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光伏製造行業門檻劃定 行業整合大潮即將啟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994.html

據記者報導,工信部今天發佈《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要求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製造項目。業內專家指出,光伏製造行業整合大潮即將啟動。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前10大光伏企業負債總額已超過一千億元人民幣。今年上半年仍在生產的多晶硅企業只有8家,80%的企業處於停產狀態。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過去我們就是拚命地把產能做大。靠低價競爭去佔領市場。我們95%以上的產品都是出口,由於歐美雙反,這種模式已經走不下去了。
  
今年七月以來,國家出台了加大並網力度、金融支持、清潔能源補貼等一系列扶持光伏行業發展的政策。但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中國光伏電池組件產能超過40GW,佔全球總量的67%。國家也意識到,光伏行業若要徹底走出低迷期,產能過剩問題必須改善。

林伯強:一邊我們儘量要扶持,從終端對設備的需求對光伏產能有一個消化。另外一端就是把門檻提高,這應該是一整套的措施。

記者注意到,此次工信部不僅在多晶硅和單晶硅的光電轉換率上大幅提高了標準,而且要求光伏製造企業每年用於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於總銷售額的3%且不少於1000萬元。孟憲淦指出,技術不精的企業將成為破產重組的對象。

孟憲淦:現在多晶硅的成本已經可以做到16-17個美元。但有一些企業它的生產成本就高達80多美元。在這次調整過程中,那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肯定是要被市場淘汰出局。

記者還瞭解到,由工信部主導制定的《光伏行業兼併重組指導意見》目前已完成修訂,將於近期正式出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55

上海自貿區擴容 粵津閩自貿區範圍劃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77

據人民網今日消息,商務部部長高虎城今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說明,國務院決定設立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試驗區,並擴展上海自貿區的範圍,在全部試點區內,對國家規定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資,暫停實施企業設立、變更等行政審批,改為備案管理。

此次國務院決定,上海自貿區擴展區域包括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區片區和張江高科技片區。如新華社下圖所示,去年獲批的上海自貿區總面積28.78平方公里,覆蓋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和洋山保稅港區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

而上述新設的三個自貿試驗區包括:

     · 涵蓋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的廣東自貿區,此前廣東申報的“粵港澳自貿區”方案中除了這三個片區還包括廣州白雲機場綜合保稅區,四片區總面積931.385平方公里;

     · 涵蓋天津港片區、天津機場片區濱海新區中心商務片區天津自貿區,此前國內媒體報導,天津自貿區按功能分東疆保稅港區、天津港保稅區和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三個片區,還有報道稱天津申請自由貿易園區的核心區超百平方公里;

     · 涵蓋平潭片區、廈門片區福州片區福建自貿區,此前國內媒體報道稱,福建自由貿易園區範圍涉及廈門、平潭、福州、泉州四地。

據高虎城上述說明,四個自貿區內,4部法律的12個涉行政審批條款將被調整。涉及調整的法律條款包括:外資企業法第6條、第10條、第20條;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3條、第13條、第14條;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第5條、第7條、第10條、第12條第2款、第24條;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第8條第1款。

據提交本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的草案,上述調整將從2015年3月1日起生效,試行期為三年。

本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在廣東、天津、福建的特定區域再設三個自由貿易園區,同時將上海自貿試驗區部分開放措施輻射到浦東新區。

目前上海獨享的“試點權”越來越少。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上海自貿區“除涉及法律修訂等事項外,在全國推廣包括投資、貿易、金融、服務業開放和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的28項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其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推廣6項海關監管和檢驗檢疫制度創新措施。”

但並非所有自貿區政策都遵從“可複制、可推廣”的原則,比如金融創新。《經濟觀察報》近日就這樣援引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金興明本月17日在公開場合的表態:

“中央對上海自貿區下一步的要求,是希望進一步促進金融改革創新,而且只在上海試驗區進行金融創新的試驗。”

本月初,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透露,下一步將著力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利率市場化和外匯管理改革的先試先行,外幣自由貿易賬戶(FTA)正由央行、外匯管理局進行最後評估,“會在不久後推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998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106個城市發展不能攤大餅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277.html

被內部稱為“天字第一號”工作的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情況專項督察取得了較大進展。

國家土地督察機構近日稱,截至5月20日,全國106個重點城市中,有89個重點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任務原則通過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會審後予以明確。國家土地督察機構專項督察工作將繼續保持對重點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的督察力度,重點關註其他城鎮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

106個重點城市

在城市周邊劃定基本農田的工作開始於2014年。

當年11月,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兩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的通知》,北京、沈陽、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廈門、鄭州、武漢、廣州、深圳、成都、貴陽、西安14個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將先行展開。在已有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工作基礎上,城鎮周邊、交通沿線現有易被占用優質耕地將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實有耕地面積基本穩定及國家糧食安全。

隨後,這項工作拓展到全國106個重點城市。

之所以要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根本原因在這些土地位於城市郊區,容易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被征占。

國土部和農業部此前聯合進行的調查發現,目前一些城市規劃建設用地與優質耕地的重疊度較高,大中城市周邊還有不少優質耕地未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城市發展占用優質耕地的現象仍比較突出;同時,兩部在核查中發現,一些地方仍存在劃遠不劃近、劃劣不劃優的現象。

由於人多地少,我國官方近十年來一直強調耕地紅線的重要性,要求不能隨意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嚴格劃定、特殊保護基本農田,有助於穩定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可以強化城市發展邊界約束,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可以倒逼節約集約用地,緩解資源環境承載壓力。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我國人均耕地0.101公頃(1.52畝),較1996年一次調查時的人均耕地0.106公頃(1.59畝)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新華社曾報道,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1996年至2009年,全國減少耕地逾2.03億畝,大多數是優質耕地,僅東南5省就減少水田1798萬畝,相當於減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積。近期開始披露省級土地二調結果,北京、上海、天津這三大直轄市距突破2020年耕地保護指標“咫尺之遙”。

國土部部長姜大明曾特別強調,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不得隨意調整,除了法律規定的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一些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讓移辦的,其他任何建設都不得占用。城市建設要跳出已經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實現組團式、串聯式發展。

專項督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16年要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並實行特殊保護。國務院已經將該項工作列為今年的重點督察事項,對沒有完成劃定工作的地區將直接督察問責。

國家土地專職副總督察嚴之堯在3月17日召開的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情況專項督察動員培訓視頻會上就專項督察打響了“發令槍”。嚴之堯作動員講話時指出,專項督察是進一步推進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並實行特殊保護的重要行動,是國家土地督察機構今年“天字第一號”工作。

就專項督察工作,國家土地督察機構向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國家土地督察督察通知書》,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印發了《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情況專項督察工作方案》。

按照統一部署,專項督察一是重點監督檢查106個重點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完成情況,督促重點城市人民政府於今年6月30日前保質保量完成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二是督促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加快劃定工作,部署落實並同步完成其他城鎮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

據初步統計,自3月17日正式啟動專項督察以來,經過60多天的推進,原則通過國土部、農業部會審的重點城市由22個增加到89個,新增67個。此外,各省(區、市)在開展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下達了超過80%的其他城鎮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初步任務。其中,廣西、海南、寧夏3省(區)明確了全部其他城鎮周邊劃定任務。

根據工作方案,2017年,國家土地督察機構還將對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全面完成情況開展督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66

發改委劃定風光發電收購底線 電站運營商早盤高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600.html

今天早盤,國內光伏和風電上市公司股價大幅高開,主因是受昨日發改委及能源局一則有關風光最低保障收購利用小時的通知有關。該文件恰為解決西部地區棄光棄風愈發嚴重的問題而來,其中專門要求各地區必須達到保障小時要求,否則不得新建風電、光伏項目。

最低保障收購政策到來

截至第一財經記者發稿時,曠達科技(002516.SZ)、愛康科技(002610.SZ)、彩虹精化(002256.SZ)、協鑫集成(002506.SZ)、太陽能(000591.SZ)及天順風能(002531.SZ)、金風科技(002202.SZ)等都紛紛位於上漲排行榜前列。而在香港市場,龍源電力(00916.HK)、順風清潔能源(01165.HK)以及華能新能源(00958.HK)等也領銜H股,分別漲10.49%、8.4%和7.63%。

橫盤許久的光伏及風電企業,之所以受到資本市場的短期追捧,源於5月31日國家發改委及能源局發出的一則通知。文件首次公布了風電和光伏的最低保障收購利用小時數,從而希望借助各方力量力推風電上網,減少棄光棄風現象的發生。

這份文件名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及國家能源局關於做好風電、光伏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文件”),已下發至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內蒙古電力及多個電力巨頭(如華能、大唐、華電、國電投等)。文件重點提及,光伏發電重點地區的最低保障收購年利用小時數在1300小時至1500小時之間,風電則位於1800小時至2000小時之間。

同時發改委及能源局強調,各地要嚴格落實規劃內的風電及光伏保障收購電量,確保這些電量以最高優先等級優先發電,嚴禁對保障範圍內的電量采取由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向煤電等其他電源支付費用的方式來獲取發電權。

此外,保障性收購電量應由電網企業按標桿上網電價和最低保障收購年利用小時數全額結算,超出最低保障收購年利用小時數的部分應通過市場交易方式消納,由風電、光伏發電企業與售電企業或電力用戶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進行交易,並按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與當地煤電標桿上網電價(含脫硫、脫硝、除塵)的差額享受可再生能源補貼。

文件要求,各電網於今年6月底前與風電、光伏企業簽訂2016 年度優先發電合同,保障政策可以在今年正式執行,對於未滿足最低保障發電小時要求的地區要按照《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辦法》進行補償。

運營商獲利好

中泰證券新能源的一位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文件提及,鼓勵各地提高保障目標,未達到最低保障要求的省市也不得再新開工建設新的風光項目,“該文件可看作是對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和保障性收購的定量性約束文件,具體保障力度大幅超出預期。新能源企業自2015年中限電問題開始暴露並愈發嚴重,同時2016年因為國內風電、光伏行業均開始由高速增長期走向平穩成熟發展期,市場對於風光板塊預期較低,此次能源局和發改委重拳出擊保障較好的上網小時數,對於限電問題或有較大改善,未來隨著政策的執行將影響風光運營的盈利。”

長江證券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電站分布於新疆、甘肅、寧夏、青海及內蒙古較多的上市公司有曠達科技、天順風能以及林洋能源、金風科技、京運通、中利科技及東方能源等,“文件出臺後西部電站運營企業直接受益,尤其在甘肅、新疆等地區電站占比相對較高的企業。以2015年甘肅地區風電、光伏發電小時數為例,分別是1184、1061小時,與保障性收購發電小時數分別相差620、400-450小時左右,發電小時數提升空間明顯。 2015年,新疆地區風電、光伏發電小時數分別為1571、1107小時,與保障性收購發電小時數分別相差250-350、250-400小時左右。據我們的測算數據,在70%杠桿下,對於新疆、甘肅等三類風資源的風電場,發電小時數每提高100小時,電站IRR可提高1.5%左右,每百MW電站可提升利潤水平約500萬元。”

近年來,光伏和風電裝機在不斷提升,加之電力輸送通道正在建設、火電裝機仍在新增等多重原因影響,導致棄風棄光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國家能源局消息稱,一季度全國風電累計並網容量達到1.34億千瓦,同比增長33%;同期全國風電上網電量55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平均利用小時數422小時,同比則下降61小時;風電棄風電量192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26%,同比上升7個百分點。“三北”地區平均棄風率逼近40%,內蒙古棄風率為35%,甘肅為48%,吉林為53%,寧夏為35%,新疆為49%。

在今年一季度同期,全國累計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031萬千瓦,同比增加52%。一季度光伏發電量118億千瓦時,同比增加48%。然而,全國棄光限電約19億千瓦時,主要發生在甘肅、新疆和寧夏,其中甘肅棄光限電8.4億千瓦時,棄光率39%;新疆(含兵團)棄光限電7.6億千瓦時,棄光率52%;寧夏棄光限電2.1億千瓦時,棄光率20%。

多重因素影響風光消納

國家發改委及能源局的上述新文件,就是為了解決棄光棄風更加嚴重的這一問題而來。

就在今年5月25日-26日,國家能源局西北能源監管局相關領導帶隊前往榆林,開展了新能源並網運行情況調研。其間發現,當地並網的小火電裝機為523萬千瓦,而國網陜西公司榆林地區接入的新能源裝機預計年底可達453萬千瓦,地電榆林電網接入的新能源裝機在年底可達153萬千瓦,然而榆林地區的電力最大負荷只有600萬千瓦,因此當地的棄光棄風現象可能會加劇。

新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電網建設滯後、用電負荷大幅下降等都使新能源的消納空間受限,榆林電網的主網架薄弱,並網小火電容量大,電網調峰能力有限等是當地存在的主要問題。調研後有關領導也提出,電網企業盡最大能力做好新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工作,新能源企業要適應棄風棄光的新常態,而有關各方也要加快推進榆林小火電關停力度,挖掘電網調峰能力,提高電網消納新能源水平。

事實上,風光裝機提升的同時,火電的新增裝機沒有停步,這也是影響整個新能源消納的掣肘之一。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就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今,全社會每年的用電量都在5.5萬億千瓦時左右,目前也沒有出現電荒等拉閘限電的情況。因而目前的15億千瓦總裝機已可滿足未來幾年的電力市場需要,甚至可能會過剩。但“十三五”期間每年還會新增的1億多千瓦裝機發電,這部分新增裝機的發電該去向何方?更遺憾的是,我國每年的新增裝機中火電仍然占比過高:2015年,新增火電裝機超過6000萬千瓦,而光伏、風電、水電各不到2000萬千瓦,預計“十三五”期間,火電還將至少增加2億千瓦裝機。他說道,節能減排目標和生態環境的壓力也需各方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上繼續大幅提升,我國已向全世界承諾了具有挑戰性的減排目標,應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開發力度,確保未來的新增裝機以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13

廣東今年將劃定發布海洋生態紅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321.html

今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同日發布的《2015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5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顯示,廣東近岸海域海水質量基本保持穩定。

公報顯示,2015年廣東省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年均值約為63.5%,近岸海域海水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比例年平均值達到88%,水質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例年平均值為3.97%。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陸超華表示,2014年,廣東省近岸海域約89.4%的海域符合第一、二類,約3.2%劣於第四類,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年均值為68.6%,可見2015年與2014年相比,近岸海域海水質量基本保持穩定。

陸超華還提供了一組數據,“十一五”期間廣東省近岸海域達到《海水水質標準》第一類、第二類的海域面積為81.5%,劣四類的海域面積為8.0%,到了“十二五”符合第一、二類的近岸海域面積增加到86.0%,劣四類的海域面積縮小為5.9%,“說明水質是變好的,劣四類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海域”。

在主要入海汙染源方面,2015年,廣東全省實施監測的74個各類代表性入海排汙口中,有28個入海排汙口超標排放,超標率(超標排放的入海排汙口數量占實施監測的入海排汙口數量的比例)約37.84%,較2014年減少7.28%,主要超標因子為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

值得註意的是,實時監測的39個市政汙水入海排汙口中,有20個排汙口排放的汙水超標,超標率為51.28%,這一數字遠遠高於排汙河以及工業廢水,且超標排放的市政汙水口主要集中在粵西地區。

陸超華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這是由於相對於珠三角的地市,粵西等欠發達地區的財政實力有限,即使汙水處理廠建起來了,配套的管網設施卻建設滯後,導致超標排放。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何少青透露,今年將重點推動大亞灣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試點。此外,今年還要劃定並發布廣東省海洋生態紅線,制定紅線監管措施,將重要的海洋生態功能區、敏感區、脆弱區劃為海洋生態紅線區域。

目前,環渤海三省一市(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已按照國家要求建立了渤海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國家海洋局此前也提出,要在全國全面建立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開展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試點,建立健全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繼續推進入海汙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試點。

另據公報,2015年,廣東省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8.77億元,死亡(含失蹤)人數6人,相比前兩年總體災情偏輕,但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仍居全國第二位。

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災害為主,赤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鹹潮入侵等災害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

此外,2015年廣東沿海海平面較2014年下降30毫米,比常年(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高75毫米。海平面上升等因素也加劇了廣東沿岸臺風風暴潮、海岸侵蝕和鹹潮入侵的影響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83

工信部擬重新劃定新能源汽車範圍 提高企業準入門檻

工信部12日發布《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重新劃定新能源汽車範圍,提高企業準入門檻,強化產品安全監控。

根據意見稿,工信部將新能源汽車範圍調整為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

在企業準入方面,取消了企業應掌握車載能源、驅動系統、控制系統三項“核心技術”之一的要求,調整為應具備控制系統的開發能力,以及車載能源和驅動系統的集成、匹配能力,並在設計、仿真、試驗驗證等方面相應增加或提高了要求。

此外,征求意見稿還強化了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安全監控,增加對已銷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車的運行和安全狀態進行全生命周期實時監控的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27

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明年將率先劃定生態紅線

長期的過度開發,使全國90%以上的森林與草地不同程度受到損害,60.6%的森林與68.3%的草地嚴重退化。這僅僅是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冰山一角”。

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167.75萬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積182.35萬平方公里,南方喀斯特地區石漠化面積9.56萬平方公里。自2000年以來,全國有5.69萬平方公里的農田、草地、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類型轉化為城鎮生態系統,4.06萬平方公里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開墾為耕地。

全國有面積在5公頃以上的礦產開發點52566個。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汙染嚴重,地面沈降、滑坡、潰壩等次生地質災害頻發。

與2000年相比,我國天然林面積減少了10.3%,我國東部湖泊面積減少了2.7%,自然海岸線長度減少了10.7%,野生動植物自然棲息地減少,生態系統提供服務功能的能力下降。

環境保護部日前公布的《全國生態保護“十三五”規劃綱要》稱,“總體上,我國生態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生態保護與開發建設活動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規劃綱要介紹,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三大生態問題:

生態空間遭受持續威脅。城鎮化、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開墾等開發建設活動占用生態空間;生態空間破碎化加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河流水電水資源開發和工礦開發建設,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體性和連通性;生態破壞事件時有發生。

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低。低質量生態系統分布廣,森林、灌叢、草地生態系統質量為低差等級的面積比例分別高達43.7%、60.3%、68.2%。全國土壤侵蝕、土地沙化等問題突出,城鎮地區生態產品供給不足,綠地面積小而散,水系人工化嚴重,生態系統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凈化空氣的作用十分有限。

生物多樣性加速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資源過度利用、工程建設以及氣候變化影響物種生存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我國高等植物的受威脅比例達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脅比例高達65.4%,脊椎動物受威脅比例達21.4%;遺傳資源喪失和流失嚴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點已經消失;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嚴重,常年大面積發生危害的超過100種。

而在監管體制上,問題也不少。環保部介紹,生態保護工作目前仍按生態要素分別設置生態保護管理機構,難以對生態系統實施整體性保護。由於權責一致的統一管理體制和協調聯動機制尚未建立,未能實現所有者和監管者分離以及一件事情由一個部門負責,直接影響生態保護效果。此外,全社會共同監督的機制尚未建立,尚未建立統一的生態監測監控網絡。

2017年底前,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區、市)將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圖為航拍長城。攝影/章軻

根據規劃綱要,“十三五”期間,我國將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統保護的要求,陸海統籌、上下聯動,打破要素、區域界限,對各類生態系統實施統一保護和監管,增強生態保護的系統性、協同性。

目前,全國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274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28個)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8%,超過90%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89%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保護。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建30-5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成20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全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占陸地國土面積的比例維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國家公園試點的區域)。

同時,我國將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本底調查與評估,建立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加大保護力度,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和典型生態系統類型保護率達到95%。生態監測數據庫和監管平臺基本建成,還將推動60-100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一批環境保護模範城創建。

對於生態保護的紅線劃定問題,規劃綱要提出,“十三五”期間,將制定發布《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幹意見》。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原則,各省(區、市)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並落地到水流、森林、山嶺、草原、濕地、灘塗、海洋、荒漠、冰川等生態空間。

2017年底前,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區、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18年底前,各省(區、市)全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底前,各省(區、市)完成勘界定標。在各省(區、市)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環境保護部會同相關部門匯總形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向國務院報告,並向社會公開發布。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

環保部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監測體系。利用衛星和無人機航空遙感技術,提高生態遙感監測能力。到2020年新建、改建或擴建50個陸地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建成800個以上生物多樣性觀測樣區。建設一批相對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監控點。優先在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地區建立觀測站和觀測樣區。

與此同時,定期開展生態狀況評估,包括年度重點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評價和五年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價。2016年啟動2010-2015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2020年完成“十三五”時期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形成全國生態狀況定期評估機制。全面開展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重點流域及城市生態評估,系統掌握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變化狀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72

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正式全面開展:從嚴劃定城鎮開發邊界

9日據新華社消息,《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方案》(下稱《方案》)正式公布。根據方案,我國將在海南、寧夏試點基礎上,綜合考慮地方現有工作基礎和相關條件,將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廣西、貴州等7個省份納入省級空間規劃試點範圍。

《方案》明確,開展省級空間規劃試點,要推進“多規合一”的戰略部署,全面摸清並分析國土空間本底條件,劃定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註重開發強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線落地,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編制統一的省級空間規劃,為實現“多規合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方案》指出,2017年年底前,通過試點探索實現以下目標:

一是形成一套規劃成果。在統一不同坐標系的空間規劃數據前提下,有效解決各類規劃之間的矛盾沖突問題,編制形成省級空間規劃總圖和空間規劃文本。

二是研究一套技術規程。研究提出適用於全國的省級空間規劃編制辦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開發強度測算、“三區三線”劃定等技術規程,以及空間規劃用地、用海、用島分類標準、綜合管控措施等基本規範。

三是設計一個信息平臺。研究提出基於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的規劃基礎數據轉換辦法,以及有利於空間開發數字化管控和項目審批核準並聯運行的規劃信息管理平臺設計方案。

四是提出一套改革建議。研究提出規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相關法律法規立改廢釋的具體建議。

省級空間規劃試點主要任務包括六個方面:

一是明晰規劃思路。遵循國土開發與承載能力相匹配、集聚開發與均衡發展相協調、分類保護與綜合整治相促進、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相統一的理念和方法,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優化空間組織和結構布局,提高發展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美麗國土空間。

二是統一規劃基礎。統一規劃期限,空間規劃期限設定為2030年。統一基礎數據,完成各類空間基礎數據坐標轉換,建立空間規劃基礎數據庫。統一用地分類,系統整合《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等,形成空間規劃用地分類標準。統一目標指標,綜合各類空間性規劃核心管控要求,科學設計空間規劃目標指標體系。統一管控分區,以“三區三線”為基礎,整合形成協調一致的空間管控分區。

三是開展基礎評價。開展陸海全覆蓋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基礎評價和針對不同主體功能定位的差異化專項評價,以及國土空間開發網格化適宜性評價。結合現狀地表分區、土地權屬,分析並找出需要生態保護、利於農業生產、適宜城鎮發展的單元地塊,劃分適宜等級並合理確定規模,為劃定“三區三線”奠定基礎。將環境影響評價作為優化空間布局的重要技術方法,增強空間規劃的環境合理性和協調性。

四是繪制規劃底圖。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定位,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布局、人口集聚趨勢,以及永久基本農田、各類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保護等底線要求,科學測算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比例和開發強度指標。采取自上而下(省級層面向市縣層面下達管控指標和要求)和自下而上(市縣層面分解落實指標要求並報省級層面統籌校驗匯總)相結合的方式,按照嚴格保護、寧多勿少原則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最大程度保護生態安全、構建生態屏障的要求劃定生態空間;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統籌考慮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需要,劃定農業空間;按照基礎評價結果和開發強度控制要求,兼顧城鎮布局和功能優化的彈性需要,從嚴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有效管控城鎮空間。以“三區三線”為載體,合理整合協調各部門空間管控手段,繪制形成空間規劃底圖。

五是編制空間規劃。重點圍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治共保、城鎮密集地區協同規劃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均衡配置等方面的發展要求,統籌協調平衡跨行政區域的空間布局安排,並在空間規劃底圖上進行有機疊加,形成空間布局總圖。在空間布局總圖基礎上,系統整合各類空間性規劃核心內容,編制省級空間規劃,主要內容包括:省級空間發展戰略定位、目標和格局,需要分解到市縣的三類空間比例、開發強度等控制指標,“三區三線”空間劃分和管控重點,基礎設施、城鎮體系、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境保護等主要空間開發利用布局和重點任務,各類空間差異化管控措施,規劃實施保障措施等。涉及國家安全和軍事設施的空間規劃項目等,應征求有關部門和軍隊意見。

六是搭建信息平臺。整合各部門現有空間管控信息管理平臺,搭建基礎數據、目標指標、空間坐標、技術規範統一銜接共享的空間規劃信息管理平臺,為規劃編制提供輔助決策支持,對規劃實施進行數字化監測評估,實現各類投資項目和涉及軍事設施建設項目空間管控部門並聯審批核準,提高行政審批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404

國資委劃定央企投資紅線 負面清單項目一律不得投資

18日據國資委網站消息,近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了《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國資委令第34號)和《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國資委令第35號)。兩個辦法貫徹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的要求,重點從“管投向、管程序、管風險、管回報”四個方面,對中央企業的境內、境外投資進行全過程監管,並首次引入了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制度。

據悉,國資委建立發布中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設定禁止類和特別監管類投資項目,實行分類監管。列入負面清單禁止類的投資項目,中央企業一律不得投資;列入負面清單特別監管類的投資項目,中央企業應報國資委履行出資人審核把關程序;負面清單之外的投資項目,由中央企業按照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自主決策。中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的內容保持相對穩定,並適時動態調整。

中央企業應當在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制定本企業更為嚴格、具體的投資項目負面清單。

兩個辦法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強調依法監管,註重厘清國資委與中央企業的權責邊界。準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定位,對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該由國資委履行的投資監管職責,制定了更為嚴格的監管措施,進一步加強監管;對依法應由中央企業自主作出投資決策的事項,由企業按照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自主決策、自擔責任,國資委加強監管。

二是強調全方位監管,註重加強投資監管體系建設。通過建立健全投資管理制度、優化投資管理信息系統、實施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強化投資監管聯動等,實現對企業投資活動全方位監管。

三是強調全過程監管,註重事前事中事後監管並重。強調事前加強規範、事中註重監控、事後強化問責,實現對投資全過程監管。

四是探索創新監管,試行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明確出資人投資監管底線,劃定中央企業投資行為紅線。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的內容保持相對穩定,並適時動態調整。

為提高境外投資監管的針對性,防範境外投資風險,國資委延續了制定專門境外投資監管辦法的做法。在保持監管理念、監管方式與境內辦法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更加強調戰略規劃引領、堅持聚焦主業,更加強調境外風險防控、保障境外資產安全。

新修訂的兩個辦法施行後,《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16號)和《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28號)同時廢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87

國辦:2020年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指出,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直轄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定標,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國土生態空間得到優化和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保持穩定,國家生態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生態保護紅線布局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有效實施,生態功能顯著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幹意見》全文如下:

生態空間是指具有自然屬性、以提供生態服務或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灘塗、岸線、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凍原、無居民海島等。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態空間範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生態穩定等功能的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但是,我國生態環境總體仍比較脆弱,生態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實施生態空間用途管制的重要舉措,是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是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綠色發展的有力保障。現就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和維護生態功能為主線,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統保護的要求,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科學劃定,切實落地。落實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統籌考慮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開展科學評估,按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與脆弱性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並落實到國土空間,系統構建國家生態安全格局。

——堅守底線,嚴格保護。牢固樹立底線意識,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編制空間規劃的基礎。強化用途管制,嚴禁任意改變用途,杜絕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保護紅線的破壞。

——部門協調,上下聯動。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國家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出臺技術規範和政策措施,地方黨委和政府落實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體責任,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確保劃得實、守得住。

(三)總體目標。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直轄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定標,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國土生態空間得到優化和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保持穩定,國家生態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生態保護紅線布局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有效實施,生態功能顯著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依托“兩屏三帶”為主體的陸地生態安全格局和“一帶一鏈多點”的海洋生態安全格局,采取國家指導、地方組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四)明確劃定範圍。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於2017年6月底前制定並發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規範,明確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的評價方法,識別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的空間分布。將上述兩類區域進行空間疊加,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涵蓋所有國家級、省級禁止開發區域,以及有必要嚴格保護的其他各類保護地等。

(五)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邊界。按照保護需要和開發利用現狀,主要結合以下幾類界線將生態保護紅線邊界落地:自然邊界,主要是依據地形地貌或生態系統完整性確定的邊界,如林線、雪線、流域分界線,以及生態系統分布界線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類保護地邊界;江河、湖庫,以及海岸等向陸域(或向海)延伸一定距離的邊界;全國土地調查、地理國情普查等明確的地塊邊界。將生態保護紅線落實到地塊,明確生態系統類型、主要生態功能,通過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用地性質與土地權屬,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全國“一張圖”。在勘界基礎上設立統一規範的標識標牌,確保生態保護紅線落地準確、邊界清晰。

(六)有序推進劃定工作。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保護紅線空間格局和分布意見,做好跨省域的銜接與協調,指導各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明確生態保護紅線可保護的濕地、草原、森林等生態系統數量,並與生態安全預警監測體系做好銜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按照相關要求,建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責任制和協調機制,明確責任部門,組織專門力量,制定工作方案,全面論證、廣泛征求意見,有序推進劃定工作,形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保護紅線進行技術審核並提出意見,報國務院批準後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發布實施。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保護紅線基礎上,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進行銜接、匯總,形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並向社會發布。鑒於海洋國土空間的特殊性,國家海洋局根據本意見制定相關技術規範,組織劃定並審核海洋國土空間的生態保護紅線,納入全國生態保護紅線。

三、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落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體責任,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約束,形成一整套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和激勵措施。

(七)明確屬地管理責任。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責任主體,要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相關綜合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前提條件,履行好保護責任。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監督管理,做好指導協調、日常巡護和執法監督,共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目標責任制,把保護目標、任務和要求層層分解,落到實處。創新激勵約束機制,對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對造成破壞的,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根據需要設置生態保護紅線管護崗位,提高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積極性。

(八)確立生態保護紅線優先地位。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後,相關規劃要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空間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時進行調整。空間規劃編制要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重要基礎,發揮生態保護紅線對於國土空間開發的底線作用。

(九)實行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後,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因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重大民生保障項目建設等需要調整的,由省級政府組織論證,提出調整方案,經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審核意見後,報國務院批準。因國家重大戰略資源勘查需要,在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經依法批準後予以安排勘查項目。

(十)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的支持力度,加快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推動生態保護紅線所在地區和受益地區探索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共同分擔生態保護任務。

(十一)加強生態保護與修複。實施生態保護紅線保護與修複,作為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複工程的重要內容。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臺賬系統,制定實施生態系統保護與修複方案。優先保護良好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棲息地,建立和完善生態廊道,提高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分區分類開展受損生態系統修複,采取以封禁為主的自然恢複措施,輔以人工修複,改善和提升生態功能。選擇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為主導生態功能的生態保護紅線,開展保護與修複示範。有條件的地區,可逐步推進生態移民,有序推動人口適度集中安置,降低人類活動強度,減小生態壓力。按照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的原則,開展海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紅線的生態整治修複,切實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及周邊區域汙染聯防聯治,重點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內入海河流綜合整治。

(十二)建立監測網絡和監管平臺。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建設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測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地面生態系統、環境、氣象、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監測站點和衛星的生態監測能力,布設相對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監控點位,及時獲取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數據。建立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依托國務院有關部門生態環境監管平臺和大數據,運用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強化生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全面掌握生態系統構成、分布與動態變化,及時評估和預警生態風險,提高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決策科學化水平。實時監控人類幹擾活動,及時發現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行為,對監控發現的問題,通報當地政府,由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能組織開展現場核查,依法依規進行處理。2017年年底前完成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試運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依托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加強能力建設,建立本行政區監管體系,實施分層級監管,及時接收和反饋信息,核查和處理違法行為。

(十三)開展定期評價。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生態保護紅線評價機制。從生態系統格局、質量和功能等方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定期組織開展評價,及時掌握全國、重點區域、縣域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狀況及動態變化,評價結果作為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布局、安排縣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和實行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依據,並向社會公布。

(十四)強化執法監督。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和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執法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常態化執法機制,定期開展執法督查,不斷提高執法規範化水平。及時發現和依法處罰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的違法行為,切實做到有案必查、違法必究。有關部門要加強與司法機關的溝通協調,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

(十五)建立考核機制。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評價結果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考核,並將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十六)嚴格責任追究。對違反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造成生態破壞的部門、地方、單位和有關責任人員,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規定實行責任追究。對推動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不力的,區分情節輕重,予以誡勉、責令公開道歉、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要實行終身追責,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

四、強化組織保障

(十七)加強組織協調。建立由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的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協調機制,明確地方和部門責任。各地要加強組織協調,強化監督執行,形成加快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工作格局。

(十八)完善政策機制。加快制定有利於提升和保障生態功能的土地、產業、投資等配套政策。推動生態保護紅線有關立法,各地要因地制宜,出臺相應的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地方性法規。研究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機制,多渠道籌集保護資金,發揮資金合力。

(十九)促進共同保護。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發布生態保護紅線監控、評價、處罰和考核信息,各地及時準確發布生態保護紅線分布、調整、保護狀況等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發揮媒體、公益組織和誌願者作用,暢通監督舉報渠道。

本意見實施後,其他有關生態保護紅線的政策規定要按照本意見要求進行調整或廢止。各地要抓緊制定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時間要求,確保各項要求落到實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