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黄光裕夫妇重新发挥影响力 国美权力结构现逆转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090602/01246290194.s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小莹 王思璟

  “五月的一连串事件”

  外界对国美竞购的进展充满了误读——当然,这主要是由这场较量本身的复杂多变导致的——即便是身在庐山之中的人物,5月以来,也对一连串的变化应接不暇。

  让参与竞购的四大机构直接嗅出变局味道的,是国美所聘请的两家中介机构的主次地位近来发生了微妙变化。

  据本报掌握的权威信息,在长达半年的接触后,国美在4月6日向多家竞购单位公布过一份入围者名单,即市场广有传闻的三家大型海外知名基金,分别 是贝恩资本、华平基金和KKR。与传闻不同的是,他们并非组成银团集体竞购,而是各自为营。到了4月中旬,该份名单中又加入一家国内民营企业作为候选。

  牵头制订出这份名单的,是国美当时的掌权派陈晓。

  据悉,从去年底国美有意配售股权以来,国美体系就聘请了两家投资银行作为咨询和谈判顾问联络各方竞购人。一家是由国美公司出面聘请的顾问单位,嘉诚亚洲有限公司(Cazenove Asia Limited)。

  同时,国美决策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黄光裕“事发”之后成立的决策机构,由董事会主席陈晓,董事王俊洲和魏秋立组成)也自行聘请了一家顾问单位 洛希尔父子有限公司(N M Rothschild & Sons Limited。)。其作用主要是对前者的谈判结果进行辅助性的衡量和补充。

  不过,5月以来,这个格局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竞购者们发现洛希尔父子有限公司开始走到前台,直接代表国美与竞购方接触。而嘉诚亚洲有限公司逐渐退居谈判的次要地位。

  他们所不知晓的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乃是国美内部权力结构的一场重大重构。

  据权威人士透露,黄光裕被有关部门监控后,国美为了应对银行和供货商的信任危机,极力营造去黄氏家族的形象。其主要的日常运作主要由总裁陈晓主持。在出售股权的核心问题上,也一直是由一个所谓的决策委员会牵头,主要的谈判代表也由陈晓担当。

  不过,有权威消息人事透露,从4月底开始,黄光裕突然开始以某种方式向董事会“发表意见”。5月初开始,其夫人杜鹃也使用类似的渠道施加对国美管理层的影响力。

  此后不久,主导国美的谈判的代表便从董事会主席陈晓转向了决策委员会的另两位董事王俊洲和魏秋立。王、魏二人皆为黄的多年心腹。

  正是在此时,国美决策委员会聘请的投行洛希尔父子有限公司一下子升到了主导地位。这种权力天平的倾斜在国美电器(1.12,0.00,0.00%)5月27日的股东大会上更加明朗。

  该次大会委任了一名新董事孙一平。相关人士称,孙同样是黄光裕的铁杆心腹,这个任命意味着新董事会格局中,代表黄氏家族利益的董事达到了三名,占压倒性优势。

  对于这些重大的谈判变化,包括陈晓在内的国美数高层均没有向本报作出正面回应,嘉诚亚洲也对此不予置评。

  “去黄光裕化”戛然而止?

  权力结构的逆转同时带来了谈判诉求的逆转。

  从5月开始,国美电器(0493HK)谈判目的发生了重大转向。前后的核心区别在于,对国美股权结构是否“去黄光裕化”的截然不同态度。

  此前很多媒体推测,国美将出售黄光裕家族所持股份。以去黄氏家族的方式恢复金融系统和供货商对国美的信任。

  事实上,这正是5月变奏之前的各方谈判主要基调。但现在局势再度微妙起来。

  权威人士透露,在黄氏家族传达出保留控股地位的想法后,此前入围的竞购者们大多保持了沉默。但不久,沉默被贝恩打破。

  据悉,目前竞购者贝恩资本已向新的谈判主体递交了一纸新方案,虽然具体内容外界不得而知,但主要是以“保证黄氏家族的控股地位”为前提的。

  这意味着,贝恩已领跑于这场较量。

  本来这一切仍处在秘密接洽期间,外界难窥奥秘。不过,5月27日的股东大会公告,让外界再度产生误解。

  很多媒体根据公告中提出的“增发20%股权”,以及“回购10%股权”,而纷纷揣测出重重意味。

  其实这只是一个每年保持董事会增发和回购股份权力的常规决议。在去年5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上,亦有两个同样的决议被通过。

  但目前,国美的竞购大战或许已真的在接近尾声。

  原因之一是,国美正面对即将到期的46亿港元可转债的财务压力。不管方案如何,融资已是当务之急。

  这笔债券发行于2007年5月,为零息可换股债券,转股价为4.96港元,于2014年到期,持有人可于2010年5月提前要求国美赎回。由于国美停牌前1.12港元的低股价,市场都倾向于明年5月提前赎回。

  另一个紧要的问题是,国美已停牌6个月之久。“我们已经行使过(督促上市公司尽快复牌)这个程序。”香港联交所相关部门人士回应说,按照规定,上市公司停牌满6个月,交易所将考虑其是否进入停牌的第二阶段。

  虽然一位接近国美人士对记者说,“6个月只是港交所法规限定,只要经过良好沟通和申请,并不是每家公司都按时复牌。”

  但根据香港联交所截至2009年4月30日的“有关长时间停牌公司之每月报告”显示,停牌已逾6个月的国美电器已到达“等待发出股价敏感信息”的阶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00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財經暢銷書作家吳曉波逼到死路 才能淋漓盡致

2010-02-01 今周刊





有「中國權威財經作家」之稱的吳曉波日前為其成名作《大敗局》來台宣傳,該套書在中國的銷量已經突破八十萬冊,被列為是「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吳曉波在財經寫作領域深耕二十年,他說:「寫作是我最喜歡的事,我只是專心做好一件我喜歡的事。」

撰文.黃玉禎

﹁ 我能走到這裡,是因為我在年輕的時候,就想清楚什麼是我最喜歡的事,接下來的二十年,我專心地去做這件事。」說這話的,是有「中國權威財經作家」之稱的吳 曉波,二○○九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青年領袖」傳媒領域人物,在去年中國作家富豪榜中排名第五,他的成名作《大敗局》自○一年發行以來銷售超過八十 萬冊,被列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他曾是財經記者,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學EMBA教授,同時身兼出版社老闆。但在這些身分當 中,「我最喜歡的身分還是『財經作家』!」王曉波毫不考慮地說。「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歡,然後堅持二十年,不可能不成功!」他為自己的二十年寫作生涯下了 注解。喜歡與堅持,是成功的二大元素。

第一次投稿的作品收藏在枕頭底下吳曉波口中「我最喜歡的事」,就是寫作。大學畢業至今剛好二十年,吳 曉波一直在財經寫作這條道路上耕耘,從一九九七年開始立下每年至少出一本書的目標,十餘年來未曾破例,即使不是每本書都像《大敗局》一樣熱銷,甚至有賣不 到三萬本的作品,但他始終不放棄這樣的堅持。他說:「像我才剛剛寫完一本書,就立刻要想下一本在哪裡,這樣,才能把自己逼到死路!」「逼到死路」聽起來很 痛苦,其實一點也不,吳曉波反而樂在其中。他每月寫六到七個專欄、每年寫作超過五十萬字,再加上中國各地每年至少五十場演講,每天忙到分身乏術,但卻不覺 得累,「這是我喜歡的東西!喜歡就不覺得辛苦。」說起自己和寫作的淵源,吳曉波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寫,高中時期第一次投稿的作品被刊登在地方報紙,他還將剪 報收藏在枕頭底下,高興了好幾天。

「這篇文章是寫一則關於『轉變』的故事。」他當時杜撰了這樣一個故事:公車上,年輕人與老伯伯各自描述目 的地,不約而同,都說要到這一帶「最熱鬧的地方」,公車繼續開,兩人卻是在不同的地方下車,「年輕人跟老人對於『最熱鬧』的印象差距很大,因為整個環境變 化太快了啊!」八○年代前期,高中時的吳曉波,已經意識到中國的巨變來臨。

某種程度上,這懵懵懂懂的意識與認知,或許也決定了吳曉波未來以財經、企業為主的寫作取材方向。

大學聯考時,原本想選擇中文系,但因為老師說中文系難找工作,而建議就讀新聞系,他也順利考上復旦大學新聞系,「進去才發現學不到東西!」學新聞就是要到社會上去寫作!

因為新聞教的是通才,學得太廣泛而難以專精,因此吳曉波就自己上圖書館,「圖書館的書被我一排一排地拿來讀。」大量的閱讀與吸收,讓吳曉波比別人有更硬的底子,也讓他在畢業的那一年,在沒有實習經驗的背景下破例考上新華社,成為一名財經記者。

當 年成績優異的吳曉波,可以直接保送上研究所,「但我想了一下,未來的畫面太清楚了,念完三年研究所之後再被保送博士班,博士班之後再去夏威夷大學念博士後 研究,接著就回學校當老師,然後你們見到現在的我,就會是系主任!」他笑說,他喜歡寫作,所以沒法接受這個清楚的未來。

吳曉波沒有選擇這條 人人稱羨的「康莊大道」,他認為學新聞就是要到社會上去寫作,「念到博士後就不會寫東西了。」進入新華社以後,吳曉波被分派經濟組,在剛開始的一年裡,吳 曉波曾經在三個月內跑遍全中國一百家大型工廠,「很辛苦啊!中國那麼大,大江南北到處跑,很累的,但也很值得,誰可以輕易拜訪這些大型企業?一般地方記者 不會有這個機會。」也許就是在這段期間,累積了吳曉波之後創作的素材,像在他的《大敗局》中,所談到失敗企業的案例,幾乎都是他採訪過的公司,也都認識這些大老闆,他親眼見其崛起與衰敗的過程,下筆彷若信手拈來,其實背後蘊藏著好幾年的經歷和苦功。

吳曉波肚子裡的墨水讓他的筆逐漸寫出了名號,一九九四年起,他開始撰寫專欄。九七年,有出版商輯其專欄作品替他出了第一本書,接下來的兩年,吳曉波也都陸續推出新書,可惜的是,雖然他的作品得了不少獎,但銷售成績都不好。

即使三年下來,出書的發行量始終沒有起色,但吳曉波仍堅持寫作不輟,他認為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有些人第一次出書就大賣,「我覺得那種機遇輪不到我,所以我只有每年一本一本地出,看什麼時候該我。」吳曉波沒有等太久,○一年發行的《大敗局》一上市就熱賣二十萬本,六年內更再版二十八次。吳曉波嘗到成功的滋味,但也遇到瓶頸:找不到適合的好題材。接下來連續出的幾本書,銷量一路下滑。

直到○四年,吳曉波受邀到哈佛大學做研究,幾次開會下來,發現不論美國、香港或台灣的學者,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甚至有位哈佛教授問我,毛主席現在還打不打網球啊?天啊!毛主席早 在一九七六年就逝世了。」吳曉波在此得到了靈感,他決定寫一部橫跨三十年改革開放的中國企業史,透過國有企業、外資和民營經濟三股力量的抗衡,來呈現這三 十年來中國的商業進程與演變。四年採訪整理後,《激盪三十年》在○八年一出版便引起廣大回響,上海的電視台甚至拍攝成電視紀錄片版,如今該書銷售量已經突 破八十萬冊。

要一直寫到沒人看為止!

與此同時,吳曉波也捨棄了在新華社一路升遷到主任、總編輯的機會,「上海四家日報的總編輯都是我大學同班同學,可是我不喜歡那樣的工作,我喜歡的是寫作,而不是管理。」吳曉波再次履行了他人生奉為圭臬的原則:選一個你喜歡的,然後專注。

在 投資理財上,吳曉波也夠專注,中國這些年來機會多,但他堅持只買房地產:「就是因為笨嘛!房地產最大的好處就是,那些土地和房子就在那裡,可以都不用管 它,租給人家就好,多輕鬆,這是最傻瓜的理財方式。」這又要說回一九九七年,那年,吳曉波除了立志「每年寫本書」之外,也告訴自己「每年得想辦法買間房 子。」原因很簡單,吳曉波知道中國正在轉變,他要想辦法抓到轉變中的機會,又不能讓工作分心,「最好的辦法,就是買房地產。」吳曉波嫌玩股票麻煩,要天天 看盤,又說基金經理人都是騙子,難以信任。說到底,吳曉波只是想更專注,把時間和精神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吳曉波說,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一種幸福,原來「逼到死路」只是為了讓自己發揮到淋漓盡致。他說他會一直寫到沒人看為止,但看起來,就算沒人再看了,也無法停止他對寫作的喜好。

吳曉波

出生:1968年

現職:財經作家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

學歷:復旦大學新聞系

經歷:新華社記者

代表作:《大敗局》

《激盪三十年》

買下千島湖小島的懶人投資法

吳曉波種楊梅保衛人民幣

吳 曉波投資房地產,除了堅持「一年買一套房」的原則以外,1998年還在千島湖買下了一座小島,打造140畝地的楊梅園。吳曉波說,之所以選擇種楊梅樹,是 因為很好種,只要在春秋季時除兩次草、施一次肥即可;而且楊梅樹一旦種了四個月以後,就不會被偷,因為偷走也種不活,「所以可以不用太理它」,而這也符合 吳曉波一貫的「懶人投資法」。

此外,因為楊梅要種八年以後才會開始有收成,所以一般農民不太願意種楊梅,吳曉波種了4000多棵楊梅樹,成了杭州最大的楊梅園,如今開始收成,一年可以帶來60萬人民幣收入。

吳曉波不玩股票,也不碰基金,他說唯一能夠抵抗通膨的就是農產品和房地產,「只有這兩項可以保衛人民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40

中環在線:最具影響力囚犯黃光裕晉五強 李華華



2010-8-13  AD


 

坐監除咗可以繼 續呼風喚雨,原來仲可以「得獎」!美國雜誌《Foreign Policy》前排搞咗個評選,揀出全球最具影響力嘅5個囚犯,佢就係呢排曝光率媲美o靚模嘅國美(493)大股東黃光裕喇。至於其他4位得到呢項「殊 榮」嘅,分別係緬甸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策劃911恐怖襲擊嘅恐怖分子拉赫曼、成日開火鬧總理普京嘅俄羅斯石油大亨霍多爾科夫斯基,同埋巴勒斯坦武裝組織 「哈馬斯」嘅領袖巴爾古提!

至於黃總憑咩得獎?計華華話,鬼佬係應該見到黃總早排獄中發功,隔空投票想趕貝恩投資出國美董事會,近排又喺獄中發聲話要炒埋公司主席陳曉,話咁易就搞到國美公司上上下下倒瀉籮蟹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79

1999年「全球電子商務最具影響力人物」 網路老將陳丕宏 自我改造重燃熱情

2011-2-28  TWm




社群帶來整個世代的改變,連教育也跟著變了,以前討論被視為作弊,但現在卻是被鼓勵的行為。陳丕宏覺得,很多CEO都和他一樣,得從自己改變起,才能領導已被社群同化的年輕人。

撰文‧林宏文

以 往的IT投資強調系統建置、改善流程、強大的運算能力,但網路2.0時代,企業的IT建置將大量花在2C上,也就是增強溝通 ︵communication︶和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上。﹂去年十一月初,以︽跨越鴻溝︾、︽龍捲風暴︾、︽大金剛法則︾等著作聞名 全球的市場行銷大師摩爾︵Geffrey Moore︶,與宏道資訊︵BroadVision︶執行長陳丕宏,在矽谷舉行的「企業2.0」年會上做了一場精采對話,吸引三百餘人擠爆會場。

雲端交流

提升中階主管工作效能

摩 爾談到社交網站facebook的流行帶動了Web 2.0的崛起,不僅改變一般人的行為,更對企業帶來巨大的影響。摩爾認為,從資訊科技︵IT︶的投資來看,過去幾十年,企業IT的投資大量花在兩大部分: 公司高層或基層員工,但對於中階管理幹部,則沒有出現任何有用的工具與創新,頂多只有黑莓機。未來最重要的事,就是讓中階工作者建立有效的交流系統 ︵systems of engagement︶,才能真正轉換為生產力與效率,為企業帶來實際貢獻。

陳丕宏與摩爾已是相交二十餘年的好朋友,兩人互動緊密,大師的觀察,其實也是陳丕宏近年努力的方向。他不僅到處宣揚網路社群將讓企業轉型到Web 2.0,還具體開發出一個企業級社區網路產品:明晰谷(Clearvale),讓企業也能因社群網路的運作而產生正面作用。

﹁這個新商機,讓我有重新創業的感覺!﹂一九九九年,陳丕宏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電子商務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二十五人」之一,早就是網路產業的元老級人物。網路崩盤後,宏道資訊經歷好長一段時間的調整;如今,陳丕宏好像又找回網路初創時期的熱情,有重新出發的動力。

到 底社群如何影響企業的發展?陳丕宏說,宏道的員工有三百多人,散居美、亞、歐等地,有一次公司內部舉辦一項競賽,由員工自行組成社群參賽,內容是提出企業 流程改善的方案,並規定團隊組成一定要跨區域、跨領域,每個團隊最後把成果放到YouTube上,仿效類似美國超偶的競賽一樣,供大家票選,看哪一組獲 勝。

結果,這個比賽的效果超乎預期,雖然員工跨好幾個時區,但利用內部企業社群的交流,很快就做出各種產業應用的範例;而員工其實只撥出一○%的工作時間,就想出許多好點子。﹁我這個CEO完全沒有花時間參與,沒想到就白白獲得許多好成績!﹂陳丕宏笑說。

陳 丕宏指出,傳統企業的執行長︵CEO︶,扮演的是推動者的角色,但社群會讓員工自己動起來,效果是十倍、百倍。就像以前執行長都用e-mail來下命令, 早上一封信傳給十位主管,十位主管再傳給一百位中階主管,再傳給一千位員工;結果,傍晚就有幾百封e-mail再回傳,事情未解決就花費大量時間與人力, 效果非常差。

影響教育

﹁討論﹂成為被鼓勵的行為其實,社群帶來的是整個世代的改變,連美國教育系統也跟著改 變。陳丕宏說,﹁以前上課是老師講,學生聽,讀書考試全部都靠自己完成。但現在大家都是六、七個人分一組,坐在同一個工作平台,一起完成一個計畫。﹂當陳 丕宏發現社群網站改變了世界時,坦承自己有一段時間很不適應。﹁以前考試不可以看書,和同學討論被視為作弊;現在不僅open book︵可以看書︶,所有的作業都是大家合作討論出來,討論反而是被鼓勵的行為。﹂陳丕宏說,很多CEO都是像他這種四、五年級的人,面對新時代的年輕 人,最需要調整改變的,其實就是自己。

陳丕宏的哥哥陳丕燊是國際有名的天文物理學家,在史丹佛大學任教,近年來獲得廣達副董事長、台大物理 系同窗梁次震的贊助,回台大教授天文物理課程。陳丕燊說,現在的教學方法與過去有很大不同,因為資訊太普及,教授根本不用自己寫講義,就請學生自動分組, 每兩、三個人負責一個章節,還可以講給大家聽,最近他指導的大學生,所寫的報告已可以登上國際級的期刊了。

如今,陳丕宏不僅到處推廣這種企 業社群網路的重要性,宏道資訊內部也完全採取這種運作。目前公司內部有三百多個網路社區,每個社區都由員工自己創立,而且與一般以休閒為主的社群網站不 同,宏道的社區都以工作或計畫為目標,每位員工有如在一個個作戰室︵war room︶內工作。

陳丕宏形容,以前的CEO,有點像拿著後照鏡,在看以前的資料。但現在透過社群,好像拿著放大鏡,可以看到每個員工在做什麼,如此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放在更重要的策略思考上。

曾 經,陳丕宏創辦的宏道資訊,股價一度飆到每股八百美元,總市值曾超越通用汽車︵GM︶。二○○○年網路泡沫後,宏道股價又一度下跌到每股只剩四十美分,靠 著個人的毅力及資金,才讓宏道度過難關。如今,facebook還未上市,就已有五百億美元的市值,不再擁有網路神話與光環的陳丕宏說,﹁只要對產業做出 貢獻,市值自然就會增加。﹂

陳丕宏

出生:1957年

現職:宏道資訊董事長兼執行長、新浪網獨立董事經歷:贏家科技創辦人、賽貝斯多媒體技術部副總裁學歷: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電腦博士點點印 www.tintint.com

成立:2009年

創業團隊:林建宏、陳函薇網站類型:照片分享製作網站

員工人數:10人

主要成績:去年營收約1000萬元

成功三祕訣

一、體認網路社群的力量,先從改變自己的觀念做起。

二、調整企業作法與流程,讓員工先取得執行社群的成果。

三、率先推廣社群軟體,為企業中層管理有效提升執行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7

影響力教育: 電商與傳統相融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11.html

線上與線下協同作戰,整合已有的線下企業資源成為影響力教育電子商務的一條必走之路。

在電子商務從傳統的門戶向垂直轉變的過程中,在線教育的B2C產品似乎早已不再新鮮,然而影響力教育科技集團卻選擇了在線教育的另一選項,它憑藉萬有能力網走上了一條包含B2B模式在內的綜合性道路。

作為一家有著15年管理培訓歷史的傳統教育培訓集團,2007年涉足電商在業內雖不算太早,然而萬有能力網對於影響力教育來說似乎也並不只是多了一個渠道那麼簡單。

「面授行業規模很難做大」,這是集團創始人易發久在傳統培訓行業多年來的體會。在傳統面授行業,教師是吸引學生的決定性因素,他們的高額授課費在很 大程度上擠佔了公司的利潤分成,而在影響力教育科技總裁毛付俊看來,「這種價值鏈條是不健康的」。因此在毛付俊看來,電子商務這種在線模式可以為公司開拓 出另一翻天地。

以崗定課

「現代任何公司都是培訓公司,企業已經進入了生產人的時代」,易發久的理唸成為影響力教育經營電子商務的核心價值。對於向來關注企業市場的影響力教育來說,幫助企業按崗位培養人才也成為他們的職責。

萬有能力網目前開發出的EAP企業網絡商學院、GAT個人崗位能力通、EPE大學生崗位能力通三個系列產品,針對崗位設計課程的理念是共通的,對崗 位研究的精細化也成為影響力教育最核心的競爭力。與集團原有面向中高層管理者的「領袖的風采」、PMBA、「北斗書院」等傳統業務相比,線上產品走了一條 完全不同的路。

據毛付俊介紹,集團將所有行業劃分為1086個行業,而每個學員的在線學習過程都經過「崗測學考證」這一標準化流程,萬有能力網首先會為學員提供崗 位介紹,並根據崗位制定相關的專業能力,並以所需能力為標準對學員進行測評,最終根據其職業勝任模型進行配課。用毛付俊的話來說,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因材 施教、用以致學。」而學員在經過學習考試通過之後,才走完這一套教育流程。

發展各地代理商,並經由代理商以宣講會的形式與企業溝通是傳統培訓行業走的老路,然而當教育作為產品走入了線上,需要面對的是環境變了,推廣思路便亟需應時而變了。

影響力教育選擇的方式是產品體驗,開發出不同類型的體驗式產品包,例如在針對企業的課程中,學員只要經過註冊就可以得到相應的課程來體驗學習,而在毛付俊的形容中,「這個產品是一個體驗式的產品,是一個互聯網的產品。」

在線教育這種電商產品從採購、諮詢到交付過程都可以通過在線完成,自然省去了其他產品的物流成本,在經過個人體驗之後消費者則可以直接進行網上交 付。因此毛付俊認為,「我們比其他電子商務企業更加電子商務」,而這一過程也使在線產品的質量成為消費者的關注焦點,因崗位而定的精細化課程便成為影響力 教育最有力的籌碼。

充分互動

影響力教育對於企業的關注決定了萬有能力網鮮明的B2B模式,在以傳統培訓起家的十多年裡積累了大量的線下企業資源,毛付俊介紹說,「我們在全國有20家分公司,每個分公司接觸的企業就有幾百家」,然而將已有資源在短時間內移到線上存在巨大挑戰。

 「例如,對於一家大型零售企業來說,需要培訓全國的幾萬個零售店裡面的10萬個零售員和店長,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網上銷售似乎是無法完成的。」 毛付俊說。因此集團的中小企業客戶或許可通過線上做銷售,然而大型企業項目還是需要通過線下供應式營銷來實現。

因此,線上和線下的結合對於影響力教育來講成為一條必走之路。在代理商直接面向企業的宣講過程中,存在於線下的宣講會便同時扮演了線上產品推廣會的角色,客戶可以直接在現場購買線下課程,同樣也可以完成線上產品的註冊,並以此實現線上和線下的結合。

在毛付俊的經驗中,其實很多企業客戶對於培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通常只有通過線上產品和線下產品搭配使用才能完成培訓體系。而企業也更傾向於以線上 線下的協同方式來推進培訓的進程,「影響力教育經常通過線下的學習沙龍和交流會來幫助企業客戶提高在線課程的學習效果,而這在企業看來無疑也是必要的」。

線上發展到一定程度通常會損害線下渠道,這是電商普遍遇到的問題,然而這並不是影響力教育的煩惱,萬有能力網在線產品與傳統課程目標客戶不同,從而也避免了銷售上的矛盾,但是經營理念上的衝突卻成為影響力教育的困擾。

據毛付俊介紹,影響力教育科技集團大部分管理層都是來自於傳統的面授行業,說明會上的產品介紹和課程價值塑造之後,現場成交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然 而在線教育產品的消費者則更需要體驗和理性思考的過程,現場成交難以實現,而這種慣性思維成為線上和線下兩個團隊的協同合作中最大的阻礙。

2011年是萬有能力網成立的第4個年頭,這一年,影響力教育科技集團1億左右的營業額中,在線銷售部分已佔據1/3的規模。毛付俊相信在線教育有廣闊的市場,因為畢竟有大量企業已經接受了在線培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82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趨勢大師 凱文.凱利新觀點 巨變 1000天的大預言


2012-03-19  TWM




他,曾經預言有一天網路茁壯到成 為一個國家;他,曾經預言網路時代裡,開放的人將永遠勝利;他,更預言了PC之死、雲端計算的出現,甚至有一天網路將會知道你的所有喜好,掌控全人類生 活。

他,是凱文.凱利。

一位身上不帶智慧手機、NB、平板電腦,連有線電視都不看,卻精準看到科技趨勢演變的大師。

更是一位與賈伯斯浸濡在同樣背景,連施崇棠都受他影響的科技思想家。

《今周刊》特地飛到加州南舊金山的小鎮,專訪這位後PC時代,你不能不認識的科技趨勢大師。

製作人.周啟東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卓翰 攝影.陳永錚有一位美國人,大學讀了一年就輟學,從此沒有再進過校園,他沒有發明任何一項產品,卻影響全球資訊科技(IT)二十八年,他不是賈伯斯,但他 發現比iPhone、iPad更重要的東西。

一九九四年他說:「鍵盤是不人性的,有一天會出現觸控、聲控的輕便電腦,人們可以直接與電腦互動存取資料。」十七年後,賈伯斯在iPhone 4S上實現了這句話。

這位永遠留著大鬍子、眼神純潔的智者說:「地球上的電腦有一天會全部相互連結,使用者像蜜蜂一樣,在網路上貢獻個人智慧,最終會誕生一個虛擬國家。」大家 都認為他是瘋子。然而,二十八年後,臉書(Facebook)成為全球第大三國家,它的子民逾八億人。

他說:「有一天人造的電腦產品將具有人工智慧,可以自我修復、升級,靠著網路連結成為一部超級電腦,進而影響人類生活。」一九九九年後,導演華卓斯基兄弟 聽到了,以他的想像為基礎,拍了史上最受歡迎的︽駭客任務︾系列電影。

二十八年來,他的科技預言都一一實現,細心傾聽的人、用心實踐的人,後來都成為一方霸主,甚至成為億萬富豪;忽視他的人卻抱憾終身,甚至被科技的浪潮吞 沒。他是誰?為何可以成為天才賈伯斯的精神導師?甚至成為帶領全人類探索未來科技的趨勢大師?

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他的預言卻引導科技發展方向他就是科技界最傳奇的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他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但靠著無窮的想像力,他的預言引導資訊科技的發展方向,進而影響全球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倚靠電腦科技生存 的台灣,每個人都應該靜下來,仔細聆聽他的預言,了解這位大師的成長過程,因為在未來五年全球科技轉型動見觀瞻之時,台廠應深刻思索,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與發展的方向,跟上趨勢的腳步,甚至領導全世界。

為了專訪這位影響賈伯斯的科技教父,︽今周刊︾經過長期策畫安排,終於排除萬難在微冷的二月天踏上美國加州舊金山南方靠太平洋的一座小鎮。當天小鎮和煦如 春天,依山而居的凱文.凱利衣著簡便,一點也看不出他是精準預言網路發展、改變人類生活的一代大師。

「求知若渴,虛懷若愚」牽引科技爆發時代的兩位大師他不如外界想像的,口袋一打開,就是好幾支智慧型手機;他也沒有時時刻刻盯著電腦看臉書、更新推特 (Twitter);在他的工作室裡,沒有超高科技的觸控螢幕牆,更沒有我們從未見過的尖端科技;就連他的客廳裡,也只有一台沒有接上有線電視台的液晶電 視,他與世界的連結就只有它||蘋果桌上型電腦。

面對我們不斷追問為何可預見如此多的科技發展?有何祕訣?他微笑地拿出一本發黃、薄薄的舊書,就是賈伯斯終身推崇的雜誌《全球概覽》(The Whole Earth Catalog),而凱文就曾經是這本雜誌的編輯,成為兩位科技大師人生中的另類交集。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懷若愚)。」這句話是《全球概覽》於一九七一年停刊時,最後一期雜誌的封底。不但是賈伯斯的人生座右銘,也是凱文.凱利自我 成長的核心精神。捧著這本珍貴的雜誌,凱文.凱利感動地說:「這是影響我最深的雜誌!」二戰嬰兒潮出生、嬉皮文化中成長喜好與傳統唱反調、挑戰權威凱文生 於一九五○年代、成長於六○年代,那是美國最動盪的年代,也是創意爆發的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剛落幕,戰勝的美國追求著富國強兵的霸主地位,積極開展國防科 技,帶動科技業的蓬勃發展,摩爾定律、半導體晶片的誕生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電視已經開始步入美國人的家庭;而電視、汽車、收音機是當時最高端科技的產 品。

那時候的賈伯斯,生活在南舊金山的洛斯阿圖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成長在西雅圖的律師家庭;至於早他們三年出生的凱文.凱利,則在美國東岸的紐澤西, 與他們吸收同樣的時代養分。

美國一九六○年代的嬉皮文化,產生了「花的力量」(flower power,意指和平主義),那一輩的年輕人,他們留著長髮、蓄著鬍鬚,穿著牛仔褲,嘴裡哼的是披頭四的歌,深受嬉皮文化的薰陶,更多時候是沉浸在大麻與 迷幻藥之中。

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不論是賈伯斯、比爾蓋茲,抑或是凱文.凱利,他們嘗試挑戰權威,他們喜好與傳統唱反調,他們認為與其坐在教室聽講,不如用自己 的雙腳去認識這個世界。

於是,與賈伯斯、比爾蓋茲一樣,凱文.凱利也走上了大學輟學一途。他與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十九歲的凱文全身充滿熱情,但他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是要當科學 家?還是藝術家?甚至是哲學家?他義無反顧的走上一段奇特探索之旅,探索自己、也探索世界。

「我們很難理解到底亞洲長什麼樣子,甚至沒吃過中國菜,學校裡八○%都是白人。」十七歲的凱文.凱利從未出過國,書本上也沒有詳細介紹過神祕的亞洲,有一 天聽父親朋友講述日本之行的美麗經驗,引發他對亞洲綺麗的幻想,他決定一個人到亞洲遊歷。

一張睡袋、一台相機

八年亞洲之旅 從台灣起跑他開始到一家鞋廠公司的倉庫打零工,不斷地做著相同的勞力工作,就是包裝、搬運,這讓他每小時能獲得兩美元的薪水,就這樣,他用賺來的錢,替自 己存到一張飛往亞洲的單程機票。

留著大鬍子,帶著睡袋,背著父親友人幫他買的日本相機,二十歲的凱文.凱利帶著他僅有的財產,飛往亞洲。原本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日本,但由於正好有朋友在台 灣讀書,在友人熱情的邀約下,他的第一站改飛台灣。

亞洲對他宛如外星球般,是他全然不了解的地區,他半句中文也不會,一九七二年就這麼一個人飛到了台灣,「台灣完全跳脫我的想像,交通很亂、滿街跑的機車, 這與我生活的紐澤西截然不同。」他忍不住笑了。

三個月的台灣行,奠定凱文.凱利八年亞洲之旅的基礎。他靠著隨手攔車、走路的方式,從台中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再從花蓮往南走南迴到高雄,他跟著阿美 族原住民的腳步,搭著他們的流籠,橫度懸崖峭壁。在那個還沒有中橫公路的時代,連十大建設都才正要啟動,一個蓄著大鬍子的外國人,就用雙腳認識台灣。

沿路他小心翼翼地按著相機快門,那幾乎是他身上最值錢、最高科技的財產,「咔嚓,我每按一次快門,就花了一美元。」底片還必須自己沖洗。凱文.凱利以三個 月的時間,完成台灣環島之旅,他的鏡頭留下了純樸年代的台灣印象,連傳統喪禮,都令他感到驚奇。「我曾經以為,我會是一位藝術家。」所以,他瘋狂地畫畫、 拍照。

他買了船票離開台灣前往日本沖繩,繼續他的旅程。他到過菲律賓、香港、印度、大陸等地。亞洲之旅,教給他的東西,遠遠超過課堂上,「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能夠 如此樂觀,亞洲人天性如此,他們都覺得明天會更好。」直到一件意外事件,改變他的一生。

在耶路撒冷預知死期 結束漂泊六十天後「重生」 領悟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在他的亞洲之旅第八年,他剛進入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那一夜,他決定停止攝影、停止旅行,因為他以為自己將在六十天後死亡。

那是個天氣寒冷的夜晚,他回到旅館的時間太晚了,不得其門而入,凱文.凱利只能睡在街上等待黎明。那個寒冷的晚上,他盡可能地蜷縮著身子取暖,在半夢半醒 之間,「我的耳邊出現了一個聲音,告訴我將在六十天後的聖誕節當天死去!」聽起來很玄,但他竟深信不疑。

他匆匆結束旅行,也不再拍照,「我都將在六十天後死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拍照?」於是他回到美國老家,重新與朋友聯 繫,但因為他將身上僅有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為了去看父母、見兄弟姊妹「最後一面」,他騎著腳踏車、帶著睡袋,從西岸出發橫越五千英里美國大陸。

六十天裡,他盡其可能地把所有想做的事做完,一步步地迎接「死亡」的到來。最後證明,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他沒有「如期死去」,聖誕節隔天還是醒過來了, 他內心充滿感謝,「我躺在床上,睜開雙眼的那一剎那,真的感覺到重生。」凱文.凱利說。

所以,重生的凱文.凱利,開始尋找「未來」。「過去六十天,我以為我要死了,對於一個即將死亡的人而言,是沒有未來的。未來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人就是對未 來有期望,才能每天活得這麼有動力。」他不諱言,在耶路撒冷開啟的六十天「死亡體驗」,成了他日後積極追尋科技未來的重要伏筆。

停止拍照後,凱文.凱利也重新了解到,他無法成為藝術家。有別於賈伯斯是從科技走進藝術,從創辦蘋果到成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凱文.凱利則走了相反的路。「我沒辦法靠著拍照、畫畫賺錢,不適合當藝術家,那我就想,或許,我可以當科學家。」凱文.凱利的眼裡,閃 耀著光芒。

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買了數據機,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凱文.凱利鍾情於科技,其來有自,他與賈伯斯同樣受到了《全球概覽》的影響。「那是一本充滿各式知識的雜誌,它教你 如何蓋房子、告訴你女人如何生小孩,它是一本影響我非常多的雜誌。」六○年代的美國,《全球概覽》這類雜誌被定位為反主流文化,它用列印、剪貼、重新編 排,把各類科技當成工具,幫助讀者利用科技提升生活品質。

當時他有一位科學家朋友,「我在朋友喬治亞大學的實驗室裡,看到他們正在研究網際網路,我想知道科技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他一邊當自由撰稿人賺取微薄稿 費,一邊在實驗室裡學習,嘗試當一名科學家。「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發現,我也不會是個科學家。」他笑著聳了聳肩,科學實驗、證明、反證、寫論文的無限輪 迴,實在令他忍受不了,他不認為科技就只是這麼單純與無聊。

不過,凱文.凱利也非全無所獲,反倒是那段經歷,開啟了他預言科技趨勢的重要大門,經過二十八年、數萬公里的辛苦追尋、跌倒及挫折,他終於找到人生的目 標。

一九八四年,這一年,賈伯斯主導的麥金塔上市了;因為軟體開發,比爾蓋茲登上了《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而凱文.凱利則預言了網路國家即將誕生。

「那是一個PC極度不普及的年代,就連網路都僅限於大學研究使用。」凱文.凱利不明白為何人們要對著一個藍色的盒子打字,更何況連打字都得先經過一番練 習。

「現在,每個人都喜歡科技,每個人對科技怪咖(Geek)有著好感,但二十多年前不一樣,人們對科技是冷漠的,他們沒辦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要自己組裝電 腦。他們只覺得這些人在胡鬧,網路不過是二十歲年輕人的玩具。」可是,當時凱文.凱利還是好奇,「我無法理解,到底什麼是網路?人們為何為之瘋狂?」就像 當年他對亞洲的好奇一樣,他想搞清楚,網路到底是什麼?

若要凱文.凱利定義,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為何?「那就是我買了數據機,並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他說他除了替《新時代》(NEW AGE)期刊寫旅遊文章,他還經營自己的郵購生意,專賣美國一般書店買不到的書籍,他打字、列印、剪貼、編排,搞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生意。「沒辦法, 《新時代》能付的稿費有限,我必須賺錢。」即使收入不多,但這都無礙凱文.凱利對科技新知的狂熱追求。

視野領先同輩三十年

網路: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白天忙完後,晚上他就花時間與科技怪咖聊天,他想知道這些深究技術的人,為什麼每天要花費十數小時,對著一個藍色盒子,不停 地打字?他想知道為什麼透過電話纜線的傳輸,能讓遠在巴西聖保羅的人,得以與加州聖荷西這一端的人對上話?

「我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將當時的網路研究透徹,我做了很多訪談,問了很多想靠網路創業的人,寫成一篇預言網路科技未來的故事。」凱文.凱利翻著他二十八 年前在《新時代》寫的封面故事,當時的內容對照現今人類離不開網路的數位生活,驚人的逐一實現。

就在這篇報導裡,他開頭就這麼寫著:「這(網路)能讓人們即使相隔兩地,仍能如置身巴黎的咖啡廳一般,輕鬆地聊天,這是過去我們從未有過的新境界……。」 現在這些話聽起來,很稀鬆平常,因為每個人都能輕易在網路上聊天、對話。

可是,遠在二十八年前,那個連台積電都還沒出現的年代,宏碁也僅成立八年,全世界擁有電腦的人,寥寥可數,甚至多數的人將凱文.凱利的報導視為無稽之談。 問他沮喪嗎?凱文.凱利蹭了蹭鼻子:「其實不,因為你不能怪他們,那是個網路根本不普及的年代,甚至連有電腦的人都很少,他們怎麼可能懂什麼是網路。」他 的視野領先當時同輩三十年,從此迷上網路這項全新的科技。他認為人類的未來將因此改變,也發現這個由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具有某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有機 性,更開啟了他三十年的網路科技預言生涯。

認為科技將擁有智能、機器將掌控世界出版《失控》 提醒世人提前擺正態度當他與網路新科技越走越近,他越是發現網路的可能性無可預期。他驚覺到,或許有一天,科技將會變得與人類一樣有智能,掌控世界的不再 是人類,而變成了機器。

這些念頭源源不絕地湧了進來,一九九四年「我決定寫書,寫一本告訴世人科技可能會失控的書,那也就是《失控》(Out of Control)。」凱文.凱利這本曠世巨著影響許多人,許多的漫畫、科幻小說都吸收凱文的幻想養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大受歡迎的電影︽駭客任務︾。導 演華卓斯兄弟甚至要求主演的基努李維讀完這本書。

一九九四年當凱文.凱利完成《失控》一書時,距離他預言網路國家的誕生,又過了十年,《失控》是一本延續他對科技想像的書。人們已開始學著與PC相處,但 不變的是,人們依舊尚未感受到網路將掀起的革命力量。「這才真的令我失望,十年已經過去,電腦也開始普及,但認同我理論的人,依舊很少。」凱文.凱利回憶 起來仍然不免遺憾。

不過,凱文.凱利也並非完全找不到知音,他對科技趨勢的觀察,開始吸引追隨者,《連線》(Wired)雜誌的創辦人就是一位。《連線》原本是一本總部位在 美國東岸的雜誌,當《連線》辦公室從東岸搬到西岸時,他們決定做一本不一樣的雜誌,而凱文.凱利成了他們首要邀約的撰稿人。

他們想法很簡單,就是要編一本可拉近科技與人類的雜誌。「當人們不再覺得電腦是個遙不可及的科技產品,我們必須創造更多管道,讓人們認識新科技。」這樣的 信念對於凱文.凱利,至今依舊不變。

為了要釐清科技的真相,六十歲的大師讀書、看雜誌,每天花近十個小時在網路上看各類文章,他勇於嘗試每一種新科技,當亞馬遜(Amazon)甫成立時,他 成了它的頭一批客戶、當線上影音內容供應商Netflix開始打破現代人的收視習慣時,他搶先試用。「科技不是冷漠的,它是累積多年人類智慧的結果,當新 科技出現時,我都會努力去嘗試,直到我確定,我不需要這項產品。」準確預言人類近三十年網路科技發展「保持距離才會看得更清楚」這位科技趨勢大師身上不帶 任何一款智慧手機,並非他沒試用過智慧手機,「而是我發現,我並沒有這項需求。」即使身為大蘋果迷,桌上擺著兩台蘋果電腦、iPad,卻獨缺全球最熱賣的 iPhone。「你必須與科技產品保有一些距離,(趨勢)才會看得更清楚。」凱文.凱利說。

科技趨勢預言大師凱文.凱利沒有大學文憑,前半生都花在尋找人生目標,與全球的年輕人一樣,但他求知若渴,對於每一項新知都充滿好奇心,誠實面對自己。一 旦找到目標,就專注傾畢生之力研究,使他注定成為獨領風騷的人物。

曾經一度「瀕臨死亡」,凱文的科技預言主導人類近三十年的網路科技發展;六十歲的他鬚髮雪白,比從前更關心人類與科技的未來。他對未來有什麼大膽的新預 言?人類會被電腦消滅嗎?值得你我仔細聆聽。

(請上活動網站,體驗未來數位生活的魅力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KevinKelly/)28年來,凱文.凱 利的預言逐一實現從1984年凱文.凱利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沒能成功引起認同,卻在2010年,臉書成為全球「第三大國」,讓人開始回頭去尋找他28 年來所做的每個預言。

1.智能辦公室的出現

當我們的工作,不能沒有電腦與網路,智能辦公室將隨之出現。(1994年)→1995年,微軟推出各種輔助辦公室的工作軟體,例如IE 、Outlook。

2.3D動畫不是夢

未來我們可以看到動畫合成的角色在電影擔任主角,不僅外表是虛擬的,行為也是虛擬的。 (1994年)→1996年賈伯斯的動畫公司皮克斯完成第一部合成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

3.搜索讓Google坐上龍頭搜索將是網路世界最重要的東西,有效率的搜索流程,才真正有價值!(1994年)→1998年,Google、雅虎等搜尋 引擎主導新網路時代。

4.亞馬遜將顛覆世界

每台電腦一旦被網路給聯結起來,網路商務平台的出現,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商業行為。(1994年)→2004年,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商務平台崛起,逐步侵蝕 傳統商業模式。

5.網路社群隱然成形

當網路的使用人數不斷增加後,一個虛擬世界就此成形,全新的「網路社群」誕生。(1994年)→2006年,推特、噗浪等網路社群相繼問世,造就百家爭鳴 的競爭態勢。

6.網路將擁有智能

當網路記錄下所有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電腦將比你自己更懂你想要什麼。(2005年)→2008年,Google推出「搜索建議」,它將依照使用者的瀏覽 紀錄,了解您的喜好與需求。

7.網路言論破壞力大如導彈網路世界裡,開放者永遠勝利,中央控制者一定輸。簡單幾個字的威力,將讓網路言論的破壞力,大如導彈。(1994 年)→2010年,維基解密(WIKILEAKS)陸續公開各國政府機密文件,震撼全球。

8.網路國家誕生

28年前,在《新時代》期刊預言:有一天,網路將打破國界,一個虛擬的網路國家跟著誕生。(1984年)→2010年,臉書使用「人口」超過5億人,成為 全球「第三大國」。

9.所有運算工作都將上雲端未來電腦只是一個窗口,用來連上網路,人類不再仰賴電腦運算,因為所有運算工作都將登上雲端。(2003年)→2010 年,Google推出雲端電腦Chromebook,試圖讓所有運算工作登上雲端。

10.人類將能與科技對話科技最後終將走上「擬真化」一途,人類與科技產品對話將不再是幻想。(1994年)→2011年,蘋果iPhone 4S推出擬人化的語言功能Siri,讓使用者直接與手機對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8

《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排名超越習近平 中國女首富陳麗華的愛情與暴富傳奇


2012-4-30  TWM




香港富華國際集團主席陳麗華,自 稱滿族正黃旗後裔,因貧窮高中輟學,最近入選甫揭曉的《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她被媒體喻為「內地第一富婆」,收藏紫檀木到可成立博物館,甚至嫁小她 10歲的老公,陳麗華的富婆傳奇話題性十足。

撰文‧張向東

美國《時代》雜誌公布二○一二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在一群西方人的面孔中,有一位七十一歲的中國老太太特別引人注目。這位「富華國際集團主席陳 麗華女士」,戴一副超大圓框金絲眼鏡,燙了一頭捲髮,外表看來,就是一位北京馬路上常見的有錢老太太。

《時代》雜誌給了陳麗華超高的評價,說她「是一位慈善家,經營富華國際為她帶來財富,但她真正成功的,是她對教育和藝術的堅定奉獻,以及投身慈善事業。」 她在百大排行榜中的排名,甚至超越即將接任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以及廣東省委書記汪洋。

陳麗華是中國商場上的傳奇人物,經常出現在西方媒體各種名人排行榜上,去年《富比世》雜誌公布的全球前一百大最有影響力的女性,陳麗華排行第三十三名;在 之前,陳麗華從二○○一年起,就已多次出現在《富比世》、《胡潤》公布的中國首富名單,多年來,陳麗華三不五時還會獲得女首富的桂冠。

正如同中國這幾年躥起的許多富豪,我們很難用三言兩語來描述陳麗華這個人。

她是深居簡出的神祕富豪,卻也懂得運用媒體為自己加持;她只有高中肄業,卻能獲得北京共產黨核心,包括李瑞環、賈慶林等人支持;她用一生精力搞紫檀博物 館,誓言把中國文物帶向全世界,卻為了地產開發,摧枯拉朽地將北京保存最完整的胡同拆光;而她「娶」了小她十歲、以演出唐三藏聞名全中國的男明星遲重瑞, 更是北京人津津樂道的八卦話題。

甚至,在《時代》評選名單出爐之後,香港媒體也罕見地出現嘲笑反對的聲音,批評者說,《時代》給陳麗華的評語,出自演員成龍之口,而成龍與陳麗華都是紫檀 木的收藏家,陳麗華展示紫檀木作品時,總是會提起成龍願意以驚人的高價收買。

香港的資深媒體人、原《星島日報》駐北京記者劉懷昭更說,「《時代》周刊這麼不嚴肅,把搞紫檀、地產吸金的陳麗華送上全球影響力榜,完全不問問她在中國大 眾中的名聲!」

北京女地王

資產遍及中、港 姊弟婚也備受注目陳麗華的發跡,是十足「具有中國特色」的致富傳奇。不論富豪排行榜如何計算她的身價,這位七十一歲的老太太,絕對是中國當今貨真價實的超 級富豪。

她擁有北京長安大街上、全中國最頂級的私人俱樂部「長安俱樂部」;她開發連接王府井與北京東二環的「金寶街」,街道兩旁全都是勞斯萊斯、藍寶堅尼、法拉利 的名車展示中心;她在北京市交通最繁忙的通衢大道邊,蓋了有如皇宮一般的紫檀博物館、五星級酒店與豪宅。

不只在北京,陳麗華的地產開發遍及香港、澳洲、大連、深圳、秦皇島,而且從地產開發擴張到旅遊、航空服務、網路信息,還要辦大學、醫院。

或許讀者對「長安俱樂部」、「金寶街」不太熟悉,那麼我們不妨想像:如果有一位老太太,能夠在總統府前的重慶南路上,蓋一棟頂級私人俱樂部兼辦公大樓;然 後,把整條衡陽路買下來,拆掉舊房子,全部重蓋新大樓,再招商五星級飯店、奢華名品購物中心、千萬元超級跑車展示中心。接著,在中華路接近北門的顯耀地 點,蓋一棟類似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的皇宮建築,裡面只放自己三十年來收藏的紫檀木;而獨自完成這些驚人事業的老太太,把小她十歲的秦漢或秦祥林「娶」回 家,幫她照顧事業,這樣如何?

沒落的滿族

在香港挖第一桶金 頂級俱樂部建金脈去過北京的人都知道,中國首都的規模,不是遠在南方小島的台北所能比擬的,陳麗華在北京的地產事業,即使把剛才所說的重慶南路、衡陽路、 北門的規模再放大十倍,恐怕還無法相比。

陳麗華說她「在北京頤和園出生、長大」,是滿族正黃旗的後裔,小時候窮,讀到高中被迫輟學,而家裡早年都是清朝留下來的古董家具。文化大革命時,陳麗華的 姥姥把這些古董埋到土裡,經過十幾二十年仍然完好如故。改革開放後,陳麗華做起家具修復的生意,由於生意很好,她很快就成立自己的家具廠,並且在一九八二 年就移居香港,做國際貿易與地產投資。

陳麗華說,她真正的第一桶金是在香港挖到的,一九八二年她在香港比華利山買了十二棟別墅,漲價後高價賣出。與其他地產商人不同的是,陳麗華獲利後,就回到 北京發展,這個決定,讓她不但躲過香港後來的金融風暴,也成功打進北京最核心的地區。

一九八九年,陳麗華拿到北京紫禁城前、東長安大街上的最精華地塊,她規畫建成當年北京市最頂級的大樓,也就是後來的「長安俱樂部」。這個地塊就在紫禁城的 旁邊、北京大飯店的對面,比後來李嘉誠拿到的東方廣場還靠近天安門。

經過將近二十年,北京市出現非常多的頂級俱樂部,長安俱樂部仍具有無可挑戰的地位,八樓的「清樽紅燭」餐廳天天訂位的都是黨的領導人或者最著名的企業家, 個人套餐從八八八八人民幣到四萬八八八八元 (約合四萬新台幣到二十二萬元),包括李嘉誠、霍英東在內上千位最頂級的權貴富豪都是會員,俱樂部的會員入會牌價,高達一萬六千美元。

不過,陳麗華開發長安俱樂部,即使獲得共產黨最高層的協助取得土地,仍然被卡了四年,一直到一九九三年才得以動土開工。陳麗華說,她自己投資四億五千萬人 民幣,已經是把所有身家都押進去了,不料卻碰到亞運會不能開工,之後政府手續又層層關卡,九三年拿到開工許可的那個晚上,深夜十一點鐘,陳麗華帶著工人, 開了四輛卡車到工地,自己拿圓鍬挖土開工。

長安俱樂部成了陳麗華邁向中國女首富的開門鑰匙,之後她就陸續拿到北京市最精華的地塊,包括投資五億人民幣的麗苑公寓、投資二十億人民幣的利山大廈,接著 又拿到面積高達十七萬坪的超大開發案富華園社區。陳麗華的地產項目,都是北京最精華、外人根本無法想像的超級地王。

二○○○年,陳麗華接下北京「金寶街市政改造和危改工程」,雖然稱為「危改」(危舊房改造),金寶街卻是北京最熱鬧的王府井大街的延伸,而「危改」的目 標,就是兩千一百戶的老北京四合院居民。這個區塊有二十二條老胡同,全部保留了七百年前元朝規畫北京城(當時稱為大都)的原貌,拆除這些老胡同後,陳麗華 取得總共六萬坪的土地、十二萬坪建物的開發權,整條街則變身為全世界最豪華的奢侈名店,價值無法估算。

拆建惹爭議

不滿老胡同危改取地報導 與媒體槓上不過,隨著地產大漲,北京市民已經不像早期願意接受黨和政府對「改善生活條件」的安排了,○五年一月七日,上海《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了「私押業 主祖產,開發商被訴至公堂」,說陳麗華的拆遷引發居民抗議,這篇報導引起陳麗華震怒,親自飛到上海報社總部抗議,要求報社用八個版面重新報導「正確新 聞」。一月二十四日,《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刊登道歉啟事,還補了一篇對陳麗華的正面報導。

與陳麗華發生衝突的不只上海《第一財經日報》,當時香港的《星島日報》、《明報》都轉載這篇報導,也立即接到陳麗華的抗議,當時《星島日報》派駐北京的記 者就是劉懷昭,她建議報社不必理會陳麗華的壓力,兩人從此結下梁子,這次還跳出來譏笑《時代》雜誌。

而根據當年曾在《第一財經日報》工作的人士說,日報創刊初期,已多次被共產黨中宣部點名,金寶街的報導則讓報社陷入存亡危機。據香港報紙報導,陳麗華背景 雄厚,她當面痛責《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聲稱已向北京市委書記劉淇投訴,並且可以直接告到中宣部部長劉雲山。

收藏紫檀木

蓋博物館展示 成兩岸權貴交流場域對於陳麗華開發金寶街,《華盛頓郵報》前駐北京記者潘公凱在他的著作《走出毛的影子》一書,有非常精闢的敘述。

「陳麗華掌管著一個巨大的房地產集團,在政府的諮詢或顧問機構擁有烜赫的頭銜。她住在城市東邊的一座十層的公館內,公館前面,正是她所建的一座博物館。」 「政府媒體肉麻地吹捧她的白手起家和慈善事蹟,公眾茶餘飯後談論她與小她十歲的電視明星遲重瑞的婚姻。也許是為了打消遲先生娶陳女士只為了錢的流言,她的 公關人員加油添醋地在媒體上宣傳,這對賢伉儷纏綿悱惻的羅曼史。」陳麗華的出身也是一個謎,她總說自己是滿清皇族的後裔,「但是所有證明文件,在文革時都 已經燒掉,使得確認她的貴族身分已經不可能。」○九年九月,陳麗華帶著她收藏多年的紫檀木仿古作品,到台北一○一大樓舉行「紫檀的奧祕」展覽,開幕式請到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以及一○一大樓總經理林鴻明剪綵,陳麗華帶來台北的展品包括清朝地方政府官員送給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壽禮「紫 檀佛龕式多寶格」,還有「屏風寶座」、大型的「四合院」模型,號稱總值超過十億元。

陳麗華的紫檀博物館堪稱中國之最,上千件仿古家具都是紫檀木、黃花梨木、酸枝木,她三十年來瘋狂地在東南亞搜刮僅剩的紫檀木,搬回北京做成精緻家具。還說 自己「去了緬甸森林八次、多次被蜂群、毒蛇襲擊」,她相信東南亞應該不可能再找到紫檀木,「所有都在我這裡了。」正如同陳麗華與影星成龍因為紫檀木而成為 知交,陳麗華藉著長安俱樂部、紫檀博物館,在北京的權力核心交織出綿密又嚴謹的人脈、金脈網路,幾十年來日夜不停,而且從未出錯,一磚一瓦架構她「前無古 人,後無來者」的北京地產王朝,這才是她成為中國女首富,晉身《時代》一百大的成功關鍵。

陳麗華

出生:1941年生於北京現職:香港富華國際集團主席、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學歷:高中輟學,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榮譽博士身價:330億人民幣(約 1500億新台幣)

成就:

2008年《富比世》中國富豪榜中,名列第38 2010、2011年《胡潤》女富豪榜,名列第三2011年《富比世》100大影響力女性,名列第33 2012年《時代》雜誌最有影響力百強,名列52 7位華人 入榜2012《時代》百大人物排名 姓名 職業 入選理由1 林書豪 NBA球員 林書豪案例,足以成為所有孩童的典範。

17 曾雅妮 高爾夫球員 最年輕拿下5次重要高球賽冠軍的人,被形容「微笑能夠感染人心」。

41 蒲艾真 在美成立「全國家庭傭人聯盟」 促使紐約州率先通過家庭傭人人權法案,獲其他州仿效,使美國520萬名傭人受到保障。

45 羅聞全 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教授 「生物金融學」創始人,認為股市不像規則可循的物理系統,比較像演化和調適的生物體系,美國財政部認同,請他成立金融研究辦公室。

52 陳麗華 香港富華集團主席 經商有道,熱心捐獻,還投資興建中國紫檀博物館。

64 習近平 中國國家副主席 今年訪美,獲得美方以最高領導人規格接待。

75 汪 洋 中國廣東省省委書記 可望給中國政治權力帶來柔化作用。

製表:賴琬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65

《影響力》要點摘錄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tnky.html

《影響力》Influence --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作者:Robert B. Ciadini

 

我們在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要是能給一個理由,成功的概率會更大。而理由是什麼並不重要。
消費者往往有這樣的思維範式:一分錢一分貨,價格貴就等於東西好。當他們想要質量好的商品,而對這種商品又不熟悉而又不願花時間精力去詳細瞭解的時候,往往會採取這種思維捷徑。在這種情況下,價格上漲會帶來銷量增加。股票市場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當一只股票價格上漲以後,會導致買入的人反而增加。


對比原理:兩樣東西一前一後展示,要是第二樣東西和第一樣有相當的不同,人們往往會以為兩者區別比實際的大。例子:銷售員先給顧客看貴的東西,後面展示的就顯得便宜。汽車銷售員賣車以後在推銷附件配件。房地產中介先帶客人看很差的房子,再看正常的房子。

 

互惠原理:在提出請求之前,先給予小小的恩惠,就能極大地提高成功的概率。例如:贈送禮品,免費試用品,免費檢查。
對方已經接受了人情,再提出要求就難以拒絕。最初讓人產生虧欠感的行為,以及緩解虧欠感的行為,都可以由最初的發起者選擇,從而完成不公平的交換。
哪怕一件禮物接受者並不需要,仍然管用。人們會因為出乎意料的贈禮產生虧欠感。社會有強大的文化壓力,要你收到禮物後還禮,哪怕這份禮物你並不需要。
互惠式讓步:如果有人對我們讓了步,我們就覺得也有義務退讓一步。
拒絕-後撤手法:先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遭到拒絕後再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這個要求才是真正的目的。
請求者的蓄意退讓,不僅提高了目標對象答應要求的可能,還讓他們感到是自己促成了最終的協議(責任感),從而更樂意遵守這一協議。而且目標對象的滿意感更高,更樂意答應未來類似的請求。

 

言行一致:一旦我們作出了一個選擇,或者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立刻就會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按照承諾的那樣去做。我們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人們會一次次地欺騙自己,以便在作出選擇以後,堅信自己沒有做錯。
有時候,人們會覺得保持一致性比做正確的事更重要。
以小積大:對銷售人員來說,從一筆小生意做起,最終拉到大生意。做小生意不是為利潤,而是建立承諾。有了承諾,之後的生意就自然而來。
一旦人答應了某個請求,他的態度就可能改變,在他自己看來,他成了做某種事情的人。
只要人們把承諾寫到紙上,他們就會照著寫的去做。
每當一個人當眾選擇了一直立場,他就會產生維持它的動機,因為這樣才能保持前後一致。
費盡周折才得到某種東西的人,比輕輕鬆鬆就獲得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加珍惜。
只有當我們認為外界不存在強大的壓力的時候,我們才會為自己的行為發自內心地負責任。
先給人一個甜頭,誘使人作出有利的購買決定。等決定做好了,而交易還沒有最終完成,賣方巧妙的取消了最初的甜頭。
問自己一個問題:「知道了我現在掌握的這些情況,要是時間能倒流,我還會作出同樣的選擇嗎?」

 

社會認同原理: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依據別人的意見行事。
認同一種想法正確的人越多,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就越會覺得它正確。
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尤其是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人們在不確定的時候,會根據他人的行動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多元無知:每個人都在觀察周圍人的行動來評估當前局勢。
人們似乎有這樣的假設: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他們必然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們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很樂意對這種集體智慧投入極大的信任。事實上人群很多時候都是錯的,因為人群只是基於社會認同原理在做反應,而不是根據信息採取行動。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股票的股價會突然連續上漲或者連續下跌,往往都沒有明確的原因。

 

喜歡原理:人們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哪怕朋友不在場也能發揮作用,很多時候,只要提一下朋友的名字就可以了。只要你能說是他的一位朋友建議你來找他的,那就成功了一半。
喜歡的理由:外表魅力、
相似:銷售員假裝和我們有著相似的背景和興趣,可以提高好感。
恭維:哪怕受試者明白那人只是討好自己,還是會喜歡那人。單純的讚美無需準確。
接觸與合作:熟悉會影響人的喜好。合作導致好感。


關聯原理:人們努力把自己和積極的事情聯繫起來,和消極的事情保持距離。
在作出決定時,把提出請求的人和請求本身從感性上分開。只根據生意本身的好壞做決定。

 

權威:
在權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幾乎會服從權威,願意幹任何事情。
看起來像權威就能觸發人們的順從態度。比如冠以各種頭銜,做權威人士的打扮,帶相關的身邊標誌。
這個權威是真正的該領域專家嗎?這個專家說的是真話嗎?對那些通過說服我們而得利的專家要保持戒心。

 

稀缺:
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
對失去的恐懼,似乎比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
數量有限策略:告訴顧客,某種商品供不應求。
最後期限策略:所剩時間不多。要趕緊下決心買,要不然以後的購買價會更高,甚至根本買不到了。
在某類信息被禁止以後,我們會更想得到這種信息,並對其作出比被禁之前更有利的評價。
獨家消息最能說服人。信息的稀缺性:只有少數人知道消息。
新出現的稀缺比一貫的稀缺使人覺得更想要。
一個國家在經濟和社會條件改善以後,要是在短期內出現劇烈逆轉,最有可能發生革命。
自由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
我們不僅在物品稀缺時更想要,而且有人競爭時更更想要。例如,對猶豫不決的客戶,地產經紀會告訴他別的客戶很喜歡同一房子並準備購買。
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本能的反應。在熱火朝天的競爭氛圍下,人們會一窩蜂地搶購平時不想買的商品。
公開拍賣往往由於競爭會造成出價過高的結果。
喜悅並不來自對稀缺商品的體驗,而來自對它的佔有。
提醒自己:不管該物品是稀缺還是充足,其功能是一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93

Twitter變現之困:社會影響力與盈利能力之間為何不能成正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833.html

Twitter在移動端有天然的優勢。

中國的國慶長假期間,Twitter公開了其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IPO招股說明書,募資10億美元。

這是硅谷繼Facebook之後的又一大盛事。但無論從營收規模還是估值來看,Twitter都無法與前者相比。

Facebook上市時的估值在千億美元,而目前來看,Twitter只有前者的大約1/10,即百億美元區間。Facebook在IPO的前一年已經實現10億美元淨利潤,而Twitter目前仍然虧損。

招股說明書顯示,Twitter去年營收3.17億美元,今年上半年2.5億美元;過去三年的淨虧損則分別為0.67億美元、1.28億美元、0.79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的虧損額儘管同比減少41%,仍有6930萬美元。若放在中國互聯網市場,這家公司的收入規模也就相當於一部中等規模網絡遊戲的水平

當然,Twitter的影響力和估值模式無法用網絡遊戲來類比。從關注度和影響力來看,Twitter確實有理由承擔更多的期待。

創立7年來,Twitter平台上已經產生了超過3000億條推文,其中很多內容被紙媒和電視進行廣泛地二次傳播。美國總統奧巴馬甚至在這個平台上第一時間公開宣告了他在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的消息。

目前,Twitter擁有超過2億經常性用戶,每天發佈5億條消息。Twitter平台上的內容已經出現在超過100萬個第三方網站上,僅今年第二季度,其內容在Twitter平台之外的在線展示次數,就達到約300億次。

Twitter開創的140個字符長度限制的消息模式,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成為寫作者、傳播者。這顛覆了人們在數字化世界獲取信息的方式。

從營收來看,資本市場目前對Twitter給出的百億美元估值並非低估。按照目前128億美元的公允價值計算,Twitter的估值將為過去12個月4.48億美元營收的28.6倍。相比之下,Facebook當前的股價約為其過去12個月營收的20倍,LinkedIn的股價約為其過去12個月營收的21倍。

Twitter的問題在於,與其在全球各個角落建立起來的廣泛影響力相比,它還沒有找到相匹配的變現模式。現在 Twitter 的大部分營收都來自於廣告。儘管它能讓廣告主根據包括「興趣圖譜」(Interest Graph)在內的多種因素鎖定目標受眾,大大增強向用戶展示的廣告相關性以及增強廣告主投放廣告的針對性,但這種模式目前帶來的收入規模確實太小。

從理論上說,誰都不願意在找到新的、更有效的變現模式之前,通過股權稀釋的方式進行融資。這也是Twitter創始人此前多次對外表示不願意儘早上市的原因。

但Twitter最新的發展狀況又似乎讓IPO變得時不我待。Twitter的招股說明書本身就顯示,該公司的用戶增長速度正在放緩,成本卻急劇攀升,且仍無實現盈利的跡象。

與此同時,其他社交網站也在與Twitter爭搶用戶的時間,包括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即時通訊Snapchat 、Whatsapp等等。

不過,與去年上市的Facebook相比,Twitter在移動端有天然的優勢,由於140字的信息發佈機制,其內容某種程度上更適合在手機等移動設備。

今年二季度,Twitter每月活躍用戶中平均有75%是通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訪問,而其超過65%的移動廣告收入是通過移動設備產生的。可以說,當Facebook最終決定在移動領域加大投入的時候,Twitter已經掌握了如何從移動增長中獲得收入。

這一點將讓Twitter在日趨明顯的移動互聯網趨勢中受益匪淺。數據顯示,廣告主2012年投入到移動用戶中的廣告支出為83億美元。到2015年,此數據將增至331億美元,增幅為台式機廣告增幅的7倍。

Twitter的境遇某種程度上是對新浪微博的參照,即這一社交平台所形成的社會影響力與其目前的盈利能力還不能成正比,尋找變現模式之路仍很漫長。用新浪董事長兼CEO曹國偉不久前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中國2.0」年會上的說法就是:「社交媒體革命仍處在初期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88

20131020-《影響力》摘要-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0fu.html

20131020-《影響力》摘要-Cedric

 

[]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閭佳 譯,北京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萬捲出版公司 出版,20109月。

 

Robert B. Cialdini, Ph.D.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Copyright @1984, 1993 by Robert B. Cialdini.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William Morrow, an imprint of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引言

 

    到底是什麼因素讓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說了「行」?哪些技術能最有效地利用這些因素,帶來這樣的順從行?我想搞清楚,為什麼相同的請求,按某種方式說出來會遭到拒絕,稍微換種方式說卻會一帆風順呢?

 

第一章 影響力的武器

按一下就播放

    模式化的自動行為在大部分人類活動中是相當普遍的,因為很多時候,它是最有效的行為方式;另一些時候,它則是必要的。

 

以柔克剛

    本書中描寫的大部分影響力武器都具備若干相同的要素,我們已經探討了其中兩點,一是這類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種近乎機械化的過程,二是只要掌握了觸發這種過程的能力,人們就能從中漁利。而第三點則是,使用者能借助這些自動影響力武器的威力,這種武器就好像一根沉甸甸的大棒,只要用了它,就能讓另一個人乖乖就範。

 

第二章 互惠

    著名考古學家Richard Leakey認為:正是因為有了互惠體系,人類才成為人類。 … 文化人類學家泰格和福克斯認為這種「欠債網」是人類的一種獨特適應機制,有了它,人類才得以實現勞動分工,交換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務,讓個體相互依賴、凝結成高效率的單位。

 

互惠原理如何起作用

    著名法國人類學家Marcel Mauss在描述人類文化圍繞贈禮過程產生的社會壓力時說:「人有送禮的義務,接受的義務,更有償還的義務。」

 

互惠式讓步

    互惠原理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相互讓步。頭一條很明顯:它迫使接受了對方讓步的人以同樣的方式回應;第二條儘管不那麼明顯,但更為關鍵:由於接受了讓步的人有回報義務,人們就樂意率先讓步,從而啟動有益的交換過程。

 

第三章 承諾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同時也顯得言行一致)的願望。

 

    一旦做出艱難的選擇,人就很樂意相信自己選對了。不光賭馬客是這樣,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次地欺騙自己,以便在做出選擇之後,堅信自己做得沒錯。

 

言出必行

    信仰、言語和行為前後不一的人,會被看成是腦筋混亂、表裡不一,甚至神經有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鉤,它是邏輯性、穩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

 

    (言行一致)讓我們有了逃避連續思考這樁苦差事的途徑。

 

承諾是關鍵

    這些策略都有著這樣的目的:誘使我們採取某種行動或作出某種表態,而後通過我們內心保持一致的壓力逼我們順從。

 

    愛接受瑣碎請求時務必小心謹慎,因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它不光能提高我們對份量更大的類似請求的順從度,還能使我們更樂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應的小要求毫不相關的事情。

 

    倒不是所有的承諾都會影響自我形象。要想讓承諾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它們得是當事人積極地、公開地、經過一番努力後自由選擇的。

 

    一旦主動做出了承諾,自我形象就要承受來自內外兩方面的一致性壓力。一方面,是人們內心裡有壓力要把自我形象調整得與行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還存在一種更為鬼祟的壓力,人們會按照他人對自己的感知來調整形象。

 

    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對承諾著的影響也就越大。

 

第四章 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

    很多人都在做的事,也的確是應該做的事。 … 它為我們判斷如何行事提供了一條方便的捷徑。

 

    驅使信徒們宣揚其信仰的,並不是先前的確定感,而是一種逐漸擴散的懷疑。 … 信徒們已經走得太遠了。為了自己的信念,他們放棄了太多東西,要是信念破產了,他們也完了。 … 既然唯一可以接受的真理被現實證據徹底否認了,教眾們要擺脫困境就只有一條路可走了。它必須為信仰的有效性建立另一種證明形式:社會的認同。 … 教派的任務很明確:既然事實證據無法更改,那就只有改變社會證據了。你能說服別人,自己也必然信服。

 

死亡原因:不確定

    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有樣學樣

    我們在觀察類似的人的行為時,社會認同原理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如何拒絕

    首先,我們似乎持有這樣的假設: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們必然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尤其是我們並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很樂意對這種集體智慧投入極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時候都是錯的,因為群體的成員並不是根據優勢信息才採取行動,而只是基於社會認同原理在作反應。

 

第五章 喜好

我喜歡你的理由

1)外表魅力,(2)相似性,(3)接觸與合作,(4)條件反射和關聯,

 

如何拒絕

    意識到這種好感,能提醒我們把交易者和交易分開。

 

第六章 權威

權威高壓的力量

    在權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幾乎願意幹任何事情。

 

盲目服從的誘惑和危險

    《舊約》用充滿恭敬的行文講述了一個跟米爾格拉姆實驗極為接近的故事:只因為上帝有了吩咐(哪怕沒有半點解釋),亞伯拉罕就願意把利劍插入自己小兒子的心臟。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判斷一個行為正確與否,跟它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危害、公不公正、符不符合通常的道德標準沒有關係,只要它來自最高權威的命令,那就是對的。

 

內涵不是內容

    權威的標誌:(1)頭銜,(2)衣著,(3)身份標誌。

 

第七章 稀缺

物以稀為貴

    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逆反心理

    我們都知道,難於得到的東西,一般都要比能輕鬆得到的東西好。故此,我們基本可以根據獲得一樣東西的難易程度,迅速準確地判斷它的質量。

 

    和兩歲一樣,個性意識萌芽也是青春期的特點。對青少年而言,這種萌芽意味著走出兒童的角色,擺脫與此角色相伴的家長控制,邁向成人一角,獲得隨之而來的一切權利和義務。

 

    最能說明家長施壓造成的青少年翻盤的例子,大概要數所謂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了。 … 隨著父母的干涉越來越多,愛的體驗也越來越強。而當干涉減少的時候,浪漫的感覺也慢慢冷卻。

 

    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以前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們就越發地想要得到它。

 

最佳條件

    自由這種東西,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

 

    管教前後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強的孩子。

 

如何拒絕

    我們務必記住: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了。

 

尾聲 即時的影響力

自動反應

    本書的一個基本主題:很多時候,我們在對某人或某事做判斷的時候,並沒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關信息。相反,我們只用到了所有信息裡最具代表性的一條。雖說這條孤立的信息通常都能給我們正確的指導,但它也能讓我們犯下顯而易見的愚蠢錯誤。

    …另一方面,還有一個複雜的平行主題貫穿這本書:儘管只考孤立數據容易做出愚蠢的決定,可現代生活的節奏又要求我們頻繁使用這一捷徑。

 

    靠著成熟而精密的大腦,我們建立了一個信息繁多的快節奏複雜世界,使得我們不得不越發依賴類似動物(我們早秋超越了動物!)的原始方式來應對它。

 

    英國經濟學家、政治思想家、科學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離世大概135年了。他的去世(1873年)是一件歷史大事,因為他是最後一個享有「掌握世上已知的一切知識」美譽的人。如今,這樣的說法變得很可笑了。

 

    公眾關心的事件越來越多元化,但關心的時間越來越短。

 

捷徑應受尊重

    因為技術的進化速度遠遠快於我們,所以我們處理信息的天然能力將有可能越來越難於應對當代生活中繁多的變化、選擇和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