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謠言傳播有規律,如何從創業第一天就遠離「轉500」風險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154.html

導讀:創業者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面臨各種風險,天災我們無能為力,但是人禍我們還是能夠防範於未然,比如我們可以瞭解謠言傳播的規律,防止「愛他就給他轉500」之類的謠言傷害。本文就是在告訴我們謠言傳播的8½定律,明晰傳播的規律,無論對創業異或塑造品牌,都是有益處的。我們研究惡不是為了去作惡,而是避免自己躺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信息氾濫的時代更是如此。

如果我也不好騙,你也不好騙,為何有些天方夜譚就經久不衰呢?

不管多疑還是輕信,我們總會在某一時刻中了謠言的招。在我們注意到之前,謠言會悄悄繞過精神防線。大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好騙。但是謠言若具備一些特徵,就特別可能卸掉我們的防備,讓人信以為真,竭力傳播。

本質上來說,人們傳播一個未經證實的消息是在試圖理解這個世界。在俄亥俄大學,心理學家馬克•佩佐(Mark Pezzo)進行了一項案例研究:學生們聽說校園裡有人得腦膜炎死了。故事迅速傳播開來,焦慮的學生試圖追究事實真相:「這是真的嗎?」「你得腦膜炎了嗎?」「據說校園裡的人都得來次巨疼的腰椎穿刺,你聽說了嗎?」錯誤消息的大市場裡,合格的謠言像流行病似的流存下來,而不合格的謠言很快就消亡了。如何謠言區分合格與否呢?或者說,成功的謠言有哪些規律呢?

1:成功的謠言讓我們焦慮和情緒化。

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襲擊了新奧爾良,城市被洪水淹沒,也被謠言淹沒了。充溢著焦慮和不確定的氛圍裡,滋生著可怕的謠言:洪水中有鯊魚出沒!恐怖分子在防洪堤布下了炸彈!體育館裡躺滿了被殺的嬰孩和成堆的屍體!

更不幸的是,國家級媒體把謠言當作事實報導了出去——甚至連新奧爾良的市長雷·納金(Ray Nagin)都不明真相地告訴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專行屠戮姦淫的「幾百人的武裝團夥」正要進入體育場。然而,一旦洪水危機開始解除,調查員就發現幾乎所有廣為流傳的故事都是假的。聯邦應急管理局的醫生甚至動用了18輪卡車準備運走幾百具子虛烏有的屍體。他們倒是找到了六具——可沒一具是被人殺害的。

為什麼這些故事突然蹦出來了?恐懼滋生謠言。一個群體的集體焦慮越嚴重,就越容易變成謠言工廠。正如羅切斯特理工學院謠言專家尼古拉斯•迪方佐(Nicholas DiFonzo)所說,我們通過傳播信息化解恐懼和未知。即便交流的信息是荒誕的,交流本身也能給人一種知曉事態的感覺,來平撫不安。「謠言的一大功能就是試圖挖掘事實,讓人知道該做什麼。我從沒像9·11事件過後那麼驚懼。為了抑制恐懼,人們傳播謠言。」

因此當9·11事件讓大家驚恐地去尋求真相時,人們尋得了一大筐錯誤的傳言,既讓人害怕又荒唐到離譜——每五罐汽水裡就有一罐讓恐怖分子植入炭疽菌啦,猶太人早就知道有襲擊所以9·11當天都不來世貿中心工作啦(實際上911襲擊中15%的死難者都是猶太人)

謠言少有積極的,因為我們天生傾向於接受消極信息。「人類總是更看重消極信息」,北愛荷華大學心理學教授海倫•哈頓(Helen Harton)說道,「這具有進化上的意義。知道如何躲避一頭老虎比知道哪兒的花開得漂亮更重要。」

當然,大多數人都不用再擔心挨老虎揍了,但是我們還會害怕類似炒魷魚這種事。所以我們把謠言傳來傳去,指望搞清楚到底發生了啥。

2:讓我們驚訝,又照顧我們的既有偏見,謠言就能長久。

瀏覽一下那些被無數次轉發的郵件,「一個人在酒吧醉倒了,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躺在一個裝滿冰的浴缸裡,旁邊有一張紙,上面寫著「打電話叫救護車,否則你會死。」結果發現後腰兩側的傷口,原來雙腎被偷走了。」「一個50多歲的教授,將他太太生完小孩之後的初乳放入了一個玻璃瓶裡,然後用蠟封口放入一個盒子,打算等到小孩長大結婚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送給小孩。二十多年過去了,小孩要結婚了,教授把封印了二十多年的盒子打開,是一瓶紅色的液體。對,是血。」

別信,兩者都是玩笑之言。然而它們卻像病毒式傳播,僅僅因為生動勁爆,又沒離譜到讓普通人完全無法相信。它們與已有認識一致——犯罪分子很可怕,器官移植很緊俏,喝醉了以後會毫無知覺令人擺佈;母親哺乳很偉大,女人會分泌乳汁和經血。——只要內容不是太過火,很多人的常識就不會警醒。

簡言之,我們總愛相信謠言。像米爾克森(Mikkelson)說的,「這些故事符合我們相信,或想要相信的東西,從而避開了我們的防備。」如果你認為金錢使人瘋狂,那麼你就更容易聽信,在2007年美國高爾夫公開賽四天的賽程裡,泰格•伍茲(Tiger Woods)租住豪宅,清空整屋,搬進自己的家具,就為了找到家的感覺。

即便證據已站出來反擊謠言,人們仍會執迷於偏見。馬里蘭大學200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只有3%巴基斯坦人認為基地組織與9·11事件有關。迪方佐說,「很難讓他們相信他們的穆斯林同胞,基地組織,犯下了這一罪行。」

3:謠言傳播,牆頭草比影響力更「給力」。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救生員」(Life Savers)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美味泡泡糖」 (Bubble Yum)的兒童口香糖革新產品。以前的口香糖得嚼好久才能軟到吹泡泡,可是「美味泡泡糖」拆包裝之前就是軟的。太完美啦,簡直完美過頭了。孩子們不禁想它到底為什麼這麼軟呢?沒花多久時間,答案就顯而易見了:蜘蛛卵,它一定是拿蜘蛛卵做的。

這個流傳在操場上的胡猜亂想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了鐵一般的事實,「美味泡泡糖」巨量的銷售額跌到谷底。謠言風起不到十天,「救生員」公司的高管通過調查發現,紐約地區一半以上的孩子都知道了。

不存在資源深厚的「操場信息巨頭」,也沒有什麼影響力巨大的「青少年口香糖專家」,蛛卵謠言之所以在孩子群裡瘋傳,因為孩子是輕信的,而謠言借助輕信的人傳播。在雅虎研究信息傳播的社會學家鄧肯•瓦茨(Duncan Watts)說,「關鍵在於傳播信息的意願,而非你擁有的地位或名望。」孩子差不多是逮著啥信啥,所以學校裡謠言橫行。其實愛輕信的成年人也一樣,正是他們滋養了謠言。

只要人們願意去傳播,謠言的傳播速度是很快的。圖片來源:Doghousediaries

4:謠言千遍成真理——哪怕是當謠言聽的也一樣。

某項民調顯示,11%的美國人相信奧巴馬私底下是個激進穆斯林,他拒絕宣誓效忠,還把手按在《古蘭經》上。他還可能憎恨母親,不喜歡蘋果派。奧巴馬是穆斯林的傳說如此深入人心,《紐約客》甚至在封面上諷刺了它,畫中新上任的奧巴馬總統在白宮裡,穿著全套穆斯林服裝,美國國旗放在壁爐裡燒了,牆上掛著本拉登的肖像。

如果秉持超自由主義的《紐約客》是打算借此凸顯謠言之荒謬,可能要先請教下馬克•佩佐。他發現,即使被告知這是無厘頭的,也會加深對於流言的印象。「毋庸置疑,聽得越多,信得越多——甚至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喋喋不休的情況下,」佩佐說,「政客清楚這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宣傳越多,人們就越傾向於相信它的確存在。連否認謠言都能幫助傳播謠言。」

更令人頭疼的是,重複謠言可以使人相信它來自可靠信源。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關於「可樂罐上有老鼠尿」這個謠言,被試者聽得越多,越認為其出自《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而非八卦雜誌《國家詢問者》(The National Enquirer)

5:謠言也要「當季當令」。

每年夏季,總會流傳一些海鮮或者啤酒的謠言。像這個,「吃一口魷魚相當於吃40口肥肉。」好吧,雖然海鮮膽固醇含量的確很高,但並沒有「肥肉的40倍」,更詳細點,不管採用哪種計算方式,基本上二者的膽固醇差異不會超過10倍,而且魷魚是高蛋白而低脂肪的一種食物而肥肉含有大量飽和脂肪,相比之下魷魚的營養遠超過40口肥肉。

這類謠言在夏季總會甚囂塵上,那是由於為了消暑,人們喜歡進食海鮮啤酒,腦海中想的都是類似的事情。在別的時間,這些謠言就沒有那麼猖獗。

謠言極可能在人們耳熟能詳的話題裡滋生。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馬克•沙勒(Mark Schaller)指出,「關鍵是信息的特點和傳播信息者的目的要符合。」所以最近哪個話題比較熱呢?這個話題一定會出現謠言。

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時,關於核輻射的謠言如井噴之勢。那時人心惶惶,對一衣帶水之外的未知危險,人們都繃緊了神經。吃鹽防輻射,以及不能再吃海產魚等等,在那一時間傳播者眾。

6:好謠言簡單明了。

看一下你攢了多少稀奇古怪的常識小貼士:吞下的口香糖排出體外要花七年。大腦利用率只有10%。太空中能看見中國長城。一個人睡覺時每年吃八個蜘蛛。

這些小知識簡單有特點,描述生動,便於記憶。但他們都是錯誤的。不過這正說明具體、易於理解的流言更可能深入人心。「複雜的觀點不好傳播,」 鄧肯•瓦茨說,「觀點在傳播時會喪失詳細內容。」謠言就像傳話遊戲,傳了幾次細節就沒了,變得更加簡單。

據米克爾森所說,吃蜘蛛謠言是雜誌《電腦專家》(PC Professional)的一位專欄作家創造的,他寫了一篇文章感慨我們多麼輕信網絡信息中的無腦描述。他舉了吞蜘蛛這個例子來指出人們在網絡信息中會相信的天方夜譚。很快,傳著傳著就沒人知道它是個笑話了,換來的是成千上萬睡覺害怕張著嘴的人。

具體性也為都市傳說(故事性的謠言,通常發生在朋友的前女友的技工的二侄子這種人身上)助瀾。聽過一個人在外面被一個陌生人拍了一巴掌然後就被騙走了好多錢的故事嗎?或者某位女士想烤乾濕漉漉的狗,結果把它扔進了微波爐?你記著這些無稽之談,很可能因為那畫面深入腦海——每個在大街上迎面向你走來的陌生人都可能不懷好意,或者看著一隻活狗在微波爐裡滋滋作響。

「都市傳說要想流傳下來,得建立栩栩如生、觸手可及的畫面感。」斯坦福大學商學教授柴普•希斯(Chip Heath)說,「相比於抽象事物,人的大腦更擅於記憶具體的感官對象。」例如,研究者讓人記憶一組單詞,過後再讓其回憶,諸如「蘋果」、「鉛筆」等具象詞彙比「真理」、「正義」等抽象詞彙回憶效果更好。

7:經久的謠言難於證偽。

想過嗎,為什麼最喪心病狂的傳說、陰謀論看不到滅絕的苗頭呢?關於尼斯湖水怪,既然曠日持久的追查沒有換來任何結果,為何人們還是會相信尼斯湖有大型史前爬行動物在遊蕩呢?啊哈,因為尼斯湖真是太大了,怎麼確定裡面一定沒有水怪呢?直接反駁太難了呀。

按照迪方佐的說法,好的謠言要避免被證偽。比如,「上一期《中國好聲音》的節目上,導師們因為搶一個學員打起架來了!」這種謠言不會火,因為只要找出上一期的節目視頻,看看到底打沒打架就好了。要是換個說法,「我聽說《中國好聲音》錄節目的時候導師們動手打架了!本來錄好的節目都掐掉了!」——嗯,驗證這個就難辦多了。

柴普•希斯(Chip Heath)稱經久不衰的謠言具有「可驗證證據」,曲解後可以增加那麼點可信度的某種成分。他說,「謠言常常包含點兒事實,可以讓人拿去驗證。」比如這個:「奶粉包裝上的條形碼代表產地,中國的產地編碼是690-695,國產奶粉和進口後在中國分裝的奶粉,條形碼開頭都是69。」於是準媽媽們拿起手邊的奶粉,很簡單地就做了驗證。而實際上,只有一類奶粉的條形碼前三位和國家有關,而且前三位的690-695僅代表條碼註冊國為中國,原產地可能是任何一個國家。

8:我們樂於相信嫉恨的人出事兒。

名人們易於成為下作謠言的靶子。只要一個人聲望和讚譽到了一定程度,嫉恨的謠言工廠就會自行開動,而且美貌與成就越突出,謠言的骯髒程度越甚。看一下所謂「明星謠言大彙總」吧,某某遭槍殺娛樂圈震驚?某某找性愛對象滿足私慾?女星離婚因為某大佬介入?這些骯髒的謠言對象總是燈光下閃閃發亮的明星。

為何名人謠言流傳甚廣又牢不可破呢?部分因為幸災樂禍由來已久。 「謠言傳說中有些人們希望發生的事兒,這樣人們就會認同謠言,樂於去傳播它,」 米克爾森說,「我們嫉妒名人,想把高高在上的東西拽落塵埃,這是人類的天性。」

那些謠言中的名人明星往往是美得冒泡、帥得掉渣,我們多麼希望真實的他們是劣徒。而對於姑娘們瘋狂迷戀的男明星,其他男人恨不得他們是戀狗的怪胎。

潑污男性偶像最易行的方法就是毀損他的男性魅力,說他甚至根本不喜歡女人——而是男人啦,狗啦,其他動物啦。現在再看深受同性戀流言困擾的英俊男星們恐怕就不會奇怪了。「聲稱某個英俊瀟灑的男演員是同性戀似乎能讓其人氣大降,」 米克爾森講到,「就是說,女人喜歡他,他卻不喜歡女人——就是這樣!

第九定律

我們可能還要講一講謠言流存的最終定律:有時候它就沒啥原因。人們講些危言聳聽的故事,經常出於建立人際關係、或炫耀自己舌燦蓮花的目的——我們不一定要相信自己說的是真的。

嗯,等一下,有時它們的確是真的哦。南澳大利亞大學的迪方佐和普拉桑特•博迪亞合(Prashant Bordia)做了個研究,發現像大型辦公室這種有明確等級制度的群體中,有關公司的小道消息有95%左右都是真的呢。

「每年萬聖節,都有流言說有人把剃刀插進蘋果裡給那些『不給糖就搗蛋』的小孩,」 迪方佐說,「我家就親歷了這種情況,妻子曾經在孩子的萬聖節糖果裡發現縫衣針。我知道這很離譜,謠言專家竟然也相信謠言。別跟別人說哦。」

本文編譯自Psychology TodayThe 8½ Laws of Rumor Spread,文章有刪減和內容替換。讀了這9個謠言傳播規律,再看微博「轉500」風險,是不是小菜一碟了?如果你尚未盡興,推薦謠言粉碎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80

【盤點】2014年度P2P跑路排行榜:最絕的騙1天就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3/148348.html

關鍵 詞:P2P

公司:
旺旺貸、元一創投、錢海創投、中寶創投等

表現:跑路、失聯、資金鏈斷裂、停止運營等

\

涉案金額:4.6億

當前情況:立案偵查 涉經濟犯罪

中寶投資成立於2011年,創始人周輝利用中寶投資公司及其“中寶投資”網站,以開展P2P網絡借貸為名,以高息為誘餌,對外發布含有虛假借款人和虛假借款用途等內容的貸款信息,向全國各地公眾大量吸收資金。

至案發,涉案金額已達4.6億元,中寶投資向全國30余個省市1600余名投資人進行集資,目前尚有1100多名投資人3億余元本金沒有歸,周輝於4月14日被逮捕,目前,已經有警方查扣的涉案資金1.7億余元,以及部分高檔汽車等財物折合現金返回給投資者。
 
No.2公司:億豪通


涉案金額:2.6億

當前情況:跑路
 
北京P2P網貸網金寶跑路的消息是6月份曝出來的,而截止到5月5日網站關停,網金寶累計成交金額已達2億6千多萬元,網金寶負責人已經失聯。之後該平臺的投資人開始了維權,統計數據為投資人受資金在500萬以上,受害人200人以上。網金寶跑路事件中一家名為北京雄偉光大投資管理公司被牽連,後來該公司澄清屬於網金寶偽造信息。在那些跑路的P2P中,很多公司會采取各種手段巧立名目以貨到投資人的信任。
 
No.4 公司:錦融運通


涉案金額:1.4億元

當前情況:老板失聯 疑似跑路

2014年10月15日下午,萬通財富官網發出“因10月15日當天回金融巨大,資金周轉不及時平臺出現提現困難,其通財富老板高俊榮失聯”的消息,又一個P2P創始人宣告失聯。萬通財富於2013年9月15日上線,截至2014年10月15日,萬通財富共發起了916個標,成交總金額約1.4億元,共計219名借款人,人均借款金額為64萬元,總投資人數1975人,人均投資金額為7萬元,待收金額為2971.7萬元,至案發受害投資人已有35人。
 
No.6公司:中貸信創 國臨創投 鋒逸信投


涉案金額:12383萬

當前情況:停止運營 立案偵查

4月14日,P2P網貸錢海創投發布了平臺停止運營的公告,平臺工作人員全部被帶到派出所調查,部分賬戶被凍結,無法再繼續給投資人提現,工作人員暫停工作。截至4月14日,錢海創投總成交額12383萬元,待收金額3807萬元,待收投資人數約為508人。雖然錢海創投特別強調自己並非跑路,仍舊無法避免被判為非法集資的下場,而“錢海創投”股東開設網貸平臺籌資還舊債。
 
No.8公司:旺旺貸


涉案金額:1600萬元以上

當前情況:跑路

2014年5月26日,經偵人員到弘昌創投公司現場調查,公司賬戶被凍結,賬戶里的資金約40萬元;該平臺法人代表葉立新最近一次現身在5月18日,老板確定失聯。弘昌創投發出的借款標期限主要為3天或1個月,年化利率在18%或20.4%,標的金額為8萬元到26萬元不等,代收金額為1582萬元。弘昌創投的創始人在做P2P之前就有多個案底,資金多為自用。而在跑路的案例中,分為攜款潛逃與無法經營跑路兩種,弘昌創投尚不知道是哪一種情況。
 
No.10 公司:元一創投

涉案金額:數十萬

當前情況:跑路 僅運營一天

元一創投於2014年3月14日上線,上線運營僅一天,3月15日平臺官方群現已解散,平臺網址已無法登錄。至3月15日12時,據維權群統計,短短一天的時間,全國各地受害者約30人,累計損失30余萬元,其中損失最大的約有10萬元,創始人已經跑路。元一創投堪稱P2P網貸壽命最短的。

無獨有偶,11月20日,一家名為錦榮創投的北京P2P平臺也是上線一天就跑路,代收金額在21萬左右。類似案例在2013年還有福翔創投,運營只有3天,涉案金額也達到了幾十萬。從這幾個案子上,我們發現P2P網貸已經不再是長時間大數額的欺騙,開始多元化發展,有“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趨勢,所以大家不能看到P2P就感覺是個大餡餅,一擁而上。除了正規的運營者,騙子們恐怕會絞盡腦汁,想出新花樣來賺錢。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55

兩天就上癮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4/blog-post_7.html

最近一直被周圍的人告知一些熱點新聞,畢竟股市氣氛好,投資者容易熱血沸騰,再加上現在資訊流通速度比以前要快許多,有心人利用這個來製造更多熱點。我被嚴重“熏陶”之下也饒有興趣地去看那些熱點,令人吃驚的是僅僅兩天時間就感覺上癮了。

上癮指的是每當看到一則新聞就產生許多聯想,聯想到哪個股票可能漲哪個股票可能跌。當手頭上的新聞看完之後還會想找更多來看,就像看追看電視劇的感覺。依我個人體驗,這種思維習慣極其容易傳染也極其容易上癮。

要知道我還只是看,還沒有通過這個去賺錢,如果真的通過這個賺到錢,而且是在短期內快速賺錢,那估計上癮的程度要倍增了。

上癮好不好?追熱點對不對?這些對於我來說都無關緊要,我想我大可不必考慮這些問題。
因為我的投資清單已經很好地服務於我,只要按部就班,不用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就能取得讓我滿意的成績。要說背後的原因,我想原因是我有一個相對定量的目標 - 緊跟或稍微超越指數 - 不像其他大多數投資者那樣沒有相對定量的目標 - 他們要的僅僅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在牛市中要一直保持淡定的心情,我覺得有必要對一些基本概念或者常識有十分深刻的認識體會,僅靠強大的心臟和人品恐怕是難以辦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32

還沒抄底呢,原油僅用三天就暴漲了2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0103.html

還沒抄底呢,原油僅用三天就暴漲了20%!

一財網 吳茜 2015-09-01 11:00:00

但值得註意的是,雖然WTI原油價格與上月24日創下的五年最低價格38.24美元相比已有回升,但仍然處於歷史低位,與2014年7月高峰時期的95美元還有很大差距。

昨日,國際原油價格連續第三日上漲。布倫特10月原油期貨價格漲4.10美元,漲幅達8.19%,報每桶54.15美元。WTII 10月原油期貨漲3.98美元,漲幅8.80%,收報每桶49.20美元。

三日之內,WTI原油和布倫特原油的累計上漲金額均超過10美元,漲幅超過24%。WTI油價創下15年來最大三日百分比漲幅。

但值得註意的是,雖然WTI原油價格與上月24日創下的五年最低價格38.24美元相比已有回升,但仍然處於歷史低位,與2014年7月高峰時期的95美元還有很大差距。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油價上漲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政府降低了對原油產量的預期。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網站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美國平均每天生產940萬桶原油,比原先機構的預期要少13萬桶,這意味著全球原油供求可能比預期更快地實現平衡;二是OPEC在最新一期的公報中表示,對當前的低油價形勢感到擔憂,將與其他產油國談判討論市場問題,並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協商原油的“公允價格”。OPEC同時預計,2016年原油需求將利好原油價格。

還沒來得及抄底,原油就暴漲了。但是也有分析認為,原油的這種暴漲可能並不會持續。花旗銀行對原油價格的走勢就表示不樂觀。今日早間,花期銀行研究員在一份郵件報告中評論道,油價此次急漲不是基於基本面的好轉,而是受OPEC帶來的情緒驅動。接下來原油價格還將繼續下滑,並有可能在年底之前再次刷新年內低位。

高盛分析師Damien Courvalin在昨日的報告中稱,近期油價仍將維持在低位,也就是高盛之前預估的45美元左右。“美國鉆井數量下降對原油產量的影響有滯後性,而且未來美國的產油量走勢並不明朗;全球原油產量仍然供過於求,因為OPEC產油國和美國之外的非OPEC產油國正在增加產量。”他認為,直到2016年下半期油價才可能達到新的平衡點。

今日早間,WTI與布倫特原油價格均下跌,截至上午10點40分,分別下調3.05%和2.71%,報47.69和52.66。

編輯:於艦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34

獨家專訪》大直營建業老將 陳春銅臨危受命 美福槍擊案後 他5天就穩住軍心


2015-11-16  TWM

美福集團黃家第二代槍擊案震驚社會與業界,劇變之後,陳春銅在意外聲中臨危受命,接掌美福大飯店董事長。這位在台北大直深耕三十年的營建老將說,他要做的不只是穩住陣腳,還要肩負訓練黃家家族下一代的重任。

十一月五日,美福集團台北內湖總部驚傳槍響,美福黃家第二代四子黃明德連開十四槍,次子黃明煌、三子美福集團董座黃明仁喪命,黃明德舉槍自戕,三兄弟同日殞命,美福集團的未來也在瞬間變調。

集團事業之一台北美福大飯店副董事長、同時也是良茂建設機構董事長的陳春銅,當時人在台北南京東路的辦公室,他兒子獲悉此事,立刻撥打手機向他報告。同日 下午,美福大飯店召開緊急會議,決議由陳春銅接下董事長大位,美福大飯店未來的重擔,一下子全落在這位六十九歲老將的肩頭上。

談槍擊案

「說好話,就不會這樣了」除了悲痛,美福大飯店後續的負責人變更及銀行溝通事務更是繁瑣,陳春銅一方面低調,另一方面為飯店忙得焦頭爛額,事發後幾乎神隱,完全未在媒體前現身。直到九日,他終於答應接受本刊專訪。

受訪當天,陳春銅辦公室外擺了一件藍綠琉璃材質的慈濟精舍納錢缸,他朝缸裡投入一枚十元硬幣,缸中響起樂聲:「口說好話結善緣,心發好願度世間。」陳春銅 喃喃跟著誦唱,嘆了一口氣說:「當天他們說好話,事情就不會這樣了。」美福集團旗下事業包括美福肉品、美福食集、美福倉儲、台灣羽毛及美福大飯店等;此 前,巨大的事業版圖以黃明仁為掌門人,遭逢劇變之後,被視為集團未來旗艦事業的美福大飯店率先敲定接班人,陳春銅這位「外姓大老」,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穩住 飯店陣腳,或許更將攸關美福大飯店、甚至是美福集團的未來發展步調。

陳春銅在業界屬於實力派,身為良茂建設機構董事長,他的事業跨足營建、都市更新重建、建材零售、裝潢甚至保全業,手中更持有台北大直三、四千坪土地。

陳春銅的穩健作風和殷實形象,在業界早已口耳相傳,同是建築業實力派的展悅建設董事長許東隆說:「陳春銅早年是從承包木工工程做起,一步步往上爬,是業界 『務實派』代表人物。」陳是土生土長的大直人,比起部分新興建商快速擴張投資,陳春銅善用「穩紮穩打」的戰法,公司財務相對也不會大起大落。許東隆說:「陳春銅話不多,但能以德服人。」長期與良茂建設合作的創意家行銷團隊總經理何志正也說,「至少我覺得,他是我願意為他賣命的人。」陳春銅接手董座大位似乎已是最穩健的選擇。

篤信佛教的陳春銅,手往前一伸,筆挺西裝的袖口就露出一截佛珠,在嗜血的商場,他把握著古早的原則,「我膽小、保守,所以寧可穩紮穩打。」陳春銅說起話 來,帶著幾分出身農家子弟的「鄉土味」,鮮少展現大口鯨吞的企圖心,一直到現在,良茂機構關係企業都不上市,這些經營哲學,的確與美麗華黃家的家族庭訓頗 為契合。

接手飯店

「盡力維持黃明仁的理念」被問到接手美福大飯店董事長一職,他態度相當坦然,「飯店從頭就是黃明仁一手創建,我會盡力維持他原本的構想與理念。他是個能幹、精明、又有理想的人,我們非常要好!」雙方經營的事業都大,卻也有志一同,抱持著公司「不上市」的原則,不貿然躁進。

陳春銅是美福大飯店大股東,持有四分之一股權,黃明煌、黃明仁的兒女又不到三十歲,論資歷、論威信,陳春銅都不得不接下董事長大位。

他認為,自己除了穩住陣腳之外,更要在此時扮演「提攜後輩」的角色,「黃家兒女也隨時會遞補接掌父親的董事職務。」他說。

談及與黃家合作興建美福大飯店淵源,陳春銅說:「美福飯店占地三千六百坪,這塊地就是旅館用地。」該土地早期由不少人共同持分,黃家結合地主成立公司, 各自持股,二○○九年,陳春銅買下黃明仁親戚李家的股份,正式加入持股行列,隔年美福大飯店正式動工,「我們彼此都很尊重、很合作。」對長期深耕大直房產 的陳春銅而言,蓋飯店是因為「我和黃明仁都是在地人!」何志正說:「對傳統生意人來說,能建一家大飯店,是光宗耀祖的事!」陳春銅也認為:「一般不動產買 了就賣,飯店卻是服務業,可為後代留下資產。」儘管飯店業不可能像買賣不動產般收穫暴利,營運成本又高,但陳春銅認為,「已開發國家產業將以服務業為主, 至少(占GDP的)七○%。」他強調,台灣已從過去開發、成長型的投資環境,逐漸轉向相對穩定、細水長流的市場。

而「高檔飯店」一方面可穩定收益,另一方面也如同傳家寶刀,他不諱言,「馬習會」後,可能會有更多陸客來台,經營美福大飯店,對黃家與陳家後代,都是一筆絕佳投資。至於如何訓練下一代?他正色說:「以身作則,他們看到我勤奮、每天那麼認真,就會學到方法。」

不怕吃虧

「有德天常佑 行善福自來」比起斤斤計較的商界習慣,「吃虧」和「占便宜」在陳春銅心中沒有那麼明顯的分際。除了美福大飯店和良茂建設外,他手上還有一家「良福保全公司」。二○一一年,桃園機場保全業務開放招標,良福原本第二名沒標到,但標到的公司卻 因人手不足臨時放棄,談到當年情形,「我們緊急接手,兩周內要派出二五○位保全人員。」他馬上調派所有北部人手,每天以遊覽車載往桃園機場上班,「那是國 家門面,虧錢也要做!」然而兩年後,機場再度招標,良福保全未能順利得標,但機場卻保留許多良福保全的員工,「只是把衣服換成別家公司的制服。」經營兩年的機場保全業務落入他人之手,員工也拱手讓人,但陳春銅摸摸鼻子就算了,「我們不為賺錢,為的是做名氣與口碑。」他笑說:「我的座右銘是『為人有德,天常佑;行善不求,福自來』。」對這些事看得相當豁達。

吃力不討好的事還不止一樁,在政府用力打房的二○一二年,陳春銅卻接棒「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這寶座過去有人積極爭取、使盡手段搶位, 陳卻從未毛遂自薦,而是業界公推要他上任。今年稍早,他也代表公會和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溝通產業問題。「我不想爭也不想搶,但接了就有義務和責任。」他認為 現在業界必須團結,才能一起度過房市的危機。

房市市場差,廣告、代銷公司也深受影響,甚至出現過房屋還沒賣完,建商就把代銷公司一腳踢開的情形。何志正說:「一直以來,他都盡力配合,不扣佣金,也從不虧待合作夥伴。」

延續計畫

美福大飯店仍12月試營運陳春銅在商界的作風像「家長」,除了想著獲利、更想著延續,「美福血案」一下讓美福大飯店失去三位董事,集團內部氣氛低迷,但美福大飯店仍照既定計畫,十二月將開始試營運,可見陳春銅嚴謹的行事風格,應已順利穩住軍心。

根據麥肯錫研究報告,全球「家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四年,其中僅約三○%的企業可以傳到第二代。

劇變之後,美福黃家如今正逢關鍵之秋,而陳春銅是否能撐起美福大飯店、帶領家族二代邁步前進,也是美福黃家意外卻也唯一的關鍵倚靠了。

陳春銅

出生:1946年

現職:台北美福大飯店董事長、良茂建設董事長、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經歷:工地監工、包商、良茂機構創辦人

學歷:高中畢業

撰文 / 陳亭均、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83

上線24天就估值過億美金的分答做對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612/156427.shtml

上線24天就估值過億美金的分答做對了什麽?
飛魚船長 飛魚船長

上線24天就估值過億美金的分答做對了什麽?

今天(6月9日)中午朋友圈看到姬十三放出了分答的最新融資消息,在行&分答獲得了最新一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金。

今天(6月9日)中午朋友圈看到姬十三放出了分答的最新融資消息,在行&分答獲得了最新一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金。

filehelper_1465695101879_10

在萬眾創業的今天,一個估值過億美金的融資消息每天都會有,然而這次卻非常不簡單,一方面是因為這已經是在經驗技能交換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了,另一方面讓人欽佩的原因是,這款火爆的產品目前上線僅24天!

這款在朋友圈刷屏的分答,背後到底做對了些什麽?能給我們什麽啟發?拋開過多對於分答公司戰略的猜想,也不大談知識共享經濟的崛起,就從實實在在的分答產品叠代和運營中複盤,看下對於正在做產品和運營的我們來說,有哪些實際的啟發和借鑒,下面是個人剖析的淺見,歡迎拍磚。

最小成本精益叠代

據分答產品總監朱曉華透露,分答的idea來自於在討論輕量化知識交換平臺中,姬十三想做個語音問答,從確定要做到產品正式上線,中間只用了一周的時間

第一版上線的分答,非常簡單、簡陋,只有最基本的提問和偷聽功能,而且還有不少的bug,但這並不影響產品上線驗證用戶需求

這種最小成本最短時間做出一個最小化可行性產品(MVP)是精益叠代的核心之一。

filehelper_1465695123534_86

如上圖所示,正確的敏捷叠代應該是每一步的產品都是最小可行的,雖然第一版和最後的汽車相去甚遠,但也是能夠滾動的代步工具。

在創業時大部分的ideas都是來自於創始人的靈光一閃,大部分情況下投放到市場上驗證時發現用戶沒有需求。創業的時間精力有限,要讓驗證的周期盡可能縮短。

用最小成本做出一個MVP可以盡快幫助驗證出用戶的需求是否靠譜,如果用戶反饋很好,就可以繼續加大投入,如果用戶反饋有問題,也可以及時調整避免更多的精力浪費。

分答上線後團隊就馬上邀請了一部分在行之前積累的行家,在部分渠道開始放出這個產品,由於產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傳播性,很快在朋友圈里流行起來,用戶的快速增長也超出了團隊的預期,進而全力投入到產品叠代中。

filehelper_1465695234901_32

在上線之後,分答團隊基本上保持了每天發布至少3次新版本的節奏在進行更新,這是怎麽做到的呢?

除了精益叠代的團隊認知之外,還有一個產品形態的選擇也是產品能夠快速叠代的基礎。分答第一版的產品形態不是基於手機的客戶端,而是在微信環境內使用的一個H5頁面,並通過服務號完成通知、支付等服務。

比起直接開發手機客戶端,用基於微信服務號進行開發有幾個非常明顯的好處:

1、用戶使用成本低:不需要下載客戶端,打開網頁就可以使用。

2、開發成本低: iOS、android客戶端兩大陣營開發起來就直接雙倍工作量,而還有各種適配。

3、叠代成本低: 不需要去應用市場提交新版本,在讓用戶下載安裝包進行更新,直接服務器端進行更新就完成了叠代,用戶完全無感叠代。

用H5版本進行開發,極大地降低了開發和叠代成本,在微信環境里,入口雖然深,但通知和交易閉環都是完整的。

飽受詬病的微信瀏覽器內核也在5月份有了重要升級,基於此開發的產品性能也越來越強。Google I/O 在上個月發布的 Instant App 也預示著,未來這種更輕量級的產品MVP開發成本會越來越低。

在精益叠代這件事上,很多現在優秀的創業公司早期用精益創業的方法驗證市場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美國鞋類第一大電商zappos最開始建網站後沒有馬上進貨,為了驗證是否有網上買鞋的需求,他們等有人下單後直接去實體店里買來後再郵寄給客戶;airbnb最開始也掛在網上的只有創始人客廳的三張氣墊床;最厲害的是40億美金估值的dropbox,先做了一個視頻說描述了一下要做的服務,什麽都沒有做的情況下,先根據視頻點擊量發現這個產品會很有用戶需求,於是才開始投入開發。

這些故事無一不是告訴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創業,要盡可能地用最小成本進行精益叠代。

盡可能降低用戶使用門檻

提到分答,不得不說說在分答之前的產品——在行的發展歷程,上線運營了一年多,表面上在行產品走得風風火火,其實這一年應該也走得非常艱難

filehelper_1465695262609_1

我是一個在行的深度用戶,用在行約了10次行家,也在今年的內測「吱」功能中付費提了8個50元的問題,我有瀏覽過吱列表,我應該是使用這個功能最多的用戶之一。

客觀來講,我很喜歡在行的產品,覺得上面的行家很專業,預約行家的實際體驗也很好,通過從在行約見行家對我個人成長上也是受益頗多。

在行團隊的運營做得不錯,在行策劃的活動從創意、趣味性、逼格上都還是很不錯的,和優步的合作、陳妍希的1元約見等,都在短期內積累了一些人氣,在行的用戶也在一年內積累到了100萬,且在不斷增長。

但在別人問起我關於在行的時候,我都一直不太看好在行的發展,最大的痛楚在於——“用戶的活躍不高”、“轉化率太低”

為什麽一個產品體驗不錯、運營做得看起來很好的產品,會出現產品活躍低、轉化率低的問題呢?

歸根到底,是因為產品的使用場景太少和使用門檻太高。線下1對1約見是一個很低頻、門檻很高的行為,需要具備以下條件這個約見交易才會發生: 

用戶有比較大的問題自己無法解決

這個問題並不能通過搜索找到答案

在行上剛好有這個領域的行家

這個行家的介紹和描述讓用戶有信任感

這個行家和用戶剛好在同一個城市

行家和用戶都有時間

用戶需要支付兩三百元的約見費用

行家需要提前了解情況進行約見準備

行家入駐在行的門檻其實也相當高,從開始申請到填寫資料,要獲得最終通過還需要反複修改資料及現有行家推薦,總之成為行家門檻很高。

當然這樣做也是對的,這樣保證在行上的大咖真正有資質。相反如果門檻很低,在在行上付費幾百元見面聊完覺得不值,是個非常傷用戶體驗的事情。我有些行家朋友說,在行對介紹內容要求比較高,經常會需要對行家的介紹內容打回重寫,行家寫完之後還需要運營團隊再修改再確認,總之流程非常長。而且,在早期在行還要付費派專業攝影團隊專門給行家實地專業拍照,這個成本也是極高的。

綜上幾個原因,在行的行家拓展起來也是個成本很高、門檻很高的事情。不僅如此,辛苦拓展來的大咖,流失也有不少,由於在行上這些有實力的大咖,本身就是因為有能力已經收入很高了,花2個小時約見一個陌生人只賺幾百元,從行家的時間成本上算這並不是很劃算的事情。

除了約見可以帶來一定的社交之外,行家的收獲和新鮮感也在很快遞減,約見了幾次厭倦後,行家就會自己選擇下線隱身,逐漸淡出這個平臺。大咖幫忙站臺也就一兩次,比如你現在用在行再也約不到陳妍希了。在行的拉動活躍成本也非常高,經常在節日發放約見的優惠券拉活,新註冊用戶也有50元的優惠券可以直接減免約見費用。

由於在行需要按照公開價格給行家實付約見費用,所以在行的優惠券金額相當於都是公司支付的實付補貼,經過我粗略統計,在行在我這個用戶上花費的直接補貼成本大概是800元左右(節日優惠、介紹朋友註冊優惠等)。

如果未來在行要從行家里的約見收入里進行抽成10%,在行要想賺回這800,還需要我再約8000塊才能賺回,如果我保持對在行產品的喜愛和好奇,我差不多要2年時間才能讓在行回本,可見在行這個項目要想盈利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用補貼拉活躍的方式雖然有效,然而成本非常高,更可怕的是,當沒有優惠補貼的時候,用戶活躍會掉得非常厲害。盡管在行的市場、運營、公關團隊已經做得很漂亮,策劃了不少有意思的活動,甚至央視都報道了3次,也很難走出這些困境。國內和在行類似的平臺,如業問、大咖說、Hi前輩、八點後、榜樣等,也都很遇到了類似的困難。

在行團隊意識到這個問題,發現線下1對1約見太『』了,今年開始探索在知識分享這個領域的其他方向,其中大方向定了要做“輕量級知識技能交易平臺”,希望能夠逐漸降低約見的門檻。

在這個方向下,在行放松了原來死守的線下約見,開通了全國語音通話線上聊,通過在行的用戶評價上可以看到,線上語聊的開通並沒有帶來交易的井噴式增長,人們似乎還是更願意接受線下約見的體驗方式,而在見不著面的情況下電話聊1小時就花幾百塊,大多數用戶還是難以接受,在用語聊走向輕量化知識分享的探索上,不能說是徹底失敗了但肯定不能說成功。

後來我收到的在行內測的“吱”功能邀請,這個功能我挺喜歡的,從原來的選擇行家話題,變成了我提出困惑問題,不同的行家在上面搶單的方式,然後用語聊解答,平均每個問題都會有2-4個行家搶單,並且附上為什麽搶單的理由,這種只要花錢就有行家主動上來解決問題的感覺真的挺好。

由用戶主動發問,行家搶單的模式將用戶可以請教問題的範圍從「已有行家主題」變成了「用戶自定義」,一下子拓寬了很多

但是這樣也有不少問題,比如為了讓更多行家搶單,提問者遲遲不選擇行家,給行家造成了很不好的體驗,後來叠代成48小時內要選擇行家否則過期,在吱的功能還沒叠代好的過程中,一個大事發生了——值乎突然火了。

我猜想4月初值乎的火爆,給了在行團隊產品上的啟發,一個更加輕量級的知識分享完全可以在微信環境下直接完成,且知識貢獻者的知識可以被更多的人重複使用而創造更多收益。然而值乎1.0的火爆並沒有持續很久,新鮮感很快過去後熱度迅速下降。值乎的短期火爆刷屏,也幫著教育了市場“小額付費獲取知識經驗”這件事。

分答在此基礎上做出了2個最重要的創新——「60秒語音回答」和「偷聽收益問答者平分」,這兩個核心的變化,把整個產品的玩法都變了。

filehelper_1465695325984_10

在溝通門檻上,見面 > 電話 > 短信 > 微信文字 > 微信語音,分答一下子把溝通形式從門檻最高的見面變成了微信語音。而且對於一些「明星」「網紅」的粉絲來說,能聽到他們的聲音會感到很親切很真實,這也是分答為什麽把slogen從「值得付費的語音問答」變成「上分答,聽他親口說」。

而且更巧妙是,分答對回答語音進行了60秒的長度限制,這有幾個好處:

問答者成本很低,比打字輕松

由於時間短,答者會有意識地提煉出精華

提問者知道只有60秒,不會對內容的深度有過高期望

這個60秒限制,可以媲美當年微博通過140字的限制這個門檻的降低,讓原本只有一些有寫作能力才能玩轉的博客,一下子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產品,於是微博迅速火爆了起來;360殺毒通過降低付費使用正版殺毒軟件的門檻,把自己裝在了幾億臺電腦上;安卓系統通過讓手機廠商可以免費使用,占領了手機系統的83.7%份額(美國IDC預測數據)。

在平衡體驗甚至優化體驗的基礎上,這種使用門檻降低帶來的紅利是巨大的。

filehelper_1465695373305_17

有不少群眾被分答卷進來的一個原因,是有王思聰、章子怡、佟大為、汪峰、papi醬、羅振宇這樣的數百位明星大V進駐,這給分答帶來了巨大的曝光和註意力。

這肯定是分答在人脈和BD上做得不錯,但你有想過嗎,一模一樣的團隊,也就意味著一模一樣的資源,為什麽在行時期沒有這麽多明星大V過來站臺呢?

確實是因為分答的門檻真的很低,不需要填資料,不需要專門拿出時間線下約見,只需要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拿出幾分鐘回答一下粉絲的問題,這種付出的門檻基本上是很低的,所以加上在行團隊已經有的人脈資源,分答約明星來回答問題,很容易就可以拓展到不少。

你自己的產品使用門檻很高嗎?行業門檻高嗎?降低門檻有什麽紅利嗎?有什麽樣的方式可以降低使用門檻嗎?想清楚說不定就有一個大機會哦。

讓所有參與者共贏

在知識傳遞的體系里,有兩方角色,一方是知識貢獻者,一方是知識接收者,分答利用「偷聽收益問者答者平分」這個機制,巧妙地把兩方共贏地活躍起來。

首先,分答讓問答加入付費這個門檻,因為需要付費能夠篩選掉一批伸手黨和劣質的問題。我在知乎會經常收到一些問題的邀請,在公眾號後臺也會收到不少提問,有的提問真的是提得很不好,不是問些很空泛的問題,就是問些能夠搜索到的答案。

filehelper_1465695390325_60

由於提問需要付費,提問也會更加認真,這過濾掉了很多比較Low的問題,問答環境會舒服很多。有金錢回報會讓回答者有動力,即使賺錢少,也有知識被尊重、有價值的感覺。

其次,分答從知識接收者分成了提問者和偷聽者兩個角色,偷聽者可以偷聽他人的問答,極大地擴大了知識分享的範圍。

在之前在行的「吱」及「大弓」產品中,提問回答都是點對點的,知識傳播的效率其實挺低,如果行家面對類似的問題,還需要不斷重複地回答,成就感會降低地很快。而利用「偷聽」功能,減少了回答者的重複勞動。

最重要的是,每位偷聽者的收益會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平分。想到有可能賺回提問費,極大促進了提問者的積極性同時還降低了提問的心理門檻。

由於被偷聽會有後續收入,提問者會很積極地把問答鏈接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這樣也為分答平臺帶來了更多的流量,帶來了更多的偷聽者,也豐富了更多的回答者和提問者。

同時作為一個號稱「打造知識型網紅」「躺著就能賺錢」的知識分享平臺,各種知識型的大V也許為了試試這個有趣的產品,也許為了讓自己在才華榜上有個位置,紛紛開始在個人朋友圈、公眾號里開始推廣自己的分答二維碼。

由於這些大V本身就是各自領域的KOL(意見領袖),他們推薦的產品也會讓粉絲更躍躍欲試,粉絲們平日里只能被動接收到推送文章,現在花10元左右就可以向欣賞的大咖提問,說不定還能賺回來,於是不少粉絲就開始進入分答開始提問。

提問者、回答者、偷聽者這三者利益共贏、彼此獲益,讓分答整個用戶和內容生態就這樣自運營起來了。

聚焦核心功能優化

對於分答來說,滿足用戶需求最核心的流程是什麽?就是用戶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行家和問題,然後進行提問或偷聽。所以在分答的24天叠代中,主要功能的叠代都是圍繞在這個核心周圍,而不是浪費時間開發出一些無關緊要花里胡哨的功能。

filehelper_1465695408105_3

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分答叠代了什麽: 

1. 才華榜、新晉榜、搜索、 收聽、生成個人二維碼、大V身份認證等都是為了讓用戶更好地發現感興趣的人。

2. 限時免費聽、6小時免費聽、值得一聽、我聽、問題置頂、問答精選等都是為了讓用戶更好地發現感興趣的內容。

把最有限資源,投入在最核心的戰略上!做在行的過程中,不斷有後續的模仿者跟進;這次分答很火,不可避免會有更多追趕者,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構建產品和用戶上的壁壘是最關鍵的戰略選擇,在這點上分答做得很好。

結語

在知識變現這個領域,過去的一個月做對了很多選擇,分答領先了半步,這一仗確實幹得漂亮。不過,未來和知乎的PK如何,大戰才剛剛拉開帷幕。

filehelper_1465695429213_91

付費 分答 多方問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55

沃衍資本成勇:聰明的投資從第一天就考慮退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0/157527.shtml

沃衍資本成勇:聰明的投資從第一天就考慮退出
黑馬哥 黑馬哥

沃衍資本成勇:聰明的投資從第一天就考慮退出

投資跟其他行業不一樣的地方,首先要識別風險

在黑馬投資學院天使營二期的課程上,沃衍資本創始人成勇分享這些年來對投資的思考。他認為,投資跟其他行業不一樣的地方,首先要識別風險,而且不能光考慮怎麽投,做投資的第一天就要考慮怎麽退的問題。

以下為成勇的分享:

投資第一天就考慮退出

一般來看,我覺得做投資就兩個結果,一種數錢數的手發酸,另一種是恨不得拿手抽自己。今天主要給大家講怎麽能夠避免拿手抽自己嘴巴,也就是風險識別。

投資跟其他行業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首先要識別風險。

投資的產品是貨幣。這個產品跟其他的產品最大的不一樣是什麽?因為你的產品就是錢,錢花完你不能說這次我沒有投好,請把錢還給我,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投資沒有二次回爐的機會。所以說當你在做任何一筆投資的時候,你都要把這個機會假設成這是你有可能最後一次出手的機會,看是不是值得投資。

投資的時候會碰到很多風險,企業經營風險,創始團隊誠信風險,行業風險,經濟周期風險。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金融風險,因為今天在座的都是想去做投資,這個東西實際上內在不管誰來幹都是繞不開的。當我們談到金融的時候經常想到高大上,經常看到過億級寫字樓,看到美女香車,這些都是表象的。懂金融,了解金融的本質,了解金融的風險在哪里對於各位未來進行投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否則會有盲人摸象的感覺。

投資屬於金融的範疇,金融的真正本質是什麽?風控是第一位,盈利是第二位。針對特定項目,基金管理人如果能夠在各個維度屏蔽項目的風險,那麽這個項目可能的成功率為70%-80%,或者說你沒有一時沖動,沒有意淫,把錢花在了該花的地方。

金融風險在募、投、管、退四個環節體現的涵義都不一樣,由於時間關系,今天細節部分只能講募資環節,其他的下次有機會再講。

基金募集環節的風險到底是?

金融最大的風險來自於期限錯配,也就是再融資風險和再投資風險。再融資風險就是拿了短期的錢去做長期的投資,等基金清算的時候,發現項目退出八字還沒有一撇;再投資風險就是拿長期的錢做短期的投資,這個目前在一級市場不明顯,但是在今天中國的某些金融機構,歐美的多數金融機構體現比較明顯。

為什麽講期限錯配,因為各位在基金募集過程中,不經意間,往往也隱含了巨大的風險。今天在一級市場基金募集過程中,蘊含的致命風險來自於再融資風險。很多基金拿了2年甚至是3年期限的錢去做5-7年的長期投資,這是很危險的。如果這個東西沒有把握好,基金第2年、第3年沒有退出,你怎麽跟LP交待,因為沒有如期退出,你的下一輪基金的募集就會出問題,基金管理人的持續性就會出問題。這也是在中國,真正要找到超過10年的基金管理人其實並不多。其實再融資風險不僅僅是股權投資市場,也是固定收益市場風險的根源,大家有興趣可以下面再去看。

做投資沒有高大上,要用自己的錢怎麽任性都可以,但如果你要管別人的錢,就一定想好再融資風險,在座的每一位基金管理人有沒有能力實現整個投資的健康周轉。千萬不要覺得說有錢給你就好,不是所有的錢都好拿,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LP。

期限結構背後隱含的另一個關鍵點是對於基金管理人,在合理的基金存續期內,你是否具備能力找到預期回報期限與基金存續期匹配的項目,同時還要滿足LP的回報要求,這個其實挑戰很大。你不要覺得有一些人可以幫助你找5000萬、1個億,甚至2個億,你有沒有能力在第二年末、第三年把這個錢高質量地投出去,再過2-3年就能回收回來。所以說花錢也是要有水平的。沃衍資本一直覺得期限錯配真的很重要,在設計基金的第一天,就要嚴格把關,不要一不小心就為基金的發展埋下一道鬼門關。

Q&A

學員 Q1

您對後端管理有什麽想法?團隊或者未來產品的方向?

管理你要去看管理的目的是什麽,其實我們去評價任何一個實業公司,不管是金融公司還是投資公司,很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誰是你的衣食父母,誰是你的客戶。對於投資公司來說其實你真正的客戶一個是LP,第二個是被投資的企業。在這個時候你要平衡關系,所以投後管理要圍繞兩個維度去做。

第一個層面來自於LP,這要求有信息透明度,要求從被投資企業每個月的財務數據、運營數據報上來做分析,來看發展好還是不好。把這些數據及時給到他們手里,讓他知道基金管理人跟他的項目是暢通無阻的。

第二個層面是來自於被投資企業,實際上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每一個企業碰到的問題都不一樣。所以說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說,第一,管理方面,我們會輸出我們自己的管理人員;第二,人力資源方面,我們會幫被投資的企業找一些好的人;第三,我們被投資企業所有資本市場的對接服務全都是沃衍資本在做,因為它在這方面是最專業的,解決了我們在管理上碰到的各種問題。

比如投後管理,我們對它最大的關心是什麽?第一,戰略一定要清晰,步步為營;第二,團隊,尤其在人力資源搭配方面,你的團隊要互補,團隊中其他成員在某些專業一定要比創始人牛逼100倍,這些表面上聽起來比較虛,實際非常重要。第三、執行力,說到要立刻做,立刻執行。我們的投後管理主要圍繞上面幾個方面協助被投資企業展開。另外一個方面,當沃衍資本投資的企業體量開始大起來,我們掏錢幫助他們在海外做一些並購,讓他的成長速度跑更快一些,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屬於投後管理的另一個範疇。

投後管理也跟危機管理有關系,並不是所有項目的發展能夠往上走,也有一些不好的。沃衍資本到今天一直做減法,只在我們認為可控的領域去做。這是因為如果項目太多的話,可能管控不過來。

第一點,投資是一個朝陽行業;第二點,各位進入天使投資這個領域,我覺得大家勇氣可佳,而且大家應該努力,不要固步自封,要多去跟楊守彬、徐小平等各路投資人多交流經驗。

超越首先要從模仿開始。你要想超越這些今天特別厲害的投資機構,你首先要去模仿,去看他的優點在哪里,同時要回歸到金融本質上。因為有一些東西是變化的,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最關鍵的是,你要管理好預期,管理好風險,包括期限錯配。如果你拿自己的錢去做,就可以稍微任性一點,如果是募集基金的話一定要慎重。我自己投資一些公司,切入點一定要準,切入點錯,後面花再多的時間也沒有用。很多投資項目為什麽死,是因為流量進來、客戶進來,產品匹配能力沒夠跟上。

所以對於大家做天使投資,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創業,做這個有激情是值得肯定的,同時一定要冷靜下來。

說句實話在中國我覺得本身這個事情開始時間也不是很長。現在魚龍混雜,基本上每五年就是一個周期,從我做投行到今天,投資機構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很多那個時候的很多投資人現在已經找不著了,不知道幹嘛去了。真正要去做投資公司,第一個的假設前提就是持續經營,你要假設你自己是不是能夠持續經營,持續經營的競爭力在哪里,跟別人哪里不一樣。

學員 Q2

對於整個天使投資人行業在中國的發展,您是怎麽看的?

第一點,投資是一個朝陽行業;第二點,各位進入天使投資這個領域,我覺得大家勇氣可佳,而且大家應該努力,不要固步自封,要多去跟楊守彬、徐小平等各路投資人多交流經驗。

超越首先要從模仿開始。你要想超越這些今天特別厲害的投資機構,你首先要去模仿,去看他的優點在哪里,同時要回歸到金融本質上。因為有一些東西是變化的,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最關鍵的是,你要管理好預期,管理好風險,包括期限錯配。如果你拿自己的錢去做,就可以稍微任性一點,如果是募集基金的話一定要慎重。我自己投資一些公司,切入點一定要準,切入點錯,後面花再多的時間也沒有用。很多投資項目為什麽死,是因為流量進來、客戶進來,產品匹配能力沒夠跟上。

所以對於大家做天使投資,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創業,做這個有激情是值得肯定的,同時一定要冷靜下來。

說句實話在中國我覺得本身這個事情開始時間也不是很長。現在魚龍混雜,基本上每五年就是一個周期,從我做投行到今天,投資機構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很多那個時候的人現在已經找不著了,不知道幹嘛去了。真正要去做投資公司,第一個的假設前提就是持續經營,你要假設你自己是不是能夠持續經營,持續經營的競爭力在哪里,跟別人哪里不一樣。

學員 Q3

您最大的成功和最大的失敗是什麽?

首先我跟大家分享一句話,金融的本質是風控是第一位的,盈利是第二位的。當你把握住這一點的時候,實際上基本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至於說我最大的失敗,當時出來做投資的時候非常快的到去到矽谷,是做PC印刷機械鉆孔的一個項目。當時我的管控能力出現了偏差。但是今天我又開始到海外去,因為我能力也在一步步提升,失敗最大的問題是你沒有清晰認識到你自己的能力所在,你做這個事情已經跨出你的能力範疇,這樣的問題反反複複,必然是要失敗的。    

學員 Q4

您覺得風控體系非常重要,那它有哪幾個點值得關註,投資風險比較註重哪幾個點?

第一個是募資環節,第二個是投資過程。

投資的過程來自定位。首先你在哪個賽道上跑很關鍵,在哪個賽道決定跟你的同行怎麽做差異化競爭,而不是做同質化競爭。

第二,做投資的第一天就要考慮怎麽退的問題,能光考慮怎麽投,這個是風控的第二點。以前一個《非誠勿擾》的女孩子說,我情願在寶馬車里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我的觀點是情願錢趴在賬上發黴,我也不願胡亂投,要不然投完會帶來無限的麻煩。

學員 Q5

現在私募有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在募集資金的過程當中沒有問題,大家早前就推薦自己的私募產品。我們找一些項目的時候,包括我們在網上看到某個項目,里面不乏有好的項目,但是也有壞的項目。當今中國只有1000個所謂的真正的投資人,整個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和社會的大環境我認為是分不開的。第二個問題,請問真正找到基金並發行出去以後,即找到錢以後找項目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定的空白,不知道從哪幾個點真正入手找好項目。

我個人有兩點建議。第一,整合屌絲打高富帥這個事情基本上沒戲。因為你本身就是一個屌絲,還要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我勸你別想。如果想去做整合高富帥打屌絲的事情,一打一個準。所謂高富帥是指你在這個領域里要麽已經是專業經驗非常豐富了,要麽是在這個方向上的人脈已經很厲害了,所以你來做一定比別人更加事半功倍。

第二,作為天使投資,很多定位是非常超前的。在這個時候,我覺得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心態,不要意淫。我看到好項目也會很激動,但是激動時要讓自己馬上冷靜下來,要去想怎麽去比較這些東西,千萬不要讓自己想當然,任何一個項目不會因為你看好而給你回報。找最傳統的,跟它比較一下,因為最傳統活到今天一定有優勢,有內在的道理。不要最後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個早就經過驗證的教訓、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個膚淺的常識。

人物簡介:成勇先生在創立沃衍資本之前,曾先後任職於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沃衍資本目前管理基金總規模20億元,主要投資領域以技術導向為主的科技創業項目,高度關註基於互聯網的底層技術、新材料、以及新能源存儲等方向。

成勇先生先後主導了對國內多個細分領域第一名的投資:全球光學薄膜擴散膜排名第一的激智科技,中國熱儲能材料排名第一的啟能新材,中國抗氧化劑排名第一的利安隆科技,中國激光微加工排名第一的德龍激光,中國酒類垂直電商排名第一的酒仙網,中國太陽能電站規模排名第一的中節能太陽能科技。成勇先生還主導了對三好網、彩丞科技等項目的投資。

投資 風險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25

票據產業鏈大起底:他們一天就可以倒騰幾個億

廣發銀行9.3億元票據案日前被證實後,今年以來頻發的票據風波所涉資金已超百億,讓原本不為普通人所知的票據市場引起廣泛關註。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除基層銀行員工造假外,其中一些案件都與隱身於票據市場的中介不無幹系。

票販子一般都隨身攜帶驗票儀

以年初發生的39億元票據大案及此次的廣發銀行案為例,多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這兩起票據案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因為票據中介(又稱“票販子”)或與銀行有著長期經營起來的“良好”關系,或是操控了小銀行的同業賬戶,導致在回購到期之前,票據資金被中介挪用至股市或其他投資渠道,最終因為出現虧損無法堵漏釀成大案。

更值得關註的是,票販子可以出現在票據貼現及轉貼現的任何一個環節中,通過買票賣票的利差或者撮合銀行之間交易來獲取利益,且不受到監管。換句話說,只要他們自身不夠自律,就能找機會從票據業務中套取資金挪作他用。

“往往在有巨大利息誘惑的時候(股票暴漲)或業務有巨大虧損的時候(錯配業務虧損),缺乏風險意識的民間票販子就會想套出資金,賺取更多的錢或彌補窟窿,最終造成了這樣的票據案。”一名資深票販子張總(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為了堵上“漏洞”,央行與銀監會今年以來接連發出通知,加強票據業務的監管。此外,已經曝光的票據案都是操作風險較高的紙票,一些銀行已暫停紙票業務,僅支持更為透明且更易受到監管的電票業務。央行近年來也一直大力推廣電票,以期從根本上堵住票據市場的風險。

票販子套取資金很常見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老家經營餐館的張總2010年開始轉行幹起了票據中介。“當時一年普普通通就可以賺到七八百萬元。”張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真是個體力活兒,每天都是打電話、掃樓、派傳單、找百度推廣。”

商票樣張

銀票樣張

票據中介最需要解決的就是票源,為此,剛入行的張總除了會從大一點的“票販子”那討一些他們不願做的小面額票據,還通過各種關系找到銀行客戶經理,說服他們給自己介紹票據業務,並返點給他們。久而久之,張總的票源和合作的銀行越來越多,業務量開始猛增,“2013年時,高峰期一天可以有20多個億的交易量。那時,一筆1000萬元的交易差不多能賺20~30BP(基點)的利差,利潤有2萬多元。”他說。

類似張總這樣的票販子不少,雖然缺乏監管,但他們本身很註重信用,憑借與銀行多年打交道建立起來的“良好”關系,交易量越來越大。“這個圈子有很多不規範的灰色地帶,但‘灰有灰道’,尤其註重信用。”張總說。

但也因為這種“良好”關系,使得一些票販子開始“打擦邊球”,利用票據買賣的時間差,將資金套出來,博取其他市場的短期高額利潤。

“雖然這些無良中介畢竟是少數,但從我們的經驗看,這種做法並不少見。”張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些票販子在與銀行長期打交道過程中,控制和承包了某些小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和農信社的同業賬戶、公章等,並租給更小的票販子使用,“資金想劃給誰就劃給誰,一旦做票賺不了大錢,就有可能挪用資金到風險和收益更高的領域,比如去炒股和做短拆過橋。更常見的是,他們將資金套出來對票據業務‘擴大再生產’,賺取更多的利差。”

“對他們來說,反正錢是銀行的錢。”張總感慨。

事實上,票據案之所以今年以來頻頻發生,很可能與去年年中的股災有一定的關系。雖未經監管部門證實,但已有多家媒體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近日曝光的廣發銀行9.3億元票據案,以及年初的農業銀行39億元票據案,都是因為無良票據中介在回購到期之前將票據資金挪用至了股市。去年6月股災前,票據市場生意極為火爆,不少資金借道票據進入市場。但在暴跌中,通過票據套利進行場外配資的風險非常大,資金鏈出現斷裂。而銀行承兌匯票期限多為半年,當到了兌付期還無法補上漏洞時,票據大案最終便浮出了水面。

8億本錢三個月賺了1.5億

票據市場之所以能吸引不少票販子,離不開暴利的誘惑。事實上,一條鮮活而狡猾的票據產業鏈就藏在銀行季報、年報“買入返售”科目下的枯燥數據之中。

“2008~2010年的時候最賺錢。我一個朋友,2010年從銀行套出來8億元,三個月就賺了1.5億元。因為那時市場參與者少,發現這個賺錢方法的人還比較少,再加上地域之間票據的利差相差很大,那時一買一賣之間賺取300~500BP的利差很正常,當時甚至有些小地產商都轉行做起了票據。”張總說。

當然,賺錢的不只是票據中介,市場那麽紅火的直接原因便是參與的各方都有利可圖。

以下是最簡單的貼現操作流程:A公司向B公司購買商品,以100萬元價款、6個月期限為例,A沒有足夠現金,或者不想立刻支付現金,可以向甲銀行申請貸款額度,銀行審批下來後,幫A開票給B,為避免A拿著票據直接去貼現,甲銀行會將票據寄給B公司。6個月後票據到期時,B公司向甲銀行或乙銀行申請托收兌付100萬元現金。

整個過程中,每個當事方都可以獲得一定的利益。A首先要向甲銀行申請貸款額度,並預先存保證金到A在甲銀行開設的賬戶中,一般保證金比例是50%,在上述案例中,即A要先存50萬元的保證金。如此,甲銀行就相當於獲得了一筆50萬元的存款。此外,甲銀行還要先向A收取開票手續費,一般是票據面額的萬分之五,在上述案例中,即為500元手續費,此為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一種。

“這正是銀行願意給企業開票和承兌的重要原因,一是可以派生出存款,二是創收了中間業務收入。不過,這50%的敞口,甲銀行先要做授信調查,確信A的資產可以覆蓋。”張總說。

相對於貸款,銀行會鼓勵企業開票,因為這可以限制貸款用途,銀票一定要有收款人和真實的貿易背景,需要提供A與B的貿易合同、單據、發票等,銀行至少可以從形式上保證銀票資金用途是合規的。

而對於A公司來說,可以不必立刻支付100萬元現金給B公司,減輕了現金流壓力;其存在甲銀行中的保證金,也能收到甲銀行的利息。

此外,B公司如果持有到期再找銀行兌付,可以拿到100萬元現金。如果B想提早拿到現金,提前貼現或者賣給C票據中介,則要損失一部分利息。而C無論是選擇持有到期還是再轉賣,都可以賺取利差。

監管效果初顯

“2008~2010年還能賺不少,那時票販子還不多,銀行貼現也不積極。後來大家都看到賺錢的機會,一窩蜂而上。現在呢,小票頂多能賺20~30BP的利差,大票更慘,利差只有一兩個BP。現在做一筆1億元的交易,利潤也可能只有幾千元,基本沒什麽賺頭。”張總說。

去年,張總也離開了這個行業。“我有個香港朋友,前段時間還說給我2個億,讓我幫他做票據投資,不要多的,只要每年給他10%的收益就行。我拒絕了,幹這行真的太累,我現在看到飛機就要吐。”

張總在業務高峰期的時候,手機響個不停,他加入了50多個QQ群和微信群,這些群從早到晚不停地發出買票和賣票信息,撮合交易。因為經常要“打飛的”運送票據,票販子在圈子里有很多非常形象的自我調侃式別稱,比如“人肉快遞”、“空中飛人”、“航空公司金卡客戶”。

“那時我每天早上六七點起床,還在刷牙呢,電話就進來了,都是談哪里有票,什麽價格的。我每天要打幾百個電話,找票、賣票,長此以往,耳朵都要耳鳴。一般趕在上午與對方把價格談攏,然後馬上訂機票,下午或晚上的飛機飛到對方城市,當天把票賣給對方,然後坐第二天的飛機回來。”他說。

“我還是國內所有航空公司的金卡客戶。”張總笑道,“你去看看每天最晚的一班航班,或者最晚的一趟高鐵,上面肯定有很多身背票據和驗票儀的同行。”

不過,接二連三的票據案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重視。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多家銀行已暗中收緊票據業務,在真實貿易背景審核、授信額度和審核上更加嚴格,也開始拒絕與票販子合作。

央行2016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票據承兌業務小幅下降。上半年,企業累計簽發商業匯票9.4萬億元,同比下降16.7%;期末商業匯票未到期金額為9.8萬億元,同比下降9.2%。

如今,張總的一些“老票友”,有些早已賺夠了身家,紛紛轉行。“手握重金,什麽不能幹。有些去做高端禮品了,有些去玩古董藝術品了,有些去找機構做股權投資了。”張總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00

上市三天就“破板” 新股“不敗神話”正褪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07/1136029.html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謝欣

新股頻現快速“破板”

近期新股加速打開“一字漲停板”已有常態化的趨勢,特別是近期,新股多個持續性封住漲停板已越來越難,上市僅收獲3到4個漲停板已成為普遍現象。8月1日,岱美股份在上市第三天打開“一字漲停板”;8月2日,新股電連技術被巨量賣單砸開漲停板,直到13點47分後才重新封板,上市僅三天,大量資金便急匆匆地選擇獲利退出。盤後龍虎榜數據顯示,電連技術賣出金額最大的為一機構專用席位,凈賣出達642.87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雖然近期新股3、4個漲停就開板的情況越來越頻繁,但是在同一交易日,三只新股一同開板還是比較罕見。7月17日,大元泵業、佩蒂股份、淩霄泵業三只新股紛紛打開漲停板,這三只新股都是在上市後的第五個交易日打開漲停板的,投資者只收獲了4個“一字漲停板”。

就目前的A股市場而言,上市新股連板數量不足10個已成為普遍現象,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今年5月份以來合計發行104只新股,連續6個以內漲停板的新股超過36只,占比34.6%。而在2016年的新股上市表現中,漲停板數不超過5個的新股僅14只,占全年新股總數的6.17%。

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7月份,新股上市後漲停板數量少於6個的明顯增多,其中英博爾5個“一字板”就開板,英科醫療、中科信息分別獲得了4個“一字板”漲停,禾望電氣、東方嘉盛則分別獲得了3個“一字板”漲停,大參林則是在收獲2個“一字板”後就開板。而岱美股份、電連技術則只享受了一個“一字板”後就開板。

對此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新股的“連板”天數來看,今年新股最好行情在2月份,自此以後,新股的賺錢效應大減。這是市場回歸理性的表現,畢竟在當前以業績、估值為主線的市場中,新股上市後動輒被炒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市盈率,是與市場相背不合邏輯的。

今年打新收益持續降低

在2016年,打新之所以火爆,原因在於新股神奇的賺錢效應,中簽後便意味著漲停不斷,輕輕松松無風險利潤到手。在2016年6月時,新股上市後的漲停板數量峰值曾達到18個。

但進入2017年以後,打新“不敗神話”一直都不斷地遇到挑戰,雖然市場對於新股漲停數量減少有所預期,但是目前兩個漲停甚至是一個漲停板就“破板”的現實,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打新收益縮水。

此外從新股發行首日到“一字漲停板”打開之間的交易日天數在縮短,賺錢效應也在減弱。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在今年的1月份和2月份,從上市到打開“一字漲停板”中間持續交易日天數最多的為26天,其次為22天,在3月打開“一字漲停板”最多的天數為19天。不過從4月份開始,每只新股“一字漲停板”的維持交易日天數已經降至個位數,今年5月新股打開“一字漲停板”的平均交易日天數為7.5天,6月為6.25天,遠低於2016年的平均交易日天數13.33天。

深圳前海乾元資始總經理李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當前藍籌股走高,中小創題材股估值回落的背景下,新股上市後定價不會再高得離譜,籌碼很容易出現松動。而新股的供給越來越多,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另外,市場資金的註意力都在周期股、白馬股的估值修複上,新股的流動性溢價下降,新股打開漲停後大多回落,參與炒新的資金也越來越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34

有哪些事你後悔沒有在創業第一天就知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9/164533.shtml

有哪些事你後悔沒有在創業第一天就知道?
Leah Hynes Leah Hynes

有哪些事你後悔沒有在創業第一天就知道?

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教會我這五件事。

來源|Leah Hynes

編譯|IDG資本

我們讀過的成功創業故事不少。我們看過很多人苦苦堅持,終於在創業的戰場上拼出一條血路,享受了巨大的成功、名譽與財富;但同時,也有無數拼命奮戰,卻慘遭失敗的故事,埋藏於冰山尖角之下。

創業的終局不一定是走向成功。失敗的切身經驗與教訓,將成為人生下一段旅程的寶貴財富。以下,我們為你講述一位失敗創業者的故事,很多時候,人生在於體驗。即使你發現自己原來不是創業的“天選之人”,也不必墮入黑暗的深淵。

我辭職創業已經4年了。

還記得變成“自由身”的第一天,我就在 Facebook 上 po 了一張新辦公室的照片。當時我愜意地喝著拿鐵,在咖啡館里坐享無數好友的羨慕嫉妒恨。

然而,自那以後的三年時間里,我時常坐在床邊一個人抱頭哭泣。創業以後,我幾乎沒給自己發過工資,有時不禁懷疑人生:我到底是在幹嘛?

11

人們在看待創業時,往往只註意到其自由的光環,而忽略了幾個重要而殘酷的事實。

作為同行的創業者,某種責任感驅使我與你分享這段創業經歷,以及我從中學到的幾點教訓。我總結出五點,作為“有哪些事你後悔沒在創業第一天就知道”的回答。

1放慢速度

為了更快前進

關於創業,我第一件後悔的事就是,我應該待到個人財富足以支撐未來開銷的那一天,再開啟創業之旅。

而現實狀況卻是,我從創業的第一天就想著要掙錢

更糟糕的是,我放棄了一份各方面都不錯的工作。我喜歡共事的夥伴,這份工作也可以一直幹下去。事後想來,當初我做創業的決定是不負責任的,因為我一開始就將自己的家庭與事業都置於巨大的壓力之下,這完全沒有必要。

究其原因,還是我對“創業夢”始終心癢。不幸的是,我以為成功來得很容易

我的建議

除非你目前的狀態已經寸步難行,否則,嘗試慢下來,在做出創業決定前給自己留更長的過渡期。切忌魯莽創業。過渡期的作用在於:1、給你自己留出時間和空間去做路徑修正。2、讓周圍的人適應你的轉變。

2財務壓力下的創業激情?

不存在的

財務壓力

我是在毫無社會保障的狀態下辭職創業的。這意味著我連繼續支付房租都有困難,於是我們一家三口(那時兒子才3歲)搬進了我父母的房子。當時我坐在電腦前所承受的那種不堪重負的疲憊感,至今還歷歷在目。

創業以後,我不再有健身鍛煉的時間,也沒有時間去冥想、放松。因為我覺得我沒有這個權利。畢竟,是我一手置我的家庭於窘迫的處境之中。我需要時刻證明和守衛我所選擇的事業是對的。我向家人作出過承諾:有一天我會開始賺錢,我們的銀行賬戶會再次充實。

我的建議

如果你是在財務壓力下創業(壓力的臨界點對於每個人都不大一樣),那麽你可能很難全身心投入到創業狀態中。切忌在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創業,同時,盡一切可能保留你的創業激情與創造力,不要讓它們在財務壓力、他人的逼迫和高預期中消亡。

3構築保障底線

小心觸碰!

我聽說過很多如何在冒險一搏(創業)之前建立安全保障的事例。這在理論層面是簡單可行的,但實際情況往往是,隨著財富的進一步消耗,這份安全保障也被補貼到創業的開銷中。這樣一來,所謂“保障”的意義也就不複存在了。

我的建議

對於那些甚至還沒有建立起安全保障的人來說,我的建議是,至少給自己留出能承擔 6-8 個月開銷的資金。然後,你再看是否有人願意為你的創造和創新買單、支持你。一旦你有了想動這筆安全資金的念頭,一定記得想辦法從其他渠道再獲取資金補足。

4暫時停滯在“副業”狀態

接受它

在過去的四年里,我一直跳不出“非黑即白”的框框——要麽選擇創業,要麽繼續正常工作。但事實上,凡事不一定是預設的那樣。你的“創業豪情”很可能在開頭的三五年里一直處於“副業”、“項目”的狀態。我們都會沈迷於性感的“創業成功故事”里無法自拔,想象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故事的主人公。

但是,這幾年的經歷讓我逐漸認識到:

當我想要實現某個目標,卻停滯在某個狀態,而我已經在財務不那麽緊張的狀況下經歷了整個發展過程,這樣也不錯。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份正常的雇員工作對我個人而言其實是最好的選擇;一來我有一份有競爭力的薪水,二來也允許我參與一些能釋放創業熱情的項目。

如果我能享受這樣的工作狀態,這份工作也能讓我實現人生價值,這未嘗不可。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工作與創業只是兩種不同的形式而已。

99

我的建議

允許你的“創業豪情”以項目或者副業的狀態先運行 3-5 年時間,根據期間積累的數據和反饋,再評估它是否值得作為單獨的事業去全身投入。

5創業成功?

運氣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在創業之前,我對成功的公式幾乎一無所知。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企業家擁有了不起的想法,有著紮實的基礎,強大的驅動力,以及過人的天賦,可他們之中也許只有 1% 的人能最終成功。沒辦法,剩下的 99% 就是少了那麽一點運氣。天時、地利、人和,助你一臂之力的伯樂等等,這些都缺一不可。

我的建議

運氣很重要,可惜也無法掌控。創業者所能做的只有盡全力將一切做到最好,靜候幸運女神的光臨。如果運氣最後沒有降臨,也不要對自己過於苛責,享受創業的過程吧。

勇敢

最後,我想對正在創業或準備創業的你說:

創業路上的艱辛和挑戰固然很多,它讓人精疲力竭,但為了實現心中所想,創業依然是對我來說接受過的最好的教育。我並不後悔這次創業經歷。

創業精神太重要了,創業者太重要了。這個世界需要你獨一無二的想法和思考,需要你有節奏地將一切變成現實。

因為,你是勇敢的創業者、企業家。你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創業 企業家 創業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