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光伏复苏:真相还是幻象?

http://www.infzm.com/content/48200

德国光伏企业的补贴政策拯救了中国的光伏企业,但如何摆脱对欧洲光伏政策的依赖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核心问题。

光伏市场“过山车”

对于北京昌平的昌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而言,这可能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光伏市场最好的时光。

这家产能为 100兆瓦(MW)的中型光伏企业最近刚刚接到一笔大单——来自德国客户的近3000万人民币的定单合同,“客户要赶在第三季度13%补贴下调之前安装,9月前必须出货。”昌日市场部经理张付胜解释说。

包括昌日在内的众多光伏企业,如今似乎又回到了金融危机前“被定单追着走”的时代。“产能和毛利重新恢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LDK赛维总裁办 公室主任姚峰坦言。2009年同一时间,受西班牙政策转变,LDK赛维销售额同期下降达48%,亏损一度高达2.169亿美元。

受金融危机影响,西班牙政府的补贴政策巨变,2008年之后,几乎国内所有的光伏企业坠入萧瑟的寒冬,国内光伏市场一度一蹶不振,甚至陷入“产能过剩”的漩涡。

谁来拯救中国光伏市场,这一次扮演救赎角色的是德国光伏政策补贴法案。对于“生产在国内,市场在国外”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政策信号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市场变化。

去年下半年,德国政府欲下调补贴的消息一经传出,随即就在国内形成了一轮“抢购”:由于预期调整幅度较大,德国投资者都想赶在此次正式下调之前抢装 光伏组件,第四季度德国光伏安装容量达到2.3吉瓦(GW,1吉瓦=10亿瓦),仅12月单月的安装量就达到1.5吉瓦(GW)。

“从寒冬直接进入火热的夏季。”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感慨。自2009年第四季度至今,包括英利、尚德以及众多中小型光伏企业纷纷传来扩产的消息,无锡尚德公司刚刚将2010年产能目标从1.25吉瓦(GW)调至1.3吉瓦(GW),这在2009年产能基础上增加了85%。

“(我们的)订单和有意向的合作数约达到 4吉瓦(GW)。”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总监苗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订单增加的同时,光伏企业的业绩也一扫金融危机以来的阴霾。英利第一季度净营收为24.5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达到创纪录的33.3%;无锡尚德第一季度总收入为5.88亿美元,同比增长86.3%;而江西赛维LDK今年第一季度实现销售额扭亏为盈,净收入720万美元。

“第二个西班牙?”

不过,随着讨论了大半年的德国光伏补贴法案于7月13日正式获得通过,伴随着德国补贴政策的明朗化,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的火爆光伏市场反弹也将告一段落,井喷式的增长或将无以为继。

据该法案,德国自今年7月1日起,对其屋顶光伏系统和移除耕地农场设施的补贴额将减少13%,对转换地区补贴额将减少8%,其他地区将减少12%。 从今年10月1日开始,总的补贴额还将进一步减少3%。“补贴政策的出台,或将可能导致今年第三季度对于太阳能组件的需求放缓。”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 研究员姜谦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市场,德国的地位举重若轻:2009年,德国光伏装机容量总计达3.8吉瓦(GW),占全球总装机容量一半还多。

德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西班牙?这给急速升温的国内光伏市场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疑问。

2008年,在西班牙政府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刺激下,西班牙光伏市场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2008年超量安装2.5吉瓦(GW)。然而,好景不长, 在金融危机和市场饱和的双重影响下,西班牙将补贴上限限制在500兆瓦(MW),市场的大幅萎缩给当年倚重西班牙市场出口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打击几乎是 致命的。

在LDK赛维的姚峰看来,此次德国宣布下调光伏上网电价的草案,对中国光伏产业而言反而是个利好消息。姚峰指出,补贴下调所带来的太阳能组件成本下跌,可以使系统开发商有能力承受上网电价的下降;与此同时,系统安装商会有更大的意愿去采购具备成本优势的中国光伏产品。

苗青也持乐观态度。“逐年下降的单价趋势是正常的,我们并不十分担心德国市场带来的冲击。”自2008年,英利即开始拓展德国之外的新兴市场,相继 在意大利、法国等地建立分公司,并通过分销的方式进入捷克能南欧市场。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上,“中国英利”的中文广告让很多球迷认识了光伏企业英利。据了 解,南非政府正在考虑建设一个1吉瓦(吉瓦(GW))的光伏电站,英利的产品成为首选。

显然,对于所有光伏企业来说,寻找下一波市场的动力才是关键所在。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和英利一样,如今的光伏企业,已不再将鸡蛋放入同一个竹篮——2008年,仅西班牙和德国两地就占到国内光伏企业销售的80%以上。而如今,包括英利这样较高依赖欧洲市场的企业,这一地区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了50%以内。

“这些新兴市场虽然目前还不是中国企业的主要出口地,但是它们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那些主要市场由于补贴下降而损失掉的市场份额。”姜谦说。

以昌日为例,其将近一半的国际市场份额在韩国、马来西亚以及非洲等地。“我们正在努力通过美国UL认证,为进入美国市场做好铺垫。”张付胜介绍说。 “从初步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市场从2009年到今年一季度、二季度都是呈倍增的态势。”姜谦分析说。事实上,在欧洲,除了德国之外,西班牙、意大利、捷 克、希腊都将成为重要的光伏市场。

根据著名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数据表明,欧洲“较小国家的光伏产业将创出最高的增长速度。到2013年,捷克光伏产业将增长到2008年的10倍,希腊增长到30倍,而保加利亚更是将剧增到 600倍”。

对于所有光伏企业来说,都瞄准了这块市场。吸取了2008年国际市场波动带来巨大风险的教训,中国光伏企业一方面选择多元化的市场出口策略,一方面发挥“全产业链”模式的效应。

近日,英力全资子公司69硅业宣布正式投产。此前,英利的生产线就覆盖了整条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生产、硅锭铸造、硅片切割、光伏电池生产以及 光伏组件封装。这样,多晶硅价格的反弹和供应趋紧,对英利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据苗青介绍,英利目前产能大概在1吉瓦(GW)左右,但据估计,有意向和到 手的定单预计已达4吉瓦(GW)。

此外,中国光伏企业也在积极将业务向更广意义的“全产业链”延伸,以控制成本,降低市场风险。自2009年起,尚德已相继在宁夏、陕西以及青海等省 份与当地政府合作,提前布局当地的光伏电站建设。赛维也在2009年7月收购了意大利太阳能市场专业系统整合商SGT公司的控股权,保利协鑫收购江苏中能 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7

樂視網幻象(上) 中能興業valueto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d7430f010158bb.html

 

幻像一:廣告銷售收入

幻像二:付費用戶數量

幻像三:影視劇版權數量

 

北京中能興業投資諮詢公司

證券市場週刊研究員 高榮華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陳予燕 /

 

 

    作為首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家在A股上市的視頻企業,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樂視網」,300104.SZ)官網及年報中稱,自己為「擁有70萬收費用戶」、「擁有70%以上國內熱門影視劇的獨家網絡版權」的「中國第一影視劇視頻網站」。

通過調查採訪、觀測統計以及對比分析,《證券市場週刊》與北京中能興業投資諮詢公司發現,樂視網在廣告收入、付費用戶數量、影視劇版權數量與其公佈的數據嚴重不符,上述三個方面存在重大疑問甚至涉嫌造假。

 

幻像一:廣告銷售收入

    大客戶數據與信披不符

     樂視網於2010812日在深交所上市。

        2007-2010年,視頻平台廣告發佈收入是樂視網第二大收入來源。

     樂視網招股說明書和年報顯示,2007-2010年,北京新銳力廣告有限公司(下稱「新銳力」)連續4年位居樂視網廣告客戶TOP5之列。2007年,新銳力更是樂視網唯一的一家廣告客戶,貢獻了公司當年全部的528萬元廣告收入。

    工商年檢資料顯示,新銳力註冊地位於北京六環外的房山區燕山向陽路35號,2009年和2010年,新銳力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445.9萬元、762.1萬元,主營業務成本為1429.5萬元、741.0萬元。

    新銳力貢獻給樂視網的廣告收入,和新銳力的主營業務成本直接相關。由於新銳力可能還向其他媒體公司採購廣告位置,還有其他類型的開支(房租、水電、人工等),其主營業務成本應當大於等於其為樂視網貢獻的收入。

    但樂視網招股書和年報披露的2009年、2010年新銳力為其貢獻的廣告收入,大大超過甚至數倍於新銳力的主營業務成本(見表2),通過比對分析,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樂視網要麼涉嫌虛增收入,要麼新銳力涉嫌提供虛假工商年檢資料。乐视网幻象(上)

    第一種可能性:樂視網將其他公司直接支付的廣告費用計入新銳力名下。在實際操作中,因種種原因(如更好的折扣、價格等),一部分通過新銳力向樂視網採購廣 告位的客戶,直接和樂視網交易並直接結算,收入卻被計入新銳力名下。廣告界存在這樣的現象,財報上顯得單個客戶金額更大,看起來更有實力。

但對於上市公司而言,按《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 「收入」中第四條,銷售商品收入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一)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二)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 與所有權相聯繫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三)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四)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五)相關的已 發生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如果樂視網將其他公司直接支付的費用計入新銳力名下,顯然違反了《企業會計準則》以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關規定。

    第二種可能性:新銳力工商年檢數據屬實,而樂視網沒有將其他直接客戶的收入歸併到新銳力名下,則樂視網涉嫌虛增廣告收入、涉嫌虛假信息披露。

第三種可能性:樂視網披露的廣告收入數據屬實,新銳力為減少稅務開支,少報主營業務成本和收入。此種情況下,樂視網對作為其主要廣告客戶的新銳力提供少假工商年檢資料的行為有失察之嫌,並長達四年之久。

樂視網證券事務代表趙凱先生接受本刊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新銳力與樂視網的合作模式為廣告代理。而廣告代理的模式,不存在上述第一種可能性。

新銳力的疑點並不止於此。按照其工商年檢資料,新銳力的主營業務收入從2007年的638.6萬元增長到2009年的1445.9萬元,2010年又降到762.1萬元,主營業務收入波動近千萬元的同時,淨利潤卻一直穩定在正負2萬元之間,4年間分別是-1.6萬元、-0.9萬元、1.2萬元、0.9萬元。

    新銳力年檢資料同時顯示,這4年間公司從業人員一直是兩名,一直在註冊地辦公。一般而言,正常運作的廣告公司設有總經理、銷售、媒體購買、文案、策劃、財務等部門。新銳力僅以兩名員工發展出上千萬元廣告業務。

     資料顯示,新銳力法人代表是一位1948年生、戶籍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的女士。

除新銳力外,樂視網的前五大廣告客戶中還包括北京中視龍聖廣告有限公司(下稱「中視龍聖」)和北京春秋天成廣告有限公司(下稱「春秋天成」),兩家公司註冊資本均為50萬元,法人代表是同一人,公司註冊地和新銳力一樣都位於北京遠郊縣。一為通州區縣鎮興一街564號,一為懷柔區於家園二區甲1號樓4門。

工商年檢報表顯示,2008年,中視龍聖營業收入為零,淨虧損0.45萬元,從業人員僅為1名,樂視網招股書披露它在這一年為公司貢獻了651萬元的廣告收入;2009年,中視龍聖營業收入8.5萬元,淨利潤僅為0.23萬元,從業人員兩名,樂視網招股書披露它在這一年為公司貢獻了324.5萬元的廣告收入(見表3)。

     春秋天成的工商年檢資料顯示,其2009年全年銷售收入僅為26.95萬元,淨虧損0.11萬元,樂視網披露它為公司貢獻了518.6萬元的廣告收入;2010年,春秋天成全年的銷售收入為960.6萬元,而樂視網披露它為公司貢獻了1401萬元的廣告收入,即使春秋天成一整年只購買樂視網的廣告資源,毛虧損都至少為440.4萬元,而年檢報表中顯示其淨盈利0.62萬元(見表4)。

趙凱明確表示上述兩家廣告公司為直接代理關係而非只做中間業務的經紀公司。

乐视网幻象(上)

 

廣告收入與帶寬支出比異於同行

    此外,從樂視網與優酷(YOKU. NYSE)、(TUDO. NASDAQ)的帶寬開支對比數據看,樂視網的廣告收入亦存在疑問。

     通常,互聯網廣告的價值與網站的流量直接相關,因為流量是用戶數量和使用率的直接體現。而同類型網站的流量和帶寬支出直接相關。帶寬越大,能支持的最大流量越大。

招股書披露,2007年樂視網CDN(內容分發網絡,改善視頻觀看體驗)和帶寬支出為109.9萬元,廣告收入528萬元,廣告收入與寬帶支出之比為4.81。同行老大優酷的上市文件披露,其2007年的帶寬支出3573萬元,廣告收入卻僅為177.8萬元,廣告收入與寬帶支出之比為0.03

     兩家公司帶寬開支數據意味著,2007年時的樂視網理論最大流量不到優酷的3%,卻創造了3倍於優酷的廣告收入。直到2011年,優酷的廣告收入與帶寬支出之比僅為2.62,仍遠遠低於2007年時的樂視網。

       2007年,視頻行業老二土豆網的帶寬支出為6130萬元,幾乎是樂視網的60倍。而廣告收入僅為662萬元,略高於樂視網(見表5)。而這一年,貢獻了樂視網全部的廣告收入正是疑點重重的新銳力。乐视网幻象(上)

 

幻像二:付費用戶數量

    付費收入佔收入比遠超同行

廣告之外,網絡高清視頻服務是樂視網另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這是樂視網起家的業務,其模式為:向用戶收取包時長觀看或計次點播高清視頻的費用。據公司公告,2009年及以前,該業務一直貢獻公司總收入的50%以上,直到2010年隨著網絡視頻版權分銷業務的快速崛起,才逐步降低了在公司收入中的權重(見表6)。

樂視網高清視頻服務優勢並不明顯,收入卻遠超同行。

      201112月,搜狐視頻CEO公開表示:付費業務對於整個視頻行業來說,處於摸索的階段,對整個行業的收入貢獻還沒有規模化。愛奇藝副總裁20115月表示,付費業務還處於早期,用戶數還非常少。優酷CFO2011年第二季度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中表示,少於1%的收入來自用戶付費訂閱。土豆網則在2012330日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20-F文件中披露,其主要收入模式是通過提供在線廣告向廣告主收費。

    相比之下,據公司財報顯示,樂視網的高清視頻付費收入在2007年就達到了3158.1萬元,之後一路攀升至2011年的1.21億元,月度活躍付費用戶已達70萬人次(2009年為30萬人次),可謂一枝獨秀。

是優酷、搜狐、愛奇藝的內容太差了吸引不到用戶嗎?我們蒐集、調查了主要視頻網站的視頻內容量級,結果並非如此。

    由表7可知,樂視網目前雖然在影視劇方面強過以UGC(用戶生成內容)短視頻起家的優酷和土豆網,但比起同以正版長視頻為主的搜狐視頻和愛奇藝,實際的內容豐富程度並不佔多少優勢。

那麼,是其他網站的收費價格太貴了嗎?顯然不是(見表8)。即使樂視網在20123月推出18元的優惠包月,也要高於愛奇藝16.8元和搜狐視頻10元的包月費。且4月份已經恢復原價30元,價格上更沒有競爭力。此外,樂視網的付費訂戶觀看視頻還要觀看強制性廣告,而搜狐視頻、愛奇藝付費用戶則無廣告,樂視網的用戶體驗並不佔優勢。

    到底是哪些用戶在內容相差並不懸殊的情況下願意付更多的錢,還要忍受廣告的等待時間?

 

    實際付費用戶數量監測

     公司年報顯示,樂視網2011年網絡高清視頻服務收入1.21億元,月均活躍付費用戶超過70萬人。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呢?

     在樂視網的會員頁面(網址:http://yuanxian.letv.com/vip/)右下角新增會員列表(下稱「列表」)(見圖1),有一個小窗口自動刷新顯示最近付費的4名會員(包月//年用戶等,不含點播用戶)。

20123月至4月,我們持續追蹤這個頁面,統計出現的所有用戶數,實際結果與公司公告存在數量級的根本性差異。

     我們的統計方法是:連續24小時,每隔12分鐘刷新窗口並截圖,記錄出現的用戶名並錄入表格。

監測表明,有極少量斷點(即,刷新出來的4個用戶名是全新的,和上一次記錄的無銜接)存在,但總體很有規律。

     我們以3月優惠期間和4月恢復正常價格各選一天監測,即3299:003309:00的監測結果,以及440:0024:00為例,說明樂視網的活躍付費用戶情況(詳見附文《付費用戶數據監測方法》)。

 

觀測收入與披露數據相差懸殊

    為了更好地計算高清視頻服務整體收入,我們首先估算點播用戶數和包時長用戶數之間的比例。

按照樂視網2011年年報披露的月均活躍付費用戶超過70萬人、全年網絡高清視頻服務收入1.21億元的數據保守計算,公司年消費總人次為70×12=840萬人,折算每用戶月平均消費為1.21億元/840=14.4元。

據樂視網會員付費頁面顯示,會員消費方式分為包月、包季、包半年、包三年和點播等幾類。20123月優惠期間,包月、包季、包半年、包年、包三年收費分別為18元、70元、120元、200元、360元。20124月,包月費用恢復為原價30元,其他不變。

    根據實際情況,樂視網按月付費的用戶佔各類型包時長付費用戶的80%-90%,因此,我們按照「折算包月用戶」的方法,將包季、包年用戶折算為3個、12個包月用戶,採用這種估算方法偏移量較小。

網站上熱門電影點播單次收費2-5元,估算時取高值5元計算(利於樂視網)。折算包月用戶每月消費我們也按利於樂視網的方式,取單個月份包月的費用,不考慮包季、包年的折扣。

假定月均70萬活躍付費用戶中,折算包月用戶佔比為X%,點播用戶佔比為(100-X%

1.    當包月費用為18元時,彙總兩類用戶收入之和,即, [18×70×X%+5×70×(1-X%)]×12=12121.6(網絡高清視頻服務總收入:萬元),解方程可知,X=72.5時,月均活躍付費用戶,總收入,每用戶平均消費互相吻合。

2.    當包月費用為30元時,彙總兩類用戶收入之和,即,[30×70×X%+5×70×(1-X%)]×12=12121.6(網絡高清視頻服務總收入:萬元),解方程可知,X=37.7的時候,月均活躍付費用戶,總收入,每用戶平均消費互相吻合。

     20123299:003309:00,我們觀察到的記錄為:63次包月付費,9次包年付費,1次包季付費(包季70元比包月18元×3更貴,所以選擇用戶較少)。當日出現三次斷點。

        3次斷點按樂觀的估算記為3個包年付費,按「折算包月用戶」的方法將包季和包年付費折算成包月,則折算包月活躍付費用戶每天為63+(9+3) ×12+1×3=210人次,點播用戶數按上述計算比例為(1-72.5%)×(210/72.5%=79.6取整80,兩者合計290人次,折算到每月不過9020人次。與公司宣稱70萬人次相差約70倍。

    收入方面,329日當天樂視網在高清視頻包時長(月//年等)服務上獲得的收入為63×18+1×70+12×200=3604元,加上點播用戶貢獻收入80×5=400元,兩者合計收入4004元,折算月收入為12.41萬元,折算至全年,公司高清視頻服務收入僅為148.9萬元,與公司披露的2011年數字1.21億元相差巨大。

再來看一下樂視網包月無優惠期付費用戶的情況。

     我們在2012440:00-24:00對樂視網付費用戶的監測結果顯示:包月付費42次,包季付費3次,包年付費7次,包三年付費1次。所有付費記錄均連續銜接無斷點。因樂視網4月份後包月優惠取消,恢復為30元每月,付費次數少於329日符合邏輯。

     折算包月用戶每天為42+3×3+7×12+1×36=171人次,點播用戶數按上述推算比例為(1-37.7%)×(171/37.7%)=282.6,取整283次,兩者合計454人次,折算到每月不過1.4萬次,與公司宣稱的201170萬人次相差巨大。

        44日當天樂視網在高清視頻包時長服務上獲得的收入為42×30+3×70+7×200+360=3230元,在點播服務上的收入為283×5=1415元,合計4645元,折算月收入14.4萬元,折算全年收入不過172.8萬元。同樣遠沒達到樂視網2011年年報披露的收入數字。

    由此,無論是否優惠,樂視網由觀測結果推算的高清視頻服務收入均嚴重低於其年報披露的數字,相差懸殊。

    樂視網還有其他的付費方式嗎?我們的觀測已如實反映了一個潛在用戶在樂視網可能通過的全部方式支付的全部類型的包時長(月//年等)付費用戶數量。

 

收入法測算用戶數差異

    按樂視網公佈的數字推算,當包月費用為18元時,折算月均包月用戶佔總付費用戶數72.5%,當包月費用為30元時,折算月均包月用戶佔總付費用戶數37.7%

如果月均包月用戶為70×72.5%=50.75萬人,則每天為1.64萬人,每分鐘為1.64/24×60=11.4人。

     那麼,在右下角新增會員的刷新速度將非常驚人。而我們在過去兩個月經常察看的結果完全不同,往往是一二十分鐘才有一個新增會員。

     考慮到有包年用戶,按最極端的情況,即使全部的新增會員均為包年用戶,則也就是月均有50.61萬人/12=4.22萬個包年用戶,則每天為1361人(以有利於樂視的31/月計算),每分鐘為0.95人。那麼,在右下角應當差不多每分鐘新增一個包年用戶,再考慮一天內深夜和凌晨付費的情況較少,則在白天,應當一分鐘至少新增一個包年用戶。而我們在過去一個多月經常察看的結果完全不同:新增包年用戶往往發生在晚上,且幾十分鐘才增加一個。

     前面計算視頻點播用戶付費人次按和折算包月用戶27.5:72.5的比例計算,這個比例符合常理,因為一般點播四五次就足以支付促銷時的包月費用。

    即使按激進的算法,按視頻點播用戶數是包月用戶的10倍,則按329日觀測結果,這部分點播用戶收入貢獻為210×10×5=10500元,全年貢獻收入為10500×365=3832500元,即383.3萬元,算上包時長用戶,合計網絡高清視頻服務年總收入為524.7萬元,雖有增加,相比公司披露的1.21億元依舊相差懸殊。

    而且照此計算出的全局APRU(每月單個用戶付費金額)和根據公司披露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不相符。按月均70萬人活躍付費用戶,1.21億元年收入計算出全局APRU14.4元。如果視頻點播用戶數是包月用戶的10倍,則全局APRU在優惠期僅為(18+10×5/11=6.2元。

    如果按30元的包月費用計算,也一樣完全不符合我們觀測到的情況。此時月均包月用戶為70×37.7%=26.39萬人,每天8513人。而44日實際觀測到折算包月用戶不過171人次。

 

神秘的點卡合作銷售夥伴

    除了網銀,移動聯通話費等支付通道,樂視網還通過點卡銷售高清視頻包月服務。

    樂視網在招股說明書中對這部分業務有如下描述:「樂視網將點卡賬號、密碼以電子郵件發送給合作方,合作方負責對外銷售;用戶在合作方營業網點或其推廣網站在線付款購買點卡;從點卡上獲取用戶名和密碼信息;在公司網站激活卡號後登錄,於激活卡號後的30日內享受包月視頻服務。」

    樂視網招股說明書披露,這種方式的主要兩家合作公司為Awesome Dragon Limited(下稱「Awesome Dragon」)和宏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宏達科技」)。宏達科技在2007年是樂視網的第四大客戶,貢獻了526.2萬元收入;Awesome Dragon2009年是樂視網的第五大客戶,貢獻了999.7萬元收入。

    我們多方查詢這兩家公司,Awesome Dragon找不到任何相關信息,名稱裡包含宏達科技集團的公司只有一家山東的大型壓力容器配套企業,《證券市場週刊》電話採訪了這家公司,對方表示從未經營過點卡銷售業務。

    對此,趙凱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宏達科技及Awesome Dragon均為在海外註冊的BVI公司,為樂視網的海外用戶代理銷售點卡業務。

    當記者表示無法搜到上述公司,問及這些公司是否存在時,趙凱表示,樂視網上市前經過證監會的審核批准,上述兩公司不可能不存在。至於2011年這兩家公司是否還在為樂視網貢獻收入,趙凱表示尚不知更為具體的信息。

    然而,樂視網在招股說明書中稱,「用戶在合作方營業網點或推廣網站在線付款購買點卡,從點卡上獲取用戶名和密碼信息;在公司網站激活卡號後登陸」。

    上述兩家無論是BVI公司還是本土公司,為了開展業務,營業網點和推廣網站總應該有,不可能一點信息也不存在。而且如果我們刻意在BaiduGoogleYahoo搜索引擎上都找不到這兩家公司的蛛絲馬跡,用戶又怎麼去發現他們的「推廣網站」然後購買點卡的?

對此,趙凱解釋稱公司名稱和網站名稱並不一致。

    樂視網市場部經與證券部核實後給的回覆是,由於上述兩家公司是樂視網的客戶兼合作夥伴,所以不能提供其域名和網站信息。

 

幻像三:影視劇版權數量

   電影數量不足公告一半

樂視網在2011年報及多份公告中宣稱,公司擁有4000部以上電影,擁有2011年熱門影視劇超過70%的網絡獨家版權。這與我們實際統計的結果相差巨大。

    我們在樂視網上統計了所有電影數量僅為1857部,不到宣傳數量的一半。計算方法是統計一共有多少頁,每頁有多少部電影,再根據最後一頁電影數量彙總。樂視網可以觀看的全部電影數量為123×15+12=1857部。

這個數字還不到公告的一半。這麼大差異的原因是樂視網有些電影沒人看,太老沒放到網站上嗎?

   對此,趙凱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中表示,樂視網會有極少數影視作品未放上網站。比如打包購買一批版權,其中一些很少或沒有人看的,就會基於節約服務器資源的考慮,並不上線。他認為,總體上95%的影視作品已經上架。

   事實上我們發現了很多文物級的老電影,這些老電影既非《羅馬假日》等傳世經典,題材也缺乏觀眾基礎。僅在倒數第二頁,就有1905年的美國黑白片《危機》,1933年的日本黑白片《非常線之女》等國外電影。

需要強調的是,樂視網擁有4000部以上電影的說法並非出自廣告宣傳,而是出自公司的正式公告。如果樂視網真正擁有的電影不足4000部,則涉嫌披露虛假信息。乐视网幻象(上)
乐视网幻象(上)


 

    影視劇獨家版權數存疑

    樂視網擁有的熱門影視劇網絡獨家版權數量可能也遠沒其公告的多。我們的調查方法是首先列出權威的收視率排行榜,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查證這些作品的網絡獨家版權;另一方面我們直接致電樂視網公關部,讓其「認領」這些熱門影視劇的網絡獨家版權。結果表明,樂視網並未擁有201170%的熱門影視劇獨家網絡版權。

針對電視劇獨家版權,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的調查數據排名,2011年全年,19:30-24:00時間段中收視率排名前40名的電視劇中,我們自己查證,以及樂視網公關部「認領」,樂視網擁有獨家版權的僅有9部,而排名前10的僅《宮》1部(見表12)。如此計算,樂視網擁有的2011年央視索福瑞榜收視率前40名的電視劇獨家網絡版權不到25%

     而在上述40部電視劇中,能通過公開途徑證實優酷、搜狐視頻、土豆網、迅雷、PPTV、盛世驕陽、CNTV合計擁有其中20部的網絡獨家版權,即使不算另外無法查證的11部,這幾家已經合計擁有2011年央視索福瑞榜收視率前40名的電視劇獨家網絡版權的50% 乐视网幻象(上)

    針對電影獨家版權,中國電影報的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2010.12.062011.12.04)前30名的影片中,我們自己查證,以及樂視網公關部確認,樂視網擁有網絡獨家版權的僅有3部,排名前10的僅《失戀33天》1部(見表13),算下來樂視網僅擁有中國電影報的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前30部熱門電影10%的網絡獨家版權。

    而這30部影片中,僅愛奇藝、激動網、電影網、迅雷、PPTV、盛世驕陽就合計擁有其中14部影片的獨家網絡版權,即使不算另外無法查證的13部影片,這幾家已經擁有中國電影報的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前30部熱門電影近50%的網絡獨家版權。乐视网幻象(上)

    彙總電視劇和電影的獨家版權分佈情況,都與樂視網宣稱的「擁有70%2011年熱門影視劇網絡獨家版權」相差甚遠。趙凱表示,樂視網的「熱門」概念是指能上衛視黃金檔。

但實際上,每年上衛視黃金檔的電視劇有很多,不一定每部都能「熱」起來。 真正是否「熱門」,按「收視率」指標更加客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3

樂視網幻象(下) 中能興業valueto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d7430f010158bf.html

樂視網的商業模式

    2011 年,樂視網實現營業收入5.99 億元,主要由網絡高清視頻服務、網絡視頻版權分銷、視頻平台廣告發佈、網絡超清播放服務等4部分構成,分別佔總收入的20.3%59.5%19.1%1.1%

    其中,網絡高清視頻服務是指用戶支付包月//年服務費在樂視網上訂閱觀看較高質量的清晰視頻,或通過點 播單次計費在線觀看較新的熱門影視劇。和優酷、土豆網等業內知名網站面向視頻用戶基本免費,主要依靠向廣告客戶收費不同的是,樂視網較早開始向用戶收費。 據公司介紹,這得益於其視頻內容以高清晰度和正版為主。這一點和搜狐視頻、愛奇藝類似。

    視頻平台廣告發佈則基本和視頻網站其他同行一樣,有了用戶和流量就有了媒體價值,廣告主願意投放廣告,投放費用/ 效果則視廣告位置、廣告時長、用戶規模、用戶構成等因素而定。

網絡視頻版權分銷的業務模式是樂視網購買熱門影視劇的獨家網絡版權,再授權給其他的視頻網站。一般來說,樂視以較高的價格拿下熱門影視劇的獨家網絡版權,期限多為3-7 年,這些版權授權給其他視頻網站的期限多為一年,且不可二次分銷(據其招股書)。類似於商貿公司批量採購再拆散銷售給下家,樂視網扮演的是一個分銷商角色。

    這塊業務的發展動力來自近年熱門影視劇網絡版權的飛漲,2009 年購買一部熱門電視劇幾十萬元足矣,而2011 年單部熱門電視劇獨家網絡版權授權費用超過3000萬元的並不鮮見,很多網站無力或不願承擔高額支出,就會選擇從樂視網或其他版權持有方購買較短期限的非獨家網絡版權。

2010 年,隨著酷6 網、優酷、土豆網通過各種方式登陸資本市場,愛奇藝、搜狐視頻等也借助母公司的雄厚資金頻頻發力,各家視頻網站手握重金砸向版權,使熱播劇的網絡版權價格短短兩年從幾萬元增長到幾十萬元乃至上百萬元一集。

熱播劇網絡版權的激烈競爭對於影視製作公司是件好事,價格上漲體現了對版權的尊重,但對於樂視網卻是把雙刃劍。既受益於版權價格上漲,樂視網的網絡視頻版權分銷收入在2010 年同比增長了318%,並在2011 年繼續增長了572%,佔到總收入的59.5%。但同時,樂視網用於購買版權的費用也急劇增長,短短一年幾乎掏空了IPO 所募集的資金。

    網絡超清播放服務指用戶購買樂視超清播放機進行存儲或付費下載超清視頻內容,以1080P 為主

 

 付費用戶數據監測方法

        一個多月以來我們進行了各種試驗,結論能夠如實反映樂視網付費用戶的數量。

        在樂視網的會員頁面(網址:http://yuanxian.letv.com/vip/)右下角新增會員列表(下稱「列表」),有一個小窗口自動刷新顯示最近付費的4名包時長(月//年等)用戶,點播用戶則不顯示。

為了驗證這個列表中信息,可以準確、及時、完整、可靠地反映用戶的付費情況,一個多月以來我們進行了各種試驗,結論能夠如實反映付費用戶的數量。

1.    通過網銀、手機(話費/充值卡/手機銀聯卡)、快錢、支付寶、樂點、電信易支付、拉卡拉等樂視網提供的全部方式進行十幾次支付後證實,只要購買包月//年服務,用戶名均在數分鐘內(據支付方式不同,有快有慢)顯示在列表中,保證了統計結果的全面和及時。

2.    支付高清視頻服務時選擇「充值」和「購買」是兩個不同的步驟。「購買」是直接消費,「充值」則是將支付的金額轉換成虛擬幣「樂點」(1=10樂點), 消費時再扣除相應的樂點。直接用網銀等方式直接「購買」的支付方式,用戶名顯示在列表中的速度最快。如果給賬戶「充值」樂點,未用於點播或包月//年,用戶名也不會顯示在列表中。只有以樂點購買包月//年服務後,用戶名才會數分鐘後出現在列表中。由此可見,列表中顯示的用戶名直接和可以確認的收入關聯,保證了統計的準確性。

3.    顯示的用戶名有一部分帶有數字編號,如TV******VIP******,星號是數字且按一定規律編排。經驗證,當使用合作網站賬號如新浪微博、騰訊QQ、人人網等登陸付費時,就會顯示這類編號式用戶名,因此信息顯示完整可靠。

4.    已付費用戶即使VIP尚未到期,再次付費,用戶名也立即顯示在「新增會員 」列表中。不會出現當月付費,下月延後顯示的情況,排除了再次付費,用戶名卻未顯示而漏掉某些付費,影響統計準確性的可能。

5.    點播用戶無論哪種賬號,哪種付款方式,均不會顯示在列表中。因此列表中信息均是包時長(//年等)用戶,統計不會出現重複現象。

2012329日,包月用戶收費18元,包季70元,包年200元。當天監測的用戶合計為63次包月付費,9次包年付費,1次包季付費。存在3個斷點。 乐视网幻象(下)

20124月份包月收費恢復為30元,包季70元,包年200元,包3360元。當天監測結果為:包月付費42次,包季付費3次,包年付費7次,包三年付費1次。所有付費記錄均連續銜接無斷點。
乐视网幻象(下)
乐视网幻象(下)

      20124月份開始,樂視網包月費用已經結束促銷,恢復原價30元。商業常識是,結束降價促銷後的付費用戶會明顯減少,4月份的新增包月活躍付費用戶數隻會更少。事實也是如此,3299:0024小時折算包月用戶為210人次,44日恢復原價後僅為171人次。

    一些跡象表明樂視網並不經常促銷。

      20123月底,《證券市場週刊》致電樂視網客服,詢問何時開始包月費用優惠到18元,客服人員竟不知道曾有優惠,以為仍是30/月;

    包月優惠到18元後,包季費用仍是70元(比30元×3個月便宜20元),3次包月也僅為48元,明顯低於包季費用。在這種情況下,329日仍然有一位包季用戶,可見其平時並不對包月優惠有什麼期望以致不知道促銷已經開始。

    在樂視網會員頁面,描述會員優勢和費用的部分並未提到包月優惠,僅僅強調了包季和包年更划算。在包月優惠存在和結束期間,這部分內容無任何變化。由此可以得出結論,18/月這個價格並不常見。

    那麼,難得的一次促銷也只吸引來這麼點客戶,如果恢復原價30/月,還能新增多少用戶?更不用說這個價格已經大大高於愛奇藝的16.8/月和搜狐視頻的10/月了。而後兩者的視頻庫並不比樂視網差多少。面對搜狐視頻和愛奇藝的咄咄攻勢,樂視網如何保持競爭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樂視網版權價值虛高

       樂視網的版權並沒有宣傳中的那麼值錢,賬面上價值8.86億元的無形資產,市場已經稱出了其真實重量。

       樂視網招股書和年報披露,公司2009年末、2010年末擁有的電視劇版權為40000集、50000集,2010年增加了10000集。

       而樂視網20121月發佈的《關於使用超募資金購買影視劇網絡版權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在全國2010年生產的14685集電視劇中,有6000集左右沒有被播出。播出的8000集當中僅有3000集進入衛視黃金時段,熱播劇不超過1000集。

        顯然,樂視網2010年增加的10000集電視劇中相當部分為非熱門,甚至是沒有電視台願意買單,未能播出的劇集。

        與網易、土豆網的合作也說明,樂視網的版權庫價值並未如其宣揚的那樣高。20111010日,樂視網發佈公告稱,與土豆網組建合資公司,併合作共建tudou.letv.com平台,該平台擁有樂視網之前所有版權內容,土豆網可在官網上嫁接該平台內容,每年向樂視支付5000萬元保底費用,合同期為兩年。也就是說,在樂視網資產負債表中8.86億元無形資產佔絕大部分的視頻版權,土豆網每年付出5000萬元即可全部使用。

       201226日,樂視網再發佈公告稱,與網易達成類似合作,所不同的是合同變為3年,每年保底費用分別為3000萬元、5000萬元、2000萬元。條件比給土豆網的更加優惠。

       當下,知名視頻網站光買一部熱門電視劇就能兩三千萬元,如樂視網2000萬元購買《後宮》、優酷2500萬元購買《傾城雪》、搜狐3000萬元購買《新還珠格格》等。對土豆網和網易來說,只需花購買一兩部熱門電視劇的錢就能獲得樂視網擁有的所有版權內容,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內容還包括樂視網之前重金購買的那些熱門影視劇。

       樂視網是「雷鋒」嗎?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樂視網的版權並沒有宣傳中的那麼值錢,賬面上價值8.86億元的無形資產,市場已經稱出了其真實重量。

 

爭議直線攤銷法

       在版權價值認定上,樂視網對無形資產的直線攤銷方式也引發了眾多爭議。樂視網購買版權一般是3-7年,在會計處理上,樂視網按合同年限平均直線攤銷。直線攤銷法的好處是:報表漂亮。

       例如,一部版權期為5年的電視劇,第一年攤銷200萬元,因新劇關注度高,當年廣告及分銷超過200萬元對許多視頻網站而言並非難事。但第一年過去後,分銷就比較難,就算賣出去也不是當初的價格,廣告收入隨著流量下降而銳減(新劇不斷出來,關注老劇的人減少),而攤銷費用仍然和第一年一樣,結果就是對這部劇而言,成本保持而收益越來越少。

      因此,直線攤銷法短期而言無疑會讓財務報表更好看,但這種攤銷方法是寅吃卯糧,難以持續,也不能體現真實的網站運營狀況。目前,之所以造成許多公司敢於重金買劇推高版權泡沫,直線攤銷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對此,部分公司已做出改變。如,優酷在2011年第一季財報業績說明會上宣佈,將版權成本由此前的直線攤銷改為加速攤銷。如版權期為5年,第一年要攤銷50%左右,第二年攤銷25%,第三年攤銷12%

       和樂視網的直線攤銷相比,在無形資產較高的情況下,不同的處理方法能給資產負債錶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比如同樣是5年的版權,假設初始價值為5億元,則第一年的攤銷能相差1.5億元。

       而樂視網COO劉 弘表示,直線攤銷法完全符合樂視網實際情況。理由是樂視網版權的價值,不僅僅通過版權分銷這一種方式得以實現。對於樂視網而言,通過大量影視劇版權的積 累,已建成國內最大的影視劇網絡版權庫,在「內容為王」的時代,行業最全的影視劇庫將帶動樂視網流量、廣告及付費會員收入的增長。樂視網版權內容的價值不 僅僅是靠某一部影視劇實現,而是靠行業最大的「版權庫」產生聚合效應。樂視網「版權庫」的價值將隨著樂視網品牌知名度、影響力的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持 續產生效益,貢獻更多廣告、付費收益。

    「隨著樂視網版權庫的不斷擴容,平均到單部影視劇所帶來的價值越來越大。」劉弘表示。

 

版權分銷模式能否持續?

       樂視網2010IPO融資6.8億元,其中超募資金4.2億元,絕大部分都花在了影視劇網絡版權的購買上。從2011年年報來看,這些巨資購買的版權成為樂視網收入最重要的貢獻者,盈利模式為版權分銷。

       這是樂視與優酷、土豆網等視頻網站的明顯區別,優酷等是通過購買版權,提高用戶瀏覽時長,增加網站流量,帶來更多廣告收入。而樂視網則更像是網絡視頻版權的代理商,其將重金購買的較長期(3-7年)獨家網絡版權,再按年拆散了賣給其他視頻網站,從中獲得收益,扮演的角色並不是一家創新的互聯網公司,而更像是傳統的低買高賣的商貿公司。這種商業模式是否能夠持續,坊間頗多質疑。

      中國影視劇整體供過於求,但質量上乘的精品劇供不應求,版權價格飛漲。此外,中國影視劇市場衍生收入佔比與美國市場的巨大差距也使得影視劇版權價格的上漲空間明顯。

       2009年前,視頻網站購買電視劇的費用普遍不過萬元一集,現在單集10萬元左右的電視劇已相當普遍,2011年部分熱播劇能夠達到單集30萬元。2009年到2010年時間裡版權大體上已經漲價510倍。

       電影的首播版權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本刊瞭解到,至2009年底,一部熱門電影首播權報價由一年前的10萬元左右漲至180-200萬元。2009年獨家首播熱門電影價格上漲了10倍。截至2011年,熱門電影的獨播版權為2000萬元則很常見。

      2010年初,酷6網合併華友世紀獲得充足資金,表示3億元購買正版視頻,宣稱拿下當年70%熱播劇。激動網早在2009年初就曾介入版權購買的視頻網站。彼時,激動網曾對外宣佈,銷售收入達1億元,版權分銷收入達數千萬元。

      然而,隨著版權價格的狂飆突進,截至2011年底,樂視網在版權購買大戰中崛起,而酷6網、激動網則在版權資本遊戲中黯然退出,轉向UGC等短視頻商業模式。

      視頻網站行業龍頭優酷、土豆也宣佈合併,以降低版權費用。此時,有強大母體供血的四大門戶網站也已經殺入視頻網站版權大戰中。

        331日,百度在向SEC提交的文件中披露了愛奇藝的運營情況,百度持有愛奇藝53.05%的股權,愛奇藝計入百度的虧損為1.1985億元(約合1904萬美元)的巨額虧損,照此計算愛奇藝的累積虧損應當超過2.6億元。

       為什麼有巨虧?除帶寬支出成本外,版權是網絡視頻行業的一大燒錢項目。版權價格的大幅飆升導致了中國網絡視頻行業除樂視網之外全部虧損的現狀。

       2011年底,樂視網現金減少4億多元,僅剩1.3億元,外加短期借款從2010年的0.7億元增加到3.4億元,現金已經不能覆蓋短期借款。201111月,公司公告了擬非公開發行4億元公司債券的議案,以維繫公司短期的現金支出。樂視網表示,此輪債券融資的目的在於調整債務結構以及補充流動資金,但未提及具體用途和計劃。414日,證監會核准了公司非公開發行面值不超過4億元公司債券的申請。

     「版權分銷消耗現金巨大,在版權價格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如果沒有增量的融資,難以驅動收入的持續增長,」高華證券認為。即便是樂視網依靠公司債券成功融資4億元,也不過「僅滿足未來1年內的資金需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4

「高增長」是一種幻象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e1g0.html
傑克·特勞特是我最崇敬的管理學家之一。特勞特是被摩根士丹利推崇為高於邁克爾·波特的營銷戰略家。特勞特於1969年以《定位:同質化時代的競爭之道》論文首次提出了商業中的「定位」觀念,1972年以《定位時代》論文開創了定位理論,1981年出版學術專著《定位》。1996年,他推出了定位論落定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論壓倒菲利普·科特勒、邁克爾·波特,被美國營銷協會評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 

  

   我很感興趣的是,作為營銷戰略家的特勞特是如何看待企業增長的問題。讀過他的著作的人都知道,特勞特對華爾街所謂的「增長」嗤之以鼻。他認為華爾街的遊戲規則,時常會導致一些糟糕的、有時甚至是無法挽回的事情的發生。也就是說,華爾街搭建了一個滋生麻煩的溫床,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促使企業的財務增長。米爾頓·弗德里曼曾說,「我們沒有迫切增長的必要,只有迫切增長的慾望。」增長的慾望是讓許多公司犯下錯誤的關鍵原因。增長只是正確行事的副產品,其本身並不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   

   有時候增長的慾望恰恰是損害企業行為的根源。CEO追求增長,是為了確保他們的任期和更高的薪酬;華爾街的經紀人追求增長,是為了他們更大的聲望和更多的佣金。這種增長不是為了應對變化,而是為了提升股價。特勞特說,當你知道人們為了不必要的增長而做出有害的事情時,「這是對品牌的犯罪」。因為追求增長和壯大規模,使得很多大型企業苦苦奮鬥。舉例說,戴姆勒-克萊斯勒曾為此削減了26000個職位,美洲銀行和第一銀行合併後努力降低居高不下的成本。這就是「來自華爾街的麻煩」。   

   《財富》雜誌的著名編輯卡羅爾·盧米斯在她的一篇的文章中論及增長時與特勞特不謀而合,她認為,「對收入增長率的預期,通常會導致目標落空、股票波動和會計上的胡作非為。」大型企業最普遍的目標是每股收益的年增長率為15%,若按此計算,企業大概會在5年後實現收入翻倍。這樣的話,企業毫無疑問地就會成為股市明星,而企業的CEO就會無比殊榮。企業管理層就會讓高級分析師跟進並推薦自己的股票,而華爾街需要業績出色的企業襯托分析師的高明並吸引更多的資金。兩者之間的關係顯得非常「曖昧」。

   《財富》雜誌曾分三個階段審視過去40年中的150家企業,即1960-1980年,1970-1990年,1989-1999年,每個階段只有三四家企業的收入增長達到15%或以上,大約二三十家增長率在10%-15%之間,40-50家在5%-10%之間,二三十家在5%以下,而還有20-30家是負增長。總的來看,大贏家和大輸家的數量大致相當。40年中企業稅後利潤增長率恰好剛過8%。也就是說,任何年增長率達到15%的企業幾乎是普通企業業績的兩倍。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有些企業開始在報表上做文章,以保持增長率的上升。   

   增長經常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標背後的罪魁禍首,因此企業做「大」和「增長」具有相當的危險性。並且,當企業追求增長時,可能會有兩方面的負面效應。一方面,企業會分心,從而錯失差異化的概念,搶佔它或者把它做得更大、更好的機會;另一方面,企業在追求「無止境的增長」時,會掉入品牌延伸的陷阱。企業往往沒有意識到,超出自己最初身份的增長從長遠看會帶來損害:越想涵蓋更多的產品,就越會失去聚焦,產品實施差異化也就越困難。    

   如果說15%或以上的增長是一種幻象,那麼更高的增長更是曇花一現。「避免高增長、容易進入的行業。高增長行業是一個可怕的領域,因為每個人都想進入這個行業。」彼得·林奇如是說。實際上低增長也可以成為良好的投資標的。被盛讚為「偉大」的企業喜詩糖果的增長率是多少?從1972年以來其淨利潤增長率大約是8%左右,這與《財富》雜誌的研究數據剛好一致。企業應該保持適度的增長。聰明的投資者對於額外的「高增長」幾乎都小心翼翼,就像戴維斯家族,他們只購買適度增長價格適中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50

債市“幻象”(上)——這里並沒有想象中那樣血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862

美債市場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風平浪靜期,如今的波動讓投資者很是不習慣。人們一直以來都將債市視為避風港,但再平靜的港口也總會有風浪光顧的一天。 最近半年的劇烈波動和“債券大王”格羅斯的慘痛經歷讓市場對債券開始畏懼,但10年期美債的“慘劇”可能並不會在整個債市蔓延。 先來回顧一下過去一段時間內債券市場的起起落落: 2013年的下半年(確切的說是6月至12月的七個月間),利率不斷攀升,債券價格下跌,投資者開始恐慌,紛紛從債券基金撤出資金,導致債券基金資金凈流出180億美元。 隨後,2014年伊始,美股市場表現糟糕,投資者又開始將資金放入債券市場,債券基金資金又迎來了資金凈流入,規模達280億美元。 與此同時,美聯儲官員們最近針對提前上調利率的問題展開了辯論,讓債券市場的去向更為撲朔迷離了。 其實,債券投資也與許許多多其它類別的投資一樣,參雜著各種真真假假的趨勢和跡象。如果你不想在一片混沌中站錯隊伍,就必須要把“幻象”和“現實”區分清楚。 接下來我們來一一介紹債券及債券基金投資中最危險的那些“幻象”。 幻象一:在利率上升的時候,債券投資者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去年,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上升了1個百分點左右(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突破3%),投資損失高達12.7%,而許多華爾街分析師預計今年美債收益率上升的趨勢還將持續,因為美聯儲在逐步縮減購債規模。 但需要註意的是,並不是所有類型的債券都會遭遇如此慘痛的損失。要明白這一點,就要理解一個概念——“久期”。利率每變化1個百分點,債券或債券基金的價格就會隨之變動,而久期就是決定其變動幅度大小的一個指標。 舉例來說,巴克萊美國債券總指數(Barclays U.S. Aggregate Bond Index)是固定收益市場最常用的一種指標,目前該指數為5.6年,這就意味著,如果利率上升1個百分點,那麽這種債券的價格就會下跌約5.6%,同理,如果利率上升0.5個百分點,那麽債券價格就會下跌2.8%左右。 因此,利率需要非常大幅度的上漲才會造成較大損失。還是以久期為5.6年的債券為例,如果要產生20%的損失,需要收益率上升4個百分點左右,即使是10%的損失,也要收益率上升2個百分點。 美國長期國債去年之所以損失慘重,是因為其久期達到了16年以上,所以面對利率上升非常敏感。 貝萊德iShares部門固定收益策略主管Matthew Tucker表示,“在如今的低利率背景下,投資者應該降低對總回報和收益率的期望值,不僅如此,還要做好潛在的負回報規模擴大的心理準備。”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隨著收益率上升,你的債券投資就要面臨一個“以新補舊”的選擇。假設利率上升了0.25%,那麽久期為5.6年的債券價格瞬間就跌了1.4%,但是這也意味著新發債券的收益率比原來多了0.25%,一些投資者就會買新債以彌補舊債損失。 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Martin Leibowitz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 只要一個基金穩健地保持5-6年久期的債券投資,那麽其資產組合的年度總回報就應該基本接近於初始收益率,這一推論的前提是你持有這個基金至少6年時間。 Leibowitz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無論利率如何變動,在幾乎任何的情境下都還是有可能實現盈利的。他總結稱: “如果你下定決心做一個長期投資者,你就會知道,任何損失都是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利率走高的所得而抵消的,所以應該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某一段時間的波動。” 所以,請忽視那些對債券市場的血腥描述,因為一般久期在10年以下的政府債券、投資級別企業債或者債券基金,都是不會出現什麽“血腥”場面的。 只要堅持投資久期較低、質量較高的債券,即使遇到損失,可能也只是暫時性的小損失。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86

迅雷崛起回顧:鄒勝龍幻象背後,是什麼價值10億美金?

http://www.iheima.com/thread-43359-1-1.html
從位於深圳軟件園的迅雷公司總部向西南望去,不到一公里之外有一座新建成的大廈,大廈頂部藍色的「騰訊」字樣只管並不張揚,但所有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清楚,這兩個字只有一個含意:一個不願面對又無奈躲避的對手。37歲的鄒勝龍天天上班一仰頭就能看到這兩個字,對他來說,騰訊顯然像征著更多。
迅雷以下載起家,但卻是騰訊給了迅雷最大的商業化啟示。可以說迅雷正在複製騰訊的發展門路:首先依附一款產品獲得海量用戶,而後在此基礎上推出互聯網增值服務,並將流量變現,用鄒勝龍的話說,即所謂的「先圈地,後種地」。2009年第三季度,騰訊在互聯網增值服務上的收入超過26億元,這是一條被騰訊證實了的光亮大道,但迅雷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

2004年迅雷崛起,憑藉著下載速度快的特點,敏捷超出網際快車等其他同類下載軟件,成為下載範疇的當先者,2008年的市場據有率超過73%,累積裝機量超過2.6億。隨同著市場佔領率的晉陞,迅雷也獲得VC的追捧,2004至2007年,迅雷獲得IDG VC、晨興、聯創策源、Google等多家機構的投資。鄒勝龍在2006年曾表現:迅雷於2008年上市。

但下載只是一個基本服務,迅雷很難將海量的用戶、流量轉化為收入,鄒勝龍的解決方式是向騰訊學習,推出增值服務。從2006年開端,迅雷推出迅雷在線,通過技術整合供給在線視頻服務;2007年迅雷投入全體力氣研發迅雷6,參加SNS元素;整合多玩網贈與的搜索工具gougou.com;到2009年,迅雷終極將重心放在在線視頻和網絡遊戲上。

「再給迅雷五年,我信任迅雷能夠做到今天騰訊的範圍,由於這個增值平台上的貨色是十分有價值的。」12月8日晚,鄒勝龍對《創業家》雜誌說。
但事實上,迅雷遠非鄒勝龍所說的那麼樂觀,它至少面臨著三個很大的挑戰:用戶、版權,以及下載價值的萎縮。

一、用戶。儘管都有海量用戶,但迅雷與QQ之間有實質差別:QQ是一個溝通平台,承載著用戶的社會關係,甚至情感寄託,具備極強的用戶黏性,因而用戶可認為QQ空間、Q-Zone、QQ秀這種增值服務支付費用;迅雷則只是一個工具,用戶使用它僅僅為解決下載的需要,而不會長時間地將眼光停留在下載界面,增值服務就成了無源之水。也可以說,騰訊圈到的是地以及地上的住家戶,迅雷圈到的只是一條小徑,以及上面促而過的路人。

二、下載。作為一種互聯網服務,下載必將滅亡。隨著帶寬一直進步,多數利用都已不需下載到本地,直接在網絡上就可以完成,這就是所謂的「云計算」的將來:用戶只要要將自己的終端插入云中,云中的所有服務即可為我所用──即便是高清視頻這種偉大的文件,也可以在閱讀器中實現流利播放,誰還需要下載?誰還會容忍電視劇佔據自己的硬盤?技術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完整可以搖動迅雷的地基。

三、版權。如今的迅雷早已不僅是個下載軟件,2009年7月,迅雷將「在線」與「看看」兩局部合併,成為在線視頻點播網站。與土豆、優酷等視頻分享網站不同,迅雷看看主打的是高清影視作品,固然海內的影視作品大都已經取得版權方的受權,但簡直所有的國外影視作品都沒有失掉授權,對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迅雷看看, 這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即使迅雷可以用國際上風行的「避風港準則」來躲避,但今天的大廣告主已經很難接收其品牌與一個盜版網站為伍。做作,迅雷已經屢次被版權方告上法庭,甚至廣告主都成為第二被告。

在從前兩年中,一度高速成長並喊出2008年上市的迅雷顯著沉靜下來,其起因是迅雷還在嘗試從其海量用戶和流量中獲得規模化、可持續並且有創新的收入模式,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並且也不可防止地犯了一些過錯,但到2009年12月,鄒勝龍自認彷彿找到了方向。

「迅雷的規模早就足夠上市了,為什麼沒有上?因為這個收入沒有讓我感到特別舒暢,我還沒有找到那種下載一次賺1毛錢的收入模式。」鄒勝龍說,但他相信自己現在已經找到了最適合的收入模式,即視頻廣告和網絡遊戲。「下一撥上市的企業裡面應該至少有兩個異常大的,一個可能是淘寶,一個是迅雷。」
但這個斷定底下,我們還難以找到一望即知的證據。淘寶是一個開放的電子商務平台,所有個人和商家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開展業務,加之阿里巴巴和支付寶的支撐,搭建了一個完整的、獨佔的、壟斷的生態體系,2009年這個生態系統的交易規模達2000億。迅雷也有流量和用戶,但只屬於單一工具的下載和視頻,以及靠販賣流量獲得的廣告和網遊收入,與淘寶的生態系統毫無可比性。假使兩者都能上市,其概念和市值絕不可能在統一量級。

從2003年創業至今,迅雷經由了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用戶、從用戶到收入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技術型互聯網公司的典範發展路徑。但要成為一個巨大的公司,必須有第四個階段:從收入到概念,也就是一種自成體制的商業模式。騰訊的概念是以IM用戶群為基礎的在線生活,淘寶的概念是開放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有沒有這個概念,就是迅雷從「活下來」到「成角兒」的一條分水嶺。

從激勵創業與翻新的角度,迅雷無疑是一個標本式的勝利案例。懷抱幻想的創業者以技術立業,這在中國互聯網裡絕不多見;再到開發產品、佔領市場、摸索模式,這一條狹小鏈條上的每一個關口都有逝世掉的可能。迅雷一路走到今天,到了「歷史上最好的時候」,但也同時到了「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候」。一旦當你要躍上主流的競爭擂台,你所受到的壓力和挑釁只能越來越血腥。咱們在這裡梳理迅雷的歷史階段,關注他衝破瓶頸、與巨頭過招的教訓,冀望能對更普遍的互聯網創業者給予鑑戒。

從技術到產品

中國互聯網工業中以技術立業的公司並未幾,大部門公司都並不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鄒勝龍看來,百度、迅雷是其中少數佔有技術基因的異類。「迅雷的分佈式計算技術是寰球領先的」。

迅雷最早公司名為「三代」,這並非是指無線通訊的3G,而是指第三代分佈式計算技術框架。所謂的第三代分佈式計算框架,其基礎原理是:通過一種算法給互聯網上所有的電腦編號,實現電腦間的定向尋址,大大提高尋址速度,從而提升分佈式計算的效力。舉例而言,如果網絡中有100萬台(10的6次方)電腦,從其中一台電腦到另外任意一台電腦的需要尋址次數不超過6次,假如網絡電腦數目為1億台的話,尋址則不超過8次,可以說,這個基礎性的實踐是迅雷的技術地基。從運用到下載,迅雷可以通過搜索,自動為用戶尋找到匹配的目的文件,增添下載源,從而大大加快下載的速度。

但下載並非最初的選擇,2003年初,鄒勝龍和程浩創業之初是想做電子郵件的分佈式存儲系統。當時國內的電子郵件曾有一股收費潮流,主要的賣點就是更大的存儲空間,鄒和程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但電子郵件本身是一個成熟的技術,後來者即使有所創新要想進入這個領域也並不容易,他們並無人脈和資源積累。鄒勝龍曾找到網易盼望為其提供技術,但並不認識丁磊,在電子郵件領域擁有壯大技術的網易也不屑於採取別人的技術。

到2003年底,鄒和程就意識到電子郵件的分佈式存儲並沒有太大的商業空間──確實如此,2004年的4月1日,Google便推出了容量達1G的郵箱服務Gmail並且免費,攻破了所有電子郵件收費的可能。如果說做電子郵件技術有什麼播種,那就是鄒勝龍意識到,在中國互聯網創業,人脈很重要。這一點,從後來迅雷從網絡遊戲切入下載時找雷軍,以及迅雷融資時引入周鴻都可得到印證。

2004年初,迅雷決議轉型做下載,因為在散佈式盤算技術上已經有所積累,產品很快開發了出來,與傳統下載軟件不同,迅雷可以主動搜索到離用戶最近和最快的多個資源同時下載,大大加快了下載速度。

「迅雷開始嘗試用搜索引擎技術做下載,之前沒有人這樣做過,我們是真正的立異,下載速度很快。」鄒勝龍說,「人在等候下載的時候會很煩躁,忽然給他一個很快的東西,他就一下子很輕易記住你,所以我們基本沒有花過市場的用度它就起來了。」

2004年恰是網絡遊戲突起的時候,MMOG客戶真個體積往往高達數百兆甚至上G,對網遊公司而言,怎麼讓這些宏大的客戶端最疾速地到達玩家是一個大問題。鄒勝龍捉住了這個機遇與金山配合,很快翻開了局勢,至今網遊廠商依然是迅雷的主要廣告主。

開創人是公司的靈魂,鄒勝龍與程浩均為技術職員出生,他們的基因決定了迅雷對於核心技術的重視,「迅雷始終是一個技術公司,它在做技術的時候強調技術,在做產品的時候同樣強調技術。一個公司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會有巨大的風險。」

迅雷未幾前推出播放器軟件迅雷看看,因為並不擁有核心的編解碼技術,鄒勝龍不以為播放器是其核心產品,只是一個佈局。對於目前播放器市場用戶量最大的狂風影音,鄒勝龍則認為它非常危險:「沒有核心技術,即便我不革它的命,騰訊也會革它的命,即使我和騰訊都不革它的命,總有人來革它的命。我感到它只有一個策略,就是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做編解碼。否則它就是一個浮萍,沒有根,隨時都可能有人衝擊它。」鄒勝龍說,「它必需去找核心競爭力,否則早晚是我們案板上的肉。」

這就是典型的鄒勝龍和迅雷,技術狂人,偏激而彪悍。但現實裡,不擁有核心技術而依靠運營能力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亙古未有,比如盛大和新浪。

從產品到用戶

剛開始做迅雷的時候,鄒勝龍還沒有想明白未來該如何賺錢,和所有創業者一樣,他最初的高興點在於每天看迅雷下載量的增長,這是一個積累用戶的過程。「互聯網是一個眼球經濟,用戶不陳規模的話,很難有收益,獲取大規模的用戶的前提必定是把門檻降到最低,並且然後給用戶一個持續使用的理由。所以首先不能收費,其次用戶來了當前,要下降他們走的可能性,增長他走的成本,提升用戶休會,產生馬太效應,強人越強。」

如何產生馬太效應?迅雷有200多個產品的功能點,但大都是精益求精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速度,在這一點上迅雷有著太明顯的優勢,比如迅雷也支撐BT下載,但在平等網絡條件下,迅雷的下載速度是BT的3倍。因此,儘管最初的迅雷軟件bug眾多,但依靠不斷的更新完美,很快積累起了足夠的競爭優勢,獲得了大批的用戶。到2006年8月底,迅雷的籠罩用戶數超過1.1億戶,裝機量到達8000萬台,市場份額超過50%,已經成為繼QQ之後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客戶端軟件。

2006年,迅雷在下載領域是有如鄒勝龍所說的「孤單求敗」,沒有競爭對手。但 2006年11月騰訊做了QQ旋風,QQ有超過5億的註冊用戶量,將旋風和QQ客戶端捆綁起來,攻勢無比凶悍。與迅雷相比,QQ旋風的界面很清潔、美麗,沒有廣告,用戶體驗不錯,這給鄒勝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QQ並沒有將迅雷毀滅,因為用戶的規模決定了迅雷在速度上可以一直堅持很大的領先,目前QQ旋風的市場份額約在6%,迅雷則有74%。之所以QQ旋風沒有攻下迅雷,一是迅雷的先發優勢,二是對騰訊而言,這個戰場並不重要。不重要的原因,一是離即時通信的主戰場很遠,二是這個業務的價值正在被兩個趨勢減弱:帶寬變大、云計算興起。

一款下載軟件的價值和帶寬成反比,和目標文件的體積成正比,帶寬正在並且還將持續地變大。對於小文件,迅雷的使用價值越來越小,而大文件,則只剩下大型網絡遊戲客戶端和視頻,網遊廠商至今仍舊是迅雷主要廣告主;而視頻的趨勢是:在線而不是下載觀看。

2008年云計算開始崛起,互聯網服務在網絡上實現,而不必下載到本地,這對迅雷而言是一個可稱為致命的變更。在線視頻是迅雷很天然的抉擇,實際上迅雷從2006年就已經開始嘗試,但當時網絡視頻的市場潛力並不浮現,鄒勝龍的初衷只是將迅雷的流質變現,因為在成為用戶最多的下載軟件之後,擺在迅雷眼前的問題是,如何吸援用戶連續地應用本人的服務,並且將用戶和流量轉化為規模化的收入。

廣告是最簡單的收入,但是廣告的價值取決於是否吸引住受眾的留神力,迅雷則有先天缺點:當用戶啟動一個下載義務後,下載軟件就被放在後盾,沒有人會一直盯著界面。簡單說,下載服務的用戶行動特色決定了迅雷本身並不具備開展廣告的基礎,這是迅雷主推在線視頻的根本原因:只有將以下載為目標的用戶積澱到自己的網站上,廣告才有空間。

在線視頻重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視頻分享,以優酷、土豆、酷6為代表,另外一種是在線電視直播,以PPLive、PPStream、UUSee為代表,而迅雷看看與這兩種模式都不太一樣。迅雷看看主推高清片子內容,在等同帶寬的前提下,迅雷的視頻比其餘諸家更為清楚,這源於迅雷在下載上的技術積累,因為視頻在線播放的進程可以懂得為另一種形式的下載,只是須要依照視頻內容,按時光次序去下載。

技術積聚使迅雷比其餘視頻網站有20%的帶寬成本上風。但成本毫不是在線視頻較量的中心資源。跟著有10億美元貯備的隆重、搜狐、騰訊的進入,技巧帶來的本錢優勢在整體競爭中已經無關宏旨。版權問題跟運營才能越來越成為要害,而這無疑是技術立業者迅雷所欠缺的。

鄒勝龍始終用「避風港原則」往返避迅雷的版權問題。即當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空間、並不製造盜版的網頁內容時,如果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任務,否則就被視為侵權。如果侵權內容既不在服務提供商的服務器上存儲,又沒有被告訴哪些內容應當刪除,則服務提供商不承當侵權義務。「搜索引擎是互聯網很主要的一個狀態,它自身不發生內容,如果搜索引擎索引的所有內容都有版權問題的話,那搜索引擎別做了。」鄒勝龍說。

癥結在於迅雷看看提供的盜版內容是否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儘管迅雷官方一再宣稱這是通過搜索技術整合而來,但迅雷前員工王凱(據受訪者請求,王凱為化名)流露稱,迅雷確切有自己寄存內容的服務器,其中不乏盜版。2009年9月,優朋普樂在訴訟迅雷時聲稱「已經獲得確實證據證明,迅雷不僅提供搜索,更提供了盜版內容」。這是一個隱患,一個標記性的敗訴則可能讓迅雷的收入受到重大打擊。

版權正規化是互聯網視頻行業做大的條件,鄒勝龍的強硬絕非解決問題的挑選。自動取捨與版權方協作意味著版權洽購成本的急速提升,迅雷並不佔有優勢。盛大併購酷6後將投入3億提升網站內容品質,其中1億用以購買版權,而此前搜狐也宣告每季度投入200萬美元購置版權。而與優酷、土豆等其他視頻網站比擬,迅雷與版權方的關聯顯明更加惡劣。可以得出:迅雷在網絡視頻正版化的問題上,相稱被動。

從用戶到收入模式

前兩個階段絕對順利,但收入成為迅雷至今無法完善超越的一道檻。迅雷下載客戶端上的廣告雖然好賣,但太多則影響用戶體驗。2006年,迅雷開始商業化嘗試,以期將海量用戶轉換為收入,其中主要的嘗試有以下5個:

1.推出資源整合門戶網站迅雷在線,嘗試將用戶從客戶端轉移到網站。
2.推出迅雷看看在線視頻服務,吸引迅雷在線的用戶停留下來。
3.整合gougou.com,並將其改革為多媒體下載搜索引擎。
4.聯合運營網遊,將用戶領導給網絡遊戲運營商,並獲得分成。
5.進級迅雷下載客戶端,增加SNS、IM等元素,並將迅雷所有的服務整合起來,成為一個QQ+facebook式的客戶端。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迅雷在客戶端上的嘗試,2007年,迅雷傾全公司之力開發迅雷6, 「最早迅雷6是想做成插件版的facebook,增加SNS功效,然而定位不是特殊清晰,而且團隊對Web產品的理解也不夠,做得不成功。」 王凱說。

迅雷6是一個激動的產物,它試圖超越簡略的下載軟件,像QQ和facebook那樣進入用戶的生涯,好比,迅雷6增加所謂的「雷友成長規劃」,勉勵用戶每天像使用QQ那樣長時間掛在迅雷客戶端上,根據掛機時間是非和下載文件的數量來讓用戶升級,這種僵硬的模擬背離了迅雷作為下載軟件的核心價值,用戶並不會接受,最終這個產品改稱為迅雷5.9,與最初的假想相比,名目根本失敗。

「2007年到2008年迅雷是飄忽不定的,」王凱說,「那時迅雷的產品有狗狗、看看、在線,並且看看也緩緩起來了,但迅雷6這個項目拖慢了其他多少個產品的進展。」在此期間,迅雷在線的定位也一直在徬徨,最初是資源聚合門戶,後來變成娛樂門戶、點播網站,2008年年底,模仿的對象變成了合法紅的hulu.com。「我們進入視頻的時間點上晚了一點,如果我們可能再早半年的話,我們當初的勢頭會更好。」鄒勝龍後來評估道。

經過瀕臨2年的嘗試,到2009年,視頻和遊戲成為迅雷最終的選擇。

2009年7月,迅雷在線與迅雷看看整合為現在的迅雷看看在線視頻網站xunlei.com,並推出播放器客戶端,從而與狗狗搜尋、迅雷下載形成從視頻的找到、獲取到播放的完全服務鏈,其收入情勢為視頻廣告。2009年12月,迅雷發佈在南京成破網遊研發核心,打算2年內投入1億元,先做休閒遊戲,再做大型網遊,不再侷限於結合經營。

據王凱估量,2009年迅雷的收入約在2~3億元之間,其中迅雷客戶端、迅雷看看的廣告大概都在7000~8000萬元之間,狗狗搜索的廣告約在3000萬元左右,其餘的主要是聯合運營網遊的收入,還有少量的會員服務收入。鄒勝龍對視頻廣告盼望很高,2009年,迅雷已經有超過10億銷售空間,只是沒有足夠的廣告主,鄒勝龍預計到2012年,優酷、土豆、迅雷三家公司的廣告銷售空間可達100億元,佔全部視頻廣告市場75%。

顯然,良多人認為這個猜測太樂觀。2008年網絡視頻廣告的市場規模約在4.3億元,即便以200%的速度連續增長4年,到2012年,也只有69億。也就是說,整個市場都不能知足優酷、土豆、迅雷三家公司的廣告空間。而易觀國際預計:2011年的互聯網視頻廣告市場規模僅為10億元。

鄒對於迅雷看看廣告市場份額的估計也好像同樣樂觀:如果除去迅雷下載客戶端和狗狗搜索,迅雷看看的廣告低於優酷、土豆,與PPLive、PPStream相比也並無明顯優勢。這個事實,與鄒勝龍「3年後與優酷、土豆獨特佔有整個市場的75%」的預測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

網絡遊戲同樣如斯。即便迅雷已經發展聯合運營業務超過2年,但這遠不能成為其自主網遊業務成功的條件。網遊業群雄割據,騰訊在休閒遊戲業務上一家獨大,迅雷不可能青出於藍。大型網遊則是群雄割據,很少有人會相信:沒有開發經驗、缺乏運營經驗的迅雷可以異軍崛起。

業內人士洩漏,2007年程浩找過網絡遊戲資訊社區多玩網洽商合併,以網遊社區+下載+運營的概念合併上市,但多玩網並沒有接受。爾後,迅雷轉而獨立探索商業模式,尋找上市概念。

有收入與上市之間,還有一條宏大的鴻溝:那就是這個收入是否能支持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否能讓投資者看到一個巨大的增加空間。無論是騰訊的增值服務、百度的競價排名,或者是淘寶的電子商務生態,都領有紮實的用戶基礎、不可複製的商業模式、壟斷的市場份額,而迅雷並不滿意。其現狀是:用戶基礎將受到在線視頻的瓜分,沒有奇特的貿易模式,其靠販賣流量的收入方法目前為止仍舊相稱低級。迅雷顯然缺少一個清晰的上市概念。

鄒勝龍拿QQ與迅雷類比。其依據是第一,兩者都是強盛的客戶端和用戶群,第二,其收入來源都來自增值服務,比方遊戲、廣告以及可能的電子商務。但關鍵在於,QQ的核心並不在於客戶端,而在於一個人際網絡。沒有這個,無論客戶端仍是用戶群,抑或收入來源,都成了無源之水。而與QQ類比,則正體現了鄒勝龍的危險:在沒有QQ底子的情形下,要做成一個QQ的架子。

有對於這個缺乏底子的架子的未來,我們就稱之為「幻象」。(i黑馬註:多年之後,這個幻象後的底子,終於被雷軍搭上,後面是一條長長的雷軍系產業架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423

【麻煩大了】中國神車與股市幻象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242

不要著急,不要著急!休息,休息一會兒!

繼2015年4月16日、17日、23日之後,中國證券市場監管當局面對多達1億的股民,終於按捺不住於28日第四次發出了風險告誡。這一次好心似乎起了作用。

這是2015年4月的最後一個交易周。此前一天,以中石油、中石化“兩桶油”漲停為標誌,裹挾著不能證實卻也無法證偽的央企大重組傳聞,上證綜指一度摸到4572.39點高位,並最終報收於4527.40點。“我們距死亡只差兩米”,一家南方都市媒體給關於尼泊爾大地震的頭版次條新聞擬出了這樣的標題,而在其版面上相距十公分上方的當日頂格,正是股市指數。

小小文字遊戲怎敵得過現實中潑天的涼水?無論是國資委晚間的緊急辟謠——再次聲稱所謂112家央企壓縮至四五十家不實;還是中石油一季度慘烈的財報出爐——61.5億元人民幣的當季凈利同比大降82%,較6年前同一季度創下的187.74億歷史最差又跌去了126億元,更遑論2012年一季度最拉風的391.53億元了,這些才是最恰當的清涼油。更重要的,人們堅信“兩桶油”漲停就如同鄭少秋之於港股從來百試不爽的“丁蟹效應”。4月28日,上證綜指終於下挫1.13%,回到了4476點。

其實,當全球油價一直在50至60美元低位徘徊之際,沒有人期待“兩桶油”的業績會給出逆反的表現。而如果僅僅是因為合並的風議,那麽2月末借著《華爾街日報》莫衷一是的“中國政府經濟顧問們”之口,也已給過兩家石油巨頭3%-5%的日間升幅紅利。即便是揣摩上意得心應手的專家們,在反複強調“過去分拆央企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現在大整合是因為目標變了”,可誰又會相信這個說法呢?

有分析人士明確指出,就如同一度甚為高調的城鎮化改革事實上已轉變調性不再大張旗鼓,國企特別是央企的混改絕不可能再現20年前那一幕,錢可以進來,資產卻不許出去;共同喝湯可以,大塊夾肉沒戲;特別在競爭性領域內,未來是民進國更進,擁有核心競爭力完成央企間或央企與地方國企間合縱連橫的新巨人們,才可能成為真正贏家。很顯然,“兩桶油”未必會在這個區間內。

誰在?南車、北車抑或說“中國神車”在,或者說這也是迄今為止股市三大泡沫——並購泡沫、科技創新泡沫、經濟下行量寬泡沫——下完成此輪大漲的股票中,唯一同時受到上述特征全覆蓋且有可能完成商業邏輯和業績雙重兌現的案例。雖然在經歷4月21日單日蒸發1038億元市值後,4月27日和28日,兩公司股價仍在持續下行,關於其相加總市值超越波音公司的噱頭也不再有人提及。

邏輯又是什麽?從去年10月的坊間傳言到去年12月31日公司確認,再到今年3月5日國資委原則通過,兩車合並當然是最大的助推火箭。然而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首先,從2013年開始醞釀的這波行情,原本就一直由“並購”擔綱主角,無論是藍色光標,還是華誼兄弟,甚至到上市前的阿里,均以此迅速釋放自己的價值,無限放大PE值,南、北車不過以各自的央企身份背書以及在國內軌道交通領域內的控制力將泡沫吹至了高潮。

其二,2014年南北車財報均相當漂亮,南車方面的營業利潤同比增40.7%至71.3億元,北車也同比增29.7%至66.1億元。但更值得關切的是南北車新簽訂的訂單分別提振18%和14.7%。其中海外訂單分別同比上揚69%和73%。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市場的期許可以理解,但真正的題眼並不在這。瞧,各地穩增長上報十三五規劃期間軌道投資的總量是7萬億元,中央允可了2.7萬億且還有得商量,其中頭兩年仍將確保在年均8000億。兵合一家的“中國神車”看中的就是這塊“紅燒肉”啊。何況南北一家親後,20.96%的毛利在消弭競價因素後,只會是看升期權。

這樣就值得股價翻四倍麽?至少機構投資者不會這麽單純。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了2025中國制造規劃,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底線是消化過剩產能,頂線是幫助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而中間件則是對標大洋彼岸美國的“制造業複興計劃”,每一家都另有明確的“創新令箭”。

而在這場國家級工業競賽中,“中國神車”就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電氣傳動、工業控制和自動化技術優勢,在海工領域確立地位。4月15日,南車宣布以12億元代價收購全球第二大深海機器人供應商英國的SMD公司100%股權。這家年收7600萬英鎊的企業,在深洋3000米下鋪設光纖、平行挖掘,以及遙控無人潛水器上具備獨特能力。據悉,從2001年開始,中國已在東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公開海域海底取得了近9萬平方公里、三種礦產開采權。問題是,中國能實現經濟化運作的海上油田開采水深只在300米。

這下,第二個創新泡沫也順利達成,至於量寬泡沫優先顧及央企恐怕已是路人皆知了。

如果邏輯與業績可以雙重兌現,股市自然會提前予以嘉獎。問題是,早早封神會否透支明天?而把同一故事又擊鼓傳花般應用於每一家中字頭企業,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所謂想象力,捆綁上“股市上漲是國家層面戰略意誌”的自我暗示,結果又會如何?

心旌搖蕩和心驚肉跳,從來只是一線之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07

陸振球:「金錢幻象」再現

1 : GS(14)@2017-03-06 09:52:41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651&issue=20170306
【明報專訊】30年前的1987年,當年10月美股出現股災,港股也不能倖免,因為成功預測八七股災而享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麥嘉華(Marc Faber),寫了本《The Great Money Illusion: The Confusion Of The Confusions》著作,筆者20多年前拜讀後一直印象深刻,尤其是書名提及的「金錢幻象」一詞,更成了筆者往後常記於心的自我警惕座右銘。

事實上,每次出現金融災難前夕,市場總會充斥「金錢幻象」,比如2007年金融海嘯便是源於美國無首期、無工作和無收入的「三無」人士也可以獲批次按買樓而最終爆煲,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則源於股民和投資機構竟然相信沒盈利甚至負收入的科網股公司,可以永遠靠燒錢而維持「增長」……。

去年,大家也都見識了負利率長債也受到熱烈追捧的盛况,到了上星期,另一幕令人覺得匪夷所思的「金錢幻象」又再出現,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每單位價格升至1280美元,竟較每盎司黃金1234美元還高!顯示人們的炒賣然可以如斯瘋狂,一堆沒有任何保證的電子數字,可以比「真金白銀」更有價值!今時今日,美股標普指數巿盈率升至26倍,人們也可說未有泡沫,香港樓價已升至一般年輕人用10多年工資也買不上一個劏房單位,仍大把人在說合理……。這不是「金錢幻象」,是什麼?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2 : ng caddy(36072)@2017-03-06 17:27:41

greatsoup1樓提及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lyp2.php?node=1488742021651&issue=20170306
【明報專訊】30年前的1987年,當年10月美股出現股災,港股也不能倖免,因為成功預測八七股災而享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麥嘉華(Marc Faber),寫了本《The Great Money Illusion: The Confusion Of The Confusions》著作,筆者20多年前拜讀後一直印象深刻,尤其是書名提及的「金錢幻象」一詞,更成了筆者往後常記於心的自我警惕座右銘。

事實上,每次出現金融災難前夕,市場總會充斥「金錢幻象」,比如2007年金融海嘯便是源於美國無首期、無工作和無收入的「三無」人士也可以獲批次按買樓而最終爆煲,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則源於股民和投資機構竟然相信沒盈利甚至負收入的科網股公司,可以永遠靠燒錢而維持「增長」……。

去年,大家也都見識了負利率長債也受到熱烈追捧的盛况,到了上星期,另一幕令人覺得匪夷所思的「金錢幻象」又再出現,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每單位價格升至1280美元,竟較每盎司黃金1234美元還高!顯示人們的炒賣然可以如斯瘋狂,一堆沒有任何保證的電子數字,可以比「真金白銀」更有價值!今時今日,美股標普指數巿盈率升至26倍,人們也可說未有泡沫,香港樓價已升至一般年輕人用10多年工資也買不上一個劏房單位,仍大把人在說合理……。這不是「金錢幻象」,是什麼?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里D系你金錢幻象,...又要等下一個循環入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9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