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民調:民眾更愛使用新媒體 卻更信任傳統媒體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6021.html

民調:民眾更愛使用新媒體 卻更信任傳統媒體

一財網 藍之馨 2016-01-07 19:12:00

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看報紙、看電視的受訪者仍占多數。其中,最多受訪者看電視,比例高達88%,看報紙的人也多達61%;對重大事件的新聞信息,年輕人、高學歷者信任傳統媒體的人仍居多。

我國民眾對媒體的使用情況如何?他們對媒體的看法是什麽樣的?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於近期進行了對此進行了專項訪問調查。調查顯示,民眾更愛使用新媒體,卻更信任傳統媒體。

本調查內容包括民眾對媒體使用的客觀情況及對媒體的主觀看法兩大方面。其中,對媒體使用情況方面,包括靜態和動態兩個維度,即當前使用情況,及與兩年前相比的動態變化;對媒體的看法方面,包括了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度和偏好度。

在本調查中,媒體分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大類,傳統媒體指報紙、電視和廣播,新媒體指各類門戶網站和社交媒體;門戶網站包括新華網、人民網等官方網站和新浪、騰訊等門戶網站,社交媒體主要以微博、微信為代表。

85%受訪者每天看微博微信

調查顯示,看報紙、看電視的受訪者仍占多數。其中,最多受訪者看電視,比例高達88%,看報紙的人也多達61%;而聽廣播的人則相對較少,為39%。

在使用人群中,社交新媒體的使用頻率更高,“每天”看微博、微信的人高達85%,比“每天”看電視的73%還要高;“每天”瀏覽新浪、騰訊等門戶網站的人亦多達63%,而“每天”瀏覽新華網、人民網等官方網站的人也有43%。

從動態來看,民眾減少使用傳統媒體成主流趨勢。其中,看報紙“少了”的受訪者最多,為35%,其次是看電視,“少了”的人為33%,即對傳統媒體中受眾面最廣的兩大媒體,三個人中就有一人減少了使用。

與傳統媒體相反,民眾使用新媒體增多的趨勢明顯。尤其是看微博、微信“多了”的受訪者達59%;其次是瀏覽新浪、騰訊等門戶網站,“多了”的人有37%,而瀏覽新華網、人民網等官方網站“多了”的人亦有24%。

調查顯示,對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民眾以信任傳統媒體為主。具體來看,信任電視的受訪者最多,比例達57%;其次是報紙,信任的人為29%。而信任各類新媒體的受訪者不超過兩成,均明顯低於電視、報紙。其中,受訪者對新浪、騰訊等門戶網站和新華網、人民網等官方網站的人均為18%,信任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體的人更少,為13%。

相比於一般新聞信息,民眾對重大事件、突發事故的新聞信息傳播渠道的信任度,更能彰顯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

更喜歡從新媒體獲取新聞

對新聞信息,喜歡從傳統媒體中獲取的人合計比例達59%,而喜歡新媒體的人則更多,達64%。數據表明,民眾對新媒體的信任度雖不高,但其偏好度卻高,這一分化說明民眾的偏好不僅僅由媒體傳播的真實、可信所決定,還會受到更多因素影響。

具體來看,傳統媒體中,喜歡從電視中獲取新聞信息的受訪者最多,比例達49%;而選擇報紙、廣播的人較少,分別為19%和6%。新媒體中,喜歡從微博、微信獲取新聞信息的人較多,為36%,選擇新浪、騰訊等門戶網站的人亦有35%,而選擇新華網、人民網等官方網站的人只有12%。

從受訪者對媒體偏好的主要原因來看,“方便、快捷獲取信息”是最多受訪者選擇的,比例達59%;其次是“信息量大”,比例為31%;再次是“可信度高”,比例為25%。

交互分析可見,偏好新媒體,尤其是偏好新浪、騰訊等門戶網站和微博、微信的受訪者,對“方便、快捷獲取信息”和“信息量大”更為看重,選擇“方便、快捷獲取信息”作為偏好原因的人多達70%以上,選擇“信息量大”的亦在35%左右;而選擇“可信度高”的均不超20%,遠低於前兩項。

數據說明民眾對媒體的偏好更多受到“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因素的影響,這兩大因素比“可信度高”更能影響民眾的偏好選擇,這也是新媒體得以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

偏好報紙的90後人群僅有8%

年齡越大的人群,對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使用的越多。61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看報紙的人多達75%,高居各年齡人群之首;然而,90後、80後和70後人群“基本沒有”看報紙的均超過四成。老年人看電視“多了”的人接近四成,截然不同的是90後、80後人群看電視“少了”的超過四成。

須指出的是,從使用傳統媒體的情況來看,高學歷者看報紙的仍有65%,比低學歷者的54%要高;在看電視上,不同學歷的受眾人數比例相近,高學歷者“每天”看電視的比例仍有55%。

不同年齡、學歷的人對媒體的信任度和偏好度也不一樣。

對重大事件的新聞信息,年輕人、高學歷者信任傳統媒體的人仍居多,但與老年人、低學歷者相比有較大差異。如90後人群和高學歷者信任電視的有43%和45%,而老年人和低學歷者則高達71%和60%。對新媒體,90後和高學歷者信任的人也不少,有40%和37%;相反老年人和低學歷者信任新媒體的不超過10%。

對獲取新聞信息的媒體偏好,不同年齡、學歷的人群分化明顯。年輕人、高學歷者以偏好新媒體為主,其中90後年輕人偏好於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體的最多,比例高達56%,高學歷者偏好於新浪、騰訊等門戶網站的最多,比例為48%,偏好於微博、微信的也有43%;而年輕人、高學歷者偏好於各類傳統媒體的人則均不超過35%。

相反,老年人、低學歷者對新媒體偏好度顯低,對傳統媒體偏好度則高,偏好於電視的人高達75%和72%。而且老年人偏好於報紙的亦多達42%,相反90後人群偏好於報紙的僅為8%,數據差異十分突出。

不同年齡、學歷人群對媒體偏好的分化,在於他們對新聞信息需求的巨大差異。年齡越小、學歷越高的人群就越看重“方便、快捷獲取信息”。在高學歷人群中,“信息量大”比“可信度高”更能影響他們的偏好選擇。80後、70後人群亦同樣如此,看重“信息量大”的明顯多於看重“可信度高”。與此不同的是,老年人和低學歷者看重“可信度高”的多於“信息量大”的。

本次調查覆蓋全國(港澳臺除外)23個省的省會城市和4個直轄市,轄下縣、縣級市不納入本項調查抽樣。因語言原因,調查未包含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自治區。調查以分層抽樣方式,電話訪問了1000位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的城鎮居民,其中性別、年齡特征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對比基本一致,符合全國城鎮人口基本特征。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86

丹麥沉痛告白:負利率救不了經濟 實施近四年 貸款沒升溫 民眾借錢卻更難

2016-02-29  TWM

丹麥二○一二年中實施負利率。從這負利率施行最久的國家中,可以觀察出幾個重點: 貸款沒有明顯飆升,銀行沒有墜落谷底,但一般民眾想要借錢,卻更難了。

「這種作法,根本無助於刺激經濟!」烏爾里克(Ulrik Norgaard)這麼說。他曾擔任丹麥金融監管局局長,現職則是丹麥銀行協會執行長;在這個形同「銀行同業公會」的組織裡服務,烏爾里克深切了解丹麥銀行業的營運狀況,以及銀行對當地景氣的貢獻。

而他口中的「作法」,就是現在被許多國家視為刺激經濟強心針的「負利率」政策。

一月底,日本央行無預警宣布實施負利率,加上已實施負利率的歐元區、丹麥、瑞典、瑞士等國,以及傳言中可能陸續跟進的加拿大、挪威、以色列等,屬於「非常規」貨幣政策的負利率,眼見就要成為一種「新常態」;它對經濟刺激的效果、對銀行業的傷害、對個人理財行為的影響,瞬間成為全球熱門議題。

其中,丹麥是實施負利率最久的國家。二○一二年七月,丹麥央行為了保護匯率,宣布將利率調至負值,除了一四年四月到九月期間,曾短暫將利率由負轉正之外,其餘時間利率皆在零以下徘徊。

研究負利率,丹麥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為了解負利率環境的實際影響,本刊特別採訪丹麥當地多位金融從業人員及一般民眾。而要勾勒出四年負利率所打造的千奇百怪金融大觀園,首先,得從銀行業的困境開始說起。

現象一:

不敢讓客戶分攤成本

龍頭銀行一年損失百億元

按照丹麥銀行業國會遊說團體的說法,一五年,負利率已經造成丹麥銀行超過十億克朗(約五十億元新台幣)的損失;但當記者聯絡丹麥最大的銀行丹斯克銀行(Danske Bank),公關主管雷斯(Kenni Leth)給的數字,卻比銀行業遊說團體要誇張許多。

「因為負利率,過去一年,我們的存放款利差損失約達二十億克朗(約一百億元新台幣)。」雷斯舉例,目前的房貸產品中,若採用固定利率,三十年期以下的房貸利率接近零,若採用浮動利率,則客戶每月的房貸支出已是「本金攤還部分『減掉』利息」。也就是,銀行從貸款客戶拿回的錢,會比借出去的錢還少。

「放款要貼錢,但存在我們銀行裡的錢,即使『負利率』,我們還是不敢跟存款戶收取費用。」雷斯無奈地說。烏爾里克則表示,「對丹麥的金融業來說,關鍵的決定就是到底要不要讓客戶來承擔負利率的成本。」他指出,負利率雖上路近四年,但目前丹麥銀行多半尚未對個人存戶收費,「即使是利率最低的活期存款,現在銀行大多還是將利率訂在零的水準。」這些說法,凸顯了兩個事實:首先,負利率的確會對銀行業帶來極大的經營壓力;其次,部分論點擔心負利率會造成一般民眾的定存賠錢,但從丹麥經驗來看,這種情況尚未普遍。

現象二:

民間理財需求暴增

銀行資產管理部門比重增

有趣的是,雖然承擔了可觀的利差損失,但平心而論,銀行業似乎也混得不差,至少丹斯克銀行就適應得很好。

在負利率上路之前的一一年,它的全年淨利是十七億克朗;但到了一五年,獲利卻高達一三一億克朗,翻了七倍不止。這也反映在股價上,一二年年中,丹斯克銀行的股價大約九十克朗,現在可是翻了一倍,在一八○克朗左右徘徊,公司市值甚至比德國最大的德意志銀行還高出一些。

丹斯克銀行雖在存放款利差的損失頗重,短期間內也沒有打算向存款戶收費,那麼,它如何消化負利率的副作用?

「我們有效擴張了資產管理部門的營收比重,也降低了對利息收入的依賴。」這是該行總裁勃根(Thomas Borgen)的公開說法。由此,不難理解負利率環境底下對一般民眾理財行為的影響──在定存利率偏低的情況下,民間理財需求攀升。

從事行銷工作的二十多歲丹麥年輕人侯山提(Santi Roc Castells)就對本刊記者表示,「存款沒有利息沒差,比起來,我更擔心低利率環境造成的房價上漲。」追求更高報酬空間的理財行為,成了負利率環境所引導的行為轉變之一。

除了資產管理部門營收擴大之外,丹斯克銀行在負利率期間獲利飆高的另一原因,是「我們同時提高了資本市場操作、加重證券投資業務。」勃根的說法,透露出丹麥銀行業者在負利率罩頂之下,營運方向的調整是增加資本市場的活躍度,藉此取代傳統穩定的借放款業務;然而,這也象徵銀行業的營運風險正在上升。

於是,負利率政策對經濟刺激效果的大哉問,在此有了一個具體明確的實證解答。

現象三:

降低放款風險

銀行挑優質客戶借錢

理論上,由於中央銀行開始對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編按:銀行存放在央行帳戶內,超過法定準備金的部分)收取費用,因此會提高銀行將手中資金貸放至民間的意願,從而刺激景氣;但丹麥實施負利率近四年的結果卻顯示,當銀行被迫將獲利來源轉向高風險的資本市場投資操作之後,為了降低放款風險,反倒會減少銀行對一般民眾與中小型企業的借貸意願。

「負利率的確改變了丹麥銀行業的放貸行為,」烏爾里克說,「但,這種改變絕對不是更寬鬆,而是業者更傾向借錢給優質客戶。」他表示,根據一五年歐盟對歐洲各國銀行的一項整體調查發現,長期困在負利率環境中的丹麥銀行,對優質顧客的貸款意願明顯高出其他地區。

「依據我的觀察,丹麥銀行業在優質客戶的競爭確實比過去來得大,他們能夠得到的融資選項,也比以往還要誘人。」烏爾里克指出,負利率帶來的寬鬆效果,範圍僅限於「原本就不太需要資金」的優質企業或民眾,「相對的,當銀行更加挑三揀四,那些原本就不容易貸款的客戶,也就成為負利率的受害者。」

現象四:

年輕人借錢更難了

整體借貸並未顯著提升

侯山提對這個說法感同身受:「若你現在已靠房貸買了房子,那很好;但對我這個年輕人來說,現在要申請房貸越來越難,你必須很努力向銀行證明自己有穩健的經濟能力。」但在另一方面,銀行業者最愛的優質客戶,一路以來卻也沒有太強烈的資金需求。烏爾里克解釋,就算利率很低,但由於整體經濟前景並不看好,無論企業或家戶對於增加借貸仍然有遲疑。

「整體來說,四年負利率下來,丹麥的民間借貸情況並沒有顯著攀升。」烏爾里克歸納結論,需要錢的人,難以從銀行手中取得資金;銀行樂於借錢的人,卻又沒有資金需求,這是他認定負利率政策無助於刺激景氣的根本原因。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16

財政“積極”信號:5月財收增速回落,花錢卻更大方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434.html

經濟下行壓力下,積極財政政策開始發力。

與4月份相比,5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告別短暫的兩位數增長,重回個位數,而財政支出增速從4月的個位數轉為5月份的兩位數。

6月13日,財政部網站披露了5月份財政收支情況。

5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461億元,同比增長7.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461億元,同比增長17.6%,支出增速明顯高於收入增速,重回財政收支常態。而4月份的收入增速遠高於支出增速,兩者分別是14.4%和4.5%。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盡管財政收支增速回歸常態,但受到5月1日實施的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影響,5月份的財政收支數據波動較大。

比如,中央財政收入5月罕見同比負增長,為-2.2%;而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卻高達兩位數,為18.3%。

對於中央和地方收入冰火兩重天的情形,財政部解釋稱,5月國內增值稅和營業稅暫維持原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辦法並辦理繳庫(編者註:營改增部分收入都歸地方),上述收入將在6月份按照新的收入劃分過渡方案計算並在中央與地方間進行調庫(編者註:營改增後,在保地方基數的前提下,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如將這部分收入分別計入5月份中央和地方收入,則本月中央、地方收入分別增長約6.6%和8%。

具體看5月份的各大稅種收入,第一大稅種國內增值稅依然微增長,而受各地區營業稅清繳增收較多,以及部分企業納稅申報期提前的影響,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營業稅同比增長高達76%,與4月份增速相近。

由於受去年5月份的匯算清繳的高基數影響,今年5月第二大稅種企業所得稅出現負增長(-10.2%)。個稅倒是延續今年以來的高增長態勢,5月份同比增速接近30%。受部分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回升帶動,5月份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終於告別負增長。受股市成交量下降影響,5月證券交易印花稅增速再創新低,同比下降超60%。

不過,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帶動了地方小稅種收入回暖。5月契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都保持兩位數的增速。

1-5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880億元,同比增長8.3%。對於後期財政收入形勢,財政部並不樂觀。

財政部稱,從目前情況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後期政策性減收效應還將進一步顯現。各地財政部門應密切關註經濟財政運行變化,加強監測分析,對其中的苗頭性、趨勢性問題及時做好預研預判,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既促進收入平穩增長,又不收“過頭稅”。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除了體現在減稅帶來的收入下滑,也體現在財政支出力度的加大,5月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在一季度財政支出保持15%增速時,4月份財政支出增速陡降至4.5%,5月這一數字回升至17.6%。

1-5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6528億元,同比增長13.6%。具體來看,前五個月,基建領域和民生領域財政支出保持較快的增速。

比如,城鄉社區支出6520億元,同比增長26.5%;住房保障支出1850億元,增長29%;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5407億元,增長21.2%;教育支出9925億元,增長17.6%。

在前五個月的政府性基金收支方面,1-5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14768億元,同比增長6.2%。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1694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5月份增長21.4%,也顯示土地市場在回暖。

1-5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11988億元,同比下降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