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搶占家門口:社區O2O翻出新花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7/148786.html

i黑馬:一波電商的倒下就會有一波電商的崛起,在這個行業不斷洗牌的過程中,社區電商嶄露頭角,融合線上和線下的集中優勢,這種新的電商模式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網購習慣,成為一股新的浪潮。本文從眼花繚亂的社區O2O市場中歸納出四類主要的玩法,並對代表型產品做了大致解讀。
 
\信息服務類:玩社交還是玩服務?
 
代表產品:住這兒App、彩之雲App、叮咚小區App、小區無憂App
 
這四個App都是以整合社區物業、生活信息服務為主,但又各有不同。有的做信息整合,有的做鄰里社交,有的做生活配送。

住這兒背後是房地產開發商萬科,瞄準的用戶也很精準,鎖定在萬科的各小區業主(註冊很嚴格,用戶必須提供房屋業主預留手機號),主要功能涵蓋社交、物業服務、商戶點評。業主可以分享圖片、文字,查看物業賬單,也可以對周邊商戶進行點評。
 
彩之雲背後則是物業服務商彩生活,相比住這兒,彩之雲的商業氛圍更濃,團購、超市、旅遊、票務、鮮花禮品一應俱全,不過產品界面和體驗都不夠完善,收錄的商戶數量也非常有限。
 
叮咚小區從模仿美國的社交網站Nextdoor起家,主打鄰里社交,鄰居之間可以互換閑置物品、拼車,近似BBS;當然,叮咚小區也不會放過小區公告、號碼通、二手市場、寵物、家政這些生活信息服務。不過,宣稱拿到億元天使投資的叮咚小區似乎沒能走得太遠,今年10月初,叮咚小區被爆出資金鏈斷裂,北京辦公室關停,上海團隊裁員70%以上。
 
而與此同時,主打小區周邊生活配送的“小區無憂”App卻宣布完成A輪2000萬美元融資。小區無憂以直徑3公里內的商家為主,提供外賣配送、租車、小區開店等服務,號稱是“目前中國商家最豐富、品類最多、信息最準的小區生活信息與服務的移動應用。”
 
便利店類:賣貨還是收貨?
 
代表產品:收貨寶、嘿客
 
二者都試圖通過整合社區便利店資源,拓展便利店的可能性,比如網購、比如代收貨。
 
收貨寶是純創業型企業,主打便利店代收貨,目前已經小有成就,成為淘寶網代收貨體系“菜鳥驛站”的重要合作方。讓便利店店主積極參與,是代收貨業務的要害,這也正是收貨寶的長項,其對社區便利店的需求把握,成為其真正能“搞定”店主的基礎。目前,收貨寶目前已覆蓋1萬余個社區便利店、平均每個網點月接單量超過1000單。
 
嘿客是順豐旗下的社區網購店,本質上類似便利店,但有形態上的差異。店內不擺放任何實物、下了單還不能當場拿貨的嘿客,曾被外界評為“四不像”。但與上文介紹的收貨寶一樣,嘿客也試圖讓便利店的功能得到延伸,比如掙脫空間局限,實現更多商品展現,再比如成為網購自提點,甚至寄件、洗衣等生活服務站點。
 
最後一公里:送貨上門 各顯神通
 
代表產品:京東快點、愛鮮蜂、500mi、社區001
 
這四個產品的出發點都是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但在誰配送、誰供貨方面,各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京東快點是京東旗下的社區配送產品,整合周邊超市、便利店的商品,顧客線上下單後,京東完成配送。京東方面稱,如果用戶在9點至晚上8點半之間下單,兩小時內就有可能收到貨。這項服務現在正在北京地區測試,還未正式上線。
 
不同於京東快點,愛鮮蜂沒有自己的物流團隊,而是由社區店店主進行配送,配送的商品主要是水果、蔬菜、乳制品等生鮮類食品,一般配送時間能控制在1小時,甚至15分鐘內。在售後方面,愛鮮蜂做得很到位,對於配送時間超過一小時、食物不夠新鮮等投訴,通常會進行免單,或者向用戶重新配送更新鮮的食品,用戶體驗滿意度較高。
 
500mi是杭州的社區O2O項目,典型的“阿里系”創業,也是基於社區做配送服務,但涉及的鏈條更長。500mi不是單純的整合社區周邊的便利店,還為便利店供貨。這也就意味著,除了要解決物流配送問題,500mi還要幫線下便利店解決貨品供應問題,甚至將便利店原來的供應鏈替換掉。
 
社區001是相對較早的社區O2O電商,模式偏“超市代購”,用戶線上下單後,社區001員工在附近超市采購,並由自有團隊完成配送,承諾一小時送達。根據社區001披露的最新數據,目前日單量超過2萬單,客單價300元左右。業務已經覆蓋14個城市,全國範圍內的實體網點超過80個。
 
家政服務:掃地洗衣 也可上門
 
代表產品:e家潔、e袋洗
 
上文中的四個產品都是送“貨”上門,而家政類的O2O產品更多是送“服務”上門。億邦動力網選取了家政、洗衣兩個最有代表性的類目。
 
e家潔是通過地理位置定位搜索身邊的阿姨來提供服務,用戶預訂,阿姨自帶工具上門服務。目前,e家潔在市場中已有相當大的規模,已經在上海、北京兩地簽約了6000多位保潔阿姨。
 
e袋洗是榮昌洗衣旗下的產品,主打上門取衣,按袋計費。值得註意的是,e袋洗在物流配送商選擇了眾包模式,在社區中招募1名物流取送人員,以其生活區域為中心,負責方圓2公里內的衣物取送工作。今年7月份,e袋洗獲得騰訊2000萬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62

易居怎麽做“家門口的博物館”這門生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885.html

隨著消費者對社區服務需求的提升,文化與地產找到新的嫁接契機,博物館或將成為社區的創新型文化配套。

五年前始,在上海中心打造地標寶庫——“高空中的博物館和藝術中心”+“寶庫1號”後,易居中國開始謀求將此類產品推廣至住宅社區中,建立起“社區里的‘寶庫’”加上“家門口的‘博物館’”模式,並向全國高端社區推廣。

全國複制的可能性

5月24日下午,易居中國董事局主席周忻出現在北京國貿一間酒店,為易居中國旗下的創新板塊寶庫中國來北京做推廣。目前,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寶庫中國董事長。繼進入上海、廣州、珠海、深圳、重慶、武漢、鄭州等城市後,作為寶庫中國的核心產品,名為“寶庫&藝術空間”的“寶庫2.0”產品24日下午正式在北京發布。

據周忻介紹,寶庫最初的靈感,源自多年前上海中心要招入一個博物館,為此,他找到了當時最早的民營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將博物館空間與收藏空間結合,引入到上海中心,打造了地標寶庫。寶庫1號是目前美國境外首個獲得美國UL安防標準認證,符合銀行金庫及博物館專業庫雙重標準的“世界級私人保管箱”。目前,易居希望將這種博物館空間推廣到住宅社區,與全國開發商合作,給社區業主提供“具有人文感和安全感”的文化配套。

位於上海中心的寶庫一號(來自新民網)

關於產品,寶庫中國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柳費國介紹,寶庫一方面提供的是高端財物存儲空間,與普通的存儲服務不同,全自動保管庫提供7天24小時全天候自助服務,另一方面是藝術空間,集藝術展示、文化交流、文化體驗、美學教育等功能為一體,采用標準化的設施配置,創造性地利用燈光、屏幕、展臺、家具自由多變布局,滿足專業展覽展示與活動客廳的多功能需求。

隨著房地產告別高速增長、走入“白銀時代”,開發商之間的產品競爭日趨激烈,消費者的住房需求也從簡單的“有房可住”走向多元化。目前,養老、教育、文化是住宅項目追求的賣點。文化方面,一些社區業主擁有在住宅周邊進行藝術賞析的需求,因此一些高端社區會選擇在小區會舉辦展覽。但這往往需要為藏品購買巨額保險,以規避風險,這讓周忻、柳費國和馬未都看到了商機。

從事民營博物館業務20年的觀複博物館創辦人馬未都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內文化消費需求急速提升,買票進入博物館的人越來越多,這為寶庫產品提供了市場基礎。在他看來,這個項目有兩個特點,一是提升安全度,讓業主有地方存放藏品,第二是將引入展覽,通過專業的策展,吸引看展人。周忻也表示,寶庫的目標是通過文化運營來尋求其可持續發展,讓寶庫&藝術空間將成為未來社區的時尚標配。

誰買單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寶庫與開發商的合作模式是,博物館的空間與社區里的保管箱等投資由開發商承擔,寶庫輸出品牌,負責建設、運營以及未來的文化運營。既然開發商需要為此承擔額外成本,那麽為什麽要與寶庫合作來建立這一個並非必需品的空間?對此,周忻回應稱,房地產需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十年是“憂房”,第二個是“有房”,第三個階段是“優房”,隨著基本住宅需求得到滿足,消費者對居住品質需求不斷提升,這就對開發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這些需求的核心是人文和安全。在他看來,寶庫可以讓開發商以不高的成本,換來小區的安全感和人文感。目前,寶庫產品面對的是對住宅小區品質有極高要求的開發商,入駐的項目以高端樓盤為主,今後將向普通樓盤推廣。

位於上海中心的寶庫一號(來自新民網)

對於寶庫的市場前景,也有人提出了擔心。一位在場的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來看,寶庫產品主要是兩個,保館箱和一個連鎖型的博物館,但北京目前已經有開發商自己在小區為業主提供保管箱,另一方面,國內的小型博物館盈利並不容易,這可能給寶庫產品未來推廣帶來挑戰。此外,與上海中心不同,社區業主的保管箱和看展需求更加多元化,開發商在社區提供的空間也各有不同,寶庫如何提供標準化服務,在保證服務品質的同時滿足這些需求?

對此,柳費國認為,首先,寶庫的保管箱安全標準遠超市面上開發商提供的保險箱的安全標準,為德國全自動保管箱,配有3D人臉識別,還可以連接到第三方的數據中心。據介紹,寶庫中國在上海設有中央總控中心,按照美國第三方安防認證機構美國UL標準設計、建造並實施管理。通過中央集成管理平臺,對各個子項目實施門禁、視頻、報警、應急、 網絡、大數據的集中管理,為每個項目提供多重保障。

為了給產品和社區服務增加附加值,有開發商對這一產品發出了積極回應。北京高端住宅項目中糧瑞府,成為了北京第一個“吃螃蟹的人”。5月24日下午,寶庫中國與中糧瑞府共同啟動了名為“北京001號”的“中糧瑞府寶庫&藝術空間”項目,並與中電建達成戰略合作意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39

IPO前,雷軍在華為家門口發布了7款小米產品

 發布IPO招股書之後,上市敲鐘之前,小米在“友商”華為的大本營深圳,一口氣發布了包括小米8、小米8透明探索版、小米8SE、MIUI10、小米電視4、小米手環3以及VR一體機在內涉及軟硬件的7款產品。

這看上去像是小米對公眾的一次“路演”,展示它在互聯網生態圈的實力。

在發布會之前,曾有消息稱小米將於7月16日發行CDR,7月17日在港上市。當天第一財經向接近小米IPO項目的知情中介人士求證,對方稱這只是來自於監管機構及市場各方預估的數個時間點方案之一,最終方案尚未落定。

此前該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透露,眼下保薦人、投行、潛在投資人普遍接受當前估值至少在700億美元,IPO之後短期內小米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把握很大。不過,有的機構一面試圖搶奪份額,一面也想壓壓價,為後面的交易留出更大的利潤空間。

“雷軍和他的團隊經驗非常豐富,定價時有所保留,這讓大家都有錢賺,也為後面市值管理留下了很大空間。”上述人士稱。

給“友商”介紹成果

發布會一開場,火藥味十足。

上臺後的雷軍首先解釋了為什麽在深圳開發布會:因為小米的不少友商在深圳,“8年以後,我們為友商介紹一下我們的成果”。

他對外公布了一組數據:小米手機2018年第一季度銷量上漲87.8%,位於全球第四,在中國市場銷量增長41.8%,印度市場占據30.3%的市場份額,進入海外14個國家市場的前五名。

近期,小米還正式進入了法國和意大利市場,2018第一季度 Canalys調研報告顯示,小米歐洲市場增長率超過999%,銷量成為歐洲第四。

雷軍強調,小米的經營模式是一邊做電商,一邊做新零售,還有一大部分利潤來自互聯網服務。

在發布的7款產品中,雷軍首先發布的並不是手機等智能硬件,而是升級的MIUI10系統。據介紹,MIUI10新增了快速切換應用手勢,後臺多任務管理界面也改變為縱向瀑布流設計,亮點在於加入了小愛同學AI智能語音、AI拍照和“快體驗”。雷軍演示,打開駕車模式後,小愛同學可以接管手機,接聽電話、導航、回複語音短信等。

緊接著是三款手機:具備雙頻GPS、同時搭載了驍龍845處理器的劉海屏小米8,具備壓感屏幕指紋識別手機功能的小米8 透明探索版和小屏的小米8 SE。前一天的微博中,雷軍曾在微博中透露小米8正在抓緊生產。

其他新發布的硬件產品中,包括75英寸的小米電視4,以及小米手環3和的小米VR 一體機。其中,小米手環3的特點在於可觸摸的大屏,50米防水,它將於下月開始在長和集團旗下200多家屈臣氏的門店同步售賣;小米VR 一體機則是小米和Facebook 的全資子公司Oculus基於Oculus底層技術、針對本地優化、采用相同硬件規格打造。

包括今日發布的生態鏈產品在內,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投資或孵化了超過90家專註於發展智能硬件及生活消費品的公司,他們和小米共同構建起了手機周邊、智能硬件、生活消費品三層產品矩陣。2017年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達到了234.4億元,同比增長了88.8%。

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

小米究竟是一家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曾引發不小的爭議。在今日發布了七款軟硬件產品後,雷軍再次強調了小米硬件利潤率不超過5%,要緊貼成本定價。

這其實是雷軍再一次對外界透露了小米未來發展方向,他放棄了小米日後爭取硬件高毛利的這條路,不單純靠硬件獲取主要利潤,而是通過控制硬件利潤帶來的性價比來迅速積累、擴大用戶基數,帶來高活躍度、高轉化和持續高留存率的互聯網用戶群體。

從小米此前公布的招股書數據來看,2017年互聯網服務(遊戲、廣告、應用分發等)為小米帶來了8.6%的營收,卻貢獻了39.3%的毛利潤,手機為小米帶來70.3%的營收,貢獻了46.8%的毛利潤。 

看上去,小米的互聯網業務利潤的利潤貢獻占比正在快速提升,小米的營收還以實體商品為主。不過這背後可能與小米不同業務之間的發展周期異步有關。小米硬件生態鏈起步於2013年底,4年後開始進入了產品品類和營收的爆發期,而小米的互聯網變現其實從2016年才開始正式試水,眼下看來還在發展前期。

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模型中,用戶數量與活躍度都是重要指標。IDC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擁有1.9億MIUI月活躍用戶,用戶平均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時長高達4.5小時,這一用戶群為小米的互聯網業務和綜合業務生態都提供支撐。

不過,小米MIUI操作系統內的變現業務並不直接和小米互聯網業務劃等號。以小米硬件生態鏈產出的智能硬件為基礎,小米建立起了一個超過1億臺智能設備的IoT平臺,這一平臺發生的連接、用戶導入與流量導入、數據的積累,是下一個有想象力的風口。

其中,小米的大量IoT關聯的服務,早已走出了小米手機用戶、MIUI用戶的範疇。舉個例子,小米手環、小米體重秤這類可穿戴或健康管理類產品的App“小米運動”,其千萬級的月活用戶有一半來自iOS,僅僅健康管理這一個細分領域,基於智能硬件和健康管理App的結合,就有不小的空間。

 麻省理工學院新媒體行動實驗室主任王瑾教授評價,“小米最終的布局是產業生態圈,是數據共享的數字化生態系統,有很強互聯網基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