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分答是在傳播知識還是滿足人們的窺私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1/156220.shtml

分答是在傳播知識還是滿足人們的窺私欲?
三節課 三節課

分答是在傳播知識還是滿足人們的窺私欲?

分答這款“現象級”產品的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和聊聊的地方。

2016年5月,如果要選擇一款月度最火的產品,分答應該當之無愧

這款經由果殼網旗下“在行”團隊開發出來的產品從5月中旬上線以來,已經持續在朋友圈火爆刷屏了2周以上。無論你想不想看到,很多人的朋友圈基本上已經被“分答”刷屏。

640.webp-(3)

而,在最近幾天內,它再一次大量登上了各種媒體、自媒體的頭條,原因則是王思聰來到了分答,且僅僅在花費近30分鐘回答了32個問題後,就已經賺走了近20萬元。

640.webp-(4)

這樣一款“現象級”產品的背後,有很多值得探討和聊聊的地方。

三節課的評論和內容向來都以技術路線分析為主。所以我們還是重點談技術,不談價值觀。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分答。

分答的產品設計與邏輯

分答這款產品其實不是純創新產品,應該說國外的tiptalk和wiselike都能找到一些分答的影子——當然知乎Live也有它們的影子。

但這並不是說分答做的不好,相反,在產品邏輯和運營策略上,分答表現出了很強的操盤功底,有很巧妙的設計,也依靠其產品上的自驅力做到了近一個月內“刷屏級”的效果。

從產品設計的核心邏輯來看,分答涉及到的用戶有三方:提問方、回答方、偷聽方。主要業務邏輯是:回答者設定一個自己接受提問的價格,提問者付費定向向某個回答者任意提問,回答者通過最高不超過60秒語音完成回答後,即獲得提問者之前支付的收入。

假如只到這一步,分答看起來跟此前的“值乎”並無太大區別。

然而,分答最有意思的一個產品機制,是下面這個:

自回答者完成了某個問題的回答開始,該答案可以被任何人花費1元進行偷聽,經由偷聽獲得的收入,將由問題的提問者與回答者共同平均分享。

60秒語音回答,提問回答皆可獲得收入,任意答案均可付費一元進行偷聽……這一系列產品機制讓分答這款產品看起來自驅動力十足,因為——

提問方可以賺錢,且真的很可能是:只要你提問到位,躺著都能賺錢。

舉例,有個姑娘問了王思聰下面這個問題,她花了3000塊。但是因為這個問題後來被13889個人偷聽,每個偷聽的人要花1塊錢,然後會有一半分給提問的人,一半會分給王思聰。

結果就是這個叫曾進的姑娘因為別人的偷聽賺回了6000多塊。提問的費用不僅被眾人分擔,而且還賺了一倍多。

640.webp-(5)

回答方獲得樂趣與收入,有人花錢問你問題,而你只要一個60秒的語音作為回答而已。同樣,這個回答完成後,你也有機會可以“躺著賺錢”了。

偷聽方則滿足了偷窺癖好,平時很難啟齒的問題,例如“王思聰你啪啪啪喜歡什麽姿勢?”這樣的問題有人幫你問好了,你只要花1塊錢聽一下就能小爽一把,又不會懷孕!

這當中,幾者間的關系是這樣的——

提問者因為有賺錢的動力,所以願意分享,而且沒有任何風險,因為回答者48小時沒回複錢會退還給提問者。

偷聽者總是會陷入“好奇害死貓”的遊戲中。

回答者看一幫人為了自己的60秒語音忙得不亦樂乎,自然也就樂得花枝亂顫。

所以說,作為一款產品,分答邏輯上不複雜,產品形體也不複雜,自運營潛力很高。

然而,也恰恰是這樣的機制,讓分答看起來有了一些糾結。

制造網紅or消費網紅or傳播知識?

按照姬十三(果殼網創始人兼CEO)的說法,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到Mooc再到在行,他一直在走的,是一條“知識變現”之路。不出意外的話,分答誕生的初衷,應該不會偏離這條主線太遠。

在分答上,這樣“知識變現”的跡象,也是存在的。

例如,很多大夫包括知名的張羽醫生等,都通過在分答上的回答獲得了大量的偷聽與收入。

640.webp-(6)

640.webp-(7)

然而,毋庸置疑,從5月上線開始到現在能夠推動“分答”持續刷屏的,顯然不是這些醫生們的專業回答,而是下面這群人,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了分答,並逐次帶動了分答的關註熱度——

11

640.webp-(9)

上述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會出現在“分答”中,不出意外,應該都屬於果殼和在行團隊刷臉所帶來的成果。

但是,看到上面這些名單的時候,你有沒有那麽一點點想起微博?

事實上,接下來你要看到的事情,確實也很像微博。

你會發現,當這群人出現在分答後,那些圍繞著他們被傳播最廣、偷聽最多的問題,往往是這樣的——

640.webp-(10)

640.webp-(11)

包括,王思聰所回答的問題中,目前被偷聽最多的問題,是一個問他“有什麽買不起”的問題,排第二第三的,則是問王思聰“如果讓女孩懷孕了怎麽辦”,“啪啪啪最喜歡什麽姿勢”的問題。

是的,你會發現:在分答這個產品生態中,用戶對於八卦娛樂消費名人網紅式信息的關註,要遠大於對嚴肅性知識的關註。

之所以如此,“60秒語音”的產品機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60秒,恰好是一個適合抖點內幕爆點八卦,但非常不適合嚴肅性深度知識分享的時間長度。

此外,“分答”的提問者共享分成機制,也促成了提問者會更願意去問出類似“啪啪啪更喜歡什麽姿勢”這樣一聽就“內含驚天猛料”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註定會被更多人偷聽,給自己帶來更多收入。

於是,在過去幾周的“分答”中,名人大V與各種粉絲、圍觀者們事實上是一同開啟了一場圍繞著各種爆料的狂歡。

但話說回來,這種名人娛樂八卦滿天飛的產品生態和內容氛圍,與微博實在太過相似。

如果分答起初就是奔著一款娛樂型產品去做的,這可能不是太大的問題,甚至絕對是好事。然而,無論是果殼還是在行,此前在做的事情都更偏“嚴肅性知識”,這就成了問題。

為什麽它會成為一個問題?請往下看。

“分答”面前最大的糾結

我們在上面已經提出了一個問題:分答到底是要制造消費網紅還是傳播知識?或者說,其作為一款問答分享產品,核心立意到底是提供輕娛樂輕社交還是輕知識輕C2C服務?

這個問題不界定清楚,會影響到分答的方方面面,從產品邏輯、運營策略到用戶認知。

按邏輯講,如果是輕娛樂制造網紅,產品和運營的核心應該是服務好回答者,讓他們爽,讓他們有影響力,讓他們被八卦被關註。

如果是傳播知識,則應該關註的是提問者,讓提問者能夠獲得價值感,答案的質量很重要,提問的問題也很重要。

但現在,在現有機制下,分答整個產品目前的核心,可能是偷聽者。

因為偷聽者越多,提問者賺的錢越多;偷聽者越多,提問者和回答者越覺得好玩,越覺得自己影響力大。

再具體點講,三者間的關系可能是這樣的——

偷聽者作為整個用戶生態中的核心,在好奇心、圍觀心理、追星等各種心態的驅動下,大量付費圍觀,在圍觀過程中也順帶實現了一部分“我偷窺到了某些別人不知道的東西”的小小滿足感。

提問者想賺錢,同時搭個便車刷下存在感。

回答者大都不是為了賺錢,但可以讓自己和粉絲換個方式互動,讓自己持續得到關註和曝光。

註意,這里的回答者未必非要大明星,身邊的達人和上司們也可以偶爾被消費一下的。但這並不能成為產品里的用戶常態,這款產品的核心常態,以目前看還是消費明星和話題榜首的人們。

以這個邏輯,現在的分答正在做的事情,可能既不是制造網紅也不是傳播知識,而更多是在消費已有的網紅們。

那麽問題來了——

我們都知道,對任何一款產品而言,其長期生命力的基礎,是面向核心用戶穩定、可持續的產品價值。然而,除了現在這種好玩、新奇的形式與產品機制之外,分答能向偷聽者們提供的可持續、穩定的價值預期是什麽?

明星、網紅們的八卦?那是微博已經幹得很順手了的事情。長期來看,分答如何能保證在這個點上做得比微博更好?僅僅只靠60秒語音的形式嗎?那假如微博也上了個一模一樣的產品機制呢?

同事的真心話?這個偶爾來一下尚可,天天玩也很無聊的,再說無秘都快掛了,如果是實名制的,只能呵呵。

此外,偷聽者們會一直在分答的產品生態中擁有旺盛的“偷窺欲”嗎?這也是個存疑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用戶的興奮點是會隨時轉移的。用戶在社交方向的興奮點往往就像天上的雲,瞬息萬變,不可預測。好玩、新奇可以成為拉新的好手段,但只有用戶建立穩定的價值預期才能形成留存。

總之,關於分答能夠提供給用戶的穩定預期是什麽,這個問題我沒有找到答案。

而假如,關於核心用戶是誰,以何種手段為他們提供何種穩定的價值預期的問題沒有被回答清楚,分答的將來就是一片模糊的。

或者說,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被回答清楚,分答看起來就更像是個運營驅動的營銷事件,還不太像一款嚴格意義上的產品。

其實,這一問題的背後,可能還隱藏著一個更深的糾結——

以我們對於果殼團隊和姬十三的了解,我們更願意相信“分答”的誕生,原本是一次奔著“知識傳播”而去有意為之的嘗試,然而它最終卻無心插柳的在“明星八卦娛樂”的領域結出了一些預料之外的成果。

可以想見的是,這樣的成果,一定會讓整個果殼和在行團隊都感到很驚喜——這是他們有史以來做出過的最具有病毒基因和增長最迅速的產品(目前的用戶數至少應已達數百萬級別),沒有之一。

假如此言如實,這其實會反過來推動已經跟“知識變現”死磕了很多年的姬十三要做出一個如下的選擇——是堅守住知識傳播的底線和大方向不動搖,然後繼續在如何變現的道路上糾結而漫長地探索下去?還是幹脆就不要死抱在一顆大樹上了,轉而投入更具備爆發力的的社交、娛樂領域當中去?

對姬十三和他的果殼團隊而言,這可能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岔路口。如何選擇,可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我傾向於相信他會選擇前者,但難保後者不會帶來更大的誘惑。

一些其它思考與猜測

 關於姬十三與果殼團隊

在科學松鼠會遇到了馬佳佳、王思聰,放在2005年,我們會覺得,這絕對不可能。

但現在,它真的發生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分答和其背後的整個果殼團隊都是值得尊重的,因為從果殼到在行,從在行到分答,這個產品的創業者們充滿了挑戰精神,不斷用新產品突破我們對果殼整個團隊的認知、對知識型社區的認知,這很難得。

我與十三見過幾次,跟在行、果殼中的很多人也多有交流,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團隊,骨子里流淌著某種創造性基因的那種。

毫無疑問,我們是欣賞他們的。

關於分答的一些猜測

拋開分答是否能成功,我們首先猜想的是,這樣一款產品的出現,倒是先可能會吸引來騰訊的投資TS,或者微博的投資TS。

然後,從產品本身的可能性來說,我的朋友小馬宋昨天正好也寫了一篇關於分答的文章,當中做了如下推論猜想——

2010年,美國出現了兩種問答社區,一種是以Quora為代表的嚴肅知識類問答社區,一種是以Formspring為代表的社交問答類社區。Formspring在2010年特別猛,在美國國內一年積累了2800萬註冊用戶,引起了當時FB的註意,後來FB也推出了一個類似的問答產品,但是依然難以阻擋Formspring的火爆。

今天看分答,我想起了當年的Formspring。如果我們把分答經營成一個付費的Formspring會如何?

分答不太可能像微信一樣,基於熟人社交,至少在初始階段難度太高,普通人之間的付費和公開提問很難產生模仿和跟隨效應。

但是我們可以這麽設想一個產品,已經有很多的KOL以及明星聚集在這個社區,既有鹿晗、TFBOYS、姚晨、王思聰、papi醬這樣的知名明星和網紅,也有張小龍、雷軍、程維、王興、羅振宇、李善友、李渺這樣的企業家或者學者,當然他們的前提是有知名度,中科院院士之類的可以排除。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鹿晗的問題是2000塊一個,那麽可能有個粉絲很願意花錢問問他怎麽挑女朋友,接著會不會有10萬個粉絲偷聽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可能,甚至會有50萬粉絲偷聽。那麽鹿晗就不僅有可觀的收入,還能形成影響力。當然我相信,粉絲想了解鹿晗的個人方面的事會非常多,所以他永遠都有回答不完的問題,這給鹿晗持續上這個社區帶來了原因和動力。

同樣,如果張小龍在分答上出現,他的問題是200塊一個,那麽,有沒有人願意花錢問他,微信未來想做成什麽樣?有沒有人想知道張小龍喜歡看什麽書和電影?而張小龍為什麽要留在分答?因為他可以獲得用戶的想法。

在這里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分答推出另一個功能,叫做“我也想問”。比如有10萬人關註了張小龍,然後對張小龍的提問有300個問題,如果你不想花錢自己提問,但你可以花1塊錢對你想問的問題進行投票“我也想問”,這樣張小龍就會知道用戶最關註的問題是什麽,他可以優先回答排名最靠前的問題。那麽,張小龍有沒有理由留下來呢?

比如陳年最近在某脫口秀節目上說周傑倫是垃圾,你想不想問一下和菜頭對此事的看法呢?比如你想不想知道,天才小熊貓最喜歡哪個日本女優?比如你想不想問一下,木子美共睡過多少個大V?

當然,那些不知名的專業人士,似乎也可以回答一些高關註問題,比如我就偷聽過下面一個問題的回答,問題是問一位心理學博士的:

跟同事出差途中沖動出軌以後該怎麽共事?

從這個問題看,我覺得分答應該推出匿名功能。而目前羅振宇回答的問題中,有一半是關於他個人的傳言和黃段子的,真正的見解和知識反倒很少。所以大家更加關註娛樂化和八卦類的問題,這是人性所致。

所以,60秒的回答離社交比較近,離知識似乎更遠一些。我的判斷也就是,分答可能會成為一個以社交為主,知識問答為輔的問答社區。

我們現在看到,在分答,王思聰的關註度似乎更多,像王鷗這樣的演員關註者卻不多。我個人判斷應該跟王思聰的活躍度以及分答的種子用戶有關系,因為集中在互聯網創業圈。如果今後分答引入普通大眾,那麽公眾明星的號召力不可低估。這幾天發現,我夫人所在的金融圈已經有人在玩分答,所以分答的初期用戶獲取應該不是很困難。

當然在完成一個階段的用戶積累後(比如1000萬註冊用戶),普通人其實也可以用分答。那分答就會成為一個用戶通過回答問題完善塑造自我形象的社交軟件。用戶可以回答自己的個人喜好、習慣以及對某事的看法,這其實就是社交軟件本來可以做的,用戶可以在回答中完成自我畫像。

就像鸚鵡史航回答過的一個問題一樣。有人問史航,說你這樣的紅人為什麽會留在分答,賺的錢又沒有那麽多。史航的回答我已經記不太詳細了,大概意思是說希望保持和這個世界的聯系,以及與多種人進行溝通的樂趣。

最後,我還是要提一下Formspring,當年這個社區有一個功能叫做每日一問,就是系統會每天向所有人提一個熱門問題,在這個系統問題下,你可以看每個人的回答。如果有分答的人在看的話,這段話是寫給你們的產品團隊的。

如上這段表述中的大部分,我們均表示贊同,在此貼出,一並供你參考。

分答的火爆還能持續多久?

它是否會是又一款“曇花一現”式的產品?就目前的分答來看,它更像個遊戲,真人遊戲,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

而這個遊戲的運營,是不斷地開掛,不斷地增加副本,不斷地引入新的話題人物,再加上一點點此前大家從未見過的玩法引發了普遍的好奇,從而催生了它的熱潮。

但,現在你可以今天汪峰明天王思聰後天章子怡,可是當這些話題人物都已經全部完成了嘗鮮之後呢?

從目前史航、馬薇薇等人在分答上的關註度來看,初始時很高,然後逐漸走低是一個常態。也就是說,仍然有大量用戶是居於“獵奇”和“嘗鮮”的心理在關註和使用這款產品。

所以,一切仍然要回歸到那個核心問題來——到底你能提供給你的核心用戶們的那個“穩定的預期”是什麽?

至於分答是否也會如當年的開心網、足記等那樣曇花一現,我們認為有可能。

尤其是假如在3-4個月內,分答始終首尾難顧,仍然不能清晰回答那個他們到底想要面對什麽人,通過何種方式穩定持續地提供何種價值的問題的話。

果殼&知乎,分答&知乎live必有一戰?

就目前來看,分答與知乎live兩個產品的氣質和玩法大有不同,知乎Live更加理性,分答更加感性,即使都是做知識分享,用戶人群也不一樣。

在這兩款產品的層面上,想要發生直接戰爭不太容易。

但,假如知乎Live和分答紛紛都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將來涉及到對於大V、名人資源們的爭奪,這個層面上的潛在沖突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存在的。

具體沖突會有多激烈,要看最終兩款產品的核心定位有多相似。這又回歸到了我們上面提到的到底是要消費網紅還是傳播知識的問題。就目前來看,知乎很堅定地守護著知識陣地,果殼和分答,則有一定搖擺。

無論如何,基於對“創新”基因和對果殼團隊的欣賞,我們都希望分答可以走出來一條符合自己氣質與調性的產品之路。

分答 果殼 產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16

分答:性感的,可能只有性感本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6/156325.shtml

分答:性感的,可能只有性感本身
B座12樓 B座12樓

分答:性感的,可能只有性感本身

哪些信息更容易讓我們產生付費意願?不是通常所認為的知識,而是猛料。

黑馬說

分答最近大火,其中最典型事件的就是王思聰入駐。與在行在初期借助大V啟動一樣,分答也顯示出了在上層人脈上的強大實力。在形成社區並能夠生產自己的網紅之前,分答仍然是資源向的。同時,在知識變現這條道路上,分答可能一開始的設定就不是與貪圖娛樂的人性做鬥爭,而是與這部分人性和解,並借此找到一個具體的商業模式作為支撐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文/OO警長

王思聰最喜歡的啪啪啪姿勢、佟大為最常光顧的蘭州拉面店,這些信息也許算不得知識,但很遺憾,它們卻足夠性感。

問答、付費、偷聽

在王思聰、章子怡這些具有強大號召力的名人入駐之前,分答能刷了我們的朋友圈,最重要的仍然是他有趣的基本模式:問答,付費,和偷聽。這三個基本功能嵌套在一起,自然讓人眼前一亮,似乎分答在知識變現這條路上,走出了重要一步。

首先是問答,由提問者付費向答主提出問題,答主通過語音來回答,時間控制在60秒以內。這是一個問者和答主協作的過程,姬十三的助理吳雲飛告訴我,因為團隊肯定好問題的重要性,認為知識應該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共同生產的,偷聽部分的費用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平分,也是出於這樣的初衷。

其次是付費,相比於更接近玩票性質的值乎,分答的付費功能就顯得鄭重其事了,提問需要付費,聽取答案當然也需要付費,而作為撮合了提問者和回答者的平臺,當然也需要從中提成。分答用1元、10元這樣小額的錢為用戶做了舒服的心理按摩。再加上偷聽分成,這也進一步降低了心理成本。由答主定價,提問者和其他聽眾共同承擔費用,分答的嘗試,也許就是為知識定價的初級形態。

再次是偷聽,偷聽意味著絕大部分的小透明可以參與其中,偷聽帶來的關註和實實在在的錢,對提問者和回答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激勵。偷聽的存在也意味著一定的公共性,聽過大眾用錢投票,讓問題能夠在個人化的咨詢和宏觀的內容之間有所均衡。

這幾個功能,讓分答顯得足夠輕,足夠酷,再加上在行、果殼、mooc等等一系列產品積累下的好感度,分答就用一種很「中產」的模樣刷遍了我們的朋友圈。

押寶

不久前,在行的微信公眾號正式改名為分答,而關註者量少得多的服務號分答,則與在行互換,更名為在行。這一交換,可見分答在果殼內部的重要性了。分答的進一步大火,真正露出了爆款的樣子,最典型的就是王思聰入駐。在王思聰入駐前,分答還發起了點贊過5000就喊王思聰入駐的活動。

王思聰理所當然的來了,除了大部分身為公眾人物中規中矩的回答,經典的門戶網站體體也應運而生:「王思聰開通分答,自爆曾讓女友流產」,自行腦補三根黑線。

當然不排除一大部分名人的確是出於對分答形式的興趣而加入,但以王思聰為典型的幾個大V加入,顯露出了運營痕跡。這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恰恰是分答的強大之處,與在行在初期借助大V啟動一樣,分答也顯示出了在上層人脈上的強大實力。在形成社區並能夠生產自己的「網紅」之前,分答仍然是資源向的。

只是,諸如王思聰這樣的大V在猛烈的運營力量之下,會擠占掉多少其他專業人士的生存空間呢?一個中心化的社區,顯然並不會是一個健康的知識分享社區。

會不會讓你想起來曾經的微博呢?

現在,王思聰只在分答回答了三個問題,而有獨特號召力的劉慈欣回答的五個問題都是在五天前,羅振宇最近回答的問題則是在七天前。分答這個平臺對超出自己量級的大V,似乎還不能產生持續的吸引力。 

當然,這也許說明,每一次的大V營銷都是一次暫時性的刺激。當大V的淡出,也許會讓大家的關註點不那麽集中在各色名人體驗之上。唯一讓人擔心的是,用名人體驗作為刺激方式,是否會影響到這個分答,這個本意是知識社區的氣質。

此外,在付費收聽這一制約下,分答目前更像一個幫助知識網紅變現、放大知識網紅的推廣平臺,而並不具被生產知識知識網紅的能力。

知識和社交

王思聰也許並不會一直用分答,這是件好事嗎?基於分答產品形態,和運營策略來看,目下的分答,與其說他是個知識分享社區,倒不如說是一個利用維度差進行社交的社交軟件。

首先是產品的形態,60秒的長度的長度能承載多少信息這有些讓人懷疑。當問題涉及某個專業領域之中,我們能聽到的回答通常就是普通的表面的科普回答,百度百科或者維基百科就能告訴你。而如果提問者想問的是更加模糊的個人問題,那一分鐘能夠給你的智慧和經驗對解決問題能有多大的幫助?

時間雖然意味著低門檻,但也意味著碎片化,當一個回答不能夠系統性地把內容與其他知識連成整體,另一個要素的吸引力比重就提高了很多,那就是聲音。不同於微博和知乎所提供的文字和圖片,單獨的聲音通常意味著更為私密的,甚至是獨占的社交體驗。在聲音里,我們似乎能聽到答者所處的環境,聽到答者習慣性的修飾音,這讓我們似乎與答者進行著某種私密聯系,即便我們只是花了一元錢,偷聽到了他與別人的對話。

微博曾經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讓我們窺見了明星們生活中的樣子,分答則用更直白的聲音讓我們能夠與這些大V進行看起來像模像樣的社交。

聲音屬性、偷聽,如果再加上分答引入大V的運營策略,很明顯,分答所呈現的社交性比知識性強得多。而分答作為社交能夠如此成功,則是用聲音來承載了維度差。所謂維度差,背後是專業知識、認識水平以及公眾影響力上的巨大差別,說白了,就是讓你與平時夠不到的大V對話。

比較糟糕的是,容易激起我們大部分人好奇心的維度差往往是在公眾影響力層面。

當我們滿心歡喜以為分答提供了一個為知識買單的場景時,我們忽略了,大家更願意為什麽東西買單。其實,內心深處我們都知道,知識和學習意味著時間成本和心力成本的付出,它本身是嚴肅的,勞累的,是違背人性的。當一條網紅爆料的八卦信息和一條思考宇宙本質的語音擺在你面前,價格都是一塊錢,你更願意為誰付款?

知識變現這件事情本質上,大約就是在與貪圖娛樂的人性做鬥爭,對分答和姬十三來說,我猜,他們一開始就已經做出了選擇,不鬥爭,而是與這部分人性和解。

初心

只是當我們滿心驚喜地看到,無論是分答還是知乎live,都邁出了知識從定價到分享變現的重要一步,接下來,似乎就是知識界在錢和社會美譽度層面上的一步步上漲,知識共享這件了不起的事情正在找到一個可持續的具體的商業模式作為支撐。

然而驚喜過後發現,也許分答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繼續扮演那個苦行僧的角色,或者雖然並行已久,但分答並沒有登上那條追逐知識女神的大船。分答的形式本身,比知識分享的嘗試成功的多。對此,吳雲飛的解釋是,在互聯網的環境下,知識的定義也不僅僅只有象牙塔尖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多面多元的,他們所認為的知識不盡相同,讓正確的東西到達正確的人,那就是有價值的信息。 

的確,沒有人能夠定義知識,姬十三在接受采訪時也說,「只要是靠頭腦吃飯的,都是知識。」他們構建了一個更大的意義系統,以證明,初心未忘。好吧,無論是在行還是分答,一款商業產品,討論初心是價值綁架,質疑分答背叛了知識,那純屬耍流氓。

分答足夠創新和有趣,正在變得強大,背後是個能夠扛得住一天兩三次叠代的團隊,他們不僅用一個大嗓門喊出了為知識付費這一聲初啼,更重要的是,分答蘊藏著巨大的可能性,比如成為一款工具插件,讓語音問答的功能能夠進入各種平臺和應用之中。

當然,在早期一陣陣如龍卷風一般的運營之後,或許分答能夠承擔得起真正的多元,讓想聽到幹貨的人,能夠聽到幹貨,尤其是在看到鸚鵡史航、張小北、還有協和張羽這樣的人在分答風生水起後。

不過對此,我還是頗感擔憂,一個社區早期積澱下的娛樂氣質,能夠被稀釋到一個嚴肅的公共空間中去麽?能不能給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和個人見解的小V和中V以生存空間?更糟糕的是,這個社區的每一個參與者都在用自己的錢來投票。想到曾經科學松鼠會的立場,讓科學變得性感,接下來,必須要考慮的是如何用性感的科學和知識來變現。

姬十三正在變成一個了不起的商人,當然,說創業者更合理。我也無意指摘分答的選擇,因為他們已經在用最高的格調和足夠精確的方式來推動分答了。但分答更可能會證明,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知識和學習是反天性的,我們生而有窺伺欲,相比於知識,我們更想聽八卦。哪些信息更容易讓我們產生付費意願?不是通常所認為的知識,而是猛料。

_username=B1-12F_副本

分答 姬十三 王思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006

知識共享路漫漫兮,分答、知乎Live能走多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0609/156412.shtml

知識共享路漫漫兮,分答、知乎Live能走多遠?
劉曠 劉曠

知識共享路漫漫兮,分答、知乎Live能走多遠?

到處開始共享經濟,知識共享經濟也應運而生。

Uber以及Airbnb的火爆帶動了全球共享經濟的盛行,於是很多平臺不管怎樣都要將自己往共享經濟上靠,似乎貼上了共享經濟這塊標簽,就能讓自己臉上貼金。於是乎,到處開始共享經濟,知識共享經濟也應運而生,知乎平臺和果殼旗下在行都開始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紛紛推出了知乎Live和分答,開啟自己的知識共享之路。

表面看來,知乎和在行似乎風光的狠,又推出新的平臺了,但是光鮮的外衣背後又是怎樣的呢?

知乎一直困於變現之路

在很多人看來,知乎獲得了4億美元的估值,並獲得了騰訊的入股,已經是內容平臺的耀眼明星了。但是對於知乎平臺自身而言,他們卻正在遭遇著兩個最為嚴重的現實問題。

一個是高質量用戶開始逃離。其實知乎真正的價值就在於它的小而美,如果在用戶規模上向微博、微信看齊,反倒失去了知乎平臺的價值。曾幾何時,知乎曾是中國高質量用戶的社區集中之地,但是隨著知乎平臺的全面開放,越來越多的營銷賬號開始湧現在知乎平臺。知乎的用戶數量在增多,但是知乎平臺的高質量用戶卻在逐漸逃離。

另一個現實問題則是知乎平臺的變現問題,對於知乎而言,優質內容無法變現卻始終是他們心中的痛。盡管目前知乎平臺開始推出了一些廣告展現,但是這種廣告模式還是非常單一,並不足以維持知乎平臺的經營成本。於是,知乎開始推出知乎Live,向有償共享經濟發起了進攻。知乎Live一方面可以幫助一些大咖們獲取收入,同時平臺也能夠從中分享到一杯羹。

分答卻是在行窮途末路後的轉型

至於分答,則是在行一次被動的轉型。今天的在行,線下約見已經變得越來越不現實。對於大咖們來說,線下約見的費用並不高,幾百元的約見費用還需要耗上半天的堵車時間,如果是女士,甚至還需要一定的化妝打扮時間。在行的這種模式對於大咖們來說,偶爾一次兩次的見面還可以接受,但是如果長期約見網友就不太現實了。對於網友來說,他們甚至會覺得幾百元的價格有些花的冤。

於是,越來越多的行業大V開始不應約見面,在行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款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產品。無奈之下,眼瞅著知乎推出了知乎Live,在行只能著急忙慌地推出分答。

相比在行的線下約見來說,分答這種線上提問的方式門檻就要低很多,對於用戶提出的問題,專家們只需要抽個空閑時間回答就可以,這樣大幅提升了知識問答的效率。

分答與知乎live,能走多遠?

對於知乎所推出的知乎Live以及在行所打造的分答,不可否認,這種知識分享對於提問者、回答者以及平臺都帶來了一定的益處。然而,對於這種知識共享的模式,劉曠還是抱有一定的擔憂。

其一,用戶知識付費習慣沒養成。就目前整個國內的知識需求來看,大多數的中國人都還沒有為知識付費的習慣,要讓用戶僅僅為了一個問題就付出幾十元乃至上百元的價格這並不容易。為此我也特意註冊了分答,但是發現分答上所謂的知識問答實際上大多數是圍繞著一些明星大V,反而對於一些專業領域的專家,卻少有人問津,很多用戶所關心的都是一些明星八卦問題。

其二,在平臺發展前期可以依靠一些明星和大V來帶動平臺發展,但是絕不可持續。為此我還特意看了佟大為等明星的分答主頁,發現他們回答問題的頻率越來越低,有時候甚至好幾天才回答一個問題。對於這些明星大V們來說,一開始他們可能是憑借著好奇心,但是時間久了他們還能繼續保持高度的熱情嗎?

其三,專業度遠遠不夠。也許,對於少數明星大V來說,設置一個高價格門檻的回答會讓他們有些動力。但是對於大多數的普通用戶來說,誰能沒事每天花費幾千元跑到上面去問某某明星一些問題?為此,我還特意在分答上偷聽了章子怡等明星的問題回答,發現很多回答質量確實不敢恭維。難道,僅僅為了聽某某明星對自己說句話,每天就要花費幾千元?有這個實力的用戶何不直接約見某明星?

而針對某些專業的問題,專業度不夠則是對提問者的一種高度不負責。提問者花了大價錢提了問題,回答者回答的問題卻並無多大相關,甚至還有可能對提問者進行誤導,平臺如何審核回答者的專業資質?如何鑒定回答者的答問質量?如果不能保證這些,豈不是對提問者極大的不負責?尤其是在醫療等專業度較高領域,提問者自己並不能鑒定回答者的回答是否正確。

分答與知乎Live,該問道何方?

事實上,對於分答與知乎Live這種知識共享在國外早已經流行,諸如韓國翻譯眾包平臺Flitto已經進入了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擁有超過600萬的忠實用戶,目前平臺內有超過100萬的翻譯家,每天產生7萬多條翻譯請求,支持18種語言互譯。最值得知乎Live和分答取經問道的是,Flitto早已實現盈利。

從知識共享的角度來看,與分答與知乎Live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分答、知乎Live依托的是明星大V的娛樂性回答,而Flitto卻在不斷去娛樂化,增強功能性。

Flitto從一開始就定位於翻譯領域,它會基於地理位置和翻譯家的等級為每條翻譯請求推送給不同的翻譯家,實現匹配度更高、響應速度更快(平均 3-5min,最快 1min 內),目前每天發布的問題 7-8 萬條,平均每個問題有 3 條回答,這也是Flitto能夠獲得長期快速發展的關鍵原因所在。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用戶通過知識共享平臺一定是想需要通過借助專業人士的解答來幫助自己解決某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知識共享平臺,用戶的體驗度至關重要。Flitto所解決的並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工具翻譯,而是更本地、人性、友好的解答。尤其是很多地名、菜名等,通過翻譯是很難翻譯出來的,他們往往都有特殊的本地名稱。

在Flitto平臺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向全世界的翻譯家付費進行提問,幾分鐘內,來自全球的答案就會呈現。而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的翻譯家,會得到這筆來自真實用戶的賞金。在Flitto平臺上,所有的提問均由用戶提出,而為哪位翻譯家的答案付費,也完全交由用戶來決定,一切都以用戶為中心。Flitto所秉持的以用戶體驗至上,這是分答與知乎Live必須遵守的根本原則。

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看,知乎與在行一直在探索知識變現的問題,此番推出分答、知乎Live顯然仍然沒有能夠解決有效解決這個問題,Flitto在這方面,仍然有值得借鑒參考之處。Flitto與知乎Live和分答一樣,當回答者為提問者回答問題時收取費用時,平臺方會收取一定的服務費,不同的是這個服務費僅僅只是占據Flitto收入的很小部分。

Flitto有很大部分收入來源於翻譯服務,為韓國網站、企業、政府機關等提供整體的定制化翻譯。此外,Flitto借助平臺多年的發展,積累了很多真實語義的詞庫,經過組建語言數據庫,出售給美國谷歌和韓國的Naver等公司。

從專業服務的角度來看,分答、知乎Live當前存在較大的不足,也是他們難以持續發展的一個最根本原因。分答與知乎Live目前只是依靠一些明星大V在帶動平臺的發展,長此以往在專業性的知識回答領域卻會漸行漸遠,最終也就無法真正贏得用戶和市場。

Flitto在全球範圍內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必須要做到足夠專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需求。為此,Flitto還在不斷推出新的功能,諸如一對一即時翻譯、AR技術、街景實時翻譯等。那麽通過吸取Flitto的成功經驗,分答、知乎Live就應該在平臺發展的初期多往垂直細分的專業服務引導,而非一味地借助明星大V來導流。比如在法律咨詢服務領域,醫療咨詢服務領域等,如何提升回答者的專業度,這就需要加強對回答者的資質審核等。

由此看來,分答、知乎Live與Flitto這種眾包翻譯的共享經濟模式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用戶的付費習慣可以慢慢培養,但是如果平臺一開始的定位就偏離了航道,最終只會迷失自我。

中國的知識共享經濟才剛剛拉開帷幕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崛起,打破了地域和人數上的限制。用戶只要喜歡分享,通過手機就能實現隨時隨地分享,這極大降低了分享者與被分享者的時間成本,也破除了諸多溝通障礙。

從分享者的角度來說,有很多用戶就喜歡知識分享,在他們看來,分享就是一種快樂。而在這個分享的過程中,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追求知識分享變現和個人品牌塑造,那麽知識共享平臺就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展示舞臺。

從接受分享的用戶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專業細分領域遇到不同的問題,這個時候他們就會需要在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夠給予幫助和解答。隨著市場教育的不斷深化,用戶對於這種專業知識解答的付費習慣也將會逐漸培養起來。

隨著知乎Live、分答等知識共享平臺的湧現,未來還將會有更多的創業者湧入到這個領域來,即便知乎Live、分答們倒下了,還將會有更多的知乎Live、分答湧現出來,中國的知識共享經濟才剛剛拉開帷幕。像Flitto這樣深耕於垂直領域,也將會是未來共享經濟更有潛力的發展方向。

分達 知乎 知識 共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95

值乎3.0和分答,未來將會如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8/156377.shtml

值乎3.0和分答,未來將會如何?
郎瀚威 郎瀚威

值乎3.0和分答,未來將會如何?

知乎終於在測試2個月後,分答火爆20天後,推出了值乎3.0,引起熱議。他們的未來將會如何?

結論:

商業模式極為相似,供應端差異源於平臺差異(微博分答vs知乎)大V去留決定誰生誰死。從推演來看,值乎目前弱於分答。

目錄:

一、母公司&百度指數熱度

二、產品歸類

三、產品架構

四、界面對比

五、Who wins

六、推演

七、附件

一、母公司&Timeline&百度指數分析

1、母公司及其他相關 

1

 

列出了大弓,以及國外一些ask me everything類型的公司,未做深入調研

source it桔子 cruchbase

2

上圖:值乎分答對比似乎分答占優,但引入知乎和微博對比後呢?

2、TimeLine:

16-3-31 值乎1.0上線

16-4-16 值乎產品提出2.0設計思路

16-5-14 值乎2.0在鹽測試,依舊是文字形式

16-5-14 知乎live發布

16-5-15 分答上線

16-5-16 知乎舉辦第一場live

16-5-24 分答和知乎live比較

16-5-30 王思聰登陸分答

16-6-6 值乎3.0上線,改為語音回答

16-6-6 果殼推出職場沙龍,通過語音+文字+圖片對用戶進行一對多授課

16-6-7 分答推出好友免費聽功能 進一步促活;推出問題精選集功能

3、熱度分析:

可以看出,值乎初次上線時,引發的熱度高於分答在5月30日前的熱度。

分答在5月30日前,討論集中於分答與知乎live,值乎對比。商業模式,網紅經濟,分答屬性等等。

然而王思聰的加入,吸引了更多媒體的註意力,形成了多次傳播。此後入駐人進一步提升。

3

 

圖:6月7日,王思聰受到的follow,遠遠高於後者,並成為了分答的符號,有利於傳播,而媒體的傳播加劇了王思聰受到的收聽(見附件)

4

圖:值乎6月7日早上,收入高者還是以知乎大v為主,估計是導流的原因。

二、分答,值乎等知識分享渠道,根據分享的成本/收益分析:

5

     1、類型比較

source:簡書,5.28分答、值乎、大弓三款付費問答產品競品運營分析報告

值得關註的是,分答已經叠代十幾次,具體情況見上引用文章

2、值乎和分答在商業模式上來看屬於什麽?

有人說分答是窺伺專用,有些說是變現渠道,有些人說和微博屬性更近。我覺得也沒必要馬上下結論,可以再等等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自帶流量的人比默默無聞的人收效肯定更大。這個作者寫的我覺得思路挺好的,可以看看

如果抽象地來看互聯網上的各種內容“平臺”,萬變不離其宗,本質上就是三種資源的互相轉化:流量、錢和內容。

錢與流量的互相轉化=廣告、電商、網遊……

內容與流量的互相轉化=媒體、入口、社區……

內容轉化錢=內容變現

錢轉化內容=內容采購

它的貢獻主要是,為“內容換流量”之後的“流量變現”環節,豐富了手段。相比廣告、電商、網絡這些驗證過的方式,發一條語音就可以實現變現,無論門檻還是運作成本都低太多了。

source:toowolf ,分答對標的不是知乎也不是微博,而是電競主播們的肉松餅

3、從產品屬性‘1分鐘’來看,分答和值乎屬於什麽?

我們將分享成本和分享收益拉一個橫坐標和縱坐標,那麽值乎和分答同屬於用戶願意分享,分享成本低的類別,原來回答此類問題收益低,但通過互聯網長尾效應以及巧妙的商業模式,對內容提供者來說分答和值乎成為了低分享成本,高收益的渠道。

6

source 慧航在‘’如何評價在行推出的付費問答產品「分答」?‘’里的回答,

3、準備回答不止需要1分鐘

準備這個回答壓縮在1分鐘里,和一個清晰的提綱,需要若幹次排練,否則不是長了就是短了

極樂:

我是心理領域的v,有些問題的回答不是科普,更多是剖析,所以對回答質量的要求很高。

第一個問題我一共刪除12次才使得能在1min內給出讓自己滿意的答複,足足用了30min完成。

第二個問題也是這個模式,我還抱怨了1min能說清楚真玩智商和情商。

source 極樂如何評價「值乎」3.0? - 極樂的回答

三、產品架構xmind腦圖:

7

77

1、可以看出,值乎剛剛上線,尚未加入關註功能和搜索功能。估計是要和知乎本身做對接。相信值乎後續會添加進去。

2、更新:6月6日晚,值乎加入了發現里的分類功能,6月7日晚,分答'發現'改版。

3、一些產品模式的思考

如何展示海量問題?如何展示素不相識的人?

答:通過不同的場景和標準來展示,最基本的分類是人和問題;加上展示形式,就有了下面的分析。

橫坐標是問題,和展示人

縱坐標是純粹展示,聚合主題式展示,follow(關註)展示,問題下推薦展示。

一橫一縱就有了以下模式。

1.展示問題

2.展示人

3.以主題來展示——人

4.以主題來展示——問題

5.以follow來展示——問題

6.以follow來展示——人

7.以問題下推薦展示——人

8.以問題下推薦來展示——問題

8

9

窮舉後我們得到這8個榜單,他們又是如何排序的呢?可能性如下:

1、數據新舊:今天的在前面,昨天的在後面

2、數據高低:收聽1000的排在收聽500的前面;

3、數據權重:收聽1000好評300和收聽900好評500的,後者排在前面;

4、相關性:問題下面,相關的問題展示而不是最新的展示。

一個觀點是:‘問題的質量與回答者的知名度決定了該問題的閱覽度,而不是回答的質量。’我想如果不做推薦系統,僅僅依靠導流的話,很可能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推薦系統要做的好,能有效提高用戶粘性。

5、不管值乎還是分答,每個領域都還有大把的紅利啊!大V們還不來搶!從分答的搜索來看,似乎個人簡介也在關鍵詞里,因此搜索引擎優化(SEO)很重要!將自己能回答的問題都列出在個人簡介吧

四、界面對比簡析:

10

      首頁:

1、知乎加入了更多圖標設計,字體更大一些,有回答時長顯示。

2、值乎有超值選項(正面),顯示在本頁,分答只有呵呵選項(負面),並未顯示

這個會如何影響呢?目前看,知乎的超值次數用戶體驗更好,超值次數/聽過次數即為這個問題的價值。而分答的呵呵選項,不知道是否是模仿之前的。我覺得這里與其搞分成不如搞體驗。

3、值乎推薦個人介紹語是:我是x,懂一些y。而分答僅包含個人身份。

4、分答經過了多次叠代,值乎要跟上啊

5、分答的首頁在6-7日已經進行了更新。改為問題集群。

10

10

值乎有一個關註人數,來自知乎。

分答將發現分為兩個頁面,人物和問題,將人物和問題分別根據主題分類,方便用戶使用。

11

視覺上,分答強調誰提問,弱化回答者,在下方加入介紹和個人頁面。

值乎弱化提問者,將回答者進行降調。

分答有推薦系統。值乎還沒做,過去的幾個月,知乎好像對值乎的重視程度沒那麽高。

source:好奇心日報 知乎終於開始著急了

12

視覺上,值乎將收入放在更靠前的位置。分答弱化了一些。

值乎的介紹1段,分答為2段。

五、Who wins?

OK,值乎和分答的交互分析已經列出來了,很相似

那麽問題來了,誰會更好的生存?

1、還要看一些其他的,比如自身屬性,供應端,未來趨勢等。

14

效率=原有基礎*供應內容*用戶體驗*商業模式

原有基礎:base引流(知乎,在行)+朋友圈傳播 +廣告投放

供應內容:目前+未來入駐大v數+問題數+問題類型

用戶體驗:用戶入駐難度,推薦系統,feed流,是否能看到自己關註的人/內容,付費便利性(微信)

商業模式:分成,補貼

1、目前來看,知乎的base大一些,分答則有王思聰加成以及紅利,商業模式基本完全一致。

2、未來大v願意入駐那個平臺非常重要。決定生死。

3、用戶體驗來看,保證基本即可,這應該並非是一個平臺級產品(用戶不會長時間駐留在app內,更多是引流)

4、商業模式的取巧之處,已經很多人分享過了。比如:王思聰們的爆料狂歡,姬十三面前的岔路口_36氪

5、在行率先推出補貼(朋友圈免費聽)

2、大V入駐分析:

知乎是否在拓展上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短板?知乎的base是基於知乎用戶。冷啟動已經不占先機。分答屬性來源於在行,無論你會不會寫東西,只要有影響力即可,(或者包裝的好有人信你),而且還搶到了王思聰的先機。

問題來了,王思聰為什麽要把一個問題回答2次,有來值乎的理由麽?

其他現實影響力高,知乎影響力弱的人,有來值乎的理由麽?

值乎和分答未來成為身份標簽,工具,類似Linkedin,每個人只需要一個。值乎有嵌入微信的可能,前提是過了第一關。否則就算是有騰訊投資,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也會比較難。

現在問題是,分答大量吸引知乎的大v,大v的去留取決於渠道效率,而不是感情。

15

上圖,大v入駐分析

六、推演:若幹種可能

6月7日

分答推出回答補貼搶占紅人用戶。(放棄部分收入約等於補貼)

1月以後:

值乎推出app。

分答功能已經齊備,利用現有渠道,拉入網絡紅人,精細化運營促活。

3個月以後:

兩家app功能橫向拓展

分答成為語音版知乎,但由於入門門檻較淺,迅速覆蓋紅人用戶。

分答閉環難以形成。覆蓋用戶較多,但是粘性較差,app始終不太火。主要由微博和微信引流。活躍度不高,但是已經成為標準配置。

兩家app上由於回答過多,推薦系統和feed流變的非常重要,但平臺性較差,因此也沒那麽重要。

16

6個月以後

Ending 1

分答被微博投資,值乎成為微信一部分

Ending 2

值乎靠著知乎的用戶碾壓了分答

ps 也可能另一種可能:因為內容不同,而擦肩而過相安無事?

上面的圖可能有點偏頗,是否存在可能性,分答成為網紅悄悄話和八卦的遊樂場(source:在分答這個產品生態中,用戶對於八卦娛樂消費名人網紅式信息的關註,要遠大於對嚴肅性知識的關註。王思聰們的爆料狂歡,姬十三面前的岔路口_36氪),值乎傾向於更加嚴謹的回答?那麽值乎應該如何做到?根據內容是否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產品形態?

我覺得,這個如果放回到上面的推演。實質上是地盤的搶奪。互聯網講的是流量經濟,勝者為王。用戶從來是不嫌多的。所以不成立。

七、附件

附1:分答用戶抓取:

對收聽人數大於100的進行了數據抓取:(截止6月6日)

下圖是follower人數(對數刻度)

17

18

19

      一個猜想:這場戰役的初步勝負取決於王思聰,羅輯思維,馬薇薇,佟大為,papi醬是否去值乎?(後續可能看長尾效應)

王思聰6.45萬follow,top20人:26萬follow,top85總計41萬follow,頭部效應極為明顯!

20

勤奮線:以上是通過勤奮回答問題獲得更多follower的人

加上坐標以及分類:

使用人:

1、躺著賺錢象限:

1、現實明星,演員:佟大為,章子怡,海清,馬薇薇,dr魏

2、收割紅利者(羅振宇)

3、頂級知乎紅人:張家瑋等

4、其他網絡紅人,作家,經濟學家,主持人:蔣方舟,張泉靈

5、王思聰

2、努力賺錢類:

1、醫生,健身教練,營養師,情感專家

2、管理咨詢,vc

3、誰應該入駐

從上圖來看,明顯是自帶八卦屬性的人和具有知識儲備的人應該入駐。

自帶八卦屬性的人可以躺著賺錢,如明星。

具有海量知識儲備的人應該入駐,光環差一點也沒關系,可以通過勤奮回答賺錢。

如上述的醫生,律師,健身,管理咨詢行業,vc等。

附2:值乎統計:

21

21

根據知乎粉絲降序排列,粉絲與收入的關系

22

     根據回答數排列,收入vs回答數

基本全是知乎大V啊,值乎運營你醒醒啊,這不是知乎和在行的戰鬥,這是知乎和微博的戰鬥啊!

23

      附3:source :

1、簡書,源漾以溪,5.28分答、值乎、大弓三款付費問答產品競品運營分析報告

2、虎嗅,toowolf ,分答對標的不是知乎也不是微博,而是電競主播們的肉松餅

3、36kr,三節課黃有璨,王思聰們的爆料狂歡,姬十三面前的岔路口_36氪

4、知乎,極樂,如何評價「值乎」3.0? - 極樂的回答

5、知乎,慧航,如何評價在行推出的付費問答產品「分答」?-慧航的回答

6、程毅南,閆浩

7、百度指數

8、分答app,值乎3.0

9、好奇心日報,唐雲路, 知乎終於開始著急了

10、IT桔子 Crunch Base

值乎 分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14

騰訊投資分答? “知識網紅”體面變現正在成為可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216.html

分答火了。

這個僅僅用了半個月就爆紅的付費提問軟件最近真的很火,尤其是在亞洲首富王健林之子王思聰加入分答的答主隊伍後,更是“火上加油”,32個問題、近6萬人的聽眾讓王思聰輕松的得到了23.8萬元的收入,並且這個數字仍然在上漲。

簡單來說,分答吸引人的地方在於那些“有趣的問題”,所有的網友都可以選擇公開提問,而答主們則會明碼標價接受提問,目前答主的身份有像醫生這樣的專業性人才,也有娛樂明星這樣的行業熱點人物。有意思的是,這些問題最後還能以“偷聽”的形式分享至更多的網友身上,而”偷聽”者並不用花太多的費用。

而這種商業模式正在獲得更多科技巨頭的註意。據消息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騰訊已入股分答,上周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與果殼網CEO姬十三見面,目前分答隸屬於果殼網旗下的“在行”。

“對入股的消息,我們不予回應。”騰訊方面今日對記者表示尚未就該消息獲得更詳細的信息。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分答的爆紅正是抓住了分享經濟時代的特點,人們更加渴望在移動社交體驗中獲得更富有“價值”的信息。而對於騰訊等巨頭而言,相信也不會讓這種“流量分配”的機會流入他人手中。

分答“爆紅”

讓分答最近更火的王思聰在這個平臺上被問到了幾個有趣的問題。

“請問作為亞洲首富的兒子,您的人生還有什麽買不起的?”“選擇投資的標準是什麽?”“怎麽看現在火爆的直播行業?”“出國留學對你來說最大的收獲是什麽?”對於問題中一些涉及兩性關系的話題,王思聰也是知無不言。截至目前,王思聰在分答上共回答32個問題,累計語音長度20分鐘,總收入23.8萬,其中最多的一個問題被偷聽了1.7萬次。

“王思聰的回答有質量且坦誠,一些朋友甚至因此路轉粉,而且對王思聰提個問題也算是投資,你看偷聽的數量和上升的趨勢,基本上今天提問王思聰的人都能把3000元掙回來。”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上線10年的果殼網曾經嘗試過很多分支產品——按照創始人姬十三的說法,多達幾十個——但恐怕,分答是果殼旗下最火的一個產品。

而這種火爆背後,姬十三總結為“知識網紅”的變現。

“分答本身的機制吸引了許多大V,這些行家、大V都想要變現。過去怎麽變現?軟文、交易。現在大家可以堂堂正正地用頭腦里的知識來變現,這是個巨大的吸引力。”姬十三表示。

可以看到,在王思聰的個人介紹中,有著“網紅、投資人、哲學家”等標簽,而除了像他這樣的行業熱點人物,分答的“大咖”還包括了一些專業身份以及各大平臺KOL這樣的意見領袖。而在目前的答主構成中,分答知識大V比重遠遠超過泛娛樂話題。

“知識經濟和粉絲經濟並不對立,反而粉絲經濟是知識經濟的放大通路。”在姬十三的設想中,分答的未來就是要向“粉絲經濟”的方向發展,打造一堆知識經濟的網紅。

自媒體+分答=?

如何變現一直是移動互聯網各種商業模式中不得不思考的一環。而分答的分配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讓“變現”變得更加簡單,這對於騰訊來說,存在著巨大的價值。

不難看到,在自媒體的推動下,分答的平臺化分享方式將會產生更大的價值,而這種問答互動的模式,可能會成為自媒體變現的更佳渠道。有分析人士表示,因為這種模式結合了用戶的互動分享以及付費,通過一種知識眾籌的形式,給自媒體一個很好的回報,羅輯思維與分答的合作就為這種趨勢的形成開啟了先河和範例。

記者註意到,同樣是60秒的語音推送,目前羅輯思維已經不再自己發布,而是用分答平臺去回答一個用戶的問題,同樣是60秒,而大家要偷聽這個回答,則需要付一塊錢,所得的收益是和羅輯思維五五分成。而如果提問者是羅輯思維會員,首周收益全部歸提問者所有。這個收入恐怕會變得非常驚人,幾十萬的播放量就可以帶來幾十萬的收入。

這種多方受益的分配機制也很好的解決了“付費方”是誰的問題。

張三設置回答問題的價格是2元,那麽李四覺得該價格能接受,於是向張三提問,張三覺得可以回答,則回答後2元入賬。如果在他倆之外的王五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也感興趣,那麽他可以支付1元(旁聽價格由分答官方設定)來旁聽,其中0.5元支付給提問者李四,另0.5元支付給回答者張三。旁聽的人越多,張三和李四後續就能通過該問答獲得越多的收入。

也就是說,不管是提問者還是回答者,亦或是旁聽者,只要是對問題和答案有興趣的人,都有可能獲得收益,並且還是不小的收益,對於提問和分享的動力來說,這種分配方式無疑是具有激勵效果的。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分答未來需要面臨的挑戰仍然很多,比如如何讓知識大V需要保持活躍度與新鮮感?如何防止被巨頭Copy?在分答爆紅後,被冠以“中國Quora”光環的知乎最近也推出了付費語音問答新品——值乎。此外,雖然用戶付費的模式目前仍然受到追捧,但如何保持用戶長期的“新鮮感”和吸引力,也是擺在分答面前需要考慮的問題。

但問題歸問題,也許有了騰訊這棵大樹,分答未來也許會帶來更多的驚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97

上線24天就估值過億美金的分答做對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612/156427.shtml

上線24天就估值過億美金的分答做對了什麽?
飛魚船長 飛魚船長

上線24天就估值過億美金的分答做對了什麽?

今天(6月9日)中午朋友圈看到姬十三放出了分答的最新融資消息,在行&分答獲得了最新一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金。

今天(6月9日)中午朋友圈看到姬十三放出了分答的最新融資消息,在行&分答獲得了最新一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金。

filehelper_1465695101879_10

在萬眾創業的今天,一個估值過億美金的融資消息每天都會有,然而這次卻非常不簡單,一方面是因為這已經是在經驗技能交換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了,另一方面讓人欽佩的原因是,這款火爆的產品目前上線僅24天!

這款在朋友圈刷屏的分答,背後到底做對了些什麽?能給我們什麽啟發?拋開過多對於分答公司戰略的猜想,也不大談知識共享經濟的崛起,就從實實在在的分答產品叠代和運營中複盤,看下對於正在做產品和運營的我們來說,有哪些實際的啟發和借鑒,下面是個人剖析的淺見,歡迎拍磚。

最小成本精益叠代

據分答產品總監朱曉華透露,分答的idea來自於在討論輕量化知識交換平臺中,姬十三想做個語音問答,從確定要做到產品正式上線,中間只用了一周的時間

第一版上線的分答,非常簡單、簡陋,只有最基本的提問和偷聽功能,而且還有不少的bug,但這並不影響產品上線驗證用戶需求

這種最小成本最短時間做出一個最小化可行性產品(MVP)是精益叠代的核心之一。

filehelper_1465695123534_86

如上圖所示,正確的敏捷叠代應該是每一步的產品都是最小可行的,雖然第一版和最後的汽車相去甚遠,但也是能夠滾動的代步工具。

在創業時大部分的ideas都是來自於創始人的靈光一閃,大部分情況下投放到市場上驗證時發現用戶沒有需求。創業的時間精力有限,要讓驗證的周期盡可能縮短。

用最小成本做出一個MVP可以盡快幫助驗證出用戶的需求是否靠譜,如果用戶反饋很好,就可以繼續加大投入,如果用戶反饋有問題,也可以及時調整避免更多的精力浪費。

分答上線後團隊就馬上邀請了一部分在行之前積累的行家,在部分渠道開始放出這個產品,由於產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傳播性,很快在朋友圈里流行起來,用戶的快速增長也超出了團隊的預期,進而全力投入到產品叠代中。

filehelper_1465695234901_32

在上線之後,分答團隊基本上保持了每天發布至少3次新版本的節奏在進行更新,這是怎麽做到的呢?

除了精益叠代的團隊認知之外,還有一個產品形態的選擇也是產品能夠快速叠代的基礎。分答第一版的產品形態不是基於手機的客戶端,而是在微信環境內使用的一個H5頁面,並通過服務號完成通知、支付等服務。

比起直接開發手機客戶端,用基於微信服務號進行開發有幾個非常明顯的好處:

1、用戶使用成本低:不需要下載客戶端,打開網頁就可以使用。

2、開發成本低: iOS、android客戶端兩大陣營開發起來就直接雙倍工作量,而還有各種適配。

3、叠代成本低: 不需要去應用市場提交新版本,在讓用戶下載安裝包進行更新,直接服務器端進行更新就完成了叠代,用戶完全無感叠代。

用H5版本進行開發,極大地降低了開發和叠代成本,在微信環境里,入口雖然深,但通知和交易閉環都是完整的。

飽受詬病的微信瀏覽器內核也在5月份有了重要升級,基於此開發的產品性能也越來越強。Google I/O 在上個月發布的 Instant App 也預示著,未來這種更輕量級的產品MVP開發成本會越來越低。

在精益叠代這件事上,很多現在優秀的創業公司早期用精益創業的方法驗證市場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美國鞋類第一大電商zappos最開始建網站後沒有馬上進貨,為了驗證是否有網上買鞋的需求,他們等有人下單後直接去實體店里買來後再郵寄給客戶;airbnb最開始也掛在網上的只有創始人客廳的三張氣墊床;最厲害的是40億美金估值的dropbox,先做了一個視頻說描述了一下要做的服務,什麽都沒有做的情況下,先根據視頻點擊量發現這個產品會很有用戶需求,於是才開始投入開發。

這些故事無一不是告訴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創業,要盡可能地用最小成本進行精益叠代。

盡可能降低用戶使用門檻

提到分答,不得不說說在分答之前的產品——在行的發展歷程,上線運營了一年多,表面上在行產品走得風風火火,其實這一年應該也走得非常艱難

filehelper_1465695262609_1

我是一個在行的深度用戶,用在行約了10次行家,也在今年的內測「吱」功能中付費提了8個50元的問題,我有瀏覽過吱列表,我應該是使用這個功能最多的用戶之一。

客觀來講,我很喜歡在行的產品,覺得上面的行家很專業,預約行家的實際體驗也很好,通過從在行約見行家對我個人成長上也是受益頗多。

在行團隊的運營做得不錯,在行策劃的活動從創意、趣味性、逼格上都還是很不錯的,和優步的合作、陳妍希的1元約見等,都在短期內積累了一些人氣,在行的用戶也在一年內積累到了100萬,且在不斷增長。

但在別人問起我關於在行的時候,我都一直不太看好在行的發展,最大的痛楚在於——“用戶的活躍不高”、“轉化率太低”

為什麽一個產品體驗不錯、運營做得看起來很好的產品,會出現產品活躍低、轉化率低的問題呢?

歸根到底,是因為產品的使用場景太少和使用門檻太高。線下1對1約見是一個很低頻、門檻很高的行為,需要具備以下條件這個約見交易才會發生: 

用戶有比較大的問題自己無法解決

這個問題並不能通過搜索找到答案

在行上剛好有這個領域的行家

這個行家的介紹和描述讓用戶有信任感

這個行家和用戶剛好在同一個城市

行家和用戶都有時間

用戶需要支付兩三百元的約見費用

行家需要提前了解情況進行約見準備

行家入駐在行的門檻其實也相當高,從開始申請到填寫資料,要獲得最終通過還需要反複修改資料及現有行家推薦,總之成為行家門檻很高。

當然這樣做也是對的,這樣保證在行上的大咖真正有資質。相反如果門檻很低,在在行上付費幾百元見面聊完覺得不值,是個非常傷用戶體驗的事情。我有些行家朋友說,在行對介紹內容要求比較高,經常會需要對行家的介紹內容打回重寫,行家寫完之後還需要運營團隊再修改再確認,總之流程非常長。而且,在早期在行還要付費派專業攝影團隊專門給行家實地專業拍照,這個成本也是極高的。

綜上幾個原因,在行的行家拓展起來也是個成本很高、門檻很高的事情。不僅如此,辛苦拓展來的大咖,流失也有不少,由於在行上這些有實力的大咖,本身就是因為有能力已經收入很高了,花2個小時約見一個陌生人只賺幾百元,從行家的時間成本上算這並不是很劃算的事情。

除了約見可以帶來一定的社交之外,行家的收獲和新鮮感也在很快遞減,約見了幾次厭倦後,行家就會自己選擇下線隱身,逐漸淡出這個平臺。大咖幫忙站臺也就一兩次,比如你現在用在行再也約不到陳妍希了。在行的拉動活躍成本也非常高,經常在節日發放約見的優惠券拉活,新註冊用戶也有50元的優惠券可以直接減免約見費用。

由於在行需要按照公開價格給行家實付約見費用,所以在行的優惠券金額相當於都是公司支付的實付補貼,經過我粗略統計,在行在我這個用戶上花費的直接補貼成本大概是800元左右(節日優惠、介紹朋友註冊優惠等)。

如果未來在行要從行家里的約見收入里進行抽成10%,在行要想賺回這800,還需要我再約8000塊才能賺回,如果我保持對在行產品的喜愛和好奇,我差不多要2年時間才能讓在行回本,可見在行這個項目要想盈利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用補貼拉活躍的方式雖然有效,然而成本非常高,更可怕的是,當沒有優惠補貼的時候,用戶活躍會掉得非常厲害。盡管在行的市場、運營、公關團隊已經做得很漂亮,策劃了不少有意思的活動,甚至央視都報道了3次,也很難走出這些困境。國內和在行類似的平臺,如業問、大咖說、Hi前輩、八點後、榜樣等,也都很遇到了類似的困難。

在行團隊意識到這個問題,發現線下1對1約見太『』了,今年開始探索在知識分享這個領域的其他方向,其中大方向定了要做“輕量級知識技能交易平臺”,希望能夠逐漸降低約見的門檻。

在這個方向下,在行放松了原來死守的線下約見,開通了全國語音通話線上聊,通過在行的用戶評價上可以看到,線上語聊的開通並沒有帶來交易的井噴式增長,人們似乎還是更願意接受線下約見的體驗方式,而在見不著面的情況下電話聊1小時就花幾百塊,大多數用戶還是難以接受,在用語聊走向輕量化知識分享的探索上,不能說是徹底失敗了但肯定不能說成功。

後來我收到的在行內測的“吱”功能邀請,這個功能我挺喜歡的,從原來的選擇行家話題,變成了我提出困惑問題,不同的行家在上面搶單的方式,然後用語聊解答,平均每個問題都會有2-4個行家搶單,並且附上為什麽搶單的理由,這種只要花錢就有行家主動上來解決問題的感覺真的挺好。

由用戶主動發問,行家搶單的模式將用戶可以請教問題的範圍從「已有行家主題」變成了「用戶自定義」,一下子拓寬了很多

但是這樣也有不少問題,比如為了讓更多行家搶單,提問者遲遲不選擇行家,給行家造成了很不好的體驗,後來叠代成48小時內要選擇行家否則過期,在吱的功能還沒叠代好的過程中,一個大事發生了——值乎突然火了。

我猜想4月初值乎的火爆,給了在行團隊產品上的啟發,一個更加輕量級的知識分享完全可以在微信環境下直接完成,且知識貢獻者的知識可以被更多的人重複使用而創造更多收益。然而值乎1.0的火爆並沒有持續很久,新鮮感很快過去後熱度迅速下降。值乎的短期火爆刷屏,也幫著教育了市場“小額付費獲取知識經驗”這件事。

分答在此基礎上做出了2個最重要的創新——「60秒語音回答」和「偷聽收益問答者平分」,這兩個核心的變化,把整個產品的玩法都變了。

filehelper_1465695325984_10

在溝通門檻上,見面 > 電話 > 短信 > 微信文字 > 微信語音,分答一下子把溝通形式從門檻最高的見面變成了微信語音。而且對於一些「明星」「網紅」的粉絲來說,能聽到他們的聲音會感到很親切很真實,這也是分答為什麽把slogen從「值得付費的語音問答」變成「上分答,聽他親口說」。

而且更巧妙是,分答對回答語音進行了60秒的長度限制,這有幾個好處:

問答者成本很低,比打字輕松

由於時間短,答者會有意識地提煉出精華

提問者知道只有60秒,不會對內容的深度有過高期望

這個60秒限制,可以媲美當年微博通過140字的限制這個門檻的降低,讓原本只有一些有寫作能力才能玩轉的博客,一下子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產品,於是微博迅速火爆了起來;360殺毒通過降低付費使用正版殺毒軟件的門檻,把自己裝在了幾億臺電腦上;安卓系統通過讓手機廠商可以免費使用,占領了手機系統的83.7%份額(美國IDC預測數據)。

在平衡體驗甚至優化體驗的基礎上,這種使用門檻降低帶來的紅利是巨大的。

filehelper_1465695373305_17

有不少群眾被分答卷進來的一個原因,是有王思聰、章子怡、佟大為、汪峰、papi醬、羅振宇這樣的數百位明星大V進駐,這給分答帶來了巨大的曝光和註意力。

這肯定是分答在人脈和BD上做得不錯,但你有想過嗎,一模一樣的團隊,也就意味著一模一樣的資源,為什麽在行時期沒有這麽多明星大V過來站臺呢?

確實是因為分答的門檻真的很低,不需要填資料,不需要專門拿出時間線下約見,只需要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拿出幾分鐘回答一下粉絲的問題,這種付出的門檻基本上是很低的,所以加上在行團隊已經有的人脈資源,分答約明星來回答問題,很容易就可以拓展到不少。

你自己的產品使用門檻很高嗎?行業門檻高嗎?降低門檻有什麽紅利嗎?有什麽樣的方式可以降低使用門檻嗎?想清楚說不定就有一個大機會哦。

讓所有參與者共贏

在知識傳遞的體系里,有兩方角色,一方是知識貢獻者,一方是知識接收者,分答利用「偷聽收益問者答者平分」這個機制,巧妙地把兩方共贏地活躍起來。

首先,分答讓問答加入付費這個門檻,因為需要付費能夠篩選掉一批伸手黨和劣質的問題。我在知乎會經常收到一些問題的邀請,在公眾號後臺也會收到不少提問,有的提問真的是提得很不好,不是問些很空泛的問題,就是問些能夠搜索到的答案。

filehelper_1465695390325_60

由於提問需要付費,提問也會更加認真,這過濾掉了很多比較Low的問題,問答環境會舒服很多。有金錢回報會讓回答者有動力,即使賺錢少,也有知識被尊重、有價值的感覺。

其次,分答從知識接收者分成了提問者和偷聽者兩個角色,偷聽者可以偷聽他人的問答,極大地擴大了知識分享的範圍。

在之前在行的「吱」及「大弓」產品中,提問回答都是點對點的,知識傳播的效率其實挺低,如果行家面對類似的問題,還需要不斷重複地回答,成就感會降低地很快。而利用「偷聽」功能,減少了回答者的重複勞動。

最重要的是,每位偷聽者的收益會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平分。想到有可能賺回提問費,極大促進了提問者的積極性同時還降低了提問的心理門檻。

由於被偷聽會有後續收入,提問者會很積極地把問答鏈接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這樣也為分答平臺帶來了更多的流量,帶來了更多的偷聽者,也豐富了更多的回答者和提問者。

同時作為一個號稱「打造知識型網紅」「躺著就能賺錢」的知識分享平臺,各種知識型的大V也許為了試試這個有趣的產品,也許為了讓自己在才華榜上有個位置,紛紛開始在個人朋友圈、公眾號里開始推廣自己的分答二維碼。

由於這些大V本身就是各自領域的KOL(意見領袖),他們推薦的產品也會讓粉絲更躍躍欲試,粉絲們平日里只能被動接收到推送文章,現在花10元左右就可以向欣賞的大咖提問,說不定還能賺回來,於是不少粉絲就開始進入分答開始提問。

提問者、回答者、偷聽者這三者利益共贏、彼此獲益,讓分答整個用戶和內容生態就這樣自運營起來了。

聚焦核心功能優化

對於分答來說,滿足用戶需求最核心的流程是什麽?就是用戶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行家和問題,然後進行提問或偷聽。所以在分答的24天叠代中,主要功能的叠代都是圍繞在這個核心周圍,而不是浪費時間開發出一些無關緊要花里胡哨的功能。

filehelper_1465695408105_3

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分答叠代了什麽: 

1. 才華榜、新晉榜、搜索、 收聽、生成個人二維碼、大V身份認證等都是為了讓用戶更好地發現感興趣的人。

2. 限時免費聽、6小時免費聽、值得一聽、我聽、問題置頂、問答精選等都是為了讓用戶更好地發現感興趣的內容。

把最有限資源,投入在最核心的戰略上!做在行的過程中,不斷有後續的模仿者跟進;這次分答很火,不可避免會有更多追趕者,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構建產品和用戶上的壁壘是最關鍵的戰略選擇,在這點上分答做得很好。

結語

在知識變現這個領域,過去的一個月做對了很多選擇,分答領先了半步,這一仗確實幹得漂亮。不過,未來和知乎的PK如何,大戰才剛剛拉開帷幕。

filehelper_1465695429213_91

付費 分答 多方問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55

“消失”47天的分答終於恢複了 內容只剩職場健康科普

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今日正式恢複,距離8月10日突然被暫停服務,已經足足過去了47天的時間。現在,得以恢複後的分答在內容分類上只剩下3類:職場、健康和科普。

此前,在分答上線42天召開的融資發布會上,創始人姬十三曾表示分答未來將往專業化方向縱深前進,但在分答開始這種縱深前,就遭遇了這場長達47天的“消失”。

從8月10日開始,用戶開始發現“分答”出問題了。一方面是分答App上的內容全部消失,分答答主亦無法繼續正常使用;另一方面是分答App之外的渠道平臺皆出現相似問題,外界開始意識到:這並非App軟件的原因,更可能是分答內部遭遇了重大的挑戰,甚至是直接與服務器有關。

官方解釋為“技術升級”和“憋大招”,但可疑的是這種升級清空了原有所有內容,並且官方不能明確給出回歸時間。

隨後在8月31日晚間,分答官方對外公布了一張“即將返場”的消息,意味著停擺近20天的分答即將歸來。

此前據消息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騰訊已入股分答,並且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已與果殼網CEO姬十三見面,目前分答隸屬於果殼網旗下的“在行”。

高舉“知識變現”旗幟的分答於5月中旬上線,並在5月底走紅。業內人士認為,分答開啟了知識變現的大門,但分答究竟能紅多久也成為一個待解的疑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758

分答獲騰訊A+輪投資 累計融資額已超過2億元

11月24日,在行&分答公司正式對外公布完成A+輪融資。本輪投資來自騰訊投資。

今年6月份,該公司已獲得來自元璟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的A輪投資,以及更早前來自周亞輝和阿爾法公社的PreA輪投資,目前累計融資額超過2億人民幣。

分答的最早版本起源於微信端,目前“付費語音問答”模式被一些創業公司、創業者直接采用,在不同方向上演化出新的功能。而分答本身也在快速叠代,有問必答的“快速問醫生”、當事人親口說的“分答頭條”等功能已於近日上線。

騰訊投資部執行董事夏堯表示:“騰訊非常看好知識分享領域的廣闊前景,該領域與騰訊生態能夠形成良好的互補和協同。相信在行&分答會成為中國知識分享領域最重要的平臺之一。”

此前分答曾在8月10日突然被暫停服務,隨後在9月27日正式宣布恢複,暫停時間長達47天。在宣布回歸的同時,分答在內容分類上只剩下3類:職場、健康和科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09

從“靠我”、“分答”和“知乎”講的三種故事,看問答類知識付費產品會走向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8/161537.shtml

從“靠我”、“分答”和“知乎”講的三種故事,看問答類知識付費產品會走向哪里
數娛工場 數娛工場

從“靠我”、“分答”和“知乎”講的三種故事,看問答類知識付費產品會走向哪里

在知識付費的潮流之下,是不是會有另外一種命運?

本文由數娛工場(微信ID:shuyugongchang)授權i黑馬發布。

北齊有時在想,如果公司堅持到現在,在知識付費的潮流之下,是不是會有另外一種命運?

2016年6月的一個上午,北齊走完了離職需要的所有步驟,這個她奮鬥了一年多的公司——杭州普公英網絡,最終無奈的走到了團隊解散,產品停止服務的境地。

這款產品叫靠我(call me),誕生於2014年10月,一個專註於知識共享的一對一付費制“經驗”交流平臺,用戶可以以語音圖文或是電話的方式,付費向行業大V咨詢問題。

“靠我”看到了知識付費的來臨,卻沒能等來知識付費的爆發,最終成了知識經濟里的炮灰。與之相反的是在行,由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創立於2015年3月,同樣圍繞知識經濟,2016年5月,歷經模式思考後上線了線上問答平臺“分答”,短時間內成功引爆社交網絡,最終拿到了騰訊投資,挺過了知識經濟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

在以知識為商品的這輪熱潮中,頗受矚目的分答以及知乎推出的值乎,兩者屬於問答類的知識付費產品,而得到、喜馬拉雅則更傾向於音頻課程。相對於後者動輒千萬級別的訂閱費用,前者在“熱”過之後又回歸平靜,而像“靠我”這類一對一的問答產品則黯然消失。

目前,問答類產品開始深入到垂直行業,以謀求各自的特色,問答甚至還成了眾多平臺的附屬功能,但尷尬的背後,對於問答類知識付費產品而言,是否存在難以避免的缺陷?比如答案難以標準化,問答需求頻率低,大V回報率低等。

在知識付費的觀念並沒有完全引爆的情況下,正在探索之中的問答類產品,會走向哪里?

b9b5ef2bbba3c8ab503b9ada748d0536

沒能挺過黑暗時光的“靠我”

趙理輝是原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市場銷售總監,2014年創立“靠我”之初,自然而然選擇了以電商類咨詢為切入口,一邊是淘寶操盤手、淘寶大學講師等行業大V,一邊是百萬電商從業者,通過付費的圖文語音或是電話,用戶完成各自針對性的問答。

2015年7月,這款產品相繼獲得了銀杏谷資本和杭州多牛資本的天使輪及A輪融資,而彼時,由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帶領的在行團隊同樣獲得了來自黎萬強、昆侖萬維等機構的Pre-A融資,相比靠我的線上咨詢,在行註重線下面對面一對一咨詢,到2015年底時,在行已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

專家們的常識,卻可能是困擾其他人的難題。趙理輝相信,以金錢為橋梁,可以讓知識在不同人群之間高效流動,這是彼時火爆的優步所倡導的共享經濟在知識領域的落地。

但現實情況是,“靠我”的咨詢數據始終停留在極低水平,據彼時“靠我”員工透露,其日咨詢量曾低到兩位數甚至個位數,日成交金額徘徊在百元左右。即便在2016年時,“靠我”已經將咨詢範圍從電商擴展到了投資、健康等8個領域,入住了包括李叫獸、鬼腳七等數千位意見領袖。

“(市場上)難以找到性價比高和個性化的問題解決方案,靠我特點是快速、高效、有用的為用戶解決問題。”“靠我”COO郭磊曾如此表示。但對於付費問答而言,什麽是有用的回答卻終是一個難以說清的問題。高效、有用成為這款產品難以實現的美好願望。

d38c257eb558f4673ae7d1bacd05a3ce

▲靠我APP界面

筆者曾在該平臺就一位旅行達人發起過一次30元的付費提問:如何在旅行中拍出好照片?“一言難盡”中,該達人最後建議關註他的公眾號以獲取更詳細的知識。

此種非標準化的問題和答案是問答類產品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於靠我這款產品而言,同樣沒能就問答本身設立一個可標準化的流程,你來我往的提問和解答降低了溝通效率,也增加了大V的時間成本。

但最終讓“靠我”在運營上無法支撐的困境是,在無法獲得用戶爆發性成長的情況下,一對一問答這種低頻需求,無法抹平平臺的運營成本。

“模式上是跑不通。”行業人士分析,一對一咨詢的形式不可否認解決了某些用戶的既定需求,但它存在一個問題,對於行業大V來說,如何保證時間和知識成本能夠得到同等價值的變現。

拿“靠我”APP來說,在初期,大V們可以以嘗鮮的態度為用戶解疑答惑,但低回報的結果無法支撐其長久的為平臺用戶“出診”。大V的知識無法重複使用,每一次咨詢都需要重新整理、回答,大V資源如何最大化、規模化成了所有問答平臺的一大“焦慮”。

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處境艱難的不僅僅是靠我,瞄準知識共享而入局其中的咨詢平臺大都不好過。8 點後在2016年4月宣布關閉,“業問”微信公眾號活躍度降低。在問答領域一路領先的在行同樣如此,城市網點的擴張上近一年沒有動靜。

02e52be0fe60e75bd8536426c1101721

▲分答創始人姬十三

分答的突圍和“娛樂化”的尷尬

2016年初,“靠我”嘗試將微信微課的形式移植到APP,即在APP中發起大牛學院,嘗試一對多的知識分享模式,但沒能如願,2016年年4月,靠我逐漸停止了運營,員工陸續離職。

而此時,在行則推出了一款新產品——分答,主打“值得付費的語音問答”,根據官方發布的數據,分答上線42天內得到了超過1000萬授權用戶,超過100 萬付費用戶,流水達到1800萬。

與“靠我”及在行的問答模式不同,分答將大V的回答限定在60秒語音之中,非標準化的問答流程在形式上被固定下來,大V的回答以音頻內容的形式沈澱在APP中,其它用戶可以付費偷聽,完成對內容的二次消費,大V的知識價值有了規模化的可能。

不過,這些變革並非分答真正火起來的原因,彼時,媒體和用戶熱議的話題是國民老公王思聰用28個問題進賬20萬元。如“校長平均在每個女朋友身上花費是多少?”、“身為霸道總裁的你,撩妹時會害羞嗎?”分答在刷屏朋友圈時,娛樂性超過了知識性。

在2016年8月,分答停止運營了47天,重新開張後,平臺主動瘦身,主推健康、職場以及科普三大欄目,明星、網紅類大V被醫生、教授等專家學者取代,以期回歸知識付費。

看著分答的火爆,焦慮的應該是知乎的創始人周源,作為國內最大的問答類社區,知乎聚集了一批知識型網紅,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1月,知乎擁有超過6500萬註冊用戶,平均每天有1850萬活躍用戶訪問和使用。在“靠我”運營之初,曾有團隊專門負責從知乎邀請大V入駐,而“靠我”也自稱“付費版知乎”。

分答火爆的同時,知乎也推出了相似的功能值乎3.0。如今,再看這兩個問答類應用,基於知識問答的消費在兩個平臺都已經回落。分答的百度指數從高峰期的2.3萬回落到目前的1200左右。

分答聯合創始人朱曉華曾如此分析知乎:“我們在行的行家有沒有人願意輸出這樣的東西(知乎長文)?一開始可能會有,但不會持久,因為這個東西不能給他帶來很大的收益。”但對於分答而言,何嘗不是如此。

如今,通過搜索引擎可以獲得海量信息,相比於信息本身,篩選與甄別才是獲取知識最困難的部分,而問答似乎通過交易的模式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除了值乎和分答,更多提供問答功能的產品出現在市場上,比如百度問咖,新浪微博的微博問答,甚至是媒體平臺界面同樣上線了問答板塊,基於知識分享的問答正在成為一種基礎功能。

有意思的是,更多基於垂直領域的問答平臺上線,比如聯想為垂直IT科技領域的付費問答平臺——知了問答,而耶問則是一個專註於金融領域的問答直播平臺。

當問答往垂直化領域深度探索的時候,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問答非標準化服務的劣勢,但一對一量身制定的診斷方式,依然難以解決稀缺的大V資源如何最大化的問題,在用戶消費觀念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低頻的消費行為可能很難支撐單一功能的某個平臺爆發式成長。

0f5a86a0876655ff318b450d252dcd7d

▲知乎創始人周源

走向知識平臺的知乎

2010年12月知乎上線,在沒有付費模式之前,知乎就以問答的形式鏈接了諸多行業精英,並形成了濃烈的社區氛圍。嘗試值乎的同時,知乎Live上線,與值乎不一樣,知乎Live更像一堂公開課,由大V確定主題,用戶付費參與。

作為知乎投資人的李開複曾在知乎解答用戶關於創業的困惑,一場live入場券定價499元,200張門票一售而空,當日收益在10萬元左右。而目前,知乎live的入場費用大都在9.9到19元之間,除了參與live直播,用戶也能在直播結束後付費觀看課程內容。

有意思的是,知乎live之後,分答很快借鑒並推出了分答小講,與知乎live問答形式的互動不同,小講是大V錄制好內容,開放給付費用戶收聽,分答稱其為濃縮了網紅答主上萬小時後形成的20-30分鐘小課。這種形式更接近於喜馬拉馬上諸多的付費音頻,只是,後者往往將大V某一方面的知識沈澱整理成為期一年或一定數量的課程,打包銷售給用戶。

此前,知乎創始人周源曾說,知乎將面向廣泛的知識消費者和機構夥伴建立大型知識平臺。從問答社區到如今的知乎live、值乎以及書店,知乎沈澱了海量內容,構建了一個基於大V和粉絲的社交網絡,同時也為大V創造了一個知識變現的通道,這是其它問答平臺很難短時間建立的優勢。

afde3f473d3d4c682582d71523355d84

▲知乎live界面

2017年初,知乎完成D輪1億美元融資,領投D輪的今日資本徐新稱:“現在流量入口是內容,不管是買東西還是生活中做各種決策,大家都要看內容。”

對於目前的知乎而言,社交關系和內容是它最大的資源,而值乎、值乎live這類衍生而來的變現模式,興許還不是知乎最有價值的地方。從問答類產品的發展來看,知乎最終或許還是會與喜馬拉雅、得到等應用在產品層面形成正面競爭,對於稀缺的大V資源而言,規模化、體系化依然會是調動各方參與的重要因素,而一旦進入到教育領域,知乎需要面對的是網易公開課等更多在線教育平臺的競爭。

與之相應的,知乎也需要思考,一旦社區氛圍被破壞,那些忠實用戶是否會棄之而去,這也是先行一步的知乎,遲遲沒能涉足付費領域的一個原因。

知識分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57

從“靠我”、“分答”和“知乎”講的三種故事,看問答類知識付費產品會走向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8/161537.shtml

從“靠我”、“分答”和“知乎”講的三種故事,看問答類知識付費產品會走向哪里
數娛工場 數娛工場

從“靠我”、“分答”和“知乎”講的三種故事,看問答類知識付費產品會走向哪里

在知識付費的潮流之下,是不是會有另外一種命運?

本文由數娛工場(微信ID:shuyugongchang)授權i黑馬發布。

北齊有時在想,如果公司堅持到現在,在知識付費的潮流之下,是不是會有另外一種命運?

2016年6月的一個上午,北齊走完了離職需要的所有步驟,這個她奮鬥了一年多的公司——杭州普公英網絡,最終無奈的走到了團隊解散,產品停止服務的境地。

這款產品叫靠我(call me),誕生於2014年10月,一個專註於知識共享的一對一付費制“經驗”交流平臺,用戶可以以語音圖文或是電話的方式,付費向行業大V咨詢問題。

“靠我”看到了知識付費的來臨,卻沒能等來知識付費的爆發,最終成了知識經濟里的炮灰。與之相反的是在行,由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創立於2015年3月,同樣圍繞知識經濟,2016年5月,歷經模式思考後上線了線上問答平臺“分答”,短時間內成功引爆社交網絡,最終拿到了騰訊投資,挺過了知識經濟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

在以知識為商品的這輪熱潮中,頗受矚目的分答以及知乎推出的值乎,兩者屬於問答類的知識付費產品,而得到、喜馬拉雅則更傾向於音頻課程。相對於後者動輒千萬級別的訂閱費用,前者在“熱”過之後又回歸平靜,而像“靠我”這類一對一的問答產品則黯然消失。

目前,問答類產品開始深入到垂直行業,以謀求各自的特色,問答甚至還成了眾多平臺的附屬功能,但尷尬的背後,對於問答類知識付費產品而言,是否存在難以避免的缺陷?比如答案難以標準化,問答需求頻率低,大V回報率低等。

在知識付費的觀念並沒有完全引爆的情況下,正在探索之中的問答類產品,會走向哪里?

b9b5ef2bbba3c8ab503b9ada748d0536

沒能挺過黑暗時光的“靠我”

趙理輝是原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市場銷售總監,2014年創立“靠我”之初,自然而然選擇了以電商類咨詢為切入口,一邊是淘寶操盤手、淘寶大學講師等行業大V,一邊是百萬電商從業者,通過付費的圖文語音或是電話,用戶完成各自針對性的問答。

2015年7月,這款產品相繼獲得了銀杏谷資本和杭州多牛資本的天使輪及A輪融資,而彼時,由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帶領的在行團隊同樣獲得了來自黎萬強、昆侖萬維等機構的Pre-A融資,相比靠我的線上咨詢,在行註重線下面對面一對一咨詢,到2015年底時,在行已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

專家們的常識,卻可能是困擾其他人的難題。趙理輝相信,以金錢為橋梁,可以讓知識在不同人群之間高效流動,這是彼時火爆的優步所倡導的共享經濟在知識領域的落地。

但現實情況是,“靠我”的咨詢數據始終停留在極低水平,據彼時“靠我”員工透露,其日咨詢量曾低到兩位數甚至個位數,日成交金額徘徊在百元左右。即便在2016年時,“靠我”已經將咨詢範圍從電商擴展到了投資、健康等8個領域,入住了包括李叫獸、鬼腳七等數千位意見領袖。

“(市場上)難以找到性價比高和個性化的問題解決方案,靠我特點是快速、高效、有用的為用戶解決問題。”“靠我”COO郭磊曾如此表示。但對於付費問答而言,什麽是有用的回答卻終是一個難以說清的問題。高效、有用成為這款產品難以實現的美好願望。

d38c257eb558f4673ae7d1bacd05a3ce

▲靠我APP界面

筆者曾在該平臺就一位旅行達人發起過一次30元的付費提問:如何在旅行中拍出好照片?“一言難盡”中,該達人最後建議關註他的公眾號以獲取更詳細的知識。

此種非標準化的問題和答案是問答類產品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於靠我這款產品而言,同樣沒能就問答本身設立一個可標準化的流程,你來我往的提問和解答降低了溝通效率,也增加了大V的時間成本。

但最終讓“靠我”在運營上無法支撐的困境是,在無法獲得用戶爆發性成長的情況下,一對一問答這種低頻需求,無法抹平平臺的運營成本。

“模式上是跑不通。”行業人士分析,一對一咨詢的形式不可否認解決了某些用戶的既定需求,但它存在一個問題,對於行業大V來說,如何保證時間和知識成本能夠得到同等價值的變現。

拿“靠我”APP來說,在初期,大V們可以以嘗鮮的態度為用戶解疑答惑,但低回報的結果無法支撐其長久的為平臺用戶“出診”。大V的知識無法重複使用,每一次咨詢都需要重新整理、回答,大V資源如何最大化、規模化成了所有問答平臺的一大“焦慮”。

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處境艱難的不僅僅是靠我,瞄準知識共享而入局其中的咨詢平臺大都不好過。8 點後在2016年4月宣布關閉,“業問”微信公眾號活躍度降低。在問答領域一路領先的在行同樣如此,城市網點的擴張上近一年沒有動靜。

02e52be0fe60e75bd8536426c1101721

▲分答創始人姬十三

分答的突圍和“娛樂化”的尷尬

2016年初,“靠我”嘗試將微信微課的形式移植到APP,即在APP中發起大牛學院,嘗試一對多的知識分享模式,但沒能如願,2016年年4月,靠我逐漸停止了運營,員工陸續離職。

而此時,在行則推出了一款新產品——分答,主打“值得付費的語音問答”,根據官方發布的數據,分答上線42天內得到了超過1000萬授權用戶,超過100 萬付費用戶,流水達到1800萬。

與“靠我”及在行的問答模式不同,分答將大V的回答限定在60秒語音之中,非標準化的問答流程在形式上被固定下來,大V的回答以音頻內容的形式沈澱在APP中,其它用戶可以付費偷聽,完成對內容的二次消費,大V的知識價值有了規模化的可能。

不過,這些變革並非分答真正火起來的原因,彼時,媒體和用戶熱議的話題是國民老公王思聰用28個問題進賬20萬元。如“校長平均在每個女朋友身上花費是多少?”、“身為霸道總裁的你,撩妹時會害羞嗎?”分答在刷屏朋友圈時,娛樂性超過了知識性。

在2016年8月,分答停止運營了47天,重新開張後,平臺主動瘦身,主推健康、職場以及科普三大欄目,明星、網紅類大V被醫生、教授等專家學者取代,以期回歸知識付費。

看著分答的火爆,焦慮的應該是知乎的創始人周源,作為國內最大的問答類社區,知乎聚集了一批知識型網紅,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1月,知乎擁有超過6500萬註冊用戶,平均每天有1850萬活躍用戶訪問和使用。在“靠我”運營之初,曾有團隊專門負責從知乎邀請大V入駐,而“靠我”也自稱“付費版知乎”。

分答火爆的同時,知乎也推出了相似的功能值乎3.0。如今,再看這兩個問答類應用,基於知識問答的消費在兩個平臺都已經回落。分答的百度指數從高峰期的2.3萬回落到目前的1200左右。

分答聯合創始人朱曉華曾如此分析知乎:“我們在行的行家有沒有人願意輸出這樣的東西(知乎長文)?一開始可能會有,但不會持久,因為這個東西不能給他帶來很大的收益。”但對於分答而言,何嘗不是如此。

如今,通過搜索引擎可以獲得海量信息,相比於信息本身,篩選與甄別才是獲取知識最困難的部分,而問答似乎通過交易的模式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除了值乎和分答,更多提供問答功能的產品出現在市場上,比如百度問咖,新浪微博的微博問答,甚至是媒體平臺界面同樣上線了問答板塊,基於知識分享的問答正在成為一種基礎功能。

有意思的是,更多基於垂直領域的問答平臺上線,比如聯想為垂直IT科技領域的付費問答平臺——知了問答,而耶問則是一個專註於金融領域的問答直播平臺。

當問答往垂直化領域深度探索的時候,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問答非標準化服務的劣勢,但一對一量身制定的診斷方式,依然難以解決稀缺的大V資源如何最大化的問題,在用戶消費觀念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前,低頻的消費行為可能很難支撐單一功能的某個平臺爆發式成長。

0f5a86a0876655ff318b450d252dcd7d

▲知乎創始人周源

走向知識平臺的知乎

2010年12月知乎上線,在沒有付費模式之前,知乎就以問答的形式鏈接了諸多行業精英,並形成了濃烈的社區氛圍。嘗試值乎的同時,知乎Live上線,與值乎不一樣,知乎Live更像一堂公開課,由大V確定主題,用戶付費參與。

作為知乎投資人的李開複曾在知乎解答用戶關於創業的困惑,一場live入場券定價499元,200張門票一售而空,當日收益在10萬元左右。而目前,知乎live的入場費用大都在9.9到19元之間,除了參與live直播,用戶也能在直播結束後付費觀看課程內容。

有意思的是,知乎live之後,分答很快借鑒並推出了分答小講,與知乎live問答形式的互動不同,小講是大V錄制好內容,開放給付費用戶收聽,分答稱其為濃縮了網紅答主上萬小時後形成的20-30分鐘小課。這種形式更接近於喜馬拉馬上諸多的付費音頻,只是,後者往往將大V某一方面的知識沈澱整理成為期一年或一定數量的課程,打包銷售給用戶。

此前,知乎創始人周源曾說,知乎將面向廣泛的知識消費者和機構夥伴建立大型知識平臺。從問答社區到如今的知乎live、值乎以及書店,知乎沈澱了海量內容,構建了一個基於大V和粉絲的社交網絡,同時也為大V創造了一個知識變現的通道,這是其它問答平臺很難短時間建立的優勢。

afde3f473d3d4c682582d71523355d84

▲知乎live界面

2017年初,知乎完成D輪1億美元融資,領投D輪的今日資本徐新稱:“現在流量入口是內容,不管是買東西還是生活中做各種決策,大家都要看內容。”

對於目前的知乎而言,社交關系和內容是它最大的資源,而值乎、值乎live這類衍生而來的變現模式,興許還不是知乎最有價值的地方。從問答類產品的發展來看,知乎最終或許還是會與喜馬拉雅、得到等應用在產品層面形成正面競爭,對於稀缺的大V資源而言,規模化、體系化依然會是調動各方參與的重要因素,而一旦進入到教育領域,知乎需要面對的是網易公開課等更多在線教育平臺的競爭。

與之相應的,知乎也需要思考,一旦社區氛圍被破壞,那些忠實用戶是否會棄之而去,這也是先行一步的知乎,遲遲沒能涉足付費領域的一個原因。

知識分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