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黎智英大虧十七億 也要拿下壹電視新聞台執照 壹傳媒 再掀台灣電視產業新風暴

2011-8-1  TWM




最晚年底前,打開電視,就可看到黎智英製作的節目。繼十年前壹傳媒引發的台灣平面媒體革命之後,一場台灣電視史上最大的顛覆與風暴,恐怕也將來臨。

撰文‧劉俞青

今 年六月,香港壹傳媒(○二八二;HK)去年度財報一公布,因為大舉投資台灣壹電視,導致去年由盈轉虧,全年度小虧二千萬港幣,當時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就宣 布,不僅今年不發股利,同時,由於壹傳媒還會持續擴大對壹電視的投資,未來幾年,很可能也不會發股利。黎智英這席發言,等於正式對外宣告,無論還要投注多 少成本,他對這張台灣電視執照,是要定了!

果不其然,七月二十日,黎智英赴國家通訊委員會(NCC)親自報告,企盼四年之久的新聞台執照,終於到手;算算從壹電視成立到拿下執照,黎智英狠虧超過十七億元,才取得這張「鑲金框銀」的執照,這可能是台灣電視史上最貴的一張。

黎智英的拚勁,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國內長期研習新媒體時代的博理基金會架構長賴麒宇直言:「我想不出他(指黎智英的壹電視)有什麼理由不會成功!」

提高戲劇製作費

自認新聞台才可快速有成績繼二○○一年台灣《壹週刊》創刊、○三年《蘋果日報》也跟著來台,如今,壹傳媒登台整整十年之後,這位台灣沒有人不認識的「狗仔大亨」,終於正式宣告:壹電視要來了!

黎 智英想從平面媒體跨行做電視,已經很久了,他在壹傳媒的年報上,「主席報告」一欄親筆寫下,「我們現在將目光轉向台灣的電視產業。寶島電視產業的情況,與 壹傳媒登陸當地前的印刷(即平面)媒體產業相似。明顯地,當地的電視產業素質欠佳、技術落後、缺乏優質頻道提供觀眾挑選。換言之,時機已到,壹傳媒繼改革 報章及雜誌行業的生態後,現要一舉革新電視產業……。」黎智英的主席報告絕非僅止於報告,事實上,早在去年十一月,《今周刊》專訪黎智英時,他首度對外大 談他對壹電視的想法,當時開出的理想、擘畫,都一一實現,包括從去年底開始大送機上盒、他的電影台播的影片要比HBO頻道更快更新,而且壹電視不怕別人抄 襲,黎智英打開壹電視大門,歡迎參觀,一組三百多人的動畫團隊,品質絕對不輸好萊塢電影製作,其中光是一個用三千顆LED燈描繪真人臉部動態的設備,要價 七十五萬美元,他甚至揚言要把戲劇節目每集製作費提高到新台幣五百萬元(目前台灣高成本的偶像劇,一集不超過三百萬元)。

事實證明,他已經在做了,目前還在線上播出的「拜金女王」,每集製作成本新台幣四百六十萬元,但這些,都還不是黎智英最想要的,他說:「新聞台才是最快會交出成績單的頻道。」如今,千呼萬喚,新聞台頻道終於到手,外界都等著看,肥佬黎要如何出手。

搶時間也要搶位置

未登場 枱下交易已熱呼呼台灣電視產業生態特殊,有線電視長期被系統商連手把持的惡質產業環境,就像一條馬其諾防線,整個電視產業因此停滯多年,一動也不動。如今,黎智英來了,他要來突破這道固若金湯的防線,能不能做到?

截 至目前為止,壹電視已經送出四十萬個機上盒,根據壹傳媒表示,平均開機率大約三成,換言之,如今壹電視的新聞台已經在全台約十二萬個家庭播放。接下來,拿 到執照之後,很快地,根據壹傳媒內部評估,最快在八月底、九月初,壹電視就可以登上中華電信的MOD(Multimedia on Demand,中華電信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按照目前MOD約裝設八十幾萬台,開機率二五%計算,約有二十萬個家庭可以收看,這個收視人口換算下來,大 約有○.一的收視。

但肥佬黎的算盤當然不僅於此,畢竟登上有線電視系統,讓民眾打開電視就可以收看,才是壹電視眼前最重要的事。

壹 電視總經理王子云直言,「接下來這個禮拜(指七月下旬),有好幾場硬仗要打。」目前已經有幾家系統商主動上門來探詢合作意願,而和凱擘、中嘉等大型系統商 的談判,也將在近期內登場,壹傳媒的談判有兩大方向「是要搶時間,還是搶好位置?」王子云的答案是:「兩者都要。」所謂搶時間,是指不管頻道位置,能上就 先上,目前有線電視新聞台的區段是從五十台到五十八台,但壹傳媒一時半刻要介入的難度恐怕相當高,因此眼前即使是後面七、八十台的冷門位置,在搶時效的前 提下,無論是購買或租用頻道的方式,能上就先上了。

但明年一月,國內所有頻道將有一次換約潮,屆時壹傳媒無論如何,要卡進這個「黃金區段」,要怎麼卡位?要付出多少代價?誰會被擠出去?將高度考驗各系統商如何看待壹電視帶進的收視率價值。

「放 心,系統商不會對壹電視築起馬其諾防線。」一位系統商大老斬釘截鐵地說。在「利」字當前下,儘管壹電視絕對是所有頻道商可敬可畏的對手,但只要壹電視能夠 帶進亮眼的收視率,「誰會和銀子過不去?」壹電視重金製作的「拜金女王」,已經賣到其他頻道上映,而目前許多三立電視台的節目,也都已經賣給壹電視播出。 此外,中天、緯來都已經和壹電視有業務往來,壹電視還沒正式熱身登場,但枱面下的交易已經熱呼呼。

預計今年年底前,打開電視,觀眾就會看到黎智英精心製作的新聞台、電影台。肥佬黎的媒體就要直接從平面,躍上電視頻道,更直接走進每個台灣人家庭,這一次,黎智英會怎樣顛覆台灣電視產業,值得觀察。

壹 傳媒登台10年,從平面轉戰電視2001年 台灣《壹週刊》創刊2003年 台灣《蘋果日報》創報2007年7月 壹電視成立2009年 壹電視正式向NCC申請成立綜合台、娛樂台、電影台、體育台2010年3月 NCC發給電影台、體育台執照2010年7月 壹電視新聞台網路開播2010年12月 機上盒開播2011年7月 NCC發給新聞台執照

製表: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4

亞馬遜預告大虧 投資人照樣追捧

2012-8-13   TCW




全球網路零售巨頭亞馬遜(Amazon)給市場的印象,向來是不注重短期獲利,不過七月二十六日該公司發佈的季報,還是令人捏了把冷汗。

今年第二季,亞馬遜營收雖比去年同期成長二九%,至一百二十八億美元,淨利卻比去年同期暴跌九六%,僅剩七百萬美元,合計每股盈餘一美分,創二○○二年以來季淨利下滑最大紀錄。

《財富》(Fortune)雜誌指出,亞馬遜因為雄心勃勃的擴張策略,還在燒錢換取市場的領導地位。《富比世》(Forbes)也稱,亞馬遜獲利不如預期,是因為它對既有事業和新事業進行大量投資。

「我們的營運支出成長的比營收還快,」亞馬遜首席財務長斯庫塔克(Tom Szkutak)說:「我們在許多項目上增加支出,包括配送中心、行銷、科技及內容。」營運支出在第二季較去年同期增長三一%,達一百二十七億美元。

燒錢項目一:傳言正在開發智慧型手機

這家公司到底把錢花到哪裡去?原來,亞馬遜不只大量投資在自家平板電腦Kindle Fire,也傳出正在開發智慧型手機,準備與蘋果(Apple)的iPhone打對台。

花旗集團早在去年十一月便指出,亞馬遜打算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風聲傳了大半年,《彭博社》(Bloomberg)七月還言之鑿鑿的宣稱:亞馬遜手機將採用Android系統,並將委由iPhone代工廠富士康製造。

路透(Reuters)更從亞馬遜旗下Lab 126的徵才啟事推測,確有此事。亞馬遜電子書閱讀器的開發部門Lab 126,正在招募有智慧型手機等相關測試經驗的軟、硬體工程師,以及能與電信業者合作的品管工程師。根據職業社群網站LinkedIn資料,去年九月 Lab 126員工約五百人,但至今年七月中已達八百六十五人。

曾協助亞馬遜開發第一代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的Ammunition創辦人伯納(Robert Brunner)認為,目前Lab 126員工規模已遠超過開發閱讀器及Kindle Fire所需,「以我對貝佐斯(Jeff Bezos,亞馬遜執行長)和亞馬遜的認識,他們很有可能在做智慧型手機。」

市場預期亞馬遜手機將如同Kindle Fire,以大約兩百美元的破壞性價格入市。對亞馬遜而言,即使手機賠錢賣也沒關係,因為由手機帶來的軟體服務、電子商務等商機,將使亞馬遜獲利。

燒錢項目二:光上半年就花四百億購併

另一個亞馬遜砸錢的項目,就是購併。根據亞馬遜財報,今年上半年就花了十三億六千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零八億元),買下自動化訂單系統製造商 Kiva Systems及其他公司。亞馬遜表示,去年至今年的購併行動,主要是為了提升物流配送能力、擴充客群及銷售管道。

事實上亞馬遜第二季獲利大幅衰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購併及整合Kiva Systems的相關支出。不過《富比世》認為,Kiva Systems向來具有優越的物流運籌能力,買下這家公司,將大大保障亞馬遜長年的競爭優勢。

燒錢項目三:增建倉庫以實現當日配送

此外亞馬遜還耗費鉅資,興建更多物流中心,加快網購配送效率。據《財富》報導,截至目前,亞馬遜已有八間新倉庫投入使用,計畫將在年底前投入另外十間倉庫。

亞馬遜打算在全美國實現網購當日配送服務,但這種服務有點「不計血本」的味道,斯庫塔克承認:「我們沒從經濟角度看待全美各地當日送貨的成本。」目前亞馬遜在紐約、鳳凰城及華盛頓特區等十個城市,已經提供此項服務。

這項服務近來大受關注,主因就是亞馬遜正在瘋狂蓋倉庫,在加州,亞馬遜已承諾於洛杉磯和舊金山附近投資五億美元的物流設備。在德州也表態投資兩億美元在資本改良支出。

亞馬遜還在另外一些服務上「跳樓大拍賣」。創投公司基準資本(Benchmark Capital)分析師庫諾斯(Daniel Kurnos)認為,亞馬遜「或許會面臨進一步的獲利壓力,因為亞馬遜Prime服務大獲成功。」Prime這項忠誠用戶服務,年費只要七十九美元,已從 網購兩日送達服務,發展到電子書借閱和電影、電視劇串流媒體服務。

目前,亞馬遜已為用戶提供一萬八千部電影和電視劇,十七萬本無限期借閱的電子書,包括《哈利波特》系列七集電子書。貝佐斯說:「我們推出Prime服務七年以來,一直不變的是什麼?價格。依然是七十九美元。」

展望第三季,亞馬遜預期虧損將在五千萬至三億五千萬美元之間,這和《彭博社》分析師平均預測的獲利近一億二千萬美元有落差。

亞馬遜為了長期發展,在短期獲利上付出代價,但投資大眾仍信心滿滿。季報出爐後七月二十七日股價創今年新高,至八月六日止共計上漲三五.二%。

投資公司Topeka Capital Markets資深分析師安東尼(Victor Anthony)表示:「我們認為利潤拐點將在二○一三年出現,而且我們仍認為亞馬遜在電子商務的市佔率將增加,Kindle裝置將帶動高利潤的數位媒體 內容銷售。」亞馬遜砸大錢放的長線能否釣到大魚,或許也更加令人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60

他從大虧三億變音樂節外銷先鋒

2013-04-08  TCW
 
 

 

對比邁入十九年的春吶音樂節,春浪歷史僅八年,但卻是戶外音樂節售票最多的一個活動,為期兩天票房可達兩萬張,相當於攻蛋(小巨蛋)藝人兩場票房。今年春浪將挺進新加坡、香港,是台灣音樂節軟實力輸出海外首例。

春浪背後推手,是友善的狗文化總經理沈光遠。唱片業盛極一時,他曾接下李宗盛之位,出任滾石音樂總監;好景不常,創業之作遇到產業景氣低迷,加上不擅財務,二○○○年公司結算時,共虧損超過三億元。

一位敗光家產、失意的唱片公司老闆,如何靠音樂節翻身?

結束唱片公司營運的沈光遠,花了一年時間跟五十多個債權人商討還債事宜,同時靠著接單唱片公司製作外包案,一手生存、一手還債。無奈,營收始終趕不上利息週轉速度。

直到二○○五年底,南部朋友商請他到墾丁辦音樂節,成了翻身契機。「買唱片的人越來越少,但看表演的人越來越多,」看見商機的沈光遠決定翻身一搏。只是,先有春吶引領在前,後有大小免費團隊進駐,後起之秀的春浪如何殺入音樂節戰國時代?

春浪八人團隊清楚要殺出重圍,先要聚焦特色。「我們要跟春吶競爭嗎?不要。因此聚焦出華人流行主流音樂加電音定位,以區別春吶先行優勢,」沈光遠分析。

學抓漏,堵兩百個缺失

花三年千萬元學費,學會成本管控是第二步。音樂節行程是一天,包含十多組藝人,還加上跨國組合,複雜度比單一演唱會高上十倍。一開始,因成本掌控不足,春浪連續三年虧損共千萬元。「很多人以為辦音樂節很容易,但真的獲利很少,倒幾百萬元稀鬆平常。」一位唱片公司總經理表示。

每次失敗就成了「抓漏」的競技場。一手要付負債利息,一手還有新欠債,一不小心就會將自己推進更大黑洞。沈光遠沒有退路,第一年結束隔天馬上開檢討會,缺失高達兩百個。

他開始「抓漏」。例如,燈光音響就花了五百萬元,占成本二成五比率,但降到兩成是理想值。沿用熟悉硬體設備廠商,增加議價空間;且在占成本四成的藝人費用控制上,也慢慢練習出一個邏輯。

估票房,藝人分級算商機

以五月天為例,在小巨蛋能賣一、二十萬張票,但到春浪只能吸五千張票。五千人如何被計算出來?七年春浪參與人數是「資料庫」,透過交叉比對,從每場中五月天登場到下場後,散去人潮變動紀錄來發現人潮密度,進而算出五千人的票數。

為更精準估算出每位藝人帶來的票數,團隊將目前檯面上一百組藝人分成A、B、C、D四類,如能開得起萬人演唱會藝人五月天、王力宏、S.H.E屬於A類,五千張票房,B組約三千張票、C組一千張票、D組是五百張票。

一個B組歌手可帶來三千張票,票價一千五百元計算,約逾四百萬元商機。唱片公司若開出兩百萬元價碼,占了一半,則會割捨;三成左右則會成交,這是沈光遠口中的大易法則。

產品力有了,財務成本控制精準,慢慢建立品牌力,企業贊助自然願意上門,約可以平衡二成到二成五成本,以兩千萬元製作成本計算,也省下四、五百萬元。一進一省間,第四年轉虧為盈。一場兩天的活動,前年淨利率達一八%,去年僅一天也有一二%的成績,對比企業贊助最多的「簡單生活節」的虧損,春浪是台灣少數靠出售門票本業獲利的音樂節。

從負債三億元到連四年獲利,友善的狗靠音樂節翻身,還輸出海外,考驗著沈光遠製作內容之外,更大的經營能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81

數字看京東財報:為何2014年大虧49億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24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4 10:00 編輯

數字看京東財報:為何2014年大虧49億
作者:雷建平


京東(納斯達克證券代碼:JD)今日發布財報。財報顯示,京東第四季度營收為34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3%;凈虧4.543億元(約合7320萬美元),上年同期凈虧1.10億元。

京東2014年全年凈虧損了49.41億元,運營虧損了58億元,這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上市前夕,京東董事會給了京東董事長劉強東占京東股份4%的期權獎勵,攤銷了36億元。

京東虧損另一重要原因是,由於與騰訊戰略結盟產生的資產和業務收購,帶來無形資產攤銷。

京東Q4營收347億元 同比增73%
京東第四季營收347億元(約5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3%,較上一季度增長20%。京東第四季度商品交易總額為858億元(約合13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19%。


京東第四季度來自在線直銷和在線商城業務的商品交易總額分別增至484億元和374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了77%和220%。

京東第四季度來自電子和家電產品的商品交易總額為42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83%;來自日用品和其它的商品交易總額為43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73%。

京東第四季度來自日用品和其它的商品交易總額所占商品交易總額的比例,從2013年第四季度的40.2%提升至50.1%。

京東第四季度已完成訂單總數為2.178億個,較上年同期的1.117億個增長95%。2014年第四季度,京東移動用戶完成的完成訂單總數占據了總完成訂單總數的大約36.0%。

京東Q4直銷收入323.8億元 同比增67.4%
京東第四季來自直銷方面的收入323.8億元,較上一季度增19%,較上年同期增67.4%。京東第四季度來自服務和其它營收同比增199%,主要受在線市場和廣告服務快速擴張推動。


京東第四季度商品交易總額和凈營收的同比增長,主要受活躍用戶賬戶從上年同期的2770萬個增至5470萬個,且已完成訂單總數從上年同期的1.117億個增至2.178億個。

京東Q4成本303億元 同比增68%
京東第四季度營收成本為303億元(約合4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81億元增長68%。京東第四季度營收成本的同比增長,主要受直銷業務增長以及流量獲取成本增長的影響。


京東Q4毛利44.11億元 毛利率12.7%

京東第四季度營毛利為44.11億元,毛利率達到12.7%,過去幾個季度,京東毛利率一直在持續改善。

京東Q4費用51.67億元 同比增124%
京東第四季度費用為51.67億元,較上一季度增長30.8%,較上年同期增長124%。


京東執行支出主要包括采購、倉儲、快遞和客服支出。2014年第四季度,京東執行支出為26億元(約合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3億元增長107%。

京東第四季度執行支出的同比增長,主要由於擴大向商城商家提供快遞服務,及向小型城市擴展公司的履行基礎設施。

京東第四季度營銷支出15億元(約合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5億元增長181%。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京東第四季度營銷支出12億元(約合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5億元增長121%。京東第四季度營銷支出同比增長,主要受增加品牌廣告和其它營銷活動影響。

京東第四季度技術和內容支出為6.189億元(約合998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758億元增長124%。京東第四季度技術和內容支出的同比增長,主要受技術員工數量增長的推動。

京東第四季度總務和行政支出為4.913億元(約合792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533億元增長94%。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京東第四季度總務和行政支出為3.497億元(約合564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149億元增長63%。

京東Q4運營虧損7.56億 運營利潤率-2%


京東第四季度運營利潤為-7.56億美元,較上一季有所擴大,京東第四季度運營利潤率為-2%。

京東Q4凈虧4.543億 凈利率-1.3%

京東第四季度凈虧損4.543億元(約合7320萬美元),上年同期凈虧損為1.10億元。京東第四季度凈虧擴大,主要由於與騰訊戰略結盟產生的資產和業務收購,帶來無形資產攤銷。

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京東第四季度凈利潤為8380萬元(約合1350萬美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為3640萬元。

截至2014年12月31日,京城商城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用途現金和短期投資總額為321億元(約合52億美元),高於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146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170

堅瑞沃能業績大變臉!去年凈利由盈利轉為大虧近37億

4月19日晚,堅瑞沃能披露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公司2017年的凈利潤由盈利5.22億元修正為虧損36.89億元。

堅瑞沃能今日午後強勢漲停,截至收盤,該股報4.50,漲9.76%,成交4.98億元。

堅瑞沃能公告稱,公司2017年度業績快報修正主要原因為:一、受國家新能源產業政策補貼調整、子公司沃特瑪業務擴張增速過快、應收賬款回款較慢,資金鏈緊張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造成子公司沃特瑪凈利潤未達預期。

經評估師初步測算,子公司沃特瑪2017年度實現的凈利潤未達到盈利預測值,後續未來盈利預估與預期也會存在較大差異,收購沃特瑪產生的商譽存在較大減值跡象,基於謹慎性原則,為更加真實、準確地反映公司截止 2017 年 12月 31 日的資產狀況和財務狀況,公司對收購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時所形成的商譽計提了全額減值。

二、綜合公司應收款項的回收情況,公司采納了會計師的建議,制定了更為嚴苛的會計政策,對公司子公司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原未計提壞賬準備的應收票據、長期應收款等補充計提了壞賬準備,調增了壞賬準備的計提金額,增加資產減值損失。

三、公司子公司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根據本年度實際發生的售後服務費支出情況,采納會計師建議並參考同行業相關會計政策後,對本年度售後服務費的計提比例進行調整,由原來的1%提高至3%,增加銷售費用和預計負債。

四、公司子公司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個別電池銷售合同,公司孫公司深圳市民富沃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個別車輛銷售合同,會計師綜合判斷後認為尚未達到收入確認條件,基於謹慎性原則,公司采納其建議,調減相應的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72

中報眼|銀河證券:自營大虧8億元,投行增長1.7倍

8月31日,銀河證券成為前10大券商中最後一家披露半年報的大型券商。截至今年6月30日,銀河證券營業收入43億元,同比下降 24%,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達13 億元,同比下降 38%。業績同比下滑,源自於自營業務“栽了跟頭”——自營及其他證券交易服務虧損8.19 億元。

“雙輪驅動,協同發展” 是銀河證券的經營模式。2018年上半年的戰績顯示,融合發展大經紀和大資管業務、發展大投行的雙輪驅動模式有一定成效。今年上半年,在可比的23家上市券商中,銀河證券經紀業務收入達44億元,僅低於中信證券的51億元,排名第二;就其資產管理收入為4億元,同比增長8%;投行營業收入3.45 億元,同比增加173%。

大勢下行,自營受累

截至8月的最後一天,A股上市券商均已披露2018年上半年年報。銀河證券成為前10大券商中最後一家披露半年報的大型券商。在券業整體遇寒冬的大背景下,銀河證券也未能打出漂亮的一仗。

截至今年6月30日,銀河證券營業收入43.07 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13.62 億,同比下降 24.03%,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達13.11 億元,同比下降 37.93%。

(銀河證券2018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 。圖片來源:銀河證券2018年半年報)

業績同比下滑,源自於自營業務“栽了跟頭”。投資收益同比減少人民幣 13.65 億元,降幅 131.74%;利息凈收入同比減少人民幣 2.68 億元,降幅 17.48%。單就自營及其他證券交易服務而言,其營業收入-8.19 億元,同比下降278.65%,主要是由於公司權益資產公允價值出現較大波動。

在大盤普遍下跌的大勢下,券商的自救行為很難見效。銀河證券權益類自營業務持有較多以前年度參與定向增發的品種,而這些品種報告期內普遍表現不佳,其權益資產公允價值出現較大波動。銀河證券表示,面對權益類投資虧損現狀,公司已開展一系列止損減損措施,主要包括暫停定增投資並將定增可流通股納入策略管理、改善持倉結構、實施風險對沖等。但從結果看,在A 股市場震蕩下行,銀河證券此類業務受到較大沖擊。

除了銀河證券被自營業務拖累外,在可比的20家券商的自營業務同比均出現下滑。其中東海證券、國信證券、國都證券、東北證券的自營收入均為虧損,分別虧損0.36億元、3.36億元、0.58億元、0.41億元,同比分別大降128%、120%、116%、114%。

雙輪驅動見成效

2017年,銀河證券經營模式由“一核兩翼,協同發展”調整為“雙輪驅動,協同發展”。其願景為實現“打造航母券商,建立現代投行”,即成為全能型券商。所謂“雙輪驅動”:一輪是財富管理,是大經紀和大資管業務逐漸走向融合發展,為客戶提供綜合的財富管理服務;另一輪是大投行,支持實體經濟、服務企業融資。

從銀河證券2018年上半年取得戰績看,雙輪驅動的戰略取得成效。相對於其他券商而言,經紀業務下滑幅度較小;資產管理收入同比上漲;投行業務收入大漲超過100%。

銀河證券在大經紀和大資管業務上的表現有一定的亮點。在可比的23家上市券商中,銀河證券經紀業務收入達44億元,僅低於中信證券的51億元排名第二。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未審計數據,該券商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單體券商口徑行業排名第3,市場份額4.70%。

就資產管理而言,今年上半年收入為4億元,同比增長8%。但與行業內其他券商相比,還具有一定差距。在銀河證券之上,中信、興業、光大和招商的資產管理收入分別為34億元、13億元、11億元、6億元。銀河證券的資管收入僅是中信證券的11%。

在投行業務上,銀河證券的投行業務逆勢上漲。2018 年上半年,在嚴監管形勢下,我國資本市場股權融資規模縮水明顯。根據WIND 資訊數據,2018 年上半年,上交所、深交所IPO 融資人民幣922.87 億元,同比下降26%;股權再融資規模人民幣6172.55 億元,同比下降18%。

在可比的23家券商中,投行收入高於去年同期的僅有6家,分別是銀河、南京證券、海通證券、太平洋、東興證券和中原證券。銀河證券同比上漲幅度排名第一,其投行營業收入3.45 億元,同比增加173%。銀河證券表示,在今年上半年,公司成功完成2 單IPO 項目,完成1 單並購重組項目,實現100%過會率。同時,公司在大中型項目儲備、早期項目培育、創新企業服務、綜合財務顧問服務等方面取得進展。在債券融資方面,公司承做多只綠色債券,完成公司首單創投中期票據;同時,加大與大型金融機構合作力度,借助龐大的營業網點渠道,建立起不同層次的銷售體系。

但銀河證券與龍頭投行還有一定距離,在可比的23家上市券商中,投行收入最多的為中信證券,營收達14.7億元,其次依次為海通證券、中信建投,投行收入分別是14.1億元、14億元。銀河證券的投行收入僅為中信證券的23%。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杜卿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