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資不挺鴻矽戀 背後的三個理由 不敵日月光銀彈 白騎士鴻海救援失敗

2015-10-26  TCW

林文伯攜手郭台銘、對抗張虔生的策略,為什麼沒有獲得過半數股東的支持?不符國際慣例、嚴重影響股東利益的設計,加上產業對抗紅潮、尋求整合的聲音,決定鴻矽戀的破局命運。

「愛護矽品,抗爭到底。」十月十五日上午九點不到,台中市新天地餐廳外,數百民眾聚集,高舉著布條,並大聲呼喊口號,因為半小時後,即將在這裡召開的矽品臨時股東會,就要宣告鴻矽戀的命運。

結果出爐,兩大關鍵議案都未獲出席股東過半支持票數;而此一結果其實不令人意外。

首先,早在日月光公布收購結果的九月二十二日,矽品多數股東對這樁購併的態度已昭然若揭。當時矽品股東參與應賣股權超過十一.四七億股,占矽品總股權高達三六.八%,遠高過二十五%的收購目標,這數字明確表達矽品股東對日月光收購條件的支持。

另一方面,雖然林文伯緊急找了鴻海結盟,擔任白騎士角色,然而這套「反購併」結盟策略的規畫,也明顯不符國際慣例;綜觀國際敵意購併的案例,鮮少有出價比敵意購併者低、還能成功救援的個案。

鴻海換股條件打折扣

難以說服股東

以去年美國知名的肉毒桿菌公司Allergan(愛力根)對抗敵意購併為例,愛力根去年股價約一百美元時,遭到另一藥廠Valeant(范立恩)以一股一百八十美元的價格發起敵意購併。

經由愛力根董事會的評估後,拒絕范立恩購併提案。後來,愛力根找上學名藥廠Actavis(阿特維斯)作為白騎士,阿特維斯提出一項包含現金與換股的交易方式,以二一九美元買愛力根一股的條件,遠比范立恩開出的條件優渥,成功讓范立恩摸摸鼻子走人。

反觀這次擔任白騎士的鴻海,不但沒有拿出更多現金搶親,還開出二.三四股矽品交換鴻海一股,依照十月十五日矽品股東會投票表決前一日的收盤價來看,矽品竟折價九.七%與鴻海換股,讓矽品折價換股的條件,遠低於日月光提出的一股四十五元現金收購。

一名知情人士指出,矽品和鴻海的合作案,其實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談,一直沒談成的原因,就在於和郭台銘條件談不攏。但這次為了救急,林文伯也不得不答應這樣 的條件,「他挑了一個最糟糕的時間做這件策略合作案。」雖然郭台銘不斷強調,雙方的結盟將能帶來「一加一大於五」的綜效,但不少外資質疑,既然綜效可觀, 為什麼雙方的換股比例卻是讓矽品折價進行換股?向來以獲利績效作為首要考量指標的外資,更不可能支持眼前這項可能損及股東利益的結盟案,而捨棄日月光提出 的收購條件。

包括機構股東服務公司(ISS)出具的報告也直指,矽品與鴻海的換股,沒有充分的合理性,將導致矽品股東短期面臨大幅稀釋狀況,兩者的換股案綜效無法量化。另一份牽動外資態度、來自Glass Lewis的報告,同樣也因稀釋股權,以及換股比例過低的理由,反對矽品股東會議案。

「保守來看,至少有一半外資,看著ISS報告去投票。」一名科技業IR(專責投資人關係)強調。

股權大幅稀釋

股東利益嚴重受損

事實上,就連日月光營運長吳田玉都直言,日月光從未反對矽品與鴻海的策略合作,但是不希望損及股東利益。畢竟股本膨脹約二成,立即造成全體股東股權被稀釋,進而損害全體股東利益,以這樣的犧牲來換取與鴻海合作,任誰看來,都稱不上是划算的買賣。

這起購併案在業界引發討論,不乏贊成者。如一家半導體代理商日前舉行董事會,特別就此案進行討論,若遇到像日月光的購併條件時,董事是否要接受?而這家半導體代理商,除了一名董事是矽品利害關係人而提前離席迴避,其餘九位董事一致表示可以接受。

由此不難看出,台灣半導體業界對於紅潮來襲、產業整併的焦慮越來越深,業界不乏對這項敵意購併的贊同聲音。具吸引力的,不只是日月光願意拿出真金白銀的購併條件,產業整併更是業界所期盼的。

業界盼雙雄整合擴大規模

不惡性殺價競爭

去年中國最大封測廠江蘇長電吃下星科金朋,成了封測業近年最大一起水平整合的案例。因而不少科技業人士也認為,若目前全球市占率約一九%的日月光,與全球 排名第三、市占率約一○%的矽品,能在有「財務性投資」的前提下,尋求合作,達到水平整合擴大規模,同時不要惡性殺價競爭與重複投資,對台灣封測業將是一 正向發展。

矽品股東會的結果,一方面顯示股東對換股案的反對態度,一方面也顯示日月光從財務投資出發到尋求產業整合的訴求見效。儘管股東會後,林文伯並未把鴻矽戀結 局說死,還留有合作的伏筆,同時對日月光發起收購無效的訴訟。但半導體業界多半認為,日月光成為矽品最大股東已是不爭事實,接下來日月光、矽品、鴻海三方 關係是否會出現新局,或許需要主事者更高的智慧。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82

左右台股四成外資走向的神祕機構 ISS促成日矽戀、影響智擎經營權之戰

2016-06-13  TWM

在「日矽戀」新聞過後,另一個知名度因此水漲船高的單位是ISS。 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單位?為何他們做成的決議,能讓國際機構投資人買單?

將在六月十五日進行董監改選的智擎生技,經營權之爭戰火猛烈;以智擎總經理葉常菁為主的公司派與大股東台灣東洋製藥,同時提出獨立董事名單,並且各自對外徵求委託書。

按目前智擎股權結構,東洋、國發基金、公司派持股比重分別為一九%、一五%、一五%,在國發基金持中立態度、支持自己所提出的兩席董事的情況下,雙方勝敗關鍵除了委託書的掌握狀況之外,將近持股八%的外資股東,同樣也是關鍵。

六月五日,遠在芝加哥參加會議的葉常菁透過越洋電話,表示世界權威公司治理研究機構ISS(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 Inc.) 在獨立分析報告中,表明「不支持」大股東陣營所提出的獨立董事名單。這份報告,讓智擎經營權之爭增添許多變數。

「報告的結論,這八%外資股東應該會以公司派的董事名單做為優先支持對象。」一位投資銀行主管表示。

因日矽戀 在台知名度暴增講到ISS,股市投資人或許略有印象,就在去年十月,ISS也曾提出五大理由「不支持」矽品與鴻海策略聯盟的議案,而國際機構投資人果然就在股東臨時會中,大舉倒向日月光,才有日後日月光與矽品宣布將合組控股公司的完美結果。由於「日矽戀」劇情過於經典,ISS在台知名度頓時暴增。

只是,ISS究竟是什麼樣的神祕機構?所做成的決議竟能讓國際機構投資人買單?

ISS原為明晟(MSCI) 旗下子公司,在二○一四年五月以三.?六四億美元賣給Vestar Capital Partners,目前亞洲總部設在新加坡,大中華市場共配置三位分析師。

人力極少,但所出的報告卻極具影響力,原因在於公司全然鎖定公司治理的面向,以及訴求最強的獨立性。

「ISS就是針對企業公司治理議題,提供專業建議給國際機構投資人的獨立機構。」近幾年致力於台股公司治理領域的寬量國際(QIC)總經理李鴻基這麼說。

也就是,有別於一般外資機構著眼於公司經營績效、獲利表現等面向進行評估,ISS特別專注於公司治理層面的分析,而對外資機構來說,這種專注於公司治理的評估報告,極具價值。

由於許多國際被動型指數基金追蹤的股票可能高達千檔,其中台股就超過百檔,要針對單一個股的經營權爭議進行研究,所需花費成本將非常高,因此,在旗下所設立的「公司治理研究團隊」就非常依賴ISS這種具有高度公信力的國際公司治理研究機構,所做出的決議幾乎就照著投票;據了解,部分基金甚至規定,若要做出不同於ISS建議的決策,甚至還得寫報告。

此外,標榜絕對的獨立性,也是讓ISS「喊水會結凍」的原因。以這次智擎的報告為例,雖然結論被認為是「挺公司派」,但據葉常菁表示,最早主動與ISS聯繫、提供資料給其進行分析評估的,卻是大股東陣營。

在接獲請託評估的案件之後,ISS首先會根據已公開資訊進行評估,接下來,則會給予爭議雙方「公平陳述」的機會,如果是透過電話會議,不但美國總部會派人全程與會,更會事先告訴對方:「你(妳)針對問題的回應,有可能會出現在最後評估報告內容。」主要目的就是展現評估過程的公平性。

對此,台灣東洋發言人張志猛表示,他並不知情ISS當初聯絡過程,至於公司其他主管是否與ISS聯繫,他也不清楚。

「股東行動主義」蔚為潮流以這次ISS對智擎的報告來看,之所以「捨大股東派、就公司派」,關鍵除了公司派針對東洋質疑的議題不斷向ISS說明,並提出「將在今年股東會提案,未來董事席位皆採用提名制」等承諾,這種對於強化公司治理的積極表態,頗能符合ISS的胃口,「智擎現有經營團隊及董事會,兩者皆運作良好且充分支持公司的營業獲利表現」,報告中如此說明。

李鴻基表示,目前外資占台股市值比重已高達三八%,枱面上的大公司外資持股過半者比比皆是,這些企業除了比獲利外,還要比公司治理落實程度,因此,未來國際機構投資人仰賴ISS等獨立機構的程度只會越來越高。

目前與ISS屬性相同的國際知名公司治理研究機構,還有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Glass Lewis、英國倫敦的Hermes EOS,在全球「股東行動主義」蔚為潮流的聲浪下,三家公司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ISS支持智擎公司派,會對這場經營權之爭引起多大效果,目前尚不得而知,畢竟若國發基金傾向支持大股東陣營,則公司派即使取得外資支持,股權恐怕仍居弱勢。但無論如何,在外資對台股影響力持續攀高之下,這種近似於「外資風向球」的機構,必然是未來另一個影響台灣資本市場的重要角色。

撰文 / 顏喻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