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篇》 開源節流、理性投資 三十歲前賺進兩桶金長抱「黃金十檔」開名車住千萬宅

2011-1-31  TWM




要想怎麼收穫,就先得怎麼栽!大學時代就開始半工半讀的鄭嘉蕙,很早就懂得開源節流的道理,二十六歲賺進人生第一桶金後,接著開始投資理財、買房,目前已坐擁名車與市價兩千萬元的房產,開啟她迎向富足的人生之路。

撰文‧林心怡

「我一直主張,人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替累積財富預作準備。」張著一雙靈活的大眼睛,今年四十二歲,任職遠東百貨公關處襄理的鄭嘉蕙,說話速度飛快,正如同鄭嘉蕙總是快速立定目標、全力以赴的作風,靠著薪水與兼差,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進而理性投資、買房。

如 今,鄭嘉蕙住市價近兩千萬元的北市好宅,出門以賓士代步,生活富足的程度,羨煞不少同儕友人。原來,早在就讀文化大學中文系時,從大一開始,當大多數同學 都還在享受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涯時,鄭嘉蕙就已在雜誌社工讀,寫文章賺外快,自給自足。畢業時,還能同時拿到中文、新聞系雙學位,並存到人生第一個五十萬 元,爽快地買了輛車犒賞自己。

「同學們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平均僅有二萬多元,但我當時月收入就已經有近十萬元了!」鄭嘉蕙笑著說,當年在《大成報》時,她不但接了早、晚各一班的編輯工作,還利用空閒時間,接下其他雜誌社的各種大小書稿案子。

三 年後,即使是在聯經報系工作,鄭嘉蕙仍不改作風,白天在《聯合晚報》、晚上在《民生二報》(後來的《星報》)做編輯的工作,「算算最高紀錄,我這段時間一 共兼了三.五份的工作,在報社工作時間,從早上九點一直到凌晨一點,幾乎眼睛一睜開後的時間,全花在工作上!」富足邏輯一:投資龍頭股「看好它」或許正是 因為忙到幾乎沒時間花錢,對於物質上的誘惑,鄭嘉蕙在踏入社會之初,就已「產生抗體」。一九九九年時,在《民生報》開始轉任精品線記者,即使每天須接觸各 種名牌精品,但鄭嘉蕙卻始終顯得興趣缺缺,她回憶當年,物質欲望偏低的她,月花費往往不會超過五千元。

如此極端到徹底的「開源」與「節流」,讓她畢業四年後,在二十六歲那年,就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二十八歲就有逾二百萬元的存款。

而 在台股狂奔的九○年代,當時任職聯經報系的鄭嘉蕙,在《聯合晚報》同事「牽線」下,買下人生第一檔股票||中鋼,她笑著說,自己是個超長線的投資人,她甚 至常自我調侃道:「我從來沒想過有天會跟中鋼分手!」原來光是中鋼這一檔股票,鄭嘉蕙就持有十八年,靠著逢高調節、逢低補回,加上每年穩定的配息,獲利已 達百萬元以上;至於投資時間較短的,例如玉山金、遠百,投資年限也已經有二、三年,獲利也分別高達三倍與二倍。

分析鄭嘉蕙的投資邏輯,「鎖定獲利佳、產業前景好的幾檔龍頭股就好。」觀念頗類似「股神」巴菲特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並且看好它」。

在此邏輯之下,「在將近二十年的投資生涯中,我挑了十檔股票作為『長期飯票』。」細數她口中長線持有的「黃金十檔」股票,除了上述三檔股票,還包括台塑、巨大、鴻海、台積電、佳世達、統一超、中華電。

鄭嘉蕙以「最高規格」對待這些「長期飯票」,「這些股票的任何消息,我都會加以記錄,仔細研究股價走勢與消息間的變化,長期下來,對這十檔股票的『股性』非常熟悉。」而這些股票也大多「很爭氣」,幫她賺到四○%至五○%的報酬率。長年下來,鄭嘉蕙股市獲利累積接近千萬元。

「選對股之後,買進價格漂亮最重要!」鄭嘉蕙說,摸清股性的好處,就是知道相對高低點的位置。「例如中鋼長線的鐵板價就在近二十元左右。」因此,只要中鋼股價見到二字頭,鄭嘉蕙就會分批布局、長線持有,果然讓她累積不少財富。

只是,鄭嘉蕙迎向富足的人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她曾歷經《民生報》結束、失業與房貸申請四處碰壁的窘境,所幸早期的打拚「存糧」,與人脈專業的累積,還足以應付當時失業、房貸因信用遭質疑的人生低潮,並且順利轉業成功。

富 足邏輯二:及早規畫與努力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鄭嘉蕙眼見房價夠低,又有結婚打算,便以近三百萬元的自備款,在台北市文山區 買下總價八百萬元,三十五坪附雙車位的房子,經過幾年的增值,轉手獲利近三百萬元後,同樣在文山區換屋,以一八○○萬元買下五十四坪的住屋,若以該區住 宅,目前每坪成交價約四十幾萬元計算,房屋市價至少逾二千萬元。不到兩年,潛在獲利又有二百萬元以上。

對照許多昔日同學,現在還在大嘆買不起房子,抱怨著經濟壓力沉重。現在生活相對寬裕的鄭嘉蕙,覺得自己在理財上及早努力與規畫有了回報,因為在金錢上的富足跑得比同儕快,使得她有更多一點的銀彈與時間,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鄭嘉蕙

出生:1969年

現職:遠東百貨公關處襄理經歷:《民生報》記者、《大成報》編輯學歷:文化大學中文、新聞系雙學位

鄭嘉蕙的富足之鑰

開源:努力兼職賺外快,累積投資資本。

節流:從生活與工作習慣中及早養成對於物質誘惑的「抗體」。

投資:建立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把握低檔買進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61

5歲前做對9件事 我的存摺多1000萬

2011-8-29  TWM




在為工作埋頭苦幹的你,因為吝於 抽出一點點時間,為自己的未來打算著想,而不自覺地落入窮忙族。

其實,貧與富往往就在一念之間,看看別人為何窮忙一場,以及達人怎麼做,只 要在45歲前做對9件事,財富自然會敲你的門。

撰文‧謝富旭、林心怡 研究員‧楊卓翰對三十一歲的廖大偉而言,未來,是一直來,一直來?? 的一種焦慮(編按:出自導演林正盛所著《未來一直來一直來》)。

浮腫的雙眼下,掛著黑眼圈,從事新聞業的廖大偉每天晚上九點下班,已成了家 常便飯。為了多賺點外快,他有時還得熬夜寫稿,隔天早上,再拖著疲憊的身體去採訪新聞。

這麼日復一日,讓他感覺到生命彷彿蠟燭上快要熄滅的 火燄,對未來的焦慮感卻愈來愈發強烈,讓他陷入了一股莫名的悲苦況味中。「出社會六年來,大家追求的﹃五子登科﹄,我除了一輛還在繳貸款的車子外,其他都 沒有!」「二年前,女朋友因為我太忙分手了,我沒有孩子、妻子、房子,銀子更是少得可憐。」他苦笑著說。

轉念

改 變既有理財公式 窮忙族搏翻身廖大偉沒有花太多時間,馬上算出了工作六年多來自己的身價:「基金加存款大概五十幾萬元,如果按照這種每年存不到十萬元的速度推算,即使到四 十五歲,我都買不起大台北地區的房子!」他搖頭說。

新聞系畢業後,廖大偉即進入媒體產業就職,起薪一個月三萬五千元。隨著資歷漸深,目前他 的薪水已達四萬六千多元,而且每年三節獎金與年終獎金加總,也有個七至八萬元。加上他勤於接外稿,每個月也有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收入;以今年而言,他報稅 的年收入約七十萬元。

對一位三十一歲的年輕人來說,年收入七十萬元並不算少,而且父、母親均還在就業,除了過年過節給的紅包外,並不需要他 拿錢回家,理應每個月相當有餘裕。但是,因為缺乏一套縝密的理財投資計畫網,導致金錢就像關不緊的水龍頭一樣,消失得無聲無息。

藉由這次採 訪,廖大偉平心靜氣地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做了一次「自我體檢」。他發現,去年所繳的車貸(每月一萬元)、所花的牌照稅、燃料費、第三人責任險、停車位月費、 油料總計高達二十四萬元,占去年總收入的三四%。

其次,幾乎每年出國度假一至二次的他,去年去了趟歐洲,花了近十萬元,占去年總收入的一 四.三%。換句話說,車子與旅遊的開銷就占了去年總收入四八.三%,幾近一半的比重。

這還是最容易抓出來的大筆開銷,沒有記帳習慣的廖大 偉,憑著記憶發現,上個月薪水加稿費收入總計五萬一千元,竟然只結餘一千元。他詳細計算發現:上個月收入扣掉車貸一萬元、停車費及油料計六千元、房租六千 元,加上投資型保單八千元後(小計三萬元),其他的開銷(伙食、娛樂、水電、電信、治裝)達二萬元。

自認為收入不差,生活不算浪費,也不崇 尚名牌的他,對自己存錢速度緩慢,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經由這次自我財務體檢,他覺悟到一件事:要加快自己的存錢速度,唯有徹底揚棄「收入–支出=儲蓄」的 觀念,養成「收入–(投資+儲蓄)=支出」的習慣。只有在這個觀念做出徹底的覺悟,有了明確的目標,再制定詳細的投資理財行動方案與計畫,他才有擺脫窮忙 族的可能。

驚人

台灣年輕人 半數淨資產未達五十萬元因為欠缺投資理財行動計畫,落入窮忙族困境難以自拔的,廖大偉絕不是單一個案。《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針對二十歲至三十五 歲年輕人,進行的「台灣窮青年、富青年」問卷調查發現,高達七四.五%的受訪者回答尚未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不過表示每月至少可拿出三千元以上投資 的人卻高達七六%。

儘管「百萬小富翁」在台灣年輕人中屬於稀有動物,然而,對存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台灣年輕人心中則充滿渴望與企圖心。 根據這份調查,高達五二.四%的受訪者希望能在三十歲達到存到第一個一百萬元的目標,八七.七%的受訪者則希望在三十五歲前達到存一百萬元的目標。

正 因為對財富的渴望與實際之間產生相當大的落差,台灣年輕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普遍感到不滿與焦慮。八○.八%的受訪者不滿意目前的財富狀況,而六六.八%的 受訪者則認為如果在三十五歲之前還存不到一百萬元,會讓他們感到焦慮。

主持「台灣窮青年、富青年」問卷調查的波仕特線上市調經理黃駿,把受 訪者的淨資產與致富途徑選項交叉比對後,發現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淨資產在一百萬元以下的受訪者,高達五○.九%的比重,認為「努力工作、提高薪資」是致富 最有效的途徑;而淨資產在一百萬元以上的受訪者,卻僅有一九.四%認為「努力工作、提高薪資」是致富最有效途徑。

「這說明了一件事,貧與富 的分水嶺,或者說那一念之間,關鍵在於有沒有投資理財的計畫與行動,努力工作反而是其次!」黃駿說,淨資產在三百萬元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努力工作是主要致 富途徑的比重僅有五.五%,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作者哈福.艾克(T. Harv Eker)在書中指出,有錢人與窮人兩者間觀念上最大的不同之一在於:有錢人專注於自己的淨值,而窮人專注於自己的收入。

淨值是存量的觀 念。哈福.艾克認為,有錢人因為專注財富「存量」,因此會有更強烈的儲蓄觀念,把存下的錢再運作在投資。而收入是「流量」的觀念,窮人專注「流量」,得過 且過,理財欠缺計畫,執行上也欠缺行動力,導致賺得多,花得也多。因此,這將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作法:有錢人會讓錢幫他們辛苦工作,而窮人只會辛苦地工作 賺錢,變成窮忙族。

如果你認為光憑改變觀念,就可決定「向貧走」、「向富走」的命運是天方夜譚,吳歡哲的故事,或許可以帶來更深一層的啟 示。

恐懼

被貧窮逼到絕境 吳歡哲痛下決心理財二十七歲的吳歡哲,從青少年時期就飽受貧窮折磨。他的父親原本在新竹經營玩具工廠,遭到中國同業競爭生意逐漸走下坡,加上又被客戶倒 帳,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他就讀高中時,父親被迫把位於新竹的透天厝賣掉,舉家遷往高雄縣鄉下租屋而居。

「我記得讀高三時,有一次二哥問我身 上還有多少錢,我問他要做什麼?他說媽媽要去買菜,家裡已經沒錢了,叫我們找一下抽屜的零錢。」「那是我有生以來對『貧窮』這個字眼第一次最深刻的感 受!」「而在新竹開玩具工廠時,家裡是請傭人煮飯的。」靠著就學貸款,吳歡哲負笈台中就讀東海大學經濟學系。生活費主要則是靠兼家教的二哥每月寄來的三千 元,由於捉襟見肘,每餐預算必須嚴控在三十三元以內的他,長時間營養不良。在大二時,身高有一百八十七公分的他體重卻一度掉到五十五公斤。

「每 個月,當我的提款卡餘額跌破五百元,而二哥的錢還沒寄來時,是我最焦慮的時候。」身材高大的他,食量不小,因預算有限,他總是挑學校餐廳打烊之前進餐廳, 「如果有剩菜剩飯時,餐廳阿姨會多打一些給我!」當同學們相偕去玩樂時,吳歡哲卻無時無刻不在為生計發愁。他時時注意學校有沒有舉辦有獎金的比賽,印象最 深刻的一次是大二時,青輔會正舉辦企業創業企畫競賽,他連夜趕工製作計畫書,竟得了中區第一名,獎金六千元。

接著全國比賽時,確定得獎者可 當場獲頒獎金後,他決定帶著企畫書獨自赴台北對評審進行簡報參加比賽。「那一次很驚險,我身上的錢只夠買台中至台北單程車票,沒有得獎的話,根本沒錢買車 票回台中;哈,人窮什麼都不怕,結果我得了第三名,獎金二萬元!」二萬元對他是個關鍵,因為他可以搬出學校,負擔在外租屋押金,擺脫門禁管制,更方便打 工。

準備升大三時,有一天吳歡哲接到二哥一通電話告訴他,因為丟了家教,無法每個月再寄三千元給他,這讓剛滿二十歲的他提前被迫「二十而 立」。他覺悟到不能再以時薪八、九十元的打工為滿足,有計畫地朝「勞力高附加價值」的補教業發展。

他兼家教、進補習班當導師,用心觀察學習 補習班名師的授課技巧,重新加強國中數學學理,甚至對著鏡子進行講課前練習,僅花一年的時間,他就成為授課時薪五百元起跳的數學補教老師,月收入三萬元。

退 伍後,他回高雄繼續在補教業任職,月收入達六萬元以上。從大三到出社會三年多來,存下超過一百萬元,家裡負債情況也在他和兩個哥哥合力解決下,大為改善。

「窮 人更應該擬定投資理財計畫,否則永無翻身之日。」吳歡哲要求自己把八成的收入存下來,二成則是生活開銷,存下來的錢則持續買入股息殖利率七%以上的個股, 如新興航運與福懋。

他為自己制定了一個目標:希望在五十歲之前,現金配息股的每年股利收入能夠超過當老師的本業收入。他自己算算,離這個目 標還有二十三年的時間,以他目前的存錢速度,要達到這目標每年須存下四十五萬元。這個曾經飽受貧窮的年輕小夥子,卻信心滿滿地往這個目標邁進。

導 正

從拜金女到年存百萬 鄭艾兒﹁省很大﹂目前單身,仍無女朋友的吳歡哲,立下二十三年後,即五十歲之前,藉由年存四十五萬元,鎖定殖利率七%,低價買進定存概念股的方式,達到股 利收入與當老師本業收入相當的宏願。不過,如果吳歡哲能找到另一半,攜手合力往這個目標前進,將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十五歲鄭艾兒的故事,提供了一個 極具參考價值的典範。

鄭艾兒是旅遊部落格「澳洲 艾兒」的板主,點進鄭艾兒的部落格,穿著一襲寶藍色禮服,坐在奢華風套房的沙發上,露出漂亮曲線小腿的照片映入眼簾。在部落格中,她分享遊歷過十幾個國 家,以及台灣各地鄉鎮美食的經驗,看得出來是愛玩又愛漂亮的女生。

在令人豔羨的豐富生活背後,鄭艾兒道出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其實,以 前我是標準的敗金女,一度欠下高達四十幾萬元的卡費!」大學念的是圖書館系,畢業後鄭艾兒到某家知名出版社工作。「出版社多數是女生,但這還不是最主要共 同點,我們的共同點是,大家幾乎都是卡債一族。」她吐著舌頭說。

「每天穿得花枝招展去上班,似乎是那家出版社的『企業文化』,其實出版社的 薪水並不高,我那時候每個月薪水才三萬元出頭。」「愛漂亮又愛玩,導致大家全成了卡債一族,我當時的薪水,幾乎三分之一在繳卡費!」在卡債壓得快喘不過氣 來時,鄭艾兒向父親要了一百五十萬元,決定出國念書,挪出這筆錢部分還清卡債,她出國一年後又全部花光。回台後,她在一家影音網站擔任行銷,月薪雖有四萬 五千元,但亂花錢的習慣沒改,薪水變多,花得也更多,卡債竟又悄悄地滋長。

直到三年多前,遇上了現在大她八歲的老公,她才決定對自己的消費 方式痛改前非。「老公跟我在用錢觀念上截然不同,他是個很節儉的人,我們一起去看電影時,我買的烤玉米都被他嫌太浪費。」結婚後,鄭艾兒的先生把所有的資 產交給她管理。「其實,剛當主婦嘗到『當家』滋味時,我真的很害怕,我害怕以我之前敗金的個性,會把他的錢給敗光了!」

改變

做 好理財規畫 生活品味不打折於是,鄭艾兒開始勤學投資理財知識,她把家庭收入做「六三一」比率處理,六成開銷,三成投資(基金、黃金存摺、外幣存款),一成花在投資型 保單上。每個月,她定期與老公討論投資的配置狀況並調整。年底時,則為來年的家庭年度總開銷,針對食衣住行育樂各項編列預算。制定年度家庭預算,主要是因 為鄭艾兒的收入,是以不固定的業績獎金為主,如果沒有事先編列預算,很容易把不固定的業績獎金(非經常性收入)花光。

透過每日記帳、每月做 投資檢討以及每年制定家庭預算三步驟,這個中產小康家庭把四成的收入存下來,加上之前投資產生的收益,鄭艾兒結婚後第一年所存下的錢超過一百萬元,比她單 身十年工作存下來的加總還要多!「結婚後,夫妻雙方在花錢上可達到互相牽制的效果,這真的省很大。」她認真地說。

她還強調,即使變成精打細 算的家庭主婦,她的生活品味與旅遊喜好,並沒有打太多折扣!「保養品或化妝品就用團購買,國外旅遊則等旅展時再去搶便宜。」說這話的同時,鄭艾兒臉上洋溢 著為人妻,為老公與孩子未來精打細算的幸福感。

看完以上的故事,想必你對透過「一念之差」,改變窮忙的命運已經有深刻的體會。有了這一念之 差,你將揚棄「收入–支出=儲蓄」生活理財公式,而遵循「收入-(儲蓄+投資︶=支出﹂。一個簡單公式的改變,你的消費習慣、理財觀念甚至生命價值觀,也 將有大變化。

接下來,我們將把觀念的改變,化成九個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愈早做到愈多的行動方案,將可以愈早享受財富的甜美果實。而後面的 報導也將告訴我們,即使無法全部做到,只要做到九項中的六、七項以上,即使不會成為巨富,離窮忙處境也將愈來愈遠。

廖大偉

出 生:1980年

現職:媒體記者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系

年收入:70 萬元

財富狀況:工作6年,存下50萬元

吳歡哲

出生:1984年

現職:彰師大研究 生,補習班數學老師

學歷:東海大學經濟系

年收入:72萬元

財富狀況:大三開始工作,工作5年存 下逾100萬元,並協助家裡解決負債。

鄭艾兒

出生:1976年

現 職:廣告公司業務主管

學歷:輔仁大學資訊系

年收入:90萬元

財富狀況:原本是卡 奴,結婚後與老公合力年存百萬元。

75%的台灣青年,35歲前存不到100萬元!

──台灣窮青年、富青年大調查(一)期望: 多數人渴望35歲前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

Q1:你希望在幾歲的時候,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

20~25 歲 9.1%

26~30歲 43.3%31~35歲 35.3%36~40歲 10.3%

41~45歲 2.0%

Q2: 你認為35歲之前要擁有多少資產才算富有?

至少100萬元 20.3%至少300萬元 25.8%至少500萬元 23.3%至少1000萬元 20.4%至少5000萬元 4.6%

至少1億萬元 5.6%

現況:淨資產卻不到50萬元!

Q3: 你幾歲存到人生第一個100萬元?

31~35歲 7.3%

26~30歲 13.8%

20~25 歲 4.4%

尚未存到 74.5%

Q4:你現在每個月的收支狀況如何?

很有餘裕 3.0%

略有儲蓄42.8%

入不敷出26.4%

收支平衡 27.8%

Q5:你每個月平均有多少資金可以投資理財?

沒有餘錢投資 24%

3000 元 23.6%

3001~5000元 19.9%5001~10000元 19.1%10001~20000元 8.7%20001~30000元 2.3%30001~50000元 0.9%50001元以上 1.5%財富贏家圈認為學會投資理財才是王道!

── 台灣窮青年、富青年大調查(二)解決之道:學習投資理財,才是翻身王道!

Q6:在35歲前,如果還未累積到多少資產,會讓你感到很焦慮?

500 萬元以上 10.3%300萬元以上 17.8%100萬元以上 37.6%50萬元以上 29.2%1000萬元以上 5.1%Q7:你滿意現在的財富狀況嗎?

不滿意 57.3%

滿意 17.3%

非 常不滿意 23.5%

非常滿意 1.9%

Q8:你有信心憑自己的努力,改善個人經濟水準嗎?

有 信心55.3%

非常有信心8.8%

沒信心30.7%

非常沒信心 5.2%

感受:不滿意現有財富狀況,但有信心改善!

Q9:你認為致富最主要的途徑在於?

學習投資理財 52.5%努力工作,提高薪資 16.3%節儉,聚沙成塔 19.8%這輩子不可能致富 3.7%

創業 7.7%

交叉分析: 所得愈高,覺得「努力工作提高薪資」能致富的比率愈低問卷調查說明:「2011台灣窮青年、富青年問卷調查」,乃是《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執 行。調查對象針對20歲至35歲台灣青年,調查期間為今年7月14日至7月18日之間,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200份,抽樣誤差為正負2.83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19

我切成三半的人生 辜成允:四十歲前,我非常討厭我的姓

2011-9-29  TWM




辜成允,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台泥企 業集團的掌門人,自二○○三年接班後,靠著專注與拚勁,在大陸繳出一張亮眼成績單,然而當年面對哥哥與父親先後離去,他是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懼與不安?

撰文‧梁任瑋 研究員‧陳兆芬過去總是在媒體面前暢談「鷹式管理」的台泥董事長辜成允,八月二十九日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卸下心防,談他接任台泥董事長前後的難堪、 成長過程中與父親陰影的搏鬥,也談他不為人知的減壓方式。

風塵僕僕地從大陸回到台北,坐在父親辜振甫生前接待來賓的會客室裡,辜成允侃侃而談,他的命運彷彿在此刻重新與父親再次交融。以下是辜成允第一手告白摘 要:二○○三年,我接任台泥董事長時,面臨公司財務惡化、經營權不保的困境;當時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如何重整起來?今天沒整起來,就明天整起來。現在聽 起來好像雲淡風清,但當時的情況非常糟,只能用一句話形容:內憂外患!

談重整

「活都活不了了,怎麼會痛!」「誰會支持我?」○三年接任,○五年公司就要董監改選,我只有二年不到的時間準備。當時內心很慌張,想了半天不知道怎麼辦, 董事會、主管裡面所有人都不挺我;而唯一可能支持我的就是股東,只要我的成績單讓他們覺得我有經營未來的可能性,他們就會支持我!

台泥的股東有好幾種,國內的法人或股民基本上受八卦與小道消息的影響很大,所以真正只會按照基本面和營運績效來支持我的就是外資。後來我就去做了台泥第一 次的non-deal road show(非交易海外法人說明會),我自己去向大型基金投資人報告我要做什麼,直接找基金操盤人談,為什麼台泥前景這麼好,卻只有三、四%的外資持股?

和一般公司不同,我不找分析師溝通,而請幫我處理road show(海外法人說明會)的投資銀行,直接與基金操盤人談;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人是真正要進場買台泥股票的人。

「為什麼不買台泥?」我開門見山就問外資這句話,對方劈頭就回答:「第一,看不懂你們在做什麼?」當時台泥在水泥的成績不是特別好,外加有和信電訊、信昌 電子一堆關係企業,外資不懂台泥到底是在做水泥還是在做其他的東西?我說,這叫風險分散,但外資不買單,他說他們自己會管理風險,我聽了也覺得有道理,所 以回來後就決定處分不必要的轉投資。第二,外資認為台泥員工分紅的比例過高;第三,台泥股利發股票會稀釋外資股東權益。所以,我立刻從善如流,把員工分紅 從一○%下修到三%,並且把股利改成純現金,每年保持至少七五%的配息率。

外資的建議,我全部一筆筆記下來,而且立即納入制度,那個時候我刻意去累積很多小勝變成大勝,追蹤哪個外資會寫對台泥有利的報告;果然,外資持股比率從○ 三年不到四%,一路上升到○五年的四三%。後來證實,四三%外資持股裡,有七八%把票投給我;○五年的改選靠著外資股東的支持,經營權就此穩定下來。

但這只是過了第一關,緊接著,台泥的財務受到轉投資績效不佳的影響,越來越糟,加上外資股東的強烈建議,○五年我忍痛把和信電訊、信昌電子賣掉。儘管當時 我明知和信電訊營運即將進入收割期,也只能割捨。「當時活都活不了了,怎麼會痛!」如果沒有把和信電訊賣掉,就沒有今天的台泥,沒有什麼好說的,台泥去大 陸投資的第一筆錢,就是賣了和信電訊。這筆錢進了大陸蓋了福州廠。因為「與其在小市場裡面當小魚,還不如到大市場搏一下。」賣掉和信電訊這個決定大家都覺 得我瘋了,但對我來說是很清楚的,這就是我向父親報告的,我們要切割、要到大陸去發展。

那個時候覺得水泥是我們在台灣會做的、又做得好的事業,如果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大陸市場做好,台泥就有可能從台灣的公司變成國際性的公司,遠比在台灣、小 規模的公司來得好吧。

談父親

「別人看到的是我父親不是我」我的人生其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二○○○年到○四作為間隔,二○○○年之前是大家比較不注意的,○四年之後雖然辛苦,但很 扎實,我終於不再覺得姓辜是一件討厭的事了。

四十歲之前,我非常討厭我的姓氏(沉吟了三秒),這件事我也對父親說過,因為別人看到的是我父親不是我,這樣子沒有意思。

事實上,我的父親是我跟過的兩位老闆之一,另一位是勤業會計師事務所創辦人宋作楠。

我跟著父親做事時間最長,一九八二年(編按:當時辜成允二十八歲)我進入台泥工作,一直到他離開;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堅持」,他有所為有 所不為,一直是以多贏、雙贏,不以利潤為導向的方式去經營事業。父親要求公司要用高度或深度,去代替短兵相接。這是我從他身上學到的經營智慧。

父親在兩岸的聲望,對台泥進入大陸一定有很大的助益,但我想更重要的是,除了先天上的優勢,到底後面自己有沒有實際的本領?

我一直對同仁講,老董事長協助我們開了很多門,但是要讓對方感受我們是最好的選擇,這樣後面才會有其他人持續幫我們開門,這一定是要做口碑的,所以我們在 大陸非常愛惜羽毛,什麼事情都很注意,絕對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四十歲以後,我做事也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我已有自信如果今天我不姓辜,或不吃台泥這口飯,也一定可以在別的地方找到更好的工作。

我們兄弟姊妹現在都還與母親同住在一棟公寓裡,一人一戶,各自獨立,有事情可以互相照顧。大家定期與母親吃飯,平日輪流照顧,母親也很會安排自己的時間。 有時候我們要約母親吃飯,她會說有事,聽到這樣,我非常高興,我父親個性像月亮、母親像太陽,她很外向、直爽,聽到她能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很好, 當兒子的比甚麼都高興。

即使父親走了,我們母子關係仍然一樣。很多人問我,有沒有感覺責任比較重,我覺得沒有,反正該做的就要做,我的個性就是這樣。

談減壓

「只要有煩惱,睡一覺起來就忘了」我是樂觀到不要命的人。說起來你們可能不相信,我如果事情想不清楚的時候,就會去睡覺。很煩、很生氣的時候,也去睡覺, 一睡覺我就忘記這些事。我可以睡很久,現在還沒碰過比我厲害的對手,最高紀錄是在美國念研究所時,曾睡三天三夜不起來,所以我出差最喜歡坐越洋航線,因為 可以睡十幾個小時!

睡覺對我來說是減壓,做不同的事情就是減壓,我只要轉換事情就可以轉換心情,這個公文換成那個公文、這個公司的問題換成另一家,原本的壓力就不見了(大 笑)。

外人看我這八年改變很大,事實上並沒有。我是喜歡解決問題的人,我喜歡挑戰、克服挑戰,也享受從挑戰裡走出來的過程,只是大家以前都沒有發現我有這種特 質。

外界認為二○○○年以前的我好像沒幹什麼,事實上我也做了幾件事,一是台泥和平電力(和平水泥、和平電力、和平港)三合一案子,當時大家都認為那個會虧 本、做不成,但沒有想到它變成最好的投資,從三個毒瘤變成三隻金雞母。

講老實話,那時候的生活沒有太多壓力,因為只是團隊裡面的一員,上有董事長、總經理,我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沒有經營的壓力與責任,我也不必去做決 策。

談喜好

「就是想要做與別人不一樣的事」當時我為了打發時間,就給自己創造一些問題,開始組音響。我組音響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去找很便宜的零件,然後做出可以打 敗百萬元音響的質感,我就是專門在做這些事。

我喜歡學東西,外界比較清楚的是我玩音響。事實上,我從前也爬山、潛水,喜歡挑戰自己的極限。

(指著手錶)我的手錶是最好的手錶,可以上山、下海、沒有電池,時間還能繼續走、還可以潛水、又便宜,這可是「世界名錶」(大笑),這裡面有高度計、溫度 計、深度計、羅盤。

我也喜歡玩照相,我要求自己的東西在與專業的東西擺在一起時,要能夠看起來還有點像,我要求拍出來的東西要有自己的風格,我就是想要做與別人不一樣的事 情。沒有打算要展出,只是自己看開心的。

我以前時間較多時,更喜歡去夜市吃小吃,你隨便提台北哪家夜市小吃,我全都知道,我是可以出夜市地圖的那種人,對美食也有一點心得領略。對我來講,能夠走 到夜市裡,坐下來吃一碗鵝肉米粉、與老闆聊聊天,這是對我自己的一種肯定,代表我還沒忘記我是個「人」,代表我做人還沒有太偏離。

辜成允的人生三部曲

第 1 部:辜家二公子(46歲之前)「40歲之前討厭自己姓辜,因為別人看我都是看到父親的影子。」27歲 自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28歲 進入台泥,任職企畫室主任,負責規畫公司業務管理系統37歲 升任台泥總經理。喜歡改裝音響及攝影46歲 長兄辜啟允逝世,辜成允人生進入另一階段第 2 部:少康中興(46歲到50歲)46歲 長兄逝世後,留給辜家及台泥集團上百億元債務49歲 辜振甫交棒辜成允,任命為台泥董事長49歲 辜成允喊出「鷹式管理」,處分和信電訊及和信超媒體持股,專注本業並開始投資朱家橋等大陸水泥事業50歲 年底辜振甫重病住院,辜成允的人生再次改變第3部:成吉思汗 (50歲之後)「手臂不夠粗,就不要到大人桌講話。」51歲 辜振甫病逝。為悍衛家族聲譽,辜成允公開駁斥鄧香妹緋聞事件,並告上法庭最後勝訴54歲 在辜成允積極購併嘉新水泥(中國),並快速擴廠下,台泥國際拿下大中華區第三名銷售量,合併營收也創下歷史新高56歲 花七年部署,終於購併昌興國際水泥事業,光是在大陸年產能到達5000萬噸57歲 宣布2016年大陸產能到達一億噸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47

職場、財富利滾利 45歲前滾出快富人生

2012-1-9  TWM

巴菲特說:「將自己裹在正確的雪球裡,它一定會滾下去!」這個意思,不只是錢滾錢,也泛指人脈、經驗、知識 等。

只要找到「溼的雪」及「長長的坡」,將複利的乘數效果不斷放大。 不論職場或投資理財,都能比別人更快滾出巨大雪球,提早達到成功致富的人生目標。 製作人.張弘昌 撰文•歐陽善玲、林宏文、
研究員. 從魚販之子到總經理,要幾歲才能達成?答案是三十六歲。這麼快速爬升,靠的就是﹁滾雪球﹂的概念!

郭特利,現任琉璃奧圖碼科技亞洲區總經理,二○○三年接任總經理時,年紀才三十六歲,花了三年時間,奧圖 碼在他的帶領下,從一個全新的品牌,一躍成為全球DLP(數位光源處理技術)投影機第一名。不僅如此,奧圖 碼在○三年時,每股還虧損二.一三元,隔年就立刻轉虧為盈,到目前仍然保持獲利紀錄,母公司營收也在七年期 間成長高達十倍。

然而,如果將時間拉回到二十一年前,郭特利大學剛畢業時,還一度找不到工作,在就業博覽會把履歷丟出一輪,竟然無人理他,而且因為家裡賣魚為生,從小心中就有自卑感,總覺得家境不夠「體面」,「那時父親常為了一條不過賺幾十塊錢的魚,還得和客人鞠躬哈腰,我心裡有點不是滋味。」等到小學以後,郭特利看到有些同學家裡,還要向父親借錢,心中才逐漸釋懷。

在大學,郭特利念的是台灣名校交大,但讀的卻是冷門的運輸管理系,由於所學非志趣,加上研究所考試失利,在畢業典禮當天,頂著學士帽的他,不知道明天在哪裡,完全沒有半點自信。

﹁我願意學!﹂ 開啟郭特利的職場拚搏路 當時,台灣股市上萬點,景氣熱絡,但郭特利找工作並不順利,好不容易有了第一次面試機會,由於沒有工作經驗,他決定把學校學過的課程全都寫上去,最後實在不知道能寫什麼,就在履歷表最後一行特殊專長,寫了「跆拳道」。

結果,面試時主考官問他會什麼,郭特利誠實回答,「我大學剛畢業,什麼都不會,但我很認真,很願意學。」 主考官看著履歷表,以半嘲諷味道回他,「什麼都不會?特殊專長是跆拳道,你來應徵苦力喔?」第一次面試失敗,郭特利雖然沮喪,但幸好很快就有了第二次面試機會,主考官同樣問他:「你會什麼?」他還是誠實回答:「我 什麼都不會,但我願意學。」那次的面試官,是現任夏普光電副總經理廖聰賢,沒想到,聽見截然不同的回答。

「不會沒關係,就進來學吧!」廖聰賢看著眼前的年輕人,很親切地說出這句話,而因為這樣的回覆,改變了郭 特利日後的發展,不但因此進入電子業,更將眼前這位貴人,視為自己職場的榜樣。從此他立志,也要像年輕有為 的廖聰賢一樣,在三十歲就坐上大公司高階經理人的位置。

「我一直很喜歡一句電影台詞,就是『箭頭對準月亮,至少射得中老鷹』。」郭特利踏進職場後,很快就把自己 的目標設定為「當上大公司的高階主管」,而這就是「月亮」。他開始擬定可以達成這個目標的所有可能方法,包 括學會計、做研發等,並配合自己的條件和特質,最後鎖定「業務」這個領域,全面展開衝刺。

反向思考、不計較

在冷門單位做大業績    累積職場能量當時郭特利主要負責販賣顯示器零組件給下游供應商,正好遇到台灣面板業 正要起飛的黃金時期,因此談合作、碰面的對象,全是當今電子業的一流人物,如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宏碁全 球總裁翁健仁,讓他大開眼界。

後來郭特利因緣際會轉到飛利浦工作,不過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到底要去擠熱門單位,還是選擇沒人想待的 冷門單位。「我認為,冷門單位只要好好努力,績效很容易被看見,就像連江縣(馬祖)雖小,也是有縣長,不一 定要去搶台北縣長的位置。」於是他先進入被產業界看成是「黑手零件」的鐵粉芯部門當資深業務,拒絕了當紅的半導體部門,一步一步把業績做大。

郭特利除了「特立獨行」、反向思考外,他還抱著「不計較」態度,只要部門裡沒人做的事,他都接下來做,從 不拒絕。像他除了擔任業務部門主管外,還是當時台灣飛利浦總裁莊鈞源最倚重的經理人,所有跨部門整合的事都 交給他。工作量最大時,他同時身兼三個部門經理,其中還包括液晶面板事業主管。

這些歷練,讓三十歲出頭的郭特利,不僅對公司各種管理流程相當熟悉,還培養出他的演講及邏輯能力;後來
,飛利浦自己蓋液晶面板廠、購併日本Hosiden,以及與樂金合資設廠,也都由他擔任代表。

此時,郭特利的職場能量已經成形,且像雪球般愈滾愈大,經過不斷努力,他在飛利浦工作七年,升遷了六次
,離開之前已坐上台灣區業務副總大位,那年他才三十四歲,成為當時飛利浦在台灣設立公司以來,最年輕的台灣高階主管。

「專注在本業,成就和財富自然來。」南山人壽首席投資長楊智淵以他多年的職場歷練,有感而發地說出這句話。他形容,人生就像是一張債券,工作所得等於總收益,只要追求的利率(成就)愈大,總收益就愈高。

○三年,郭特利轉戰奧圖碼,接下品牌重任。全然不同的工作領域,讓他必須從零開始。當時,公司要宣傳但經 費不足,為了吸引媒體報導,他決定表演最拿手的跆拳道,且要真的踢破木板,希望透過這種「娛樂效果」,來創 造話題。

「因為太久沒練跆拳道了,記者會前,我練到手都黑青,最後讓記者都很感動。」郭特利得意地說,同時間競爭 對手請藝人田麗代言,花了一百多萬元,結果只有兩篇報導;奧圖碼僅花四萬多元的餐費,就有連續十六天的媒體 曝光,真是太物超所值了!

回過頭看,最初被面試官取笑用來應徵苦力的跆拳道,後來卻被郭特利成功扭轉、利用這項特長為工作加分,將 興趣與職場充分結合,創造乘法效果;而媒體也因為他的用心,特別「厚愛」他。現在,郭特利在兩岸三地、共七 個媒體寫專欄;同時,他也把這種感動別人的熱情,帶給所有與他合作的亞洲各國通路商,讓品牌效益發揮「滾雪 球」功效。

同樣是年紀輕輕,就爬上高位的例子。摩根投信總經理石恬華,三十六歲當上總經理。她進入摩根集團,從基層 做起,一路爬升至總經理位置,屢屢創下年紀最輕、升遷最快的紀錄。如何才能超越同儕、達到成功人生目標?她 認為,職場上先要了解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才能針對自己充滿熱情的部分,爭取最多機會、做最大發揮。

如何了解自己?石恬華每天都會和自己對話,問自己「開不開心」。「我不會勉強自己做不快樂的事,也絕不會 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只有自己開心,做起事來才會有熱情。也惟有熱情,才能激發強烈的使命感,在面臨痛苦、 挫折時,能堅強地撐過去,持續朝目標前進。」類似郭特利這樣職場成功的人生故事,石恬華認為用自己的熱情與 長處,去爭取工作機會,讓槓桿效用發揮最大,是職場成功的關鍵因子;而正面思考每件事,則能讓自己更有向前 衝的動力。

熱情+正面思考 激發石恬華職場強烈使命感因子石恬華說,很多人會抱怨工作,但不會想辦法改變;或當自己無法改變時,就該停止抱怨。只有累積「正面能量」,具備良好的溝通力及團隊合作,才可能在職場上創造出加乘效果。

股神巴菲特曾說,「人生就像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溼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郭特利以自己的業務專長當成「雪」,然後透過「射月亮」的高目標,讓自己滾出職場大位。事實上,不止在職場上,投資也是一樣利用「滾雪球」概念,讓獲利透過不斷累積發揮相乘效果。

當雪球愈滾愈大,可看作是長期複利累積的效果;「溼的雪」,意味年報酬率很高;而「長的山坡」,則代表利 滾利的時間很長。不論職場或投資理財,只要找到這兩個關鍵,就算起點很低,也能創造巨大成就,再現複利奇蹟。

《找出雪球股,讓你一萬變千萬》這本書則強調,複利創造財富的多寡,有三個關鍵因素,第一是本金的多少
,其次是利率的高低,第三是複利的次數,也就是時間的長短。這三個因素具有相乘的效果,如果數值都很大,也就是「本金多、利率高、時間長」,那麼增值的效果就會有爆炸性的成長,期末的「本利和」將極為可觀。

知名部落格「法意」版主之一的歐斯麥,選擇當專業的投資人,不靠上班,而能從股海中開拓自己的財富,關鍵 就在他透過反覆操練、自我分析,從股市操作中找到「溼的雪」及「長的坡」,為自己滾出千萬元身價。

○二年,歐斯麥自軍中退伍,他和一般人一樣投入職場,在一家財團法人機構上班。當時,網拍興起,他想兼差、和朋友合夥做生意,但需要一筆周轉金。由於學生時代就接觸股票,因此進入股市賺快錢,成了他累積資金的首選方案。就這樣,白天趁著工作空檔,他看盤、鑽研個股;沒想到愈看愈有興趣,一年後毅然決然離開職場,開啟了投資之路。

「我是只能專心做一件事的人,而且我相信自己可以。」歐斯麥認為,每個行業都有「眉角」,只要掌握到規則,就一定能增加收入,擁有可觀的財富。

剛開始,他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每天去圖書館報到,大量閱讀投資相關書籍,研究國內外大師的投資方法,慢 慢模擬學習;甚至還從過去的報紙中,觀察新聞與個股股價之間的關係,找到規律性。

專注與反覆操練

歐斯麥鎖定原相、泰偉    資產翻十五倍○三年,他用學生時代的存款以及向父母借的錢,共八十萬元進場。前兩 年,他在股海浮浮沉沉,沒有大賺大賠。到了○六年上半年,各大電玩遊戲機廠紛紛推出新機,當時的券商研究報 告只寫「XBox、PS3與Wii三強鼎立,哪家會勝出?」看到這份報告,歐斯麥特地上了「巴哈姆特」網站,觀察消費 者購買意向,這才發現Wii呈現一面倒趨勢。

他很快鎖定Wii的感測零件商原相,當時股價兩百元,但歐斯麥只有八十萬元的資金,全押風險太大,只能退而求 其次,以買進一百張的權證代替。當時他心想,最壞的結果,全賠也只損失二十萬元。後來,原相一路從兩百元漲 到五百元,權證價格從二元漲到了十六元,整整賺了十五倍,約三百萬元,之前的摸索與準備,在這場戰役中有了 回報。

○六年下半年,歐斯麥看到一則新聞,「賭場的博弈機,每二至三年就要重新認證一次、更換機台」,當時製作 博弈機的個股只有兩檔,其中一檔就是泰偉,「這家公司股票,曾經從三十元漲到一五○元,而當時股價約五十元
,接近歷史起漲點」,歐斯麥推算了一下時間,認為差不多到了換機台的時候,於是重押泰偉,沒多久時間,股價 果然從五十元漲到二七○元。這次歐斯麥掌握到產業的景氣循環,讓資產又增加了兩百多萬元。
在期貨中學習放空 不讓總體經濟影響個人投資績效靠著敏銳的觀察力,挑選到對的個股,歐斯麥這兩場戰役打得漂亮。直到○八年
發生金融風暴,全球空頭氣氛彌漫,一向作多的歐斯麥轉換跑道,開始進入期貨市場學習放空,不讓總體經濟環境
影響到他「討生活」。

「既然決定靠投資謀生,就一定要學會作空,因為市場只有兩個方向,即使不靠作空獲利,也要了解空頭市場的 模樣,這樣才會知道自己是要減碼或是空手,畢竟空手總比套牢好。」○八年,持股來不及逃跑的人,資產幾乎縮 水一半;歐斯麥卻靠著放空獲利,比前一年多賺了五%。到了○九年,市場逐漸復甦,台股自谷底回升,此時台積 電對外表示將增加資本支出,設備廠優先受惠。歐斯麥以敏銳的投資嗅覺,鎖定萬潤。
另外,配合市場開始翻多,他以資產配置方式,布局包括國泰金、昇揚科、迎輝等公司,均大有斬獲。 如今,三十四歲的歐斯麥,因為做喜歡的事,且讓喜歡的事變得有價值。他花了十年的時間鑽研股票,資產從八十萬元,以「滾雪球」方式,累積到現在二千萬元,財富在八年內翻了十五倍的關鍵,就在他找到了「溼的雪」及「長的坡」,將複利的乘數效果不斷放大。

對歐斯麥來說,投資是他的興趣,這個興趣剛好可以致富。「當我一直做這件事情,是不會累的。因為有熱情,就和工作一樣。」歐斯麥坦言,早期因為有滿腔熱血,所以重押、敢衝。

歐斯麥善用平日對新聞的觀察,搭配財報、營收,挑選出翻倍好股。他認為,觀察法人進出狀況,了解背後的選 股邏輯,久而久之,就可做到跟法人同步。除了印證自己的看法,也能提高操作技巧。

「對我來說,投資不是『玩股票』,而是一種『事業』。像這樣的機率遊戲,只有在勝率高的情況下出手,才可 能贏。」歐斯麥說,參考法人動作,就是確認選股方式、練精準度最好的方法。另外,學會情緒管理,也是歐斯麥 快速壯大資產的關鍵。

「很多人因為賠錢就不爽,其實在股票市場中,賠錢是正常的。」他回憶,當初為了讓自己不衝動下單,還刻意 訓練自己﹁只能看、不能動﹂、違反人性的本事。等到一段時間過去後就會發現,原來在那一漲、一跌不停跳動的 數字,只是區間盤整,根本不會有什麼賺頭,沒有非下單不可的必要。還有,當情緒不好時就要離開螢幕,避免做 任何決策。

釐清個性、與市場保持距離才能讓財富有滾雪球般的複利效果歐斯麥的想法,其實和禮正投顧總經理毛仁傑不謀 而合。毛仁傑指出,投資要達到「滾雪球」的複利功效,首要條件,是釐清自己的個性,了解自己究竟是否具有恆 心、毅力;其次,是與市場保持一定距離。像巴菲特為何離開華爾街?就是為了要和市場有適度距離。對於習慣天 天看盤,不下單就手癢的人來說,恐怕很難透過投資,達到財富「滾雪球」目標。

毛仁傑說,選股像找千里馬,選對了,就要慢慢騎,這樣才會有滾雪球般的複利效果。如果耐心不足,對市場波 動又太敏感,持股無法長抱,就很難做到利滾利。換句話說,如果「溼的雪」指的是選對個股,「長的坡」代表持


有時間,那麼想要創造雪球,就必須多學習、累積選股經驗,同時修煉長期抱股的耐力,才可能成功。

不論職場或投資,透過巴菲特的智慧,讓自己成為溼雪,讓雪花願意黏在自己身上,一邊前進的同時,還有更多 雪花黏上來,如此不停滾動,「快富人生」自然就離你愈來愈近。

郭特利 出生:1967年 現職:琉璃奧圖碼亞洲區總經理經歷:夏普、飛利浦台灣分公司業務學歷:交大運輸管理系、美國聖若望大學MBA
著作:《瞄準月亮至少射中老鷹》

郭特利的 快富人生6心法
1. 正面思考,將老闆的責備當作教育,自我激勵。

2. 善用過去的產業經驗及人脈,提高工作附加價值。

3. 遇到阻力,想辦法將損失降到最低。

4. 「熱門」不一定好,選擇「冷門」反而容易達到目標。

5. 不計較,老闆交代事項來者不拒;將挫折當作學習。

6. 「用心交陪」,與通路商、媒體建立深厚情誼。 職場滾雪球    黃金10年
小業務晉升總經理

1991 飛利浦台灣分公司業務在美國攻讀碩士期間,積極與部門主管保持聯繫,學成歸國後,第二天就開始上班。

1994 資深業務 選擇冷門的磁性材料「鐵粉芯」,充分掌握資源,創造條件,擴大自我價值。 磁性材料業績每年成長20%到30%,獲利成長3到5倍。
1997 業務經理 不對老闆說「不」,一手包辦公司「三不管地帶」,包括建立ISO品管系統、跨部門訓練課程安排等。
2001 業務副總

一份薪水做兩份工,身兼LCD及磁性材料業務單位。面對母公司競爭力不足的事業仍全力以赴,將產品賣到目標市 場。

2003    琉璃奧圖碼科技亞洲區總經理轉戰奧圖碼科技。以最小成本做最大產出,結合跆拳道、舉重興趣,提高媒 體曝光度。母公司營收7年成長10倍。

歐斯麥 出生:1977年 現職:法意資產管理公司經理 學歷:台大商學研究所 歐斯麥的快富人生6心法
1. 把投資當作事業,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要有熱情。


2. 大量閱讀投資大師的書籍,找到適合的投資方法。

3. 一開始小額進出,耐心驗證自己的選股邏輯是否正確。

4. 每天觀察新聞與股價之間關係,並觀察法人進出狀況,了解選股邏輯。

5. 學會情緒管理,無法平心靜氣,切勿衝動下單。

6. 養成運動的好習慣,讓生活平衡,不以股市為中心。 財富滾雪球
歐斯麥3年滾出千萬身價

2006年5月 身價:380萬元透過電玩網站巴哈姆特發現,Wii有機會大賣,便鎖定感測元件製造商原相
(3227),重押百張權證,獲利約300萬元。

2006年9月身價:580萬元從新聞得知,博弈機每二至三年要重新認證,鎖定從150元跌到50元的泰偉(3064),低 點進場,獲利200萬元。

2008年3月身價:840萬元開始進入期貨市場放空,結算九個月的報酬率約5%。
2009年 身價:1200萬元 台積電表示要增加資本支出,最先受惠的是設備廠,因此買進萬潤(6187),加上其他持股,全年度約賺4成。
截至2011年,身價已累積到2000萬元。

雙軌致富術

4步驟打造你的快富人生 職場:
1. 發現自己的熱情,將興趣與工作結合。

2. 盤點自己,做最大的努力。

3. 放大優勢,彌補不足。

4. 隨時檢視自己與目標的差距。 投資:
1. 透過強迫儲蓄累積第一桶金。

2. 將投資目標數字化,計算目標與現有儲蓄的距離。

3. 選擇最有利的投資工具,彌補不足的投資知識。
4. 隨著年齡調整投資方式與資產配置。 你有創造「快富人生」的基因嗎? Q1.你是一位興趣廣泛,無法待在同一個環境太久的人。

A 同意    B 不同意    C 沒意見Q2.你很清楚自己的個性,知道自己的喜好。
A 同意    B 不同意    C 沒意見Q3.在陌生的場合中,你是個會主動開口說話的人。
A 同意    B 不同意    C 沒意見Q4.你是個善於溝通、常常扮演溝通橋樑的人

A 同意    B 不同意    C 沒意見Q5.與人約會時,你是否都能準時到達?

A 每次都準時    B 經常遲到 C 永遠遲到 Q6.你多久會要求自己外出運動?

A 每周    B 每月    C 不會Q7.「每一個女人都具有做母親的潛在能力。凡具有此種神聖潛在能力的人,決不會犯極 惡的罪。由此我們可以推定:極惡的罪犯中,沒有一個是女人。」你認為這句話正確嗎?

A 是    B 否 Q8.如果要透過廣播或線上收聽來學習英語,你能維持多久? A 一年以上    B 一到二個月
C 幾天就放棄 解析

A得3分、B得1分、C得0分第七題答A得3分,答B得0分Ⅰ 18-24分:恭喜你,只要持續下去,就能成功達到快富人 生目標!

Ⅱ 11-17分:你相當具有潛力,只要持之以恆地努力,快富人生離你不遠了。

Ⅲ 0- 10分:你必須充分了解自己、找到熱情。定下目標,擁有快富人生並非不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2

二十五歲前 別急著理財


2012-4-16  TCW




你覺得自己的人生到底過了多久? 若是我這樣問讓你感到茫然,那就換個說法。把一個人從出生到壽終正寢的歷程,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來比喻的話,你認為你現在的人生應該幾點了?日頭炎炎的正 午?以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說,大概是午餐完畢又得繼續埋首工作的午後一、兩點?

你的人生,其實時間還早

何不把計算機拿來算一算?以目前的平均壽命八十歲來計算,二十四歲會是二十四小時當中的幾點?

早上七點十二分。是不是比你猜想的時間還早了些?很多人都剛從睡夢裡醒來,才要開始睡眼惺忪的準備一天行程。

那麼,退休並邁入老年的六十歲又如何?正好是傍晚六點。上班族剛下班準備回家,或是一家人在享用晚餐的時刻。很奇妙吧?

人生時鐘的計算方式很簡單。一天二十四小時相當於一千四百四十分鐘,除以八十年的話是一年平均十八分鐘。一年十八分鐘、十年三小 時⋯⋯,以此類推,馬上就能算出自己的年紀是落在幾點幾分。二十歲相當於早上六點,而二十九歲 是早上的八點四十二分。這些時間是以平均壽命八十歲為基準點所算出來的數據,平均壽命越長,相對的你的人生時間可能就更加充裕了。

每當我教人們計算人生時鐘的觀念,沒有一個人不感到驚訝的,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人生「時間還早」。我跟一位剛滿五十歲的前輩說:「你的人生現在才到下午三 點而已。」他自己屈指算了算也說:「真的耶!」

問題不在「面對事實」,而是「我已經沒機會了!」這種妄下斷語的心態,及「自我欺瞞」。千萬不要自己埋下放棄或挫折的禍根。你的人生,時間還早。至少,你 現在擁有的時間足夠讓你去改變任何一件事。

我書桌上的人生時鐘指著下午的二點二十四分。已經是四十八歲的年紀,我的時間還不到下午二點三十分啊!

本身實力,才是最大財富

到書店繞一圈之後,我發現,架上琳瑯滿目都是寫給二十幾歲年輕人的理財書籍,大抵都是教人怎樣快速累積種子基金、理財要趁早之類的內容,充斥著各種建議: 這種商品比較好、那種投資有前途。每間大學裡,凡是「投資同好會」或是「理財同好會」,都是大家趨之若鶩的熱門社團。而我也從中得到了一個觀念:比別人早 一年理財,時間久了會產生非常驚人的差異,而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不過,我建議至少二十五歲之前別急著理財,尤其是大學生。我們回想一下「諧星的定存」那一段訪談。大學是儲備人生競爭力的階段,而不是花心思去想怎樣存錢 的時候。這位諧星也是一樣,與其以僅有的低收入掙扎著按月繳付定存,不如在工作上有了知名度、通告費提高了之後,再開始理財會更有效率。

最近來找我諮商未來出路的年輕人都有一個傾向:很多人都不積極培養自己的能力,而認為應該從現在開始累積存款,將來才有保障。以二十幾歲的能力,再怎麼努 力存錢也存不了大錢,拚命存「那一點小錢」,不如花掉來得有價值。

當然,這些錢最好是用在有助於自我成長的事情上,例如:買書、旅行、花在學習課程提升自我。如果真的希望將來存到一筆大錢,與其準備存小錢而自以為在理 財,倒不如把錢花在能創造「更好的自己」這種有意義的事情上。切記,最有效的理財應該是先提升自我價值,期許將來就業後靠能力賺取高薪。

別急著現在就開始理財,把你的心思放在織夢未來。每個月至少找一件「完全與錢無關的事」,然後去完成。

秉持著「最終唯有本身的實力,才能為自己帶來最大財富」的信念,投資自己的實力,才是最確實的理財。只要能達成心中真正想要實踐的事,就算必須過幾年沒有 收入的日子,你也要打定主意、堅持到最後。這才是年輕人真正的「存款」,不是嗎?

寫下教訓,不犯重複的錯

二兒子要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繞到文具行幫他買一本「失誤筆記本」。我當學生的時候,沒有人在賣這種本子,第一次聽到時還以為是某本書的書名,買了之後才 知道原來只是很普通的筆記本,只不過封面上寫著「失誤筆記」的字樣。當時我自己猜想:大概是讓學生在寫數學習題時試算公式之類的用途吧?

我覺得這種筆記本還滿有意思的。藉由重新計算可以找出錯誤的公式,日後碰到類似的題目就不會再出錯了。專業的棋手,在每場比賽結束後都會進行「復盤」,藉 著重新按照原本的棋路再下一遍,比賽雙方可以檢視彼此的問題點。

我們往往都是受過傷才會有所覺悟,如果不必親身經驗就能悟出生命的真理,那麼這個人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賢明的人了。不過,我們不必自我要求這麼高。如果 能夠拿出「絕對不再重蹈覆轍」的決心,擦去傷口上的污泥,從此真的不再犯錯,那該有多好?不幸的是,當一切事過境遷,我們還是會再度犯下同樣的錯誤。

重點,不在於從此不犯錯,而是不再重複犯過的錯誤。是的,不只是數學習題,我們的人生也需要一本「失誤筆記本」,讓我們徹底覺悟之後不再出錯。

人的行為本來就很兩極,只要動動腦筋就可能把這種失誤合理化。但是除了「從慘痛的教訓中學會不再重蹈覆轍」的自我安慰之外,對於犯下失誤的原因真的是百口 莫辯。更令人氣惱的是,記取慘痛的教訓後,過不了多久又重犯相同錯誤的一瞬間。每當這種時刻,我們總是無法原諒自己,怨嘆著自己總是學不乖。

奪下奧運金牌的馬拉松英雄黃永祚選手,據說他從一九八八年就讀江陵的明倫高中一年級開始,直到一九九六年引退為止,同樣也是多年如一的記錄訓練日記,包括 當天的天氣、跑過哪些路徑、吃了什麼食物、訓練的紀錄⋯⋯等等。他目前擔任國家代表隊的教練, 他的日記也是許多選手視如珍寶的參考資料。成功的人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他們擁有回頭看自己的能力。

不幸時,想想更辛苦的人

也許死亡就是這麼一回事,然而每每聽到成功人士自我了斷生命的消息,還是會讓社會震驚不已。聽到擁有名譽、財富或權力的名人尋短,有時候會讓我們這些對於 功成名就望塵莫及的一般人,甚至有一種虛脫的莫名感觸。新聞媒體總有各種揣測,但是不管結果是什麼,至少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名譽、財富或權力都無法帶給 我們真正的幸福。

那麼,你呢?你幸福嗎?

能夠大聲回答「是」的人大概不多吧。其實,幸福是非常浮動的概念。不,比起概念,更好的說法是「狀態」。人無法滿足於目前所擁有的,即便已經擁有很多幸福 的要素,一旦久了,就再也感受不到幸福了。

另外,幸福是十分相對性的。對現代人來說,重點不是自己擁有多少,而是比別人擁有更多。人都有與人比較的時候誇大評價別人的幸福的傾向。把自己所擁有的事 物卑微化,卻以別人擁有多少來衡量自身價值的行為,叫作「據點理論」(focalism)。

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的執著於「據點理論」,盲目追求更多必需品以外的事物,來斷定自己的不幸,接著變得意志消沉。

有句話說:「不順遂的時候看看比自己更辛苦的人,順遂的時候向更有成就的人看齊。」我想,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需要為了一時的不順遂而沮喪,順遂的時候 也不能自負、傲慢。看看你的生活周遭:社會上其實有很多人,甚至會羨慕你並不想承受的挫折。

日本最代表性的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一句話:「監獄跟修道院之間的差別,只在於抱怨,或是感恩。」感恩是通往幸福之路。當你日後困在深淵、感到挫折的 時候,記住,這句話會很管用。

你急欲擺脫的今天,可能是別人求之不得的一天。(本文摘錄自第一、二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2

自住篇︾評估通勤動線與財務 三十歲前變身有殼族 上班族四大心法 輕鬆晉升捷運宅主人

2012-05-21  TWM

對於自住客來說,方便但價格較貴的捷運宅是又愛又恨的選擇,因此選捷運宅自住時,得將財務和通勤習性交 叉評估,找出適合自己而且負擔得起的好房。

撰文•李建興

「買房跟著捷運走!」這是所有購屋者都知道的常理,但無奈的是,正因為大家都想逐捷運而居,拱高了捷運宅 的價位。以台北市來說,近捷運的住宅,平均每戶比非捷運概念的多出近二百萬元,對於平均月薪只有四萬元的上 班族來說,等於要不吃不喝多熬個四年才夠。也難怪,自住客總是感嘆:「台北居大不易,捷運居更不易!」

李氏 心法1:下一站幸福法退一步尋找    專攻價差甚大的好站但同樣是薪水一族,李美華(化名)卻能以微薄的薪水,在不到三十歲時,就成了捷運宅的主人。

最令親朋好友羨慕的是,她沒有其他額外的投資,亦非家有恆產,憑著「買對房子」,以房養房,短短五年在北、高兩地先後購置了三套捷運宅。她的經驗,讓所有想買捷運宅的自住客,都不再幻滅!

出身南部的李美華,初入社會時就北上工作,二○○三年因為要結婚,原本各自租屋的小兩口,決定拿出每月的 租金來繳房貸,許給自己一個安身立命的未來。但由於她和先生都在台北市上班,又都沒買車,因此一開始全鎖定 交通便利的台北市中心看房。

偏偏新房子除了夫妻兩人,準婆婆也要入住,最起碼要三十多坪才夠,儘管時值房市最低迷時期,算算總價就要 逼近千萬元,這對於合計月收入才五、六萬元的夫妻倆來說,可謂沉重不已。

傷透腦筋之際,曾有幾度同事極力勸說,要她乾脆放棄買房,省下錢買輛車繼續租屋通勤。但她和先生認為,買 房可以增值,買車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財產消失。因此他們仍堅持買房,而通勤的替代方案就是買在捷運旁,然後 放寬範圍,「用空間壓低房價,再用捷運縮短通勤時間。」於是,從未買過房的李美華,就和先生攤開了捷運地圖,像圈地遊戲似地,先畫出幾個最想入住的捷運站。

擁有強烈地域觀的李美華總認為「縣不如市」,起初他們只選定台北市最邊陲站,如龍山寺、古亭和景美,但錯 估情勢的小兩口發現,原來就連最市郊的捷運宅,每坪動輒二、三十萬元的行情,也不是他們買得起的。於是原本 很排斥入住新北市,礙於現實,只好轉往新北市的捷運第一站看房。

退一步,果然海闊天空,一出台北市,房價足足少了五成,搭捷運也不過只差一站,還不到三分鐘,房價卻足以 讓小夫妻少奮鬥好幾年,令他們直呼:「下一站幸福!」不過,既然退守到新北市,李美華就堅持要買在通勤最方 便的地點。

當時她和先生鎖定的是板南線的江子翠、新埔,中和線的頂溪、永安市場,以及新店線的大坪林及七張站。精明 的李美華發現,這些點看似都很接近台北市區,卻暗藏玄機。她發明了一套﹁大富翁法則﹂,也就是像小時候玩大 富翁遊戲般地,依照捷運圖數站,這一數,李美華發覺,新埔、頂溪到達台北車站只要四、五站,但大坪林卻足足 要八站,於是新店線就在第一輪賽局中淘汰了。

李氏心法2:大富翁數站法鎖定通勤終點    選擇方便的黃金線在決定買永和還是買板橋時,李美華再使用了大富 翁法則的﹁進階版﹂。

由於自己上班的地點在市政府站,而先生則在善導寺站,再加上平日小夫妻最愛到西門町逛街,她各自數了從新 埔以及從永安市場到西門、善導寺和市政府的站數,李美華發現雖然兩者各有千秋,但搭中和線都要轉乘,而一轉 乘就得多耗二至五分鐘。因此只要一遇轉乘的站,依她的﹁大富翁法則﹂就得多加兩站,這麼一來,板南線成了他 們的首選。

敲定了板橋後,李美華循著仲介的腳步看了幾間房子,一開始他們只鎖定緊鄰捷運站的物件,但後來發現捷運站 口的房子還是「貴森森」,而且出入複雜,並不特別適合自住客。於是她又放寬範圍,到距出口稍遠的地區找房,但經實際測試,發現步行五到七分鐘,是自己能夠接受的最大極限,「再遠,就算我可以忍,等到未來要脫手時,別的買家也未必肯!」

李氏心法3:七分鐘求保值法實地走訪    切莫超越距離極限於是,李美華就在新創的「七分鐘求保值」原則下,再縮小看屋範圍。經過幾輪淘汰賽,去蕪存菁,目標越來越明確,最後選定離新埔捷運站步
行六、七分鐘的中古大樓。由於介入時點低,再加上層層把關,讓這間好房十分保值,他們以每坪十五萬元進場,目前同一棟大樓行情已近四十萬元。

後來,她開始嘗試投資,並且都在捷運旁。自住客出身的李美華只鎖定住宅,因為她認為,只有自住客最懂自住客,捷運族最了捷運族,將心比心,一定能選到增值好房。

○八年,正值高雄捷運開通,由於考慮到台北的房子投資不起,而先生又是高雄人,在地緣關係下決定投資高雄
。但深諳「下港人」習性的先生提醒她,高雄人並不習慣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除非捷運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因此
同樣買捷運房,一定得拋開台北思惟。

李氏心法4:因地制宜法

順意民情    彈性調整選房標準南下選房,李美華的尺度變緊,距離捷運站口七分鐘縮為三分鐘,而且,只敢選在 距離高鐵站和高雄車站等通勤大站都很近的巨蛋站、凹子底站一帶,而愛查資料的她,更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她 上網查詢高雄各站的搭乘流量,發現巨蛋是全高捷僅次於高雄車站的第二大站,其地位就和北捷的市政府、西門以 及忠孝復興等大站一樣,不同的是,當時附近的房價居然每坪十萬元有找。

為了怕投資血本無歸,李美華親自南下實地勘察,她發覺,巨蛋站緊鄰漢神巨蛋購物中心、瑞豐夜市以及幾所明 星中小學,有極佳的生活機能,於是決定出手,付了十萬元訂金,以每坪八萬多元的單價買下三十多坪的捷運房。 或許是以最嚴謹的標準評估,即使高雄的捷運房不若台北熱絡,李美華的房子仍然年年上漲。去年底她出場時,房 價已達每坪十五萬元,這樣的獲利,讓在高雄鎩羽而歸的台北投資客難以置信。

這筆獲利的金額雖不大,卻足以償還夫妻倆在台北新埔站捷運宅的房貸,就這樣,一場精打細算的評估與滴水不 漏的審核,讓李美華贏了自住也賺了投資。想逐捷運而居的你,是否還覺得「沒錢萬萬不能」呢?

李美華(化名) 出生:1965年 成就:以微薄薪水,順利買到捷運好宅自住及投資。 擅長標的:北、高兩市捷運住宅。 李美華的大富翁算房法
◎目的: 用於簡算合理的通勤站距
◎計算方法: 鎖定幾個最常出沒的捷運站,計算欲購屋的捷運站,遇轉乘須加2站。
◎實例:

小明希望能買通勤8站以內的房子,而公司在台北的忠孝復興站,現鎖定三重國小站的房子,計算起來搭捷運須 行經7站,並換一次站,是否合乎目標嗎?

7+2=9>8

◎結論:須再評估 專家給自住客的3個提醒
1.二線為王 自住非投資,買捷運宅不用緊鄰站口,選擇有點遠又不太遠的好宅,付款輕鬆又能增值。
2.門牌效應 部分捷運站出口不同,所屬學區和行政區亦不同,宜選學區及門牌效應(如大安區)齊備的保值地段。
3.生活機能 住捷運宅除了通勤也要生活,因此須考慮周遭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店或公共設施是否齊備。
代銷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烱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60

出版社編輯四十歲前賺到財富自由 色香味基本面評價法 駕馭飆股

2013-04-01  TWM
 
 

 

從平凡的出版社編輯,到手握逾五千萬元股市資金的黃世聰,奉行「色香味俱全」的算股邏輯,讓他得以在四十歲前就賺到財富自由。投資資歷長達十五年的他認為,化繁為簡的紀律化投資策略,是他得以長期持盈保泰的獲利關鍵。

撰文‧林心怡

去年台股行情讓許多散戶大嘆「股票難做」,但對黃世聰來說,卻是在股市豐收,並得以提早退休的關鍵一年。老家在嘉義的他,近期在新板特區買下近三千萬元的新居;而去年在股市震盪下,他買進的生技股基亞、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光這兩檔的獲利就分別有近一倍與兩成。去年剛卸下出版社副總編輯職務的他,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就累積了數千萬元的身價。

波段操作

獲利才會豐厚

「其實,我的投資邏輯很簡單,就是要挑選『色香味俱全』的概念股,波段操作,獲利才會豐厚。」黃世聰解釋說,所謂的「色」,就是公司所處產業有題材性、有話題性,就像長相漂亮的美女,會吸引市場眾多追求者一般;而「香」就是公司業績進入佳境,包括營收年成長率、季成長率、月成長率以及毛利率等持續向上者;最後的「味」則是指股價有「漲」的味道,這裡的觀察重點,就是從技術面找買點賣點,原則上,是以季線作為衡量的標準,並只挑選強勢股操作。

實務經驗告訴黃世聰,股價飆得最凶的,往往一開始是先出現上漲的「味」道,再來才露出題材的「色」相,最後才是有亮眼的業績數字「香」味會跑出來。「尤其,在初升段時,股價往往率先反映未來獲利的基本面,所以一旦亮眼的獲利數字一出來,股價也都上漲一段時間了,而接下來業績或題材延續是否能跟上市場預期,就是漲勢延長期的關鍵。」在「色香味」算股策略下,在操作實戰時,黃世聰格外重視買賣點時機的抉擇。第一是算買點:買點一,是股價帶量上攻,站上趨勢突破點;買點二,則是買在多頭趨勢回檔點,也就是股價漲多回測季線附近。

例如,基亞在去年九月下旬出現「股價站上上升趨勢線」與「帶量上攻」的跡象,從當時周線來看,明顯看到周成交量暴增至一萬三千多張,股價還站上所有均線之上。

「從股價來看,基亞飄出不尋常的『味道』了!」黃世聰說。從「色」(題材面)的角度觀之,當時基亞宣布「兩岸藥品研發合作專案試辦計畫」可視為利多;加上基亞的肝癌藥在台、韓及中國等地已同步進行三期臨床試驗,與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及歐盟「孤兒藥」資格認定等,擁有與國外大廠談授權等想像空間,讓當時仍聞不到「香」(實際獲利)的基亞股價一路翻紅。

去年九月,黃世聰在基亞符合「股價站上上升趨勢線」並「帶量上攻」兩個條件下,也就是股價飄出香味時,在八十幾元價位進場。當時基亞的半年報還處於虧損狀態,隨著利多消息一一曝光,股價強勁上揚,「色」出來了,他認為股價漲幅尚未結束,持股續抱。

大型權值股與投機股賣點算法不同第二是算賣點:股價跌破上升趨勢線,或跌破前波低點,作為停利或停損出場點。例如,基亞股價率先上漲,接著利多頻傳,最後因為出售美國子公司股權獲利大進補,營運轉虧為盈;媒體更在去年十一月間揭露,基亞全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可達三至三.五元,毫無疑問地,繼「味」(股價)與色(題材)後,「香」也跑出來了。

果然,基亞獲利開始香味四溢後,就是股價開始拉回時。去年十二月,基亞股價拉回至一六○幾元,跌破上升趨勢線,黃世聰獲利了結。基亞這一役,獲利近一倍。

黃世聰提醒,生技股族群雖然熱門,但畢竟漲的是「本夢比」的想像空間,報酬高、風險也極高。一旦股價跌破上升趨勢線,即使「色」相極佳,甚至業績飄「香」,最好還是落袋為安。

「大型權值股如台積電與華碩的賣點算法就不太一樣,我比較傾向以是否跌破季線來作為操作依據,而不是跌破上升趨勢線就急著賣出!」黃世聰接著以去年八月初重新加碼的台積電為例,從周線來看,當時股價從前波高點八十九元後,七月底回測季線七十五元,在八月初股價重新翻紅後,站上上升趨勢線;加上周KD、RSI交叉向上,且MACD仍在正象限,代表股價仍處於多頭走勢,仍有續漲的味道。

從業績面來看,當時觀察到二○一二年,台積電七、八月營收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三六%與三一%,優於五、六月年增率二○%與一八%;第二季季營收成長率一七%,較第一季一.六%更有大幅成長;加上第三季毛利率仍維持四七%、營益率達三六%的中高水準。因此,當股價出現「多頭趨勢回檔點」,反而是伺機買進的好時機。

因股票屬性運用方法會有所不同黃世聰總結說:「色香味算股法,因股票屬性,而運用方法有所不同。」像基亞這種投機股,側重的是「味」與「色」兩個面向,當「香味」(業績)飄出來時,反而要開始留意賣點。相對地,大型權值股如台積電,重視的是「香」(業績),即使「味」(股價)與「色」(題材)暫時變差,但業績持續飄香,仍有很大的投資價值。

展望未來,符合黃世聰心目中「色香味」投資邏輯的好股票,則包括有4G概念股昇達科,轉機股谷菘、京城銀等,均是他的口袋名單。

「其實我投資的股票並不多,每次手上持股大多不超過四檔,因為只要趨勢抓對,投資邏輯清楚、守紀律,不用天天盯盤,抱足一個波段,反而會賺更多。」黃世聰笑著說,早期他也曾經是個殺進殺出的短線客,但投資獲利非但不如預期,還曾經一度慘賠。

從黃世聰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只要每天花點時間扎實做好投資功課,平凡上班族也能創造自己的股市獲利途徑。

黃世聰

出生:1973年

現職:專業投資者

學歷:台大經濟系

經歷:股市總覽研究員、編輯、《先探周刊》執行副總編黃世聰的「色香味」算股密技

一、投機股

步驟1 利多消息不斷,雖仍未有實質獲利,股價仍續強,續抱。

步驟2 站上趨勢點:股價站上所有均線。

步驟3 公司獲利大躍進,飄出香味的同時,股價還跌破上升趨勢線,則要伺機賣出。

二、大型權值股

步驟1 顯現漲勢味道:均線糾結後股價站上所有均線的趨勢突破點,股價帶量上攻。

步驟2 出現助漲色相:上漲過程中,出現產業趨勢向上利多,且毛利率、營收成長增加的亮麗數字。

步驟3 強勢股回測買點:股價拉回再度站上季線,且KD、RSI出現趨勢突破點買訊。

黃世聰看好未來具「色香味」概念個股代號 公司 色(題材) 香(業績) 味(股價) 3/26收盤價(元)3607 谷 菘 智慧型手機取代傳統功能手機、iPhone 5訂單 去年前3季EPS僅0.53元,但營收強勁成長 創波段

新高 64.2

3491 昇達科 4G概念股 去年前3季EPS計2.2元,營收強勁成長 股價創1年多來新高 52.8 2809 京城銀 納入MSCI成分股,被購併人民幣業務 去年EPS高達3.28元 股價屢創波段新高 2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65

40歲前不買會後悔的5張保單 用小錢養出大保障


2013-07-08 TCW
 
 

 

40歲前不買會後悔的5張保單

用小錢養出大保障

保險商品五花八門,怎麼買也買不完。自己若沒有定見,很容易被保險業務員牽著鼻子走,付出高保費卻不一定買到該有的保障。

保險該怎麼想?怎麼算?怎麼買?才對自己最有利?

人生不同階段該有的保險都不一樣,每一階段都有一張一定要有的保單。

撰文‧方德琳 研究員‧辛曉昀十五年前,一場嚴重車禍,讓淑琪(化名)在床上整整躺三個多月。她回想:「一醒來,醫生宣布我骨盆都碎裂,這輩子只能坐輪椅了。」但她憑著宗教信仰,熬過兩年多漫長復健期,最後終於又站起來,醫生讚歎她的信念與勇氣,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毅力過人的淑琪說:「意外發生後,我找保險業務員,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有壽險,所以沒有得到任何醫療理賠。」車禍讓她驚嚇到,因此下定決心,要買足保險做好保障,才能讓先生與兩個小孩無後顧之憂。

保費高到變負債 保險還買不完?

但沒想到,這個美意卻是另一場噩夢的開始。

當時,她與先生一起在高雄經營便利超商,「先生是原住民,個性很樂天,但不會想到要存錢。」車禍後她立刻加買醫療險與長期看護險,年付七萬六千多元。而業務員看到她有存錢需求,又建議她買儲蓄型保單,每年支出將近四十四萬元,單單保費,每一年就要付五十一萬五千元。

六年多前,便利超商所在商圈外移,淑琪店裡業績不斷下滑。二○○七年,全家年收入約七十二萬元,可是保費加上日常支出卻高達一○八萬元,在付不出保費下,業務員又建議她以保單借款,年利率高達六.九%,每年再付保險公司兩萬多元利息。

○八年,淑琪開始出現車禍後遺症,雙腳越來越無力,完全沒辦法搬運貨品。「醫生建議,一定要趕快換人工關節。」她跑去問保險員關於醫療相關費用,沒想到詢問後才知道,當初買的醫療險,已將車禍事故產生的後續醫療列為除外責任,所以這六萬到十萬元換關節的費用,完全得不到理賠。

處在崩潰邊緣的淑琪,最後只好求助理財顧問。經過全面健診後,顧問建議她降低保費、停扣或者解約,讓淑琪每年保費下降到四十二萬元,以維持她每年正常家庭收支平衡。

繳了幾年保費,最後白忙一場。淑琪很感嘆:「人家都是賭博亂花錢才欠債,我與先生辛辛苦苦工作,只想早點退休,為小孩存教育費,居然會因為存保險而欠債。」她搞不懂,自己在哪個環節走錯路,才一步一步走到保費高到自己快破產,而得不到任何保障的慘境。

別以為淑琪的經歷是個特例,事實上,很多保戶也付出高昂保費代價,卻沒把該有的保障補齊,他們沒有抓住先保障後投資儲蓄的優先順序,以至於該保沒保,完全弄錯重點。

保額只有標準的四五% 保費卻超支七成保險專家常建議,保額應該是年收入的十倍。若以台灣平均國民所得約六十萬元(兩萬美元)計算,平均保額應該是六百萬元左右。然而根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統計,一二年,每人平均壽險保額僅僅只有一四三萬元,即使加上意外險,兩者加起來的平均保額也只有二六四萬元而已。這個數字只有國人平均該有的四五%。

保額明顯不足,但台灣人花在保險的支出卻屢創新高,毫不手軟;去年,每人平均年保費支出首度破十萬元,達十.六二萬元。如果根據另一個「雙十原則」,也就是保費應該是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個保費支出顯然又比六萬元(六百萬元的十分之一)多出快七成。

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觀察,這幾年,大家對保險意識提高,知道保險是理財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台灣人保費增加,投保率提高就不足為奇。「但只有保障觀念還不夠,如果沒有進一步了解正確的保險需求,反而容易被保險業務員牽著鼻子走,把預算花在刀背上而不是刀口。」他說。

會買保險的人總是基於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邱正弘說:「你會不會擔心未來老了常常要跑醫院,會嘛!所以買一張終身醫療險;你會不會擔心老了坐輪椅需要人看護,一定會嘛!那就買一張長期看護險吧!台灣的保險商品很多,如果保障意識很高,無限放大恐懼,保險商品怎麼買也買不完。」很多業務員抓住保戶恐懼的弱點,就能成功地多賣幾張保單。

有保障觀念固然很好,但千萬別讓未來的恐懼蒙蔽理性。所以,應先搞清楚什麼恐懼該保,什麼恐懼不該保。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說:「引起的財務損失很大,大到自己完全無法負擔的事故才最需要保險。」就如同沒有人會保感冒一樣,因為感冒發生的財務損失很小,一般人用自己的錢來支應絕對不會形成負擔。

買保險原則︾ 保大不保小 保近不保遠從這個角度思考,很多人會將日額型醫療險買到三千元以上,萬一住院七天也不過給付二萬一千元,沒有太多補償。《平民保險王》暢銷作者劉鳳和說:「保險就是要一次賠大的才有用,一次只拿一點點小錢,不叫風險保障。」劉鳳和最推薦的三種險種,壽險、意外險與實支實付醫療險。「都是可以支付大額財務損失的險種。」他說。

「如果錢夠多,當然都可以買,但反過來說,錢多也就不需要保險了。」領有CFP(認證理財規畫顧問證照)的理財顧問師陳敏莉笑著說。她認為,在預算有限情況下,要以下一秒鐘會發生的風險為主,而不是去保很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故。

業務員喜歡用「年輕時買,保費比較便宜」當話術,很多人在年輕時就買了年金險、終身醫療,這種四十歲甚至六十歲以後才可能派上用場的保單。但是,對有家庭責任的人來說,下一秒鐘風險是萬一自己發生事故,家裡缺少經濟支柱,更急迫需要的是壽險。

保險要階段性地買。面對林林總總的商品,先從「保大不保小,保近不保遠」原則,縮小對未來的恐懼。克服恐懼後,才能理性持平地分析自己眼前最需要的保險。

如何找對保險商品,用小錢養出大保障?邱正弘建議保戶可以從「買對、買夠、買好」三個層面來考慮。

買對險種︾ 根據人生階段選擇不同險種所謂「買對」,就是買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雖然說,需求因人而異,但保險絕大部分與人生階段有關,每一人生階段適合買的險種都不相同。

人生最主要風險有四個:死得太早、病得太久、殘得太重與活得太久。一旦發生這四種狀況的其中一種,都會對家庭財務造成嚴重損害;而這四種風險恰巧可用壽險、醫療險、殘廢或失能、年金險來彌補。

彭金隆說,年輕時最怕死亡風險,年老時怕長壽風險。像年輕單身貴族,若不需要奉養父母,就等於完全沒有家累,這時候,他最重要的責任就是「防止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此時,根據不同殘障程度給付的意外險,就可以給因意外殘廢而無法工作者基本的保障。

隨著年紀漸長,尤其結婚生小孩之後,家庭責任變重,這時,人生最害怕的事莫過於「死得太早,責任未了」,小孩的教育費,配偶的生活等,每一項都需要錢,壽險可作為死亡風險的保障。

「死亡風險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當小孩長大,房貸還完,家庭責任已了後,就不太需要擔心死亡風險。但之後,反而要擔心活得太久,所以長壽風險會隨著年紀增加而增加。而這中間的交叉過渡,約在四十歲到五十歲間。」彭金隆說。

年紀一到四十歲後,保險的焦點需要轉到年老的相關照顧上,加強醫療險與退休的年金險,是這階段最該考慮的險種。

每一人生階段都有它自身迫切需要的險種,但若經濟條件能力強,是不是可以提前準備?舉例來說,一位年輕單身貴族有了意外險後,覺得有餘裕又花一筆預算買壽險,這樣的購買行為會有什麼問題?

陳敏莉說:「從資源配置來看,這筆錢若不放在壽險,而是拿去投資理財,其實得到效果更大。」她直言,人生不是只有買保險,還有其他理財目標要完成。譬如:存錢買房、退休規畫等。而對年輕人來說,投資時間可拉長,更適合用積極型的投資方式來獲取較高的報酬率。「這筆錢放到基金或買投資型保單,都比買壽險好。」陳敏莉說。

買夠保障︾ 理賠金額足以解決風險問題選對險種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精算保障到底夠不夠。「很多保戶都敗在這一步,因為他們把保險當投資,把投資當發財。結果買了多功能保單,卻偏偏沒有買夠保障。」最典型的保單就是買儲蓄險,但儲蓄險設計的目的是「儲蓄」,屬於基本保障的保額只有一點點。

以三十歲男性來說,年繳三萬元,可以有終身壽險一百萬元的保額,但若放在儲蓄險就只剩下二十萬元。「不是說,儲蓄險一定不能買,但是要搞清楚你最初目的。如果是買保障,那就用最單純的險種,保費也比較低。」南山人壽業務襄理,同時也有CFP的王麗文說。

如何計算自己的保障夠不夠?以年輕人的意外險來說,最簡單的計算方式就是年收入的二十倍。年薪六十萬元,那就需要一二○○萬元保額。這個數字是假設萬一意外而全殘,餘命以二十年來計算。若買定期意外險,頂多年繳八千元左右就可解決。

另一個重要的保障就是壽險。壽險是保費最貴的險種,以至於很多保戶最後都因為預算而讓保額大打折。「寧可買保費較低的定期壽險,也不能讓保障打折。」王麗文說。

關於壽險的保障計算,可用「家庭需求法」來推算。把喪葬費用、子女教育費用、房貸費用與五到七年的家庭日常生活開銷等加總起來,就是大約需要的保額。

以居住在台北市的小家庭來說,房貸加上子女教育費,動輒上千萬元的壽險保額一定跑不掉。然而,三十歲男性,每百萬元的終身壽險保費就要三萬元來看,怎麼可能買得起千萬元保額?但若變成定期壽險,則每百萬元定期壽險(二十年)則為三千多元,兩者價差可達近十倍。

即使同一個險種,也有不同類型商品,保費差距很大。

在雜誌社擔任業務的小葉,就有這樣親身經歷。剛結婚買房子的小葉想要買保險,一開始,他鎖定買意外險、醫療險,預計每年花三萬元預算購買,可是保險業務員拿出來的規畫單卻嚇了他一大跳;因為單單終身醫療險就要年繳二萬八千元,再加上三百萬元保額的終身意外險四萬八千元,總共七萬六千元。

買物美價廉︾ 用低保費買到該有的保障事實上,業務員給小葉的商品都是屬於「終身型」,也就是繳費二十年,保障終身的險種。但如果小葉願意把終身型險種改成一年期的定期險,同樣日額兩千元的醫療險加上三百萬元保額的意外險,卻只要七五○○元,終身與定期的保費可以差到十倍。

台灣保戶偏好終身險,因為保費一定「賺得回來」。不過陳敏莉說,終身險是否有必要實在值得深思,以壽險來說,家庭責任有時間期限,定期壽險就已經足夠。

目前,定期壽險的觀念已慢慢推廣,但是能接受定期醫療險的人則少之又少。

劉鳳和曾經精算過終身醫療險,以目前住院一千元日額,保費一年至少都要一萬五千元,繳費二十年等於花了三十萬元;以住院一天理賠一千元來看,也要住院三百天,幾乎十個月才「回本」。

陳敏莉同樣認為,終身醫療險未必迫切需要,主因是住院才給付的醫療險,是照顧「醫療品質」而不是「把病治好」。「住健保房也能治病,只是住院品質較差而已。如果預算有限,更應該把錢拿去買實支實付型醫療險與重大疾病、癌症險才正確。」她進一步強調,未來醫學進步,住院天數越來越短,與其把錢拿去買一個只有住院才給付的醫療險,倒不如把錢拿去投資換一個現金帳戶,「應付未來醫學改變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現金。」陳敏莉說。

如何用小錢養出大保障?說到底,就是把錢花在對的險種,買最物美價廉的商品。

先根據人生每個階段的下一秒鐘風險,選擇最需要的保險,然後剔除終身、還本型的險種,用最單純的保障型商品,把基本保障做足。盡量以定期險商品為主,一定能把保費控制在自己的預算內。

人生不同階段一定要有的保單40~50歲開始為 長壽風險準備短命風險:死太早,責任未了

單身族

規畫重點:傷殘、積極投資

優先險種:定期意外險

有餘裕時:實支實付醫療險

已婚無小孩房貸

規畫重點:傷殘、積極投資優先險種:意外險、實支實付醫療險有餘裕時:重大疾病險、癌症險、基本型住院醫療

已婚有小孩房貸

規畫重點:家庭責任、投資優先險種:定期壽險、意外險

有餘裕時:補強醫療險

長壽風險:活太久,晚景淒涼

壯年期

規畫重點:醫療、養老

優先險種:重大疾病險、年金險

有餘裕時:補強醫療險

空巢期

規畫重點:節稅

優先險種:壽險

有餘裕時:無

年老期

規畫重點:節稅

優先險種:壽險

有餘裕時:無

台灣人購買保險行為大調查對保險認識正確,但無正確購買行為根據《今周刊》調查,75%的民眾認同「保障」是保險最主要功能。多數人期待買保險可為家庭帶來保障,但實際上能達到目的者卻很少,為什麼?

錯誤1 沒有調整保單的習慣6成人買了保單後,就不再調整Q.你購買保單後,是否曾經因環境改變(家庭狀況、經濟條件)而調整保單? 單位:%

有 39.32

沒有 60.68

錯誤2 壽險保額偏低

超過6成人保額不到300萬元;而年薪超過100萬元者,有54%的人保額不到500萬元Q.請問你的壽險身故保障是多少? 單位:%一○○萬元以下 21.6 一○○萬至三○○萬元 40.9 三○○萬至五○○萬元 16.4 五○○萬至八○○萬元 5

八○○萬元以上 3.8

不清楚 12.4

Q.你的壽險身故保障有多少?(針對年薪100萬元以上者)

一○○萬元以下 0

一○○萬至三○○萬元 29.7 三○○萬至五○○萬元 24.3 五○○萬至八○○萬元 13.5 八○○萬元以上 18.9

不清楚 13.5

錯誤3 險種錯置

26歲~30歲族群重壽險高於意外險;30歲以上族群重癌症險輕重大疾病險Q.請問你目前手上的保險商品有哪些?(複選) 此表為26歲~30歲年輕人 單位:%超過5成的人有儲蓄險,其實年輕人有時間優勢,適合採較積極的長期投資累積財富。

不清楚 1.5

儲蓄險 50.4

投資型保單 35.9

重大疾病險 29.8

癌症險 47.3

醫療險 66.4

失能險 9.9

意外險 63.4

壽險(含定期與終身) 74.8 近7成5有壽險,但只有6成3有意外險。

30歲~40歲族群重儲蓄險:高達52%的人有儲蓄險;重癌症險遠高於重大疾病險:64%有癌症險,但只有40%有重大疾病險Q.請問你目前手上的保險商品有哪些?單位:%高達6成4的人有癌症險,但只有4成人有重大疾病險;其實癌症也在重大疾病行列,而一旦確定罹病,能一次拿到定額理賠金,更符合醫療需要。

不清楚 1.4

儲蓄險 52.4

投資型保單 32.2

重大疾病險 40.5

癌症險 64.3

醫療險 81.9

失能險 12.2

意外險 70.3

壽險(含定期與終身) 83.8 調查時間:2013年4月10日~4月16日樣本數:1318份 調查單位:波仕特科技行銷公司三大保障型險種 購買前請深思

終身壽險

業務員銷售話術 身故理賠,因為是終身型,所以一定能拿回理賠金。

深思原因

●壽險主要保障家人,保障自己發生事故,對家庭責任未了的風險。

●家庭責任都有期限,通常隨著小孩長大,責任就越來越輕。

替代方案

●以定期壽險來取代終身壽險。

●同樣保額,終身壽險保費會比定期壽險至少貴10倍以上。

終身醫療險

業務員銷售話術 年老時一定有醫療需求,所以應該趁年輕保費便宜的時候趕快買。

深思原因

●醫療技術進步很快,很多病症住院天數都縮短。

●終身醫療險住院才賠,不符合未來就醫模式。

●與其把錢去買一個未來不一定得到理賠的醫療險,何不把錢去投資醫療帳戶,用現金模式保障未來的就醫。

替代方案

●醫療險以實支實付最重要,若需要日額型住院險,也應以定期險為主。

●以30歲男性,日額1000元為例,終身醫療險保費比定期醫療險貴2~3倍。

癌症險

業務員銷售話術 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得癌症,一定要買才行。

深思原因

●標靶藥物成為未來癌症治療趨勢,但目前癌症險無法給付這筆費用。

●應以一次拿到一大筆金額的給付最適合未來癌症治療。若從這個角度看,重大醫療險比癌症險實用。

替代方案

在預算有限下,應先買重大醫療險,若預算有餘裕再考慮買癌症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49

啟富達國際董事長李建平 勤做投資筆記練功夫 上班族四十歲前賺到財富自由

2013-09-23  TWM
 
 

 

從月薪二萬二千元的貿易公司職員開始做起,李建平由小職員到股市高手,全憑他勤做股市功課、累積實戰經驗,讓他得以在三十八歲時就賺到財富自由,不再為錢煩惱。

他的股市盤後功課觀察法則,值得一探究竟。

撰文‧林心怡

「我也是從月薪二十二K,慢慢買股票開始做起,但我做投資功課很勤快,比同儕更早抓到賺錢的要領。」坐在新北市擁有極佳視野景觀的九十幾坪自宅內,李建平笑談從大三就開始半工半讀投資股票,他自爆當年還是窮小子時,立志有朝一日能「住大房、開名車、不再為錢煩惱」;如今,擁有兩輛雙B名車的他,早在四十歲以前,就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

主力大戶收徒提攜 做筆記歸納資訊李建平出身台中眷村,當兵退伍後才考上淡大保險系。在學期間就立志賺大錢,舉凡當快遞、便利商店大夜班、發傳單,只要是能賺錢的工作,他幾乎都不放過。大三那年,在貿易公司幾近正職的工作機會,讓他遇上一位身價不菲的「長輩」,不但養成他勤做台股功課的好習慣,也成了他股市致富的重要導師。

「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做好盤後功課,時時檢討、規畫投資策略,才能提高投資勝率;即使縱橫股海這麼多年,這位前輩依舊保有一定的實力。」這位李建平口中的「老師」,曾是台股主力時代號稱「四大天王」之一雷伯龍的得力助手,操盤手法犀利,光靠股市投資累積數億身價,當時李建平在貿易公司工讀時,每天都比上班時間早到一小時,任勞任怨處理雜事以及勇於提問的積極態度,讓這位長輩印象深刻,願意收他為徒。

「他總是會要求我要勤看︽工商日報︾、︽經濟日報︾等財經資訊,抄寫歸納什麼是有用的財經資訊?什麼是假消息?收盤後,勤畫K線圖,學畫形態、趨勢線,沙盤推演行情走向,建立自己的投資觀察名單,花錢實際操作,並且寫下策略規畫與投資心得。」「當時我在貿易公司的月收入二萬二千元,每月都存下一萬五千元來買股票,加計當兵的存款,還記得我人生第一檔股票買的是中興電工,到了大學畢業後,就累積到五十萬元的股市投資本錢。」從股市門外漢到股市高手,那段股市練功的歲月,李建平總是閱讀大量的財經資訊,買書研究技術分析,學習用黃金切割率、費波南西係數,以波浪理論為架構,規畫行情抓買賣點,並學著用形態與趨勢設停利停損點。有長達十年的時間,李建平同時擁有兩本投資筆記,一是記錄重要資訊的「投資日誌」,一是規畫行情、提高投資勝率的「投資祕笈」。

出社會後,李建平到南山人壽擔任理賠員時,依舊維持每日做投資功課的好習慣,在投資勝率與獲利報酬同步提升下,三十歲以前就賺到人生第一個五百萬元。其中最經典的戰役,就是在華碩三三○元時布局,不到半年的時間就以八六○元出場,獲利一.六倍;二○○六年至○七年期間,他看好電子書、手機零組件的後市,手上的元太、佳必琪也都有倍數的獲利。亮眼績效加上勝率頗高的投資邏輯,成為他從保險業的理賠員、核保員,得以受到銀行主管賞識進入財富管理的領域。

收盤後逛財經網站 研讀國際資訊究竟收盤後,李建平都會做哪些投資功課?首先,盤後他最常做的投資功課就是上「鉅亨網」、「StockQ國際股市指數」等財經網站,瀏覽重要國家股匯市變化,蒐集國際重要情緒指標,羅列重大事件,來思考對台灣的影響。在匯率方面,他尤其重視美元兌新台幣與台股的關係,「匯市是股市的領先指標,所以通常台幣升貶與台股走勢成正相關,當匯市見頂,股市見高。」從「StockQ國際股市指數」中,李建平會蒐集美國情緒指標,來解析市場的氛圍,例如VIX波動率指數(又稱恐慌指數)及美國散戶投資人協會(AAII)發布的看多看空投資人比率等,判斷美股市場的多空,並與台股做聯想。以VIX指數來說,為標準普爾五百指數選擇權權利金價格反推所得的隱含波動率,通常以三十作為分水嶺,二十以下代表過度樂觀,一旦降到十五可能出現市場過熱,股市反轉的跡象;反之,超過四十以上代表過度悲觀,可能醞釀落底反彈。

從籌碼變化破解外資真正動態又如,AAII發布的看空看多投資人比率,是針對該協會會員每周所做的調查,詢問散戶投資人針對未來六個月景氣走向的意見,若看空比率達到五○%以上,代表市場過度悲觀,落底訊號已出現。

在觀察重大財經事件方面,李建平會羅列觀察清單,例如九月美國聯準會(Fed)主席下任人選確認、QE資金收放動向,乃至九至十月美國舉債上限及預算談判等,這些被他視為影響大盤的要素,都是他研判大盤可能出現震盪的不確定性因素。

此外,他還會觀察摩台指(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的摩根台股指數期貨)的未平倉部位,作為外資籌碼動向的參考。李建平指出,與其相信媒體報導「某外資看好台股後市的研究報告」,還不如多觀察外資內心真正的心態。比方說,當大盤來到外資心目中的高檔位置時,通常外資仍會持續買進現股,甚至持續放出看好台股的消息,但卻持續在摩台指布避險空單。所以當摩台指未平倉量持續放大,甚至來到二十一萬張歷史高點時,就要提高下修反轉的警覺;因為這時大盤指數通常都已持續上漲一段時間,投資人最容易盲目追漲而慘遭套牢。

而在瀏覽國際重要政經資訊、解讀完外資籌碼變化後,李建平會先將對台股多空的研判記錄下來;接下來繼續閱讀各家研究報告、蒐集財經資訊,找出產業趨勢向上的族群;對應到台股供應鏈相關個股後,再從中開始一一敲出線圖,從技術面找出強勢股,篩選出具備中長線持股條件的核心持股、波段操作的衛星持股。像是熱門的3D列印、雲端運算、巨形資料儲存產業類股,都曾經是他的持股名單。

廣閱線圖汰弱留強 做好投資決策在中長線持股找買點方面,李建平會從調閱周線圖中,挑出符合股價站上十周均線、周KD低檔黃金交叉、周DIF(差離值)、MACD(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低檔黃金交叉,柱狀體由負轉正的個股。例如年初布局的聚陽,以及後來的銘異、英業達,都曾符合此番強勢股條件;短線操作則另外觀察日線圖,每天調閱的線圖超過上百檔。

接下來,則會持續檢視手中持股,做好停利、停損點的規畫。李建平指出,一般來說,當他檢視到手中持股出現:股價跌破二十日均線、跌破形態(例如出線M頭、頭肩頂、V形倒反轉形態)、DIF跌破MACD且由正轉負者,都被他視為賣出訊號。

李建平以今年操作賺逾五成的義隆電為例。今年一月義隆電在四十八元附近,因觀察到這檔股票符合他前述選股邏輯後買進,股價一度漲到五月初的高點八十元,但是就在五月二十二日跌破二十日線七十七元後,他開始賣出股票。後來股價雖有反彈,但卻是一波比一波低,八月更回測低點四十七.五元左右,再沒回到前波八十元的高點位置。一般投資人若平常沒留意,疏於做功課,這種「得而復失」的賠錢經驗,將不斷重演。

「我寧願少賺,也不要承擔大賠的風險,尤其股價跌破生命線(季線)就一定要有忍痛砍掉的準備,只要手上保有資金,就不怕沒有賺錢的機會。」李建平形容道,「股價跌破季線,三日要站回季線,三日站不回,股票可能沒有了生命,之後就會出現月線與季線死亡交叉,出現季線下彎;一旦如此,至少還要再跌三個月,不論時間還是空間成本都不划算,還不如先停損後,重新尋找獲利標的。」雖然對台股大盤研判相當重視具有國際觀,但在選股上,每日的線圖觀察與檢視,才是他持盈保泰的必修功課。

現在,李建平以理財教育訓練講師為志趣,大多數的時間,都是為了興趣在工作。他創立啟富達國際公司做為投資理財教育的平台,就是希望藉此將多年有系統與邏輯的投資方法大力推廣,教育投資人如何正確蒐集、解讀以及儲存資訊。

然而,在投資上李建平卻從沒缺席,放眼他今年賺錢的代表作:聚陽、貿聯、銘異、英業達、義隆電等,檔檔都讓他有三至五成不等的報酬率,這全拜他持之以恆的盤後投資功課,並懂得將投資融入生活化的思考邏輯中。

李建平

出生:1969年

現職:啟富達國際董事長

經歷:壽險核保員、銀行財富管理

學歷:淡江大學保險系

李建平盤後投資 4項功課1盤後功課 蒐集國際經濟數據與重大事件,思考對台股的影響從財經網站中蒐集重要國家股匯市變化,並觀察重要國際財經議題(如QE動向、Fed主席人選等),分析對台股大盤的影響與多空走勢。

2盤後功課 解讀外資真正的投資動態,寫下對大盤的看法留意象徵外資動向的摩台指未平倉量,尤其在台股末升段或初跌段時,外資會現買現貨、布期貨空單避險,此時得留意大盤修正壓力。

3盤後功課 敲出技術線圖建立持股名單從周線找出符合下述條件的強勢股,再搭配觀察是否為產業趨勢向上的族群,列入追蹤名單。

一、股價站上10周均線。

二、周KD低檔黃金交叉。

三、周DIF、MACD低檔黃金交叉,柱狀體由負轉正。

經典案例:聚陽、英業達、貿聯、銘異4盤後功課 檢視手中持股,嚴守停利停損點觀察手中持股,檢視日線圖走勢變化,作為參考依據,及賣出訊號參考,寧願少賺,也要嚴守紀律,做好風險控管。

觀察日線留意賣點:

一、跌破形態者(例如出線M頭、頭肩頂、V形倒反轉形態)。

二、K線跌破20日均線者。

三、DIF跌破MACD死亡交叉,柱狀體由正轉負者。

經典案例:義隆電

李建平對未來盤勢看法與

持續追蹤標的

大盤看法:

從匯率及國際不確定因素升高,加上摩台指未平倉量來到21萬張歷史高點來看,對大盤趨於保守,靜待9~10月台股拉回後找買點。

長線標的:

在台股修正過後,可從下述熱門產業找出線形強勢股:3D列印產業(神基、華邦電)、雲端運算概念(英業達)、巨量資訊產業(台達電、英業達)、汽車相關類股,以及生技類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76

三十五歲前坐大位非懂不可的二十件事 專業只是低標 態度對了才能三級跳

2014-01-13  TWM  
 

 

企業選用中高階人才的年齡已比過去降低了五到十歲,越來越多的職場跳級生出現在你我身邊;從這些快速升遷的職場新族群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工作態度才是決定跳級的關鍵!

撰文‧李建興

「哼!你這毛頭小子憑什麼爬到我頭上,老子不幹了!」門一甩,「砰!」的一聲,剛和部門主管吵完架的Bill一走出會議室大門,立刻引來同事們的側目!儘管爭執後的怒氣讓臉色變得通紅,卻掩飾不了眉宇中的哀怨。他不懂,進入職場二十年,都四十五歲了,再怎麼說也是資歷深的老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為何到現在還是個「資深專員」,升官加薪總是輪不到自己?

剛開始幾年,看著「同梯的」一個個晉升,Bill只能默默地以「時運不濟」來麻痺自己。但漸漸地他發現,當上大官的年紀越來越小;甚至到最後,自己的頂頭上司竟然是足足小他十歲、自己帶出來的菜鳥!

因此Bill的消極慢慢變成了怨懟,他不自我檢討,沒想過迎頭趕上,倒是讓「憑什麼?」「不公平!」等字眼占據了內心。這次則是因為年終考核,年輕主管忍不住念了他一句:「你該好好想想,你到底是擁有二十年資歷的職場好手?還是二十個一年資歷的資深新手?」於是,一氣之下,Bill率性地炒掉自己的老闆。

跳級生越來越年輕

三十歲跳中階 不到五十歲坐大位倘若工作多年的你,也曾有過和Bill一樣的遭遇,看著比你資淺的同事爬到你頭上,也不停閃過同樣的念頭,搞不懂別人升官加薪的理由,那麼小心了,恐怕你未來的職涯只會越來越哀怨,因為將會有越來越多「職場跳級生」成為你的長官。

過去,較具規模與知名度的公司,協理以上的高階主管,年紀多半落在四十五至五十五歲;換言之,上班族至少得花二十年才能夠當家。但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工作者,經由自身的努力,縮短坐上大位的年限。根據「一○四獵才顧問中心」的觀察,台灣企業的中堅分子逐漸以三十至四十五歲的青壯年為主,相較過去的四十五至五十五歲,中高階主管的平均年齡下降五至十歲之多。

「一○四」等獵人頭公司統計甚至發現,各企業想要高薪挖角的中高階人才,以三十至三十五歲占比最高,達二九%;其次為三十六至四十歲,占了二四%;就連三十歲以下也有一七%。再以年薪角度來看,假設你是好咖,企業更願意付給三十至三十五歲的中高階人才一百萬到一二○萬元年薪,而三十五至四十歲,則有得到一五○萬到二百萬元年薪的機會;顯見名利雙收的跳級生,將逐漸成為職場主流。

其實,這波「職場跳級」的現象,還不只出現在中高階主管職,甚至連高階的執行長、總經理也都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全球主管招聘機構 Spencer Stuart研究,二○○六年時,美國S&P 500大企業的執行長,平均年齡是五十四.七歲;到了一○年就降至五十二.九歲;而全球執行長平均年齡最輕的中國,甚至只有四十七歲。

然而,到底擁有什麼樣條件的工作者,才能成為下一位「跳級生」?「專業決定晉級,態度決定跳級!」獲得跨國人力資源公司Aon Hewitt頒發一三年「卓越最佳雇主」獎的中租迪和董事長陳鳳龍如是說。其實企業在拔擢員工時,業內的專業當然是必備的,但這就好像是聯考時的「低標」,是基本條件;而當專業水準相去不遠時,比的就是態度了。

另外,根據美國大學與雇主協會調查顯示,企業主最重視員工的七項普遍性工作能力依序為:人際相處、團隊合作、口語溝通、分析、電腦、書信溝通、領導;由此可見,在企業主的心中,人格特質比專業技能來得重要。

因此,如果你是職場好咖,恭喜你,你將比過去更有機會快速坐上大位;但倘若你只是渾渾噩噩、消極度日的上班族,可得注意,靠年資加薪升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有趣的是,根據《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針對二十至三十五歲上班族所做的調查發現,有高達七二.三%沒加薪者怪老闆,六九.九%的人認為自己的薪水被低估了,也有三四.六%的人認為加薪得靠自己努力;但弔詭的是,當被問到企業最在意的「態度」問題時,例如比別人早上班,比別人晚下班,事情做得比老鳥多等工作上遇到的情境,大多數人卻都有「被拗」的感覺;可見,想要升官加薪,時下的年輕人,恐得再加把勁!

見證過許多年紀輕輕就坐上大位的「一一一一人力銀行」公關總監李大華就指出,「除了工作技能和專業外,跳級生比別人強的,就是願意『吃虧』!」他表示,畢竟工作態度很難具體化,只能憑感覺,所以老闆通常對於「不計較」、願意傻傻付出的人,較容易肯定其態度。

對此,《今周刊》在走訪各界職場達人及人力資源專家後,把跳級生的「吃虧哲學」整理出「不和名分計較」、「不和老闆計較」、「不和任務計較」,以及「不和時間計較」等四大哲學。

跳級哲學一:學更多比領多少重要首先在「不與名分計較」方面,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溫金豐表示,年輕時不應在乎頭銜、薪水,要在乎的是工作內容真正學到什麼。

三十五歲就當上總經理的威朋科技總經理許禾杰,就印證了這樣的哲學。他在年輕時就當上一○四人力銀行廣告部專案經理,但為了拓展自己業務開發能力,於是毅然決然地離職,轉職到另一家公司從基層的業務專員做起,為的就是能夠「學更多」。在許禾杰的心中「明確的職涯和學習地圖」,遠比現階段領多少錢來得重要!

對此,溫金豐也語重心長地提醒許多老鳥,他認為,很多資深人員在同樣的工作上做了好幾年了,好不容易駕輕就熟,很不願意被調職,但偏偏這是老闆給的歷練機會;因此拒絕輪調,通常等於將跳級的機會往外推了!

跳級哲學二:即使被吼也要找出原因「而令人玩味的是,跳級的決定權往往在老闆身上,但大部分的上班族卻很愛與老闆計較!」溫金豐說。

二十七歲就當上大型綜藝節目製作人,現為《康熙來了》製作人的陳彥銘就回憶,當自己還是小執行製作時,常常被狂吼,甚至被「踹」!但每每面對上級看似無理的對待,他總是會先靜下心來想:「老闆生氣一定有他的道理!」就因為少了一分怨懟,多了一分檢討和理解,讓人稱「B2哥」的陳彥銘,無論在工作技能、應對進退的方法,甚至抗壓力,都比同年齡的人來得強。於是,在知名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拔擢接班人時,B2哥自是成了第一人選。

跳級哲學三:接到屎缺 當作是挑戰除了和老闆計較,「和任務計較」亦是犯了跳級的大忌。

而B2哥也呼應了這項說法:「通常老闆會把『屎缺』丟給最信任的人,因為他相信只有這個人解決得了!」所以跳級生接到燙手山芋時通常會想:「能被拗也是一種本事!」但與其一直想到底合不合理,倒不如先想要怎麼做,才能達到要求!

利眾公關顧問公司董事長嚴曉翠表示,有些人看起來傻傻地做,但心裡卻很聰明,覺得就算被人占便宜,但可以偷學工夫,了解別人如何制定計畫、如何寫報告、如何開會、如何管理客戶,這些都對職涯很有幫助。

跳級哲學四:不和時間計較 重視績效在個人意識強烈的職場上,許多上班族總認為提早上班、晚下班,以及假日加班都是「吃虧」;但許禾杰卻認為,這是沉澱自己,為工作做好準備的好時機,「因此,上班族不應和工作時間計較!」除了上下班時間,二十八歲就當上總經理的德事商務總經理林沛欣,也很勤快地參加被同事視為「很芭樂」(沒營養)的社交活動。她反而覺得,很多機會、訊息、人脈都是在意料之外的場合出現的,「有出席才會有出息!」「跳級生唯一要計較的就是自己的『績效』!」奧美公關史上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唐心慧認為,跳級生比一般生懂得「盤點自己」,在每個專案完成,或季度、年度終了時,都會檢討這一段期間的工作狀況,讓下一個工作更順利。其實,唐心慧自己從年輕到現在都會玩一個遊戲,也就是都會寄信給明年的自己,目的就是在今年為明年一整年訂下目標,明年的同一時間,回頭看看有沒有做到。

有趣的是,不僅失敗需要檢討,就連成功也需要檢視。中租迪和人資長鄭秀姿就表示,她看過的職場跳級生,每每在自己完成一件完美的專案後,都會謙遜地分析成功的原因,了解這是因為環境使然,還是因為自己能力強,這才能客觀地理出成功的模式!

總之,「吃虧就是占便宜」。下次當你看到一些傻傻付出、默默做事的同事,別再笑人家傻;畢竟,他很可能就是你的下一位頂頭上司喔!

處處計較 是職場晉升最大絆腳石《今周刊》年輕上班族職場大調查69.9%台灣年輕人覺得薪水被低估1.你的薪資和能力相比合理嗎? 單位:%

高估 1.8

低估10%以內 32.6

合理 28.3

低估11~20% 20.1 低估21~30% 9.6

低估31%以上 7.6

接到燙手山芋,近半上班族負面思考2.公司老是派你做棘手與困難的事,你的感覺是? 單位:%公司很器重我,給我磨練,日後讓我更有機會擔當重任51.4 老鳥在推卸責任,欺負菜鳥 21.1 公司在利用我,剝削我的勞力 20.3 時運不濟,入錯公司或選錯行 7.2 不到3成上班族認為加薪慢是自己的問題3.你認為薪資調整比同事慢,是什麼原因? 單位:%老闆沒有看到我的努力 45.4 是我自己不爭氣、不努力,不該怪別人 27.7 同事比較會討好主管 26.9 比別人早出晚歸,逾6成心理不平衡4.如果你比別人早上班,又比多數人晚下班,你會怎麼想?

只要比別人多努力一些,對公司做多一點貢獻,就值得 38.3

自己很苦命 34

同事不夠努力,未能戮力於工作,心中不平 27.7 註:本調查為《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於2013年12月13日~16日針對20~35歲上班族所做的調查,有效樣本數共867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33個百分點。

成功者想的和你不一樣!

職場跳級生20種必備特質職涯地圖怎麼拼?

1.還是職場菜鳥時,有工作機會降臨……跳級生:工作和挑股票一樣,要挑,最好挑能學到東西的潛力股!

一般生:當我是豬啊?工作就是要先搶先贏,薪水、頭銜比較重要!

2.開始工作以後,面對未來的職涯發展……跳級生:這與旅程一樣,各階段要去哪裡?該準備什麼?得想清楚!

一般生:未來如果料得準,我去當神好了!想那麼多?且看且走唄!

3.已經是老鳥了,忽然要調我到新職務……跳級生:一直做老梗的工作,會被定型,挑戰新的,戲路才會寬!

一般生:都給新人爽就好啦,屎缺就是要我先去扛,是怎樣?

4.終於升官了,對於未來的職位我心想……跳級生:以後責任更重了,趕快多學一點,否則下面不服會很糗!

一般生:YA!有人可使喚了,事情交給「細漢仔」(下屬)就好了!

燙手山芋怎麼接?

5.上級把同事眼中的「屎缺」丟給我……跳級生:能被拗也是一種本事,管他有多「屎」,我就做好給你看!

一般生:我能力好就應該要多做?好啊,給我升官加薪,我就閉嘴!

6.公司忽然公布了一個很嚴苛的新規定……跳級生:與其一直想合不合理,倒不如先想想看怎麼達到要求!

一般生:目標與規定通常是公司喊爽的,我就擺爛和老闆比氣長!

7.現有的工作模式已經沿用好幾年了……跳級生:工作方法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動動腦搞不好有新發現!

一般生:我吃太飽閒著嗎?為什麼要變?上面怎麼教我,就怎麼做!

8.老闆或客戶的指令在結案前忽然變卦……跳級生:老闆(客戶)會改變一定有原因,先去了解並設法完成!

一般生:搞什麼?朝令夕改,「將帥無能,累死三軍」不就是這樣嗎?

面對老闆怎麼辦?

9.老闆忽然問了一些我意料之外的問題……跳級生:人家《甄嬛傳》有教,在職場裡想贏,就得猜中老闆的心思!

一般生:這是整人遊戲,還是腦筋急轉彎?當我是吳宗憲,隨時可接話喔?

10.老闆忽然熱情地吆喝大家一起去吃飯……跳級生:和上司吃飯,有機會與老闆多聊聊彼此想法,何樂而不為?

一般生:只有抓耙仔才會想吃老闆的鴻門宴,這種飯不好消化!

11.老闆交辦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跳級生:弄清老闆真正目的,最好能多設想一點,免得任務「落漆」!

一般生:他敢隨口說說,我就敢隨手做做,還要我當算命的去猜啊?

12.老闆正在交辦事情或訓示時,我應該……跳級生:老闆會念表示他在意,皮繃緊一點記筆記,並隨時拿來看!

一般生:有強調的我就記下來,其餘就當我領薪水,聽老人講古!

績效成敗怎麼想?

13.專案完成或季度、年度終了時,我會……跳級生:好好盤點檢討這期間的各種狀況,以後才能越來越好!

一般生:趕下一個案子要緊!檢討這麼矯情的事,我沒辦法!

14.在檢視自己工作績效時,我會……跳級生:聽聽上司、同事、客戶,甚至下屬怎麼說,或許有新看法!

一般生:忠言逆耳這種老梗對我沒效,誰偉大到請別人批評自己?

15.專案或任務執行不順,甚至失敗時……跳級生:先檢討自己,再想想同樣大環境不好,人家怎麼贏我的?

一般生:這種時機不失敗才有鬼,不然主管你做得成,我頭給你!

16.任務或專案如期完成或執行順利……跳級生:分析一下成功的真正原因,搞不好下次沒那麼好運了!

一般生:廢話!當然是我能力強!我看老闆應該要辦桌請吃飯了!

上班生活怎麼過?

17.有理由(如跑業務)不進辦公室時……跳級生:還是盡可能進辦公室,畢竟很多事當面喬,比較有效率!

一般生:業績是在外面跑出來的,不是進去讓老闆點名點出來的!

18.遇到有社交場合要去參加時,我心想……跳級生:還是去看看吧!搞不好去了會發現一些好的機會和人脈!

一般生:有些公開活動很「芭樂」,能閃則閃,去了也哈啦不出什麼!

19.對於上班時間,我的理想情況是……跳級生:盡量提早上班,趁正式上工前,把一天的工作提前準備好!

一般生:責任制是公司說的,我不遲到,老闆都該謝謝我了!

20.休假忽然接到上司急電交辦任務……跳級生:公司可能真有十萬火急的事,被欽點代表我應變能力好!

一般生:真衰!我就知道假日接電話穩死的,下次要記得,千萬別開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