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封堵大陸遊客能給香港帶來光明未來嗎?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k6d.html

    大陸遊客究竟帶給香港多少收入呢?有文章說大陸客購物僅占香港gdp的2.5%,。

    香港去年的GDP為2.13萬億港幣左右,相當於1.7萬億人民幣不到。而統計數字中大概有3500萬遊客來自大陸,如果按照一個人花費一萬元左右,和上面的貢獻率是差不多。

    但因此就說明大陸客對香港不重要是忽略了真正的影響。

    香港離岸貿易占其貿易總額65-70%,圍繞離岸貿易的是金融和物流業。香港金融業對gdp直接貢獻16%,間接貢獻6%,創造33萬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

    不言而喻,香港金融業和離岸貿易嚴重依賴大陸。

    但就此說香港受大陸恩惠,這不符合雙贏的商業倫理,實際上,大陸也依賴香港的金融業和轉口貿易。

    香港年輕人曾有令我們感動的一次次行為,但這一兩年已經變味,民粹和群氓行為正成為主流,對訪問香港的大陸遊客進行騷擾的形象,用知名右翼博主的形容詞為:香港的老鼠屎。

     這是比較恰當的形容詞。

    梁振英宣布會在兩會期間討論限制陸客自由行的數目,但無論是香港政府還是極端民粹分子,都客觀忽略或者故意忽略了一些事情:一是水客中許多是香港本地人,依靠帶貨到大陸,尤其是深圳,這是一種營生;另一方面,大多數去購買日用品的是深圳人,正如許多中低層香港人住在深圳一樣,這是一種生活上的相互平衡行為;其三,香港的統計學家表明,大陸客購物多半在衣服和鞋帽,帶動一定的漲價幅度,但對於計程車、餐飲等連續統計多年,都沒有增長。

     所以,所謂大陸遊客導致香港社會負擔上揚是無稽之談。

     香港的問題,我多次闡述,是自然壟斷高度化集中和高房價引發的經濟管理問題。對於香港政府,放開土地,是唯一選擇。盡管港內爭議放開土地後,會否導致房地產下滑,從而引發土地財政失衡。實際上,土地壟斷和高房價已經成為香港致命七寸。

      由於土地是地段的問題,也就是說好地段不可複制,依照經濟規律即可知道,放開土地供應後,在離開中心地區的香港廣袤的空曠地帶,可以給底層提供廉價社區,同時也給香港創造提供低廉的商業社會。

     在海外有成熟的案例和經驗,比如德國漢堡地區,就利用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創業者,形成新興產業城市。而在紐約,從來沒有壟斷土地,但曼哈頓永遠保有昂貴的土地價值,布魯克林和皇後區為中低層社區提供廉價住宅,並提供商業地產,供時尚制衣業、批發業生存。

    高土地成本和商業高度集中壟斷,窒息年輕人的創業環境,扼殺了其成長機會;而由於土地財政和高房價的影響,導致資金大部分流向高收益的房地產業,以至於沒有多少資本提供給創業者,也影響了香港發展。

    香港年輕人的失落可以想象,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香港貧困人口增加了一倍,達到一百多萬。從美國央行到全球各國的印錢行為,刺激了虛擬資產,貨幣貶值導致貧富差距增大,這也疊加了香港本土問題,導致社會更加動蕩。

    所有的政治問題都是經濟問題。

    當貧富差距擴大,窮人隊伍擴大,年輕人失去希望,就會變得憤怒,容易失去理智。他們急於尋找替罪羊,以至於忽略了真正的問題。

    香港極端分子對待大陸遊客的行為遠離了香港人本身所具備的修養,是一種垃圾才會做的事情。問題在於,香港整個社會積聚的不滿和失落,才是危險的征兆。沈默的大多數未必會認為這些極端分子的行為失當。

    極端聲音容易成為主流,從而激化整個香港面臨的矛盾。

   大陸的極端分子也容易被激怒,同時大多數沈默的大陸人也因此而對香港產生看法。

    於是蝴蝶效應就會導致事態向失控演變。

     中央政府也會擔心香港淪為反對大陸的基地,政治反對勢力和歐美力量都因此乘虛而入。而這種擔憂也會導致許多選項變化,比如強化上海自貿區的發展,並盡快讓上海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加速支持深圳成為金融和物流中心,從而取代香港在東南的國際貿易地位等等,從而形成螺旋下降。

    李嘉誠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盡管表面上的自由行帶給香港gdp數字不大,但背後的影響和市場預期才是致命的。一旦全球資本開始擔心,認為香港不再是低風險的收益之地,海外資本的撤離才是香港致命的問題。

     而香港本身的民粹化泛濫,也導致了李嘉誠等香港本土資本撤離的行為。

     從身邊的例子來看,大陸的資本和國際貿易中心也在快速轉移去新加坡,市場對新加坡的穩定,和其同樣師從英美法系的金融貿易規則,更加信賴。

     說實話,作為經濟研究者,我明白上海和深圳等大陸金融城市最缺乏的是金融規則和契約習俗,要取代香港並不容易。但香港人中的極端分子正在破壞這個優勢,香港未來並不樂觀。

   觀點來自橡谷智庫,www.ott.ac,over the to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80

蘋果突然發布iOS 9.3.4 封堵了越獄漏洞

8月5日淩晨,蘋果公司突然發布iOS 9.3.4正式版,距離iOS9.3.3正式版推送不到一個月時間。根據更新說明:這是一次重要的安全更新。

蘋果此舉比較出人意料,因為在這之前蘋果並沒有放出iOS9.3.4的測試版本。這次升級僅有幾十MB,沒有新功能加入,不過它封堵了盤古團隊剛剛越獄成功的iOS 9.3.3系統。因目前已有網友在論壇反映,升級iOS9.3.4後無法越獄了。

目前,用戶可通過電腦連接iTunes更新,或通過手機進行OTA無線升級。

根據蘋果的發布說明,iOS 9.3.4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安全更新”,建議所有iOS 9用戶安裝。它很可能是iOS 9系統的最後一次更新,我們離秋季的iOS 10正式版已經不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787

史上最嚴“借殼新規”:三大修改“封堵”炒殼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10/1037650.html

三個月前的6月17日,證監會就修改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最新頒布的“借殼新規”表示,取消重組上市的配套融資,延長股東股份鎖定期,遏制短期投機和概念炒作。

修改是否能抑制炒殼還有待觀察,但肯定會導致殼資源的分化,另外殼的涵義也會發生變化,以前是指那些沒有業務的公司,現在會延展到一些有正常業務的公司。

實習生 楊坪 北京報道

9月9日在證監會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為進一步規範重組上市行為,《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以下簡稱《重組辦法》)於9月9日正式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三個月前的6月17日,證監會就修改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最新頒布的“借殼新規”表示,取消重組上市的配套融資,延長股東股份鎖定期,遏制短期投機和概念炒作。

三大修改“降溫”炒殼

6月17日征求意見以來,證監會收到117份意見和建議,主要集中在凈利潤認定指標、兜底條款、相關方鎖定期等三個方面。

其中,記者了解到有意見稱征求意見稿對上市公司原控股股東、原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人在交易過程中向其他特定對象轉讓股份的鎖定期未作明確,易導致監管漏洞。

最終版也針對相關意見進行了修改,《重組辦法》進一步明確:“在交易過程中從該等主體直接或間接受讓該上市公司股份的特定對象”,也應當公開承諾36個月內不轉讓。

這樣的修改達到了為防止上述主體通過向其他特定對象轉讓股份規避限售義務的目的。

另外,根據記者對比《重組辦法》和征求意見稿的內容後發現,《重組辦法》中還添加了“上市公司在12個月內連續對同一或者相關資產進行購買、出售的,以其累計數分別計算相應數額”的內容。

財通基金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這項新增內容可以理解為再次打了一項補丁,此前有的公司可能會一點一點買而規避監管,但是累計計算之後就沒辦法鉆這個空子了。”

除了上述的修改之外,市場也關心重組新規的過渡安排是否有調整。

此前在征求意見稿中,證監會表示在規則適用方面,《重組辦法》的過渡期安排將以股東大會為界新老劃斷,即:修改後的《重組辦法》發布生效時,重組上市方案已經通過股東大會表決的,原則上按照原規定進行披露、審核,其他按照新規定執行。

據記者初步統計,從征求意見以來,有8家公司的重組上市方案已提交其股東大會審議並獲得批準,這些方案的審核將適用現有規定。

鄧舸表示:“考慮到《重組辦法》對重組上市的監管要求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為保證新舊制度有效銜接,《重組辦法》發布生效後,重組上市方案尚未經上市公司股東大會批準的,上市公司董事會和中介機構應當充分核查本次方案是否符合新規的各項條件,出具明確意見後,方可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重組上市空間進一步壓縮

事實上,本次《重組辦法》修改的核心目的便是抑制對借殼的炒作,因此幾乎所有修改內容都與重新上市有關。

重組辦法修改中首先細化了對於重組上市的認定。

杭州澤浩投資的投資總監曹剛對記者表示:“目前界定重組上市交易規模僅有資產總額一個判斷指標,容易規避。本次修改完善了交易規模的判斷指標。對於所購買資產的規模,從原有的資產總額單項指標調整為資產總額、資產凈額、營業收入、凈利潤、股份等五個指標,只要其中任一達到100%,就認定符合交易規模要件;除量化指標外,還增設了主營業務根本變化的特殊指標。”

除此之外,證監會此次修改中還進一步明確“控制權變更”的判斷標準。修改後的《重組辦法》從“股本比例”、“董事會構成”、“管理層控制”三個維度完善控制權變更的認定標準。

另外,還提出將首次累計原則的累計期限定為60個月,以明確市場預期、增強可操作性。

其次,記者了解到《重組辦法》的修改期望能夠進一步遏制重組上市的套利空間。

此次的修改中,為限制原控股股東、新進小股東通過重組上市套現退出,督促其關註重組資產質量,形成新老股東相互約束的市場化機制,本次《重組辦法》修改相應延長了相關股東的股份鎖定期。

對原控股股東與新進入的控股股東一致要求鎖定36個月,其他新進入的股東從目前的12個月延長到24個月。

對於此次規則修改,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內部人士表示:“規則完善後,炒賣‘偽殼’、‘垃圾殼’的牟利空間將大幅壓縮,有利於上市公司通過正常的並購重組提高質量、推動行業整合和產業升級。同時,規則提高了‘借殼’門檻和‘賣殼’成本,有助於強化退市制度剛性,緩解‘退市難’的局面。”

但華東地區一家以定增為特色的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修改是否能抑制炒殼還有待觀察,但肯定會導致殼資源的分化,另外殼的涵義也會發生變化,以前是指那些沒有業務的公司,現在會延展到一些有正常業務的公司。”

  • 21世紀經濟報道
  • 李語涵
  • 楊坪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32

【社論】以制度設計封堵A股惡性減持

大股東惡性減持,乃A股一直以來的“頑疾”,不但引發對於價值投資的質疑,且令A股淪為實至名歸的“圈錢”市場。今年下半年,隨著減持限令到期和股市漸趨回暖,減持潮隨之而來。

統計顯示,下半年以來A股出現逾700家公司發布重要股東減持公告,涉及金額高達350億元,其中大部分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尤其以本月半年報披露完畢後為甚。其中惡性減持的代表永大集團,因其減持手法和金額巨大引發關註:從上市後利潤連續下滑,到減持前制造概念,再以“高送轉”推升股價,最後套現近70億後留下一地雞毛。

通常而言,一家公司通過上市籌集資金,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平臺,其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本該珍惜機會、潛心經營,以業績回報股東和回饋社會。然而在A股市場,卻有不少公司謀求上市主要為了原始股東“套現”,一旦原始股份鎖定期滿後,即絞盡腦汁盡快將自己手中的股份以高價變現,諸如制造概念、濫用“高送轉”等手法先推升股價。套現之後,對於上市公司發展已不再用心,業績下滑也就成為常態,不少甚至淪為“ST”股,然後再通過“賣殼”榨取最後的利益。這一系列行為,不但背離了資本市場發展直接融資助推實體經濟的初衷,也讓A股因淪為“圈錢”市場而飽受詬病。

惡性減持在A股市場肆行,因其背後巨大的利益誘惑,也增添了欺詐上市的動機。如此前備受關註的造假上市公司萬福生科,原始股份陸續解禁後,隨即遭遇減持套現。或者說,少數公司的大股東千方百計令公司上市,原本就是為了將手中股份變現,動機不純。而更多的公司則是難抵利益誘惑,因為面值一元的股票,極低的成本,一上市就變成幾十上百,轉手一賣,就能將賬上財富變成真金白銀。

資本的逐利性、原始股東持股成本與二級市場股價的巨大差異,對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誘惑無疑是巨大的,而人性的貪婪只能依靠制度的規範去約束。因此,欲讓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不再熱衷套現,須在制度設計上堵住這個充滿誘惑的缺口。

首先,現行制度對於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的約束稍顯寬松,只有鎖定期和不久前增加的提前披露。因此擡高減持股份門檻很有必要,如將公司大股東、高管們減持股份與公司的經營業績、每年分紅額、公司成長發展狀況、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等指標掛鉤。

其次,對於減持股份前後刻意制造概念等行為予以打擊。在A股市場,上市公司在股份解禁前夕,往往涉足這樣那樣的概念,以吸引投資者炒作,如跨境並購、突然進軍與主業不相幹的熱點領域,以及“高送轉”這樣的慣用伎倆。通過這些手法,甚至再配合機構加以炒作,拉升股價,然後再高位減持套現的大股東並不鮮見。而這些,無疑需要監管層以制度手段“堵住”。

此外,投資者也要對此保持警惕,倡導價值投資,逐步改變散戶熱衷博傻的投機屬性,因為每一次繁華落盡和泡沫破裂,利益受損者多是廣大個人投資者。

當然,如今A股市場的種種怪象,深層次原因都是市場化程度不夠。無論是熱衷概念炒作,還是“賣殼”等畸形生意,一旦註冊制改革等市場化舉措施行,都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

總之,A股市場化改革是堅定不移的方向,此過程中,對於市場上存在的亂象,監管層需完善制度設計予以封堵。同樣,整治各類股市亂象,也是在為市場化改革鋪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789

重組財技遇封堵:突擊入股標的遭監管嚴查

伴隨重組新規的落地實施,此前的“類借殼”密道因封堵而漸被廢棄;但在部分難以量化的指標與環節上,部分財技又開始施展開來。近期多起重組方案中,均出現標的資產在重組公告前遭突擊入股的情況,更有重組甚至在停牌期間完成相關股權變更。此類交易還多伴隨資產估值的明顯波動。

由於並購標的情況較為多元和複雜,現行法律法規並未對突擊入股劃定禁區。若設計精確,突擊入股可形成分散標的股權而避免變更上市公司控股權、擡升標的資產身價、入股方享重組增值的“共贏”局面;但這同樣也是監管層目前層層設卡、嚴格排查的重點。從最近已被問詢的重組方案進展來看,突擊入股這輛“順風車”的勝算並不高。

三封監管函追問突擊入股

*ST江泉一起重組被上證所連續三次下發問詢函追問,這中間到底出現了什麽問題?

*ST江泉今年7月26日公布重組預案,擬置出總作價4億元的鐵路和熱電業務相關資產包,同時置入作價為22億元的瑞福鋰業100%股權;同時,擬募集總額不超過8.22億元的配套資金。盡管擬置入的瑞福鋰業作價是*ST江泉前一年度資產總額、凈資產額規模的3倍,但由於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控股權未變更,上市公司強調不構成借殼。

但公告同時顯示,就在上市公司尚處在停牌期間的敏感時間期,瑞福鋰業還進行了增資和股權轉讓。就是這一舉動,引發監管層和市場的關註。

公告顯示,6月24日,“明天系”公司天安財險通過增資進入瑞福鋰業,僅4天之後自然人徐明受讓瑞福鋰業實際控制人王明悅所持部分股份。經過這一系列的增資和股權轉讓,王明悅的持股比例從60%下降到39%。而在此持股比例的基礎上,*ST江泉此次重組中剔除認購配套募資的影響,上市公司現實際控制人、王明悅的持股比例將分別為9.35%、8.26%股權,以微弱的差距險踩借殼“紅線”。

上證所隨即下發第一次監管問詢函,直接追問徐明、天安財險的突擊入股是否存在刻意降低王明悅持股比例,從而減少向其股份數量、以保持上市公司控制權不變進而規避借殼的情況。此外,還進一步問詢上述二者是否與王明悅、上市公司大股東間是否存在關聯關系、甚至是協議安排。

針對監管層上述追問以及市場質疑,*ST江泉方面給出的理由是,引入天安財險是由於標的資的資金需求、自然人徐明受讓股權主要為解決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金占用情況。但該說法顯然未獲得監管層認可。

在8月31日、11月1日,上證所繼續下發二次、三次問詢。從具體內容來看,監管層連續追問意在多維度確認此次重組是否會導致上市公司控股權變更,進而出現刻意規避借殼的情況。

如在二次問詢函中,上證所就提出,上市公司未來是否主要依賴標的資產原有管理層的運營經驗、是否形成管理層實際控制的問詢。根據現行的重組新規,管理層實質控制亦是明確控股權是否變更的重要標準之一。*ST江泉方面對“依賴”一說予以否認。但在三次問詢中,上證所繼續要求上*ST江泉說明,本次重組是否導致上市公司從單一控制變為共同控制。交易所還要求*ST江泉測算,若未發生突擊入股而推進此次重組,是否會發生上市公司控股權變更的情況。

與此同時,監管層也未放松對現有股權安排的問詢,是否存在未披露的一致行動關系、潛在的“易主”可能都被多次追問、一一排查。根據公告,*ST江泉需要在11月9日前回複上證所的第三次問詢函。

重組財技暗藏利益鏈

由於並購標的情況較為多元和複雜,現行法律法規並未對此劃定禁區。若設計精確,突擊入股可形成分散標的股權而避免變更上市公司控股權、擡升標的資產身價、入股方享重組增值等多方“共贏”局面。此前多起重組中也曾隱現利益鏈條。這也正是監管層目前層層設卡、嚴格排查的重點。

以*ST江泉為例,其2014年9月發起的重組與此次模式類似,擬以資產置換的形式將唯美度以16.02億元的作價置入,實現借殼。而就在不久前的7月,唯美度還進行過股權轉讓,上海新北和毛芳亮成為新任股東。但正是突擊入股的投資人因利益糾紛,不滿股份鎖定一年但要求承擔業績補償義務而臨時反悔,導致公司重組最終失敗。

突擊入股的情況還有進一步的演變。今年6月21日,吳通控股發布的重組方案,擬作價6億元收購騰碼網絡100%股權。標的資產此次增值率高達1226%,業績也在2015年出現大幅飆升。但就在重組公告前的今年2月,騰碼網絡曾發起了對國信金證90%股權的收購。更值得註意的是,至重組公告披露時,騰碼網絡的註冊資本、對國信金證的收購款項還未足額支付、繳納。

深交所隨即下發問詢函,此次收購被重點問詢。吳通控股一度延期回複深交所問詢函,但交易對方最終仍無法及時完成實繳出資等事宜。最終,公布還不足1個月的重組方案就在7月18日宣布終止。

“順風車”闖關難

就目前來看,監管層對於突擊入股的態度多呈“一事一議”。年內如北部灣旅等重組也出現此類現象,但在充分解釋後均已獲監管層放行。但從近期多起重組中突擊入股的情況有愈演愈烈之勢。股權變更時間靠近重組方案公布敏感期,甚至多起重組均在上市公司停牌期間發生此類現象,同時伴隨著標的資產估值的明顯波動。然而,在當前監管全年排查的趨勢下,想要搭乘突擊入股這輛“順風車”並非易事。

除*ST江泉外,四通股份、精達股份的重組中都出現方案公告前短時間內標的資產的股權變更,且均為多位投資人紮堆入股的情況。兩家上市公司分別在各自重組說明會上回應,主要由標的資產在放棄境外上市和拆除架構時、投資人落回境內上市主體而造成的“新入股”現象。目前,四通股份尚未回複上證所的二次問詢函;精達股份本周已召開重組說明會,亦在回複交易所問詢函中。

另一家上市公司的情況就沒這麽樂觀。安泰集團今年7月發布重組公告,擬進行資產置換並募集不超過13.2億元的配套資金。其中,將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置入同元文化80%股權,資產作價43.2億元,接近上市公司前一年度凈資產的3倍;但因控股權未發生變化,安泰集團此次重組並不構成借殼上市。

然而,在今年6月20日的停牌期,同元文化曾引入多名增資者,且新進增資這之間還發生股權轉讓。經過此次突擊增資入股和緊急轉讓,同元文化實際控制人的持股比例從100%降至77.08%。此外,同元文化在上述增資中也出現交易價格大幅飆升。該情況也被上證所下函問詢。在8月10日召開的重組說明會上,上市公司及中介機構對此回應稱,標的資產的融資計劃規劃和安排早於此次重組的籌劃和停牌時間,增資系自身發展需要。

但就在兩個月後,安泰集團宣布終止此次重組。按公司方面的解釋,主要是考慮標的資產的文化旅遊及配套地產業務,受近期國內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等影響而做出的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97

監管封堵私募“保殼生意鏈”:不得找持證人“掛靠”

因私募“保殼”而催生的“灰色”生意鏈,正迎來監管的封堵和整治。

11月23日,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十二)》,明確表示,個別私募機構為完成其登記備案尋找具備基金從業資格的外部人員進行“掛靠”,這種行為違反了《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屬於“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基金備案及其他信息報送中提供虛假材料和信息”行為。

自《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下稱“備案新規”)於2016年2月5日實施以來,經歷了5月1日,8月1日兩個大限,目前已有累計超過1萬家空殼私募被註銷了管理人資格。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此前安排,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記,且在8月1日前已補提法律意見書申請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產品備案申請、正在辦理過程中的私募管理人可以順延辦理時間,但若年底前還是無法滿足要求,協會同樣會將其資格註銷。

記者查詢基金業協會私募管理人公示系統發現,截至11月23日,仍有304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為0,1108家私募登記一年以上、管理規模為0。

空殼私募依然存在,年底大限也僅剩一個月。盡管此前基金業協會多次強調盲目“保殼”不可取,協會對於惡炒殼資源持明確反對態度,但記者註意到,在潛在的私募保殼需求下,借助灰色生意鏈牟利的情況依然頑強存在。

從殼交易到明碼標價找“持證人”掛靠,灰色生意鏈上的花樣不斷翻新。

本報曾於2016年9月8日報道《持牌私募9月忙自查,空殼公司開價10萬尋“持證人”》,彼時記者註意到,有部分空殼私募打起了“至少2名高管具備基金從業資格”這一備案要求的主意,開價10萬年薪,尋找具備基金從業資格的人士“掛靠”公司,直至公司拿到私募管理人資格,完成首只產品備案。

而今看來,找持證人“掛靠”這筆生意也面臨絕路。

11月23日,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十二)》,明確表示,個別私募機構為完成其登記備案尋找具備基金從業資格的外部人員進行“掛靠”,這種行為違反了《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屬於“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基金備案及其他信息報送中提供虛假材料和信息”行為。

“針對存在上述情況的個人,一經查實,協會將記入個人誠信檔案,視情節嚴重程度,采取行業內譴責、加入黑名單、取消其基金從業資格等紀律處分;針對存在上述情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一經查實,協會將公開譴責,並將虛假填報情況進行公示,情節嚴重的,將暫停受理其基金備案,撤銷其管理人登記。”基金業協會表示。

不僅如此,相關中介服務機構也被要求禁止參與攛掇“掛靠”生意。

“為私募基金管理人提供法律、會計、外包業務等的中介服務機構,不得誤導、誘導私募基金管理人采取’掛靠’等方式,規避協會對私募高級管理人員從業資格管理的有關規定。”基金業協會表示,如果中介機構出現上述違規行為,協會將會進行公開譴責,情節嚴重的,將暫停受理其相關業務並加入黑名單。

與此同時,基金業協會也明確,私募高管不得在非關聯的私募機構兼職,將重點關註在多家關聯機構兼職的高級管理人員履職情況。對於在1年內變更2次以上任職機構的私募高級管理人員,將重點關註其變更原因及誠信情況。

“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高級管理人員應當與任職機構簽署勞動合同。已登記機構應當按照上述規定自查私募基金管理人相關高級管理人員的兼職情況。”下一步,基金業協會將按照有關規定對私募高管的兼職情況進行核查,要求不符合規範的機構整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4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