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和仰氏CEO王川涛一起晚餐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8/HTML_8X46WXBE5OUI.html


7月7日下午见到的王川涛,比标准像上的雄心勃勃,更为儒雅一些。王的家住在底特律大都会区的WARREN市。标准的美式建筑和房前屋后的大片草地,都显示着主人过的标准的美国中上阶层生活。书房里,通用汽车给予主人的各类奖项也放满了一个书架。

也许不久以后王川涛就会移居到加州去。作为仰融正道汽车的CEO,他要跟他自己的团队在一起。

临走前,王川涛特邀记者去家里,与其共进晚餐。两个半小时的交流中,王川涛回忆了他和仰氏初次见面的深谈,对整个正道汽车的具体设想,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能够改变世界的核心技术。

“我们本来不想说的。但是现在觉得可以部分公布出来,让技术上一些误解得到解答。”王川涛说,这原本是4年以后才打算公布的内容。

被一句话打动

2008年当仰融找到王川涛,也是通过通用汽车的一个朋友接洽上。“当时我很好奇,因为有一个人想做汽车。底特律上万人都做不好,车都卖不掉。这个人是不是有些太奇思妙想?”所以王就带着休假的心态去了加州。结果跟仰融一谈就长谈了8个小时,互相相见恨晚。

一回到底特律,作为心思细密的技术人员,王川涛就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甚至自己个人订阅了美国能源部的简报。详细调研的工作之后,他觉得仰融所言不虚——如果研发一款完全为燃烧“天然气”的汽车,可以一举解决掉套在通用和福特汽车们脖子的石油枷锁。

通用汽车数万人数年来对汽车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良,到2008年已经可以拿出行业内最领先的产品,在2008年147美元每桶的油价前面,显得完全不堪一击。一个曾经的全球汽车业老大,居然短短的两年之内,就进入破产保护,衰落之快令所有人意想不到。

能源一直是通用和福特们研究的一个短板。王遍查了底特律资料,一个白领员工数万人的通用汽车,却从来没有人研究过能源问题,对于汽车这种与能源高度相关的产业,产业领导者却对能源问题一无所知。这成了一个放在王川涛面前的巨大产业盲点。

“这是一个符合未来所有趋势的机会。错过了很可能一生中再难遇见一次。而现在经过简单改装的天然气出租车,实际上并未能够真正利用天然气能源的全部优点。”这两点,成了仰融说动王川涛加盟的一个重要支点。

“如果中国人在底特律做的那么好,为什么不创业呢?”当时仰融只用一句话,就成功地点燃了王川涛的创业梦想。不到两个月,王就决定了加盟仰融团队。

颠覆底特律模式

随后的数百个小时,仰融与王川涛对正道汽车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不断修改方案。“最后出炉的,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战略产品计划书,而是一个可以解决很多当前底特律问题的产业之梦。”王川涛说。

例 如,天然气可以一举解决石油的高油价问题和居高不下的温室气体排放能力;三个车系,十个车型,五十款车全部共享同一款发动机,这正是拥有庞大产品体系的通 用和福特没有办法达到的一个目标。三个车系全部都是共享平台,模块化组装,这又带给王川涛所想象的“梦工厂”巨大的生产效率。

“高度模块化生产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目前产业内生产效率最高的日本丰田,一个工人一年的组装车辆,也仅有30-40部。”王所设想的工厂,将达到100辆每年的生产效率。

为 此仰融和王川涛所设计的未来工厂,会有一个巨大的中央工厂,而不是数十家分散在各地的小型工厂。在未来的工厂地块上,王甚至已经给未来的重要供应商留下了 很多空地。庞杂的供应链成本和多余的管理层成本,全部都可以压缩到最小。这也就是为什么未来正道汽车工厂用地高达5000英亩的主要原因。

对于底特律目前深受其害的三大命题,过高的高管薪酬,过于强大的工会,过于庞大的经销商团队,仰融和王川涛也设想了全新的方案,来摆脱这些让底特律沉沦的巨大结构性问题。

举例来说,正道就试图用工人和工会拥有一部分股权的办法,让工会、工人和管理层的劳资关系,不再对立而僵化。而仰融基于他对经销商以及销售的了解,所设计出的经销商合作模式,王评估也是突破现有困局的一个设想。

王川涛对自已设计方案的自信,来源于他所善长的“虚拟”设计技术。尽管未来位于阿拉巴马等州的土地还在挑选当中,但是在虚拟技术中,未来正道汽车的厂房规划,流水线和生产制造机器布局,目前已经全部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49

最后的晚餐——写在大崩盘前夜(大尉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dzl.html

  我的朋友泽逸先生提醒:对当前的经济模式写点文章,留点东西,也算作危机之前的纪念,顺便作为将来吹牛的资本。哈哈~~若不是提醒,忘了一年多没有更新博客了。 

    说 吹牛资本,是大话。经历了多年磨砺,我几乎清除了功名心。我非常清楚,世事难料,曾经的吹牛资本,一不留神就会沦为挨砖资本。对于中国的老百姓,姜文在 《让子弹飞》中评价的相当到位,他们“谁羸跟谁走”,想想当年蒋委员长、汪主席是怎样被抛弃的吧。如果还要补充一句的话:作为老百姓的共性,有奶就是娘, 有枪就是王。这样的例子不用多说。

    功名心确实害人。当年岳飞被杀,功名心重是原因之一。要不是那种“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圣”的功名心态作祟,未必招致杀身之祸。而现代人,因功名心招灾 的,更是不计其数。储安平、章伯均的悲剧皆有此原因。在股市上,大家所熟悉的老沙、时寒冰等皆属此类人。他们身边聚集了一大群“粉丝”,喜欢表现出忧国忧 民的样子,根据人群喜好堆积一些资料,搞出一些煽动性的言论,以民意领袖自居,作出一圣人的样子。而事实上,“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谓的圣人,最终都 成了强盗;所谓的玉女,最终都成了脱女。一个中石油就让老沙成了千古笑柄,不知为何仍有那么多的老百姓相信他。 ( 同福客栈 www.tfkz.net 

)

    说到我的爱好,我喜欢历史与哲学。从历史与哲学中,能够总结出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根本性东西,而不必拘泥于权威与数据。

    这段时间一直在忙于保荐代表人考试,因此,对于经济的分析,对于形势的理解,反而放在其次了。这个考试,号称是白领中的金领,因此吸引了无数人“竞折 腰”。在合成谬误的逻辑下,去年这个考试的通过率居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本人是俗人,为了响应“有尊严”的日子,为了家人,只有拼命了。其实说白了, 保代这个工作,也就传说中好听点,加班加点,疲于应酬,透支身体是必然结果,得失未必成配比。我经常思考:我们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可能大家都会说:为了幸 福。事实上,我们的目标也许是对的,可我们的手段却与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当我们赚够了钱,我们可能发现,我们已经丧失了健康,失去了亲情,失去了自由。这 样的行为有意义吗?

    这种背离,我们身边几乎随处可见。比如,为了和平,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搞军备竞赛,其结果是,我们拥有了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的核武器,世界变的更危险了; 为了治病,我们用了过量的抗生素,结局可能会出现无法医治的超级细菌;为了发展经济,我们透支了资源、污染了环境,结果人类的危机不是消失了,而是更严重 了;为了赚钱,国家搞了股票、房地产,结局却是多数人亏本了,更买不起房了……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的行为有意义吗?人类能改变自然的安排吗?( 同福客栈 www.tfkz.net 

)

    传统上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信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的斗争理论,所谓人定胜天。结局如何呢?除了造就无数的人为灾难,再就是愚昧、落后。很少有人思 考:为什么牛顿在完成伟大的三大定律后,晚年投身宗教,很少进行科学研究;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霍金等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们看来,人虽然了 解了一些貌似正确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在自然面前,远远称不上有意义,人类不可能在终极意义上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因此,信奉上帝也就是一种最为合理的归 宿。

    这就引出另一个哲学问题:认知是什么?认知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吗?

    从人类的认知历史来看,认知类似于永动机,正所谓,知识无极限。大家知道,永动机是无法存在的。如果永动机能够存在,那意味着宇宙必须无限的存在下去,这 样才可能承载永动机。而宇宙本身也是有寿命的。从这一点上来讲,认知本身是无意义的。既然不存在永恒的正确,那么否定前面的正确认知,就成为认知的终极历 史使命。而后面的认知,亦将为再后的认知所推翻。哲学上讲“否定之否”,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即使真有所谓的正确,又有谁来判断认知的对与错?标准在哪里? 即使有标准,标准亦不可能永恒。因此,认知是否有意义,根本不可能得知。有一种哲学,称为不可知论,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拒绝给任何事物下定义。 从终极的角度看,这显然是有道理的。

    现在的中国,浮躁之气甚嚣尘上。每日电视,有无数的经济学家、股评师唾沫横飞,一副天下事尽在掌握的气派。如果让我评价,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垃圾,他们的 存在毫无意义。且不谈他们造诣如何,利益取向如何,对如此巨大的经济系统,如此多的变量,他怎么可能知道其内部变化,遑论未来方向?即使将一只蚂蚁放在面 前研究,穷其一生,也未必知其一二,何况包括如此复杂个体的世界?

    道家讲“道可道、非常道”,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有些东西,你可以说出来,但只要你说出来,它可能就不再是那个东西。股市上有种理论,称为“相反理论”,也 是基于此。这种理论并不对市场的价值做出直接的判断,而是基于人类整体对市场的判断并与之采取相反的操作方法。当多方情绪高涨,高呼“黄金十年,牛市万 点”的时候,就是应该退场的时候;当多数人认为市场深不可测,甚至要推倒重来的时候,就是进场的时机。大家可回忆2005年的千点论,是何等的恐 怖;2007年的万点论,是何等疯狂,对该理论自会了然。金融市场的大鳄,对此都有相当精准的把握。想想当年巴菲特如何在中石油全身而退,大陆股民又如何 在48元高空为中石油站岗的吧。

    一、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

    关于经济形势,有许多这方面的数据,大家可以参考。有些政绩类数据可能不真实,但也有些数据是有参考意义的,比如货币发行数据。

 

 

        从2002年到2010年底,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从2002年底的18.5万亿涨到了2010年72万亿,涨了3倍,中国的高速工业化驱动着名义经济总量涨了2倍。货币供应和名义经济增长似乎不匹配,多出的货币哪里去了?土地和房产等像海绵一样吸收了溢出的货币量。

    这期间美国的货币量才增加了多少呢?

    美国的M2增长了53%,而美国的最广义货币M3从9万亿涨到当下的13万亿,增长了45%。同期美国的名义经济总量涨了36%,而自金融海啸以来美国国内资产缩水了40%以上,几乎退回到2000年的水平。

    不考虑CPI数据,仅凭直接经验,中国的通胀实际上已经失控:货币增幅将维持在16%以上,五年后将翻一番;多种要素价格长期被管制,潜在涨价因素蠢蠢欲动;农村红利消失殆尽;输入性通胀压力空前;房地产绑架全社会,已呈现“大而不能倒”之势。

    通过国内央行的货币发行数据,我们可以判断,不管本经济体曾经是何等的健康,何等的卓越,它目前已经彻底蜕变成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它的存续,几乎完 全依赖于连续的货币超发,借新还旧,它自体已经失去了自我维系的能力。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泡沫”,说的学术一点,就是其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能够产生的 现金总流入。关于这种骗局的成局与破灭,参见前面博文。不信?你让政府将货币发行回归到与GDP同步的状态,看他敢不敢,本经济体立即崩盘。但是,货币越 发是有严重后果的,这将导致严重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49年的GMD因此失去了大陆,日本、东南亚经历了相当惨痛的经济崩盘与衰退,日本至今仍在衰退的 泥潭中挣扎。

    正如前面所言,世界上并不存在永动机。从长期看,无论有抽象存在还是具体存在,一切都会消失,一切都会死去。至今,在通胀已如烈火般蔓延的形势下,本经济 体不敢停止货币超发,亦不敢真正的调低经济增速。也就等于,本经济体仍在执迷于永动机的存在。这样的后果,当然以大崩盘、大萧条为结局。大家或许看到阿尔 卑斯山雪崩的震撼场面,或许看到海啸吞噬一切的恐怖场景,就是那个样子。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脱离引力作用,向上推一样东西,你需要用很长时间,很大的 力气;让它加速落下,只需要你放手。宇宙的膨胀会经历N亿年的时间,而宇宙塌陷,回归为黑洞,可能只需瞬间。

    本经济体的“庞氏骗局”本质,不仅基于巨额的货币超发,而且在于本经济体基本上全是“硬邦邦”的资源消耗产业,而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枯竭,本经济 体如不能顺利完成转型,则游戏崩溃不可避免。2010年,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8%,这已是历史性的高位。它不会永远膨胀下去,只要你不 主动调整,它一定会以崩溃式的局面结束。而转型这个问题,说了多少年,至今也不见动真的。说实在的,你让中国人从事美国式的设计与创意,或者搞发明创造, 真的难为了中国人。这不得不说文化基因说起。

    西方文明,是以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发展而来的。古希腊文明,建立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从1+1=2这样的逻辑出发,去推演世界,探索宇宙。古希腊不仅建立 了发达的数学体系,同时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如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皆为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从宇宙演变的的基 本形态来看,确实在相当程度上遵循了逻辑运行的规则。反观中国文化,我们几乎不存在逻辑产生的土壤。我们的文字——汉字是象形文字,常用的有几千个,无法 进行由简入繁的逻辑推理,更难以在语言中训练逻辑思维。中国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习惯或与此有关。缺乏逻辑规则,也导致了汉语成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也是最 难捉摸的语言之一。这导致了中国人的交流障碍。相比而言,古希腊文字为抽象的符号,数量较少,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形成各种词汇,方便了学习与推理。而 且,古希腊文字与数学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将语言与数学结合起来。欧洲的社科理论,一开始即遵循一定的逻辑,遵循大家共守的规则,在自然 科学深耕的同时,社会科学也取得了相当的进步。反观目前中国的社会科学,绝大多数都是垃圾。因为,中国的社会科学,不遵守公认的基本范式,亦无基本的逻辑 支撑。因此,强盗理论,诡辩盛行。比如,“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的落后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结果”,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到底是先落后,还 是先挨打呢?要不要遵循基本的逻辑常识?没有人深究。

    中国语言上的特点,使得中国的语文与数学完全割裂,几乎毫无关系,数学往往成为文科学生的绝对弱项。中国语言的玄虚,也使得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擅长搞文字 游戏的民族之一。其代表作是八股文,代表人物则是遍布大小机关的各级官员。每到开人代会,往往台上人物眉飞色舞,滔滔不断;台下诸公听得心摇神荡,如醉如 痴。待曲终人散,过问会议落实,则顾盼左右,一问三不知。

    正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缺陷,使中国人无法形成深入而系统的思维。文字混乱,则心智必乱。这使得中国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先天处于劣势。即使在中国文化顶 峰的宋朝,我们基本上也是有“术”,而无逻辑。比如印刷术、医术都有相当的成就,在器物的制造工艺方面,也是相当的成熟。但没有逻辑学,无法运用逻辑,见 微知著的进行推理与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对自然,对社会的研究,仍处于“混沌”的状态。其实,混沌这个东西,也未必就是坏东西。但是,若要与西方竞 争,几乎全部都要进入西方进入系统的逻辑训练。这正是中国的文化背景所不具备的。

    因此,让本土中国人与擅长逻辑的西方人进行竞争,从事设计、思想、创意这些东西,几乎不可能。实际上,日本也没有做到,日本文化基本上以中国文化为蓝本,日本人固然勤奋,但在基础研究、开拓创造方面,远在美国人之下,文化基因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二、关于中美国

    次债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使人们对于美国式的发展模式产生质疑,也有人怀疑美国的霸权地位是否就此终结。有一些人唱空美元,认为美元可能会崩盘,黄金将重新成为未来的世界货币。

    美国人确实不厚道。我也认为,美国推出的QE1、2之类的量化宽松政策,目标很可能是针对中国。说美国人有阴谋,我不赞同,我认为,美国是阳谋。因为美国 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稳定,它不允许美国陷入通缩状态。有一种理论认为,通缩比通胀更难治理。它要把通胀之火烧起来,而第一把火,当然要选在中国烧。大家不 妨反省一下:本经济体固守僵硬的汇率多年,有道理吗?我们是为了当雷锋吗?当然不是,我们有自己的算盘。早期是为了多出口,后来是为了防止资本的大规模流 动而导致经济崩盘。说为了美国人,人家打死也不信。国与国之间,本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汇率问题上,大家彼此彼此,谁都不欠谁的。

    老子曰: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根据老子的思想,我们不妨思考:本经济体僵硬的汇率制度是否 必须修改?这难道不是“以人为压低汇率的办法实行重商主义”吗?这样做的结果,损人不利已。搞到现在,形成了骑虎难下的局面,放开也不是,不放开也不是。 最终的结局,就是在拖延与推诿中,错失调整良机,导致不可收拾的残局出现。

    以此看,各种所谓的治国之术,多数皆属小聪明。实际上,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本经济体的官员们,以其小聪明、小把戏,导致了现在的结局。当好运享尽,历史也就走到了尽头。有道是,出来混,总要还的。

    目前,美国的量化宽松确实是以邻为壑的做法,让新兴经济体的通胀之火愈发的猛烈。资产市场泡沫狂飞、通胀形势覆水难收、实体经济普遍低迷、纸面繁荣成为常 态。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新泡沫拯救旧泡沫”的行动不过是重复过往。我们应该明白: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在利益面前,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美国人的幸运 之处,在于把政府这头狮子关进了笼子,虽然狮子也会为害,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的行为是可控的,灵活的,能为美国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本经济体呢?狮子 在哪里?正在大地上无约束的驰骋。看看膨胀的公务员数量,庞大的三公支出,垄断而蛮横的国有企业、豪华而排场的政府大楼,你就明白。我认为,美国人智商并 不高,美国政府也不高尚,美国的通胀政策,在实质上也损害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因此,如果你硬说美国政府是好政府,你一定中了邪。目前的中美国竞争,更 像是两个臭棋篓子下棋,虽然水平都很臭,但一定能分出胜负。关键不是看谁更聪明,而是看谁更臭,谁更愚蠢。

    三、关于集体决策

    不同于美式的决策制度,本经济体有颇具特色的集体决策制度。据说,这一制度,能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实现1+1>2的结果;而且,能防止出现封建式的独裁。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证明,集体决策一定优于个人决策。在缺乏委托——代理机制制衡的情况下,所谓的集体决策,几乎全部沦为少数人团体谋取私利的 工具。更有甚者,集体决策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将优秀者淘汰出局的手段。名为人人负责,实际上人人无责。每个人都可以为防止承担个人责任而逃避对公众的责 任。本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没有经过授权,也不需要向人大负责,它的决策程序,是不公开的。它的决策依据,过程,外人无从得知。 这样的一个的组织,在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中国13亿人的命运,一定程度上由这个组织掌握。看一看这些年央行跌宕起伏的货币政策,你有何感觉?

    四、何为金融,金融之利弊

    金融这个东西,目前炒的很火。而实际上,真正理解金融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话,很多人一定不服。事实上,一个骗局的成型,所依赖的就是多数人认为容易理解而事实上很难弄明白的特性。

    说到金融,不能不提犹太人。在目前的世界上,犹太人是金融的总瓢把子,白人充当前锋打手,东亚人,包括日本人、中国人,很遗憾,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喽啰。美 国华尔街至今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也就是说,金融这种东西的精髓,实际上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你可看看巴菲特、罗杰斯等人对大学金融教育的评价,你会明白 我的话。华尔街收徒,犹太人为首选,白人次之,至于中国人、日本人,也罢,人家懒得理。因为,没有培养价值。为什么?中国人不是很聪明吗?日本人不是很勤 奋吗?这不能不说文化基因的问题。除了前面所说的,先天缺乏逻辑训练,对世界缺乏本体认知之外,东亚人有喜欢扎堆的传统、附和权威的习惯,这正是金融的大 忌。

    关于金融的利弊,我们不能不提一个人:希特勒。

    一般而言,希特勒是一个被彻底否定的人物。其凶残、独裁已经盖棺定论。但是,历史是多面的。人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历史加以剪裁、 遮掩并粉饰,这一点倒是很像企业的财务数据。希特勒被控在二战中大规模杀害犹太人,据说达600万之多。而实际上,这个数字被远远夸大了。当时在欧洲,全 部犹太人加起来也不到600万人。据考证,希特勒迫害致死的犹太人真实数据在2万人左右。不管怎样,迫害犹太人,这是希特勒的罪证。希特勒为什么要迫害犹 太人呢?一个重要原因是,犹太人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犹太人最擅长的把戏之一就是金融,他们通过金融投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将欧洲经济 搞的乌烟瘴气,民众苦不堪言。而他们,通过经济的一起一落,从中攫取了巨额财富。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德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都有犹太人活动的影子。 希特勒本人则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对于犹太人的金融手法,具有不同于常人的领悟能力。他的《我的奋斗》一书,对于民众心理的理解,与金融游戏 的原理几乎吻合。他的统治手法,亦与犹太人的金融哲学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理解,他清除犹太人,乃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谈不上谁更正义。实际上, 当时的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在排斥犹太人,只是希特勒做的最大胆。当德国战败,欧洲人顺理成章地把屎盆子扣在了希特勒头上。

    限制犹太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大家可以想想本经济体今天的局面,人人搞投机,不是炒股,就是炒房,无人踏实工作,无人愿意搞实业,无人愿意搞基础研 究。这是什么局面?这正是犹太人操纵下的欧洲。从结果看,希特勒可能做过头了。但是,欧洲人应该感谢他。经过希特勒的打击,犹太人在欧洲的势力逐渐式微, 其影响力从欧洲移至美国。二战后,欧洲的经济趋于稳定,投机之风再未大规模兴起。这难道不是希特勒的功劳吗?

    所谓历史,不过是成王败寇的黑色游戏。狼和羊,谁更正义,那要看历史由谁来写,谁写谁正义。

    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会加速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的助推器。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金融主要的基础原理有两个,一是杠杆原理,即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花,提前完成投资和消费。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按揭买房。

    另一个原理很少被人提到,即使有人知道,也基本上讳言。即金融实际上是利用多数人的愚蠢和弱点赚钱。人类固有的从众心理,搭便车、沾小便宜、好逸恶劳的心 理,成为金融大鳄猎杀散户的不二秘籍。这些弱点,可以说,每个人生来俱有,包括索罗斯、巴菲特这些人。多数人会将这些弱点携带一生,对其生活也许不会有大 的影响。而到了金融市场上,这些弱点便会被成倍放大,将其完全暴露在大鳄的火力点之下,任由其屠杀而混然不知。甚者,对大鳄们感恩戴德,崇拜不已。巴菲特 最近说要捐出全部财产,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金融家的强盗本质,即使进了棺材也无法更改。

    大鳄们的缺点是怎样克服的呢?除了身经百战,他们需要树立超强的哲学修为。有人说,犹太人个个都是哲学家,有一定道理。只有从哲学上彻底破解了自然乃至宇宙的本质,才能在残酷的金融市场上从容不迫,大小通吃。索罗斯自创的反身理论,亦是这种哲学的代表。

    欧洲也产生了很多哲学家,17、18世纪的德意志上空,群星璀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人,成为解放人类思想的先驱。但在犹太人的金融哲学面前,欧洲人 仍然逊色太多。欧洲没能抵挡住犹太人的折腾,经济持续动荡。希特勒凭借他天才般的智慧,成功理解了犹太人的金融哲学。正是因为他成功破译了金融哲学的密码 并深知其破坏力,他果断取缔犹太人。此举使欧洲战后经济稳定,欧洲人受益至今。希特勒另两个颇具争议的行动,一是武力统一欧洲,一是进攻苏联。在希特勒去 逝后的1991年,苏联的镰刀斧子旗成功降下,国土一分十五,实现了民主化。1993年,统一的欧盟成立。可以说,在希特勒去世近半个世纪后,他的战略设 想一一实现。面对如此尴尬的事实,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人呢?

    基于金融与基础经济的联动机制,金融杠杆的原理决定了,在金融周期的顶峰,只要金融业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对基础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大家可以回忆当年 雷曼兄弟倒台,美国经济的恐慌局面。当时造成了实体经济中现金流突然中断,由人人不差钱,变成了人人缺钱,实体经济由此停摆。这就是金融的倒杠杆原理,与 物理上的杠杆原理完全一致。

    金融对散户的猎杀机制,也使得多数人在金融游戏中吃尽苦头,甚至倾家荡产。大家可以思考股市里的一赚二平七赔的原理,也可以想想为什么大家虽然可以贷款, 却越来越买不起房。这正是金融对老百姓的猎杀机制。可以说,只要你允许金融横行,这样的结局就不可避免。人类竞争的本质,就是以多数人失败为代价,换取少 数人的成功。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家可以总结一下,自己在上学、工作、升迁过程中淘汰别人和被人淘汰的经历,何等的残酷,也是这个原理,所有的竞争 机制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林彪能打,如果没有那么多士兵冲锋陷阵,能成就林彪功名吗?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踩着失败者的鲜血和尸体一路走来,都是赤裸裸的强 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据说,刘伯承元帅晚年从不提自己当年领兵打仗的事,他认为死了那么多同胞,本身即是悲剧,哪有夸口可言。至于职位,他认为是建立 于同志们巨大的牺牲之上,哪里有什么炫耀之处。这是一个过来人的良心之见。

    对于各种争权夺利的人类游戏,老子同样看的相当的透。他认为这会将人类引向万劫不复的自我毁灭。他提出: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 可欲,使心不乱。又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反对那种偏袒一方的执政策略,主张平等对待所有人,让百姓自己解决自己的问 题。这显然也是对的。2009年,为挽救经济危机,本经济体推出了10+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给那些腐朽而过剩的硬邦邦的产业又打了一针兴奋剂,使他们 在本来错误的道路上继续飞奔。到现在,通胀上来了,经济停滞了,民怨沸腾了。这些看似亲民的措施,最终肥了谁?

    金融本质上是哲学,属于不可知论范畴。这个结论似乎很难理解。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股评师们滔滔不断,而他们自己却赔的一塌糊涂。我们 可以看到很多基金经理,他们只会收钱,不会赚钱,这都是很正常的。巴菲特讲“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恰好说明了这个道理。股票的 价值取决于众人的认知。并与众人的认知相反。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子“万物阴阳相生、阴阳相克,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理。

    五、经济是什么

    不论经济曾经为人类的生存解决了多少问题,做出了多大贡献,目前经济已经确定无疑地演变为一种邪教。

    这个说法够哗众取宠,也够骇人听闻。

    经济的邪恶之处,在于它藐视自然,无休止的放大欲望,妄图以人的意愿改变一切,对自然万物的存在构成毁灭性的威胁。大家可以看到遍地的山川疮痍、河流皆污、尘沙满天、冰川融化、荒漠漫延;吃到的毒奶、毒菜、毒馒头;人类道德沦丧,见利忘义、穷奢极侈、笑贫不笑娼。

    本国的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听来怎么就像永动机?以宇宙之浩瀚,边界在哪里尚且不知,哪有什么中心?我只知道有些顽皮的孩子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一个复杂而不断扩张的系统,有中心吗?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负阴而抱阳,相生相克,互相依存。霍金认为:在未来的两百年里,人类面临的危机次数可能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也就是说,人类的存在时间 可能仅有200年的时间。他把这一切归结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私和侵略性的本能”。霍金的推断基于常识与哲学。在道德经里,老子亦有相同的思想。老子主张: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复杂的事物一眼看透。基于对立统一的认知,他认为,任何所谓的折腾都是空无意义。这与佛家的思想亦具有统一性:佛家认为,万事皆 空,亦是此道理。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我膨胀,自我强化的本能,而任何强大的系统,最终的结局不免崩溃,从而对整体系统形成毁灭性的破坏,那么最好的办 法,就是不让他发生,使人们回归自然的蒙昧混沌状态,与大自然同生同灭。应该说,老子是正确的。目前人类对于经济的崇拜,已近于永动机般的痴迷。当永动机 的幻觉破灭,人类的灾难亦将不可避免。如果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是一个大家争相逃离的地方;而站在宇宙的角度,地球则人类企图逃离的世界。美国的星球殖民 探险,毫无疑义的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自私与贪婪的本质上,中国人与美国人半斤八两,不分伯仲。

    六、关于房价的走势

    关于房价,有许多关于房价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空置率之类的数据。这些数据,足以佐证泡沫之大。

    这里只澄清几种流行观点:

    ※ 房价永远上涨。

    你见过长到天上的树吗?

    ※政府不会让房价下跌。

    你当政府是耶稣吗?从政府的本质来看,政府只是一伙野心家组成的强盗组织,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政府只会败事,不能成事。文革刚过去三十多年,就把政府对社会的强大破坏力给忘了。唉……

    ※ 中国房子还很短缺。

    曾有媒体报道,中国电力部门报告,2010年上半年,6450万城市住户的电表读数为零。据此推测,中国现有闲置房可供2亿人居住。另有媒体说,电力部门 否认了这一数据。大致推测,现有存量住房供13亿中国人居住绰绰有余。目前,包括城市与农村,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日本、韩国,与欧洲大体相当。谢国 忠先生推算,中国城市住房总量约为170亿平方米,因此不存在绝对住房短缺的情况。如果采用日本的标准,中国城市住房足以安置所有的中国人,所有农村人口 迁到城市都足够。如果算上在建项、规划项目,中国的住房面积总体已经过剩。

    ※房子能升值。

    我从没搞懂何为升值,在我看来这似乎跟天上掉馅饼差不多。从常识讲,除极少数仅有的、不可再生物品,如名人字画之外,绝大多数资产的价格取决于其未来内部现金总流入。此外的炒作,均可归为庞氏骗局,终有崩盘的一天。

    ※只要还清贷款,就能剩套房子,租房什么也剩不下。

    不一定。绝大多数人从没考虑过房产的折旧问题。按照法律规定,中国的房子只有70年的使用权(有的是50年),所以每年约有2%的折旧率。中国房子的质 量,几乎是世界上最差的,据说只有30年,折旧率有可能达到3%。所以,根据目前大致的租金回报率2%-3%,基本上等于零回报。如果再加上6%左右的贷 款利息,买房成本大的惊人。更恐怖的是,在你还清30年贷款后,你的房子价值可能清零,这不仅是折旧之后的无残值问题,政府可能随时将你的房子无偿收回, 你将为此惶惶而不可终日。

    ※香港的房价不掉,大陆也不会掉。

    事实上香港房价1998年一年掉了50%,相当的恐怖。但香港很不争气,如果不是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恐怕早已沦落为内地二流城市水准。香港目前产业实际 只剩下两下:一是金融,二是房地产。经过1997年的泡沫破灭,香港应当学习日本,吸取教训,永远戒掉对房地产的痴迷。然而事实相反,香港人的梦想,似乎 永远在等待大陆的暴发户上门买房。香港的沦落,可归因于它对房地产的迷恋。将来如果大陆沦落,也将由此面生。

    ※ 钞票越发越多,流动性过剩。

    截至目前,这仍是事实。马克思说,通胀是对人民赤裸裸的掠夺,这话千真万确。现在的问题是,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政策;你跟他讲通胀,他跟你讲道德。窃 钩者诸,窃国者侯。按既定的每年递增16%的货币增长率,五年后广义货币(M2)将达到150万亿之巨,他们真的要裸奔了。不过很遗憾,他们可能等不到那 一天,外资才不会等坐以待毙。只要风向有变,外资会在顷刻间撤出,泛滥的流动性将瞬间枯竭,当年东南亚就是这样崩盘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只是悲剧的一再上演而已。相同的是剧本,不同的是角色。

    还记得抢盐吗?盐属于遍地皆是的东西,典型的流动性过剩。恐慌的情绪导致了合成谬误,即使最过剩的东西也被一扫而光。抢盐闹剧,即是未来经济危机的绝佳预演。

    ※  大家都买房了,跟多数人走最安全。

    金融的本质,正是少数人猎杀多数人。

    ※ 买房爱国。

    白痴。

    ※  我就愿意买,你管的着吗?

    &%☆◇*^#*&^$%#@%!……

    关于房价,各方论战不休,好不热闹。代表人物中,我认为时寒冰虚伪,牛刀稍显浅薄。而任志强是条汉子,不论他是否邪恶,至少他敢讲实话。中国房价终局的出 现,不依赖牛刀、时寒冰,而赖于任志强这样的人。老子曰,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如果一个系统不能变好,不如让它 早点崩溃,大家早点解脱也是好事。能够让一个邪恶的系统灰飞烟灭,则类似于圣人。中国的地产泡沫,目前看是无解的,因为任何一方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既 然大家都拒绝让步,那就让它以一个永动机的概念运行下去,等大家都明白了概念只是传说,一切自会现出原形。这之前,任何寄望于加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 想法都是扯淡。与虎谋皮,你以为老虎是病猫吗?我们最大的指望,就是这一切早点结束。而要结束,前提就是“上涨、上涨、再上涨”,直到它涨不动了,它自会 崩盘。解这个局,任志强是最好的鼓手。

    七、关于市场操作

    对于目前金融市场的操作,我认为应该以谨慎为主。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宁可错过,不可做错的原则。本经济体的大劫不可避免,时间点已经渐行渐近。 中美国的各项信号共振已经密集出现,2011年极可能成为中国历史性的转折点。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回避所有的主流市场品种。所有与所谓中国奇迹有关的品 种,包括地产、银行、钢铁、建材、汽车等等,最好回避。对于消费潜力较稳定的医药类,可在大势稳定后,择优介入,在大势未明之前,以回避为主。基于人类对 于工业的迷恋,以及对于农业的漠视,长期压制农业导致的农业比价回归的机会将到来,对于农业类企业,建议密切关注。A股的农业类公司多不务正业,注意区分 质地。基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作为石油能源替代的煤炭,未来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亦应重点关注。

    八、关于中国的历史、未来

    国学泰斗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对此我深表认同。华夏文明,确实在两宋之后,出现戛然而止的局面。由于蒙元和满清 的入侵,以及野蛮残暴的统治,导致华夏文明被迫中断。今天,我们只能在日本见到两宋文化的影子。日本人的细腻、整洁、礼仪、自强,是两宋华夏人的真实特 征。事实上,日本历史上侵华,也多以“大中华衣钵”的心态为动力。日本人认为,日本才是华夏文化的正宗传人,只有他能承担起光复华夏文明的重任。而中国大 陆,已经呈现“华夷变异”的状态,在当时已经腐朽不堪。除去民族自尊心不谈,日本人的认知并非全无道理。20世纪早期日本的扩张,也并非全部针对中国,更 主要的,是针对英、美、俄这些“白人蛮夷”。所以,总有日本人说,大东亚战争是“圣战”,是黄种人为打破白人围剿而不得已发动的正义战争。而中日战争,更 多的也是两国间的误解与东亚式的窝里斗。事实上,八年抗战,也是某些不怀好意的中国人,替苏俄把屎盆子抢来扣到老蒋头上。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近年 发掘的史料。

    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股市,两宋乃是是中国历史的6000点。之后,中国历经了蒙元的种族灭绝、朱明的极权式禁锢、满清腐朽愚昧的自我封闭,而后又经历了无 数次的革命与折腾,中国人一路颠簸走来,宝贵的资源、优秀的传统,已经基本上丧失殆尽。现在我们不仅没有了文化,连物质、环境也基本上挥霍一空。我们不仅 无颜面对祖先,亦基本无能力养育后代。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一代人,是最愚昧、最堕落的的一代,我们不仅无能力应对美国的挑战,我们甚至会遭天谴。我们的发 展模式是断子绝孙式的。抗战前夕,汪先生说:中国要复兴,至少需要百年。如今,百年将过,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更困顿的烂摊子。如果给现在的中国标个点 位,我至多给出千点。

    有人显然不同意我的说法,他们认为当今为旷古盛世。问题是:你见过人人逃离的盛世吗?中国富人27%已经完成了移民;查查高干,有几个没有子女移民?现在 的局面,看空者云中国将彻底崩盘,推倒重来;看多者说中国将完成历史大逆转,涅磐重生。不论结局如何,中国将在剧烈的变革下完成重构,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 预期。

    中国的治国方式,到现在为止,仍然是投机式的。除了“上下交征利”,就是典型的群体无意识。中国是个大国,对于大国的治理,除了美国式的联邦制,世界上还 没有成功的先例。无论是德国的欧洲大陆式治理方式,还是日本的儒家式统治方式,均无法有效去统治大国。至于中国式的极权式,很遗憾,自出生即携带了崩溃基 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停往复,没有进步,正基于此。世间万物,绝无一成不变之理,当一个人、一件事物、一个团体、它拒绝自我更新,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 力,将它淘汰,乃是历史必然。中国要复兴,有赖于三个前提:一是确立足以超越人类物欲的宗教信仰,二是对国人从小进行严格的逻辑训练,形成逻辑思维的习 惯;三是彻底反思儒家思想,革除人情社会的传统,确立平等、普世的价值观,从文化上清除腐败的土壤。

    以上三个前提,可以参考日本、台湾的经验。蒋氏父子在台湾的成功,除历史大环境因素之外,其二人均为虔诚的基督徒,深知内省、自持,懂得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之道。而蒋介石,还是王阳明道学文化的崇拜者。蒋经国的继承人李登辉,亦是虔诚的基督徒。宗教对他们的治国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其内心摆脱“以搞钱 为中心”、“再活五百年”之类的庸俗政治传统。亦使民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于环境、未来怀有深刻的敬畏,防止了全局式的崩溃。

    对于中国大陆,清除沉疴的政治传统,不妨从普及道家文化开始。道家思想,可称为中国本土唯一的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它揭示了自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自然演变的基本逻辑规律。看似肤浅,实为深厚;看似简单,深为系统;看似柔弱,实为强大。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与西方的“最小政府”、“将权力关进笼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民休养,超然利益纷争,亦有利于割断权力与金钱的关系。如此,可保社会之太平安定。中国历 史几千年,史家公认的太平盛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四朝,几乎都是推崇黄老之学、遵行无为而治的典范。

    九、结语

    时间所限,本文仓促草就。结构散乱,论证过程粗糙,不当之处难免。我并不指望成为预言家,只为尽量还原真相,尽管真相异常残酷。

    不必奢谈以人为本。从宇宙的长河来看,人类只是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孰本孰末,从何处算起?即使真有所谓的本与末,也应以自然为本、宇宙为本,毕竟是自然养育了人类,而不是人类养育了自然。

    不必迷信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庞杂万变的系统面前,所有的认知都值得怀疑,所有的结论都如同盲人摸象般残缺片面。正如笛卡尔所言:一切皆可质疑,只有我的质疑不可质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34

誰來為我晚餐


2012-11-19  TCW
 
 

 

六十歲,叫作花甲之年。這是該退休的年齡,也是當爺爺的年齡。但,我的一位商界朋友卻在此時創業。而且,在上海。

一年前,當他告訴我此決定時,我不知道該如何接口,是該說恭喜,卻又覺得怪怪。怪的原因在年齡吧,如果他是四十歲做此決定,正值壯年,似乎更有精力成就一番事業。每一個年齡,有適合做的事情。他的生命週期,已過了衝刺期,似到了該休息的時間。或者說,在大陸戰場擔任外商總經理已多年,何苦再給自己一個難題?我不懂。

他閃著炯炯的眼神回答:「這是我最後一場戰役,我的夢想不只是當CEO,而是擁有自己的事業。」我看不到他的白髮、皺紋,只見他的熱情。當下,我舉杯敬他,祝福他勇於逐夢。那個當下,我忽然了解,年齡,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都不是企圖心旺盛的人的絆腳石。

一年的籌備,有荊棘,但公司終於核准設立。這個週五,我專程飛上海,參加他們的開幕式。

我不是喜歡應酬的人,特別像這樣的場合,很少出席。但想了想,我還是排出時間,中午飛過去,隔天一早返台。身為十幾年的朋友,我想這是他生命中很認真看待的一件事。這是一個沒有閒人的時代,大家都忙。而他,原本的外商光環不在了,轉身從一家新公司起步,成敗如何誰都不知,但這場晚宴,我看到不少從台灣飛過去祝賀的人,他的大學同學、鄰居、多年前的部屬。有些面孔,因為我寫過報導,所以認識。十一月的上海,已有寒意,但在冷冷的上海浦東金融區的這個空間卻洋溢人情溫暖。他的一位老部屬還記得,當年老長官每天晨會要他們覆誦的話:「勤於治事,誠以待人」現在她也如此待部屬。他另一位專程趕來的朋友,杯觥交錯席間,碰到大陸業者,開口的第一句話不是自我介紹,而是「請多多照顧我的兄弟」。

隔天回台北的班機上,坐在狹窄的機艙內,我想著,如果換成是我在異鄉創業,我的開幕式,會有多少人飛過來晚餐?商場是現實的。人在,人情在。人不在,就考驗過去有多少深交者。不止於此事,「誰來晚餐?」似乎很能成為秤秤自己重量的指標。

人生一場,輸也好、贏也好,能夠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夢,即便六十歲都還不罷手,也不覺老。真不容易。

更不容易,逐夢的同時,還有同行者。若能如此,此生應無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55

16年晚餐約定 讓大老闆擁有不缺角人生

2013-02-11  TCW
 
 

 

一月三日,國家音樂廳的新年音樂會現場。

指揮祖賓‧梅塔(Zubin Mehta)正領著全場爆滿的觀眾跟著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的圓舞曲打拍子,進入新年音樂會的高潮。高漲的情緒,讓前方貴賓席中間兩個空位顯得特別突兀,缺席的是晶華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

音樂會前一週,潘思亮才用「非去不可」形容今年的新年音樂會,為什麼臨時缺席?

因為他到上海與太太、小孩度假,結果外食太油膩,腸胃微恙,只好在家休養,與音樂會失之交臂;「我習慣吃家裡,四、五天在外面吃就不行,你看出問題了吧?」潘思亮笑著說。

潘思亮的大女兒今年十六歲,從女兒出生那年起,他便暗暗跟自己許下約定:每週有一半時間回家吃晚飯;時光荏苒,十六年眨眼即逝。「再過兩、三年,小孩子到美國讀書,我就可以解約了;時間過得真快……。」潘思亮頗覺不捨。

為家庭而守約??感動女兒出生,決定多陪伴家人

看似平凡的約定,背後其實是段血淚交織的故事。

潘思亮三十歲那年,陪太太回美國待產。按照美國人的規矩,先生不能在產房外面等,要進產房陪太太生產,他與母親一同進產房陪產。「其實一直到進產房後,我心裡都很抗拒,因為用想的就很恐怖,會害怕,都是血嘛!」潘思亮說。

由於是第一胎,老婆陣痛劇烈,潘思亮無助的只能緊握老婆的手,簡直比黑夜更漫長。女兒啼哭著誕生人世,醫生把剪刀遞給潘思亮,示意要他剪斷臍帶。當時滿室都是血腥味,女兒身上布滿黏稠的分泌物和血液,潘思亮興奮惶恐的迎接女兒來到人世,剪斷臍帶的手微微顫抖。

「媽媽生產時承受極端的痛苦,等於拿刀割肉,可是看到小孩出生的極端快樂,那種人性的一刻,讓我重新認識母愛,真正的感動。」潘思亮說,「新生命的出現,比成就一家公司更偉大,簡直是奇蹟。」當晚,潘思亮便決定要有所改變,但究竟要怎麼變,其實還沒個準。

不想週末被占用,停打高爾夫球

當了媽媽,潘思亮的太太全力投入家庭、照顧小孩,每天親自下廚,謝絕晚上應酬,潘思亮也就隨之減少應酬,調整成每週至少一半時間回家吃飯的不成文約定。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延伸的「配套措施」:停打占用家庭週末的高爾夫球,以及亞洲出差盡量當天來回。「尤其大陸,盡量快去快回,待久只是多喝酒傷身體,喝到假酒還落塞(拉肚子)哩!」潘思亮幽自己一默。

剛開始守約,很困難。潘思亮性格開朗、愛交朋友,也愛帶老婆出席社交場合,突然間這些活動停止,扣除非去不可的政府社團,每週至少一半時間他回家吃晚飯,朋友開始抱怨:「這個人怎麼都不太出去吃飯?」「你怎麼那麼難約?」他沒有讓步過,久而久之,朋友知道他的習慣,就少約他;少約,守約就變容易了。

二○○○年,晶華飯店營運陷入低谷,出現財務危機,外傳當時晶華董事長陳由豪將買下潘家股份,將潘家勢力逐出晶華,公司氣氛異常緊張,股價一度掉到二十元以下,事後潘思亮到美國集資,反將晶華買下,上演王子復仇記,沒想到隔年又發生美國九一一事件,○三年再逢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無疑是潘思亮人生中最難熬的幾年,這樣仍能守約嗎?

「沒什麼影響,那時候心情沉重,頭髮掉很多。」潘思亮說,「可是回家吃飯有療癒效果,看到小朋友微笑,看到太太,或許只有一秒的接觸,那就值得了。這是一種慰藉。而且據說小孩子會帶財。」

為健康而守約??運動減肥,十六年維持同樣體重

潘思亮所有跟自己的約定,意在平衡。回家吃飯,是事業和家庭的平衡;至於另個約定——每週打兩次壁球,是工作和健康的平衡。

二○一二年初,減肥名列《時代》(TIME)雜誌最難實踐的新年新希望榜首,潘思亮不但減肥成功,而且繼續維持同樣體重十五、六年,關鍵就在打壁球。

十幾年前,三十多歲的潘思亮體重八十公斤,距離理想體重七十五超重五公斤,有位同事與他體重一樣,於是兩人比賽誰能在三個月內減到七十五公斤。當時他的辦公室在十九樓,他利用上下班時間,每天兩趟十九樓;三個月後成功減下五公斤。

瘦下來以後,他發覺減肥不是問題,怎麼維持才是問題。原本他靠多種運動——打籃球、網球、羽球,消耗熱量,不過時間有限,多種運動往往占去過多時間,效率很低。直到有一回,好友太平洋電線電纜董事長苑竣唐教他打壁球,打一小時壁球可消耗一千卡路里,比打一小時羽球多出一倍,比打網球多出兩倍,而且兼顧訓練心肺功能和肌耐力,完全符合潘思亮對效率的要求,他開始定下每週打兩次壁球的約定。

一開始,潘思亮即便已經長年運動,壁球仍打得相當吃力,打十五分鐘便氣喘如牛,沒辦法繼續,後來慢慢五分鐘、十分鐘拉長時間,加上他給自己「特訓」——每天早晚伏地挺身六十次,以加強臂力,一年後他才一次打滿一小時;有時因打完壁球身體靜不下來,潘思亮還會再游泳十趟,讓肌肉放鬆。十幾年下來,潘思亮的體重一直維持在七十五公斤,不但如此,他的腰圍從三十四吋變成三十二吋,西裝尺碼從四十降到三十八。

「董事長二十六歲剛從美國回來時,還是學生模樣,體型比較壯;看著他一天天體型改變,現在成為結實的型男。」在晶華酒店資歷超過二十年、業務總經理劉怡秀說。

潘思亮認為,維持運動約定不難,難的是持續,而他能持之以恆,主要是靠一個推力,一個拉力。「推力」是他某部分工作內容需要不停的吃,扣除每個月兩次行銷會議需要試菜,新餐廳開幕他會安排各種公私宴客,每天報到,吃到餐廳主廚的手藝穩定為止,這還不包括來自全球的外食邀約;「我們這一行,不停的吃……,而且我不只飯店耶,還有達美樂披薩耶,非常容易胖。」潘思亮笑著說,「吃東西是一種分享,師傅做好東西也喜歡分享,不能不吃。所以可以說我運動是為了吃更多的東西。」

持之以恆對打,體會到競賽樂趣

「拉力」則是壁球本身屬於競賽型運動,每次都是比賽,不會無聊。潘思亮也說,運動約定最好有伴,可以互相提醒、激勵,是持續的關鍵。 二○一○年,潘思亮買下晶華集團後,他跟自己訂下新約:全世界不管哪位業主需要見他,他會在四十八小時內到。截至目前為止,一共在中東、北京和峇里島各發生過一次緊急狀況,他隔天便抵達。

峇里島那次,潘思亮當天來回,遇上去程同一批空中小姐,空姐驚訝的說,「沒有人去峇里島當天來回。」

「因為我不是去度假,是為業主去的。這就是約定啊,約定不是為了要幹嘛,是自己給自己的約定,是將心比心,」潘思亮說,「就像回家吃飯,老婆在家裡帶小孩,準備好豐盛的晚餐,如果你是她的話,會不會期待你回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92

幫孩子找天賦第一步:一起吃晚餐


2013-06-03  TCW  
 

 

我們都知道,父母要幫孩子找到天賦,老闆要替員工找到熱情所在,他們才能做到最好。但是,天賦,到底該怎麼找?

你可以聽聽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怎麼說。

他,是TED論壇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講者,提出了學校扼殺創意的革命看法。他所提出的教育報告〈我們的未來〉(All Our Futures: 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主張創意和藝術教育應被視為與智育同等重要,被《時代》(Time)雜誌稱為「二十一世紀中最重要的議題」。

繼二○○九年《讓天賦自由》、二○一一年《讓創意自由》後,羅賓森在今年五月推出新書《發現天賦之旅》中,他提出具體的「尋找天賦」計畫,讓每個人可以立刻開始尋找自己的天賦。

他談天賦,其來有自。因為他天生咬字不清,大舌頭非常嚴重,三歲起接受語言治療,四歲時又罹患小兒痲痹,行動不便外加天性使然,讓他變得熱愛獨處且內向。直到十三歲的表姊婚禮中,他被選為擔任餘興節目主持人,讓他意識到自己有面對群眾的天賦。只要一站上舞台,他很快便能放鬆並且享受舞台時光;「當你歸屬於天命時,時間感會改變,一小時感覺起來像是五分鐘,」羅賓森說。

羅賓森接受《商業周刊》獨家越洋專訪,除分享個人尋找天賦時應有的態度外,更首度披露自己身為父母、協助一對子女找尋天賦的心路歷程。以下是專訪紀要:

為何要尋找天賦?》自我實現時,身心更平衡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的三本書,都強調讓個人找到天賦是創意和文化教育的關鍵,為什麼這在二十一世紀特別重要?

肯‧羅賓森答(以下簡稱「答」):很多證據顯示,現代人比從前的人過得更不開心,原因之一是憂鬱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到二○二○年,憂鬱症將成為全球第二大死因, 如果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天賦,讓自己活下去的動力不是光為了謀生,而同時為了自我實現,以維持生命的平衡,我相信當人能活得全心投入(engagement),對身心都有幫助。

其次,經濟的理由。

如果人們能夠喜歡與投入所做的事情,工作會更有效率。

會遭遇什麼困難?》個人焦慮,與對環境恐懼

問:但多數人都沒有找到自己的天賦,在現實中,找尋天賦會遭遇到的困難有甚麼?

答:最主要的障礙是來自於自己的焦慮,焦慮通常表現在四個面向:

一、害怕跟他人有所不同;

二、害怕失敗;

三、害怕在旁人面前看起來很蠢;

四、害怕得不到朋友和家人的贊同。

個人的焦慮通常來自於對環境的恐懼,所以書中有好幾個例子嘗試改變外在環境條件,我們的天賦如同埋在地表裡的自然資源,你要找到機會去發掘,所以我認為,尋找天賦是一個雙向的旅程,必須同時往內觀察自己,也同時往外找機會。

對某些人而言,這只是剎那間的事情。有位經驗超過四十年的主廚,在當廚師之前,他原本從事別的行業,有一回跟朋友約在餐廳吃飯,朋友叫他不要從餐廳前面過來,改從餐廳後方過來。當他從餐廳後方穿越廚房的時候,突然覺得愛上廚房,覺得這才是他該做的行業。在突然時刻裡,靈光乍現這是我要的!

但另外一種,則像跟認識很久的人談戀愛,你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樂在其中,但過去一段時間裡,你可能將此視為理所當然;我就是這樣。

當我二十歲時,要導戲、要跟夥伴一起工作,要對很多人說話,每次都緊張得半死,可是只要一開始,我便樂在其中,而且很放鬆。我把這種情況視為理所當然,覺得每個人都做得到,之後我做研究、辦雜誌、教書,做過各種不同的事情,然後才發覺二十歲做的事情才是我的天賦所在。

這是一場旅程,但是你不可能規畫所有的旅程,英文裡面有個字叫作quest,意思是指人在一場目標不明確的旅程裡面旅行。年輕時,總有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情,你要跟隨自己內在的習性,但是不可能掌握四十年後的某一天。

問:你把「找尋天賦」定義為自我發現的個人旅程,父母可以協助小孩找到天賦嗎?該怎麼做?

方法一:》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

答:當然可以。父母所能做的事,是盡可能的溝通越多越好,好比我們家會盡可能的聚在一起吃晚飯,我們不會有人到房間裡自己吃自己的,或者為了打電動不出來吃飯,除了晚餐也一起吃早餐,盡可能找時間全家聚在一起。

但,同時,要將他們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看他們的興趣所在。我有兩個小孩:詹姆斯和凱特,他們剛開始讀同一間學校,充滿學術風氣,有很多的理論和理性辯論,詹姆斯適應得很好,但是這所學校並不適合凱特,我們就把凱特轉到另外一所跳舞和設計教得比較好的學校,讓他們得以能個別發展各自的長才。

等他們再大一點,我們就協助他們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詹姆斯讀大學時,他想當演員,剛好我們已經搬到洛杉磯,這裡的環境很適合當演員,凱特喜歡跟小孩在一起,選擇到紐約教書。教育方式,並不是完全的放牛吃草,而是深刻的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了解到底自己想做甚麼,然後父母從旁支持。

方法二:》讓小孩有哭泣的機會

問:你曾經試圖影響小孩的想法或決定嗎?

答:是啊。但他們的生命不是我們的,偶爾也要把哭泣的機會留給她們。

當父母不是科學,你要經常下判斷,也可能犯錯,這很像駕風帆,你要觀察氣候,你要把風帆調順,也要注意洋流的變化,你得注意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這不是趟直線的航行。不過只要你跟他們維持良好的關係,願意開放跟他們溝通,這些都辦得到。

問:很多亞洲的父母,喜歡安排孩子去上很多才藝班,你覺得這是幫助孩子找到天賦的方法嗎?

答:安排孩子 接觸不同的活動、才藝,價值在於父母幫助他們擴展經驗,找到興趣所在。然而有時候孩子們的生活已經被安排得很緊湊,孩子變得非常疲憊,所以平衡是關鍵。

方法三:》找出孩子說不的原因

問:如果孩子在才藝課表現很好,但他沒興趣,父母還該讓他們繼續上課嗎?

答:這又回到個別性的問題。年輕人,在當時絕對會抗拒父母要他們學才藝,儘管到後來他們可能會很感激有過經驗:好比我小的時候被父母要求學鋼琴,很痛苦,但長大後,我很感謝自己會彈鋼琴。並不是不管孩子怎麼反抗,都要繼續,而是要他們遭遇挑戰,嘗試克服困難,讓困難延展他們的耐挫力,並且從中學到要贏得錦標、獲得肯定,背後一定有非常多的努力。

但是呢,我知道另外一種小孩,打從心裡痛恨學習樂器,此時父母就要重新思考。當你的孩子大吵大鬧不願意上才藝課的時候,第一步先觀察是否教學方法不適合小孩;第二步看看是否選錯了樂器;你的小孩其實喜歡別項樂器;第三步,如果前兩步都試過,他真的不喜歡樂器,父母便面臨抉擇是否讓孩子停課,或許把他的時間拿去用在別的地方更讓他有所收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35

中國畫家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拍出六.八億元 私募基金的盤算 催生亞洲藝術天價

2013-10-14  TWM
 
 

 

二○一三年十月五日,是亞洲當代藝術史上不能忽略的一天。

四十九歲的中國藝術家曾梵志二○○一年畫作《最後的晚餐》,在「蘇富比四十周年夜間拍賣」中,以一.八○四四億元港幣(約六.八二億元台幣)落槌成交。這幅畫價創下所有當代亞洲藝術品的天價紀錄,也讓曾梵志榮登亞洲最貴當代藝術家,與歐美戰後當代藝術家李斯特、赫斯一同站上千萬美元的世界,躋身當代藝術家高價俱樂部。

長三九五公分 寬二百公分

《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

《最後的晚餐》是歐洲尤倫斯公爵與夫人的私人收藏,一幅長達三九五公分、寬有二百公分的大作,為曾梵志在二○○一年所創作,是其《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以達文西的名畫《最後的晚餐》為創作靈感,將中國九○年代經濟起飛之後,把共產主義的共生概念拋棄,進入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完整地顯現出來。

這幅大作,在完成後的兩年被尤倫斯公爵及其夫人收藏,直到現在首次公開,這一回在蘇富比拍場上拍出天價,讓亞洲當代藝術終於邁入了新的紀元。

邁入新紀元的,不只是亞洲當代藝術或者曾梵志的身價,也包括了這一回創造熱鬧行情的蘇富比本身。就在蘇富比熱鬧慶祝亞洲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稍早傳出內部股東持股比率出現戲劇性的轉變,勒布(Daniel Loeb)旗下的對沖基金Third Point不斷增加股權,持股已達九.三%,正式成為蘇富比最大股東,並且進入董事會。

在香港四十周年夜拍正式舉行的前幾天,市場傳出Third Point有意要將蘇富比的現任主席兼行政總裁魯博維(William Ruprecht)撤換,並且計畫出售紐約總部;這些舉動,令人聯想到勒布也曾利用類似的方法,在去年五月替換了雅虎的行政總裁,從Google成功挖角梅耶爾,並替雅虎重新整頓內部,使得雅虎股價直升。

遵循雅虎模式

試圖整頓蘇富比

現在看來,勒布似乎正在遵循去年的雅虎模式,試圖重新整頓蘇富比近兩年虧損的窘況,也要讓股價走出新的格局;事實上,今年以來蘇富比的股價的確也在私募基金的強力加持之下,從去年七月的二十七.四七美元大漲到五十二美元,幾乎大漲一倍。

勒布擅長的方式為重新整頓後,將該公司的股價拉高,就馬上售出該公司股份讓獲利落袋。由此來看,這次在香港的蘇富比四十周年夜間拍賣獲得空前成功,顯然也會是在勒布精心布局的計畫模式之內。

或許是市場早已有所期待,這一回,在蘇富比夜間拍賣的會場內,各界都虎視眈眈地觀察著「有Third Point管理的蘇富比究竟會有什麼不同?」而最明顯的差異,其實從拍前一系列的形象廣告就能讓人印象深刻;本次拍賣,蘇富比大手筆地在各大媒體刊登廣告,除此之外,也在香港的公車以及電車上,登出大規模的形象廣告。

強打廣告是為了炒熱氣氛,但說到吸引買家進場的手法,則是反其道而行的「重質不重量」,關鍵在於蘇富比聰明的調整了目錄的發放,在發送的名單上力求精準,不像以往的廣泛發送;透過這樣的操作,先將品牌形象再度拉高,而後調整預估估價,讓市場感受到他們對這次拍賣的信心,將亞洲藝術價值提升。

果然,到了拍賣會場當天,這幅《最後的晚餐》由蘇富比亞洲行政總裁與偏戰後當代藝術專家廝殺許久,拍賣前後耗時長達十五分鐘,最後由來自英國倫敦的電話競投者以最高價買下。

整體而言,此次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夜拍一共成交五十五件,對比於六十一件的上拍件數,成交率超過九成,總成交額也超過新台幣四十三億元,這個數字,是亞洲歷年夜拍的最高。

回到私募基金的謀略,似乎,Third Point打定主意先從亞洲當代藝術市場開始,讓整體市場信心逐漸升高,意圖把餅做大。

「輸人不輸面」

佳士得必維持熱潮

這個算盤撥得頗為精準,畢竟在蘇富比夜拍大成功之後,將在十一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舉辦拍賣的對手佳士得,勢必也得「輸人不輸面」地努力維持熱潮,那麼,亞洲當代藝術價值蓄勢待發的氣氛便自然成形……。

這樣的場面,百分之百地遵循著勒布的盤算,因為要在短期內口袋滿滿的退場,必須要持續這股亞洲當代藝術樂觀潮流。而受惠者除了勒布之外,或許也包括了曾梵志在內的亞洲當代藝術家。

撰文‧何錦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73

SENSE隨筆131209直立人的晚餐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2/09/sense%E9%9A%A8%E7%AD%86131209%E7%9B%B4%E7%AB%8B%E4%BA%BA%E7%9A%84%E6%99%9A%E9%A4%90/

電影《King Kong》的主角巨型金剛便是左邊那隻 “大猩猩gorilla”的科幻版本;而右邊臉部和人類一樣呈肉色的便是 “黑猩猩chimpanzee”。

到底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類,誰與誰的血緣最接近呢? 若以外型和活動姿態去判斷,會認為大猩猩和黑猩猩最親近。但DNA的分析卻指出,黑猩猩和人的相似度比兩種猿類之間更接近一點。

演化生物學家將物種演化按時間排序得出「演化樹枝圖」,嘗試解讀物種的演化過程和環境的關係。
生態區位發生重大變化時, 物種可能會出現較關鍵的變化而辟出新的演化路徑。*** 該等處於分水嶺的物種在了解演化進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便將此類中間物種稱為 「失落的環節the missing link」。
著名的中間物種包括 “始祖鳥Archaeopteryx” 和 “提塔利克魚Tiktaalik”。(延伸閱讀:《SENSE隨筆131125 能做伏地挺身的魚》。)

人為何要站起來
早至演化論之父 達爾文便留意到人類一項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差異:兩腳站立。他提出人直立是為了解放雙手,創造使用工具的條件。***
縱使兩腳站立的確是使用工具的條件,但演化並不是設計,Th. 演化方向並未經過規劃,與之相反,變異是完全隨機的, 天擇則把不適應環境的變異去除,保存下來的便呈現出方向性。*****
直立只為使用工具創造了條件, 使用工具並不是直立的原因。 化石證據亦指出工具的使用遠比直立出現得晚。***

關於直立的原因,當今演化生物學界的主流學說是「乾草原假說」: 猿類生活的非洲熱帶雨林範圍因 新生世冰河時期(由2.6百萬年前1萬年前左右)的氣候變化而縮減, 部分猿類被迫遷徙往雨林邊陲的乾草原地帶生活。*** 猿的主要食物水果數量減少,令牠不得不加長採集的時間和技能。

猿發展出擁有優良爬樹能力的上肢,並可以兩腳站立方式行走較短的距離,但兩足行走並不是牠慣常的移動方法。 猿行走時會將雙手垂在地上輔助,這種走路的動作稱為 “knuckle-walking”。 研究發現黑猩猩以這種方法行走遠比人類以兩足行走多花4倍能量。***

兩足行走的跡象最早發現在4百萬年前的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身上,但當時的下肢結構並不合適長途跋涉。 人和黑猩猩身體結構上有三個重大的分別:

  1. 黑猩猩的骨盤比人類長而扁,臀部肌肉只能在背後面發展;人類臀部外側卻長有用以平衡上半身的肌肉,令兩足行走時花費較少能量在上半身的平衡上面。
  2. 人類的脊骨較長而呈S型,與黑猩猩的微C型比較,黑猩猩兩足行走時身體需要向前微傾。加上頸骨連接頭顱的角度較大,黑猩猩向前望時必須彎曲身體,使上半身平衡更形困難。
  3. 人類腳掌上的 “腳橋”是將後腳掌著地的力量傳遞到腳姆趾的橋樑,令兩足步行更有效率。黑猩猩沒有腳橋。(註:筆者也沒有,即為扁平足。)

1978年坦桑尼亞 拉多里Latoli找到的古猿腳印證實了早在3.6百萬年前古猿已經有兩腳走路的痕跡。 兩腳走路除了可以到更遠的地方覓食,更有利於採摘樹上的水果和副食。

臼齒為何這麼大
冰河時期以前,古猿以水果為主食,副食包括樹葉、樹枝和香草等。 它們似乎在極有限的範圍內覓食,而將食物訂出優先次序。*** 如果找不到水果便會退而取副食,而非走到更遠的地方去尋覓主食,猿平均每天行走2-3公里左右。

冰河時期大幅改變生態,除了令古猿需花較多時間覓食外,水果的稀缺亦令它們進食副食的比例提升。 前期的古猿的門牙較闊而平,目的是為了將水果切斷。然而隨著食物比例的改變,臼齒的體積逐漸提升。

由於食物的熱量較低,黑猩猩每天除休息外約花一半時間在咀嚼食物之上***,若遇上主食水果稀缺,則可能要花更多時間在處理纖維極豐富的副食。 臼齒的用途是將食物磨碎,冰河後期古猿的高纖維食物逐漸取代水果成為主食,故牙齒和顎骨亦適應出較佳的食物處理能力。

其中一種較後期的 “強壯南方古猿robust australopiths 鮑氏傍人australopithecus boisei” 的臼齒比黑猩猩大1倍,琺瑯質則厚2倍。 加上為了配合牙齒而變型的顎骨和強壯的咀嚼肌肉,令它們更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生活環境。

參考
《Story of the Human Body: Evolution, Health and Disease》(2013) Daniel Lieberman
作者為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部門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94

蓋一間書屋守護未來的劇本》一頓晚餐的震撼!台東陳爸扭轉一千個孩子命運

2016-02-08  TCW

他做過道上兄弟、當過老闆,為了不讓台東家鄉的偏鄉孩子學壞,他花光存款、甚至賠上婚姻……

你願意為了什麼,賠上所有存款、放棄婚姻,付出十六年青春?

對「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來說,答案是上千個別人家的小孩。而這,卻也是他對幸福的答案。有一個書屋可以幫孩子們擋風擋雨,就是讓他無怨無悔的幸福劇本。

走入台東知本,每到放學時間,兩百多位學童不是回家,也不是到補習班,他們急急忙忙的到「孩子的書屋」報到。在九個書屋據點,他們寫功課、學音樂、練體育。晚餐時間還有中央廚房送來的熱騰騰餐點。

第一幕:書屋幫

一個不讓孩子學壞的幫派,問題學生變協助蓋房種田生力軍。

碗中的菜是書屋農作隊種的、讀書的房子是書屋工班蓋的,連老師都是書屋的員工,帶著孩子一路從菜鳥,拿下全國拳擊、縣級射箭比賽名次。有如社區活動中心、社福機構加上就業輔導的綜合體,過去十六年,超過一千個知本學童在「孩子的書屋」長大,第一批學生有的已當了老師,從原本是輟學、打架的問題學生,到蓋房子、種田擔起下一代未來的新生力軍。「過去畢業之後留下來的大概一、二%,書屋的孩子有五分之一都留在台東。」陳俊朗說。地方用「書屋幫」稱之。

「基本上我們就是個幫派,只是我們的目標是不讓他們學壞。」創辦人陳俊朗說得並不誇張,書屋的孩子有的跟他單挑過、有的跟著他練拳,夜半被酒醉的爸爸打時,他們第一個來找的人就是「陳爸」。他們的故事讓新加坡電視台特地拍攝紀錄片。

上千孩子口中的陳爸,為了書屋花光財產、妻子離開,每天睜開眼就面對一個月二百五十萬元的開銷,今年六千萬的募款目標讓他奔走全台、四處募款。過去當過「大哥」、老闆的他如今在各個商會、企業中簡報,六千萬的計畫一打開,遠在台北的金主們都以為是天方夜譚。

「他們(潛在捐款人)最不了解的是,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多?」過去每月伴讀跟供餐花一百萬元,今年加入社區扶助、就業,預算飆升至新高。採訪當天他帶著二貝的暈眩和睡眠不足,他細數每個孩子的改變、家庭狀況,「有這些(進步),我就撐得下去,」,他說「(這種)坦然的心情,明天死去我也不會在乎的。」

五十二歲的他,前半生是個在台北打拚的台東孩子,賺大錢回家是他的畢生志願,為此,他選擇不到大學報到,從早上派報拚到晚上的西餐廳工作,二十年前在台北,他就過著把三、五萬當作零花的生活。

第二幕:台東小麵館邀鄰居小孩一同吃飯,意外發現他三年沒吃過晚餐了。

陳俊朗怎麼也沒料到,一次鄰居孩子的嘔吐,卻讓他生命從此轉向。那是十六年前陳俊朗和兒子的一頓晚餐。當時他帶著兒子上麵店吃晚餐,路上看到鄰居小孩,邀他共餐。習慣吃兩碗的父子幫客人追加一份,父子大快朵頤,鄰居小孩卻開始吐了,「一問才知道,他竟然已經三年沒有吃晚餐了!」

根據建和社區知本國中二00八年所做的調查,學校學生來自單親、隔代教養等弱勢家庭比率超過七成,還有家暴、性侵、債務等問題,家庭功能不彰讓台東縣國中小學童輟學率長期居於全國前兩名,是全國平均輟學率的兩倍以上。有的孩子把紅茶當作正餐,有的原住民學童才國中就到飯店跳舞表演賺錢,高中肄業的他們只能打零工,好不容易賺了點錢,還被家人要走。

每天忙著找浮木,他們根本沒空學習,甚至直接輟學,成了主流社會口中的「壞孩子」。陳俊朗說,「你怎麼可能忍心看著不管?除非你搬離這裡,不然捨不得啊!」

沒錢吃飯,去麵店簽陳爸的帳;沒人陪伴,去陳爸家一起寫功課。一個單純的念頭,讓他十六年來所做的,相當於地方的教育局、社會局做的工作,而且還「越陷越深」。他從孩子的同學開始,讓他們去麵店簽他的帳,沒人陪的,就到陳家的院子一起寫功課、打拳、彈吉他、說故事。對知本的孩子來說,下課後沒有其他事情好做,「看朋友都去那裡,就跟著去啊,」書屋第一批學生,今年二十二歲、擔任書屋音樂老師的楊逸文回憶。

一頓飯跟寫功課的地方,卻是孩子一份安穩。楊逸文解釋,陳俊朗透過故事教了很多的觀念,「(尤其)在人生要起跑的階段,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偏掉,」「給了足夠的愛,就會喚出他們柔軟的一面,」陳俊朗雖這 說,但心中也不確定所謂足夠,需要多久,但他肯定的是,只有不斷的給,壞孩子才可能轉身面向陽光。自信,是他給予的最大禮物,孩子單車環島,把不可能變可能。他的「給」,包括了機會跟自信。長期共事的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陳秋蓉觀察,來自他相信「每個人都該有機會,」她形容讓一個孩子轉向,挑戰的是環繞在孩子身邊的家庭、學校、同儕。一開始學童容易脫隊,因為父母不支持、要他們去打工,或因朋友們的互相結夥。陳俊朗無條件的給機會,不管是孩子欺騙他、偷竊或者吸毒,陳俊朗為他們保留回來的選項。「那些路並不好走,他們吃過苦頭,就會留下來了。」

他也給自信。書屋孩子已騎腳踏車環島過七圈,從五公里開始練習,多小的孩子都能夠踏上自我挑戰的路,「開始大家聽到環島,都說屁啦,怎麼可能。」陳俊朗笑說,從小事開始鍛鍊,鍛鍊累積成功經驗,「那些在學校被罵白癡的小孩,現在有的拿下全國拳擊第三。」

書屋的工班慼受最強烈。十二個過去只能在超商、早餐店打零工的孩子,在一一訓練後,過去一年四個月帶著來自台北的五百名志工,蓋起一棟兩層樓高、近百坪的房子,裡面有錄音室、廚房、教室,「直到牆立起來,我才知道陳爸是說真的,「高順傑說,現在的他正忙著蓋咖啡店,是孩子的書屋創業計畫的一環。

從現實面來看,陳俊朗不可能養活不斷增加的孩子們,應該要為他們的謀生技能操一點心。

高順傑三兄妹是一個正向的例子,在書屋的協助下,從工作技能、態度開始調整,先是用每一日的「支持金」,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努力會換來報酬、穩定的生活,鼓勵他們接受考核、走向正職,接著幫他們管理薪水。如今,三兄妹不到二十歲就能自力更生,開始為成家立業鋪路。第三幕:農耕隊、工班引進技職教學資源,終結未婚懷孕、吸毒少年惡循環。書屋辦公室中,員工包括未婚懷孕的少女、吸毒、高中肄業的青年,為了讓長大的「書屋幫」不用脫隊,他找來湛盧咖啡教孩子開咖啡店,找台中木匠學校教工班技術,甚至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活水社企創投陳一強,任何資源都嘗試引進。

陳一強觀察,書屋的過去證明了陳爸的堅定及讓孩子面向光的能力,相較其他課輔組織,把資源投入書屋,陳俊朗創造的效益更長、更大。

要終結惡循環,陳俊朗擴大好細胞的數量跟範圍,避免壞細胞趁隙逆轉,書屋如變形蟲般投入村子的大小事,讓長大的孩子、他們的上一代,都以志工、兼職投入書屋,讓影響力拓展至三代以上。

「以前覺得沒有家人,不懂什麼叫關心,什麼叫愛,什麼叫故鄉,」十九歲的順傑形容加入書屋後的轉變,失去父母的他,僅存的家人只會跟他要錢,書屋卻為三兄妹存到未來。

要完成一個孩子的改造,至少十年,十四個社區的孩子,陳俊朗要「給」多久?才能把他們帶出惡循環?

陳俊朗心中的答案:至少二十年。

為了這套劇本,直到姊姊替他公開募款之前,除了短暫的官方補助,陳俊朗靠著自己的存款和志工照顧上百位孩童,直到二00七年,散盡所有,連吃了六個月的泡麵。兩年之後,老婆也離開他身邊。「朋友沒有了、老婆沒有了、過去建立在身邊的一切,都沒有了,」胃病、鬼剃頭、甚至累到昏倒,即使如此,他的方向還是沒有改變。

「其實我每天都想著放棄啊,」做這件事並不容易,陳俊朗被刀威脅、被家長檢舉、被黑白兩道關切,「哪一天大家(學校、家庭、政府)都做好該做的事,最好我就消失,」而在那天來之前,陳俊朗早已沒有退路。

知本地區國小到高中學生約一千人,但書屋目前就三百多個國中小學生,影響三百多個家庭,這十六年,都由陳俊朗一肩扛起來。

過去在台北,日子過得揮霍、吃得奢華,但「總是覺得自己只是耗著過日子」。來台東後,扛著一千個孩子的未來的他,肩膀再重卻也欲罷不能,因為這份心安理得,讓他每走一步,都離家、離自己越近。而這對所有台東出身的孩子來說,這樣子的人生,就實現了真幸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32

The Business of Art: 為何《最後的晚餐》創天價 楊天帥

1 : GS(14)@2013-10-22 00:07: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21/18472469

                  「你記得《最後的晚餐》叫價大約1億元之後,只有兩人透過電話你來我往,把價格推到1.6億元?可靠消息指,勝方是一個歐洲私人收藏家。」
「輸家呢?」
「不知道。據說是一個中國人,但拿不準。」
「可能是那個收藏家的情敵?」
「那可能是:他們兩人同時愛上一個女孩。那女孩是一個港女,就說誰想跟我睡,先得買下全亞洲最貴的當代藝術品。他們說行,只要把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價格推高,買下來便成。當然他們兩個只能活一個,最終是那個歐洲收藏家活過來了。」
「那港女要這張畫做甚麼?」
「燒掉。丟進暖爐取暖。」

金錢較量 抑或美學角力?

                「不,可能那兩個人是一對反目的朋友。一個喜歡曾梵志的畫,另一個討厭。他們曾經展開過一場美學觀的激辯,最後不歡而散。討厭曾梵志那人知道對方一心想擁有《最後的晚餐》,便連番阻撓。這表面上是金錢較量,暗地裏其實是美學觀點的角力。」
「又可能是:二人有天在酒池肉林泡湯,談起誰比較有錢的問題,各不相讓,就決定要以這幅畫一決生死。」
「那也可能是拍賣場上的《大時代》,背後涉及兩個家庭之間的恩怨情仇。你不如找找拍賣翌日報紙國際版,說不定還能讀到某家四子逐一跳樓的報道……」
「等等,你怎麼知道這兩人一定認識?」
「你以為世界上能花、也願意花1.6億元買畫的有幾人?難道你會覺得他們全都素未謀面?」
「也有你的道理,但是……」
「好,我當他們就不認識。可能他們二人不過是被同一個經紀唆擺。那經紀說,這畫來年易手可以賣到兩、三億。兩個笨收藏家就這樣相信了。其實那經紀自己收起不知多少曾梵志的畫,就待這畫家紅起來,全數賣出,一炮發達。」
「你別講陰謀論。也可能那二人不過是閒着無事,給曾梵志開個無所謂的玩笑。」
「若說閒着無事,你也可以說他們不過是無聊。就像那些暑假期間無所事事的學生,用濫交的方法自娛自樂。那二人可能有奇怪的性癖好,要透過拍賣叫價才能獲取快感。」
「哪有這種性癖好的?也太誇張了吧。」
「這又有甚麼誇張的?兩個身份不明的人,甚麼事也幹得出來。這和在高登匿名吹水是同一道理,區別只在於高登仔無錢,而收藏家有錢。有了錢,可以幹的事更多更瘋狂。」
「說瘋狂,怎樣也瘋狂不過那些『分析員』。看了1.6億元的數字就煞有介事地說中國藝術市場回暖,或者當代藝術投資前景佳,或者投資曾梵志回報率高,或者拍賣行業如日中天。不過是兩個人的遊戲,怎麼代表得了整個市場?」
「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除了幻想他們之間的故事外,我們又能說甚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65

【食咗先講】$238三道菜 酒店晚餐抵食之選

1 : GS(14)@2016-09-06 04:42:49

到酒店食飯沒五六百元往往埋不了單,若位置能同時欣賞海景,價錢定必更貴。皇家太平洋酒店旗下的「堤岸酒吧及餐廳」,主打澳洲新派菜,最近推出了$238三道菜的晚市套餐,值得一試。



雖然價格相宜,但食物質素並沒有下降,頭盤的粟米濃湯已有驚喜,每碗湯都用上原條澳洲粟米,湯面有一層可食用氣泡,配自家製爆穀,玩味極重。主菜有四款選擇,充份照顧食肉獸或素食者的需求。值得一讚是香煎比目魚,煎得香滑幼嫩,配刁草青口味的白汁,不覺膩口。吃飽飽,想飲番杯亦無不可,酒店推出九點至十二點指定酒精飲品買一送一優惠,餐廳環境安靜,能欣賞維港景色,算是尖沙嘴這旅遊區抵食之選。堤岸酒吧及餐廳三道菜精選晚市套餐價錢:$238(已包加一,國慶日除外)供應時間:晚上6時至11時(即日起至10月31日)地址:尖沙嘴中港城皇家太平洋酒店海景翼大堂高座記者、攝影:李泳烔


玩味極重的前菜,賣相惹人注目,用原條澳洲粟米製作的粟米湯,香甜味美。

四款主菜當中,記者最愛這款香煎比目魚拌刁草青口汁,白汁味道濃郁,保持到海鮮鮮味。

傳統歐洲甜品焗蘋果卷,酥皮即叫即焗,選用澳洲加拿蘋果,果香滿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05/197600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