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可從一而終 要隨財務狀況調整 人生五階段 完美保單加減法

2012-4-16  TWM



保險的意義是保障,許多人在規畫 自己的保單時認為,現在買的就足夠了,但人生的保單並不是從一而終,必須要隨著自己財務狀況不同而做調整,在人生每個不同階段都加一些、減一些保障。

撰文‧許瀞文

「作夢也沒有想過我這麼快就達到這個目標。」今年四十二歲、有三個小孩,已經是科技業高階主管的王俊祥(化名)說,他參與了公司爆發成長階段,加上配股分 紅,在累積財富的路上,一般人需要三十年達到的夢想,他濃縮在十年之內完成。

而王俊祥在過去十年間,因為家庭狀態與財務累積的快速轉變,身上所扛照顧家人的責任,也歷經了從極為吃重到大幅減輕的過程,王俊祥為了因應責任的增減,而 隨時調整自己的保險內容。

他一路走來的保單加減法,彷彿是一般人三十年的縮影。從他身上,你可以看到人生面對不同生命週期轉變時,應該要有的保單加減原則。

現在的王俊祥,已經透過保險與本身積蓄,為家人打造了無後顧之憂的保護傘。但在十年之前,他就像許多抱持錯誤保險觀念的國人一樣,第一次的保單初體驗,就 買到了不適合的保單,甚至造成財務狀況捉襟見肘的窘境。

收入平平時……

賠錢也要減掉呆保單 以免生活過不下去「我賠了將近三十萬元的保費!」王俊祥無奈地說,原來,十年前的他,年薪不過八十萬元,太太因為人情,買了兩張保單:一百萬元額度的增額 終身壽險、一百萬元額度的保障型終身壽險;其中,保障型終身壽險底下附加醫療、癌症、意外等,兩張保單每年總共要繳十八萬元的保費,沉重的負擔讓王俊祥必 須省吃儉用過日子。

忍痛繳了兩年保費之後,王俊祥愈想愈不對,二○○三年,他經由朋友的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壽險顧問,顧問仔細幫他檢視過保單後發現,太太不但買到不適合的保 單,連保險對象和受益人都有問題,「兩張保單的被保險人都是太太,受益人是我。」王俊祥氣憤地說。從風險規畫的角度分析,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才是真正需 要透過保險保障的對象,而身為家庭主婦的太太,才是合適的保險受益人。

當時,王俊祥有約六百萬元的房貸要繳,太太沒工作在家帶小孩,老大才兩歲,老二剛出生不久,當下正是他責任最重、開銷最大的時期,「而我竟然完全沒有保 險,萬一因病或意外而過世,或者失去工作能力,房子可能因繳不出房貸被拍賣,太太則要面對獨力扶養兩個孩子長大的沉重壓力。」保費過高也是問題之一,他的 年薪不過八十萬元,每年卻要繳十八萬元的保費,每個月的花費都要控制在五萬元以內才能繳得起,扣掉房貸、生活開銷後,根本無法存錢,存不到錢,當然也就看 不到更無憂的未來。

一般人發現自己買錯保單或繳不起保費時,會因為初期解約只能拿回約一半的已繳保費,選擇忍痛繼續繳款,或者用保單貸款方式度過財務吃緊時機,但幾經考量之 後,王俊祥做了不一樣的決定,「買錯了就當上一堂課,我選擇壯士斷腕。」王俊祥和太太商量之後,決定把繳了兩年的增額終身壽險解約,並把另一張一百萬元終 身壽險的保額降為五十萬元,算一算,超過三十萬元的保費付諸流水,「我不想因小失大,萬一這當中發生任何意外怎麼辦?錯了就要有停損點。」王俊祥堅定地 說。

「增額終身壽險對家庭負擔很重的人來說根本不適合,」宏觀財務公司顧問李鳳蘭解釋,因為增額終身壽險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保額,「但從照顧家庭的角度思 考,隨著年齡增加,房貸餘額會愈少、子女教育的資金需求也會降低,責任應該是愈來愈輕。」她表示,增額壽險有點像是「反其道而行」,在人的責任最重時保額 最少,責任最輕時保額最高,不符合一般人需求。

舉例來說,客戶在家庭責任最重時期買了一百萬元保額的增額終身壽險,隨著年齡不斷增額,就算二十年後保險額度增加一倍為二百萬元,但那時小孩已經長大,房 貸也還清,並不需要高額的死亡保障,「而且增額終身壽險的保費很貴,以一個三十歲的男性為例,保費是從十萬元起跳。」李鳳蘭強調,「十萬元,可以幫一個家 庭買到相當足夠且豪華的保障。」

責任最重時……

增加定期壽險及意外險 家人才有保障在解約後,王俊祥重新規畫保障,他買了四百萬元的十年期定期壽險、四百萬元的二十年期定期壽險,加上公司還有三百萬元的壽險團保,他的壽險保 額就已經超過一千萬元,並把受益人改成太太,完成照顧家庭的布局。

加上醫療險及高達一千七百萬元的意外險之後,王俊祥年繳保費僅約八萬元,完全符合投保的「雙十法則」,保費是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保額是年收入的十倍。

為何需要分別投保十年、二十年兩種不同年期的定期壽險?王俊祥解釋,一般人會隨著收入、儲蓄增加、房貸減少,責任逐漸減輕;婚後有房貸、小孩出生的第一個 十年,是最辛苦、責任最重的階段,所以需要最高額的保障,等到第二個十年應該累積相對多的存款,房貸也還得差不多,留基本的保額就好。

在專家眼中,王俊祥減掉增額終身壽險,增加定期壽險,是再聰明不過的選擇。台灣人壽駐會董事林文英表示,自己就是以定期險作為保險內容的主軸,他提到,自 己剛買房子有房貸時,想要投保一千萬元的定期壽險,但當時身體狀況不符標準而被退保,為此,他甚至每天晚上都去操場跑三千公尺,三個月後,身體檢查報告指 數全部正常,終獲核保。

值得注意的是,王俊祥還將意外險的保額拉高到一千七百萬元。只是坐辦公室,在意外險職業風險等級認定中是最低的王俊祥,為何需要這麼高的意外險保障?李鳳 蘭指出,意外險保額應該要是責任需求(計算房貸及每年生活費)的兩倍,且意外險保費便宜,在能力範圍內可以多保一些。

且發生意外不一定會死亡,如果只是殘疾,意外險只會按照殘疾的比率賠款,並不是賠全額。例如一隻眼睛失明屬於七級殘廢,最高只理賠保額的四成,但不見得能 再從事原本的工作,「你已經殘疾了,往後能做什麼工作,需要花多少時間撫平心理傷口,誰知道呢?那時家庭的需求誰照顧?」李鳳蘭認真地說。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也補充說,意外險是最好拿來補充自己保額不足的險種,少少的保費能買到高額保障,對經常在外奔波、初入社會工作的 年輕人來說,是一定要投保的險種。

生命表調整時……

將定期壽險以新換舊 價格依舊划算○四年時,政府實施第四回經驗生命表,將國人的平均餘命延長到七十歲,王俊祥的壽險顧問發現,定期壽險變得更便宜了,以二十年期的定期壽險為 例,每一百萬元的保額可以省下二千元的保費,於是王俊祥將○三年剛買的十年期、二十年期定期壽險全部解約,重新購買,就算多了一歲,價格依舊划算。

因為真正把錢花在刀口上,王俊祥對保險徹底改觀,他現在化身最有說服力的壽險顧問,當他聽到身邊同事、朋友年年花大錢繳保費,都拿自己的案例告訴同事, 「你們買錯保單了,保險絕對不是這樣。」身在科技大廠,難免會有壽險業務員來兜售保單,尤其是保單要漲價、停賣的時候,業務員拜訪更是勤快,面對停賣保單 促銷期,王俊祥的態度相當堅定:「只要你沒需求,買的都是浪費。」

收入提升時……

用醫療、重大疾病險為整體保障加值一○年,隨著自己收入增加,年薪達到一五○萬元後,王俊祥有更多的財務調度空間,也開始思考能用更周延的保險為家庭的保 障加值。這時,他把重點放在調整孩子的醫療險。

大多數的壽險專家都會表示:「小孩沒有工作收入,所以不需要買保險。」但在這一年,王俊祥有了生命中的另一個意外:第三個孩子出生了。他考慮到,「為了孩 子生病而必須請假回家照顧,這樣的機率,往後恐怕會更多。」因此,決定透過為孩子提高醫療險的方式,彌補自己未來的「可能請假損失」。

在此之前,王俊祥一對兒女的醫療險是附加在他的壽險主約下,額度有限,但在這一年,他將小孩的醫療附約獨立成主約,以一萬元保額的終身壽險為主約,再附加 定期醫療,一張保單年繳約五千元。

為何都選擇用定期醫療規畫?王俊祥表示,他也曾經陷入終身醫療可以「保障終身」的迷思裡,但仔細想想,人的一生最需要醫療的年齡是在七十五歲後,現在買終 身醫療的額度,能趕上通膨的速度嗎?住院日額給付的一千元,四十年後的價值可能只有六百元。

彭金隆表示,保險沒有好壞,只有適合或不適合,如果已經完成基本的保障,而財務狀況又有餘裕時,的確可以從一些「次要保險商品」當中,挑選能夠為整體保障 加值的工具,除了醫療險,包括重大疾病、癌症險等,都是可以加購的項目。

王俊祥雖然在科技業上班,但生性保守的他卻沒投資過一張股票,把賺來的錢都拿去定期定額買基金,讓基金的孳息成為被動收入的一部分,加上公司業務持續成 長,這些年來不斷配股分紅,王俊祥看好公司前景都沒賣出,直到公司股價登上五百元後,他陸續出清手上股票。

王俊祥在股價七百元左右全部賣光,後來公司股價還超過千元大關,但王俊祥一點都不後悔,「我覺得人生夠用就好,股價無法預測,賺錢的股票不賣,永遠只是紙 上富貴。」王俊祥笑著說。

財務自由時……

減掉定期險 保留基本終身險當自己的房貸還清後,他把賣股票得來的現金拿去買第二棟房子,再加上這十年來快速累積的存款,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階段。這時,他又對自己的 保險內容,進行一次革命性的大調整。

去年,王俊祥決定把定期壽險全部解約,只留下十萬元的終身壽險,保費負擔略減。為什麼不再需要這些保險呢?「就算我現在真的走了,賣掉投資用的不動產,加 上銀行存款總計超過五千萬元,我想,我的太太、小孩往後的二十年生活也能無憂無慮。」王俊祥幸福地笑著。

不過,他仍然沒有忽略保險的基本功能──照顧你最擔心的人。只是,現在他最擔心的不再是太太和兒女的生活,而是自己的「長壽風險」。

「現在買保單,是規畫退休生活,我正在考慮投保變額年金險。」王俊祥認真地說。變額年金險就是投資型保單的一種,保單的現金價值以及年金給付額度,都隨著 投資績效好壞而變動,所以稱為變額。

雖然已經達到財務自由,但人生難免有意外,變額年金可以透過平常投資的累積,等到退休後再進入年金給付期,李鳳蘭表示,這比較適合即將面臨退休的族群購 買,利用年金提高所得替代率。

從十年前的買錯保險、從頭打造基本保障,到十年後把多數的基本保障解約,轉而思考利用保險照顧自己的未來,王俊祥的經驗,說明了適當的保險的確能夠成為你 安心打拚事業的夥伴,但前提是,你必須聰明地隨著自己的財務與家庭狀況,適時加減你的保單。

你或許沒有王俊祥「十年取得財務自由」的幸運,但他的保單加減法,絕對值得作為人生不同階段的參考準則。

請你跟我這樣做……

隨時加減保單內容 無憂拚事業!

──王先生近10年保單加減法2003年 32歲 年薪80萬元

+打造基本保障:

‧400萬元10年期定期壽險‧400萬元20年期定期壽險

‧1700萬元意外險

‧10萬元終身壽險(附加醫療險)

-減掉呆保單:

‧100萬元增額終身壽險解約‧100萬元終身壽險額度減為50萬元=調整後,年省保費超過10萬元,且保額大增2004年 33歲 年薪80萬元

+重買降價後新保單:

‧重買定期壽險,額度不變、保費更便宜

-減掉降價前舊保單:

‧實施第四回經驗生命表,將原本的定期壽險解約=調整後,年省保費8000元2010年 40歲 年薪150萬元

+增加兒女定期醫療險:

‧三個小孩各獨立一張保單-為家庭新成員調整保單:‧將兩個孩子的醫療附約取消=調整後,保費略增,但對照顧子女更無後顧之憂2011年 41歲 年薪150萬元

+增加退休後保障:

‧考慮投保變額年金險

-減掉不需要保險:

‧達到財務自由,定期壽險解約=調整後,財務狀況能照顧家庭未來生活,將重點鎖定自己的長壽風險

人生五階段的保單加減法

──保障金額與險種增減建議單身(社會新鮮人)如果沒有過多的家庭責任,定期壽險不需要額度太高,端看自己要給父母多少孝養金,另外加重醫療、意外保障

+購買

10年期定期壽險(100-200萬元)意外險(500萬元)定期醫療險若剛出社會就買到儲蓄險,建議解約

結婚、購屋

購屋後可用定期壽險補足房貸缺口,如貸款800萬元,扣除公司團保後,若還缺500萬元,可投保20年期定期壽險+增加20年期定期壽險500萬元

養育子女

還房貸、子女養育責任最重階段,建議可加高定期壽險、意外險的保額,行有餘力也能加強重大疾病險及癌症險

+加高定期壽險的保額

加高意外險保額(可加高保額至責任需求的2倍)癌症險 重大疾病(行有餘力)

子女獨立

準備退休

子女獨立加上房貸也剩餘不多,經濟負擔逐漸減輕,定期壽險部分可以解約,可開始考慮遞延年金險

+增加

遞延年金險

醫療險(增加額度)

重大疾病險

可考慮解約定期壽險

養老

照顧自己及配偶的晚年生活,可考慮即期年金提高所得替代率

+增加即期年金險

四個保單小提醒

1.受益人填寫三個以上

很多人不知道受益人該怎樣填,壽險顧問建議把握「你想照顧誰」這個原則即可,受益人最好能填三個以上,最後補充法定繼承人。且同一順位的受益人可以不只一 位,也能有比率,如第一順位為父母,父親50%、母親50%,萬一父親和自己都離開了,這50%的保險金會落入第二順位受益人。

2.保單曾有過疾病批註,多年後或許有機會取消在投保時可能因為體重過重被加費,或者有部分的疾病被批註不理賠,但在三、五年後體重減輕,或者疾病沒有復 發,這些批註都有可能取消,加費部分也能改回一般保費。

3.搬家時要記得向壽險公司改地址曾發生過保戶搬家,但忘了向保險公司更改地址,導致要繳保費時保險公司通知不到本人,用保單內保價金扣款,扣到零元、保 單失效為止。

4.手邊要有一份保險清單台灣是世界上投保率最高的國家,很多人等到有事故發生,因為不清楚投保狀況,很難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還曾有保戶過世一年多,壽 險顧問盜領保險金的投訴案發生,手邊一定要有張自己與全家人的保險清單,避免意外發生時走得太突然,家人無法拿到完整的保險理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4

資本項目管理「加減法」

2014-05-05  NCW
 
 

 

一加一減之間,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新體制逐漸形成,目的是更適應實體經濟投融資需求、更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 財新記者 霍侃 文huokan.blog.caixin.com 滬港兩地股票市場互聯互通試點的啟動,意味著證券投資項下資本項目可兌換又邁出關鍵一步。

進展不止如此。近幾年,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跨境信貸項下的資本項目穩步有序開放。直接投資和跨境信貸方面相關的行政許可和逐筆核准逐漸取消,證券投資項下的雙向開放在規模管理的思路下,從無到有,額度逐漸擴大。

2013年12月,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 曾指出,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對人民財產 權的進一步保護和擴圍,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其結果是,通過雙向開放,中國將成為對外投資大國,也會成為吸引外國投資的大國,這對中國是好事。

過去幾年中,在資本項目管理方面,外匯管理部門一方面減少審批、核准和事前監管,另一方面擴大改革領域,更加重視監測分析、事後管理和逆週期的宏觀審慎監管。

一加一減之間,體現的是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轉變,也就是外匯管理部門強調的 「五個轉變」 ,即從重審批轉變為重監測分析,從重事前監管轉變為強調事後管理,從重行為管理轉變為更加強調主體管理,從「有罪假設」轉變到 「無罪假設」 ,從 「正面清單」轉變到「負面清單」 。一加一減之間,更適應實體經濟投融資需求、更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的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新體制逐漸形成。

2014年4月,易綱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成立二十週年慶上強調,要切實統籌好繼續深化改革和防範跨境資本流動衝擊的關係, 「放和管兩者齊頭並進」 ,把該放的放掉,該管的管好。

在最大限度地便利企業和個人的同時,要加強國際收支統計,加強對跨境資金的監測, 「使得人們感覺不到監管,但同時又能夠管住」 ,從而達到既方便又能防範風險的目的。

「減法」促便利

中國最早明確提出「要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的貨幣」的目標,是在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形成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 的決定》中。1996年12月,中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定第八條款,正式宣佈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此後,資本項目可兌換逶迤推進。

近幾年,圍繞提升資本項目可兌換 和便利化程度,外管局主要是做「減法」 ,即減少行政審批和事前核准。

2009年以來,外管局先後簡化了多項資本項目業務的外匯管理流程,涉及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外債、外債轉貸款、融資租賃類公司對外融資租賃、境外投資者受讓境內不良資產、境外上市、國有企業境外商品期貨套期保值、中央企業境外衍生業務、銀行本外幣交叉理財業務以及境內個人參與境外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等。

簡化之後,除了保留個別必要環節 的真實性審核,其他有關賬戶、匯兌等環節的行政許可全部取消。

據統計,2009年以來,資本項下行政許可項目由原來的59個子項減少至22個子項,減少了63%,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外管局上述人士稱,目前,直接投資、企業外債、境外上市等主要資本項目已基本形成以登記為核心的管理新框架。截至2013年末,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類的七大類40項資本項目交易中,中國實現可兌換、基本可兌換和部分可兌換項目共計34項,佔全部交易項目的85%。

在跨境信貸和證券投資領域,外管局則探索 「管住宏觀、放開微觀」的新模式,賬戶、匯兌等方面的微觀限制已基本取消。

跨境信貸項下 「放開微觀」的措施包括,放寬境內機構對外擔保,將境內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性對外擔保,由原來的逐筆核准改為餘額管理,降低相關資 格門檻,並將部分金融機構融資性對外擔保指標的核定權限下放至地方分局。

在 證 券 投 資 項 下, 對 QFII、RQFII、QDII 採取額度管理,合理把握投資額度審批節奏,並逐步簡化管理流程,先後放寬了對特殊類型 QFII 機構投資額度上限、擴大 QDII 資金來源以及匯兌方面的限制,放寬RQFII的機構類型、投資範圍。

目前,證券項下資金有序雙向流動的機制逐漸形成。截至2014年3月28日,外管局累計批准241家 QFII 機構投資額度535.78億美元,62家 RQFII 機構投資額度2005億元人民幣;截至3月31 日,累計批准119家 QDII 機構投資額 度865.93億美元。對資本項下交易主體「鬆綁」 ,必然要求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法規體系也「做減法」 。外管局上述相關人士介紹,2011年以來,通過廢止失傚法規,整合內容重疊交叉文件,原有法規體系大幅度「瘦身」 。特別是2012年底至2014年4月期間,新出台了5個法規,廢止了56件法規,資本項下法規淨 減少51件。

外管局還探索在外債資金用途、上海自貿區資本金結匯用途等管理中,引入「負面清單」制,逐步從「法無明文授權不可為」轉為 「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 。這些「減法」措施的內在邏輯 是統一的,體現了從微觀到宏觀、從行為監管到主體監管、從重審批到重監測 分析、從 「有罪」到 「無罪」 、從「正面清單」到 「負面清單」的轉變。外管局上述人士指出,不要孤立地看這些改革, 「五個轉變」是貫穿其中的紅線。

未來, 「做減法」仍將繼續。外管局上述相關人士說,要繼續減少事前核准和行政審批,嚴控新設行政許可;清理整合法規,構建起新的資本項目外匯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框架。對於下一步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的改革方向,從根本上講,就是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外匯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統籌推進資本市場對內對外開放,吸取國際經驗,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

「加法」擴開放、防風險

在「做減法」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的同時,外匯局一方面加快資本項目重點領域開放,另一方面強化監測分析和事後管理、建立逆週期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

資本項目重點領域的開放包括:放寬個人對外擔保管理,開展小額外保內貸業務試點,支持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出台中資企業借用短期外債、中資企業境內借用貸款接受境外擔保和中資企業外匯質押人民幣貸款等外匯管理政策試點,為中資企業營造公平的融資環境;開展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為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供便利;完善合格投資者證券投資外匯管理制度,先後放寬對特殊類型QFII 機構投資額度上限、QDII 資金來源以及相關匯兌方面的限制,構建證券項下資金有序雙向流動機制。在擴展外匯管理改革領域的同時,外匯管理部門防範跨境資本流動衝擊的責任有增無減。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跨境資本流動波動性明顯增強。在經常項目順差規模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資本和金融項目差額的大幅波動,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對資本項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外管局在強化監測分析和事後管理、建立逆週期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等方面 「做加法」 。外管局上述人士介紹,一系列簡政放權的 「做減法」措施,將外匯管理部門的人力從原來繁重的事前審批業務中解放出來,能夠集中優勢資源,加強事後監測分析和監管。

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的事後和非現場 監管,主要借助2013年5月全面上線的資本項目信息系統。

這一系統的最大特點是,打破了以往一類業務一個系統的模式,實現了一個系統監管所有資本項目業務,不僅替代了原來的4個系統、32張報表,還把原來無法依託信息系統進行監管的10個業務條線納入監管視野。

外管局人士介紹,新系統充分考慮了資本項目管理改革的需求和未來趨勢,按照主體監管的思路,通過簡化環節、流程再造,構建起一個面向主體的、全流程動態監測跨境資本交易和流動的平台,做到「能放開、能說清、能管住」 。

截至2013年末,新系統共辦理各類資本項目業務13萬筆。其中,直接投資業務約佔74%,外債擔保業務約佔25%,資本市場業務約佔0.5%。

初步統計,資本項目信息系統推廣上線以來,全國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系統共通過事後核查發現可疑線索5905筆,其中,通過非現場核查發現的可疑線索為5305筆,約佔90%。在這些可疑線索中,共發現涉嫌違規1040筆,佔18%。

可見,新系統在資本項目事後監管方面的成效已初步顯現。

下一步,擴大開放、防範風險的工作將更加深入。

對於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外管局上述人士指出,將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方向,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繼續推進「五個轉變」 ,在做好 「存量」改革的同時,加大「增量」改革力度。

可能的改革包括,推動外商直接投資外匯資本金結匯制度改革,搭建外債和對外擔保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研究跨境擔保外匯管理整體思路和改革辦法。

對於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外管局強調將探索構建宏觀審慎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外管局上述人士稱,這一方面需要繼續依託新信息系統,全面、及時地掌握跨境資本流動形勢,另一方面,也要儘快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資本項目事後監管機制和方法,對違規跨境資本交易保持高壓態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76

李克強:做好"加減法"保增長 陳紹霞

來源: http://xueqiu.com/1876614331/32715971

  據新華社電昨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一步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的意見建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
  經濟保持平穩運行
  來自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裝備制造、電子商務、金融等領域的企業負責人,圍繞經濟運行和今後宏觀政策發表了看法。大家認為,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國內矛盾困難增多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保持平穩運行,雖然今年以來增速比去年有所放緩,但全年仍會在7.5%左右的合理區間,結構調整、民生改善等呈現不少亮點,成績來之不易。
  李克強說,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要善於從紛繁多變的經濟現象中把準運行的主脈、更要看清發展的大勢,尊重客觀規律,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保持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的判斷,基於經濟增長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和物價基本穩定,在發展中使居民收入增加、生態環境改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保持增速提高質量
  李克強強調,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打好發展"持久戰"。發展不僅要保持合理的速度、繼續做大,更要提高質量效益、著力做強,說到底就是要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根本的還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推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進一步措施,做實行政審批、市場壁壘和各種"路障"的"減法",做好市場空間、創業天地的"加法",激發市場活力,形成更多機遇,讓13億人民的聰明智慧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充分湧流、大展身手。
  李克強指出,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必須著眼提質增效,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打造升級版。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發展,為它們"培土施肥",打造中國經濟新的"發動機";又要致力於傳統產業"挖潛開荒",推動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進"老樹發新芽"。著力提升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競爭力,構建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用中國經濟結構的優化托舉發展躍上新臺階。
  推進民生領域改革  
李克強強調,我們最在乎的是發展背後的民生。持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也是擴大需求、支撐發展的潛力所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一系列舉措帶來小微企業、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有力地帶動了就業的增加。我們還要圍繞促進收入正常增長、健全社保體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等,研究推進涉及民生領域的重大改革和發展舉措,用改善民生的新成果,兌現發展為民的理念和承諾。(.京.華.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61

【兩會特別報道·經濟加減法】新常態一年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28

2014年,所有省份GDP增速都較上年及年初預期有所下降。 (JZ多媒體解決方案/圖)

中國財政也走入新常態。 (JZ多媒體解決方案/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12

【兩會特別報道·經濟加減法】互聯網+,李克強的新工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21

2015年3月9日,北京,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作了題為《設立“中國大腦”計劃推動人工智能跨越發展》的大會發言。 (CFP/圖)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本屆政府在兩會上又開出了諸多藥方,包括制定國家互聯網戰略,推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等。互聯網會成為中國政府拉動經濟發展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救星麽?

一直以“IT民工”自嘲的中國互聯網人,最近揚眉吐氣了一回。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國家要制定“互聯網+”戰略。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小米創始人雷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當他聽到總理的這個表態時,感到“特別振奮”。

總理的工作報告對“互聯網+”戰略描述得相對簡單:國家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

對於這些信息,雷軍感到不解渴,他花了很長時間去搞清楚總理說的“互聯網+”到底是什麽,背後又意味著什麽。

最大的資本是解決就業

雷軍在國家發改委一份報告的名詞解釋中看到了具體內容,他用手機逐字逐句把這些內容發到了自己的新浪微博上:“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坦承,目前國際經濟複蘇乏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為此,政府開出了很多藥方,其中重要手段就是鼓勵大眾創業。從數據來看,過去一年雖然經濟增長放緩,但就業增長迅猛,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互聯網對此功不可沒,這是互聯網行業能納入國家經濟頂層設計的最大資本。

教育部主管的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發布的《微信社會經濟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從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微信帶動直接就業人數是192萬,間接就業人數815萬,共計1007萬人。

今年的主要經濟預期目標壓力更大: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按照總理的說法,隨著服務業比重上升、小微企業增多和經濟體量增大,這個7%左右的速度可以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其中,互聯網至少能對於小微企業的增加有直接拉動作用。早在2013年,馬雲參加總理的經濟座談會時,就跟總理說,阿里巴巴2萬多人,拉動了1000萬左右的就業。

互聯網行業的整體體量也已經到了政府難以忽視的規模。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GDP的總量超過60萬億元。而阿里巴巴集團2014年全年平臺上的交易額是2.3萬億元,跟福建、上海、北京和安徽當年的GDP總量差不多,是山西這一數據的一倍。馬雲就曾在內部說,阿里很幸運,國家給了“相當於一個省份那麽大的經濟體”讓阿里人來管理。

易觀國際董事長於揚對南方周末記者預測,今天中國的GDP總量里,九成是傳統企業貢獻的,但未來四成的GDP將由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來完成。

自然而然,近幾年來,互聯網企業掌舵者們成為了決策層的座上賓。

馬雲、馬化騰、雷軍、劉強東和張朝陽等互聯網行業大佬級人物,都先後參加過李克強總理這兩年的經濟座談會。

座談中有時候提的是行業遇到的具體問題,比如2014年7月那一次,馬化騰直接跟總理反映了打車軟件在一些地方被禁用,以及企業並購額在4億元以上要經過商務部審批以至於影響企業發展等問題。據中新網報道,總理隨即對相關部委負責人說:“你們認真了解一下,給我一個報告。”隨後,總理又補充說,“我不是‘以言代法’,你們要認真調查研究,如果有問題一定要切實解決。”

那次座談會雷軍跟馬化騰一起參加了。總理表揚說小米變成了大米,雷軍提出要將互聯網上升到國家戰略,幫助傳統行業轉型。這一建議,馬雲以前在總理座談會上提過;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馬化騰和雷軍、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李彥宏,在過去幾年里,也通過建議和提案呼籲過。

沒想到,今年兩會上就等來了“互聯網+”。

2015年3月4日,北京,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在進入人民大會堂前,剪刀手加自拍神器,引來眾多媒體圍觀。 (CFP/圖)

爭奪新時代的話語權

1994年,中國開始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經濟的格局和產業版圖就此發生了巨大改變。

在被當做國家戰略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前,中國互聯網行業受到政府的最高規格重視是幾個月之前在烏鎮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簡稱“烏鎮峰會”),這是中國目前舉辦的最高規格的互聯網大會,由中國互聯網官方主管部門主辦。

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中國召開烏鎮峰會的一個主要考量就是,要主動爭取互聯網時代的世界話語權。

重視互聯網已經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共識。以美國為例,2015年2月13日,奧巴馬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表示,互聯網世界就像當年蠻荒時代的西部,美國政府應當成為那里的警長。可見,美國的互聯網戰略已升級到整個全球互聯網空間的管理上。

早在1993年,美國就推出了為期20年規劃的信息高速公路國家戰略,重點是互聯網的普及和網速的提高。2009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表示,數字化基礎設施是美國的戰略性國家資產,並出臺了網絡空間國家戰略等政策。

“中國的互聯網+戰略有點像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戰略的升級版。”於揚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在於揚看來,中國已經意識到互聯網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具備普遍服務業務的特征。但思想轉變的同時,在管理體制上也要改革。比如,對於互聯網盒子的發展上,相關監管部門可以有更加開放的心態。

按照馬化騰的理解,“互聯網+”應該先建好基礎設施,包括:網絡基礎設施、數據基礎設施和標準接口的基礎設施。

對於網絡基礎設施,主要就是網絡的進一步普及和網速的提高。

跟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相似,中國的互聯網也呈現出巨大的城鄉差距。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3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城鎮網民數量占比達到72.4%,而農村網民僅占27.6%。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李士強建議,國家的“互聯網+”戰略實施後,應盡快實現村村能上網。鄉鎮補貼一點、村里出一點、電信企業優惠一點,使寬帶網絡連到農家。同時,降低農業信息費的收費標準,鼓勵農戶上網。

而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是政府要對現有的互聯網數據資產進行管理,並開放給社會使用——這些數據目前多半控制在政府和國企手上。比如鐵道部門已經在開放數據給第三方訂票軟件,讓民間力量幫助政府分擔天量訂單帶來的網絡壓力。

這些工作美國同樣剛剛起步不久。今年2月,曾在LinkedIn、eBay、PayPal、Skype等諸多美國互聯網巨頭工作過的互聯網人DJ Patil,通過了奧巴馬的面試,正式擔任白宮首任數據科學家,為美國制定數據戰略。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王文京也建議國家對數據資產專項立法。他認為,數據已成為繼財務資產、人力資本、知識產權之後第四種形態的資產。在這方面亟須專項制定和完善有關數據資產的法律。

而互聯網標準接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其重要性則在於讓大家的產品研發出來後能互相兼容,相互適配。比如雷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目前智能家居國家標準缺失,行業里產品五花八門,很多相互不兼容、不適配、不互聯互通。

2015年3月4日上午,全國人大代表、騰訊CEO馬化騰,在參加人大預備會後面對記者圍堵一言不發。 (CFP/圖)

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匕首

如此看來,“互聯網+”戰略可以理解為,第一,政府看到了大數據等幾個互聯網行業最熱領域的重要性,將其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看待。二是政府希望互聯網成為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成為提升實體經濟生產力的重要工具。第三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希望互聯網將來能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服務。

3月9日上午,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在接受中國政府網的在線訪談時表示,目前全球正在進行新一輪工業革命,這輪革命的工具是互聯網。而互聯網+工業就是德國人說的工業4.0。

當前,中國的工業3.0還沒有完成,但要通過互聯網抓住工業4.0的新機遇。馮飛提到,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二十多臺,德國是二百多臺,日本、韓國超過三百臺。

“這種差距不是技術和人才上的差距,而是跟市場競爭的環境不充分,以及政府對互聯網的限制過多有很大關系。”於揚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於揚最近一直在美國矽谷,他說自己感觸很多。比如他看到美國大街上有很多谷歌的無人駕駛車,一邊測試車輛性能,一邊收集地圖信息。但在中國,無人駕駛車輛還沒法上路,而且很多地方不允許地圖導航公司的車進入拍攝。

回過頭去看,過去的20年時間里,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的格局和產業版圖。第一個十年里,互聯網行業和傳統行業和平共處,互聯網催生了很多新經濟,比如門戶、遊戲和電商等。第二個十年里,互聯網逐步開始改變甚至顛覆了很多傳統行業。

於揚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變,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營銷的互聯網化,比如廣告主從在報紙上做廣告到在網絡上做廣告。二是渠道的互聯網化,其最大推手是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最典型的案例是京東的出現,逼著國美和蘇寧開始轉型互聯網。三是產品的互聯網化,這個進程從2010年開始,其最大推手是智能手機的爆發,典型的案例如小米。四是當下正在進行運營的互聯網化,企業完全數字化和網絡化。

過去被互聯網深度改變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現在這種改變正在向第二產業甚至第一產業滲透。第二產業被互聯網改變最大的,就是手機和電視產業,小米先是攪動了手機產業,又跟樂視網等一起去顛覆傳統電視產業。這種顛覆開始蔓延到汽車領域,比如樂視網要造汽車了。顛覆還在向第一產業滲透,比如本來生活網,改變了農業的銷售模式,讓農民的產品直接在網上賣給北京的市民。

經歷了20年的沈澱,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優劣勢已十分明顯。

騰訊的一個數據顯示,2015年1月,全球接入互聯網的移動設備超過70億臺。我國互聯網用戶6.4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滲透率達到85.8%,高於全球58%的滲透率。

雖然發展迅猛,但中國互聯網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盤子里占額還很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一個數據是,目前互聯網經濟占GDP的比重只有7%。

不過,中國互聯網行業是中國為數不多能跟國外同行一拼高下的領域。比如社交軟件,目前全球四大社交產品,中國占有一席之地:微信、日本的Line、韓國的KakaoTalk和美國的Whatsapp。

在不少人看來,中國互聯網行業在應用場景上比國外要豐富,有很多產品和應用被開發出來。但在核心互聯網服務,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技術上,跟國外的差距不小。

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背景,李彥宏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這次提出的一個提案就是建議國家主導建立“中國大腦計劃”,扶持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就在政府把互聯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時,於揚也提醒,要警惕未來的互聯網壟斷者。在他看來,在國家資源的支持下,互聯網時代里一旦形成新的壟斷者,可能比傳統行業里的壟斷者更加可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14

【兩會特別報道·經濟加減法】“缺錢可怕,用不好錢更可怕”訪甘肅財政廳長張勤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23

財政收入由前些年的高速增長進入中低速增長,收支矛盾前所未有。

地方政府對擔保債務承擔一定的救助責任,但不等於都要直接償還,更不是兜底。

2015年經濟增速放緩,地方財政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

今年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中,來了十余位主政地方財政廳的“財官”。他們通過各種場合,表達著自己的訴求。

曾任北京市財政局長的楊曉超提出預算編制不夠細,使得對次年的項目安排往往只停留在概念上,最終預算和真實情況不符,錢花不出去,一邊在擴大支出規模,另一邊又有大量資金剩下。

在貴州團的分會場,擔任財政廳長8年之久的李岷跳過了大而化之的發言,直陳訴求。例如建議中央充分考慮像貴州這樣稅源單一的西部省區,對煙草、白酒行業繼續在生產環節征收消費稅;將貴州5座大型水庫的中央出資比例從50%上調至70%;發行“西部地區特殊建設國債”等等。

財政部一位副部長列席地方代表團會議時,聽到一位市長提出中央本級預算單位公開度太低、專項轉移支付亂象叢生時,頻頻點頭、插話說“我百分之百贊成”。

同時他也有“苦水”,“真的能把中央各部門的專項轉移支付整合起來,是非常好的,但是你知道,就像在市里面整合一樣,那幾個分管副市長不同意啊。”

在場的代表們都笑了。

置於地方債、專項轉移支付、財政預算公開化等多項改革之中,地方“財官”們處境如何、在想什麽?就此,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甘肅省財政廳廳長張勤和。

財政收支矛盾前所未有

南方周末:去年財政增速放緩,財政廳的工作里有什麽具體變化嗎?在這個過程中,您所感受到的最大壓力來自什麽方面?

張勤和:甘肅是個西部財政困難省份,財政運行主要依賴中央支持。去年中央一般預算收入只增長7.1%,僅高於年初預算增幅0.1個百分點。甘肅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3.6%,比上年回落3.1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由前些年的高速增長進入中低速增長,並已進入新常態。也就是說,中央財政不可能再像前些年那樣,在預算執行中大幅度增加對地方的補助,地方財政要靠超收來追加預算、增加支出,也不太現實,收支矛盾前所未有。因此,迫切需要優化支出結構,建立跨年度平衡機制等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

在這種情況下,最大的壓力不僅來自民生等剛性支出有增無減、財政收入高速增長不複再現引起的收支矛盾,更主要的是來自如何主動作為,通過推進改革、加強管理,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真正用好。我經常給幹部講,缺錢可怕,用不好錢、造成損失浪費更可怕,正是此理。

南方周末:你認為預算賬本進一步公開透明、賬目細化的障礙在哪?

張勤和: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透明是最好的監督。新預算法明確將“預算公開”入法,形成了剛性的法律約束,同時新預算法強調今後各級預算支出要按其功能和經濟性質分類編制,讓大家知道政府“錢袋子”里的錢往哪花了,花得是否合理。

這次會議李克強總理的報告明確提出:“實行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制度,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門預決算都要公開,全面接受社會監督”。也就是說,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

當然,細化公開內容、擴大公開範圍,在財政部門和其他部門間都有一個自身改革和規範跟進的過程。樓繼偉部長曾打過一個比方:要迎接客人到來,先要掃掃房子、打掃衛生。我覺得非常形象。

是救助,不是兜底

南方周末:財政部在1月、3月,兩次要求地方政府報地方債的規模,地方債為什麽那麽難理清楚?

張勤和:地方政府性債務形成時間長、情況複雜,要一下子把多少年積累的情況清理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要規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這項基礎性工作又必須做。在清理過程中,中央要明確統計口徑、相關政策,地方也有一個消化、把握的過程,出現反複也是為了規範統一,是完全正常的。今年財政部在清理甄別工作結束後,針對清理甄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又專門安排了一次自查,就是為了解決統計口徑、政策把握不統一的問題。

南方周末:現在地方債務中一部分是政府只有擔保義務的債務,但外界都認為這實質上就是政府的直接債務,你怎麽看,會給這些擔保債務兜底嗎?

張勤和:新預算法增加了允許地方政府舉借債務的規定,明確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為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債務以任何方式提供擔保。

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要求建立“借、用、還”相統一,“誰借誰還,風險自擔”,地方政府對其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總之,地方政府對擔保債務承擔一定的救助責任,但救助不等於都要直接償還,更不是兜底。

南方周末:就地方政府而言,處理地方債問題目前的困難在哪里?需要中央給怎樣的支持?地方債是否如外界所觀察,現在已經是嚴重的地方財務問題?

張勤和: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概括起來就是要“開前門、堵後門、築圍墻”。對於存量債務,首先要進行甄別,明確償債主體和償債責任,落實償債資金來源,不能把企業債務推給政府,屬於政府債務的,要納入預算管理。還要處理好在建項目融資問題,避免資金鏈斷裂,造成新的浪費。

就甘肅而言,由於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財政困難,市場發育程度比較低,推行PPP模式的難度要遠遠大於中部省份,與東部省份更沒有辦法比,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主要還是靠政府投入,還需要中央加大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並在核定地方政府發債規模時給予傾斜照顧。

至於地方債、地方財務風險的問題,我覺得地方政府債務總體處於可控範圍,只要借、用、還、管方面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位了,地方政府適度舉債融資,對經濟社會發展是有益的。

南方周末:關於財政轉移支付,甘肅兩年間專項轉移支付取消了多少個?主要是哪些?目標是壓縮到多大比例?

張勤和:這項工作與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間事權劃分關聯度很大。專項轉移支付數量控制到多少合適?這個結論不好下,不能簡單地說多了好,還是少了好,關鍵在於規範管理、公開透明、防止“跑部錢進”。

總體來說,2014年甘肅省級財政專項由原來的500多項壓減到220多項,2015年進一步壓減到150項左右。同時,今年將公開省級專項資金管理清單,接受社會監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15

【兩會特別報道·經濟加減法】摸底地方債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24

2015年3月6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被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地方債。 (CFP/圖)

債務金額多報一點還是少報一點,政府負責兜底的比重調高一點還是調低一點,對於地方官來說,這關系到的是當地經濟下一步的發展騰挪空間,尤其是在經濟換擋降速、財政收入也連續放緩的“新常態”的當下。

“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能不能多給點出路?”2015年3月8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的一個小組會議上,南方周末記者見到一位來自中部地區的市長就地方債問題向財政部一位副部長進言。

這位市長說,目前中央對地方債管理很嚴,首先是控制總體規模,其次還債之前要拿出預算,再次要化解存量債務。但目前地方政府面臨兩大“要命的”問題,一是存量債務怎麽辦,“地方政府的預算盤子中央是知道的,盡管給了這個口子,現實性有多大呢?能夠化解嗎?何年何時?”二是一部分在建的工程資金鏈如何不中斷,“(某重點項目)我已經花1個億,5個多億要繼續花,但既不允許搞政府融資平臺,又不能按企業貸款的辦法作為政府投資,到底怎麽辦?你們說發地方債券,但是只能到省一級人民政府,那麽市縣這一級的在建項目怎麽辦?”

“我感到這個出路給得不寬,很窄,有時候可能有點走不下去。”他說。

面對地方官員的直言,之前也做過地方官的這位財政部副部長回答說,“你說的都是對的。實際上剛才你提到後面這兩個問題,都已經有辦法。在建項目銀行會繼續放貸,存量債務我們允許發新債替換舊債,規模還可以。”

雖然他並未就此具體說明,但據經濟觀察網3月6日報道,財政部已經批複了3萬億的存量債務置換,其中1萬億的額度已經批複到各省財政廳。這一消息在資本市場上廣為流傳,但財政部尚未對此做出回應。市場分析認為,若能把原來融資平臺期限短、利率高的債務置換成低成本、期限長的債務,可以降低地方債的期限錯配風險。

這樣的對話,在兩會期間並非孤例。敏感的地方債問題,在今年兩會上被數位地方代表提及,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新聞發布會上也首先被問及此事,大背景正是中央正在進行著一場地方債摸底。

多報還是少報,是一個問題

對這次財政部摸底地方債的目標——將地方債“納入預算管理”的不同解讀,決定了地方政府的不同選擇。

2014年10月23日,財政部下發《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的通知,要求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財政廳(局),按三類統計口徑分類填報2013年6月30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新增債務,以及之前的舊債務在這一時間段的增減變化,並於2015年1月5日前上報給財政部。三類統計口徑分別是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

這一紙通知讓全國的地方政府官員們陷入了糾結權衡之中。

對這次財政部摸底地方債的目標——將地方債“納入預算管理”的不同解讀,決定了地方政府的不同選擇。一種解讀認為,地方債納入預算管理後,中央會適當考慮各地的債務情況,給予其相應的發債額度,或者多給債務負擔重的地區一些轉移支付,以避免債務違約。

這種解讀無疑會激勵地方政府多報債務數字,類似的情形發生在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處置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時,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年內從33%飆升到41%。

另一種解讀認為,此次摸底是中央為了讓缺乏管控、一團亂麻的地方債變得公開透明和可控,要將地方政府自行發債配額和政府信用掛鉤。政府信用與債務率密切相關,如果未償債務規模過大,地方政府發債配額將被降低,相關人員還將承擔責任。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中也提出,把政府性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政績考核,政府主要負責人要作為第一責任人。

“我的觀察,中央沒有要替地方埋單的意思,不僅沒有,而且是要地方政府自己講清楚債務自己扛的意思。”海通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陳瑞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1月5日大限之後,財政部一直沒有公布地方上報債務的匯總數據。但從媒體的報道和財政部隨後的一紙通知來看,地方政府的選擇應該是多報了債務。

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1月5日的一則報道稱,其從多省財政部門和城投公司人士處獲悉,地方在上報數據時傾向於做大現有債務的盤子,致使從上報的結果看,近期政府債務激增。

而在1月29日,財政部印發了《關於開展地方政府存量債務初步清理甄別結果自查工作的通知》,指出此次地方債清理甄別工作中,一些地方存在債務數據錯報、虛報等問題,要求各地進一步核實,“重點核查是否存在將不應由政府償還的企事業單位債務調為政府債務、將以後年度擬舉借的債務列為存量債務、多報合同金額、重複統計等情況”,自查結束後於2015年3月8日前將存量債務清理甄別結果上報財政部。

3月7日的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審計署原副審計長董大勝在發言中說,“一些地方政府傾向於多報地方存量債務,使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債務增速較快。債務增速數據飆升的背後,不排除地方政府把一些本不該納入地方政府債務的債務也納入到這個範圍內,這是個值得註意的傾向。”

更直接的佐證是,3月6日的兩會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回答關於地方政府抓住最後機會多報債務,地方債規模是不是出現了一個“激增”的提問時,並未否認這一說法。“我覺得你好像是做過財政工作的,特別理解各個地方的心理。”他說,“你的心理摸得很準,但是審計的時候各地是不是盡量搞得少點,這次甄別工作布置後,他們是不是就多報一點?”

樓所說的審計數額是指上一次審計署對截至2013年6月份全國政府債務的審計結果,總額17.9萬億的地方債盤子中,地方政府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債務10.9萬億,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7億,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4.3億,分別占比61%、15%和24%。

更早的2011年,審計署首次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結果是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萬億元。

某沿海發達省財政廳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該省綜合各方面因素的上報數據比真實的債務還要“略微少一點”,而且他認為80%以上的省市都會少報一點。但即便如此,各省匯總數據還是大大高於之前的審計數據。

債務結構里的玄機

“金融機構希望借助這次甄別把它的貸款都列為地方政府直接償還債務,通過各種渠道向政府和部門反映,甚至跟地方政府遊說。”

截至目前,財政部和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都沒有公布本次地方債上報的數據,但有一個省例外。

2月9日,海南省在其2014年預算執行報告中披露了海南省政府性債務余額情況:截至2014年末,海南省政府性債務余額1719.0億元,比2013年6月底審計的債務余額增加了21.84%,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448.9億元,占84.3%;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120.4億元,占7.0%;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149.7億元,占8.7%。

相比上次審計署數據,海南披露的債務數據有兩個顯著變化,一是債務總量在一年半之內增加了21.84%,快於2014年海南GDP的增長率8.5%;二是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占比從74.5%上升到84.3%,而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從15.96%下降到7.0%,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占比從9.57%下降到8.7%。

也就是說,應由海南各級政府來償還的債務比例顯著上升,但舉債主體不是政府部門但政府負有擔保責任或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占比則顯著下降——這部分債務包括城投債、融資平臺債務等。

長安信托常務副總裁陳英2月初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表示,截至去年底,地方債歸類已與上述審計署數據發生很大變化,“據了解在2014年未公布的數據中,第一類政府要承擔的占90%,第二類政府部分承擔的占6%,第三類政府有救助責任的大概占到3%到4%。”

地方政府調整上報債務結構,是由於財政部規定,直接政府債務可以用政府預算收入償還或者轉換成地方政府債券,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債券則將轉變成正常的公司債。“政府具有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如果按現在細則,很可能政府不管了。”一位中部省份的城投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當前信托公司、銀行、證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忙著為獲批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擴大信貸額度,前提是政府承諾將這類信貸歸入政府直接債務中。

而之前,地方政府為了卸責,則傾向於向審計署少報直接債務,將這類債務上報為或有債務。

“金融機構希望借助這次甄別把它的貸款都列為地方政府直接償還債務,通過各種渠道向政府和部門反映,甚至跟地方政府遊說說中央會豁免地方債務、債務越多今後中央核定的發債規模會越大等等,嚴重幹擾了債務甄別工作。”西部某省財政廳預算處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下級政府也在猜測上報債務大小對今後的影響,怕政策會變化,怕影響當地利益。”

摸不清楚的地方債

當地政府想把地鐵公司定為政府性債務是有辦法的,把它定為非政府性債務,也可以找出無數條理由。

地方與中央此種博弈的根源在於,過去地方政府無法自行發債,只好通過融資平臺、城投公司等企業負債渠道,融了大量資金用於政府開支和公益性項目,在技術上這部分負債實際上很難甄別是否為政府債務。

“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最複雜,最難統計清楚,原因在於中國政府擁有龐大的國有企業部門。”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鄭春榮對南方周末記者舉例說,北京的地鐵在票價“2元”時代長期政策性虧損,可以算作地方政府債務。而香港地鐵收費高,港鐵公司還能盈利。現在假如某市要修一條地鐵,那麽地鐵公司債務算不算政府性債務,要看其投資回報能否償債。

“但這個問題實在不好回答,因為投資預期回報受許多因素影響。當地政府想把地鐵公司定為政府性債務是有辦法的,把它定為非政府性債務也可以找出無數條理由。”鄭春榮說,“地方國有企業可能是政策型企業和市場經營企業兩者的混合體,這樣區分地方政府性債務和企業市場化債務,就較為困難了,因此有操弄的空間。”

事實上,大多數地方政府及下屬部門控制的城投公司等融資平臺都存在身份模糊、債務難以甄別的問題。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多地城投公司上報兩套債務數據,這兩套數據最大相差30%。

目前財政部正在對地方上報的債務進行逐筆審核,但市場人士並不看好結果。“有些數據本身就是模棱兩可的,如平臺公司投向非城市建設項目和公共設施項目的資金,算政府債務還是其他債務?”

江蘇省鎮江市國資委副主任譚浩俊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並不是說甄別辦法本身存在什麽問題,而是地方可能不會按照要求上報,上報的數據本身有問題,甄別得再認真也不可能是一個非常準確的數據。”

陳瑞明曾在2014年對地方債做過專門的草根調查和研究,他也深感地方債難以調查清楚,“很多是或有負債,比如當地人大批準的政府對公用事業企業的債務擔保,但這些企業本身有現金流,到底需要地方政府兜底的債務有多少,就看你概念上怎麽界定了,有很多的操作空間。”他認為,地方債規模成謎,根源在於缺乏關翔實可靠的基礎數據,“現在的數據都是層層上報來的,只有等將來政府有了資產負債表,這個問題才會比較清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16

觀點|墨跡越來越磨嘰?IPO前後的加減法選擇

美圖和墨跡天氣,由於最近相繼啟動IPO,又都屬於用戶數過億的工具類App,因此有不少人喜歡把他倆放在一起做比較。兩者營收結構可謂“互補”,美圖營收97%靠賣手機,剩下來自廣告;墨跡天氣98%收入來源於廣告,剩下是賣硬件。比較下來卻很難得出一個結論,到底哪個才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本文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這個問題。

硬件是個坑?

互聯網盈利模式無外乎直接收費與間接收費,前者像遊戲、自營電商、內容付費等;後者最典型的是廣告。美圖的手機與墨跡天氣的空氣果(一款空氣監測硬件)都屬於直接收費,直接收費的一個前提是產品足夠過硬,無論是iPhone還是小米空氣凈化器,都得靠使用體驗說話。

顯然,美圖的手機與墨跡天氣的空氣果目前都不具備這個底氣。根據墨跡天氣的招股書顯示,空氣果智能硬件2014年銷售了2703臺,2015年銷量還下降了,賣了2666臺,今年1-6月份銷量也沒有明顯增長,半年賣了1587臺。三年仍沒起色,這個銷售量級很難取得市場關註。

另一邊,美圖手機進入的是一片紅海,靠賣硬件的前景可想而知。亞馬遜的電商與內容用戶有可能會轉化為Amazon Echo(智能音箱)的買家,但美圖秀秀用戶與美圖手機買家之間的平移轉化相對較難,因為手機是隨身攜帶的剛需,不是擺在家里的音箱。

運營廣告與賣產品是兩種思維,雷軍在小米手機獲得市場認可後推出空氣凈化器等智能產品,硬件產業鏈思路大體上相通,跨度不算大;出門問問創始人李誌飛是從微信訂閱號和App起家,後來轉型做起智能手表,手表本身搭載的語音搜索和操作系統存在技術門檻與壁壘,同時幸運地趕上了Apple Watch等智能穿戴的風口,所以他們均存在硬件通路。

但一家App公司在沒有多少技術壁壘前提下進軍硬件,風險比較大。同樣在IPO階段的閱後即焚社交應用Snapchat近期推出了它的第一款硬件產品,能拍攝並將視頻實時上傳至Snapchat的智能眼鏡。單研發這款眼鏡的團隊其實和公司原有團隊沒有什麽關系,是年初新招募的團隊接手的。這款眼鏡剛發布時用饑餓營銷獲得了市場關註度,但尚沒有證明它的持續吸金能力。靠賣硬件賺錢不易。

誰說廣告不可依賴?

實際上,墨跡天氣與美圖之間並沒有太多可比性,它和Snapchat倒是有不少共同點。這款圖片社交應用現在日活用戶數是1.5億,2016年營收預期是3.5億美元(2015年是5900萬美元),明年這個數字有望突破10億美元,增長十分強勁。與墨跡天氣一樣,它絕大部分營收也是廣告,賣眼鏡的收入連總收入的零頭都不夠。

並沒有強有力的證據可以表明過度依賴廣告是危險的商業模式。阿里巴巴是一家靠廣告營生的電商公司,盡管馬雲多線布局,玩生態,但其核心利潤來源是商家投放的各類廣告產品。只是商家廣告內容本身就是消費者瀏覽和購買的商品,並沒有因廣告過多而明顯破壞用戶體驗。Facebook、谷歌也依賴廣告賺錢。

墨跡天氣與其過早進入硬件市場,倒不如眼下先把廣告運營做深入做精細。其招股書顯示,本次擬公開發行股份不超過1000萬股,不低於本次發行後總股本的25%,按照此次IPO最高募集3.38億計算,墨跡天氣的估值大概在13.52億人民幣;而Snapchat現在的估值是250億美元,兩者之間巨大的估值差距,除了社交App與工具App本身的屬性差異、用戶數差距之外,廣告吸金能力上的差距是一個主要原因。

從最初的1.0版本叠代到現在的6.X版本,墨跡天氣增加的時景(圖片社交)、應用推薦、穿衣助手、洗車服務,甚至新聞資訊、娛樂八卦等,都不難看出它想增加用戶停留在App上的時間,另外在這些內容中安插更多廣告位。但由於查天氣的工具屬性太強,用戶用完即走,招股書披露它的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從2013年的1分15秒增加到2016年底的2分17秒。但對廣告主來說,這個停留時間仍太短了,廣告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而且這樣做的一個負作用是容易讓一款App變得臃腫,有人調侃墨跡越來越磨嘰了。墨跡天氣的功能服務板塊下包含了打車、二手房、電影票、招聘等近20項生活服務場景,背後對接的是滴滴出行、58同城等平臺,墨跡扮演為這些App導流的角色。但試想,有多少用戶在需要以上服務時會選擇一個天氣軟件作為入口?

我認為真正對墨跡天氣的用戶有價值的內容有三塊,一是它現在主推的時景社交,同城用戶圍繞城市照片交流,增加黏性與互動,在邏輯上可以理順;另一個選擇類似知乎、維基百科的知識取向,為用戶提供其他平臺沒有的氣象專業知識與國家地理,搜索是不可少的;還有就是國際化。後兩者目的是在用戶感知中建立專業天氣服務商的第一印象。

對冗余做減法,同時對技術做加法。最近墨跡天氣上的奔馳冰雪對決H5廣告做的非常有調性,結合最近三年品牌廣告在廣告總收入(品牌+效果)占比不斷提高,說明這個平臺已經得到了高端大品牌的認可。接下去就是通過數據分析對用戶做更垂直化的細分,讓廣告推薦更精準,用戶打開率才會提升,讓效果廣告的價值進一步釋放。因為任何一個手機App上的品牌廣告位都是有限的,效果廣告的長尾價值更值得期待。

這更依賴技術去提升廣告精準度,同時要在廣告場景與模式上進行創新。Snapchat在商業化過程中仍然保持了前端的極簡風格,很多隱藏功能甚至是靠手指在界面上的滑動、長按,或3D Touch來調取。在廣告創新上,它嘗試過由品牌商贊助的趣味性動態自拍鏡頭,自拍視頻中會露出品牌商Logo;再比如基於LBS的贊助濾鏡,當用戶在麥當勞附近使用Snapchat時,可以獲取有麥當勞Logo的濾鏡。

技術範兒的墨跡天氣,即便不碰硬件,能在廣告上玩出花,也是成功的商業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11

房價重壓下的消費“加減法”:逛商場過眼癮,不買房熱衷海外遊

最近,一則關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註。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075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下同)9.3%。累計同比增速繼續創了2004年以來的最低值。

此前,2018年5月單月消費品零售總額創下罕見的8.5%增速,就已經引起了註意。要知道,從2016年開始,消費真正成為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馬車”。到了2018年上半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8.5%。

廣東、貴州、陜西等省統計局發布的分析認為,高房價是遏制消費的重要因素。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8月14日則表示, 居民住房支出是否會影響到居民消費能力,應該由數據來說話,目前全國和地方的資產負債表正在編制當中。

住房是否影響到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已經買房或仍然掙紮在買房途中的人,也許有著不同的感受:有人因為要買房、換房、還房貸,不敢花錢,連基本的生存類消費都被擠壓,“節衣縮食”;有人買房無望,幹脆“今朝有酒今朝醉”,勇於消費;也有人坐享房產升值紅利,實現了財務自由,但受困於觀念等問題,不敢放開手腳花錢,而是投向了特定的領域。幾多歡喜,幾多憂愁。

要還房貸、換房,他們不敢消費

錢女士身在一線城市。2014年婚後不久,在花光了小兩口的積蓄之後,終於湊齊了首付,成為了有房一族。“雖然不大,但也夠住了。”

好在她的房子位於市中心,雖然不算新,但是學位配套非常好,房貸也不算特別高。

“一個月還銀行貸款4800元,看起來不多。”錢女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但是你要看我們的家庭收入,而且是到手的。去掉五險一金,房貸已經占到我們每月家庭收入的1/3。剩下的2/3還要交水電氣、通信、交通費,還要買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要養孩子,拿什麽來消費?”

房貸占家庭月收入的1/3,還算是“溫柔一刀”。錢女士買房的時機足夠她慨嘆命運的厚待了。在她買房的第二年, 部分城市在巨量信貸資金和金融高杠桿的推動下,量價齊飛。隨後,她所在城市的房價也開始上漲。

更多家庭,已經逼近住房消費警戒線:當房貸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超過50%時,都將會嚴重影響家庭生活質量——這一警示線主要適用於普通工薪家庭。

在房價的壓力下,無力消費的人群不僅僅是還房貸者。已經還清房貸的人照樣可能縮手縮腳。

楊女士居住的地方去年新開了一家大型購物中心,各大品牌隨處可見。但她望而卻步。

偶爾她也會逛逛商場里的超市,但多數也就是過過眼癮。她向第一財經記者憶起一個細節:前一陣子看到超市正在熱賣一種蜜柚,嘗了一口格外香甜,但是一看標價,就又放回去了。她對記者說:“真的很想吃。但是好貴,30多元!我還記得,就6瓣,大概就半個吧。以前,饞的時候想買也就買了,現在有點舍不得了。”

雖然不用還房貸了,但讓她卻步的依舊是房子,明天的房子。“孩子上幼兒園了,要盡早置換一套學區房。”

如今,在購物上,除了瓜果菜蔬,“其他70%以上都是在淘寶、天貓上買了”。她說,“其實不去商場,省下來的那幾個錢對於買房也是九牛一毛,但總覺得能省一點是一點。”

未買房者的糾結

沒有趕上買房好時機的人,越來越買不起,坐失“上車”的資格。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幹脆不去想房子的事,消費傾向高。

一位在一線城市工作、租房居住的石女士,在花錢一事上就很想得開。她對記者說:“現在的房價肯定限制了我的消費,但是不能因為房價高就不買東西了吧?如果我十年都買不起房子,難道我要苦哈哈地過十年嗎?不能被房價綁架了人生!” 說這話時,她剛帶著娃和娃他爹從南亞一個島國上度假回來——機票、住宿、遊玩加上購物,前前後後花了四五萬元,趕得上她一兩個月的收入了。

熱衷旅遊的石女士其實是消費升級的身體力行者。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轉型。在這一過程中,增長最快的是旅遊、教育、娛樂、文化、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消費。

但是,如果無住房,這種消費的激情能持續多久?

石女士還沒從度假的恣意中回過神來,就已經開始糾結,要不要使出“洪荒之力”付個首付,給即將上幼兒園的孩子買個學區房。

對於那些在三四線城市買房都頗為吃力的人來說,雖然同是未買房者,但他們經濟基礎更為薄弱,不要說消費升級了,就連基本的生存類消費,也是一省再省。

四十來歲的老李,混跡城市打工多年。他在鄉下有個三層樓的漂亮小洋房,寬敞透亮,這足以讓容易滿足的他經常小嘚瑟一下。不過,這是在早幾年。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加上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城里買了房子,他也開始著急起來。

兩個月前,他聽說省城的郊區一個樓盤新開,售價七八千元/平方米,比該市均價低了至少一半。這讓他心動不已。他算了算存款,剛好能付上首付。但他打聽清楚後發現,樓盤所在地並不屬於該省會城市,只是相鄰而已,未來升值空間不確定。再三盤算後,他放棄了。

於是,老李把錢包捂得更緊了。“這哪能再隨便花錢?我現在煙都不抽了。以前和老鄉啊、朋友啊聚會,總會給他們一人發一根,自己偶爾還會抽上一次‘中華’煙。” 生性豪爽的老李有些無奈,“不怕被人笑話?笑話就笑話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倆娃慢慢就大了,總得攢錢買房啊。”

消費提升需要民生投入助力

對於享受到房產升值紅利的家庭來說,他們是幸運的,如今無須為買房換房發愁。他們也是消費升級浪潮的主力軍,尤其是在居住性支出居高不下的一線城市。

不過,這些已經初步實現財務自由的家庭,雖然並無日常消費之憂,但是由於觀念認知問題,消費投向某些特定的領域,整體消費升級乏力。

資料圖:新華社

今年30歲剛出頭的張女士,住在一套將近200平方米的豪宅中,無房貸。房子是在十年前買的,當時地段並不算好,但最近幾年,隨著她所在城市的發展不斷向郊區延伸,該地段逐漸火熱起來。房子單價也由十年前的一兩萬元漲到近10萬元了。

她還有一套房子在出租。雖然坐擁兩套高額房產,但她並不喜歡購買奢侈品、出國旅遊之類。除了日常生活,她主要的開銷是教育投資。幼時讀書機會受限的她,尤為看重孩子的教育,家門口的幼兒英語、樂高機器人等各類培訓班里經常能看見她和孩子的身影。

“不是我不舍得花錢,而是房子只要不賣掉,就是紙上財富。即便賣出了,錢也有花光的那一天。”一直遺憾沒有上過大學的她深信,一技之長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與社消數據相對,今年上半年的居民住房支出確實不少:商品房銷售數據刷新了紀錄;多地房租大漲。

回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6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7714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3%。同期商品房銷售額66945億元,增長13.2%,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4.8%。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高達7.7億平方米,銷售額高達6.69萬億元,均刷新了歷史同期紀錄。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消費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既然增速下降,就要找到並削弱導致增速下降的眾多影響因素。“住房和子女教育、醫療一樣,是影響到消費的重要因素,需要著力加快解決。需要回歸房住不炒,增加民生投入,才能讓老百姓敢於消費。在買房這一塊,各地紛紛出臺和嚴格執行限購政策,房價基本穩定。但是在租房這一塊上,還需要政府繼續加大規範力度。只有真正解決了老百姓擔憂的民生問題,消費熱情才能爆發出來。”

除了改變消費結構,譚剛也認為,要改善消費環境,比如說在減稅等方面繼續發力,增加大家對未來消費的預期。同時,引導和調整消費方式,在大家的消費方式受網絡時代的影響出現了重大變化時,要滿足消費者實實在在的需求,激發消費者的熱情。

當然,需要註意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主要統計的是居民實物消費,並不能完全反映居民服務消費的發展情況。

記者采訪中發現,無論“上車”與否,最近各地頻頻出臺的限購政策以及穩定房價的舉措,也讓他們安心了不少。

楊女士感嘆:“之前有段時間,房價總是在噌噌往上走,心就跟著揪起來。現在平靜了很多,房價的穩定,至少給了我努力攢錢的時間。整個人少了那種焦灼和不安、生怕一不留神就被拋棄的感覺了。”

有倆娃的老李滿懷著期待,他決定再等等:他很慶幸孩子還不算大,他還有等待的時間。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