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果你想讓人懷念 郭奕伶

2011-6-20  TCW




不管是雄辯之輩,或是口拙之人,我相信,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人們總是「很會」說話。

不信?那麼,請試著回想一下,在下列場合,你開口與閉嘴的時間,比例是如何:

場合一:你與屬下溝通時,你說得多,還是聽得多?場合二:孩子放學後,你數落他多,還是聽他說多?場合三:你總是滔滔不絕的對客戶推銷,還是靜心聆聽他的需求?扮演上述三種角色時,你的「說聽比例」是十:一,還是五:一?

身為一個母親,有一天我發現,自己才開了個頭,講了第一句話,孩子竟然倒背如流的講出我所想講的每一句話,字字句句如此精準,我,當下被震懾住。原來,日復一日的叨叨絮絮,絲毫沒起到作用。

在職場或家庭,通常權力越高者,越容易不耐煩,他們專注在市場的競爭、自己的戰功,對別人的想法沒興趣,因此總不自覺的將情緒、壓力、期待,一一「說」給下位者聽。說,變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武器。

回想一下,你對下屬(或配偶、孩子)的要求,有多少是十年如一日的同樣叨叨絮絮?

這種忍不住便要開口,事事下指導棋的領導方式,當然沒有效能,因為,人不是機器,人需要被看見、被聽到、進而被理解,然後才能心甘情願的與你同行。而位高者必須解決的問題更難,因此在關鍵時刻,往往「不說」比「說」,更能得人心、識人情。

就像美國印地安查拉幾族(cherokee)的諺語:「聆聽低聲耳語,你就不會聽到大聲尖叫。」

當然,這並非鼓勵人們凡事不說話,那其實是消極的閉嘴,有智慧的閉嘴,之所以能產生巨大的力量,源自於閉嘴後而產生的一連串聆聽、觀察、同理、關懷動作。有了這些配套,人與人之間的深度交流,因而豐潤起來。

本期封面故事製作近尾聲時,資深撰述尤子彥寄來一段話:如果你想讓人看到,就站起來;如果你想讓人聽到,就說出來;如果你想讓人們懷念你,就請你閉嘴!這句話,出自參加海明威紀念會一位無名氏之口,卻十分雋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2

喬布斯令人懷念的十種能力:創新力居首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3331.html

北京時間10月5日消息,在蘋果創始人兼前任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逝世一週年之際,美國科技網站eWeek列出了喬布斯給IT產業留下了值得懷念的十種能力,借此追憶科技產業這位偉大的領袖級人物。

以下是文章內容全文:

轉眼之間,蘋果創始人兼前任CEO史蒂夫•喬布斯離世已經一週年了。當時年僅56歲的喬布斯本應該擁有更多時間來領導蘋果繼續前行並開發出驚豔的新產品。不幸的是,這一切都無法變成現實了。

儘管剛剛過去一年時間,但整個IT產業都已經感受到了喬布斯離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消費者一直猜度IT產業接下來會發生何種變化,競爭對手則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夠獲得與喬布斯相匹配的深入見解,還有人質疑蘋果能否在一位有創意有遠見CEO的帶領下保持住在業內的領導地位。

簡單來說,喬布斯有很多事情值得後人留念。我們恰好可以充分利用紀念喬布斯逝世一週年來回顧一下他對全球IT產業做出的傑出貢獻以及他給人們現在的生活所帶來了影響。

1. 創新

這一點勿容置疑。史蒂夫•喬布斯被譽為全世界最具創新力的首席執行官,但現在他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他的創新精神給多個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開創了其他的新市場。他沒有機會把這種創新力帶到其他產品和市場,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情呀!

2. 難以置信的熱情

喬布斯擁有對科技的無限熱情。他熱衷地認為,科技能夠解決人一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他總是在尋找實現這一目標的新方式和新技術。在由利潤定成敗的科 技產業,熱情往往被忽視。熱情在喬布斯所取得的成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可能也是一些競爭對手無法實現突破所欠缺的重要因素。

3. 追求極致

儘管喬布斯總因為其個人的傲慢姿態而受到批評,但追求極致總沒有錯。很多公司經常對能夠產生利潤的平庸產品感到心滿意足。而對於喬布斯來說,這種產品遠遠達不到他的要求。追求極致恰恰是他能夠為蘋果開發出特殊產品的重要因素。

4. 產品重視程度

在喬布斯逝世後,蘋果似乎喪失了些許市場洞察力。蘋果似乎再也無法給予旗下銷量不好的產品以足夠的重視。比如,iPod、Apple TV和Mac Pro都是如此。在喬布斯治下,蘋果的每個產品都非常重要。這體現在蘋果發佈的每一款產品過程中。

5. 趨勢洞察力

在洞察未來可能流行的發展趨勢以及開發足以讓蘋果保持業內領先的產品方面,喬布斯簡直就是個大師級人物。然而,現在的蘋果似乎扮演起了遊戲中「追趕 者」的角色,這在新款iPad和iPhone 5的發布過程中可見一斑。現在的蘋果對未來有清晰的洞察力嗎?如果有,那麼該公司還沒有拿出足夠的證據來證明。

6. 發佈會氣場

在喬布斯在任期間,蘋果的產品發佈會都會令人感到興奮。人們對蘋果產品發佈會的期待情緒總是會在召開的那一刻被燃燒到極點。而當蒂姆•庫克(Tim Cook)主持新品發佈會時,這種氣場卻在逐漸消退。這可太糟糕了。

7. 產品發佈前的神秘感

在喬布斯領導蘋果期間,該公司的每一個舉措都是不可預知的。蘋果可能在此刻推出新款iPod,隨後又可能會在下一分鐘發佈發佈一款不同於市場上已有的平板電腦。喬布斯總是讓每個人都始終處於驚喜之中。而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每當蘋果發佈特殊產品,人們總會提前有所察覺。

8. 產業保護

儘管蘋果和喬布斯總在業內扮演恃強凌弱者的角色,然而一旦涉及到在大的層面上保護科技產業,喬布斯卻總是表現得非常積極。喬布斯經常宣傳保護科技產業的價值所在,並始終讓音樂和電影公司望而卻步。此舉頗受市場歡迎,而且也確實保護了消費者。

9. 激勵對手追趕

雖然喬布斯非常擅長鼓勵蘋果員工和蘋果粉絲,他也顯示出激勵競爭對手的出色能力。當喬布斯發佈一款新產品之後,競爭對手們就競相努力進行追趕。因此,科技市場上也就出現了更具創新力和高質量的消費類電子產品。

10. 幽默詆毀競爭對手

喬布斯總是主動詆毀競爭對手。一有機會,喬布斯就會把抨擊目標鎖定在微軟和谷歌這樣的競爭對手身上,批評它們的產品低於市場標準。如果不是出於惡意的話,這完全是開玩笑。這給市場帶來了競爭意識和關切感。而這種幽默感似乎是現在的很多公司所欠缺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94

十倍長安的懷念 鐵拐老李

http://xueqiu.com/4212822376/36546806
多年以前看了彼得林奇的書,看到Ten bagger的時候就在心裡意淫:哪天爺也弄一支玩玩,肯定一把就自由了,想去哪就去哪。
        但股市是個苦逼的地方,尋尋覓覓很多年,甚至經常下班後都要看年報到深夜,可是十倍股就像拉磨時驢頭上掛的那個餅,一直都沒吃到。漸漸的就不想這事了。
        事情總是不期而至的。當自己不想這事時,居然陰差陽錯就吃到了那個餅。
        2012年9月份,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以2.75港幣的價格買入了$長安B(SZ200625)$  。清楚的記得買入之前,我只是研究了5個晚上,這真應了我之前說的,「好的股票從來都是一目瞭然的」。而且買入的時候一點都不光鮮,是坐在公司廁所的馬桶上用手機下的單。[囧]。那時候汽車股的明星是$長城汽車(SH601633)$ ,特別是港股最終上漲了70倍,在新浪微博上(那時還沒上雪球),我曾說長城汽車是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接下來就看長安的了,不過長安沒有長城那麼好的機會了。
        我發誓雖然一開始買入的時候感覺很好,但心裡也只是想:這貨要能到5港幣就行了。
        可是1年多後它最高到了16港幣以上,B股價格居然超過了A股,我以13.2港幣的均價清倉,然後換成10.53人民幣的$長安汽車(SZ000625)$ 。
        到今天長安突破了22元,兩段投資算起來給我帶來的收益剛好達到10倍。當然也可以說,只是增長了900%。
        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的問題是:我仍然沒有自由!仍然需要上班!
        這麼好的機會,我本應該滿倉加融資的,可是我沒有!如果不融資,我也本應該滿倉的,可是我沒有!即使不滿倉,我也應該重倉的,可是我沒有!就算不重倉,買入後也應該一直持有不要減倉的,可是我,還是沒有![好失望]
        因為有這麼多的「沒有」,所以我的自由也是「沒有!」
        我最開始只買入了15%的倉位,在B股換A股的時候,我還賣出了1/3的持股,也就是說,如果要算從頭到尾的10倍,相當於我一開始只投入了10%的倉位!
        大家算術都很好,10%的倉位翻10倍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算算啊。不過答案就不用告訴我了。
        要是至尊寶的月光寶盒能借給我一下,該多好!
        但最悲哀的是,即使真的借給我,還是沒有用。
        因為交易系統的原因。
        在股市上摺騰了十幾年後,我已經被馴化成了一個時刻如履薄冰的人。股市太偉大,而個人太渺小。代碼後面的那個公司,無論你怎麼研究,一定都會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東西,因此每次買入的時候我第一個問題都是,跌了怎麼辦?
        所以我都會分散,一般同時持有5-10支的股票,無論自己多麼看好,最大買入倉位也只是在1/3左右。而且一般都是分步加進去的,不會一次就買足倉位。
        這種方式讓我在2011、2012兩年$蘇寧云商(SZ002024)$ $張裕B(SZ200869)$ 幾隻股票集體踩雷的時候,賬戶表現還可以。
        2012年9月份的時候,正是我被各種雷炸得魂飛魄散的時候,本來就膽小的我,無論如何都不敢將長安一下就買到最重倉。15%的倉位,已經是鼓足勇氣很看好了。
        何況,當時雖然2012款的福克斯已經開始熱賣了,但是長安汽車的業績根本還沒上來,翼虎翼博還在照片上,長安自主還是10來個億的虧損,2013年最樂觀的券商預計EPS也只是在4毛多。
        我買入唯一的原因是:這是一隻概率很大的拐點股,雖然業績還沒反轉,但是戰略已經反轉了。其時長福馬分家已經確定(雖然手續還沒辦完),而福特將全球重心移至中國,推出1515戰略。
        福特這個老爸,在金融危機後陷入泥潭,但在牛叉的穆拉利帶領下,2012年已經完全扭轉頹勢,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福克斯、翼虎、銳界等多個車型在歐美所向披靡。可當這個老爸回頭看看中國出生的之前被自己遺忘的長安福特馬自達這個兒子時,發現這個兒子在大眾、通用、豐田、本田等的圍毆下,快要打殘廢了。
        蒸蒸日上的福特怎能嚥下這口氣,何況今後的養老還得靠這個兒子出大力才行啊。於是和長安一合計,咱踹開馬自達,然後放開膀子干吧。長安福特從此開始走上反轉之路。
        想不到的是,4個月後,長安B的股價就上漲了80%。長安業績開始轉好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確定性越來越大,但因為股價上漲也達到了我的重倉線,因此也就沒有繼續加倉了。
        隨後長安B幾乎沒怎麼折騰人,除了在7.0-8.0之間折騰了一段時間外,基本上最後就是直上16港幣了。
        在13塊多的時候,我實在是忍不住了,因為對我來說它的倉位佔比太高了,簡直是種折磨。而且B股價格居然和A股價格一樣了,要知道剛開始買入時B股價格只有A股的一半!因此我做了個B換A的操作,同時減掉1/3的倉位。
        減掉倉位後,賬戶裡面各股票的比例協調多了,我的心裡也莫名的舒服多了!
        A股後來的走勢我就不多說了,這個時候的雪球上,長安汽車的關注者也越來越多了,討論也越來熱烈。但我發言不多,或許是因為我對長安有些審美疲勞了。我只是每個月看看銷量報表,然後心裡說一句:「嗯,就這樣吧」。
        男人,都是需要新鮮感的。
        我對長安的態度早就很簡單了,「走一步看一步唄!」
        所以,當長安一個月前突破20元,又一次頑固地衝破我的重倉底線時,我也頑固地開始再一次減倉了。who 怕 who?剛好也是因為看好2015年消費股的表現,所以順勢做了些移倉操作。當然長安還是第一大重倉,要把它滅掉暫時也不太容易。
        或許長安接下來還會繼續打我的臉。但打就打唄,又不是第一次了!半邊臉都被打腫了,好在我還有另外半邊。
        一開始寫這篇文章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嘚瑟的念頭,但細細感受一下自己的內心,卻發現自己毫無興奮感,就好像多年之前偶遇一個花季少女談了場戀愛,然後結婚一直走到現在,至少也得算是個中年婦女了,雖然愛戀仍在,但更多的是平淡,還有信任。或許心血來潮時,我也可能自我吹噓地對這個中年婦女說一聲:「我早知道你能行的!」,僅此而已。
        何況,碰上它絕大部分程度上要歸功於運氣。作為一個從不看K線,對技術分析一竅不通的人來說,能買到最底部也是狗屎運爆發的結果。我一個朋友曾對我說,要是你稍微懂點K線,你當初也不會買入。我不知道他說的是否是真的。但事實是,如果我是4個月後才偶然的發現長安並買入,我的收益會一下子降到只有5倍了。
        而且,兩年多的持股過程中,從宏觀到微觀都會有很多變數,這些在當初都是沒法預知的,能一路順利的走下來,難道不需要運氣嗎?
        但一個人是否能在股市長期生存下去,不能一直靠運氣,和十倍股也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決定於是否有一個不斷完善的投資系統,這個系統包括性格、知識、交易策略等。雖然偶爾碰到一支十倍股能在短期的幾年內顯著提升業績,但從長期來說,就是一粒石塊投入池塘引起的短暫漣漪而已。
        所以雖然碰上了一支十倍股,我沒什麼興奮感,同樣,雖然碰上一支十倍股我居然還沒賺到多少錢,我也沒任何遺憾。就像歌詞裡面的,「從來得失我睇透」。
        對我來說,長安汽車和我其它投資過的股票一樣,都只是增長了我的經驗和教訓,讓我能完善自己的投資系統,除此以外沒什麼不同。我需要做的是過濾掉運氣的部分,對自己能把握的部分進行總結,提升自己的水平。在目前的時點,賺多、賺少,真的沒那麼重要。
        但懷念的感覺卻是有一些的。正因為今後不再期待十倍股,所以對曾經的這只十倍股才會有些許的懷念。
        至少,我會懷念當初坐在馬桶上用手機下單的樣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69

懷念從前vs珍惜當下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7/28/%E6%87%B7%E5%BF%B5%E5%BE%9E%E5%89%8Dvs%E7%8F%8D%E6%83%9C%E7%95%B6%E4%B8%8B/

懷念從前vs珍惜當下

IMG-20150726-WA0000

 

《念念不忘》與《羅生門》大熱,令麥浚龍其他歌曲,在下載排行榜全部佔據高位,相信包括自已在內的面書,也被朋友洗版,呻吟之聲四起,粵語歌忽然之間再次形成主流。

每隨一段時間,都會在周末悠閒的下午,重溫「黃偉文作品展」,其實Wyman真的很有心,在近幾年粵語歌進入冰河時期,仍然努力填詞,甚至成立協會,令新晉填詞人和歌手能互相交流,在作品展上能邀請四十多位歌手到場,足以證明其人脈之廣。

香港樂壇常被當作已死亡,因為唱碟市場萎縮,只有開演唱會或北上表演才有望賺大錢,因為粵語歌的市場基本盤只有七百萬人,去到廣州或海外華人市場,要與普通話歌曲爭奪市場,在中國「揚普抑廣」的主流思想下,粵語歌的生存空間被有意無意壓縮。

不過物極必反,任何事情到了極限,都有谷底反彈的機會,現在互聯網和手機應用程式的熱潮,其實令大家聽歌變得方便,在地鐡和巴士上,很多人都帶上耳機,將聽覺與嘈吵的世界隔開,只不過播放的可能是舊歌、外語歌或劇集。

潮流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隔段時間熱潮就會起起伏伏,Wyman寫了二十幾年歌,累積下來的粉絲和人氣,在這一刻再創高峰,加上麥浚龍的形象,由被取笑的富二代,因拍過「殭屍」而變為熱愛電影的正面形象,兩者擦出火花後,今次應該可取得大成功。

《羅生門》歌詞的結尾,寫道「願如期團聚於冰島某地方」,應該還有下一首《雷克雅維克》,這類講長期單戀的作品,無論是如《秒速五厘米》般以放下為結局,還是像《求婚大作戰》得到美好結局,很容易引起共嗚,因為人在感情路上總有一個夢幻的憧憬,想求而求不得,最後在內心深處留底遺憾,創作人能令受眾將感情投射,就會大受歡迎。

希望Wyman和Juno下首歌,為這個延續十年,自已中學都熱唱過的K歌故事,畫上完美的句號,無論結局怎樣,出碟之日定必買入支持,也期望越來越多好歌,令香港樂壇復活,始終歌手、作詞人、作曲、幕後工作人員也要搵食,觀眾願意付款,才有資源做得更多。

股票跟感情一樣,最令股民若有所失,永遠是已升到爆機的股王,又有多少人懂得把握當下,珍惜現在所擁有,努力去找下一代股王?

Posted in 港股投資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603

懷念曹Sir 無私分享.投資額屬成敗關鍵

曹Sir 離世令人心有戚戚然。筆者最初接觸曹Sir 名字,要追溯至讀書年代。家母向有閱讀《信報》並從中學習投資兼獲得啟發,她最推崇的就是曹Sir 的《投資者日記》。《信報》的政經文章大都內容豐富且分析獨到,但對家庭主婦而言略嫌艱澀難消化。曹Sir 的文字生鬼跳脫,讓初學者感到投資並非高不可攀,而是趣味央然,易於投入其中。家母是曹Sir 的忠實粉絲,每日定必追看其專欄,又感激曹Sir 帶領入門,才會接觸更多《信報》名筆的思維和分析。當年若沒有《投資者日記》,她大概不會訂閱《信報》。筆者求學期間對經濟學的熱誠勝過投資,雖然並非曹Sir 的死忠粉絲,但也從家母口中、以及曹Sir 的專欄文字認識價值投資和複利率的威力。



筆者最欣賞曹Sir 之處,除了活潑幽默的文字,是其人生態度。身處財金界中,除了投資賺錢,也重視天倫之樂,兼以身作則行善,為農家女籌款。而對待年青人,他不像很多上了岸的既得利益者,只懂搬出自身奮鬥的歷史責難下一代,也不會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反而與時並進細緻分析現況。他教導下一代「不要被500呎的樓困住青春」(金句要義和前文後理可參考高天佑《憶曹Sir。論趁勢》)、投資要「有智慧不如趁勢」,足見為人思想開明,且胸襟廣闊,樂於和大眾分享學習所得。

曹Sir 的一生得人尊敬,願他一路走好。

緬懷之餘,筆者嘗試向曹Sir 學習,分享近日所得啟發。週末有一側新聞 一 中大統計學教授,以自身研發的方程式賭馬,單是三個季度已贏了超過5,000萬。成為新聞並非因為教授高調,而是他與前金主拆夥,因而被告上法庭指違反合作協議,需要披露過往的賭馬數據。其實,以學術理念研發方程式落盤,十足了解贏率和風險而非盲目落注,不能稱作「賭」吧。究竟類似的機率計算能否應用在股市投資?

設想一個簡單如擲硬幣的遊戲,公即贏120%,字即輸100%。假設筆者借出$10,000 予讀者玩遊戲,埋單計數贏得最多者勝出,請問讀者每局願意投入多少 %?請細想再往下看。

這個遊戲的設計,長遠而言應該必勝無疑。因為時間越長,擲出公字的機率越接近50%。而贏局所得大於輸局損失。可是,實則是讀者決定每局押注的比率,將直接影響這是必贏或必敗的策略。據統計,大部分人的選擇介乎20% - 50%,若持續以相同比例押注,參與者必敗。反而每次押注比例較低,例如10% 或15%,長遠才會是一個必贏策略。

遊戲的重點是嘗試說明即便贏率有優勢,長遠勝算高,但相比回報率和勝率(分析準確度),真正決定賺錢或虧本,是如何分配投資銀碼,這亦是風險管理的範疇。

《網上加料版》

你決定好每次押注的比例嗎?我們就看看每次壓注50%, 20%, 15% 和10% 的結果。




從上述表中可見,兩局之後,每次押注50% 和 20% 的,手中持有已低於最初的本金。反而每次押注15% 和 10%,相對最初本金仍有錢賺。

若果倒轉輸贏次序呢?


從上表可見,贏輸的次序對最後手上持有的現金,沒有任何影響。真正影響結果的是如何分配投資額。

比率較高的,初期的回報線較亮麗吸睛,但日子久了,因為風險管理不足,將錄得虧損。這結果無關運氣或分析準確度(任何分析都沒有100% 勝算),完全取決於投資額的分配。相比注碼較低的,起初的回報微不足道,但日子越長越顯示複利率的power。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49

張小龍內部演講:不能唯KPI論 特別懷念150人的小團隊

近日,張小龍在微信內部一年一度的“領導力大會”上發表了演講。他表示了對上千人的大團隊在創造的能力上的擔憂,並提醒關於對產品、業務思考方向應從用戶角度來出發來考慮,KPI只是產品的副產品。

他還指出,“好的工具就不應該黏住人,是應該幫助用戶非常高效率完成他的任務,而不是用完了還要拿到手里玩一會兒、多用一會兒,那不是一個很高效的表現。”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WXG(微信事業群)的同事們,大家早上好!又到我們一年一度的領導力大會。

大家都看到,我們微信團隊膨脹還是比較快的,有1500多人了。對此,我昨晚跟Tony聊了一會兒,大家都有一個很大的擔心就是,當一個團隊規模特別特別大的時候,很多行為方式一定會進入一種“組織化”的行為方式,要想保持自己特別好的一些特色就變得特別不容易。

在這里,我跟大家特別推薦一本書,叫《人類簡史》。

之所以剛才想到這本書,是因為這個書里面揭開一些事情的謎底,比如,他說當人類在遠古時期,任何一個村落只有150人左右,因為當時沒有語言這樣一個工具,一旦超過150人,就沒有辦法維系起來一個人群。

你想象一下,如果沒有語言做工具的話,確實只能存在非常簡單的交流方式。所以他說,我們的記憶里面只適合處理150人以內的人際關系,一旦超過150人的時候,它就變成一個社會化的組織。這個時候對個體來說是不太舒適的,已經超過了他的舒適區。當超過150人,這個時候就要靠一種語言能力、想象力或者一種對規則的想象力來維持這種關系。

我們其實就在這樣一個過渡階段,當我們人數超過150人的時候,我們的組織方式已經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我記得在南通的時候,包括這里很多從南通過來的同事,都會有很深的印象,覺得有一些反差。在南通的時候大家都在一層樓里面,每個人都是隨便走幾步就到另一個人座位上去了,要討論問題隨便找一個白板就開始討論了,那個時候大家感覺有特別高的效率。

但是現在大家覺得要做一個溝通還要先做預約,或者先開一個視頻會議等等,這里帶來一個對不光是我們組織、對所有組織都有很挑戰的事情,對於幾百上千超過人類自然承受能力的這個規模來說,大家怎麽樣能夠保持一個很高的溝通效率、或者一種很緊密的人際關系。關於這個問題仔細探討的話,所有組織行為學、各式各樣的公司管理的哲學都會討論的是這個問題。

我擔憂的是,我們作為一個上千人的組織,如果當成10個150人團隊的話,我認為它會有非常高的創造力,如果當成整體1500人,我特別擔心它在創造的能力上會不會反而有一些衰退。我今天就想這麽兩個主題跟大家做一下我自己的思考和分享。

做什麽取舍是有意義的

大家也知道,一個大公司需要有KPI,公司高層需要有這樣一個商業目標,但是,如果我們很多同事直接采取了高管的工作方式來工作,特別是把很多目標數字化,這個是不太合理的。

在QQ郵箱開始快速發展的時候,我記得在內部還有過一次分享,當時我說了一句話,叫做我們達到了KPI是我們產品的副產品。所謂副產品就是說,我們真的把這個東西做好以後我們的KPI自然就達到了。早期的微信團隊也一直是圍繞這樣一個思路在工作。

但是,當我們的團隊變大以後,這個思路其實是被動地慢慢發生了變化。這個在我自己經常會感受得到,因為很多同事跟我討論一些產品或者業務方向的時候,往往會給出一些證據,這些證據是用數字證明——這個是對我是有沖擊的。我說的沖擊是說大家在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上有一些驅動力,不是來自是不是在做有價值的事情,而是來自於我們能做到一個多高的數據,那我會覺得有一點危險。

我舉幾個小的例子,首先是一個好的。

去年在春晚的紅包大戰里面,我們並沒有把競爭當成一個大戰來看待,但是競爭對手會把這當成一個大戰來看待,對方PR說一定要在數據上要超過我們。我記得當時團隊在開會說,我們今年的策略是什麽,我很高興大家最終定下來一個策略是說,我們今年的目標是怎麽樣幫助用戶更高效的搶到紅包,更高效的、而不是說最終體現為一個數字非常大,這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思考點。

如果我們是為了讓數字變得很大、更多人搶更多次數、花更多時間,那我們整個產品邏輯里面就會圍繞這個目標去做,我們會讓用戶搶100次才搶到一個紅包,這樣參與人數次數最多。如果讓用戶高效搶紅包,我們產品邏輯就變成了廢除了所有的多余過程,讓用戶盡可能少的花時間在微信里面。

這兩個產生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對用戶來說,花盡可能少時間搶到紅包,但是他是最愉快的,但是數字上相比而言不是最大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後來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反而是說我們采用這樣一種對用戶有價值的做法,最後獲得了口碑都特別好,當然數據也會很好,不會不好。

這里反映了一個點,你用一個不同的目標驅動的話,產生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從來沒有給公司領導反映我們的KPI有問題了,反而現在很多同事往往是聚焦在數據的目標上,這是大家要反思一下。我跟技術團隊討論問題時候也說,不要太關註用戶的增長,因為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增長,我們更應該關註我們給用戶做了什麽事情。滿足了他們某一種使用的需要、愉悅的需要,更加應該關註這個方面。

其實,大家會看到即使在微信里面也會有很多不合理的東西存在,有的地方還大行其道。之所以說大行其道,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說即使在我們BG內部,我並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同事跑過來說,某一塊讓整體的微信使用體驗差了很多,我們不應該這樣做,大家只是默默忍受了,如果這樣做,不管是商業的原因還是什麽原因,一定有它的道理。自己也不爽、認為很不合理的東西,但是大家不會跳出來說這個是不對的,我們應該把它改掉——像這樣的點我反而是覺得特別可怕的事情。

我舉一個內部不好的例子。

比如城市服務,城市服務作為微信里面一個入口功能也挺重要,去年制定年度目標的時候,團隊給我拋出一個年度目標,這個年度目標我一看就吃了一驚,因為我沒有看到這樣的年度數據。什麽樣的目標呢?列出來明年要達到年訪問量、年PV達到多少……我說怎麽會有一個年PV這個說法,我沒有聽說過,我只聽過日PV,最多聽過周PV。團隊解釋說如果說日PV,那個數據太小了,不好看,我當時有點啞口無言了。

這看起來是一個技巧,但是我希望同事少用這樣的技巧。我們應該看到我們的日PV、日UV 在增長,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很大的年PV 這樣的數據;我們應該看到城市服務里面每一項服務它的質量、可操作性越來越好,也不想看到這里面進來的次數有多少——就像剛才說的,因為當我們提出一個目標方向,我們努力方向一定會隨著這個目標改變,當提出一個純數據目標,努力方向可能會圍繞這個去做。

昨天跟Tony聊天,Tony說微信有一個特別大的優點,就是商業模式建立的比較幹凈,不是在透支流量狀態下做的。之前我一直沒有想這一點,我覺得這不是應該的嗎?Tony一說我才想到,大家發現我們在微信里面流量方面其實是非常的保守、非常謹慎的。我們所有業務不管是商業還是非商業的,我們去衡量它對用戶具體帶來價值是不是真的很大,然後再決定要不要使用這個流量。

就像大家看到微信廣告的表現一樣的,上次在公司會議上連Martin都說這里廣告的空間特別大,原因是這里的流量根本沒有完全釋放出來。事實上,大家會看到從微信廣告上線到現在,沒有一個平臺廣告產品能夠像微信朋友圈廣告這樣做到幾乎沒有什麽用戶的抵觸,甚至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用戶說為什麽我看不到一些廣告,他能看到——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效果。並不是我們刻意要達到這樣一個效果,而是說即使我們考慮像廣告這樣非常商業化的東西的時候,我們首先考慮的是用戶是不是把它當成一個很友善、很好的一個功能在使用,而不是說我們去測試一下用戶的忍耐力下限、一直到擊穿它為止,我們不是這樣想問題。

所以對於這一塊建議大家多一些思考,其實很有意思,你會發現任何時候都有一個分支道路讓你去選擇,看你用什麽樣的方法去做選擇。

在去年公開課我對外說了一個觀點,好的產品是讓用戶用完即走,業界反饋說你們微信太矯情了,因為你們用戶這麽多,誰也離不開了,所以你們可以這樣說。

其實真的不是這樣子,在我看來任何一個好的產品就是一個好的工具,好的工具就不應該黏住人,是應該幫助用戶非常高效率完成他的任務,而不是說用完了還要拿到手里玩一會兒、多用一會兒,那不是一個很高效的表現。但是對這樣的一些想法的話,我特別希望它能夠根植到大家意識里,時刻想一下什麽是我們做的對用戶有價值的事情,我願意在這個點上反複跟大家說這個東西。

敏捷性和小團隊密不可分

我今天想分享第二個點是關於我們的敏捷性方面。

因為這里很多同事沒有經歷過QQ郵箱時代,我先跟大家講一講QQ郵箱的故事。其實, QQ郵箱經歷過一個很波折的過程。

2005年當我們接手QQ郵箱的時候,當時QQ郵箱在中國排名很靠後,沒有人重視,可以說接手過來是一個爛攤子。當時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爛攤子,畢竟排名十來名數據上也是挺大的。於是,我們組織了團隊做這個事情,目標是把QQ郵箱做好。

我們在第一年的時候就努力去做這個事情,其實大家也很投入,用的方法也是最“正統”的方法。比如,我們會去研究競爭對手的產品、研究世界上最領先的同類產品,並且嘗試去學習它,把功能做得很複雜。當時這一塊領先的產品是微軟的hotmail,我們就想我們要做中國的hotmail,然後我們就去做。怎麽做呢?認為當時公司有非常科學的流程管理,有非常科學的整個研發設計一套方法論,我們就用這個方法論來做吧……最後做的結果是非常失敗。因為用戶進來發現產品非常慢,每一個操作又很煩瑣,所有功能看起來都沒有什麽亮點,因此用戶很快就流失了。

但是呢,每次公司內部匯報里面,我們都有很多東西可以說——我們這個月又做了什麽新的東西,整個技術水平又往前邁進多少步,等等。

我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年我們做的所有事情,用一句話來概括是“一個非常平庸的團隊用了一些非常平庸的方法去做出來一個非常平庸的產品”,而且是不知不覺的。所謂不知不覺的就是說,我們不知道自己做得有多糟糕,我們只是覺得自己用的是最合理的、大家都用的方法,我們沒有犯什麽錯。這里還是有幾位郵箱的老同事,這幾位老同事應該回想一下,大家不會認為我們05年多的事情有什麽離譜、出格的地方,我們該做的都做了,和我們大家現在做的事情可能真的是一樣的。但是你回頭看、或者對比來看才會知道有多糟糕。

我說這一段話應該引起大家非常非常大的警醒,因為我引申的意思是說,也許現在大家做的事情就跟我們當年郵箱團隊開始階段做的事情一樣:大家做一個非常平庸的事情,最後產出非常平庸的結果,只是大家現在沒有感知到,大家還以為我們在用一個很好的方法在做一個很好的事情。等到時間過去了,等到我們遭遇失敗了,大家才會想到原來我們所有方法都是錯了。

在06年的時候因為糟糕到了極點,物極必反,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想辦法來解決它了,反而團隊開始去思考說我們怎麽樣讓一個觸底的東西能夠反彈上來,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在06年的時候,郵箱團隊開始思考這個危機,認為再按照現在的方式推進是不行了。我們要不讓它死掉,要不重新找到一條出路。當時放手一搏,成立了一個很小的團隊,大概10個人的團隊,有幾個後臺開發,有幾個前端的人員,人員非常精簡,跟我們微信起步時非常類似,人員精簡到什麽地步呢?除了後臺以外,我們把這些人做到一起也就十來個座位,大概2、3個web的開發,2、3個產品,1、2個UI,還有1、2個測試,他們組成了我們定義為敏捷團隊。

實際上,就這麽小的一個團隊在後面幾年里面做的事情遠遠超過之前幾十人的努力,這個小團隊是怎麽樣工作的?這個小團隊是當時用了一個方法,叫敏捷項目管理,這里可能在座的一些同事都已經不太了解這個詞了,但是當時在騰訊挺鼓勵用這樣一種方法,我建議在座的如果沒有去好好研究過的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我們真的做到一種非常敏捷的一種項目的推進方式。

但是在座大家可能意識不到,因為我們手頭做的事情,包括微信,還在快速增長,離觸底還很遠,大家沒有機會感受到這種情境。

這里所謂的敏捷是什麽意思呢?是真的非常快。在座有幾個同事是當時這個小團隊里面的,幾乎大部分人都在,其實大家有空可以跟大家多交流一下,如果回想起來大家可能會覺得、我自己也覺得那個時期過的非常愉快。為什麽非常愉快?因為對我自己來說,很有滿足感。當我頭一天晚上發現我們這里有一個東西要改一下,我發一個郵件出去,有的第二天上班的時候就發現這個東西改過來了,已經上線了,大多數一個星期上線是不誇張的,無疑這是一種很爽的感覺。

現在你們在座的可能是體會不到這種感覺,就形成了一些問題。我有一天跟公眾平臺同事開會的時候就說到當時郵箱的案例,有一天晚上我發了一個微信說:有一些用戶反饋說,公眾號回複里面只能看到讀者評論的次數有多少次,但是看不到作者再評論的有多少人贊,這個事情存在很久了,為什麽沒有加上?應該早一點把它加上。但是同時我多了一個念頭,我說這個需求可能大家會做一個計劃,排一個流程出來,可能要等到兩個月以後才會加上去。於是,我就多加了一句話,必須一個星期以後上線,結果過了兩天大家告訴我這個東西已經上去了。

如果按照日常的習慣,我們加一個東西真的要兩個月了,但是其實非要兩個月嗎?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而是說大家習慣了改一個東西是很大的事情,那麽它真的需要兩個月。可是,在當時QQ郵箱起來的時候真的不是這樣一個速度。如果這樣的話,它可能也就起不來了。

講到這里,我感觸特別深。

當然也有可能人數來決定的,為什麽我老是說特別懷念150人的小團隊,因為當我們人數增多的時候,我們自己會制造出很多流程出來。我們自己會習慣自己這種效率,而對一個非常小的團隊來說,他不需要開會、也不需要幹嘛,大家坐在一起,扭頭就可以說有一個問題我們解決它吧。

在這種敏捷方面,我們可能在離敏捷的方向越來越遠,但是我們自己並不覺得。越來越遠的後果是,我們自己都覺得我們做的事情沒勁,因為你今天想到一個很興奮的主意,過了一個星期你自己也會淡化它。敏捷帶來一個最好的心理感受是什麽呢?我們今天可以想一些與眾不同的點子,然後我們可以很快就看到效果,因為我們可以很快把它上線了,然後可以去驗證,如果不對就下線,如果還有改進余地,下個星期再去改它。如果改了還不行,那繼續下線,如果改了行,它一定很好……這是一個能夠持續實現你的想法的過程。但是如果說有一個很好的點子去嘗試一下,然後大家討論一下說好吧,那我們嘗試一下。然後過了兩個月還沒有排上去,然後第三個月發布了,你可能對這個事情沒有激情了,發布了你也不會看它了。

比如剛才這個小例子,作者回複要不要贊的問題,他們說剛剛討論過這個問題,只不過大家有一點分歧,到底是讀者的評論點贊的數排在前面還是作者的點贊排在前面?這個大家有分歧,所以就放下了,放下就不知道什麽再揀起來了。這里的區別就是說,如果大家真的做到很快速的、很敏捷的叠代的話,我相信這里的意見分歧並不是一個問題。相反如果心里覺得任何一個想法都要經過三個月才能夠看到的話,那包括我自己也對這個想法可能就失去了熱情,因為你過了幾個月都忘記這個事情了。

在郵箱從06年、07年開始進入這樣一種敏捷項目推進方法以後,後面幾年每年都是一個非常高速的往上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像一輛汽車有了發動機、有了足夠汽油就會自己一直跑下去,是這麽一種感覺。後面幾年,我們一直保持這樣快速叠代、快速上線、快速驗證想法這樣敏捷的方法,團隊運轉也非常順暢。當然跟微信比起來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當時郵箱團隊一直沒有怎麽樣快速增大,所以不會遇到人很多的問題。微信這里其實因為有人數的問題,雖然我們也盡可能說把一些人員做一些拆分、分解,盡可能是一種小團隊運作方式,但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部門內部大家的方法論越來越常規化,所以大家提每一個東西可能都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甚至大家都覺得遙遙無期的排期。

這里當然我並不是說我看到我們的不足,其實更多的是我特別希望讓大家了解還有一些方法論是大家沒有掌握到的或者說還沒有意識到的,如果我們只是這樣一種按部就班往前推進一些事情,我們可能會陷入一個危險里面而自己不會覺得,特別是微信本身還在一個上升過程里面,大家會覺得非常的樂觀。我想我們在做郵箱的時候,其實一直有一個很強大的競爭對手在前面,網易郵箱,我們要不斷追趕它,這是有方向感的。但是對微信來說我們並沒有這樣一個外部對手立在那里給我們一個警醒,這也是需要我們自己給自己警醒的。所以關於敏捷開發我特別希望大家能夠多去做一些嘗試,其實這個嘗試並不是需要大家說一定要把項目剝離出來幾個人來做才行。它更多是一種方法論,而不是具體的一種形態。

關於人才輪崗

最後,我也想附帶提一下對於人才、對於組織的一些思考。

大家也知道BG做了一個活水計劃,HR在這塊一直花了很多精力來推進。當我們人數很多的時候,其實多一些輪崗是對大家都有幫助。之前大家是說我在一個崗位,我就一直這麽做,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我可能做這個事情好幾年、十幾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這可能是不太利於組織活躍度,也不太利於個人自我成長。最近一年我跟HR一起嘗試說,我們有沒有一些新的機制能夠幫助組織里面的人員流動的更加順暢。從我自己角度看過來的話,我反而是覺得大家在團隊里面經受的鍛煉或者錘煉是不夠多而不是說太多了。這里如果有一些方式讓大家用同樣的時間,但是經歷更多、思考更多,確實是沒有壞處只有好處的。

所以對於BG的同事大家用活水計劃去讓一些想要去轉一下崗位的人他沒有後顧之憂可以非常自由的轉,同時我們也上升到總監這個級別,我們也制定出一個BG 內部的措施說,我們BG的總監如果沒有經過輪崗是不能往上晉升的,必須要有輪崗的經歷。

可能有些同事會覺得這樣會不會不太舒服,當然不太舒服,超出一個人舒適區域,必須面對新的挑戰。但是以後你回頭來看的話,這樣的結果其實是有好處的,在座的都是leader以上的基層、中層管理幹部,大家以後也會面臨這樣一個輪崗的問題,所以在這里先跟大家做一個心理上的準備。

在座特別是leader這一級的同事其實可以多想一下,通過一種輪崗的方式讓自己接觸更多的鍛煉。

總結一下,我今天想要分享的主要是兩個點:第一,關於對我們產品、我們業務思考方向是不是真的從用戶角度來出發來考慮;第二,關於敏捷性,大家自己也可以看到,即使對微信來說,我們的前期叠代很快,後面叠代速度確實變得越來越慢,所以這也是需要大家做一些思考的。除此之外,我也再次鼓勵內部加強活水,支持輪崗。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058

2016年就要過去了,我們很懷念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3/160639.shtml

2016年就要過去了,我們很懷念它
三節課 三節課

2016年就要過去了,我們很懷念它

2016年是伴隨著“資本寒冬”這樣一些充滿肅殺意味的詞語而到來的,這也讓這一年平添了一些不太平的意味。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ID: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黃有璨。

在互聯網人們的印象當中,2016年是伴隨著“資本寒冬”這樣一些充滿肅殺意味的詞語而到來的,這也讓這一年平添了一些不太平的意味。

而2016年的開篇,確實也算不得“太平”。

一月

1月9日,百度“血友病”吧被出售一事被揭露,引發了互聯網業內的大範圍聲討和持續發酵。一時間,“百度已經是一家被KPI文化腐蝕到了骨子里的公司”這樣的言論竟不絕於耳,讓百度蒙受了巨大壓力。

1周後,百度官方公開表態,停止一切疾病類貼吧的對外商務合作。百度CEO李彥宏也公開表態稱——

這一次百度在運營上、產品上、市場公關上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尤其這次公關應對,不夠及時,釀成一次大的危機,輿論完全被帶跑了,百度的聲音被淹沒。

李彥宏還指出,百度的價值觀是好的,是高尚的。任何商業模式都不能說是完美的,但好的價值觀來彌補,瑕不掩玉。

彼時,可能無論是李彥宏還是百度官方其他高層都未曾想到,這才只是百度這註定坎坷不平的一年的開始。

畢竟是“資本寒冬”,不太平的,也一定不止一個。

1月初,美麗說被爆出“即將與蘑菇街合並,將大範圍裁員”,此事雖然被美麗說官方第一時間否認,但短短數周過後即被證實為真,大批美麗說員工的裁員離開也成為事實。

此事一出,眾人噓唏。

當然,巨頭們也並不都在“不太平”,一年一度的春節紅包大戰,在2016年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潮,支付寶的“集五福活動”,微信官方的“照片紅包”先後刷屏,讓“紅包營銷”成了這一年春節前後大家最喜聞樂見的談資。

張小龍,則無疑成為了這個1月里最受人矚目的人,這位微信之父,先是在一年一度的“微信公開課”上公開宣布了微信“應用號”的存在,此後又在1月中旬被人爆出了他的飯否賬號,迎來無數人紛紛對於這位“產品之神”的飯否日記頂禮膜拜。

我總會隱隱感嘆:一個人,要承受多少苦楚和隱忍,才能換來在現在,他的每一次發聲和露面都會令整個行業都為之矚目?

二月

2月,春節剛過後,往往是發聲的好時節。

一向很“慢”的豆瓣出乎意料的搶先打響了第一炮,2月16日,豆瓣發布了自己成立11年來的首支廣告片,名為“我們的精神角落”,廣告片一如既往的文藝,一如既往的晦澀難解,喜歡的人趨之若鶩,不喜歡的人嗤之以鼻。

但,最令人驚訝的是,豆瓣這支廣告片的發布,在2016年竟成為了一個較為“孤立”的存在——在此之前,豆瓣沒有任何鋪墊和預熱,在此之後,豆瓣似乎也沒有讓人看到更多“後手”。

除了豆瓣,蘋果與小米也不甘寂寞。

前者在這個月內正式宣布了啟用Apple pay,後者則正式發布了小米5

然而,在這個月里,最終受到最多關註的,竟然是一場撕逼。

從2月19日開始,Boss直聘發布官方公告,內容直指拉勾網用極端手段攻擊其蘋果開發者賬號,下線“Boss直聘”APP。由此引發了一場拉勾與Boss直聘雙方間的撕逼大戰

整個過程中,雙方你來我往,劇情數度被翻轉。但最終仍以拉勾網發表公開道歉而平息告終。

撕逼雖然難免,仍需顧及體面。

三月

3月的最大新聞,與一位女子有關。

從2015年年底開始漸漸在微博等平臺開始走紅的Papi醬,在這個月宣布獲得了由羅輯思維和真格基金共同完成的投資,估值近3億,史無前例。

此事一出,迅速被解讀為“網紅經濟時代的到來”,將2016年的“網紅”風口推到了頂峰。

這個完全從民間興起,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女子,由此成為了“中國第一網紅”。

且,投資完成後,羅振宇第一時間發表文章,表示要為Papi醬一起辦一場史上首場新媒體貼片廣告拍賣會,並表示,“這將是新媒體營銷史上的第一大事件”。頗有當年央視年度廣告拍賣會重現的意味。

消息一出,萬眾矚目,瞬間吸引了幾乎所有行業媒體的目光。

與此相比,3月的所有其他新聞與都黯然失色。

當然,3月或許至少還有一件事是值得銘記的。

3月29日,此前已被認為出線希望渺茫的中國男足在臨危受命的高洪波指導率領下,以2-0的比分主場戰勝卡塔爾,並且在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幫助下,成功晉級了亞洲區12強賽,這是中國男足自2002年以來首次不用提前2年告別世界杯。

對所有球迷而言,3月29日西安的夜晚,是一個充滿了感動,值得銘記的夜晚。那一晚,他們體會到了久違的幸福與激動。

四月

4月,是由一款在朋友圈形成了刷屏的“現象級產品”拉開帷幕的。

這就是由知乎推出,在4月1日上線的“值乎”。

只不過,值乎之火,來得快,去得也快。

不過才4月1日下午,刷屏的,就換成類似“1秒入職facebook”這樣的H5小遊戲。

看起來,愚人節對於傳播和運營,總是一個很好的場景。

當然,4月在朋友圈刷屏的,至少還有3件事——一個叫做“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漫畫引發了無數人的跟風借鑒;一個微信官方的小漏洞(可以通過某種改名在群聊中呈現某種“XXX已發言並把親了你一口”之類的互動效果)讓無數人玩得不亦樂乎;以及一個酒店的視頻引發了眾多的圍觀。

4月3日,北京酒仙橋附近,如家旗下的和頤酒店發生女生被不明男子劫持事件,當事人把相關視頻發布到微博後,迅速引起大量轉發傳播,形成全民關註之勢。此事中,不明男子的動機和如家官方的回應先後成為公眾關註的焦點,而傳統企業在互聯網時代應對輿論危機時的遲緩和無力也在其中暴露無遺。

對於每一個此前聲單力薄的個體,互聯網都是一個威力巨大的武器。

五月

5月,初夏,萬物生長。

小米繼2月發布小米5後,這個月再次發布了小米Max。但二者似乎都陷入了應者寥寥的狀態。

倒是滴滴從此時開始吹響了其“最後的沖鋒號”。

5月13日,滴滴發出公告,宣布獲得來自於蘋果的10億美元投資,這也是滴滴迄今為止獲得的最大單筆投資。

從此刻開始,滴滴將會在這一年里一次又一次掀起令人矚目的浪潮與風暴。

知乎也在這個月悄然發布了其新產品知乎Live,但,相比起4月1日“值乎”的刷屏而言,知乎Live要低調了很多。彼時,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知乎Live會成為2016年給知乎帶來最大驚喜的產品。

世事便是如此,那些最惹人關註的,往往不見得最後能夠活得最好。

但,說到惹人關註,5月一定需要提到一個名字:分答

5月15日,果殼旗下孵化的付費語音問答產品“分答”悄悄上線,隨後,在短短一個月內,這款產品憑借著層出不窮的明星八卦、爆點回答內容以及其有趣的“偷聽”機制一再刷爆朋友圈,短短一個月內交易金額就超過了2000萬元,成為了互聯網圈內熱議度最高的現象級產品。

六月

分答帶起的熱潮,要一直持續到6月。

6月下旬,在行&分答團隊發布消息,稱獲得A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元,將這個現象級產品推到了其誕生以來的最高點。

不誇張的講,在整個5月下半旬到6月之間,大半個互聯網的目光都始終匯聚在“分答”身上。

以至於,在6月同期發生的其他幾個巨頭間的動作,如京東6.18,支付寶“寶寶事件”營銷等,在分答面前,竟然一時都有些相形失色——畢竟,這一年里,人們太需要驚喜。

但,能夠帶來驚喜的,也並非只有分答。

6月,羅輯思維旗下APP“得到”上線了其第一個付費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內容由中國最好的商業記者李翔來負責生產,每周至少通過“得到”APP更新5次,收費199元/年,馬雲成為了該專欄第一個訂戶。

且,上線2周內,該專欄的付費訂閱人數迅速接近5萬人。這意味著,僅僅不過2周時間,李翔及其團隊,僅僅依靠著更新這一個付費訂閱專欄,已經可以實現每年近千萬元的收入——這差不多已經接近等同於過去一個數十人規模的中等雜誌社一年的收入。

並且,這是十數年以來,第一次有人可以通過“內容”如此直接無遮攔的在互聯網上掙到錢——這似乎給予了無數內容生產者們巨大的希望與啟發。

以此為節點,整個2016年,“內容創業”和“知識變現”之風,開始處於一種始終被熱炒和追捧的狀態。

七月

七月,盛夏。

諸多事件,在這一個月中交織起伏,令人目不暇接。

7月8日,《大魚海棠》終於上映。此時,距離這部被諸多粉絲和國人們寄予厚望的動畫電影第一次出現在公眾眼中並引起驚嘆,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

因為此前的“厚望在身”,《大魚海棠》上映後迅速刷屏,並在2周內收獲超過5億票房。

然而,盛名之下,往往難負。《大魚海棠》最終收獲的評價,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12年,必有太多風雨苦楚難為人知。用12年換一部評價並不那麽很好的爆款,值乎?

或許只有兩位制作人兼導演心中有答案。

如果不是另一件事的出現無端搶走了不少風頭,針對《大魚海棠》的討論和刷屏,可能還會更加熱烈。

7月8日一早,新世相團隊策劃的“4小時逃離北上廣”活動以一種極為令人驚艷的狀態開始在朋友圈刷屏,並迅速成為全行業註目級別的大爆點,引起無數媒體驚呼“30張逃離北上廣的免費機票,就足以讓百萬城市人騷動不已”。

這場活動,在1天之內微信上閱讀超過100萬,新世相收獲超過10萬粉絲,微博話題瀏覽也超過500萬,對於一個微信公號而言,可以算得上是收獲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此後,它將反複被互聯網界和營銷公關界作為一個“標桿”和“模範”來討論。按照新世相創始人張偉的說法,這也幫助他們開啟了一扇窗,自此開始,新世相開始會更多“呼籲粉絲們一起行動”,而更少只是單純的“生產內容”。

7月同期發生的不大不小的事件,還有貓眼電影宣布拆分獨立、滴滴悄悄宣布上線“小巴”,知乎上線“機構賬號”,今日頭條上線“問答”等。

最終,7月的收尾,是伴隨著另一件具備重大意義的事件而到來的。

7月28日下午3點,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正式公布網約專車管理辦法。其中,網約車合法地位得到明確,新政將於11月1日實施。

對整個互聯網行業來說,這都成為了一個極大的鼓舞——這可能是第一次在一家互聯網公司與現行政府政策、資源、業務甚至既得利益者發生沖突的時候,最終政府選擇了釋放善意、妥協甚至是做出一些改變。

如果放大到整個社會層面,一直以來,“互聯網”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開拓、創新、革命、改變”,而政府和政策的第一要務則是“穩定”和“安全”,二者之間,似乎天然存在著沖突的。

但到了2012年之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互聯網開始深度滲透到各種傳統行業當中,二者間的沖突和結合開始成為常態。比如,O2O上門如何保證安全,網約車對傳統出租車行業的沖擊如何避免,互聯網金融不靠譜怎麽辦,等等,都成為了需要更多人去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而在關於網約車的處理方面,我們欣喜地看到,二者第一次合一了。又或者說,二者似乎終於找到了一種更好更有效的配合方式。

即:互聯網以效率至上,給予它們充分的空間去思考如何提升傳統行業和服務的效率,而政策和政府則負責兜底,一方面在前者的探索尚未結束時,充分保證相關人員的利益和安全;另一方面,如果前者的探索取得了更為明確的積極進展和結論,則後者需要第一時間跟進,給出配套政策,引領行業的改革、變化和轉型。

縱使此後再有萬般曲折,這仍然是一個里程碑。

八月

8月,冰火交加。

8月的一開始,滴滴又有大新聞。

從7月31日開始,“Uber中國將與滴滴出行合並”的消息開始在互聯網圈蔓延開來,並最終在8月1日下午被證實。

消息一出,全民嘩然。

有人說“壟斷的時代到來了”,有人說“滴滴掃清了上市前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有人感嘆“程維和柳青的手段太了得”。

但無論如何,最令人噓唏的都是Uber中國的員工們——最終從媒體上才得知消息的他們,是真正被忽視了的一群人,也是最可悲的一群人。用坊間的話說,這是一種“你還在前線浴血奮戰,卻得知指揮部已經投降”的感受。

互聯網容不下太多感慨與眼淚,你我都只能奮力前行,哪管它翻天覆地。

8月的另一件全民大事,里約奧運會開幕,新媒體段子手的盛宴開啟。

此後2-3周內,無論是里約奧運村的奇葩事件,還是橫空殺出的傅園慧,又或是林丹李宗偉之爭,乃至重回巔峰的中國女排,都一次又一次成為了無數新媒體從業者們“借勢”的對象。

然而,奧運會一邊如火如荼,卻有人在另一邊要營造出來一種肅殺嚴寒的氣氛。

8月18日,36氪發布特稿《裁員!裁員!裁員!創業者們的寒冬大逃殺》,其中標題連用三個感嘆號,又附帶上“大逃殺”這樣頗為吊詭的詞句,對於這家素來以“科技感”和“深度”為名的行業媒體而言,實在少見。

可見,36氪是多麽想把這種“寒冬”的氛圍傳遞給每一個互聯網人。

回想起來,2016年,對互聯網創業來說,確實太不好過,無數公司——甚至哪怕是已經走到了B輪的公司,都紛紛宣布裁員、並購、戰略調整甚至倒閉,惹人噓唏不已。

差不多也就是從此時開始,互聯網“上半場已經結束”的言論被定下了基調,漸漸成為這一年里整個行業的共識。

當然,也不完全只是熱火與寒冬。

8月10日,支付寶正式推出其9.9版本。這次改動堪稱支付寶歷來最大膽、最令人瞠目結舌的一次改版。

其中,支付寶首頁由簡單的“功能區”變成了一個Feed流式的信息聚合地成為了最令人關註的部分。

此舉一出,整個行業都紛紛驚嘆“我們都低估了支付寶要做社交的決心和堅定”。

然而,那個時候,可能不會有人想到,這還不是支付寶在2016年里最大的嘗試。

眾所周知,支付寶的“社交”對標的是微信。然而,微信眼中卻似乎並無支付寶,更是在旁若無人的完成著自己的既定動作和布局。

也就在支付寶9.9版本內測期間,朋友圈刷出傳言:微信正在內測“付費訂閱”。看起來,支付寶的危機感在於:它必須要在“社交”上保持大於“微信”的加速度。

然而,微信的危機感呢?我們不知道。

甚至,微信有所謂的“危機感”嗎?

九月

9月,一則融資消息似乎略微打破了一些肅殺和嚴冬的氣氛。

ofo在這個月高調宣布了獲得經緯投資領投的數千萬美元投資,把“共享單車”這個領域拉入了互聯網人們的主流視野。

於是,一時間“共享單車”似乎成為了這一年里甚為少見的一個“新風口”,無論資本、創業者、從業者和用戶都開始拼命湧進這個領域,試圖搭上一趟“移動互聯時代的末班車”。

也許,身處“寒冬”的我們,確實太需要這樣一些“末日狂歡”式的“風口”讓我們重新興奮起來。

讓我們重新興奮起來的,還有微信“應用號”

9月21日,萬眾期盼的微信“應用號”終於現身,並更名為“小程序”,正式開始內測,令無數開發者激動不已。大家都開始紛紛期待著能夠看懂小程序,並搶占其第一波紅利。

然而,與行業的熱烈反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微信官方的“克制”,甚至是“冰冷”。

21日當天,微信官方宣布,小程序首批內測名單僅開放200人,這無異於給無數翹首以盼者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但這還不是微信唯一的克制。

9月29日,微信官方宣布封殺微信公號平臺“刷量”工具,頓時間,無數大號的“底褲”被扒下,令人震驚。

某種意義上,萬事萬物總都有其不容違背的客觀規律,短期來說,這些客觀規律可能會被扭曲,但長期來說,它們的價值總會回歸。

9月另一個令人關註的焦點,是知乎

在這個月內,知乎先是爆出站內重大事故,此後又召開發布會,宣布知乎Live上線4個月來的業績:舉辦Live557場,單場Live的平均收入超過1萬元。

這意味著,多年來一直被人詬病“無法變現”的知乎,居然不依靠廣告、電商等傳統變現手段,就能在其站內擁有了近千萬元的收入流水。

看起來,“知識變現”的時代,真的到來了?

十月

10月,初秋,萬事易變。

一款日系遊戲在10月毫無預兆的崛起,它就是由網易出品的“陰陽師”。

自9月上旬上線後,陰陽師迅速憑借其精美的畫面、用心的遊戲設計和聲優配音等因素,迅速成為了早已淪為“快消品”的手遊領域中的一股清流,並在微博和朋友圈形成持續刷屏,以至於到了10月,它已悄然攀上了App store的榜首。

假使別人都在做重,你一定要“輕”。而假使別人都在追求“輕”,也許做“重”才是最好的突破口。

10月重新登上舞臺的,還有羅永浩

這一年同樣風雨飄搖的錘子科技在10月18日召開發布會,推出了錘子M1,這成為了錘子有史以來最受坊間肯定和好評的一款手機。

而身處逆境中的老羅,這一次,也刻意淡化了自己的“鬥士”形象,更少開炮,也更少留下“金句”。

但,反而是踏實把發布會的重點聚焦回歸到“產品”上,他卻得到了更多的贊譽和肯定。

坊間有人有言,對羅永浩而言,這一定是難熬的一年,這一年過去,他若不倒下,必有大突破大變化。

拭目以待。

老羅不撕逼,自有人撕逼。

10月15日,高德總裁俞永福在某行業大會上公開發言,稱高德地圖已成功超越百度地圖,成為手機行業地圖類應用第一。

消息一出,百度地圖震怒。

當天下午,百度地圖通過微博做出回應,由此引發一輪百度地圖與高德地圖之間的撕逼大戰。

與其他撕逼一樣,這場撕逼在數日口水戰引發了大量吃瓜群眾圍觀後,以不了了之草草收場。

回想起來,這一個月最引人關註的,或許還是“京滬兩地網約車細則”征求意見稿發布。

相較於此前7月曾讓滴滴和互聯網人們歡欣鼓舞的“網約車合法化”,這一次發布的意見稿,遠不那麽樂觀。

本次意見稿中,京滬兩地同時要求網約車必須為本地牌,駕駛員必須為本地戶籍,且對車型、平臺等均作出了更細致的要求和約束。

以北京為例,按照此規定,預計將有超過80%以上的司機和運營車輛因“不合規”而被淘汰。

看起來,互聯網人們仍然太樂觀了。要試圖從體制內推動事態發生變化,遠不那麽樂觀和簡單。滴滴面前的道路,依然艱巨。

但,至少已經不悲觀。

十一月

11月,深秋,多事。

11月之初,首先引發全民關註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大選”。這可能是新世紀以來劇情最跌宕起伏的一次美國大選。以及,這次大選的結果,對於中美之間的互動、關系、經濟乃至各類政策,或許都會產生既深且遠的影響。謂之“劇變”,或許不為過。

劇變既來,何以幸免?

11月4日晚,百度再出“大新聞”。

當晚曝出消息:百度原副總裁李明遠因違反百度公司內部規定,涉及不正當經濟往來,引咎辭職。這是這位被外界稱為“太子”、前百度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曾經光環無數,承載了整個百度內部最殷切期望的年輕人職業生涯的谷底。

對於李明遠的離去,坊間普遍傳聞這是一場百度內部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但無論如何,這仍然充滿了某種“天才少年的隕落”的意味。曾經屠龍的少年,歷經歲月磨礪和時光荏苒,不經意自己也已變成了龍。這大概是外界給予的最意味深長的解讀。

而這,也是百度這風雨飄搖的一年中所經歷的最後一件“大新聞”。

經此一年,到了2017,所謂“BAT”之說,還能成立嗎?

相比於B掙紮於各種負面和輿論壓力中的這一年,AT則義無反顧的高歌猛進著。

11月3日,小程序”正式開放公測,又一次引來一波刷屏。

而阿里的雙十一,也再一次打破一堆記錄,盛裝收場。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雙十一”竟然不是阿里在11月中最令人關註的舉動和新聞。

11月27日,支付寶悄然上線“圈子”,其中,最令人關註的“白領日記”和“校園日記”兩個圈子中屢屢曝出大尺度美女照片,惹來關註與非議無數,甚至,包括王思聰等人開始公然稱支付寶為“支付鴇”和“O2O賣淫”,看起來,支付寶苦心經營多年,“可靠、安全”的正面品牌形象正受到巨大沖擊。

對此,阿里內部當機立斷,11月29日,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發布公開信,全面反思“校園日記”等事件,表示“錯了就是錯了”。

但無論如何,僅依靠這一次事件,支付寶APP內誕生了此前從未有過的用戶UGC內容和用戶活躍度,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看起來,對阿里,社交之路,既充滿誘惑,又危機四伏。

然而,在思考和應對著“劇變”的,並不止BAT。

11月中旬,世界互聯網大會再次在烏鎮召開,再一次雲集全中國幾乎所有的一線互聯網公司CEO。

恰逢這次大會期間,有人別出心裁的把王興、張一鳴和程維攢到一起,開了一個“閉門會議”,聊了很多關於“互聯網下半場”及“未來互聯網格局”的展望。

此舉背後,頗有深意。

作為這一年中國互聯網業內成長最快,估值同時達到百億美金級別的三家公司CEO,又都作為“80”一代人,無疑,王興、張一鳴和程維身上,被投射出了許多期望。

某種意義上,很多人在潛意識里,都隱隱希望著他們能夠或多或少試著挑戰或撼動一下已經成型多年了的“BAT”之地位。似乎,到了今年,已經有人開始將今日頭條,新美大和滴滴稱為“TMD”?

十二月

12月,歲末,各類“大會”刷屏之際。

羅輯思維官方用又一次半刷屏級的營銷再次提示著大家:做營銷,還得看我的。

12月13日,羅輯思維宣布,花10萬人民幣買下了馬伯庸的一篇文章,並在得到App上供用戶免費閱讀。 而後馬伯庸又發文宣布,這10萬稿酬通通都轉贈給了文章參考文獻的論文作者,並邀請用戶們“仗義相助”,幫忙傳播這一信息,事件引發眾多用戶參與。

“優質的內容值得高價。”這是這場營銷事件明確傳達出來的核心價值觀,也與“得到”APP本身的業務一脈相承。

也許,到了2017年,“內容”的影響力,還會進一步發酵。

羅輯思維之外,成為這個月主角的,最終還是阿里和騰訊。

12月22日,支付寶AR紅包正式發布,意圖通過AR+LBS+紅包的形式,打通線下社交和營銷場景。

AR紅包的玩法推出後,可謂“叫好又叫座”,無論用戶還是行業都給出了頗為積極的評價,看起來,圍繞“社交”掙紮了整整一年、又被吐槽了整整一年的支付寶,似乎終於推出了一款給力的新產品。

可以預計,今年春節,支付寶無疑還會圍繞AR紅包進行一系列的新動作。

彼欲以矛攻我,我偏不以盾迎之。

本來期望著再一次圍觀“紅包大戰”的看客們恐怕要失望了,在支付寶AR紅包公布後,在12月28日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公開表示:今年微信不會再重點推出新的紅包玩法。

但,微信的大招,在“小程序”

在整個公開課的演講中,張小龍幾乎把全部篇幅和精力都給予了“小程序”,回應了外界關於小程序的諸多問題,並宣布:山雨欲來了整整一年的微信小程序終於要在17年1月9日正式亮相。

小程序到底是什麽?它是否真的會帶來“翻天覆地”式的變化?它是機會還是毒藥?

或許只有時間能夠給出答案。

互聯網 2016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75

我懷念的 是跑得快的香港記者

今年業績期最超預期的事件:有線寬頻(1097)賣盤失敗並遭大股東九倉cut掉財務支持。

 

九倉主席吳天海表示,因為有線寬頻虧了八、九年,中短期轉虧為盈機會偏低,因此公司今後不會再為有線提供財務支持,也會考慮終止有線寬頻的收費電視業務,末了竟然還對員工提出勉勵“希望大家可以堅守崗位”。

 

考慮到香港政府在16年12月給有線發出12年的新牌照,現在17年6月還能不能生效就變成了大問題。兩張電視牌照就取決於財務顧問建議,看市場是否會有其他資金支持其運營。最壞的結果或是今年5月成為有線電視的絕唱。

 

單看有線的業績,確實虧了很多年。

 

但賠錢的主兒還是新聞,2016年公司虧了3.13億港幣,主要的大窟窿就在新聞業務,EBITDA就虧了1.42億,而寬頻業務EBITDA還是盈利了1.38億的。

 

寫到這里真的非常唏噓,有線新聞是香港中文媒體中新聞報道水平最高的。24小時新聞臺模式,是由有線始創;被無數真粉膜拜的那句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是由有線新聞的記者張寶華問出來的(真粉絲應該為有線臺續一秒); 2008年汶川地震時,更是全球首支抵達重災區北川的采訪隊;近幾年依然有著不少敏感詞的采訪,新聞報道敢言,也普遍獲得觀眾和社會的認同。

 

盡管有線新聞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16年賺了214億的九倉明顯再也不想承擔每年虧損小幾個億的有線了。或者財務顧問狗門應該站出來說一說,在盈利面前,社會責任都是浮雲。

 

如果香港新聞質素最高的媒體都落到這番地步,也就不難想象,這幾年的香港媒體過的都是怎樣的悲慘。作為一名前港媒從業人員,我真的很想跟每天害怕自己會不會被AI取代的二級狗說一聲:沒做過港媒,不足以跟我笑談夕陽行業。


《新報》則因長期虧損,在2015年7月12日結束了56年的運作,遣散所有員工,130多人受到影響;唯一活下來的是馬經版,《新報馬簿》很快在2016年7-8月由經營新加坡賽馬網站iRace Media Pte Ltd全資收購。


2015年7月15日,成報傳媒集團面臨清盤,連帶《成報》無法支付印刷費,76年歷史被迫停版;同年8月6日複刊,此後最出名的一篇報道是16年8月30日刊文批評CY。


以辛辣八卦見長的《壹周刊》也在2015年7月20日,宣布大面積裁員及停刊,旗下的《忽然一周》自8月16日起停刊並裁員70人。


鳳凰衛視集團旗下的數碼聲音電臺URadio,2012年1月18日啟播;2015年9月18日,因財政問題向政府交還數字廣播牌照11月7日起停播電臺。


亞洲衛視因股權糾紛,成為香港歷史上首間未獲續牌的電視臺,最終於2016年4月1日執笠,服務香港58年309天。


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DBC),前特首曾蔭權入獄就是這間電臺發牌期間的利益披露不當而導致的,非常遺憾,DBC也沒有逃過香港數碼廣播行業的慘淡,2016年8月8日向政府交還牌照,10月15日電臺停播。


新城電臺下的數碼廣播,2012年啟播,2016年9月向政府交還牌照,最終於11月12日畫下句號。


2017年3月9日,九龍倉宣布不再對有線寬頻提供財務支持,後者未來走勢不明。


活下來的媒體,也是一派慘淡。


比地產商在香港更有獨裁霸權的TVB(511),盡管有黎叔加持,但業績差到已經要開始玩財技,用發債的錢去在二級市場玩增持,大股東不花一分錢鞏固自己控股地位;半路還殺出個聞所未聞的傳奇來收購,最後不了了之。你們這一出,比自己家編劇的水平還要高。股價已經充分反映了業績,過去五年股價跌了33.88%,市值縮減至142億港幣。

 

被我黨批評,但動新聞為廣大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水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282),看你死性不改對抗我黨的勇氣,還以為是家財萬貫,可惜一看市值只有不到9個億,過去五年股價跌了47.83%。

 

不過再看看曾經被我黨視為一股清流的鳳凰衛視(2008),雖然市值還有62個億,但你這股價可以給力點麽,五年跌了56.79%。你們看看在香港做媒體,唱多唱空都不行,跌起來沒商量。

 

剛剛被金主爸爸cut掉水喉的有線寬頻(1097),市值只有12億,過去五年股價升了19.61%,不過在失去金主的上周五,股價大跌34.41%。

 

不過要是再看紙媒,那就更慘了。星島日報(1105),市值跟壹傳媒差不多,不到9個億,過去五年跌了19.69%。

 

老牌港報明報的母公司世界華文媒體(685),市值20億,過去五年股價跌了55.71%。不過更令人痛心的是其編輯室在過去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哎。

 

更垂直一點的經濟日報集團(423),新聞報道雖然仍然給力,但是市值連7億都不到了,過去五年跌了33.33%。

 

水果日報的競爭對手,東方日報集團,市值現在22億,過去五年股價竟然逆板塊升了6.98%。不過再瞅瞅,主要的升幅是過去一年17%的蜜汁升幅。

 

剩下還有新城電臺在李嘉誠手中,Now和信報在李澤楷的手上,RTHK屬於香港公務員體系(但仍然不改他們在國內是404的結局),就不單獨拆分出來比較了。


你看,一半的香港媒體死了,一般的香港媒體營運一年不如一年,港媒被放在夕陽行業中,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吧。我知道下面你們要問,這是為什麽?


市場規模小

多數港媒以中文傳播,那麽理論上只能在全球華人地區發行嘍;而最大的華人市場在大陸,可是你見哪個港媒落地了啊;所以只能困在720萬人的香港市場。


競爭加劇

姑且先不說本地媒體越來越多,海外媒體、大陸媒體來香港設立據點的也越來越多;論逼格和報道質量,比不過外媒;論市場基數和公司實力,又比不過大陸媒體。


報道方向

雖然TVB越來越爛,但是他們有句話說的好,香港是個講法制的社會。港媒過的再慘淡,但是新聞自由和職業操守仍然是有的,香港的新聞界是不收車馬費,不能隨便被公關的。


這樣的倔強當然會付出代價,最貼切的類比可能就是任誌強為代表的公知微博時代,那麽敢說,然而商業角度卻是一場災難。你看之後被阿里爸爸入股了,華麗麗轉型為淘寶帶貨,推推小鮮肉,追追出軌隊和吸毒隊的最新PK,股價也不就蹭蹭蹭上去了。


留不住人

現在香港隨便一個洗碗工月薪都開到1萬3了,一個剛畢業的報社小記者還不一定能拿到這麽多;工作了幾年後,你會發現,身邊的媒體朋友,幾乎一半都轉了行。


大牌藝人也好不到哪去,TVB的藝人也被壓榨的很慘的,再對比下現在浙江衛視、湖南衛視,人家請你上節目至少是你的商演價吧,而且節目一播出,鋪的是全中國的渠道啊,那就會更火更紅,誰還稀罕多去TVB露臉啊。上個我是歌手、跑男,然後下一年你的身價就能翻幾倍回來跟TVB耍大牌了好吧。


轉型慢

除了水果日報的動新聞是走在市場前,港媒大多數都沒有什麽往數字化轉型的概念,以為搞個FB Page,開發個app就算了,在與受眾互動、新型傳播領域,已經完全被海外及內地媒體甩了無數個身位。當然這也沒辦法,生意已經這麽難做了,哪有多余的錢去轉型。

 

越來越差,越來越沒有影響力,惡性循環何時了。

 

這一次,我真的希望他們能夠跑快過香港記者,給自己一個未來。

 

最後用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談及競爭對手《華爾街日報》的話做結:

 

這個世界至少需要兩家受到尊重、編輯獨立、具有權威的英語商業報紙。一家太少了。沒有則會是個災難。偉大的報紙不只限於商業。它們提供具備可靠信息的公共物品,而我們的知識密集型社會就依賴於這些可靠的信息。競爭市場不會很好地提供公共物品。我們可能很快會發現這樣的市場會有多糟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48

《越獄》回歸讓我們懷念了一把美劇青春,但炒“老劇”冷飯終究不是出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1/162497.shtml

《越獄》回歸讓我們懷念了一把美劇青春,但炒“老劇”冷飯終究不是出路
三聲 三聲

《越獄》回歸讓我們懷念了一把美劇青春,但炒“老劇”冷飯終究不是出路

他就像一陣旋風。旋風有可能還會吹回來,但可能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他了。

本文由三聲(微信ID:tosanshe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羅立璇

米帥還活著。

如果你不是《越獄》的老粉絲,可能會一頭霧水。12年前,這部在美國收視平平的美劇,卻意外在中國的年輕人當中引起了轟動。

主演溫特沃斯·米勒成了年輕人的偶像,“米帥”這個稱號也開始走紅。此前從沒來過中國的他順利拿到了國內的服裝和汽車廣告,美特斯邦威簽下他的費用和周傑倫相當。

1

《越獄》重啟

不過好景不長,《越獄》在美國市場表現持續下滑,堅持了四季之後因收視不佳最終被砍,劇中“米帥”的死也讓廣大粉絲傷透了心。

之後關於“米帥”的新聞基本圍繞他不斷上升的體重。直到一年半前,福克斯電視臺重啟《越獄》,宣布米帥等一眾主創都將回歸。

4月5日,時隔12年後,《越獄》第五季以迷你劇形式在福克斯電視臺正式開播。不到一周時間,第五季第一集(非正版資源)在國內幾個主要美劇播出平臺的觀看量加起來就超過了1000萬。

盡管只出了一集,但老粉絲們已經捧足了場。第一集在IMDb上得分為9.6,豆瓣上對《越獄 第五季》的評分也高達9.3分。

豆瓣上最熱門的兩條評論,其中一條說“12年前陪我看越獄第一季的人已經死了”,另一條表達了差不多的意思——“看著一個個熟悉的面孔陸續登場,感覺我的青春也回來了。”

精明的電視臺高層們正式看重了這種“老粉絲情懷”的推動力,從2015年開始,《英雄》、《X檔案》、《24小時》這些曾經的熱門美劇紛紛以迷你劇的形式回歸,然望能夠重新激活觀眾們的熱情。

不過除了能夠對老粉絲產生短暫吸引,這些重啟的老劇卻很難在年輕觀眾產生足夠的吸引力,普遍收視平平。

根據尼爾森的數據,《越獄》第五季第一集在核心觀眾中(18~49歲)的收視率為1.5,僅和同天播出的常青劇集《海軍罪案調查處》持平,與當晚冠軍《美國好聲音》1.9的收視率還有一些距離。

更早上映的《英雄:重生》在“重生”了一季之後就停止了開發,《24小時:再活一天》也在試水一季後,選擇另起爐竈開發衍生劇《24小時:遺產》。唯一得到續訂的是《X檔案》。

重啟過往的大熱劇集,看起來多少有點炒情懷飯消費老粉的意思。這個目前來看不太成功的生意背後,其實是大電視臺在面對HBO、Netflix和亞馬遜這樣競爭對手如潮攻勢時,最無奈的回擊。

推動老美劇重啟:原劇粉絲、全球市場、版權議價

2

《英雄重生》海報

《越獄》、《英雄》、《24小時》和《X檔案》,這幾部被挖出來的劇都曾紅極一時,甚至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3

《X檔案》重啟

比如,《X檔案》奠定了現在很多小眾科幻劇的常見設定:男女搭配探案,外星人梗等等。熱門電影《王牌特工》里面的寵物狗,就被命名為Jack Bauer,它是《24小時》里男主角的名字,被中國美劇迷稱為“ 鮑小強”。

這些劇集在老粉心里依然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從其中一些集複活後的首播收視率就可以看出來:《X檔案》和《24小時》的首集收視率高達6.1,和FOX連續兩年收視率最高的《嘻哈帝國》的成績持平。

同時,即使在北美已經失去了主流媒體的關註度,這些大熱劇集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也依然擁有相當人氣。《英雄》在被砍掉之前,已經是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下載量排名第一的劇集,現在擁有這個榮譽的劇集是《權利的遊戲》。

對於中國而言,《越獄》和《英雄》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兩部美劇對民間字幕組的興盛和美劇熱潮有著直接作用,成為了很多熱愛美劇的中國觀眾的啟蒙美劇。在2006年,通過第一季積累了極高人氣的《越獄》播出第二季,伊甸園、風軟和人人三家在當時實力最強的字幕組嚴陣以待,開始進行史無前例的搶發比賽。

Netflix每次在進軍新國家之前,都會調查在當地被非法下載次數最多的劇集是什麽,再上線該劇集,實現迅速聚集大量當地用戶的目的。最近的一次是在荷蘭上線《越獄》。

另外一個讓電視臺複活大熱劇集的重要原因是:讓已經失去了影響力的優質劇集重新變得值錢起來。

《福布斯》的作者Merill Barr指出,這些複活劇集能起到重要的拉新作用,新觀眾會對舊劇集產生更多的興趣,讓電視臺在Netflix和Amazon等網站向版權方購入舊劇集的版權的時候有更高的議價權。

考慮到買DVD和在Netflix上煲劇的觀眾會希望劇集有一個完整的結尾,電視臺願意為在前期表現良好的被砍劇集補上結尾。比如說在2013年,在CW電視臺上播出的《尼基塔》收視已經非常低迷,但CW依然續訂了最後一季,讓其用6集的長度拍出大結局,就是為了這一點。

值得註意的是,突然被砍的《英雄》一直沒有完整結局。在《英雄:重生》里,之前擁有時空穿越能力卻經常失靈的主角Hiro,成為了“時空大師”,依然帶著形形色色的超能力者和壞人搏鬥,也算是給了《英雄》一個過得去的結局。因此,即使一季砍,擁有了結局的《英雄》在在線平臺方的價格也會更高。

重啟美劇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輕人嗎?先把故事說圓吧

4

《24:遺產》海報

盡管開篇的成績令人驚艷,但《X檔案》第十季和《24小時:遺產》的收視率都在首播之後呈現出穩定的下滑趨勢。比如說,《X檔案》中間一度下滑到2.1,在最後一集勉強回升到2.4。而《24小時:遺產》則更加慘淡,一路下滑到0.9,並且中間沒有任何複蘇的跡象。

在收視率下滑的表象上潛藏的是更嚴重的問題。原本這些劇集被砍就是因為故事“編”不下去,沒有新意,無法再繼續吸引到觀眾。在多年後將其複活,也很難解決原來存在的bug,故事缺乏活力等問題。(如果當時就能解決,也就不能等到現在再“複活”)

就在4月6日,《越獄》的主創Paul Scheuring告訴Metro,福克斯電視臺只和他簽了一季的合約。同時Scheuring表示,如果讓他繼續寫下一季的話,他不會讓“米帥” 溫特沃思·米勒所飾演的主角邁克爾·斯科菲爾德繼續出場。原因是Scheuring已經寫不出來包括主角在內的這一群人的故事了,“我用光了所有素材”。

在《越獄》第五季的爛番茄頁面上,一半觀眾寫道,“這部劇集被懷舊所困”、“毫無新意”、“收視率是靠著劇名騙來的”。另一半觀眾則表示,還是熟悉的味道,“荒謬而又充滿轉折”。

別的“重生”劇集也處在尷尬的境地:要麽故事展開無趣而尷尬,和觀眾期待嚴重不匹配;要麽是,劇集之前的卡司沒有檔期或者太貴,無法召回。原關鍵卡司無法聚齊,老粉的懷舊感就失去了一半。像《越獄》這種還能召集回來原卡司的劇組已經堪稱幸運。

《英雄》就是沒什麽運氣的類型。制作方只找回了兩個角色:亦正亦邪、曾幫邪惡組織抓捕超能力者的HRG,和擁有時空穿越能力的Hiro。劇集里最關鍵的惡人Sylar,由紮克瑞·昆圖(Zachary Quinto)扮演,現在已經是科幻大片《星際迷航》科學官史波克的飾演者。他顯然不會願意回到一個前途未蔔的電視劇集里飾演配角。而《24小時》里的“小強”Jack Bauer的扮演者基弗·薩瑟蘭(Kiefer Sutherland),則在出演美劇《指定幸存者》中的主角,沒有檔期。

關鍵是,選擇重啟,有時候更像是無奈之舉。福克斯電視臺是近年來最熱衷於複活劇集的電視臺。之前提到的《越獄》、《英雄》和《X檔案》,都由福克斯制作播出。福克斯選擇複活劇集的理由很簡單,和競爭對手abc、NBC、CBS和CW等公共電視臺相比,它已經沒有多少連載多季、有著穩定觀眾的劇集了,而這些劇集通常是電視臺賣廣告的基本盤。

公共電視臺的主要收入來源於販賣商業廣告和電視節目版權,擁有全國最廣泛受眾、節目內容較為保守。在黃金時段,CBS電視臺有《海軍罪案調查處》;abc有《實習醫生格蕾》和《摩登家庭》;NBC則有《美國好聲音》和《法律與秩序》等。

相比之下,福克斯的常青劇集則紛紛到了大結局的階段。《識骨尋蹤》剛迎來了大結局,剩下的劇集里,除了不在黃金時段播出的《辛普森一家》以外,只有《房客小妹》的生命力依然頑強。

選擇重啟熱門劇集,對福克斯而言更像是缺乏亮眼劇集情況下作出的保守選擇。這種避險態度也導致了福克斯失去了一些寶貴的機會。

今年最大的收視黑馬生活劇《這就是我們》(This is Us),由福克斯制作,卻在NBC上播出。原因是NBC向福克斯承諾,會在把《這就是我們》的播出時間放在收視率極高的巴西奧運會和《美國好聲音》之後,給予該劇最大的資源傾斜,大大降低了福克斯的投入風險。

5

NBC收視黑馬《這就是我們》

互聯網推倒了付費和免費之間的城墻,大家都在競爭觀眾的時間

在流媒體平臺和社交網絡出現之前,美國公共電視臺因為免費播出在電視界享有壟斷性的地位。像HBO這樣的付費電視臺不過是有錢人的消遣,無法撼動免費公共電視臺的地位;Netflix當時還和內容沒多大關系,做的是租借DVD的生意。

這種情況在過去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模式建立,舊產業正在被改造。

首先是精品內容的競爭更加激烈,這一點從艾美獎的獲將劇集就可以看出來。有線電視臺里除了HBO以外,AMC和福克斯旗下的FX近兩年都有表現優秀的新劇。在線平臺里,Netflix的《毒梟》、《怪奇物語》和《傑西卡·瓊斯》,均以一整季的形式放出,每次放出就會在社交網絡上實現霸屏。

其次是這些付費平臺的進入門檻更低了,Netflix每個月最貴的高清套餐也只需要12美元,可同時在4個設備上使用。而美國聯邦政府規定的最低時薪是6.8美元。HBO為了應對Netflix挑戰推出的HBO Now,每月套餐要價僅為15美元,學生還可享受每個月9.9美元的折扣價。

盡管HBO等有線電視臺和Netflix等在線平臺都是靠觀眾訂閱費、販賣內容和經營內容的下遊產業獲利(比如說,《權利的遊戲》就可靠衍生品和旅遊業賺錢),而非像公共電視臺一樣靠廣告來獲得收入,但這些平臺和公共電視臺獲利的本質是一致的:靠占據觀眾的時間和註意力來賺錢。

HBO和Netflix正在不斷擴大勢力範圍。根據Netflix的財報,2016年它在國內獲得了200萬訂閱,在國際區域則獲得了500萬的訂閱量,遠遠超過年初預期。HBO的有線電視服務在2015年的訂閱量為134萬,另外,HBO的母公司時代華納在去年宣布,HBO Now的訂閱總人數已經接近100萬。

盡管福克斯和NBC等公共電視臺去年的廣告都賣得不錯,但增長並不是由電視劇部分帶來的。就福克斯而言,它的體育頻道和政治頻道是兩位數增長的最重要來源。去年總統大選年,由於福克斯是少數傾向於共和黨的電視媒體,所以它獲得了極佳的收視。而NBC在去年獲得了巴西奧運會的轉播權,廣告一共賣出了12億美元的天價。

6

福克斯著名主持人.Megyn Kelly采訪川普

在電視劇部分,公共電視臺劇集的吸引力和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的熱度早已趕不上有線電視臺和在線平臺,更沒有產出現象級的電視劇。重啟從前的熱門美劇,是緩兵之計,也是創作力匱乏的體現。

正如女主角Sara在最新一集《越獄》中說的那樣,“他就像一陣旋風。旋風有可能還會吹回來,但可能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他了。”

許多觀眾也會有同樣的想法。或許你會因為再次見到“活”的米帥而興奮一陣子,不過等這股興奮勁兒過去了,更多的人還是會轉過頭來,繼續追著看雪諾完成他的家族複興大業吧。

《越獄》 美劇 米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56

出了事才知道懷念記者啊

簡光洲,包月明,王克勤。這是疫苗事件中,被網友們翻出來的中國調查記者的人物代表之一。

 

大家一邊翻著自家的疫苗本,一邊痛罵長生的老板娘,摸著受到嚴重驚嚇的心臟:你說這麽大事,要是沒有這些記者……你看中國調查記者的人數,都快比大熊貓少了,好慘啊,怎麽能這樣!

 

然後七天過去了,該刷微博刷微博,該看真人秀看真人秀,該去抖音去抖音,哪還記得這一群為公眾利益出身入死的記者們呢?直到下一個重大危機,再把他們翻出來:啊,你看看他們早就說了……

 

但有人關註過媒體的生存情況麽?現在出事了,都一個個跑出來懷念記者了?!這哪是懷念記者,這是人性中迸發的一絲求生欲。

 

今天我都懶得再新寫了,把2015年和2017年(因為皮了下被有關部門刪了,沒有鏈接,密碼是:香港記者)的兩篇舊文綜合整理一下,來說一說為什麽記者們現在過的都很差!

 

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談及競爭對手《華爾街日報》是這麽說的:


這個世界至少需要兩家受到尊重、編輯獨立、具有權威的英語商業報紙。一家太少了。沒有則會是個災難。偉大的報紙不只限於商業。它們提供具備可靠信息的公共物品,而我們的知識密集型社會就依賴於這些可靠的信息。競爭市場不會很好地提供公共物品。我們可能很快會發現這樣的市場會有多糟糕。

 

之所以用香港媒體現狀來舉例,因為香港媒體雖然經常“口無遮攔”、講話又賤,但是這麽多年沒有發生過一起重大公共新聞,也不得不虧港媒長久以來,都能保持這種八卦起來不拼命的狀態。

 

比如,幼兒園里老師向學生飛個書包,都能被媒體小題大做報道出來。虐童是不存在的。

 

當官的就更慘了,哪個不是被扒了三層皮,沒受過香港媒體的猛烈炮火。


相信這張經典的照片大家都有印象,唐英年夢斷特首的經典時刻啊。

 

最慘的是選上的梁特首,幫女兒打電話遞行李都是多家媒體的頭版頭條。

 

簡單幾條新聞看完,有沒有覺得香港媒體太不nice。讓人想做壞事都不敢啊!

 

但香港的媒體越來越慘確是無力改變的現狀。


有線新聞——香港中文媒體中新聞報道水平最高的新聞臺。他們開創了24小時新聞臺模式;記者張寶華問出了著名quote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真粉絲應該為有線臺續一秒); 2008年汶川地震時,更是全球首支抵達重災區北川的采訪隊;近幾年依然有著不少敏感詞的采訪,新聞報道敢言,也普遍獲得觀眾和社會的認同。


然而2017年3月,有線寬頻(1097)賣盤失敗,遭大股東九倉cut掉財務支持。

 

九倉主席吳天海表示,因為有線寬頻虧了八、九年,中短期轉虧為盈機會偏低,因此公司今後不會再為有線提供財務支持,也會考慮終止有線寬頻的收費電視業務,末了竟然還對員工提出勉勵“希望大家可以堅守崗位”。

 

單看有線的業績,確實虧了很多年。

 

其中賠錢的主兒還是新聞,2016年公司虧了3.13億港幣,大窟窿就是新聞業務,EBITDA虧了1.42億,而寬頻業務EBITDA還是盈利了1.38億的。

 

盡管有線新聞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16年賺了214億的九倉明顯再也不想承擔每年虧損小幾個億的有線了。或者財務顧問狗門應該站出來說一說,在盈利面前,社會責任都是浮雲。好消息是2017年5月,邱達昌及鄭家純入主有線,新聞臺還能繼續播下去。

 

香港新聞質素最高的媒體都落到這番地步,也就不難想象,這幾年的香港媒體過的都是怎樣的悲慘。

 

早在2015年7月12日,《新報》則因長期虧損,結束了56年的運作,遣散所有員工,130多人受到影響;唯一活下來的是馬經版,《新報馬簿》很快在2016年7-8月由經營新加坡賽馬網站iRace Media Pte Ltd全資收購。

 

2015年7月15日,成報傳媒集團面臨清盤,連帶《成報》無法支付印刷費,76年歷史被迫停版;同年8月6日複刊,此後最出名的一篇報道是16年8月30日刊文批評CY。

 

以辛辣八卦見長的《壹周刊》也在2015年7月20日,宣布大面積裁員及停刊,旗下的《忽然一周》自8月16日起停刊並裁員70人。

 

鳳凰衛視集團旗下的數碼聲音電臺URadio,2012年1月18日啟播;2015年9月18日,因財政問題向政府交還數字廣播牌照11月7日起停播電臺。

 

亞洲衛視因股權糾紛,成為香港歷史上首間未獲續牌的電視臺,最終於2016年4月1日執笠,服務香港58年309天。

 

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DBC),前特首曾蔭權入獄就是這間電臺發牌期間的利益披露不當而導致的,非常遺憾,DBC也沒有逃過香港數碼廣播行業的慘淡,2016年8月8日向政府交還牌照,10月15日電臺停播。

 

新城電臺下的數碼廣播,2012年啟播,2016年9月向政府交還牌照,最終於11月12日畫下句號。

 

活下來的媒體,也是一派慘淡。

 

比地產商在香港更有獨裁霸權的TVB(511),盡管有黎叔加持,但業績差到已經要開始玩財技,用發債的錢去在二級市場玩增持,大股東不花一分錢鞏固自己控股地位;半路還殺出個聞所未聞的傳奇來收購,最後不了了之。

 

你們這一出,比自己家編劇的水平還要高。股價已經充分反映了業績,過去五年股價跌了35.26%,市值縮減至105億港幣。

 

被我黨批評,但動新聞為廣大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水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282),看你死性不改的樣子,還以為老板家里是開礦的,可惜一看市值只有6.43億,過去五年股價跌了64.48%。

 

不過再看看曾經被視為一股清流的鳳凰衛視(2008),雖然市值還有32個億,但你這股價可以給力點麽,五年跌了76.77%。

 

有線寬頻(1097),市值只有8.25億,過去五年股價跌了65%。

 

而紙媒就更慘了。星島日報(1105),市值7.97億,過去五年股價大起大落,不過還算是逆市走好,升了20.99%。

 

老牌港報明報的母公司世界華文媒體(685),市值8.44億,過去五年股價跌了78.44%。

 

股價唯一的亮點,就是因為2012年投資黑紙(即毛記葵湧(1716))即將上市炒的一波,毛記的市值都有4.43億,上市至今仍有35%的升幅。

 

更垂直一點的經濟日報集團(423),新聞報道仍然給力,盡管過去五年股價微升9.47%,市值只剩6億。

 

水果日報的競爭對手,東方日報集團(18),市值現在22億,過去五年股價逆板塊升了49.5%。

 

剩下還有新城電臺在李嘉誠手中,Now和信報在李澤楷的手上,RTHK屬於香港政府機關(但仍然不改他們在國內是404的結局),就不單獨拆分出來比較了。

 

你看,一半的香港媒體死了,一半的香港媒體營運一年不如一年,為什麽?


瞎說大實話

 

雖然TVB越來越爛,但是他們有句話說的好,香港是個講法制的社會。港媒過的再慘淡,但是新聞自由和職業操守仍然是有的,香港的新聞界是不收車馬費,不能隨便被公關的。所以,這就造成了下面這點……

 

市場規模小

 

多數港媒以中文傳播,那麽理論上只能在全球華人地區發行嘍;香港市場的人口只有734萬,占大陸人口比例約0.56%;但你見哪個港媒落地大陸了啊(翻到前面看港媒懟領導這架勢,落地後畫面太美麗不敢想象啊)!

 

競爭加劇

 

姑且先不說本地媒體越來越多,海外媒體、大陸媒體來香港設立據點的也越來越多;論逼格和報道質量,比不過外媒;論市場基數和公司實力,又比不過大陸媒體。

 

就好像小米上市,人家可以直接從國內飛100家媒體過來啊;大V商務艙、住四季招待好就行;誰在乎你們這些窮酸的港媒講什麽,口水都能淹死你。(BTW,小米公關張大姐對本號的第二輪侵權投訴被企鵝裁決不成立,大姐我都想勸你,別鬧別折騰企鵝的後臺人員了)

 

留不住人

 

現在香港隨便一個洗碗工月薪都開到1萬3了,一個剛畢業的報社小記者還不一定能拿到這麽多;工作了幾年後,你會發現,身邊的媒體朋友,幾乎一半都轉了行。家里不開礦,是沒有資格在香港講新聞理想的,QAQ~~

 

你看香港的藝人啊,就算是TVB的,也被壓榨的很慘的;再對比下現在浙江衛視、湖南衛視,人家請你上節目至少是你的商演價吧,而且節目一播出,鋪的是全中國的渠道啊,那就會更火更紅,誰還稀罕多去TVB露臉啊。上個我是歌手、跑男,只要一年,你的身價就能翻幾倍回來跟TVB耍大牌了好吧。

 

轉型慢

 

除了水果日報的動新聞是走在市場前,不少傳統港媒都沒有什麽往數字化轉型的概念,以為搞個FB Page,開發個app就算了,在與受眾互動、新型傳播領域,已經完全被海外及內地媒體甩了無數個身位。當然這也沒辦法,生意已經這麽難做了,哪有多余的錢去轉型。

 

越來越差,越來越沒有影響力,惡性循環何時了。

 

一條好的看門狗所能守護住的社會核心價值是極其珍貴的。只可惜大人世界只看利益,小孩子才看對錯。

 

2015年的時候,我的最後一問是:如果港媒的未來最終慘淡,大陸媒體該以什麽作為對標呢?商業社會的代價公眾能否承受?

 

現在看來,這個問題還將繼續問下去。


只能說,歡迎大家用實際行動,多多訂閱堅持更新的各媒體公號、付費內容;對於身邊的記者盆友們,歡迎多請吃飯,多打賞。你說我們要是不好,對你們又有什麽好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