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知识后天可获得,性格先天已形成--没几个人可成为聂夫 李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0k5hx.html

           您想成为一名逆向交易者吗?


 
                                              
2010-07-24 01:42:00 来源: 证券时报
您想成为一名逆向交易者吗?(图)


 


  《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约翰·聂夫史蒂文·明茨著吴炯 谢小梅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约翰·聂夫毫无疑问是很强大的投资者,在他掌管温莎基金的31年中,投资增长55倍,累计平均年复利回报率达13.7%。按照这本书的说法,他所遵循 的是低市盈率投资法,选股法则大致遵循7点:1、低市盈率;2、基本增长率超过7%;3、收益有保障;4、总回报率相对于支付的市盈率两者比例合理;5、 除非市盈率超低,否则不买周期性股票;6、成长行业中的稳健公司;7、基本面好。

围绕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信条,在网上看到过不少相关的讨论,这里不想去重复。我所关注的是,他能够利用这种投资方法持续赚钱的关键是什么?因为从这些概 括出的原则来看,其实很简单,不外乎公司基本面稳定(行业波动小)、股价超跌而已。如果说这样就能够带来成功的投资,那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市场中始终只有少 量的投资者能够持续盈利(包括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机构投资者)呢?

何为价值?

股票价格的形成,大家都知道,是由投资者愿意为股票这个商品支付多少代价而决定的。由于参与者众多,大家的判断标准不一,自然就形成了价格的大幅波 动。而在作者和诸多所谓价值投资者的眼中,“该看的是有无价值”。也就是说,有价值这么一个中枢存在,价格始终在围绕这个中枢波动。如果说价格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那么,价值就应该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了。聂夫所奉行的低市盈率投资,市盈率就是他认为把握这个中枢的重要标杆之一。真是如此吗?

而在我看来,现实世界中似乎并不存在这么一个绝对的价值的概念。市盈率是一个衡量公司价格和公司既往业绩之间偏离度的标尺,但很明显,它是一个相对而 非绝对的标尺。随着公司业绩的变化,同样的价格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很明显,一家目前市盈率超高达100倍的公司,如果其维持30%的高增长,股价不 变,3年后市盈率就会大幅降低到45倍,第5年市盈率就只有27倍。实际上,在新兴经济体的小型公司中,维持30%年利润增幅的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在聂夫的书中,实际上他也并没有给出一个绝对的价值的概念。从他的投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所遵循的低市盈率投资,就是一个双低的概念:一是股价比市场平均估值水平有折让;一是市盈率较公司盈利增长率存在折让。

简单归纳,聂夫的投资秉持的关键就是折让。也就是说,他认为市场是经常会犯错误的,所以才会出现错误的价格。在市场犯错时买入,等到市场修正错误的时候,也就是他要离场的时候了。

左侧的困扰

这种投资方法,实际上是逆向投资,也就是所谓的“左侧交易”。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成为一名能够赚钱的左侧交易者?

在我看来,聂夫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逆向投资者,与这几点有很大关系。首先,他有独立思考能力。当几乎所有的机构都认为2008年将延续黄金十年 之梦的时候,你敢对自己说:“市场已经太狂热了,我先出来凉快凉快”吗?或者这里不应该用敢,而要用舍得。我们总是舍不得放弃或许能够到手的每一分钱,而 往往却会为了这一分钱从悬崖上坠落。

其次,他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心脏。左侧交易,意味着你认为市场正在运行的趋势是错误的,也就是认为大多数人是错的,这需要的是充分的自信和长时间训练才能形成的独立思考能力。但问题是,趋势是有巨大惯性的,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是无法预知这种惯性将持续到何时。在石头停下来之前,试图去阻挡下滑趋势的人,在我们的字典中有个现成的成语为他们准备着——螳臂挡车。像聂夫关于花旗的投资,1987年大量买入,1991年最低时较其初始成本下跌了75%。虽然最终这是个喜剧,但个中滋味,恐怕绝非美妙,否则聂夫也不会把这个投资经历放在开篇之处了。




  再次,他有可持续投入的资金。从他的投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逆向投资者,必须 先买一个足够饱满的钱包,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固执买单。花旗以及他的其他不少左侧交易最终能从悲剧变成喜剧,除了他有足够坚强的毅力外,能够有钱在低位摊薄 成本,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而这一点,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实际上比坚强更重要。从自己和自己身边朋友们的投资经验来看,入市之初,大多觉得这里钱多、人傻、 速来,恨不得满仓加透支,懂得留出预备队重要性的人实在太少。只有板子挨多了才知道,降低预期,随时给自己保留一些预备队,对投资是何等重要。

还有一点我认为值得大家思考的是,逆向投资如何在保持独立思考精神的同时,又能避免陷入偏执的境地。这也是个很麻烦的事情。真理前进半步就会变成谬误,尺度,这个尺度在哪里呢?暂时没有答案,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旧菜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一大早在床头读今天的《证券时报》,发现也有朋友识货,在推荐《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一书,而且推荐文章写得不错,在此刊出,免费为该书做做广告。


 

黎明静静好开卷,经典从来不封尘。

知识后天可获得,性格先天已形成。

 

    【尽管我悲观的结论是:没有几个人可成为聂夫,但读读聂夫绝对没有坏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84

餐飲O2O?真沒幾個老闆在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55.html

但互聯網企業概念炒的再熱,最終還是需要傳統餐飲業老闆買單,與多位餐飲老闆及業內人士交流後我們發現,大多數傳統餐飲老闆就沒把O2O當回事,店面選址、店面裝修、菜品創新、廚師招聘等等哪樣都要比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來的更加重要。而且更要命的是,互聯網O2O公司從來就沒有真正深入進餐飲業,一直都是在外圍打轉而已,這也導致大多數餐飲老闆只把互聯網企業當做廣告平台。這表現在:

互聯網公司隻影響了餐飲業很少一部分收入

根據統計,2012年中國餐飲總收入突破兩萬億,而即使是大眾點評這樣佔據市場優勢的公司,其在2012年通過團購和優惠券幫助商戶實現的交易額也不過50個億,即使其中交易全部為餐飲交易,也只佔市場總收入不到1/400,以此估算,所有互聯網O2O企業實際只做了餐飲業很少一部分市場。

實際上,餐飲O2O公司所能覆蓋的市場只是整個餐飲服務業中很小的一部分,原因是:

1.高端消費和低端消費市場很難切入。對於互聯網O2O公司來說,有兩類市場一直是空白,一類就是豪華飯店(包括會所)。一位餐飲O2O從業人士這樣講述其踏足北京某超豪華飯店時的場景:「這家飯店的大堂極盡奢華,普通人看見都要繞著走;其某包間中就擺著一把龍椅,據說是清朝皇帝坐過的,對於這樣的餐廳(如果還能叫餐廳的話),很難想像他們要做什麼O2O,真的去了很多消費者,反而是麻煩。」

另一類就是超低端消費,主要為街邊小店,此類店以兩個區域:老百姓的生活和工作地點為中心開店,賺的都是熟客的錢,也不需要餐飲O2O公司給他們引流。

要命的地方在於,街邊小店和豪華飯店是餐飲業中利潤率最高的模式,豪華飯店自不必說,街邊小店的毛利率實際也在50%以上,他們本來是最有能力向O2O企業貢獻收入的。上述的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高端餐飲消費本來是被逐步打開的,但是隨著今年國家政策變動,這部分市場萎縮的非常快,大量高端消費場所直接關停,也一定程度上衝擊到了相關互聯網公司。

2.最需要拯救的傳統中餐館沒錢做O2O。目前最需要互聯網公司宣傳的就是傳統中餐館,但問題是此類餐館的利潤率相當低,普遍在5%-15%之間,此類餐廳根本再無力投入金錢給互聯網企業做推廣。

更大的問題在於傳統中餐館的運營模式非常陳舊,中餐館比較典型的狀態是:早上中午沒有客源,晚上一兩桌客人,一共7、8個消費者。對於此類企業來說,即使互聯網企業真的給其引入大量客源,其店面、人員配備也無法消化。

3.連鎖企業越來越不依賴餐飲O2O。辣尚癮負責線上營銷的龐先生表示,如今所謂的O2O,也只有連鎖餐飲企業能夠玩得起,一是連鎖餐飲企業店面夠多,且分佈廣泛,能夠消化互聯網企業引來的客源;二是利潤率夠高,能夠支付得起線上營銷的費用。

但對連鎖餐飲企業來說,其本身實際有能力去自營O2O,龐先生表示辣尚癮除在大眾點評常年做投放外,也在嘗試引導用戶關注其微博和微信,希望未來能將這部分自己掌握的用戶直接轉化。

適合做的不多&對現有O2O模式也沒興趣

一方面,適合做O2O的餐飲企業不多,另一方面,餐飲企業也對互聯網公司現有的O2O模式不感興趣,幾種主流的O2O模式都存在很大問題,舉幾個例子:

1.團購粗暴引流,留存率低,對企業傷害很大。在辣尚癮負責北京地區營銷的邵先生表示團購對企業品牌衝擊非常大,且如今的團購市場折扣比例很不正常,做到5折/6折根本沒人理,等於白做;做到2折/3折對收入衝擊很大。而且折扣越低,用戶留存率越差,很簡單的邏輯:大家都是衝著折扣來的,餐廳不做折扣了,消費者自然也就不去了。

2.無法精準引流。對於很多餐飲起來說,其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往往是有特殊需求,比如很多餐廳都希望能夠將下午茶服務借互聯網企業推送給消費者,但互聯網企業都缺乏手段將消費者精準吸引到該時段。

尤其是基於地圖的O2O,在對商家宣傳時,互聯網企業往往宣稱能夠將某地每天數十萬人流進行引導,但商家一旦提出更具體要求(如某一時段、針對某一菜品)或提出考核人數,互聯網公司則很難滿足。

3.CRM玩法已經過時。被微生活收購的通卡,以及與微博合作的雅座,都是CRM玩法,但此類玩法同樣無法受到餐飲企業歡迎。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實體會員卡還是虛擬會員卡,其目的無非三種:存錢、打折吸引消費和信息採集。但在互聯網時代,會員卡存錢的意義已經消失,沒人會將金錢存放在微信會員卡中;打折則是只會影響收入的玩法;信息收集更是無聊。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會員卡玩法早已過時,餐飲連鎖企業」李老爹」自08年起通過雅座辛苦積累了5萬會員,實際並未能產生什麼效果,如今幾乎已全部廢棄。

互聯網企業需要由廣告平台變為服務公司

在很多餐飲老闆看來,互聯網企業只是一個廣告平台,其向這些平台投入廣告費,平台能夠為其帶來一定客源,這是一個花錢買客源的過程。因此互聯網公司的銷售人員去推銷時,很多商家的要求也很簡單:投入廣告費,進而產出利潤,如果廣告費大於產出,就會認為互聯網企業是來忽悠的。

兩岸咖啡的副總裁李國彥表示:「兩岸咖啡的消費者平均年齡是30歲,互聯網公司帶來的客流平均也就在5%左右,但兩岸咖啡仍堅持在大眾點評、微博大量投入廣告費,其原因在是為培養未來消費者。」

從餐飲老闆的需求來看,互聯網企業最需要改變的是其商業模式,即由廣告平台變成服務平台:由單純的引流變為依時間、地點、消費者需求的精準引流,甚至最好能幫助餐飲企業實現點菜、結算、售後調查等一系列工作,但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家互聯網企業能夠做到這一點。

目前業內熱炒的多個成功O2O案例,如雕爺牛腩、黃太吉煎餅等已經證明線上營銷和線下服務確實能夠很好的結合,但這些案例成功的原因是其企業本身具有較強互聯網營銷能力,是餐飲企業自身的成功營銷,而非互聯網O2O概念的成功。但這也正為互聯網O2O公司提供了思路,如果能夠將營銷服務打包一對一提供給商家,商家必然願意付費購買服務,如此,互聯網公司才能擺脫淪為廣告平台的困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37

老董告白》當政府沒對策、對手都跑到中國找機會 蔡篤恭:如果我們不結盟,力成沒幾年也會消失!

2015-11-09  TWM

在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放話要台灣政府開放的敏感時刻,力成董事長蔡篤恭成為台灣半導體廠引資紫光 的第一人。他說,「如果這件事我們不做,力成沒幾年也會消失。」今天做這件事情可能會被罵得一塌糊塗。」十月三十日下午四點,在走進證交所記者室召開重大 訊息前,力成董事長蔡篤恭已做好可能遭受輿論攻擊的準備。但最終堅持走上這個舞台,或許是他沒有選擇中的選擇。

「力成原來對紅色供應鏈是不害怕的。」蔡篤恭說。身為全球最大記憶體封測廠,力成手握全球前幾大記憶體廠訂單,加上在先進製程的技術領先,都不是陸廠三、 兩天可追上的。然而,蔡篤恭自信的語氣中,卻參雜著無奈,因為快速崛起的紫光整合的不只有中國供應鏈,也積極參股海外公司, 進行策略聯盟。「這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影響了。」畢竟,「台灣已經沒有記憶體產業。」他說。然而力成卻有高達九成營收來自記憶體封裝測試,除了主要客戶東芝 和美光分別在日本和美國;半導體產業龍頭英特爾則不只在中國大連設廠,也與紫光結盟。此外,紫光近期藉由投資硬碟大廠威騰,間接買下Flash記憶體大廠 新帝(SanDisk)。「我們客人在做結盟的動作,如果我們固守在那裡,最後也是被淘汰。」他很清楚,紫光將是影響客戶動向的關鍵變數。

把握機會,就怕DRAM歷史重演縱使這幾年蔡篤恭花費極大力氣與客戶們建立穩固關係,但終究形勢比人強,如今在記憶體產業裡,紫光既有野心,又有資金, 「如果我們不及早加入,我相信我們的競爭對手一定會想辦法切進去。」他直言,「在DRAM那時候,因為我們沒有很積極,政府最後也沒有下決心幫忙,所以 DRAM消失。如果這件事(指與紫光結盟)我們不做,我認為力成沒幾年也會消失掉。」在他看來,這是一旦錯過就再也無法回頭的關鍵時刻,而他最不希望看到 的,就是歷史重演。

反過來說,若能成功與紫光策略聯盟,不僅有利於鞏固客戶,力成也有機會在過去著墨較少的中國市場,取得較高的市占率。而紫光帶來的一九四億元資金,也將成為力成布局先進製程及擴大產能的強大動能。所以力成不但要做,還要比別人更早一步。

不是紫光過來,是我們去敲門當然,他完全理解外界對這項決策的擔憂,以及在情感面造成的衝擊。「對整個產業的經營者,心裡是非常矛盾的。」但他強調,自己 比誰都愛台灣,之所以做下這個決定,就是因為他相信,這才是對台灣最好的作法。「當你把錢拉到別的地方去,其實你是不能控制的,但別人的錢拿到台灣來,是 在我們控制底下。」他苦笑:「如果錢拿到別的地方你也怕,拿到你口袋你也怕,那就不知道要怎麼做了。」而蔡篤恭不認為紫光入股的意圖是為了竊取技術。實際 上,不同於輿論指向紫光兵臨城下,逼迫力成打開大門,這次主動去敲門的人,其實是力成。

就在數個月前,因為銳迪科的牽線,蔡篤恭主動提議要到北京與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會面。「我本來是想推我們大陸廠跟他們結盟,但大陸廠大家都是做不好才要跟人家結盟嘛,所以他就對這個沒什麼興趣。」然而這場會面,在趙偉國看到力成的財務報表後,起了化學變化。

蔡篤恭記得,趙偉國當下表示:「台灣的PE(本益比)只有十二到十三倍,但在大陸大概有五十、六十倍。」也就是說,若紫光能取得力成二五%的股份,就可以 將力成的獲利合併到紫光的財務報表,在中國股市的高PE帶動下,紫光股價可望走揚,對於資金的募集也就更容易。

「我講這個是沒人相信的,大家都把它放大成兩岸關係。」他急切又無奈地表示:「事實上發展是這樣起來的。」而且力成也不是過去以來,唯一一個去北京敲紫光 大門的人。「其實台灣所有競爭對手都去了。」蔡篤恭說,「這不是我想不想的問題,這是生存!」事實上,力成今年業績能夠頻創高峰,靠的就是二○○七年以 來,寧願犧牲利潤也要做的未來投資。

相同道理,如果用兩年後的眼光來看今天的決策,蔡篤恭有絕對自信:「你們一定會說,那個DK(蔡篤恭的英文名)眼光很好!」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