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靠紀律存小錢 掌握危機賺大錢 單薪家庭 五十五歲擁三千萬富足退休

2012-9-3   TWM



過去在國營事業上班的陳金芳,全家只靠他一份薪水生活,他何以能在五十歲前擁有千萬元以上存款,五十六歲時年領八十五萬元利息安心退休?

原來,我們只要及早產生四個覺悟,訂下明確目標,五十歲後真的可不必再為錢煩惱!

撰文‧謝富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五十六歲的陳金芳,用這首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詩偈作為自己現在生活的寫照。

如果這首詩偈讓你「霧煞煞」,看看陳金芳退休的日常作息,就明白了:早上七點半,起床吃完早餐後,去住家附近象山健走。

九點半回到家,休息片刻後,騎腳踏車去台北信義區某家號子看盤。

十二點半回家,與太太下廚做午餐,飯後看完書報小睡片刻。

下午四點,騎腳踏車健身。

下午五點半,陪太太上攝影課。

晚上六點半回到家,與太太、女兒共進晚餐,享受天倫之樂。

偶爾去銀行打開保險箱,為心愛的二十幾只價值不菲的古董錶上鍊擦拭;或受邀去知名錶廠和錶店為員工上課。

這樣的生活看似平淡,卻是大自在。陳金芳的人生座右銘正是:「生命可以不完美,但要幸福、自在!」他不諱言,自己五十歲後,就不再為金錢煩惱。而今他能享受日日好時節的瀟灑愜意,一切基礎都建立在財富自由上。

為了接受《今周刊》採訪,陳金芳特別列了一張自己的財產清單:除了保留約新台幣五五○萬元作為台股與外幣的短線操作,其餘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元平均配置在躉繳美元計價養老保單、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公債、韓國股市連動債保險、南非幣定存以及新台幣三年期定存。

「這是新加坡的理財專員為我規畫的,人家真的很專業,在如此低利息的年代,就是有辦法幫你生出每年三%到四%的穩定報酬。」陳金芳趁著到新加坡旅遊時,在 當地銀行開戶,現在每年坐領至少八十五萬元利息,「我與太太兩個人每年頂多花六十萬元,多出來的錢剛好可以拿來孝敬我母親,讓她每年出國玩。」陳金芳在國 營事業上班,但他沒有優惠存款利息,當過老師的太太,早在十五年前就辭職陪小孩子出國念書,也沒有享受到任何福利。之前家中所有開銷,都靠他包含年終與三 節獎金,一年約一四○萬元(退休前五年平均數)的固定收入支應。

覺悟一:存小錢靠紀律

存錢搭配跟會 三十二歲賺得第一桶金這份薪水得養家、養老母親、供女兒出國念書……對一個居住在台灣物價最高的台北市中產階級家庭而言,陳金芳竟能在五十五歲前還清房貸,並擁有三千萬元以上的現金,實在罕見。

這主要歸功於他在理財功課中的四個覺悟,每一個都讓他在人生不同的關鍵階段,財富累積大步前進。

陳金芳的父親從事除草劑代理生意,相當成功,但中年即因交際應酬過度,患上肝疾長期臥病在床。「我的母親很了不起,她白天在衛生所上班,下班後種菜養豬, 還要照顧我父親和三個孩子。」陳金芳說,母親不僅在節流上條理分明,帳簿巨細靡遺;在開源上更有一套,賣豬仔的錢成為家中經濟支柱,「我們家三個小孩從小 就要分攤很多農務。」母親辛苦持家的榜樣,深深烙印在陳金芳的腦海中。

為了分擔家計,陳金芳從台中一中畢業後,以師範大學為第一志願,讀完師大物理系,拿到每月八千元的獎學金,進入清華大學核子工程所攻讀碩士。

「從讀大學開始,我就很愛賺錢,經常兼完家教後回到寢室,已過了熄燈時間,只好拿著書本到餐廳念書。」求學時期,陳金芳的收入已與一個上班族相當,卻沒存 到錢。他搔搔自己後腦勺害羞地說:「因為我很喜歡一個女孩子,為了追求她,錢幾乎都花光了!」他自嘲說,「這大概是我這生賠最慘的一筆『投資』。」當完兵 出社會賺錢後,陳金芳自我要求至少把收入的二分之一存下來,參加同事的互助會。結婚後,他與太太商議,決定把家庭財務大權交給「最愛錢」而且「最懂錢」的 人處理。「那個人就是我,我管錢後第一件事就是:太太與我每天最多只能帶兩千元出門,這樣可以從支出源頭控管,也達到『彼此牽制』的效果。」陳金芳說道。

就這樣,一對上班族小夫妻,靠著紀律嚴明的存錢與跟會,才五年多,陳金芳三十二歲那年就存到第一桶金,在台北市買了戶小套房。數年之後,他賣掉小套房,在台北市信義區再購置一戶三十幾坪的公寓,居住迄今。

覺悟二:學經驗靠實戰

搭上瘋股浪潮 「最多買一半 獲利存一半」除了跟會,陳金芳也搭上一九八○年代末期全民瘋股的浪潮。「我鑽研當時最熱門的波浪理論,還滿準的,現在就不怎麼管用了。」他說。

一九八八年,證所稅復徵導致台股連續大跌十九天,陳金芳第一次遇到投資大考驗。「我大約有三十幾萬元的股票部位,眼睜睜看它每天一直跌,無法執行停損,就 一直抱到加權指數二千多點!」但是,這一波崩跌危機,陳金芳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再拿二十幾萬元加碼買進太設、國建、亞聚、彰銀等原本套牢的股票。

「我不知道那算不算危機入市,那時候我認為,台股無量下跌,其實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只是股民恐慌情緒使然。其次,我抱著要與我的持股長期抗戰的心態,所以錢就這麼砸下去了!」陳金芳解釋說。

結果,八九年至九○年,台股展開有史以來最瘋狂的牛市行情,陳金芳在這波行情中大賺數倍。雖然九○年台股從一二六八二點歷史最高點再次崩跌至二千多點,陳金芳卻僅受輕傷;之所以持盈保泰,他歸因於「最多買一半,獲利存下一半」的關鍵心法。

「買股絕不買滿,一定留一半的現金;每當賺錢時,把至少一半的獲利存起來,或用來多繳一些(當時利率較高的)房貸。」他解釋,「這是克制貪婪,對無知保持 警覺性最簡單的方法。」因此,即使在最高點一萬二千多點,他在獲利後持續減碼,因此台股部位也僅占總資金不到二成,所以後來崩跌時,損傷有限。靠著台股的 獲利與本業薪資儲蓄的累積,在四十三歲那年,他的現金部位首度突破了五百萬元。

覺悟三:守財富靠分散

投資外幣 只要利率夠高就不擔心不賺隨著資產的成長,陳金芳亟思分散風險之道。「因為女兒出國念書,接觸到了外幣,結果為我投資理財又開了一扇窗!」陳金芳投資外幣 的心法很簡單:先看利率,再看匯率。只要利率夠高,除非這個國家垮了,否則只要耐心等待,總有賺回來的一天。

二○○三年,他陸續把一半資金轉往外幣定存,分別買進紐幣(當時利率七.一%,新台幣定存利率僅二%)、澳幣(利率六.五%)與英鎊(利率六.二%),買進總金額達新台幣二百多萬元,一直抱到○六年才陸續出脫。

三年間,三種外幣帶進高達新台幣七十五萬元的匯兌及利息收益,同一期間如果只放新台幣定存,利息僅十二萬元。

四十二歲至五十歲,也是陳金芳職場最輝煌的時刻,職級與薪資每年提升。他記取父親生前的教訓,遠離不良嗜好,培養收藏古董名錶興趣,怡情兼保值;加上股市與外幣投資獲利,不僅繳清了房貸,也讓現金部位在五十歲前達陣一千萬元。

前幾年金融海嘯後,台股跌到四千多點,陳金芳又複製一九八八年證所稅事件賺危機財的手法,加碼二百多萬元買進台股,兩年多淨賺超過一倍。同時間他也趁低加碼澳幣與紐幣,獲利兩成以上。

「每個人一生會遇到好幾次市場崩盤的機會,你能不能掌握機會,不是靠運氣,而是在考驗你平常資產配置的基本功有沒有做好,有沒有累積足夠的理財知識,讓你有膽識危機入市。」陳金芳說。

覺悟四:賺大錢靠危機

趁金融海嘯加碼 兩年賺一倍「與其想靠買樂透發財,不如好好地學投資理財,一生中只要掌握住二至三次危機入市,就可以少奮鬥好幾年。」去年,陳金芳任職的國營企業推出優退方案,他衡量女兒已經出社會賺錢,自己的老本光靠每年孳息就可輕鬆過活,於是申請退休。

「人生就是三個二十五年,第一個二十五年被呵護;第二個二十五年要照顧別人,累得像頭牛;只有第三個二十五年才能做自己。」「我有好多夢想要實現啊,要當志工、做公益,把自己的專長與財富做更有意義的運用。」陳金芳感性地說。

想好要怎麼過人生的第三個二十五年了嗎?從訂定五十歲不必為錢煩惱的目標開始吧!

陳金芳

出生:1956年

現職:已退休

經歷:國營事業中階主管

學歷: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研究所

退休後把大部分資產

放在養老險

──陳金芳現有資產配置

35%躉繳型養老保險

10%南非幣定存

12%新台幣定存

18%紐幣計價澳洲昆士蘭州政府債

10%台股短線操作

10%澳幣定存

5%其他

關鍵四覺悟讓陳金芳財富大躍進

覺悟一:

父親臥病在床,家中財務吃緊,從母親處學到存小錢也能理出大財富的道理。

32歲,存到第一個100萬元。

覺悟二:1988年證所稅復徵,股市連跌19天,股票套牢。因及早學習投資,從犯錯中摸索致勝方法,在台股第一次登上萬點後,獲利逾200萬元。

43歲,存到第一個500萬元。

覺悟三:懂得分散與多元化資產配置,是守富的不二法門。將一半的投資資金轉往外幣定存,匯差與利息兩頭賺。

49歲,存到1000萬元。

覺悟四:

掌握危機入市機會,可讓人生少奮鬥好幾年。金融海嘯逢低買進台股及原物料國家外幣,平均獲利一倍以上。

55歲,年領85萬元利息快樂退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5

抱對股、穩穩賺 五十歲擁億元退休 侯昌明、佩甄的投資密技大公開

2014-01-06  TWM
 
 

 

藝人侯昌明近期出版新書,公開他近二十年來的投資理財絕活,這次《今周刊》邀請曾經是他八大電視台同門師妹,且也是理財高手的佩甄,一起暢談各自專精的投資心法!

撰文‧楊寶楨

侯昌明、佩甄,兩位都是精通投資理財的藝人,前者在股市投資上頗有心得,正邁向億元富豪之路;後者則是勤於看房,目前手上有五戶房子,身價直直漲。

過去他們同為八大電視台旗下藝人,私底下經常交流投資心得。在《今周刊》邀約下,兩人特別同台大談理財「勝」經。以下為侯昌明以及佩甄分享的內容。

問:在股票投資方面,請兩位分享各自的操作策略,有無最成功的例子?

侯昌明答(以下簡稱昌):在兩個小孩大概半個月大時,我就幫他們開一般銀行戶頭及股票證券戶,我幫孩子買的是高殖利率、相對穩定的股票,希望累積未來的教育金,其實很多龍頭股票都有此特質,例如中鋼、中華電信等,每年穩定配息,另外,ETF如台灣五十也很穩定。這種股票買進後,一方面可享受股價上漲的資本利得,另一方面還有股息股利,比較穩當。

至於我個人,因為可承受比較大的風險,所以會配置部分高風險的股票在其中,但這類股票也絕對不會超過整體的三成。尤其我喜歡穩健中帶成長的股票,比如說崑鼎、可寧衛,都是環保概念股,且在台灣的市占率極高,又有穩定配息。

另外,觀察未來趨勢,例如汽車類股,二○一三年下半年到一四年一片看好,如果又可以連結到中國大陸的市場,那就是首選。

過去在股票投資上,我一直以為賺一倍已是相當好的成績了,但最近抱了一檔股票:汽車類股裕日車,我已經持有三年半、快四年的時間,是目前持有最久的一檔股票,當時買是七、八十元,今天(十二月二十六日)收盤價四三五元,還不包含每年的配息,不只中間都沒有賣,還繼續加碼。

為什麼可以持有一檔股票如此之久?因為就我的觀察,台灣開車人口數,大約兩個人有一個人,大陸一線城市很多車,但是二、三線城市正在起步,人口數很龐大,整個中國統計下來,大概十個人才有一輛車,如果要到台灣這個程度,你可以想像它的商機有多大。

那什麼時候該賣?那就要去追蹤裕日車每季公布的財報,如果超過兩季與去年同期相比都在衰退,或是季季衰退,就表示成長動能出了問題,這時候就要出場、不要眷戀。但如果是非經濟因素所造成的下滑,比如一二年年底釣魚台事件所造成的抗日潮,讓業績受影響,就無須擔心。而我個人認為,大陸車市的動能不會在兩、三年內結束的。

股票賺別全賣出 保留一半佩甄答(以下簡稱甄):我的個性沒辦法像昌明哥那樣,所以如果有賺錢,我習慣先賣一半,至少先落袋;但因為看好,心態上不怕加碼。

舉例來說,我九十元買一檔股票,漲到一三○元全部賣掉,後來漲到一五○元,我一定不敢再買,或者說,不甘願在這個價位買進。要克服這樣的心理,我的作法就是先賣一半;賣了一半,一方面能讓自己落袋為安,就算接下來股價跌了也不會怨嘆,另一方面,因為還持有一半,若股價繼續上漲,我也可以繼續加碼,不怕整體的持股成本太高,所以我滿建議大家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操作。

問:房地產部分,有無較成功的例子可以分享?

甄:現在有空我就會去看房子,比如說錄影中間有一個小時的空檔,就去看房子。如果是要投資,我會以預售屋為主,但因為最近大家看衰房市,所以相對保守些。但不管怎樣,就是要買在「蛋黃區」,即使是桃園,我們也買在中正特區;台北市的話,蛋黃區已經貴到買不起了,就得看蛋白的區塊,當然要精挑細選好地段的房子,房價起伏才不會太大。因為買的是預售屋,所以我們會找比較大的建案,比較有信用的建商。

買預售屋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剛開始只要五%簽約金,頂多短期內需要再付一○%的金額,比較容易做財務上的安排,對我們來講負擔較低。之後如果房價上漲,或是有人有需求,就可以拿出來賣。最近我們才剛拿第一個預售屋出來賣,是桃園剛蓋好的一個建案,從原本一坪二十八萬元,到現在可賣到三十五萬元,順利的話,應該可以賺三成吧!

昌:以前從來沒有從投資的角度去買房子,大概是在○八年金融海嘯時,剛好我們也有需求,孩子要念書,為了學區買了套房,當時一坪四十萬元左右,雖然並不便宜,但那個價位已是這幾年來的最低點。回頭去看,當時連車位加起來差不多七百萬元,現在都是上千萬元的開價了,但我比較膽小,大概賺一百萬元就脫手。

很多年輕人都說存不了錢,但我覺得買房子是強迫儲蓄的好方法,當你有房貸時,一定是竭盡所能先繳房貸,剩下的才拿去過生活,差別在於你有沒有辦法存到第一筆頭期款。其實三十歲前設立階段性目標,努力工作,兼差也好、日子過得苦一點也好,就是想辦法存下一筆頭期款。

可能有人會說頭期款要兩百萬元、五百萬元,很難!但沒有人規定要大房子啊!你可以買套房;台北市買不起怎麼辦?你可以往桃園、台中走。

問:在家中,兩位在財務上扮演的角色為何?夫妻理財之道為何?

甄:我跟先生的財務是分開來管理,我的錢以保本為主,買房產居多;他的錢是衝刺拓展事業或投資。所有的生活開銷、教育經費、小孩的儲蓄險由他支付,因為他是一家之主嘛!我這邊存到一大筆錢的時候,會去做房地產投資。我跟他說,我的田宅宮很飽滿,一定要給我買,我買的都會賺!

先生的診所去大陸拓展已經四年,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都有合作的診所,不過他的終極目標是做管理職,所以積極培養新血,不吝傳授技術,希望讓醫美更普遍。

昌:我們家的投資一定是我管,家庭支出一定是太太雅蘭負責,但我也與她取得協議,不能把家裡活存的錢,全部挖光拿去投資,所以協議出一個數字,這個數字是底線,不能動的,萬一有突發狀況需要用錢,才可以調動;如果超出這個數字以上,我是可以拿去投資,但也會基於尊重,讓她知道我買什麼。

問:兩位怎麼幫自己的小孩建立金錢觀念?

昌:小朋友現在一個八歲、一個十歲,這次聖誕節,是第一次讓他們知道沒有聖誕老公公這件事,他們很失望,但我們仍會帶他們去買聖誕禮物,他們也很懂事,以前他們希望聖誕老公公可以送會發射子彈的槍或娃娃,那些玩具一買可能就一千元。今年他們知道聖誕老公公就是我的時候,他們到玩具店反而下不了手,看了一下價錢,八百元、九百元,他們跟我說真的很貴,再看看,結果最後只買了巧克力。

甄:我一定不會讓他們覺得一切得來容易,給他們一個觀念,「你一定要有付出才有收穫」,不能隨便他們要什麼就有什麼。

像他們今年就沒有聖誕禮物,因為已經有很多活動都拿到禮物,例如學校有聖誕老公公拿小禮物給他們,所以我們家就沒有再給他們聖誕禮物,沒道理聖誕禮物一拿再拿!

昌:第一步是讓他們認識錢,因為他們剛開始只知道要什麼,但是要什麼是需要錢的,那錢是什麼?就要讓他們認識;再來第二步是讓他們認識儲蓄這件事,真的就是要從他們一出生就一點一滴累積觀念,像他們念幼稚園時,我如果去錄影,有機會就會帶他們去,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在做什麼,賺錢是辛苦的,而不是伸手就有。讓他們接觸大人的世界,慢慢就會懂了。

夫妻可各自管理財務 也可建立「共同帳戶」「夫妻最難談的就是錢。」曾經協助數百個家庭,化解疑難雜症的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說,婚前談戀愛時,雙方就要了解對方的消費習慣與價值觀,並對「富足」有相同認知,否則日後離婚機率高。

在邱正弘的實務經驗裡,十對夫妻中,只有一對願意開誠布公,把自己的錢當成對方的錢,在多數夫妻希望「掌控資源」的前提下,雙方不妨建立「共同帳戶」,其他各自管理。他以自己為例,透過共同帳戶支付的費用包括房貸、基金、保險等,每月再撥固定費用作為家庭生活開銷,這部分完全由太太掌控,自己則不過問細節。

邱正弘觀察,藝人因收入不穩定,經常犯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毛病,事實上,藝人的收入有變化大的特性,更須「存穀積糧」。他建議,藝人收入豐厚時要多儲蓄,把收入分成四等分:投資錢、保命錢、投機錢與賭博錢。

「投資錢」需要持續、長期累積,要有策略地管理這筆資金,約占資產二分之一;「保命錢」是因應不時之需,至少要準備二年生活開銷的費用,約占資產的一成至一成五;「投機錢」與投資錢的差異是:投機錢沒有持續性,它可能是副業投資或買包包、手錶等,占二至三成;最後是「賭博錢」,就算這筆錢全賠光了,也不會感到難過,因此,不得超過總資產的一成。

(劉育菁)

佩甄

出生:1976年

現職:主持人、演員

經歷:旅遊節目外景主持人、三立電視台幕後工作人員學歷:美國中央華盛頓州立大學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侯昌明

出生:1969年

現職:電視、電台主持人

經歷:演員、廣播電台主持人學歷:實踐家專(現為實踐大學)家庭:已婚,

育有一子一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8

月光男做對三件事 36歲擁千萬身價沒有高薪、從零開始 八年大蛻變

2015-10-26  TCW

從月薪三萬元的月光族到擁有上千萬元資產,王柏智懂得「借力使力」買房理財,二年賺一倍;又懂得「以錢滾錢」,在基金、房市持續累積數百萬元的財富,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窮小子翻身的無限可能。

我沒有好家境、好學歷,曾領著每月二萬五的低薪,還得負擔房租、學貸、孝親費,滿腦子只想著安分守己努力工作,卻一直陷入存不到錢的無限輪迴……。」說話 的王柏智,今年三十六歲,現在是月薪五萬元的科技業產品經理,但目前他除了銀行戶頭有兩百萬元閒錢用於基金理財之外,更已在日本擁有千萬元房產;對照六年 前,他還是存款不到三十萬元的窮小子,隨著在理財觀念與方式的大轉念,讓他在財富累積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如果你不花時間用錢賺錢,創造你想要的生活,未來你就得花更多的時間,去應付你不想過的生活。」這是王柏智在投資理財課堂的筆記上,寫下對自己勉勵的話。

家道曾中落

無理財概念 27歲前是月光族的確,沒有名校光環、從事的也不是高薪的工作,更沒有富爸爸與富媽媽的幫助,對一個二十七歲以前都還是入不敷出的月光族來說,如果沒有做 出「改變」,實在很難脫貧,累積千萬元的資產。低調的他說,自己距離億元目標還有很大的空間,不願拍照曝光,只願意用真名勉勵和他一樣想要變有錢的年輕 人,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生只要多花點心思,財富的格局就會大大不同。

老家在彰化的王柏智,家中有四位兄弟姊妹,做木工起家的父親,曾是月入數十萬元的裝潢包工,兒時生活還算寬裕,無奈在他國三那年,受到大環境的衝擊,父親 失業,家中負債千萬元,全靠變賣家產與母親經營早餐店維持家計,那時面臨家道中落的王柏智,一心只想在高職畢業後,盡快進入職場。

但或許是童年舒服的日子過慣了,家裡也沒有灌輸太多理財的觀念,王柏智說,除了急著把賺來的錢還清二十幾萬元的助學貸款外,二十七歲前,他幾乎就是零存款的月光族。

理財第一事

設立專戶 強迫儲蓄

原來,他二十一歲退伍後,進入現在的公司, 從月薪二萬五千元的產品助理開始做起,就連亞東技術學院的學歷,也是透過半工半讀,必須申請就學貸款才能完成,「無奈每月光是房租六千元、生活費八千元, 再加上孝親費,每月三千元還學貸,月薪二萬五千元,根本不夠用!」「後來薪資調到四萬元,但工作壓力變大,犒賞自己的行為更多,花錢更不手軟,旅遊不夠錢 就刷卡,幾萬元的筆電費用太高,就分期付款,賺來的錢,除了房租與生活費,剩下統統拿來繳卡費,就這樣持續當了多年月光族。」二十八歲,是王柏智財富的重 要轉折點,「那時我面臨了重要的抉擇,第一是到澳洲打工,看能不能多賺一點錢;第二就是留在台灣積極存錢理財,開始為結婚打算。」而他選擇了後者。

當時為了存錢,王柏智開了一個沒有提款卡的帳戶,「每月薪資一匯進來,扣掉一萬元的租金與生活費外,其餘的錢全部匯到這個帳戶。」他回憶,好不容易存到三 十萬元,二○○六年看到報章媒體說新興市場有很好的投資機會,他開始定期定額買進了拉丁美洲與新興市場基金,○七年單筆加碼進場,沒想到原本賺錢的基金, 受到○八年金融海嘯的拖累,一度讓他慘賠三成。這次教訓讓他學到了停利的重要性,也是他後來學習聰明理財的濫觴。

金融海嘯讓他的基金大賠,每月至少存下一萬元的習慣已經養成,同時也持續定期定額扣款投資基金,隨著○九年全球各類資產價格快速翻揚,王柏智的基金帳戶也很快恢復元氣,這份穩定感,給了他開始採取更積極理財的勇氣。

全球進入實質低利率時代,王柏智動起了「借低買高」的念頭。誠如暢銷書作者《富爸爸與窮爸爸》羅伯特.清崎曾經提到的概念:「低利率時代,就是善用財務槓桿,擴大現金流的最好時機。」

理財第二事

買房好負債 產生現金流

一一年,三十二歲的王柏智做了一項大膽決定,就是信貸近百萬元,作為買房的頭期款,在新北中和環球影城附近以總價三四○萬元,買下高樓層、可以遠眺一○一大樓美景的十五坪小套房,他當時看好那裡的生活機能佳,交通方便,未來有很大的增值空間。

當時買屋並非王柏智「神來之筆」的莽撞舉動,而是他從財經書籍中體悟到「好負債與壞負債」的觀念;他自我反省,在二十八歲以前,自己過度消費就是所謂的 「壞負債」,這些壞負債持續侵蝕他的現金流,但若買到具有增值空間的房子,那麼房貸就是他的「好負債」,雖然每月依舊要繳付現金,但卻能讓個人資產持續上 升,當成自己的「小金庫」,未來甚至還能創造更多的現金流。

王柏智當時的盤算是,他月薪五萬元,房貸月繳一萬五千元,但自己在外租屋每月租金也要一萬元,換言之,多貼個五千元就能擁有自己的房子;而就算不自住,當 包租公每月也可收一萬八千元,不但足以支應房貸,甚至能夠補貼自己的租金;至於信用貸款的利息負擔,則期待透過已逐漸走上軌道的基金操作賺回來。

這戶王柏智的「小金庫」,的確為他帶來人生第一桶金,因為他在一三年以總價超過六八○萬元賣出時,整整賺進三四○萬元,而從目前附近六百萬元的成交價來看,他幾乎是賣在相對高點。

而他之所以賣掉房子,主要是研判台灣房市未來有下修空間,目前並非投資好時機。

雖然在台北投資房地產的難度提高,但他並未讓手中的獲利變成「呆存款」,而是持續尋找適當的投資新標的。去年十一月,他看好日本房地產未來的發展,在東京鐵塔附近的港區以相當於新台幣一○八○萬元的總價買房。

這戶保證帶五年租約、每月租金合台幣三萬三千元的房子,扣掉租金收入後,王柏智每月還須繳交二萬元房貸;即使如此,若以截至十月十六日附近成交價計算,房 價漲幅已達一三%,才不過一年,帳面獲利一四○萬元,若以投入近四百萬元頭期款與已繳交的房貸金額計算,獲利已達三成。

理財第三事

基金波段操作成功 年賺二成屢次採用槓桿搶進房地產有成,背後的重要財務基礎,除了存錢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王柏智在此期間已找出了「靠基金提款」的常勝心法。「我很感謝 我的投資教練,在她的基金與房市理財調教下,我的財富增值有了不同面貌。」王柏智口中的「投資教練」,是啟富達國際總經理趙靜芬。

在她的調教下,王柏智在基金波段操作上功力大增。他以一四年操作的富蘭克林坦伯頓生技領航基金為例,光是一檔基金來回波段操作,就在一年內創造近二○%報酬率,幾度成功的單筆波段操作,讓他滾出二五○萬元的基金部位。

分析王柏智的基金投資邏輯,首先在於判斷市場資金的當下態度「是否勇於冒險」,他通常會觀察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美元指數與VIX〈恐慌指數〉的走勢變化, 比方說美元指數下跌、VIX下滑、道瓊工業指數上漲,搭上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揚時,通常就代表市場資金現階段風險意識較低,相對願意搶進波動性較高的 資產,此時即可進一步留意股市買進訊號,反之,則可留意賣出訊號。

觀察基金買賣進出時點,王柏智主要從指數的技術面著手,可從指數波浪形態往上、帶量突破整理平台、站上二十日線,在技術指標則可觀察,當DIF突破 MACD呈現黃金交叉搭配柱狀體翻正、KD黃金交叉,或指數與上述指標低檔背離等布局買點;反之,則可視為反轉賣出的訊號。

展望未來,王柏智看好陸股短線有止跌反彈機會,此外,他也正等待美股反彈後的落底訊號,一旦止跌回穩,他才會布局醞釀跌深反彈的生技股基金,畢竟力求資產效率化,是他加速財富累積的最高宗旨。

窮小子翻身絕招

1.開一個沒有提款卡的帳戶2.投資房產,累進第一桶金3.找到投資教練,慎選好基金讓資金效率化,王柏智靠3步驟挑賺錢基金

步驟1

閱讀新聞,追蹤看好市場從StockQ瀏覽近半年的重要新聞與未來重要事件,找出強勢的區域與產業。因這個習慣留意到中國上證指數與美國NBI生技指數。

步驟2

觀察重要經濟指標

觀察重要市場指數,例如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美元與歐元指數、VIX恐慌指數都是重點觀察指標。例如象徵避險資金動向的歐元尚未貶值,代表落底訊號尚未出 現。若從VIX指數觀察,其與MACD柱狀體呈現低檔指標背離,將可望回測年線打第二隻腳,一旦VIX止跌反彈,美股將持續震盪,故即使看好美股,仍須留 意買進時點。

步驟3

從技術指標找出未來看好標的從技術線形來看,以周線判斷長線多空,日線做進出依據,觀察買進訊號,當股價帶量突破趨勢線、整理平台或站上20日線,在技術指標DIF突破MACD呈現黃金交叉搭配柱狀體翻正、KD黃金交叉,或股價與上述指標低檔背離等,都是布局買點。

以上證指數為例,隨著股價站上下降趨勢線、10日、20日線,加上KD低檔黃金交叉,近期出現買進訊號,標的以與A股高度連動的ETF如上證2X、滬深ETF或是A股純度較高的基金。

撰文 /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79

【汽車籽】27歲擁11個車牌 駕駛王最愛踩單車

1 : GS(14)@2018-02-28 07:36:46

一頭金毛,以為是「口花花」的貨車司機,卻原來是要求嚴格的單車教練。

【汽車籽:軸芯人物】經典政府交通安全宣傳片,見到「大哥」一邊耍關刀,一邊講:「『駛』出真功夫,方為大師傅。」不過大家有沒有想到,真正的「駕駛大師傅」可能是一位90後?他差不多「乜車都識揸」,基本上可以考到的11個類別車牌都已取得,就連被人輕視的單車,也特意越洋進修,擁有由相關英國專業機構頒發的教練及裁判資格,更曾在國際級室內單車賽充任領航員,可說是真真正正「多功能大師傅」。


現年27歲的陳政烜(Fasi),跟好多香港年輕人一樣,鍾意玩、鍾意旅行、鍾意在不同社交媒體和朋友分享生活點滴,不過他有一項「特殊技能」,就是差不多能考取的駕駛執照,都悉數擁有,有時間更會揸小巴、的士賺外快。


Fasi有時會揸小巴,雖收入較少,但壓力比的士輕。

曾在夜間揸的士時,他身歷電影橋段,「本來打算收工,怎知遇上穿了羊水的大肚婆截車,於是火速將她安全送到指定醫院。」

曾經在朋友的貨運公司客串駕駛貨櫃車,足證屬於「師傅級」。


自小愛車 18歲考牌「一take過」

Fasi自小愛車,不過更加熱愛駕駛,滿18歲便即刻「飛身」報名考牌,率先過關的是輕型貨車(2號牌)及電單車(3號牌)。「拿取了這兩項資格後,也會獲得私家車(1號牌)及機動三輪車(22號牌)駕駛執照。」換言之,Fasi未到20歲已擁有四種車型的駕駛執照。步入社會工作後,Fasi發覺身邊很多人都覺得考車牌好難,但他覺得不算甚麼一回事,「我學業成績不突出,惟獨駕車有點天份,能從中獲得滿足感,而且只需付510元便可獲得學習駕駛執照,能夠在一年有效期內盡情考取車牌,實在很划算。」基於一個如此簡單的原因,擁有1號及2號牌滿三年,符合運輸署定下的要求後,Fasi便開始盤算要盡快考取其他車牌。有了目標,便付諸實行。第一個目標是各式貨車,當中包括中型貨車(18號牌)、重型貨車(19號牌)及掛接式車輛,亦即是「貨櫃拖頭」(20號牌)。說自己有駕駛天份果然不是瞎說,因為Fasi以「一take過」姿態,橫掃這三項駕駛考試,短時間內便在駕駛執照上多加三項可駕車輛類別。


貨車類別的路試都是「一take過」合格,他認為跟讀書考公開試一樣,要清楚考試要求。

鍾意單車,自然也會喜歡電單車。

曾擁有不同款式的公司車,對目前使用中的平治Sprinter最滿意。


曾經在國際級室內單車賽出任領航員,頂級好手都要跟在他之後。


自認讀書唔叻 巴士的士牌要take2

不過真正的難關在這時出現,巴士路試及只需考筆試的「的士牌」,Fasi卻失手而回,未能以全部「一take過」的完勝姿態完成壯舉。始終駕駛載客為主的巴士(包括9號牌私家巴士及10號牌公共巴士),對司機的責任要求始終較大,「考牌官」手緊一點實屬正常,至於只需用電腦作答筆試的「的士牌」(6號牌),自言讀書成績不好的Fasi在此失手也算是合理,慶幸他很快作出第二次嘗試,最終也順利過關。基本上可以考到的11個類別的車牌,Fasi都已順利取得,只餘下傷殘者車輛(15號牌)、政府車輛(16號牌)、專利公共巴士(17號牌)及特別用途車輛(21號牌)這四種需要特定身份才可考取的駕駛資格,未有列在他的駕駛執照上。考到不同的商用車牌照後,Fasi理所當然便去應徵各種相關司機工作,目前他會不定時兼職的士或小巴司機,也曾在朋友的貨運公司客串駕駛貨櫃車。不過,Fasi擁有另一項更少人擁有的專業資格,就是專業單車教練及單車裁判。


基本上可以考到的車牌,只有27歲的Fasi都已取得。

Fasi(後左)遠赴英國修讀單車教練及裁判課程,希望將專業的單車知識帶來香港。


負笈英倫進修 上單車教練及裁判課程

由於自小熱愛踩單車,所以雖說讀書唔叻,Fasi卻毅然負笈英倫,到當地修讀不同級別的單車教練及裁判課程。「好多人都看輕了踩單車,以為平衡到、前進到就算識踩,事實卻是遠比想像中嚴格。」Fasi指英國交通部對「識得踩單車」有嚴格的定義,簡單而言就是要完全控制到單車。「很多單車意外都是因為踩的人控制不了部車而引發,簡單如煞車也未識。揸車只需踩brake,但要煞停單車要操控兩個煞車把手,其實需要更高的技術。」
Fasi目前的正職,就是與拍檔營運單車培訓機構「形動單車」(Invis Cycling),主辦各式單車教學課程,當中包括以特聘教練身份到校園教導正確單車技術,也會幫手培訓校隊或具潛質的單車手。訪問當日,Fasi便跟拍檔Ray到上水鳳溪中學,為即將出賽的校隊「加操」。只見他熟練地駕駛公司車到場,他們曾擁有不同款式的車,但對目前使用中的平治Sprinter最滿意,「它比一般客貨車提供更強載貨能力,而且乘坐舒適程度好到唔似客貨車。」從車尾卸下單車及訓練用品,轉個頭又以嚴厲的語氣指示學生要「肉緊啲」加速、留意路上其他車輛……很難想像到他同時是一名兼職的士、小巴、貨櫃車司機,或者這就是目前流行的所謂「斜槓青年」(Slash,即擁有多重職業或身份)生活方式吧!



Fasi有時會以特聘教練身份到校園教導正確單車技術。

Fasi也會出任私人單車教練。



形動單車 http://invis.hk


採訪:莊達民攝影:蕭志南(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27/203160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