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觀點】無孔不入的“互聯網思維”是個啥?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4/58626.html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你可以不知道“定位”或者“引爆點”;你可以沒讀過《世界是平的》或者《影響力》;你可以不了解“4P”或者“4C”理論這都沒有關系。貌似你只要學會一招就能吃遍天,這招叫做“互聯網思維”。    先看看互聯網思維目前影響(似乎可以影響)的行業都有哪些:餐飲、內衣、電視、保險、電視臺等眾多傳統行業,也包括寺廟、青樓這種特殊集團,甚至還能影響到春晚這個持續數十年的連續劇。    從影響範圍來看,互聯網思維幾乎無孔不入。從影響行業來看,互聯網思維幾乎無所不能。更難能可貴的是,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與以往C TO A的模式大相徑庭。不過,互聯網思維究竟是什麽?    互聯網思維的N種定義     根據百度百科顯示:互聯網思維一詞最早的提及者應該是李彥宏,出自2011年的演講《中國互聯網創業的三個新機會》。但是對於這個詞的概念闡述則略顯模糊。值得一提的是,從360、有道和goole中搜索不到這個詞的官方解釋或者出處。    新聞聯播說:“實業難做,要看怎麽做,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交互,知識分享的互聯網思維正在改變著中國的制造業。”似乎對於互聯網思維的定義是"信息交互,知識分享"。    而互聯網的大佬們對於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的描述也各執一詞。在此不一一敘述,總結起來就是只要具備互聯網思維, 你就會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按照這個方向,下一步就是專家出書來闡述一下互聯網思維了。    德尼.狄德羅     在查閱與互聯網思維相關的文章和資料的過程中, 德尼.狄德羅這個名字突然進入我的腦海。熟悉法國啟蒙運動的人應該知道,他是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而百科全書派則主張一切制度和觀念要在理性的審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姑且不論他們的主張是對是錯,但是如果把他們的主張換成“一切產品和行業要在XX的互聯網思維下受到批判和衡量”,是不是與如今的情況有些相似?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個引用,某企業老大說:今天互聯網思維就是主流的思維,今天還沒有互聯網思維的,你就完蛋了!然而,在2010年的時候, “廣告人思維”貌似是他們的概念。    用四年時間,從“廣告人思維”變身“互聯網思維”,究竟是顛覆性轉變還是因為二者之間的共性從而華麗轉身呢?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高。畢竟徹底顛覆企業的思維模式,風險太大。    李逵還是李鬼     難道互聯網思維真就是那個促使人類進步,經濟騰飛的大招?究竟是真概念還是假邏輯?    我更偏向於互聯網思維是“舊瓶裝新酒”,是在一群與互聯網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人,在事業取得階段性成功的背景下,找出其中與互聯網相關的因素,最後總結成為“互聯網思維”。畢竟這些年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實在太引人關註,也太值得人關註了。    自從90年中國出現電腦到2000年IT弄潮,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確湧現出大批優秀公司和青年偶像。同時締造出太多奇跡。或許這也是互聯網思維被熱捧的原因。    假設一下,如果這些年,媒體關註和報道最多,正面形象樹立最典型的行業是汽車業,或者是房地產行業等等其他行業,那麽現在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會不會變成汽車思維或者房地產思維呢?    話說互聯網思維這麽厲害,你家人究竟知不知道呢?    文章作者微信公共賬號:豬三藏說,歡迎互動交流。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豬三藏說 | 編輯: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06

廣弘控股:資產註入的現實很骨感 歲寒知松柏

來源: http://xueqiu.com/1272530506/33045330

 
 
 
本文寫於2個月前,受人之邀從看資料到寫文章只用了一天時間倉促而成。前幾天我把$上海萊士(SZ002252)$ 的文章傳到網上後,發現還有些球友捧場,所以索性就把其它文章傳給了《證券市場周刊》賺點稿費,預計下周還有一篇關於$永輝超市(SH601933)$ 的文章發表。文章分析得很粗淺,請大家多批評指正。若能給朋友們提供一些思路或線索,那也算有點價值了。
===========================================================

今年2月份,$廣弘控股(SZ000529)$廣弘控股發布公告,公司大股東廣東省廣弘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弘公司)與廣東省商業企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省商業公司)合並組建廣東省商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做為廣東省國資委旗下四大控股集團之一的廣弘公司將不再直接隸屬省國資委而是變成孫公司,新成立的省商貿控股集團則為廣弘公司的母公司。與此同時,聶周榮辭去了000529廣弘控股的董事長一職,由省商業公司的總經理周凱接任。周還兼任大股東廣弘公司的董事長及新成立的省商貿控股集團的總經理。

由於廣弘控股不僅是廣弘公司同時也是省商貿控股旗下唯一的上市平臺,在本輪國企改革的浪潮下,市場對其資產註入的預期強烈。二級市場最直觀的表現是今年以來股價上漲了50%,目前它的PE約70倍,PB6倍,公司凈資產僅9.6億元,收入18.5億元,但市值高達56.5億元。以公司的基本面來看,支撐16.5億的市值相對合理,也即剩下的40億是殼值。

按分析師大姐的話說,廣弘控股有個好爸爸,這個好爸爸就他這麽一個兒子。筆者想補充一句,他還有個好爺爺,這個好爺爺就他這麽一個孫子。資本市場對它資產註入的理想無疑是很豐滿的,但分析公司和大股東的財務資料後會發現,它既無好業務,也缺好管理,更沒有好價格,可以說現實其實很骨感。

主業食品盈利差,圖書缺空間

000529原名美雅集團,2008年底被廣弘公司借殼,通過置出原有資產和發行股份購買了廣弘食品100%股權、廣豐農牧 85.78%股權和教育書店100%股權。目前公司主業為食品和圖書發行,分別占收入的7成和3成,另外有參股廣州弘信小額貸款公司30%的股權。
 


過去5年,公司的收入從10.9億元增長到了18.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約為11%。凈利潤從0.56億元增長到0.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不到8%,今年中報更是0增長,成長乏力。



分業務看,占7成營收即12.99億元的食品行業,毛利率不到6%。其中肉類凍品收入9億元,毛利率僅2%,不過好在政府有3433萬的補貼。整個食品業務凈利潤率不到3%,ROE不到6%。了解冷鏈的人都知道,屠宰行業龍頭雙匯及金鑼眾品的凍品是基本沒有利潤的,雨潤更是錄得大幅虧損,凍品主要是因冷鮮肉供過於求或戰略儲備所需而經營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減少虧損。所以,廣弘控股的核心主業“冷庫+市場”生意模式並不理想,盈利前景堪憂。

從上表2看,公司的圖書發行業務(主要是教材)盈利能力不錯。港股上市的00811新華文軒壟斷了四川省的教材出版發行業務,盈利能力也非常好,只不過這個受政府控制和保護的行業,成長空間有限。

財報細節表明公司缺好管理

通過閱讀公司的財報,筆者發現其會計政策激進、管理漏洞較多,對小股東也毫無回報可言,是典型的鐵公雞。

一、會計政策激進,虛增利潤

1、公司的應收款雖然整體賬齡不長,但是2、3、4年的賬齡卻才提10%、20%和50%的壞賬準備,明顯不夠謹慎;

2、公司的存貨主要是冷庫凍品,但1.8億元的庫存沒有計提過跌價準備;

3、公司的運輸設備折舊年限為6-10年,高於一般的避5年,折舊偏少。

二、管理漏洞較多

1、公司帳上有5.4億的銀行存款,占到總資產的4成,足夠生產經營所需,但卻貸款了0.88億。一年存款息400萬,僅0.8%的利率,貸款今年全年利息估計超過這一點存款息,不知道公司怎麽想的,至少說明資金運用有問題;

2、公司有1028人,2013年薪酬1.05億元,人均10萬元也不算低。但關鍵的問題是,占20%的管理人員,薪酬占到了一半,人均年薪超過20萬,銷售人員118人,薪酬0.258億人均也有20萬。這也就是說,占大部分的生產員工,人均年薪僅3.5萬元,兩極分化嚴重。這樣的薪酬結構如何激勵員工呢?

3、雖然公司控股自營的廣東教育書店有限公司的圖書業務盈利數據理想,ROE高達19%。但仔細觀察其參股3-4成的60家教育書店,2333萬元的凈資產一年利潤貢獻710萬元,ROE高達30%,遠高於自營的19%,這說明公司自營的管理水平並不理想,只不過依靠壟斷躺著也能收錢而已。

三、主業雜亂、漠視小股東

1、公司業務主要是食品冷鏈和圖書,這兩塊業務毫無協同因素可言。但公司去年卻還參股小貸公司,有點不務正業的感覺。更難以理解的是,公司去年還發公告準備投資5050萬元合資成立一家做塑料的生物科技公司。一家年收入不到20億,利潤不到1億的公司,為什麽不花心思做大做強主業,卻四處多元化投資呢?

2、公司過去數年一直不分紅,理由是雖然上市公司有利潤,但母公司無可分配利潤,故意避開證監會3年分紅不低於可分配利潤30%的強制規定。由於其母公司自身現在沒有業務,帳上躺著6.7億的虧損,而合並報表的累計虧損雖然不斷下降到2.5億元,但只要子公司不分紅給母公司,那麽母公司賬上的虧損就可以永遠掛著,上市公司就永遠不需要分紅給小股東,這厚道嗎?

大股東無優質資產可註入

廣弘控股之所以股價表現強勁,主要原因是市場對大股東的資產註入預期強烈,這導致殼值高達40億元。主業圖書可對標00811新華文軒,市場給的PE是10倍,主業食品和冷鏈盈利能力差,PE定價應該更低。兩者合計利潤0.8億,哪怕是給20PE也只值16億元。

若以PB來定價,不到10億的凈資產,加上番禺掛牌出售的土地可增值1億,以及其它可能的土地增值(08年資產註入時已經重估過一次),估值16億也不算少了,所以對應目前56.5億的市值,多出的40億就是資產註入的預期。

假設公司通過增發加現金方式收購大股東價值50億的資產,5億的凈利潤,給10倍的低PE,那麽收購後公司市值會在100億左右,利潤6億,PE16倍,算是基本合理。但問題是,他真的有一個好爸爸、一個好爺爺可以抱大腿嗎?

大股東廣弘公司的網站顯示,其擁有綠色食品、醫藥健康、新材(原)料、宜居宜業宜旅四大主業和上市公司“廣弘控股”,所屬行業涉及食品、醫藥、國際貿易、有色金屬、教育發行、糧油、飼料、房地產、旅遊酒店及物業管理等。咋看起來,可註入的優質資產似乎很多,但真實情況又如何呢?

通過查詢08年借殼重組時披露的大股東財報,包括當時擬註入上市公司的3項資產在內,2007年廣弘公司總資產為59億,凈資產12.4億,負債率78%。收入100億,利潤1.2億,ROE9.2%。換句話說,扣減掉擬註入的3項資產後,利潤已經所剩無幾!

通過查詢中國貨幣網,廣弘公司曾於2012年發行過短期融資券,截止2012年中報,公司總資產97億元,凈資產12.1億元,負債率83%,比07年進一步升高了。半年收入87億,但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僅0.23億,少得可憐,ROE3.8%。
 


也就是說,經過4年的發展,雖然廣弘公司的總資產和收入規模都有所增大,但凈資產減少了0.3億元,凈利潤也大幅倒退了,並且這還是包括上市公司廣弘控股在內的,若減除上市公司則基本是0利潤。

既然大股東的資產是這樣的質量,那小股東還有什麽可預期的呢?有朋友會說今年2月份新認的好爺爺廣東省商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邊有半個新爹廣東省商業企業集團公司可能值得期待。筆者未找到省商業企業集團的財務資料,只能查到其旗下的廣東省華大物流總公司是廣東省現代物流龍頭企,公司擁有商品貿易、現代物流、市場和物業經營三大主業,在廣州市擁有專業市場、物流園區、寫字樓、酒店等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有專用碼頭和鐵路專線,物流配送零售終端1000多家。

省商業企業集團的物流理論上可以與廣弘控股的冷鏈協同,但一則廣弘控股主要是做肉類凍品和食品,並不是物流為主;二則可註入的物流資產盈利幾乎還未可知,市場估值也不見得看好;三是省商業企業集團畢竟只是廣弘控股的大股東的新兄弟企業,會不會註入很難確定。

如此看來,廣弘控股的爸爸不但不好還相當爛,爺爺也難期待,而自身不硬也打不了鐵。其資產註入的預期不確定性很大,但股價卻已經先行。所以,理想雖然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

歲寒知松柏
2014.9.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97

無人便利店=新零售+智能化?想太多!你和阿里入的就不是同一個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8/164724.shtml

無人便利店=新零售+智能化?想太多!你和阿里入的就不是同一個局
黑智 黑智

無人便利店=新零售+智能化?想太多!你和阿里入的就不是同一個局

吃瓜群眾們激動萬分的無人便利店,真是人工智能的黑科技,以及馬雲提出的新零售的未來嗎?

Amazon Echo推動了智能音箱的火熱。同樣也是Amazon Go無人超市始作俑者,但如果亞馬遜看到了這波無人便利店的資本風潮,大概也會有點發懵。

從繽果盒子到F5未來商店,創業公司的無人便利店項目如同雨後春筍。互聯網巨頭紛紛下場,馬雲爸爸的淘咖啡接過了亞馬遜的棒,京東、蘇寧的規劃也在出爐。傳統連鎖零售商和超市不甘落後,從7-11、沃爾瑪、歐尚,再到居然之家都推出行動,娃哈哈、伊利等快消品巨頭聯手深蘭科技這樣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減少收銀員、降低人力成本,似乎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大勢。

人工智能+新零售,2017年兩個最火熱的概念相加,一時間,比起朋友圈里熱轉的投資人和分析者的文章,更激動的是吃瓜群眾,仿佛一個機器替代人工的科幻片里的美好未來,已然近在我們眼前。

尤其是阿里的入局,無人便利店好似成為了馬雲“新零售”最好的註解。

但是,這一切真的是這樣嗎?

人工智能遠沒有到這麽“神通廣大”的地步,和亞馬遜動輒千萬美元投入的Amazon Go相比,當前眾多無人便利店的“小而美”更是無法承擔這樣的技術投入。

它們和“人工智能”,仍然隔著遙遠的距離。

那麽,馬雲爸爸的新零售,和它無法複制、投入巨大的淘咖啡又有什麽關系?

也許劃開“無人”解決方案的內部,我們能夠更好地思考下這個問題。

繽果盒子1_副本

RFID和AI解決方案的對決?

路人們想在路邊無人店中見到幻想中的黑科技,大概會有點兒失望。

RFID和二維碼,是當前無人便利店中常見的解決方案。

黑君當年還是個學生時,曾在2000年開始提出的物聯網概念中,大大被灌輸了一陣RFID和二維碼識別。各種物聯網展會上,也時見RFID和二維碼的解決方案,歐洲和日本超市和商店里的商品,貼上RFID標簽和二維碼,進行食品追溯,也曾被津津樂道的一陣。

多年過去,語音成為IoT時代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交互入口,而RFID和二維碼,卻又在這一波無人便利店的解決方案里火了一把。繽果盒子和Well Go這類無人便利店,在商品上都貼上包含RFID芯片的標簽,用戶購物結算時在識別區識別標簽,掃碼支付走人。便利蜂、小e微店,以及北京的小麥便利店和各種開放貨架,則是用戶自助掃描商品二維碼,完成支付。支付也是使用常見的微信或支付寶等支付方式。

而這,並不能說是人工智能的方式。

現在,自助收銀機也開始在不同的連鎖店和超市中出現。其中,既有用戶自助掃碼結算的自助收銀機,也有通過圖像識別系統識別商品的。但是,這都是要經過用戶在收銀機“結算”這一步驟,和“拿了就走”,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下載

無人超市的發起者Amazon Go創造了“即拿即走”的概念。或許這也是最符合大眾心目中對“無人”智慧零售的想象的:進店購物就和打開自家的儲物櫃門,拿出物品,再關上,這樣簡單和自然。

顧客下載Amazon Go的APP,在店門入口掃碼進入後,即可直接購物,離開商店後,顧客的亞馬遜賬戶上自動根據購物情況扣費。顧客拿走或者放回物品的同時,用戶手機里的系統會自動更新清單,它與Amazon Go的信息中樞會無延遲地同步更新,用戶直接離開商店即可。

在普通有人店面中用戶自由進行的那些購物行為,要在無人超市中實現,亞馬遜應用了幾乎是當前所有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

Amazon Go主要運用了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和傳感器融合技術。當用戶購物時,貨架前的攝像頭會采集用戶手在進入貨架平面前的圖像,當用戶拿了商品離開時,圖像也會被采集,然後兩次采集的圖像將會被系統進行對比,判斷出用戶是拿出貨物還是放入貨物。貨架上也布置了紅外傳感器、確認商品被取走情況的壓力感應裝置以及荷載傳感器,來記錄哪些商品被放回了原處。

自然,用戶取走的貨物未必會放回原位。當放錯位置時,Amazon Go系統會對錯放商品與數據庫內的圖片比較識別,無法識別時要提示工作人員整理。

室內定位技術則輔助Amazon Go將用戶和物品關聯。店內的攝像頭用來檢測用戶及其方位,同時商店貨架或者天花板內的多個音頻根據各聲音時差分析出用戶的位置,此外,也根據用戶手機的GPS以及WiFi信號定位。

所以,當眾多顧客集中在一個區域時,定位系統極易產生誤差,圖像識別也對GPU帶來了高負荷。因此,在Amazon Go中,最大承載顧客人數大約是20人左右,否則系統極易出現故障。

當然,Amazon Go的背後,除了技術實力,還有亞馬遜帝國的商業生態系統。數千萬固定用戶的Prime會員體系,亞馬遜電商在物流和供應鏈上的積累,對線下商業實體的收購,AWS服務著全球眾多互聯網企業……

正因為這些前沿技術的加持,一個AmazonGo的造價也是可以想象的巨大,大約需要千萬美元級別的投入。

144308qrwoxi10j77623xr

阿里今年在淘寶節亮相的淘咖啡很是掀起了一陣討論。其中最吸引人註意的,是結賬時顧客要走出的兩道“結算”門。淘咖啡的技術也是一整套無人解決方案: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學習系統,對開放空間里的消費者進行識別;目標檢測與追蹤系統,根據體態識別追蹤消費者;然後是兩道門之間的結算意圖識別和交易系統,阿里並沒有公開這其中的技術,但據預測,也許是機器視覺和RFID的綜合應用。顧客在兩道門間結算,也是為了提高識別的準確度。

比起人臉識別,體態識別自然有更進一步的優勢。比如在購物時,你大約不會面對被要求摘下帽子墨鏡口罩等等的要求了。

在國內,深蘭科技的Take Go提供的也是人工智能零售解決方案,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技術,根據對用戶和商品等的識別和分析完成零售。

RFID和人工智能,在無人店的解決方案上,出現了巨大的差異。

那麽,為什麽亞馬遜和阿里沒有采用RFID方案?難道僅僅是為了“炫技”?

“新零售”到底是什麽?

很多人聽說過Amazon Go,但是大約不知道,通過電商和kindle快把傳統書店逼死了的亞馬遜,還做了線下實體書店。

已經在線上占據了絕對優勢的亞馬遜,為什麽要做實體書店?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通過它,再和Amazon Go或許我們更能了解亞馬遜開線下店的一些想法。

書店

亞馬遜書店中,在分類排列上,不是按照傳統書籍分類,而是會作出一些有趣的“評分在**以上”、“多少人給了5分的圖書”這樣的條目。而且書籍展示全部展示的封面而非書脊,盡管這樣大大降低了空間的利用率。在每本書下面,都有標簽,除了寫明圖書的基本信息外,還加入了電商上常見的內容,諸如讀者評價和反饋。下面還有亞馬遜APP二維碼,感興趣的人可以掃描了解更多,同時,價格也需要掃碼獲得。而用戶對每本書的停留時間、翻閱和查詢偏好,日常客流量,也都記錄入亞馬遜的數據系統。

對了,書店里還到處可見亞馬遜kindle。

所以,亞馬遜開設線下店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了。線下和線上,本來就不是一對冤家。產品、服務、硬件,是線下店要展示給用戶的。而用戶的數據、體驗,是線上通過線下去獲取的。

馬雲說,“新零售”是線上與線下的深度結合,服務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和現代物流體系融合的新業態。

線上給實體商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而現在,線上流量紅利的消逝,也讓電商面臨擴張的瓶頸。

因此,在馬雲提出的概念里,電商也將成為過去的傳統概念。把線上、線下、物流結合在一起,去掉中間環節,提升配置資源的效率,才是核心。就好比,物流的核心不是快,而是降庫存。

盡管Amazon Go和淘咖啡的造價不菲,但這不是亞馬遜和阿里所擔心的事情。因為它們的重心,本來就不在線下開店上。正如同,它們都不僅僅想做一家電商平臺,而是在聚攏了線下流量、又在流量紅利快要吃完的今天,全面成為一家為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服務提供商一樣。

兩個龐大的看不到邊界的帝國的相似之處越來越多。包括巨大的用戶系統,雲服務平臺,馬雲在醒悟之後迅速趕上的物流配送和倉儲體系,現在對線下零售商的並購,以及當下以AI為核心的策略,亞馬遜有Alexa,阿里在推出了智能音箱後也在構建開放語音平臺。

如果說在線下開淘咖啡店是阿里的目的,那你大約是在逗我。這家淘寶節上亮相的店面,更多地是阿里為線下門店提供智能服務的概念店。

這也是大型零售和電商巨頭們的新零售方向。補足電商平臺的線下體驗,或者補足線下門店的線上環節,打通不同的業務,取消中間環節。基於AI技術提供的平臺和解決方案,則是將企業級的內容和應用等,迅速聚攏到自己的新平臺之上。智能解決方案的提供商,未來也將是這類巨頭的合作夥伴。通過二維碼等掃碼解決方案“去中心化”,減少用戶等待時間,也是它們為了新業態的試水。

取消掉幾個收銀員的人力成本支出,從來都不是巨頭們思考的重點。

無人便利店的那些“坑”

而對於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超市的創業者們而言則不同了,在盡量減少成本的情況下,把店面開下去,實現規模化,才是它們的目的。

采用無人解決方案,對於它們來說,最大的意義,也許一是在於提高用戶體驗、滿足用戶需求,二是節約人力成本投入。

因此,應用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化解決方案,短期內不會出現在它們的店內。而RFID和二維碼以及互聯網的解決方案,在技術上的投入相對較小。但是,其中的問題,也被無數次的提出過。在運營成本上,盡管節省了店內的人力,但是在後端支出,例如貼RFID標簽、識別商品上,以及應對破壞、結算作弊等行為上,其他的運維支出也並沒有消失。

也有一種說法是,無人便利店應用封閉社區內無法利用的閑置空間完成購物店面布置,是節約了房租成本。但實際上,這種無人值守空間再利用,和它是否是便利店就無關了。可以是雨傘,可以是單車,購物的話,一臺自動售貨機也是不錯的選擇。

而在用戶需求和體驗方面,如前所述,RFID和二維碼等的購物體驗,還不如“即拿即走”給人帶來的震撼和新鮮感;這種便利店的品類也大多被限制在零食、飲品等日雜上。中老年人群,也大有可能對此望而卻步。

而真正考驗它們的,並不是技術,還是線下開店的那些老問題:選品,選址,庫存,供應鏈,規模化運營……

而這中間的種種環節,正是新零售想要縮減的東西。

贏家並非只能在巨頭中產生。無人零售的垂直領域中,誰能做到大數據和AI對新零售管理和運營效率的提高、成本的大幅縮減,在信息采集和選品、選址等過程中的輔助決策,縮短對消費者而言線上和線下對接的鏈條和時間,或許誰就掌握了機會。正如亞馬遜將線上用戶評分高的商品推送到店面之中,沃爾瑪的無人售貨亭將線上下單的商品直接在線下取走一樣。

但不管怎麽樣,人工智能還是個孩子。零售業的智能化,仍然還在路上。

黑智簽名檔

無人便利店 新零售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83

优众网:非请勿入的“少数派”电子商务新生意

1 : GS(14)@2010-09-20 21:54:36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20/151923.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