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統產業因應︾面對危機 台商展現應變能力遷移再遷移台商永遠的宿命!

2010-03-15  今周刊





金融危機剛走,缺工潮馬上接著上 演,面對一波波的巨變,十萬家台商不得不各顯神通,有些企業靈活應變,兩個月就把工廠移到內陸;有些則是乘機進行升級,增強體質,而也有些台商已倦於不斷 遷移,只能被動等待風暴過去??

撰文‧周啟東 攝影‧劉咸昌

賀特士製衣總經理黃國欽

書記帶隊,五百位農民工一次到位!

缺工是近幾年春節後必定上演的戲碼,只是賀特士製衣總經理黃國欽沒有想到今年會缺得如此令人措手不及,「初六我們好不容易才從山東招了一百多人,以兩輛遊 覽車載到浙江省平湖,結果半路上就被別的工廠用紅包攔走一輛車,真的是搶人!」他無奈地指出,為了謀生機,他當機立斷到距平湖三百多公里的安徽農村投資, 一勞永逸解決缺工問題!

黃國欽主要從事高級雪衣、功能性禦寒大衣製造,大多替國外知名品牌代工,近年來歐洲、美國冬季戶外運動風大盛,黃國欽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但是工廠的員工 卻永遠不夠,令他十分頭痛。

二○○三年,黃國欽為了製衣業的上下游配套整合,特別到距上海八十公里的平湖設廠,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平湖的工資、稅費成本每年上漲,「勞工薪水每 年漲五%、一○%,再加上勞工的社會保險支出,實在受不了!」他說。

去年七月國外訂單有回籠的趨勢,為了找工人,黃國欽第一次到安徽的固鎮考察,「街道、民風,甚至是滿街怒吼的喇叭聲,都像以前的平湖!」他微笑著說,後來 每月都到固鎮看一次,到去年底,缺工的新聞開始出現,平湖工廠的員工很多都提早回去過年,他開始考慮到固鎮設廠。

去年底,他在固鎮工業區先租了一間廠房,嘗試招工,結果當地縣政府為了留住這家新台商,竟然由縣政府的縣委書記出面召集十一個鄉鎮市長,要求各地方首長分 配額度,親自將鄉內的農民工帶到賀特士工廠大門前供黃國欽挑選。「你能想像嗎?書記竟然當場下令,沒有達成任務的就開除!」黃國欽的固鎮工廠在簡陋的環境 下於年初六開工,每天都有不同鄉鎮的官員帶著民工來報到,短短一周之內,五百位員工就募齊了,「當平湖還在缺工時,我們安徽的工廠已在兩個月內動工生產, 為了趕訂單,他們已開始加班了!」黃國欽指著全新的忙碌生產線,臉上充滿了笑容。

黃國欽決定立即動工興建全新的廠房,趕在年底前完工生產,將勞力密集的後段生產線移到固鎮。

從移動生產線到開始生產,黃國欽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充分展現台商面對危機的應變調整能力。相對之下,平湖一千多家製衣同業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平湖 製衣業遍地哀號,普遍缺工率達五成,很多訂單都沒有辦法準時交貨,今年又要有一波倒閉潮了!」他同情地說。前年的金融海嘯期間,平湖倒了四、五百家同業, 今年缺工危機比金融海嘯還嚴重,沒有辦法移動或升級的,只能被無情地淘汰。

伊諾華橡膠總經理黃長發

最後一次遷廠,直接選定民工的故鄉!

「我們還要再買兩塊地,整個加起來就有三百畝地,固鎮將成為我們在大陸最大的生產基地!」伊諾華橡膠總經理、同時也是浙江省嘉興台商協會副會長黃長發指著 牆上的平面圖,解釋著這家輪胎企業的最新布局。在缺工危機及沿海成本高漲情況下,黃長發早在四年前就奔波全中國上萬公里尋找遷移的城市,居安思危讓他避過 缺工危機,同時也順利完成企業升級。

除了卡車輪胎、汽車輪胎不做外,其他所有的腳踏車、運動沙灘車胎黃長發都做,甚至連中國南極考察隊車輛用的特殊輪胎也是他生產的,從一九九五年到廣州投資 以來,黃長發的大陸經驗就是不斷遷移、升級,否則就是淘汰出局。

從廣州遷到浙江平湖已經十四年,平湖的成本節節高漲,除了勞工成本增加外,連要擴廠的土地都三級跳,「平湖一畝土地要人民幣十幾萬元,固鎮只要三萬元,你 看三百畝地可以差多少?」黃長發說,更重要的是這裡勞工充沛,不用再為招工而煩惱。

從二○○五年開始,他開始觀察到平湖工廠的內地農民工春節返鄉過節不再返回工廠打工的趨勢,而且工作三、四年的熟練工人也因為返鄉結婚、蓋房子而離職,他 知道遷移的時間又到了。

從○五年開始,當別的台商利用假期休息時,黃長發卻是有計畫地從東北、河北、天津、河南一路考察各省市的投資環境。有一次從河南到安徽考察一周,就跑了三 千多公里的路,最後他終於決定在安徽的固鎮縣落腳。為何選固鎮?「固鎮九成是出外打工的農民工,他們一定會回鄉找工作,這樣的地方,員工比較穩定!」他 說。

○八年十月決定在固鎮設廠,同一時間全球爆發金融危機,黃長發決定乘機進行升級。

過去低端的產品已充滿大陸本土的競爭者,趁著產業大洗牌的時候,他將過去舊的勞力密集生產線全部移往勞力充足的內陸農村,而將新採購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放在 成本較貴的浙江平湖,「安徽廠用來衝量,接國外的訂單,平湖廠則是做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可以供應內需及國際市場。」黃長發在固鎮的工廠辦公室中,清楚描繪 他的遠景。

設一個輪胎廠要花至少新台幣三億元,這就是為什麼黃長發如此慎選遷移城市的原因。隨著安徽工廠生產線的擴大,他預估伊諾華今年的營業額可以達到新台幣三十 億元。他同時也決定安徽是他最後一次的遷移,「如果未來這裡也缺工,我不知道大陸內地哪裡會不缺工?」他說。

危機就是轉機,在金融海嘯及缺工危機下,黃長發順利將生產線移往大陸民工的家鄉,不僅免除一場危機,也順利完成升級布局,為自己的企業奠定長遠的發展基 礎。

中裕電器總經理王武卿

辦好伙食,抓住員工的心!

車子往深圳東邊開去,花了三十分鐘下高速公路後路越來越小,蜿蜒的小路通到兩旁都是暗無色彩的橫崗工業區,車子在一家工廠前停下,這裡就是全球最大的聖誕 燈生產商—— 中裕電器的工廠,但是生產線上空空蕩蕩,原本可以容納二千三百人的生產線,卻只有一千三百位員工在忙碌著,「我們八○年代就是因為缺工才從台灣移到泰國, 再移到深圳,沒有想到今年又遇到缺工問題!」總經理王武卿無奈地說。

中裕電器是王武卿的父親王任生於二十多年前創立,從一九八五年開始,中裕電器的聖誕燈占有美國四分之一市場,成為全球知名的聖誕燈大王,「我們是全球最大 的聖誕燈工廠,旺季時每天有三十幾個貨櫃運往碼頭出貨!」王武卿驕傲地說,但是今年要維持這個紀錄可能很難,缺工讓這位台商第二代傷透腦筋。

從九三年在深圳設廠以來,中裕就專門生產聖誕燈,四座廠房需要兩、三千人,屬於勞力密集型產業,除了前段是機器生產線外,其他後段製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工進 行包裝作業。以前做半年、休半年的特殊作業形態,內地的民工也能接受,但是今年過年後,竟然有五成的員工不再回來。

在招工無門下的情況下,王武卿只好把上門的大筆訂單往外推,以免無法如期交貨壞了信譽。

更慘的是,金融風暴雖然過去,但是原物料也大漲了,從塑膠、銅線都大漲一倍多,「為了穩住訂單,報價只敢向買主微調一○%!」在內外交迫之下,傳統勞力密 集工廠的處境相當危險,「今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處境最為艱難的一年!」他憂慮地說。

不僅招不到人,離職的員工也變多了,為了留住員工,王武卿除了調高薪水之外,每天中午就準時到廚房報到,親自盯員工伙食,避免伙食不佳成為員工離職的理由 之一!

缺工已是長期的趨勢,中裕有因應的方案嗎?令人驚訝的是,王武卿雙手一攤,「不曉得!要運輸方便、又要員工充足的地方,要遷移談何容易?」他搖搖頭苦笑, 現有工廠距離碼頭只要十分鐘的車程,非常方便,如果遷到內陸城市,幹部不想跟著去,怎麼辦?如果好不容易遷了,又再缺工怎麼辦?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困擾不 已。

相對於其他台商提早布局遷移計畫,王武卿似乎已厭倦再度遷移,「今年的問題,今年先解決,其他的再說吧,大不了收起來不做了!」他無奈地說,這家年營收超 過新台幣五十億元的傳統企業,正一步步因為缺工問題,面臨創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4

科技大廠因應︾送房送車優惠盡出 捧著錢四處招工找不到作業員?從台灣運過去!

2010-03-15  今周刊





當缺工延燒中國華東,科技大老接 續拋出回台設廠、打造無人工廠的話題,缺工不再是科技大老的煩惱,而是所有想進入科技業的求職人才,與所有科技業投資人都應該研讀的課題。

 

撰文‧賴筱凡

在全球景氣逐步回溫下,卻發生了一個大問題,讓多數電子業大老闆今年農曆過年都無法安心休假,那就是大陸缺工!

缺工的問題有多嚴重,從電子五哥給員工優惠出手越來越闊綽,就可以小見大。不僅仁寶年前就祭出抽汽車留人,年後為了獎勵績優員工;富士康更是大舉在山東省 煙台買下八百七十戶套房給績優員工,甚至連裝潢都有補助。

大陸缺工的問題其實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早在去年十月,電子業還在出貨旺季時已嗅出端倪,在電子業紛紛從沿海拉長戰線進內陸時,就已傳出這樣的耳語: 「現在華東缺工很嚴重,聽說華碩薪水開到一千三(百元人民幣),都找不到工人。」說這句話的,是一家老牌科技廠的執行長,以前當地勞工的月薪一個月是人民 幣八百元,去年卻已悄悄漲破人民幣千元大關,出現捧著錢還找不到工人的窘境。

工資漲價,相對稀釋營業利益率缺工的情況從每家科技公司年終尾牙必談缺工,甚至逼得鏡頭大廠大立光董事長林耀英在法說會上說出重話:「大陸缺工問題嚴重, 不得不考慮將新的生產線和廠區移回台灣。」因為缺工,讓大立光空看訂單湧入,卻受限產能沒法接,最後比較低階的VGA(三十萬畫素)訂單只好拱手讓人。

但大立光並不是受到這波衝擊最嚴重的,因為從花旗環球證券的推估,大立光的直接勞動成本占銷貨成本比重達一八.一%,但同樣是零組件廠的可成、閎暉和新日 興的勞動成本比率卻更高,分別達二七%、二一.七%和一六.五%,未來只要大陸工資每調漲一○%,閎暉的營業利益率就會被稀釋一一.四%,可成也會有八% 的影響。

即使是營業利益率水準相近的NB代工廠與EMS(專業電子代工)廠,也難以避免受到衝擊。

雖然從數據上來看,廣達、仁寶、緯創的直接勞動成本占銷貨成本比重約是一%,鴻海也只有三%,但勞力需求明顯多很多的鴻海,在工資每調漲一○%,營益率可 能因此衝擊七%,甚至摩根士丹利證券更指明,最直接的是連EPS(每股稅後純益)都會減少一到九%不等。

缺工已經讓科技業從上到下都拉警報,因為缺工讓零組件出不了貨,就出現零組件缺料問題,缺料就讓零組件價格墊高,代工廠的毛利更堪憂,導致最後的終端產品 出貨都有問題。

光從高盛證券報告來看,五大NB代工廠的出貨預估向下修正○.四到○.六%不等,影響的是宏碁、惠普等品牌廠今年的NB一哥之爭。

以工引資,﹁拓荒﹂條件十分優渥這些數據乍看之下有些驚人,因為缺工不再是電子廠大老闆要煩惱的問題,就連每個大小投資人都跟著擔憂。然而,這次大陸出現 缺工不再是短暫的議題,而是結構問題,這也讓台灣廠商紛紛忙著找解決之道。

跟中國政府關係好的,就忙著打點關係,因為可能一通電話,就能獲得當地政府載來一車車的工人,解決訂單出不了貨的燃眉之急,但內地城市要開發,內地省市政 府張著「大西部拓荒」的旗子,他們開出的條件更優惠,「我們『以工引資』,來內地設廠,先保證給你工人,再談租稅優惠。」廣西北海市副市長彭鳴達豪邁地 說,因廣西北海是二線城市中唯一靠海的城市,是通往東協最近的出海口。

但是,沒門路的廠商怎麼辦?大陸找不到工人,那就從台灣運過去。這樣的趨勢令人跌破眼鏡,一位大陸台廠供應鏈的主管透露,為了解決缺工問題,工人又搶手, 所以台廠開始從台灣找人,報到地點就直接設在大陸,食宿都由台廠負責。

只是這樣的情況聽在華碩人資副總張天寶耳裡,他笑了笑,「成本划得來嗎?」若把大陸勞工目前高漲到逼近人民幣兩千元的月薪,對比台灣作業員的月薪,確實有 成本差距,但當訂單出不了貨時,要賠的是更大筆的違約金,甚至是一家企業的商譽及來年的訂單,所以從台灣運工人到大陸上工的情況,就這樣應運而生。

這從求職網站上也能見微知著。過去在求職網站上,科技廠徵赴大陸工作的職缺,大部分都是主管階級,不管是工廠主管、業務主管也好,通篇都是主管階級的需求 為主。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打開求職網站,科技廠密密麻麻的職缺中,卻開始見到不少廠商在徵求作業員,職務需求直接挑明得到大陸工作,即使薪資不如以往赴陸主管 的高,卻成為求職市場的新活水,這樣的趨勢,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回台設廠,牽一髮動全身正因大陸勞動結構出現不均衡的問題,這也讓台灣的科技廠不得不開始思考解決之道。

最直接的就是調漲工資,只是調漲工資就得面臨成本增加問題,在每家科技廠紛紛舉行招工會之際,調漲工資可能還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大廠口袋深,沒有資金後盾 的小廠,怎麼付得出高額工資?這也是為什麼年後抽機車、給高額加班費等五花八門挽留勞工的舉動一一出籠。

此外,沿海缺工問題更加快了電子廠內移的動作,在惠普率先進入重慶設廠後,鴻海、廣達、英業達跟著搶進,偉創力、光寶都是緊接著要前進重慶的廠商。

內陸城市擁有的勞力後盾與租稅優惠,比沿海城市的投報率更高,於是,重慶、武漢、瀋陽等內地大城市與二線城市開始遍地開花,成為吸引科技業搶進的新投資天 堂。

為了進可攻、退可守,早些年前進越南設廠的台廠,金融海嘯喊卡停工的,也開始復工建廠,就為了防範一旦缺工之火燒不盡,還有同樣勞動成本也低廉的越南可退 守。

而部分廠商也開始調動,降低勞動力吃緊的華東地區產能,而是把訂單轉到華南或是華北工廠,甚至考慮大規模自動化,降低勞動成本,讓缺工問題不再成為台廠出 不了貨的夢魘。

至於回台灣設廠,在林耀英疾呼產能擠爆了之下,也成為台商心裡解決缺工的一個選項。

同樣需要大量勞力的機殼廠可成,也漾起回台的新漣漪,「誰不想回來?大立光想回來設廠,我們也想回來啊,但是仁寶、廣達不回來,我們的客戶都在那裡,回得 來嗎?」可成發言系統說,在中國找工人從兩、三天補齊,變成要一周才能找到人,大陸自由人力市場明顯出了問題,所以,回台灣設廠也可以是一個選項。

一個缺工問題,讓世界工廠的光環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快速開發下的隱憂,台灣科技廠要如何因應,則考驗著每位科技大老的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5

零利時代下 台灣企業如何因應? 台灣電子業的 三大挑戰與三個解藥

2012-7-23  TWM




微軟與Google推出自己品牌的平板電腦,三星跨入軟體與應用的開發,而台灣企業在硬體價格不斷被軟體應用擠壓下,已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

撰文‧林宏文

零利時代來臨,對於過去在資訊產業價值鏈中,專注在製造代工的台灣電子業,面臨的挑戰將是歷來最大;而且,不論是從品牌、製造代工及零組件產業,都將受到全面的衝擊。

三挑戰:軟體深度不足、專利戰居弱勢、大廠全面壟斷台灣電子業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就是軟體與應用當道,而且價值遠勝過硬體,但是台灣過去一直專注硬體的開 發與生產,很多公司的執行長沒有軟體經驗,公司內也缺乏軟體的經營及開發人才,無法在資訊產業生態體系已經轉變的今天,為企業轉型注入新的思惟。

第二個大挑戰則是,關鍵零組件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但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與製造,不僅涉及經濟規模更大的研發競賽與專利戰爭,又與品牌廠是否強力支持或出手投資有關,台灣企業的經濟規模不夠大,又無強勢品牌支持,在專利戰上也居於弱勢,未來的處境堪憂。

第三大挑戰則是,以目前最強勢的蘋果、三星、亞馬遜等三家企業為例,品牌廠商已掌握了垂直整合的價值鏈,即使連Google及微軟等公司,都已計畫推出手 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來鞏固本身在價值鏈中的影響力。換句話說,當整個生態體系被大廠全面壟斷後,過去僅在供應鏈管理上比較強的品牌企業,價值立即被 邊緣化,受到的衝擊將難以想像。

這三大挑戰,正是零利時代對台灣企業帶來的巨大災難,對很多公司來說,也是難以跨越的關卡,而且一道比一道困難,要完全扭轉已不可能。而在這三大挑戰中,對台灣最嚴厲的,就是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所指的「軟實力驅動的新經濟」。

三解藥:積極進行整併、加強產品創意、重視軟體應用不過,在因應這些挑戰時,依然有三件事是當務之急,也可視為是台灣企業想走出困境的三大解藥。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認為,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台灣最先要加緊進行的,就是積極進行整併。

過去,台灣企業多屬中小企業,資源、人才都很有限,在面對國際大廠以經濟規模與上下游整合的競爭模式下,台灣企業規模都太小,已很難與大廠競爭;只有透過 更多的合併,讓資源及人才有效整合提升價值。因此,類似聯發科與晨星、兆遠與中美藍晶等企業的合併,應該更積極進行;讓台灣內部資源更集結,也可避免同質 性競爭而淪落至價格戰。

其實,以聯發科與晨星合併為例,雖然兩家公司是台灣IC設計業的前兩大,但合併後,營收只能排到全球第四名,次於高通、博通與超微;而且合併後的規模,與第一名的高通差距依然很大。高通市值是聯發科的八倍,營收是四倍,員工數目也有一.六倍。

此外,在產業上下游的聯盟關係上,台灣也要積極進行內部深度的戰略結盟。三星透過垂直整合的關鍵零組件製造,打敗了台灣專業分工的產業形態。至於蘋果、 Google、微軟如今更運用品牌與軟體應用平台,同樣進行綿密的上下游整合。但台灣產業界卻缺乏自己內部的結盟,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近來,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台灣電子業過去被稱為代工製造,但其實應正名為「研製服務」,這是一個相當精準的說法。但若仔細拆解這個詞,過去台灣偏重在 「製造」與「服務」,但未來「研發」的重要性會更提升,而要拉高研發的比重,台灣上下游產業聯盟關係的強化就是首要工作。

例如,在手機產業中,半導體晶片與手機開發的關係至為關鍵,但是,過去台灣這兩大產業的整合關係太弱,從早期的明基、華寶到現在的宏達電,都以採用歐美晶片為主;而從台灣起家的聯發科,儘管已達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占,但合作對象依然以大陸品牌及白牌業者為主。

面對手機市場也是M型的發展,未來台灣要不要將低價手機全部拱手讓給大陸,這是重要的課題,更是台灣手機產業重新整合的重大契機。

此外,像三星的手機配備AMOLED的面板,讓消費者一看到就不由得發出驚歎的一聲「哇!」這是三星獨特的關鍵零組件,可以為產品帶來無與倫比的加值效 果,同樣的,目前全球的筆電設計製造重鎮都在台灣,而供應筆電的重要關鍵零組件也在台灣,但近年來我們已很少聽到,台灣在筆電的功能配備上有做出什麼具特 色的應用,如今大部分的創新都是跟隨著蘋果的腳步走。筆電如今面臨平板電腦的強烈衝擊,未來若不拿出辦法來,恐怕這項占國內電子業比重最高的產業,包括廣 達、仁寶、緯創、和碩及英業達等公司,兩年後就會面臨很大的生存危機。

至於第三項解藥是難度最高的挑戰,那就是從軟體與應用著手,去建構企業獨特的競爭力,並走出台灣自己的一條路。六月中上任的三星新執行長權五鉉,已將軟體與應用視為三星未來最重要的工作;而同屬一個競爭陣營的台灣,至目前為止,並未有企業能夠如此大規模地宣示。

近來在大陸竄紅的小米機,就是因為從手機發燒友的另類角度切入,讓粉絲能夠參與手機的設計,這套作法讓小米機成為當今大陸最夯的手機。中國一年手機市場達 三億支,小米才成立兩年,今年手機銷售目標六百萬支,雖然只占到二%,但已 奠立了小米的市場地位,也顯示大陸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只要找到對的商業模式,仍有極大潛力創造出更大的驚奇。

大陸品牌全面崛起

台灣電子業應正面迎戰

台灣科技產業有眾多優秀人才,赴大陸投資的時間也都很早,但早進入的優勢,卻僅限於利用當地的勞動與生產條件,對於品牌與市場的經營並不深入,當然也累積不出較具影響力的3C電子品牌。如今,大陸品牌全面崛起,處於落後態勢的台灣業者要追趕已不容易。

但是,大陸這塊新興市場仍有相當多的機會,是台灣企業無法迴避的市場,只有正面迎戰,利用同為華人的優勢,在這個全球最大的3C電子消費市場中,抓住新崛起的商機,才有機會再創台灣電子業的高峰。

聯發科併晨星 老四依舊難及老大

公司 營收

(億美元) 市值

(億美元) EPS

(美元) 員工數

(萬人)

高通 173.6 964.0 2.86 1.6 博通 74.0 186.0 1.40 1.2 超 微 65.4 42.4 -0.83 1.2 聯發科 43.7 120.0 12~13 1.0 註:1. 合併營收及EPS是以2011年計算,市值則以7月2日為準。

2. 聯發科EPS為併晨星後,單位為新台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8

快速因應市場變化、尋找利基市場、差異化策略 聯發 科殺出紅海給台灣企業的三啟示

2012-9-17  TWM




聯發科從股王跌落,幾度浮沉,最近公司業績增溫,成為台灣少數低潮再起的企業。蔡明介帶領聯發科反敗為勝的拚搏故事,可以給宏達電、宏碁,或目前遭遇困境的公司,怎樣的啟示?

撰文‧賴琬莉

二○○九年,聯發科三度登上股王,但隨即面臨營收、獲利、股價都往下走的瓶頸;顯而易見,聯發科面臨了成功企業必然的宿命:盛極而衰。當時,「一代拳王」成了台股難以破解的詛咒,幾乎沒有人看好窮途末路的聯發科可以再起。

英特爾前總裁安迪‧葛洛夫在︽十倍速時代︾書中指出,「策略轉折點(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出現之處,正是舊的經營環境消失,新的環境取而代之,你的企業有機會往新高點爬升,但若無法順利通過轉折點,企業便會在高峰之後往下滑落。」 根據統計,中國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不到四歲,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也不過十三年,就連全球五百大公司,存活的時間都不超過四十年。那些沒有通過葛洛夫「策 略轉折點」的公司,最終就是要陷入經營困境或淘汰。

但聯發科到底還是扭轉了外界看衰的無情眼光,從高峰到谷底,又從谷底再起,在面臨關鍵的「策略轉折點」時,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如何因應?他又能帶給其他企業怎樣的啟示?

啟示一:快速因應市場變化○九年,聯發科因為中國山寨機受到官方打壓,市場急速萎縮,蔡明介當機立斷,馬上調整組織,往3G與中低階智慧型手機發展,快速的因應市場變化。

世界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成功之路,動態的市場總帶著很大的隨機性,各種要素往往變化莫測,難以捉摸。重要的是,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時,經營者該如何動燭先機,先發制人,並以速度和彈性回應市場變化。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李吉仁表示,很多經營者忽略外在市場變化,只從一般市調機構或新聞媒體,被動取得資訊;甚至等公司業績下滑,才發現不對勁。事實上,最 容易察覺市場變化的是公司業務部門。「企業應該建立機制,從最前端的業務,主動發現客戶,甚至客戶的客戶,了解他們的購買行為,建立蒐集情資機制。」李吉 仁甚至建議,「直接到倉庫去看,看商品庫存增加或減少,對企業而言,提早洞悉市場變化,就多了因應的時間。」但他也坦言,很多經營者看到變化,但內心存在 「改了會不會更糟」的疑問,「一般企業的可改變彈性不大,經營者很多事情看得到,做不到。」就像IBM前執行長葛斯納在︽誰說大象不會跳舞︾一書寫道: 「大多數的人還沉浸在以前的光輝時代,他們似乎忘了什麼是競爭,以及什麼是顧客需求,什麼是現金流量,他們就像活在大大的保護傘之內,而我唯一要做的事就 是告訴他們,外面殘酷的世界已經將他們逼到了死角。」IBM後來在葛斯納改造之下,一個接近垂死邊緣的企業,重新成為業界的霸主。

發明第一台數位相機的柯達,就是未因應市場變化,今年初宣布破產,雖然一九九八年,柯達就深感傳統膠卷業務萎縮之痛,但柯達的決策者們,由於擔心膠卷銷量受到影響,一直未敢大力發展數位業務,最後慘遭市場淘汰的命運。

發現市場變化,企業必須主動進行調整、改革或放棄原來的優勢領導,「多數企業自我感覺良好,但經營者必須正視市場變化這個事實,察覺變化後,下一步就要找出是企業內在的問題,或結構性市場的變化。」李吉仁分析。

啟示二:尋找利基市場

聯發科的第二堂課是「尋找利基市場」。所謂利基市場,是指在市場中通常被大企業所忽略的某些細分市場,行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總是存在一定數量的市場利基者,它們的戰略與該市場中的領先者、追隨者有所不同,而是在市場中找到一個利基,然 後在利基中做大市場。

簡單來說,所謂的利基市場就是市場區隔,在狹縫中求生存,這也是管理學大師麥克.波特所指聚焦策略:「專注於特定客戶群、產品線、地域市場」。專家指出, 找尋利基市場有下列三種方法:一、「見縫插針」,找到小眾客戶群,看準時機切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二、「無中生有」,也就是用自己的產品定位市場,創 造客戶新需求,並服務於一個全新的市場;三、「取而代之」,在市場領導者身上找到被他們忽視的客戶群,採取進攻性策略,進而占領市場。

譬如當年沃爾瑪發跡,就是避開競爭激烈的美國一線城市,開發二線城市或郊區市場;多年前,統一超就看好平價咖啡市場,但因市場未成熟,直到星巴克掀起台灣咖啡風潮,才推出City-Café,很快以低價、便利、快速取得的優勢,發展出另一個市場,一天賣出四十萬杯。

今年聯發科推出雙核心及智慧型手機晶片,被視為反敗為勝的大功臣,「差異化策略」便是聯發科的第三個啟示。

蔡明介曾表示,聯發科在手機產業是後進者,如果只是照領先者的步伐走,一定是沒有優勢的。所以身為後進者在策略上就要有差異化,比方說IC解決方案要更好,更具性價比,給客戶更好的服務。

啟示三:差異化策略

「差異化策略」是提供與其他公司不同的產品、服務,並使顧客充分的認知,以建立競爭上的優勢,依照麥克.波特的說法,「所謂差異策略是創造獨特的價值的競爭地位」,其中創新價值是差異化的主要優勢。

微風廣場是國內精品百貨公司的始祖,其成功的要素就來自差異化。微風常董廖鎮漢提到當年的百貨公司是全方位,他先想辦法設定客層,以台灣買不到,需要出國購物的「都會女性」為主,再全力打造目標客層想要的購物環境,並引進相關品牌。

所以他當初的三步驟分別是鎖定客層、業務集中、滿足客戶。當時他常到國外考察購物中心,看賣場設計、商品力與行銷手法,「做這些事情的心血,外人難以想像。」一直到現在,廖鎮漢全家出國行程,「看商場」仍是必備行程。

其實,模仿對後進者可能是過程,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創新,提供客戶差異化的產品。鴻海成立初期,郭台銘也常對主管說:「不懂,就先抄、再分解、再創新、再 發明。」廖鎮漢就說:「如何帶領團隊創新,才是一個挑戰。」他表示,創新最困難的不在看到不同,而是帶領團隊一起嘗試不同,因為在創新的過程中,沒有做起 來,對團隊成員是很大的壓力,「領導者要花更多時間,讓團隊相信他們判斷。」廖鎮漢舉微風為例,當年公司找來的都是業界的佼佼者,但也因為這群人容易因過 去成功的經驗,沿襲舊有的思考模式,所以創新過程中,他不斷刺激大家,再三問:「這樣就算我們做起來,也不過是另一個SOGO。」後來,微風廣場也因為精 品百貨定位,有別於當時的新光三越、SOGO等業者,走出另一條路來。

企業在謀求永續經營的過程中,都會碰到挫折或困境,聯發科成立十五年,能夠三度榮登股王,立於不敗之地,蔡明介帶領聯發科的啟示,值得國內企業學習與省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2

歐美創新高、新興市場動盪 第四季投資因應 獨家專訪榊原英資:我會大買日本股票!

2013-10-07  TWM
 
 

 

美國政府確定關門,鬧劇持續上演,新興市場結構難解,凶兆尚未退散,日圓先生大膽發言:「現在應該大買日股!」

撰文‧楊卓翰

有「日圓先生」之稱的榊原英資,從來沒有這麼樂觀過。

《今周刊》今年曾三度採訪榊原英資,三次的精準看法,都沒有讓投資人失望。身為謹慎的經濟學家,榊原幾乎不曾果斷地要投資人買進什麼樣的資產。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採訪榊原英資的結果,會如此令人驚訝。

很多人把投資週期定在天、周、月,但是經濟學家看趨勢是用「季」來看。今年六月時,我們請教榊原英資一片欣欣向榮的日股是否能買,他只回答,會有一陣一○%的修正。直到夏天結束,才是進場時機。在九月的尾巴,夏天結束了,我們再次來到榊原英資位於東京的辦公室,發現滿面笑容的他,竟然果斷地要投資人「買日股」。在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要退不退之際,市場充滿不確定,是什麼新觀點,讓榊原如此信心滿滿?

QE延退 不見得是好事照理來說,QE延後退場,聯準會暫時延後縮減每個月八百五十億美元的資產購置計畫,應該讓投資人十分興奮,趕緊追捧這最後一波資金高潮。但是榊原英資卻指出相反的情況:「股市的反映很弱,我不會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事實上,在九月十九日聯準會宣布QE延後退場的「好消息」後,道瓊指數已經從歷史新高下跌超過二%。

「QE退場已經是確定的事,這次延後,只是讓市場有喘息的機會而已。最晚,也不會晚過明年年中。」榊原英資認為,如果QE延後退場真的有什麼實質的意義,「那就是美國的經濟數據,並沒有大家想像的好!」也難怪美股反映會「叫好不叫座」。

新興市場雙引擎失靈

世界的另一頭,對於聽到QE抽銀根就聞風色變的新興市場,延後退場雖然換得些許反彈的機會,「但是新興市場國家根深柢固的結構性問題,不可能在短期解決。」榊原觀察QE延後退場,不會讓「醜姑娘」變回「美女」,只是暫時讓資金退潮的併發症發生而已。

的確,QE不退場,新興市場是最大得利者。榊原特別舉八、九月資金大退潮中,首當其衝的印度和巴西兩位「醜姑娘」為例。在外資撤逃中,受傷最重的印度盧比貶至歷史新低、股市則在四個月內大跌二成;巴西幣也貶至○八年低點。「延後退場,熱錢雖然暫停流出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甚至有一點回流,但是這個趨勢可以持續嗎?我很懷疑。我覺得不會。」榊原分析全球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印度,這個新興市場的重要引擎之一,如今政經情勢都很難在短期好轉。

「印度明年就要舉辦大選,但是執政的『國大黨』政權很不穩,這次情況看起來對他們很不妙。」榊原指出,明年的印度大選,可能是國大黨在二○○四年以來的首度政黨輪替。和印度政界有密切往來的榊原認為,為了維持政權,執政黨這一年可能「不會有重大的改變。」「更不用說他們有極高的通膨,雖然拉詹上任後的急拉利率,是有效的路。但是他現在的籌碼也不多了,我想他可能不會再有緊縮政策出台,否則,就得犧牲經濟成長率。」榊原表示。

中國,在榊原眼裡是另一個失靈的新興市場引擎。「中國不斷下修經濟成長率,政治上也不平穩。」兩大龍頭同時衰退的情況下,「新興市場我就會小心了。雖然它們有小反彈,但我懷疑能否持續,所以我在這半年裡會對這個市場很小心。別忘了,QE若退場,新興市場仍是外資撤出的第一號災區。」榊原說。

美股上漲力道有限

對於引起QE資金潮的原點||美國,延後退場反而是壞訊號。「美國股市本來就在最高峰了,雖然QE延後退場,資金氾濫會讓某些人去買股票,但是美股上漲的力道已經有限了。」︽華爾街日報︾分析師史賓塞.雅各︵Spencer Jakab︶就形容現在的美股是「公司獲利在追股票上漲」。他指出,單位數的季獲利,實在沒辦法和雙位數的股票漲幅比。「股票市場雖然三季連續上漲,但是最後,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史賓塞耐人尋味地預測。

這個觀點,和榊原一致。他在專訪中重複了三次「股市在往下走了(It is going down.)」。他分析,QE退場趨勢不會改變,「退場最後一定會發生,我不覺得會延後多久,不可能超過一年。」「現在看來,退場的時間表仍然不變,最晚明年夏天QE就會結束。當然,還是得看美國經濟恢復的狀況,但是明年中是合理的時間。」榊原預測。

除此之外,美國現在正在糾葛的債務上限議題,也可能為未來美國市場產生衝擊。「債務上限很可能是假議題,但仍值得投資人注意。共和黨的勢力比過去還穩固,所以美國兩黨談判上可能不會很順利。雖然我不覺得這項議題真的會在經濟層面造成可怕的衝擊,但還是可能擾亂市場一陣子。」榊原警告。

先進國家反而表現較好

那麼,在後QE時代,投資人的資產配置該怎麼辦?「我會大買日本股票!」榊原斬釘截鐵地說,配上一陣爽朗的大笑。

「過去大家覺得,世界失衡了,要中國、印度這些新興市場的經濟來拉升;但是實情正好相反,先進國家反而表現得比較好!像日本,就是其一。」榊原預測,今年日本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可能會超過二%,甚至突破二.五%,是金融海嘯以來不曾有過的榮景。「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三.八%,比任何人、也比我預測的都高。日本的經濟復甦真的很強勁!」他認為:「現在買日股,正是好時機!」首先,「日本的機構投資人還在持續買國債,這從利率可以看出來。」榊原分析,日本十年期公債利率從六月的○.九%水準降到九月底的○.六七%,代表債券價格上升速度很快,日本的投資人仍然偏好債券。榊原的兒子正在日本大型人壽公司上班,機構投資人的習性,他最了解:「它們還是有點保守,所以抱著債券,因此,現在日股還是外資在買,日本機構投資人還沒進去。如果它們進去,股價就會繼續上去。」榊原預測。

榊原英資對日本經濟樂觀的程度,甚至不把日本增稅的負面利空放在眼裡。如無意外,日本將在明年把原本五%的消費稅提高到一○%,這讓不少投資人擔心,好不容易復甦的經濟將會被拖垮。不過,信心十足的榊原認為:「日本的經濟復甦真的很強,增稅,沒有問題。」「我在六月曾說過,八月會有一波修正,修正之後,機構投資人就會進場。隨著日本經濟更樂觀,對股市更有正面效果,我更相信它們會進來。」榊原英資很有把握地說:「所以你問我買什麼?我說,買日股!目前應該是買日股的時機!」「現在,全球經濟結構正在逆轉。成長的中心,已經從新興市場轉向成熟市場。」榊原最後分析。「之前我不認為先進國家的成長,能夠彌補新興市場的需求衰退;但是我認為,先進國家普遍來說是比新興市場好。」他舉例,除了大力看好的日本外,歐洲市場也是另一個亮點。

「歐元區國家結構性的問題當然還在,但是現在各國領袖似乎找到暫時解決的方法。這個政治協商的方向是好的。特別像是德、法等大國,它們未來經濟上升很快,所以我看歐元區,包括鄰近的東歐,經濟進一步下滑是不可能。」原來,榊原英資眼中的成熟國家,在經歷金融海嘯的顛簸路後,終於走上了復甦的軌道,這就是他對全球經濟樂觀的關鍵所在。事實上,他在九月出版的新書︽國家的成熟︾中,就認為日本及歐洲,都已經走向另一階段的經濟富足與穩定。

「過去,新興市場那種爆發性的成長,已經不再;我們的經濟,正在面臨另一次的轉型。」顯然,七十二歲榊原英資的觀點和理論,也還在成長、轉型。

榊原英資

出生:1941年

現職:日本青山大學客座教授經歷:日本國際金融局局長、大藏省財務官、早稻田大學教授、慶應大學教授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日圓先生」的

第四季私房投資地圖

日本:強烈推薦

日股今年以來上漲6401 % 日本經濟恢復比想像中更強,未來數據可能會讓大家大吃一驚。

機構投資人仍在買日本國債,尚未進入股市,未來進入機會大增。

未來QE若真的退場,日本貨幣政策也會繼續寬鬆,影響最小。

歐洲:前景看好

歐股今年以來上漲 13.84% 雖然歐元區結構性問題仍在,但各國領袖協商有成,問題縮小。

德、法等主要國家經濟動能恢復快,可望帶動歐洲地區成長。

先進國家整體需求回升,讓經濟下滑可能性進一步減少。

新興市場:遠離災區

新興市場股市

今年以來下跌1.07 % QE退場後資金撤離首當其衝的災區,現在僅僅只是喘息。

目前有小反彈,但能否持續,仍要進一步觀察。

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未來半年在政治上都有不穩定因素。

美國:小心為上

美股今年以來上漲 19.04 % 股市已經到達歷史高峰,修正的機率高於大漲機率。

QE暫不退場,代表經濟恢復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強。

未來仍有債務上限等財政問題要解決,是不確定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95

因應電子商務衝擊 創新是勝出關鍵 超市服務超商化 全聯敲響戰鼓

2014-01-13  TWM
 
 

 

儘管景氣溫吞、成本壓力龐大,便利商店業靠轉型策略,繳出連年高成長。

全聯進入徐重仁時代,除持續擴張據點,勢必要推出更多創新服務,因應電子商務衝擊,才能強者恆強。

撰文‧周岐原

油電雙漲、薪資停滯、原物料價格攀升,國內零售業遭遇的諸多挑戰,讓經營壓力似乎遠大過機會;儘管如此,整體零售通路的銷售金額,仍繳出年成長三%成績單。當投效全聯福利中心(簡稱全聯)的徐重仁,高喊要為台灣帶來第二次流通業革命,其實,零售業者早已積極創新,各自尋求新的利基。徐重仁返回戰場,勢必將原本的戰火燒得更旺!

超商商品內容向超市靠攏 營收邁大步二○一三年,台灣零售業市場規模應在一兆元之上,可望再度改寫歷史紀錄。然而藏在金額背後,各個次產業的營業額,成長率悄悄出現轉折,數字透露的意涵,是台灣消費者掏錢的方式、對象,逐漸生變。

以產業區分,截至一三年十一月為止,便利商店業營業額達到二五三六億元新台幣,落後百貨業的差距,僅僅不到四%;至於超市、量販店與其他零售業三者,各自營業額都在一五○○億元上下。

由成長率來看,便利商店的營業額,在近年溫吞的商業景氣中,表現較為突出。例如一二年,全體便利商店營收年成長達八.八%,一三年雖走緩,但仍有三.六%;超市類通路,受全聯擴張、營收上看六九○億元帶動,營收成長則有四.六%;至於量販業,則因發展相對趨緩,年成長率只剩下○.六%。

便利商店業能在逐漸不利的市場氛圍中,連續三年讓營業額成長逾五%,祕訣在於,統一超商7-ELEVEn與全家兩大體系不約而同發展大店化、多樣化鮮食的經營路線。這個策略一方面提高營收、拉抬獲利,二方面也延長消費者逗留時間,強化購物的忠誠度。

以統一超商為例,年報資料顯示,公司經營策略,是以「自助簡速餐廳」定位切入餐飲市場;自有平價品牌,商品種類也從最初的零食,擴展到衣物、酒類、燈具等日用品,儼然有小型超市的格局。從店面到產品,統一超商力求轉型,讓稅後EPS(每股純益)在四年內,由三.九元攀升至六.五三元。

「環境不理想」,商業發展研究院院長許英傑教授指出,經濟部統計數據反映的是,經營實體產業越來越困難。他分析:「店租、水電費用,以至於基本工資等人力成本,對業者壓力都很大。尤其零售產業中,聘用很多工讀人員,基數雖然不高,但整體成本還是在提高。」除了成本壓力,台灣零售業還面臨三大考驗。首先,人口結構的變化,讓不同零售次產業,例如量販店出現由盛轉衰的轉折。單身、老齡化族群增多,使得便利商店內一人份、小包裝的數量大行其道,無形中對強調低售價、大量的量販業,造成衝擊。

此外,許英傑更強調,通路提供的服務、產品,也會越來越近似。許英傑舉例,當百貨公司設置美食街,作為吸引消費者上門的「帶路貨」,便利商店也大打鮮食牌,靠推出多種水果、主餐組合,區隔原有的飲料、食品。「各種通路之間,也會彼此模仿、學習,未來的零售業,不再是店對店的競爭,而是體系與體系、產業與產業的競爭。」超市服務向超商靠攏 產業界線模糊不僅如此,因管理實體店面成本無法負荷,年輕族群選擇熟悉的網路創業,這股趨勢形成的浪潮,已經反過來侵蝕不少零售業既有版圖。「超市比百貨低價,量販比超市低價,電子商務流行後,比全部實體通路都便宜!」許英傑坦言。

受電子商務影響,許英傑預期,介於量販業與超商業間的超級市場,未來強調低價之餘,勢必得提升服務的價值,藉此降低電子商務的影響力。換言之,由徐重仁掌管的全聯,除了擴張據點數,也將實驗更多創新服務。最近推出的刷卡服務,可藉此掌握消費者購物偏好,提升銷售效率。許英傑分析:「整合資訊流、物流、金流的業者,在未來將強者恆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32

因應高齡化社會 壽險可轉健康、長看險 把遺產變財產 你該活化保單嗎?

2015-01-05  TWM

 

愈來愈多壽險業者開始提供保單活化服務,你用得到嗎?專家表示,保單活化就是「把遺產變成財產」,至於如何評估,你得先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撰文‧張譯天

「不能算業績、不能抽佣金,誰會想推這個政策啊?」一位保險業務這麼說;他所指的,是金管會在二○一四年八月推動的「保單活化」政策。

所謂保單活化,也稱為「保單轉換」,是指傳統壽險保單可轉換為健康險、長期看護險、年金險等。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在七月底公開表示,將以政策引導民眾進行保單活化,預估可轉換的保單將有三百萬張左右;但據金管會在十一月十八日公布的成效來看,三個月的努力,完成轉換的僅有七十三張。

在保險業務員的眼裡,雖然不能算業績、推動的意願不高,「但不能否認,金管會是立意良善的。」簡單地說,保單活化對於保戶的最大影響,就是「原本死後才能拿到的錢,變成在世時就能享受的錢」;在高齡化、少子化的大環境下,此一政策的確是為民眾的銀髮生活品質著想。

你希望照顧誰?

父母年長 部分保單可轉換好消息是,雖然政策推動的初期成果不算及格,但進入一四年十二月後,先是富邦人壽宣布可將終身壽險轉成「類」長期看護險,十六日,南山人壽也宣布「康樂限期繳費終身壽險」開放轉換為遞延年金或長看險;新光人壽則表態將在一五年初跟進。

換句話說,這個「業務員不推,但可能對你有幫助」的服務,已經有愈來愈多保險公司開始加入。應該如何善加運用,成了值得每一位保戶認真思考的課題。

國泰人壽經理涂薏如提醒,轉換後,新保單與舊保單的性質迥異,可能會因為生存時間長短,或理賠給付等不同,而發生轉換後「財產」低於轉換前「遺產」的情況,這是首先必須注意的。但保險的本質,在於「確保希望照顧的對象能獲得保障」,從這個角度出發,其實應該把「划算與否」的問題先暫擱置,先從「希望照顧對象」來評估,自己所繳的保費是否能夠換來最大效益。

「你希望照顧誰?」這就是評估保單轉換的第一個問題。

「回想一下,當時買壽險的目的是什麼?自己如果身故了,誰最需要照顧?要照顧多久?時間拉回到現在,答案還是一樣嗎?」宏觀財務管理顧問李鳳蘭表示,保單轉換並不是人人都需要,而是完全取決於自身需求的改變。

她舉例,一位單身族預計要扶養她六十歲的媽媽到八十五歲,每個月支出要兩萬元,當下的需求保額會等於一年二十四萬元乘上二十五年,大約需要六百萬元保額;但過了十五年後,一方面可能自己的存款有所增加,且媽媽的餘命減少,需要的保額可能只剩三百萬元,那麼,就可考慮透過保單活化,把「原本要照顧媽媽的保單,進行一部分的轉換。」國泰人壽也表示,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時擔心自己發生意外身故,會買壽險給家庭一個保障,而現在子女已經長大,有自己的事業與收入,已經不需要擔心子女,「與其留下『遺產』照顧子女,不如先拿到自己『財產』照顧自己。」自己需要什麼照顧?

檢視家族病史 轉換醫療險如果確定「想照顧的對象」改變了,從家人變成了自己,那麼,保單活化前要問自己的第二個問題,是「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照顧?」涂薏如舉例,不妨想想自己的家族病史,如果年長時發生疾病的風險較高,而本身的醫療險不足,將壽險保單轉換為醫療險就是可考慮的作法。值得一提的是,中高齡買醫療險相較於年輕時貴出許多,因此金管會也規定,轉換後的新保單,要依據「舊保單當時投保的年齡」計算保費,對保戶來說是一大福音。

至於長期看護險,李鳳蘭並不建議轉換,「主要是理賠門檻太高了!」而如富邦人壽可轉換的「類長看險」,則是近兩年新推出的保單類型,與長看險以「保戶狀態」為理賠標準相較,類長看險則是以「疾病」為理賠與否的判斷,門檻相對低一些,但仍須留意保單中所規範的「疾病種類與定義」,並對照自己的家族病史,才能避免「轉錯保單」。

若考慮將壽險轉成年金險,李鳳蘭建議,這時恐怕就要開始計算「划算與否」的問題,「轉成年金險或解約,哪個划算?這是必須想清楚的問題。」她表示,要讓壽險保額從「遺產」變「財產」,除了保單活化,另外一個方法是「部分解約」,「把保單一年一年解約固定的金額,而還未解約的仍然保有一定的壽險額度,有時候未必比保單轉換差。」轉換是否划算?

部分解約仍可享有壽險保障她舉例,一位六十五歲的女性,四十五歲購買一張保額三百萬元的壽險,最近想將部分保額二三○萬元提領出來,她可以選擇把壽險「活化」成年金險,每年領五萬元,保證領三十年;另外也可以採取「每年固定解約五萬元」的作法,可在未來二十八年同樣年領五萬元,「兩相比較,年領五萬元的效果差不了多少,但部分解約的作法,讓保戶在短期內仍能保有相當額度的壽險保障。」所謂保單活化,就是讓你的保險從「對抗自己身故後家庭沒人照顧」,變成「對抗自己之前沒想過的長壽風險」。如果你已經開始擔心自己退休後的生活,那麼,從以上提出的三個問題開始,仔細思考讓保單「活起來」的必要性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42

因應升息策略 必懂「關鍵5問」

2015-09-14  TWM

3專家策略大公開 美國升不升息攏免驚九月十八日,是美國最有可能啟動九年來首度升息的日子,面對近年來最重要的資金環境轉折點,你該如何做好各種應對準備,又該如何解讀聯準會的決策。投信、銀行、壽險,三方專家教你備妥「升不升息都罩得住」的因應策略。

這是一個「一翻兩瞪眼」的日子,台北時間九月十八日,美國聯準會將在這天舉行利率決策會議。一般認為,美國會不會在今年啟動九年來的第一次升息,就看這一天聯準會官員的討論結果。

固 然,在九月十八日過後,聯準會到年底前還有兩次的例行利率會議,分別在十月二十九日及十二月十七日;但是由於依照聯準會規畫,在今年總共八次的利率會議 中,僅有三、六、九、十二月的會後,聯準會主席葉倫才會舉行記者會對外說明,因此,在「葉倫事後不露臉」的十月底會議中,聯準會不太可能做出重大的利率調 整。

面對升息 須做好完整準備另方面,由於聯準會的十二位利率決策官員當中(目前缺額兩名,僅有十名決策官員),有五位必須「每年更換」,因此若選擇在十二月中旬做出重 大的利率政策調整,恐怕又會引來新舊決策官員路線接軌的爭議。結論是,從聯準會的遊戲規則來看,如果想要調整利率,九月十八日是最佳時機。

某種程度來說,九月十八日這天在聯準會會議室裡的唇槍舌劍,極有可能就是今年升息與否的「辯論最終回」。對於基金投資人而言,也必須開始做好完整準備,擬妥「九一八聯準會決策因應白皮書」。

會 不會升息?升息是好事嗎?不升息又會怎樣?這些問題,都是投資人必須提前找到答案的應對關鍵,為此,本刊特別列出五項重要提問,請到國泰人壽債券部門主 管、野村投信投資長周文森、花旗銀行財富管理暨研究部資深副總裁王進彰等,為讀者進行關鍵時刻的關鍵解惑:Q九一八究竟會不會升息?機率有多高?

A:「機率不小!」這是野村投信投資長周文森的答案。

他 表示,美國經濟維持穩定擴張格局、勞動市場逐步改善,失業率下降、內需消費也持續受惠低油價;整體經濟數據看起來,「我認為現在美國的經濟已經可以接受升 息。」這個說法,符合聯準會官員之一、克里夫蘭聯準銀行總裁梅斯特稍早的表態,「美國經濟已經可以承受溫和升息的後果。」當然,周文森的上述結論,是單純 從「美國目前經濟基本面」的角度出發,也就是,如果九月十八日會議中決策官員把「美國經濟」當成升息與否的關鍵因素,那麼,做出升息決定的機率不小。不 過,國泰人壽的看法,會比周文森稍微保守一些。

穩健復甦 升息機率不算低畢竟,國際金融市場變化也是影響聯準會決定的重要因素,聯準會最不樂見的事情之一,就是引發資產價格震盪。國泰人壽指出,關於聯準會在九月升息的機率,目前只能用「不排除可能性」來回答。

事 實上,在聯準會決策官員中屬於鴿派的聖路易聯準銀行總裁布拉德日前也表示,如果八月全球股災的動盪不能在九月之後明顯減緩,聯準會官員對於九月升息必將有 所遲疑,「委員們總是不喜歡在全球金融情勢不安時採取行動!」整體來說,或許可以這樣歸納答案,如果在九月十八日前,全球金融環境平靜無波,美國經濟也沒 有出現意外的負面數字,那麼,升息的機率必然不低。

Q如果葉倫宣布升息,我應該高興嗎?

A:「值得高興!」花旗銀行財富管理暨研究部副總裁王進彰肯定地說:「升息對美國經濟的意義,就像一個住在加護病房的患者,從昏迷指數漸漸上升,到可以拿掉呼吸器。

這 代表什麼?表示他已經脫離險境。」沒有錯,雖然升息代表的是資金緊縮政策,尤其是在美國連續九年沒有升息、連續六年零利率的環境底下,資金緊縮政策恐會帶 來一定程度的市場信心衝擊,「但,請先想清楚,市場現在最怕的到底是什麼?」首先,王進彰認為現在金融市場並不擔心「預期中的升息」,「金融市場最擔心的 不是發生什麼事,而是『突然』發生什麼。」葉倫已經數度講明將在今年之內升息,金融市場也已有所反應,只要升息的幅度、速度不致過度激烈,市場應能接受。

那麼,市場正在擔心什麼呢?周文森指出,近來全球股災的引爆點是中國經濟降溫,也就是說,市場眼前最擔心的是經濟基本面不佳。

換 句話說,「金融市場現階段急切需要的,是一記能夠代表『經濟OK』的強力訊號。」周文森強調,如果九月十八日美國宣布升息,「就是一劑強心針!」國泰人壽 也表示,「如果聯準會九月升息,會使投資人對美國景氣復甦有信心。」葉倫在五月底時公開表態今年調高利率是恰當的,這句發言,等於已向世界宣稱「美國經濟 沒問題」,自此之後,「升息」成為美國景氣確實復甦的「重要象徵」。

投資方向 可從中長線布局也就是,只要美國如預期地宣布升息,應可消弭市場對美國經濟復甦與否的懷疑心理。在目前中國經濟能見度低迷之下,美國老大如果跳出來表態,對全球金融市場來說,應有「穩定半壁江山」的恢復信心效果。

簡單來說,如果在九月十八日聽到葉倫宣布升息,只要幅度不致過大,投資人大可不必悲觀,反倒可用「樂觀」的角度解讀,開始思考更積極的中長線進場布局動作。

Q如果葉倫沒有在九月十八日升息,又代表什麼?

A:「如果聯準會九月不升息,市場的不安情緒會加劇。」國壽指出。

從 葉倫五月的談話出發。五月間葉倫宣稱「今年內升息時機恰當」,某種程度來說,葉倫「把話講得太滿了」,聯準會已經把自己逼入一種「騎虎難下」的處境,如果 屆時並未升息,等於是葉倫對美國經濟復甦無虞的「自我預言落空」,世界經濟兩大支柱中國、美國同時蒙塵,接下來,投資人對全球景氣恐將產生疑慮,進一步降 低風險偏好,也就是,投資動作會更加保守。

不可否認,如果不升息,也等於宣告了資金超級寬鬆的環境將可持續,但由於屆時市場必將拉高聯準會 在十月或十二月升息的預期心理,加上聯準會形同是發出了「美國經濟仍有疑慮」的訊號,因此王進彰認為,股票市場聽到「不升息」之後,即使可能短線反彈, 「但反彈的空間也不會太大。」換言之,如果你聽到葉倫在九月十八日宣布「維持零利率」時,在中長線的投資心態上,反倒應該比原本更加謹慎小心。

Q如果宣布升息,資產配置應該如何調整?

A:調整分為兩方面:趨吉與避凶。前者,周文森建議可逢低布局美國內需型產業;如果從基金分類而言,包括醫療生技與消費型基金等,即屬此類。

周文森表示,升息雖然代表美國經濟復甦無虞,但由於中國經濟浮現隱憂引發市場動盪,恐怕拖累美國出口產業,因此投資人宜鎖定美國內需市場布局。

事實上,在今年六月底至八月中旬期間,全球經濟陸續經歷希臘公投、陸股重挫等衝擊,當時仍有抗跌表現的單一產業股票型基金,即是醫療生技、消費、房地產等。

資金外流 新興市場受重挫但是,在八月股災期間,全球風險意識高升,讓這些具有「避風效應」的基金受到市場資金大量湧入,快速推高價格,也造成投資風險提高,致使隨後出現修正,「若宣布升息後,市場稍有下跌,則可留意重新進場的機會。」王進彰說。

在 「避凶」的部分,所有專家一致建議,「降低新興市場比重」。國泰人壽表示,當美國經濟確定無虞,全球資金必將自新興市場持續流出;王進彰也指出,儘管新興 市場中還有印度堪稱中流砥柱,「但就新興市場整體而言,終究容易因為資金外流而重傷,所以短期之內還是避開為妙。」至於固定收益資產方面,王進彰建議,若 持有「全球債券型基金」、「投資等級債券基金」等類型,可先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原則,「既然是緩步升息,對投資級債券的影響應該有限,而繼續持有的好 處是,如果股市短線下修的幅度超過預期,至少可以保護你的整體資產不會受傷太深。」不過,如果持有高收益債,「因為風險相對較大,價格波動又和股票接近, 不建議持有。」王進彰說明。

Q如果沒有升息,投資組合有必要調整嗎?

A:前面提到,如果聯準會升息,第一個「避凶」的反應就 是降低新興市場股市部位,然而國壽認為,如果葉倫並未宣布升息,資金自新興市場撤出的動作「恐怕會更快」。是的,不論這場資金派對怎麼收尾,新興市場可能 都是最大受害者。九月之後,資金自新興市場流出的態勢預料只會有增無減。

整體來說,如果美國升息臨時喊卡,可被解讀為「中國之外、美國經濟 也有疑慮」,全球風險性資產難免會面臨較大的中期壓力,相對而言,債券基金等固定收益商品的投資機會較為明確;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股票市場,「我『也許會 考慮』加碼新興亞洲,搶超賣後的短線反彈行情」周文森笑言,「不過那會是『非常短期』的投資策略,而且需要更審慎的思考。」升不升息?聯準會鷹鴿兩派仍然 僵持——聯準會官員近期對於升息的表態

懷疑派

波士頓聯準會總裁羅森格瑞(Eric Rosengren)「對於近期市場發展應該要特別關注,尤其是外國經濟放緩,加上動盪的股市與滑落的物價——這都是全球經濟漸弱的象徵。」明尼亞波利斯 聯準會總裁柯奇拉科塔(Narayana Kocherlakota)「個人消費支出不到2%的情況還會持續幾年,今年升息並不恰當。」

支持派

亞 特蘭大聯準會總裁洛克哈特(Dennis Lockhart)「在美國經濟逐步正常化情況下,我認為升息時點已經接近。」紐約聯準會總裁杜德里(William C. Dudley)「跟前幾周比起來,9月FOMC會議時將利率正常化已經沒這麼可怕。」里奇蒙聯準會總裁萊克(Jeffrey Lacker)「我同意現在經濟並不完美,但它也沒有走在鋼索上,並不需要零利率來刺激。」克里夫蘭聯準會總裁梅斯特(Loretta Mester)「基本上,前陣子的市場波動與背後原因,並未改變我對美國經濟發展的態度,它仍然是穩健復甦,而且足以支持升息。」撰文 / 周思含、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26

台廠因應》當陸企捧著銀彈拉盟友、購併成大趨勢 堅守國安、產業、員工三底線 在紅色大軍裡找商機

2015-11-09  TWM

當全球半導體產業都在整併、結盟,台灣廠商要如何置身事外?但當合作對象來自中國,台灣又該如何面對這個兩難的抉擇?要對抗還是要結盟?業者心中其實已經有清楚的答案。

恩智浦(NXP)以一百一十八億美元購併飛思卡爾(Freescale)、英特爾(Intel)用一百六十七億美元買亞爾特拉(Altera)、安華高 (Avago)開出三百七十億美元的天價買下博通(Broadcom),還有威騰花一百九十億美元購併新帝(SanDisk)……,今年以來,國際上一件 又一件大型半導體購併案,無疑都在說明一件事:結盟整併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然而發生在台灣,當伸出手的那方來自中國時,一切卻不再那麼單純。

「台灣面臨的就是兩難。」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馮博生表示:「你不開放,這裡面可能影響中國市場發展,但你開放,初期我管制他(指中國)不能主導,他一 旦進入你企業,之後變化就很難掌控了,至少不是你一廂情願可以完全控制住的,慢慢從量變到質變,可能性就有。」然而在敏感的政治問題之外,更急迫的是關乎 到企業存續的商業現實。當中國企業用豐沛的銀彈攻勢與全球強者結盟時,台灣廠商要如何以一人之力對抗這個大聯盟?更巨大的挑戰是,台廠或許可以拒絕陸企的 招手,但有本事割捨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嗎?

挾技術 戰略兩大優勢,未必輸人雖然如同日月光營運長吳田玉所說,中國品牌如小米、華為的崛起,將讓歐、美、日廠商在半導體智財權與專利問題上有更多顧慮,這時具備半導體代工實力,卻沒有強勢品牌的台灣,戰略意義將更被凸顯,對晶圓代工和封測業是很好的機會。

又或者是從技術面來看,群聯董事長潘健成相信,台灣技術還是保有領先優勢。

也就是說,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其實仍掌握了一定的優勢,現在主導權不完全在中國企業手上。

但潘健成也說:「台灣會做的東西,不表示人家不會做,只是時間問題。」而有相同憂慮的,恐怕不只有他一人。

有購併大王之稱的中美晶集團董事長盧明光話說得很直接:「如果沒買到你技術,他(指中國企業)一樣在國際上也可以買,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再進一步從市場 面來看,「以電子資訊產品來說,中國是最大的市場和製造的地方,事實上避免不了到中國。」他認為,「紅色供應鏈我們避免不了,就更要走進去。」既然今天市 場在中國,技術被追趕也是遲早的事,潘健成不禁要問:「為什麼不趕快自己先去做?」不可否認,或許中國廠商會因此學習台廠技術,但他是這麼看的:「如果師 父教會徒弟,被徒弟幹掉,師父自己也要認啦。」他認為如果真的因此被超越,該檢討的應該是自己。

與其執著在這個點上,「公平競爭」才是他更在乎的事情。他一再強調:「我們不怕你競爭,我們怕的是不公平競爭。」盧明光的看法相同,他認為之所以有所謂的紅色供應鏈威脅,不外乎是因為中國政府對中國企業有很大的獎勵,形成競爭上的不公平。

對陸企有條件開放,換取公平競爭如果和陸企合作可以取得台商在中國更好的競爭條件,「我覺得這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事實上,潘健成認為,過往台商獨資到中 國,真正利益其實留在台灣,「那他怎麼可能不偷(你的技術)?」但若是今天陸資也持有台廠的股份,兩邊的利益被綑綁在一起,「你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受到 不公平待遇,他是會站出來幫你的!」當然,以開放換取公平競爭與市場空間,固然是求生存的必要,但還是有不能不退讓的底線。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認為,台灣要選擇自己壯大,或是加入對方,其實不必有什麼原則,「不要認為中國就是我們的敵人。」但他也說,無論如何,第一層次都要考量這件事會不會對國安造成威脅。舉例來說,中華電信和台灣銀行這樣的公司,就勢必不能接受陸資,但力成和聯發科在他看來,就不屬於有國安風險的類型。

而另一層次,則是要考量台灣的產業會不會受到損害。如杜紫宸就強調,投資一定要拿資金或技術進來,「老股轉換我一個都不贊成。」因為這樣得到利益的只會是少數股東,對產業卻沒有好處。

還有最後必須思考的是:「員工會不會受到影響?」就這點來說,盧明光認為,政府若是擔心,大可以在規範中要求投資對象必須擴大在台投資。

而在這三點之外,盧明光認為,台灣看待中國公司,其實應該和美國、歐洲等其他外資沒有不同,不論是台廠去購併,還是別人來併台廠,都必須把握「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和「擴大市占率」這幾大方向,而最終追求的不外乎就是繼續獲利和成長,讓員工、股東和顧客都能受惠。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53

學當聰明賣家 別怕中國土豪式收購 台廠因應》 對陸資設關卡 反過頭掌控主導權

2015-12-28  TWM

紫光大舉入股台灣企業,引發反對陸資投資半導體聲浪;然而,陸資真的一無可取?撇開政治因素,若台灣廠商能搭上這波陸資購併熱潮,找到最具效益的合作夥伴,陸資也可能是台廠升級的關鍵助力。

中國紫光集團在短短一個半月內,宣布入股三家台灣重量級封測廠,引發輿論熱議;而原先可能鬆綁陸資來台投資IC設計產業法規,十二月十八日也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因攸關敏感技術、產業存續的半導體設計產業,政府現階段不得開放陸資投資。

「該不該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產業?」「陸資在全球大肆購併,台灣產業該如何看待來自中國的投資資金?」無疑是最近科技業討論度最高的話題。儘管來自民間與學界的反對聲浪不斷,但也不乏業界呼籲「理性討論」的聲音。

什麼是理性討論?簡單說,就是理性分析陸資投資台灣半導體公司,對三個層面的影響,「產值、就業與技術。」一名資深半導體分析師指出,如果陸資投資台廠,台廠拿了資金,能繼續在台灣維持或提高產能,那麼,並不影響台灣的半導體產值或工作機會。

學會保護自己

用股權設計 降低入股風險「事實上,台灣現在很多產業的股權都是外資持有,甚至中國直接買進。」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詹益鑑說:「但這不重要!」他以法國酒莊為例,很多 知名酒莊近年都被中國金主買走,「但它還是法國的酒莊,你不會說它是中國人的酒。」產地仍在法國,對法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與就業,就不會造成負面 影響。

至於陸資入股台廠,是否造成人才挖角甚至技術流失,「那就要看公司內部管控機制;況且,就算它不投資你,它也可能會偷你的技術。」分析師直言。

對此,負責半導體研究的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兼主任洪春暉表示,台灣企業可以用更好的經營權與股權設計,降低陸資入股的風險,例如讓陸資認特別股的方式,限制陸資行使股東權益。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同樣提出「不具投票權的股權」策略建議,也就是說,中國資金雖然可以換得股權,但不能夠在股東會中投票,也就不能影響企業決策。「很多制度是可以設計的,不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林建甫說。

學會釐清目標

若對己有利 合作不是壞事整體來說,中國入股台灣半導體產業,對產值和就業機會的影響有限;技術與人才外流的疑慮,則可用經營權或股權設計的方式加以保護。剩下的問題是,當台灣把價廉物美的半導體公司股權賣給中國業者後,台灣能夠換到什麼?

「我們自己要弄清楚的是,今天讓陸資來投資台廠,我們要的究竟是錢、市場、技術,還是策略合作的關係。」洪春暉以IC設計公司為例,如果透過投資關係,讓台灣廠商拿到標準制定的機會,那就是有價值的。

就以通訊標準來看,過去高通就是因為掌握3G標準,才成為智慧型手機晶片主宰者。中國正積極發展5G標準,一旦確立標準,所有的營運商、通訊設備製造商, 都必須採用同樣標準;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手機大廠華為早已表態,將致力5G標準化制定。作為華為供應商與競爭對手的聯發科,若能透過與中國企業或資金的合 作,先知道中國技術發展方向,就能先行布局,擺脫技術受專利牽制的局面。

知道要什麼,就能進一步形成選擇陸資的標準。洪春暉認為,「台灣跟(中國)資金合作也不是壞事。」只是,不見得都要是同一家。

就目前中國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的盛況來看,在全球大肆購併的不只是紫光而已,包括官方組建的大基金、購併美國記憶體公司矽成的武岳峰基金,以及今年買下豪威的清芯華創基金,都摩拳擦掌,欲插旗全球半導體公司。

「這麼多資金要來,台廠其實是有選擇的,比如某些領域選擇有互補的。」洪春暉認為,面對中國資金在全球大舉購併,台灣廠商應該抱持的態度是,「不是全部不要,也不是全部都要,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好的合作對象。」

學會挑對資金

選互補者 可開啟轉型契機「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產業的問題,不該被政治化,應回歸產業專業。」瑞銀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陳慧明,以其研究半導體產業超過十年 的經驗表示,從現階段的社會氛圍來看,台灣內部近似於陷入一種「紫光情結」,也就是,因為紫光土豪式的收購動作引起社會反感,而一次封閉所有與中國業者合 作的空間。

從實際影響層面來看,中國資金或許並非洪水猛獸;相對的,若台灣企業能慎選合作夥伴,搭上這波中國購併潮,進而取得資金,或是有助未來發展的合作夥伴,對台廠而言,又或許是茁壯、升級,甚或轉型的全新契機。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