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娃哈哈正式進軍白酒業,季克良出任顧問 大智慧通訊社

http://xueqiu.com/1524241372/25992297
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11月5日訊,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在週二舉行的舉行發佈會上正式宣佈娃哈哈進軍白酒行業。其進軍白酒業的第一款新品「領醬國酒」也於今日上市。茅台集團名譽董事長季克良出任顧問。  

宗慶後表示,當前中國的白酒行業進入發展低谷,比較困難,而中國又有著悠久的酒文化,行業的振興與傳承需要有實力的企業加入。

他表示,在茅台鎮,有上千家小酒廠在與茅台酒廠同樣的地點使用同樣的工藝、同樣的原料生產醬香型白酒,但由於資金和規模的限制,不具備打造全國品牌的能力,這就使得目前醬香酒市場的份額並不大。當地政府也希望能有一家有實力的企業整合本土資源,再培養一個全國知名的醬香酒品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因此娃哈哈集團選擇在這個時機進入白酒行業。

北京方德諮詢機構董事長王健認為,由於受到品牌定位、品牌基因以及人力資源等因素影響,短期來看,娃哈哈集團進軍白酒業推新品短期會有一定市場效果,但從中長期來看,還有待考證。不過,「對於行業來說,娃哈哈集團將成為一股整合的力量,洗牌的力量,以及資本的力量,以及渠道資源嫁接的力量,對行業是利好。」

資深白酒經理人晉育鋒則認為,「領醬國酒」這一產品名稱,不易記憶和傳播,不利於推廣。同時,從產品的包裝看,缺乏想像力,易陷入同類泥潭,且價格下不來。從銷售角度看,現有娃哈哈的渠道不太匹配。由此來看,娃哈哈集團並沒有外界所說的巨額投資,從貼牌角度分析,暫時還是試水的感覺。

他同時認為,如果試水成功,娃哈哈集團可能才會真正擴大投資。未來也不排除娃哈哈或用娛樂營銷的方式來推廣白酒。

據瞭解,與娃哈哈集團合作的金醬酒業是茅台鎮歷史最悠久的優質白酒釀造企業,其前身是始建於1909年的汪家燒坊,是茅台鎮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燒坊之一,所生產的汪氏醬香型酒因品質一流而聲名遠播。

發稿:談曉芬/周偉/古美儀 審校:季鶴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73

“茅臺教父”季克良

截至5月29日收盤,貴州茅臺(600519.SH)每股股價達到731.43元,市值超過9000億元。其最新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茅臺實現營業收入582.18億元,同比增長49.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0.79億元,同比增長61.97%。

亮眼的成績背後,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名字——季克良。他在2011年已經正式卸任董事長一職,2015年正式退休,僅保留貴州茅臺酒廠(集團)名譽董事長和技術總顧問職位。

在2011年以前,他是貴州茅臺廠長、總工程師、黨委書記及董事長、董事,推動並見證了茅臺登陸資本市場,年營業收入從1998年6.28億元做到了2011年184.02億元。

在茅臺集團或旗下子公司的各類型活動中,記者總能夠見到季克良活躍的身影,已經不聞公司具體事務的他,卻也總能在人群中受到“眾星捧月”的待遇。

“在茅臺整整50多年的時間里,我沒有虛度年華,我很認真地對待國家和組織分配給我的工作。”此前季克良曾如此自我評價。在卸任了貴州茅臺董事長後,季克良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是——“打小牌、帶小孩、喝小酒(茅臺酒)。”

不過他也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如今兒孫們都大了,有的讀大學,有的讀高中,見得比較少了;而小牌由於上海所住的社區中熟人不多,往往湊不齊一桌,也只剩下小酒仍在堅持。

“退休了之後事小,但是事勤。”季克良告訴記者。在與季克良對話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他的聽覺雖然有一些退化,不過思路卻仍十分清晰,仍有一種不允許被打亂其表述的硬氣。

 

接軌資本市場

季克良出生於1939年,即將邁入80歲。他被認為是中國酒業的風雲人物,也是中國第一代的釀酒大師。2001年8月27日,貴州茅臺掛牌上證所,這離不開時任茅臺掌門人的季克良。

季克良表示,1997年“十五大”的時候提出了鼓勵國有企業要走破產、兼並、重組、股份制改革的路子。茅臺酒是中國一個民族品牌,要走出去,季克良認為就要按照國際慣例來管理這個企業。雖然茅臺酒的發展過程中並不缺錢,但是要走出去就一定要走上市的路。

實際上,在剛開始貴州省的上市名單中,並沒有貴州茅臺。而是貴州省內另一家公司。該公司原本計劃上市,後來負責人更替,新的領導班子不願意上市,因而多出了一個名額。季克良在當時又向貴州省委省政府表達過茅臺酒廠要上市的願望。機緣巧合,上市為茅臺日後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前進的推動力。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和山西朔州毒酒案的影響,使得包括茅臺酒在內的眾多酒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茅臺酒在當時也一度乏人問津。1998年5月,季克良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公司黨委書記,集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於一身。

值得註意的是,季克良在任期內,茅臺組建了第一支營銷團隊。他後來的繼任者袁仁國,就是這支營銷團隊中的骨幹。而為了籌備上市,季克良還一手推動了茅臺股份制改革。

公開資料顯示,2001年剛上市的茅臺營收僅為16.18億元。而它的對手五糧液當時的營業收入已經達到47.42億元,接近茅臺的三倍。如今,茅臺股價達到740.40元/股,年營收接近600億元,而五糧液股價77.45元/股,年營收超300億元,股價相差接近十倍,年營收也是倍數級。

實際上,1998年4月27日,五糧液就已經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相比較2001年才上市的茅臺,五糧液實際更早接觸了資本市場。

突破茅臺產能瓶頸

據了解,上市之初,茅臺酒廠年產能在6000噸。回溯到1964年,季克良初到茅臺酒廠時,這一數字是200多噸。季克良仍然記得時任仁懷縣委書記兼茅臺酒廠廠長周高,對酒廠扭虧為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茅臺的發展,說順利也順利,說坎坷也坎坷,你像在1960年的時候,產量達到900多噸,接近1000噸,但是到了1964年,茅臺產量只有200多噸了,人也只有300多人,一年虧損80多萬。”季克良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憶道,“1972年後慢慢恢複過來,好起來,但是發展的速度很慢,很慢是因為茅臺也有先天不足。”

他進一步解釋道,茅臺酒的先天不足主要是三點。首先,在於釀酒需要消耗的糧食十分多。“我們產一斤白酒就要用掉五斤的糧食,人家只要一斤多兩斤就可以釀酒。”季克良鏗鏘有力地說著,“六七十年代飯都吃不飽,哪能有那麽多糧食釀酒呢?”

其次,茅臺鎮位於貴州的山區,一直以來交通都不方便,這對於消費品企業來說是十分不利的,不但吸引不來人才,要把產品輸送出去也頗為困難。此外,季克良還表示:“從1984年至今,茅臺的稅收要比四川高一倍,你說我們的發展多困難?”

在白酒行業內看來,季克良作為早期茅臺酒廠的“掌舵者”,他的貢獻不僅僅是領著茅臺駛對了航行的方向,更是由於其在技術層面補足了茅臺的釀造工藝,用科學理論解讀茅臺,從而填補了醬香酒國內標準的空白。

季克良畢業於無錫工業學院(現為江南大學),就讀食品發酵專業。1964年9月,才大學畢業的季克良被工業部選拔,分配到貴州茅臺酒廠。初到酒廠,他便發現茅臺的釀造工藝有許多神秘之處。

例如,“伏天采曲”多用女性,幾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與炎熱連在一起,高溫制曲、高溫發酵、高溫蒸餾等等,這與他此前在課本里學習的並不相同。

此後的時間里,季克良便沈迷在生產車間,與工人們一起,從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積發酵,每一個環節他都身體力行。1965年,季克良所寫的論文《我們是如何勾酒的》科學地總結了茅臺酒的勾兌工藝,為提高醬香、濃香、米香、清香等香型白酒質量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與標準,極大地提高了茅臺酒的生產質量。

同時,他還親自制定了制曲操作規程、小型勾兌操作規程、包裝操作規程,以及建立相應的檢驗制度,極大地提高了對茅臺酒質量的把控和規範化生產。

2017年,茅臺酒廠完成茅臺酒及系列酒基酒產量6.38萬噸、同比增長6.51%,其中茅臺酒基酒產量4.28萬噸、同比增長8.94%,系列酒產量2.10萬噸、同比增長1.86%;完成白酒銷量6.01萬噸、同比增長62.70%

貴州茅臺副總經理張家齊在5月23日舉行的茅臺股東大會中透露了公司未來的產能規劃。他表示,“十二五”期間,茅臺中華新區範圍內已經增加了12600噸產能,“十三五”期間這個區域還會增加6600噸產能,加上原有產能後,在未來幾年茅臺酒的產能將達到年產5.6萬噸規模。

堅持茅臺要做“民酒”

2011年,茅臺提價20%,53度飛天茅臺出廠價從619元/瓶,上調至819元/瓶,而終端零售價為959元。時任茅臺集團董事長的季克良多次公開表示:“我從來沒有把茅臺定義為奢侈品,我一直的主張都是要讓老百姓喝得起茅臺酒。”

“茅臺不是奢侈品,也不希望它成為奢侈品,希望茅臺成為工薪階層的酒。”季克良的這一名言在酒圈中頗受流傳。

資深白酒分析師蔡學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季老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在每一次茅臺漲價時,他就經常開會說茅臺要做“民酒”。

不過,2017年12月28日,貴州茅臺股份有限公司再次發布公告宣布,自 2018 年起將適當上調茅臺酒產品價格,平均上調幅度18%左右。市場上,飛天茅臺的零售價格大部分超過1499元/瓶。

季克良在和記者回憶他初到茅臺酒廠時,自己每月工資是42.5元,當時市場上茅臺酒的價格是3.6元一瓶。第一財經記者初步計算,其每月平均工資與飛天茅臺酒之間的差距大約為12倍。而如今,倘若可以用1499元的價格買到正宗茅臺酒,那麽月平均收入需達到一萬八左右。茅臺酒是名酒,但是不是“民酒”仍要打上個問號。

不過,季克良卻認為,一瓶茅臺的價格應該略低於工人的最低工資。這是因為雖然現在茅臺是高檔酒,成本很高,品質也很好。“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有那麽多老百姓,如果不考慮他們是否消費得起,第一違背了我們的宗旨,第二也將失去市場,如果賣得太貴,2000元、3000元一瓶,以我們現在老百姓的工資水平,有幾個能夠消費得起?當然,這也不是說高檔白酒就該一味便宜,還是應該根據老百姓的工資水平和市場消費的能力綜合調整。”季克良說。

全球最貴的鼻子

2003年,茅臺酒產量首次突破10000噸,這是季克良時常掛在嘴邊說的。“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刻”。而到了2013年,貴州茅臺的年營收達到了309.22億元,遠超了五糧液的247.19億元,穩坐白酒行業第一把交椅。

實際上,在中國高端白酒領域,除了茅臺和五糧液之間的雙雄爭鬥,也還有傳統的八大名酒。其中,大部分名酒已登陸資本市場,再加上水井坊、國窖1573等“後來者”的奮起直追,茅臺的發展並沒有順風順水。

這也是為什麽季克良一直以來致力於深入挖掘茅臺的傳統文化和紅色基因,以營造其“國酒茅臺”的品牌形象。

1999年,茅臺在白酒行業內率先提出了“文化酒”、“健康酒”的概念,引發白酒行業從賣酒到賣文化的轉變,不過季克良也因此招來了諸多質疑的聲浪。但這並不影響他決策要茅臺將目光投向央視、主流報刊等輿論陣地,嘗試系統化地將茅臺故事,圍繞品牌歷史、釀造工藝、品牌榮譽等進行深度挖掘,不斷構建企業文化高地,為品牌能量釋放做了鋪墊和積累。

季克良在任的2010年,就提出了“國酒茅臺”的商標申請。不過由於“國酒”二字背後有著巨大的隱性資源,以及“國字號”背後難以估量的利益蛋糕,這一事件招致白酒行業的強烈反對。

2016年12月26日,國家商標局下發了關於“國酒茅臺及圖”商標不予註冊的決定。盡管如此,“國酒茅臺”的印象卻已經深入人心。

此外,第一財經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時了解到,從1986年開始(1983年季克良已經是茅臺酒廠廠長),茅臺就堅持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高規格的巴拿馬世博會金獎紀念會(1915年茅臺在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獲得了金獎)。巴拿馬之於茅臺,正如季克良所說,對於產品而言,是一個重要的事件。但是,對於貴州茅臺酒最重要的意義是,茅臺登上了世界舞臺,並給這個品牌在未來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提供了一種特別的自信和色彩。

2017年4月7日,茅臺集團旗下股份公司貴州茅臺股價在接近400元大關之際,市值首次超越全球烈性酒老牌冠軍帝亞吉歐,成為新一代全球市值最高的烈性酒公司。

不僅如此,在茅臺品牌國際化、產品國際化、市場國際化上,季克良的繼任者們也在不遺余力地向前推進。自茅臺集團積極推行國際化戰略以來,貴州茅臺酒已陸續進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新加坡、意大利、德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酒水市場。

貴州茅臺年報顯示,2017年該公司出口酒1941.6噸,其國外市場營業收入2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

白酒行業內有人形容季克良的鼻子是全世界最為昂貴的,因為他只要用鼻子一聞便可區分出幾百種不同年份、不同輪次、不同酒精濃度、不同典型體、不同酒齡的茅臺酒。

記者雖然無法求證這樣的形容是否真實,不過“他的鼻子就像爪子一樣,可以覆蓋在酒杯上”倒是頗為貼切。如今季克良雖然已是一頭白發,在與他交流時,也須放大聲量才能保持順暢的溝通。不過端起酒杯,季克良就猶如還是當年意氣風發的模樣。

“我們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那時候是很牛的,但現在變得小學生都不如。”季克良在形容自己對互聯網的看法時表示,“電商的發展很厲害,你逃不過,肯定是要面對的,自己做也好,上人家的平臺也好。”

(第一財經實習記者朱心一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