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做拉手敗了,怕了,吳波要做小而美的移動品牌電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060.html

「我知道你們記者的招數,先讓我做問答題,我不說,又讓我做選擇題。我支持拉手現在的一切決定,我很滿意。我不談拉手、不談團購行業、不談美團」,吳波頗為開懷的笑。還指著一位同行的記者說,我挺好的,你問他就知道,我們很熟的。那位記者上次與他見面,是在2012年夏天吳波「出局拉手」之前。吳打算呈現出一切事過境遷的姿態,但其中的防禦味兒太明顯。

那麼,就談他樂於講的美加樂。這是吳波的新公司,他自稱賣衣服去了。吳認為國內零售企業面臨的巨大庫存壓力意味著在零售領域,工業化流水線生產大批量標準件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也進入了個性化小批量定製生產的時代,而O2O將在其中發揮重構線上、線下互動鏈條的功能。用吳的話,用O2O的方法論滲透到零售領域,他的美加樂 則要以「快時尚連鎖品牌」的形象給線下零售商提供供應鏈管理。

它們將如此互動:二三線城市的頂級零售商加入美加樂體系(目前以直營店為主)。零售商提供客戶需求,如果該需求足夠顯著,美加樂則作為中介環節聯絡工廠立刻生產,並監督其品質。產品運送到門店後,消費者將在線上線下看到統一的產品價格。借由此,吳波認為美加樂將給消費者帶來線上的優惠價格+線下的優質服務,給品牌合作店帶來低庫存+低進貨。顯然,吳波認為美加樂將最終帶來線上線下銷售都得利的大團圓結局。

但對於大結局的劇情,吳波並不願意補充細節。比如,美加樂要求多品類小批量定製化生產,問題是合適的工廠在哪裡?就筆者所知,廣州一間年營業額數千萬元的工廠接受幾百件女士用包的訂單已屬勉強,更不會全心全意滿足其個性化的要求,而且無法保證質量。吳波的回答是,能滿足他要求的工廠很多,而且2013年初創業以來,他已經看過工廠生產的產品,他滿意它們的質量。再比如,美加樂產品的線上線下的價格統一,並且相比其他品牌的同類產品會有競爭優勢,物流成本由誰承擔?吳波給了一個模糊的答案,或許由商家承擔,最終形成薄利多銷的局面。

吳波希望能收集用戶需求實現C2B的實現定製化生產,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其所表明的低庫存、低進貨預期,但信息整合收集的鏈條漫長到美加樂仍有數名買手入駐,暫且推行B2C式的定製化生產:買手挑選品類,零售商在此範圍內篩選消費者會喜歡的產品。美加樂目前員工數不足50,一半左右為工程師,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設計功能極為強大的多款APP:吳波 要靠APP來實現美加樂與加盟零售商的部分管理互動和溝通。

如此遙遠的夢想從何而來?合理的推測是,2012年夏天,吳波轉任拉手網董事長後反思了其在拉手的成敗得失,得出他要做小而美的公司的結論。美加樂是個暫時只會推出建材和服飾(女裝)品類產品的品牌公司。拉手是平台級公司,產品品類最好是無限多。美加樂是品牌公司(仍將有合作品牌,但是比例未知。若就此疑惑美加樂不也是平台公司,吳波將反問你,zara是渠道還是產品?),產品品類豐富但是有限,不需要投資人。員工數也不能多,不能像傳統電商企業一樣,由人在合作的供求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電商人員貪腐,加超鏈),而是得由工程師設計的軟件系統來主導。

美加樂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讓人模糊的地方,黑馬哥與另一名電商記者幾乎得就每一個細節問題反覆向吳求證,黑馬哥最後仍有頗多細處不得其解。吳則以商業機密等理由不願詳述。不過,吳波還是3年前初做拉手見媒體時樂呵呵的吳波。他現在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就是意識到這個產業鏈條得以成立的最大前提是,美加樂是服飾和建材領域的號召品牌。這顯然還不是現實。我們目前看到的動作是,吳波一天見4、5家媒體來密集宣傳他的美加樂。

但據i黑馬的瞭解,半年前的吳波可不像現在從容:

「我還是董事長。」

「我還想把拉手做好。」

「我沒有做別的事。」

2012年9月11日,北京一個小型投資圈聚會上,吳波與《創業家》記者「狹路相逢」。他神情緊張,匆忙說完上述三句話,然後立刻離開。

他可以迴避媒體,但拉手網的問題無法迴避。8月6日,網上爆出拉手網CEO吳波離職的消息。拉手網隨後否認該傳言,稱吳波仍然擔任董事長,將繼續全面負責公司戰略發展和業務創新。

此刻的吳波,心情想必十分複雜。拉手網曾是最被看好的團購網站,但美團網後來居上,現已排名獨立團購網站第一。今年4月,拉手網銷售額首次跌出前三名,為1.7億元,僅為第一名的一半。

吳波有「一日多團」等對行業產生重要影響的創舉,也有做線下體驗店、自建物流等盲目的創新。2010年年末,吳波認為2011年團購將進入淘汰賽。顯然,他希望通過砸錢來甩掉對手。

2011年春節剛過,Groupon高調宣佈進入中國。拉手網豪擲7000萬元發動了所謂的「LG(拉手和Groupon)大戰」,在多個城市投放公交車身廣告,並花費800萬元簽下天涯論壇一年的獨家團購廣告投放權。

拉手網的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認為,這麼做是為了搶佔先發優勢。他和吳波信奉一個共同觀點:「天下武功莫過快。」朱嘯虎對《創業家》說:「對於任何一個互聯網企業,短期內砸錢是很有必要的,你要衝出去並且建立競爭壁壘。在互聯網領域只有衝到前5名才有機會活下去。」

拉手網的快速崛起和兇猛燒錢,堪稱經典案例。拉手網在所有團購網站中第一個拿到天使投資、第一個實現全國100個城市同時上線、第一個超額花掉A輪融資。2011年3月23日,拉手網完成C輪融資,以1年零5天時間將估值衝到11億美元,創造了一個中國版的「10億美金奇蹟」。

營收和用戶數瘋長的同時,拉手網的赤字也十分驚人,截至2011年6月30日,累計赤字為4.74億元。拉手網銷售額在2011年7月達到峰值後開始連續下降。2011年11月,拉手網估值為2.93億美元,相比峰值時的11億美元下滑70%。

吳波此時顧不了那麼多。2011年10月29日,拉手網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上市申請,計劃11月14日登陸納斯達克,但上市計劃由於舉報信的出現而夭折。今年6月20日,拉手網宣佈撤銷上市申請。

拉手網的噩夢從被舉報那一天開始,他們一面等待翻身時機,一面大舉收縮規模,員工從峰值時的6000餘人銳減到現在的2000餘人。去年和葛優簽了兩年的代言合同,包括和天涯的協議,今年都沒有再繼續執行。

現在回頭反思,朱嘯虎認為拉手網犯的錯誤是:職業經理人進入得太晚。「美團(引進職業經理人)就比拉手早了半年不到的時間,作用極其明顯,銷售管理提升很大。這種銷售是很成熟的一套系統方法,沒必要去交學費重新摸索。」

今年4月,傳聞資方派職業經理人周峰介入拉手內部管理,隨後升任COO,並在吳波辭去CEO一職後全面負責拉手運營工作。外界猜測吳波已被架空,朱嘯虎對此予以否認:「CEO是他主動不做了,但吳波有20%多的股票,怎麼可能走人,而且他有1:10的表決權。」

8月中旬,在北京五道口一間咖啡館裡,拉手網天使投資人、SK電訊(中國)創業投資基金投資副總裁簡江對《創業家》記者這樣評價吳波:「他身上集合了一個理想創業者的種種特質,豐富的創業和企業管理經驗、一個磨合得很好的團隊、做事有章法再加上對事業的熱情……如果不做團購,做其他的可能已經做成了。」

儘管吳波有眾多優點,但面對拉手網這樣一個失控的怪獸, 今年47歲的他顯得力不從心。拉手網一直被內部管理混亂、服務口碑差等質疑糾纏著。團購的業務流非常繁雜,必須依靠強大的IT系統才能規範化運營。據記者瞭解,拉手網一直沒有上線ERP系統,原因是對選擇什麼系統一直爭論不休,直到今年2月才和IBM簽訂購買協議。

創業有個「死亡谷」的說法:企業在小規模和大規模之間有一個很危險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企業一直在賠錢,既要把成本降下來,又要保證一定的營收規模,非常痛苦。拿電商來說,以毛利40%—50%計算,年營收三四億還能贏利,過了三四億就要虧損,到二十億才能再贏利。死亡谷必須一年之內通過,過不去就完蛋了。

朱嘯虎看得很清楚,「現在拼的就是執行力,每天把管理提升一點點,專心把毛利往上做,我們只關心一個月能賺多少錢,什麼時候能打平,什麼時候能贏利。」他坦言,「糯米、點評、QQ、拉手、美團五家生存幾率比較大,其他的如果今年不贏利就很危險了。」

曾經有人問吳波會不會賣拉手網?他答道:150億美元可以考慮,少了不夠給弟兄們分。2003年搜狐收購焦點房產網時,吳波手下有個做軟件的團隊被張朝陽拒絕了。吳波稱此次出山是為了做一個上市公司,給這幫兄弟們一個交代。

就在今年年初,吳波還安慰員工,稱外界的說法都是暫時的,他還能hold住,只是此時吳波頭頂的光環已經漸漸褪去。2011年年初,一位拉手網的員工在微博上表忠心:「好好拼一把,等到拉手上市那年再結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64

匯豐主席抱怨監管者:管的太多員工都嚇怕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883

匯豐集團主席範智廉(Douglas Flint)警告稱,因為害怕犯錯誤被懲罰,員工正變得過度厭惡風險,這是一種“日益壯大的危險”。該最新跡象表明,大銀行正對監管規定展開新的抵制。

範智廉表示:

一種可以察覺且日益加大的過度厭惡風險的情緒已經在我們的商業決策過程中蔓延。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因擔心事後可能會被批評以及認為有關方面對錯誤的零容忍態度,員工會選擇保護自己以免將來受公司譴責。

範的言論發表在匯豐不及預期的財報之後。匯豐昨日發布的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集團實現稅前利潤123億美元,同比下滑12%,不及市場預期。這是自2009年以來匯豐控股盈利首次出現下滑。

自金融危機以來,監管者對銀行的高風險業務采取了更加嚴厲的態度。盡管範的言論反映出銀行業對於更加嚴格的監管規定對業績表現的影響普遍感到擔憂,但是資深銀行家在公開場合談論這個問題的情形卻並不常見。因為大多少銀行家都擔心這樣做會惹惱監管者。

而且,即使有銀行家公開批評監管環境,也是收效甚微。2011年,巴克萊前首席執行官Bob Diamond就曾跟一位英國議會委員會的委員說,“反省和道歉”的時間已經過了。誰知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因為巴克萊操縱Libor的醜聞下臺了。

範智廉還舉了幾個例子表明,監管讓業務難以開展。例如,因為存在遭不當銷售指控的風險,理財產品缺乏創新;由於需要進行盡職調查,不得不推遲發放給商業客戶的貸款。

盡管他承認監管者關註銀行行為和金融犯罪“顯然是對過去(銀行業)的不足之處的正確回應”,但他還補充道,來自監管者的要求令匯豐銀行的“關鍵職能部門變得越來越疲憊”。他認為,“這凸顯了將監管改革議程在近期敲定的重要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19

偷怕了!殼牌50億美元出售尼日利亞油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171

歐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公司皇家荷蘭殼牌公司出售價值50億美元的尼日利亞石油資產。其中還包括一根頻頻遭搶劫的輸油管道,頻次之高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那是長為60英里的Nembe Creek Trunk Line輸油管線。當這段輸油管道不泄露或者不被關閉的時候,它向停泊在尼日利亞海岸地區Bonny港口的油輪輸送原油,每天承載著15萬桶原油的輸送任務。

英國《金融時報》稱,Nembe Creek Trunk Line將與四個陸上油田一同被出售,這些油田將跟隨其他一些大型石油公司被剝離出去。

Nembe Creek Trunk Line經常出現漏油事故,這與當地一個名為“bunkering”的行為密切相關。這種行為是指有組織的犯罪集團打穿輸油管道,從中竊取原油並拿去出售。殼牌石油曾表示,公司因此遭遇巨大損失,平均為每日6萬桶原油。

2012年,殼牌公司稱已經修複了Nembe Creek Trunk Line管線的157處漏油點,但仍然有90處破洞還沒有完成修複工作。2013年3月,該公司宣布Bonny輕質原油裝船出口遭遇不可抗力,因Nembe輸油管線遭遇史無前例的原油盜竊:一夥財力雄厚並具有高度組織性的犯罪集團不但蓄意破壞管道竊取原油,還利用權貴、腐敗和暴力保護自己的利益。

不僅是Nembe Creek Trunk Line,殼牌公司在該國尼日爾河三角洲(Niger Delta)地區的其他輸油管線也遭受過此類襲擊。長達36英里的Trans Niger輸油管線去年因犯罪集團實施爆炸而被迫關閉。這條管道日均輸油量達15萬桶。

那麽,這些被偷竊、或者說搶劫的原油是如何卸載的呢?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數以萬桶計的原油被轉運到加納出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26

美元太強 美股為什麽該怕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050

強勢美元給美國企業三大威脅:增加企業海外業務成本,侵蝕美國以外銷售收入,打壓國際需求。巴克萊指出,盡管歷史上標普500與美元不太相關,但預計三季度企業營收受較大影響,利潤或不及預期,且在利潤已下調情況下。周一,美股財報將至,美股走低。

美元漲勢洶洶,自6月底起飆升了8%,連續12周上漲。極少數分析師認為美元漲到頭了,因為美國經濟比其他國家特別是歐洲更加強勁。

對於標普500指數中的公司而言,強勢美元對企業利潤構成巨大威脅,它們中大多是跨國公司,接近一半收入來自國際市場。強勢美元讓海外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更為昂貴。例如:

福特汽車最新預測俄羅斯和南美銷量急劇下滑,福特削減了公司今年稅前利潤預測。上周福特汽車股價大跌10.7%。

路透社各行業板塊中,科技板塊海外銷售占比最大,可達到57%。

目前,投資者已經預計強勢美元對企業三季度財報有負面影響。據路透社調查,市場預計三季度標普500的盈利增長為6.4%,較兩個月前預計的11%大幅下滑,其中跨國業務占比大的企業降幅大。

未來四季度和2015年企業盈利還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確定性,不過目前投資者還沒考慮這部分可能。例如,當前市場對四季度盈利增長預期僅從三個月前的12%下降到11.1%;2015年盈利增長預期從三個月前的12.4%下降到11.5%。

據路透社,瑞穗證券首席投資策略師Carmine Grigoli表示:

預計未來公布財報時,一些企業盈利不及預期,因為他們海外業務利潤不佳,特別是歐洲部分。歐洲業務是跨國企業利潤的重要驅動因素。

巴克萊分析師表示:

歷史上標普500與美元並不太相關(除某些行業外),如下圖:

usdsp500

不過,預計強勢強勢美元對三季度企業營收有影響,導致Q3利潤不及預期,而且是在利潤已經下調的情況下。巴克萊認為強勢美元應值得警惕,因為這表明全球經濟增速不佳。巴克萊重申預測年末標普500達到1975點。transitioneffect

當前美股市盈率處於較高位置,據湯森路透數據,未來市盈率為15,歷史平均水平為14.9。如果標普500企業利潤受挫,美股或有下行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61

【專欄】90後讓我們怕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3/148124.html

i黑馬註:近日,關於90後CEO成功事跡的報道引起了國民的極大關註。一時之間,90後給我們的印象,變為了創業先鋒、中流砥柱甚至是IT業的未來。似乎短短幾天,90後已經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而為IT產業奮鬥多年苦苦等待機會的80後卻隨之老去,成為失敗者然後被遺忘。然而,90後個別人的成功並不能代表一個時代的成功,80後前僕後繼的失敗者也並不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lanwa


近日,很多關於90後CEO成功事跡的報道引起了國民的極大關註。一時之間,90後給我們的印象,從腦殘、啃老、頹廢突然轉變為了創業先鋒、中流砥柱甚至是IT業的未來。類似“拿出一億元獎勵員工”“成為第二個馬雲”等等的言辭不絕於耳,似乎短短幾天的時間里,90後已經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而為IT產業奮鬥多年苦苦等待機會的80後卻隨之老去,成為失敗者然後被遺忘。


對於90後來說,類似的事跡無疑是一次非比尋常的鼓舞,讓他們能夠以最好的狀態迎接更多的挑戰。然而對於太多的80後創業者來說,這更是太過殘酷的事實。在經歷了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一步步前行一點點摸索,一滴滴汗水一天天拼搏以後,難道,80後註定了好像他人說的那樣“生不逢時”,只能為別人送去喝彩作嫁衣裳,然後轉身退去嗎?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太過悲觀。至少,90後個別人的成功並不能代表一個時代的成功,80後前僕後繼的失敗者也並不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90後的成功,絕對不會意味著80後的就此老去。

引起這一話題的是央視節目上超級課程代表的創始人余佳文先生,節目上,一個自信、個性、成功的年輕人形象深入人心。他語出驚人,思維敏捷,一經登場便成為了全民話題,更是不少年輕創業者崇拜追逐的對象。而在這之後不久,更多的關於90後CEO的成功事跡也被媒體競相報道,大肆渲染,甚至出現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片面現象。然而,在經歷了互聯網時代一次次的重大革新浪潮以後,我們必須客觀的對成功與失敗重新定義。太多時候,繁華背後卻是一片狼藉,防線後面不過是一座沙城,微笑以後更多的還是愁容與心酸。

以我個人舉例。2005年,我19歲,很幸運的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成為村子里最有錢的年輕人。那時候,我覺得自己是成功的。等到2007年,我讓這100萬翻到了500萬,不僅擁有了大部分年輕人一直夢想著的車子、房子、票子,而且成為了我們當地的青年企業家代表,多次受到電視臺和政府表彰。那時候,隨處可見的都是各種稱許誇贊與羨慕的眼光,類似青年才俊、優秀青年的美名也都一一落在我的身上。我覺得自己就是人生的贏家,21歲就擁有了太多普通人一輩子都求不到的東西。2010年,我的總資產達到了6500萬,那個時候,我已經變得不把任何人的褒貶之詞放在心上。我總是想,既然做什麽都那麽順利,而且不管在社會上還是家族中,我都屬於最優秀的那一部分人,擁有各種身份的朋友,出入的各個場合全都是VIP,那麽,我又為什麽總要想著把危機感抗在肩頭呢?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這是許多有錢人過活的日子,我也有過這種誇張的生活。在周圍的贊許聲中,我開始覺得所謂的生意其實就是那麽簡單,所謂的賺錢也沒有什麽難處。就這樣,在周圍無休止的贊許聲中,我開始沈浸在自己所謂的成功中,不願意再去思考一切可能發生的危險。

有句話說的特別好,“上帝欲使其滅亡,必使其先瘋狂”。

2011年,由於種種原因,我的生意全線崩潰,短短一年時間里,我不僅賠光了所有的資產,而且負債千萬!那一年我26歲,獨自承擔著這所謂的人生中的大起大落。5年的時間,我從一個農村的窮小子變成了千萬富翁,過上了許多人這輩子都不敢奢望的生活。而僅僅1年的時間,我又從一個備受贊許的千萬富翁變成了地地道道的千萬負翁。我經歷過不少90後CEO少年成名之後的滿城贊許與鮮花掌聲,也飽受過老一輩商人慘痛失敗後的悲傷落寞。直到後來,我重新振作,一步步走出來的時候,才終於發覺,曾經的這個從平淡到成功,從成功到失敗,從失敗到奮進的過程才是我最珍貴的收獲。相對於金錢、名利、地位來說,能夠在成功或失敗以後始終保持著一顆清醒的頭腦尤為重要,平凡但不平淡,樂觀但不狂傲,失敗但不失落。

仔細想想,成功的人有很多種,有像前輩宗慶後一樣創業多年最後苦盡甘來收獲成果的,也有像80後CEO陳歐短短4年時間就上市的,更有90後余佳文這樣突然之間嶄露頭角的,而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這些年來在經歷不少起起落落之後總結出的一點經驗,希望以我的親身經歷為正在工作的、還未工作的、創業中的、正在準備創業的朋友提供些許的幫助。

首先,腳下的路還是需要我們踏踏實實的走,任何長久的成功都要建立在豐富的經驗與應對萬變的能力上。

有些時候,偶爾的機會的確可以讓你在短短數日登上高峰,但是只有不懈堅持才能穩固,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贏家。

這些年來,每當提到90後,我們總會很自然的與80後做對比,似乎這兩個年齡段的人們,註定了一出生就要拼個你死我活,更是難為朋友難為敵。而這一次90後的個別所謂成功案例,無疑讓許多人理所當然一般的想到,80後是不是就此要被時代所遺忘?苦心經營多年的自己深愛著的事業是不是就此將要終結?又有多少80後的創業者感覺到前途渺茫打算另辟蹊徑?其實,在這個時代,這樣的想法只是一個必然,但卻不夠成熟。至少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說,沈澱往往比偶然更重要。

90後的創業者大都專註於自己的喜好,為夢想而奮鬥。在這樣的青春信仰影響下,獲得偶爾的成功與一定的成績是完全可能或者是必然的。然而,90後創業者由於年齡的局限與所處環境的影響,相對的人生閱歷與面對成功失敗的經驗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就註定了,有太多的90後創業者對於漫長的創業之路還沒有一個相對完善的總體規劃與成熟想法。而身為80後的創業者,我們經歷了最難就業季、最難戀愛季、最難買房季、最難生存季等等一切命運附加給我們的最艱難的時代,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更明白自己得到的與失去的,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責任與創業的艱辛。我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有著堅實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有著更為準確的分析能力與決策能力。我們經歷過畢業求職,早八晚五的職場生涯;經歷過徹夜不眠,趕工方案的疲憊歲月;經歷過東奔西走,排隊搶票只為過年回趟老家的艱辛日子……相對而言,80後的創業者更懂得什麽是珍惜,什麽是自信,什麽是承諾;還有我們為什麽要珍惜?我們憑什麽要自信!面對媒體的時候,我們為什麽不會隨便作出震驚世人的承諾?

其次,媒體的目的更多是博得眼球,並不會全心全意的為創業者提供所謂的成功案例與經驗交流。

面對90後個別人士的突然崛起,很多人受到媒體各種影響,一時間亂了陣腳,把原本制定好的規劃徹底打翻,似乎準備孤註一擲。其實大可不必,創業是一個從一無所有到逐步完善的艱辛歷程,偶然的成績也並不能代表最終的勝利。切忌不可以因為媒體的大肆吹捧而懷疑自己與夥伴多年來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沈著冷靜、腳踏實地往往是成就一個成功企業的最重要因素,對於承諾,我們更要理性。

最後,成功不在乎早與晚,而在乎能否有一個讓自己讓身邊的人都滿意的結果。

歷史上太多的經驗教訓告誡我們,今天就只能代表今天,至於明天到底會怎麽樣,誰也不知道。而沒有兌現的承諾,就好比一個空頭支票,根本不能作為一個衡量成功的標準,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互聯網行業的未來,始終是屬於踏實的創業者,而不是媒體時代的弄潮兒。能夠最終幫你登上頂峰的,也並不是大多數人所期盼的偶然與機遇,,鮮花與掌聲,而是我們心中的那股堅定信念與不懈的鬥誌。為了達成我們最初的理想,所有80後的創業者,更應該堅定信念,互助互利,繼續拼搏!未來,一定屬於我們!

蘿蔔遊戲 葉飛微信:mkipo99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lanwa

連英國的《經濟學人》也開始談科技泡沫了 你怕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0/148492.html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印刷版刊文稱,雖然一個新的科技泡沫似乎正在被漸漸吹大,但即使這個泡沫最終破滅,造成的破壞也將遠小於2000年的.com泡沫。

\以下為文章全文:

如果時光倒流回15年前的12月,距離.com泡沫破裂還有幾周之遙。經歷過那場災難的行業老兵或許已經發現,此時此刻的很多場景與當年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銀行家和律師被擠出舊金山市中心,所有8層以上的高樓幾乎都被科技公司占據。

2013年,約有五分之一的美國頂尖商學院MBA加盟科技公司,兩倍於常年受人垂涎的投行。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警告社交媒體的價值被高估——但這份論調卻幾乎無人關註,她的前輩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曾在1999年有過同樣的遭遇。

優秀的公司治理再次變得不受重視。盡管采用了拜占庭式的法律結構,但今年9月在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股價還是累計上漲了58%。Uber等創業公司的高管也紛紛展現出無比的傲慢。

然而,按照.com時期的財務指標來看,現在的情況似乎還算不上泡沫。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動態市盈率僅為23倍,遠低於2000年的100多倍。那一年,投資雜誌《巴倫周刊》發表的分析顯示,51家上市科技公司將在一年內燒光現金。今年12月6日,《巴倫周刊》又進行了相同的調查,但卻只發現了5家現金吃緊的上市科技公司。
 

大型企業爭相燒錢

與之前不同的是,當今的科技行業財務行為幾乎隱匿於公眾視野之外,主要以兩種形式體現:其中一類發生在亞馬遜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內部,他們都在倉庫、辦公室、人員、設備上花費巨資,並對其他公司展開大手筆的收購;私有市場異常火爆,風險投資和各種機構都在爭相買入年輕科技公司的股權。

這股花錢熱潮最先由大型上市科技公司發起。Facebook就是一大例證,該公司今年10月表示,其2015年的運營成本將增長55%至75%,遠高於銷售額增長預期。忘掉那些囊中羞澀的創業者所經營的小公司吧,當今的矽谷標誌性企業都已經躋身全球最豪爽的投資者之列。蘋果、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Twitter過去12個月的投資總額高達660億美元。這一數字包含了資本開支、研發費用、固定資產投入和收購成本。

這一數字達到2009年的8倍,甚至是風險投資行業總投資額的兩倍。如果不包含蘋果在內,這些投資幾乎與這些公司產生的現金流相當。總體來看,這5家科技公司目前的投資額超過世界上的任何一家企業,甚至包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中國石油和埃克森美孚這樣的能源巨頭——他們每年的投資額約為400億至500億美元。這5家公司合計擁有600億美元的資產和設備,幾乎與通用電氣相當。但他們的員工總數才略高於30萬人。谷歌表示,該公司將努力“站在投資前沿”。

這些大公司還在通過投機性的下註增加新產品,並確保自己能夠適應科技變化趨勢。亞馬遜就在大舉投資內容,最近還收購了流媒體視頻公司Twitch。谷歌也在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和家用恒溫器領域布局。Facebook收購了虛擬現實眼罩開發商Oculus VR。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這筆投資短期內不會收到回報:“這需要等待數年。”

這些錢花到實處的概率有多大?蘋果仍然利潤豐厚,其他公司則喜憂參半。在計入股票期權成本後,谷歌的資本回報已經減半至20%左右。亞馬遜從未產生過太多現金。長期前景似乎不妙。沒有幾家公司知道如何在一夜之間為數百億美元的開支建立配套的指導框架。

當諾基亞、雅虎和微軟在相關領域展開大筆收購時,這些昔日巨頭通常表現不佳。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至今仍由強大的管理者主導,所以他們在開支方面不會碰到多少明顯的障礙。當今科技行業的這5大明星企業都擁有大筆現金,而且很多錢都存在海外,如果要匯回美國,就難免被征收重稅。這也為他們提供了額外的花錢動力。
 

私有市場異常繁榮

科技行業的第二大泡沫來源是私有市場。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Uber,這家成立僅5年的公司在12月4日以40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近12億美元。中國搜索巨頭百度也將入股Uber。根據市場研究公司VentureSource的統計,在風險投資支持的美國創業公司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達到48家,而.com泡沫高峰期僅為10家。今年10月,一家名為Slack的軟件公司估值達到了11億美元,而彼時距離其創辦才剛剛過去1年。2014年似乎是2000年以來風險投資額最高的年份。

其中的部分資金其實是從股市“抽血”而來。很多創業者都希望盡可能推遲繁瑣的IPO,而他們現在有了更多的籌資手段,還能用有價證券為員工提供獎勵。除了風險投資基金外,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也開始購入私有科技公司的股權。與2000年不同,他們如今投資的公司已經頗具規模。例如,Uber 2015年的毛營收有望達到100億美元,他們將從中抽取約20%的傭金。

但由於“僧多粥少”,很多風投大亨還是擔心科技公司的估值出現泡沫。其中最著名的是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他認為當今的科技投資“有些過熱”,希望嚴格投資紀律。銀行家也警告稱,一些成功的基金最近在某些退出交易中獲得的豐厚收益,使得很多人開始冒險下註。最近上市後實現大漲的科技公司包括P2P網貸平臺Lending Club,以及大數據公司New Relic和Horonworks。

如果能在今後幾年保持高速增長,大型上市科技公司和年輕私有科技公司的估值將得到支撐——現在看來,他們的增長的確沒有明顯放緩的跡象。然而,倘若這些公司的增速放緩,當前的投資熱潮似乎會成為相關企業和投資者犯下的嚴重錯誤。

但對社會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值得恐懼的。1999年至2000年,創業公司和科技巨頭都在創造就業並投資新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希望推動長期經濟增長。但這一次,科技市場的下跌不太可能產生廣泛影響,因為它主要集中於私有市場,以及少數幾家現金充裕的大型企業。矽谷仍然充滿了虛榮、泡沫、天才,而且仍會采取一些過於極端的方式。但當它再度崩盤時,給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將遠不及以往。(鼎宏)


連英國的《經濟學人》也開始談科技泡沫了 你怕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0/148492.html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印刷版刊文稱,雖然一個新的科技泡沫似乎正在被漸漸吹大,但即使這個泡沫最終破滅,造成的破壞也將遠小於2000年的.com泡沫。

\以下為文章全文:

如果時光倒流回15年前的12月,距離.com泡沫破裂還有幾周之遙。經歷過那場災難的行業老兵或許已經發現,此時此刻的很多場景與當年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銀行家和律師被擠出舊金山市中心,所有8層以上的高樓幾乎都被科技公司占據。

2013年,約有五分之一的美國頂尖商學院MBA加盟科技公司,兩倍於常年受人垂涎的投行。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警告社交媒體的價值被高估——但這份論調卻幾乎無人關註,她的前輩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曾在1999年有過同樣的遭遇。

優秀的公司治理再次變得不受重視。盡管采用了拜占庭式的法律結構,但今年9月在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股價還是累計上漲了58%。Uber等創業公司的高管也紛紛展現出無比的傲慢。

然而,按照.com時期的財務指標來看,現在的情況似乎還算不上泡沫。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動態市盈率僅為23倍,遠低於2000年的100多倍。那一年,投資雜誌《巴倫周刊》發表的分析顯示,51家上市科技公司將在一年內燒光現金。今年12月6日,《巴倫周刊》又進行了相同的調查,但卻只發現了5家現金吃緊的上市科技公司。
 

大型企業爭相燒錢

與之前不同的是,當今的科技行業財務行為幾乎隱匿於公眾視野之外,主要以兩種形式體現:其中一類發生在亞馬遜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內部,他們都在倉庫、辦公室、人員、設備上花費巨資,並對其他公司展開大手筆的收購;私有市場異常火爆,風險投資和各種機構都在爭相買入年輕科技公司的股權。

這股花錢熱潮最先由大型上市科技公司發起。Facebook就是一大例證,該公司今年10月表示,其2015年的運營成本將增長55%至75%,遠高於銷售額增長預期。忘掉那些囊中羞澀的創業者所經營的小公司吧,當今的矽谷標誌性企業都已經躋身全球最豪爽的投資者之列。蘋果、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Twitter過去12個月的投資總額高達660億美元。這一數字包含了資本開支、研發費用、固定資產投入和收購成本。

這一數字達到2009年的8倍,甚至是風險投資行業總投資額的兩倍。如果不包含蘋果在內,這些投資幾乎與這些公司產生的現金流相當。總體來看,這5家科技公司目前的投資額超過世界上的任何一家企業,甚至包括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中國石油和埃克森美孚這樣的能源巨頭——他們每年的投資額約為400億至500億美元。這5家公司合計擁有600億美元的資產和設備,幾乎與通用電氣相當。但他們的員工總數才略高於30萬人。谷歌表示,該公司將努力“站在投資前沿”。

這些大公司還在通過投機性的下註增加新產品,並確保自己能夠適應科技變化趨勢。亞馬遜就在大舉投資內容,最近還收購了流媒體視頻公司Twitch。谷歌也在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和家用恒溫器領域布局。Facebook收購了虛擬現實眼罩開發商Oculus VR。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這筆投資短期內不會收到回報:“這需要等待數年。”

這些錢花到實處的概率有多大?蘋果仍然利潤豐厚,其他公司則喜憂參半。在計入股票期權成本後,谷歌的資本回報已經減半至20%左右。亞馬遜從未產生過太多現金。長期前景似乎不妙。沒有幾家公司知道如何在一夜之間為數百億美元的開支建立配套的指導框架。

當諾基亞、雅虎和微軟在相關領域展開大筆收購時,這些昔日巨頭通常表現不佳。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至今仍由強大的管理者主導,所以他們在開支方面不會碰到多少明顯的障礙。當今科技行業的這5大明星企業都擁有大筆現金,而且很多錢都存在海外,如果要匯回美國,就難免被征收重稅。這也為他們提供了額外的花錢動力。
 

私有市場異常繁榮

科技行業的第二大泡沫來源是私有市場。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Uber,這家成立僅5年的公司在12月4日以40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近12億美元。中國搜索巨頭百度也將入股Uber。根據市場研究公司VentureSource的統計,在風險投資支持的美國創業公司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達到48家,而.com泡沫高峰期僅為10家。今年10月,一家名為Slack的軟件公司估值達到了11億美元,而彼時距離其創辦才剛剛過去1年。2014年似乎是2000年以來風險投資額最高的年份。

其中的部分資金其實是從股市“抽血”而來。很多創業者都希望盡可能推遲繁瑣的IPO,而他們現在有了更多的籌資手段,還能用有價證券為員工提供獎勵。除了風險投資基金外,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也開始購入私有科技公司的股權。與2000年不同,他們如今投資的公司已經頗具規模。例如,Uber 2015年的毛營收有望達到100億美元,他們將從中抽取約20%的傭金。

但由於“僧多粥少”,很多風投大亨還是擔心科技公司的估值出現泡沫。其中最著名的是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他認為當今的科技投資“有些過熱”,希望嚴格投資紀律。銀行家也警告稱,一些成功的基金最近在某些退出交易中獲得的豐厚收益,使得很多人開始冒險下註。最近上市後實現大漲的科技公司包括P2P網貸平臺Lending Club,以及大數據公司New Relic和Horonworks。

如果能在今後幾年保持高速增長,大型上市科技公司和年輕私有科技公司的估值將得到支撐——現在看來,他們的增長的確沒有明顯放緩的跡象。然而,倘若這些公司的增速放緩,當前的投資熱潮似乎會成為相關企業和投資者犯下的嚴重錯誤。

但對社會來說,似乎並沒有什麽值得恐懼的。1999年至2000年,創業公司和科技巨頭都在創造就業並投資新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希望推動長期經濟增長。但這一次,科技市場的下跌不太可能產生廣泛影響,因為它主要集中於私有市場,以及少數幾家現金充裕的大型企業。矽谷仍然充滿了虛榮、泡沫、天才,而且仍會采取一些過於極端的方式。但當它再度崩盤時,給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將遠不及以往。(鼎宏)


跌怕了?華爾街給你“新興市場”最新攻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25

去年新興市場多種資產普遍下挫:股市連續第二年跌幅高達5%;貨幣對美元匯率創十二年新低,這類市場國家的借款成本超過美國基準國債。

但投資者也不必那麽悲觀,一些華爾街投行建議可以選擇以下新興市場的投資,其中有些是利用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疲弱的機會獲利,有些選擇持有的資產來自少數經濟前景向好的國家地區。彭博總結如下:

   · 投資巴西利率互換、拋售巴西股票

瑞銀認為,2017年到期的巴西利率互換合約收益率高達12.6%,可巴西經濟增長疲弱,這樣的收益率顯得太高。上月瑞銀分析師預計,巴西決策者不會像市場收益率體現的那樣加息。他們建議大量持有這類利率互換,同時拋售因經濟不景氣而將持續下跌的巴西股票。

巴西,股市

   · 買入中國臺灣、土耳其和印度股票

上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高盛報告預計,今年石油市場會繼續大起大落,市場可能在找新的平衡點過程中繼續下行,伊朗等新興市場石油出口國面對的挑戰最大,印度等新興市場石油進口國是最大受益者。

高盛分析師認為,中國臺灣、土耳其和印度的股市並未充分體現國際油價大跌帶來的收益。去年11月他們預計,今年這三個市場的平均回報率將高達15%。上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高盛的今年八大推薦交易之一就是:做多新興市場原油進口國家地區——中國臺灣、土耳其和印度的股票。

印度,股市

   · 買入印度債券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預計,在印度總理莫迪出臺的提振經濟措施幫助下,投資印度債券今年還會得到回報。去年以美元計價估算,印度債券的回報率達14%。

   · 做空南非蘭特和匈牙利福林兌美元

高盛分析師認為,美元走強的環境下,南非蘭特和匈牙利福林的匯率特別不堪一擊。南非經常項目逆差高達780億美元,匈牙利政府要依靠福林貶值避免國內陷入通縮。上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高盛的今年八大推薦交易之一就是:做多美元兌這兩國的貨幣。在前年高盛推薦的六大去年頂級交易之中,有五種交易策略去年都已獲利。

南非蘭特,美元

   · 做多印尼盾、印度盧比和巴西雷亞爾兌歐元

巴克萊分析師預計,今年利用歐元借款投資印尼、印度和巴西三國的資產將收獲良多。上月巴克萊報告認為,歐洲央行將加大貨幣寬松的力度,歐元對上述三國貨幣的匯率將擴大跌幅。所以,押註這三國貨幣對歐元匯率的上漲將獲利。

歐元,印度盧比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全球央行重回“降息俱樂部” 你怕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24

20140828currency war

本文作者系浦發銀行金融市場部彭松、曹陽,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在1月22日歐洲央行采取1萬億QE前後,諸如瑞士、丹麥、加拿大等不少央行紛紛降息應對,那麽這些國家降息的原因和市場影響如何?這是本文我們探討的問題。

為何更多的國家選擇降息?

繼1月15日瑞士央行將銀行間Libor目標利率下調至-0.75%後,丹麥央行在19和22日連續將存款利率從-0.05%下調至-0.35%,此後土耳其、加拿大央行也下調利率。我們理解各國央行下調利率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首先,油價大幅回落降低了各國通脹壓力。自2014年3季度末國際油價從94.5美元大幅回落到至47美元,跌幅達到50%。油價下跌對各國、尤其是原油進口國有“減稅”作用,從花旗通脹意外指數來看,G10、新興市場的該指數分別回落至-12.3和-14.7,這為各國降息提供了空間。

其次,各國需要平衡利率、匯率政策,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2015年初IMF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相比2014年的3.8%下調至3.5%,顯示各國經濟下行風險依然較多,這需要較低的利率促進國內增長。降息可以緩解匯率高估壓力,也增加國內政策的靈活性。我們認為這一點對於加拿大最為重要。加拿大是G7國家中最大的原油出口國,原油出口占比達到18%,油價下跌和匯率高估均不利於出口,並拉低經濟增長。一方面,我們測算油價每下跌1%對應GDP下滑0.0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僅就貿易余額來看,由於加元對美元升值有限,但新興市場貨幣、歐元對美元大幅貶值,我們發現加拿大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幅收窄至32億加元,對中國貿易逆差擴大至145億加元。因此加拿大需要低息、弱匯率的組合來拉動經濟。

最後,資金跨境流動的外溢性也是各國央行關註的焦點,這在歐元區尤其如此。2008年以後歐元區內存款下滑是趨勢性的,整體歐元區存款增速從11.7%大幅下降至2014年11月的1.2%。

從資金流向來看,大致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希臘、西班牙等歐洲邊緣國家銀行業風險增加,2008年至2012年7月間存款從邊緣國家轉至核心國家,如德國存款增速從2010年3月的0.2%增加到2012年7月的4.2%,同期西班牙存款增速從13%下滑至-11.1%;第二階段隨2011年10月後歐洲央行不斷降低存款利率,並在2014年6月起開始實現負利率政策,存款加速流出歐元區,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也偏向區外國家。

從數據來看,歐元區外的國家貸款占比在2014年10月達到26.7%,相比2012年7月采取零利率之初增加了1.36個百分點,西班牙的貸款下降最為明顯,其占歐元區總貸款占比從17.5%下降至14%,這意味著示歐洲央行的寬松政策對區內信貸條件改善有限。

但是歐洲央行這些諸如LTRO、QE的寬松政策釋放流動性通過跨境資本流動給非歐元區國家造成很大壓力,如歐元貶值造成各國匯率高估、高息國家存款增長過快,信貸條件較寬松增加資產價格泡沫風險。我們以瑞士、丹麥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瑞士央行和丹麥央行的情況

從瑞士來看,迫使瑞士央行(SNB)進行降息和升值的原因在以下幾點:

其一,為維持與歐元高估的匯率,瑞士央行需要回收外幣,增加外儲累積,截止2014年3季度瑞士央行的歐元儲備價值高達4710億瑞士法郎,占比達45%。2014年下半年起,歐元持續貶值了20%,外儲持續縮水增加SNB實行盯住匯率壓力;

其二,由於瑞士國內利率相對較高,歐元區資金流入使得信貸條件寬松,並推高房地產價格。相比2011年底,2014年9月瑞士房價上漲了9.2%。為了對沖外部資金流入壓力,減緩外儲和資產價格壓力,瑞士央行被迫放棄與歐元的匯率下限並下調利率。

丹麥的情況也較為相近,其國內來自歐元區金融機構存款從2012年7月後持續下行,同期本國居民在非歐元區金融機構存款大幅增加,這迫使丹麥央行降息來進行平衡。

降息對於這些國家的經濟影響正面嗎?

各國降息後的經濟前景可能並不相同,我們相對看好加拿大、丹麥的經濟增長,但對於瑞士的增長前景看法謹慎。

從政策搭配來看,對於經濟走弱的經濟體,采用降息和促進匯率貶值的政策會有較好效果。加拿大3季度GDP環比折年增幅下滑至2.8%,相比2季度的3.6%回落明顯。我們認為加元兌美元貶值和降息均對經濟影響正面。從丹麥來看,2、3季度的單季GDP環比增速僅為0.1%和0.4%,因此寬松的政策對提振丹麥經濟也是必要的。

但我們認為降息可能增加瑞士經濟過熱風險和資產價格泡沫壓力。一方面,瑞士經濟在2、3季度有所加速,從0.3%增加至0.6%;另一方面,在2009年後,低利率使抵押貸款存量增長了25%,高貸款收入比增加地產泡沫風險,因此負利率可能未必是好的政策組合。同時,由於瑞士法郎升值在外匯市場造成了“黑天鵝事件”,這使瑞士央行信譽可能受損,並在較長時間影響投資者對於瑞士金融市場的信心。

對於金融市場影響又如何?

各國央行降息將使全球流動性得到提振,由於歐元區外的國家降息減緩了歐元區內銀行存款流失壓力,加上歐洲央行1萬億的資產購買計劃,我們最為看好歐洲金融股表現。此外政策組合對於經濟提振較多的加拿大,其標普/TSX指數也有望上行。瑞士股票市場表現可能差強人意,因政策組合對經濟改善幫助有限,且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仍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大佬也玩怕了 Dan Loeb減持應對市場大幅波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92

Dan Loeb

美國對沖基金大佬也玩怕了。

對沖基金Third Point創始人Dan Loeb周一在致投資者的信中表示,由於市場波動變大,公司已經縮減持倉。

Loeb稱,進入今年以來的25個交易日中,已經有22個交易日的單日漲跌幅超過1%,2015年市場震蕩還會加劇。

這家管理著13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去年業績平平。

Loeb在信中坦言,他領導的旗艦基金Third Point Offshore去年收益率為5.7%,旗下另一個基金Ultra Fund收益率為6.8%:

當去年波動加大的時候,因為我們過於自信,我們凈暴露(Net Exposure)太高,時間太長。結果,在去年五次大幅下跌時,我們蒙受損失,還錯失了低價買入股票的時機。

凈暴露是指凈多頭占總投資的百分比減去凈空頭占總投資的百分比,凈暴露高表明基金經理非常看多市場。顯然,Third Point去年判斷失誤。

Loeb把目前的市場稱為“鬼屋”,還在信中列出令市場不安的幾大因素:

1. 盡管油價下跌,全球經濟增長仍然乏力。

2. 瑞郎與歐元脫鉤,一夜暴漲15%。

3. 從日本到歐洲的貨幣貶值,使美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承壓。

4. 美聯儲加息時間難以預計。

5. 歐洲崛起的平民主義和反緊縮左翼令市場對所謂的“聯盟”喪失信心。

6.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7. 中東局勢混亂。

8. 美國在國際舞臺上顯示出缺乏領導力,不願為在海外推行民主做出決定性行動。

Third Point曾在2012年抄底希臘主權債,獲利近5億美元。Loeb表示,希臘如果不能與債權人達成共識,國內流動性將在下個月初承受巨大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