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519否定文字的蘇格拉底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19/sense%E9%9A%A8%E7%AD%86130519%E5%90%A6%E5%AE%9A%E6%96%87%E5%AD%97%E7%9A%84%E8%98%87%E6%A0%BC%E6%8B%89%E5%BA%95/


今時今日,在這個全球識字率近乎八成半的世代, 文字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可是在二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公認的智者,卻反對人們使用文字。

二千多年前的希臘, 知識的承傳全靠口耳相傳,文字作為溝通的媒介仍然是一件新鮮的事, 蘇格拉底擔憂青少年 “沉迷” 使用文字會荼毒心靈, 如同今日有人認為上網會對青少年有壞影響一樣。

蘇格拉底師承 迪奧提瑪Diotima,以 “對話” 的方式學習,是故蘇格拉底對 “文字教學” 加以撻伐; 柏拉圖 則把他老師的論點寫入 「對話錄」 裏; 但到了 阿里士多德,他年輕時已經浸滛在 “閱讀的習慣” 之中。

柏拉圖以文字記載了蘇格拉底的對話而成不朽。

蘇格拉底認為所有雅典市民都應該為人類社群成長而努力, 唯有檢視過的文字及分析過的思想才可以達成真正的美德; 而唯有真正的美德才能達成一個正義的社會。

即是說, “美德” 就是通過對知識的徹底檢視並消化其中的含義而達成。***

早期希臘的學習方式都是以口耳相傳, 個體接受集體的智慧,有如「荷馬史詩」那般。

蘇格拉底要求學生以對答質疑所有事物,直至看清原有想法的本質。***

 

蘇格拉底被控以 “蠱惑青年” 之罪,被判處死刑,還有被譴責 “不信神”。

對蘇格拉底而言,控訴他的政治目的有二: 首先,處罰他維繫一個當局認為危及國家安全的交友圈; 第二, 制止他質疑約定俗成的智識。

審判其間,蘇格拉底慷慨陳詞, 提出對當時社會的質問。

其中他深信書寫文字會對社會造成嚴重傷害,原因有三,記錄如下:

(一)書寫文字缺乏彈性

文字被寫下來就不能被改變, 刻在金字塔的文字仍然存在石璧上面。 蘇格拉底擔心這種不變性會讓人誤以為文字就是真實的事物, 如 “原教旨主義者” 提倡的一般,僵化人的思想。****

以為看過文字以後,就完全了解一件事。並不能尋到真知,智慧和美德。

(編按: “原教旨主義” 源出宗教界,認為「聖經」得自天啓,人類對其內容不應妄議。 所以聖書只能按照 “字面含意” 逐字逐句解讀,不得加以詮釋、引申、類推或視之為隱諭。 ***

如此,聖書所說無論表面看來怎樣不合理,例如書中記載的神跡,都是真理和事實。)

 

(二)記憶力的摧毁

蘇格拉底觀察到讀寫能力能夠大大提高文化整體的記憶,但會削弱個體的記憶。

古希臘的年輕公民,自小以記憶檢視大量的口傳資料,記載并增進了個人及社會整體的知識。 蘇格拉底認為教育應該透過記憶的過程令知識內化,再經由與老師討讑,進一步去蕪存菁。 將所有知識記於文字而不是腦袋,並沒有釋放腦袋的記憶力,反而削弱了記憶力。

今天,記憶力在個人由幼稚園到研究院的學習過程中無疑很是重要,但大多數人學習過程所鍛練出來的記憶力相比古希臘人,甚至祖父母輩,即可發現 “背誦的知識” 越來越少,只要觀察學生能背誦的詩句便知一二。

 

(三)語言失控

其實蘇格拉底最恐懼的並不是閱讀本身, 而是知識氾濫以及不求甚解的學習態度,***** 經過曲解的文字傳下去,就沒有人能為它改正。

「一旦某件事化為文字,寫成文章,不讑以何種形式傳播,它不只將流入瞭解的人手中,也將流入無知的人手中。 文字並不會篩選談讑的對象,當它遭到誤解或濫用時,便再也無人替它闡釋或辯駁了。」—– 蘇格拉底

 

時至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蘇格拉底的恐懼成了現實, 擁有電腦的人可以隨時隨處得到所有知識,個人的記憶能力越來越低,亦越來越少人將知識內化,分析資訊的真確性以及其中的涵義。

其實,正如柏拉圖所察覺到的,蘇格拉底要反對的並不是文字與閱讀,而是「喪失檢視語言的能力」以及未「傾我們全部的智慧」來使用文字。

蘇格拉底的觀點對古昔的文字,以致於現今的互聯網,都發人深省。

參考:

《普魯斯特與烏賊》瑪利安 沃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01

SENSE隨筆150429蘇格拉底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4/29/sense%e9%9a%a8%e7%ad%86150429%e5%8f%a4%e5%b8%8c%e8%87%98%e5%93%b2%e5%ad%b83-%ef%bc%9a%e4%b8%89%e5%b8%ab%e5%be%92%ef%bc%88%e4%b8%8a%ef%bc%89/

SENSE隨筆150429

古希臘哲學3 :蘇格拉底

執筆人:Kan

 

希臘哲學史上最偉大的三個哲學家是雅典的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三師徒。

蘇格拉底是位人盡皆知的哲學家,但從未寫過任何東西,其哲學思想主要是通過學生著作,尤其是 柏拉圖的「對話錄」流傳下來的。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哲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他們是前蘇格拉底各學派的繼承者和系統整理者,把許多未能被早期思想家充分揭示的問題明晰化。 另外,他們在後世各個時期都對人類的想象力產生巨大的影響,西方的思辨論證在多方面背後都有兩人的影子。他們幾乎在所有哲學問題上都發表過有價值的言論,可說比任何思想家都做出了更多實質性貢獻。

 

蘇格拉底Socrates大約出生於公元前470年,是雅典公民,幾乎一貧如洗,也不想賺錢。他是位具幽默感、尖刻和機智的人。使他出名、並且令人畏懼的就是他的「反諷」。他最大的消遣就是和別人討論問題,並為雅典年輕人講授哲學,不過他不像 “詭辯家”那樣收取學費。

 

從蘇格拉底身上,可以發現晚期希臘哲學中「斯多葛學派」和「犬儒學派」的特徵。和他一樣,犬儒學派不關心世俗利益;而斯多葛學派則喜歡把德行作為眾善之首。除了年輕時代,蘇格拉底並不過多地作科學思考,而主要思辨「善」的問題。在柏拉圖早期的對話錄中,蘇格拉底在這方面的論述尤為突出,並且致力於倫理學術語的定義。《卡密德篇》提問什麼是 “適度”,《露西思篇》提問什麼是 “友誼”,《拉黑斯篇》則提問什麼是 “勇氣”。雖然他沒有提供最終答案,但卻向人們表明了提出那些問題的重要性。

 

蘇格拉底試圖通過討論來澄清這些倫理學問題。這種以問答的方式來發現事理的方法被稱為「辯證法」,蘇格拉底很擅長辯證法,盡管他不是最早使用這一方法的人。

蘇格拉底總是說自己無知,但並不認為知識是不能獲得的東西。人們恰恰應該努力尋求知識,因為一個人犯錯誤或犯罪的原因正是 “無知”。 無知是罪惡的首要根源,換句話說, 「善」也就即是「知識」。*** 善與知識的聯繫成了整個希臘思想的標誌。基督教的倫理觀正好與此相反,它認為重要的是有一顆純凈的心,而無知的人心靈更純凈。

 

柏拉圖在數篇對話錄中提出了蘇格拉底的「理念論」。在希臘語中,理念就是“圖畫”或“樣式”的意思。理念論既有邏輯學的一面,又有形而上學的一面。

在邏輯學方面,我們可以將某一類個體對象和這一類的共同名稱區分開來。因此,“馬”作為共同名稱,指的就不是這匹馬或那匹馬,而是任何一匹馬。在形而上學方面,理念論意味著某個地方存在著一匹 “理想的馬”,這匹馬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永恒不變的,這就是共同名稱“馬”的含義。個體的馬之所以是馬,是由於它們歸屬於或部分歸屬於“理想”的馬。理念是真實和完全的,而個體則是一種表象,是有缺陷的。

 

蘇格拉底形式論的主要難點就是怎樣才能把「形式」與「個體事物」聯繫起來,畢竟形式只有一個,而個體事物卻很多。*** 他認為人們通過感知所了解的一切個體事物,都具有相反的特性。 一尊單獨的美麗雕像包含著某些醜的方面。人們並不能通過感知把握 “美”和 “大”,作為知識的對象,它們是永恒不變的。

 

在政治理論方面,可以把蘇格拉底式的理論與柏拉圖後來發展的理論區分開。不過仍有一些特徵為兩人所共有,比如對「教育」本質的看法。

科學和哲學研究都是在師生之間能夠密切合作的學校或社團裏進行的,但是學習並不是一個傳遞知識的過程。 當然有些東西確實是必須傳播的,但教師既不是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現今任何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可以從圖書館收集信息,和過去相比,教師更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了。這種觀念要歸功於古希臘的哲學家,他們早就明白了真正的教育就是引導學生自己領悟知識。

 

學校應該達到這樣的主要效果: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和不帶偏見的探索精神。如果一所大學不能完成這項任務,那麼就說明它降到了只會灌輸的水平。無論是因為缺乏勇氣,還是缺乏訓練,在獨立思考消失的地方,盲從權威甚至獨裁的惡習就會肆無忌憚地擴散開來。

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人通往知識的過程,因此也是引人向善的過程。這樣,無知就可以被看做自由之路上的某個階段,生活的自由正是通過知識與洞察力來實現的。

 

在柏拉圖早期的幾篇對話錄裏,許多人在給術語下定義時,都犯了一個根本的錯誤:他們不是在下定義,只是在舉例子。

《尤塞弗洛篇》對 “定義”的討論提出了這樣一個趣味性問題:什麼是「神聖」?尤塞弗洛試圖給神聖下一些定義,比如指神聖就是揭發褻瀆宗教的人。但實際上這根本不是定義,只是說明了揭發褻瀆者是一種神聖的行為,但神聖的行為也可以是別的。至於神聖到底是什麼,人們仍然不知道。

蘇格拉底圓滿地解釋了邏輯上所需要的東西。當探尋神聖的“形式”時,應該先理解是什麼使神聖的事物成為神聖的,也即是要運用 必要條件”和 “充分條件”來論述這個問題。在此可以用兩個相交圓的圖解方法來說明:人(被定義的術語)就是兩個相交圓的共同部分,而這兩個圓涵蓋的分別是 “理性的”和 “動物的”範圍。因此,只有當某種動物具有理性時,它才是人。 定義的方法就是提出其中一個術語如“動物”,然後用第二個術語“理性的”對它加以限定。第一個術語叫做“種”,第二個就是“屬差”,也就是從動物中挑選出人來。人就是「具有理性屬差的動物種」。

 

蘇格拉底告誡人們不要厭惡討論,不要總是懷疑和拒絕論證。 他先從假設或假說開始。“假設” 或“假說”有在某種前提下提出的意思,關鍵是必須為即將建立的論證打好基礎。 從假說中演繹出必然的結論,然後看它是否與事實相一致,這就是顧全現象最初的含義:一個假設的結論與事實相似,那就是顧全了現象(出現在我們周圍的事物)。 如果事實和假設的結論不一致,那麼假設就是失敗的,我們就不得不另外提出假說。***

 

《申辯篇》是蘇格拉底行為的最佳記錄,它展示了審判蘇格拉底的情形。蘇格拉底被指控為不信國教的異端,而且還以授課方式毒害青年。這完全是個誣告。幕後控告者到處宣稱蘇格拉底是位智者,通曉天文地理,能把壞的說成好的。因為 德爾菲的神諭曾經說過,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智慧。 蘇格拉底也曾設法證明神諭是錯誤的,於是他找到那些公認的聰明人,向他們提出問題,卻發現沒有一個人堪稱聰明。在指出別人無知的同時,他也給自己大量樹敵。

蘇格拉底還被指控樹立了自己的新神,但邁雷托斯同時又嚴厲地指責他不信神靈,這種說法顯然是自相矛盾的。蘇格拉底告訴法庭,說他的使命就是執行神的旨意,研究自己和別人,即便是冒著與國家沖突的危險。當法庭做出有罪判決時,蘇格拉底發表了一番措辭尖刻的演說,並被判處服毒自盡的死刑。

奇怪的是,蘇格拉底對雅典法律的態度是:「盡管法律是不公正的,但也必須遵守,以免敗壞法律的聲望。」蘇格拉底覺得人們應該對國家提出倫理上的質疑,但他本人竟然又承認這問題是個政治慣例,拒絕越獄逃走,最終成了自由思想的殉道者。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Russe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925

善惡之分 (蘇格拉底和學生之對話)

善惡之分 (蘇格拉底和學生之對話)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0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