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德国柏林电子展中企遭查抄 众多厂商联名抗议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903/1818526876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2

德國雷曼票據 左丁山

2008-10-20  AppleDaily

陶 傑寫外國先例,十分幽默。香港人甚為崇洋,講經濟文化、政治、建築等等,總以外國先例為大道理,政府亦一樣,講乜都話外國係咁咁,例如環保、碳排放。特區 政府只有一件事不敢引用外國先例,就係民主選舉及取消功能組別。金融方面,最近又有人指責香港證監會仍然准許沽空,大大聲話歐美都禁止沽空咯,點解香港唔 禁止?當然亦有雷曼迷債,口口聲聲話外國禁售予散戶,香港唔禁,就係任志剛監管不力。

十月十六日嘅《國際先驅論壇報》第十一頁有篇報導,成日引外國先例嘅 崇洋人士不妨睇真吓。據報導,德國亦有雷曼風波,雷曼在九月十五日宣佈破產後,德國散戶投資者,其中好多係退休人士,發覺佢哋買入咗一間公司發行嘅 Zertifikate即係英文certificate(證書、票據),法律上屬於bearer bond(不記名債券)類,呢批票據係由雷曼兄弟擔保嘅,雷曼執咗,無人認頭,估計六萬名德國散戶中招,五億歐元(約五十餘億港元)就咁蒸發咗。

德國市場 上,類似票據充斥,共有三十四萬種,發行量高達一千三百億歐元,全世界最多最大。德國人一向性格保守,唔鍾意冒險,所以德國啲街坊儲蓄銀行以「低風險,高 利息」包裝嚟努力推銷不同種類票據,買中雷曼票據嘅就最唔好彩,有好多雷曼苦主就係聽銀行職員講而買入嘅,情況與香港非常相似。實質上,德國市場流行嘅票 據完全係衍生工具結構性產品,甚為複雜,但過往投資者收息收得高興,無人理會,呢次雷曼破產嘞,德國散戶先至如夢初醒,睇真吓張cert原來係結構性產 品。

雷曼票據在德國市場佔好少份額啫,比例上微不足道,但都有六萬散戶損失五億歐元吖,點解唔見德國監管當局、德國財長、總理出嚟發話呢?德國國會議員又 唔指住德國央行行長嚟鬧呢?呢啲就係外國例子嘞!報導說德國散戶依法辦事,搵律師投訴/控告銷售銀行誤導,要求賠償,德國央行至今未曾要求銷售銀行回購雷 曼票據,因此例一開,一千三百億歐元票據如何處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

德國直擊 邢李㷧600億神話

2005-3-3  NM




思捷環球(ESPRIT)上週三 公布中期業績,純利高達十六億五千萬,勁升七成六,翌日ESPRIT股價在一日內急升十元,高見五十六元半,市值單日暴漲一百億元,達六百七十億元,較九 倉的市值還要高,ESPRIT風頭一時無兩。一直支持ESPRIT業績屢創神話的,是德國的服裝批發業務。本刊前往德國法蘭克福及漢堡兩地直擊,發現 ESPRIT在當地的批發業務,採用的並非什麼高超銷售模式,只是放在百貨公司內出售,但這個批發銷售模式就成為ESPRIT連年業績有雙位數增長的動力,為公司屢創神話。本地零售商I.T最懂得趁勢,揀正ESPRIT業績公布時招股,結果反應超乎想像,公開發售部分超額一千倍,凍結資金近六百億元,本週五掛牌。同樣娶明星為老婆的I.T主席沈嘉偉,由公屋⺕仔,進身為市值廿億元上市公司主席,上位之路與ESPRIT主席邢李㷧相似,然而I.T與ESPRIT兩公司經營手法實有天淵之別。上週三,ESPRIT的中期業績,令不少分析員拍案叫絕,美林還把目標價提高至每股六十九元。吳玉欽證券行分析員李啟宇說:「業績真係有啲驚訝,因為ESPRIT在德國批發成功的古仔,今日已不再新鮮,但公司又做到條數喎。」過去兩年,ESPRIT一直稱德國批發業務是公司成 功支柱,一如以往中期營業額中有一半來自德國。法蘭克福是德國的金融中心,位於法蘭克福金融區旁的Zeil大街,是當地的購物聖地。由於德國商店在星期日 關門,所以遊客及本地人都喜歡在星期六到Zeil大街購物。ESPRIT在法蘭克福共有十一個批發銷售點,其中四個便在Zeil大街。其中一個批發點 Appelrath & Cupper百貨公司視察,ESPRIT在地庫樓層, 與其他品牌女裝,包括MEXX、Street One、Tommy Hilfiger、FCUK及Calvin Klein等放在同一個位置出售,各品牌衣服就放在不同櫃位。一個大大的ESPRIT招牌掛在死角位,再走近細看,其實只有四個長衣架是屬於 ESPRIT,衣服合共不足一百件。

德國資料人口:8,250萬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04年:20,161億歐元 (A1.55%)03年:19,852億歐元(B0.01%)失業率(05年1月份):12.1%04年零售銷售總額增幅(不包括油站及汽車銷售 額):-1.6%成衣零售市場銷售總額(較上年升/跌):04年:248億歐元(B1.7%)03年:252億歐元(B5.3%)*據德國聯邦統計處的報 告顯示,自九五年開始,德國成衣零售市場銷售額便一直下跌。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

批發予百貨公司這裡的售貨員隸屬百貨公司, 負責管理全層的品牌,ESPRIT角落並沒有售貨員睇場,有一名中年婦女試著ESPRIT衣服,想找售貨員亦無人理。記者佯裝顧客,向售貨員表示,想買最 受歡迎的品牌,該名售員毫不猶豫地答Tommy Hilfiger及Calvin Klein,指出兩隻品牌銷量最高。至於ESPRIT是否受歡迎,她答:「Not really. I still recommend you Tommy or CK.(不是,我還是推薦你買Tommy或Calvin Klein。)」在Appelrath & Cupper對面的P&C百貨,情況亦差不多。ESPRIT專櫃設在P&C入口的左邊,理應是旺位。不過德國百貨公司與 香港的不同,P&C百貨一層面積約三萬呎,顧客進門的視線通常在前方,難以察覺在左邊的ESPRIT。即使留意到,ESPRIT專櫃不足一百呎, 而掛出來售賣的衣服只有七、八十件,並不顯眼。記者在下午四時左右觀察,P&C百貨人流不少,但ESPRIT及其旁邊的Puma服飾比較冷清。

對手只攻零售ESPRIT的業務分為零售、批發及批授專營權三類。零售是指ESPRIT直接經營的店鋪,佔營業額四成二,批發則是泛指在百貨公司設置的專櫃,佔營業額五成七。ESPRIT管理層一直解釋德國市場成功的原因,與其批發模式有關。ESPRIT的批發模式分為獨立專營店、百貨公司專櫃及名牌商店專營櫃。獨立專營店與特許經營相似,由第三者經營ESPRIT的零售店鋪,外人看不出與ESPRIT直接營運的零售店與專營店的分別。不過ESPRIT不會收特許經營費,只會統一店鋪的裝修及貨品擺位等。至於百貨公司專櫃就是由百貨公司自 行向ESPRIT攞貨,而ESPRIT有權控制貨品的擺放方式,商店專營櫃就是在一些出售不同品牌的商鋪,即類似香港的Joyce。在德國漢堡的 Gehrhof,有一間三層高的ESPRIT零售店,對面就有間時裝零售店H&M打對台,H&M在瑞典有五十八年歷史,近年積極開拓德國 市場,佔德國整個成衣零售市場的百分之三,在德國數一數二,所賣時裝亦以年青人為主,款式較ESPRIT多但檔次稍低。但這間歷史悠久的歐洲時裝店巨人, 並無沾手做批發只做零售,在德國共有二百六十九間分店,去年在德國的營業額達二百億港元,相反佔德國成衣零售市場百分之二的ESPRIT卻以批發為主,在 德國只有九十七間零售店。ESPRIT在德國的百貨公司專櫃,主要開設在當地兩大百貨店Kaufhof及Karstadt。ESPRIT的客仔Karstadt,在德國百貨的市場佔有率達五成,經營一百八十間百貨公司。ESPRIT在德國如魚得水,但反觀Karstadt則每下愈況,Karstadt○三年百貨公司收入下跌百分之五,至七百億元,其中服裝銷售額亦跌百分之二至一百七十億元。Karstadt百貨業務在○二及○三年甚至蝕錢,除稅前虧損分別是十三及十五億。○四年首九個月止,更蝕二十六億。百貨公司盈利連年虧損,但ESPRIT在德國收入卻年年有雙位數字增長。ESPRIT的批發模式是公司一次過賣斷貨品予中間人。換言之,即使貨品賣不出,都要由中間人承受風險,不能退貨給ESPRIT。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院副教授區偉文說:「這個批發模式比較少百貨公司採納,因為承擔存貨風險,又要面對零售鋪減價。」ESPRIT的百貨公司專櫃毋須拆賬,又不用承擔存貨風險、員工成本,統統由百貨公司啃下去。百貨公司願意以這個模式經營,ESPRIT發言人解釋:「因為有錢賺!他們入貨時一定計過數,才會向我們買貨。」

ESPRIT與國際行家大比併

思 捷會計制度創佳績思捷每次公布業績,都會設定目標,待下次公布業績時,便會一一達到。例如○四年中期業績,管理層表示零售業務增長理想,所以投入十億元開 拓全球零售店。不過細心觀察,零售業績急升,可能只是會計上的財政調動。○四年度一開始,思捷忽然主動採用國際財務會計準則,結果將四大業務:批發、零 售、採購及批授經營業務,刪除採購一項。○四年年報顯示新會計準則下的○三年業績,屬採購的分類業績$5.67億,則分別轉入批發及零售。換言之,在新會 計準則下,思捷○三年零售分類業績,由$206萬升至$1.1億,批發的分類業績則由$9.64億升至$14.23億,分別暴漲52倍及48%,達到管理 層的預期。

中間人毛利高沒有製衣廠的ESPRIT向廠家買完貨,再轉售百貨公司,純粹做中間人,卻可以圖得巨利,認真神乎奇技。但ESPRIT發言人拒絕透露批發毛利率數據,只承認批發毛利率較零售低,而公司總毛利率達五成五,較另一專門做成衣批發的上市公司聯泰,毛利率只有兩成,ESPRIT又多出許多。ESPRIT神話在○二年醞釀,公司趁 「九一一」打殘美國零售市場,以一億五千萬美元低價,收購三成七ESPRIT International股權,成為唯一股東,全面控制美國業務。ESPRIT在這個時候,一方面以業務全球化作為賣點,另一方面又將每手買賣股數由二 千股拆細為五百股,刺激ESPRIT的交投量。結果,ESPRIT在○二年十一月被納入恒指成份股,是藍籌中的唯一零售股。貴為藍籌,大股東理應惜貨如 金。不過邢李㷧卻一反傳統,密密減持,由ESPRIT進身藍籌股至今,他一共減持六次,套現了七十三億,持股量由四成二降至兩成二。

大股東 減持股價狂升不過ESPRIT卻有能耐,化解市場對邢李㷧賣股的憂慮,令股價繼續Ч升。一名華資基金經理說:「Michael(邢之洋名)配完 股,ESPRIT就會叫我們不用擔心,盈利有雙位數字增長,次次他們都做到,不到你不信。」傳媒每次見到邢李㷧,都會追問他賣股原因,他會幽默地答:「好 似我都賣平咗,而家股價高過我的賣出價。」但每次公布業績不久,邢李㷧便會趁股價炒高而套現。對於ESPRIT股價愈配愈升,不是每個分析員都信服。一名 曾將ESPRIT投資評級列入「沽售」分析員,最終都將評級升為「買入」。「好多分析員對ESPRIT盤數難以置信,但又如何?我話sell,點知股價掉 頭升,被客『媽』到暈,所以只好call buy。」事實上,不少分析員及基金經理,私底下對ESPRIT業績議論紛紛。「因為實在太完美:年年雙位數字增長、又派高息、又零負債,淨現金有廿億。 最重要的是,一間上市超過十年的公司,在無重大收購合併下,居然可以維持高增長。」一名基金經理說。

ESPRIT業績能夠蒸蒸日上,公司副 主席潘祖明可說是重要人物,潘祖明心直口快,態度囂張。遇到記者問着不喜歡的問題,他會直截了當說:「這個問題讀者無興趣,問過另一個。」當分析及基金經 埋質疑歐羅波動的影響,他便會不耐煩地答:「你問了這個問題很多年,次次我都答無影響。」又或者有人關心ESPRIT業績能否維持雙位數字增長,他便會 答:「我年年都跟分析員說雙位增長,他們不信不信,最終都要信!我都講到厭。」加入ESPRIT前,潘祖明曾在上市的富豪系做執行董事,「他是一個叻仔。」富豪系大股東羅旭瑞這樣評價這位舊下屬。潘祖明去年由財務總升為副主席,坐上ESPRIT第二把交椅。公司以購股權作為管理層的獎費,潘祖明及董事Heinz Kroger加入ESPRIT至今,分別套現了一億二百萬及九千二百萬元。

I.T沈嘉偉食住上潘祖明九九年加入ESPRIT時,接任離職的陳威武,陳氏現為I.T的執行董事。挾着思捷環球半年業績超乎市場預料理想,順勢招股上市的I.T,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過一千倍,凍結市場資金達六百億元。這隻集資六億元的港產零售股,不但九成八業務來自香港本土,欠缺國際市場基礎,而且前景又非如想像般秀麗,竟然創下近十二年來新上市公司第 三大超額認購紀錄。上週五截至招股當日,很多市民都急急腳去銀行遞表,約廿多歲的散戶黃小姐認購了六千股作中線投資,她睇好I.T可步ESPRIT後塵: 「I.T應該可以做ESPRIT第二啦,就算唔係第二都第三啦!」而用了廿萬認購十萬股I.T股份的投資者張先生說,近期市道好轉,加上迪士尼又即將開 幕,會帶旺旅遊及零售業,即使招股期間不在香港亦不忘叫朋友代為入飛。「我老婆鍾意買佢啲衫嘛,同埋又有邱淑貞、張曼玉撐場,梗係入啦。」

靠 明星老婆上位I.T能吸引散戶入市,除零售股看俏帶動外,也因為這個品牌廣為香港人認識。I.T主席兼創辦人沈嘉偉,是影星邱淑貞丈夫。華富邨出身的他, 與胞弟沈健偉早於八八年已開設首間GREEN PEACE,在銅鑼灣伊利莎伯大廈靠賣Dr Martens及Levi's501起家。其後進駐銅鑼灣的信和開旗艦店,引入的時裝牌子愈來愈多,GREEN PEACE為人所注意。其時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控告店名侵犯權利,向沈嘉偉等人展開訴訟,沈遂於九七年將公司名 改為I.T(Income Team之意)。其後又開設自創品牌b+ab和http://www.izzue.com,○○年分拆Double Park成獨立店鋪,此後分店便愈開愈多。不過沈嘉偉廣為人識,就全因娶了曾參選港姐的邱淑貞,二人九九年在日本舉行百萬婚禮,宴請娛樂圈中人包括梁家 輝、張曼玉和吳君如。沈嘉偉還特別邀得Tsumori Chisato的設計師為邱淑貞設計婚紗。婚後邱淑貞息影,除了相夫教子外,又幫老公試衫入貨做買手,她入的衫往往來港即大受歡迎,去貨很快,非常幫得老 公手。沈嘉偉亦廣與明星結緣,同是愛玩車的郭富城與中學同學張智霖與他便老友鬼鬼,經常一起「篤波」。邱淑貞的老友,康城影后張曼玉可算是沈嘉偉另一位舉 足輕重的朋友。張曼玉約於九四年認識沈嘉偉,○○年自薦幫他設計izzue的女裝,及至○二年宣布不收分文出任izzue的形象創作總監。張曼玉亦時時親 身穿着自己設計的時裝,出席公開場合替I.T宣傳。明星好友及老婆力撐之下,I.T業務迅速發展。難怪沈嘉偉對老婆及好友張曼玉十分慷慨,分別贈送百分之 八點四I.T股份予太太邱淑貞,及五百萬股行使價一角的購股權予張曼玉。

狂開分店捱貴租I.T的自創品牌b+ab和izzue,年輕男女及 OL甚為受落,而代理的國際品牌如Tsumori Chisato、A.P.C、Helmut Lang等也受不少明星如Twins等歡迎,過去一年分店開到成行成市,如銅鑼灣百德新街,就被稱為I.T街。為「谷」上市,I.T 在這兩年狂開分店,分店數目(包括店中店、獨立店及專櫃)由○二年的六十三間,極速擴張至○四年八月的一百二十九間,足足開多一倍。單在去年二月至八月半 年間,就多開了四十五間,遠至新界屯門和大埔亦有!因此○五年度上半年的營業額即時被「谷大」兩成,但以純利計算,平均每店每月只賺約六萬八千元。不過分 店愈多,所承受的租金壓力就愈大。I.T所選的鋪址大多位於銅鑼灣、尖沙咀等傳統零售旺區,最近被炒得火熱的鋪市,租金亦上調。翻查招股書所得,位於銅鑼 灣加寧街入口的一個一萬八千呎鋪址,去年每月租金為十六萬,但由今年七月起至○八年,租金即Ч升至四十一萬,升幅達一點五三倍!租金成本約佔I.T營業額 兩成,但I.T旗下旺區店鋪租約大都於○六年到期,有物業代理估計,銅鑼灣及尖沙咀區加租幅度將由兩成至五成不等,租金升幅已完全抵銷甚至超過營業額的增 長,壓力實在非同小可!I.T存貨量亦有上升趨勢,截至去年八月止半年,存貨周轉天數為九十五點二日,較○三年同期大幅增加十五點一日,去年全年度的存貨 天數亦達到六十六點七日。較佐丹奴存貨天數廿四天多,「本來貨款多的公司存貨日應較貨款少的還細,如I.T這類貨款極多的公司便是。但看得見I.T的存貨日數有上升趨勢,這是投資者必須注意的。」一名零售股分析員道。

I.T 招股資料發售股數:3.045億股發售價:$1.75-$1.95元超額認購:公開發售部分逾1,000倍(佔發售股數10%),國際配售部分約20倍 (佔發售股數90%)集資:約$6億元大股東:沈健偉及沈嘉偉共持67.2%:(包括邱淑貞持有的8.4%)分店:129間

借錢洹億元落袋I.T上市,最大贏家是沈嘉偉。I.T在上市前已靜靜洹予沈氏一家,洹額達一億九千萬,相等於去年純利的零點八倍。按公司以往洹紀錄,每年亦只派二千萬而已。一般公司上市前大派股息亦無可厚非,但最離譜是公司要向銀行借錢洹。招股書顯示,公司向滙豐借入一筆年息為銀行同業拆息加一點五釐的一億元貸款,其中六千八百萬就用作洹予沈氏一家,這無形中加重了公司的負債及利息開支。另外沈氏向公司借入的一億二千二百萬貸款,則從洹中抵銷。在上市記者會上遭到質問時,沈嘉偉垂低頭說:「過去由於是私人公司,程序上可能做得不太理想,日後會按上市條例辦事。」招股書中指出,公司向沈氏提供之墊款,是用作購買物業及其他私人用途。翻查田土廳紀錄,沈嘉偉非常喜歡買樓,尤其鍾情半山的地利根德閣,一家人亦聚居於此。他與邱淑貞的手持物業總市值近二億四千萬元,但全都有做按揭,部分去年還需要銀行作為二按,可見公司去年狂開分店需要資金周轉。零售股上市令 股民如此瘋狂屬近年少見,有證券行即時將目標價訂至二元一角,短線離場估計散戶每手都賺不到三百元,但長線發展會否成ESPRIT翻版亦屬疑問。因為 ESPRIT業務遍及歐美,而I.T發展至今,九成八營業額都是靠香港市場,雖然想開拓大陸市場,但內地人對I.T及其代理的品牌並不熟悉,上海新天地旗 艦店門可羅雀,加上在大城市旺區租鋪極其困難,要打入國內市場也非易事。I.T前景如何,仍未可知,但沈嘉偉一家在今次上市配售近五千五百萬股舊股套現一億一,連同洹一億九,共套得三億元,比分得股份的散戶和味得多!

沈嘉偉盡按手頭物業#邱淑貞以個人名義購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2

德國奇蹟

2011-4-25  TWM




絡繹不絕的船隻進出著,近十層樓高的起重機井然有序的排列在碼頭上,上上下下的裝卸著貨櫃,電動車則忙碌的穿梭在各個倉庫。

這裡,是德國出口暢旺的縮影。儘管歐元升值,德國出口絲毫不受影響,去年逆勢增加一九.四%,光出口至中國的金額就勁揚四五%。這個面積比中國一個省還小,人口僅八千二百萬的國家,總出口金額在七大工業國中居第二,直逼美國。

出口強勁,也帶動經濟快速成長,去年德國經濟成長率達三‧六%,是七大工業國第一名,今年預估將蟬聯寶座;連動到股市,由四月十五日推算,過去一年股市大漲一四‧一%,漲幅也領先各工業國。

在富人國度中,德國經濟拿下第一名榮耀,「德國克服歷史障礙,蛻變成歐洲發電機。」美國《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驚嘆!

從歐洲病夫翻身……五大關鍵讓全民「有感成長」 但回顧十年前,德國卻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嘲笑為「歐洲病夫」,當時,德國經濟成長率僅一‧五%、失業率卻高達一○‧七%。

同一時間,英國、愛爾蘭等國則全力擁抱高成長的金融業,嘲笑德國像個「不知變通的老伯伯」(stodgy old uncle),死抱社會主義,跟不上時代潮流。

然而一場金融海嘯,讓局面一百八十度大逆轉。高度操作金融槓桿的先進國家現出原形,美國是海嘯的罪魁禍首,英國則成為「新歐洲病夫」,「歐豬四國」(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更引爆歐債危機,唯德國一枝獨秀。

德國,一躍成為歐洲政經領袖,歐盟的財政貨幣政策以它為馬首是瞻;只要它搖頭,拒絕金援鄰國,全球股市立刻重挫。

成長,不是德國令人驚嘆的唯一原因;讓全民「有感成長」,才是「新德國經濟奇蹟」的關鍵。

成長,要全民一起分享;成長,不能犧牲公平。這,是「德式成長」的主軸。

過去九年,德國人變有錢了,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幅度達一九%,但貧富差距(最富與最窮的二○%家戶收入差距)卻沒有顯著擴大。二○○九年,貧富差距僅四‧三倍,比台灣的六‧三四倍還低;德國的失業率也從一二‧九%高點,一路降至去年的七‧一%。

高經濟成長、低失業率、貧富差縮小,「德式成長」成為全球新典範。

十年,德國從「歐洲病夫」蛻變為「歐洲發電機」。《商業周刊》採訪團隊特別走訪德國三大城市,探討這場德國奇蹟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關鍵一:實業強權硬底子 選擇強勢貨幣,逼迫企業升級

德國因發展實業得來的強權,來自於勇敢面對競爭,打下的工業硬底子。

德國製造業占經濟的比重,在七大工業國裡是最高的,占二七‧九%,遠高於英國一一%。但德國的製造業,並非是讓工人「流血流汗」式的苦力製造業,而是具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

汽 車業就是德國「高附加價值」的最佳典範,一台賓士車的價格,可以是普通車的五倍之多。在西南部的斯圖加特,一出市中心的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一整片的工廠 在右手邊蔓延開來,連計程車司機都引以為榮的告訴我們,那就是賓士的總部。二○一○年,賓士賣出高達一百一十七萬台車,是該公司史上第二高紀錄。

在 德國西南部的衛柏林根(Waiblingen)小鎮上,全球市占率第一的電鋸生產商斯蒂爾(Stihl),這裡出產的頂級電鋸一把要價新台幣七萬元(見第 一○九頁文);在西北部小鎮固特斯洛(Gütersloh),美諾(Miele)出品的洗衣機,一台售價新台幣十六萬元,有 「家電業中的賓士」之稱。

在柏林,柏林之聲(Burmester)生產一個音響,就要價一萬四千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一萬元);KPM用手工打造每一個瓷器,這家二百五十年前由腓特烈大帝命名的公司,還可以外銷中國。

這就是德國製造業的實力,每一樣產品都可賣得比別人貴上許多!

但其實在一九四○年前,德國的商品與「粗製濫造」四字畫上等號,甚至在二戰剛結束時,英國人特別要求德國商品一定要印上「德國製造」,以和英國自身製造的商品區隔。

這個恥辱到了今天完全改觀,如今「德國製造」已是高品質的同義詞,原因如法蘭西學院院士阿爾貝(Michael Albert)分析,德國選擇「強勢貨幣」,逼迫自己提升生產力。

利用貨幣貶值手法,讓出口品價格較低,這是台灣等亞洲國家長久以來的外銷策略。但如阿爾貝說:「貨幣貶值是一帖大麻止痛的『藥方』,病人從此逃避自己的真正弱點。」

德國一開始就選擇強勢貨幣,直到一九九九年歐元問世之前,馬克始終是歐洲最強勢的貨幣,這逼得德國企業必須加強研發,走高端路線。

因 為走高價路線,德國企業可以在國內製造不需外移。譬如美諾的洗衣機,除了電線橡膠圈、洗衣機門上的壓克力窗外購,舉凡鋼槽、彈簧等,通通由美諾自己製造, 工廠的機器設備上,也常可見打著「美諾自行開發」的字樣,甚至連控制洗衣機的電路板,都由美諾自行製造,以確保最高品質。

關鍵二:學徒制教育體系 工匠時薪逾一千元,企業仍當寶

打下德國硬底子的,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他們的「學徒制」教育體系。

德國的「學徒制」下,選擇職業教育的十六歲學生必須當三、四年的學徒,一半時間在工廠「實做」,另一半時間返校學習理論。工會在四百五十個行業裡也強制規定:勞工必須通過學徒制才能被公司聘用。

因為訓練完整、專業,德國藍領工人平均每小時的薪資高達四十六‧五二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元),遠高於英、法、美、日等國,這批工人也是德國實業強權的主要貢獻者。

在 德國西南方厄倫岡(Erlangen)小鎮上,這裡是西門子的醫療部門工廠,核磁共振部門副總裁辛戴爾(Christoph Zindel)告訴我們,核磁共振機器裡面的線圈,是由重達一千多公斤的銅線圈纏繞而成。因為極其精密,稍有錯誤,可能一台要價五百萬美元不等的機器就報 廢了。因此,每個工人都由學徒開始,至少五年的訓練,才可能獨當一面。

對許多德國業主來說,這批工匠極其珍貴。根據《時代雜誌》 (Time)報導,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德國化學工業大廠巴斯夫集團(BASF)在二○○八年底的一百天之內,產能突然從一○○%降為一四%。但當時,巴斯 夫不願意裁員,「即使普通工人的技術程度都如此之高,實在很難裁掉他們,你會因此損失很多經驗,要再開始的時候會有很大的困難。」巴斯夫集團總裁尼克 (Bernhard Nick)強調。

關鍵三:獨創經濟模式 課重稅、禁炒房,兼顧自由與平等

除了有硬底子的實業基礎,德國能做到「全民共享」,飽受兩次世界大戰後的大蕭條之苦,是關鍵。

「深受大蕭條時代、大規模失業的影響……,德國經濟憲法的創始者們認為,加入社會倫理(的概念)有其迫切性,」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經濟制度研究學會主席惠特(Ulrich Witt)分析。

因 此,在德國基本法(相當於憲法)第二十條中,清楚寫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一個民主且社會(主義)的聯邦國」。德國在全球獨創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social market economy)模式,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外,找到第三條路,至今,這個模式已被視為全球奇蹟。 這種兼容自由競爭與照顧全民的德式成長,德國人將其稱為「兼容式的成長」(inclusive growth)。

在德國西北部大城科隆,六十九歲的退休工程師席勒(Fred Scheller)告訴我們,「我對社會福利制度非常滿意,我相信德國的社會福利是世界上最好、最全面的……,我目前的(退休金)月收入,足夠我與妻子度過合理的生活。」

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德式成長中,富有的人必須付出更多照顧弱勢。根據統計,德國的社會安全貢獻、所得稅加起來占薪資收入的比率,高達四一‧三%,遠遠超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的二五‧六%。

過 去十多年來,德國房價相對歐美平穩許多,不鼓勵投機炒作的稅制設計也是關鍵,一般人持有房屋,常常超過十年。若持有房屋不到十年,買賣所得就要納入所得稅 計算。二○○九年,德國又引進了新的資本利得稅,除了房屋交易利得外,股票、債券等資本利得,都要被課單一稅率二五%。

關鍵四:勞動市場改革 取消無限制補貼,延長退休年限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向來是鐘擺的兩端,各有利弊,如何求取中庸,是一大學問。九○年代末期,德國經濟因太偏重「社會」的面向,捆死了經濟的發展,引發了二○○○年以來的改革。

二○○二年到○五年,德國幾乎沒有成長,失業率則攀升至一二‧九%。美國聯準會理事費雪(Richard Fisher)分析,當時德國「充滿了過時的運作方法」。

改革,勢在必行!

最 重要的就屬德國前任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oeder),於二○○三年所推動的「二○一○計畫」。改革重點為降稅提高工作誘因、取消對勞工的過度保護。譬如,所得稅稅率減幅二五%,失業者 不得無限制領取失業補助,只能在失業前六到十二個月領取部分比例的補助等。

但改革的代價極大。二○○四年初,改革尚未成功,社會激烈反彈,施羅德因此請辭下台。二○○四年八月九日星期一,德國全國出現了數十萬人的抗議大遊行。

然而,在反對聲浪中,德國卻未放棄改革的步伐。施羅德下台後,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繼續推動改革,包括採行「迷你工作」、臨時工等新工作形式,將法定退休年齡延後至六十七歲等。

勞動市場恢復彈性後,德國企業競爭力提高,二○○五年到二○○八年間,德國失業人口從五百萬人下降到三百萬人,即使在金融海嘯危機中,失業率不但未攀升,甚至一度小幅下滑,德國也是海嘯以來裁員最少的工業國家。

對比鄰國,法國因大規模抗議而放慢勞動市場改革的步伐;希臘勞工不僅可以年領十四個月薪水(德國為十二個月),還能在五十五歲的壯年合法退休。

德國,終於洗刷了「病夫」的惡名。

不只政府的改革,德國私部門也在過去十年間,發生了質變。一九八○年代,德國工會極其強勢,工資、勞動條件都由產業工會協商決定,雇主議價能力低。到了九○年代末期,大規模失業和企業紛紛打算外移,許多勞工乾脆不參加工會,大大削弱了產業工會的力量。

《經 濟學人》分析,至今,只有一半的前西德地區勞工仍然參加產業工會,比一九九八年的三分之二少了許多。取而代之的,則是個別公司與公司內部的員工委員會進行 協商,帶來了更大的彈性。《經濟學人》把這個改變稱為「不流血的革命」,讓德國產業環境變得更有活力,也更能善用過去的硬底子工業實力。

關鍵五:務實財務操作 不愛信用卡、不愛借錢,穩住物價

過去十年,美、英等擁抱高槓桿的金融成長夢,吹起了房貸和金融業的大泡沫。

尤其是英國,金融業占其GDP的比率,一路從五%上升到二○○九年的一○%,相對德國金融業僅占GDP約四%,是一大對比。而南歐各國,則是用社會福利豢養著國民人性中的怠惰,錯過了改革的良機。守住實業,讓德國在金融海嘯後逆勢崛起。

這一切,跟德國人務實的個性有關。他們不愛信用卡,至今仍愛用現金,家戶財務操作保守。根據支付系統公司Adyen分析,德國信用卡滲透率只有三○%,不但在歐洲敬陪末座,更遠低於台灣超過一○○%的滲透率。

沒有過多金錢,追逐有限資源,也間接貢獻到德國的物價穩定,德國通貨膨脹率從一九九九年至今,最高只有二‧六%。

不只個人保守,企業、政府對「財務」也是老派思想。德國企業的主力不是大企業,而是中小企業。他們大多不甚有名,許多還是家族企業,但擁有悠久歷史,其共同特性是,財務保守、不借錢。因此他們擁有充分獨立性,堅持品質,不靠廉價競爭也能戰勝其他國家的產品。

「悲觀」救了這個國家兩次大戰體悟,決策前先想到最壞 而德國政府預算赤字占GDP的比率,是七大工業國中最低,讓德國能夠在一波波歐債危機和金融海嘯中,依然屹立。

從病夫到發電機,歸根究柢,德國能大刀闊斧改革的關鍵在於,痛定思痛,凡事往死裡想。 德國之痛,來自兩次戰敗。

兩次大戰後的民生凋敝,讓德國人痛入骨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馬克一度貶值至只剩下三千五百億分之一,失業率暴增至二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慘烈的轟炸,讓德國被夷為平地,史家稱二戰的結束為德國的「零點」,意味著德國從零開始,重新建國。

「德國一向是個比較悲觀的國家……,被稱為詩人和哲學家的國度,想法總是比較黑暗。這激發了很大的力量,讓我們能克服黑暗、向未來看。」德國世媒公關總裁的黃海蒂(Heidrun Haug)有感而發的說。

百年來的動盪,成了德國人基因裡的共同記憶。憂患意識,讓德國人養成了務實的個性,把凡事想到最壞,下任何決策前,一定把數據和事實攤在眼前,才著手進行。這種「往死裡想」的決心,為德國帶來了新力量。

走訪德國,會驚訝的發現這個民族自省之深。柏林市到處可見二戰和冷戰時代的歷史紀念碑。德國人的自省和務實,讓他們走出了一條不同於歐美的路,以厚實的實業做後盾,卻又能把成長果實均分給一般人,也是後金融海嘯時代,全世界最羨慕的模式。

【延伸閱讀】德國房價為何不會飆高?── 台灣、德國稅率比較房價漲幅台灣:18.2% ● 台灣交易課不到稅: 台灣無資本利得稅,且房屋交易未採實價課稅

德國:3.5%● 德國漲價課稅: 交易所得稅率15%、房租收入稅25%。且建商定價超出合理房價20%罰款、逾50%犯法

貧富差距台灣:6.34倍 ● 台灣稅率較低:遺產稅單一稅率10%、企業營業稅負擔痛苦指數5%、高額保單免稅

德國:4.3倍● 德國稅率高:遺產稅採累進稅率從7%至50%、企業營業稅負擔痛苦指數20%、高額保單須繳稅

【延伸閱讀】第一站 漢堡,德國最大港--出口額近1.3兆美元直逼美國800年來,易北河見證了漢堡港的發展。港口10層樓高的起重機不停來回卸貨,熙熙攘攘,訴說著出口的暢旺。

第二站 柏林,德國首都--貧富差距4.3倍比台灣小這裡曾被列強割據,現在是歐洲心文化中心。陽光下,一家大小趁著好天氣出遊。德式成長不犧牲公平,經濟成長全民能分享。

第三站 斯圖加特,工業心臟--製造業占GDP比27.9%勝英日這裡路上呼嘯而過的,盡是賓士、BMW;連中央車站屋頂,都高掛賓士圖騰,這些高單價的出口品,讓競爭力不受歐元升值影響。

【延伸閱讀】八年改革扭轉病夫體質--德國政經大事紀兩德整合:1990-兩德整合政經、貨幣,邊境關稅廢止1991-東德工資暴漲,企業倒閉,GDP衰退2.7%

經濟重跌:1995-勞工工作條件優渥,上班每周僅35小時,出口競爭力下滑1998-新任總理施羅德推動改革:降低稅率,刺激消費投資意願1999-住宅需求下降,且政府補貼少,西德建築業衰退 -歐元啟用,不再使用馬克

改 革啟動:2000-製造業工人時薪高於英美,高失業補貼早程就業意願低落,被批為「德國病」2003-總理施羅德連任,延長勞工退休年齡,群眾上街抗議 2004-生產線大量外移,長期失業人口逾全體失業人口五成2005-外資因工會罷工紛撤出,失業率高,施羅德敗選下台2006-新任女總理梅克爾改革, 提高企業免稅額,補貼投資 -第二季GDP增幅創2001年來最大成長,全國就業人口增幅為2000年來最高

翻身歐洲盟 主:2007-梅克爾再出招,降低公司稅率、減低公司負擔,經濟成長居G7之冠2009-雖受金融海嘯衝擊,但政府赤字佔GDP比率為OECD會員國中最 低,財政狀況良好2010-歐洲五國爆發信貸危機,出面紓困 -全年經濟成長3.6%,創下兩德統一後新高,失業率低於8%,19年來最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9

德國為何敢廢核?

2011-4-25  TWM




當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震驚全球,各國政府都苦思減少對核電的依賴而束手無策時,德國卻能在日本地震短短五天後,宣布關閉國內七座核電廠。

德國核電廠為何能說關就關?答案是:德國對停止核電廠運轉早做好了準備。

搭乘火車行經德國南部,兩旁的屋頂上,幾乎戶戶裝置太陽能發電設備。向北移動,陽光變少,景觀則被一片片巨大的風力發電設備取代。

德國是全球最早開始扶植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國家,德國政府對再生能源(又簡稱綠能)積極投入,為的就是建立了傲視全球的新能源「日耳曼帝國」。

承 諾收購價! 只要裝機,就固定價買電二十年 二○○○年,德國通過世界第一個再生能源法案(EEG),承諾終端用戶,一旦裝置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電,將以固定價格收購,承諾長達二十年,並且計畫在二 ○二一年完全廢止核電。在用戶的使用意願提升下,目前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比率已達一七%。

據《富比世》(Forbes)的估計,二○ 一○年德國對再生能源的投資,就超過四百億美元,全球僅次於中國,其中光是太陽能部分就超過兩百億美元。在全球會計顧問公司安永 (Ernst&Young)對再生能源評估排名上,德國的整體分數上排名也僅次於中國和美國。

祭兩手策略! 用「葫蘿蔔和棍子」提高市占

德國已經為這些能源訂出明確目標:至二○二○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達到二五%以上,二○五○年要達到八成。

這 些目標絕不只是口號,而是已落實為實際行動。為了達成這些中長期目標,德國政府祭出「葫蘿蔔和棍子」兩手策略,也就是先以「葫蘿蔔」補助廠商研發,以打開 市場、吸引更多企業投入。例如在熱能市場,德國在二○○九年推出「氣候友善投資計畫」,對廠商投資熱能發電予以獎勵,該計畫預計推動至二○一三年。

另一方面以「棍子」規定廠商再生能源使用率,德國政府學習日本推動「高效率」(Top Runner)的經驗與做法,制定發電效率標準,要求綠能廠商生產之產品須在五年內達到該標準,否則須退出市場。

過去,德國政府為了促使企業積極投資先進再生能源,甚至對於風力發電專案給予高達二五%的投資補貼,並透過銀行向風力發電投資者提供低利貸款,利率比一般市場貸款低一到兩個百分點,在貸款期內,利率是固定的,且貸款期限最長可以延長到二十年,並且可以有五年寬限期。

事實上,在德國開發風力發電並非易事,主要是德國境內風向並不固定,有季節風時風又太大,風力電又不易儲存,但儘管有這些先天不利的條件,在政府積極獎勵下,風力發電卻硬是在德國生根下來:德國風力發電量過去十年已成長十倍,如今風力發電已占總發電量七%。 出口賺外匯!

企業聯手,要吃下歐洲一五%供電

在 政府積極獎勵下,德國成了再生能源的先行者,除了風力發電外,在太陽能發電市場,德國更罕有敵手,全球前二十家最大太陽能發電面板廠中,有十五家都在德 國,德國幾乎囊括全球三分之一太陽能設備市場。德國太陽能發電的實力,甚至已經可以走出德國:德國是世界上太陽能發電技術和成品輸出最多的國家,其中市占 率高達六成,德國再保公司慕尼黑再保(Munich Re)在二○○九年推出「沙漠科技計畫」(Desertec),打算聯合多家德國企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開發太陽能發電,再將電力輸送回歐洲,該計畫如果 成功,可以供應歐洲一五%的電力。

不過,德國政府對再生能源的獎勵並非永無止境,對已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太陽能發電,德國政府就反向縮手,自二○一○年七月一日起,德國對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和移除耕地農場設施的補貼額將減少一三%,對轉換地區補貼額將減少八%,其他地區將減少一二%。

太 陽能發電設備量產後,人們購買的價格不斷下滑,但一般人將太陽能產生的多餘電力賣給發電廠,仍可獲得全額補助,這使得一般裝有此類設備的私人或商人,藉由 販售太陽能電力,創造了高達兩位數的獲利成長,這和德國當初政策是「鼓勵而非補貼」背道而馳,因此德國政府才會宣布刪減太陽能發電的補貼。

德 國太陽能設備大廠亞智科技(Manz)執行長迪特.曼茲(Dieter Manz)也分析,未來三到四年內,補助可能完全結束,「不過到時候就不再需要補助了,」因為到時太陽能發電的成本跟一般電力網(grid)發電成本將趨 於一致。「整體來說,我們認為未來太陽能產業會比現在大很多。」

但德國政府並非就此放棄太陽能發電,德國國會秘書長奧圖(Hans- Joachim Otto)表示,太陽能發電將占今年度再生能源發電量的兩成,但其發電成本卻占了整體再生能源推動所需經費的五成五,因此德國政府要確保支持推廣太陽能發 電成本不會失控,否則其他再生能源的推動也會因費用過高而遭到質疑。

除了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外,德國還打算開發水力、地熱等發電。德國如此積 極推動再生能源,展現在德國總理梅克爾說過的話:「誰能第一個戰勝綠能科技,誰就能享有外銷優勢和能因此創造工作。」在石化燃料、核能等傳統發電方式,已 越來越難讓公眾信賴之際,未來的再生能源市場,德國勢將是個不可忽視的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4

蘋果太震撼 工藝德國拚創意服務

2011-5-23  TCW




蘋果(Apple)推出iPod橫掃全球,以製造工藝為重的德國政府不得不重新思考政策,終在聯邦教育及研發部擬定的二○二○年高科技政策中,正式鎖定能源環保、健康醫療、機動性、安全及通訊五大領域,開發以人為中心的產品、應用及服務。

在 此政策之下,德國政府強調改善整體創新風氣,具體做法包括簡化《公司法》、《營業稅法》、刪除三百多項繁複的政府計畫申請程序、公家機構率先採購創新產 品、提供創投基金、優先補助新產品及新技術、加強專利應用及標準的制定與推廣等。將服務創新和五大領域緊密結合,不再是個別獨立運作。

德國 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創新政策顧問卡格曼(Hennig Kagermann)接受《經濟週刊》(Wirtschafts Woche)訪問時表示:「技術並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彈性、懂得區隔的藝術,而區隔越來越講求透過設計、服務、客製化的解決方案表現。」

《經 濟週刊》在德國舉辦過眾多創新獎,不只獎勵優秀產品和製程,更倡議創新的服務點子。資深記者馬提斯(Sebastian Mattes)曾在一篇名為「走在新路上」的報導中直言,德國人對創新的最大誤解在於:「他們以為一定要有銲接縫或馬達,才叫創新,卻不知道有時低階技術 比高階技術更有成功的潛力。」

正如馬提斯所指,德國善於解決複雜的技術難題,經濟成長一向仰賴汽車、機械、化工、再生能源、環保等工業,國 內生產毛額(GDP)中列為「其他」項目的服務業上並非政策發展重點,以至於德國產、官、學各界討論創新力時,極少見行銷通路人才、設計專家,或社會心理 學家獲邀參與。

愛迪達:客製鞋款 從腳型到外觀量身打造 不過,近十多年間,中國、印度經濟快速崛起,再加上蘋果的創新產品屢戰屢勝,德國政府也認清,單單高品質工藝技術不見得是獲利的保證,接受服務創新才是帶動未來成長的事實。

在 聯邦教育及研發部推動下,電器工程業龍頭西門子(Siemens)首創提供夜間售後維修服務、運動用品製造商愛迪達(Adidas AG)推出「我的愛迪達」(mi adidas)客製化服務、慕尼黑機場連續在近幾年全球評比中,成績勝過其他歐洲境內對手,穩坐服務最佳寶座,而汽車大廠戴姆勒(Daimler)則是配 合年輕人不愛買車的習慣,醞釀共乘機制。

以愛迪達在二○○五年推出的「我的愛迪達」為例。英、美、德等特定地區顧客只要願意多付三分之一成本,就可以進行一趟私房經驗之旅。工作人員會先用掃瞄器確認顧客的腳型長寬及受壓度,再請顧客挑選個人屬意的顏色、材質、圖案後,交由專人設計自己專用鞋款。

專 案經理羅格爾(Timm Rogoll)說,這種從mi fit(靜態的尺寸大小)、mi performance(動態的性能及著力點)、mi design(形態與外觀)的三步驟行銷設計,不但滿足消費者想與眾不同的心理,由此途逕取得的顧客回餽資訊,更直接、更準確,可以成為生產、庫存管理的 指標。

慕尼黑機場:改善硬體 讓旅客半小時轉機、入境 從數字來看,一雙量身打造的mi adidas售價約兩百歐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三百元),第一年賣出約四萬至五萬雙,連集團總量的○.一%都不到;去年的銷售量佔總數一.五%、佔營業額更達五%。

而前年與去年蟬聯歐洲之冠的慕尼黑機場,也是德國政府創新服務的最佳代言人之一。機場內的軟、硬體設備俱佳,安裝全自動外加定位追蹤功能的行李輸送帶設計,確保乘客能在半小時內就能順利轉機或入境。

此外,慕尼黑機場也是全世界最早落實環保概念的先驅,十九年前就陸續在第二航廈安裝全是太陽能板屋頂,一天儲量可供應三○%至四○%電量。跑道外綠意盎然,一千六百公頃的土地,三分之二是綠地。

每 年慕尼黑機場載客量超過五千萬,而且還在持續成長,總經理寇克洛(Michasel Kirkloh)歸功於「對創新、改變的開放心態及好奇」。在他的規畫下,他們的下一個思考方向是如何重新設計機場的標示牌與顏色,因為從二○三五年起, 一半的乘客將超過五十歲,對便利性與服務的細節要求將更細微。

有鑑於創新成果浮現,聯邦教育及研發部更於二○○六年撥款八千萬歐元,推出五 年服務創新專案,鼓勵服務業或相關研究學術單位,開發出和製造生產業一樣的傲人成績。德國政府發下豪語,要讓「德國服務」(Service made in Germany)和「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同樣成為金字招牌。

領導創新及合作中心(Center for Leading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可說是德國服務創新研究的翹楚,創辦人莫斯耐(Katrin M.Möslein)與團隊研究服務個人化、標準化、服務原型開發、混合式服務、跳躍式創新、開放式創新等面向,集結成《德國 製的服務——導覽》一書( Services Made in Germany- A Travel Guide)。

書中指出,政府與企業在帶動經濟成長與工會護衛的勞工福利之間,求取平衡,讓「德式服務」的價值觀漸漸滲入大眾意識。而服務創新管理的訣竅在日積月累中展現成效,「德國就算不是服務天堂,至少再也不是荒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29

海航集團:正競購德國Hochtief機場公司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35998.html

一財訊:據新華社7月15日報導,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長陳峰今日透露,海航集團正參與競購德國一家機場有限公司,同時計劃在匈牙利組建新的航空公司,併力爭未來五年使海航集團總收入突破萬億元。

陳峰表示,海航集團正參與競購德國Hochtief旗下Hochtief機場有限公司,但成敗與否,目前很難預料。如果該競購案順利中標,雅典、杜塞爾多夫、漢堡、布達佩斯、地拉那和悉尼六家國際機場股權將可收入囊中。

同時,海航集團旗下的海南航空(600221.SH)正準備在匈牙利重新組建一家新的航空公司。此外,陳峰還表示,海航集團將力爭在未來五年實現總收入突破1萬億元。

海航集團目前擁有航空運輸產業運營飛機290餘架,開通航線500餘條,通達130多個國內外城市,截至2010去年底,資產規模2014.62億元,營業總收入達647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7

德國海上風電懸機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9/100336320.html

 從不來梅(Bremen)市中心驅車到不來梅港(Bremenhaven)大約要半個 多小時。不來梅港是納入德國政府發展海上風電的五大出港基地之一,為北海(North Sea)的海上風電項目提供出港和後勤服務。港口不遠處就是海上風電工業園區風機試驗區,幾十台高達上百米的風機正在緩緩地轉動。這些風機來自參與海上風 電開發的不同風機製造企業,主要用來進行數據採集和測試。儘管中國已經有四家風機製造企業產量進入世界前十之列,但是眼前沒有一颱風機來自中國。對於雄心 勃勃要走向世界的中國風機設備製造商來說,風電發展大國德國是一個堅實的屏障。

  中國企業並非沒有機會。金風科技2008年就收購了德國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技術公司Vensys,雖然尚未打入德國市場,但已和歐洲以外的多家公 司通過轉讓技術許可使用的方式,簽訂了多個兆瓦機組訂單。陷入財務困境的德國海上風機運營和製造商BARD公司,正在尋找潛在的買家,不少歐洲海上風電項 目發展商也在從中國尋找資金來源。

  不過,這些機會並非唾手可得。在另外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最為現實的機會乃是傳統的鋼結構和重工機械製造企業,他們可以提供海上風機的水下基礎和 塔筒。「這將是中國造船企業及大型鋼構企業,在目前國際船舶市場低迷時期的一個新商機。」在德國造船及海洋工程界工作了20多年的工程師趙航宇說,國內已 有數家大型企業在規劃佈局進入這塊市場了。

陸上風電機會難覓

  歐洲是世界風電發展的先行者和技術標準的制定者,丹麥、德國、西班牙的實力尤其強大。根據歐洲風能協會的統計,歐洲風機製造商在歐洲本土的市場 佔有率高達89%。經過20餘年的發展,歐洲陸上風電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基本趨於飽和。用德國風能協會(Germ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主席赫曼·阿爾伯斯(Hermann Albers)的話來說,德國陸上風機已經「顯得有些擁擠」了。

  另一方面,德國的陸上風電市場依然面臨著新一輪的增長,只是重點不在開發新的風電場上,而是置換(repowering)現有已經超過或接近運 行年限(15年-20年)的老式風機。為了鼓勵風機置換,德國政府在2009年對「德國可再生能源法案」(German Renewable Energies Act)進行了修訂,運營商可獲得每千瓦時0.5歐分的置換獎勵金。此舉是為了在有限的土地開發利用情況下,通過更新現有的風機來生產更多的電。

  根據德國風能研究院(German Wind Energy Institute)的統計,2010年德國就有116台總計56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80台總計為183兆瓦的新機組。置換在未來數 年將會不斷增加。目前,德國大部分風機製造商為陸上風電研發了最低1.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最大的可以達到3.5兆瓦。

  這對風機製造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但是,財新《新世紀》在跟德國一些業內人士的交流中,大部分人對中國風機製造商進入該領域的前景並不看 好。

  德國聯邦貿易與投資署可再生能源與資源項目經理安妮·布勞爾蒂佳姆(Anne Bräutigam)認為,德國陸上風電市場已經非常成熟,運營商和製造商之間也已經建立起緊密的合作和營銷關係。最關鍵的是,由於銀行在向開發商提供貸 款時,要求開發商必須選擇經過權威機構認證並有良好過往運行記錄(tracking record)的製造商,而中國風機製造商缺乏足夠的認證資質和運行記錄,很難被認可。

  不少人喜歡用中國企業在太陽能光伏板的出口來做比較,認為中國風機也將步其後塵——目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出口占到國際市場的七成至八成。對 此,德國風能協會主辦的《新能源》雜誌主編漢娜·梅指出,太陽能和風能市場完全不同,兩者不能簡單類比。

  光伏產品是標準化的產品,技術門檻低,銷售對象主要是經銷商,而非終端用戶——多為個人或社區。終端用戶到經銷商那裡買產品,可以對製造商一無 所知。因為不同品牌的產品大同小異,價格優勢就會凸顯出來。另外,光伏產品安裝也很方便,並不需要製造商的參與。

  風能則完全是另一個故事——技術標準高,難度大,製造商必須與終端用戶直接接觸,根據對方的要求提供定製的產品,並參與安裝和提供售後服務,而 非一賣了事。因此,製造商的品牌和聲譽就變得非常重要。

海上風電蓄勢待發

  陸上風電機會很小,但處在起步階段的海上風電,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契機。

  2010年9月,德國聯邦經濟和技術部發佈了《德國聯邦政府能源方案》, 對德國的能源供應進行了「徹底重新定位」。新能源方案確定,至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在德國的能源結構中到佔60%,並佔電力供應的80%。

  今年3月的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後,德國政府決定在未來十年內逐步終止境內所有核電站,2022年徹底退出核能。核電目前佔德國整個能源結構的 23%,如何在短時間內補上這一缺口,海上風電被賦予了重任。

  根據德國政府的規劃,德國海上風電未來將佔到整個風力發電的25%,而一般國家這個比例僅為10%。到目前為止,北海和波羅的海已經並網發電的 項目共有五個,另有25個項目已經通過審批在建,還有超過80個項目正在立項審批過程中。

  為了扶持海上風電,德國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2010年發佈的能源方案指出,為了實現到2030年使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5GW的目標,總共 還需投資750億歐元。而首批10個海上風電站的建設將得到政府的資助,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在2011年設立了50億歐元的市場利率「海上風電」專項貸款額 度。

  此外,德國政府還為海上風電提供了比陸上風電有利得多的補貼政策:最初的方案是,前12年每千瓦時補貼15歐分,12年之後降為每千瓦時3.5 歐分。但在風電行業的遊說下,德國政府修改了政策,從2012開始將補貼標準提高到每千瓦時19歐分,但補貼年限由12年降至8年,8年後的補貼標準維持 不變。陸上風電頭五年的補貼標準,則為每千瓦時9.2歐分。

  之所以提高海上風電的補貼標準,主要原因是海上風電開發投資規模比陸上風電要大得多,難度也比想像的要大。如果不提高補貼標準,開發主體——基 本上是大的能源公司,沒有足夠的激勵去加快開發進程。

  德國第一個海上風電試驗項目——12台機組總計60兆瓦的Alpha Ventus——從1999年正式立項,到去年4月才得以並網發電,歷時近12載,比原定計劃晚了一年半。

  海上風電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方面,包括融資、審批、風電場自然環境調整、海上風電項目的規劃管理、風機設備選型、海上建設期項 目管理,以及海底電網供電規劃(並網)。每一個方面都和陸上風電不同,每一個方面也都要複雜得多。

  以審批為例,德國陸上風電項目只需通過當地政府即可;海上風電項目則分為「專有經濟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和「12海里區」。前者需經德國聯邦海洋和水道測量局(the Federal Maritime and Hydrographic Agency)審批,後者則由相應的四個州負責。

  為了保護海岸線和近海潮汐,以及不影響進港航道,德國聯邦海洋和水道測量局要求海上風電場建在遠離陸地的地方。德國的公眾也不願意看到海上風機 出現在近海的自然景觀裡,認為是一種破壞。妥協的結果是,Alpha Ventus選址在了北海離岸45公里遠的地方,水深達30米。

  根據德國海上風電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其他申請的項目也多在離岸30公里之外,水深在20米至35米之間。而英國、丹麥等國家的海上風電場離岸 要近得多,那裡的公眾也不介意大型風機出現在視線裡。

  離岸遠意味著運輸距離長,氣候條件差,維修成本高,海床基礎和風機的水下基礎也必須做得更大更深,因此,德國的海上風電項目比其他歐洲國家複雜 和困難得多。歐盟有立法規定,水下施工噪音在700米外處測量,不能超過160分貝,以保護海洋生物。

  高風險意味著高成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的投資額至少在10億歐元以上,其中僅一個風電的水下基礎就耗資500萬歐元左右。但這也可能成為中國企 業的機會所在。

如何打開一扇門

  今年8月,美國私募投資基金黑石(Blackstone)宣佈,計劃投資總計25億歐元在德國已獲批准的兩個在建海上風電項目上。其中12億歐 元將投在北海一個名為「Meerwind」(海風)的項目上,該項目將安裝80颱風機,計劃在2013年完成;另一個投資項目將安裝64颱風機,計劃於 2016年完成。黑石是第一個投資德國海上風電的私募基金。英國《金融時報》援引黑石管理高層的話說,黑石還有意購買一個德國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許可證。

  黑石鎖定投資的「Meerwind」同時獲得了四家德國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擔保。這也是保險機構第一次為海上風電項目擔保。四家保險公司之一的 德國安聯保險公司氣候解決方案(Allianz Climate Change Solutions Gmbh)首席執行官桑德修威爾(Armin Sandhoevel)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說,保險公司介入的前提是「可保險性」(insurability)。從海上風電項目來說主要看兩 個方面,一是政策法規風險,二是技術風險,前者更重要。他認為,德國政府的政治支持足夠,補貼政策調整後增強了投資的吸引力。而技術風險經過幾個已經並網 運營的項目來看也被證明是可控的,雖然「仍存在著巨大的技術和運營風險」。

  桑德修威爾指出,對中國企業來說,作為投資者進入海上風電市場或許是一條捷徑。方式則有兩種,一種是純財務投資,另一種是通過收購一家本土風機 設備製造商。

  國際風電行業最有影響力的諮詢公司之一丹麥Make Consulting合夥人斯汀·尼爾森(Steen Broust Nielsen)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郵件採訪時亦表示,財務投資是目前市場非常關鍵的一個要素,可以起到敲門磚的作用,通過這一方式可以獲得市場經 驗、實際知識,以及建立業務記錄,「雖然將長遠國際業務發展建立在財務投資上,並不是一個可持續性的戰略,但這可以為中國製造商打開一扇門。」

  一個多月前,挪威的一個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商便宣佈,鑑於有可能獲得融資機會,他們或許會選擇中國風機設備製造商的產品。華銳風電 (601558.SH)在愛爾蘭參與的陸上風電項目採用的也是這一方式。

  今年7月,華銳風電宣佈,將參與愛爾蘭一個總計1000兆瓦的風電項目的建設,由國開行提供部分信貸支持。該項目的總投資額為15億歐元,為華 銳第一個海外項目。但兩個月後,華銳身陷一場知識產權官司。華銳昔日的合作夥伴美國超導公司指控,華銳員工竊取其商業機密,非法獲取並使用其一些風力發電 機軟件代碼,要求索賠4億美元。

  10月10日,華銳風電發佈公告稱,已向北京仲裁委員會請求駁回美國超導的全部仲裁請求,並提出反請求索賠違約經濟損失近8億元人民幣。華銳風 電後將索賠金額提高到10億元。

  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各執一詞,官司仍在膠著中。雖然官司尚未有定論,但對華銳在海外的聲譽造成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消息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 者透露,在華銳官司解決之前,海外項目開發商無法繼續和其展開合作。

  知識產權是中國公司的軟肋,也是最容易引發跨國訴訟的一個敏感領域。德國公司Enercon是為數不多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也不打算進入中國市 場的歐洲風機設備製造商。德國業內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是因為該公司的創始人阿羅爾斯·沃本(Aloys Wobben)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很在意,不信任中國公司。

風機水下機會

  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德國海上風電項目表示有意向中國企業融資。尼爾森也表示,他懷疑中國企業能否實質性地進入歐洲海上風電市場,後者比陸上風電 市場的進入壁壘還要高,風險和成本也更大。「除非中國風機設備製造商收購市場現有的參與者,比如目前正在出售的BARD公司,或者更大的廠商。」

  BARD的來歷並不小,其創始人是前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總裁安戈爾特·貝卡(Arngolt Bekker)。2003年,貝卡看中德國的海上風電市場,隨身帶了幾百萬歐元作為種子資金來到德國,BARD工程公司由此誕生。據知情人士透露,貝卡之 所以能打入准入限制嚴格的德國市場,是借助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的私人關係。BARD在「專有經濟區」 申請到以其名字命名的一塊大面積風電場——「BARD Offshore 1」,計劃安裝80颱風機,總發電裝機容量400兆瓦。

  貝卡的個人野心不止於此,他不信任別的供應商,決定一切都由BARD來生產,從整機製造到運輸安裝船隻,到風機的水下基礎。戰線拉得過長的 BARD很快陷入財務困境,提供融資安排的銀行成為新的股東,決定將BARD的十幾個分公司整體出售。

  11月初,韓國大宇造船和海洋工程公司(Daewoo Shipbuilding & Marine Engineering Co.)向《華爾街日報》表示,有意競購BARD資產,但尚未決定是只購買部分股權還是整個公司。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目前中國國電聯合動力對BARD6兆瓦風機機組的技術非常有興趣,已經多次前往德國。不過,德國業內人士對BARD 分拆出售給中國公司的可能性並不看好。

  天泰海洋(Tiantai Offshore)工程執行董事趙航宇對中國企業的機會另有看法。趙造船工程師出身,在德國造船及海洋工程界工作了20多年,後延伸到海洋工程及海上風電 領域,曾經擔任過德國勞氏船級社GL駐中國代表,主持建立了德勞GL風電認證體系在中國的運營系統。他現在回到德國,作為資深船舶及海上風電專家,為中德 雙方海上風電領域相關企業提供技術諮詢服務。

  趙航宇認為,歐洲這一輪大規模海上風電建設,風機製造這一塊,中國企業機會很小。

  歐洲公司作為先驅者,幾十年來已經建立起了非常完備的研發、質量保證體系,中國風機製造企業的價格優勢在德國這樣的市場並不很重要,特別是海上 風電,安全性和可靠性才是重中之重。但是,海上風機基礎,即風機水下部分,以及風機塔筒,主要是大型鋼結構,則是中國企業最大的一個商業機會。

  趙航宇預計,從2014年建設高峰開始,到2025年第一批建設完成,每年僅德國就將需要樁機基礎600台,而目前德國本土每年供應差不多 100來台,能做的只有少數幾家,其中一家還屬於BARD控股。

  「他們現在都在想辦法找出路,質量、價格、交貨期保證,比來比去,還是找到中國,大連重工、南通熔盛等諸多國內企業都有實力做。」趙航宇介紹 說,已經有國內企業開始行動了。就在財新《新世紀》記者參觀不來梅港的那天晚上,趙航宇送完記者,又要開車去機場接國內江蘇來的一個代表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86

德國首家太陽能上市公司Solon申請破產

http://news.imeigu.com/a/1323922265935.html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12月15日上午消息,據外電報導,德國太陽能技術公司Solon SE昨日宣佈,由於無法跟銀行、投資者達成友好協議,該公司已正式申請破產,成為德國首家申請破產的太陽能上市企業。

受此消息影響,Solon股價昨日暴跌46%,收於0.502歐元。據悉,該公司在1998年成為德國第一家上市的光伏製造商。

Solon此前曾努力加快成本削減,尋求延長對德意志銀行和其他銀行財團的2.75億歐元(合3.57億美元)貸款的償還期限。

由於德國市場需求減弱,包括Q-Cells SE、Solarworld AG在內的德國太陽能製造商正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外競爭壓力。今年以來,因不敵中國太陽能企業,Solyndra LLC等三家美國太陽能廠商已宣佈破產。

Solon發言人稱,該公司將利用進入破產程序之機進行重組。據悉,該公司目前在德國、意大利、法國及美國共有800餘名員工。(金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31

[轉載]德國阿爾迪超市:體會零售的真正本質 潘潘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wxg.html

2012-2-5

  我在創業的過程當中,因為聯商網而研究零售業,在全球的無數的零售商中,德國的阿迪,對我的影響最大。

  早在2002年的時候,我就開始研究這家公司,非常的吃驚。我在互聯網上儘量將關於他們的材料找出來。還和一個阿迪公司前董事進行了溝通。這家公司讓我對企業經營的理解,甚至對人生的一些東西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阿迪是一家德國的超市連鎖零售商,創始人是兩兄弟。阿迪開的店非常小,500到700平方米左右,單店的單品數量也有限,大概是500個。沃爾瑪推崇一站購足,一個門店的單品可能超過了20萬。

  2009年度的福布斯的富豪排行上,第一是比爾蓋茨,第二是巴菲特,阿迪他們兩 兄弟都進入到前十位。我記得2009年比爾蓋茨個人財富是400億美金,他們兩兄弟加起來超過了比爾蓋茨。小小的阿迪所創造的財富是驚人的,但是他們公司 非常低調。他們公司有一個原則,就是禁止公司最高層到最底層的人接受媒體的採訪。所以,如果你去互聯網上搜索他們兩兄弟的照片,幾乎是沒有的。福布斯雜誌 當年為了拍兩兄弟的照片,在德國待了兩個月,還是一無所獲。從這家企業上,我體會到企業真正的本質。

 

  第一是關於價廉物美。

  整個商業的本質價值所在就是物美價廉。物美這個概念,肯定是指商品品質非常好。價廉就是價格便宜起來。那麼兩個東西統一起來就是價值,而價值公式的分子是質量,分母是價格。如果你質量越好,價格越便宜,性價比一定越好,這是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很樸素的常識。

  我們很多做零售的有時候會忘記這個分子,就是關於質量的定義,而去關注價格。我 們有很多的價格競爭,包括今天很多的零售商在做自有品牌。我會嘗試去買自有品牌,我穿的牛仔褲就是沃爾瑪的自有品牌。其實中國企業做自有品牌的時候,放棄 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質量原則。自有品牌的質量非常糟糕,只關心價格,做自有品牌就要價格便宜。錯了!

  首先你必須要有好的質量,在這個前提下,你再去追求價格。阿迪就是這麼做的,他 500個單品,每一個單品的質量跟在德國市場上賣的一流品牌產品一樣好,乃至是更好。因為德國是商品質量檢驗非常嚴格的國家。第三方獨立的質量檢測往往表 明阿迪的東西比一流產品只會好不會差。在一流質量的基礎上,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把價格降下來。阿迪將這樣的經營準則堅持了幾十年,無人能敵。沃爾瑪以前進入 德國,後來又退出,因為競爭不過阿迪。

  物美價廉。低價是殺手鐧。我們來分析價格構成。假設一罐可樂的市場零售價格是4 塊錢,其實是由4個部分來構成的:第一進貨成本;第二運行成本(包括人員店舖等等);第三稅收(被國家拿走);第四股東分紅。簡單起見,假設一罐飲料採購 成本1塊錢、運營成本1塊錢、稅收1塊錢、股東分紅1塊錢。為了尋求真正的低價,阿迪這四部分都在降。這跟傳統的商業思維邏輯產生了巨大的背離。MBA的 課堂上告訴我們太多的商業邏輯和方法,但是阿迪幾乎都說了「NO」。

  首先,降低進貨成本。阿迪只賣自有品牌的東西,不賣品牌的商品。阿迪在全球範圍 尋找生產商,按照一流品牌的產品品質生產,但是貼阿迪自己的品牌。阿迪認為1塊錢進價的飲料,真正的生產成本可能只有2毛錢,更多的成本其實不是生產環節 的:可能是被CCTV拿走了2毛錢廣告費、被姚明代言拿走了1毛錢、公司高管的飛機頭等艙五星級酒店、形形式式的市場活動等等,最終都會加到這罐可樂的進 貨價格上去。阿迪認為這是不合理的,顧客不應該為CCTV買單,不應該為姚明買單。所以,他希望採購的是裸體產品,他要的是產品本身,不附加任何品牌溢 價。所以阿迪商品的進價成本就天然地比其他零售商要低。

  其次,降低運營成本。

  比方說MBA課程告訴我們,零售商最重要的是選址,位置是第一位的。他說不,他覺得那些租金是不對的,最後都會加到那罐飲料的零售價格里。所以,他選偏僻的地方,把租金降下來,阿迪的門面裝修也非常的樸素,同時把零售價格降下來。

  比如信息技術。他們早期甚至沒有POS機,他認為這樣會增加商品的成本。所以阿 迪的收銀員需要記住所有500個商品的價格。後來經過測算工作效率,所以增加了POS系統。阿迪是沒有貨架的,他認為貨架也會增加成本。他所有的商品都是 直接用箱子堆在那裡。我們現在所有的商品包裝箱都是嚴嚴實實的,他所有的紙箱包裝只有一半,也就是半截商品露在外面,不用花人工時間去切那個箱子,而且箱 子只有一半,所以成本更低。

  比方說他的物流,商品都是自己直接從生產廠商那裡去運。乃至運貨的車輛,所有的輪胎定期打磨,這樣可以跑更遠的路;甚至修改擋風玻璃的傾斜角度因為這樣減少風阻降低油耗。

  比如他們拒絕市場推廣,他們沒有廣告,認為廣告都會增加商品的售價。包括他的創始人,從不接受任何採訪,他認為接受電視採訪的時候還不如去理貨,我坐在電視鏡頭前誇誇其談幾小時,這都會增加到商品的成本上。

  比如退貨這個領域,如果你想退貨,他肯定會退。他認為如果糾纏,要客服要律師,就會產生成本,就會加入到商品的零售價格當中。他不提供顧客門店的諮詢電話。消費者你有問題不要打電話,直接拿東西來都給你退,裝電話接電話都要成本。

  比如人員上,一般的零售商一個門店可能要6個人,阿迪只要3個人。員工的效率非常高的,但是薪水是同行的150%,他願意付出比同行更高的薪水。

  再是減少稅負和分紅。阿迪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降低稅負,不過這個借鑑意義不大。至於減少股東分紅,這不僅僅涉及到商業問題,而涉及到創始人的價值觀。

  他們兄弟兩個是在二次大戰以後,接手了父母留下的一個小賣部。他們秉承了德國那 種嚴謹執著的精神。阿迪所有的一點,就是把物美價廉發揮到極至。物美就是我商品的質量是一流的,價廉就是追求成本更低。他們偏執地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 在為顧客著想,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一直這麼做,從二次大戰以後到現在。憑著阿迪堅持不懈的高性價比的商品,最後不僅德國消費者接受了他,後來開到歐洲 其他國家,現在開到美國,開到澳大利亞,在很多國家,也非常具有競爭能力。

 

  第二是上帝的方式。

  創始人是近乎以「上帝的方式」在運營管理阿迪。上帝是怎麼管理這個世界的,管理 人類、鮮花、大象、蚯蚓等等世間萬物?我琢磨上帝只做了兩樣事情,第一是提供了一個環境:有春夏秋冬,有風雨雷電,有高山流水,通過變化的環境來讓適者生 存。第二是提供了競爭,生物之間有競爭,會有食物鏈。羚羊和獅子要競爭奔跑速度,獅子和獅子要競爭配偶,通過競爭達到優勝劣汰。除了上述兩件事情之外就是 無為而治,他從來不用管我龐小偉到底是去做老師還是從事風險投資;是生活在杭州還是到倫敦;開什麼車,穿什麼衣服,理什麼髮型,給兒子起什麼名字,都不去管。

  阿迪的方法就是基於環境和競爭的無為而治。比如今年公司應該做多少銷售?他從來 不說,一般做企業到12月份就要做年終計劃。他們企業是沒有年終計劃的。他有8千多家店。他怎麼做呢?比方說每家門店都有電的損耗。他把8千多家店的用電 量統計出來。比如平均化費了5萬,可能表現最好的店化了1萬塊,最多的花了10萬塊。花了10萬錢的人自然而然就感受到,平均是5萬,為什麼我是10萬。 所以,他們想盡辦法去省電費,可能就降到7萬。當他降到7萬的時候,平均線可能就從5萬降到4萬了。所以這相當於沒有時間刻度的競爭。大家那麼多店一直在 比拚這個指標,不需要目標電費達到5萬了,我完成了5萬就可以停下來了。所以,他這樣的無為而治,反倒是持續的進步,而不是說今年達標了,給明年留一點餘 地。你做得不好的人可能就淘汰了。

  阿迪的無為而治是基於競爭這樣一個平台去做的。我覺得這是做企業非常重要的一 點,一個好的管理者,就是要授權授權再授權,監督監督再監督。授權到最後就是無為而治,但是一定是有監督,這個監督其實是有一種氛圍,一種競爭的機制。你 表現好的人留下來,不好的人自然會被淘汰掉。阿迪對競爭的推崇,甚至到了股東層面,阿迪一分為二,南北阿迪,兄弟各管一塊,相互比較經營效率和業績成果。

 

  第三是企業為何?

  繼續把零售價格降下來的話題,最後一點是股東分紅。當經營者股東為了將顧客的一 罐飲料售價降下來,都願意把屬於自己的分紅砍一半,這時競爭對手幾乎是絕望的。絕大多數商人絞盡腦汁去想省錢,其實是為了自己多賺錢,去過上甜美的生活。 阿迪是為了給顧客真正省錢,將自己的分紅也省了,這兄弟倆本來要的就是清教徒式苦行禁慾的生活。

  省到最後就是省自己。這不是商業上的問題,這是價值觀和哲學的問題。阿迪的創始人本身就不追求名,不追求利,但是到最後在市場競爭中能力越來越強,反而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財富。

  今天的中國也在導入類似資本主義這樣的模式和道路。今天在這條道路上,可能更多 看到的是原始資本主義的味道,或者原始資本主義夾雜了很多權貴資本主義的味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到資本主義是非常罪惡的,萬惡之源,是指原始資本主 義。今天的資本主義已進入到現代資本主義的階段。資本主義從原始到現代,發展到今天,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量就是基督教尤其是清教的影響,這些清教徒在做企業 的時候所表露出來的苦行禁慾的操行。上帝把那些財富交給我,這個財富終究回歸給大眾,而不是花天酒地耗費在自己的身上。最後比爾蓋茨最終會把財富捐出去。 巴菲特比比爾蓋茨更牛,他錢不如蓋茨多,但是他勇於將畢生的財富捐給蓋茨基金會,他不僅把錢捐出去,連名都不要了,那不是更超越了嗎?

  所以,阿迪對我們的最大的啟發,是一些從競爭中留下的成功企業,他們有著非常樸素的價值觀。這些樸素的價值觀,使得有內在的持續的力量在驅動他們去奮鬥,而不僅僅是拚命賺錢拚命消費。

  相同的,這樣的觀點在阿迪得到了很好的貫徹。阿迪公司從來不上市,不想上市。因為上市以後,個人財富可以倍增很多,但是他認為上市會增加成本。上市是要成本的,要有無休止的會計費用、法律費用、公告費用等等,他覺得這都增加了成本。

  所以反過來說,一個商品最終的零售價格能不能降下來,也包括你的股東是不是一個好的股東,是不是一個願意為顧客去犧牲的股東。如果你是這樣的股東,你是這樣的創業者,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是非凡的。

  有很多的創業者都以獲得風險投資為驕傲。事實上,對這些風險投資,你也要判別他 是不是好股東。這些風險投資需要回報,過高的股東回報一定會增加到這罐飲料的零售價格上去。一個不好的股東就會使你的零售價格漲上去,這樣你的競爭能力就 會下降。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引入貪婪的風險投資,長遠而言不僅無助於企業的競爭能力的建立,可能還削弱。

  所以,一個真正有競爭能力的企業,從採購到運營,到創業者內心的價值心願,都堅持著服務用戶回饋大眾,最後就做出一流企業來。

  阿迪文化是它最核心的競爭能力。阿迪文化所有的關注點都在於最好的質量,最低的 價格。企業文化跟樸素真理不應該是背道而馳的。顧客到店裡,就是要優質的東西,更低的價格,企業文化也應該是服務於這個,而不要講那麼虛的東西。阿迪沒有 那些標語式的企業文化,一切就是首先確保物美,然後儘可能的價廉。他們老闆開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燈關掉,看看在關燈的情況下,是否還能開會。

  所以,無論你是做零售商,還是互聯網公司,還是開一個路邊的小攤,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作者:龐小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