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統一超商營運長謝健南:做事情「搞怪」 才能在職場上打通關

2011-6-27  TWM




不是名校畢業,非傳統定義的「好學生」,統一超商營運長謝健南卻能在職場上一路過關斬將暢行無阻,問他職場上如何成功,他妙答:做事情「搞怪」(台語)啊!

口述‧謝健南 整理‧賀永昭我一直都不是很會讀書的學生,大學四年的成績馬馬虎虎,但是課堂外卻很豐富,時間都拿來打球、參加社團;上課不是不重要,但是參與社團、實習 的「實作」經驗,我覺得更重要。這種經驗的累積,就像每一場隨堂考,從中能了解自己的特質、擅長什麼,適合什麼;而且「實作」可以讓人磨去太多不切實際的 幻想,務實地看待日後的工作競爭。

所以我應徵人,學歷通常不是最主要考慮的條件;面試時,我一定問兩個問題:平常做什麼運動?學校裡參加過哪些社團?通常喜歡打籃球、棒球這類團體球賽的人,對團隊合作有概念、有求勝心,較能面對競爭與挑戰;而熱衷社團活動,往往也具備勇於任事的特質。

找出癥結 創造最有效方法工作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做事我習慣追究問題的根本,抓到根本,就好對症下藥。曾經有個朋友推廣在職訓練課程,寄了上千份宣傳單,卻只來 了三、五個人報名,我說你這樣寄是不行的,我來試試,結果我總共只寄了五十封,就額滿開課,我用了什麼方法?

我只是跟這個朋友要了曾經參加過的名單,以進階班做宣傳重點。當時台灣企業對於在職訓練接受度還不高,我的判斷是會參加的就是那幾家,因此,寄一堆傳單當 然徒勞無功,反而上過課的公司接受度較高,有進階班就會好奇想了解。這就是你要了解事情的本質,思考如何命中目標,找最有效方法,那麼,不用大費周章就能 得到更好的結果。

職場上的我一直保有好奇心,隨時體察產業脈動,觀察周遭環境人事的微妙差異,只要有小小的不尋常,我就提問,給自己、給同仁們「找碴」,然後找出答案。

前陣子我去一家門市,發現門市入口側邊有個六十乘二十公分深的空間空著,我就問了:﹁為什麼?﹂結果發現,是為了遷就鐵門設計,我又問了:﹁沒有鐵門會怎 樣?﹂答案是﹁不會﹂。我們二十四小時開店,哪需要鐵門?一想通,破除鐵門的限制,那個空間因此可以多陳列一百項商品販售!

在職場上,我們常受制於原有環境,因循現況去做事,習慣照著老規矩,大家都這樣,所以我跟著用一樣的方式做事最安全。事實上,如果培養隨時創新改造的習 慣,用這樣會不會更好去思考工作的方法,老闆不會因你﹁打破常規卻讓事情更好﹂而怪你的;即使一時沒有得到鼓勵,至少也留下不錯的印象。

不求最好,而是追求更好對於工作,我從來不求「最好」,「最好」只是當下比較的結果,我喜歡要求「更好一點」,追求「更好」才是我的職場價值觀。有了想要 更好的進取心,便會勇於任事負責任,會竭力思考可以達到「更好」成效的方法。像我每接手一個事業體,一定把它攪一攪、翻一翻,讓所有員工動起來。我一定自 己到現場了解實況,到處提問題、要答案。

進入職場,工作所需的知識常識是基本功。以服務流通業來說,這是很敏感的行業,受各種變數影響,想在這個行業裡有所表現,更應對社會變化保持關心與靈敏 度。在我的筆記本裡,長期記錄並且隨時更新著各式各樣的資訊,從信用卡、悠遊卡發卡量,到平均每人上網時數等,藉此累積出對時態變化趨勢的嗅覺。但有了這 些還不夠,還需要抱著對凡事不預設立場的開放態度。

我擔任集團旗下的常溫運輸公司捷盟行銷負責人時,有一次到日本考察,發現他們的堆高機駕駛多是女性,回台灣後,我就給同仁找了個「碴」:去研究女性、男性 誰比較適合開堆高機?同仁們把開堆高機所需的條件列一列,比較後發現,女性比男性適合!這就是觀察、提問、求真,得到答案之後立刻做出改變。現在,捷盟裡 許多堆高機駕駛就是由女性擔任!

再舉一個例子。捷盟下面有一家轉投資公司捷盛運輸,擁有一千多輛卡車,負責集團的物流運送。我接手管理後常往物流站現場跑。

有一次我發現,怎麼有一些卡車司機閒閒沒出門?一問,車壞了。原來卡車由司機輪流開,如果卡車壞了,貨品就分攤由其他的卡車運送,而卡車的耗損頗大,對公 司來說是一個負擔;我又注意到,每趟卡車出去的車程不同,車程短的司機送完貨,寧可到高速公路休息站納涼,也不想回物流站被指派勞務工作。

這其中可改善的空間不少。我的解決方式是設計一套「加盟」制度,將所有司機辦理優退,然後讓他們依個人意願用這筆退休金買下卡車,用來承攬公司的業務,公 司則承諾保證一定的出車趟數,並提供簽約保養車廠、共購機油、輪胎等配套服務。如此一來,司機們的卡車變成自己的生財工具,會加以愛惜,提供的配套措施又 能降低他們的採買成本,這是雙贏的方式。但是,如果不是我觀察好奇、提問、追究,就不會有後續整個「更好」的結果。

大部分人進入職場,往往循舊做事,或抱著少做少錯的心態,這無疑浪費自己的大好機會。只有不自我設限,帶著實作精神投入工作,帶著每一次都要「更好」的心態工作,才能從職場獲得滿滿的回饋與成就感。

謝健南

出生:1955年

現職:統一超商營運長、博客來總經理經歷:統一超商策略長、酷聖石董事長、捷盟行銷總經理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8

【問對職場】雜家VS專家 誰在職場上更有價值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019

我們在職場上,應該見過幾個雜家,也就是「多面手」,會很多方面的業務,在公司需要時隨時能出手;也遇到過專家,專注一個領域的事務,同事們一遇到事情就找他準能得到有效指導。我們肯定糾結過,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做「雜家」,還是「專家」。

 

問對網顧問Aldous在這問題上,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從現代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更加強調專業領域中知識、技能和經驗的積累。學一樣東西需要長時間的沉澱,時間少了,基礎知識都不夠,更別說實踐經驗 了。當你向別的領域擴展的時候,原有的知識經驗由於不紮實,很容易在短時間被丟棄得一乾二淨,而新的又沒怎麼學好。最後落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從目前的招聘情況來看,擁有在某個領域中長時間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的人更受歡迎,也更易獲得高薪;而萬金油型的人不怎麼受歡迎,除非工作時間夠久, 級別夠高——但這樣的機會太少,空降兵都不怎麼受待見。至於說創業、自己當老闆,雜家型的不怎麼靠譜,在創業的戰場上也就是炮灰的角色。

什麼都懂點,是比較容易開頭,但走不了多遠。猶如身上背著十幾雙鞋子,都是不合腳的,走個一公里路就不行了。所以專家比雜家能走得更遠。

而專家是非常不易煉出來的。如果給自己定位要當專家,嘴上也說要一個領域精深,但實踐時,攢的都是一些淺顯、同一級別的知識和經驗,並沒能真正深研下去,所以即便十年二十年過去,跟經驗兩三年的人相比也不過是多了幾個案例,只有量的差別,沒有質的區別,成不了專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42

在職創業還是離職創業?需考慮四大因素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34560.html

創業是否需要辭職?這是個問題。經驗豐富的創業家和創業顧問Amir Khella在個人博客中為我們列舉了一些需要考慮的因素。他認為辭職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確實在為自己的想法而努力。只要你擁有十分的熱情以及堅定的信念,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會有的。

Amir Khella還是一位著名的用戶體驗設計師,過去三年內,他成功打造了十餘家初創企業,其中包括被谷歌收購的DocVerse。

以下為文章全文:

關於是否應該辭職創業這個問題,過去幾年我聽說了各種觀點。有人說要一邊上班一邊創業,因為你需要收入,而且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足夠好。有人說上班會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創業,這可能會成為創業失敗的原因。

我見過一些朋友辭掉工作去追逐自己的創業夢。幾個月後,有些人又開始找新工作,也有一些從不後悔自己辭職的決定。

就我而言,我辭職時甚至沒有什麼想法或計劃。上班在不斷消耗我的精力,我知道辭職是正確的決定。沒有房貸也沒有小孩確實讓我更輕鬆地做出了決定,但是,經過了三年時間和許多失敗的產品後,我才開始依靠自己的創意獲得收入。同時,我為其他公司提供諮詢服務維持生計,這給予了我自由,需要掙錢時才去上班,其他時候則專注於我的產品。

我並不是建議沒有想法或計劃就辭職,但回顧起來,這對我是最佳決定。

何時應該保留全職工作?

1、當你需要固定的收入維持現有生活方式,還房貸,供小孩上學時;

2、當你的想法不夠清晰,或還未經市場驗證或試驗時;

3、當你的工作實際上能為實施自己的想法提供所需經驗(商業、營銷、設計、開發等)時;

4、當你下班後和週末有足夠的時間實現自己的想法而且進展順利時。

事實上,有時候時間少點反而更有利,你更加能集中注意力,效率更高,而且浪費在看新聞和參與活動上的時間更少。時間不多會迫使你合理使用。

何時應該離職創業?

1、當上班耗盡了你的精力時;

2、當你有足夠的存款或另外的收入來源,可以支撐到你開始獲得收入或取得融資時;

3、當你能為其他公司提供諮詢服務或自由工作掙錢,同時又能實現自己的想法時。這個選擇很好,因為你可以自由掌控時間,只有需要掙錢時才去上班。

4、當你能快速實現部分想法,而且盈利足以支持你繼續改進產品時。這是我最喜歡的選擇,因為你的想法已經得到過驗證,而你也無需在掙錢和產品之間分散時間。

總之,辭職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確實在為自己的想法而努力。如果你熱情高漲而且對自己的想法信心滿滿,無論怎樣你都能擠出時間。

本文編譯自Amir Khella的個人博客(冰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07

人口勞動力不足 在職媽媽亦缺支援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4%BA%BA%E5%8F%A3%E5%8B%9E%E5%8B%95%E5%8A%9B%E4%B8%8D%E8%B6%B3-%E5%9C%A8%E8%81%B7%E5%AA%BD%E5%AA%BD%E4%BA%A6%E7%BC%BA%E6%94%AF%E6%8F%B4/

▶過去十年,香港的女性勞動參與率一直停留在50%以下
▶「目前政府能提供的托兒服務,僅是現時需要被照顧小孩總數的1.6%」

每日早上6點,天還未光亮,Sharon就得起床照顧剛滿一歲的小女兒。她起床後要用一個多小時為女兒整理、餵奶、換尿片,7點35分之前她自己得裝扮好出門上班。

30歲的Sharon是債券交易員,工作必須用公司電腦系統,沒辦法在家工作;上班時間彈性小,準時早上8點至晚上6點,而且行業競爭激烈,分秒必爭。「所以產假一結束就直接上班了,自己的身體還沒恢復好。」

雖然Sharon一如大部份中產家庭,孩子一出世就聘請菲律賓外傭在家幫忙,但她作為全職媽媽仍感到非常疲憊。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香港有12歲以下兒童家庭中,有16.4%聘請外傭,每月最低需要支出4000港元作為外傭薪金。「菲傭只可以幫助家務,親子教育等都要媽媽親力親為,所以我總感時間不夠,」Sharon說。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研究主任黃健偉指出,過去十年,香港女性為了多留在職場幾年,不斷推遲結婚及生育年齡。香港女性結婚年齡中位數從2003年的28延遲至現時的30歲,女性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亦由2001年的29.4歲退遲至2012年 30.5歲。而女性結婚生育後,為了照顧孩子及家庭會選擇離開職場。據政府統計處資料,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於30至39歲期間急遽下降,30至59歲的女性料理家務者有52.5萬名,佔該年齡組別非從事經濟活動的女性人口83.8%。

「從統計數據中很明顯可以看到,有一部份30歲左右的年齡層勞動人口突然不見了,大部份都是女性,」黃健偉說。在160萬名15至64歲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口中,近40%是家庭主婦。過去十年,香港的已婚女性勞動參與率一直只有50%左右。

香港經濟活動一向依賴本地勞動力,九成就業人口是本地人。但在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威脅下,勞動人口卻不斷下降。2011年香港生育率只有1.2,低於日本1.39、南韓1.24、新加坡1.23等同區發達經濟體。同時,隨着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一代於未來數年陸續退休,香港勞動人口將於2018年達至高峰371萬後,由2012
年的58.8%下降至2041年的49.5%。

就這一問題,香港政府上月公佈人口政策諮詢文件,表示解決勞動人口危機刻不容緩。當中提及引入外勞,多個勞工團體立即反對。香港勞工團體之一的工聯會更在月初約見特首梁振英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工聯會榮譽會長陳婉嫻在會後引述梁振英指,目前進行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重點並非輸入外勞,而是如何釋放本地勞動力,當中鼓勵女性投入勞動市場成為重要一項。香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11月6日晚間在彭博於香港舉辦的一個主題為香港經濟中的女性角色(Women In Hong Kong Economy)研討會後表示,香港有50多萬年齡在30至59歲之間的家庭主婦,政府將通過有效的人口政策鼓勵這群最有潛質的勞動大軍加入職場。

鼓勵女性產後工作的最基本措施是制定合適產假。現時香港勞工法例規定產假只有10星期,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更少於國際勞工組織《保護生育公約》規定的14星期。工聯會婦女事務委員會在2011年11至12月期間進行「懷孕及產後工作保障」網上問卷調查,受訪的各行業僱員中,九成認為在職婦女懷孕及產後工作保障不足。在香港只有少量的大機構會為了吸引更多女性員工產後留任而增加員工支援。匯豐銀行從2012年7月,將有薪產假增至12周。因為請人困難增加,懷孕員工的福利也成為吸引人才的手段之一。萬寶盛華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香港有57%的僱主難以找到合適的員工,是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

中原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認為,這種自願性福利,令僱主有比較優勢。但她同時亦強調,如果政府強制要求企業增加相關福利,反而可能令女性在職場上被排斥:「因為香港九成的僱主都是中小企業,很難願意為了聘請女性而增加額外負擔。」

彈性工作上班時間,對於企業(僱主)可能是更好及更容易實行的安排。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主任蔡玉萍教授表示,工作彈性(work -exibility)正在被很多國家用來鼓勵國家生育率及女性就業,已獲得社會及學術界認可。彈性包括工作日、工時、工作地點、假期安排四方面。她指在香港現時的教育氣氛下,小孩子很多活動需要有家長參與,因此聘請傭人並不能代替媽媽的位置。

黃健偉也認為:「尤其香港新一代媽媽非常注重親子相處,對於上班的時間看重也高過從前。」Sharon也直言:「如果寶寶適齡上學以後有表演、比賽等課外活動,還是希望能有時間陪她。」

「有效的工作時間在這方面尤其重要,如果能夠安排家中辦公,不一定會增加僱主成本,生完小孩子第一年如果有這樣的安排,可以減輕在職母親很大壓力,」蔡玉萍說。

「政府本身是最大的僱主,實行彈性上班時間這方面可以從政府公務員做起,之後鼓勵更多僱主採用同樣方法,」蔡玉萍表示。而黃健偉就提議,政府亦可以通過退減稅等優惠,鼓勵僱主增加產假、做出彈性工作等安排。

托兒資源不足,是女性重返職場的另一大障礙。私人的托兒服務普遍存在名額少、費用貴、時間不配合家長工作等問題。隨著香港家庭結構改變,家庭組織已非70年代的幾代同堂的結構,兒童照顧不再能交托祖父祖母。80年代引入外籍傭工支援家庭照顧,但黃健偉指出,兒童照顧(child care)需要一定專業性,並非外傭可以做到。相比中產家庭,低收入媽媽更沒有餘錢聘請傭工,大部份都會選擇放棄工作。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總幹事廖珮珊表示,雖然政府現下有提供免費的公共托兒服務,但非常缺乏:「我們作過統計,目前政府能提供的托兒服務,僅是現時需要被照顧小孩總數的1.6%,排隊等候服務至少半年。」

現時香港的幼稚園大部分都是半日制,小學下午3點放學,之後需要家長照顧。提供課後照顧的私人機構都設於校外,家長需要額外接送。蔡玉萍教授分享,她曾在英國工作,當地的學校都有課後托兒服務,家長可以根據自己需要申請,按時收費。「如果香港政府能許可類同的托兒照顧在現時學校進行,相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總之】 香港的人口老化和低生育率已經威脅經濟增長。女性是最有潛力的勞動人口,著力提供更多對在職母親的支援,對社會生產力尤其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38

你是如何在職場上謀殺掉自己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0/161951.shtml

你是如何在職場上謀殺掉自己的?
YouCore YouCore

你是如何在職場上謀殺掉自己的?

真正讓大多數人在成功路上止步的,不是才能。

本文由YouCore(微信ID:  YouCor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高鳳娟

前段時間春節放假回家,家庭聚會上與表妹聊天,表妹畢業於國內某名校,就業的公司也不錯,但卻一直跟我抱怨工作中的各種不順,覺著老板給她的工作任務太難了,她根本沒辦法完成。我反問她,那其他同事也反饋老板布置的任務太難沒辦法完成嗎?表妹一下子僵住了,表示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其實不僅表妹這樣的職場菜鳥,不少工作很久的職場老兵也都或多或少碰到過類似表妹的情形:“老板這次布置的任務根本不可能完成嘛”、“這個任務太難了,我肯定不行”,但怪異的是當你認為不行,老板轉給其他同事處理時卻總有人可以完成,甚至有的時候這個出色完成的同事還是你認為資歷、能力都不如你的人。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實問題主要就出在了“自我設限”上。

你為何會自我設限

心理學對“自我設限”的定義是“個體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事先設計障礙的一種防衛行為”說人話就是你總是會說“我不行“、”我做不來”。這種防衛行為雖然可以防止自身能力不足帶來的挫敗感、暫時維護自我價值感,但卻常常剝奪了設限者的成功機會。因此,真正讓大多數人在成功路上止步的,不是才能(在YouCore公眾號發送“1003”可閱讀如何構建個人能力體系),也不是環境(發送“1004”可閱讀如何突破環境制約),而是自我設限的信念。

那麽,人為何會自我設限呢?一個客觀原因,兩個主觀原因:

一、客觀原因

1)習得性無助導致的消極行為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從“電擊狗的實驗”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映射在人身上的表現就是:當一個人多次努力並反複失敗,形成了“行為與結果無關”的信念後,可能就會將這一無助的感覺過度泛化到了一切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本可以控制的情境,於是最常用的口頭禪就成了“我不行”。

比如你上小學的時候,因為某些偶然的因素導致你的作文得分一直穩定在60分(老師實在不願意再多批閱一次你的作文了,辣眼睛),那麽你就很可能習得性無助地給自己形成一個暗示“我作文不行”,於是工作後一切與書面有關的內容——寫文案、寫PPT等,你都會第一反應冒出“我不行”的念頭。

二、主觀原因

1)不願走出“舒適區”

“舒適區”這個概念最早在1908年,由心理學家羅伯特·M.耶基斯和約翰.D.道森提出。簡單定義就是:舒適區是指活動及行為符合人們的常規模式,能最大限度減少壓力和風險的行為空間。因此想讓人的大腦跨出舒適區就成了一個相當需要意誌力的事情(一提意誌力是否覺得又要炸了呢:老子如果能有意誌力,還要聽你在這兒瞎BB)

微信圖片00_meitu_5

比如在選擇工作任務時,我們在心理上更傾向於選擇自己已經非常熟悉的工作,而非一個全新的充滿挑戰的任務;承接業績目標時,更願意找出各種理由為完不成業績做鋪墊,而非立馬跟老板立下軍令狀(說白了就是想呆在舒適區的“懶癌”又發作了)。最近看到的一段雞湯就很典型:劉強東給業務層開會,要求150%的增速,一個業務負責人說有難度,開始陳述理由。劉強東立馬打斷他:”對不起,你沒聽懂我的問題,我問的是怎麽增長,不是問你怎麽不能增長?“後來的後來就不多言了,反正在管理層例會再沒見過他的身影。

雖然呆在舒適區會讓我們的大腦很爽,但不幸的是,不少研究都表明我們需要在一個相對焦慮的狀態下才能夠達到最佳表現。任何鞭策過自己以達到新水平或者完成挑戰性任務的人都知道:當你真地挑戰自己時,你做出的成就會讓人驚嘆!

2)怕失敗後的“丟臉”

除“習得性無助”和“不願跨出舒適區”外,導致自我設限的第3個原因就是怕失敗後的“丟臉”。

丟臉這件事吧,其實你越怕丟臉就更容易丟臉。比如你講話有點結巴,因為怕丟臉因此不敢在公共場合講話、也不敢參加任何演講俱樂部,結果只能是越來越結巴,越有可能丟臉;但假若你不怕丟臉多開口講話,可能就克服結巴,從而也就不可能因為結巴而丟臉了。頭馬演講俱樂部關於如何提升演講能力的三個秘訣就是“堅持、不要臉、堅持不要臉!”

2 5分鐘快速破除自我設限

那如何才能快速破解自我設限呢?需要意誌力走出舒適區的辦法我就不講了(反正你也做不到),直接傳授一個不要意誌力的實用大法吧:信念轉化(“自我洗腦”)。無論你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導致的自我設限,還是因為不敢走出舒適區或者怕失敗後的“丟臉”導致的自我設限,都可以通過信念轉化輕松破解。

任何一件事,如果你認為自己”不能”,那結果很可能就是“不能”;但如果你認為自己“能”,最壞的結果也就是“不能”,而且100%不會比你認為“不能”的結果更差。我很喜歡亨利 • 福特講過的一句話“如果你認為你能,你是正確的。如果你認為你不能,你也是正確的。”既然都是毒雞湯,為何不喝甜一點的,告訴自己“能”呢?

好了,現在雞湯喝下去了,相信“我能”了,那麽具體要怎麽做,才能將自我設限的信念轉化為積極的、“能做到”的信念呢?這就輪到“信念轉化五步法”閃亮登場了(是不是感覺YouCore的框架理論無處不在呢,連雞湯都能提煉出一套框架來):

微信圖片_001_meitu_6

步驟1、寫出做不到的理由

將最近一次你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以如下形式在紙上寫下來:

我是個XXX的人,所以_________事情我不行。

*註:_____是要做的事,XXX就是你認為做不到的理由(背後就是自我設限的信念)

微信圖片_002_meitu_7

步驟2、逐個檢驗

逐個檢驗以上XXX的信念(問自己下面的問題,寫下每一個問題的答案):

是什麽讓我相信這是真的?(我有哪些客觀的證據,能夠切實證明我做不到)

我是什麽時候從誰那里開始相信這個信念的?(大多數自我設限的信念在我們人生初期就受家庭、親友、老師、同齡人的影響形成了)

我上一次質疑這個信念是在什麽時候?(我們相信太久了,以至於這些自我設限的信念看起來“無比正確”)

步驟3、寫下你曾拋棄的信念

拿出一張新的空白紙(或用紙的背面),在中間畫一條豎線,在左欄寫上“可笑的、過時的信念清單”標題,再花時間找出三個被自己拋棄的、而且現在看來非常“可笑”的信念寫在左欄。

所謂荒謬的、過時的信念就是我們曾經堅信“正確的”信念,但現在我們都知道是可笑的,根本“不對的”。比如你曾堅信你是爸媽撿來的(不清楚中國爸媽為何這麽喜歡告訴小孩是撿來的),但上了生理課後終於知道原來不是;再比如你曾堅信在家里撐傘會長不高(我曾因為這個寧可在數九寒天淋著雨也要在外面收了傘才肯進屋子,最後以實踐狠狠地證偽了這個信念);還有筷子使得長嫁得遠(現在有點後悔,當時咋不抓著筷子頂端吃飯呢)。

微信圖片003_meitu_8

步驟4、轉化為“能做到”的信念

將經過步驟2逐個檢驗的信念謄寫到左欄(羅列在你步驟3列出的三條信念之後),在A4紙的右欄寫上“我認為絕對正確的信念”標題,再將左欄的自我設限的信念轉化為積極的、“能做到”的信念寫在右欄。

比如,假設你在左欄有一條限制性信念是“我太沈悶了,不會激勵下屬”,那便寫上“我能成為一名超會激勵人的領導”;或者你目前認為“我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那便寫上“我知道我在公共場合能講得很棒”。按照此方法,將左欄所有自我設限的信念,都變成積極的“能做到”的信念,在右欄寫下來。

微信圖片004_meitu_9

步驟5、固化為“絕對正確”的信念

經過以上四個步驟後,你會發現所有制約你的信念都轉化為了積極的、“能做到”的信念了。接下來第5步(5分鐘之外的活了)就是將新的積極的、“能做到”的信念固化為“絕對正確的信念”(手段與傳銷洗腦的原理是一樣一樣滴,只是洗進去的內容不同)。

固化信念有兩種做法:一是自身改變為主的,即自己每日三讀右欄的信念,直至完成“自我洗腦”;二是借助外界環境,認為自制力不夠的童鞋就要主動選擇一個積極樂觀的環境啦,讓周圍的同事帶動你固化信念(這就是傳銷洗腦為啥要面授的原因了)。

好了,到此為止信念轉化的5個步驟就都完成了,你也成功地“自我洗腦”了。

3 “自我洗腦”外,再加點有方法的行動

運用上面的“信念轉化五步法”後,你在信念上突破“自我設限”了,邁出了走向成功的大大一步。但是不是不再自我設限後,就一定會成功呢?成功的可能性確實很大了,但如果能在雞湯之外,再優化下自己的思考和行動方法,那就更完美了,否則即使再拼命加班可能效果也達不到預期。

記得之前公司銷售部的一個小夥子,剛來公司就願意挑戰最難搞定的幾個客戶,天天陪客戶到晚上1、2點,老板很是看好他。但好景不長,還沒熬到轉正期,小夥子就跑去跟老板提離職,說我可能不適合做銷售,努力了2個多月,一個客戶都沒搞定。老板問:“你能跟我說下你是怎麽做的?過程中有做過哪些調整和改進麽?”小夥子楞了一下,嘟囔到:“我每天都在忙著陪客戶,沒有時間去做這些。”

如何建立合適的思考和行動方法呢?那就要在思考和動手做事之前,先構建出分析或行動的框架(如分析模型、行動計劃、操作步驟等)。想了解和掌握運用框架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推薦閱讀《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或者參加騰訊課程的線上課程《YouCore思維力訓練:用框架解決問題》。

4 來個小總結

當你發現“你不能”而別人卻能出色完成工作任務時,如果你自認為還是個對自己有更高期待的人,切記不要妄自菲薄,認為這就是註定的,我們大多數人還沒到拼天賦的程度,不是你的信念出了問題就是你的方法出了問題,因此只要將“自我設限”的信念轉化為積極的、“能做到”的信念,再加上合適的思考和行動方法,你就是那個能出色完成任務的人。

如何將“自我設限”的信念轉化為積極的、“能做到”的信念呢?簡單五步即可:

步驟1、寫出做不到的理由

步驟2、逐個檢驗

步驟3、寫下你曾拋棄的信念

步驟4、轉化為“能做到”的信念

步驟5、固化為“絕對正確“的信念

你在工作、學習中都產生過哪些“自我設限”的信念呢? 歡迎文末留言探討,看看我們能否一起花5分鐘幫你轉化信念,走上“我能”、“我永遠能”的不歸路呢!

職場 自我設限 信念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26

八成在職貧窮戶 一人養全家

1 : GS(14)@2013-10-01 15:49:5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930/news/ec_gha1h.htm





【明報專訊】何謂貧窮?香港過去沒有官方定義,隨覑政府訂出「貧窮線」,終訂出全港貧窮人口達131萬;究竟「貧窮線」下市民的面貌特質為何?政府可如何扶助?扶助措施成效又應如何量度?本報將以系列報道逐一探討。首先看看政府眼中「首要關顧的組群」在職貧窮戶。

每月需多數千收入才能脫貧

政府發表貧窮情報告,特別提到有在學兒童和青少年的在職貧窮戶,有較高貧窮風險,報告揭示這53.7萬名涉15.6萬戶的在職貧窮人口中,87.5%住戶均是「一人✈起一頭家」。報告指在職貧窮戶中,有九成從事較低技術工種,兩成多就業不足,兩者均顯著高於整體。由於在職貧窮戶的月入中位數只有9000元,若以平均住戶人數3至4人計(即貧窮線11,500及14,300元),即每月需多2500及5300元收入才能脫貧。

有學者和地區人士說,數據反映他們的供養比率偏高,政府應循兩方面解決問題,包括創造更多低技術空缺,拉高貧戶中在職者的工資,並應提供更全面的託兒服務,令婦女能外出工作掙取收入,減低貧窮率。

4人及以上家庭貧窮率10.5%

扶貧委員會主席、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日前說,要優先照顧有在學兒童和青少年的在職貧窮戶。報告揭示,在職貧窮戶中,有87.5%只有1人工作,另11.9%由兩人維持家計。

在職貧窮家庭人數愈多、貧窮率亦愈高,反映要供養的家庭成員愈多、貧窮風險亦愈大,當中4人及以上家庭貧窮率更達10.5%;全港所有在職住戶平均只有0.5名兒童,但在職貧窮戶則有0.9名兒童,新移民在職貧窮戶更有1.3名兒童,即不少在職貧窮戶均有多於1個兒童需照顧。

黃洪﹕針對增低技術職位

惟值得留意的是,單親和新移民在職貧窮戶從事較低技術的人,均逾九成,就業收入受壓,令貧窮風險更大。中大社工學系副教授黃洪便指出,政府亦應研究如何針對性增加低技術工人就業機會,拉高工資,建議引入特賣店等購物區,創造就業機會。

一直協助推行社區保母服務的天水圍婦聯主席鄺月心建議加強託兒服務,其機構現時提供的總照顧時數每年達7萬小時,是獲資助時數(3.7萬小時)的近1倍,反映需求殷切。她透露,有貧窮家長因為收入略超上限而不能獲半免或全免,寧願留家照顧小孩,建議政府將可申請免費託兒服務的入息上限略為提高,不計加班費等,令更多婦女受惠。

選區於天水圍的元朗區議員姚國威建議開拓專職保母服務,令託兒時段可延至晚上10時,現時社區保母服務只至晚上8時,未必能照顧上班族。

扶貧會成員田北辰建議政府可提供另類交通津貼,給予八達通卡可半價搭車優惠,鼓勵偏遠地區市民出市區工作。

明報記者

(系列一)
2 : GS(14)@2013-10-01 16:13:50




【明報專訊】政府剛發表的《貧窮情報告》指出,公屋政策的扶貧成效媲美綜援制度,如果將公屋福利視為非現金補貼,大批低收入家庭將脫離貧窮線。不過數字揭露,全港40.3萬個貧窮戶,在加上公屋福利轉移後,仍有6.1萬公屋戶共18.5萬人,依然生活在貧窮線下,他們多屬大家庭、已申領綜援,且普遍低學歷、低技術,失業問題亦比一般貧窮戶嚴重。

計及「公屋補貼」 仍有6.1萬公屋貧戶

政府剛公布的貧窮情報告顯示,扣除福利現金補貼後,全港有40.3個貧窮戶,如果將金屋租金和單位市值租金的差額,視為公屋福利的「非現金補貼」,貧窮戶可再減至27.2萬戶。

惟《貧窮情報告》卻揭露,就算加入「公屋補貼」因素,仍有6.1萬戶屬於公屋貧窮戶,當中38.3%有申領綜援,即全港約有2.3萬戶享有公屋和綜援雙重福利仍未脫貧,佔全港貧窮戶約5.7%。公屋貧窮戶中,獨居或二人家庭只佔34.6%,遠低於整體貧窮戶,反映公屋中大家庭較多。

《報告》亦指出,公屋貧窮戶內在職人口之中,94.9%從事較低技術工作,65.8%只具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加上就業不足率、失業率亦較整體貧窮戶為高,反映在失業和低收入問題下,公屋脫貧有難度。

2.3萬戶住公屋領綜援「未脫貧」

全港最多公屋貧窮戶的是觀塘區。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項目統籌主任江詠詩指出,該處服務的基層中,有八九成均是公屋貧窮戶,他們大多是3至4人家庭,丈夫通常做地盤、保安散工,月入約1萬元。雖然這類家庭租金開支比私樓戶低,但其他開支負擔亦不輕。

江詠詩說,服務處主要為這些家庭的子女提供學習物資支援、開補習班等,但因為不少贊助企業的資助均有上限,部分更說明只支援綜援戶,因此未必可照顧全數公屋貧窮戶需要。

議員倡編配年輕人入「老鸷」

觀塘區議會副主席蘇麗珍促政府加強職業培訓,可於區內推動勞動手作、零售市場、美容生意等,亦建議可推行學徒制,訓練年輕人投入勞動市場。她說,觀塘民聯會曾在區內辦職業博覽會,認為有助配對酒樓工等工作。另一區議員蔡澤鴻建議由公屋編配覑手,多編配年輕人進老化社區,加強「老鸷」活力。

有較多公屋貧窮戶的元朗區,政府亦正擬擴建橫州工業區,促進原區就業,但區議會主席梁志祥指出,職位只夠日後新建公屋住戶,未能解決現時元朗區公屋貧窮戶問題。梁指出天水圍西鐵站的商業元素很少,不及元朗、屯門,盼振興本土經濟,提供就業機會。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強調,公屋的減貧效力大過現金津貼,因為若將公屋和非公屋貧窮戶比較,非公屋戶要負擔很高租金,生活條件相對差。她認為,給予貧窮戶現金補貼「不是一個持久的辦法」,最終一定要「多興建公屋給有需要的家庭安居」,問題才容易解決。

明報記者

(系列之二)
3 : GS(14)@2013-10-01 16:15:19

http://www.povertyrelief.gov.hk/chi/summit.html
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49

【親子籽】哺乳滴滴皆辛苦 在職港媽邊泵奶邊扒飯

1 : GS(14)@2015-10-11 01:43:21

縱然艱辛,但Suki仍堅持餵母乳之路,揚言只要有一滴奶,也會泵給兒子天諾喝,直至泵無可泵,她才會停下來。



【親子籽:媽媽心聲】近年奶粉廣告鋪天蓋地,強國人經常來香港搶購奶粉,在植入式廣告洗腦下,很多人以為BB吃奶粉真的可以變天才。孰真孰假,不敢評論,但其實還原基本步,餵BB吃最天然的母乳是否更佳選擇?不過,在香港這個對母乳認知不多、相關設施又不足的保守城市,媽媽餵母乳要承受其他人奇異目光,談何容易?對在職媽媽來說,更要面臨上司、同事及工作帶來的壓力,這條路可能更舉步維艱。然而,亦有不少媽媽堅持走這條路,看看這兩個在職母乳媽媽怎樣說。


任職人力資源經理的文珈穎(Suki)育有一名14個月大兒子天諾,工作忙碌仍堅持餵兒子吃母乳。很多媽媽堅持餵母乳的理由,除相信母乳對BB更有益健康外,更因為喜歡「埋身餵」那種親密的感覺,不過天諾患有先天性心漏,埋身餵會加重他的心臟負荷,所以Suki一直以來都只能泵奶,再用奶樽餵他,天諾有病,正是Suki要繼續餵母乳的最大推動力。吃奶粉長大的Suki做媽媽前,對母乳毫無認識,身邊又只得一個朋友餵母乳,知識只靠自己上網做資料搜集。她在懷孕後期,曾辭退工作做全職媽媽,直至兒子10個月大才重投職場,更特意找一份不用出差的工作。過往曾與不少應徵者面試的她,慣常在面試最後問應徵者有何問題,今次轉換角色,她憶述當日見工,竟「先小人後君子」地問未來上司第一個問題:「公司有沒有泵奶的地方和存放母乳的雪櫃?」又明言自己是母乳媽媽,每天上班均要抽時間泵奶,「我向他們說明了囝囝的身體情況,講明我一定不會放棄餵母乳。」幸得當時兩名男女上司體諒,容許她有需要時,在行政人員洗手間泵奶。



午膳時間趕往朋友家 邊吃飯邊泵奶

Suki不介意在公眾場合披一條餵奶巾,自己靜靜泵奶,但由於她任職的外國公司全是玻璃間隔,加上大部份都是男同事,而且自從過了試用期後,上司也開始有微言,指她經常離開工作崗位。為免同事們尷尬,她惟有每天都趁短短的午飯時間,買飯盒趕到住在公司附近的朋友家,邊吃飯邊泵奶。不少媽媽經常擔心奶量不足,Suki卻有這番見解,「只要夠勤力,人奶不會不足,不足只因為你不夠勤力。」她幾乎每天下班後就趕回家泵奶,奶量到目前仍源源不絕,有時甚至多得可讓兒子泡個人奶浴。她說她坐月時去修甲扮靚,也是邊修甲邊泵奶,總之只要能坐下來,她就不會錯過任何泵奶的時間和機會。



寧願自己辛苦 都要給兒子最好

Suki說,做「埋身媽」難,但做「泵奶媽」更難,要不停追奶之餘,乳頭又不時泵至出血,家人雖然一直支持她餵母乳,但見她如此辛苦,加上兒子逐漸成長,開始進食固體食物,飲奶次數及份量減少,曾勸她不如放棄。她卻屢勸不聽,「作為媽媽,為子女努力付出的時間不多,只得他出生的頭一兩年,其實餵母乳是媽媽最基本做的事,我寧願自己辛苦多少少,都要給他這份最好的禮物。」她更希望藉此作為兒子的榜樣,待他長大後都會學懂媽媽這份堅持和毅力,「雖然滴滴皆辛苦,但只要泵得出一滴,都會繼續泵給他喝,直至泵無可泵,我才會停下來。」外國一直流行及推崇母乳,但香港近年才漸漸多人談論,目前仍有不少人懷着奇異目光看待這件原本很神聖又天經地義的事,Suki從不介意其他人目光,「我又不是做錯事,根本不需要羞恥,如果其他人覺得尷尬,或覺得我做錯,感到羞恥的應該是他們自己,因為他們無知。」



兒子天諾患有先天疾病,更激發Suki要勤力餵母乳。

Suki買了一個單門雪櫃放在睡房,方便儲存母乳。

便攜式泵奶機,是Suki的手袋必備。



在飛機設備公司任職的曾慶璇(Carol),兩名子女都是吃母乳長大,今年4歲半的大女天諭,餵至16個月大自然離乳,5個月大的細仔天譯,則目前仍然埋身吃母乳,邊上班邊餵母乳,只為享受與子女那既短暫又可一不可再的親密時光,再辛苦也值得。回想起三年多前大女不再需要吃母乳,當時她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失落到極點,「有種失戀感覺。」餵母乳很辛苦困身,對在職媽媽更甚,少點耐力和堅持也不行,幸而Carol比較幸運,昔日在日本公司任職,懷有大女放產假時,曾向公司要求提供哺乳室讓她復工後使用,當時她是公司內首個母乳媽媽,上司接納意見,提供一個私隱度高的小房間給她使用,更容許她在上班時間離開工作崗位泵奶。堅持背後,她面臨過不少壓力,也作出過不少犧牲,那時的午膳時間,Carol只能獨自邊吃飯盒邊泵奶,每天下班又要趕回家餵奶,出席朋友活動的機會少之又少,連出差和去公司旅行都要時刻心掛掛,要定時定候躲起來泵奶。那時她間中需要到內地出差,即使是即日來回,每次她都要帶備一大袋泵母乳的配件,如冰袋、奶樽,過關經常被關員抽查,這都是在職母乳媽媽有苦自己知的辛酸。


不少人被奶粉廣告洗腦,誤以為母乳不夠營養,但Carol大女天諭吃母乳長大,如今肥肥白白腸胃好;細仔天譯同樣吃母乳,一樣活活潑潑,健健康康,足以推翻這迷思。

上司支持最重要 遷就開會時間

現時Carol轉到法國公司工作,工作地點有專用哺乳室,每逢午膳時間,總有十多位媽媽擠在狹小房間內,爭取時間泵奶,地方雖淺窄,但她感到窩心,因為有一班同路人互相支持及鼓勵。曾在親子討論區看過母乳媽媽分享故事,因為得不到公司諒解,每天只能趁午飯時間趕到公司洗手間或鄰近的商場哺乳室泵奶,幾乎每天只得15分鐘匆匆吃飯,Carol慶幸自己的外籍上司明白事理,又容許她在午飯前比較少人的時間提早泵奶,令她有時間和同事一同午飯聯誼,甚至連開會時間都會配合她的生理時鐘。



五星級酒店 安排殘廁「開飯」

在香港公眾地方餵母乳,受到白眼是等閒事,網上見過不少媽媽分享不快經歷,有人試過在五星級酒店吃自助餐期間需要餵母乳,向職員打聽可否安排合適地方,結果卻被帶到破舊不堪的殘廁「開飯」;又有媽媽試過在餐廳內披上餵奶巾餵母乳,卻被職員暗示舉止不雅。Carol也試過到灣仔某間位於六十多層樓高的旋轉餐廳吃自助餐,卻發現哺乳室設在大廈的二樓,極不方便。
Carol說:「很多時媽媽會先考慮及研究哪些餐廳或商場有完善的育兒設備,才會前往消費的。」香港是先進地方,母乳餵哺或育兒設施配套方面近年雖然有改善,但卻仍然落後,反觀台灣及日本等東南亞國家,很多地方的洗手間設計都很人性化,配合媽媽需要,看來香港還有排學。



Carol平日去街穿的衣服也以方便餵母乳為主,像這樣簡單外披一條餵奶巾,就能隨時隨地餵BB。

Carol還會用母乳製成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034

稱官員在職可選特首 梁解錯例遭更正議員:全面失控 噏得就噏

1 : GS(14)@2016-06-01 11:16:54

■梁振英昨稱無法律規定官員不能在職選特首,但特首辦兩小時後更正梁說法。李家皓攝


【本報訊】政界就下屆特首選舉討論越來越多,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日前撰文,指現任特首可帶職角逐連任,對其他候選人不公平,矛頭直指特首梁振英。梁昨開腔反駁,稱無法律規定官員不能在職參選特首,但特首辦兩小時後發稿,以回應傳媒查詢名義,更正梁說法,指公職人員不能做特首候選人。有立會議員批評,事件凸顯梁為保連任已章法大亂,為駁倒反對者已陷「全面失控,噏得就噏」。記者:林俊謙梁振英昨出席行會前,被問到曾鈺成前日在專欄批評,在任特首不辭職下競逐連任,對其他有意參選人士有不公平優勢,梁回應時聲稱,特首在任參選問題,過去已有事例,更聲稱《基本法》和香港其他法律,亦無規定行政長官或其他官員不能在職時參選,「呢個係香港已有制度內,行之多時嘅做法,國際間亦有一樣做法」。



特首辦兩小時後發稿澄清

不過梁發表有關言論兩小時後,特首辦即透過新聞處,以回應傳媒查詢名義,發出題為「就傳媒查詢在職官員參選行政長官規定」的新聞稿,澄清梁有關言論,指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連續第二屆擔任特首,以及公職人員包括受僱並任職於政府部門或政策局的人士,均不能在特首選舉中獲提名為候選人。以往主要官員參選,如曾與梁競逐特首的唐英年,也是辭去政務司司長參選,政界認為梁「冇理由唔知」,對他犯下如此低級錯誤感莫名其妙。曾於2007年參選特首的公民黨黨魁梁家傑批評,事件反映梁為競逐連任,已「全面失控,噏得就噏」,質疑梁至今未看過特首選舉條例,「否則佢(梁振英)應該知道,(時任特首)曾蔭權參選時唔需要辭職,但(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選時就要辭職」,認為事件顯示梁為保連任已「亂咗章」,「好似打麻雀咁亂咗章,要自己發稿推倒兩小時前的我,真係好核突,我覺得佢唔應該再選特首」。工聯會議員黃國健指,事件反映梁「唔係好熟參選限制」,但認為梁作為特首,講錯說話後更正,「咁做都算可以,總好過佢唔肯認錯」。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稱,對梁的錯誤感奇怪,曾鈺成文章早於前日發表,梁有一日時間準備答案及翻查法例,「梁振英咁答法,畀人感覺係連佢身為特首都唔熟書,做咗個好壞嘅示範」。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601/196360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526

單身在職青年租屋需求大 迷你戶熱潮捲吉隆坡

1 : GS(14)@2016-12-23 08:14:33

【明報專訊】2016年,有40%馬來西亞人口被劃分為低收入人士,當地政府十分重視居民置業困難的問題,樓價的可支付水平成為去年第11個馬來西亞計劃的關注之一。馬來西亞人的收入中位數與樓價中位數比例為5.4倍,雖然遠低於香港的14.9倍,但卻高於新加坡的5.1倍。由於銀碼較細,當地發展商預料迷你盤將成為2017年投資潮流,月租2000令吉(約3460港元)的物業更能迎合在吉隆坡中心地區工作的年輕客。

明報記者 姚丁鈺

房地產網站PropertyGuru公布的「馬來西亞樓市2017年展望」顯示,居民對樓價的負擔能力是目前馬來西亞樓市的一大問題。月入3000令吉(約5190港元)以下的家庭被劃分為低收入戶,佔馬來西亞人口40%。報告估算,低收入人士每月可用在物業的支出約為1822令吉(約3152港元),假設房貸息率4.25厘,供款期35年,那麼最多只買得起價格45萬令吉(約77.85萬港元)的物業。按照NUMBEO網站提供的吉隆坡1房樓價數據計算,45萬令吉可買44平方米(約474方呎)的住宅物業。

樓價的可支付水平將成為2017年大馬樓市的重要趨勢。英國房地產公司Worldwide Group在其展望報告中稱,投資者對豪宅的狂熱將在2017年告一段落,隨着人們對收入預期更加現實,對可支付性強的物業需求有望提升。

租金2200令吉以下迷你盤受捧

租賃市場方面,馬來西亞地產公司Neovate Developments行政總裁Sam Helmy(圖)表示,吉隆坡的年輕人需要在鄰近市中心的地區租住,但他們每月收入僅3800至5500令吉(約6570至9515港元),因此他們更心儀租金2000令吉(約3460港元)以下的物業。Helmy又稱,現時這些有吉隆坡市中心迷你盤需求的年輕、單身的在職專業人士(YSWP)共計74萬人。

迷你盤的需求亦衍生出與普通住宅不同的設計理念。Helmy認為,即使空間少,也要留出一張舒服的牀的位置,「年輕人不會喜歡折疊牀或可變形的牀」,另外高天花板設計會更受歡迎,天花板頂部可裝上櫃子,以儲存行李箱、鞋和書。

料明年仍為「租客市場」

根據PropertyGuru報告,2016年大馬樓市較為淡靜,樓市主要是「租客市場」。「租客市場」指市場供應較多,租客處主動地位。吉隆坡樓市租金亦不樂觀,租金回報由兩年前8厘降至今年4.5厘,成交量與樓價亦見下跌。

供應漸增 投資豪宅臨挑戰

根據世邦魏理仕在馬來西亞聯營地產顧問WTW發布的2016年報告,2015年吉隆坡所在巴生谷地區(Klang Valley),累計高層建築豪宅累計供應量為3.63萬個單位,較2014年多15%,而吉隆坡中心地區2015年新增項目提供了近4500個單位(圖1)。報告指出,隨着2017年繼續有較多新樓完工,料該類住宅將繼續面臨挑戰。

另外,特朗普當選後,新興經濟包括大馬在內,與美國貿易關係存在多重不確定性。不過,本周令吉貶至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新低(見另稿),或會吸引海外投資者回流大馬,投資樓市。

[姚丁鈺 海外置業錦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323&issue=201612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7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