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股票嫌貴不嫌曳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340


(原載於東周刋6/7)

近來眾同事們,日見一間公司。正事完結,多會閒話幾句,眾CFOsIR Managers,多抱怨日飛夜飛,越洋出擊做roadshows,向海外投資者自我推介。問及海外行家對中國股票的戰意,多答曰:「戰意如虹,磨拳擦掌!」,與本地財經版「嘩嘩嘩!隊爆牛熊分界線啦,又死亡交叉,斬!」的船尾驚賊心態,委實南轅北轍。

典型港人思維,必定大惑不解:「唓!D鬼佬基金經理正老襯,係人都知中央要避免資產泡沫,內銀唔俾放新錢,又要 打擊炒樓,D炒家中晒棍,完氣大傷,邊有力炒高D股 先?」。港人思考股市,多以陰謀論出發,一切升跌,不是中央決定,便是大戶操 控。但歐美同行,考慮角度不同,行動自當迴異: 留守歐美,緣木求魚,要求回報,唯有挺進金磚四國。

借用債神拍檔Mohamed El-Erian的說法,歐美國家,要重新起動,只有長而痛的結構改革。過去廿年,靠先駛未來錢,combo泡沫的風流榮境,早已大江東去。泡沫淘盡,一途就是希臘末路,經濟free-fall,也只得勒緊褲頭,慢清如山舊債,沒完沒了等運到。西歐、美國稍好,老本較厚,死罪(破產)可免,活罪難逃,減福利,濫徵稅,不在話下。全球經濟動力火車,已由發達 國家,轉到發展中國家。大勢流年暗轉,歐美資金,懷抱中國,其實不難理解。

更重要的是,海嘯過去,中國經濟身受重棍,在啟動內需 後,竟能快速復原。經濟發展保持,中產階級興起,帶動內需發展,絕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資主題。上個十年,中移動(941)、中人壽(2688)、眾內銀及資源股,已向大家展示過hit中一個大勢, 是何等和味。坐失戎機,按律當斬,環球熱錢橫流,苦無投資機會。一面倒看淡中國市場,萬九點又做淡,挾到二萬一又做淡,好易給海外同行,越洋空降防線後方 直搗黃龍,插到流血不止。

最近看過一本書叫<<盲點>>(Blind spots: Why Smart People Do Dump Things, 作者: 瑪德蓮.范赫克) 書中有個故事頗堪玩味。作者跟丈夫同床,前者怕冷,丈夫怕熱,所以買了一張有兩個控制器的電毯,一床兩溫度。睡到半 夜,作者熱醒,便將溫度調低,誰知電毯益熱,只好關掉電毯,但竟毫無幫助。翌日醒來,丈夫抱怨差點凍僵,不管溫度調到多高,也只是變得更冷。撞邪? 非也。只是兩人的控制器掉轉咗,老婆覺得熱,調低了老公果邊的溫度; 老公覺得冷,便調高了老婆果邊的溫度最終熱者越熱,冷者越冷。

本地薑跟鬼佬基金,也許就像上述的兩公婆。本地薑見到死 亡交叉,做淡沽空,股價倒下,鬼佬見狀,「等到啦,執筍嘢」飛身入場,挾番上去。你越質低,「價值顯現」,我越要買。

中國股票,頂多是估值問題,嫌貴不嫌曳,因有盈利增長打 底。「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大勢所在,別見樹不見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83

四招養志氣 現在開始不嫌晚

2012-01-23  TCW




在求學過程中,你一定有印象,自 己有某些科目比較專長,但某些卻是弱項。你是選擇逃避自己的弱科?還是會覺得不服氣,仍想挑戰不擅長的項目?

如果,你是後者,你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相對較強。你可能也會發現,這確實讓你因應多變未來時,更有彈性與信心,更勇於嘗試新事 物。

如果,你是前者,也請別沮喪,這種西方論述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在特定領域主導與堅持的程度,也就是所謂的志氣,是可以培養的。而且,方法遠比你 想像的還簡單,只要把握四個原則:

招式一:建立烏龜法則一天一點小成功,更願意挑戰難關

如果你想要學好英文,一開始就挑戰與外國人輕鬆對話的目標可能太高,但這不代表我們就該放棄,你可以學會創造自己的「小成功」。

心理學家海德(Fritz Heider)的歸因理論證明,個人若將成功的經驗解讀成是自己努力的功勞,就有成功操之在己的自信,而且還會隨著自願挑戰更艱難的任務得到加強,因而產 生更大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環。

以學英文為例,你可以採用一個烏龜法則:一週七天只學五十個單字,每天挑七個練習,從造句開始,進階到寫作。不用操之過急,你慢慢會發現,不用別人逼迫就 想挑戰難關。

如果,你想讓孩子學好英文,當你的孩子達到一個小成功,要鼓勵他時,別只是說:「孩子!你真聰明。」因為這反而會讓孩子不敢隨便挑戰小成功,如果失敗的 話,等於自己不聰明。

就如同海德所說,你要讓孩子有成功在己的成就感,而不認為這是天生賦予而來的。

招式二:找到良師益友挑條件相近者共學,更快跳脫瓶頸

自我效能理論建議,隨著任務的難度越來越高,觀察並模仿類似情境成功者的表現也是補強的方法,因為這樣的成功經驗較能說服自己相信並追隨;再者,與自己的 能力相似度越高,效果越大。

方法一是找到良師。如你學習英文,最好的良師不一定外國老師最好,可能是靠自學出發、有與你類似學習條件,但最後跨越瓶頸的本土老師,才是你最好的對象。 因為他們的成功經驗,最能說服你,而你也可以參考良師碰過的瓶頸,不再重蹈覆轍。

方法二是找一群夥伴。根據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吳靜吉所述,找一群人一起學,花的時間一樣,但因為會互相督促與鼓舞,自我效能提升速度更快。

招式三:遠離愛潑冷水的人贊同與回饋,能降低自我懷疑

我們不是請你遠離會反對你的人,我們是建議你遠離只會反對、沒辦法提出任何理由與建設性意見的人。

你在挑戰的過程中,如果多聽到他人的贊同言語和積極反饋,就會把自我懷疑轉為自我效能。伊利諾大學教授歐德翰(Greg R. Oldham)與康寧絲(Anne Cummings)的獎酬研究指明,實質獎酬會降低內在動機,但傳遞積極回饋最能激勵人心。

所以,要增加自我效能,第三個操作的方式是找來你的好友共組啦啦隊;如果你要鼓勵你的孩子,請記住,一句「孩子,你好棒!你做到了XXX」的肯定,遠比你 送一個價值不菲的禮物,來得有用。

招式四:三分鐘信心喊話告訴自己做得到,有助意志堅持

最後,自我效能感強的人,都會相信自己很棒,可以堅持下去。

應用在學英文方面,你可以試著規定自己每天都利用前一天學到的單字,花三分鐘對自己說一句勵志語、寫一段勵志文,轉動正面能量,對於降低抗拒學習的心理有 莫大作用。

這是一種正面情緒的培養。根據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佛瑞莉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提出的開展與建設理論,證明正面情緒可以擴展我們心智、身體和社會資源,還能激勵個人發揮更多創造力。

別忘了,還要保養好自己的身體,好的健康會加強你的正面情緒。

每天花三分鐘告訴自己你做得到,只要你願意,你就能打造出自己的志氣花圃,而它,將成為你未來迎向不確定時代,最強力的心靈後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38

看五十間房子,不嫌多

2014-09-01  TCW
 
 

 

有一種人,天天看股票行情,但是從不深入研究,也從不交易。這種人,永遠不會成為股市專家。

也有一種人,上網查了各類地段與行情,卻從不接觸買家或仲介。這種人,要能泰然自若的去砍價買房,是不可能的。

上班族的時間、資金,都很有限,哪有辦法經常看房、出價呢?到底要熟悉到什麼程度,才可以下手?

我們採訪了許多房市投資者,答案是:要看五十間房子以上!

沒錯,不是十間、二十間。在這次封面故事採訪的個案中,一位小資女在一年內看了近兩百間房,另一位知名教授則看過上千間。他們是下過硬功夫,才能對房地產有手感。

或許你會問,我只是自住,又不是投資,為什麼要看那麼多,喜歡就買不就得了?

「一輩子都住在這裡」這個想法,放在實際生活中,未必行得通。首先,你得第一次就買一間大房子,讓小孩未來有自己的房間,年邁父母可以同住。其次,你的工作地點,小孩的就學地點,都不會改變。

多數人都做不到這點,而是在人生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住屋需求,去考慮換屋。而換屋的資金來源,就來自原本那棟屋子。

所以,可以喜歡就買,不管市場行情,也不管未來潛力嗎?房屋是許多人一生最大筆的資產,也是財富上漲或縮水的關鍵,更是換屋、投資、甚至是孩子出國留學、自己養老的最大籌碼,出手前,當然要勤下功夫。

最近政府拋出房地兩稅合一、實價課稅的議題,讓房市急凍。四年來,政府多次重手打房,初期的預期心理常造成房價下跌,但後來又反彈回升,觀察台北市四年來房價上漲二九%,但薪資上漲幅度呢?

期待房子回跌三成再進場,就像期待股票跌到最低點再敲進,不切實際。倒不如趁盤整期好好練兵,多看幾間房子,掌握挑房、談判的訣竅,等待時機進場。

這就像先得在游泳池裡游泳,才能跳到海裡去;先在百貨公司看準產品,才能趁週年慶打折進場挑好貨。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特別推薦〈10招攻防術 讓房仲幫你砍價三成〉,這篇以實境演練,教讀者怎麼把開價三千萬元的房子,砍到二千二百萬元,七折成交的談判術,關鍵不在於多會算,而是多了解人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04

《財商有價》- 好的分享平台不嫌多 Molecule Z

http://www.moleculez.co/#!%E3%80%8A%E8%B2%A1%E5%95%86%E6%9C%89%E5%83%B9%E3%80%8B-%E5%A5%BD%E7%9A%84%E5%88%86%E4%BA%AB%E5%B9%B3%E5%8F%B0%E4%B8%8D%E5%AB%8C%E5%A4%9A/cojo/55f3fd720cf24af6ea3a0595


達人專欄 - 止凡


 

應該有不少blogger都收到Molecule Z(分子金融)的邀請到他們的平台寫blog,止凡有幸也收到並很快就答應,主因是多一個平台作分享財務知識,不會是壞事噢。

分享財務知識總是好事,知識越分享,交流越多,大家能更得益,我分享了知識出來,別人接收了,我不會有任何損失的。不少「師傅」傳授絕學時總留有一手,總 怕教盡所有功夫給別人後自己會蝕了似的。不少技工也不把技術外傳,以減少競爭,保障生計。我從來都沒有類似的概念,把所見所聞分享,無所謂的。

透過分享的過程,亦能做到拋磚引玉,說實話,小弟的知識只是「有限公司」,但常常「班門弄斧」之後,都會有不少高手出來分享,大家都更能得益。而且,財務 自由之路不一定是精彩的,反而很多時候是孤獨的,沒有身邊朋友可以傾訴,但在寫blog分享時,能遇見的同路人卻很多,令這條路更容易走。

對這些合作機會,我的取態是否總是來者不拒呢?又是否為錢呢?與《分子金融》負責人也有討論過這話題,其實我並非每個邀請都會應承的,考慮點也不是錢,試問一個blog界小薯仔寫這些文章出來,能談什麼金錢待遇呢?

曾經有人找我參與顧問團,研究一些類似散戶預期與恒指的關係研究。又曾經有人找我拍廣告,替一家辦樓宇按揭的公司作廣告故事,鼓勵人找二按、加按之類。亦 多次有公司找我合作在blog內貼廣告,廣告內容是宣傳一些借貸利率比較的資料。這類邀請都被我一一拒絕了,詳情有機會再說。

拒絕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其理念不是我所想的,價錢待遇也完全沒有討論過。如果每個考慮都為錢的話,可能大家會有更多機會看到止凡的縱影。很有趣,不時都有些blog友在網內批評我,例如我被指近期文章質素下降,甚至所做的東西都是為著作銷量、為名、為利之類。

與《分子金融》負責人也有討論這問題,坦白講,看到這些批評,心理的確頗難受的,我自以為一直沒有什麼回報之下在分享知識,人家應該受樂,但原來也會引來 挑釁批評。我的感覺就好像我在送錢助人,金額有時多有時少,但免費領錢的人可能會話今天的錢比昨天少了,又或者質問我送出來的錢為何不是新的銀紙,向我大 罵一番。

我解釋,如果我全心為著作賣紙、為名、為利,合理性地,我應該立即停止在blog內分享相關文章,出版著作的文章都免費地分享出來,這會符合成本效益嗎?我大概會留下不少伏筆,吸引大家購買著作,又會積極搞工作坊及課程,定價都不會只是成本價了,以知名度賺盡。

實不相瞞,由於這類負面批評,讓我感到吃力不討好,的確有想過不再寫blog,或者控制留言,甚至可以只供有登記的戶口看文。其實,早已經有財務自由 blogger把blog變得低調,就是為了減少面對這些負面的blog友。其實,分享不分享都影響不了blogger的投資回報,不少人賺大錢,有好方 法及財務知識,就是不作分享,為何要花時間寫出來給我們看呢?分享後還是應對批評,李嘉誠都會話:「你估我好得閒呀?」

以上種種想法,最後都沒有實行,因為希望做到的是能影響更多人,只有更公開及更廣泛的接觸面才能做到。當我反問了自己幾個問題,就令我亳無疑惑地繼續以現 況寫下去了,這些問題包括:「我應該為喜歡我文章的人而寫?還是為不喜歡我文章的人而寫呢?」、「今天喜歡我文章的人有一定數量嗎?」、「我繼續分享的 話,對這個世界是好事還是壞事呢?」、「被人批評一下就放棄,值得嗎?」。

大家從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到我的思維比較另類,少少問題就想呀想,但幸好算是正能量頗多的,希望其他blogger可以參考這些想法,尤其在考慮放棄之前。

在這裡向那些批評者講聲,要看分享,要有所得著,你也得要付出一下好態度,否則無私分享的blogger只會「買少見少」,剩下來的就只是不怕批評的,因 為他們真的為名為利而寫的,從動機上就能推測到他們是不怕批評的了。到最後,寫好文的都消失了,只剩下為糊口而寫文的,我們想見到這狀況嗎?

另外,還有一個傻傻的期望,今天的主要媒體都總被坊間的「專家」霸佔了,我看財經讀物多年,今天打開報章、雜誌、電台、電視,真的難以找到有質素的價值投 資讀物,大部份都是短線、炒賣、投機、貼市。這可能是供求因果,讀者喜歡看這些,還是作者喜歡寫這些,雞與雞蛋的關係吧。總之我們這班談價值投資、財務自 由的人就是少
數人,上不了大台,如果大家都有機會上台,開始佔領不同的渠道,影響更多讀者散戶,這不會是壞事呢。

因此,大家會見到我不介意走進這些平台,可能被其他類型的「專家」包圍著,感覺好像在錯誤的地盤現身似的。不過,還是不會為市場讀者而改變寫作內容風格,因為我想做的不是被影響而增加暴光率,而是要影響別人,希望其他blogger也有類似想法。

最後,希望今次與《分子金融》合作是美好的,對各方都是正面的,我喜歡雙贏甚至多贏,又喜歡一加一大於二,希望《分子金融》這幾位年青人能成功,加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76

糖尿病年輕化 三十歲篩檢不嫌早 全球罹病人數逾四億 連WHO都首度發報告

2016-04-18  TWM

糖尿病徵兆常讓人「無感」,發現異狀就診時,可能罹病至少五年;然而,「準糖尿病」如果能提早控制,患者可以延長到十年後才真正罹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四月初首度發布「糖尿病全球報告」警告,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數從一九八○年的一億八百萬人,增加到二○一四年的四億二千二百萬人。

除三十年來增加近三倍外,報告也指出,二○一二年,糖尿病直接造成一五○萬人死亡;而與高血壓有關的高血糖,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同年也造成二二○萬人死亡,讓人不禁對於這種普通的疾病開始害怕。

也許有人會問,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台灣不嚴重?那就大錯特錯了。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一四年糖尿病造成九八四五人死亡,是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第五位。

肥胖是關鍵 症狀難察覺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十八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一一.八%(男性一三.一%、女性一○.五%),全台灣有二二七萬五千名糖尿病友,每年估計以二萬五千名的速度持續增加。

面對這樣可怕的數字,「肥胖是很重要的關鍵因子!」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振興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蔡世澤一語道破。至於為何肥胖人口會暴增,台東醫院院長、肥胖醫學專家祝年豐分析,非單一因素所導致,由於交通便捷,大家活動量減少,加上飲食越來越好所致。

蔡世澤臨床診間觀察,糖尿病年齡往下降,年輕患者比率較以往增加。國健署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也說,診間不乏二、三十歲患者;而此類年輕患者,其中嚴重者是就診時視網膜已產生病變,視力剩下○.二和○.三,由此推估,罹病至少五年以上,令人擔心。

為什麼這些人那麼晚才意識到「生病了」?原來一開始多數都很「無感」。

游能俊解釋,罹患糖尿病並不像其他疾病,會覺得不舒服、劇烈疼痛或是外觀上有很大的改變,患者多半沒感受到身體異常。

儘管大家一再呼籲糖尿病症狀「三多一少」,也就是會喝多、尿多、吃多,但體重減輕時多半無感,發現的人甚至會覺得是好消息,因此輕忽,導致疾病悄悄惡化。

由於糖尿病患者多,容易讓人覺得很「普及」而忽略。事實上,糖尿病是個複雜的慢性代謝疾病,如果沒有控制好,將引起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及神經等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等併發症。

也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顯得重要。游能俊提醒,「準糖尿病」若能及早控制,原本可能三、五年後演變成真的糖尿病,可以延長到十年才會真正罹病。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糖尿病或準糖尿病?為了能找到更多潛在患者,蔡世澤建議,將篩檢年齡從以往呼籲的四十歲降到三十歲。其他有肥胖家族史、高血壓病史等的人,也要提高警覺。

每年測一次 靠科學把關

主要檢驗項目包括血糖(含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血脂肪、肝功能、尿酸等。空腹血糖在一○○至一二五mg/dL、飯後血糖一四○至一九九mg/dL、糖化血色素五.七%至六.四%,表示糖耐量異常,俗稱「準糖尿病」;但若空腹血糖大於一二六mg/dL、飯後血糖大於二○○mg/dL、糖化血色素大於六.五%,就表示是糖尿病。

至於肝功能,游能俊提醒,肝指數GPT大於三十五單位、尿酸數值大於七mg/dL、總膽固醇大於二百mg/dL、三酸甘油脂大於一五○mg/dL者,就要聽從醫囑定期追蹤;如果全部都正常,每年檢查一次即可。

最後,不少糖尿病患者不願服藥,以為會傷腎,是臨床醫師最頭痛且解釋不清的問題。游能俊強調,最後演變成洗腎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血糖長期控制不好所造成,糖尿病藥物並不會傷腎。

糖尿病雖然很「普通」,但嚴重起來也很可怕,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