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論兩大民營電影公司:華誼與光線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62.html

光線傳媒:與華誼無相似之處

截至2月11日,《爸爸去哪兒》的電影票房累計突破6億。

早在2月9日,華誼兄弟高調宣佈,當時5.7億的票房已超過光線傳媒2012年全年營收的一半(2013年度業績未公佈)。

6億票房,還是光線傳媒2013年淨利潤(預期)的兩倍,接近於華誼兄弟去年全年的淨利潤(預期)。

與豪華陣容,超大製作的《大鬧天宮》相比,這個用五天拍成的電影,賺錢顯得更為容易。

從去年的《泰囧》火遍中國,到《爸爸去哪兒》「躺著數錢」,電影給光線傳媒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外界也常將這家「電影公司」與華誼兄弟相提並論。

但對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而言,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表示,光線仍是一家傳媒公司,與華誼兄弟沒有相似之處。

票房大熱股價下挫

「我當時認為這個片子會到7億。」2月12日,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告訴記者。之前曾大大低估過《泰囧》的他,這次對《爸爸去哪兒》卻「心裡有數」。「這個節目在電視上播出後,品牌影響力已經非常大了」。

王長田說,「我們光線畢竟還是一個傳媒公司,我對傳媒的力量是非常清楚的。」

2月13日,記者在北京西城區的某家影院裡看到,上映兩週且已經度過最高峰期的《爸爸去哪兒》,在排片表上仍然不落下風,當日排片6場,而與之同為1月31日上映的另一賀歲檔電影《澳門風雲》已僅剩兩場。

晚上七點多,《爸爸去哪兒》的購票者仍為數不少,其中多半是「家長+兒童」的親子組合。

2月14日,瞄準情人節檔期的新片們已經擠上院線。據時光網數據顯示,當日北京共有86家影院315場次繼續熱映《爸爸去哪兒》。

早在2月9日《爸爸去哪兒》票房達5.7億時,光線傳媒即已公告,5.7億的票房成績「超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50%。

截至目前,《爸爸去哪兒》單片6.2億的票房數字更具說服力:數據顯示,2012年光線傳媒全年營收為10.3億(2013年度業績未公佈)。

不過,在《爸爸去哪兒》熱映期間,光線傳媒的股價卻並沒有隨著票房曲線上揚。

2月10日,《爸爸去哪兒》上映十天,也是春節後股票開市的第二個交易日,光線傳媒逆勢跌近3%,隨後一天繼續下跌。截至2月13日收盤,光線傳媒跌6.26,報46.10元。

對於「電影票」和股票的差距,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認為「很正常」。「本來就不應該根據一個公司單個產品的動向去判斷投資價值。」王長田告訴記者。

對於此前外界猜測光線在《爸爸去哪兒》中投資比例低因此未受資本市場看好,他認為「也有這種可能性」。

去年12月,公司宣佈「少量投資《爸爸去哪兒》並負責該片發行」,但對於「少量投資」的金額究竟幾何,公司始終未予公開。

與此同時,多家券商的研報表示,光線傳媒在該片中的投資佔比約為10%。對於這筆投資的具體情況,光線傳媒並未公開,只表示,由於票房高,公司仍能從中得到可觀的收益。

光線與華誼「沒可比性」

「《爸爸去哪兒》票房的成功,會進一步增強光線傳媒在電影領域的地位。」某業內人士分析稱,去年《泰囧》大熱的時候,市場大多認為光線的成功是「偶然性爆發」、「小概率事件」,但之後《致青春》、《中國合夥人》相繼表現出眾,讓作為電影「新兵」的光線迅速被人們記住。

「我們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票房排在前兩位,國產片市場佔有率也是前兩位的公司。」王長田說這話的時候,上述三部電影已經為光線創下了超25億元的總票房。

近日,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雙雙發佈2013年業績預告,華誼兄弟去年淨利約為6.35億元—6.84億元之間,光線傳媒約為3.1億—3.4億元。

以電視節目製作起家的光線傳媒,目前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電視節目製作公司。2006年,光線宣佈進軍電影界,當時業內對其前景的判斷並非一片樂觀。

這個時期,華誼兄弟的電影業務正憑藉「馮氏喜劇」一家獨大。

有人甚至稱,相對於華誼,在電影市場裡光線將是「永遠的配角」。近兩年,光線的電影業務現逆襲之勢,市場更習慣性將光線與華誼兩家放在一起比較,甚至在一些投資論壇裡,網友稱光線就是華誼的「翻版」。

對這樣的說法,王長田向記者表示,自己並不認為光線和華誼兩家之間有什麼可比性。「我看不出我們兩家哪裡相似。可能我們的業務有些交叉而已。但投資者應該很清楚,華誼兄弟更偏重於娛樂公司,而光線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傳媒公司,這個方向從來沒有發生過實質的改變。」

「娛樂公司的運作模式是項目化,一個項目的收入對應一個項目的成本,一部電影大賣並不意味著下一部走紅;而我們做傳媒的理念是,長期持續運作而並非項目化運作。」王長田曾表示。

但事實情況是,從2013年年初以來,光線最耀眼的光環幾乎都來自於電影。

對於電影帶來的「江湖地位」,王長田有著憂患意識,他曾表示,電影製作最大的問題就是項目連續性不強,光線影業則正想辦法規避對單部電影過度依賴帶來的財務高風險。

《泰囧》「創造歷史」的時候,王長田有過這樣一番話:「我做了十三四年的公司,這個時候卻變成了我最風光的時候,這是一種悲哀。說明我做的其他東西,沒那麼成功。」

「娛樂傳媒集團」暗戰

按照王長田的理想軌道,光線傳媒所要參照的,是美國大的傳媒娛樂集團的路子:又生產內容,同時擁有渠道,在內容方面,電影、電視節目、電視劇、音樂、遊戲、甚至包括主題公園等等都是他們的內容。

從光線上市以後的投資行動來看,似乎正在朝這一方向佈局。2011年8月上市後,光線傳媒先後投資了網遊公司、電視劇製作公司、互聯網視頻公司等項目。王長田告訴記者,他的目標是光線傳媒要成為「中國最好的內容公司」:「在原有的幾個領域比如電視電影方面繼續擴展之外,我們在不斷地開展新業務,找新的增長點。動畫、遊戲、演出這些都有涉及。」

「不難看出,對於文化行業而言,大的公司會將觸角伸至更為廣闊的領域,跨界整合將成為年內熱點。這跨界背後的目的和未來的前景值得深究。」來自虎嗅網李拓的分析文章稱。

「面對一個有著同樣抱負、而且財大氣粗的華誼,光線願景中的『娛樂傳媒集團』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一位行業觀察人士稱,「不僅僅是華誼和光線,隨著文化領域新老公司不斷的跨界佈局,彼此間的重合和交叉會越來越多,未來少不了正面交鋒。」

「我們歡迎競爭,因為沒有辦法壟斷市場,市場是開放的。」王長田對記者說,「我們要做得比別人好,但不可能一家獨霸。誰都不可能。」

華誼與光線的對比

一,公司形式:

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都是上市公司,但有一個區別,華誼的主業是電影,然後是影院投資以及藝人經紀,再往後數才是電視劇啊神馬的。華誼兄弟上市,電影是主業。而上市的光線傳媒,主業是電視欄目,廣告啊什麼的,光線影業只是光線的一個分公司,上市部分並沒有包含光線影業。嗯,是這樣的。

二,關於電影:

既然兩家公司比較,當然要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兩家公司的交集,就是電影。

華誼兄弟是最早涉足製片業的大型民營公司,這大家很明白就不多說了。培養和締造了很多大導演,大明星,而植入廣告,包括貼片廣告的創始人也是華誼的王中軍,可以說華誼兄弟是一個具有開拓者一般素質的公司。

光線傳媒是做電視欄目起家的,大家熟悉的娛樂現場啊什麼的都是他家做的,做電影開始比較晚,加上影業高層的張昭和徐林在光線和樂視之間來回跳,也是件挺好玩的談資。光線對於電影的投資很小心,大部分都是以發行形式投資的,或者加磅投資,光線的發行團隊,是張昭在光線的時候建立的,這種矩陣模式(就是每個城市都有發行人員駐地)是當時新穎的發行模式,現在樂視影業在國內的發行團隊也是矩陣模式,當然這算題外話了。

單從影片本原說,華誼不管在項目的策劃,拍攝的質量和票房結果看,都大大強於光線,光線在這方面實在是不能跟華誼相提並論,在這一點上,光線甚至弱於小馬奔騰。

三,關於電影發行:

這個問題要單說的原因是,我估計大家都挺感興趣的。華誼的發行是很傳統的模式,中規中矩,而光線標榜的矩陣模式就顯得很特殊,所以,光線利用這種模式拉來了很多大片發行權,包括致青春等等,但除了這種模式,還會有票房保底等等模式。

這也是比較有操作實力和預見力的模式,有人願意給我保底票房,我當然會欣然接受啦。不多分析,大家明白就好了。

四,關於掌門人:

華誼的王氏兄弟,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王中軍在美國學習奮鬥,回國後跟弟弟接手了華誼廣告公司,致力於企業VIS(視覺識別系統)設計的工作,王中軍的作品包括「中國銀行」,大家很熟悉的「中國石化」的logo,還有「國家電網」的logo等等,而後做了電影,也開創了很多個第一,包括植入廣告,貼片廣告,找銀行抵押版權融資方式等等,在我看來,王中軍王中磊做的一些事,影響了整個電影業。

光線的王長田先生,早年間是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離職後開創了中國電視界製播分離的先鋒者--光線傳媒,並因此而名聲大噪。但很多年過去了,他依舊保存著那種張力,依舊是一位優秀的電視人。

五,結語:

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都是中國文化產業的生力軍,是兩家非常好的公司。華誼兄弟一如既往的對電影痴迷,光線一如既往的電視電影全面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