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商泡沫敲響警鐘:裁員+關閉團購危機四伏

 http://news.imeigu.com/a/1315355167139.html

裁員+關閉團購危機四伏

 

紅火了將近兩年時間的團購網站,最近一段時間卻危機四伏。日前,國內團購高朋裁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此前,開心團購、拉手網、窩窩團等都相繼傳出“瘦身”動作。業內人士認為,這都是此前盲目擴張後開始擠壓泡沫,而行業整合也宣告揭開序幕。而在大洋彼岸,團購行業也是一片愁雲慘霧。有外媒報導稱,正在準備IPO的Groupon,在8月中在美國市場監測到流量比峰值時下降了近50%。同時,Facebook宣布將在數週內關閉團購業務Daily Deals。

不僅是團購網站,當前裁員風波更是波及B2C網站,凡客誠品近日也做出裁員5%的決定。而且,在剛過去的8月中旬,深圳華強北一家以手機為主業的中型電子商務網站悄悄關閉。此前蓬勃發展的國內電子商務,泡沫警鐘已敲響。

記者文靜

Facebook關閉團購業務

根據外媒報導,Facebook宣布將在數週內關閉團購業務Daily Deals。對於團購業務的關閉,Facebook的解釋是,“在將用戶引向本地業務上,社交方式大有可為”,例如,通過在線廣告、報紙等媒體,提供贊助與簽到優惠服務,幫助本地化業務與用戶聯繫起來。市場分析人士則認為,措施有些過於武斷和“暴力”,扼殺了Groupon未來潛在的殺手。

其實,正在準備公開募股(IPO)併計劃融資7.5億美元的團購網站鼻祖Groupon日子也過得併不舒坦。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團購網站Groupon在8月中期當週的美國流量比峰值時下降了近50%。儘管這一數據只統計了網絡流量,而不包括來自移動電話或應用程序的流量,但對於即將上市的Groupon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

與此同時,美國團購網站和團購聚合網站的流量整體下降了25%。不過,Groupon的主要競爭對手LivingSocial在同一周流量上升了27%。

國內團購忙“瘦身”

就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國內團購網站也忙著“瘦身”。日前,Groupon在華投資的團購網站高朋捲入了裁員風波當中,8月21日,部分被裁員工的代理律師趙占領在微博中透露,“目前被裁人數已經突破400人。”對此,高朋未做出相關回應。

其實,不單止高朋,此前有報導稱,開心團購、拉手網、窩窩團等都有相應的“瘦身”動作。有業內人士認為,團購網站不斷爆出裁員的消息,是團購行業經歷盲目擴張後開始擠壓泡沫。未來一段時間,或將進入裁員高峰期,幅度有可能達到10%~50%,有的甚至會超過這一比例。

根據艾瑞諮詢近日一份調查數據顯示,現在排名前十的團購網站大約覆蓋60%的團購用戶。分析師預測,在今年底,全國團購網站數量會維持在3~5家,大部分中小型團購網站在過冬期都會被洗掉。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曾表示,規模化經營或成為國內團購網站的真正出路,他認為國內的5000多家團購網站未來可能99%會死掉,僅四五家已達到經營規模的團購網站最終將成市場主宰。

電商泡沫將破?

事實上,遭遇問題的不僅是團購網站,就連此前蓬勃發展的B2C電商網站也面臨著大規模裁員危機。日前,有​​報導稱,凡客誠品日前也做出裁員5%的決定,儘管對於此次裁員,凡客並未作出任何解釋。據了解,目前中國主要電子商務都難以實現盈利。京東商城最早實現盈利也需要等到2012年。已經上市的噹噹網,今年第二季度淨虧損440萬美元,同比增加60%。

從目前來看,國內大部分大中型B2C電子商務網站仍有“燒錢”的資本,不過,也有電商網站因資金流斷裂而被迫關閉。上月中旬,深圳華強北一家以手機為主業的中型電子商務網站悄悄關門。根據深圳電子商務行業協會數據顯示,註冊運營的3700家電子商務公司,去年倒閉的近500家,佔註冊的13.5%。

有業內人士則指出,從去年開始,電子商務就已成為整個投資熱點中的熱點,當中不免會出現泡沫。然而,泡沫儘早破滅,將使得一批潛在競爭者儘早被市場淘汰。對於有實力的電商網站,以及整個市場來說是利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1

敲響製藥大亨們的警鐘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2173454459/

製藥行業的好日子也許快到頭了。即使全球經濟有所好轉,發達國家政府控制醫藥支出的勢頭也不太可能剎車。新興市場將步其後塵,出台更多的控制措施。監管的要求則會加強,特別是對收益、風險、產品成本之間的關係。不幸的是,製藥行業未來的創新乏力,不太可能消除上述壓力。

製藥行業面臨著利潤率大幅降低的前景。巨變要求大型製藥公司高瞻遠矚,想出應對之策。而對成本進行小削小減,或依靠併購是遠遠不夠的。1運營模式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並按現實狀況規劃。幾週或幾個月內的整改不太可能解決問題,應該深思熟慮後製定中長期應對策略。

苦日子馬上要來了。麥肯錫的分析說明,多年以來,持續上漲的藥價、創新和有利的醫療保健政策,曾經是製藥業最重要的增長驅動因素(圖表1),這導致了整個行業不重視成本管理。儘管這一現象近期有所改觀,但似乎是雷聲大,雨點小,成效不明顯。

多年來製藥行業不斷擴展,利潤豐厚,部分得益於監管機構允許新產品上市、讓患者和製藥公司雙雙收益。但是近來,特別在發達國家,監管機構陸續提高政策准入門檻:很少批准市場准入、提高價格,並對療效沒有顯著提高的產品進行監管。由於醫療保健費用在GDP中的比例持續上升,多國政府面臨平衡預算的壓力,因而製藥業的壓力越來越大。

原本這一切可能為患者帶來巨大創新,為藥企巨頭帶來巨額利潤。但是這期間製藥行業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並非一定會朝著對其有利的方向發展(圖表2)。普遍認為重大併購提高了製藥行業的整合度。但是我們的分析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製藥行業變得越來越分散,大型製藥公司必須在價值鏈的某段和專業製藥公司進行競爭,如精於製造的普藥公司;靈活、專業(例如管理臨床試驗)且具備規模效益的生命科學服務供應商;以及長於創新的生物科技公司。

行業結構分散化對大型製藥公司尤其不利,因為經濟效益會自然而然地分配給最具創新的競爭對手。「大個子」很難像生物科技公司那樣迅速創新,只能依靠品牌優勢和全球佈局才能獲取溢價。這和消費品行業的情況大體類似,消費品公司的利潤率僅有大型製藥公司的一半。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我們預計大型製藥公司目前的研發支出將成為一種無法承受的奢侈。目前已經出現類似跡象,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認為很多大公司的研發投資在摧毀價值。

汽車行業的演變規律好似警鐘。該行業多年來垂直整合,主要是由歐美大型汽車製造商一統天下。但是,價值鏈已經分散到在細分流程上具有專長的公司。今天,零部件製造商、設計公司和基礎材料公司分食了汽車行業大部分利潤。而製造商則負責生產零部件(例如引擎)、裝配、銷售和市場。

這一趨勢已經顯現在製藥行業。大型製藥公司對銷售和市場的重視與日俱增,依靠內部授權獲得創新產品,將研發和製造外包。這一方法曾經幫助它們實現大幅增長。當然,有類似也有不同,這兩個行業中的大型公司保留的職能就不一樣。關鍵的結論是,價值鏈已經分散化,老牌公司、垂直整合性公司的作用已經今不如夕。

還可以借用博弈利潤考察大型藥企。它們面臨著可能的「囚徒困境」,拒絕推倒重來有助於保留目前的盈利模式。一家大型製藥公司受到危機的刺激,可能會通過大幅重組、簡化商業和研發基礎架構,獲得先發制人的優勢。但是,由於市場和利益相關方主要關注短期業績,維持現有商業模式的壓力巨大。它可能一邊維持現有業務模式,一邊為未來做準備,兩頭投注。在這樣的情況下,製藥公司從外部獲取大量創新元素,將臨床試驗和製造等活動外包出去,並試圖維持以前的內部開發能力。這種混合方法的成本極其高昂。

外界看來,製藥公司正在採用混合模式。關於成本控制和投資規則的討論不少,已經採取的行動和面臨的挑戰相比似乎無力。大膽的先發制人式的方法不一定對所有公司都適用。我們提倡的是大力加強對將來變化的認識,以便正確地作出戰略反應。

製藥行業變革的先行者將是那些包袱較少(例如,著眼未來的私有公司)和更加危急(例如新藥較少或存在結構性問題導致業績下滑的公司)。如果這種情況發生,製藥公司將竭力消除固定成本,應對收入的波動和減少。自己擁有的商業、製造和研發基礎架構將剝離,除了核心業務,將更多依賴外包。最終,組織機構將更為精簡,可能不到最初的一半。

在發生如此巨大的行業模式變化時,製藥公司高管應該審視自身的準備程度。戰略計劃在多大程度上考慮到出現的變數?將如何重新佈局新藥開發、製造和商業架構以適應這種變化?更加重要的是,製藥公司應該如何調整業務和治療的單元組合?

在操作層面,大型製藥公司需要建立或提升在財務規劃、資金配置、溝通、管理外部資源和市場准入方面的能力。公司高管必須加強財務紀律、在各業務之間重新分配資金。特別是要剝離低效的研發資產,以及退出不能再維持大批銷售隊伍的成熟市場。制定更有競爭力的研發戰略,加強對商業的理解,而不是僅僅以滿足監管批准為目標,才能在製藥行業中脫穎而出。
我們的分析和結論說明,製藥公司高管必須用新的模式應對新的形勢。應對之策側重在應對變化多快發生,而不是討論變化是否產生。大型製藥公司重新制定戰略刻不容緩,否則最終黯然出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9

「賤價」入股璨圓 中國最大磊晶廠的盤算 三安光電敲響 台廠人才、專利外流警鐘

2012-11-26  TWM
 
 

 

中國第一大LED龍頭三安來了!十一月初三安入股台灣第二大LED磊晶廠璨圓,引起市場廣泛討論。

究竟三安圖的只是商業合作、還是另有打算?面對中資挖角人才偷學技術,台廠又該如何因應?

撰文‧楊卓翰、林宏文

場子內,氣氛歡騰。兩位科技業的董事長,一位是台灣璨圓的簡奉任,一位是中國的三安光電的林秀成,拿著股份認購協議書,在台上滿面笑容地握手拍照。場子外,卻驚聲四起。

十一月十二日,台灣發光二極體︵LED︶廠璨圓通過發行私募,引進中國LED巨頭三安光電,以不超過新台幣二十三億元,取得一九.九%的股權,成為璨圓最大法人股東。表面上,璨圓可以藉由三安進入中國照明市場,而三安可以藉由璨圓拿到三星、LG等日韓背光需求;但是,這樁交易卻暗藏玄機。

雖然金額不大,但這是台灣開放第三波中資來台的首次參股;更讓人關心的是,三安入股價格才十九.六元,低於淨值二成以上。從業界到媒體,大家都驚訝,台灣的LED產業真的是「慘業」,只值這個價錢?

官方扶植 三安近年擴產積極三安光電乃是中國官方扶植的LED巨人,近年擴產積極,今年大陸LED設備支出高達七.一九億美元,足足是台灣的兩倍;其中,三安所占支出就超過一半。不過,台灣最大的LED路燈廠商賀喜總經理林振鋒表示:「雖然三安的產量擴張速度驚人,但是業界都知道,他們的品質沒有台灣好。」LED一直都被視作「工藝型製造業」,光有機台不夠,還得靠工程師用經驗調整機台,才能提升良率品質。「台灣的技術雖然領先大陸,但是這個優勢不會持續太久。」林振鋒憂心。

事實上,三安為了追趕晶電,過去曾大舉挖角晶電的主管與工程師,好讓生產技術得以快速追上晶電。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二百位LED員工被挖角到大陸,其中三安從晶電挖角就超過一百位。

一名上游業界高層就說:「三安營收六成都是磊晶片,與璨圓極度重疊;入股璨圓又沒有控制權,能討到什麼好處?說可以藉台灣增加國際市場銷售,這是應付外界的說法。」他指出:「不少中資的目的,就是要台灣的技術與人才;以前是偷偷挖,現在是當你的大股東,公開派董事進來,正大光明的搶。」璨圓雖強調不會給三安技術專利授權,而法令也規定大陸入股企業不可指派經理人;但三安的狀況在業界聞名,台灣廠商大門敞開,不免令人擔憂。

「大陸科技產業和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小,除了雄厚的資金外,重點還是人才開始趕上。」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郭斯彥擔憂,「三安現象」有可能從LED產業擴散到台灣其他科技業,「像IC設計這些靠大腦的,不是靠資本,人才是最關鍵的資產,若人才沒了,業績就沒了。」人才、專利 台資要築起金鐘罩人才的出走,也潛藏著專利流失的危機。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評論說:「三安參股,有機會取得中國市場,這是好機會;關鍵是璨圓如何築起人才和專利『金鐘罩』,不讓對手挖走。」每次談到對岸挖角,晶電董事長李秉傑都很痛心,台灣企業要到大陸去主張專利被侵權,中國的法院根本也不理;因此,晶電在擴充大陸市場版圖時,均採取去大陸設立合資廠的模式,而不以邀請大陸企業參股的方式,以確保技術及營運自主性。

台廠在國際專利訴訟上雖然總是吃虧,但購併老將盧明光提醒台灣企業,「專利授權一定要徹底,生產和研發裡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璨圓因為之前才和日本三井做了專利布局,這方面他們的觀念絕對不馬虎。」盧明光提醒,「除了LED,因歐美對中國太陽能『雙反』 (反傾銷、反補貼),未來大陸很有可能會在台灣設廠,增加台灣投資。」因此,中國資金來台投資太陽能的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多。面對中資來台投資科技業的趨勢,眾達法律事務所所長黃日燦指出:「現在全球經濟都不好,情況相對好的中國來台投資,也是理所當然;如果連大陸企業都不來,那反而大家要叫慘!」他呼籲大家應該以平常心來看待三安案。

隨著經濟部檢討第四階段中資來台鬆綁,未來面板、半導體等七大關鍵性產業,可能會取消「不具控制能力」限制,也就是拿掉中資持股須低於五○%的規定,只用專案審查方式把關。可以預見,台商在結合中資、搶進大陸市場的同時,如何保持人才及專利的獨立性,將成為台灣企業必修的重要課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9

美股的喪鐘快敲響了——卡拉曼的最新言論與我的判斷驚人一致 釋老毛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4580997
危機至今,五年飛逝,大筆大筆的銀子用來挽救市場。然而,危機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弱勢群體受衝擊最大。

·美國失業率卡在了7%上。把所有沒有工作的人都算進來,真實數字恐怕是這個數字的兩倍。

·中等家庭實際收入已經連跌四年,回降到1995年的水平。

·美國股市估值過高,與實體經濟不符。

·很多人質疑金融市場的現狀,認為股市債市的欣欣向榮主要源於寬鬆政策,特別是QE。我很贊同。

·對於投資者,最危險的組合,永遠是脆弱的實體經濟加上膨脹的金融市場。這恐怕就是當下的境況。

資產泡沫:

格林斯潘說得好,除非等到泡沫破碎,聯儲很難提前判斷有沒有泡沫;對於政府來說,更現實的做法,是一旦泡沫破掉,就趕緊上前清理。我很贊同。如果像現在一樣,強行削弱市場下行風險,卻不能同樣限制金融上行風險,不對稱的政策就會扭曲市場。近十年來,金融機構與個人投資者已經是習慣了扭曲的金融市場——在政府的干預下,這個市場有人托底,卻沒有上限。

07年前的「大穩健時代」,之所以沒什麼大動盪,也沒什麼大幅下跌,就是因為政策放寬了信貸約束,壓低了借款成本。只要你沒有壞到一定程度,總能借到錢來維持運轉。許多問題就這樣被掩蓋。

市場節節高昇,有問題的機構也能維持生存,小危機被扼殺在搖籃裡,風險看上去很低,但這一切都為之後的大危機埋下了種子。2008年是必然中的偶然,金融市場注定轟然倒下。倘若之前被掩埋的小危機,能夠免於政策干預,正常地發生發展,金融市場也會摔跤,但不會像一下子這麼慘。

美聯儲與泡沫:

一旦撤掉QE,有多少市場是靠它撐的,就有多少市場會出問題。一旦QE完全停掉,恐怕金融市場會縮水30%。可悲的是,投資者並沒有做好準備,他們把政策帶來的虛假收益當成了真的。想像一下,美聯儲說零利率政策要停止了,或者,突發事件使政府無力繼續幹預市場,市場要亂成什麼樣子?我們無法確知它們何時到來,但可以肯定的是,早晚要來。

現在,很少有人預見到這種未來。不過,一旦摘下眼罩,定睛細看,每個人都可以做出這種預測。

出來混,早晚要還: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倘若政府能隨便印鈔、借錢,卻沒有任何代價,那他們為什麼不持續這樣做呢——永遠這樣印鈔、借錢,讓每個國家都走向繁榮富強?不會的。

2008年的金融危機,本該使經濟觸底,卻最終影響不大,很大程度源於對美聯儲的過度信任。事實上,美聯儲的政策,不會沒有代價,它創造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就將付出等價的成本,接受等價的懲罰。只是,這些尚未浮出水面。

出來混,早晚要還的。究竟以什麼形式還回去——是崩潰的美元?是飆漲的利率?是惡性的通脹?是賣不出去的國債?是長久的衰退?還是什麼別的?我們很快就會知道。

不這樣,能怎樣?

槓桿率,永遠是雙刃劍。2007年,超高的槓桿率威脅了國家的經濟安全。2008年,問題暴露,我們無處可藏。今天,赤字與債務又達新高,相比四年前,我們更加無路可退。如果不採用這種扭曲的、危險的、很可能失敗的一系列政策,我們能用什麼替代它呢?Jim Grant提過一個建議——不妨走向真正的資本主義,讓市場徹底自由運轉,讓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允許問題,允許失敗,允許小危機,也許一切會好起來。

評論美聯儲政策:

《Antifragile》的作者Nassim Taleb觀點新穎,他讚揚了市場的動盪,批評了那些掩蓋市場波動的人。他認為,干預市場的成本,短期內看不見,但絕對相當大。他寫道:扼殺自然的波動,只會掩蓋真正的問題,掩蓋的問題最終還要爆發,雖然來得晚,但是更加猛烈。

然而,我們的政府,總以穩定為第一要務,總在扼制經濟的自然波動。

時候未到?

當下,兩個問題迫在眉睫:短期刺激難以為繼,福利政策難以持續。

開源節流是唯一的辦法,卻難以推行——減掉政府開支,增加公眾稅收,在短期內,會給經濟與金融市場造成重創。在確保經濟復甦前,沒有哪種政府會切斷現金流。同時,所有政策受益者都會極力反對政策轉向。他們總在說:「時候未到」。

歐洲一直在說「時候未到」,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下場。

看一看美國的報紙雜誌,也一直有人在說:「是該關掉房利美和房地美,但是啊,時候未到!現在關掉,地產市場要出問題的。」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永遠不會有什麼合適的實際,可以讓你高高興興地停掉住房補助項目,或者撤掉QE政策,或者削減財務赤字。任何時間做這些事,短期都會抑制經濟。

大部分的人都會贊同:刺激政策不能永遠搞下去,福利政策難以長久維持下去。

同時,大部分的人都一直在說,「時候未到」。

這是個悖論。

聯儲抽身不得:

所謂的「穩定的金融市場」,是灌水慣出來的。所謂的「成功的貨幣政策」,是掩蓋事實的。只要政策一停,壓抑的問題就會湧出來,美聯儲根本退不出來。

長久以來,一丁點經濟下行信號,都會讓美聯儲緊張萬分,他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去滅掉一切下行跡象。這樣,他們一手製造出史無前例的政府赤字、超高的槓桿率、難以想像的道德風險,只是為了換取經濟表面上的平靜如水。經濟學家Hyman Minsky如此形容美聯儲的政策:「穩定政策」將導致「不穩定」。美聯儲為沒有資質的人提供了大量貸款,降低了整個經濟的信用水準,金融系統迅速膨脹,走向炸裂的宿命。

金融定律:

金融市場最靠譜的定律,是「回歸均值」。任何市場、任何資產,價格終將返回均值。

這就意味著,所有的高潮後面,都有低谷;所有的泡沫,都一定破裂。

這不是僅僅是個理論,而且幾百年來的歷史經驗。看看Jeremy Gratham的書,你將發現,數據證明了這條定律的正確。

同樣,政府強行鼓氣的金融市場,成本巨大且十分危險。在政策作用下上漲的,政策撤去就要下跌。政策的最終效果,僅僅是又帶來一次漲跌,僅僅是增加了額外動盪。在這樣的政策思路下,市場很可能在「被政策鼓起來」、「狠狠栽下去」、「再被政策弄起來」、「死得更慘」之間反覆循環,越來越依賴治標不治本的救助。

國家破產:

什麼時候國家債務才算危險,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這完全取決於投資者和市場的心態。在海明威的《太陽依舊升起》裡,有人問Mike Campbell是怎麼破產的,他回答,就像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地,慢慢地,然後,突然就不行了。國家破產亦是如此,有個看不見的臨界點,讓人不知不覺地逼近。等你到了那一點,什麼都晚了。

總結:唯有祈禱

我們借了太多,花了太多,卻投資很少;

我們忽視長期問題,任由它們越拖越嚴重;

我們靠借錢為生,卻沒有給自己留什麼餘地。

一旦災難來臨,無論是戰爭,還是金融危機,我們毫無辦法。

沒有一個理性的投資者靠祈禱上帝來賺錢,也沒有一個理性的國家應該這樣。

我們並不比歐洲和日本好。現在已經不早了。即便馬上行動,要返回常態,也需要很長時間。

所以,我們不得不祈禱,上帝,請保佑我們——讓我們可以靠自己弄好經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591

因應電子商務衝擊 創新是勝出關鍵 超市服務超商化 全聯敲響戰鼓

2014-01-13  TWM
 
 

 

儘管景氣溫吞、成本壓力龐大,便利商店業靠轉型策略,繳出連年高成長。

全聯進入徐重仁時代,除持續擴張據點,勢必要推出更多創新服務,因應電子商務衝擊,才能強者恆強。

撰文‧周岐原

油電雙漲、薪資停滯、原物料價格攀升,國內零售業遭遇的諸多挑戰,讓經營壓力似乎遠大過機會;儘管如此,整體零售通路的銷售金額,仍繳出年成長三%成績單。當投效全聯福利中心(簡稱全聯)的徐重仁,高喊要為台灣帶來第二次流通業革命,其實,零售業者早已積極創新,各自尋求新的利基。徐重仁返回戰場,勢必將原本的戰火燒得更旺!

超商商品內容向超市靠攏 營收邁大步二○一三年,台灣零售業市場規模應在一兆元之上,可望再度改寫歷史紀錄。然而藏在金額背後,各個次產業的營業額,成長率悄悄出現轉折,數字透露的意涵,是台灣消費者掏錢的方式、對象,逐漸生變。

以產業區分,截至一三年十一月為止,便利商店業營業額達到二五三六億元新台幣,落後百貨業的差距,僅僅不到四%;至於超市、量販店與其他零售業三者,各自營業額都在一五○○億元上下。

由成長率來看,便利商店的營業額,在近年溫吞的商業景氣中,表現較為突出。例如一二年,全體便利商店營收年成長達八.八%,一三年雖走緩,但仍有三.六%;超市類通路,受全聯擴張、營收上看六九○億元帶動,營收成長則有四.六%;至於量販業,則因發展相對趨緩,年成長率只剩下○.六%。

便利商店業能在逐漸不利的市場氛圍中,連續三年讓營業額成長逾五%,祕訣在於,統一超商7-ELEVEn與全家兩大體系不約而同發展大店化、多樣化鮮食的經營路線。這個策略一方面提高營收、拉抬獲利,二方面也延長消費者逗留時間,強化購物的忠誠度。

以統一超商為例,年報資料顯示,公司經營策略,是以「自助簡速餐廳」定位切入餐飲市場;自有平價品牌,商品種類也從最初的零食,擴展到衣物、酒類、燈具等日用品,儼然有小型超市的格局。從店面到產品,統一超商力求轉型,讓稅後EPS(每股純益)在四年內,由三.九元攀升至六.五三元。

「環境不理想」,商業發展研究院院長許英傑教授指出,經濟部統計數據反映的是,經營實體產業越來越困難。他分析:「店租、水電費用,以至於基本工資等人力成本,對業者壓力都很大。尤其零售產業中,聘用很多工讀人員,基數雖然不高,但整體成本還是在提高。」除了成本壓力,台灣零售業還面臨三大考驗。首先,人口結構的變化,讓不同零售次產業,例如量販店出現由盛轉衰的轉折。單身、老齡化族群增多,使得便利商店內一人份、小包裝的數量大行其道,無形中對強調低售價、大量的量販業,造成衝擊。

此外,許英傑更強調,通路提供的服務、產品,也會越來越近似。許英傑舉例,當百貨公司設置美食街,作為吸引消費者上門的「帶路貨」,便利商店也大打鮮食牌,靠推出多種水果、主餐組合,區隔原有的飲料、食品。「各種通路之間,也會彼此模仿、學習,未來的零售業,不再是店對店的競爭,而是體系與體系、產業與產業的競爭。」超市服務向超商靠攏 產業界線模糊不僅如此,因管理實體店面成本無法負荷,年輕族群選擇熟悉的網路創業,這股趨勢形成的浪潮,已經反過來侵蝕不少零售業既有版圖。「超市比百貨低價,量販比超市低價,電子商務流行後,比全部實體通路都便宜!」許英傑坦言。

受電子商務影響,許英傑預期,介於量販業與超商業間的超級市場,未來強調低價之餘,勢必得提升服務的價值,藉此降低電子商務的影響力。換言之,由徐重仁掌管的全聯,除了擴張據點數,也將實驗更多創新服務。最近推出的刷卡服務,可藉此掌握消費者購物偏好,提升銷售效率。許英傑分析:「整合資訊流、物流、金流的業者,在未來將強者恆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32

“非理性繁榮”警鐘敲響 華爾街眾大佬發出警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060

市場越是歡騰,越是需要謹慎。越來越多的大佬開始發出警告。達拉斯聯儲主席Richard Fisher 稱,美聯儲的購債項目有可能正在扭曲市場。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Marks警告稱,最後的贏家往往是邪惡的一方。Seth Klarman則表示,低估風險的結果從來都不會太好。 美國股市經歷了今年初稍顯低迷的一個階段之後,最近再創新高,似乎進一步證實了牛市趨勢。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會一直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 1)美國達拉斯聯儲主席Richard Fisher 警告稱,美聯儲的購債項目有可能正在扭曲市場。 Fisher表示,“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量化寬松(QE)的規模已經超過了最優限度:市場的扭曲以及錯誤誘因導致的投資行為變得越來越普遍。” “我擔心我們正在制造一種失衡狀態,類似的狀態在金融危機醞釀時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Fisher的警告總結下來有五個要點: 1. 過去5年中,QE被浪費了。政府沒有用這些“容易錢”去重組債務、改革實體或者進行監管; 2. QE促使投資者承擔風險,這有可能引發金融市場動蕩; 3. 保證金債務激增是一個值得關註的問題; 4. 公司債和美國國債之間的息差收窄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5. 價格/預期利潤、價格/銷售、市值占GDP比例等指標均創下科技泡沫以來新高。 Fisher還表示,“我們必須要緊緊監控這些指標,以確保‘非理性繁榮’不會卷土重來。” 2)橡樹資本聯合創始人Howard Marks警告稱:最後的贏家往往是邪惡的一方。 “過去幾年中,我們對橡樹資本的指導投資思路是:前進,但要小心謹慎。雖然很多事情都已發生改變,但我認為這個思路仍適用。如今,(股票)價格都不便宜,我認為大部分資產的價格水平都較高。” “想象資產的價格是一個鐘擺——總是會從最高價擺動到最低價,但是不會在半路回擺或者停下來。隨著股價的升高,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湧入,直至鐘擺到頭開始回走。” “實際上,投資都有兩個風險:一個是虧錢,一個是錯過良機。你可以選二者之一來忽略,但你絕不可以同時忽略這兩項。” “此外,投資還需要關註兩件事:估值和行為(動向)。” 3)Baupost 集團創始人Seth Klarman則表示:低估了風險的結果從來都不會太好 “目前正是美聯儲政策轉向之時,各項經濟數據又喜憂參半,股市更像是一個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test)——投資者的行為只能說明他們自己的性格,完全不能夠體現市場的具體狀況。” “美聯儲是否有能力在不引發嚴重後果的條件下結束QE,我們還不得而知。” “財政刺激(導致了巨額財政赤字)激勵了消費,同時也促進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但是如何來公正的辨別一家公司真正的實力卻成了問題。” “金融市場和實際經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我們估計,美聯儲持續的刺激以及對波動性的壓制已經引發了投機行為的再度興起。” “最近,研究機構Investors Intelligence的美國投資報告顯示了一個不好的跡象,目前投資者中看跌比例達到了1987年以來最小,當年的美國股市出現了全範圍崩潰。在金融世界中,一切都很美好;但現實世界中卻並不是這樣。” 4)  債券大王Jeff Gundlach和上文提到的Howard Marks都表示:要當心垃圾債! Marks在接受彭博新聞社的采訪時表示,需要對低質量債券報以謹慎態度,當(垃圾債)市場一片歡騰且市場還允許低質量公司發行債券的時候,就應該要非常警惕。 Gundlach此前也曾表示,“垃圾債相對於美國國債被過多估值的水平達到了歷史最高。” 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現在也終於能說一些他以前在任時不敢說的話了。 伯南克最近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美國太過於自信了。他還表示,他發現很難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式來與投資者溝通,美聯儲的每一個詞都會被無限放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713

滬港通為港交所敲響警鐘(2014/11/20)

2014-11-20  NM  
 

 

港交所的李小加以高鐵喻滬港通,十一月十七日兩個股市雙向開放,他以此為1117號列車啟程。

內地人可能不覺得李總裁這個譬喻有何不妥;香港人卻不難感到至為不幸:港段高鐵的造價本來已是個天文數字,工程更嚴重超支延誤,鬧出連場風波;即使完工,還得面對棘手得很的一地兩檢大難題。如若解決不了,港鐵董事馬時亨指出那只是「快啲嘅直通車」而已。盼且盼滬港通不是另一頭高鐵般的大白象。證諸市場的反應——滬港通頭兩天恒指持續下跌,而交投並無驚喜——縱使不是百分百的大白象,說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冷漠,殆無異議。更為難堪的是,港交所的股價竟從高位劇跌幾近一成,表現比大市慘烈。出了什麼亂子?眾所周知,港交所是官家特許的壟斷生意,其主要收入有二,一是收取企業掛牌上市的費用;二是徵收買賣股票交易費。1117號列車啟程,其股價未蒙其利先見其害,滬港通給港交所帶來競爭、不利其業務明顯不過。港交所為滬港通接生,此又豈不諷刺?除了高鐵,在八月,李小加又以水管的「連接轉換器」以喻滬港通:香港是代表國際市場的方形水管,上海是圓形水管子,「兩邊閥門結構及水壓不同」;在不改變兩條水管的形狀前提下,香港要將兩邊的市場「有效有機地連接起來,既要保障水流暢順,還要保證系統能夠充分承壓,做到水不淹、水不漏,閥門開關靈活自如」。從市場的初步反應看來,水管形狀不同,並沒有給互聯互通形成障礙——開通的第一天,北上買A股的一百三十億元人民幣額度迅即用罄,但 南下買港股的額度卻乏人問津。究其根本,那是上海掛牌的A股較香港掛牌的H股有折讓,李小加口中的困難嚇不倒逐利的國際投資者。內地投資者對長期牛皮的港股卻無興趣。於此可見,滬港通能否成功,其關鍵是有否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兩地無疑存在不少制度歧異,利之所在,投資者將排除萬難克服障礙。只消提高額度,甚至向香港看齊,讓資金自由出入,內地股市必然蓬勃起來。問題是執權者有沒有這個膽識而已。 真的有這一天,內地企業又何須來港掛牌上市?國際投資者又何須假手香港投資內地股市?香港至今尚能發揮「連接轉換器」的功能,恰恰是國際投資者到內地投資、內地企業到國際市場集資都面對重重掣肘。雖非全面解除掣肘,而只是稍為鬆綁,讓國際投資者多個選擇,其股價即告下挫,可見滬港通已為港交所這門壟斷生意敲響警鐘。不打破其壟斷、開放競爭,這個「連接轉換器」又會自動提升功能嗎?不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05

瀘州老窖敲響警鐘 酒企600億存款還安全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91

瀘州老窖再現巨額存款異常,一石激起千層浪。

瀘州老窖上周五發布公告稱,由於發現在工行南陽中州支行等處的3.5億存款異常,公司將合計5億的存款計提40%減值準備,市場一片嘩然。而在此之前,該公司就曾出現過1.5億巨額存款離奇失蹤。

A股多奇葩,扇貝可以“不翼而飛”,難道銀行存款也會離奇“失蹤”嗎?多家媒體在調查後發現,瀘州老窖的“存款異常”看似偶然,但也許只是白酒市場的冰山一角。再加上此前酒鬼酒1億元的存款失蹤案,中國上市酒企600億存款的可能都有必要經歷一場“排雷”。

首先,瀘州老窖的5億巨額存款出現“異常”,或與近年來酒企、銀行、經銷商之間的“存款賣酒”業務有關。對此,人民網有著詳細介紹:

所謂的“存款賣酒”資源置換業務,是白酒企業近年來推出的一種賣酒模式。簡單說,就是酒企、經銷商和銀行間采用一種交易性合作——經銷商承銷酒企積壓的滯銷酒,酒企向經銷商指定銀行開戶存款,經銷商從這種資源置換中獲取相應利益。

一位從事白酒銷售多年的經銷商證實,確實存在這種“存款賣酒”模式,經銷商每承銷600萬元白酒,就可換取酒企5000萬元的銀行存款。他稱,經銷商當然不是無償購置酒企的滯銷酒,在酒企向經銷商指定的銀行開戶存款後,經銷商可以從銀行方獲取如委托貸款、客戶介紹等相應的好處。酒企的資金直接存入指定銀行,並不經過經銷商,表現為酒企名下的銀行存款,和其他企業的銀行存款沒什麽不同。

可見,“存款賣酒”只是白酒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酒企和經銷商的一項“創新”。酒企用手頭充裕的現金流換取經銷商的銷售渠道,這本身看起來無可厚非,並不違法。那麽又是什麽導致了酒企存款頻頻丟失呢?

上證報援引一位曾經運作“存款賣酒”套利的圈內人士王先生的分析稱,這中間可能是“資金掮客”在作祟。他們利用假材料將存款套出,高息放貸,最終資金鏈斷裂導致風險浮出水面。

“不排除是有人刻制假印章,對瀘州老窖的存款作了假的擔保協議,銀行把錢貸出去後,還款發生問題。而瀘州老窖和有關方面發現情況異常後,向公安機關報案,以圖追回損失。”

據王先生介紹,資金掮客常以“存款賣酒”為幌子,與酒企經銷商聯系,從而和酒企對接,在答應酒企按存款一定比例銷售白酒的要求後,請酒企將資金存入其指定銀行。資金掮客由此展開長存短貸的操作:如通過偽造擔保協議,把資金變相貸款給用款企業,從而流向高利貸市場,期間不排除有銀行內部人士參與操作。

這個在外界看來匪夷所思的做法,在資金掮客眼中卻是一次雖有風險,但收益堪稱暴利的豪賭。據王先生介紹,其轉出的資金主要以年化36%甚至更高的利息放給融資困難的用款企業,資金掮客將承擔銀行利息、占款項比例6%至12%的白酒銷售及居間費用,同時還會按照按一定比例抵押用款企業的房產或其他抵押物。但項目完成後,資金掮客至少可獲10%至15%的收益。

“要麽暴富、要麽坐牢!”在王先生看來,從銀行套出資金用於民間借貸堪稱暴利,只要各環節控制好,最終資金能夠如期還回銀行,實際的風險還是比較小的。而這一次,很可能是用款方還不起錢,抵押物又缺乏足夠的流動性,風險才浮出水面。

對此,中國證券網則將矛頭直指經銷商:

有少數經銷商,在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面對銷售不力起了金融投機的念頭,不惜鋌而走險,盜取盜刻公章轉移酒企的巨額存款用於高利借貸,試圖盈利後完璧歸趙。期間,一旦利益鏈出現問題,酒企存款可能血本無歸。

中證網毫不客氣地指出,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白酒企業這是在通過隱蔽手段向非關聯方“低價讓渡”資金使用權,換取摻假的主業收入、利潤或人情,實質已滑入財務粉飾、造假甚至利益輸送的邊緣。

上證報進一步指出,“存款賣酒”已成為行業內普遍現象,國內15家上市白酒企業超過600億存款可能都存在風險。

經上證報梳理,這些存款中,貴州茅臺以210.95億元位居榜首,五糧液以200.44億元緊跟其後,此次存款出問題的瀘州老窖以64.43億元位列第三。而存款在10億元以上的酒企還有洋河股份、今世緣、古井貢酒等。

瀘州老窖的“存款異常”,也許對整個白酒行業都是一記警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03

"119"慘案敲響傘形信托“爆倉”警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84

5895767

憑借較高的杠桿、較低的配資成本,傘形信托成為本輪“杠桿上的牛市”的重要力量。然而,A股周一的暴跌也為傘形信托敲響了“爆倉”的警鐘。

民生證券此前指出,券商將已有的融資融券資產向銀行抵押融資,銀行也積極將沈積的流動性和理財資金投入傘形信托進入股市,湧入股市的傘形信托越來越像曾經的“非標”。

中國證券報援引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傘形信托的存量規模約為2000億元。

所謂傘形信托,即在一個主信托賬號下,通過分組交易系統設置若幹個獨立的子信托,每個子信托都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小型結構化產品,單獨投資操作和清算。信托公司通過其信息技術和風控平臺,對每個子信托進行管理和監控。

相比“兩融”業務中1:1的杠桿,傘形信托的杠桿更高,一般為2:1或3:1。目前,傘形信托的優先級多為銀行理財資金,劣後級更多的是產業資本和“大戶”。這就意味著,通過傘形信托,劣後客戶可以控制最多3倍的較為便宜的銀行資金用於A股投資。不過,較高的杠桿,亦使得傘形信托在股市下跌中面臨更大的風險。 

新華社此前警告稱超高杠桿的業務,誘惑草根投資者紛紛殺進來,當大盤在行情上漲時會加速上漲,而在行情下跌時也會加速下跌。

監管層上周五盤後出手規範委托貸款及兩融業務後,A股周一釀下“119”慘案,滬指盤中跌逾8%,創近八年最大單日跌幅,深成指跌逾7%,兩市近200只股票觸及跌停,期指各合約幾乎全線跌停。

中證報記者了解到,在這一天的行情中,傘形信托雖未出現大面積爆倉,但警報已然拉響:一些信托公司的傘形信托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風險,其中某信托公司的傘形信托中,有30%的子信托觸及“部分平倉線”,已要求劣後級投資者追加保證金。 

該報援引的知情人士稱:

平時,公司的這些風控人員都比較輕松,但今天需要全部加班,緊急通知客戶補倉”。 

信托公司通常在交易日收盤後,會對每一個子信托進行監控,如果發行客戶達到預警線,會通知對應的劣後委托人在一天時間內追加保證金,客戶如果不追加保證金,信托公司會對相應的子信托進行強制性減倉,以保證優先級資金安全;同理,如果達到平倉線,已要求客戶在一天時間內補足保證金,否則要求客戶自行止損或由信托公司強行砍倉,這意味著產品將清盤。 

一般而言,2倍杠桿的傘形信托的預警線是0.9,平倉線是0.85,3倍杠桿的預警線是0.95,平倉線是0.9。

該報還指出,值得註意的是,產業資金在新年伊始開始減持金融股等大藍籌,被認為是傘形信托在此次下跌中沒有爆發更大風險的重要原因。此外,來自多家信托公司的消息顯示,近期傘形信托業務量減少,產業資本通過傘形信托進入A股顯現乏力。 

華泰證券周二發布的研報顯示,今年1月以來,全市場產業資本增持45.15億元,減持271.12億元,凈減持225.97億元,其中減持非銀金融金額為139.9億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212

半導體庫存去化趨緩 第四季底才會回歸正常 台積電敲響智慧型手機警鐘?

2015-07-27  TWM


台積電法說會登場,張忠謀點出,手機庫存去化比預期慢,要到今年底才會回復正常水位的示警,不只為下半年電子業定了調,更是敲響智慧型手機的警鐘。

撰文•周品均

七月十六日下午一點半,距離台積電法說會開場還有半小時,現場位子早已被各家分析師、法人與媒體坐滿,為的就是一聽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對於下半年景氣的看法。

市場原本對下半年的景氣看法就已不算樂觀,但張忠謀一句:「半導體庫存去化狀況,比我們原先預期的緩慢,我們預期庫存到第四季底會回到正常水準。」還是令在場法人驚呼,智慧型手機庫存狀況竟比預期還差。

半年出席一次法說會的張忠謀,這次不僅為今年下半年電子業景氣定調,更是敲響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警鐘。

過去幾年,智慧型手機庫存去化,多半會在兩個季度內完成;但從張忠謀在法說會中揭露的訊息來看,這次的庫存去化卻要花上三個季度,顯示智慧型手機需求疲弱 的狀況。就連台積電發言人孫又文也不諱言,「今年第一季底庫存水位相當高,是僅次於二○○八年金融海嘯的狀況。」

需求疲弱 庫存嚴重

此次智慧型手機庫存,不若以往能在兩個季度內去化,原因除了強勢美元影響歐洲與新興市場的消費力道外,扮演這兩年智慧型手機主要戰場的中國市場,今年同樣受到經濟表現不佳的衝擊。而需求疲弱背後點出的,更是智慧型手機市場即將揮別雙位數高度成長期的隱憂。

研調機構TrendForce就在台積電法說會後,一舉將今年全年智慧型手機出貨成長從一一.六%下修至八.二%,並且直指相較於去年二六.五%的高成 長,今年智慧型手機已經面臨成長的高原期,因此各品牌手機商都將在出貨面對嚴峻的考驗。一位長期觀察手機市場的分析師更直言:「明年開始,智慧型手機市場 將不會再有雙位數的成長力道。」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力道大幅下滑,對非蘋智慧型手機廠商的衝擊更甚於蘋果,這對台灣電子產業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即使坐 擁新一代iPhone應用處理器大單的台積電,第三季都不敵非蘋陣營智慧型手機需求疲乏的狀況,更別說多數未打入蘋果供應鏈的半導體廠商將可能受到的衝 擊,特別是以聯發科為首的台灣IC設計產業,絕大多數客戶都是非蘋智慧型手機廠商。

儘管,張忠謀對市場留下伏筆,認為今年第四季庫存若順利去化完畢,對明年第一季來說將是好事。然而,今年智慧型手機庫存難以去化的背後,顯現出來的需求不 振,以及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幅度大為趨緩的態勢,對於過去幾年依賴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台灣電子業來說,更是一記警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