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家小公司 拒絕臉書九百億娶親

2013-12-02  TCW
 
 

 

誰能拒絕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億元)的誘惑?答案是Snapchat。

矽谷從來不缺暴紅的新公司,但Snapchat倒是手機應用程式(App)史上、第一家向最大筆收購金說「不」的公司。

十一月中旬以來,《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海內外大小媒體都在討論它,因為它剛剛拒絕了來自臉書(Facebook)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億)的收購案。這個金額遠超過臉書對照相軟體Instagram十億美元,以及雅虎對微網誌Tumblr十一億美元的收購價,而這家公司,成立還不到三年,員工不到三十人。

以「限時瀏覽」概念打臉書

Snapchat的產品非常簡單,它是一個「限時瀏覽」的照片分享平台,和數不清的免費照片分享軟體一樣操作簡單。不過,它的特色在於你可以設定這張照片在朋友看過,五秒或是十秒後自動銷毀,連「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句話對它一點都不適用。

登入Snapchat官方網站,你會看到它的介紹短片主打人們在派對狂歡的精彩時刻,你可以肆意捕捉、分享,但又私密。

在這個資訊爆炸、隱私大公開的網路世代,Snapchat抓住人性弱點—想要炫耀又不想因為照片外洩惹麻煩,就是這點「樂趣」,讓Snapchat在二○一一年上線,立刻受到使用者歡迎。截至目前,它每天「銷毀」的照片多達四億張,遠超過上傳臉書的三億五千萬張。

根據分析機構尼爾森(Nielsen)今年五月的調查,Snapchat的註冊用戶僅八百萬,比起用戶數破十億的臉書,還差非常遠,但如果比較每位用戶每日的照片散播量,它是臉書的一百四十二倍。

更讓臉書芒刺在背的是,Snapchat吸引的是青少年族群,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美國智慧型手機用戶中,十八歲至二十九歲的年輕族群,有二六%是Snapchat愛用者,偏偏臉書財務長艾柏斯曼(David Ebersman)今年十月才剛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坦承,青少年用戶正在流失中。

這說明了為何臉書兩次向Snapchat「提親」,身為社群網站龍頭,它也開始顯露疲態,而江山代有才人出,為了除掉威脅或補不足,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買下來。沒想到,Snapchat年僅二十三歲的創辦人史匹格(Evan Spiegel)卻讓老大踢鐵板。

「Snapchat就像當初竄起的臉書那麼的不可一世,」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今年十月剛好去矽谷轉了一圈,所到之處,每當問起當地投資人或是創業者:「誰是網路圈當紅炸子雞?」所得到的答案都是Snapchat,因此,傳出Snapchat拒絕三十億美元的買賣,林之晨一點都不意外。

除了臉書,Google也虎視眈眈,正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的中國最大網路公司騰訊,也覬覦Snapchat,有意投資兩億美元,「我們這個行業面臨一場危機,我越來越不理解年輕人上網時喜歡的東西,這是我最擔心的事情。」騰訊創辦人馬化騰今年九月的一番話,顯露出對Snapchat的興趣。

靠「找樂子」創意走向創業

《華爾街日報》用「舞會女王」來比喻Snapchat的搶手程度,也不禁讓人感到好奇,Snapchat到底有什麼能耐,能夠吸引諸多「求親者」上門?

兩年前,兩個史丹佛大學生史匹格和墨菲只是想要「找樂子」(have fun),八卦科技網站Valleywag說,兩位創辦人當時是想和兄弟會成員分享露骨照片,但不想讓「好康」傳遞後留下痕跡。

史匹格想到「閱後即焚」概念,卻被同學嘲笑是「爛點子」,這個創業故事讓人聯想到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當年創辦臉書的初衷,不也正是為了「把妹」一個簡單的出發點?

可是,把一個創意落實,並且執行到好,就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兩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就在史匹格父親家中的客廳展開創業之路。史匹格也步上眾多創業家的後塵:輟學,儘管還剩下幾個學分就能拿到史丹佛的畢業證書,他仍選擇放棄。

推兒童專屬服務「養客群」

今年六月,Snapchat進一步推出專為十三歲以下兒童設計的功能,試圖下探挖掘更年輕的使用者族群。一般認為,大眾市場更能吸引廣告主,但史匹格卻繼續深耕年輕人,甚至把兒童用戶也「先養在後院裡」,不向主流靠攏,投資人為此「未來性」埋單了。

事實上,史匹格並沒有一股腦兒開發產品,而是兼具商業頭腦,他比更多創業家更早在想「獲利」這件事,「我們雖是一家年輕公司,但我們很早就想到把獲利模式嵌入產品之中。」他不想和臉書一樣靠廣告賺錢,更傾向即時通訊軟體Line與WeChat這種靠用戶購買,或是向品牌收取服務費的獲利模式。

「這是典型的『鳥在手』與『鳥在林』的問題。」對於Snapchat拒絕臉書收購,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阿斯科(Julie Ask)如此評論。Snapchat等待的,或許是林子裡更大的鳥。

【延伸閱讀】社群網站8新星,讓金主捧錢投資

名稱:商業社群網站LinkedIn 上線時間:2003年 市值:約240億美元

名稱:評價網站Yelp 上線時間:2004年 市值:約40億美元

名稱:微網誌Twitter─上市近1個月,股價已穩定上升73% 上線時間:2006年 市值:約210億美元

名稱:線上音樂平台Spotify─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投資了5千萬美元 上線時間:2008年 市值:約40億美元

名稱:線上筆記Evernote 上線時間:2008年 市值:約10億美元

名稱:行動支付Square 上線時間:2010年 市值:約32.5億美元

名稱:圖片社交網站Pinterest上線時間:2010年 市值:約38億美元

名稱:影像分享平台Snapchat─5年來拒絕最大筆收購金的App公司 上線時間:2011年 市值:約40億美元

註:LinkedIn、Yelp、Twitter 3上市公司市值,統計時間為2013.11.26,其餘未上市者為預估市值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83

Line來台風光娶親 背後沒說的焦慮

2013-12-23  TCW  
 

 

悶了五年,台灣行動應用程式(App)創業圈終於一吐怨氣!

十二月九日,即時通訊軟體Line母公司Naver,宣布收購台灣新創公司「走著瞧」(Gogolook),「成為Line的姊妹公司」。外界預估,這是一樁約合新台幣三億元左右的交易案,消息一出,網路創業圈人士奔相走告,慶賀台灣第一宗本土App公司被國際大廠收購案例的出現。

即時通血戰開打Line用戶破三億名列第三

對照Line全球用戶剛在十一月底突破三億大關,而走著瞧手上僅一款來電辨識軟體「WhosCall」,全球下載人次約五百萬;比收入,Line近半年營收一億五千七百萬美元,走著瞧則還在虧錢。雙方實力懸殊,不免讓人好奇,Naver為何幫Line找了這麼位「小妹妹」?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檢視全球即時通訊軟體現況。按照全球用戶數,前三大分別是來自中國的微信(WeChat)、美國的WhatsApp,再來才是日本的Line。

根據調查機構Informa Telecoms & Media統計,二○一二年全球透過通訊軟體發出的簡訊,每日發送量達一百九十億則,預估今年底,每日發送量可達到四百一十億則。

這是一個正在沸騰的市場,百家爭鳴。儘管前三強都已經站上三億用戶大關,但追兵來自四面八方。十二月十三日,已經上線三年的Kik,突然宣布用戶到達一億,可說是一匹黑馬。Kik的竄起,不啻宣告,市場排名隨時會洗牌。

搶地盤各出奇招找大明星代言或杜絕廣告

為了鞏固地位,戰場上各家今年大舉向海外擴張。老大微信挾著母公司、中國最大網路公司騰訊的奧援,七月找來西班牙足球明星梅西(Lionel Messi)擔任全球代言人,這位足球巨星同時也是三星(Samsung)手機的代言人,可見騰訊為微信不惜砸重金的決心。

巨星加持的效果,讓微信海外用戶快速突破一億,騰訊總裁劉熾平更勤跑北美各大科技論壇與大學,為微信宣傳拉票。

而老二WhatsApp,堅持不在軟體內放置廣告,而是採取下載付費模式(年費○‧九九美元),它用乾淨的使用空間收服廣大歐美用戶,並提供多平台服務;如今,它也向歐美之外市場發動攻擊,根據第三方應用追蹤公司Onavo調查,WhatsApp在印度市場的市占率居然高達七八%。

那麼老三Line的成績又如何?

根據Line於十一月底公布的數據,它全球三億用戶中,有八成是海外用戶,日本用戶超過了五千萬,而台灣用戶則有一千七百萬。

從數據來看,Line表現不俗,且緊追在WhatsApp之後。「可是,這是我們從台灣來看的『光暈效用』(編按:當某件事的某特質給人好印象,其他特質也會有好評價,易以偏概全),因它在台灣很強,你就以為它在海外也無敵嗎?其實它在美國就(表現)還好!」科技部落客鄭緯筌說。

「對Line來說,市場競爭進入短兵相接階段,它的危機四伏。」一位App開發者長期關注通訊軟體的應用,他指出,相較微信在中國已做起「支付」(payment),WhatsApp已教育出一群付費使用者,Line還在賣貼圖和遊戲,「這兩種生財之道,離開亞洲,我懷疑它是否一樣受歡迎?」

再回到這起收購案本身,它雖然被視為台灣本土創業家的勝利,但對Line來說,它揭示的是警訊,是市場血戰的開始,是它要做改變的時候到了。

搶市場決戰海外Line結合一款App改善詐騙

據了解,這起收購案早在半年前開始洽談。走著瞧小雖小,但它卻有Line所沒有的東西。

首先,是龐大的電話資料庫。「WhosCall」是一款幫助手機用戶辨識陌生來電者身分的App,發想於台灣詐騙電話太多,現在則被物流業者等拿來應用。從二○一○年原型開發至今,已經擁有一個六億筆電話號碼的資料庫,每日過濾一千萬通電話、阻擋三十萬通惡意與騷擾來電。

Inside論壇共同創辦人李致緯說,Line的語音沒有簡訊來得受歡迎,但WhosCall的結合,是可以讓Line未來在語音功能上夾帶個人訊息,鞏固社群勢力,舉例來說,WhosCall可以提醒用戶來電者也有安裝Line,並將雙方電話轉到Line的免費電話上。

其次,是市場。WhosCall在中東地區大受歡迎,五百萬次下載中,竟有近百萬來自中東,是表現最佳的海外市場。

這項成果連開發團隊都意想不到,原因在於當地特殊民情,因為女性不被鼓勵參與社交活動,也間接促使男性透過電話「騷擾」女性的電話變多,因而讓WhosCall受到中東女性用戶的青睞。

鄭緯筌指出,中東市場目前不是Line的勢力範圍,兩者的市場剛好可以互相借箭。

比起臉書(Facebook)、Google動輒數億美元的收購案,這樁「Line尋姊妹記」的收購案只是零頭,但已足以攪亂台灣創業圈一池春水,讓創業者看見機會,也讓人嗅出通訊軟體大戰的危機四伏。

【延伸閱讀】前有2強分食,後有黑馬追兵——全球前5大即時通訊軟體比較

名稱:WeChat發源地:中國全球用戶數:6億海外擴展方向:北美、南亞、東南亞

名稱:WhatsApp發源地:美國全球用戶數:3.5億海外擴展方向:亞洲

名稱:Line發源地:日本全球用戶數:3億海外擴展方向:北美、歐洲、東南亞

名稱:Kakao Talk發源地:南韓全球用戶數:1億海外擴展方向:東南亞

名稱:Kik發源地:加拿大全球用戶數:1億海外擴展方向:尚無積極行動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79

美在華東吃在華南,便利店後來者到鄉下大規模“娶親”

面對便利店業態的水草肥美,“跑馬圈地”之戰早已拉開帷幕。

楊華國做過外資大賣場,也做過本土零售商,就在最近,他將目光放在了便利店,正打算赴雲南開拓當地區域市場。“現在,做小而美才是最實在的零售生意。”他告訴第一財經。

作為雲南萊奧連鎖便利有限公司董事兼總裁,楊華國僅是零售業者轉向便利店的一個縮影。就在上月初,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宣布,未來5年,京東計劃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約50%在農村,承接該計劃的是京東新通路事業部。

京東的突然殺入,讓更多人開始關註便利店業態。

這幾年,不論是全家、羅森這類品牌連鎖便利店的大舉擴張,還是家樂福等大賣場業態轉向開拓小店業態,都讓“小而美”的零售日漸火爆。而與品牌便利店形成競爭的則是俗稱“夫妻店”的小雜貨店。目前中國市場存在約680萬家傳統社區中小門店,京東的百萬便利店計劃有一半項目要落實在農村市場,這就意味著諸多“夫妻店”變身品牌便利店的合作時代來臨了。不過,這一變臉的過程並不簡單。

逆勢增長的便利店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傳統零售業態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6%,其中專賣店銷售額增長1.7%,專業店、超市、大型超市分別增長了2.9%、1.9%、1.8%。唯有便利店的增長速度連續幾年居零售業之首,去年達到8%。

以上海為例,今年1~2月,上海的便利店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0.3%;而百貨、大賣場、標準超市分別下降了5.7%、12.2%和4.4%,大賣場的下降趨勢非常明顯。

2012-2016年中國社會零售總額同比增速

從上述數據可見,在實體零售業並不十分景氣的狀況下,便利店算是逆勢增長非常快的業態,也成為實體零售商頗為重視的發展方向。諸多業者正力拓“疆土”——羅森表示要在數年內翻倍門店數量,從目前的約千店規模到2020年達到3000家,到2025年要達1萬家店;7-11便利店(7-ELEVEN)宣稱,主要城市每年保持30~40家新店規模;全家計劃到2024年達到1萬家店。與此同時,一向作風謹慎的家樂福也從大賣場業態向便利店試水,其推出的“Easy家樂福”小店已開始布局。而如今,電商大佬京東也殺入了便利店市場,且一開口就瞄準百萬店規模,從線上到線下進行新零售版圖擴張。

這樣的逆勢增長也讓更多投資者看到了小店的價值。

弘章資本創始合夥人翁怡諾稱:“我們經過調查認為,整體零售市場隨著消費升級正偏向小型化業態發展,專業和社區化消費正在大幅度替代社區的農貿市場。社區快速增加,產生小店新商機。”

區域市場各不同

“便利店市場是有區域特征的,由於消費習慣以及各個品牌進入各地市場時間點不同,南北方市場的便利店品牌市場占有情況和供貨都不太相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便利店委員會總幹事王洪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華東市場,全家、好德、快客、羅森等是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品牌,7-11便利店則因為進入華東地區時間太晚而並不占據太大的規模優勢。

而在北方和華南地區,7-11的市場份額優勢則比較明顯,但令7-11比較“糾結”的是,它還為北京市場培育了一批競爭對手——不少從北京7-11團隊走出來的員工陸續創辦了全時便利、鄰家便利和便利蜂等品牌。

“從品類來看,由於各地消費習慣不同,因此貨品的供給也很不同。比如華東區域的日化美妝用品銷售比較好,但這類商品在北方市場的銷售表現就很一般;而華南市場的食品銷售量相對高。此外,不同品牌連鎖的商品策略也會不同,全家和羅森的餐食產品中更註重自有品牌食品,尤其是飯團類產品;而7-11則註重中式菜品。這也是根據各地不同的消費習慣所設計的,可能上海的白領更喜歡可攜帶的飯團和點心。”資深零售專家沈軍分析。

身為羅森中國董事、副總裁的張晟,每周都要試吃自有品牌點心的新品,這也說明了主打華東市場的羅森對於自有品牌可攜帶食品的重視。“便利店的經營非常繁瑣和專業,氣候、節假日等因素都可以影響你的進貨和銷售,區域市場很不相同,我們要根據本地消費者喜好來調整商品。”張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一線城市推出的新便利店品牌,則會更註重發展附加設施,以吸引更多年輕客戶。

第一財經記者在上海某社區的Easy家樂福門店內看到,店堂經營面積更大更明亮,是一般便利店的兩三倍;貨品更為豐富的同時,店內增加了很多體驗式設置,滿足年輕人簡餐和休閑的需要,比如簡易咖啡吧、WiFi和取款機等設施。

“我們店面的面積是在150~300平方米之間,大概有4000個商品品項,設置體驗式功能區可以突出附加服務,增加顧客的消費黏性。我們希望客人一天之內能多次光顧門店,提升銷售額。”家樂福(中國)新業態項目總監杜立偉(Olivier Tollet)表示。

“夫妻店”的春天與挑戰

正因為區域市場的巨大差別,以及便利店的服務特性,國內的便利店行業尚缺乏全國範圍內的領軍者。全家、7-11等日系便利店品牌多布局一線或發達的二線城市;本土品牌則多深耕區域,例如南京及周邊地區的“蘇果便利”。

“盡管我們看到這麽多便利店品牌,但這些品牌大多還是在一二線大城市,真正占據廣大三四線城市、農村市場的都是小雜貨店,或我們業內俗稱的‘夫妻店’。這類門店有非常好的地理位置、很符合當地消費者需求的貨品供應以及低價優勢,而且當地消費者也並不十分了解所謂的品牌,這些都讓品牌便利店難以直接占領這類市場,而‘夫妻店’則具備很大優勢。”楊華國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道,正是因為看到雲南市場缺乏品牌便利店,因此他打算進入並開拓連鎖便利店。

凱度零售咨詢(Kantar Retail)發布的《2016年中國快速消費品互聯網B2B市場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市場存在約680萬家傳統社區中小門店。680萬家雜貨鋪中,有約30%分布在鄉鎮、農村市場;21%分布在縣級市、縣;25%分布在三線城市;還有16%、7%開在二線和一線城市。據不完全統計,這680萬家雜貨鋪,一年的銷售額在10萬億元左右,其中有3萬億元是煙草銷售額,7萬億元是非煙銷售額。

可見“夫妻店”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確是品牌便利店的強大競爭對手。

“但‘夫妻店’一般缺乏後臺系統和物流等支持,管理上也不夠專業,它們需要有一個平臺或互聯網將它們串起來,以提升議價能力。”互聯網出身、原本是去哪兒高管的張澤創辦了“貨圈全”,就是打算為這數百萬的小店建立後臺體系串聯。而這種串聯也構成了品牌便利店與“夫妻店”合作的可能。

這一點,京東也看到了,因此接下來農村市場的“夫妻店”會是具有體系優勢的京東便利店收編與合作的主要目標。“貨圈全”統計顯示,華南市場的終端零售店鋪中,無品牌的普通小雜貨店占到約四成。

“在一二線城市開設便利店成本很高,有些優質位置的租金可達數十萬到上百萬元一年,而農村市場的成本非常低,盤下一個農村‘夫妻店’可能不超過5萬元,且廣泛布局的門店還可充當京東在全國的物流網點。”資深零售業人士萬德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按劉強東的百萬便利店規劃,根據公開數據測算,5年之後,中國平均每7家社區中小門店中就有1家掛著京東的招牌。不少業者指出,京東這類大佬的大舉收編,意味著“夫妻店”的春天來了,其與品牌便利店的競爭關系將轉化為合作關系。

“然而,‘夫妻店’有其自身特點,對商品的進貨價格特別敏感,因此,品牌商對其進貨和後臺統一管理方面都會有難度。而且很多‘夫妻店’並沒有太高的忠誠度,改換門庭時有發生。”發到家創始人之一林以寧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夫妻店”加盟某品牌便利店後並不十分服從統一采購,為了低價或其他原因,它們更喜歡自己掌控進貨權,這就給商品統一管理帶來難度。而一旦合作雙方發生矛盾或“夫妻店”認為自身利益難保,則終止合作的可能性很大。

“此外,農村‘夫妻店’的經營缺乏專業度,我們親眼看到有些‘夫妻店’內稀稀拉拉放了一些貨,旁邊搞一個麻將桌……這很混亂和低效,而品牌商也很難控制。”林以寧坦言,“這些都會是‘夫妻店’翻牌品牌便利店過程中的難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8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