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本牽線「優豆聯姻」 視頻新聯盟呼之慾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8/wNNDE1XzQyNjIwNQ.html

21世紀網訊 近日優酷和土豆聯合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文件,首次詳細披露了雙方聯姻的過程:並非臨時「閃婚」,而是在投資機構的牽線下,經過持續三年不間斷談判的結果。

一個月前,優酷和土豆宣佈合併消息從天而降,國內視頻網絡競爭的局面掀起了一灘不小的浪花。合併後,優酷和土豆分別持有新公司71.5%和28.5%股份。但當時雙方均對更多合作細節保持緘默。

2月優酷土豆重啟談判

據雙方呈遞SEC文件,早在2009年,土豆網就開始尋求商業合作,投資銀行瑞士信貸和易凱資本負責定期就潛在收購和商業合作為土豆提供戰略建議。2009年到2011年,土豆和優酷曾進行過一些非正式討論,但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直至2012年2月,優酷與土豆重啟談判。2月的第一週,優酷大股東成為基金代表李世默與土豆大股東紀源資本代表符績勳,開始就兩家公司的潛在合併展開談判。

2月15日,優酷董事會召開特別會議,評估潛在交易。優酷董事會要求管理層盡快與土豆展開談判。2月16日,優酷與土豆就換股合併展開第一次正式談判。優酷CEO古永鏘、高級副總裁兼CFO劉德樂和李世默在京會見紀源資本的符績勳。

不 過,土豆網CEO的王微在第一次正式談判中缺席。此前有消息稱,王微對本次合併並不十分樂意,甚至已經開始籌劃再創業。SEC文件顯示,王微的董事任期為 一年,此外,紀源資本的符績勳也將出任董事。如果交易未能完成,那麼造成交易失敗的一方需向另一方支付1億美元的合同終止費。

2月16日會後,符績勳將此事告知王微。優酷則在會後指派其外部法律顧問,就雙方合作的重要條款代為起草諒解備忘錄。

2月24日,優酷和土豆雙方管理層和部分股東密會香港,達成合併最關鍵點:土豆佔新公司28.5%股份。雙方隨後進入協議秘密階段,並簽署雙邊保密協議。

此後,雙方開開始對對方展開盡職調查並達成初步合併協議草案。3月10日,優酷土豆簽署合併協議。3月12日,優酷和土豆發佈聯合聲明,宣佈合併協議生效。

搜狐、騰訊、百度緊追其後

繼網易與樂視聯合、優酷與土豆合併之後,中國在線視頻新聯盟呼之慾出。

4月24日,搜狐、騰訊、百度三家互聯網公司擬合併其在線視頻業務,聯手對國內外優質視頻版權內容進行採購。 在聯合買劇方面,各自出資三分之一,三家網站聯合後,成本攤銷也是一分為三,這意味著,中國本土兩大網絡視頻陣營格局形成。

艾瑞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在線視頻行業市場規模62.7億,同比增長99.9%,版權資源依然是競爭重點,預計2012年視頻行業版權市場將更加活躍,成為行業競爭重點,屆時市場規模將實現翻番,達到126.3億元。

據 21世紀網瞭解,搜狐眼下是中國第三大在線視頻公司,擁有13.3%的市場份額,奇藝在中國在線視頻市場排名第六,市佔率為6.4%,騰訊在這一領域發展 規模則相對較小,這些意味著新平台將佔有約20%的市場份額。這一市佔率約為優酷-土豆的一半,優酷和土豆完成合併交易後,其市佔率為40%左右。

路透陽光專欄分析認為,搜狐、奇藝和騰訊結盟確有吸引力,在線視頻行業較為分散,目前處於虧損狀態,急需進行此類整固。上述公司規模較大,在獲取最新影片和電視節目版權方面,將有更大的議價空間,有助於其盈利。

視 頻網絡進入版權爭奪的戰國時代。搜狐視頻業務有望在下半年分拆,並且於明年上半年赴美上市。搜狐視頻CEO鄧曄則回應稱上市沒有明確時間表。2011年搜 狐在線視頻廣告收入為3.7億元,廣告增長率為120%,不搜狐CEO張朝陽的預計,2012年在線視頻廣告收入能實現7億元以上的收入。

若 優酷和土豆整合後步入高速發展軌道,將對搜狐視頻、騰訊視頻和奇藝的聯盟形成壓力。財報顯示,優酷2011年營收為8.9億元,土豆營收為5.12億元。 優酷網已宣佈最新版權協議,從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獲得兩大熱門電視節目《倖存者》(Survivor)和《全美超模大賽》(America's Next Top Model)的中國大陸地區播放的獨家版權。

網絡視頻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對影視內容和版權版權的火拚。近年資本大佬紛 紛結盟加碼上游,如2011年10月,樂視網已和土豆簽約,投資3億元搭建國產影視劇網絡版權採購和銷售平台;此後新浪投資成為土豆第五大股東,先後投資 6640萬美元;搜狐則購買競爭對手迅雷1000萬美元股票,以增加對視頻領域投資。(21世紀網 筱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64

「我要將新聯發科帶往一條國際大廠的路」 蔡明介不得不買晨星的三大盤算

2012-7-2  TWM




聯發科買下晨星了!這幾乎是今年半導體業最大購併案,到底是什麼讓聯發科非買晨星不可?蔡明介在盤算什麼?

撰文‧賴筱凡

六月十三日,聯發科股東會上,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這麼對股東信心喊話著:「聯發科最壞的情況已經過了。」沒有太多的解釋,卻已是蔡明介對所有投資人的最大暗示,為接下來的購併案埋下最大伏筆。

九天後,一封蔡明介親自署名的信,低調地寄進聯發科六千名員工的信箱裡,原以為是應景的端午賀函,卻爆炸性地宣布了今年半導體業最大購併案。

蔡明介與梁公偉握手言和

震撼產業分析師

選在下午三點半的時間,地點就在證交所的記者室,歷史性畫面就此上演,當蔡明介與晨星董事長梁公偉握手言和,大談合併細節,「差不多就跟看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與死對頭GooGle董事長施密特坐下來喝一杯咖啡,那般地不可思議。」一名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如此形容。

然而,歷史上,賈伯斯跟施密特「那一杯咖啡」喝得並不愉快,甚至加深兩人間的嫌隙,但蔡明介跟梁公偉卻演出不同結局。聯發科決定用公開收購的方式購併晨星,預計砸下一一五○億元,收購晨星四八%股權。

整樁購併案有多不可思議,觀察半導體產業多年的大和國泰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直接在出具給客戶的報告上,大打五個驚歎號,才能表達他對這起重大購併案的震撼度。

當年精準看出山寨手機商機,大力叫進聯發科的陳慧明,讓他在外資圈闖出一片天。他最清楚聯發科是怎麼坐上股王寶座,以及後來遭逢晨星、展訊等追兵,最後讓 出股王大位的歷史。一路觀察聯發科所遇到的瓶頸與挑戰,因此,當聯發科決定要購併晨星時,陳慧明的激動之情已溢於字裡行間。

只是,當激情過後,回歸理性,蔡明介為什麼選在此時出手購併晨星?一連串的疑問開始排山倒海而來。據了解,啟動整樁購併案的關鍵,其實是梁公偉。「梁公偉 一直有他自己的壓力,不論是晨星掛牌後股價不如預期,或是內部團隊流失的問題。」業內人士不諱言,二○一○年,晨星轟動一時的掛牌後,梁公偉的壓力不小。

「如果回歸到聯發科,蔡明介思索的重點,恐怕是聯發科的成長動能遇瓶頸。」一名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將聯發科所有產品線攤在桌面上,一一指出聯發科過去在大陸 手機市場坐擁九成的優勢不再,光儲存(如DVD等)產品有穩定獲利,卻難有爆發力,聯發科要重返往日榮耀,最後只能寄情於3G晶片。

然而,購買晨星對聯發科3G手機晶片開發的加分,其實有限,「聯發科去年就推出第一款3G手機晶片,晨星卻要到今年第三季。」業內人士直言,大、小M(聯發科與晨星的英文皆以M字開頭,業界以大M代表聯發科,小M代表晨星)手機晶片研發實力的落差,不言可喻。

盤算一:

當2.75G晶片只剩六十元?

「說實話,手機晶片部分,晨星能替聯發科加分多少?幾乎沒有。」陳慧明一言道盡這些年聯發科與晨星間的競爭,坐收漁翁之利的,不會是台灣人,「養大批團 隊,做出二.七五G手機晶片,殺到最後一顆只剩二美元(約六十新台幣不到),這樣的競爭對大、小M都不好。」另外,晨星最大強項電視晶片橫掃千軍,握有逾 六成市占率,聯發科卻僅有一五%,「蔡明介很清楚,不論聯發科怎麼做,電視晶片要拉近跟晨星的競爭,實在太難。」業內人士分析,「可是,買進晨星就不同, 以逾半市占率來說,等於晨星電視晶片的營收直接加了進來。」儘管業內很理解蔡明介這種「屢攻不下,就把它買下來」的收編作法,但花逾千億元買晨星,不會只 有基於收編考量。「我們看一樁購併案,最後還是得回歸本質,重點是購併後一加一能不能大於二。」陳慧明說。

陳慧明很清楚,這兩年來,一談到聯發科的故事,就是三G晶片。他嘗試用「國中地理」來比喻三G晶片市場,「高中地理」則是四G晶片的新戰場。「聯發科跟晨 星就像兩個中學生,拼了命想在『國中地理』拿高分,可是,能在『國中地理』,不代表『高中地理』就能讀的好。」三G手機晶片市占率一攤,「結果很明顯,兩 家公司的『國中地理』,考的都不太理想。」他說。

盤算二:

高通專利長城下的突圍

延攬周漁君之後,最新的成績單,就是堪稱聯發科殺手級產品「MT6577」晶片的誕生,能應用在智慧型手機跟平板電腦的新晶片,「不只已打入華為,甚至大陸新崛起的手機品牌奇虎360,都將用這顆晶片開發新手機,對戰小米機。」陳慧明說。

但這樣就能跟高通競爭了嗎?顯然實力上還有一大段差距,但買了晨星,新聯發科的手機晶片團隊規模將是全球第二大,手上有了資源,才有能力打下一戰,「這就 像進入明星高中,不一定考的上台大,可是能進明星高中,未來考上台大的機會相對大。」在陳慧明口中,蔡明介買下晨星,短期加分不多,卻對長期研發實力有所 助益。

「高通在3G的專利牆,就像大陸封鎖網路消息的金盾系統般,幾乎是一道長城,即使用聯發科的3G晶片,聯發科的客戶還是得付給高通一筆授權金。」業內人士說,姑且不論高通的3G專利牆包圍,讓蔡明介有志難伸,3G技術門檻,更是讓聯發科屢屢吃苦頭。

突破不了高通3G專利城牆,讓聯發科每賣一顆3G晶片,就得付給高通約五美元權利金,甚至蔡明介仰賴的手機部門大將、聯發科執行副總暨第二事業群總經理徐至強,轉而求去。

蔡明介宛如面臨內憂外患的君王一般,守著聯發科這個王國,外有高通的專利高牆圍堵,還有晨星這個追兵,內有徐至強、前財務長喻銘鐸離職後的人事動盪,「內部氣氛當然不會好,可是MK沒有為此就多有苛責。」聯發科內部員工透露。

走了一個徐至強,蔡明介急欲尋覓手機晶片的技術長才,最後找上了待在高通超過二十年的中國首席技術長周漁君。身為五年級生的周漁君,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台灣 人,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在南加州大學完成碩、博士學位,進到了高通。直到一九九三年大陸開始投入CDMA(行動通訊系統之一)手機試驗,周漁君才被派到 大陸去,成了高通深耕大陸市場的關鍵推手。

盤算三:

搶先布局四G新藍海

「新的技術長來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針對聯發科的強弱項,重新訂產品功能、產品藍圖。」業內人士說,周漁君上任後,隨即著手調整聯發科產品研發,投入4G就是一大關鍵。

業內人士分析,高通在3G專利布局相當綿密,縱使聯發科跨過技術門檻,六月推出第三顆強打雙核心的3G手機晶片,明年第一季更將進一步推進到四核心的3G手機晶片,但始終繞不過高通3G專利城牆的包圍。

「聯發科在四G的勝算,絕對比三G大。」陳慧明說。確實,高通在四G領域的專利還很分散,出身高通的周漁君絕對比誰都清楚這點,才會做出搶進4G的決策。 於是,今年四月,聯發科用十.三億元買下瑞典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大廠Coresonic AB,「這個技術,是跨進4G的必要門票,買下這家DSP廠,幾乎等同宣示聯發科要進入4G市場。」至此,蔡明介為聯發科擘畫的新策略方向,已然成形:在 2G市場,收購晨星後,逾六成大陸手機晶片在手,可望終止殺價泥巴戰;3G晶片既然破不了高通的專利包圍,不如直接將戰線拉進4G這個新藍海。

端午節的周末,外資報告如雪花般寄送到客戶信箱裡,沒有太多意外,外資分析師們都給了這樁購併案掌聲跟正面看法。「電視晶片超過七五%的市占率,大陸手機晶片超過六○%市占率,新聯發科的經濟規模更大,成本管控效率也會更好。」陳慧明在他的第一手報告中如此寫著。

確實,當聯發科購併晨星後,一個IC設計業的龐然大物現身,超過上萬名的工程師,手機研發團隊規模直逼高通,將讓新聯發科更具競爭力。

六月二十四日,炎熱的午後,本刊透過電話聯繫上蔡明介,儘管沒有對購併案做進一步評論,話筒另一端的他,傳來的語氣再堅定不過,打造新聯發科的雄心表露無 遺:「我要將新聯發科帶往一條國際大廠的路,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大、小M糾纏多年,最後結為親家時間 聯發科、晨星交手過程2008/07 晨星收購法國晶片團隊VMTS,間接打入LG供應鏈,並計畫跨足TD手機晶片市場,成為聯發科TD手機晶片最強勁的對手之一。

2008/09 晨星複製聯發科在手機公板的成功模式,引燃殺價戰火。

2009/01 聯發科大客戶三星轉單,電視晶片訂單轉進晨星。

2009/12 聯發科與軟體供應商景發科技共同控告晨星半導體兩名員工侵權,認為員工可能大量複製相關重要軟體及機密文件前往晨星任職。

2010/05 聯發科為捍衛市占率,展開更積極的價格策略,除了MT6253降價外,低階市場的MT6223也降價約一成,以防堵競爭對手展訊和晨星。

2011/01 聯發科離職員工跳槽到晨星,並洩漏商業機密,經法院一審判決洩密有罪,處以9個月刑期,准予易科罰金27萬元,聯發科認為判決太輕,提出上訴,2012年上訴遭法院駁回。

2012/03 Andriod在智慧電視和智慧型手機市場成為主流,全球電視晶片龍頭F-晨星(3697)積極卡位,並在上海招募相關人才,與聯發科大搶人才。

2012/06 聯發科宣布收購晨星,「新聯發科」備受市場囑目。

整理:陳兆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7

騰訊與財新聯姻:馬化騰「相中」胡舒立什麼?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30/230414.html

如果撰寫近15年的中國媒體故事,胡舒立是一個絕對繞不開的名字。

1998年1月1日,《財經》創刊號(當時刊名為《Money》)刊登關於瓊民源偽造業績的報導,讓這本雜誌一炮而紅。胡舒立後來說,當期大賣5萬冊。

隨後,銀廣夏、基金黑幕,以及後來的非典、魯能,一次又一次讓這個身高一米五八,語速極快的女人處在風口浪尖,也一次又一次刷新她的知名度。

「她常常每天打上百個電話,」一位國外學者在描述他見到的胡舒立時說:「她是一個人體U盤,你寫入信息,然後她繼續去找其他人。」

美國《商業週刊》給胡舒立冠以「中國最危險女人」的頭銜,同樣來自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則將她選為「亞洲商界女性十強」之一。

最近,因為與騰訊的一筆交易,59歲的胡舒立再次成為中國傳媒界的焦點。

這個因對資本市場瞭解和報導而聞名的媒體人,正在努力尋求成為這個市場的一部分。

引入騰訊

馬化騰想從胡舒立手中得到的其實不是內容,而是品牌、影響力和高端人群,這些正是騰訊缺乏的資源。

2009年11月9日,胡舒立辭職,200餘人的《財經》團隊有140多人離開,其中多數追隨胡舒立加入財新傳媒。

2012年7月19日,財新傳媒在其實名認證的微博上透露,「財新完成了最新一輪新股融資,騰訊加入成為股東之一,浙報控股亦保持原有持股比例不變。」

迄今為止,雙方都拒絕透露騰訊具體投資金額。根據2011年浙報集團對財新傳媒19.77%的股份掛牌價5647.6萬元推算,財新傳媒當時估值已達2.86億元。

有多位消息人士向理財週報記者稱,此番騰訊是通過增發形式入股,財新傳媒原大股東浙報傳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同比例增資,仍保持原有40%股份不變。財新團隊和原持股PE的股權則被稀釋。

理財週報記者獲得的財新傳媒股權結構最新名單顯示,多家新股東在最近一年內進入財新,理財週報記者獲悉,2011年,財新傳媒曾經向部分基金尋求第三輪融資合作,當時提到,計劃在3年中登陸創業板或者港股。

關於這個IPO計劃,財新傳媒相關負責人表示「未聽說」。而胡舒立則在電話中對理財週報記者表示,自己並不分管資本運營,不瞭解情況。

為了與財新合作,騰訊提供了足夠優惠的條件。

2011年9月,浙報控股計劃減持所持部分財新傳媒有限公司股權。據浙江產權交易所公告,浙報控股擬轉讓其所持的19.77%財新傳媒股權,掛牌價5647.6萬元。

理財週報記者獲悉,當時騰訊幾乎一度已經確定入股,但由於浙報傳媒反悔,不願意稀釋股份,這場交易最終無疾而終,財新傳媒無人摘牌。

一年之後,在騰訊與財新方面多方協商下,終於通過增資方式入股。有消息人士稱,騰訊入股時已許下承諾,若其他幾家股東不希望自身股份被攤薄,卻又無充足現金參與增發,騰訊可暫時予以墊付。

雙方消息源稱,騰訊不參與財新傳媒的日常運營,財新未來仍會堅守獨立專業的採編方針,但不排除新媒體等渠道的戰略合作。

財新傳媒相關負責人向理財週報記者表示,騰訊確已入股財新,但對於具體的交易細節以及目前的股權結構不便透露。

事實上,財新和騰訊的牽手此前已有端倪,早在正式入股前很久時間,財新旗下的新世紀週刊就把網絡獨家轉載權授予了騰訊。

而胡舒立與馬化騰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來往十分密切,馬化騰還親自邀請胡舒立去騰訊講課,而除此之外,財新團隊的其他人也輪流到騰訊做採編等方面培訓,每半月一次,已持續了接近半年時間。

至於合作的緣由,知名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認為,騰訊真正的目的顯然不是純財務投資,騰訊不缺這點投資回報。他想從胡舒立手中得到的其實不是內容,而 是品牌、影響力和高端人群,這些正是騰訊缺乏的資源。騰訊此舉會彌補騰訊媒體話語權不強勢的短板。財新的用戶群比較高端精英,很多是社會意見領袖;而騰訊 的活躍用戶雖然數量高達6億,但是總體偏低齡化和低端。

至於財新傳媒,胡舒立在創立伊始便不斷重申「全媒體」概念,互聯網業務是財新「重要的戰略方向」。

在業務互補與資金需求上,雙方一拍即合。

3年內IPO?

目前浙報並未將財新合併進上市公司報表,但是也不肯稀釋自己40%的股權比例,IPO計劃可能遇到障礙

馬化騰的出手,除了雙方在未來的合作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外,最直接的作用,便是為一直以來手頭並不寬裕的財新傳媒帶來了大筆「輸血」資金。

2011年浙報轉讓財新傳媒股權的公告顯示:截至2011年7月的最近一個年度審計報告,財新傳媒流動資產3711.14萬元,貨幣資金 1226.06萬元,應收賬款2485.08萬元。其中,主營業務收入為3147.36萬元,營業利潤為虧損3315.09萬元,淨利潤為虧損 1426.79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彼時掛牌開出的條件就包括很重要的一條,即接盤者需向財新提供1億元額度的五年期低息借款,並不得要求提前還款。

一位消息人士向理財週報記者表示,2011年,財新曾經投入數千萬資金與亞視合作,雙方約定,從2012年初起,財新傳媒將參與亞視台和本港台多個電視節目的製作和經營。

但在財新傳媒為此增設了超過百人的專業團隊後,亞視合作態度出現反覆,這一項目受阻,直接促成了財新傳媒加快融資步伐。

在彌補當下現金流之外,胡舒立似乎還有更大野心。

一位投行中介人士向理財週報記者表示,2011年中,財新傳媒曾與部分機構投資者接觸,希望進行第三輪融資,籌集1200萬美元,用於投資新雜誌刊物以及多媒體產品開發,包括APP和Kindle相關產品。

當時來自財新的消息稱,財新計劃用3年完成IPO計劃,首選創業板。如果A股對於紙媒上市的政策趨於嚴厲,則考慮直接上港股。

但是一位接近財新傳媒的消息人士表示,目前浙報並未將財新合併進上市公司報表,但是也不肯稀釋自己40%的股權比例,IPO計劃可能遇到障礙。

此前,坊間一直有傳言稱,財新傳媒將被注入上市公司浙報傳媒。浙報

傳媒董秘曾表示,浙報控股在對財新傳媒達到控股並且財新盈利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注入上市公司。

此外,浙報傳媒在年報中也對未注入上市公司的資產進行了說明,重申未來不會進一步增持財新傳媒的股份以達到控股地位,不會尋求對財新傳媒董事會的控 制,也不會參與財新傳媒的公司管理和經營,一旦持有財新傳媒的股份達到控股比例,會將所持有的財新傳媒全部股權以適當的方式注入上市公司。

大陸最富紙媒團隊?

包括胡舒立在內的財新團隊持股比例或接近30%,財新團隊股權賬面價值可能超過8000萬元

2011年浙報轉讓股權公告還顯示,財新傳媒成立於2009年12月,浙報傳媒出資4000萬元持股40%,天津知衡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天津域 富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天津匯思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三家公司分別持有財新傳媒20%、20%和19%的股份,剩餘1%股份由自然人葛倩持有。

其中,天津三家企業註冊資本分別為2605萬,2605萬,2475萬,均成立於2010年5月20日,法人均為北京財敦敏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委派代表為新世紀週刊副主編吳鵬。而北京財敦敏公司成立於2009年,註冊資本為50萬元。

換言之,三家天津系公司實為一致行動人,為財新傳媒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

據消息人士透露,這三家公司其實都是財新傳媒股份的代持工具,其所代持股份部分歸財新團隊高管所有,部分為PE的小額投資,這些股份都是由法人代持,避免了股權分散所帶來的弊端,也不會影響控制權。

至今,外界並不清楚投資財新的PE名單。理財週報瞭解到的消息是,方風雷旗下的厚朴基金擁有少量股權。

理財週報記者獲得的另一份截至2011年的財新傳媒股權資料上,出現了北大文化和君遠投資兩家公司,各自持有10%股份。

包括胡舒立在內的財新團隊持股比例或接近30%。以此估值,財新團隊股權賬面價值可能超過8000萬元。

胡舒立團隊曾建立過公司,在3年前她從聯辦出走時,當時有報導稱,她和秘書高海燕在員工公司中持股合計接近20%。

有消息人士向理財週報記者稱,本輪騰訊增資,財新傳媒原有PE大多沒有選擇跟進,股權稀釋大半,而員工持股團隊被稀釋比例較小。

「全媒體」財新模式

「通過此次騰訊入股事件,可以看做財新將影響力做大之後,以股權換取投資的成功案例」

目前,財新傳媒經營部由吳傳暉任總經理,她也是財新傳媒執行總裁兼總經理、《新世紀》週刊總經理,吳傳暉也曾是從財經團隊出走的成員之一,曾負責全面營運及管理《財經》的經營業務。

吳在傳媒行業有超過十年的經驗,被業界評價為胡舒立的最佳搭檔,她先於胡舒立離開《財經》雜誌。

而胡舒立本人顯然更樂於負責和言談財新的媒體業務部分內容。

2009年12月,剛剛從哥本哈根回國的胡舒立,原《財經》雜誌副總編楊大明,和部分原《財經》雜誌北京、上海的記者,經濟學家吳敬璉、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保育鈞,和《比較》執行主編肖夢等人在一個小型的辦公室中參加了揭幕儀式,財新傳媒就此出世。

對於財新的規劃,胡舒立始終重申「全媒體」概念。資料顯示,財新傳媒目前擁有雜誌(包括《新世紀》週刊,《中國改革》月刊、《比較》)、網站(財新 網)、視頻(財新視頻),圖書(已出版《舒立觀察》、《中國2012》等),會議(峰會、論壇、圓桌),以及「思享家」高端網絡社交平台,同時還有財新移 動客戶端等,「全媒體」佈局基本形成。

除此之外,財新的與眾不同還表現在版權保護的力度上,之前一直強調「直接到達用戶」的能力,比較少與門戶等新媒體運營平台進行合作,對於侵犯其版權 的行為從來都是「睚眥必報」,每年定期發佈的數期侵權公告,人民網、新華網、新浪、搜狐、網易、鳳凰在內的不少主流門戶網站都曾被點名,甚至連對財新傳媒 最大股東浙報傳媒旗下《錢江晚報》,胡舒立此前的老東家財訊傳媒下屬的和訊網均未能網開一面。

為了保護「新聞為公」的原則不受權力與商業利益的侵蝕,財新傳媒特別建立了民間監督機構——財新傳媒公信力委員會。獨立於董事會和管理委員會,對於 編輯方針和總編輯的任免擁有決策權。首屆財新傳媒公信力委員會委員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保育鈞、北京大學新聞與 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徐泓、《比較》雜誌執行主編肖夢擔任。吳敬璉任公信力委員會主席。

特立獨行的財新傳媒在試水一種特殊的運營模式。

據接近財新傳媒內部人士透露,財新傳媒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廣告,會議合作,雜誌及圖書發行等,版權合作費用很少,而且已實現管理層與員工持股,獨立上市的意圖明顯。

「通過此次騰訊入股事件,可以看做財新將影響力做大之後,以股權換取投資的成功案例,這區別於其他媒體,但不失為一種新的報業發展模式。」某媒體業內人士如是說。

胡舒立曾這樣說過,《財經》是一隻啄木鳥,永遠在敲打一棵樹,不是為了把樹擊倒,而是為了讓它長得更直。

2009年11月15日,胡舒立在離開《財經》前的最後一篇博文《我走了,再見》的博文中這樣寫道:「好在我們堅信這是個充滿機會的時代。機會意味著希望,也意味著壓力。沒有理由放棄,就是因為機會總在那裡。」

現在,她面對的是一個新的機會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47

勁敵攜手合併 挑戰全球兩大龍頭 新聯發科牽動IC設計產業版圖

2013-09-09  TWM
 
 

 

一波三折、延宕逾一年的聯發科與開曼晨星合併案,終於在八月二十七日解套。中國商務部決定有條件地同意這兩家IC設計公司的合併案。合併案在取得中國商務部准許後,兩家公司決定將合併基準日延到二○一四年二月一日。

若以去年全年營收來看,聯發科與晨星為國內IC設計業者的前兩強,合併之後,新聯發科營收規模可望逼近台灣去年三至十名等八家IC設計公司的總和,並躋身全球第三大無晶圓半導體廠(fabless),僅次於高通(Qualcomm)及博通(Broadcom)。

一樁合併案,成就一家IC設計業的新巨獸,勢必將對台灣、甚至全球整體的IC設計產業版圖,帶來連動影響。而一連串影響的起點,首先在於這個問題:人怎麼用?

六千研發大軍

左抗高通 右擋大陸同業聯發科手機晶片研發人員約三、四千人,晨星相關的研發人員也有一、二千人,在合併後,新聯發科在手機晶片相關的研發人員數目,將達到六千人左右。這批研發生力軍,在聯發科的戰略地圖上會擺在什麼位置,已經引起不少國內業者的高度關注。

簡單地說,人力大增的另一面是人力成本大增,聯發科必須善用這群生力軍創造更高的營運成長動力,而創造成長動力的方向有兩個,其一是集中火力繼續強打通訊晶片,「其二,也是我最擔心的,聯發科會不會開闢新戰場,切入新的產品線?」某外資研究員表示,如果聯發科搶進類比IC等新市場,那麼,雖然聯發科可望持續成長,但國內其他IC設計業者的版圖空間必將受到一定衝擊。

當然,聯發科也可能不走另闢戰場的路線,而是會利用新增的人力資源,與死對頭高通進行更加白熱化的正面對決。

首先,聯發科併入晨星之後,雖然研發人員高達六千人左右,乍聽之下規模可觀,但若與高通的二萬五千人研發大軍規模相比,仍只能用「小巫見大巫」來形容。事實上,聯發科內部人員也曾透露,「研發人力根本還不夠用。」其次,聯發科若能集中火力,的確有機會在4G晶片時代,一舉大幅拉近與高通之間的競爭差距。

顧能(Gartner)研發副總洪岑維表示,以目前全球4G晶片市場的發展來說,高通幾乎是領先各家業者長達一年的時間,但中國市場的後續發展卻有可能改變整個戰局。隨著中國移動在4G╱LTE電信設備布局動作頻頻,聯發科也已釋出四核心與八核心等積極布局策略,若能成功卡位中國4G市場,高通將不再獨大,聯發科可望搶下市場第二大,甚至有機會坐二望一。

中國市場固然可能是聯發科營運大躍進的跳板,但中國本土晶片業者的崛起,也是聯發科的潛在威脅。洪維岑認為,陸廠在無線通訊晶片市場並不會對聯發科帶來威脅,即使是展訊,或者是海爾旗下的海思,短期內也難以迎頭趕上。

電視晶片三年限制條款

台灣廠商先行受惠搶攻山頭整體而言,這樁合併案最有利的發展,是讓聯發科在國際擂台上,取得直接挑戰全球龍頭廠高通的機會。但聯發科所做出的犧牲,則是中國商務部同意合併案的附帶條件,晨星的電視晶片等非手機晶片業務,三年內仍須與聯發科維持獨立競爭現狀。這就表示,聯發科在三年之內,難以將晶片解決方案應用在智慧電視、機上盒等其他平台或系統之上。

其實,要說這樁合併案對國內IC設計產業的影響,那麼,比起聯發科可能的攻城掠地動作,這則附帶條款所帶來的效應,其實更加迅速而立即。

為什麼會有三年的限制條件?因為在中國液晶電視晶片市場,晨星、聯發科市占率合計為八成。在擔心中國電視晶片被壟斷下,無疑地,中國商務部希望培植大陸電視晶片公司。

不過,中國商務部的如意算盤還沒打完,已經有台灣廠商先行受惠。由於中國大陸電視客戶對於聯發科與晨星依賴度高,因為擔心在兩家公司合併後,電視晶片來源由二變為一,為了避免供應商集中的風險,已先行分散訂單。

自聯發科、晨星去年六月宣布合併以來,在這期間,聯發科手上的東芝(Toshiba)電視晶片訂單已部分轉單到瑞昱;晨星既有的三星、大陸品牌電視晶片訂單亦有部分轉單至聯詠;甚至由矽統、凌陽合資新成立的傳芯,也分食到部分的索尼、樂金的電視晶片訂單。

在這當中,瑞昱或許是最受關注的受惠者之一。公司不僅在電視晶片著墨多年,並已獲日系客戶訂單,今年下半年更是積極透過整合型電視晶片,搶攻聯發科與晨星等兩家公司在大陸電視廠的山頭,法人皆將電視晶片視為瑞昱下半年業績的觀察重點。

過去競爭激烈的兩強,如今牽手合併,代表著商場沒有永遠的敵人。如何透過合併的效益在市占率大戰上贏得商機,才是經營者的極高智慧。

台灣前十名IC設計公司

營收排行榜

排名 公司 2012年營收(億新台幣) 年增率(%)1 聯發科 992 14 2 F-晨星 374 5

3 聯 詠 370 5

4 群 聯 330 2

5 瑞 昱 246 12 6 奇 景 217 16

7 立 錡 110 3

8 瑞 鼎 105 16 9 奕 力 105 16 10 創 意 90 -1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78

四維圖新聯合騰訊入股HERE地圖 布局高精度地圖業務

四維圖新晚間發布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圖新香港將出資不超9700萬歐元,與騰訊全資子公司Oriental Power及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全資子公司管理的特殊目的公司Rocco,共同投資荷蘭公司SIWAY,並由SIWAY收購汽車地圖導航服務商HERE的10%股權。其中,交易金額以HERE的企業價值31億歐元為基礎結合其他指標確定。

公告還顯示,HERE設置董事會,其中SIWAY有權提名一名董事,擬由四維圖新人員擔任。HERE設有戰略咨詢委員會,SIWAY有權提名一名戰略咨詢委員會成員,擬由騰訊人員擔任。

據了解,HERE是汽車導航電子地圖服務商,其核心業務為通過其豐富的地圖數據和核心的位置平臺為汽車、消費者和企業客戶提供位置服務和解決方案,其地圖數據覆蓋約200個國家,超過4,600萬公里。

本次收購完成後,四維圖新擬與HERE在中國共同設立一家合資公司,其主營業務是為使用HERE全球位置服務平臺的客戶提供包括中國地圖數據及動態信息在內的內容端和服務端的解決方案,合作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通過合作研發,提升雙方在高度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發進度,包括提升高精度地圖的產品質量、共同針對客戶進行測試開發以及眾包地圖領域等。

2. 四維圖新將與HERE共同在中國建設並開展HERE全球位置服務平臺的相關應用及服務。同時,雙方共同開發基於面向車聯網及物聯網的傳感器數據的大數據應用。

3. 共同開發車載信息娛樂系統軟件解決方案。雙方將通過共同開發的方式,探索更新的技術實現方式,加速開發叠代,致力於為全球客戶提供優質、可靠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4. 雙方將整合各自的產品和服務資源,利用各自在全球和中國的市場力量,面向全球及中國本地客戶,共同推廣整合的產品及服務解決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4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