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杜双华思退 山钢重组日钢定盘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5/HTML_LD9II5KUXURJ.html


【核心提示:日钢董事长杜双华已 同意山钢正式重组日钢。山钢将以现金出资的方式,获得新日钢67%的股权,另外33%的股权由杜双华及其他原股东拥有。重组后,日钢将成为山钢旗下的一个 有限责任制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日钢董事长杜双华已将日照钢铁集团约30%的资产借壳上市。】

山东钢铁集团(下称“山钢”)和日照钢铁集团(下称“日钢”)之间的重组大戏,在历经变数后,终于迎来尘埃落定的一刻。

8月24日,本报记者从权威知情人士处获悉,山钢重组日钢的具体协议已基本确定。“杜双华已同意山钢正式重组日钢。山钢将以现金出资的方式,获得新日钢67%的股权,另外33%的股权由杜双华及其他原股东拥有。重组后,日钢将成为山钢旗下的一个有限责任制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日钢董事长杜双华已将日照钢铁集团约30%的资产借壳上市。

2009 年1月16日,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1215.HK)公告宣布,其将通过增发新股的方式、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香港誉进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誉进 发展”)的全部已发行股本——誉进发展间接拥有日照型钢30%权益、日照钢铁有限公司30%权益及日照钢铁轧钢25%的权益。三者均为日照钢铁集团旗下核 心企业。

对于如何处理已上市资产,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山东省国资委方面已就这个问题与杜总谈话,国资委希望杜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杜总还没有给出明确解决方案。”

山钢控股67%

2008年3月26日,山东钢铁挂牌成立。这意味着,山东钢铁业以省内重组的方式,拒绝了四面出击的央企和外资。

由此,身处山东的日钢,渐渐被纳入山钢重组的想象区间。2008年11月5日,山钢与日钢正式签订重组协议。而此时,杜双华尚未将上述资产装入开源控股。

不过,“港交所批准开源控股收购日钢部分资产后,山钢原有的重组协议基本失效了。”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对于山钢来说,连锅端的收购方式当然是最理想的,但现在基本不可能实现了。”

然而,尽管杜双华已成功借壳上市,但山钢控股日钢的底线一直未改变。“山钢的态度很坚决,如果不能全盘收购,就一定要控股。”

根据最新的重组协议,山钢除了将以增资方式获得日钢67%股权,重组“日钢的全部资产及土地”,而这些即将被重组的资产及土地,将“经过双方认可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具体数额将以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所确认的数额为准”。

“山钢、日钢将于8月25日或26日正式签署资产重组协议,至于山钢对日钢67%的股权具体出资多少,还需等待评估机构重新进行评估,至少需一个月才能出结果。”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一位银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日钢集团总资产约350亿元,净资产约80亿元。

山东某国企一位负责人表示,山钢将按照日钢“净资产”来增资,预计出资数额将在100亿元至160亿元之间。但“杜双华拿不到一分钱,重组后,日钢依然独立经营,山钢对新公司具有控制权,杜双华的身份只是一名小股东”。

重组争议焦点

“在我看来,山钢重组日钢,是一场小鱼吃大鱼的怪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教授许中波,并不认可山钢重组日钢。

徐中波的话并非没有根据。从业绩上来看,2009年上半年,日照钢铁实现净利润约18亿元,而山钢旗下最主要的子公司济钢和莱钢同期共亏损12.85亿元。而2009年下半年,山钢的盈利目标仅为5亿元。

但一位中钢协人士表示,山钢是否应该重组日钢,并不能简单以经营业绩来判断。“这是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必然结果,重组目的在于,加快日照精品钢基地的建设。”

按照2008年10月山东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将在日照建设临海钢铁精品基地,内陆地区一律不再核建新增生产能力的项目。

日照精品钢基地规划的产能为2000万吨,而日照钢铁去年的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国家相关部门在三五年内不可能批准山东新增年产2000万吨钢的计划,因此,重组日照钢铁,是山东推进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的必要途径。

借壳资产难题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日钢集团最终的股权分配方案,主要是根据“开源控股已收购日钢部分资产”这一无法回避的事实来确定的。“可以这么理解,杜总最终能够获得日钢33%股权,是经过此前的一系列资本运作获得的,而不是山钢自愿分给他的”。

而开源控股目前持有的日钢子公司的股权,如何转换为日钢集团的股权,目前尚不明朗。

“已经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暂时不会归山钢所有,但山东国资委希望杜总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意思就是,杜总主动将人家请来,应该想办法将人家再请回去。”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2009年6月份,开源控股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日钢的重组,需经过各方的协商同意下进行。如未来需要有关协商时,开源控股必定要考虑并顾及公司及股东的权益。”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山钢重组日钢后,日钢将成为山钢整体发展规划的一部分。鉴于杜双华已失去日钢控制权,“杜总正在为自己筹划后路,钢铁业依然存在机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6

阿里巴巴拼圖接近定盤 80億美元融資花落誰家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0/100422354_all.html

  「圖景日漸明晰,資金逐步到位。」多位接近阿里巴巴集團的消息人士這樣描述阿里巴巴融資的現狀。阿里巴巴正在佈局一場總計80億美元的融資大戲,由阿里巴巴集團CFO蔡崇信擔任總導演,目前他還有三個月操作時間。

  5月21日,阿里巴巴集團與美國雅虎公司聯合宣佈,雙方就阿里巴巴股權回購一事簽署最終協議——按照對公司總體350億美元的估值,阿里巴巴集 團將動用63億美元現金和不超過8億美元的新增阿里巴巴集團優先股,回購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集團20%股份。這項交易需在六個月以內完成。

  在350億美元估值剛出來時,包括摩根士丹利、巴克萊等投行分析師在內的多位市場人士認為估值略低。迄今不到三個月,阿里巴巴集團的整體估值已上升近20%。

  「至少超過400億美元。」一位接近阿里巴巴集團的人士對財新記者稱。2005年,時任雅虎CEO的楊致遠用「10億美元+雅虎中國業務」換得阿里巴巴集團40%的股權,七年間,阿里巴巴估值增長超過10倍。

  一位阿里巴巴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融資進展很順利,投資人態度踴躍,「如果事先對融資沒有七八成的把握,這個回購計劃也不可能最終簽署。」 今年初,阿里巴巴集團以約190億港元的代價將B2B公司下市,加上回購雅虎所持股份需63億美元現金,阿里集團在2012年面對的是高達87億美元的融 資任務。阿里巴巴B2B公司截至2012年3月末賬上還有約18億美元現金,亦可用於補足此輪80億美元融資之外的缺口。

  據財新記者瞭解,參與阿里巴巴這場融資大戲的國內外金融機構多達幾十家,其中包括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從估值不斷上升可見,阿里巴巴此輪大融資較為主動。

  七年前,包括軟銀在內的眾多早期投資人,普遍不看好公司的盈利前景,紛紛提出套現要求。楊致遠出現並堅守「戰略投資」承諾,在最關鍵時刻穩住了 阿里巴巴,馬云也為此付出了「出讓公司第一大股東身份」的巨大代價。實際上,因老股東套現,馬云最終從雅虎10億美元投資中只拿回了區區7000萬美元貼 補公司運營。而七年後,阿里巴巴卻成為被各家投資機構爭搶的投資獵物。

   「融資冬天」論永遠都是相對的。如果馬云在未來幾週內宣佈順利完成80億美元融資,還有誰能說中國互聯網公司特別是電商,已經進入融資的冬天?



融資大蛋糕

  據消息人士透露,在80億美元的融資方案中,一半資金來自銀團貸款,另一半通過私募股權投資。而規模高達4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投資如獲成功,將創下中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的一項新紀錄。

  財新記者瞭解到,阿里巴巴計劃將大約20億美元的股權融資規模,繼續按原先350億美元整體估值向投資人發行普通股;剩餘 20億美元的股權融資額度,則會按超過400億美元的更高估值向參與機構增發優先股。

  在20億美元的優先股發行方案中,有5億美元將來自「阿里老股東」,而剩下15億美元則由新進投資機構分食。

  優先股融資提出的整體估值與回購雅虎股份的估值相比,已有明顯提升。財新記者瞭解,多數投資人仍認為「這個價錢不低,但是合理」。與此同時,投資人還需接受馬云的另一項「不可談判」的條件——投資人需「放棄投票權,且不可能進入董事會」。

  根據雅虎與阿里巴巴就回購簽署的協議, 如果阿里巴巴以高於13.5美元/股的價格售股,即以高出350億美元的估值實施股權融資,雅虎將有權提高與阿里回購交易中的售股價格。一位阿里巴巴內部人士解釋說,阿里巴巴以超過400億美元的新一輪估值來「增發優先股」,用意就是「不觸發協議中對雅虎的保護性條款」。

  有兩家參與2011年9月認購5%管理層及員工持股的PE機構,目前已經接受新一輪優先股股權融資條件。優先股的優先條款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是在投資人的眼中,這是一項「不期望有巨大回報,但卻非常穩妥的投資」。

  據財新記者瞭解,阿里巴巴最初曾計劃在IPO前完成一輪CB(可轉債)發行。發行可轉債對阿里巴巴來說,可以減少股份稀釋,是比股權融資更有利的方案。

  但為了更好地吸引投資人參與,阿里巴巴決定以提升估值以及「純財務投資」的苛刻條件,將CB計劃修改為發行優先股,以平衡投資人利益。

  即便條件苛刻,投資人仍趨之若鶩。多位投資人表示,阿里巴巴無疑是「賺錢最容易的電商公司」。就算目前盈利狀況稍弱,但投資人不必擔心,因為從用戶數、交易額及品牌效應等多維考量,阿里巴巴在整個中國電商產業中「一家獨大」的情況還很難被改變。

  400多億美元估值何來?一位阿里巴巴的投資人對財新記者表示,因為阿里巴巴集團已經盈利,估值分析是基於一個合理的市盈率,同時參照了與阿里規模及發展環境相似的上市公司——如騰訊和百度目前的市值做的綜合判斷。

  6月初,一向行事低調的蔡崇信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披露了阿里巴巴2011年業績,預計今年公司增長將非常強勁。他說,除去B2B板塊阿里 巴巴網絡有限公司約10億美元的收入,去年阿里巴巴集團收入28億美元。另據雅虎今年3月公佈的年報,阿里巴巴集團2011財年實現淨利潤3.39億美 元,淨利潤率14.48%,利潤增長強勁。

  一位接近馬云的PE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在本輪融資過程中,阿里巴巴方面曾透露過「集團整體上市計劃有可能會提前至2013年」的想法。

中投搶食

  在阿里巴巴80億融資大戲中,最神秘的角色是政府背景資金,無論貸款還是股權投資,都有中資國有金融機構的身影。

  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一位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國開行將給予阿里巴巴集團兩筆總計20億美元的中長期貸款,其中一筆是10億美元三年期限,另一筆是10億美元四年期限。這位內部人士透露,貸款「依據正常市場定價,即以倫敦Libor為利率基準向上浮動」。 在這兩筆貸款中,目前已經有10億美元到賬,其中部分貸款替換了之前國外銀行承諾的過橋貸款。

  他向財新記者進一步證實,阿里巴巴早在幾年前就與國開行展開接觸。國開行評估後認定,阿里巴巴現金流很好,而從長遠看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不錯,目前這筆貸款的市場風險主要集中在「未來何時上市,以及電子商務行業波動所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在整個阿里巴巴股權融資中,最敏感的話題是20億美元普通股融資究竟花落誰家,中投的名字已經曝光。

  中投的這筆投資令外界困惑。首先,擔負「化解國家外匯儲備」任務的中投,投資項目集中於海外,因為投資境內企業涉及二次結匯,因此在其已公佈的 各類投資項目中,幾乎看不到中國境內企業的名字。鮮有幾筆涉及中國的交易都是間接交易,為中投在境外投資的私募股權公司的投資。

  此外,熱衷於投資金融和資源行業大企業的中投,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投資也顯得比較另類。「所以中投的投資看上去很奇怪。」一位接近中投的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

  兩位接近中投的消息人士證實,早在五六月間,中投就已完成對阿里巴巴集團的盡職調查,但目前該項目尚未獲得中投投委會的最終認可,「最快也可能要等到9月末」。■

  本刊特派香港記者王端,記者李箐、於寧,實習記者陳磊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03

《基金法》終定盤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04/100479375.html

  歷時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下稱新《基金法》)終於面世,爭議許久的私募股權基金們到底入法了嗎?仔細研讀新《基金法》,才可領略其中複雜表述後的深意。

  2012年最後一個星期五,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以150票贊成、1票棄權的方式表決通過了修訂後的新《基金法》,將於2013年6月1日正式實施。

  新華社的通稿稱,新《基金法》將私募基金納入了調整範圍,同時多方面放鬆公募基金管制,包括基金產品的註冊、備案制度,降低公募基金股東的准入門檻等。

  新《基金法》最終沒有完全將所有的私募基金都納入監管。

  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在新《基金法》三審分組審議會上建議,今後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應將風險投資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納入法律調整範圍。

  但是人們亦注意到,新《基金法》規定,當非公開募集基金買賣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時,基金的投資行為納入新《基金法》監管。

  雖然私募基金買賣非公開發行的股權或者股票仍然按現行部門職責分工管理,但目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們又怎能保證自己的投資完全不和上市公司有關?這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私募股權基金就要接受證監會依據《新基金法》賦權的監管。

私募入法退二進一

  在新《基金法》一審、二審期間,不單是陽光私募,全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都在新《基金法》大旗之下。

  原《基金法》完全是一部「公募基金法」,因此修訂之初,各方都建議將私募基金的管理納入其中。

  2011年初,全國人大在當時的《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草案)》(下稱修訂草案)版本中把「買賣未上市交易的股票或者股權」定義為「證券投資」,當時市場對此解讀為私募股權投資(PE)將被納入該法的調整範疇。

  到2012年6月,修訂草案提交第一次審議時,又刪除了這一定義,但新增第171條,規定「公開或者非公開募集資金,設立公司或者合夥企業,其資產由第三人管理,進行證券投資活動,其資金募集、註冊管理、登記備案、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參照適用本法」。

  非公開募集基金是否納入基金法的爭議,源於現有風險投資(VC)、PE行業的監管格局。目前在VC、PE行業的實際運作中,發改委進行了實質監管。在這一背景下,基金法的修訂被視為劃定證監會和發改委等部門權限的依據。

  業內人士表示,在過去證監會和國家發改委的權限爭議中,沒有一次是以證監會的勝利而告終的。

  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部門認為,投資於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基金,在投資運作方式、對管理人的專業資質要求、風險控制都與專業證券投資基金不同,因此股權投資基金不屬於新《基金法》調整範圍。

  但證監會認為,實踐中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除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外(包括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還投資於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將股權投資基金和證券投資基金納入統一監管已經是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大勢所趨。

  新《基金法》二審稿第157條規定:公開或者非公開募集基金,以進行證券投資活動為目的設立的公司或者合夥企業,資產由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夥人管理的,其證券投資活動適用本法。

  不過新《基金法》對非公開募集基金的監管部門做出了迴避。

  新《基金法》規定,「對非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進行規範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依照本章的原則制定。」

  同時又規定,「非公開募集基金完畢後,基金管理人要向基金行業協會備案,達到規定的標準,基金行業協會應當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報告。」

  這個「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顯然不等於「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但發改委又顯然不屬於「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

  「這樣寫更好,未來的機構設置並非一成不變。」原《基金法》起草小組組長朱少平表示。

  在新《基金法》三審之前的最後一次修改當中,PE是否進入新《基金法》也受到PE界熱議。

  反對PE入法者認為只有買賣公開發行的股份公司股票的非公開募集基金才對證券市場、公眾利益產生影響,這樣的活動才應該受到基金法的規範。而買賣非公開發行的股份公司股票的活動,仍應按現有監管體制,由國務院有關部門進行監管。

  最終,新《基金法》三審稿對非公開募集基金的證券投資範圍進行了界定,「買賣股票」改為「買賣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按照這一規定,目前大量投資於二級市場股票的陽光私募基金將接受新《基金法》監管。

  不過,接近法律起草小組的人士表示,將「股票」改為「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並非完全堵住PE、VC機構入法。因為大量PE、VC機構最初投資買入股票時,股份公司都處於未公開發行階段,或者在公開發行上市前(pro-IPO)階段,但二級市場無疑是他們投資變現最重要的渠道。於是,這類賣出「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行為,已經被納入了新《基金法》的監管範疇。

  「除非你是純粹的VC,早期就投,pro-IPO就變現,否則只要在二級市場賣出,就要按照新《基金法》向基金行業協會備案。」中國證監會有關人士稱。

  朱少平認為,如果PE、VC機構不希望受新《基金法》約束,也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PE機構不能採取新《基金法》規定的基金形式,不能在二級市場參與定向增發等。

陽光私募新空間

  陽光私募在被新《基金法》招安後,將享有與公募基金一樣的稅收優勢和開戶優勢。按照新《基金法》規定:基金財產投資的相關稅收,由基金份額持有人承擔,基金管理人或其他扣繳義務人按照國家有關稅收徵收的規定代扣代繳。

  朱少平對財新記者解釋稱,公司和合夥企業都是納稅主體,但基金不是,所以不需繳稅。但按照國家規定,基金財產投資需要繳納六種稅。

  在最近的PE行業大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再度重申了不應針對基金產品徵稅,「基金是一個資金的集合,在這個環節上不應該徵稅,要避免重複徵稅」。

  吳曉靈表示, PE作為財團法人,以資金集合的形式進行活動,不需要到工商局做納稅法人登記,基金管理公司需要做登記。

  吳曉靈稱,金融監管的準則不是去監管資金投向,而是要視金融機構是集合多數人的錢還是少數人的錢而定。PE/VC與其他證券投資基金一樣都是金融活動,都在融通資金。「集合多數人的投資是公募基金,因而要受到比較多的監管,如果是集合少數人的合格投資人的錢是私募的,當然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實行有限度的監管。」

  此外,在陽光私募正式備案基金業協會之前,陽光私募的產品都是通過信託公司渠道銷售開戶,相關費用多達百萬元,一旦被允許直接開戶和銷售後,相關的費用將大幅減少。

  2012年12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佈公告,陽光私募可以直接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

  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的基本條件主要包括:三年以上證券資產管理經驗;治理內控完善;經營狀況良好、連續三年盈利;沒有違法違規行為;成為基金業協會會員等等。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被要求實繳資本不低於1000萬元;最近三年資產管理規模均不低於30億元。

  德聖基金負責人江賽春表示,這種規定對不同的公募基金公司衝擊不一。大規模基金公司不擔心,中小規模基金公司則會擔心,行業競爭必然加劇。

  至於陽光私募是否會發行公募產品,選擇不會一樣,「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都做好不太可能,兩者管理模式相差較大,但投奔私募的公募人士很多習慣公募管理方式,因此這批人會發公募產品。」江賽春表示。

公募基金制度突破

  新《基金法》在公募基金的制度上突破眾多。

  首先是公募基金的股東資格在終稿中再次放寬。

  在二審稿中,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發起股東應當是註冊資本在3億元以上的金融機構。

  有地方以及部門認為,為了適應基金行業的發展需要,發揮基金管理專業機構和專家的作用,參與投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建議適當放寬對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東的條件要求。

  最終的新《基金法》對此修改為「資產規模達到國務院規定的標準」。

  「實際上把主要股東資本要求放到了國務院,由國務院根據基金行業發展的需要,對資本規模做出具體規定。」起草小組的人士說。

  此外,在股東資格方面,新《基金法》並未強調股東的金融機構資格,意味著公募基金股權激勵有落實的可能。

  朱少平表示,基金行業是一個壟斷行業,員工持股問題比較敏感,但是公募基金現實的問題需要股權激勵。

  在公募基金的申請募集方面,核准制已經變成註冊或備案制度。

  新《基金法》也不再禁止基金經理炒股,明確放寬了基金公司的准入門檻,減少了行政干預,還突破了基金不得購買託管行股票的限制。

  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財產可以從事一些此前禁止的投資,但是堅持應當防範利益衝突、有利於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符合證監會的規定,並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旋轉門新規

  新《基金法》三審稿中,新增「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在任職期間或者離職後在公務員法規定的期限內不得在被監管的機構中擔任職務」。

  這一條是根據《公務員法》的規定做出的。《公務員法》第102條已經要求,「公務員辭去公職或者退休後,原系領導成員的在三年內,不是領導成員的在兩年內,不得從事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或者盈利性機構任職,也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盈利性活動」。

  由於《公務員法》已經做了原則性規定,證監會作為法律法規授權、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其工作人員原則上遵守公務員法的規定,所以《基金法》中做出銜接性規定。

  這意味著,證監會監管人員離職以後,兩年內不得在基金公司任職。其中,部門領導人員離職三年內不得在基金公司任職。

  南方基金2012年11月底公告,原督察長秦長奎轉任副總經理一職,接任者為證監會發行監管部原副主任楊小松。今年以來,多家基金公司的新任督察長均來自證監會系統。

  數據顯示,66家基金公司332位高管中有28人曾在證監會或上交所、深交所任職,其中南方基金總經理高良玉、廣發基金副總經理易陽方、鵬華基金總裁鄧召明、國泰基金總經理金旭等24人都曾在證監會任職。

  「證監會一直對官員下海有年限規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機構都是把高管職務空缺一段時間,等到官員離職時間夠了再申請,公司內部下海的官員早就提前就職了。」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表示,過去的例子不勝枚舉。

  「新法出台,空子仍舊存在。」這位人士說。■

新增條款

  ■ 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在任職期間或者離職後,在公務員法規定的期限內,不得在被監管的機構中擔任職務

修改條款

  ■ 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東,應當具有經營金融業務或者管理金融機構的良好業績、良好的財務狀況和社會信譽,資產規模達到國務院規定的標準,最近三年沒有違法記錄

  二審稿條款: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東,應當是註冊資本在3億元以上的金融機構……

  ■ 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決定調整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的報酬標準

  二審稿條款: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決定提高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的報酬標準

  ■ 非公開募集基金財產的證券投資,包括買賣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債券、基金份額,以及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證券及其衍生品種

  二審稿條款:非公開募集基金財產的證券投資,包括買賣股票……品種

  資料來源:財新記者根據最新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07

通過「倫敦定盤價」操縱黃金價格的隱秘路線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96

黄金

自1919年開始,五家銀行的代表每個工作日會在倫敦舉行兩次秘密會議制定黃金定盤價(如今的會議方式已經改成電話溝通)。該價格為市場的交易者買入或賣出黃金提供標準,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產商、消費者和央行作為中間價。很多交易商和經濟學家認為銀行代表手中的信息可能給其帶來貴金屬交易上的不正當優勢。

倫敦每日的黃金定盤價影響著價值20萬億美元黃金市場的交易。彭博引述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消息稱,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日前已就可能的倫敦黃金定盤價內幕交易案展開初步調查。被調查銀行包括巴克萊、德意志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匯豐、法國興業銀行。

本週二華爾街日報也報導稱,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已經就銀行涉嫌操縱黃金白銀定盤價展開調查。

這個定價的買賣流程通常要花費數分鐘甚至超過一小時,在此期間,交易參與者也可以在現貨市場和交易所交易黃金及其衍生品。今年9月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就定價開始之後,黃金衍生品交易呈井噴的態勢。彭博採訪的四位交易員提到,這是因為交易商和他們的客戶利用談話中信息來對結果進行下注。

貴金屬經紀公司Degussa Goldhandel GmbH的首席經濟學家Thorsten Polleit說,

參與定價決策過程的交易員知道比其他人更多的消息,即使這個時效非常短。這是倫敦黃金定盤價的一個大漏洞。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漏洞。例如:

倫敦電話會議的參與者能夠判斷黃金價格在大約一分鐘的時間裡將會上漲還是下跌,因為在第一輪商議結束後他們就可以知道是否會有大量淨買家或賣家進場。

這能讓交易員或其他得到消息的人在定盤價公開前的幾分鐘準確地下單。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講師Andrew Caminschi說,消息從上述五家銀行向外滲透到他們的客戶,最後是更大範圍的市場。在交易優勢以毫秒來計算的資本市場,這些信息就意味著價值。

彭博指出,不像LIBOR操縱案,現在還沒有證據證明黃金交易商試圖操縱倫敦定盤價,或者聯合控制價格。儘管如此,經濟學家和學者表示,黃金基準價格的設定方式已經過時了,不僅容易被濫用,還缺乏任何直接的監管。

紐約大學的教授Rosa Abrantes-Metz表示,「這是我見過的最令人擔憂的定盤價之一,它由少數幾家公司掌控,在設定過程中能夠值得獲得金融利益,而且實際上沒有任何監管,因為價格是根據秘密會議中的信息交換得來的。」

在定盤價會議的開始,會議的指定主席會給出一個接近於現貨價格的數字(美元/盎司),每年的指定主席在5家銀行中輪替。

接下來這些銀行會根據他們客戶的訂單和他們自身的賬戶需求,公佈他們希望以這個價格購買或出售的金條數。

如果買家多於賣家,初始價將提高,然後這個過程再重新開始,會議會持續到銀行彼此買賣的黃金數量差不多到620公斤。這一流程每天進行兩次,分別在倫敦時間早上10:30和下午3:00進行,貨幣設定為美元、英鎊和歐元,類似的設置也適用於白銀、鉑金和鈀金。

根據London Gold Market Fixing網站的信息,交易員將供需情況的轉換告訴客戶,而當價格改變時,交易員便根據客戶新的指令下單。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財務與金融學教授Caminschi和Richard Heaney跟蹤分析了兩大黃金衍生品種——紐交所期金和SPDR黃金ETF,時間跨度為2007年到2012年。他們發現:

在3:01,定盤價會議開始之後,交易量會飆升,比定盤前20分鐘的平均交易量高出47.8%,接下來的6分鐘的交易量會持續高出20%。與此相對比,在定盤價公開後的一分鐘,交易量比平均交易量高出8.7%。SPDR黃金ETF的情況與此類似。

研究同樣評估了在預測最終定盤價過程中黃金衍生品動向與之匹配的準確度。在2:59-3:00期間, 衍生品的走勢與定盤價走勢的匹配度為50%。

但從3:01開始,其成功率跳升到69.9%,5分鐘之內攀升到80%。在每盎司的黃金價格波動超過3美元的日子裡,黃金期貨成功預測了定盤價結果的概率超過十分之九。

Caminschi和Richard Heaney寫道,在預測定盤價方向方面這些交易不僅相當準確,而且在價格波動越大的情況下投入的資金越多,其準確率越高。很明顯,定盤信息被洩露到了公開市場。

交易員也從倫敦定盤價的漏洞中獲益。

對衍生品交易員而言,由此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一位交易員知道定盤價會走高的情況下,在倫敦時間下午3:00購買了500張黃金期貨合約,只要價格上漲了4美元,他就能為公司賺20萬美元。就算這500張合約的總價值約600萬美元,但交易員可能是用保證金買入的。根據調研報告,在典型的交易日,大約有4500張合約在倫敦時間下午3:00-3:15期間進行交易。

曾幫助國際證監會組織制定規則的Abrantes-Metz表示,黃金定盤價的缺陷可能會給予一些公司和他們的客戶獲得有價值信息的特權,

對這些銀行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他們會根據自身的交易持倉情況嘗試影響這一基準定價,而且幾乎不會面臨審查。

她提到,黃金定盤價應該被更能反映整個貴金屬交易市場整體情況的基準價格所替代。「現在沒有任何理由說收集不到足夠的現貨黃金的真實價格,數據已經足夠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35

極易被操縱——老掉牙的黃金定盤價應該改改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553


很難想像,時至今日黃金和白銀的定盤價還採取1919年老掉牙的定價機制。參與定價的銀行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有著很大的操縱空間。兩種金屬都是高度流動性的商品,所以他們的基準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實際交易來設定。

如今,隨著全球各地的監管機構對各類金融基準價格操縱調查的深入,被揭露出來的真相令人驚詫。

這些操縱涉及甚廣,從Libor到WM/Reuters基準匯率,再到棉花、原油,覆蓋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黃金和白銀價格的操縱同樣值得監管機構的關注。

近幾週,彭博、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媒體先後報導英國、德國的監管機構紛紛開始調查黃金基準價格操縱,被調查的銀行包括巴克萊、德意志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匯豐、法國興業銀行。

現有的定價機製為價格操縱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每天早晚兩次,五家銀行的代表和一些挑選出來的客戶通過電話會議黃金供需和報價來確定最終的定盤價。該定盤價隨後被用作總市值20萬億美元的黃金市場的交易基準。白銀的定價機制與此類似,不同的是銀行數量為三家。

參與定價的銀行既擁有更多的信息,又可以影響定價,二者都可以讓他們從中獲利。除了現貨市場,他們還可以通過一些重要的衍生品市場來牟利。他們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但定價系統並沒有建立對相應行為的監控機制,更不要說禁止了。

這麼說來,價格真的被操縱了嗎?讓我們來看看相關證據。在著作「黃金卡特爾」中,大宗商品分析師Dimitri Speck合併了1993年至2012年每分鐘的交易數據,得出一張黃金價格的每日平均走勢。他發現在倫敦晚市定價前(紐約時間10點),金價總是會急劇下跌。早市定價前也有類似的下跌,只是幅度較小。1998年至2012年的銀價也有類似走勢。

平均來看,黃金和白銀市場在每天其他任何時間都沒有類似的價格變動。這種操縱的模式在金、銀市場都適用。

奇怪的是,時至今日黃金和白銀的定盤價依然採取如此原始(從1919年開始)和獨特的系統。無論監管當局是否發現價格操縱的確鑿證據,都應該吸取Libor的教訓,對金銀定盤價進行改革,嚴防操縱行為的發生

兩種金屬都是高度流動性的商品,所以它們的基準價格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實際交易來設定。為了保證公正性,整個定價過程應該由一家擁有正規管理架構、無利益衝突的獨立機構來監控。

要修復市場對金融定價的信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消除一切可能被濫用的途徑、動機和機會。

(原文載於彭博,文章作者Rosa Abrantes-Metz為紐約大學副教授,曾幫助國際證監會組織制定規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01

後“白銀定盤價”時代:7家機構爭奪白銀定價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022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傳統的倫敦白銀定盤價行將壽終正寢,彭博、LME等7家機構開始對新的白銀定價權展開激烈角逐。 在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上周舉辦的會議上,多家機構向礦商、銀行、珠寶商等市場參與者展示了他們的接替方案。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同樣派出了觀察員,對白銀定價權的繼任者選拔進行監管。 根據LBMA網站,參與新一輪爭奪白銀定價權的有以下7個機構:普氏能源(Platts)、大宗商品公司Autilla、洲際交易所集團(IntercontinentalExchange)、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彭博、ETF證券和湯森路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倫敦白銀定盤價起始於1897年,至今已有近120年歷史。每日倫敦金銀定盤價主要由五大黃金、三大白銀做市商通過對比交易訂單確定基準價格,作為現貨價格的參考指標價。其中,倫敦黃金定盤價影響著價值20萬億美元黃金市場的交易。 近年來,白銀定盤價一直由德意誌銀行、匯豐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共同設定。但今年四月,德意誌銀行於上個月宣布退出倫敦金銀市場定價小組,並縮減大宗商品業務。 由於白銀定盤價的商議和確定過程不能少於三位定價成員,且遲遲未有合適的機構接替德意誌銀行的位置,所以倫敦白銀定盤價將於今年8月14日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自從去年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市場(Libor)曝出人為操縱行為之後,金銀市場操縱醜聞也屢屢見諸報端。歐美監管層對金銀市場的監管壓力在逐步增加。在德意誌銀行決定退出白銀定價席位之時,該行還面臨價格操縱的指控。該指控並不針對白銀定盤價,而是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一項長達五年的調查,他們懷疑一些國際大銀行操縱了白銀期貨價格。不過,至今他們也沒有找到任何證據。 華爾街見聞網站去年曾提及,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也已就可能的倫敦黃金定盤價內幕交易案展開初步調查,但是還未升級成正式調查。被調查銀行包括巴克萊、德意誌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匯豐、法國興業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04

白銀定盤價爭奪戰落幕 CME與湯森路透勝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010

走過百年歲月,倫敦白銀定盤權將於今年8月脫胎換骨,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湯森路透帶領下迎來新生。七大機構的白銀定價權爭奪戰落下帷幕,而同樣百歲的黃金、鉑金和鈀金定盤價可能也開始迎來新老更叠。 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昨日宣布,全球最大股指期貨交易公司CME將提供價格平臺和日常處理交易的算法,信息服務供應商湯森路透將負責白銀定盤價的行政管理工作,兩家機構將於8月初開始測試新流程。 普氏能源(Platts)、大宗商品公司Autilla、洲際交易所集團(ICE)、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彭博都曾參與競爭白銀定價權。此前是LBMA咨詢對象的一位市場參與者稱: 今後涉及到操作其他定價權時,白銀定價權的贏家當然有先發優勢。 昨日LBMA稱,新一代白銀定價機制由拍賣決定,是可審計的電子化定價,能接納更多的直接參與者。 路透報道認為,白銀定盤價革新可能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貴金屬基準定價的改革,百年歷史的黃金、鈀金和鉑金的定盤價都會是改革對象。 倫敦白銀定盤價誕生於1897年,距今已有逾117年歷史。每日倫敦金銀定盤價主要由五大黃金、三大白銀做市商通過對比交易訂單確定基準價格,作為現貨價格的參考指標價。其中,倫敦黃金定盤價影響著價值20萬億美元黃金市場的交易。 近年來,白銀定盤價一直由德意誌銀行(德銀)、匯豐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共同設定。去年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和金銀市場先後曝出人為操縱的醜聞,歐美監管機構逐步加大對金銀市場的監管力度。德銀面臨操縱價格的指控,美國監管方對其調查五年之久,至今未找到證據。 今年4月,德銀宣布退出倫敦金銀市場定價小組,並縮減大宗商品業務。按規定,白銀定盤價的定價成員不得少於三位,由於遲遲未有適合的機構替代德銀,現行的倫敦白銀定盤價將於8月14日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同樣在昨天,白銀收盤價創四個月新高,至此連漲六周,創2011年4月以來最長連漲期。今年6月初傳出中國政府調查青島港金屬融資騙貸消息以來,銀價漲幅已達到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79

揭秘:倫敦定盤價是如何操縱金價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782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倫敦定盤價期間,金價會出現異常波動。常見的現象是,金價先在3點之前毫無征兆地暴跌,在定盤價期間開始回漲,定盤價結束後繼續收複跌幅。這種異常波動性不僅僅是某個交易日的孤立現象,長期來看體現得更加明顯。而參與定盤價的德銀、匯豐等銀行從中獲取了大量的利潤…… 7月25日,一位美國投資者J. Scott Nicholson向曼哈頓聯邦法院起訴匯豐、德意誌和加拿大豐業三家銀行操縱金、銀價格,並尋求索賠。 原告指控稱,被告從2004年1月1日開始,被告獨自或聯合起來密謀,通過倫敦黃金、白銀定盤價操縱黃金、白銀及其衍生品價格。這種行為使得他們提前了解市場走勢,並從中獲利。 雖然這並不是首例類似的指控,但本案之所以值得關註,是因為其在向法院提交的法律文件中詳細披露了倫敦定盤價受到操縱的諸多證據和手法,梳理如下: 定價窗口期間金價的異常波動暗示,金價極有可能受到操縱。比如在許多時候,大約3點鐘之前,金價會突然沒有緣由地上漲或下行,然後再定盤價結束之後朝反方向運動。下面三天的例子能很好的說明這一現象。 2012年2月1日,在定盤價前金價突然從1678美元暴跌自1665美元,但三點鐘定盤價窗口期間,金價開始收複剛才的跌幅,定盤價結束之後,金價又進一步延續了剛才的上漲。金價在定盤價窗口期間的這一走勢極為異常,因為它表明市場最終在某種程度上貼現了定盤價期間透露出來的價格信息。 2012年1月4日,下午三點定盤價開始之前金價開始大幅上揚,短短半小時內從1599美元上升至1614美元,但很快又在定盤價結束的半小時後回吐了幾乎所有漲幅。金價在定盤價窗口期間的這一走勢極為異常,因為它表明市場最終在某種程度上貼現了定盤價期間透露出來的價格信息。 同樣的,2013年5月21日,金價先是在定盤價前25分鐘下跌,在定盤價結束後又收複了之前的跌幅。金價在定盤價窗口期間的這一走勢極為異常,因為它表明市場最終在某種程度上貼現了定盤價期間透露出來的價格信息。 如果以上三個異常波動的例子從統計上來說只是個別現象,還談不上是操縱的證據。那麽一旦我們將所有交易日的走勢做平均化處理,這一現象就應該消失才對。 但恰恰相反,當我們把過去15年中交易日的走勢做平均之後,這種價格操縱導致的移動變得更加明顯。下圖顯示了從1998年至2013年之間每個交易日的走勢做了平均處理之後得到的走勢。我們不難看出,在上午9點和下午3點定盤價期間,金價都出現明顯的劇烈變動以及隨後的反向走勢。這證明,金價的異常波動絕非偶然,而是一個明顯的趨勢,這是用簡單的概率無法解釋的。 下面這幅圖表顯示,倫敦定盤價出現大幅價格異常的概率非常高,基本在20%左右。如果倫敦定盤價期間的走勢是市場自然力量推動,那麽定盤價之後的市場維持原有走勢和反轉的可能性應該是一樣的。如果價格受到操縱,那麽反轉的概率則會大於正常的預期,因為操縱者必須將趨勢反轉才能獲得利潤,而且市場會在一定程度上貼現倫敦定盤價傳遞的價格信息。 果不其然,倫敦定盤價之後市場反轉的概率證明確實存在價格操縱。 下面這張圖表顯示了1998年至2013年期間“預測錯誤”的比例。即基於計量經濟學對市場進行的預測值與實際價格之間差異的平方。這種“預測錯誤”在上午9點和下午3點達到了峰值。如果市場不存在操縱,這種峰值顯然也不應該存在。 你可能會說,好吧,金價可能確實存在操縱。但如果這種操縱有時向上,有時向下,那麽最終經過平均之後兩種方向的影響將會相互抵消。 你錯了! 盡管倫敦定盤價操縱起來時而走高,時而走低,但總的來講,定盤價對整個大交易時段的影響是偏負面的。黃金全天24小時的交易可以分為三個時段,即倫敦時間8:00-16:00的“定盤價時段”,0:00-8:00的“前定盤價時段”,以及16:00-24:00的“後定盤價時段”。如果定盤價期間的市場是隨機的,那麽該時段的走勢應該與其他時段沒有太大區別。 然而, 正如下圖所示,從15年的平均走勢來看,“定盤價時段”的金價會下跌,而“前定盤價時代”和“後定盤價時代”卻都是上漲。這種現象很難用隨機性來解釋。 為什麽會這樣呢? 總體的操縱趨勢向下,會讓那些重倉持有黃金期貨空單的“商業交易者”獲利。這些商業交易者(比如德意誌銀行等被告)持有35.25萬至38.21萬手黃金期貨空單,同時持有14.09萬至14.51萬手多單。和僅持有衍生品合同但沒有實物黃金的“非商業交易者”不同,他們往往是黃金的交易商,重倉持有空單主要是出於對沖金價考慮,但金價的大幅下跌卻也讓他們獲益頗豐。 最後,將黃金定盤價操縱的要點總結如下: 1、在倫敦定盤價期間,金價會經歷異常波動。 2、異常波動性不僅僅是某個交易日的孤立現象,當對多年的交易數據進行平均處理之後,這種現象更加明顯。 3、異常的波動在定盤價之後就消失了,而且在很多時候還走勢還會與之前相反。 4、異常波動往往伴隨著交易量高峰,而交易量高峰期本應是市場最有效的時候。 5、隨著時間的發展,價格異常變得越來越頻繁,這說明這並非定價過程中的自然結果。 6、價格操縱有時向上,有時向下,但倫敦定盤價期間的價格走勢總體是下行的。 7、定盤價期間價格的異動與同時段其他資產的價格沒有聯動現象,這也進一步支持了價格受到操縱的結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90

數家中資銀行有意參與白銀定盤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53

8-9-silver

據倫敦黃金市場協會(LMBA)負責人介紹,數家中資銀行對參與新白銀定盤價機制表達了興趣。

LMBA的首席執行官Ruth Crowell近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除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匯豐(HSBC)、瑞銀(UBS)、三井貴金屬(Mitsui & Co Precious Metals)、豐業銀行外(Bank of Nova Scotia),幾家中資銀行也對計入白銀定盤價機制有興趣。

“從管控角度(中資銀行)需要花些時間才能取得他們想要的位置。但我可以想象他們同時在尋求黃金與白銀(的定盤價),”Crowell稱,“這將使倫敦市場更加國際化。”

今年8月,運行了近120年的原倫敦白銀定盤價已被一個名叫London Silver Price的新電子基準價取代,暫時由豐業銀行、匯豐及三井貴金屬共同為史上首個電子化白銀基準價提供數據。

Crowell沒有透露是哪幾家中資銀行有意加入白銀定盤價機制。目前為止,已知有五家機構報名該新系統,包括在本周一剛剛加入的摩根大通。白銀定盤價需要至少有三家機構共同參與。

此前受迫於日益嚴格的監管壓力,且關於金融基準價格的操縱指控絡繹不絕,作為白銀定盤價三大成員之一的德意誌銀行(另外兩位成員分別是匯豐銀行和加拿大豐業銀行)於今年4月宣布退出倫敦金銀市場定價小組。

市場參與者均表示,白銀定盤價的商議和確定過程不能少於三位定價成員。畢竟三角關系可以相互制約,才是牢固的系統,而兩者間的關系,不可靠的因素太多了。(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18

黃金定盤價迎來新“管家”:倫敦洲際交易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21

長達95年的倫敦黃金定盤價將掀開新的篇章。

倫敦金銀協會(LBMA)今天宣布,任命倫敦洲際交易所(ICE)為黃金基準定價的第三方管理機構,以取代現有的倫敦黃金定盤價。

LBMA表示,倫敦洲際交易所將會提供一套新的價格平臺和方法來管理黃金基準定價。

目前,倫敦黃金定盤價由法國興業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花旗和巴克萊這四家銀行,每天通過電話會議,根據各自的買賣盤價格,分別報出買入價和賣出價,據此確定價格。

這四家銀行今年7月時均發表聲明稱,會將黃金基準定價的管理權移交給新的第三方機構。

全新的定價機制將被命名為LBMA黃金價格(LBMA Gold Price)。

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有5家公司進入到新黃金定盤價管理權最終的角逐中,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芝加哥大宗商品交易所(CME)都在其中。

今年8月,白銀定盤價已經率先完成改革,芝加哥大宗商品交易所最終通過電子定價平臺,獲得了新白銀定盤價的管理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