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潘石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h20q.html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1 《21世纪经济报道》田新杰:您如何看待大量企业和行业的资金涌向房地产行业?
潘石屹:人得癌症是因为癌细胞失去记忆和约束,疯狂生长、转移,最终导致生命枯竭,直至死亡。一个行业大量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1999年我去美国时,全社会的钱都在往互联网行业集中,很快互联网泡沫就爆了。


 

  2 《国际金融报》刘洋:政府最近会出台新调控政策吗?
潘石屹:有句老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房价问题,房地产问题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问题:贫富悬殊加大,实体经济苦苦挣扎,大学生就业困难,垄断企业和行业的存在,虚拟经济的泡沫化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单纯调控房地产很难奏效。


 

  3 《上海商报》 袁晨晨:中国楼市需要怎样的政府调控?
潘石屹:我希望政府能对房地产市场做出调整,但不要用力过猛,要走中庸之道,还应把房地产放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信号远远弱于政策信号,要培养市场,爱护市场,就要让市场信号逐步代替金融危机特别时期的政策信号。唤醒和培养市场、市场的信号。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三里屯SOHO全景

 

  4《新闻晨报》刘畅:楼市成交量大幅下降,但上海土地市场2月份依然连续出现地王,您如何看这种现象?
潘石屹: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中国经济和社会存在的问题,钱太多,实体经济中又没有地方投,只能去抢地王了。


 

  5 “网易地产”李丽:北京市规划委近日处罚了13家涉及违建的企业。您有何评价?
潘石屹:在北京房地产行业违法违规现象太多了。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市场一定会乱。北京市规划委开了一个好头,对今后想违法违规的企业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我们希望政府其它部门也能向北京市规划委学习。在信息时代还有比公开更有效的治理违法事件的办法吗?


 

  6 《新京报》张家齐: “北京11条”中关于政策性住房用地占供地50%以上的说法对房地产市场有怎样的影响?
潘石屹:市场上涌入房地产的钱太多。开发商抢地让地方政府赚了不少钱;社会上抢房让房价上涨得太快。政府拿出大量的钱建保障房是为了缓解这个矛盾。从比例上来看,50%是非常大的数量。


 

  7  《中国证券报》林喆:今年SOHO中国将以什么心态来面对房地产市场?
 潘石屹:中国房地产市场在高速发展中还很幼稚,“招拍挂”土地市场也反映出这种幼稚。为了创“地王”,有超授权举牌的,有举牌后没有钱付的,有下属公司举了牌总公司不认帐的。
SOHO中国今年面对市场的心态是中庸之道,在具体措施计划的安排上要体现适度合理。

 

  8 《上海证券报》于祥明:龙湖昨天获得北京朝阳区常营地块,被认为拣了便宜。您是否觉得暗标方式有利于减少地王?
潘石屹:我个人认为“暗标方式”是个好办法,也叫“一翻一瞪眼”,可以避免拍卖中争强好胜,这也要求每家房地产企业必须更会算帐。我们公司十年来所有超过500万元的招标都是采用这种暗标的方式。


 

一个行业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

 

 

 

 

 

SOHO中国基金会微博首页


 

  9 《新民晚报》房蓉:听说最近SOHO中国SOHO中国基金会都开通了微博?
 潘石屹:
@SOHO中国@SOHO中国基金会是我们的两支翅膀,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我们开通这两个微博,是向@新周刊学习,通过它们为大家提供服务,建立沟通。各种媒介都有建立沟通、消除误解的作用,但微博是目前最快速有效的办法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53

癌症給我的祝福 林百里60歲的三個大夢

2010-11-01 TWM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夢想?財富?事業?家庭?感情?

但對於生了一場大病的林百里來說,這些之於他,已不足以放在心上,因為他永遠無法忘懷,知道自己罹癌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替世界做得還不夠」。

在iPad衝擊全球之際,他希望替台灣打造新媒體;在張大千畫作逐一收畢後,他希望用科技結合藝術,建立一座未來博物館;在NB代工成長力道漸漸走向盡頭,他希望雲端運算能替廣達找到下一個黃金十年。

在此刻,《今周刊》獨家專訪林百里,大談他六十歲所許下的三個人生大夢,這是他抗癌成功後的首次告白,談他大病癒後的新人生思惟。

製作人.林宏文 撰文.黃智銘、賴筱凡研究員.楊卓翰、陳兆芬 攝影.聶世傑、陳永錚創辦一家全球第一大的NB(筆記型電腦)代工廠、二十九億美元身價、二個優秀的兒子,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能擁有這樣的人生,夫復何求!但對於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來說,卻還不夠。

你絕對難以想像,兩年前的林百里,削瘦如柴,在抗癌成功後,會是今日的模樣:相同的爽朗笑聲,相同的徐志摩文人打扮,相同的天馬行空,只是得加上撐著過窄的西裝外套,福態到連扣子都扣不上的身材,六十一歲的他不甘於現狀,大病初癒,他還能夠有時間去實現更多的夢想。

二○○五年底,那是他第一次知道自己得了肺腺癌;一○年,他在抗癌成功後,接受《今周刊》專訪,大談癌症所帶給他的祝福。對他來說,癌症不是一件壞事,更不是可怕到無法面對的魔鬼。

是癌症讓他更懂得珍惜生命,使他在對與錯之間能看得更清楚,讓他為名、為利都不再那麼堅持,更讓他明白,已逢耳順之年,為這世界上做得還不夠多,他還要做更大的夢。

「所以癌症對我來說是件滿好的事,相當positive(正面)。」林百里笑道。

癌症獨白

林百里:我替這個世界做了什麼?

這是林百里第一次公開對癌症的心情獨白,更是一場大病後所賜予他的祝福。

採 訪當天,走進位在廣達頂樓的會議室,這天的林百里一如往常,頂著小圓眼鏡,一進門就笑臉迎人地打招呼,臉色看起來相當紅潤,近來胖了不少的他,還來不及為 福態的身材添置新裝,坐了下來,西裝扣子差點要繃開,只見他悄悄地解開扣子,雙手還不時彆扭地揪著西裝外套,深怕一個不小心,豐腴的體態會被一覽無遺。就 連身邊的主管都透露,董事長胖了,表示他的身體狀況很好,更有精神在工作上衝刺。

然而,難以令人想像的是,過去幾年來,林百里為了對抗病 魔,身體和精神上都飽受痛苦,他不僅在台北和信醫院接受治療,更遠赴上海中醫藥學院求醫。同一時間,他也放不下正值成長黃金階段的廣達,縱使他心裡明白, 癌症一旦開始治療,身體便會加速衰弱。但金牛座的個性使然,讓林百里始終都堅持每周要到公司聽取業務會報,拒絕對自己人生放棄。

這樣堅毅個 性的他,即使時至今日,被問起罹患癌症的日子,林百里也只是笑笑地說,「沒那麼嚴重」便將話題扯開,不願旁人得知那段苦悶的日子,唯有他身旁的親信明瞭, 林百里抗癌的那段歷程,完全不若他口中講得這般雲淡風清。固執如他,○七年時,儘管已因病痛而長達一年多未公開露面,林百里再怎樣也堅持要出席廣達的尾牙 宴,迎著寒風,圍上一條搶眼的紅色圍巾,讓原本體型就瘦小的他,顯得格外憔悴。

如此律己甚嚴,當醫生宣告他獲得癌症的那一刻,林百里心中想 的卻是:「我替這個世界做了什麼?」事業、財富、家庭、感情,在他最靠近死亡的那個瞬間,林百里才發現,他為這個世界做得還不夠。對於一個能在科技產業史 上,寫下歷史一頁的人物,他驚覺,「只有工業上(的貢獻),是不夠的,所以我一樣一樣地去訂出來。」曾經,林百里是個沒有家財、沒有靠山的香港僑生,隻身 來到台灣念書,就為闖出一番天下;如今,他擁有一家全世界第一的NB代工廠,二十九億美元的身價,更有一雙優秀的兒子,卻因生了一場大病才發現,原來自己 不足的地方還那麼多。

於是,他做智庫,希望透過提案給政府建言;他成立廣藝基金會,希望自己能對文教上有更多貢獻;他架構博理基金會,希望為台灣編織一個新媒體的夢想;他更力推雲端計畫,希望替未來十年的科技生活畫一張新藍圖;他甚至不斷進行藝術收藏,為了有朝一日打造科技博物館做準備。

對大病一場重獲新生的林百里來說,六十歲只是他人生新旅程的開始,他從一位工程師求「真」的起點開始,以「美」來涵養自己的人生,最後希望,以新媒體求得社會公益的「善」,用這三個大夢,打造他未來的人生重心。

第 一夢:在iPad衝擊全球之際創新媒體平台 「要帶給媒體技術」「台灣媒體的問題,就是太『蘋果』化(指︽蘋果日報︾)。」不假思索,林百里直接道出他對媒體產業的看法,縱使如此,胸懷人文的他,卻 未因此就放棄對媒體的改變。「我常開玩笑說,香港人帶給台灣最大的影響,一是NB代工產業(指指自己),第二就是︽蘋果日報︾。」談起新媒體的夢想,在香 港長大的林百里開玩笑地說,身為科技人,他很明白,他的媒體夢要帶給台灣社會的,不是第二個︽蘋果日報︾。

所以,林百里的媒體夢方向很明確:「我不是要玩媒體,而是要帶給媒體技術。」「你們看到了iPad了嗎?未來十年之內,媒體會發生大變化,未來新的一代還會買書、買雜誌嗎?」在廣達總部辦公室裡,林百里反問著我們。談到對媒體的構想時,他出現了罕見地興奮神情。

「大家都以為iPad衝擊到的是NB,但在我看來,對電視的衝擊會更大,以前大家用遙控操作電視,現在大家只要用手指就可以了。」林百里透露,廣達內部做過科學計算,以iPad的九.七吋大小,使用距離約四十公分時,帶給觀賞者的效果相當於九十吋的大電視。

這 就是他的觀察,一場由iPad掀起的大衝擊。為了迎戰,林百里已著手規畫集團未來的營運布局。在硬體部分,向來是廣達的強項,「我們要做平板電腦,就找中 華電信,幫它做中文的Pad(平板電腦),那中華電信就不用再有MOD(Multimedia On Demand,多媒體隨選視訊),因為我幫它做的就是一台移動的MOD。」看在林百里眼中,平板電腦是再好不過的媒介載體,消費者能隨時隨地擁有影音享 受。

但這場十年大變動,並不會只有硬體上的變革,還得從軟體的內容,根本上改變。所以,胸懷新媒體大夢的林百里,與前中天新聞部總監陳浩一 拍即合,更找來前︽中國時報︾總編輯王健壯與︽新新聞︾總主筆楊照,悄悄地成立了博理基金會,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就是要推動台灣媒體改革,替台灣打造出新 的媒體平台。

曾是年代電通副總經理、跟著TVBS前董事長邱復生一起研究互動電視,博理基金會新媒體計畫架構長賴麒宇表示,「當 iPhone、iPad、iTV都能連接在一起,消費性電子產品將會形成『無縫銜接』的新生態系統,你能不能在這裡面打造一個新的媒體平台,是最重要的關 鍵。」在博理基金會擘畫藍圖裡,未來科技生活將會由智慧手機、平板電腦、NB、智慧電視所串聯起來,能在這場變革裡卡到位的,不再是硬體廠商主導,而是你 能提供多少軟體、多少內容。

「所以,博理想做的是一個新媒體平台,然後和廣達能做的科技技術,像雲端運算,來一場裡應外合。」賴麒宇說,為了摸清楚其他國家媒體產業的生態,他們已經考察了好幾個國家,希望找出博理想要打造的新媒體平台藍圖。

對於這場新媒體夢的挑戰,林百里說,「硬體不難、服務也不難,但怎麼整合就很重要。」在平板電腦、智慧電視相繼在今年誕生後,未來勢必衝擊到媒體生態的變革,林百里嗅到這個風向,希望為台灣打造一個新媒體平台,也替廣達在雲端運算之後,找到下一個黃金十年的成長動能。

第二夢:「買光」張大千之後引領科技藝術 建構未來博物館光從媒體上達到他對社會的貢獻還不夠,胸懷人文的他,對藝術比誰都狂熱,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他心中,永遠有個磨滅不了的「美麗櫥窗」。

那 是個動亂的時代,一個改變華人命運的年代,當時的林百里僅僅是個孩童,他的父親則是中環英國俱樂部裡頭的會計。然而,在那個年代的俱樂部正門,只有白種人 可以進出,身為會計之子的林百里,卻只能從後門出入。即使年歲童稚、懵懵懂懂,這樣的年代背景,卻已對幼小的林百里心靈造成偌大影響,望著中環街頭那美麗 櫥窗,林百里只有一個念頭:「將來如果有錢,我就要把櫥窗裡那些漂亮的東西都買回去。」這段過去,鉅細靡遺地被記錄在作家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書 中。回憶起這段過去,林百里眼中彷彿閃耀著光芒,那時香港最美的東西都集中在中環,每天在中環生活的他,就在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讓美學成為他生活中最重 要的一部分。「所以當我要來台灣念書,從基隆港下船時,心想台灣的房子怎麼都蓋得這麼醜,到了台大,看到那時學校外面瑠公圳那條大水溝時,我嚇了一跳。」 為了彌補台灣生活中美的匱乏,他賺到錢之後,最大興趣就是買畫,尤其他對張大千的偏愛與收藏,更讓藝術拍賣市場上流傳著,「拍賣場的張大千都不是一流精 品,因為好貨色早就被林百里買光了」的說法。據知情人士保守估計,林百里持有張大千畫作超過二百幅以上,就連林百里也笑說,自己愛畫如痴,是「科技業老闆 中最愛花錢」的一個。

在「買光」張大千精品後,其實這幾年林百里的收藏範圍更進一步擴大到古畫市場,台大藝術史所教授傅申近年就常受林百里 邀請,當他買畫的顧問。傅申說,「張大千除了自己創作,還有一項專長就是臨摹古畫,林先生研究張大千的畫作時間一久,自然也會受到影響,轉而開始研究古畫 領域,尤其他現在擔任故宮指導委員會召集人,正巧去年遇到故宮二十年一次的庫藏清點,林百里就特別加入書畫組,將故宮一些放在庫房,外人難得一見的國寶都 一覽無遺。」故宮員工甚至透露,在清點庫存的那段時間,林百里一周起碼會到故宮兩次,認真做功課,像是學生一般,傅申說,「經過這樣的洗禮,林百里對於中 國書畫的鑑賞力,在台灣收藏家中,絕對是數一數二。」林百里收藏的藝術品超過兩千餘件,他特別在廣達林口總部設立廣雅軒,作為這些名畫的安置之處,由於林 百里收藏質量均優,包括台灣大學在內,許多單位都相當積極爭取,希望林百里未來可以捐出收藏來成立博物館。不過,對於這些單位的邀約,林百里直言:「條件 不符。」因為對於博物館,他心中早有規畫,對他而言,成立博物館將會是退休之後最重要的工作。林百里身邊人士就透露,在他的夢想裡,希望將來可以成立一所 「中國水墨畫博物館」,把他收藏的張大千與古畫畫作,統統都在此展示。

「我規畫這座博物館最大的特色,就是要結合各種科技。」林百里說,就 像上海世博展出的動態︿清明上河圖﹀,他希望未來他的博物館,也要徹底落實他對科技、人文結合的心願。這也是為什麼廣達成立廣達文教基金會之後,極力推動 藝術下鄉,以求做到城鄉間的藝術均富。「未來這個博物館,如果可以結合網際網路、互動藝術,就可以讓更多人欣賞到中國藝術之美。」第三夢:NB代工成長力 道趨緩投身雲端運算 每年成長二倍新思惟除了新媒體、科技結合藝術,林百里還有個最為人所知的夢想,那就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雲端運算。

「十年前廣達掛牌時,就有人問我什麼會取代NB,我那時就說虛擬電腦了,用現在Google的術語來說,就是雲端運算。」聊起這段先見之明,林百里不禁得意地微笑起來。他這二年熱心推廣雲端運算,幾乎已是台灣雲端運算的傳教士。

不 同於其他硬體廠的策略,林百里對雲端運算發展的重視,就如同未來廣達要再創黃金十年的新希望一般,他甚至將整個集團資源,大幅度地往雲端部門傾斜。最明顯 的例子就出現在徵才。在廣達五大事業群中,人事擴編都必須配合業績增長,只有雲端部門的人才招募,幾乎沒有上限。一位今年加入廣達雲端部門的資深專案經理 就提到,當初他參加公司新人訓練時,八位新人中,居然就有六位是雲端部門的新血。

曾經,因為罹癌,讓林百里退居廣達幕後;如今病癒,雲端運 算讓他重拾事業動力。連林百里最貼身的事業夥伴梁次震都笑說,「廣達跨入雲端市場後,林百里整個人又動了起來,現在常常出去撈訂單。」因為今年下半年開 始,NB大蕭條年代,廣達的NB部門飽受客戶砍單之苦,雲端部門卻是每天加班。林百里可得意了,「現在雲端市場訂單多到追著我跑了,大家還對這個市場潛力 半信半疑。」林百里說,過去靠著技術力,廣達像是「燉牛腩」一樣,細火慢熬「雲端」這鍋好湯,現在終於媳婦熬成婆了。他分析,雲端這個產業,要和國際大廠 IBM、HP(惠普)等公司對抗不易,廣達的利基會是在開發中國家,與有雲端運算需求的中型企業,而這塊市場就以中國發展最快,所以現在他到北京,除了買 畫之外,更重要的是親赴北京雲端中心的前線督軍。

這幾年大陸的「雲端代言人」中國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就傳出與林百里合作密切,日前他來 台訪問,還特別拜訪了林百里,交換兩人在雲端運算上的心得。兩岸的「雲端教父」一起打造雲端平台,提供解決方案給客戶,未來大陸服務業者只要發揮創意,找 到具有需求的應用,其他都可以交給這個平台來處理。

根據IDC(國際數據資訊)的統計,受雲端市場興起帶動,全球伺服器市場今年首度出現七年以來的營收正成長;林百里精準卡位。

現在,包括Google等雲端大廠都已全面採用廣達產品。預估,廣達今年伺服器出貨將可逾一百萬台,占營收一成;林百里樂觀地預言,廣達雲端部門每年都將有二倍以上成長,「五年內成為雲端大廠」。

癌症反思

樂 觀面對一切 重拾創業熱情人生一路走來,林百里說自己就是不斷的經歷挫折,香港會考失利才來台灣念書,畢業托福考不好,才沒有走上「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的留學生涯;套一句他自己駁斥外界質疑廣達發展OLPC(One Laptop Per Child,百元筆電)時的說法,「看壞只是普通智慧,看好才是超級智慧。」這句話似乎也可以形容這一路以來大家對他的看法。

走過癌症這場大病,林百里選擇傾聽癌症所要捎給他的福音,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一切。「只要心開了,氣開了,內分泌正常,身體就會健康。」一場癌症讓林百里變了,他不再成天埋首工作,他下午五點就下班,每天工作六小時,更樂於藝術收藏,逛美術館、爬山。

對於林百里而言,他總是能善用智慧,在「看衰聲」中突圍,重拾創業熱情的他,要用這三個人生大夢,為自己無數個下個十年打拚,完全體現「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真義。

林百里啟動3個夢想,重燃熱情

雲端運算:

1. 未來每年營收成長2倍。

2. 5年內成為全球雲端運算大廠。

整合新媒體:

1. 成立「博理基金會」,推動台灣媒體改革,打造新的媒體平台。

2. 研究新媒體內容、服務,要與廣達的硬體專長結合,「軟硬兼施」。

科技美術館:

1. 規畫「中國水墨博物館」,將2千餘件收藏妥善保管。

2. 運用互動科技,將科技與美術結合夢想。

3. 將收藏分享給大眾,縮短城鄉美學落差。

肺腺癌── 不抽菸也會得不抽菸又一向重視養生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五年前傳出罹患肺腺癌時,令外界震驚不已。事實上,近年來台灣多位名人紛傳罹患肺腺癌:副總統蕭萬長、前法務部長陳定南、前立委盧修一、知名舞蹈家羅曼菲等,而他們都沒有抽菸的習慣。

羅 曼菲9年前罹患肺腺癌,持續抗癌5年,最後不敵病魔;而盧修一、陳定南也都壯志未酬,不幸去世。雖然肺腺癌奪走不少人的生命,但也有抗癌成功的例子。林百 里到大陸找中醫治療,4年前被醫生宣告只剩4個半月生命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也在西醫標靶藥物治療下,腫瘤變小,至今仍在與肺腺癌奮鬥。

醫師認為,許多肺腺癌患者都沒有抽菸習慣,罹癌可能是與空氣汙染有關,每年做電腦斷層檢查,才可能及早防範。 (林德宇)

博理基金會靈魂人物

陳浩: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前中天新聞部總監,主持「未來媒體研究」計畫。熟悉媒體商業經營模式。

楊照:博理基金會副執行長,新新聞總主筆,文化人色彩濃厚,專注於未來媒體內容。

王健壯:

創辦人之一,前中國時報總編輯,目前在博理工作偏向顧問性質,不直接參與會務。

林百里擘畫的

未來媒體架構---以蘋果的雲端媒體體驗為例iPod iPhone iPad iTV iBook 所有視聽載體 未來新媒體的內容在手機、PC、電視,甚至更多載體,都可以欣賞、瀏覽。

資料來源:博理基金會

林百里簡史

從貧民窟到台灣第三富豪

1949 年 出生上海,隨父母逃難到香港,在貧民窟長大1970年 以僑生身分考進台大電機系1972年 與同學溫世仁共同設計出台灣第一部電腦1988年 與梁次震等人創廣達電子1999年 廣達成為全球NB代工龍頭2001年 擔任台北當代藝術館董事長2005年 罹患肺腺癌2006年 廣輝與友達合併,退出面板產業2008年 病癒復出,正式啟動雲端計畫2010年 成立博理基金會進軍新媒體《富比世》公布身價29億美元,居台灣第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9

掌握癌症新藥技術 醫學教授自斷退路創業 德英九年不賺錢仍能高價掛牌的「隱實力」

2011-3-14  TWM




近來生技股很夯,吸引很多投資人 參與,但一家九年來還沒賺錢的生技公司,竟可以用六十八元掛牌,興櫃價格也一直維持在九十元附近,這家公司,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撰 文‧林宏文

什麼樣的公司,成立至今九年一直沒有獲利,年營收最多也只有三千萬元,但在興櫃的股價卻已破百元,甚至獲得主管機關同意,預計三 月二十一日將以每股六十八元上櫃掛牌交易?

這是國內首家以植物新藥研發掛牌的生技公司,也是近來連中兩元,接連獲得「台北生技獎」的研發創 新金獎及「台灣生醫及生農產業選秀」競賽金牌獎的雙料冠軍,這家公司就是德英生技。

走進德英位於南科生技園區的辦公室,員工只有二十八人, 公司的空間並不大,但門口放著一張和真人一樣高的照片,迎接每位來訪的客人,他就是公司的靈魂人物兼創辦人郭國華。

郭國華在三十八歲那年就 升任高雄醫學院(一九九九年改制為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是高醫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二○○二年,他選擇出來創業那一年,已在高醫工作了二十三年,再兩年 就有一筆優渥的退休金可以拿,照理說,他應該再撐兩年,拿到退休金後,再出來創業也不遲。

藥效顯著,與歐美進行合作但是,九年前,郭國華毅 然辭去優渥的工作投入創業,不僅是對自己的技術有強烈的自信,主要是背後有台南知名的百年老店萬川號餅店──陳家的第五代傳人陳柏亦及陳冠州決定入股三成 的支持。

在高醫服務時,郭國華每年都獲得國科會及衛生署等多種研究計畫補助和獎勵,期間並曾獲得美國杜蘭(Tulane)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之研究獎助金及優秀學術論文等學術獎項,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表應用中草藥調控及誘發癌細胞自殺(Apoptosis)機轉之國際學術論文。對於自己的 技術實力,郭國華有相當的自信。

德英目前以研發治療皮膚癌的藥為主,並於去年四月完成臨床二期實驗,七五%病人皮膚癌面積縮小,效果顯著且 副作用低,目前已著手申請進入臨床三期實驗。由於藥效比目前國際上三大藥廠的產品還要好,加上皮膚癌市場主要在歐美,目前已有三、四家歐美大藥廠與德英洽 談,進行全面性的合作。

郭國華說,他看過太多不成功的技術移轉,原因是當技術賣出,收取授權金後,負責技術的團隊沒有一起出去創業,導致後 來商品化的過程遭遇瓶頸,經常以失敗收場。因此,郭國華認為,「只有技術研發者自己出來做,把退路斷了,孤注一擲,才有成功機會。」靠醫界人脈省下天價研 發費郭國華不僅放棄退休金,為了參與公司增資認股,還賣掉一棟房子,總計前後已投入幾千萬元,而且,由於上櫃審議委員認為新藥開發風險較高,還要求郭國華 及妻子股票全部集保,一直到德英拿到藥物許可證為止,才可領回。據德英公開說明書的資料,目前郭國華擁有公司二八.一一%股權,太太王群芳則持有五. 二%,兩人共占公司約三分之一股權,股票張數共計一萬六千餘張。「所以,如果這家公司沒有成功,我是賠最慘的人啊!」郭國華笑著說。

在櫃買 中心進行上櫃審議時,郭國華不僅花三小時幫審議委員上課,也欣然同意股票集保,他有信心三年後,德英的藥證一定可以拿到。

從財務數字來看, 德英也是一家體質健全的企業。德英股本四.八五億元,其中有兩億元左右是技術股,目前帳上現金仍有兩億多元,扣除機器設備抵減及○七年前的技術股折抵,原 始股東交付給德英的錢,經過九年還在銀行帳上,顯示這家公司花錢相當謹慎。

只是,為何一家新藥開發公司,成立九年來可以不用燒錢,就完成臨 床二期實驗?德英副總兼財務長蔡美娥說,由於研發新藥耗費時間長,因此德英先推出保健食品及功能性保養品,目前每年三千萬元上下的營收,都是來自這兩大類 產品,靠著這些收入,就可以維持打平或小賠的局面。

至於在研發投入部分,一般新藥的研發平均耗時十二年,耗資五億美元左右,原因是篩選過程 冗長;通常一萬個新藥中,只有二五○個可進入動物實驗,五個可進入臨床實驗,最後只剩一個可以成功拿到藥證。但為何德英成立九年來,不需燒錢來做研發呢?

郭 國華解釋,因這項新藥研發技術在他任職高醫時,就已開始篩選,完成萬中取一的過程,因此,在公司成立後,至今只花了幾千萬元的研發投入。不過,若以○二年 成立至今,預估到一四年拿到藥證,的確需要耗費十二年時間。

此外,郭國華也善用在醫界的人脈,讓他的藥可以不花錢就進行各種臨床實驗。例如 去年成大醫院就向衛生署申請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將德英的藥拿來做外陰部皮膚癌的學術用臨床;另外,成大知名的皮膚科專家許漢銘教授,也幫他很多忙,因 此,德英沒有花任何錢,只出藥品,就得到許多醫界同業的試用。

德英即將成為很少數不賺錢也能高價掛牌的生技公司,「這代表台灣投資市場的成 熟,以及對新藥開發的認同,希望我們能給生技產業帶來一個好的開始。」他說。

郭國華

出 生:1956年

現職:德英生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歷:高雄醫學院教授 、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科助理教授學歷:高雄醫學院生化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7

「裘莉效應」掀起全球預防醫學熱潮癌症基因解碼


2013-07-01 TWM
 
 

 

癌症,萬病之王,一種人類費時五千年對抗的疾病;基因,生命起源,一個人類研究百年都還在尋找的答案。

當癌症遇上基因,那些我們找不到答案的問題、長征的五千年黑暗戰役,開始露出一線曙光……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蔡曜蓮「我的母親與癌症病魔搏鬥近十年,在五十六歲那年過世。她撐得夠久,所以能看見早些出生的幾個孫兒,享受含飴弄孫之樂。我其他的子女卻永遠沒有機會認識她,感受她是多麼和藹可親的一個人。

我們經常談到『媽咪的媽咪』,我發現自己得試著解釋把她從我們身邊帶走的病症。子女問我是否會被相同的病魔帶走,我總是叫他們別擔心;但事實是,我帶有一個『有缺陷』的基因BRCA1,讓我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大幅增高。」五月十四日,當這篇名為〈我的醫療選擇〉的投書登在《紐約時報》上時,那一刻,全世界開始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ie),她是三個小孩的媽,也是一位罹患乳癌母親的女兒。裘莉的舉動之所以震撼全球,或許是她身為一位好萊塢巨星,卻選擇切除乳房換得活下去的機會。這事件也讓世人意識到,人類在與癌症搏鬥五千年後,終於露出曙光。

基因變異等於癌症?

不會立即致病 但對某些毒素代謝較差四千六百年前,埃及古王國時期名醫印和闐(Imhotep)記載了癌症病歷,其後以外科手術切除,就成了治療癌症的主要手法;一直要到一九○二年,居禮夫人發現輻射性的鐳元素,人類才又增添了對付癌細胞的新武器;而二次世界大戰後,化學製藥的發達,又為治療癌症導入了化療的流程;但直到近年基因技術的突破,癌症的預防性治療才得以實現。這一步,我們走了將近五千年之久。

儘管如此,癌症存在這五千年來,深深困擾著人類,就如同裘莉在投書中所說:「癌症仍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深沉的無力感油然而生。」我們對癌症了解得太少,但罹癌的人數又太多,全世界每年約有七百萬人死於癌症,在台灣也有八千多條生命因癌隕落。因此,每當癌症到來,就像是世界末日般令人絕望。

我們無法理解,有些疾病的出現,如肺結核,是掏空我們的器官;但癌症的出現,卻是不斷的增生,無止境地擴張,像是要侵入我們體內的每個器官。因此,在癌症發現、治療、預防之前,我們應該先知道,癌症是怎麼來的。

如果把人體比喻成一個王國,那麼我們體內多達一百兆個體細胞,就像是在這個王國裡辛勤工作的子民,它們都依照著一套標準作業程序──DNA,作為工作的最高指導原則,不停地複製、分裂、複製、分裂,周而復始地進行著。

可是,百密總有一疏,當這些忠心耿耿的體細胞在複製過程中,約莫一百萬次會出錯一次,造成人類體內基因的變異,也就是科學上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SNP)。

這些基因變異,不會讓你致病,卻可能讓你對一些事物的反應特別敏感。台灣很早就投入基因工程領域的科學家如中研院院士陳垣崇,最早就是用基因檢測,診斷一些代謝性疾病。

安法抗衰老診所院長王桂良進一步舉例,人體內的第二對染色體裡,有著一個名叫CYP1B1的基因,它掌控我們體內的解毒功能,所以,「當這個基因出現變異,你就會得某些疾病嗎?顯然不是,而是代表你的身體對一些毒素代謝較差。」他說。

癌症都是後天造成?

不抽菸也可能得肺腺癌 元凶是基因一連串的化學名稱如同外星語般難懂,陳列在檢測報告上,它們叫作多環芳香烴、異環芳香烴、雌激素。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名詞,卻存在我們的生活裡,「廚房油煙、香菸的煙霧、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就連你燒香拜佛的裊裊香氣裡,都有多環芳香烴的存在。」王桂良的話乍聽之下,令人驚恐。

正常人體的解毒功能,可以排除這些毒素,「但如果你的CYP1B1基因變異,代表你身體對這些毒素的排解功能比較差。」王桂良緩緩解釋著,解毒功能較差的人,又虔心禮佛、一日三炷清香,或者長期籠罩在廚房油煙裡,常吃燒烤食物,都會加速毒素累積,最後造成細胞病變,癌症就這麼產生了。

「肺癌、乳癌、前列腺癌,都是這個基因變異下,可能導致的疾病。」王桂良說。於是,我們體內原本盡忠職守的體細胞子民們,依舊不停地複製、分裂,只是製造出來的是有缺陷的癌細胞。聽起來很科幻,卻有越來越多的數據告訴我們這些答案。

「台灣罹患肺腺癌的人,有一半以上都來自基因變異。」二○○七年,一篇刊登在國際期刊《癌細胞》(Caner Cell)的論文震撼全球,主導這項肺癌研究的是國際權威、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而惹禍的這個基因叫作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它控制人體內細胞生長,這個基因病變的結果,就是即使你不抽菸,也可能得到肺腺癌,如前副總統蕭萬長。

然而,這還不是最令人震驚的,深耕基因醫學的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說:「基因變異不一定會造成癌症,可是遺傳性癌症,卻有很高的機率發病,而且這個突變基因,你一生下來就存在。」遺傳性癌症就像是原罪,讓這些患者一出生就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他們有的人終生不敢嫁娶;有的人活在隨時可能撒手人寰的不安裡,就像裘莉一樣。

罹癌真是命中注定?

有家族變異基因遺傳者 幾乎躲不掉接下來這個故事距離我們很近,一位台灣女孩薇薇安(化名)的故事。

二十九歲,是一位女孩的黃金歲月,她們通常累積了一定的工作成就,身邊攢了一筆錢,足夠讓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她們自信、美麗、享受人生。只是,比起一般的二十九歲女孩,薇薇安眉宇間多了一股憂鬱。

「她已經切除了左邊乳房,發病時,她只有二十九歲。」薇薇安不是蘇怡寧遇到的第一件病例,基因檢測開始發展的這十年來,上門找蘇怡寧做檢測的乳癌患者很多,但多半已經發病,且家族有超過兩個人都得了乳癌、卵巢癌。「她們上醫院時,通常會被送到癌症中心接受治療,細心一點的醫師會多問一些罹癌家族史,能像裘莉這樣做到預防治療的人,很少。」薇薇安的媽媽和外婆,都是乳癌患者,在癌症醫師的建議下,她找上了蘇怡寧。「她接下來很有可能罹患卵巢癌,如果基因檢測結果確認她就是BRCA1基因突變的患者,我們會建議她趕快生小孩,然後切除卵巢。」十年了,從蘇怡寧投入基因醫學以來,真正接受預防切除的病患數,是零。「這就是東方人與西方人的差異,東方人覺得乳房是外表的一環,願意動切除手術的人,少之又少。」乳癌和卵巢癌是少數可以透過切除手術,杜絕癌細胞增長的疾病。

「倒是願意切除卵巢的人多一些,大概是五個吧。」蘇怡寧說,這些病患多數是從國外得到基因檢測資訊,回來台灣做基因檢測,想知道自己是否為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的帶因者。

這樣的數目聽起來少得可憐,但不得不面對的真相是,台灣每年新增的乳癌患者有八千多人,高居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名,其中有一○%至一五%是遺傳性乳癌。「BRCA1與BRCA2基因的突變,會讓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帶因者,八○%在七十歲前罹患乳癌。」蘇怡寧拿出歐美統計數據佐證,BRCA1、BRCA2基因被證實是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已超過二十年,歐美國家更累積大量的數據證實。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台南的一個家族。老父親因為大腸直腸癌而過世,膝下八名子女,其中六人都是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尚未發病的另外兩人,完全拒絕接受基因檢測,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如果確定帶有突變基因,別人會怎麼看我們。」尤其他們其中一人是待嫁閨女,深怕未來的夫家因此用異樣眼光看她。

「造成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基因突變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家族性多發腺性息肉(FAP),一個是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HNPCC);前者約占大腸直腸癌的五%,後者則占五%至一五%。」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謝政毅說,這是一種顯性遺傳,帶有突變基因的人,平均三十五歲前會發病。

面對絕症束手無策?

透過基因檢測 可及早發現、治療於是,當基因檢測開啟了如潘朵拉盒子般的神祕密碼,我們的身體為何生病、罹癌,不再是找不到答案的問題。這一切,都是從一九八八年的兩篇論文開始的,為基因醫學時代揭示了新頁,讓全世界的科學家、醫師無不大舉投入基因研究。VIVO生技創投共同創辦人孔繁建就說,基因檢測市場規模爆發力強,幾乎每年都以二○%的速度飛快成長。

以美國為例,美國可說是全世界基因檢測發展最快的國家,早在一九八七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三十億美元的預算,要進行人體基因定序的大型人類基因組計畫(HGP),計畫時間長達十五年;美國政府甚至還成立國立人類基因研究所(NHGRI),就是希望解開人體基因密碼。

時至今日,小自親子檢定,大至癌症基因篩檢與預防,都有機會用到基因檢測技術。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更直接點出九大基因,可能造成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腦瘤等病症遺傳。

但基因檢測的範疇不僅於此,「在基因檢測技術快速發展下,小腦萎縮、帕金森氏症、亨丁頓舞蹈症等疾病,都可以更早被檢測出來,及早投入治療。」蘇怡寧說,這是他投入基因醫學十多年來的堅持,在基因科技發展下,成為顯學指日可待。

確實,在美國政府與許多生技公司投入下,基因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權威如賽雷拉基因公司(Celera Genomics,後併入美商應用生命公司),二○○○年六月,還與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一同在白宮宣布完成人類基因定序初稿;也有為裘莉做基因檢測而聲名大譟的「無限大數」基因科技公司(Myriad Genetics)。

基因檢測是萬靈丹?

雖可能如驗孕棒般便利 恐引發爭議這些基因公司無不希望大力推廣基因檢測,美國更出現「消費者基因檢測(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ing)」,或者稱之為「居家基因檢測(At-Home Genetic Testing),你只要上網填妥收件地址、電子信箱與電話號碼,刷卡支付九十九美元(約新台幣三千元);兩天後,你就會收到一個基因測試盒,裡面有著長長的管子,貼著一組條碼。上網註冊完成後,蒐集部分口水,封存寄回,六到八周後,你就會得到基因檢測報告。

在美國,提供居家基因檢測最為知名的基因公司,叫作「二十三與我(23 AND ME)」,它之所以名聞遐邇,是因為其創辦人沃斯基(Anne Wojcicki),她有一位全球知名的丈夫──Google創辦人之一的布林(Sergey Brin),Google創投也因而投資「二十三與我」,募資超過一億美元。

「這些基因公司,終極目標是要把基因測試做到像驗孕棒一樣便利,但這可能會引發非常多的問題。」謝政毅搖了搖頭,這些「居家基因檢測」越來越氾濫,消費者拿到基因檢測報告後,爭議才正要開始,「如果報告結果很好,皆大歡喜;但如果報告結果不好,你要不要相信報告內容?」不論如何,基因檢測就像是打開潘朵拉盒子,它讓我們對於自己會罹患哪些疾病?為何會得病?都有了清楚的解答輪廓;癌症的形成、治療、預防,也不再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就如同「DNA之父」華生(Jame Watson)在「DNA結構發現五十周年」慶祝會的演講上所說:「知識和教育是人類進步的基礎,人類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也有巨大的責任。」只是,在潘朵拉盒子被打開後,我們要如何正確運用這些資訊,將會是未來處於新基因時代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基因,是致癌凶手?

1988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兩篇論文,開啟了基因時代;隨著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人類罹癌的關鍵因素,可能就出在基因。當我們不解為何罹癌時,得先從認識基因開始。

什麼是基因?──決定每個人獨特性的關鍵每個細胞都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裡又藏著23對染色體,一半染色體來自母親,另一半則來自父親。而我們體內的99.99%細胞都帶有同一套染色體,不同的0.1%造就了每個人的獨特性,例如有些人會捲舌、有些人不會。

每個染色體裡又藏有DNA,外形雙螺旋的DNA裡,主要由四個字母A、T、C、G不斷變化排序,大約可以組成32億對,這就是我們的基因組。

正常排序為C、G 人體的基因排序,充滿基因變異,有些變異安靜地存在染色體中;有些變異則會讓身體生病的風險大大提升。 變異排序為T、A

整理:賴筱凡

關於基因檢測

你該知道的3件事

1.為什麼基因會變異?──以第2對染色體基因變異致癌為例我們體內的第2對染色體,有一個負責控制解毒功能的基因,叫作CYP1B1。有這個變異基因的人,對部分毒素的排解功能較差。當他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接觸多環芳香烴、異環芳香烴等化合物,在毒素無法排解下,癌症就來敲門(如下圖示)。

2. 基因解密可提早發現哪些病?

透過基因檢測,現在已有超過5千萬個基因變異可被偵測出來,從心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僵直性脊椎炎、骨質疏鬆、黃斑部病變,到遺傳性的小腦萎縮症、亨丁頓舞蹈症、唐氏症,都在基因檢測的範疇。

其中,可檢測出的癌症包含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前列腺癌、肺腺癌、血癌、胰臟癌、腎臟癌、視神經母細胞瘤等。

第2對染色體(CYP1B1)控制排毒功能基因變異對多環芳香烴、異環芳香烴排解能力較差+抽菸、廚房油煙、汽機車廢氣、吃燒烤,大量累積毒素

肺癌、乳癌、前列腺癌

3.有些人罹癌是天生注定?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公布,超過50種癌症與基因遺傳有關,這些基因突變會透過遺傳,一代一代地世襲下去。其中最為人知的顯性遺傳癌症有三: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遺傳性大腸直腸癌,與視網膜母細胞瘤。

有這些突變基因的人,罹癌的機率將比一般人高,癌症成了他們身上的原罪。

你是4大高危險群嗎?

—— 以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為例1. 家族中有兩人罹患乳癌或卵巢癌。

2. 家族中同一人接續罹患乳癌與卵巢癌。

3. 家族中有男性罹患乳癌。

4. 三人以上一親等被診斷為乳癌患者。

整理:賴筱凡

裘莉勇敢面對的真相

從曾祖母到母親、阿姨與叔叔,裘莉家族裡至少有五人罹患癌症。基因檢測告訴裘莉的真相是:70歲前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80%,得到卵巢癌的機率是63%,而基因突變也可能讓她步上媽媽與祖母罹癌的後塵。

曾祖母Virginia Gouswens乳癌祖母Lois Bertrand乳癌母親 Marcheline Bertrand乳癌、卵巢癌阿姨 Debbie Martin乳癌叔叔Raleigh Bertrand癌症裘莉 38歲尚未發病,卻已做預防性乳房切除大女兒7歲、兒子5歲、小女兒5歲 未來有很高的機率罹患遺傳性乳癌、卵巢癌

基因突變者

比一般人易得乳癌、卵巢癌 罹癌機率(%)一般人 具BRCA基因的人

乳癌50歲 2 50

乳癌70歲 8 87

第二次罹乳癌70歲 11 64 卵巢癌70歲 <1 44

整理:賴筱凡、蔡曜蓮

基因檢測

將成疾病預防顯學──基因研究發展大事紀

1866年

「基因之父」奧地利人孟德爾發現,豌豆芽的高矮、顏色都是由一對基因決定,開啟人類對基因的研究。

1933年

丹麥遺傳學家詹恩布瑞契發現DNA在染色體內,RNA在所有細胞的細胞質中,基因的研究進入DNA時代。

1953年

美國生物學家華生與克立克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讓分子醫學有重大進展,兩人並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1972年

華特法爾和他的研究團隊對基因分子的結構研究,開啟基因定序的發展。

1990年

由美國投資30億美元,啟動人類基因組計畫,著手基因定序工作,後來包括英、日、法、德、中國都陸續加入這項計畫,形成「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

2003年

由數位科學家發起的跨國基因定序合作計畫,宣告完成99%基因定序,人類的基因解碼已達99.99%的準確率。

2013年

影星安潔莉娜.裘莉自切雙乳預防乳癌,讓眾人意識到基因醫學的長足進步,人類預防疾病的能力大幅提升。

整理: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09

精英病:癌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259.html

凡人

2011年,有人在問答網站知乎向李開復發問:「李開復每天早上4點就起床,是怎麼辦到的?開復老師如何能很好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李開復在回覆中寫到:「人的一生兩個最大的財富是:你的才華和你的時間。才華越來越多,但是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的一生可以說是用時間來換取才華。」

但僅僅在兩年之後,李開復便對自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反思,他在9月6日20:26的微博中寫到:

在以往的職業生涯裡,我一直篤信「付出總有回報」的信念,所以給自己的負荷一直比較重,甚至堅持每天努力擠出三小時時間工作,還曾天真的和人比賽「誰的睡眠更少」、「誰能在凌晨裡及時回覆郵件」……努力把「拚命」作為自己的一個標籤。現在,冷靜下來反思:這種以健康為代價的堅持,不一定是對的。

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李開復也不能例外,桎梏於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中,終日奔波。世界上被引用得最多的經典癌症學術論文《The Hallmarks of Cancer》中論述,促癌因素(enabling characteristics)主要有兩種:

1.基因組的不穩定和變異(Genome Instability and Mutation)

2.長期炎症促發腫瘤(Tumor-promoting inflammation)

面臨高壓快節奏生活的精英階層,有可能因為長期脫離常態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而造成病變的危局。

誘發癌症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因素是遺傳,例如美國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因為有「缺陷」基因BRCA1,致使其患乳腺癌的幾率為87%。

癌症的外因基本可以分三種,本質上是長期不正常的外部刺激誘發基因變異所致:一個人長期受到日曬,因紫外線誘發DNA複製錯誤是「物理因素」。因為飲水或者空氣污染等環境和食物誘發的癌症,是化學因素。肺炎肝炎引起的病變,是「病毒因素」。

拋開內部遺傳因素,癌症的誘發因素並不與個人的智力或者身體強健程度相關,而是與人體受到的非正常刺激有關,很多精英階層由於工作壓力大,對自己的要求過高,每天超負荷工作,精神長期處於高度興奮或者緊張狀態,甚至經常熬夜,吃飯也不正常,雖然還不能確定精英的工作方式是否與誘發癌症有關,但是他們很多工作生活方式遠遠超出了「正常外部環境」的範疇。

李開復拋出「原來,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的論調,在某種意義下,是對自己智力、身體的自信,但是,癌症的誘發因素並不與個人的智力或者身體強健程度相關。在薛蠻子發起成立的著名天使投資機構「天使會」中,聯合發起12人中,就有3人身患癌症。

精英

癌症,是基因變異導致細胞獲得了不死和無限增殖的能力,這種變異、激進的細胞,本質上是生物得以進化的基礎,是生物適應環境的機制。如果把人類整體也看作一個「人」,那麼精英人群應該就是「癌細胞」,因為他們同樣承擔著先進的進化方向,卻極容易失控。

人類永遠不可能抹去癌症,因為癌症是生物生存的必要代價,沒有這種變異機制,也就不存在物種進化——但這些話語只是些無用的文藝腔,癌症真的落到個體中,只有最原始的恐懼、無助,因為癌症離死亡太近了。

精英階層也不例外,他們只不過是因聰明,長得好看,強壯一點,甚至只是運氣好一些,因此佔有了更多社會資源的凡人罷了。

他們甚至更加恐懼——據2010年浙江大學醫學心理教研室發佈的臨床研究報告《癌症病人應對方式與人際交往能力的關係研究》顯示,高學歷人群更難以面對身患癌症這件事,因為「高學歷人群對於成功的追求和獲得社會承認的渴求比文化程度低的人要高,因而他們面對疾病壓力表現得更敏感。」

抗爭

但是,這個精英階層畢竟有著自己特殊的優勢:更多社會資源,以及更聰明理智。

安吉麗娜·朱莉雖然有「缺陷」基因BRCA1,致使其患乳腺癌的幾率為87%。但是她通過先進的「基因測序」技術發現了這一點,然後通過手術切除乳腺,使得患癌率降低到了5%。

從實際情況出發,精英們往往更容易從癌症的最初恐懼中擺脫,調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在癌症這個生死問題上,直擊的無疑是每個癌症患者在面對極端環境下的本能反應,而精英們的「特徵」往往在這個時候能讓他們有更大生存幾率,就像他們在獲取社會資源時做的那樣——能夠掌控自己,理智而懂得調動資源。

近十年來,美國癌症患者生存達5年的約有80%,而中國只有可憐的20%,醫療資源和能否理智對待癌症,成為面對癌症的生死關鍵。而中國的頂級精英們,不但在理智對待癌症和獲取社會資源上更勝一籌,還能夠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愛。薛蠻子在患癌症後,過萬的網友為其出謀劃策,並且在薛蠻子出席的創業活動現場為其送上了一鍋據說可以抗癌的「羊肉湯」。

而在薛蠻子宣佈患癌症一天後,便有一位腫瘤醫院院長院長私信聯繫,最終為薛蠻子的康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個傳說,人死的時候,天使會和魔鬼在你的床前打牌,天使手中的牌是你生前做的善事,而魔鬼的牌是你做過的壞事,這局牌的結果將決定你去天堂還是地獄。而面對癌症,我想也有這樣一個牌局,你將和「癌症」打牌,你手中的牌,就是你的「社會資源」。

癌症從來不是「人人平等」,人類社會也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94

郭台銘百億捐款失算 台大癌症醫院陷窘境

2014-12-05  TNM
 

經常豪氣捐款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2007年宣布捐百億元給台灣大學籌設癌症醫院,希望打造亞洲最大、最先進的質子治療中心,但7年過去,醫院還不見蹤影。

本刊調查,台大和永齡基金會交手多年,雙方磨合歧見導致進度嚴重落後。

而今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昂貴的質子機優勢已不明顯,加上癌症醫院由原本台大分院拉高為第二醫院,需自負盈虧,未來缺乏台大醫院支援,恐營運困難,前途堪憂。

耶誕節將近,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已經迫不及待,提前扮耶誕老公公,十一月二十四日,他出席中台灣產業論壇,豪氣喊話:「我一定會來台中投資。」隨後表示將在台中投入二千億元成立自動化創新園區。

郭台銘 小檔案

現職 鴻海董事長學歷 中國海專年齡 64歲家庭 與亡妻林淑如育有1子郭守正、1女郭曉玲,與曾馨瑩育有2女郭曉如、郭曉嬡、1子郭守善

豪氣捐款 撼醫界

身為台灣科技霸主,郭台銘不管投資或捐款,都毫不手軟。但外界不知,七年前他捐贈百億元籌建的台大癌症醫院,已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二○○七年九月,郭台銘家族的永齡基金會宣布捐款一五○億元給台灣大學,其中一○○億元興建具備尖端質子治療設備的癌症醫院,五十億元用於預防醫學及幹細胞移植等相關產學研究。這筆世界第五大捐款不僅震撼醫界學界,也創下國內私人捐款、公立醫院營運的先例。郭台銘表示:「將為台灣打造世界一流、華人第一的癌症醫院。」但本刊調查,這個位於基隆路、台大公館院區旁,樓地板面積高達一萬多坪,地上十五層、二百四十九個病床的癌症醫院,還在由達欣工程公司打地基,預計二○一七年底才能完工,最快二○一八年啟用,比原訂二○一○年啟用,整整落後八年。

質子設備 優勢退

離譜的是,郭台銘捐款是為了能採用質子機治療癌症,因為質子機可精準殺死癌細胞,同時不傷害其他正常細胞,是最先進的設備。但這幾年隨著科技的進步,光子刀(弧形刀、螺旋刀等)機器的效果,已與質子機相去不遠,而且價格只要新台幣一億元,是永齡基金會當初預訂質子機價格的三十分之一。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醫師說,光子刀的進步就是電腦的進步,因為電腦計算癌症的位置越來越精準,成效與質子機幾乎無異。這不但讓一向錢花在刀口上的郭台銘臉綠,且台大癌症醫院最快要到二○一八年才能營運,以質子機一台一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十億元)的昂貴造價,治療費用將動輒三十萬元起跳,在已有其他便宜設備替代下,對病患的吸引力勢必大打折扣。「這下頭都洗一半了,不知要如何善後。」知情人士透露。其實,台大醫院早就擔心,永齡基金會捐建醫院與設備後,並不負責後續營運,日後恐有病人量不足、財務困難等問題。

小辭典 質子機 VS.光子刀

質子治療機是由機器發射質子束殺死癌細胞,由於進入人體能量僅20%,到達癌細胞才釋放100%,可避免人體不必要的傷害。由於設備相當昂貴,外界視之為醫院的軍備競賽。所謂的光子刀,也就是大家常看到的螺旋刀,是由機器發射光子阻殺癌細胞的治療方式,由於光子照射範圍較大,可能對正常細胞組織造成傷害,因此,每次施放劑量不能太大。隨著近年科技進步,光子刀已可在360度的不同位置施放能量,精準度大幅提升,副作用明顯降低。

醫生不挺 陷窘境

二○○八,前台大醫院院長陳明豐邀請前台大校長陳維昭、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謝博生、楊泮池等醫界大老,開會討論後變更癌症醫院的興建計畫,將位階從原本隸屬於台大醫院的分院,拉高到第二醫院,「將彼此財務與營運做切割,未來癌症醫院盈虧與台大醫院互不影響。」參與該計畫的人士透露。此舉等同癌症醫院自立門戶,台大首開國內先例,在大學之下成立二家附設醫院,這讓台大醫院內部議論紛紛,許多醫師並不贊同,「醫療人事權、醫院智慧財產權歸屬誰?」一位台大醫生吐露心聲,「我們沒意願過去,因為癌症醫院不是分院,醫生年資無法延續,福利也不能比照台大。」「醫護人員不足,就沒有好的醫療品質,病人也不會上門,醫生就沒有績效獎金,這會變成惡性循環。」醫界人士表示。此外,依第二醫院的規模,位階只能是地區醫院層級,而非台大分院的區域醫院層級,資源受限;加上質子治療非常昂貴,又無健保給付,能夠負擔的民眾更是稀少;而且癌症是整合照顧,經常要靠內科、外科及其他專科協助,很難獨立。「癌症醫院正式營運後,每年將虧損一、二十億元。」台大商研所教授江炯聰訪談台大前後任校長、醫院與醫學院院長後直言指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從一九九○年成立迄今,仍處於虧損狀態,未來台大成立第二(癌症)醫院後,還將與第一醫院競爭,長期來說很難經營下去。」江炯聰說。參與計畫的台大高層更憂心,「斥資百億元、全球代工業龍頭和台灣最高學府的合作案,可能淪為外觀華麗的蚊子館。」從一個立意良善的捐助,演變為尾大不掉的爛攤,在於過程中有太多扞格與各自的盤算。

磨合歧見 歷二年

一位前台大醫院院長透露,早在郭台銘捐贈之前,台大醫院便已評估要買質子機設治癌中心,地點就在台大醫院西址(舊)院區,藍圖都已畫好,甚至建設公司也找好了,當時院務基金一百二十億元足夠支應,「台大不是沒有錢。」「當時台大校方有人去跟郭董說,在西址院區設癌症中心太寒酸,如果郭董願意,台大校本部可以在公館院區挪出空間,透過BOT的方式,幫郭董搞出全世界最大的捐贈案。」郭台銘聽了大悅,與台大校方一拍即合,但台大醫院卻不見得開心,而且方案改變,問題接踵而來。因為一萬多坪的癌症醫院最後坐落公館院區,除要拆除原本建物外,還要協調國防部,遷移原本在區內的宿舍,更要協調各方不同意見。同時,郭台銘與台大最初的合作計畫是永齡基金會單純捐錢,後來改成永齡先建後捐,之後不會有一毛錢進來,雙方談判就歷經二年才正式定案。「台大校方與永齡的合作計畫曾一度陷入僵局。」台大某高層透露,雙方對設備採購主導權與專利權等有歧見,二○○八年,台大醫院妥協將「預防醫學中心」與「幹細胞移植中心」委託永齡經營,但遭教育部駁回。

永續經營 恐受阻

事實上,台大前校長陳維昭就曾公開指出:「最大的錯誤就是,我覺得同仁有一個不好的心態,反正有永齡基金會的支持,虧了有他們來補,有這樣的觀念就錯了,醫院的永續經營就可能碰到問題。」二○○五年,郭台銘妻子林淑如和弟弟郭台成相繼罹患癌症,在台大接受治療。這些變故,讓身價千億的郭董感嘆:「有錢不代表快樂,健康幸福最快樂。」儘管二人的生命最後都無法挽回,但有感於台大的照顧,郭台銘動念回饋,卻沒料到,有錢竟也造成醫院的困擾。最終台大癌症醫院的命運,能否一如初心,情勢演變至此,已難預料了。

回應 台大:虧損應由政府負擔

台大癌症醫院院長鄭安理表示,許多決策要經過校務會議討論通過,時間會拖較長。原本計畫以BOT(興建營運後移轉)方式進行,後來發現法令規定BOT須透過公開招標,如此一來,其他廠商可能透過競標介入,橫生更多枝節,鴻海才改由先建後捐的方式進行。此外,質子機的採購非常專業,院方經過2年評估,才選定最高檔、價格高達1億美元的Varian設備。台大癌症醫院原本就不以賺錢為目的,依據財務規劃,營運後第7年才會打平,至於虧損部分,政府本來就應該負擔,不應該由鴻海繼續捐贈。永齡健康基金會副董事長吳良襄則表示,台大癌症醫院捐贈後,台大已有策略及規劃,永齡健康基金會完全尊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053

揭秘癌癥發生全過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019

乳腺癌病理切片圖。從目前的研究看,乳腺癌患者體內至少存在七十余種“司機突變”組合。 (CFP/圖)

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像進化樹一樣,首次描繪出一幅癌癥基因組的全景圖,而不是個別基因中的個別突變。

走出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大門時,28歲的陳小川一臉茫然。她怎麽也想不通,與她同齡的丈夫不抽煙、不喝酒、每周堅持遊泳,為什麽會突然被查出肺癌晚期?一份來自國內最權威的呼吸病研究機構的“判決書”,讓這個家庭毫無準備地走上了艱辛的抗癌之路。

與陳小川夫婦相似,對於絕大多數的腫瘤患者來說,癌癥都是來得那麽突然。為什麽有些人抽了一輩子煙也沒有得肺癌,為什麽有些女人到了50歲以後乳腺癌的發病率高達80%?導致臨床上1/7死亡病例的癌癥似乎無處不在,又無據可查。

然而來自英國桑格研究院(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最新研究表明,癌細胞在癌癥發生的過程中留下了蛛絲馬跡。“這些痕跡就像是留在癌細胞DNA中的考古學印記,癌細胞中的突變過程在癌癥引起註意之前很多年,就已經被激活了。”

斯特拉頓(Mike Stratton)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測序分析21個乳腺癌患者基因組,發現了癌癥發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突變,首次解析了癌癥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基於這一研究成果的兩篇重磅論文接連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癌癥進化樹

“所有的癌癥都是由突變引起的,這些突變稱為體細胞突變,是在人一生當中,由最初正常細胞中的DNA逐漸出現的。”斯特拉頓教授說。

基因發生突變的體細胞,在與正常體細胞生存競爭的過程中不斷進化,最終變成永生不死的癌細胞。癌細胞無限制地增殖,進而導致腫瘤的發生。這聽起來很像是達爾文關於物種起源的“進化論”。兩者的區別在於,物種的進化要歷經成千上萬年,而癌變的發生,則只需要數年,甚至更短的時間。

在癌變發生的過程中,體細胞的每一次突變,都會在其基因組上留下印跡。就像是在一次次地加蓋印戳。分析基因組上不同時期體細胞變異時留下的印跡,就可以得到癌細胞完整的進化史。

“我們就像考古一樣挖掘出了這項癌癥基因組,揭示了之前未知的突變模式。雖然我們並不確切了解引發這些突變模式的生物學機理,但是我們認為正常細胞中產生突變的某些過程被過度激活了,這樣簡單的引發了過多突變的出現,造成癌癥。”斯特拉頓教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通過研究21名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組,繪制出乳腺癌體細胞突變的進化樹。

據此闡釋了癌變發生的詳細過程:最初基因突變的體細胞首先會不斷分化,形成一個龐大的突變體細胞家族。家族的成員經過體內微環境的“自然選擇”,只有生存能力最強的亞克隆才能不斷增殖。同時,通過這種方式,癌癥基因在突變體細胞內不斷累積,後者也逐漸完成了自身的進化。但某一突變體細胞的亞克隆占到其家族細胞總數的半數以上,患者就會臨床上表現出癌癥的具體癥狀。

“英國學者的這項最新研究猶如為癌癥的發生發展構建了一棵進化樹。”國內乳腺癌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宋爾衛教授在接受筆者采訪時對此評價,這項研究的成果與腫瘤發展的分支演化理論相符合。

“同一個樹幹,好比物種起源時的同一個祖先,在進化過程中由於受到環境的影響,分出不同分叉的物種,向不同的方向發展,腫瘤細胞也類似如此。”

“一些概率比較高的突變基因發生在腫瘤的早期,在腫瘤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突變出現,每一種新的突變衍生出一種新的分支,由樹幹到樹枝,越來越細,樹枝就代表概率低的突變,也就是在腫瘤後期晚期發生出來的基因突變。”宋爾衛說,這項研究成果就像一棵進化樹一樣,描繪出一幅癌癥基因組全景圖。

細胞機制缺陷

癌變發生的過程表明,多數乳腺癌患者在被確診之前,體內的癌變就已經開始。在臨床上,只有癌變發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說,只有突變體細胞完成自身的進化,癌變才有可能被目前的診斷手段所發現。而事實上,癌癥的發生過程應以體細胞變異為起點,如此算來,患者早在十余年前就已經患上癌癥。

“這種現象很早就有人提出,癌細胞逃避人體免疫的監控後,在目前的技術還不能發現之前,被稱為亞臨床腫瘤。”宋爾衛說,“一個人一生中是否容易患癌癥,可能在出生的時候已經被腫瘤易感基因決定了,我們希望盡量把臨床發現點提前到越早越好,但目前還無法提前到腫瘤剛發生的時候。”

斯特拉頓教授在論文中闡述,“我們不認為這些突變模式是外部因素,比如吸煙,或者光照引起的,這些常被認為是引發突變和癌癥的因素,相反我們認為引發這些突變模式的是內部細胞機制缺陷。”

“但為什麽有些即使存在突變,人體內的免疫系統也會把這些早期癌細胞清除掉,而有些突變即使不是很明顯,但是還是能夠引起許多癌癥基因的激活?”

宋爾衛教授認為,基因突變的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缺陷,但是這些缺陷的基因能不能表達,或者是這個基因在突變之後會不會擴增,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轉錄水平、轉錄前水平和轉錄後水平的調控,這些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的因素不依賴於DNA序列。“這些調控現在被認為比DNA序列的突變更重要,受環境的影響更大。”

“英國學者的研究目前從DNA序列層面上提供了腫瘤異質性的依據,但腫瘤的發生發展更重要取決於基因表達譜的變化,有突變的基因不一定表達,或者有些沒有突變的基因可能有過表達,另外還涉及蛋白質有沒有表達,蛋白質表達有沒有信號通路激活等等。”宋爾衛說。

對此,斯特拉頓教授在論文中也表示,目前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驗證細胞機制缺陷引發突變的觀點。

英國的研究者還發現了一種獨特的體細胞突變機制——“kataegis”模式。

在基因組一個小範圍的區域內,短時間內會發生大量的基因突變。這與體細胞突變中通常“循序漸進”的方式大相徑庭,這種突變的頻率與密度,猶如“疾風驟雨”一般,因此,該模式以“kataegis”(希臘語“暴風雨”的意思)來命名。

雖然,此突變機制在以前的研究中從未被發現。但是,在被研究的 21名乳腺癌患者體內,至少有13人體內發生了“kataegis”突變。這預示著此種突變方式可能在癌癥患者體內廣泛存在。進一步的研究發現,“kataegis”突變模式的發生,可能與細胞中的一種蛋白家族有關。

體細胞突變

盡管體細胞突變會導致機體發生癌變,但是在癌變過程中,不同的體細胞突變所發揮的作用卻不盡相同。

早在2009年,斯特拉頓教授就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了“司機突變—乘客突變”學說。他將癌變的細胞比作高速公路上飛馳的汽車。能夠直接導致癌變的體細胞突變稱之為“司機突變”(Driver Mutation);而與癌癥發生相關,但不是起主導作用的突變,則被稱為“乘客突變”(Passenger Mutation)。這就好比:車禍發生了,責任在於肇事的司機,而不是同車的乘客。

近年來,癌癥基因組的研究發現,癌變過程中與之相關的體細胞突變位點有成千上萬處。但這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司機突變往往不足十處。在惡性膠質瘤、白血病、皮膚癌等患者體內,通常五個左右的司機突變就可直接導致癌癥的發生。司機突變的個數,遠遠小於乘客突變的數目。如何從上萬處體細胞突變中找到真正的罪魁禍首,並不容易。

斯特拉頓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對一百名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組進行研究,經過邏輯算法分析後,在總計兩萬一千余處體細胞突變中找到了誘發癌變的關鍵突變九處。這也使得迄今為止,發現的乳腺癌司機突變累積達四十個。該研究成果發表在2012年5月的《自然》雜誌上。

更為複雜的是,這四十種司機突變,在不同的患者體內出現不同組合。在這一百名乳腺癌患者中,僅有28名患者體內只有一種司機突變,多數患者體內存在多種不同的司機突變組合,個別患者體內的司機突變最高可達六處。

斯特拉頓教授指出,“從目前的研究結果看,乳腺癌患者體內中至少存在七十余種司機突變組合。假設每名癌癥患者體內存在四種司機突變,那麽,臨床上出現三名患者的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概率幾乎為零”。

司機突變的隨機組合,導致了乳腺癌治療難度大為增加。

無論是癌細胞的生活史會經歷細胞分化,存在多種突變體細胞亞克隆,還是患者體內存在不同的司機基因組合。癌癥基因組的最新研究進展都表明了,癌癥本身是一種多遺傳性疾病。

但是,目前癌癥的診療卻往往會忽視這一點。臨床上的治療策略主要針對數目占優的突變體細胞。以治療乳腺癌的單抗藥物赫賽汀(Herceptin)為例,它的作用靶點是癌細胞過度表達的HER2基因。倘若患者體內的癌細胞中,存在不含HER2基因亞克隆,即便赫賽汀使用之初有效,隨著此種癌細胞進化、增殖,同樣會導致癌癥惡化或複發。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相同的治療方案,面對不同的患者會有不同的療效。治愈的癌癥患者又存在病情複發的可能。

癌癥基因組

198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杜爾貝克(R.Dulbecco)在《科學》上發表文章指出,“如果我們想更多地了解癌癥,就必須深入研究細胞的基因組”。這被視為癌癥研究的轉折點。同時,這一論述也直接促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啟動。

本世紀初,人類基因組草圖繪制完成。癌癥的研究開始進入基因組學階段。除了英國桑格研究院啟動的“癌癥基因組計劃”,2005年美國癌癥研究所和美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共同啟動“人類癌癥基因圖集”計劃,旨在繪制500例癌癥患者的基因圖譜;2008年,國際癌癥基因組聯合會成立,包括中國在內的九個國家,共同針對臨床上的五十余種癌癥進行基因組學研究。

在以上癌癥基因組計劃的推動下,近年來,誘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腦瘤等癌癥的關鍵基因不斷被確認。這就從分子的層面,揭示癌變的發生機制。

正如斯特拉頓教授所言,“基因組學的研究,可以在細節上揭示癌癥的發生過程,這為制定更為精確的診療手段奠定了基礎。”

2012年3月,以我國華大基因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采用“單細胞外顯子組測序技術”對血癌、腎癌進行基因組學研究。

華大基因的科學家團隊分別對一名骨髓瘤患者體內的58個癌細胞和一名腎癌患者的25個癌細胞進行基因測序,發現了腫瘤組織內部不同癌細胞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同時,他們推斷了腫瘤的複雜演化過程,並據此進一步明確了誘發癌變的一些重要突變。

在傳統的癌癥治療實踐中,通常將一些藥物直接用於某類癌癥病人中,然而這些發現預示著不同患者的癌癥組織差別很大,因此在用藥前需要對每個患者的癌癥組織進行仔細分析,才能夠“對癥下藥”,也就預示了癌癥的個體化治療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就在英國桑格研究院關於乳腺癌基因組研究成果發布不久,美國聖猶大兒童醫院-華盛頓大學兒童癌癥基因組計劃公布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人類癌癥基因組全面數據。一部分數據公布在2012年5月29日出版的《自然遺傳》上。

公布的數據包含520個基因組序列,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基因組數據,找出每個兒童正常和癌變細胞中的差別,從而了解最致命兒童癌癥中超過一半以上的致病原因。兒童癌癥基因組計劃希望能在2012年年底,完成1200個基因組序列的測定,這些數據將免費提供給全球的科學團隊。

“這些數據離臨床還很遠,”宋爾衛教授認為,即使臨床醫生知道有這個基因突變表達,但是還沒有相應的靶點藥物。所以這些數據對科研的價值比目前對臨床的價值更大。它是非常寶貴的科研數據,有很多廠家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去設計抗癌藥物。

但即使這些研究離臨床治療還有距離,但也是人類在征服癌癥中的積累式進步。

正如二十多年前研究發現25%-30%的乳腺癌表達過HER2基因,如今針對這個基因的靶向藥物赫賽汀已經上市,而且已經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一篇論文,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腫瘤征服,但它確實是人類解決腫瘤問題的過程中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我們需要不斷地積累,才能最終解決腫瘤的問題。”宋爾衛說。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全基因組測序已經成為普通人體檢的一項常規項目,新生兒出生後必須通過測序建立個人基因檔案,腫瘤發生發展的過程和節點早在意料之中,到那時預防癌癥將不再是人類的終極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67

有錢未必能任性,盤點那些飽受癌癥之苦的商業精英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8/148921.html

i黑馬:創始人人群因長期處於高強度、高壓力的環境,無疑是癌癥的易發人群。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至2012年的四年間,中國有超過20位知名企業家因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先後去世。死於癌癥的平均年齡為46歲。黑馬哥以下的盤點包括近年來飽受癌癥之苦的商業精英。用以警示創業者們:“健康面前人人平等。”

著名歌手姚貝娜因癌癥去世的消息這兩天刷了朋友圈,這位天使歌手的離去,不僅給這個冬天增加了凝重,更讓人們開始警醒,癌癥距離我們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遙遠。據相關數據報道,近年我國每年新發癌癥280萬人,死於癌癥190萬人,每死亡5人中有1人死於癌癥,並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企業家人群因長期處於高強度、高壓力的環境,無疑是癌癥的易發人群。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至2012年的四年間,中國有超過20位知名企業家因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先後去世。死於癌癥的平均年齡為46歲。

下面黑馬哥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正在飽受癌癥之苦以及被癌癥奪走性命的商界精英們。借此給廣大創業者提個醒,不要為了所謂的成功一直過度消耗身體,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錢。

1、李開複:淋巴癌
 

\出生於1961年,被青年奉為導師的“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先生,在2013年9月5日晚上十點十七分,微博稱:“世事無常,生命有限。原來,在癌癥面前,人人平等。”後來,經過多方渠道證實,李開複的確已被確診,患有淋巴癌。

李開複隨後前往臺灣接受化療,確認腹部有20多處腫瘤,得病原因是作息不規律長期熬夜,以及壓力過大導致。李開複在得病後,還通過微博提醒其他人要加強鍛煉,不要以為年輕就可以透支身體。

2005年時,李開複身價已經為3.9億美金。

2、慈銘體檢創始人韓小紅:胃癌
 

\2002年3月28日,憑著自己的醫學背景,沒有一點管理經驗的韓小紅,開了第一家慈銘健康體檢機構。兩三個月後,慈銘開始贏利了,韓小紅的管理潛能也被一點點挖掘出來。

在其父親去世前三個月,韓小紅被查出胃癌早期,後來通過手術治愈。2011年,在“慈銘體檢”成功運行十幾年的基礎之上,韓小紅始創中國第一家“治未病”的頂級健康管理機構慈銘奧亞國際醫療會所。

慈銘體檢已提交IPO申請,屆時如果成功上市,估值或達16億。
 

3、薛蠻子:直腸癌
 

\2011年5月,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發微博宣布自己患癌的事情。

@薛蠻子:我剛做完腸鏡有個不太好的消息告訴大家:我得了直腸癌。希望這方面的專家能給予幫助。可以私信也可以郵件我的微博首頁郵箱。我的心態很好精神矍爍!死生有命成事在天!謝謝大家!

薛蠻子是UT斯達康創始人之一,曾擔任中國電子商務網8848前董事長、中華學習網前董事長等職務。他投資過的項目包括PCPOP、李想的汽車之家、方三文的雪球財經以及杜子健的華藝百創等公司。

從投資項目上評估,薛蠻子身價為十幾個億。

4、股神巴菲特:前列腺癌
 

\2012年4月17日,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向其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東致信,稱自己患有前列腺癌。不過他樂觀表示,自己的癌癥並未擴散,目前感覺良好。醫生表示“目前還沒有生命危險”。

2014年美國當地時間9月29日,《福布斯》發布美國富豪400強榜單顯示,憑借670億美元財富排名美國富豪第二名,沃倫·巴菲特自2011年起就一直保持這個排名。

據醫學資料顯示,一般癌癥治愈後會有一段時間的保險期。比如前列腺癌治愈後可以保證5年內100%不複發。上述商界精英是幸運的,他們的病情或者已經治愈或者已經得到控制,並沒有被癌癥奪走性命。然而更多的癌癥患者,比如以“喬幫主”為首的商業奇才們已經被癌癥奪走了性命。在癌癥面前有多少財富又有什麽用,財富的厚度並不能決定人生的長度。

5、喬布斯:胰腺癌
 

\2003年10月《財富》雜誌披露喬布斯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在進行了癌癥手術和肝移植手術之後,於2011年10月5日逝世。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喬布斯出生在美國舊金山。剛剛出世就被父母遺棄了。幸運的是,保羅·喬布斯和克拉拉·喬布斯——一對好心的夫妻領養了他。

1976年4月1日,喬布斯、沃茲及喬布斯的朋友龍·韋恩簽署了一份合同,決定成立一家電腦公司。隨後,21歲的喬布斯與26歲的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在自家的車房里成立了蘋果公司。公司的名稱由喬布斯定為蘋果。

2011年喬布斯身價為83億美元。

6、北生前董事長何玉良:癌癥複發去世
 

\廣西北生集團是一家集生物制藥、高新建築材料的開發與生產、農產品的種植和加工、旅遊資源開發經營、房地產開發、廣告裝飾等高新技術產業及產品研究與開發的高科技企業集團。總部設在廣西北海市,總資產50億元。

2008年4月28日淩晨,北生董事長前何玉良在北京301醫院接受治療時由於病情惡化搶救無效辭世,享年53歲。

據悉,何玉良生活很不規律,白天睡覺,晚上工作,通常都是淩晨一點召集重組人馬開會,一直開到淩晨四點。其身邊人認為,在生活極不規律和頂受極大壓力的情況下,舊病複發及病情進一步惡化使得他在短短兩個多月,就在301醫院病逝。

何玉良曾經憑借一手創立的北生集團成為廣西首富。然而昔日首富,今日只能追思。

7、均瑤集團創始人王均瑤:腸癌去世
 

\上海均瑤集團成立於1991年7月,至今走過了22年的發展歷程。目前,均瑤集團以航空運輸、營銷服務為主營業務,並涉及置業和投資等領域。

2008年11月7日,均瑤集團創始人王均瑤,因勞累過度,患腸癌,英年早逝,年僅38歲。

王均瑤2007年年9月份在上海瑞金醫院體檢時查出得了腸癌,並做了手術。當時王均瑤認為腸癌在癌癥中不是特別可怕的病,對生命不構成威脅,仍然繼續工作。

38歲的王均瑤去世時身價近40億。

8、健力寶原董事長李經緯:肝癌晚期去世
 

\李經緯,1984年創建“健力寶”品牌;1990年創建“李寧”品牌;1994年把全球第一顆以企業命名的行星命名為“三水健力寶星”; 2013年4月22日13點56分在故鄉病故,終年74歲。

李經緯的一生充滿了悲情色彩,他的離去也留下了許多爭議。上個世紀,健力寶獨步天下;最終卻因與三水市政府政商關系惡化,健力寶被賣。2011年11月,李經緯被以“涉嫌貪汙犯罪”判處有期徒刑15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15萬元。

9、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肺癌去世
 

\江上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海歸,海南建省初期最早的一批闖海人,他也是上海芯片產業的奠基人、國家大飛機項目的啟動者之一。

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企業。2006年,江上舟接替鄧樸方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同年,他被委任為中芯國際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2001年,江上舟被查出肺癌。2009年,江上舟仍以患病之軀挑起“中芯國際”董事長重擔,不舍晝夜地工作,該年一舉扭轉前五年虧損。2011年,江上舟因肺癌晚期辭世。

10、《時尚》雜誌總裁吳泓:胰腺癌
 

\1963年7月生於江蘇的吳泓在恢複高考的第三年,即1979年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吳泓廣為人知的是他對書法的熱愛和造詣。

《中國旅遊報》是吳泓的第一個工作單位,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國門打開,一些西方的高端品牌商品和服務也隨旅遊走入了中國,並逐漸滲透進中國一線城市。吳泓在負責月末增刊的時候,註意到這個領域的暗流湧動,1993年8月8日,雙月刊《時尚》誕生了。她是中國第一本以白領階層為目標讀者的高檔雜誌。

吳泓因患胰腺癌醫治無效,於2009年8月20日23時零5分在北京病逝,時年46歲。

11、網易代理首席執行官孫德棣:癌癥複發猝死
 

\香港人,已故中國大陸著名入門網站網易的代理行政總裁。2005年9月18日他因為工作過勞引起癌癥複發猝死,終年38歲。

孫德棣自1999年12月開始擔任網易董事。他在代理CEO位置上的4年中曾多次因病休假,但病因一直保密。

據說孫德棣得病後,一直在香港靠打點滴維持生命,但對網易公司的重要事務仍親自過問。

除了身體疾病之外,經營一家公司的巨大壓力,也讓不少企業家們飽受心理疾病的折磨。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之前就被診斷出患有心理疾病。

上述僅僅是被媒體公開的案例,而事實上,更多的企業家患病後為了權衡更方面的利益關系選擇不公開。然而,健康的警鐘是每個創業者應該時時銘記的。就像習大大說的:“先把自己的心態擺順了,內在有激情,外在還是從容不迫。”黑馬哥也希望每個創業者都先享受健康,再享受事業上的成功。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癌癥有望治愈了 但治療費高達3億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577.html

癌癥有望治愈了 但治療費高達3億美元!

一財網 董來孝康 2015-09-11 17:34:00

通過抽取人體細胞,調整基因排序並加以培養,再重新植入,是最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只是費用高昂,首例癌癥基因治療費用高達3億美元

治療癌癥的傳統方法是化療和放療,但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破壞正常細胞。眼下一種可以精準治療的基因療法悄然興起,但因為費用高昂,還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9月11日上午,夏季達沃斯論壇舉辦了一場主題為“解密癌癥”的分論壇,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等嘉賓表示,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不能有效地攻擊癌細胞,但通過抽取人體細胞,調整基因排序並加以培養,再重新植入,可以大幅提升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從而抗擊癌癥,這是最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

然而,美國Ayasdi公司首席執行官Gurjeet Singh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坦言,首例癌癥基因治療費用高達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18億元),不是一般人能夠擔負得起的。他表示,目前醫療界正在通過獲取全球癌癥患者信息,對數據整理分析,治療費用正在大幅降低。

傳統治療凸顯弊端

“9·11”是所有美國人的惡夢,甚至14年過去,夢魘也未徹底散去。最新官方數據顯示,當年參與地面營救和清潔的消防員、警察和環衛工人中,有3700多人確診患上癌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Francis S.Collins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過去關於環境對致癌的影響還存在爭議,現在則有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環境確實與癌癥存在關系。

癌細胞是從人體正常細胞發展來的。吸煙、遺傳、環境等因素會導致正常細胞變異,人體免疫系統能“消滅”絕大多數變異細胞,但有些變異細胞卻可以躲過免疫系統的識別,不斷分裂、變異、增殖,這就是常說的癌細胞。

曹雪濤等嘉賓用了“聰明”這個詞來形容癌細胞,他說,癌細胞非常活躍,並攻擊正常細胞,同時想法設法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監測,若是早期,通過切除手術基本可以解決問題,但中後期就比較麻煩。

Gurjeet Singh就表示,雖然化療可以殺死癌癥細胞,但同時也會對正常細胞產生影響,放療也是一樣。坐在一旁的Francis S.Collins補充道,傳統治療方法還存在一個問題即療效不具有持久性,比如腫瘤,治療之後病人感覺好了,但不久又會複發。

精準治療癌癥

所幸,最新的精準基因治療法讓癌癥患者看到了一線生機。

據中新網等媒體報道,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中內啟光等人進行的iPS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治療癌癥的實驗在小白鼠身上取得成功。研究人員將iPS細胞培養出的免疫細胞註入小白鼠體內,恢複其免疫功能,進而攻擊癌細胞使之變小。

今後數年內,研究人員將在癌癥患者身上進行臨床驗證。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8月28日的美國科學雜誌《Stem Cell Reports》(電子版)上。

Francis S.Collins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癌細胞從一個機體到另一個機體會發生變化,因為每個人的基因並不相同,傳統治療方法做不到因人而異;但通過提取人體自身細胞,通過調整基因排序並加以培養,再重新植入,將大大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

以中內啟光等人的實驗為例,研究者先將人類癌變細胞移植到小白鼠體內,然後利用iPS細胞培育出殺傷癌細胞的免疫細胞,再回植到小白鼠體內。

結果顯示,免疫細胞充分發揮作用,癌細胞縮小到了原來的二十分之一左右。而沒有註入免疫細胞的小白鼠,其癌細胞擴大到了原來的10倍。

但由於人體基因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要“對癥下藥”,所以通過調整基因排序的方式可以精準治療,但治療手段費用卻並非所有人都能擔負得起。

Francis S.Collins透露,接下來幾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將廣泛收集患者數據,並進行統計、分析,除了可以借此降低治療費用,還可以研究是否可以通過阻斷致癌基因的方式,避免癌細胞發展和擴散。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天才高中生:被打臉199次 也要去嘗試 15歲發明癌症試紙 18歲做奈米機器人


2015-09-28  TWM

三年前他發明了胰臟癌試紙驚豔世界, 連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把他請到白宮盛讚成就; 三年後,他又發表了奈米機器人計畫。 他說,年輕人有一堆超級好點子,但更重要的是努力證明自己是對的。

一頭蓬鬆金髮,不講話的時候,他和美國東岸大街上任何一個青少年沒有什麼不同,然而當他開口談論科學時,一雙眼睛便會瞬間發亮。

他是十八歲的傑克.安卓卡,「他正在做的事,比我在高中時做的事,酷多了!」這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對傑克的評價;歐巴馬說的不只是現在,而是三年前……。

早在十五歲那年,傑克的科學研究就已驚動全球。他獲得二○一二年「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首獎,並受邀到白宮聆聽歐巴馬發表國情咨文,他的故事被 《麥胖報告》導演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拍成紀錄片《你不知道的傑克》。他,發明了檢測胰臟癌的試紙。

胰臟癌,被認為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罹病後能夠存活五年的機率只有四%,原因在於這種癌症極難早期察覺,也就是這個原因,傑克的發明被認為具有革命性、是一種「改變世界」等級的成果。

儘管這個出自十五歲高中生之手的發明,面臨不少醫學界的質疑挑戰,但無論如何,美國已有藥廠和他簽約,著手研究商品化的可能,「簽了保密條款,不能說是哪 一家,但他們跟我說正在老鼠測試階段,如果順利,五到十年或許能夠商品化。」隨著記錄自己故事的新書出版,傑克近來再度活躍於媒體,在接受《今周刊》專訪 時,這位十八歲男孩最想傳達的,其實不是科學成就或商業利益,「當然,我也有心理準備,這個試紙最後可能行不通。但重點是,我很努力地嘗試了,我已用盡一 切方法去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他要傳達的,是一種「嘗試的勇氣」。

研究出癌症試紙新點子

寄出兩百封信,想找合作實驗室別以為這位十八歲的小屁孩什麼都不懂,在研究胰臟癌試紙的起點,他就收到了一九九次的拒絕、否定,甚至嘲諷。

三年前,當他寄出兩百封信給美國各大癌症權威教授,試圖分享癌症試紙的新點子,並且希望對方提供實驗室時,卻陸續收到用詞凌厲的拒絕函,一共收到了一百九十九封。

如果話說從頭,他遭遇的挫折又遠遠超過這一九九封拒絕信。

出生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傑克,或許是受到身為麻醉師的母親影響,從小就對科學非常感興趣,最大的願望就是親眼見證一場真正的手術。他和哥哥路克(Luke Andraka)的腦袋充滿著各種稀奇古怪的點子,「我跟哥哥總會隨身攜帶一本『點子書』,隨時把腦中的想法記下來。」傑克回憶,從小,兄弟倆在餐桌上討 論的就不是運動、學校生活,而是他和哥哥進行祕密實驗後的新發現,「地下室是我們的祕密基地啊!我們家甚至有一條規定是這麼說的:你可以在地下室做任何實 驗,但拜託,不能把房子給燒了。」傑克笑說,這樣的家規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他們兄弟倆真的曾經把整個社區弄到跳電,並且還曾經因為購買氮氣以及其他有機 化合物,受到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監督。

然而,家裡的溫暖並無法傳遞到學校的圍牆內。他的科學怪胎形象受到同學側目,特出的競賽表現,也使他成為一個顯眼的目標;升上高中之後,他透過簡訊宣告自 己出櫃,當然,這在部分同學眼中又成為最佳霸凌「著力點」,「嚴重時,我被欺負到只能獨自躲在廁所的馬桶上吃午餐,尋求片刻寧靜。」同時,他親密的忘年之 交泰德叔叔因為胰臟癌而去世,「這是我生命中最沉重的打擊,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消失的恐懼。」傑克回憶,他會動念研究胰臟癌檢測方法,關鍵就是當時「想靠 科學走出憂鬱」,用自己最熟悉熱愛的方式尋求情緒的解脫。

他做過很多實驗,但他根本不懂醫學,「幸好我有兩個好朋友:Google和維基百科。」身為數位原住民(編按:指一九八○年代以後出生的人,一出生即生長在個人電腦全球流行的年代)的他,決定從Google和維基百科下手,找出有效治療胰臟癌的方式。

第1封信:「自動回覆」

收件者連看都沒看,讓他無言雖然把目標設定在「治療」,顯然太過天馬行空,但他在過程中也意外發現,胰臟癌患者第一年的存活率僅有二○%,原因在於現行技術能夠確診的時間點通常太晚,惟有找出精準的篩檢方式,才能早期治療。

於是他從網路上蒐集各種胰臟癌的案例細節,並透過網路購買期刊文章,比對後,找出一種在胰臟癌患者身上會巨幅增加、並可在血液中測出的異常蛋白質「間皮素」(mesothelin),並結合奈米碳管做成試紙。

「上課是有用的!」傑克回憶,那是在一堂生物課上,老師在台上講著抗體,他則印出一疊奈米碳管的資料,放在桌子底下埋頭苦讀,「靈機一動,老師講到的抗體 結合奈米碳管,或許正可檢測出異常的間皮素。」他將兩者結合,開發出的胰臟癌試紙,號稱可比現行的檢測技術快速一六八倍,成本則只有現行八百美元費用的二 六六六七分之一。

從那一堂生物課到最後的成果,中間就是一九九封拒絕信的過程。「把信寄出的那一刻,我其實是很有信心的,滿心以為會得到一大堆的邀約回覆。」傑克回憶,當 他收到第一封拒絕信時,其實還不以為意,「因為那顯然是一封『自動回覆』信件,收件者其實根本沒有認真看。」第114封信:別浪費大家的時間用詞超傷人, 但他決定堅持到底第二封、第三封……,就算傑克再有自信,也不免開始懷疑自己,「最傷人的是第一一四封,那封信,竟然叫我別再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於 是,他把自己的實驗企畫案交給一向「批評弟弟不遺餘力」的哥哥,「當他說『沒問題』,我就決定堅持到底。」等到正面回覆,是在第一九二封信的時候,來自約 翰.霍普金斯醫院的梅特拉博士,邀他前往一敘。

「就算這樣,我知道,學校的老師跟父母也都不相信我會成功,甚至是我自己,也沒有十足把握。」傑克說,「但至少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如果你不去嘗試,你永遠 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對不對。我必須去試。」接著,他像是進入某個高深實驗的情境裡,喃喃地分析著一種關於「勇於嘗試」的心理素質:「對於自己正在做的事,你 不能悲觀,總是要正面看待,這樣,你在實驗失敗時才會從中學習經驗,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宣判死刑。」對於和他同年齡的青少年朋友,傑克也提出他的建 議,「這個世界需要我們的創造力,我們有很多超級好點子,雖然沒錢沒資源,但只要一直勇敢的嘗試,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今年六月,傑克又再做一場更 大的夢了;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創意城市論壇(IdeaCity Conference)上,他分享最新的研究——奈米機器人(nanobots)。在他的想像中,這是一種像是微型炸彈的東西,擁有特殊的形狀,在被注入 體內後,可以篩選造成癌症的DNA(去氧核醣核酸),避免它們複製。

天馬行空嗎?管你的,年輕人就是有做夢的權利,而且,傑克大概很快就會用扎扎實實的實驗,讓這場白日夢愈來愈有成真的可能。

Profile 傑克.安卓卡(Jack Andraka)

出生:1997年

學歷:美國北郡高中,2015年即將入學史丹佛大學就讀生物工程著作:《發明癌症試紙的男孩》

特殊事蹟:

2012年奪下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賽(ISEF)首獎高登摩爾獎2014年國家地理新興探索家

傑佛遜公共服務獎

在TED的演講吸引近400萬人點閱

撰文 / 張佳婷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