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揭開臉書上市身價三兆的秘密

2012-5-21 TCW


全球眾所期盼的社群網路帝國——臉書(Facebook)預計在今年五月十八日正式掛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臉書上市後,市值將突破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元),稱霸美國史上所有的IPO(首次 公開募股)案,比Google上市時還高出兩倍以上。

你或許知道,臉書的含金量來自全球九億使用者,但你可能不知道,臉書大口吃進的商機,你也賺得到。 只要,你搞懂「海量資料」(big data)。
「這是繼蘋果、Google之後,最新的一波資訊革命!」今年四月的《富比世》(Forbes)雜誌如此形容。

所謂海量資料,指的是隨著網路應用、行動裝置普及下,資料量暴增、新形態的資料大量出現後,透過先進的運 算技術,最終,挖掘出前所未見的價值。

以臉書為例,光是累積的照片就超過四百億張,同時,還以每個月三百億筆訊息的速度累積,朝史上最大的個人 資料庫前進。而讓它點石成金的關鍵,就是海量資料的應用。
「它(臉書)就是史上最大、未開發的金礦!」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說。 傳統上,我們所能運用的資料大多以文字、數字為主,但在海量資料時代,那只占了總資料量的五%。 訊息新革命!你開口它能預測下個問題 我們過去活的世界,「就是冰山一角而已,」研究機構IDC市場分析師馬培治說。 其他的九五%,組成了這波資訊革命帶來的新世界,一次把各行各業都拉了進來。 才剛破全球十億美元票房紀錄的電影《復仇者聯盟》(Avengers)中,一段對白,正好點出了這新世界的面貌
:「全世界連得上衛星的手機、筆電、監視器,都變成我們的眼睛了!」影音、圖片,還有機器資料(編按:machine data,包括智慧型手機、悠遊卡、行車紀錄器等),都是過去無法即時交叉運用的資料,如今,卻都成了籌碼,成為可分析的資料庫。

精誠資訊 Splunk Lab計畫主持人林宗瀛表示,過去網路公司如Google等,靠雲端資料分析,大賺廣告財,當可運 算的資料不再僅限於網路,所有產業都能運用資料,挖出金礦。

海量資料最經典的運用範例,就是蘋果的語音搜尋服務——Siri。

從蘋果iPhone 4s手機開始,使用者只要動嘴,就能對著手機下指令,不只是像通話、設定等基本功能,就連搜尋 都可以。

「附近有沒有麥當勞?」當你對著Siri發問,它不但會回答「有」,還會一併將地址、交通等資訊都給你,因為 它能垂直或水平性尋找過往資料庫,預測你需要的資訊。如果你再問「十美元等於多少新台幣?」它不光只是以最 新的匯率計算出價值,還會將歷史上的匯率變化一起呈現。

要「養出」聰明的Siri,語音辨識不是個難題,重點是在接收到問題後,如何進入資料庫找答案,並且透過「前 人經驗」,預測你的下一個問題,最後再找出相對應的語音回答你。

整個過程,至少包括了地點感知、時間感知、任務感知,比對大量的語意資料庫,再透過雲端的連接,之後再轉 回對話介面,將搜索到的文字資料轉換為意向,語音和文字間的轉化……等。

這些都不是新的技術,但要在簡單的幾秒內完成運算,找到精準的答案,並「說」給你聽,在上兆位元的資料海 中,找出有用的資訊,這就是海量資料的能耐。

就連Google最新的《眼鏡計畫》(Project Glass),已與提供海量資料運算服務商展開合作,未來,像電影《鋼 鐵人》(Iron Man)中,使用者提出問題,透過眼鏡鏡面快速分析周遭環境、找出解決方案的情節,都可能成真。

海量資料應用不僅讓蘋果養出Siri,威脅搜尋霸主Google,海量資料甚至能讓企業擁有一個水晶球,分析、預測 出市場和消費者的動向。

例如,對投資分析師而言,每日推特(Twitter)上對各企業產品的評論,從這些評論中感知大眾心理上對某家企業評價的好壞,可以預測到該企業在投資人心目中的評價,成為股價走勢的領先參考指標之一。
數據新應用!多一成分析營收增六百億 根據研究機構Sybase對《財星》(Fortune)選出的一千家美國中小企業研究,企業主如果對既有資料提高一○%的運用分析,就能因為產能提升,而帶來每年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億元)的營收成長。

於是,不論各行各業,企業主都開始尋找自己的水晶球,海量資料的服務,成為市場上的新熱點。 專營海量資料服務、擁有三千七百家客戶,據傳是Siri幕後推手的Splunk,就是焦點之一。從二○○八年至今營
收成長十二倍,今年四月上市第一天,即使截至今年一月的年度虧損仍擴大至一千一百萬美元,首日收盤股價漲幅仍衝破了一倍,市值達三十二億八千萬美元。

不只以海量資料為訴求的公司上市股價大漲,包括甲骨文、IBM、微軟和思愛普等企業,也都看好市場需求,已砸 下了一百五十億美元投資,Google也剛加入戰場,將自身雲端分析技術做為可銷售的服務。

根據IDC統計,海量資料市場年複合成長率近四成,二○一二年整體市場規模達六十八億美元,到了二○一五年,可望成長到一百六十九億美元。

市場成長也帶動人才荒,《InformationWeek》報導,預估到了二○一八年,海量資料分析專業人才將短缺一百七 十萬人,包括了應用數學、資料分析和資料分析科學家等,都將是搶手職缺。
這一些現象,都在在凸顯著企業正搶著從大海般的資料中,摸透消費者需求。 例如像手機製造商、電信商強推的行動錢包、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應用,就是一例。它們正在將手,伸進你的
消費紀錄。

「以前只有銀行知道的資料,現在互聯網、電信商,甚至App開發商都抓得到了!」研究手機安全的巨虹電子產品 經理黎建君說,「歐洲做過實驗,手機搭載了支付功能之後,因為抓住消費習慣,使用者消費立刻上升!」

技術新進展!能捕捉過去找不到的資訊 新型資料庫正在快速「長大」,目前已有超過三千萬種偵測網絡散布在交通、工業製造、通路業等,隨時隨地蒐
集資訊,每年還以超過三○%的幅度成長。

但就算有了海量資料的分析技術,也握有了更多資料,「最大關鍵是,你要知道能靠它們做什麼?」Splunk亞太 區總裁劉文熙說。

新世界中的資料五花八門,從消費者的婚姻狀況、城市的交通流量到當天天氣與濕度等,但是在一片資料海中,企業主能不能找出關鍵的連結,讓資料產生意義?

「就像面對一座許願池,但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要許什麼願。」馬培治形容,相較從過去就大賺資料財的軟體、網 路公司,其他產業對海嘯般的新趨勢相較陌生,通常會遇見兩個問題,一、仍以過去資料整理是為了做財報、生產 鏈監測的思維,看待海量資料;二、對有效資料的認定過於保守,很多有用的資料,就這樣被丟棄了。

「長遠來看,對台灣企業整體的轉型和競爭力,有絕對的影響。」馬培治說。 過去,台灣產業重心放在代工為主的硬體製造業,最多是用資料運算來加強產能,但現在不論是要發展自有品牌或者服務業,海量資料的應用,都是擬定策略、挖掘消費者心理、提高品牌價值的利器。

臉書上市,等於宣告一個資訊流爆炸的海量資料時代正式來臨,活在網路時代的個人,將被巨大資料所包圍,這 些九五%你所看不到的網路資料,將成為企業未來生存最重要的新戰場。

【延伸閱讀】1分鐘看懂海量資料 它產生的資料量暴增!
2011年所產生的資料量,是2005年的14倍 它可處理種類更多元!
能處理包括聲音、圖片、影像等資料,而過去以文字、數字為主的資料,只占全世界總資料量5%
它運算的速度變快!

以解碼人類DNA排序為例,起初需要10年運算,現在7天就完成 它創造更多新價值!
2012年整體市場規模達68億美元,到2015年可望成長至169億美元
【延伸閱讀】應用海量資料,教你點石成金 場合舉例:奧斯卡頒獎典禮應用舉例:播映新片片段,分析網友反應新商機:找出潛在影迷和各片的行銷預算 場合舉例:語音搜尋服務Siri應用舉例:即時辨識你的問題並找出答案新商機:預測下一個問題並提供相關資訊 場合舉例:便利超商應用舉例:能記錄各區域消費行為新商機:調整店面商品擺設,提高銷售率 場合舉例:麵包店應用舉例:記錄當地天氣資料與銷售紀錄新商機:預測原料進貨量以控制進貨成本 場合舉例:醫院應用舉例:監控早產兒各類生命跡象並比對病史新商機:提前判斷病症出現,降低死亡率 場合舉例:股市投資應用舉例:透過推特網站掌握所有網友言論新商機:做即時分析,預測當日股票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8

《郭台銘帶路貴州直擊》隧道里的數據中心、機器人大軍做手機都在這裡鴻海營收挑戰10兆的關鍵基地(070-078)

2014-07-21  TWM
 
 

 

鴻海在做一場實驗,若實驗成功,鴻海營收邁向10兆元的目標就不遠。

在這裡,他們不鏟山、不砍樹,卻能在隧道里打造數據中心,機器人大軍還要在這做手機、組電視,用更好的技術、最低的成本,創造最高的價值。

一趟由郭台銘帶路的貴州之旅,直擊鴻海營收10兆元的關鍵基地。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賴筱凡 攝影‧陳永錚

一分鐘看

鴻海貴州基地

位置:貴州中部

面積:200公頃

員工人數:5萬人

主要產品:手機、電視

為何選擇貴州?

氣候宜人、礦藏豐富,地形雖多為丘陵,但適合規畫開發,鄰近大學城可供給人力,方便搶供東南亞市場。

當飛機降落在中國貴州省,眼見所及,綠色山頭一個接一個。貴州果真如課本所說「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在這個平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地方,誰能料想到,貴州將成為鴻海未來發展的重要基地。

在崇山峻嶺間蓋起兩百公頃的廠區,鴻海最新科技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將進駐於此,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要發動一場鴻海製造大革命!

為求慎重起見,不只高階主管從兩個月前就進駐,開幕倒數一個月時,即使在鴻海股東會前夕,郭台銘還親自再飛貴州,確認所有準備工程都就緒,因為鴻海不只要用這座廠房讓外界見識到執行力,還要讓大家看看鴻海的技術實力。郭台銘還大動作邀請國內外媒體,小股東、大客戶、中國政府官員也都找來了,更大膽預估,五年後貴州廠區將創造五百億元的產值。

不靠便宜勞力

八個月打造出最新第四代廠郭台銘更親自上陣說明貴州廠的革命性概念。這是鴻海營收邁向十兆元的重要實驗,也難怪郭台銘要求全球各地的四百名高階主管,排除萬難飛到貴州親眼看看貴州廠區的創新。

過去幾年,鴻海面臨毛利率成長空間受限、中國人力成本上升,與百萬大軍管理的難題,當鴻海亟欲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時,這三大管理挑戰也要一口氣解決。加上,中國市場崛起,如何讓廠區脫離先前只為外銷而生產,而開始考量中國市場的機會……,這都成為貴州廠背後要實驗的項目。

郭台銘更直接為貴州廠定調:「這是鴻海向前進(指營收挑戰十兆元)的重要一步!」因此,《今週刊》的採訪團隊飛抵貴州,現場直擊郭台銘口中能讓鴻海脫胎換骨、讓製造業升級的關鍵基地。

距離貴陽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貴安新區,只見路旁山丘林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的「富士康」廣告招牌;車子駛入像是公園的地方,山頭上卻高掛藍底白字的牌子寫著: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產業園區。

「你覺得這裡像工廠嗎?」笑吟吟地出來迎接我們的是郭台銘最仰賴的大將、鴻海副總裁戴正吳。

這裡有山、有湖、有鳥叫,不同於過去鴻海整齊劃一、密密麻麻的廠房,顯然,鴻海第四代廠,就是連外觀也要不同。

「我們管過一百五十萬人,知道製造業要怎樣創造利潤;可是,我們不能再像以前,只靠勞力密集賺錢。」郭台銘知道中國便宜的勞力已是過去式。

為什麼叫第四代廠?郭台銘解釋:「一九八九年,我們在深圳蓋第一座廠,崑山也有了第二座廠,我把這些叫作第一代廠,設廠目的很簡單,就是利用中國便宜的勞力,搶賺大量製造的外銷財。」後來,鴻海陸續在山東煙台、南京、上海松江都有了據點,這是郭台銘口中的第二代廠。那時他們追求的是生產效率,集中生產的好處,讓鴻海的生產效率成為同業之冠。

○八年之後,中國經濟發展動能從沿岸推進內陸,重慶、鄭州、成都都有了鴻海的旗幟,「這些是第三代廠,講究的是垂直整合,還有人力西遷,讓原本在沿海工作的員工能夠回家鄉。」郭台銘說。

但第四代廠不一樣,鴻海不能再像過去只追求生產效率、成本控制,「我們要有不一樣的作法。」郭台銘打了一通電話給戴正吳,要他完成這項挑戰,那一天,是二○一三年七月十九日。至今不到一年,而貴州廠從無到有只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展現鴻海高效率的作風。

自動化降成本

機器人進駐 人力省下二五%站在貴州廠區的第一棟廠房裡,郭台銘指了指刻意挑高的天花板,「我為什麼要把天花板留這麼高?就是要讓所有自動化的機器人都能搬進來。」解決人力成本上升的問題,就在高度的自動化設備。

貴州從設計蓋廠的第一天,就確立了機器人大軍進駐貴州的策略,「需要的人力直接減少了二五%。」鴻海高層說,以一座工廠需要三千名員工來說,等於直接少了七五○人,而剩下的四分之三,多數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程師,而不是作業員。

「鴻海發展機器人,是很清楚的策略,我們要做工業用的機器人,但不會對外賣機器人,因為光是鴻海自己都不夠了。」郭台銘的手腳舞動著,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偌大廠房裡將會有一台又一台的工業用機器人進駐,直接生產最新款的手機和電視。

再來,貴州廠喊出「就地生產、直攻內銷」的策略。所有當地需要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直接就在貴州做,徹底顛覆過去製造業群聚效益的概念,郭台銘不諱言,「我們在做一個大膽的嘗試,用最低的成本,但一樣有最好的效率,未來這座工廠將供給中國內需。」

零組件自己做

兩塊玻璃運進來 就能做手機「在這裡,我不用很多員工,兩片玻璃運進來,面板、機構件鴻海都能自己做,直接就能在這裡做出一支新手機。」戴正吳兩手一攤,他的話並不誇張,這些年,透過垂直整合,幾乎多數零組件,鴻海都有能力自己生產,郭台銘更直言,「我們只剩半導體晶片還要向別人買,其他零組件,鴻海都能自己做。」當其他競爭者還在追求群聚效益,鴻海卻開啟了另一種「分散式工廠」的思惟,慢慢地將三十座工廠散佈到全中國。「當地需要的產品,只要經濟規模夠大,我們直接就在當地做。」就近市場生產,可以降低物流運送的成本。

負責鴻海四川廠區兼「IE學院」校長的陳振國說,不是每家製造廠都有能力做「分散式工廠」模式;但鴻海強大的整合能力,足以撐起這種營運模式。然而鴻海貴州工廠若只是大量製造,所走的依舊是代工、賺勞力財的老路;郭台銘要走出低毛利的代工死巷子,就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創造更高的毛利率。

走在鴻海貴州廠區裡,即使生產過去鴻海舊有主力產品,生產技術也不相同。

以機殼噴漆為例,「我們開發出『真空噴漆』技術,以前的機殼噴漆技術,七○%的漆都浪費,廢氣還會散佈到空氣中,洗淨機殼的廢水也要處理,可是『真空噴漆』卻是一點漆都不浪費。」鴻海內部員工說,少了廢水、廢氣的處理成本,製程還能全部自動化,產品價值更高。

就在真空噴漆產線的另一端,一座又一座的自動化機台正在運作,那裡是鴻海最新一條的奈米碳管觸控產線,一個月能生產超過三百萬片的奈米碳管觸控導電膜。為了這項技術,鴻海默默投資超過十四年。

導電膜就是在玻璃上黏貼上一層薄薄的透明薄膜,成了手機、平板電腦所用的觸控面板。「可是我們的奈米碳管觸控面板比傳統ITO(氧化銦錫)觸控面板,成本少二○%,而且少了傳統製程處理強酸、強鹼廢棄物的過程。」鴻海集團旗下子公司富納創源董事長傅紹明說。

面對中國市場崛起,郭台銘如何抓住這個全球最大市場的商機?如同巴克萊證券亞太區硬體下游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喊出的新論點:從「在中國製造(Made by China)」變「為中國製造(Made for China)」。

來到貴州的第二天,我們隨著郭台銘的腳步,來到位在貴陽還在開發中的一座新市鎮,高聳的招牌正是鴻海旗下自有品牌「富可視」的大電視廣告,而一棟紅色建築標明「富士康商貿城」,就坐落於此。

「在消費電子產品這麼競爭的時代,產品壽命很短,我們這種方式可以讓庫存降到最低,也是另一種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的模式。」郭台銘說。這幾年,鴻海不斷強調要做到C2C(Component to Consumer,零組件到消費者),也就是從零組件生產、組裝、銷售、送到消費者手上,都由鴻海來做。

「我們要做製造業裡的麥當勞,所有零組件都自製,再端到消費者面前組裝、賣給消費者,麥當勞在全世界都有據點,鴻海就是要做這樣的事。」為了達成郭台銘的理念,戴正吳在貴州率先揭示了「前店後廠」的概念,設立鴻海集團內第一座「富士康商貿城」,正式宣告鴻海通路事業的升級。

工廠的前面一小部分劃為商店,後頭工廠做好的產品,前麵店舖就可以賣。因此消費者一踏進「富士康商貿城」,隔著透明玻璃窗,就能看到一台又一台的六十吋大電視正在組裝。

滿足中國內需

當地需要的產品 就在當地做戴正吳說,過去製造業為了講求群聚效應,所有材料要先運輸到一個地方集中生產,組裝完畢再運輸到世界各地,「像電子商務,把貨拉進倉庫後,客戶下單、再用物流送去,其實很耗費運輸成本,又不環保。」鴻海未來的策略是,哪裡有市場,鴻海就到哪設廠。「鴻海在中國最重要的三十個省會都有廠房,有自己的研發中心、銷售據點,當地需要的產品,就直接在當地做。」鴻海的「分散式工廠」概念要成功,機器人大軍要能聰明地完成生產指令,「前店後廠」的效益要突出,鴻海就得要有一顆更強大的數據心臟。

郭台銘以機器人為例,「所有要給機器人的指令,機器人要能夠思考、有一顆聰明的大腦,而不是dump robot(笨機器人),靠的就是data(數據)。」郭台銘說,沒有數據中心在背後支撐,機器人大軍絕對做不起來。

而貴州廠的數據中心就坐落在貴州廠相鄰兩座綠色山丘的山坳中。「你看這個道路的彎度,我們都計算過,就是這個角度能導入的風會最大。」對隧道的設計用手比畫著,他是鴻海集團副總裁吳惠鋒,也是鴻海衝刺雲端計算和大數據的最重要推手。

郭台銘給吳惠鋒的指令很明確:打造鴻海集團最重要的數據心臟,不只要講究環保,效率要更好,營運成本要更低。

「數據中心要電、要水。Google將亞洲重要的數據中心設在台灣的彰濱工業園區,為什麼?」吳惠鋒反問。因為數據中心需要冷卻的水,還有最便宜的電。如果鴻海的數據中心營運成本要比別人低,就得用更少的水和電。

環保又省成本

隧道型數據中心靠自然風降溫他們利用貴州「天無三日晴」的氣候特性,加上地形設計導入風,讓隧道里的溫度不超過攝氏三十度,不用水、改用風解決數據中心的散熱問題。吳惠鋒更將這裡設計成自動化,只用視訊監控,「我們的數據中心不用照明,更不需要人在這裡顧。」吳惠鋒說,省電讓他們的營運成本更低,全面雲端化還減少了人力成本。

有了最強大的數據心臟在背後支持,鴻海營收挑戰十兆元的大架構,藍圖自然顯現了出來,「全世界超過五○%的伺服器是鴻海做的,我們有電信商、伺服器、連接器,還有數據中心,這就是鴻海的價值鏈,是我們能夠持續成長的空間。」郭台銘說,數據中心將能讓鴻海的整合能力更強大。

以今年最熱門的LED商機來說,過去,要搶LED照明商機,鴻海可能的作法是大舉搶進LED晶粒與模組生產;現在,鴻海要吃LED照明的市場,他們想得更多。

「每一盞LED路燈都內建感測器,可以自動感測亮度、雨量、能見度,透過數據中心、雲端計算,控制LED路燈何時該亮、該熄、該有多亮。」鴻海員工直言,這一整套軟體都是鴻海開發,他們不只賣LED燈,而是整套系統賣給客戶。這些,都是過去鮮少在鴻海身上看到的整合價值。

隨著訪談進入尾聲,「今年是我創業第四十年,四十年磨一劍,才有了這座第四代工廠。」郭台銘話鋒一轉,突然感性了起來,「這些產品你們現在看,可能覺得無趣,但(效益)以後都會發酵,因為我們是看長、看遠、看競爭力。」因為郭台銘的字典裡,沒有景氣不好,只有競爭力、效率不好。

鴻海的貴州廠實驗能否成功,這場製造業革命,能否奠定鴻海營收邁向十兆元的根基,所有人都等著看。

不再賺勞力密集財

工廠也要升級!──鴻海四代工廠升級過程鴻海從1989年在中國設立第一座廠房,至今已超過25年;鴻海也從當初賺勞力密集財,升級至今天改賺工程技術財。

第一代廠

追求便宜人力

代錶廠:深圳龍華、崑山

年分:1989年

建廠目的:快速取得大量便宜勞力,直接將產品外銷,不重視廠房設計。

第二代廠 生產效率極大化代錶廠:山東煙台、南京、上海松江

年分:2004年

建廠目的:重新改變生產線設計,追求生產效率極大化,創造規模經濟。

第三代廠 走向垂直整合代錶廠:鄭州、成都、重慶、武漢

年分:2010年

建廠目的:零組件垂直整合生產,因應中國薪資上漲,西遷降低人力成本,並分散管理風險。

第四代廠 創造加值產品

代錶廠:貴州

年分:2014年

建廠目的:以環保生態工法與技術,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引進自動化機器設備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