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玉石城的新興之路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275

名揚天下的和田玉,為南疆重鎮和田帶來了空前的美譽度,以及每年數額龐大的玉石交易規模。

由於大多數和田玉買賣都在民間進行,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所以並未給政府帶來多少稅收。分佈在和田市的數百家玉石商店,每年也只需要上繳少量的定額稅。和田玉交易使得一些玉石商人致富,和田成為全新疆轎車種類最多的地方。

如何善用玉石資源,並開發能使更多和田百姓受益的經濟項目,是和田政府意識到的一個重要問題。

自2010年以來,隨著國家援疆力度的加強,僅北京一地,對和田市的援助就超過了10億。在2011年,和田市的財政創造了歷史新高,達到了3.5 億,其中近八成用於工資發放。當年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建築稅,很多國家投資的項目,帶動了當地建築業的興起。來自北京的援疆幹部陳祥兵現任和田市發改委主 任,他介紹說,援疆項目正成為和田發展最亮眼的部分。

和新疆大部分地區一樣,和田幾乎沒有工業,經濟以農業為主。在這個季節,許多和田人會拿著長木棍,打下樹上成熟的核桃,拿到集市上去賣。令和田市農 委主任趙智欣喜的是,過去幾年推廣開來的、以核桃和大棗為主的林果項目已經發展到14萬畝,每畝能為農戶帶來3000元的收入。這同樣得益於援疆和國家扶 貧項目的推廣。這幾年的變化同樣讓身為高級工程師的艾比布拉興奮,他在和田市林業局工作了26年。他發現,這些年來,農牧民們不斷在科學育林育果上受益, 積極性越來越高。眼下和田只能提供林果的初級形態,即果實,本土尚無深加工的大型產業。下一步,他們期望能完善這條產業鏈。


和田的管理者們正嚮往著內地的種種便利,比如交通。以往的和田跟其他沙漠綠洲中的城市一樣,像一個孤島,往北到阿克蘇,向西到喀什,公路里程分別是 500公里,這還是離和田最近的大城市。和田的日化用品全部來自內地,有些在北京賣5塊錢的東西,在和田能賣到10塊。2011年7月,火車第一次開到和 田,但從這裡到烏魯木齊需要大約兩天一夜。

現在和田市的願景是,有一條鐵路從和田開往青海和甘肅,直接連通內地,而不是繞行遙遠的烏魯木齊。

這座聞名天下的玉石之城,正在探索一條玉石之外的新興發展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80

說史160901墨西哥城的墮落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9/01/%e8%aa%aa%e5%8f%b2160901%e5%a2%a8%e8%a5%bf%e5%93%a5%e5%9f%8e%e7%9a%84%e5%a2%ae%e8%90%bd/

說史160901
新自由主義簡史(二) 墨西哥城的墮落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32

眾所周知,墨西哥城乃是當今天下第一罪惡城市; 但有所不知者是,墨西哥億萬富豪之多位列世界第九位(排名在沙地阿拉伯之前), 首富電訊大王 卡洛斯在 “福布斯榜” 排名第二十四. (註:近年已問鼎世界首富.) 更不為人知的是,這城市的墮落竟然是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所一手造成的!

〈劇場:墨西哥的比索危機〉
從1929到2000年墨西哥一直由「革命制度黨」執政(從這政黨的名號可以猜測其邪惡度.), 創建並且熟練地運作「社團主義國家」. 這種南美類型國家能夠組織,拉攏,收買, 必要時亦能鎮壓 工人和農民大眾,以鞏固權力. 在經濟層面,該國施行 “國家導向型”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以 進口替代型工業和 輸出生活用品往美國為產業主流.

1965年簽署「馬拉圭規劃」,容許美國資本自由投資設廠,可以無限制雇用廉價勞工, 其產品進出不設關稅,流通不受限制. 墨西哥實際上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和生產腹地.*** 大量美國資本流入推動了經濟發展,菁英階層藉此受益, 其控制的執政黨實行某程度的 “所得再分配政策”, 間歇地補償那些難以控馭的利益團體和階層,以維繫社會穩定.
本來相安無事的局面在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滯脹大局勢下捉襟見肘, 執政黨的應付方法是大舉借債,收購瀕臨倒閉的大型企業,以避免高失業造成社會動蕩. 墨國的債務竟然從1972年的68億美元增至1982年的580億,而大債主當然只能是美國紐約 華爾街的銀行集團了, 美國資本市場控制墨國金融自這時始.

1979年Paul Volcker出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 採行“休克療法”,大幅加息以遏制通貨膨脹(名義利率曾升至20%p.a..). 此舉對墨國是雙重打擊, 高息觸發美國經濟衰退,造成出口低落,稅收減縮; 更直接和致命的是根本支付不起利息. 1982年8月比索崩盤,墨西哥政府宣告破產! 情急之下,政府關閉外滙市場, 把銀行國有化,凍結存款,以封截資金逃逸,*** 但無策解救危局.
這起史稱「墨西哥比索危機」的事件,嚴格地說是其解救之道, 樹立了IMF處理國際貨幣危機的典範,**** 對後來的全球金融影響極其深遠.

當時的 列根政府財政部長James Baker臨危授命, 其任務為盡力避免此一主要貿易對手國及債務國經濟永久崩潰. 美國之意,在公是防止危機在國際層面擴散; 在私是保護 紐約銀行體系以免受累倒閉.***
Baker的解救方案是由IMF出手, 透過世界銀行 破天荒 (當然是: “首次, 而非最後一次.” )貸出鉅款予一個瀕臨破產國家,以收拾殘局. 但世上豈有免費的午餐, 條件是墨國政府承諾:A全面對(資本主義)世界開放, 撤除貿易壁壘,容許國際(不單只美國) 資本自由進出; B內部實行「樽節政策」, 大幅壓縮公共開支,以平衡財政預算.***

墨國全面投降,加入「 關貿總協定GATT」,向全球經濟開放; 國內則實施通縮政策, 厲行節儉,降低國民福利支出, 甩賣大型國企重整架構,*** 以削減國債,節省利息. 換句話說,墨西哥在國內外層面都轉向“新自由主義化”.*****
這些舉措確實舒緩了墨國的財政困境,卻造成社會的激烈兩極分化.*** 一個政治腐敗的國家賤價甩賣國有資產….. 其菁英階層順理成章成為超級富豪. 那邊廂, 通縮政策增加了勞動供應,大幅壓低薪資, 實質工資在其後數年竟然下降了45%!*** 男人窮則挺而走險;女人窮則….. 墨西哥城就此成為天下第一罪惡城市.

但長期而言,墨西哥的真正掘墓人卻出乎意料是千里之外的新興工業國家—中國! 80和90年代中國開放改革成功,掠奪了墨國日用製品的美國市場,*** 墨國弱勢延綿, 其政經格局無法改善, 此皆「新自由主義」浪潮所致.

〈拆局:邪惡鐵三角〉
上述IMF的拯救運作表面看似 “水到渠成”,內裡卻費盡移山之力. Baker先要說服華爾街的原債權人勾銷部分債務,換取償付餘款; 再以國家名義向新債權人曉以利害,成功籌集鉅額款項; 操縱IMF更非易事, 幾經軟硬兼施才能統率盟國共同行動; 最後,還要強勢脅迫墨國執政黨屈從貸款條件. 他的魄力和手腕無可質疑.

由於拯救計劃大獲成功,墨國經濟恢復穩定,參與各方全數獲益. 獲利最豐的是墨國的菁英階層,一轉身即成鉅富; 其次是華爾街的金融集團,乘低入貨得到豐厚資本增值.(2000年墨國30家銀行中24家為外資所擁有.) 但從全球戰略眼光來看,真正的大贏家是美國, 樹立了新型「資本帝國主義」的操作典範.

從這時起, IMF—美國財政部—華爾街銀行集團「邪惡鐵三角」透過操縱國際金融事務, 把「新自由主義」理念和法則強行貫徹於環球地緣政治.***** 美國的全球霸權也從冷戰時期的 “軍事—國際對抗” 前線領袖角色, 成功轉型為 後冷戰時期的 “經貿—國際融合” 幕後操控模式.****
表面看來,IMF扶危濟困,以超然身份操持全球金融制衡的中樞任務; 在內裡,美國財政部對IMF的作業理念和實務擁有強力發言權,甚至決策權; 而在內裡的內裡, 華爾街則對財政部擁有強力發言權,就算談不上是決策權.*** 因為這是一個由金融作業主導的全球化世界, 而華爾街則是世上最大的金主.

〈歷史:金融化 與 全球化〉
典型的當代「貨幣危機」由墨西哥首開先河,三十年間陸續有來, “受惠/受害” 的新興國家還包括 印尼、巴西、阿根廷….. 墨西哥更且梅開二度(1995年 “龍舌蘭風暴”.). 「邪惡鐵三角」的角色透過每次危機日益吃重,其掌控世界金融事務的能力亦日趨壯大, 而整個世界也隨著每次貨幣危機而日益 “新自由主義化”.***
經過三十多年來“新自由主義化” 浪潮沖刷淹沒,整個世界的政經地貌為之劇變, 體現為兩種新面向:金融化 與 全球化.

首先,新自由主義催生了金融危機,但危機卻反過來更加強化它的主流地位; 同理,金融業界 (新興的超級富有階層,他的名字是 “華爾街”.) 一手泡製的危機, 每次都反過來增加了他們的財富和權勢. (當然,他們之中的 “少數不幸者” 也是會破產的.)
如此這般,資本主義世界的主導權也就從實業家手中轉移到金融家手中.**** 從經濟面看,金融業積累的財富,業界的報酬(包括薪資) 等等均非其他行業所能望其項背. 影響所及,連帶其他行業都趨於「金融化」.*** (現今美國上市企業的CEO過半擁有財務學學位.) 企業運營的哲學也從 “生產定位”轉向 “交易定位”,**** 一切以提高 “股東價值”(赤裸裸說出來就是股價.) 為標的. (有興趣可參閱《說史160307八零年代美國股市的併購運動》.)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先進國集團藉著貨幣動蕩的機遇, 以IMF作為執行機構, 將政治權力穿透國家藩籬, 修訂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政策,使其 “新自由主義化”.**** 其後果是全球經貿活動在統一的貨幣遊戲規則下同質化, 為鉅額跨國資本在世界各地自由進出,尋求獲利機會,創造了制度框架.***** 這就是當前「全球化」的定義.

華爾街深知金融危機之不可避免, 他們的定策是在爆發前大賺特賺, 然後忍受爆發時的大額損失,屆時再尋求更大的獲利契機….. 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永遠,或者資本主義的末日.

《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2005) 哈維David Harv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06

說史160901墨西哥城的墮落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9/01/%e8%aa%aa%e5%8f%b2160901%e5%a2%a8%e8%a5%bf%e5%93%a5%e5%9f%8e%e7%9a%84%e5%a2%ae%e8%90%bd/

說史160901
新自由主義簡史(二) 墨西哥城的墮落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32

眾所周知,墨西哥城乃是當今天下第一罪惡城市; 但有所不知者是,墨西哥億萬富豪之多位列世界第九位(排名在沙地阿拉伯之前), 首富電訊大王 卡洛斯在 “福布斯榜” 排名第二十四. (註:近年已問鼎世界首富.) 更不為人知的是,這城市的墮落竟然是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所一手造成的!

〈劇場:墨西哥的比索危機〉
從1929到2000年墨西哥一直由「革命制度黨」執政(從這政黨的名號可以猜測其邪惡度.), 創建並且熟練地運作「社團主義國家」. 這種南美類型國家能夠組織,拉攏,收買, 必要時亦能鎮壓 工人和農民大眾,以鞏固權力. 在經濟層面,該國施行 “國家導向型”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以 進口替代型工業和 輸出生活用品往美國為產業主流.

1965年簽署「馬拉圭規劃」,容許美國資本自由投資設廠,可以無限制雇用廉價勞工, 其產品進出不設關稅,流通不受限制. 墨西哥實際上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和生產腹地.*** 大量美國資本流入推動了經濟發展,菁英階層藉此受益, 其控制的執政黨實行某程度的 “所得再分配政策”, 間歇地補償那些難以控馭的利益團體和階層,以維繫社會穩定.
本來相安無事的局面在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滯脹大局勢下捉襟見肘, 執政黨的應付方法是大舉借債,收購瀕臨倒閉的大型企業,以避免高失業造成社會動蕩. 墨國的債務竟然從1972年的68億美元增至1982年的580億,而大債主當然只能是美國紐約 華爾街的銀行集團了, 美國資本市場控制墨國金融自這時始.

1979年Paul Volcker出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 採行“休克療法”,大幅加息以遏制通貨膨脹(名義利率曾升至20%p.a..). 此舉對墨國是雙重打擊, 高息觸發美國經濟衰退,造成出口低落,稅收減縮; 更直接和致命的是根本支付不起利息. 1982年8月比索崩盤,墨西哥政府宣告破產! 情急之下,政府關閉外滙市場, 把銀行國有化,凍結存款,以封截資金逃逸,*** 但無策解救危局.
這起史稱「墨西哥比索危機」的事件,嚴格地說是其解救之道, 樹立了IMF處理國際貨幣危機的典範,**** 對後來的全球金融影響極其深遠.

當時的 列根政府財政部長James Baker臨危授命, 其任務為盡力避免此一主要貿易對手國及債務國經濟永久崩潰. 美國之意,在公是防止危機在國際層面擴散; 在私是保護 紐約銀行體系以免受累倒閉.***
Baker的解救方案是由IMF出手, 透過世界銀行 破天荒 (當然是: “首次, 而非最後一次.” )貸出鉅款予一個瀕臨破產國家,以收拾殘局. 但世上豈有免費的午餐, 條件是墨國政府承諾:A全面對(資本主義)世界開放, 撤除貿易壁壘,容許國際(不單只美國) 資本自由進出; B內部實行「樽節政策」, 大幅壓縮公共開支,以平衡財政預算.***

墨國全面投降,加入「 關貿總協定GATT」,向全球經濟開放; 國內則實施通縮政策, 厲行節儉,降低國民福利支出, 甩賣大型國企重整架構,*** 以削減國債,節省利息. 換句話說,墨西哥在國內外層面都轉向“新自由主義化”.*****
這些舉措確實舒緩了墨國的財政困境,卻造成社會的激烈兩極分化.*** 一個政治腐敗的國家賤價甩賣國有資產….. 其菁英階層順理成章成為超級富豪. 那邊廂, 通縮政策增加了勞動供應,大幅壓低薪資, 實質工資在其後數年竟然下降了45%!*** 男人窮則挺而走險;女人窮則….. 墨西哥城就此成為天下第一罪惡城市.

但長期而言,墨西哥的真正掘墓人卻出乎意料是千里之外的新興工業國家—中國! 80和90年代中國開放改革成功,掠奪了墨國日用製品的美國市場,*** 墨國弱勢延綿, 其政經格局無法改善, 此皆「新自由主義」浪潮所致.

〈拆局:邪惡鐵三角〉
上述IMF的拯救運作表面看似 “水到渠成”,內裡卻費盡移山之力. Baker先要說服華爾街的原債權人勾銷部分債務,換取償付餘款; 再以國家名義向新債權人曉以利害,成功籌集鉅額款項; 操縱IMF更非易事, 幾經軟硬兼施才能統率盟國共同行動; 最後,還要強勢脅迫墨國執政黨屈從貸款條件. 他的魄力和手腕無可質疑.

由於拯救計劃大獲成功,墨國經濟恢復穩定,參與各方全數獲益. 獲利最豐的是墨國的菁英階層,一轉身即成鉅富; 其次是華爾街的金融集團,乘低入貨得到豐厚資本增值.(2000年墨國30家銀行中24家為外資所擁有.) 但從全球戰略眼光來看,真正的大贏家是美國, 樹立了新型「資本帝國主義」的操作典範.

從這時起, IMF—美國財政部—華爾街銀行集團「邪惡鐵三角」透過操縱國際金融事務, 把「新自由主義」理念和法則強行貫徹於環球地緣政治.***** 美國的全球霸權也從冷戰時期的 “軍事—國際對抗” 前線領袖角色, 成功轉型為 後冷戰時期的 “經貿—國際融合” 幕後操控模式.****
表面看來,IMF扶危濟困,以超然身份操持全球金融制衡的中樞任務; 在內裡,美國財政部對IMF的作業理念和實務擁有強力發言權,甚至決策權; 而在內裡的內裡, 華爾街則對財政部擁有強力發言權,就算談不上是決策權.*** 因為這是一個由金融作業主導的全球化世界, 而華爾街則是世上最大的金主.

〈歷史:金融化 與 全球化〉
典型的當代「貨幣危機」由墨西哥首開先河,三十年間陸續有來, “受惠/受害” 的新興國家還包括 印尼、巴西、阿根廷….. 墨西哥更且梅開二度(1995年 “龍舌蘭風暴”.). 「邪惡鐵三角」的角色透過每次危機日益吃重,其掌控世界金融事務的能力亦日趨壯大, 而整個世界也隨著每次貨幣危機而日益 “新自由主義化”.***
經過三十多年來“新自由主義化” 浪潮沖刷淹沒,整個世界的政經地貌為之劇變, 體現為兩種新面向:金融化 與 全球化.

首先,新自由主義催生了金融危機,但危機卻反過來更加強化它的主流地位; 同理,金融業界 (新興的超級富有階層,他的名字是 “華爾街”.) 一手泡製的危機, 每次都反過來增加了他們的財富和權勢. (當然,他們之中的 “少數不幸者” 也是會破產的.)
如此這般,資本主義世界的主導權也就從實業家手中轉移到金融家手中.**** 從經濟面看,金融業積累的財富,業界的報酬(包括薪資) 等等均非其他行業所能望其項背. 影響所及,連帶其他行業都趨於「金融化」.*** (現今美國上市企業的CEO過半擁有財務學學位.) 企業運營的哲學也從 “生產定位”轉向 “交易定位”,**** 一切以提高 “股東價值”(赤裸裸說出來就是股價.) 為標的. (有興趣可參閱《說史160307八零年代美國股市的併購運動》.)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先進國集團藉著貨幣動蕩的機遇, 以IMF作為執行機構, 將政治權力穿透國家藩籬, 修訂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政策,使其 “新自由主義化”.**** 其後果是全球經貿活動在統一的貨幣遊戲規則下同質化, 為鉅額跨國資本在世界各地自由進出,尋求獲利機會,創造了制度框架.***** 這就是當前「全球化」的定義.

華爾街深知金融危機之不可避免, 他們的定策是在爆發前大賺特賺, 然後忍受爆發時的大額損失,屆時再尋求更大的獲利契機….. 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永遠,或者資本主義的末日.

《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2005) 哈維David Harv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11

大慶突圍:石油之城的轉型邏輯

大慶在吉利與沃爾沃的並購案中,看到了產業轉型的機會。出資30億協助李書福完成收購後,大慶順利將沃爾沃國內的整車生產基地攬入懷中。

2017年全年,大慶生產沃爾沃S90轎車5.3萬輛,出口2.46萬輛。在擁有沃爾沃、延鋒座椅、安翔輪轂的整車廠和零部件企業之後,大慶汽車產業2017年實現產值441.5億元。

這是石油之城轉型的縮影。這座因發現石油而興盛的城市,正在尋找石油之外新的增長極。

石油產業轉型邏輯

大慶油田在連續27年穩產5000萬噸之後,雖在2003~2014年這12年間,維持了4000萬噸的產量,不過從2015年開始,石油產量開始出現明顯的下跌趨勢,以一年下降150萬噸的速度向下滑落。

2015年,大慶市經濟出現歷史上首次負增長,完成地區生產總值不足3000億元,而在前幾年,這個數字均穩定在4000億元以上。

一位大慶政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大慶油田在2002年到達頂峰,5600萬噸,之後逐年開始走U型的下坡。財政、人員、崗位等各方面的壓力,大慶很早之前就感覺到了。

早在“十二五”期間,大慶就明確提出“必須堅持實現可持續發展永恒主題”;而到了2016年,大慶則更加明確了轉型的細節:深入挖掘發展潛力,實施產業項目建設,構建多元產業體系,緊緊扭住培育壯大接續產業“核心要務”。

大慶轉型邏輯有三,一是穩住石油、石化產業,在穩中求變;二是找到石油產業的接續產業,逐漸做大做強;三是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可以更好地應對風險。

傳統產業求穩,大慶的做法是“油頭化尾”。大慶市市長石嘉興此前曾表態,大慶要通過爭取慶油留一塊、謀劃煤頭增一塊、俄油俄氣補一塊、優化工藝調一塊、海上運輸換一塊,打通多元化“油頭”路徑;而“化尾”則是指,提高本地原油資源就地轉化率,並力爭500萬噸俄油加工指標落地,重點圍繞C1~C5產業鏈,積極培育化工新材料產業、精細化學品產業兩個百萬噸級和特色橡塑產業一個五百萬噸級的產業集群。

大慶油田機關的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慶要轉型,穩住石油的產量才是“油頭”的精髓。“資源型城市與資源型企業發展,如果資源沒有了,其余的方面勢必要走下坡路,那還談什麽可持續發展。”與此邏輯一脈相承的數據來自於2018年第一季度,期間共生產原油794.31萬噸、天然氣12.18億立方米,保持了較好的開發態勢,也給大慶的轉型註入了信心。

今年1月,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正式投產,年輸油量將在目前中俄原油管道(一線)1500萬噸基礎上增加到3000萬噸。這意味著大慶作為資源供給地、集散地的戰略位置進一步提升,有助於謀劃爭取俄油氣落地加工等項目實施,為“油頭化尾”提供原料基礎,延伸產業鏈條。

“俄羅斯的原油會先到大慶,再運往大連、秦皇島等地。”上述大慶油田機關工作人員透露,大慶相當於一個原油運輸的樞紐地位。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大慶市俄油進口總額近65億美元,同比增長27.87%,占全市進出口總額77.84%。

另一方面,“化尾”的思路則是大力發展石化深加工產業。大慶市發改委產業協調科科長徐立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大慶要全力發展石化行業,把產業鏈拉長,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

“在中國,大慶是石油工業的‘老大’,這方面的人才也是很多的。這些人才和基礎設施,包括研發能力,我們要把這些優勢放大,再次利用起來。”上述政府人士表示。他透露,油田有40萬人的產業大軍,其中技術型人才就有18萬人,如何利用好這一部分人來做石化產業,是大慶轉型的當務之急。

汽車工業牽引產業多元化

在傳統產業的變革之外,沃爾沃的出現,給大慶市的產業轉型提供了全新的解決辦法。一位大慶市政府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每次有領導來大慶,沃爾沃工廠是必去的一個地方,這里是現代大慶人的驕傲。

沃爾沃整車生產項目引進落地,使大慶成為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最先進的生產制造基地之一。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大慶沃爾沃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下稱“大慶沃爾沃”)實現整車產量12.2萬輛(大慶工廠S90產量5.3萬輛,成都工廠XC60和S60L產量6.9萬輛)。

隨著大慶沃爾沃工廠的順利開工建設,龍頭效應逐漸顯現,汽車供應鏈配套亦走向成熟,汽車設計研發、零部件生產、物流服務和輪胎輪轂、電子電器等關聯產業的發展催生出了更多的機遇。

在大慶國家高新區汽車產業發展促進中心負責人劉忠旭口中,汽車產業正是大慶石油產業日暮西山之後的接續產業。他希望憑借沃爾沃整車廠的成功經驗,將大慶打造成一個擁有完善成熟汽車產業集群的城市。他曾這樣暢想大慶汽車產業的未來:年產30萬,產值過千億,拉動就業三萬人,創造稅收五十億。

大慶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王大偉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大慶正在努力構建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多元產業體系,加快推動由能源主導的單一型經濟向多元綜合型經濟跨越升級,做大做強油氣、油頭化尾、汽車、電子信息、中高端農副產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新經濟等5個千億級、5個超五百億級的“雁陣式”產業板塊,爭當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招商引資工作就是要圍繞這一目標來進行。

總投資68億元的伊品玉米深加工項目2017年9月份開工,一期投資45億元的年加工玉米90萬噸的動力站及澱粉、賴氨酸、蘇氨酸、總糖車間等主體已基本完工,設備安裝超過70%,今年11月將投產。項目全部達產後,預計年可實現產值70億元,利稅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000個。

總投資10億元的華為雲數據中心項目也正在加速建設中,該項目由華為和大慶電商產業園公司合作建設,是華為在全國進行雲平臺基礎設施網絡布局的七個省級節點之一,預計項目全部投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7億元。

這幾年來,大慶的產業轉型已露雛形,除了華為、沃爾沃、伊品等產業巨頭的入駐之外,大慶還在生物醫藥、新材料、旅遊、文化、體育等各領域有著較大的動作。

劉忠旭表示大慶仍需看到幾個方面的不足。一是產量占比較低,一些主要產業,包括新能源、農業裝備、生物醫藥還處於培育階段,而高檔數控機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這些領域,幾乎都是空白;二是產業集中度和融合度還較低,比如制造業和大數據、和物流之間的關聯度還不夠緊密;三是核心競爭力低,除了高端制造之外,其他產業還處於成長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61

利字當頭:地底城的真正問題

1 : GS(14)@2017-01-26 07:42:33

記得幾年前已經聽過消息指,政府有意開發地下空間。概念雖然有點科幻,但以今時今日的建築技術,發展地下城,在物理上根本不是問題。至於錢,在香港也不是問題,甚至乎可以說,在鬧市地底增加樓面面積,就更加肯定是一盤生意。說到底,是否在地下發展,根本是偽命題;重點是香港核心商業區,是否可以承受再進一步的壓力。又或者,香港核心商業區,已經到達了某種極限。雖然在原則上,將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是一個城市在資源應用上的優勢;尤其是像香港這種沒有其他資源的地方,這種超高的效率其實也是生存之道。可是,我們同時也面對着一定的條件限制,當土地上的應用增加到某個水平,資源應用效率的優勢也會在遞減。其實有理由相信,香港的核心地帶,早就超越了最適合的應用水平,要是再增加土地的使用率,恐怕帶來的反效果和大過利益。針對都市密度的討論,都市經濟學以及城市規劃都有觸及到,可是在方法學上,絕對不應該單憑以城市和城市去類比,忽略了每個城市的特殊情況。以香港為例,由於有極高比例的經濟活動集中在港島北和九龍半島中、南方,交通網絡亦因應着這個客觀事實而發展,並且交通網絡的形態,也反過來影響了城市的演變。可惜,香港政府的所謂公眾諮詢,只是膚淺地列出了幾個外國例子,然後就重複地說地下發展有多麼的好。希望政府明白,我也不算是反發展的那群社會楝樑,可是見到政府如此misinform the uninformed,實在教人慨嘆,今時今日香港的管治,原來已經淪落到如此田地。利世民
http://www.fb.com/leesimon.hk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4/199064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