海外市場,運城總能夠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甚至重新帶動當地印刷行業。他們發現,在中國賣1000元人民幣的產品,在美國的報價是1000美金,將近7倍的差距,這更讓他們暗喜不己。

學會玩美國政治

看誰是執政黨,然後在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上去遊說。

2003年至2010年,中國公司至少在35個州有投資項目。不過直到2009年,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總額,只能和新西蘭和奧地利這樣的小國為伍。

即使這樣,當中國不再是一個千里之外的外包製造商,而變成了一個住在隔壁的老闆時,美國人是應該鋪上紅地毯歡迎,還是拉起閘門擋在門外?似乎這個問題一直難有定論。

反對意見在於,不少美國人認為所有中國公司都和政府相關。

華為就因為這個問題,今年2月,在收購美國三葉公司時,被美方以妨礙國家安全之名拒之門外,儘管收購額僅為200萬美元。

即使是像運城製版這樣的中小企業,也遭遇了同樣的曲折。2007年,正當運城製版的投資順利推進之時,運城製版的競爭對手給南卡州長打去了抗議電話,質問州長為何允許中國企業來這裡競爭?

當林新偉聽到這個消息,心裡七上八下,這只是個400萬美金,僱傭30人的小項目,州長會為此得罪選民嗎?要知道,美國的政治家們做每一項決策時都會在心裡計算,這會為自己贏得或者損失多少選票,他認定州長會放棄這個項目。

「但沒想到州長對打電話來的公司說,美國是自由市場,南卡之所以幾十年經濟發展比較快,就是得益於FDI。只要投資方是合法做生意,不管來自德國還是中國,州政府有義務提供幫助。」州長鼓勵林新偉繼續進行這個項目,最後,運城製版總計投資一千多萬美金。

不過,運城製版投資的戲劇性結局,並不意味著類似事件已成定論。是否觸及美國的「國家安全」迄今依然是一個糾纏不清的紅線。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學習如何融入美國政治。

「美國永遠有保守派,而民主黨和共和黨也會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觀點和想法。這裡面,有些人喜歡中國,也有人反對中國,都會存在。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溝通。」 天士力集團副總裁孫鶴這樣總結。

如果執政黨是民主黨——民主黨就更關心怎麼能夠省錢看病,那他們就主動跑去民主黨的大腕那裡,說天士力的產品相當於化學藥價格的百分之幾,能夠給美國的醫療健康系統帶來多少優勢,讓這個國家老年人的醫療花費每年節約多少錢。

要是更關心經濟的共和黨上台了,那他們的遊說重點就是投資將增加多少就業機會,在科研上能夠提供多少亮點,企業發展壯大後可以給當地帶來多少稅收等。

「不做好這些功課是不行的。」孫鶴說。

當然,他們也會遭遇一些特殊的「美國問題」。比如幾天前,一位民主黨的議員找到孫,希望天士力能夠趕快從現在選址的蒙哥馬利郡搬去他們那裡,或者在他們那裡投資一個分公司。因為這位議員是那個區選上來的一個議員,就必須為那個區的老百姓服務。

「我們要是明顯拒絕這樣的邀請不好,但是誰一邀請就搬家也不是企業最好的選擇。這就需要一個比較合適的方式解決了。」對所有在美的中國企業來說,如何處理這類問題,也將考驗他們的智慧。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學習和不同文化打交道所必須的一種歷練。

中國所有對美投資分佈圖(2003年至2011年一季度) 資料來源:紐約經濟顧問公司Rhodium集團

「甲方未必就是老大」

在美國建廠時,講究風水的中國老闆臨時讓設計公司做了一些改動。不久,新的賬單寄來了。老闆開始並沒有搭理,但很快律師信也來了,老闆這才意識到甲方未必一定就是老大。

儘管種種不確定性讓人擔憂,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前往美國。其中,民營企業甚至走在了國有企業前面。

數據表明,2003年到2010年間,230項中國投資中,有170項源於私營企業,佔到74%,但在投資額上,國有企業佔總額的65%。

在漂洋過海赴美浪潮中,中國企業的旅行箱子裡除了錢,還應裝著什麼?換句話說,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更好地融入美國?

「關鍵的是找到合適人才。」邵寧和林新偉都這樣認為。「如果出現問題,往往是核心管理人員的問題。」

最理想的人才莫過於既瞭解自己公司的文化和運作,又熟悉美國的運作方式、當地文化,現實情況卻是,有這樣技能的人才非常緊缺。

一些在美國留學的留學生漸漸成為中國僱主新寵,但由於大多數的留學生學習的是理工科專業,從技術人才轉變為管理人才,這其中依然有大量缺口。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對策是僱傭當地的銷售和人事,而總部則負責派遣其他管理人員。

為了吸引中國企業落戶當地,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會幫助中國僱主培訓普通員工。

運城製版初到南卡時,招不到合適的工人,因此,州政府出錢免費在當地的職業學校為其培訓,當地沒有合適的老師,運城製版從中國派出兩位老師傅飛往美國教學三個月,政府不僅為中國老師請來了翻譯,並且居然全程埋單了所有費用。

當然,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僅在人才上,在異鄉經商,文化差異和觀念碰撞,各種不適應幾乎無處不在。

邵寧告訴記者,他看到一些企業由於沒有符合美國的一些規定,主管機構給出了警告也沒有及時處理,最後被勒令關掉了。

「出現問題後,中國人的思路是走後門疏通,他們找了主管機構退休的局長,之後又找了律師,但也沒有解決問題。」

另一個例子是一家企業在美國建廠,中國人講究風水,在建廠過程中,老闆臨時讓設計公司做了一些改動,不久,新的賬單寄來了。老闆開始並沒有搭理,但很快律師信也來了,老闆這才意識到不是甲方就一定是老大。

「中國企業的對外溝通部分也比較弱,在美國,除非完全是家族企業,大部分公司是非常透明的,在這種商業環境下,中國企業要習慣媒體的監督,如果你一開始想到這一點,就會雇專人來溝通,這是品牌塑造中必經的一步。」邵寧建議。

「我的建議是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美國律師林·哈里森三世(Lynn P.Harrison 3rd)答覆南方週末記者,這位美國律師娶了一位中國夫人,從2005年起,他經常來到中國,為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提供服務。

「中國公司應該學會在美國金融和法律方面花錢獲得服務,付出什麼得到什麼,在國外做任何重大投資決策,錢都可以買到這種服務。」他說。

拿美國武器,佔美國市場

「今年華為與摩托羅拉的一場知識產權訴訟以摩托羅拉向華為支付使用費結案,更是華為在客場打的一場漂亮反擊戰。」

「我們通常認為,如果你是一家民營企業,賺不賺錢就看你投了以後還有沒有追加投資,我們很欣慰地看到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在南卡投資的現在都做了第二 輪或者是第三輪的追加投資,我們認為如果他有這個意願繼續在當地追加投資,第一他對當地投資環境是認同的,第二他至少沒有虧錢。」林新偉回答。

目前,中國公司開始悄悄地滲透美國方方面面。

在大學宿舍和飯店房間裡,海爾美國生產的迷你冰箱是標準配置,他們也同時生產超豪華冰箱,適合美國人的「美式豪宅」;在各州和市政府財源緊張的當下,擅長價格戰的中國公司提出了更有吸引力的報價,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正在為紐約市第二大道的地鐵施工。

中建公司的一個項目負責人告訴林新偉,2003年,他們開始在美國拿項目時經常會有各種媒體質疑,四五年過去了,這些質疑沒有了,原因是,中國經濟 的發展很醒目,很多美國人正在改變自己的看法,現在他們一去承包項目,聽說是中國公司,都會說中國人太厲害了;其次,通過這幾年的項目,他們已經不斷地證 明了自己的實力。

眼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美國開始獲得利潤與發展,例如,2010年,中興通訊的美國和歐洲市場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佔公司總收入的21%。今年,運城製版也迎來了美國市場的收穫期。這直接對沖了國內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帶來的衝擊。

受益的方面更包括,中國企業開始在美國運用他們的遊戲規則進行市場的爭奪。

大邦律師事務所的知識產權律師熊磊之告訴記者,這幾年,華為和中興通訊為首的中國企業在美國知識產權戰略讓人側目。

作為中國專利戰略實施最成功的電信行業中的代表,華為在美國和摩托羅拉、英特爾等建立了聯合實驗室,中興通訊主要進行綠地投資,這些投資對華為和中興通信的專利戰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於自身擁有的專利、特別是核心專利數量的增多,華為、中興通訊已經從以前單方面支付給其他電信巨頭巨額專利許可費轉為互相許可,支出大為減少。特別是今年華為與摩托羅拉的一場知識產權訴訟以摩托羅拉向華為支付使用費結案,更是華為在客場打的一場漂亮反擊戰。」他說。

而這些似乎僅僅是開始,美國亞洲協會的報告中還有一項預測,到2020年,中國在世界範圍的直接投資會超過1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3萬億元),這相當於將三分之一的外匯儲備投資海外,或者是13億中國人每人在海外投資485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8

水比油還貴:商圈湧現土豪水最貴119元一瓶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0/3048941.html

給我一杯忘情水,換我一夜不流淚。」劉德華這首歌在廣州流行的時候,人們對飲用水的認識還不多。如今,CBD的大商場內出現了各種「土豪水」,每500毫升價格為10元至30元;記者巡街甚至發現了119元一瓶的德國礦泉水。想一夜不流淚?你得是土豪才行哦。

「飲用水」用途多樣

記者走訪發現,大商場出售的飲用水已不完全是用來解渴的了。除了用於收藏的HelloKitty礦泉水,還有各種專用飲用水。例如,記者在天河路太古匯負二層的Ole超市,發現了一種嬰幼兒飲用水。

曾幾何時,女白領拿著一瓶依云水噴霧,在臉上噴上一層,享受水面膜。如今,依云水在各大超市都有銷售,而且價格也「退居二線」,500毫升的每瓶售價不到30元。塑料瓶的依云水更是10元左右就有交易。

買瓶水只為收藏瓶子

近期,有網友發微博稱,「HelloKitty 礦泉水已登陸廣州」。記者根據微博上的描述,來到位於珠江新城太陽新天地負一樓的美思佰樂超市,在礦泉水專櫃發現了這款礦泉水,瓶子外形是Hel-loKitty,每瓶300毫升,售價3元。

「這種水是買來收藏的,我更注重它的瓶身設計,自己不捨得買來喝。」HelloKitty控小媛告訴記者,以前玩家要到香港才能買到這種水。

依云水每年還會推出一款紀念版礦泉水。依云2013限量版紀念瓶「云沁瓶」,是由美國時裝設計協會(CFDA)主席、頂級時尚品牌DVF的創始人、女性設計師Dianevon Furstenberg設計,每瓶售價88.8元。

「買這麼貴的水,最重要的是留個瓶子做紀念。」白領廖先生說,他有時會買一兩瓶送給新婚妻子,製造一點浪漫,但平時不會買來喝。

高端水最平每瓶10元

水,也許是最便宜的商品吧?如果你來商圈裡的大商場看一看,就會改變這種觀念。在美思佰樂超市,記者發現了一種叫「1907」的新西蘭湧泉水,每500毫升的售價在11元左右。而在天河路萬菱匯3樓的仝悅超市,依云水、巴黎水的售價也在11元左右。

在Ole超市的水類專櫃,記者一共發現了近50種飲用水或礦泉水。中低端的每瓶售價在3元至10元,高端的每瓶售價在10元至30元。有一款來自德國的桑恬含氣天然礦泉水,每瓶800毫升,售價119元,可謂商圈中「土豪水」之冠。

■小調查

水比油貴你會買嗎?

做外貿生意的吳先生:身邊的外國朋友比較多,他們的起步消費都是依云水或巴黎水,要跟上國際化的步伐,咱總不能拿低端水給客戶喝吧。

做美容行業的鄔小姐:人體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水分,喝好一點的水,根本不為過,特別是女人,要善待自己。

不會

做電腦編程的曾先生:不就是水嗎?說有什麼礦物質,說有什麼新鮮口感,長期這麼喝,也不會喝出個長壽來呀。還是老祖宗的東西靠譜,乾乾淨淨的白開水最好。

做工程造價的陳小姐:切,不就是顯擺的一種方式嘛,真有那麼多功能要醫生來幹嗎?現在肯定不會買這些高價水,如果以後有錢,真成「土豪」了,指不定買一大批,然後將水倒掉,把瓶子做成家裡的牆面,或許有另外一種新鮮感。

四款「土豪水」,進口的!

名稱                                    容量               單價              產地

桑恬含氣天然礦泉水              800毫升        119 元         德國

卡佈雷羅亞天然礦泉水          1000 毫升      99 元           西班牙

2013限量珍藏版云沁瓶         750毫升         88.8 元        法國

新西蘭1907 湧泉水               500 毫升       11 元            新西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64

最近一百年,全球湧現過哪些最頂尖的、最賺錢的公司?(轉) 金石

http://xueqiu.com/1175857472/28115810
最近一百年,全球湧現過哪些最頂尖的、最賺錢的公司?
2014-01-12 沃頓商業評論

最近一百年,全球湧現過哪些最頂尖的、最賺錢的公司?它們的共性是什麼?

截止2013年12月28日,市值在1000億美元以上,成立時間在1900年之後的,非行政壟斷型企業,有以下這些:

 1911年,IBM,市值1989億美元,IT科技

 1916年,波音,市值1028億美元,航空航天

 1921年,斯倫貝謝,市值1163億美元,石油服務

 1923年,迪士尼,市值1297億美元,文化娛樂

 1933年,豐田,市值1879億美元,汽車,日本

 1956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市值2900億美元,金融投資

 1962年,沃爾瑪,市值2524億美元,商業零售

 1963年,康卡斯特,市值1341億美元,文化娛樂

 1968年,英特爾,市值1266億美元,IT製造

 1969年,三星電子,市值1914億美元,IT製造,韓國

 1972年,SAP,市值1015億美元,IT軟件,德國

 1975年,微軟,市值3095億美元,IT軟件

 1976年,蘋果,市值5107億美元,IT科技

 1976年,VISA,市值1392億美元,金融服務

 1977年,甲骨文,市值1678億美元,IT軟件

 1978年,家得寶,市值1135億美元,商業零售

 1982年,沃達豐,市值1892億美元,IT電信,英國

 1984年,思科,市值1159億美元,IT製造

 1985年,高通,市值1233億美元,IT製造

 1987年,吉利德科學,市值1149億美元,生物製藥

 1995年,亞馬遜,市值1827億美元,IT互聯網

 1998年,谷歌,市值3714億美元,IT互聯網

 1998年,騰訊,市值1125億美元,IT互聯網,中國

 1999年,阿里巴巴,市場估值1200億美元,IT互聯網,中國

 2004年,facebook,市值1411億美元,IT互聯網

 ——以上25家全球頂尖企業,你能看到什麼呢?

如果將世界上所有1000億美元市值以上的企業羅列出來,這個名單將要長的多。

如果從1900年開始做一個劃分,我們看到,絕大部分的歐洲頂尖企業都消失了,而美國的頂尖企業絕大部分仍然保留在榜單上。這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的呢?

因為自從19世紀末以來,美國超過了歐洲,成長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立足於這個全球最大的本土市場,美國的新興行業優秀企業能夠通過規模優勢,輕易的戰勝其他地區的競爭者,獲得了成長為全球頂尖企業的優先入場券。而歐洲企業,在全球產業革命的大浪潮中,漸漸地就被邊緣化了。

誰能夠適應市場的變遷,誰就能夠成就百年基業。斯倫貝謝就是這麼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19世紀末,石油工業開始獲得快速發展,歐洲的殼牌石油、BP石油是市場中最早的巨無霸。石油開採的難度越來越大,於是孕育了一個新興的專業技術服務市場。1921年,斯倫貝謝成立,作為最早的石油探測和鑽井服務公司,斯倫貝謝在一開始就已經奠定了技術領先的地位,1927年發表的《鑽井電信號研究》是這個行業的基礎技術之一。

斯倫貝謝最早作為一家歐洲公司,他的出現是歐洲科技領先水平的體現,但是如果一直紮根於歐洲,斯倫貝謝不會有今日的行業地位。二戰前後,世界石油市場發生了巨大的格局變化,美國市場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墨西哥灣的石油開採業蓬勃發展。斯倫貝謝1940年將總部遷至美國休斯敦,將業務重心及時的轉移至美洲市場,由此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空間。

在競爭激烈的石油服務市場,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靠自己的技術保持長久領先,因此依靠行業地位積累的資金不斷收購,補齊短板就成了重要的法寶。從1950年代開始,斯倫貝謝幾乎每一年都要收購幾家公司,1952年收購forex公司進入鑽井市場,1956年收購johnstontesters公司成為綜合性測井公司,1993年收購IDF公司成為鑽井液服務供應商,2010年收購史密斯公司成為鑽頭生產巨頭。

正是通過適應市場的業務調整和收購擴張,斯倫貝謝不斷向新興的更有發展前途的藍海前進,在一百年的時間裡不斷壯大,才成就了這家石油能源產業鏈裡「最年輕」的頂尖企業。

自1920年代以後,世界範圍內,再也沒有誕生過一家石油行業的頂尖跨國企業(非國企)。

波音公司是另一個適應市場的絕佳例子

1903年,萊特兄弟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架具有實用性的飛機,並且創辦了自己的萊特飛機公司。當然,今天我們知道,萊特並沒有笑到最後。

1916年成立的波音公司,在早期的飛機公司中並不起眼,和很多當時的主流飛機公司一樣,波音的業務以政府的軍用訂單為主。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波音才脫穎而出。

二戰,是改變這一切的根本力量。二戰之前,軍用業務才是市場主流,但是隨著二戰的結束,飛機的市場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軍用市場萎縮,大型民用客機市場開始興起和壯大。1957年,在原有空中加油機基礎上改進的波音707噴氣式民用客機大獲成功,獲得了上千架的訂單,波音從此在商業客機市場上奠定了領先位置。在當時所有的軍用飛機公司中,波音是最早做出轉型決定的,正是這次及時的轉型,向藍海市場的進軍,讓波音笑到了最後,成為航空航天市場的新王者。

在歷史上,波音不是第一架飛機的研發者,不是第一架民用飛機的開創者,但是波音在民用客機市場上改進的產品,最好的適應了客戶的需求,在安全、空間、舒適性和性價比上,最大程度的滿足了客戶的需求,於是波音就成功了,持之以恆,就將這份領先一直保持到了現在。

波音的成功告訴我們,具有靈敏的市場反應能力,時刻堅持產品的微創新,是成就偉大企業的一條重要道路。

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樣很重要

192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產業開始興起,迪士尼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投身創業的浪潮。1928年,迪士尼推出首部以米老鼠為主角的世界最早的有聲動畫片,掀起社會熱潮,隨後迪士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第一部寬銀幕動畫片小姐與流氓,直到近一百年後的1990年代,仍然是迪士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數字技術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正是這些領先的多媒體技術的引入,讓迪士尼的動畫片始終擁有著同時代作品中最好的視覺體驗,帶來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但迪士尼的探索不僅於此。迪士尼之所以能夠超越同時代的所有文化媒體企業,獲得更大的商業成就,在於他建立了文化行業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

——迪士尼認為,對於電影產業來說,故事不是最重要的,形象才是核心。

圍繞著永恆的角色形象,延伸出來迪士尼樂園和玩具銷售的下游產業鏈,才使得迪士尼擁有了更大的市場規模、更低的成本支出、更長久穩定的利潤回報。

迪士尼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創新的產品可以帶來一時的成功,創新的商業模式可以帶來一輩子的成功。

金融併購是獲得規模成本優勢的另一個重要手段。

康卡斯特就是這麼做的

1960年代,有線電視行業開始興起,康卡斯特在這個時候只是美國一個三線小城市的有線電視服務商。作為同質化競爭的行業,想要在產品上實現創新並不容易,經過十幾年的管理經驗積累,在成本效率上發揮到極致之後,康卡斯特走上了大規模收購擴張的道路。1986年,收購group W cable公司,將規模擴大一倍,1988年收購StorerCommunications Inc公司成為全美第五大有線電視運營商,1992年收購amcell,1994年收購Maclean-Hunter『s 美國業務,成為全美第三大有線電視服務商,1998年收購Jones Intercable公司,2000年收購LenfestCommunications公司,2002年斥資475億美元收購AT&TBroadband Cable Systems公司,從此成為美國第一大有線電視服務商。

無論是創新的商業模式,還是金融併購手段,目的都是為了獲得規模效益,如果不能創新,簡單而快捷的收購兼併就是達成目標的最佳策略。

策略並不是越複雜越好,簡單而有效的執行才是最重要的。

股神巴菲特創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投資公司就是典型例子

二戰以後,美國的金融證券市場走向成熟,投資大師格雷厄姆建立的價值投資論受到歡迎,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成批買入優質藍籌股,投機風潮褪去,穩定的股市使得認同企業內在價值的證券投資者獲得了成長的沃土。

1956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成立,巴菲特成為價值投資學派最忠誠的信徒,在企業價值被低估時買入,在企業價值被高估時賣出。如果你在這一年將1萬美元交給巴菲特打理,今日這份本金將增值為2.7億美元,這就是股神點石成金的魔力。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成功告訴我們,在正確的地方,正確的方向,堅持做正確的事情,最後就獲得了偉大的成功,就是這麼簡單。

二戰,對於20世紀的全球產業發展史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

在此之前,主導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是石油能源化工、鋼鐵機械汽車飛機火車輪船航天軍工,在此之後,他們的光芒都被掩蓋了,IT產業的創新成為舞台中央最耀眼的明星。25家全球頂尖企業,有14家來自IT行業。

在其他的行業,同樣是創新的技術和服務,孕育了新生的商業機會。

這一百年來,再沒有孕育一家頂尖的銀行和保險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來自證券投資行業,VISA來自信用卡行業。

這一百年來,再沒有孕育一家頂尖的商業百貨公司,沃爾瑪來自連鎖超市,家得寶來自連鎖建材賣場。

這一百年來,再沒有孕育一家頂尖的傳統媒體公司,康卡斯特來自有線電視行業。

這一百年來,再沒有孕育一家頂尖的化學製藥公司,吉利德科學來自生物製藥行業。

這五十年來,再沒有孕育一家頂尖的汽車、飛機、機械、石油、化工頂尖企業,在那些科技變革緩慢,市場成熟的行業裡,行業格局已經固定,傳統壟斷巨頭的存在,遏制了新生企業成長的空間。只有通過創新的科技產品、創新的商業模式,在全新開拓的藍海市場,新生企業才有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可能性。

而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機會,就是IT科技行業的變革浪潮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藍海。

最早的明星是IBM

1911年,IBM在紐約成立,早期主要從事穿孔卡片數據處理業務,也就是員工考勤用的打卡機。

1932年,IBM投入100萬美元建設第一個企業實驗室,並且與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展開技術合作,從此奠定了IBM在技術上的雄厚積累。到1935年,IBM的卡片統計機已經佔領了美國85%的市場份額,1950年代進一步成為美國國防部的電腦系統承包商,在1960年代大型計算機行業興起的時候,IBM水到渠成的成為了行業龍頭。到1974年,IBM生產的計算機數量是世界上其他所有計算機廠家生產總量的四倍,是這個行業絕對的壟斷者。

可以說,一部IT產業的早期發展史,就是IBM的企業成長史。

但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即使積累深厚如IBM,仍然數次差點在陰溝裡翻船。1976年,蘋果公司推出的PC電腦給計算機行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市場主流從大型機向小型機發展。面對個人電腦帶來的衝擊,IBM迅速轉型,以橫向開放的商業模式,將挑戰者蘋果擊敗,繼續在新興的個人電腦市場上稱霸。

1993年,在新一代挑戰者康柏和戴爾的衝擊下,IBM再次陷入巨大虧損。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IBM意識到,消費者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聚焦於渠道,而自己的優勢在於技術積累,高昂的成本無法與新生代企業競爭,於是再次做出轉型,向高價值的企業服務市場發展,重獲新生。

一百年來,IBM的業務重心不斷轉變,在訊息萬變的IT科技產業上猶如大象般翩翩起舞,他的成功,是適應市場,以科技創新和優秀管理敏銳感知市場水溫變化,迅速調整方向進軍新興藍海的典型代表。

IBM的成功,孕育了另一個傳奇微軟

1975年,比爾蓋茨創辦微軟,在早期只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型軟件公司。蘋果的出現改變了他的命運。

1980年,IBM為了推出全新的個人電腦與蘋果抗衡,廣泛將零部件外包,英特爾贏得了芯片合同,微軟贏得了至關重要的操作系統合同。這份合同是微軟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複雜,微軟甚至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一位程序員Tim Patterson手中買下了一個叫QDOS的程序,然後稍加改進後提供給IBM,這個系統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MSDOS。隨著IBMPC的普及,微軟的操作系統很快就成了行業的標準。

此後,微軟加強研發,在新一代的WINDOWS系統中引入視窗化技術,一代代的更新,伴隨著個人電腦行業的壯大而不斷強大。

微軟的成功告訴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勢發展,是小企業上位的一條重要捷徑。

英特爾的故事同樣有趣

1947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工程師肖克利發明了晶體管,這項技術的發明是現代IT工業的里程碑式創新,肖克利也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但創新並不是企業成功的必然保證。1955年,肖克利離職創辦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吸引了大批才華橫溢的年輕工程師加入。只是在糟糕的管理之下,這家新生的企業很快就分崩離析了。號稱「八叛逆」的八位傳奇工程師再次離職,合夥成立了硅谷早期聲名顯赫的仙童半導體公司。1968年,「八叛逆」中的諾伊斯和摩爾再次離職,成立了英特爾。

1971年,英特爾推出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1980年代成為IBMPC的芯片標配,此後隨著個人電腦產業的興起而不斷發展壯大。

英特爾的成功,不可否認是技術創新的成功,從微米到納米製程,從4位到64位處理器,從奔騰到酷睿,從硅技術、微架構到芯片與平台創新,在IT計算機行業的最前沿技術領域,英特爾一直是創新的領導者。

英特爾的成功,同樣是管理的成功,正是安迪葛洛夫這位優秀的管理者加入,使得英特爾沒有再次重複肖克利和仙童公司的覆轍,在半導體行業實現了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壯大。

英特爾的成功,同樣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功,沒有肖克利,沒有IBM,英特爾無法獲得今日這般顯赫的傳奇。

IBM同時孕育了SAP的成功

1970年代,是IBM大型主機風行的時代,IBM通過出售大型計算機給企業客戶,並且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軟件解決方案,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五位IBM德國分公司的軟件工程師認為,為每一個企業重新開發軟件,費時費力,不如設計一套統一的標準軟件提供給客戶更好。他們的建議遭到了IBM決策部門的拒絕,很明顯,這樣的方案最終將損害IBM的利潤。無法實現理想的這五位工程師最終選擇了離職創業,他們推出的企業標準管理軟件很快就受到了市場的歡迎,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藍海市場。

SAP的成功告訴我們,如果你發現了客戶的痛點,而市場又無法滿足時,只要你能夠拿出切實可行的創新產品,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IBM還是甲骨文的搖籃

1970年,IBM的研究員埃德加考特發表了一片著名的論文《大型共享數據庫數據的關係模型》,奠定了關係型數據庫軟件的理論基礎。但是IBM的軟件部門因為立足於層次式數據庫軟件,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利益關係而遲遲不願意推出相關的產品。

1976年,為IBM開發軟件的埃裡森讀到了這篇論文,立馬意識到其中的巨大商業價值,立馬拉上兩個同事創辦了甲骨文公司。甲骨文的軟件一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歡迎,並且很快獲得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和海軍情報所的訂單。從此之後,甲骨文公司一直引領著數據庫軟件市場的發展,並且伴隨著數據庫軟件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而不斷壯大。

甲骨文的成功告訴我們,一旦意識到市場機會,執行比埋頭研發更加重要。

IBM的地位如此重要,幾乎所有IT產業上的明星都與她有著糾纏不斷的故事。

蘋果的興衰起伏,尤其讓人唏噓

1976年,兩個電子產品DIY發燒友喬布斯和沃茲在車庫裡創辦了蘋果公司,他們的小型個人電腦一開始就以令人驚豔的創新在市場上受到矚目,並迅速成長為PC市場上的早期領導者。但是很遺憾,只有創新而缺乏優秀管理能力的蘋果最終被IBM打敗了,創始人喬布斯也被迫離開,在1990年代成為一家被人遺忘的公司。

蘋果的早期失敗再次告訴我們,創新的產品只能帶來短暫的輝煌,但市場的較量是持續的,只有優秀的管理配合持續的創新,才能保持長盛不衰。

1997年,瀕臨破產的蘋果公司將在市場上久經打磨的創始人和靈魂喬布斯重新請回,一場商業史上最偉大的王者歸來開始上演。從ipod隨身聽,imac個人電腦,macbookair筆記本電腦,到iphone手機,ipad平板電腦,蘋果公司以持之以恆的創新精神,不斷刷新著世界對於完美科技產品的期待。

2011年,隨著喬布斯的逝世,蘋果的創新精神似乎也逐漸遠去。

蘋果公司的成功,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創新的啟示,更是如何保持持續創新的難題。

思科對這一點有著自己的解決之道

1984年,思科系統公司由斯坦福大學計算機中心的兩位主任創辦,他們最早設計了叫做「多協議路由器」的聯網設備,將校園內不兼容的計算機局域網聯通成一個網絡,從此開創了互聯網時代。

立足於不斷壯大的互聯網設備市場,思科獲得了飛速的成長。但是他們很快認識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光靠自身的研發是不可能持續保持技術的領先的。

怎麼辦呢?思科的解決方案是:收購。通過早期建立的領先積累,不斷在市場上收購新興的技術和團隊,然後通過自己的龐大分銷渠道,在行業中確保了長久的領導者地位。簡而言之,思科專注於成為一個創新科技產品的分銷平台。

思科的成功,是創新者的成功,同樣也是收購策略的成功。

高通則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

1985年,高通公司成立,早期主要從事移動通信技術在運輸行業的應用服務,1989年最早推出了基於CDMA技術的移動通信解決方案,從此成為這個新興的通信行業的標準制定者。從2G到3G到4G技術的演進發展過程中,高通公司累積了4000多項CDMA專利技術,始終主導著移動行業的技術發展步伐。

隨著智能手機時代的來臨,高通的移動微處理器第一個支持安卓操作系統,隨著安卓的廣泛普及,高通也成為了移動芯片行業的霸主。

高通的成功,和英特爾的成功是很像的。在一個高技術領域,通過高投入的研發,遙遙領先的技術水準,廣泛的專利壁壘,封殺了幾乎所有的競爭者生存的空間。除非行業發生大的變革,高通的地位就是無人可以威脅的。

隨著IT技術的日益普及,很多傳統行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誰能夠適應時代,最早將IT技術引入到傳統行業,誰就獲得了顛覆巨頭的能力。

沃爾瑪就是這麼做的

1963年,家樂福在歐洲推出超市大賣場的商業模式,沃爾瑪很快就將它拷貝到美國去。1980 年代沃爾瑪再次率先引入新興的IT技術,對物流和庫存進行了全面流程改造。在IT技術的幫助下,沃爾瑪的連鎖擴張戰略得到有效執行,大規模的全國性鋪開分店,又進一步降低了渠道成本。規模優勢一旦建立,在馬太效應之下,對傳統百貨渠道的蠶食一步步加強,最終在1990年代超越了百年老店西爾斯百貨,成為新一代的零售之王。

沃爾瑪的成功,是適應市場的成功,及時引入新興的商業模式,及時引入最新的IT技術,強化流程管理,降低成本,從此不斷走向強大。

家得寶的成功法則和沃爾瑪如出一轍。

家得寶1978年成立,1983年開始引入IT校驗技術,通過倉儲和物流的流程改造,以連鎖建材百貨店模式改造傳統的建材流通渠道,從此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家得寶僅僅用了20年時間,就發展成為僅次於沃爾瑪的全球第二大零售巨頭,其成功的秘訣和沃爾瑪一樣:引入全新的連鎖倉儲店商業模式,引入IT技術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後通過規模優勢實現不斷壯大。

金融行業通過引入IT技術誕生了VISA

VISA的前身是美洲銀行的支付業務部門,1958年推出第一張具有創新循環信用功能的BankAmericard卡,1973年推出電子化授權系統,1974年推出電子清算和結算系統,1976年改組為VISA銀行卡公司,向國際業務擴張。1983年,VISA推出全球ATM網絡,讓世界各地的持卡人可以全天候24小時在自動提款機上提取現金,為現代商業和休閒旅行帶來了便利。1993年,率先將神經網絡技術應用於電子支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的欺詐風險,確保金融安全。

VISA的成功,是金融支付行業率先引入IT技術,不斷開拓新的應用,走向藍海市場的典型。

新興行業不僅是IT技術,還有生物基因技術

近一百年,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醫藥行業的市場越來越大,但是全球頂尖的醫藥公司幾乎都是19世紀成立的化學製藥先驅。

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傳統的化學藥對某些病毒的治療一籌莫展,比如艾滋病和癌症等。這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誰先在生物基因技術上獲得突破,誰就有可能獲得偉大的商業機會。

吉利德科學就是這麼一家走在科技創新前沿的公司:1987年在硅谷成立,是近二十年來新興的唯一一家來自非IT行業的頂尖企業。從目前的臨床測試來看,吉利德離成功的門檻已經越來越近。

吉利德科學的成功,是醫療行業生物製藥科技革命的代表,是向艾滋病等抗病毒藥藍海市場拓展的代表。

新興的技術帶來了巨大的藍海市場,但是如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注定了只滿足於本土市場是無法進入頂尖企業行列的。

沃達豐就是一個成功的跨地區擴張案例

沃達豐1982年成立,早期是英國拉考爾電子公司的一個移動電話技術部門,1985年獨立出來,建立了英國第一個模擬信號網絡,到1987年沃達豐已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信服務公司之一。

但是英國的市場空間畢竟有限,1999年沃達豐和美國的airtouch通訊公司合併,2000年再次和德國曼內斯曼公司合併,從此一躍成為歐美市場第一大電信服務公司。

沃達豐的成功,首先是立足於移動通信市場的成功,在移動通信取代傳統固話通信市場的大環境格局下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其次是金融併購策略的成功,通過英國-美國-德國三大市場的規模擴張戰略獲得進一步的規模優勢,從此躋身頂尖企業行列。

落後地區的企業要想躋身頂尖行列,進入美國市場是非常重要的。

豐田的成功之路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豐田汽車公司1933年脫胎於豐田自動織機製作所的汽車部,作為汽車工業的後來者,第一桶金來自1937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陸軍卡車訂單,1950年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46億美元巨額訂貨,讓豐田再次打了雞血,從此飛速發展。

從一開始,豐田就認識到,作為汽車行業的後來者,不可能在技術創新上跟歐洲、美國的巨頭抗衡,因此強化管理、降低成本、以經濟型節油性的小車與西方巨頭展開差異化競爭,就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豐田發展出了「精益生產管理」模式,1966年推出的低價經濟型車「花冠」大獲成功,從此奠定了在日本汽車市場上的領先地位。

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使得美國汽車市場發生了巨大的格局變化,大型車滯銷,經濟型節油性小車暢銷,美國的汽車巨頭一下子就懵了,豐田抓住契機,全力進軍美國,先後推出了專為美國市場開發的佳美和凌志車型,從此鯉魚躍龍門,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

豐田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創新,成功必須建立在比較優勢之上。在缺乏創新能力的情況下,在早期可以將低勞動力價格和精益管理作為優勢,重點開拓低端市場,然後耐心等待市場格局的變化,在機遇到來之時實行彎道超車。

韓國的三星電子同樣是這一策略的優秀執行者

三星電子公司1969年成立,是1938年創辦的三星公司進軍IT行業的子公司。1970年代,三星電子開始進入冰箱、洗衣機和電視機領域,1983年進入內存芯片領域,1997年進入手機行業。

三星電子能夠不斷擴張,進入美日巨頭壟斷的家電、半導體和手機行業,並且發展壯大為行業領導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學習,在早期以低勞動力價格優勢,一步步擠壓搶佔西方巨頭的市場份額,這是三星在家電和半導體行業獲得成功的關鍵。

在手機領域,三星一向以外觀設計多樣化著稱,在非核心技術上與西方巨頭展開差異化競爭,等待彎道超車的機會。從1997年到2010年,三星等待了十三年,直到智能手機時代來臨,蘋果顛覆了傳統的手機行業,卻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三星抓住機會推出大屏智能手機,滿足了市場多樣化的產品需求,從此崛起為新一代的行業領導者。

三星電子的成功,和日本豐田汽車的成功是一樣的,作為一個來自發展中地區的技術落後者,要想超越巨頭,只有通過低成本價格優勢和差異化競爭,在市場發生巨大格局變化中及時抓住機遇來獲得成功。

最近二十年,全球信息產業革命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技術的革新,成功的頂尖企業不斷湧現。

亞馬遜

亞馬遜公司1995年成立,是世界上最早一批的電子商務公司之一。但是,在2000年的網絡泡沫破滅後,幾乎所有的同類型公司都破產了,只有亞馬遜公司,從一家網絡書店向電子產品、影音軟件、各種品類的商品不斷擴張,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

早期的亞馬遜並不是發展速度最快的電子商務公司,卻是經營最穩健,管理最嚴格,資金運營效率最高的公司,正是這種高超的管理能力讓亞馬遜熬過了網絡泡沫破滅的寒冬,成為電子商務行業的領導者。

2000年以後,亞馬遜通過全球擴張,終端物流中心的搭建,云計算技術的應用,一步步成長為可以與沃爾瑪抗衡的零售巨無霸。

谷歌

谷歌1998年成立,作為最早一批的互聯網搜索引擎公司之一,通過率先推出的廣告商業模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快成為這個行業的領先者。隨著搜索引擎逐漸成為互聯網的信息入口,谷歌的廣告收入不斷壯大,一步步取代了傳統的媒介形式,成為互聯網時代最早的行業領導者。

2000年以後,谷歌對創新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先後推出了谷歌地圖、安卓操作系統等一系列偉大的產品,並且在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可穿戴眼鏡設備等IT前沿領域繼續探索。

谷歌的成功,同樣是創新的成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技術創新者之一。

facebook

facebook2004年成立,是21世紀最新一家崛起的IT互聯網巨頭。facebook是美國最早一批的社交網站之一,通過持續的體驗改進,很快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2006年後從校園市場向全社會網絡發展,2008年超越myspace,自此一直引領著西方的社交網絡市場。

facebook的成功,是持續微創新的成功,不斷改進的產品體驗,讓facebook超越了一個又一個的行業領先者,發展成為新一代的互聯網巨頭。

在互聯網時代,不再是只有美國的創新者獨領風騷,中國的創業者也開始加入進來,躋身於全球頂尖企業的行列。

騰訊

騰訊1998年成立,最早是ICQ即時通訊產品的跟風者,通過產品的改進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交網絡平台。2003年後,騰訊進入迅速成長的網絡遊戲市場,並且依靠社交平台的流量優勢和優質產品體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絡娛樂公司。

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產品,及時向移動通訊平台轉型,再次獲得巨大成功,成為世界上用戶量最大的移動社交平台。

騰訊的成功,第一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成功,第二是適應市場發展及時轉型的成功。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公司1999年成立,最早是一家面向中國外貿行業的信息服務公司,2003年推出淘寶交易市場,與ebay易趣展開競爭。淘寶通過創新的支付寶擔保交易技術解決了電商行業的信任問題,通過免費的C2C交易商業模式迅速聚攏了市場人氣,只花了三年時間就將ebay驅逐出了中國市場,成為這個行業新的領導者。

2010年後,阿里巴巴推出天貓商城、阿里云服務、菜鳥網絡、餘額寶、眾安在線保險等新業務,在互聯網商業、物流、金融等領域持續擴張,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互聯網巨頭之一。

阿里巴巴的成功,第一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成功,第二是適應市場不斷向新的藍海發展的成功。

以上25家全球頂尖企業,他們有哪些共同的成功因素?

a,立足於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立足於一個新興的持續高速增長的藍海市場,在行業發展的早期格局未定之時進入。

b,要麼是行業最早的創新領導者,從推出的第一個產品之時開始就一直引領著行業發展的步伐。

c,要麼是最早一批進入的行業競爭者,通過微創新改進產品體驗,通過優秀的管理不斷進步,實現在一大堆的競爭者中突圍而出。

d,要麼是新興發展中地區的追趕者,通過低勞動力成本優勢,在低端市場上不斷擴張,以差異化策略與行業龍頭競爭,然後在市場環境發生突變時實現彎道超車。

e,將IT技術引入傳統行業,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是傳統行業新興巨頭獲得巨大發展的重要動力。

f,質量只是企業獲得成功的基本要求,但並不能保證企業超越競爭對手,因為你的任何一個優秀的競爭者都把質量看的很重要,對於消費者來說,前三名的產品質量沒有區別。

g,創新的產品,優秀管理之下持續的微創新體驗,創新的商業模式,是企業從優秀走向卓越的關鍵原因。

h,規模帶來的成本優勢,是企業在一個快速成長的市場中持續保持領先的重要競爭力,因此收購擴張就不可或缺。

i,基業長青的企業,總是那些能夠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具有敏銳觸覺及時轉型的企業。

j,價格策略獲得成功的前提是通過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帶來的成本降低,而不是自殺式的營銷擴張。

k,……

最後一點,不是總結,只是預言:

19世紀的創業機會集中於歐洲市場和傳統行業,20世紀的創業機會集中於美國市場和IT行業,21世紀的創業機會集中於中國市場和互聯網新興行業。

為什麼?

因為中國擁有13億人口,快速穩定增長的發展空間,這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在這個市場中成長起來的優秀企業將獲得相對於西方企業更低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他們擁有著無敵的競爭力。

在可預見的十年內,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在新興的IT互聯網行業,中國也已經成為和美國並肩的全球創新中心,孕育頂尖企業的沃土已經具備,就看各位的造化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428

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收入千萬的自媒體將大量湧現!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6/145708.html

i黑馬: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在最近一次演講中表示:一個是接下來年收入過千萬的自媒體人的湧現,專業化互聯網媒體制作公司出現,傳統的媒體公司解構,新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會出現。自媒體人媒體公司與媒體平臺共生共同繁榮,但是自媒體人與平臺方的博弈也會持續:但競爭會形成動態的平衡,發現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以下為余建軍在最近參加的“跨界創新平臺”主辦的內部分享會上的演講:

 

我對自己的定位,一個是“屌絲”,區別於剛才滬生(徐滬生:“一條視頻”創始人)的高大上,第二個呢,是關於我們的項目為什麽能夠這麽成功,我的功勞是有限的,大部分功勞要歸功於我的合夥人陳小雨,她彌補了我性格上很多的缺陷,為我們的項目帶來了很多。

我前面說我不是一個媒體人,是一個“屌絲”,所以我們先看一下幾個案例吧,這樣會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受。

我先介紹一下這位播客,名叫采采,是一位20出頭的小姑娘,畢業後想進入廣播電臺沒能成功,經過家人引薦,當了當地的科技館當了一位講解員,為小朋友們講解科普知識。她喜歡播音,於是在網上自己玩,在去年11月份的時候進入我們的平臺。我們認為這是個好苗子,便與她簽約,幫助她推廣,通過半年多的時間,她的單期節目播放量已經達到了66.7萬,她的大部分節目播放量也平均在40萬這個量級。我們大概在3個月前為她引入了廣告主,然後她現在單月的廣告費已經有三個月前的5萬增長到了現在的10萬,我們預計今後一年她的廣告費能夠達到200萬的收入。這是一個純屌絲轉型的例子。

\再看一個例子,叫做新聞酸菜館,可能有的來賓知道,它的創辦者叫做王掌櫃,原本是新聞晨報的一個年輕記者,也是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做播客,現在已經擁有大約十幾萬粉絲。我們之前並沒有為他引入廣告主,他是通過在淘寶上做一些虛擬的商品,讓支持者通過購買這些商品來支持他做節目。這部分的贊助能夠為他帶來一年10萬元的收入。
 

\而這個“百車全說”欄目在喜馬拉雅上有3.5萬粉絲,很有意思,我們作為一個電臺,一直希望能夠培養一個汽車節目,但是一直未能找到好的對象,但是發現這個節目突然就火了,然後就將他叫來公司聊,發現他並不是媒體圈內的人,他只是在南京一家4S店的汽車銷售人員,他從事了10年的汽車銷售,特別能講。不同於傳統的廣播電臺主持人,他一期只講一輛車,會將車以及同車有關的人的故事全部講給你。而他做節目的狀態也很特別,他並不是通過一些專業的設備,而是就是用手機,有時就是邊開車邊錄,邊上傳就把節目做好了,然後有的節目里我們甚至還能聽到環境里的其他聲音。但他的節目很受人喜歡,他到上海來都不用住酒店,他的粉絲會為他爭相提供住處。盡管比不上入羅振宇這樣的大V,但是他無意間闖入這個領域,並做成了一個小的自媒體人。

\這位播客叫做謝濤,他並沒有完全脫離傳統媒體,仍在佛山一家小的電臺任職。他做了一件在我看來非常不可思議的偉大的事情,他讀了很多的歷史文獻,並把春秋3、4百年的歷史編成了800集的節目,把春秋期間栩栩如生的故事和人物 ,用現代的方式演繹了下來。他自己在其中也扮演了很多歷史角色,很有趣。前幾天我把春秋800集都聽完了,現在在聽戰國部分,已經聽了5、6百集。他以及只有15分鐘,每天上班可以聽4、5集。他的想法是把整個中國,甚至國外的歷史全部講完。他踩中了一個非常好的品類,那就是歷史,因為歷史是長效的,這是在傳統廣播電臺的並不受重視的,但是在我們平臺上就是一個寶貝,擁有非常非常大的價值。
 

\以上幾個例子希望大家對於自媒體能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

因為Joan(任劍瓊(Joan):沙龍主辦方跨界創新平臺創始人之一)給我的課題要求是裸心分享,因此我好好地醞釀了一下,花了兩個禮拜的空余時間來想,如何把過去的經歷整理成一個有邏輯的成果。我大概會分幾個方面:一個是我自己在做的事情,然後是脫離媒體環境,講一講整個IT產業的演進,因為我們的媒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與整個環境是同構的。然後就是關於媒體平臺和媒體人。題目比較大,我會盡我的一些理解說一些感悟。

我們說自己是“小強”,是“屌絲”,只是比較執著。一開始創業做軟件,做互聯網。我們做喜馬拉雅是基於幾個判斷,一個是互聯網大爆發(2002年),第二個就是移動互聯網相比互聯網,它的使用場景發生了延伸。原來互聯網主要是家里和辦公室,而移動互聯網大量的拓展了人們的碎片時間,在這種場景下,我們發現音頻是一個非常好的伴隨式媒介,你可以一邊繼續手頭的工作,一邊使用互聯網。所以我們判斷音頻應該是被低估的。從人群來說,我沒看廣播電臺,一開始比較火,到後來被電視擠壓,再隨著車主人群的興起,廣播電臺又迎來了每年20~30%的增長,而且並沒有停下。我們認為目前電臺的成長將會由2~3億車主的範圍逐漸增長到5~6億的智能機上,這個市場空間可能從200億增長到700、800億甚至上千億。另外我們還有一個邏輯是“冷門”的概念,我們不願意去做熱門的概念,冷門的事情能夠給我們的小團隊足夠的成長空間。有一個小插曲,我們的很多工作人員都表示不看好這個項目,並紛紛離職了,包括我們身邊很多的朋友,都表示不看好,認為有了視頻為什麽還要音頻呢?這是一種慣性思維。

我們的口號是“重新發明電臺”。傳統的電臺體驗很差,廣告很多,內容沒法自選,最關鍵的是其內容生產高度同質化。我們希望我們的喜馬拉雅有所不同,從內容消費上是個性化的體驗,從生產上做到社會化生產,而不是傳統電臺的老三樣,我們平臺上的內容是百花齊放的,各方面的內容都在里面。音頻只是一個傳遞內容的媒介和載體。

我們喜馬拉雅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睡前和上下班路上。我們的產品能夠在你起床,上下班路上,健身和睡前收聽。這是音頻帶來的新的生活方式。

我們做平臺最大的問題是所謂“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所謂有了買家就有賣家,有了賣家就有買家,但是一開始你二者都沒有的時候要怎麽辦?我們一開始找了音樂人作為天使用戶,但是發現他們生產的內容太少,不能匹配用戶的使用習慣。後來我們找到了一些重視在生產內容,但是缺乏展示平臺的人,就是一些網絡電臺,廣播電臺的主持人,他們在這里如魚得水。

從產業趨勢來講,大家都看得到,就是移動互聯吞噬一切。正如梁信軍(複星集團創始人之一,現任公司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說的:“我已經無條件向移動互聯網全面投降,全面擁抱。”縱觀產業創新的趨勢,我們會看到很多項目都有它的演進邏輯,它有自己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做的是怎樣去找到和把握這個方向。從模擬機時代到如今的可穿戴,產業的趨勢是越來越向“我”走來。另外一點就是產業越來越細分,同人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不斷的細分來滿足人民的需求。而市場越來越發展和細分,其規模會以量級的方式增長。創新流動趨勢規律總結起來有三句話:

一切為了“我”:“我”最重要,創新的方向朝“我”的方向流動

為了“我”的一切:行業不斷細分以最有效率滿足“我”的需求

形變而神不變:滿足需求的形式不斷在變(演化),人性不變,所有需求都可在歷史中找到映射。

而整個媒體行業的發展趨勢是這樣的,過去,傳統媒體同時壟斷渠道和內容。

但是未來的趨勢會有以下幾個:

傳統媒體邊緣化:去中間化去中介化。(正在下沈的大船)

新媒體平臺集中化:渠道贏家通吃。(馬太效應,落後者追趕成本會越來越高)

內容生產細分化專業化:媒體人自媒體人的機會(從地理切分到品類切分)

傳統媒體的限制主要有版面、頻率和時段資源。其過去成功的關鍵在於掌握了壟斷性的資源。而新媒體沒有這些限制,擁有近乎無限的版面和時段: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他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內容質量與用戶體驗。其原因在於用戶的自由意誌,看什麽,什麽時候看都由用戶來定:什麽樣的時間是黃金時間,我有空的時間就是黃金時間。

回到媒體平臺層面,什麽樣的媒體平臺能夠勝出呢?我們認為有兩層,一是基本層面的資本、人力資源,管理結構等等,執行層面包括市場、產品、運營和技術。這是一個全能競賽,只用各個方面都優秀才能夠勝出。那麽到底還有沒有平臺型的機會呢?我們綜合分析了眾多平臺,認為大平臺的機會在於低價和產品正品率,而細分平臺要活下來要有其獨特差異化價值點,使得大電商平臺很難延伸,從而形成自己的護城河。對於媒體平臺其實也是類似的細分平臺要活下來要有其獨特差異化價值點,使得大媒體平臺很難延伸,從而形成自己的護城河。

而媒體人應該往何處去?新媒體時代,是傳統媒體的冬天,卻是媒體人的春天。我們理解的媒體人的機會是微創業的機會,你只要搞定內容,我們會把其他的一切做的很好。我們講了很多例子,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優秀自媒體的特點:

定位清晰:細分內容品牌

娛樂化:再嚴肅的東西也要娛樂化包裝;姿態低,不端著,自嘲讓用戶平視甚至俯視你。

互動性:不只是做內容,還要經營粉絲;微信公共賬號,評論互動。

所以我自己的體會是互聯網創業成功關鍵要素,同樣也適合於自媒體微創業。原理上是一模一樣的。就像雷軍的七字訣:

要專註,就是定位清晰,專註一個細分品類,不要大而全。

要摳每一個細節,單點突破,做到極致

口碑,目標是成為用戶選擇這個品類時毫無疑問的第一選擇

要快速試錯,快速叠代

幾個問題:首先,我要不要去微創業?最早Joan帶三木(黃維(熊三木):“巨流無線”創始人、董事長。畢業於複旦大學新聞學院,並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EMBA。曾創辦手機媒體運營商訊奇無線,參與創辦《新聞晨報》、創辦《每日經濟新聞》和生活方式雜誌集團魔山傳播)和滬生到我們這里聊滬生的項目。第一次聊完以後我給Joan的建議是別投,這個項目成功的概率很低。原因是滬生想做的是一個品牌,我認為從哪個方面的條件他都不具備。後來我意識到滬生是在做內容,後來再聊就聚焦到了內容上。那麽要不要去微創業?我認為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現在也是一種圈地運動,圈的是品類。掌握某品類下的用戶,你就會贏家通吃。另外一個就是找到剛需。從歷史中尋找痕跡,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痛點,最終通過三維度廣度、強度和頻度來驗證需求。

第二個是要不要建立自己的平臺?很多人沒有平臺就沒有安全感,認為用戶不是我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建立了平臺,用戶也不是我們的。我們的用戶有30%是微博登陸的,50%是QQ登陸的,用我們自己的只有20%。現在已經沒有你的我的只說,只要在你的平臺上消費了你的產品,他就是你的。用羅振宇的話說是:U盤化生存: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把內容做到極致,利用平臺的競爭,使自己成為每個平臺想要爭奪的資源。

我可以同時做多個嗎?這個也是很多人的想法,舍不得某些部分。但我們的建議是只做一個單品,做到單品突破,只聚焦一檔欄目,快速試錯,了解你的典型用戶和典型場景;要讓你產品成為該品類用戶理所當然的第一選擇。另外就是關註留存:老用戶是否持續看你的節目?

做文字的好還是做音視頻的好?文字相對來說切入比較簡單,但是我的觀點是往音頻、視頻方向走,原因是用戶越來越懶,而且想變得更懶。能讓用戶變懶,用戶就會開心。還有就是音視頻媒體有更強的變現能力,有更高的ARUP。比如粉絲經濟:會員VIP (類似羅輯思維),以及在長時間的節目中,有很多機會做軟植入。大家做內容的會有一個條件反射,那就是我的內容拿出去給別人用了我是不是就虧了?我能不能內容直接付費?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這樣的內容是起不來的,反過來我們看羅輯思維的例子,他賣的不是內容,賣的是情感。當一個內容用情感來定價的時候,它的價值就比看上去的要高。所以讓用戶不要為內容付費,而是為情感付費。

我認為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

一個是接下來年收入過千萬的自媒體人的湧現。

另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專業化互聯網媒體制作公司出現,傳統的媒體公司解構,新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會出現。

自媒體人媒體公司與媒體平臺共生共同繁榮,但是自媒體人與平臺方的博弈也會持續:但競爭會形成動態的平衡,發現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本文為喜馬拉雅網絡電臺創始人余建軍先生於推陳出新Ⅱ——移動互聯時代媒體人的“道”與“路”沙龍上所做的發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999

期指新規近一年 量化投資“新玩法”湧現

轉眼間,股指期貨限倉規定已實施快一年。市場起起落落,對沖基金亂世謀變。

轉戰商品市場、探索量化多策略、轉戰海外……以股指期貨為主要交易品種之一的量化對沖基金在期盼股指期貨松綁的同時,也在各尋出路以求突圍。

作為國內大型量化私募基金代表機構之一,富善投資的“突圍方案”頗具代表性。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富善投資總經理兼投資總監林成棟透露,富善國際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日前獲批香港證監會資產管理9號牌照,海外基金已在運作中。

而在內地市場,富善投資則探索了量化投資的“新玩法”。一方面,公司為原有的致遠CTA疊加了商品的套利對沖策略,以求在高波動的商品期貨市場上獲取更好的收益風險比和擴大產品策略容量;另一方面,也在不斷豐富量化多策略:探索並完善靈活對沖擇時模型,同時把量化投資擴展到新的大類事件驅動策略里,開發了量化定增產品線等。

CTA策略 + 商品套利對沖

“自從去年9月份期指受限之後,我們一方面加強商品期貨的投研團隊建設和策略開發,同時逐步在致遠CTA產品中提高商品期貨的配置比例。去年四季度已經預計16年的商品期貨波動會很大,但沒想到表現會這麽’驚艷’。”談起今年以來期貨市場的大波動行情時,林成棟感嘆道。

正如林成棟所言,今年上半年,商品期貨市場在大類資產類別里可謂“一枝獨秀”。具體來看,自年初熔斷過後,股票市場整體呈現震蕩行情;在歷經前兩年貨幣的持續寬松後,目前貨幣寬松有限,再加上信用風險頻發,上半年的債券市場整體同樣呈現震蕩格局。

反觀商品期貨市場,年初以來,受美元加息推遲、英國脫歐、供給側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影響,期貨市場波動劇烈,黑色系、貴金屬、有色金屬、農產品等品種輪番上攻,商品市場熱鬧空前,搶足了市場的眼球。

受大類資產“東邊日出西邊雨”情況的影響,商品期貨私募策略在上半年的私募業績比拼中拔得絕對頭籌,“碾壓式”領先於包括股票型私募策略在內的其他策略。上半年整體的情況來看,資管網研究報告顯示,CTA產品中,套利策略比趨勢策略穩定,量化CTA策略比主觀CTA策略穩定。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盡管近8成的CTA產品都在上半年斬獲了正收益,但仍有不少產品踏錯行情,某些產品的跌幅驚人,首尾高差明顯。另外在4月末5月初,農產品接替黑色系上漲之時,不少CTA產品在趨勢判斷方面出現失誤出現較大回撤。資管網數據顯示,4月25日至5月13日的兩周中,CTA產品平均收益率均告負,部分產品一周之內回撤超過20%。

“2、3月份上漲的黑色系品種在5月份出現大幅回調,純粹做趨勢跟蹤,精準踏對節奏的難度比較大。CTA產品如果杠桿放得較高,在這種大波動的時候回撤會很大。”林成棟表示,富善投資為了控制CTA策略凈值回撤,在品種方面盡量做到分散投資,同時在策略方面不僅做趨勢跟蹤投資,更開發了商品套利對沖策略。

據記者了解,商品期貨的套利對沖包括同一個商品不同合約之間的跨期套利、同一個產業鏈里不同商品之間的強弱對沖等。“我們曾做過黑色板塊里面焦炭和鐵礦石的強弱對沖。焦炭在一段時期內強於鐵礦石,做多焦炭,做空鐵礦石,這是商品產業鏈對沖例子。”

林成棟認為,CTA策略若能多元化策略構成,那麽在市場出現極端行情的情況下,CTA基金便能較為有效地控制回撤。據悉,富善投資於2015年5月便開始探索研究上述商品期貨套利對沖CTA策略,在今年5月大量CTA基金回撤的情況下,富善旗下CTA產品並沒有出現回撤。

量化定增 + 擇時對沖

除了量化CTA基金之外,富善投資旗下還有包括優享系列的市場中性阿爾法對沖策略、安享系列的套利策略等產品線,這也是目前國內量化對沖基金主流的投資策略。

不過今年以來,在股指期貨持續貼水的情況下,上述策略的操作空間卻十分受限。格上理財數據顯示,上半年市場中性阿爾法策略產品平均收益為-1.72%,套利策略產品平局收益為1.75%,獲利空間十分狹小。

“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只能研究基差的規律,在基差相對穩定的時候,積極地去操作。市場中性阿爾法策略無可避免地面臨轉型需求,我們的方向之一是通過量化選股做多,運用股指期貨做靈活對沖。”林成棟還表示,上半年的另一大發力方向便是豐富量化策略,把量化投資擴展到新的事件大類里,如量化定增。

Wind資訊數據顯示,去年是定增“大年”,全年共813家公司實施定增項目。但隨著去年三季度以來市場的多輪下跌, 不少定增項目跌破發行價。記者統計2015年1月以來定增未解禁且破發的股票發現,截至6月底,定增破發的數量達到了118只,平均跌破定增價格-9.5%。

定增破發股頻頻出現,絕對數量上處於歷史高位。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當前正是布局定增市場的好時機,而數據也顯示今年以來定增市場資金流入明顯。具體來看,上半年共發行了6只公募定增基金,募資規模為106.68億元;基金公司定增專戶累計獲配資金達到1225.66億元,超過去年全年數據,同時私募機構也紛紛進場分羹。

相較於傳統的定增,富善投資的量化定增策略是用量化模型在已發生定增的股票中選擇標的交易,通過擇時模型來決定倉位調整以應對系統風險。除了在二級市場直接參與定增股票交易外,也會在一級市場中量化篩選建立定增組合池,最後選擇優秀的定增公司股票參與詢價。

“目前富善的量化定增系列產品以參與二級市場定增股票交易為主, 參與一級半市場詢價僅為輔助策略”。在林成棟看來,二級市場交易定增股票的好處是“錯了可以及時認錯,賣掉就可以止損”。“現在一級半市場的定增特別火,所以給的定價不是特別好,我們還是耐心觀察二級市場是否有更合適的介入機會。”林成棟說。

量化定增參與二級市場比起傳統定增究竟有何優勢?在林成棟看來,傳統定增的產品單個股票規模一般都會偏大,至少5千萬到1個億,同時參與的股票數量少,不夠分散,風險較難控制。“量化定增參與二級市場,股票較為分散,可利用股指期貨進行對沖、控制倉位,規避系統性風險,並具有較強的流動性,隨時可以進出二級市場。”林成棟分析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52

2016中國電影年度盤點:票補退潮、保底湧現,影市能否靠“金融遊戲”拯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3/160633.shtml

2016中國電影年度盤點:票補退潮、保底湧現,影市能否靠“金融遊戲”拯救?
娛樂獨角獸 娛樂獨角獸

2016中國電影年度盤點:票補退潮、保底湧現,影市能否靠“金融遊戲”拯救?

年關將至,我們試圖從中外影片、電影類型、資本以及政策幾個維度,去複盤今年的電影市場。

本文由娛樂獨角獸(微信ID:wenhuajie007)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龐宏波、徐苑蕾。

年初,電影市場沈迷在快速增長的喜悅當中,尤其是前三個月捷報連連,更是為影市註入“強心針”,人們紛紛期盼著2016沖擊600億票房的“小目標”。然而市場“寒冬”突如其來。4月以來,除了6月和8月票房體量有小額增長外,其余月份全部同比下跌。

2016年,觀影人次達到13.8億,相較去年增長了9.6%,且觀影總人次首次超越北美。在人口紅利的帶動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通報內地年度總票房“順利”落定457.12億,有驚無險地完成了最低KPI。人們心里或許可以稍微舒口氣,但已沒人會再提起年初的勃勃雄心。

為什麽連續幾年爆發的票房今年卻突然來了個“急剎車”?有人說,今年爛片太多;有人說,今年票補少了;還有人說,今年大家不看電影了。年關將至,我們試圖從中外影片、電影類型、資本以及政策幾個維度,去複盤今年的電影市場。

但我們始終相信,如果在2017年,急於求成的資本能冷靜下來,政策能給予創作者更寬松的環境以及法律保障,越來越多作品願意精耕細作並得到口碑和票房的肯定,觀影市場在行業的努力下能不斷擴大、觀眾審美持續提升,那麽2016年就不是希望破滅的一年,而是涅槃重生的一年。

1、“高開低走”的影市,缺乏現象級票房“領頭羊”

2016年春節檔,《美人魚》票房突破30億,成為內地影史上的票房冠軍。除此之外,《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也分得10億票房。而相對“冷門”的3月也報收37.6億的高票房。

8b0a771f06cde9a8a97a2fbf7e26f8d9

然而好景似乎到此為止,接下來的影市開始了下跌之路。為了“止血”,票房保護月放入多部國外大片,11月更是成為了進口片的集體狂歡。從公認的“強”變成了如今的“擠”,影市在今年的確走得很尷尬。

總體來說,今年的國產片和進口片都難以尋覓現象級的“領頭羊”,這樣的情況姑且可以歸結為2016年是電影創作的“小年”。

今年進口片票房成績最高的《瘋狂動物城》獲得15.3億元,和2015年《速度與激情7》的24.2億元,二者相差近9億元。2016年暑期檔,國產影片票房前三甲為《盜墓筆記》、《絕地逃亡》、《寒戰2》,成績分別是10.04億元、8.8億元和6.78億元,而2015年暑期一部《捉妖記》就超過了前兩名的票房總和。

但現象級大片也僅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正如去年的票房冠軍《捉妖記》一開始也並不被看好,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這部影片會最終成為年度票房冠軍。而今年許多“傲嬌”的大片僅僅賣出了“呆萌”的票房,例如明星雲集的《封神傳奇》和《爵跡》。

而且即便達到了所謂的“大片”票房合格線,口碑也遠遠沒能達到預期。到目前為止,票房超過 10 億的國產電影共有6部,其中只有《湄公河行動》和《功夫熊貓3》的豆瓣評分高於7分,前者為8.1分後者為7.7分,6部電影的評分為6.2分,其中《澳門風雲3》的豆瓣分只有4分。

而去年超過 10 億的五部國產電影平均分則為 6.7,而且只有一部低於6分。2015年豆瓣評分超過7分的國產影片共有27部,而據數據統計,至12月初這一數字只有15部。

影市出現下跌後,似乎唯一能為大盤迅速“止血”的辦法即引進國外大片。然而這樣的突發措施打亂了電影原本的宣發節奏,從而導致大量影片選擇調檔,最直接的結果便是檔期紮堆,形成“兩敗俱傷”的局面。暑期檔是如此,“史上最強11月”同樣如此。

一位業內人士之前宣稱,他從業這麽多年來,從沒見過任何一個賀歲檔像今年這樣進駐如此多的進口片,然而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單月報收38.4億,相比去年同期的42億,再次出現同比下跌。

冷熱鮮明的檔期必然導致大批影片“撲街”。據貓眼數據統計,今年市場上映中外電影達到466部,10億大片只有9部,5到10億的影片18部,69%的影片票房低於1000萬,出現了大量的“幾日遊”。

指望進口片拉升大盤,但進口片本身的表現卻差強人意,如今好萊塢影片紛紛陷入“續集病”的怪圈,《但丁密碼》、《俠盜傑克2》等影片入華遭到觀眾冷遇,票房均未破億。即便是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大導演,其作品《圓夢巨人》今年在影市也未掀起大浪。

但是由於中國資本大批進軍海外,今年批片數量猛增。據貓眼數據統計,今年內地將迎來 90 部進口片,而去年僅為 63 部。而相比往年30部左右的批片數量今年也出現了猛增,據悉達到了47部。截至 12月25日,進口片總票房已超過190億,可以看到更大程度上今年的高票房是靠“量”堆出來的。

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2016年票房滑坡在於缺乏“領頭羊”級別的大片。但如果細數今年上映的影片類型,並非沒有紙面上的大片,只是影片的口碑下降以及檔期紮堆導致票房不佳讓大片“隱身”。

2、“類型顛倒”是爛片終點還是口味輪回?

2016年影市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點,或許是“爛片見底”。去年備受歡迎的青春片、愛情片、喜劇片在今年大體表現不佳,而且慣用的小鮮肉和粉絲經濟“伎倆”在今年幾乎失效。比如在春節檔憑借《澳門風雲3》一舉拿下10億票房的王晶,在國慶檔重回“戰場”,但同類型的《王牌逗王牌》僅僅取得2.6億的票房。

而青春愛情片也遭到了較大幅度的滑坡。《我最好朋友的婚禮》累計票房3744.6萬,《奔愛》累計票房4748.4萬,《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累計票房3658.7萬,而且青春愛情片口碑也不盡如人意,暑期檔上映的青春片無一豆瓣評分超過6分。

相比之下,文藝片、紀錄片似乎有了好轉的趨向,電影市場對於這些曾經不被商業看好的電影類型更加寬容,讓它們有希望在影市占據一席之地。

《我們誕生在中國》取得了6653萬票房,《我在故宮修文物》敢於在賀歲檔迎戰各路大片,而此前還有《路邊野餐》、《冬》等多部文藝片的上映。這些影片雖然在票房體量上無法與商業大片對抗,但憑借“長尾”排片仍然實現了自身類型在影市中的突破。

另外,動畫電影也因為其天然的優勢,成為了票房市場重要的一極。截至12月中旬,中國電影市場2016年所上映動畫電影的總票房已突破65.36億元,比起2015年全年45億元上漲20.36億元,漲幅達到34%左右。

貓眼數據統計,2016年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共計41部,除了吸睛的好萊塢動畫外,日本二次元動畫作品在市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歡迎,為賀歲檔打響“頭炮”的《你的名字。》更是成為了一部現象級影片,一出現便開啟了連破紀錄的上映路。

a69010f90a8623a0ec20534b5a2df598

但國內動畫作品只有《大魚海棠》和《熊出沒之熊心歸來》兩部作品破億,其余作品票房表現平平。而且大部分國產動畫仍然沒有擺脫低幼動畫的創作弊病,在觀眾口碑上大多表現不佳。

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市場包容度大了,並不意味著影市喜好的類型會發生本質性的改變。青春、愛情、喜劇這些比較容易引起觀眾情感共鳴,且有利於明星發揮個人粉絲號召力的影片類型仍然獨得影市恩寵。

不過,觀眾對於“爛片”的忍耐度達到了臨界點,單純靠大IP、大制作、大明星也無法確保觀眾的歡迎和票房的保證。今年,反而一些靠口碑逆襲,且有較好話題度的電影卻在影市上分得一杯薄羹。

e6fc0399ccc3919f9fa932434b7dbb16

比如,在青春片幾乎被市場“遺棄”的情況下,《七月與安生》贏得了同檔期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中美合作的《我們誕生在中國》雖在開畫之初只拿到1.9%的排片,但最後取得了6000多萬的票房;而主旋律動作電影《湄公河行動》更是憑借其好萊塢的拍攝手法成功演繹了口碑逆襲,跑出連續7天逆跌的神曲線。    

3、票補退潮、保底湧現,影市能否靠“金融遊戲”拯救?

有人把今年大盤增長“急剎車”的主因拋給了票補退潮。

票補是“互聯網+電影”的產物,在在線售票平臺競爭的初期,為了吸引用戶下載APP,低價策略成為主要競爭手段。但如今幾大在線售票平臺都已經進入到了前期投資,後期宣發一系列的全產業鏈布局,票補一定程度上有所退潮。

微影時代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楊丹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票補只是市場行為、促銷手段,它可以拉動一個時期的銷售額,但產業發展不是靠促銷。”他認為,票補減少是票房增速放緩的一個因素,但說票補決定市場,毫無道理。

此前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娛樂獨角獸采訪時就透露過,2016年電影行業的票補總量相對2015年減少了一半以上。但事實上,一旦熱門影片上映,還是會有大量票補出現。例如國產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和光線引進的《你的名字。》,其發行方貓眼都投入了數額較大的票補。

但將票房增速放暖甩鍋給票補退潮顯然並不合理,因為今年銀幕總數超過了42000塊,而電影票價為33元,創近年新低。

票補退潮一定程度上的確影響了影院的觀眾數量。適應了9.9元看場電影的消費者,開始之初或許會認為一張電影票40元有些難以接受。但冷靜下來思考,票補的減少讓市場更加冷靜,電影院不再是“小鎮青年”集中的娛樂場所,觀眾花費40元是希望看到一部符合40元水準的電影,一定程度上利於爛片退市。

在資本層面上,今年市場上呈現出的另一個特點是:保底發行層出不窮,並且多部影片“遇保即虧”。博納影業保底《封神傳奇》10億、恒業影業保底《夏有喬木雅望天堂》4億、和和影業和聯瑞影業等4家公司保底《絕地逃亡》10億票房,紛紛宣告失敗。

但“敗多勝少”的局面並未讓保底退卻,賀歲檔的《鐵道飛虎》仍然被微影時代保底10億。而北京文化甚至在《一代妖精》、《戰狼2》還未成片之前,就簽署了高額的保底發行協議。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透露,如今國內很多的保底方並非完全落實到具體金額,或許只是影片宣傳吸睛的一種營銷手段。另外對於一些影片而言,出品方和發行方存在複雜的股份聯合,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也可能導致不正常的市場競爭。

比如《我不是潘金蓮》一度陷入“幽靈場”等負面新聞,既是出品方也是發行方的耀萊影視大幅提高其排片占比。進入12月中旬,在排片占比不足1%的情況下,《我不是潘金蓮》的上座率仍高達40%以上,引起不少影迷的懷疑。

保底發行儼然已經成為目前電影市場的一種競爭手段,這種已經形成的局面短期不會被打破。而只有通過進一步完善制度、金融創新、並且恰當地評估項目,保底方才能把控好風險和利益的平衡點。

4、政策調控,2017仍是“多變”之年?

“冷暖自知”的2016即將過去,隨之而來的2017或許才是真正的“歷史拐點”。

在國慶檔之前,日票房一度降到了3000萬體量級以下,成為了近幾年鮮有的極低值。而在長春電影節上,困於影市票房連續下跌,“長春共識”達成:發展是硬道理,質量是生命線,改變是新課題,團結是凝聚力。

電影節期間,國內首批藝術院線聯盟成立,一度被拋棄的藝術電影開始共享影市發展的紅利。

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終於通過了《電影產業促進法》,這也是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本法也將於2017年3月1日開始執行。

這兩項政策的出現,無疑更有利於國產電影,尤其是藝術電影的整體發展,從今年影市幾部文藝片獲得市場認可可以看出,文藝片仍有不小的市場需求。而文藝片的良好口碑加上政策的積極引導,也有利於國產電影提高自身質量。

另一方面,如今引進片限額34部的政策恐怕會有所改變。今年據悉已經引進了39部進口片,而官方表態其中幾部不占名額,屬於文化交流項目。2012年中美多次磋商簽署的《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簡稱《備忘錄》)有效期為五年,第二輪談判會在2017年2月17日舉行。

之前已經多次打過“預防針”,但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仍然存在著“崇洋媚外”的觀影心理,據數據統計,在過去的11個月里,進口片拿下單月票房冠軍的多達7個月。

迫於發展瓶頸的好萊塢急切希望進行“全球擴張”,打開中國大門儼然成為了明年高層談判的一大重點。但從率先頒布的《產業促進法》中可以看出,對於國產影片的放映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

由此來看,2017年進口片或許在現有34部的基礎上實現小幅度增長。

率先在1月上映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就有著十足的競爭力,海外票房極高且因為姜文和甄子丹兩位華語明星加入,在內地取得票房成功的可能性極大。而《速度與激情8》、《變形金剛5》等多部好萊塢大片亦對中國票房“虎視眈眈”。

進口片的數量增多,尤其是具有優質IP續集的好萊塢大片上映會持續帶動電影市場,對於明年電影市場的增速無疑註入了強心針。

但一定程度上也會吸引走大量的觀眾,假如國產電影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那麽剛剛頒布的利於國產電影創作的政策也只是打出了一記“空心拳”。

雖然今年讓很多電影人的夢想破滅,但困難總是不期而遇,只有不失信心和希望,提高自身實力,才能抵抗一切。

電影 盤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78

調味品江湖30年簡史:這個低調市場為何會湧現千億市值巨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4/164143.shtml

調味品江湖30年簡史:這個低調市場為何會湧現千億市值巨頭?
新消費內參 新消費內參

調味品江湖30年簡史:這個低調市場為何會湧現千億市值巨頭?

如果要尋找到一個全世界對吃最有研究的國度,我想中國一定是其中一個。

來源 | 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

作者 | 龍貓君

【新消費導讀】

如果要尋找到一個全世界對吃最有研究的國度,我想中國一定是其中一個。

我們既不必去從繁冗複雜的數據中去尋找數據,也不需要從統計學概率上分析中國人有多喜歡吃,我們只是光看看一些傳統的民諺就能理解吃之於中國人的意義。

比如丟了工作不叫丟工作,叫炒魷魚。比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叫工作,叫鐵飯碗。

中國的食物講究五味調和,除了食材本身的味道之外,各種重要的調味品也是其中的關鍵要素。

所以,今天龍貓君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與吃有著息息相關的行業,這個看起來都是小產品,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大行業的行業。

這個行業中蘊藏著許多消費品行業的投資者曾經未能看到的一些大機會。

 中國調味品行業是如何分類的?

在講調味品行業的定義和分類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調味品行業的歷史。

中國人使用調味品的歷史可以往上追溯到數千年前,與現在如此紛繁複雜的調味品種類相比較,過去最重要的是兩種調味料。

一種是醬油,一種是醋,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兩種產品的歷史。

中國人的食物講究的是五味的調和,酸甜苦辣鹹既被用來形容五種味道,也被用來形容中國人命運的狀態。

而醋作為酸的味道的主要的來源之一,在中國調味品歷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史典籍中,並沒有醋這個產物的具體發明過程的記載,但是在編外歷史的傳說中,醋的發明者屬於我們知道的大名鼎鼎的釀酒始組杜康的兒子黑塔發明的(為什麽有個這麽奇怪的名字)。

據說杜康發明酒以後,他的兒子黑塔在作坊里提水、搬缸什麽都做,慢慢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釀酒的技術。

在這個過程中,有著良好節約意識的黑塔覺得釀酒過程中的酒糟丟掉實在太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里浸泡。

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時,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郁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貯藏著作為“調味漿”。

這種調味漿叫什麽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調料叫“醋”。

這當然只是傳說了,事實上我國,是世界上谷物釀醋最早的國家,早在公元前8世紀就已有了醋的文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專門釀醋的作坊。

到漢代時,醋開始普遍生產。南北朝時,食醋的產量和銷量都已很大,其時的名著《齊民要術》曾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勞動人民從上古到北魏時期的制醋經驗和成就。

書中共收載了22種制醋方法,這也是我國現存史料中,對糧食釀造醋的最早記載。

到了近代以來,又逐漸形成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醋的品類。比如被稱之為北方醋系的山西老陳醋、以及城市在南方但是釀造工藝被歸為北方醋的鎮江醋、四川保寧醋、北京龍門醋、天津獨流醋等。

這中間不得不提一個重要的城市,鎮江。就像吃小龍蝦就不得提起盱眙和潛江一樣,從南京這個六朝帝都出發,大概乘坐20分鐘高鐵就能到達鎮江。

1.webp (1)

這個被三國演義中孫權稱之為“天下第一江山”的城市除了因為金山寺和劉備招親出名,最重要的是一個著名的以醋而聞名於中國的城市,城市中的鎮江醋文化博物館,龍貓君曾經漫步其中,感受過鎮江這個城市的醋文化。

說完了醋,我們再來看看醬油。醬油作為調味品中同樣舉足輕重的調味品,其產生的歷程與另外一種調味品醬有著很大的關系。

根據公開資料,醬油是一種在中國有著數千年釀造歷史的調料。醬油是一種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是根據醬演變而來的,最早期是用鮮肉腌制而成的產物。

很顯然,我國勞動人民早期是沒辦法使用肉這樣稀缺的物質來釀造醬油的,所以在充分發揮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之後,我們發明了通過大豆這種更加大眾且廉價的方式來制造醬油,從此以後醬油的使用才開始了普及。

說完了調味品中比較重要的兩個兄弟以後,我們現在開始正式而隆重的講一講到底什麽是調味品行業。

在官方解釋中,所謂調味品行業是指在飲食、烹飪和食品加工中廣泛應用的,用於調和滋味、氣味並且有去腥、除膻、增香、增鮮等作用的產品。

根據中國調味品協會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調味品營業額約占食品工業額的百分之10左右,是典型的小產品、大市場。

最近10年,我國調味品每年平均增長幅度超過了15%,行業總產值超過1400億,總產量超過1000萬噸。

這麽大的市場中,要林林總總細分成許多垂直的領域,總體而言,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調味品有著完全不同的分類。

首先我們按終端產品的品類來進行分類:

醬油是其中的第一大品類。總體而言醬油可以分為釀造醬油、配置醬油、魚露蝦油。

這里需要重點說說釀造醬油,按照釀造技術的不同又可以細分為高鹽稀態發酵醬油和低鹽固態發酵醬油。

這里重點給大家解釋下什麽叫高鹽稀態發酵醬油。所謂的高鹽稀態發酵醬油是指以大豆或者脫脂大豆、小麥為原料,以較高濃度(一般為18.5%-20.5%)的大量鹽水(總原料的2-2.5倍),以流動狀態醬醪經過3-6月低溫發酵制作的醬油。

而低鹽固態發酵醬油是以脫脂大豆以及麩皮、小麥粉為原料,經蒸制、制曲,並采用較低濃度鹽(大約為6-8%)固態發酵方法高溫發酵而成的醬油。這種醬油發酵溫度較高,制作周期比較短,1個月內可以制作出成品。

51.webp

通過上面的簡單的對比,前一種發酵方法時間更長,從醬油品質上要遠比後一種略高。

同樣,作為調味品中重要品類的食醋分為釀造食醋和配制食醋,而釀造食醋又可以分為固態發酵食醋和液態食醋。這些醋按照品類細分又可以分為麩醋、香醋、陳醋、熏醋。

接下來說到第三個類別,那就是我們幾乎同樣每天都會接觸到的醬。這些醬料也依然可以被分為兩種,一種是釀造醬,一種是配置醬,這里面的分類有點複雜,龍貓君拆開來講。

首先是釀造醬會被分為三大類,依然是面醬、豆豉、豆醬。

然後配置醬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黃豆醬、蠶豆醬、雜豆醬。而黃豆醬又被細分為大醬、黃醬、豆瓣醬。

接下來要說的一個大類就是腐乳了。也就是我們經常俗稱的風味臭豆腐,臭豆腐按照分類則可以分為青、紅、白、醬四大類別腐乳。

腐乳這個類別說完之後,我們需要來說說中國人偏愛的雞精。我們把這一類型的調味品統統稱呼為複合調味品。

這個領域就有很多讓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了,比如大名鼎鼎的太太樂雞精,複合調味品主要是有三大類:固態、業態、半固態。

接下來就是料酒這個品類。依然是分為兩大類,就是釀造型料酒(黃酒、清酒、葡萄酒型料酒)和配置料酒了。

最後說說香辛料和鮮味劑這兩個類別。香辛料非常容易理解,主要大類就是胡椒和幹辣椒。

而鮮味劑則是以味精為主要代表。當然除了上面的分類方法,行業里也還會一般采用如下分類的方法:

按照味覺系統進行細分可以分為:鹹味、甜味、鮮味、酸味、辛辣味

按照成品形狀可以分為醬品類、醬油類、汁水類、味粉類、固體類

按照風味還可以分為:川式、廣式、西式。

總之,中國調味品市場種類比較多,且分類方式比較多樣。

調味品行業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想真正的了解一個行業,除了理解市場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需要是理解這個行業的最核心,最需要關註的要素點在哪里,下面龍貓君就為大家一條條梳理調味品行業的關鍵要素點。

要點1   為什麽調味品行業是一個好行業?

所有想要開始關註,並且想要進入到一個行業的人,首先縈繞在腦海的一個問題是,這個行業是一個好行業,是一個值得投資的行業嗎?我到底該怎麽判斷這個行業呢?

你學會的第一種方法,當然是看行業增長速度,這幾乎是人人都會的手法。

所以從數據對比看,調味品行業是一個好行業嗎?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然後再看看這個行業里行業龍頭數據的對比,通過兩組數據的對比,或許我們就可以得到一些結論了。

首先來看增長,最近10年,我國調味品行業每年平均增長幅度超過了15%,行業總產值超過1500億。從增長與市場規模來看,是一個不斷上升的行業。

尤其是遭遇到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升級的大潮流,從大市場來看沒有問題。

接下來看這個行業里的龍頭,著名的海天味業。

目前在A股市值1047。36億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司的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18.84%16.85%、15.05%,凈利增長為33.03%、30.12%、20.06%。可以說實現了高速增長。

通過傳統的數據指標,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行業是一個依然在快速增長的市場,行業里已經出現了巨無霸龍頭企業。

再從第二個角度來談談這為什麽會是一個好行業。

一個好行業除了要滿足高速度的增長,另外重要的一點是盡量少受到周期性影響。

消費品由於大多數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跟經濟水平,經濟周期都有很大關聯性,比如汽車、珠寶等大宗型消費品會受到經濟周期影響。

但是調味品不會,一方面是因為調味品屬於占據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較少的一部分,另外一方面在於調味品在消費行為中屬於剛性需求,所以對於周期性影響非常小。

甚至跟季節變化也沒有關系,地域限制性上也比較小,所以調味品行業是一個高度的對周期性不敏感的行業。

這樣可以保證,一個調味品的品牌不會受到太多外部環境的影響,一旦穩固了特定的市場後,除非遭遇到食品安全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營收規模不會遭遇突然下降。

最後是這個行業屬於一個高利潤行業。為什麽幾塊錢調味品可以做到這麽高利潤,龍貓君認為這是由於這個行業特性決定的。

與一般的日化類消費品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體量打廣告不同,調味品行業由於很大一部分銷售收入來源於特殊渠道,也就是餐飲渠道。

這一渠道受到廣告影響比較小,所以從渠道費用來看會比一般消費品所需要的渠道費用少很多。

要點2 與產業上下遊的關系

由於調味品行業是一個依靠於農副食產品行業進行深度加工的行業,從產業的上下遊關系來看,其上遊屬於農業產業,而下遊屬於餐飲,食品加工業以及商超等流通產業。

上遊方向來看,最大的影響,由於農產品受到供需關系影響比較大,所以農產品價格上遊對調味品影響很大,如果農產品價格上漲,會直接影響到這個產業的價格。

而接下來下遊對調味品這個產業影響更大,比如作為直接銷售通道的餐飲影響更大,如果餐飲業有規模增長,則調味品行業也會隨之上漲。

我們最終從這個強關聯中發現了一個規律,就是餐飲與調味品行業的強關聯性,屬於正相關性。

要點3  為什麽這是一個高壁壘行業?

大家肯定在目前的認知中,會認為這個行業是一個低壁壘行業,如果進入到這個行業會比較難建立起行業壁壘,然而事實正好相反。

這個行業是一個壁壘非常高的行業,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個重資產行業。

在這里先簡單說說一個消費品行業的三個階段,我們以調味品行業為例子。

一般而言,消費品行業第一步的起步階段,都是單品牌策略,切入市場的初期,由於資本體量比較小,抓住一款爆品占據用戶心智,在單品類里成為第一名,甚至形成心智壟斷非常重要。

這個策略在調味品行業非常明顯,甚至有的企業直接依靠一個產品就長盛不衰能夠賣好多年。

我們看看王守義13香,一款低價產品能賣到10億以上規模,也是一個奇跡,而且從不多元化,堅持在一個單品賣到極致,同樣的例子是老幹媽,也是一個爆品賣很久。

53.webp

堅持單品的好處龍貓君在前面很多文章都講過,就是可以形成心智壁壘和規模壁壘,在原材料采購上會有非常大的優勢。

當然會有很多企業接下來進入到第二階段,就是利用品牌紅利和渠道優勢,快速圍繞著同類型品類開發更多SKU占據貨架。

這個階段,由於品牌勢能強大,利用這個階段,品牌開始收割品牌紅利,表現為持續大量的賺錢,在品牌價值曲線上居於巔峰狀態。

54.webp

最後一般品牌會自然進入到第三階段,就是進入到資源整合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通過投資並購來延長自己的價值鏈。

這個時候會出現兩種思路,就是垂直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

所有的消費品基本會經歷這三個周期,那麽調味品行業的企業目前基本處於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品牌處於巔峰狀態。

這個階段,進入到這個行業最大的壁壘有幾個:

資本壁壘。調味品行業絕對屬於重資產行業,無論是廠房的投入建設還是後期的品牌與推廣都要重金支持,一般的小型創業者進入的機會並不會有太多。

技術壁壘。醬油、醋行業釀造技術以及發酵技術都是比較複雜的產業,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

渠道壁壘。這個行業是一個絕對對渠道依賴非常強的行業,在分銷上目前依賴電商銷售比重比較小。

大家主要是依賴於餐飲渠道和大分銷模式進行銷售,所以搭建起這樣的渠道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差。

  這個領域的機會有哪些?

前面兩部分簡單介紹了一些這個行業的競爭優勢與壁壘,最後我們聊聊這個行業的一些消費升級下的新機會以及這個領域的隱形冠軍。

調味品行業作為一個高競爭、高壁壘行業,巨頭林立,里面的大部分玩家都已經有著幾十年的歷史,輕易洞穿他們的市場並不容易,但是這里面還是有一些資本層面的機會:

區域龍頭的整合機會是歷史性的機遇。雖然這個市場有海天這樣的千億級別的巨頭,但是在四川等區域市場,存在著非常多的區域性的整合機會。

而且這一些品牌資產價值處於被低估狀態,現在從投資邏輯而言具備大量的投資機會。

高端醬油和高端調味品市場還處於藍海周期。這個市場是公認未來最具有增長潛力的市場。雖然有六月鮮以及部分日本品牌醬油在這個市場,但是依然還是很缺乏高端品牌,尤其是隨著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對調味品個性化需求更加強烈。

基於特定人群的品牌調味品。調味品除了調味,更重要的其實是營養價值,兒童、老年人對營養品的價值需求點是有不同差異的。

基於兒童和老年人的特定產品依然不夠細分,所以從這個維度去思考,這個領域還存在著比較大的開發空間。

渠道下沈的投資機會。中國品牌調味品向農村廣闊的市場滲透不夠,這中間還有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某些品類中還有湧現產品品牌的機會。比如在幹辣椒和辣椒醬領域其實存在著新的更新換代產品升級機會。

雖然近些年來湧現了類似飯爺這樣的產品品牌,但是依然不夠,這個市場也是一個很久沒出現新爆品的市場機會,而調味品領域其實有這樣的新機會。

某些特定餐飲品類提供調味品產品的機會。比如為火鍋、西餐等特定產品開發新的品牌也會存在機會。

總之,圍繞著這些需求進行投資和尋找標的,這個領域還是有很大投資機會的。

最後留下一個互動話題,你做飯經常會用哪些調味品品牌呢?你知道有哪些區域性地方特色的調味品品牌呢?

調味品 消費品行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39

租金見頂 尖沙嘴銅鑼灣吉舖湧現 自由行威力減 業主劈價四成吸客

1 : GS(14)@2014-03-18 23:14:0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18/18660204




                【本報訊】內地自由行最愛到銅鑼灣、尖沙嘴「掃貨」,令旺區商舖租值狂升,不少老店難捱加租結業。但隨着內地打貪,自由行威力逐步減退,被譽為全球租金最貴的銅鑼灣率先「失守」,波斯富街、白沙道及利園山道等,半年內出現多達20個吉舖,個別業主更「劈價」減租四成吸客。尖沙嘴加連威老道,每10間舖就有一間吉舖。地產業界指旺區加租潮已「見頂」。
記者:譚靜雯 梁德倫

                差估署根據去年10月1日的租值,重估應課差餉租值。全港約310萬個物業的業主,本月底至下月初將收到2014/15年度新差餉及地租通知書。重估結果顯示,銅鑼灣多個一線街舖租值明顯放緩,舉例時代廣場對面的金朝陽中心A及B1舖及1樓A舖,下年度租值雖然高達6,480萬元,按年升15%,但增幅較前一年度升一倍,已大幅放緩。曾經因業主大幅加租宣告結業的駱克道利苑粥麵專家舖位,下年度租值900萬元,按年下跌5%。

銅鑼灣半年現20吉舖

                被譽為最貴呎租的銅鑼灣景隆街2號A舖,下年度租值高達345.6萬元,按年微升5.1%,增幅較前一年度62%放緩。但若以該舖總面積約80呎計算,平均每呎月租3,600元。但業主為增租金收入,將A舖一拆二。A1舖上年由玉器店承租,但近月已經轉為短期租約,售賣手袋及衣服等。消息指業主加租不成,又無新租客承接,只好改為短期租約,每月租金便宜四至五萬元。另A2舖則繼續租予找換店,該店呎租達4,525元,成為全港最值租的地舖。
旺區商舖租值狂升的「神話」將逆轉,記者連日來巡視銅鑼灣、尖沙嘴及旺角等地區,發現人流暢旺的波斯富街,不少商舖都貼滿招租廣告,短短幾百米已有近10間吉舖。與波斯富街交界的富明街只有50米更有逾半地舖空置,猶如死城,另全港最貴呎租的景隆街也出現三至四間吉舖。

業界:名店不再瘋狂搶租

                地產業界人士透露,波斯富街57號地下連閣樓空置近半年,近日以約48萬元租出,該舖前租客是運動鞋店,業主原叫價約80萬元,最終劈價四成,以48萬元租出。尖沙嘴也出現不少吉舖,如加連威老道每10間舖就有一間是吉舖。業界分析銅鑼灣區如羅素街、波斯富街等內地旅客掃貨熱點租值已「見頂」,「成個旺市已經行到最盡,會開始走下坡,名店不再瘋狂搶高租金,而家根本做唔到,因為自由行旺丁唔旺財」。業界相信租金狂升高峯期結束,銅鑼灣一線街舖租值以往最多倍升,未來將跌5至10%。                                                        
2 : GS(14)@2014-03-18 23:14:2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18/18660207




【本報訊】近幾年自由行旅客消費帶動下,跨國名牌、珠寶金行及藥房等紛紛進駐銅鑼灣,租金搶高變相趕絕老字號食肆,包括以生滾粥馳名的森記粥麵專家、利苑粥麵專家、富臨飯店等,相繼敵不過瘋狂加租潮,已結業或搬遷。在波斯富街扎根逾30年蛇王二,租約原定下月到期,但於吉舖潮效應下,業主加租幅度大為收斂,幸運地逃過結業命運。
「點解香港步伐咁快速?」

與利苑相距200多米的老店蛇王二,位處人流極旺的波斯富街,以蛇羹和燒味飯馳名,該舖在現址經營超過30年,劉青雲夫婦、吳鎮宇也是座上客。店長羅長熙見證銅鑼灣變遷,他指以前仍有茶餐廳、粉麵店等地道餐廳,約五年前,熟悉的店舖慢慢消失,被金舖、鐘錶等佔據,「其實好可惜,如果個勢一直咁落去,一個旅遊購物區會冇咗特色,日本、台灣其實唔會咁,點解香港步伐咁快速?」
羅稱現時店內逾半食客是自由行,同時令區內舖租加幅驚人。但自去年下半年起,波斯富街開始出現吉舖,「搬走咗之後,續租能力就冇兩、三年前咁好,以前一間走,另一間就入嚟,而家明顯放慢咗」。在吉舖潮下,業主加租幅度只有單位數,「我哋同業主關係好好,佢嘅觸覺又比較貼近市場,加租都唔係飛擒大咬,有人情味,慶幸今年張約(租約)搞掂」。但他坦言受通脹、人工及租金影響,每碗蛇羹將來要加兩至三元,但都未能回本。
同樣在波斯富街售賣涼果零食的上海么鳳第三代負責人司徒永信表示,內地自由行生意佔七成,「以前佢地落嚟一斤一斤咁買,每個人買3、4,000蚊,但最近可能係半斤、四分一斤,買少咗」。他慶幸在吉舖潮下可以繼續留低,「我哋今年都見到好多吉舖,我哋同業主講咁多吉舖,所以有議價能力,同埋業主好好人,只喺加咗好少(租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429

嘉湖三房筍盤湧現叫價低於400萬 剛錄呎價失守$6,000成交

1 : GS(14)@2015-10-16 01:43:21

■嘉湖山莊半年來呎價首度失守6,000元。 資料圖片



【本報訊】樓市恐慌情緒升溫,二手樓爆震倉潮。繼沙田第一城失守400萬元後,新界另一上車樂園嘉湖山莊亦要劈價,「套三房」大戶跌破「四球」,低見380萬元,呎價僅5,947元,是嘉湖山莊半年來呎價首度失守6,000元關口及新低,地產代理形容「平到笑」。牛池灣有居屋三個月跌價17%。記者:朱連峰 陳家雄


嘉湖山莊最新一宗劈價,是樂湖居11座低層A室,實用639方呎,三房連主人套房間隔,屬「套三房」大戶,今年7月放盤開價430萬元。至本月初,業主稱已賣出單位,聲稱以逾400萬元賣出。不過,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原來單位僅售380萬元,呎價僅5,947元,為屋苑半年來呎價首度跌破六千元及新低。造價亦較銀行估值平最多14%。中銀估值444萬元,滙豐估值426萬元。同座樓上中層A室,實用636方呎,上月成交價達448萬元,一個月賣平68萬元。




三房現最平叫385萬

區內代理形容「平到笑」,不明白業主為何以如此平的價錢出售,「420萬都有人要啦」。他又指,早前曾問過業主,「業主話賣咗400萬,但原來仲平」,昨再聯絡業主,對方又指「都話賣咗四百幾萬呀,你唔好再打來呀」。代理相信是因為賣得過平,業主都不敢面對事實。祥益地產蕭嘉偉表示,本月初,該公司有客「畀票」出價400萬元,但業主企硬403萬元,最後更指「有老友要唔賣」。中原地產方啟明表示,二手交投淡靜,過往旺市,嘉湖山莊平均每月成交量逾百宗,但本月首14天仍僅約7宗,屬歷史新低。他又指,目前肯減價的業主是有,但減幅不多,只肯減「10萬、8萬」,現時放盤每呎叫價絕多數逾7,000元,平過6,000元「係好過別震倉」。中原黃海表示,屋苑目前三房叫價低於400萬元的放盤約4個,最平叫價385萬元。



聽濤雅苑劈價百萬

新界盤呎價連環跌穿萬元。世紀21奇豐梁榮貴表示,馬鞍山聽濤雅苑3座中高層C室,實用755方呎,劈價百萬以718萬元平賣,呎價跌破萬元,低見9,510元,低市價15%,同類單位今年7月造價達850萬元。同區翠擁華庭3座高層A室大戶僅售675萬元,呎價9,615元,低市價半成。利嘉閣劉浩勤稱,將軍澳日出康城首都1座中層LB室三房戶售616萬元,呎價8,579元。居屋亦冧價,牛池灣瓊山苑三房逼近兩房價。富誠地產林栢榮稱,E座中層6室,實用568方呎三房戶,剛以450萬元連地價易手,貼近兩房價,並較今年7月屋苑三房價高位542.8萬元,短短三個月跌價17%。深水埗景怡峯中層G室售546萬元,原業主2012年以522萬元購入,扣使費後近乎平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1015/193336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2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