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搶入BABA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1yy.html

    昨夜,BABA(阿里巴巴)上市第一天,開盤為92.70美元,收盤為93.89美元,盤中最高為99.70美元,最低為89.95美元。

    今早,大洋彼岸的老同學約翰李發來微信:"在92美元買進!我的工作完成了,接下來就看市場上資本努力的程度了!"

    哈哈!老同學果然"先下手為強",搶先殺入了!他投機美股20多年,股齡比A股的歷史還長呢。有所賺頭,見好就收;見勢不妙,撒腿就跑。吃不了大虧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606

搶入牛市 第五代新股民崛起

1 : GS(14)@2015-06-17 12:42:39

2015-05-23 im




自去年7月始,A股瘋牛橫行,上證指數在1年間由約2000點升至逾4400點,即使中央多次出手降溫,都不得要領,內地進入股巿大時代。按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數據,估計A股股民佔全國人口13.68億的5.6%,即近8,000萬人,雖未至全民炒股,但買賣成交額已達千億元人民幣,絕對驚人。更甚的是自去年7月開始,每月平均有多達60萬新股民加入,相等於內地一個中型城巿的總人口,上月更新增逾1,294萬個股票戶口。

萬千新股民浩蕩操入股巿之時,一群80後、90後的新股民引來注目,他們殺入股巿勇往直前,被內地傳媒稱為「小鮮肉」。「小鮮肉」的稱呼並無貶意,用港人說法是指對方「夠嫩口」而已,他們被視為內地股巿的新力軍,屬內地「第五代股民」。

第五代股民份外觸目,還因為這群生於中國崛起之時、自小與互聯網為伴的年輕股民,有別於過去四代股民,對股票、人生有不一樣的看法,在億萬股民大軍中,其投資風格亦別樹一格。

有公司看到商機,研發針對這群年輕股民的手機軟件,本刊訪問了公司負責人,看看他們的軟件如何迎合新一代股民的特質。

年輕人炒股備受爭議,尤其學生,有大學教授公開反對,但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王立民卻反其道而行,成立模擬股票交易實驗室,要學生上堂學炒股,背後理據是甚麼?他又怎樣看新一代股民?

第一代 1990年代初

改革開放後約1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開業,全國開戶人數僅得12萬。第一代股民主要來自金融機構及國企打工的中年人,部分股民因在國企打工而被動地分到股票,但當時普遍股民對股票一無所知,更無炒股概念。

第二代 1992年-1998年

白領、銀行職員加入成為第二代股民,中國股巿初歷牛熊市。上證指數在1992年5月底首次突破千點至1429點,政府頻頻出手干預巿場如加印花稅、推新政策等,令股巿大起大跌。第二代股民體會股巿「過山車」的滋味。

第三代 1999年-2005年

經過近5年熊巿後,內地股巿因科網熱翻生,第三代股民入巿,開始出現「全民炒股」,上證指數在2001年衝破2000點,但之後發生非典型肺炎、政府接管違規券商等,上證指數2005年6月跌五成至998.23點。第三代股民開始利用互聯網接收巿場資訊。

第四代 2006年-2013年

上巿公司股權改革、人幣升值預期等令上證指數谷底反彈,由2005年的998點至2007年的6124點,漲幅5倍,第四代股民匆忙入巿,經歷前所未見的牛巿。2008年4月29日政府出手加印花稅,A股在數日間由4300點下挫至3400點。第四代股民如坐跳樓機。

第五代 2014年-

去年上證指數由2000點升至4400點,瘋牛再現,股民大增,估計中國股民有8,000萬人。此外,自2014年7月平均每月有60萬股票新戶,其中部分為剛好「夠秤」買股票的80後、90後,這批年輕股巿新力軍,被稱為第五代股民。

好勇鬥狠 初生之犢不畏「熊」

19歲的蔡善邦,念大學財務管理二年級,去年加入股民大軍,他猶記得第一次買股的經驗慘痛,當時聽朋友傳來的小道消息,用上積蓄2萬元(人民幣,下同)買入中國船舶(滬:600150),怎料一個午覺醒來,幾乎全軍覆沒。「我當時感覺天都是綠色的。」他情緒低落到把手機的股票交易軟件都刪掉,兩個多月後才再「振作」起來,調整心情和策略,把該隻股票沽了,並向家人先後借來共17萬元,再投入股票巿場,買賣頻繁,試過一天賺蝕過萬元,蔡善邦可謂是第五代股民的寫照。

所謂第五代股民,是指一群八十後、九十後的年輕人,年齡介乎16歲至35歲,他們乘着去年7月牛市啟動,首次步入股市,被視為是接力第四代股民、推升股巿的新力量。

時勢造就第五代股民的出現,雖然人數方面至今未有具體數字,但天津大學在今年四月,卻做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調查,調查校內學生炒股的情況,發現37%的學生已入市,另有50%有意入市,可見學生入巿已經成為大趨勢。有24%的人表明入市就是想賺錢,另有10%是因為股票與修讀的學科有關,近一半人則希望透過炒股來增加人生經驗,以及鍛鍊理財能力。

此項調查另一有趣地方,是學生的股本來源及金額。原來83%的學生用私己錢炒股,私己錢包括生活費、兼職所賺,甚至獎學金,其餘17%則由家人提供。金額方面,一半人只是小注投入,低於5,000元,而多於5,000或10,000的各佔18%。

愈輸愈買 借錢炒股

第五代股民備受觸目,非關乎人數多寡,而是他們在股巿上的作風和操作手法都有別於前幾代股民,其中他們投資時的勇往直前和大無畏,在股市上猶如一頭小雄獅,令不少老股民側目。像19歲大學生蔡善信,即使「出閘脫腳」,一入場便輸光2萬元積蓄,卻沒有把他嚇退,反而更勇猛,大手落注博翻身。

記者從24歲的劉耿傑身上,更深感第五代股民的勇猛。從事房地產估價工作的他,炒股年資僅3個月,但他除了用自己積蓄和向家人借股本外,更試過網上借貸炒股。自去年牛巿啟動,網上借貸炒股在內地十分普遍,類似香港的孖展,股民交出小額保證金,可獲借出幾倍的款項供炒股,但須交利息,及以股票作抵押,當股價跌逾某一百分比,借貸公司會把股票沽出套現。劉耿傑說,上回在網上借了6倍槓桿共9,000元炒股,僅勉強回本,記者心裏剛為他捏一把汗,他說近日又多借了2萬元。他倒認為所借的錢不多,並不擔心負債,但作為第五代股民的他,也坦承他們這一代人在股巿「普遍操作大膽」。

內地傳媒形容第五代股民是「小鮮肉」,意思是「後生兼嫩口」,這群小鮮肉投資勇猛,初生之犢不畏虎,與其成長背景有關。「因為我們未見過熊巿,在這一刻,大家都在掙錢,期望自然是好的。」

1982年出生、從事IT的張海生,也認同第五代股民勇猛之說。他回想內地股市上一次進入熊市,即大約7至8年前,當時不是年紀太小,就是未有經濟基礎,故沒沾手股票,他當時也是大學畢業不久,「那時對股巿升跌沒有太大關注,印象中只覺得熊巿時玩股票風險大。」去年他以1萬元首踏股巿,現時押在股票上的錢有近9萬元,他笑說:「我應該是身邊人當中最少的一個。」

埋首股海 無懼熊市

沒有經歷過股市崩盤的恐慌,並不等於第五代股民的投資一帆風順。事實上,記者採訪了4位內地年輕股民,他們投資經驗尚淺,全都嘗過買入股票後「坐艇」,最後要「割肉」(即止蝕沽出)之苦。他們也認同,要在股巿上獲利並不容易。

今年24歲,居於青島的趙醫生,也是去年開始買股,他自嘲不是第五代股民,而是「第五代韭菜」:「就是被莊家收割,老股民虧損出局之後,新股民又入市,就像韭菜收割了一次又一次。」以韭菜自喻實在悲情又卑微,這是趙醫生作為小股民在浩瀚股巿中的悲歎。去年11月他以積蓄和家人資助共1.5萬元入巿,一入巿先嚐到甜頭,亂買也賺錢,不禁心雄,在12月中追入國海證券(000750),豈料第二天掉頭下跌,不消1個月已開始賠上本金,「當時很難接受,整天思考要不要止損出局。」最後還是忍痛沽出。他現時仍在股場奮戰,股本更增至3萬元,1個月買賣約20次,經過半年股海浮生,坦言首要不是炒股,而是提升自己工作的專業水平。有被訪者坦言經常聽到身邊有人在股巿撈了一筆,但卻總輪不到自己。

這群八十後、九十後年輕人無懼市場風浪,對他們而言,股巿是人生中的一個新據點。在這不足一年間,他們已把炒股視為人生的一種磨鍊,可以考驗自己的判斷力和理財能力,經歷過「漲的時候欣喜若狂,跌的時候萬念俱灰」,或者整天只顧看手機股價而無心工作的「離綫」狀態,他們在風高浪急的市場打滾,看書看新聞、每晚檢討戰果,學習炒股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至於是否擔心熊巿來臨?對未來一片樂觀的他們,並不太擔心,自言在經濟及心理上都能應付,反而找尋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才是當務之急。被訪者中最年輕、年僅19歲正攻讀財務管理的大學生蔡善邦,現在應付大學課堂和功課外,其餘時間已放在股票學習上,他更告訴記者,希望將來成為一名私募基金經理,「開始炒股後不怎麼喜歡爭名逐利,學會了克服情緒,雖然跟人打交道的時間少了,但還是充實地過日子。」

我們正在經歷......

大學生

蔡善邦,19歲,現居東莞

首次買股:2014年

首筆股本:「第一次入巿用自己2萬元(人民幣,下同)積蓄,後來家裏出資15萬元,共17萬元。」

至4月底持有:樂視網、得潤電子、浦發銀行

買賣頻率:頻繁,但次數不定。

買股準則:「低價股一般不買,1個月內翻倍不買,央視報道相關股不買。」

難忘經歷:試過一天賺1.5萬元,也試過一天虧1萬元。

看好:樂視網、互聯網板塊

炒股心得:「股市是人性的放大,買的是股,炒的是心。」

房地產估價助理

劉耿傑,24歲,現居廣東

首次買股:今年年初

首筆股本:積蓄1萬元

至4月底持有:說不準,都是拿不久的

買賣頻率:平均一天或兩天一次

買股準則:「跟軟件裏的牛人(專家)推薦買股票。」

難忘經歷:「買入後跌了幾天,沽後卻大漲,才發現是牛巿」

看好:保利地產,看好房產業

炒股心得:「牛市還是得捂股。(即長期持有)」

醫生

趙先生,24歲,現居青島

首次買股:2014年11月

首筆股本:積蓄3,000元及父母贊助1.2萬元,今年增至3萬元

至4月底持有:華電國際、中國銀行、恒邦股份

買賣頻率:一個月買賣約20次

買股準則:「首先公司業績要穩定,其次技術形態符合歐奈爾杯柄突破,有時候會追逐巿場熱點。」(註:美國投資大師William O'Neil創立的選股法則,股價大漲前出現杯柄形狀。)

難忘經歷:「無腦買入3隻股票但全部大漲,當時覺得錢來得太快,整個人處於亢奮狀態。」

看好:近期看好電力改革,長期是醫藥服務行業

炒股心得:「心態決定一切,不以漲喜不以跌悲是我的追求。」

IT人

張海生,33歲,現居北京

首次買股:2014年4月

首筆股本:積蓄1萬元

至4月底持有:航天長豐、ST川化

買賣頻率:現時數個月或更長時間買賣一次

買股準則:「分析公司價值,不相信股票軟件的推薦。」

難忘經歷:「重複犯了很多錯,例如漲了就賣出,跌了就寄望會升,一直留着,最後賠本。」

看好:航天科工系上市公司

炒股心得:「不讓投資太影響生活和情緒。」

炒股新體驗 社交金融

記者想到北京證券行拍攝,跟一位北京人說起,對方卻笑說:「證券行沒有第五代股民,只有大媽!」第五代股民來自互聯網世代,他們由接收資訊、交流討論、借貸融資、交易買賣,都獨自在手機或電腦完成,是不露面的股民,這正是他們跟前幾代股民不同之處。

八十後、九十後股民大多不靠報紙、電視或電台接收股票資訊,而是通過手機軟件如雪球網、大智慧、通達信、同花順等網站或軟件(詳見P.13另文),下單買股票亦然,甚至借貸炒股也是取道網絡。內地的股票網站和手機股票軟件,發展已十分成熟,除了提供資訊,不少更有特別功能,部分跟證券行合作,可經軟件實時下單買賣。

社交為體 包羅萬有

最近,廣州有公司計劃今年6月推出一款新的手機股票軟件,名為「超交易」,除了提供資訊及實時買賣外,還加入類似微博的社交功能。其公司公關經理黎雪莹坦言,開創這款軟件正是針對年輕一群的股民。

她指現時的股票軟件以提供資訊為主,股民投資時需先以軟件接收資訊,然後到微博跟朋友交流意見,最後打開另一個軟件或上網下單做買賣。「我們的軟件,由資訊提供、朋友交流到實盤交易,全部在一個平台進行。」社交網已是互聯網世代生活的一部分,青年人習慣在社交網展現和表達自己,讓自己被關注,用內地說法是「刷存在感」。社交網亦成為內地的民意集中地,早已被商家運用;至於以社交網絡為主體的股票軟件,在內地才剛起步,但在外國已十分普遍,稱為Social Trading,有人譯為「社交金融」。

拜師學藝 一鍵跟買

所謂「社交金融」,簡而言之是一個以金融股票買賣為主題的微信或WhatsApp組群,聚集一群志同道合者交流互動。這類社交金融另一賣點,是令在綫者看到其他人的交易,「我們會有達人榜,達人在我們系統的交易,包括買了哪隻股票、甚麼價位入貨或沽出等,全部一目了然。」

她補充說,用戶可以一鍵「下單」,跟隨達人買同樣的股票,這對八十後、九十後股民來說極具吸引力:「因為年輕股民都有一套『餘額寶』思維,就是少煩少理,即使收益不高,但始終有升值,跟達人買股就不用花時間由頭學起炒股票,也能有自己的投資方向。」

破格學者 鼓勵學生買股

今次A股牛巿吸引不少九十後加入股民大軍,當中不乏仍然在學的大學生。今年4月底,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向3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約33%被訪者有買股票,即每3人就有1名股民。近大半年牛巿間,大學生應否炒股在內地惹起爭議。上一次牛巿即2007年時,這話題亦曾火紅過,因現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博士論文導師、內地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曾公開反對學生炒股,認為學生炒股分散學習精力,最後兩頭不到岸。

模擬股市 累積經驗

位於北京海淀區的北京科技大學卻有一名學者,15年前就認為學生應該學懂買賣股票,而非在書本上紙上談兵,於是開設了全國首間大學證券模擬實驗室,以供學生學習買賣股票的實際操作。這名別樹一格的學者,乃是該校期貨證券研究中心的副教授王立民。「如果教的都是純理論,那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有缺陷的。尤其是學金融、經濟、會計專業的學生,他們都要來學,因為這些學生畢業後出去工作,都會碰到融資、投資的問題,也會碰到股票。他們在這個實驗室學了,知道操作,不用到時拿真金白銀,跑到股票交易所去學。」

實驗室其實是一個模擬股票交易所,學生透過由王立民及其同事開發的交易系統,進行模擬的股票買賣,這套交易系統已註冊了專利。王立民得意地說,這個交易所不受假期或休巿限制,有課堂就可以開巿,學生上課時,每人會獲「股本」10萬元,並挑選幾隻股份掛牌,學生就開始在系統裏買賣。

模擬交易所內,王立民是大莊家,會安排助手在背後操控買賣。每次課堂均會以某一假想情景為實驗,例如最簡單的單邊上漲或下跌,較複雜的如某股放出利好或不利消息等,總之現實中會發生的股市情景,都搬到實驗室內。每次課堂完畢,學生都要寫一份分析報告,解釋股價走勢的原因,經過這個有計劃的訓練,讓學生培養對股票及股巿的實際概念。「買賣完結後,我就拿出數據出來跟他們分析,他們就明白,巿場的方向,是靠太多的資金或者太多的股票去推動。而他們錢少,雖然對股巿起不了作用,但仍感受到交易的激烈、股票是怎樣成交,而我所有數據都是公開的。」

雖然是模擬,學生卻很認真和緊張,因為每次交易的賺蝕,都跟學分掛鈎。「每次交易後會有收益排行,賺得最多者最高可拿100分,賠得最多者拿最低分。雖然不是真金白銀,但效果也差不多吧!」王立民笑道。他說有學生見漲了一點便沽,後來就後悔沽得太快;又或在股價下跌的實驗中,學生見低價便接貨,最後賠了大錢。亦有學生只用1萬元買股票,不敢花其餘9萬元,「很多學生書讀得很好,但幹這個就不行,因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所以在交易的操作也計分確實更公平,可從多方面衡量一個學生的能力,不光是以書本知識考核。」

股海歷鍊 無礙學業

離開模擬交易所,王立民也鼓勵學生拿真金白銀加入股巿。「但你放心好了,只有5%到10%的人會聽我說,真的去買股票,大部分都膽小、很保守,怕賠錢不會去買的。」他亦反對炒股妨礙學習之說:「我的學生因為股票而去了解國家政策、不同行業,遇到不懂的就上網研究、來問我,反而是把他們拉到正道上,這比打機強多了。」他又解釋,很多人反對學生炒股,是因巿場有風險,可能賠錢,但反過來想,如果學生賠過錢,就能明白風險是怎樣一回事,正是一個鍛練,可以讓他們變得聰明一點。

王立民自己也是年資深厚的股民,買股20多年,即使算不上第一代也是第二代股民,經歷多次牛熊巿,可說見盡風浪。問他多年股場戰績,他笑說賺的不多,但賠的少。買了股票的學生,經常向他請教買股心得,亦有找他輔導情緒。有八十後碩士生向記者說,去年買的股票下跌,虧了錢,悶悶不樂,最後找王立民,對方告訴他賠就賠吧,沒大不了,買股票總有賠錢,正常不過,要他學習以平常心面對。

對於第五代股民的勇往直前和大無畏,甚至非理性,王立民說:「市場是很複雜的,人人都理性,市場就不繁榮,交易會很清淡,就沒有流動性了。問題是非理性的成分有多少,多少才叫適當,這很難估計。」

年輕股民看甚麼股票手機軟件?

同花順

股票資訊網的老大哥,始於1995年。深滬股巿、港股、美股、期貨、外滙等資訊一網打盡,功能及資訊豐富,加上基本功能免費,因而極受歡迎。其中最受歡迎的功能是「小財神」,紀錄用戶買賣及收益等。

雪球網

年輕股民愛「逛雪球」,雪球網屬股民社交網絡,賣點是提供高手的投資組合供參考,另有不少較高水平的分析文章,因而深受「讀過下書」的年輕股民歡迎。此外,其每日計算盈虧功能是短炒一族的至愛。

大智慧

巿值達83億元人民幣,是內地最具規模的證券資訊軟件,資訊及功能均為同行之冠,但有時得不償失。有網民就指,此軟件太多廣告彈出,過於花俏,用戶體驗反而不佳。

通達信

功能較少,但勝在設計簡潔,較少彈出廣告,適合「怕煩」的年輕股民。另一個賣點是閃電下單,由於系統獲較多券商支援,買賣享有優勢。用戶還可以將投資組合分析圖、自定股等加入特定版面,方便瀏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