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开矿潮来袭:矿业迎来新一轮资本盛宴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30/3OMDAwMDIwODI3OQ.html

早在几年前,采矿业还只是专业资本的游戏场,如今主流资本和民间资本以攻城拔寨之势进驻矿业领域。

加拿大希尔威金属矿业公司董事长冯锐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矿业是继股市、楼市之后的资本聚集地。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几大国有银行几乎都设立了专门的矿业投资团队,在今年的国际矿业大会上,随处可见风投、私募的代表们。

值得注意的是,江浙等地的民间资本开始从楼市撤退,在内蒙古、甘肃、云南、河南等地掀起了开矿潮。

冯锐认为,未来一两年,矿业的资本热潮还会继续,因为在全球持续加大的通胀压力下,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看涨。

主流资本“淘金”


如何证明矿业受到资本青睐?在冯锐看来,主流资本的进入,是一个最有力的信号。

“以前都是我们这些专业的公司在做矿,现在主流资本都来了,你说火不火?”冯锐说。

由 于矿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风险大、金额多、周期长、现金流回慢,因此传统的矿业资本平台大都集中于矿权流转和交易,不仅过程复杂,退出形式也单一。 而在国内A股上市的矿业公司,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尤其对于几近没有现金流的勘探公司而言,进入主流资本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一年前,国内某知名私募公司的负责人还对本报记者表示,不会轻易投资矿业,原因是“风险太大了,政府喊一声,钱就打水漂了”。而不久前,该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公司正在山东运行一个矿产项目。

今年以来,国内A股和港交所迎来了一批矿业公司的上市潮。港交所还首次面向全球矿业推出了“打造矿业IPO中心”的计划,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公司还有望成为港交所矿业IPO计划的大客户。

中 科矿业集团(CST Mining Group Ltd)和国际资源集团有限公司(G-Resources Group Limited)副主席Owen Hegarty原本是澳大利亚矿业领域的资深管理人士,去年,Owen Hegarty放弃在澳大利亚创办的矿业公司来到香港。

Owen Hegarty认为,中国的矿业投资“风景甚好”。

本报记者还多次在各大矿业投资会议上遇见中投矿业专项投资部的代表,中投作为我国唯一主权财富基金,在矿业上的投资计划越来越引人瞩目。近期,在热门的钾矿领域,中投就在与相关公司商讨引资入股事宜。

不过,勘探型矿业公司在中国上市依然难度很大,限制了矿业公司在主流资本市场的步伐。港交所至今依然不允许勘探企业上市,除非它们能证明存在可开采的自然资源,并提出清晰的生产计划。

民间资本加速

如果说,主流资本投资采矿业多少受到政策限制,那么,本着完全逐利原则的民间资本也来矿业“淘金”,似乎更能证明矿业投资价值正在提升。

中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红英告诉本报记者,国家限制房地产投资后,他的一些房地产领域的朋友开始投身矿产开发。

来自温州的王继华名片上的头衔是内蒙古某矿业公司总经理,王继华对记者表示,他原来是温州炒房团的一分子,由于现在楼市投资环境不乐观,转向铁矿和焦煤投资。

王继华还向冯锐咨询投资煤矿的前景,冯锐的意见是,将煤矿运到南非最有投资前景。因为南非缺电缺煤,在那里煤炭可以卖到高价钱。

王继华告诉记者,像他这样从其他领域改行做矿业投资的,“多的去了”。

民间资本加速进入采矿业,导致矿业资本市场的“换手率”增高。

王红英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产业的换手率非常高,投资风险也随之增高,主要目的还是套利。

冯锐表示,很多非战略投资项目主要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一个矿主赚了钱后,又找个高价转手给其他投资者,然后再去市场投资其他低价矿山。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今年的国际矿业大会期间,签约项目共62项,合计签约金额117亿元,创下历届矿业大会签约金额新高。签约项目主要在中国、澳大利亚、尼日利亚、赞比亚、蒙古国等国家,涉及矿种有铜、铁、金、铅、锌等。

实际上,矿业依然是高风险投资行业,据业内估算,矿业投资的失败率大约为30%,处于勘探阶段的项目失败率更高。

豪赌大宗商品

各路资本涌入采矿业的真相,是基于对大宗商品价格的看涨预期。

Owen Hegarty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一点都不惊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产市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对金属资源的需求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支撑了矿业的投资价值。

中投的一位人士也对记者表示,热钱泛滥将催涨资源类大宗商品。

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美联储大印钞票的情况下,黄金价格不会停留在目前的价位,将继续上涨。

冯锐的最大愿望是黄金明年将涨至1600美元/吨,白银、铜等其他金属价格创新高,冯锐认为这个愿望已具备了实现的基础。

Owen Hegarty认为,目前矿业依然没有完全逃离金融危机的阴影,这意味着矿业的估值还没有达到顶点。

似乎没有人会怀疑大宗商品将迎来新一轮牛市,除了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周中枢的观点与国家发改委平抑物价的呼声一脉相承,“这种现象(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不会长期存在,大宗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将趋于一致。从经济基本面来看,不足以支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周中枢还认为,金属矿业领域原本突出的供需矛盾将逐步缓解。一是中国政府接连推出了一系列鼓励资源勘查和开发的举措,已初见成效;二是大型国际矿业公司加紧扩产,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增产能将于最近几年陆续释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20

东部沿海“返乡潮”今年早到 “用工荒”提前来袭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3/2153086.shtml


每经记者 夏冰 发自上海
随着经济形势回暖,“用工荒”再现抬头之势,部分沿海地区企业已经陷入旧人流失、新人难招的尴尬境地,“用工荒”已成为制约服装、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瓶颈。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尽管距离春节还有1个多月,但是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用工大省却出现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提前打包回乡的情 况。提早到来的“返乡潮”令企业劳动力开始捉襟见肘,眼看人才市场里寥寥无几的应聘者,招不到人的企业无一不是忧心忡忡。
企业手握订单缺工人
“现在,每天来我们这边应聘的普通工人就五六个,但前来登记的企业数量却是非常多的。农民工都不想碰上春运,提前走了好多,所以是有生意做我们也没办法啊。”浙江省温州市同舟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看着到手的生意却没有“米”下锅,遗憾无奈的不只是做职业介绍的中介们,还有那些眼巴巴看着订单流失的生产企业主们。
“以前是我只要接到了订单,就不怕没工人给我做。而现在,企业把订单接过来,就怕没有工人到时完不成订单,交不了货,还得赔偿。自从金融危机之后,现在关于人才储备方面,我还必须得重视起来,转变思路啊。”浙江台州一家味精生产加工企业的唐老板告诉记者。
与企业进行了无数次人才对接的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副书记王欧翔,更是对这一情况了如指掌。
“‘用工荒’现象从温州来看,从今年7月份开始就有很多企业反映用工比较紧缺了。过去的两个求职季,分别是过年后的2~3月,以及7月份农忙过后农民出 来打短期工。但今年7月份,没有形成求职高峰,而用工高峰依然存在,并延续至今,最终造成了用工吃紧的局面。”王欧翔表示。
延续的用工紧张,至年底之际,则升级成“用工荒”。
目前离春节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部分沿海地区企业为赶订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总需求量,但劳动力供给却没能跟上。新人难招的尴尬境地让不少企业感慨招工 越来越难了。而普遍的共识是,今年年底的“用工荒”确实提前来袭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福建、江苏、浙江等用工大省,企业普遍反映年 底的“用工荒”比往年提前了。
来自温州的一组数据显示,眼下这个轻工业制造城市的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目前我们下属的职业介绍市场的求职登记 每天才20~30人,以前‘民工潮’到来时高峰期曾达到每天一两千人,从逐年下降的数据对比就能看出现在的‘用工荒’。截至今年12月10日,温州市用工 缺口已达11万人。上个月我们中心挂出26291个招聘岗位,招到8230人,不足1/3。”王欧翔告诉记者。
“2010年11月,进入台州 市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劳动者共有14760人,比10月份减少5411人;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岗位20736个,比10月份减少 5891个。总体来看,需求、求职人数呈同比下降趋势。”这份来自台州市2010年11月份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指出。
与此同时,一份台州市椒江区的30家中小企业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员工人数为5965人,岗位缺工920人,缺工率为13.4%。
明年“用工荒”还将延续
“按我的测算,明年温州用工的缺口将在60~70万,‘用工荒’问题将更加突出,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或陷入困境,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和民营企业一起,努力缓 解这些问题。”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日前向温州市政府呈上的一份提议,表达了他对“用工荒”现象的担忧。
“城市之间面临着激烈 的人才竞争,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家都在吸引人才。原来的温州是率先发展民营经济,人才都往温州流,这就造成了像温州这种地方的用工压力很 大。而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出来打工,会选择在家门口做事,温州这类地区就会面临‘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
“‘用工荒’我觉得会一直延续,关键在于中西部和沿海的差距在缩小。今年3月份,我们去青海下面的一个县城组团招聘,当地一家餐馆服务员的工资是1100元,而在我们温州也才1300~1400元,我当时相当诧异。”台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赵局长表示。
新生代农民工有“想法”
采访中,很多企业主向记者表示,眼下,他们企业中的主力军为80后、90后的新生代务工人员。他们的打工观念不同于上一辈,也是造成“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温州这边的企业员工现在大多是80后、90后民工。截至今年的2月底,我们统计出80后民工在温州已经占到48.7%,而这些80后民工的期望值是工 资高一点,工作时间不要太长,生活条件舒适些,多一点人文关怀。对于企业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加工资的方式能留住人了。”王欧翔指出。
“今年整体出现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不多,因为新农民工二代也是独生子女,出来打工的有所减少。并且国家的惠农政策实施后,在家种种田也可以。随着中西部发展起来后,沿海的吸引力就不是很大了。事实上,台州的生活成本要远比内地的高啊。”台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赵局长指出。
来自安徽的1987年生的农民工小赵,在滚滚的农民工洪流中,并没有选择留恋大城市的繁华迷离,而是返回老家务农。采访中,小赵告诉记者,“现在农村不 需要交公粮,买种子、农机器具政府还有补助,而且很多菜都不需要买,直接自己种了吃,水可以直接喝山上流下来的山泉,生活成本很低。现在农村啥也不缺,在 农村生活也很开心。”
“用工者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以前都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工特别能吃苦,对经济上没有特别的要求,而现在的‘农二代’却有住 宿、子女教育,福利、薪酬方面更高的要求。以前企业觉得逃走几个工人也没关系,现在是逃走了,找也找不回来。特别是中高级人才还会不断地有其他企业来挖 人。”周德文表示。
求解“用工荒”
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现在在台州、温州等地,若支付不了每月1500~1600元的工资是招不到一个普通工人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不足,迫使企业或转移产能,或升级品牌竞争力以提升产品利润空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温州的知名品牌服装加工企业中,已有部分选择将温州作为组织研发、设计基地,尔后再把生产放到西部等内地城市去加工、完成。
义乌玩具协会副会长、义乌琪琳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楼其进表示,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该拓宽思路,不能用老观念来招工,更不能用老观念来看待员工。比如,以后产品可以选择把粗放型的加工放在中西部,不能老是做低端产品,这样布局好自己的产业结构才能合理地带领企业转型。
“当前不论石狮还是全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过去贴牌加工的钱好赚,现在市场拓开了,订单不缺,但工人却跟不上,成本 也大大增加。要想突围只有加大投资,引进并掌握核心的高端技术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福建石狮的盖奇(中 国)织染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衍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现在产业在倒逼温州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只有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上有了更多 的利润空间,才能解决农民工更多的福利、待遇。传统产业上,我们与内地产业丁比可能没有更好的竞争优势,但是温州有雄厚的民间资本,可以培育一些高附加值 的新兴产业,可以创造一些好的务工环境,吸引人才留在温州。”周德文表示。
政府层面出面解决,在解决“用工荒”的问题上,被许多人看来更具操作性。“关键是政府能否给予更多的政策,让这些农民工和当地百姓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政策。”王欧翔也指出。
相关新闻
上海郊区用工荒明显 企业涨工资降要求
每经记者 杨淑 张娟娟 发自上海
“用工荒”年底提前出现。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上海多家职业介绍中心和部分用工单位发现,上海的“用工荒”再度出现,尤其是在郊区。
据上海市职业介绍黄浦分中心办公室何主任介绍,上海“用工荒”问题多数发生在松江、嘉定和闵行等郊区,因为那里工厂相对集中,人员需求量大。
上海职业介绍中心青浦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发布招聘信息的单位达到30多家,与以往相比处于持平状态,但是前来应聘的人员却较之前减少了很多。随着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今年“用工荒”问题主要集中在缺少技术工人和操作工方面。
“一直在招人,招人有点困难。”上海欧珀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业务的许先生告诉记者,因为临近年底,原来的促销员要回家过年,而上海本地年轻人很少会去卖场做销售,现在只要能招到人,就很不错了。位于闵行区马桥镇的韵达快递公司的胡经理也表示,招工特别难。
不少企业为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不仅提高工资,还降低了招工要求。“现在只能通过亲戚帮忙找驾驶员,把工资开高点,经验学历都不限,但是还是很难招到人。”韵达快递公司的胡经理还表示,“如果再这样下去,只能树倒猢狲散,工资太高,老板也过不下去了”。
“前几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招聘单位有所减少,但是今年招聘单位没有减少,应聘人员却更少。”上海职业介绍中心青浦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解决招工 难问题,政府也要求职业介绍中心多举办招聘会,并在乡镇市场了解失业人员情况,以方便他们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对工资进行了小部分提升,但是没有吸 引更多人前来,预计这一现象明年会继续,且更严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86

團購冬天提前來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38915.html

足3年歷史、上半年還曾火暴異常的團購行業忽然到了冬天。

眼下中國大型團購網正密集裁員。全球最大的團購網站Groupon和國內互聯網巨頭騰訊的聯姻高朋公司,剛剛進行了一次大裁員。

早先,高朋部分部門主管被要求,要裁掉最多5%的員工,Groupon發言人說,這是公司在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必經之路,意在建立標準流程、優化銷售。

但高朋裁員似乎來得太快。年初,它才來到中國快速招聘。短短一兩個月,高朋員工便達到400人,本來年底要招到1000人。

不過今年年中許多人便已開始陸續離開了,因為公司虧損嚴重,許多人看不到未來。高朋COO歐陽云雖然之後努力支撐,但虧損依然。

Groupon總部並不瞭解高朋的實情。高朋被裁員工集體維權代表、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研究員趙佔領透露,高朋13個地方分站已整體被撤,至少18個分站涉及裁員,被裁人數已突破400人。

好在母公司騰訊能為它帶來流量等諸多支持,高朋或許可以自救。但這也要看歐陽云帶領的中國團隊能否在業務等層面迅速改變局面。

高朋只是困頓的團購網之一。事實上,中國團購網幾乎全部裁員了。比如開心網年初便裁減了地方站的部分團購員工。窩窩團等對手裁員更甚。

冬天的氛圍越來越濃。市場排名第二的美團網正積極唱衰這個行業。CEO王興說,團購已經進入冬天;副總裁王惠文告訴本報,美團是唯一一家不做戶外廣告的大型團購網站,主要靠口碑傳播,70%以上的新用戶來自於老用戶的推薦,這可以節約成本。

拉手網CEO吳波認為,現在還談不上冬天,只是融資遇到一些阻力。「我們也不愛炫富,我們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底會將業務擴張至1000個城市。」他說。

但作為國內最大的團購網,拉手網仍在繼續擴張,花錢「大手大腳」。比如它聘請了明星葛優擔任代言人,大舉投放廣告。

吳波顯然已有些警惕。他表示,下半年廣告投放計劃會考慮重新制定。之前拉手網C輪融資曾達1.11億美元,估值達到11億美元。

人人公司旗下的團購網糯米網日子也不好過。雖然人人公司已經上市,但糯米網連續兩個季度都是人人公司的成本中心。

8月12日凌晨,人人發佈第二季度財報,糯米網第二季度總營收達110萬美元,同期運營開支為560萬美元,淨虧損450萬美元,平均每月虧掉近1000萬元人民幣。

糯米網總經理沈博陽坦陳競爭白熱,毛利率低,但強調公司真實流水方面穩居業內前三。他說,公司員工總數僅499人,與動輒幾千人的對手相比,運營成本很低。截至目前,母公司人人公司CEO陳一舟倒沒有直接流露不滿,聲稱將支撐其5年。

依靠安全業務起家的奇虎360之前推出了團購業務。但截至目前,仍未看到360團購業務顯示出多少活力;淘寶團購管理層甚至預期年底銷售額將超過100億元,但外界對它幾乎沒什麼關注。大概它們在等待冬天的到來。

不過也有號稱不擔憂的。靠各種競爭手段博取外界關注的窩窩團,前不久對外宣稱將啟動IPO,並將融資2億美元,但之後高盛背後否認了這一消息。這家神奇的網站挖角的消息亦頻繁傳出。

「半年後將迎來團購網站資本的冬天,行業的優勝劣汰將更加嚴峻,有能力再拿到融資的公司估計不超過5家。」王興說。

團購增長看來將毫無疑問地放緩,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表示:「度過依靠資金的初級競爭之後,團購市場在今後的半年到一年內還想實現像去年那樣爆發性增長,已經不可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8

太平洋百貨關店 百貨業危機來襲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0/2MMDcyXzM2NDE2Mg.html

商業企業的噩夢不期而遇。

9月8日,北京太平洋百貨盈科店的會員紛紛收到發自太平洋百貨的群發短信,消費者被告知,太平洋百貨北京盈科店門店將於10月25日關閉,消費者須儘早對預付卡餘額進行消費,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損失。

不 僅如此,本報記者瞭解到,除了太平洋百貨盈科店,太平洋百貨的五棵松門店也即將關閉。北京太平洋百貨在國內的母公司台灣遠東控股集團設在上海總部的相關人 士向本報記者證實了關店的消息,但否認了太平洋百貨撤出中國市場的說法,「我們在上半年還在成都開出了一家門店,而且,運營狀況也不錯」。

太平洋百貨盈科店店長陶玉聰被任命為北京地區處理關店事務的新聞發言人,他表示,關閉門店的原因,是物業租賃到期,對方提出的租金大漲,公司不再與盈科中心續簽。

10年前豪言佔據1/4北京市場份額,10年後或面臨敗走京城的命運,太平洋百貨僅是當下商業企業的一個縮影。一家全球知名的零售企業副總裁稱,「用工成本上升,物業租金大漲,供應鏈上游的採購成本上升,商業企業又肩負穩定物價的社會職能,現在企業普遍難做。」

太平洋百貨關店

太平洋百貨關閉北京兩家門店,是近年來,北京百貨業領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來 自台灣的消息稱,因賣場規劃未盡理想,加以商圈變化、大樓業主欲大幅調高租金,8月18日舉行的太平洋百貨中國公司董事會因此決議結束經營太平洋百貨北京 盈科店。另外,太平洋百貨北京五棵松店成立於2009年,因業主更換頻繁、招商一再延宕,公司董事會也決議與新業主協商終止租約。

太平洋百貨北京地區內部工作人員稱,公司關閉上述兩家門店的決定很突然,截至目前,公司內部還在正常運轉,門店部分也在配合北京市相關部門的要求,做關閉門店之前的相關善後工作。

此前,陶玉聰曾否認太平洋百貨經營不善的說法,他稱,關閉門店的主要原因是物業租金過高,而且,變動幅度較大,所以,決定關閉現址,未來重新尋找新店址。

上述太平洋百貨內部人士證實了這一說法,「雖然我並未接觸到具體的租金變動數據,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10年前,太平洋百貨進駐盈科中心時,物業租金極低。而現在,一個普通商舖進駐的啟動資金都需要100萬元,成本大增,已經影響了正常運營。」

盈科中心物業的底商和網上招租信息顯示,開發商上月底開出的整租太平洋百貨鋪麵價格為28元/月/平方米。該底商整體面積約6.5萬平方米計算,年租金為2184萬元。

針對此事,北京昭邑零商諮詢公司董事長劉暉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盈科百貨的業主原先是華熙樂茂,原本要打造大型購物中心,因此需要引進像太平洋百貨這樣的主力店進駐,而去年華熙樂茂易主,接盤者卓展集團本身就是做百貨出身,根本不需要太平洋百貨這樣的店舖加盟。

太平洋百貨目前在國內的重慶、上海、成都仍擁有約10家門店。對於關閉北京的門店市場,業內分析人士稱,太平洋百貨進入中國市場的1993年,國內百貨業尚處於萌發期,但是,近幾年,隨著百貨業的更新換代,太平洋百貨目前的業態已經不適應北京市場的發展。

上述行業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綜合大型購物中心摩爾業態的發展,消費者已經更趨向於消費、休閒、餐飲、娛樂一體化的這種消費模式。而傳統的百貨賣場由於購物職能單一,並無法有效吸引客流量,會逐漸走向衰落。

然而,北京市場被認為是商業企業必爭的城市市場。太平洋選擇關閉在北京的2家門店,被業界揣測為退出中國市場。不過,來自太平洋百貨的各種消息顯示,該公司暫時並無此種打算。

同時,上述太平洋百貨內部人士說,現在內部也在討論未來在北京市場的佈局問題,不過,內部現在有一種聲音稱,鑑於商業地產的物業租金高企,可能未來會選擇自建物業或者走大型購物中心之路。

傳統百貨業危機

太平洋百貨的關店之舉,擊穿了傳統百貨業並不牢靠的底盤。

兩年前,新世界百貨執行董事鄭志剛曾預言,未來3-5年,百貨業將經歷整合期到調整期乃至平靜期的過渡,當時對百貨業僅是一種前瞻預測,但是,現在看來,行業現狀不幸被其言中。

對 於行業而言,租金上漲是第一問題。前述業內資深人士稱,該行業的物業租金都是一簽10年甚至15年,乃至更長。而10多年前,是中國百貨業乃至商業發展的 早期階段,一般的商業地產項目招商並不簡單,很多商業地產項目都是以低價出租出去的。但是,近幾年,在眾多商業企業面臨租約重簽的時候,就會遇到商業地產 租金暴增的局面,成本大幅上升。

此外,商業企業正失去勞動成本控制優勢。上述知名零售企業副總裁稱,商業企業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國市 場以前擁有勞動力成本優勢。但是,近幾年,伴隨通貨膨脹的宏觀經濟背景,眾多地區都增加了最低工資限制,並且要為所有員工配齊各種保險,這也從一定意義上 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對於傳統商業企業而言,來自電子商務領域的衝擊更大。前述太平洋百貨內部人士稱,我們也在做一些研究,電子商務對整個 行業的衝擊近幾年比較明顯,而且,尤其是百貨企業的衝擊最為巨大。由於電子商務企業尚處在與傳統渠道爭奪市場的時期,所以,在沒有門店租金成本重壓之下的 電子商務企業,有更低的價格讓利給消費者。

事實上,電子商務企業的衝擊已經使得眾多傳統百貨企業做出調整。在港上市的銀泰百貨等一些百貨公司,也在傳統業務上嫁接了網絡電子商務的服務,以應對不斷增強的電子商務消費趨勢。

上述知名零售企業副總裁稱,通貨膨脹條件下,商業企業被賦予了穩定平抑價格的職能,事實上,用工成本的上升,製造企業成本上升引發的進貨成本的上升,已經逼得商業企業利潤微薄。

全 國人大代表步步高商業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填,曾做過一個統計,他將24家上市零售企業和13家超市供應商2009年的年報數據做了對比分析。零售企 業代表包括蘇寧電器、步步高等,超市供應商企業包括康師傅、聯合利華、青島啤酒等。結果顯示:11家零售企業2009年的平均淨利潤率僅為3.15%,而 13家供應商企業同期的平均淨利潤率則高達18.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6

上市公司多晶硅业务噩耗再来袭 两周跌三成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22/1MMzA3XzM3MzY1Mw.html

梦魇并未结束。国庆之后仅仅一周,承继前三季度市场低迷氛围的多晶硅市场就正式迎来其现货价的历史冰点。据市场数据显示,10月11日-17日,多晶硅现货均价下探6.1%至41.13美元/千克,创下6月以来单周市场最大跌幅。而短短两周,整体市场跌幅更达三成以上。

与 此前记者调查(详见本报10月10日23版《多晶硅历史‘冰点’再临 光伏产业难言乐观》)别无二致。截至目前,多晶硅现货市场均价已然跌穿40美元关口,且于本周到达38.13美元/千克。而更为严重的是,在下游需求持续 乏力的状况下,由多晶硅往下的光伏产业链产品已呈现同步走跌的局面。显然,对身处产业前端的多数多晶硅公司而言,其灼身之痛在四季度还将持续加剧。

受 此累及,参与其中的众多上市公司已然在前三季度深感寒意。据记者采访了解,除部分主要供应自身产业链使用且生产成本较低的大型多晶硅公司外,目前参与多晶 硅业务的多数上市公司在前三季都已出现亏损。可见一斑的是,10月19日,川投能源(600674.SH)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其去年尚且盈利800万元的 多晶硅业务在当期亏损近1500万元,导致公司投资收益增幅较上半年下滑达47个百分点。

市场跌幅将扩大

噩耗连连的是,多晶硅现货市场价格却持续阴跌,毫无中止之意。四川某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到10月底,多晶硅现货价较上月的整体跌幅达到四成已无异议。

这缘于连续两周来,多晶硅价格走势不断下滑的预判。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数据显示,上周现货价格创6月以来最大跌幅,达到6.1%。较早一周的5.8%跌幅继续扩大。而截至10月19日,多晶硅价格更继续下挫,下跌达5.88%。

据 市场研究机构EnergyTrend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多晶硅的平均销售价格较上周的40.51美元/公斤下降5.9%至38.13美元/公斤。多晶硅 片平均销售价格下跌10%至1.53美元/片,太阳能电池片价格下降6.7%至62美分/瓦。而连续两周以来,国内多晶硅价格已累计下跌达35.1%。

事 实上,自今年3月以来,多晶硅价格反转向下后,其跌幅已然超过四成,并持续受到下游的挤压。市场信息显示,受德国和意大利大幅削减补贴影响,多晶硅制造商 现货销售价格经历了48%的跌幅。而由于太阳电池板供大于求,电池板价格出现剧烈下滑,降幅已经超过40%。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产品产能的压力,太阳电池板 制造商也在压低多晶硅的价格。

与此同时,整个光伏产业的同步走跌已使得多晶硅很难走出跌势的阴影。

据慧聪太阳能网披露的 数据显示,在多晶硅方面,目前成交价最低来到32美元/千克,平均价位下滑到38.13美元/千克,跌幅为5.88%;而在硅外延片部分,多晶的最低价格 来到1.41美元/片,平均价格来到1.534美元/片,跌幅为10.4%;单晶的价格则维持在1.9美元/片;平均价格为2.098美元/片,跌幅为 8.54%;在电池方面,最低价格已跌破0.5美元/瓦,来到0.48美元/瓦,平均价格则滑落到0.623美元/瓦,跌幅为6.74%。模组方面,硅晶 太阳能模组的平均价格下滑到1.07美元/瓦,跌幅为0.65%。

据其分析, 由于多晶硅成本难降、报价续跌,各多晶硅片厂除了减产,也加入卖多晶硅料源的行列,因为卖料比投产后出售硅片的亏损小,也算是损失最小策略选择之一。由此,国内多晶硅公司还将迎来更为艰难的时刻。

三季度整体亏损

“受下游需求萎缩、存货加剧的影响,现货市场低价抛售,消化存量的现象在短期会更加普遍,这必然会使得上游公司此前还保有一点盈利空间的多晶硅业务受订单价格下调影响而出现亏损。”四川某参股多晶硅业务的上市公司人士对记者如此说道。

据 该人士称,受市场需求影响,多晶硅市场在前三季度总体震荡向下。尽管三季度前期曾出现一波回暖,但由于缺乏真实的需求支撑,市场交易价最终只能在三季度后 期整体下调。加之,国际大厂近日出炉的多晶硅新订单价格又整体调低至40美元以下,市场恐慌性暴跌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这对于此前大多数 积极染指多晶硅业务的上市公司而言,最为直接的后果无疑将是亏损。据记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A股共有14家涉及多晶硅业务,其中有9家已在2010年投 产,2011年另有5家已经处于调试或试生产状态。而就已经投产的企业而言,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多晶硅业内人士都表示,将出现整体亏损。

值 得注意的是,作为最早参与多晶硅业务的上市公司川投能源在率先披露的三季报中已有所预示。据其季报显示,该公司控股38.9%的新光硅业三季度多晶硅综合 售价由上半年的47万元每吨下降至34万元/吨,较上年同期下降17%。由此使得后者在三季度亏损近1500万元,而去年同期则实现盈利800万元。

据前述多晶硅上市公司人士称,之所以出现亏损,与目前国内多晶硅成本普遍过高的情况有极大关系。“40美元一般被国内行业人士称为盈亏平衡价,一旦低于这个价格,绝大部分厂家都会亏损。”

另 一名多晶硅专家也向记者指出,国内多晶硅公司的成本普遍在35美元至40美元之间,下游市场尚未启动前,成本与市场价倒挂必然引致上游公司关门停业。尽管 目前尚有部分公司保持着长单价格高于市场价的情况,但随着现货市场的持续暴跌,为维护合作关系,也必然会下调价格,缩减盈利,及至亏损。

由 此而及,市场普遍认为,到明年底,多晶硅市场将面临一场淘汰赛,而价格关口则是35美元。市场一旦触及35美元的关口,中小企业的淘汰率将高达九成,据 此,目前能达35美元成本以下的多晶硅业务上市公司并不多。乐山电力、川投能源、中国中冶、南玻A、鄂尔多斯等被普遍认为成本在30美元左右,而其中乐山 电力业绩弹性最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23

大盤股中信重工IPO即將來襲 中信系或再添新丁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3/4NMzA4XzM5MDc4Ng.html

21世紀網訊 雖然陝煤股份、中交股份這兩支超級IPO的發行在2011年年內難以成行,12月23日,在距離2012年僅僅數日之時,21世網獨家獲悉,繼新華保險之後,又一支主板大盤股——中信重工的IPO的征途或將在日前拉開。

「如果不出意外,中信重工IPO的預批就在最近一兩天時間內,預計會趕下週末之前上會審核,即2011年年底之前上會。」12月23日,接近於監管層的有關知情人士向21世網透露。

據 公開資料顯示,中信重工前身為洛陽礦山機器廠,為我國重型機械行業的「七大重機」之一,主要從事建材、礦山、冶金、電力以及節能環保等行業的大型設備及大 型鑄鍛件的開發、研製和銷售。2008年1月26日公司正式改製成立,中信重工為中信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在此次發行之前,中信集團共持有中信重工約 86.83%的股權,中信投資、中信汽車、洛陽城投分別持有其6.59%、3.29%、3.29%股份。

「此次中信重工預計發行的股份數 約在不超過8.8億股左右。」上述知情人士向21世網透露,其雖然同為主板大盤股,但發行規模較之中水電、陝煤、中交等今年幾支超級大盤股IPO而言還是 不可同日而語,而其此次募集集資金將用於高端電液智能控制設備以及礦山冶金裝備製造項目等5個項目。

據中信重工有關財務數據顯示,其2010年每股收益約為0.3元,2011年上半年每股收益為0.16元,按此推斷,若中信重工此次發行數額足量8.8億股發行,其此次融資的規模約在60億元左右。(21世紀網 羅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35

Web Apps來襲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415.html

2012年1月12日,老牌傳媒集團《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以下簡稱FT)宣佈收購為其開發移動Web App的研發公司Assanka ,這樣,FT將不再以外包的形式僱傭Assanka為其打造移動Web App,而可以直接讓它在內部進行開發。

促使FT與Web App開發公司Assanka合作的一個契機是幾個月前FT與蘋果App Store出現的一次分歧。當時,FT的管理層拒絕接受蘋果新修訂的下載分成計劃,App Store隨即不再提供FT的IOS版App下載。被逼到絕境的FT決定與開發公司Assanka合作,使用HTML5和相關技術開發自己基於Web 的客戶端,供移動設備和平板電腦訪問。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基於Web的App擁有並不遜於傳統App的訪問體驗,並且用戶數在短短幾個月突破百萬,遠遠超 過其IOS版本當初在Apple Store的下載量。

事實上,FT的這次險中求勝並非出於偶然,隨著過去一年中越來越多產業巨頭開始旗幟鮮明的支持HTML5標準並有無數創業公司在此領域探路之後,擁有更強的交互性,跨平台,富媒體開發等諸多優點的Web Apps已經開始衝擊著傳統的手機應用商店模式。

當然,在這一歷史性的機遇面前,最積極的莫過於瀏覽器廠商。

硝煙瀰漫的瀏覽器大戰

在2012年1月的CES大展上,微軟CEO鮑爾默宣佈了其與遊戲開發商ZeptoLab共同推出的基於IE9和HTML 5框架的割繩子遊戲(Cut the rope ),這個在蘋果應用商店中下載量超過5000萬的著名移動遊戲在微軟IE9瀏覽器的網頁端依然能夠做到流暢的體驗,微軟也希望借此證明,新版的IE9完全 有潛力做成一個網頁端的Apple Store。

對於瀏覽器廠商來說,通過遊戲這種形象直觀的展示來證明Web Apps的良好體驗是一件說服性最強的事情,一直力推Chrome瀏覽器的谷歌自然也不甘寂寞。

例如,Google Web Toolkit 的創建者Joel Webber 曾親自率領一個3人的工程師團隊將《憤怒的小鳥》移植到Chrome瀏覽器上,以配合Chrome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

當然谷歌在推廣HTML5過程中更有影響的動作還是去年年末開展的「谷歌會下雪」的網絡傳播:用戶只要在谷歌中搜「let it snow」就會看到自己的屏幕開始下雪,雪多了出霜後還可以用鼠標畫著玩,用戶屏幕會被「霜凍」,點擊屏幕上「除霜」按鈕可以完成除霜。

製作複雜的視頻,流行的遊戲,輕鬆的娛樂應用,當它們被通過HTML5技術移植到瀏覽器上時,所獲得的口碑,都是在為Web Apps所能帶來的良好體驗和更低的開發成本背書,這不僅是谷歌、微軟這樣的巨頭,更是其他手機瀏覽器廠商樂見和力推的事情。

在國內,無論是騰訊、UC,還是海豚瀏覽器,都已經通過對HTML5的大力支持來為自己的未來搶佔一席之地。2011年12月,UC瀏覽器發佈了其 8.1版本,開始支持多點手勢控制和HTML5,這也一改UC給人留下的穩健有餘新銳不足的印象。而騰訊在2011年年中就開始其無線業務中對HTML5 悄悄佈局,甚至在其舉辦的手機QQ瀏覽器高校應用創新大賽中也將HTML5作為重點開發題目。而作為Android平台評價較高的瀏覽器,海豚瀏覽器為基 於HTML5的Web Apps提供了特別支持,其CTO劉鐵峰表示,基於HTML5的Web Apps會有新的開發模式,甚至不同於App Store的新盈利模式出現。

相對於眾多廠商在手機瀏覽器領域藉著HTML5爭相發力,這一標準最初的倡導者之一Opera則更為激進。在2012年1月的CES大展中,來自挪 威的跨平台瀏覽器廠商Opera推出了電視應用商店,HTML5技術借助其多媒體、跨平台的優勢,未來多屏融合的時代將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

一場圍繞HTML5的瀏覽器大戰已經硝煙四起,事實上Web Apps的崛起很有可能伴隨著新一輪瀏覽器格局爭奪戰的進程。

在瀏覽器發展的歷史中,曾經進行過3次劃時代的世界大戰,而當前正在發生的正是第3次基於HTML5技術的爭奪。

瀏覽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97年到2001年,那時候的主角是微軟和瀏覽器鼻祖網景(Netscape),兩家公司拚命爭搶當時還處於半蠻 荒的瀏覽器市場,結果是失敗者網景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此後,IE以壓倒性優勢 ,IE4、IE5、IE6 3代產品壟斷市場,並且在那之後IE再未更新,這種一家獨大也在近5年的時間裡扼殺了互聯網的創新。

2004年Mozilla Firefox的崛起拉開了瀏覽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這個視作開源為生命的瀏覽器新勢力引起了比爾·蓋茨的注意,2006年,在多年沒有更新之後微軟 終於發佈了IE7,企圖狙擊對手,不過卻無法阻擋Mozilla Firefox佔領超過30%的瀏覽器市場份額,2008年谷歌推出Chrome趁火打劫,微軟在2009年發佈IE8作出回應,但難以遏制PC瀏覽器端 IE的沒落。瀏覽器的世界從單極走向亂世。

2010年,HTML5標準的發布,其堅持「開放式互聯網」的精神引爆了瀏覽器如今的戰爭,各大巨頭紛紛站出來宣佈擁抱HTML5標準,因為誰都知 道,在智能終端越發普及的現在瀏覽器的強大功能需要得到釋放,瀏覽器的功能不應再僅僅侷限瀏覽信息,而應該具備傳統PC所能提供的所有功能,甚至將會成為 取代操作系統的一個新的應用入口。而誰能在這一次新標準的賽跑中勝出,誰就可能建立一個繼微軟之後的新的王朝。

Web Apps的時代

產業的大勢已經將Web Apps推到了風口浪尖,那麼具體到Web Apps和Native Apps之爭,結果又會怎樣呢?

在海豚瀏覽器CTO劉鐵峰看來,儘管目前還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問題,Web Apps必將在未來得到大發展。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因為開發成本比Native Apps更低,這會推動Web Apps會贏得更多項目的訂單,從而會推動更多的開發者和更多的Web Apps項目出現。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HTML5的標準推動以及硬件的處理能力會使得Web Apps有能力實現類似Native Apps的功能。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移動互聯網上最終會複製PC互聯網上所曾經發生的事情,而今PC上基於Web的開發遠勝於傳統的Native App開發。

看起來巨頭爭搶,開發者湧入,移動終端上對娛樂應用更便捷的需求假以時日都將推動Web Apps成為主流,當然誰也無法忽視當前無論在體驗和規模上無人能及的蘋果App Sotre。

從Web Apps發展的角度,蘋果扮演的是一個頗為複雜的角色。

通過明文禁止 Flash 應用到iPad和iPhone上,蘋果迫使Web開發人員不得不放棄採用Flash技術。然而同時,蘋果也致力於使得HTML5應用得到更好的發展。這對 Safari用戶和對Android等Web平台的用戶都是個好消息。如果存在一個優秀的通用在線應用平台的話,那麼毫無疑問開發者都會為這個平台開發應 用,因為這樣才能獲得最多的用戶。

如今,就連Adobe也公開宣佈擁抱HTML5了,他們正準備發佈高品質的HTML5開發工具,以期讓他們的Flash開發者遷移到新的平台。或許用不了多久,應該就能看到基於Web的移動應用如洪水般湧現。

不過,對於蘋果利潤豐厚的App Store而言,或許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業務會開始受到衝擊。因為 看起來HTML5 發展越好,Web Apps開發者越多,傳統應用的開發者就會越少,蘋果應用商店就會賺得越少,而且,由於應用的跨平台性,iPhone 和 iPad 的獨特之處也會變少。

意識到HTML5對於自己是一把雙刃劍的蘋果似乎處在了一個兩難的境地。

然而,喬布斯在2010年4月那篇著名的《關於flash的幾點思考》中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

「蘋果甚至還為網絡制定開放標準。例如,蘋果從一個開源的項目做起,打造了WebKit,它是一個完全開源的HTML5渲染引擎,它也是 Safari瀏覽器的核心,WebKit已經被廣泛接受 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瀏覽器都用它,蘋果已經將它作為移動瀏覽器的標準 。」

「移動時代的新開發標準,如HTML5,將在移動設備上必將獲勝(電腦也將一樣)。也許Adobe應該集中精力,為未來打造HTML5工具,而不是成 天批評蘋果放棄過時的事物。」

其實,蘋果真正看中的是能夠參與到Html5引發的產業變局中去並成為主導者,在最基礎的標準制定握有足夠的話語權,這才是關乎公司長遠根基的決 策,而App Store的模式,很有可能只是當年在瀏覽器發展等一系列技術條件並未完全成熟時的最優選擇,他可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最佳答案,而蘋果的持續增長卻要源於 其更加積極地面向未來。

畢竟誰都知道,Web Apps已經成為未來的趨勢,誰能率先積極進入,誰就可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佔據先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76

資金蜂擁而入 商業地產泡沫來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6/4NNDE2XzQwOTk4NA.html

在商業地產成為很多開發商的避風港灣之時,市場泡沫或許正悄然來襲。

對此,專業商業地產開發商的認識可能更為深刻。「由於住宅地產受到政府調控的影響,很多資金熱錢湧入商業地產,造成或多或少的泡沫化發展。」中糧置業專門從事商業地產開發的內部人士表示,這已成為商業地產開發商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

與住宅領域的風聲鶴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業地產自2011年以來風生水起。

中國商業地產聯盟近期發佈的《2010~2011中國商業地產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商業地產開發投資總額接近萬億元,出現爆髮式增長,京滬商業地產銷售額更是創下2007年以來的新高。

據 其監測,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和成都、天津等重點城市,去年的商用物業售價和租金均呈上漲趨勢。其中北京商業地產成交150.12萬平方米,成交總額 390億元,同比增長34%;成交均價25871元/平方米,同比上漲7.5%。同時,寫字樓空置率持續走低,租金漲幅屢創新高。

在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看來,商業地產最近一段時間的優異表現,主要由於此前的供應較為稀缺,「以前,商業用地都被開發商蓋成住宅賣了」。

2006 年已從住宅轉型商業地產開發商的陽光新業目前在全國範圍持有或管理27個商業地產項目,商業總建築面積超過160萬平方米,分佈在北京、青島、天津、西 安、成都、瀋陽等十個城市。以資產總量來說,商業地產項目佔公司整個業務的52%,零售地產則佔到47%~48%。

「今年我們重點有北京 東三環新業中心·水晶宮、天津友誼路新業廣場、天津濱海新區MSD項目等3個新項目會開。」陽光新業集團副總裁吳堯表示,目前公司資金充裕,並不排除年內 會併購1~2個商業項目的可能。據其介紹,在未來2~3年內,陽光新業還計劃新開7~9個商業項目。

「受租售價格上漲的刺激,2012年 不僅商業項目在建速度加快,供應增加,而且還有大批新的增量資金在伺機進入這一領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表示,去年以來,有意願投資商業項目的 機構和個人顯著增加,背後的資金不可估量,其中不少是因為住宅限購而轉向商業,主要的誘惑就在於商業的價格在不斷上漲。

向商業地產轉型的開發商當中,不乏保利、金地、富力、龍湖等知名開發商的身影,甚至一直宣稱只做住宅開發的萬科也改口稱將涉足商業地產。

「受調控影響,住宅用地以底價成交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而商業用地則量價齊升。」吳堯表示,2011年住宅用地比例下降,商業性用地增加,這種土地供應結構的變化,在主要城市有較強代表性。而這些商業性用地將於2012~2013年供應市場。

由於在建和潛在供應量巨大,部分城市商業地產面臨過剩的風險。吳堯表示,除了供應量過大以及與住宅遭遇的信貸受限等共同問題外,商業地產面臨的風險還體現在開發商專業度低、專業人才匱乏。

「一些轉型商業地產的企業,特別是2008年前後才開始進軍商業地產領域的企業,未來將面臨許多問題。」他預測,2012年三季度起,商業地產問題將會逐漸暴露。「未來隨著問題項目的出現,也會伴隨著絕佳的併購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25

近10年最大保費漲價潮來襲 你一定要懂的事 買對不買貴 保單加減大作戰


2012-4-16  TWM




不只油價上漲,今年7月後,新買的保單保費也要變貴了!

全台30萬名壽險大軍全面出動,一定要在上半年做足業績。

面對業務員的行銷話術,你「hold」得住嗎?

這些漲價的保單和你有關嗎?

你又怎麼從這波漲價浪潮中買到便宜、同時一次做足所有保障?

製作人.楊紹華、劉俞青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辛曉昀這是一場某家保險公司的壽險業務員例行晨會,過去會議中不時有人睡眼惺忪、打呵欠,但這三個月來氣氛不同以往。

原本精神不濟的業務員,最近每天早上活力充沛,個個處於備戰狀態,通訊處業績看板上的數字每天不斷刷新紀錄,「我們只有半年時間,半年內要做到去年七成的 業績,不然下半年就不用玩了!」主管站在台上大聲地對著底下業務員說,雙眼炯炯有神。

再把場景拉到台北市某家咖啡廳,在昏暗的燈光下,一位壽險業務員正在賣力行銷,「你看,報紙都寫了,今年七月以後健康險保費會漲三成。」他從公事包裡拿出 一份影印的資料,今年三月六日《經濟日報》理財版頭條新聞,內容寫到「新生命表七月上路,保費看漲三成」。

他認真地對著眼前的客戶說,「七月開始,不管你向誰買保險,保費都會比現在貴上一成以上,我強烈建議,趁著還沒漲價之前,快把這份保單買起來。」「還有, 十年以下躉繳的養老險、終身還本的壽險,七月後也要調漲了,至少漲兩成,如果你有預算,要不要趁現在也買?」業務員並沒有亂說,今年七月,堪稱台灣保險史 上範圍最廣的一次保單調價潮即將來臨。一位不願具名的壽險業者表示:「除了意外險、旅遊平安險沒動到,幾乎九成的保單價格都要調整,肯定會漲價的包括儲 蓄、還本類的短年期保單,例如七年期躉繳養老險、還本型終身壽險等;此外,也有部分保單會調降價格。」挾著這股保單漲價風,全台壽險業三十萬大軍已經啟 動,手中客戶不分新舊,都是「一個不能少」的銷售對象。未來三個月,你該怎麼判斷保單加減之道?哪些便宜絕對不該撿?又有哪些保單可以考慮趁機買齊?

為什麼保費會漲?

三大變數 醞釀保險業十年來最大漲價潮「的確,本次保費調價,可說是台灣保險業近十年來影響最廣泛的一次。」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賴清祺強調,「調降責任 準備金利率、實施第五回經驗生命表、實施第二回年金表,這三大動作,都會牽動保費的計算基礎,三大基礎同步調整,印象中這是過去從未見過的。」而這三道關 卡對保費有什麼影響?首先,「責任準備金利率」決定了保險公司必須提撥多少錢作為保單的理賠準備金,利率愈低,保險公司要提撥的錢愈多,營運成本愈高,所 以,保費也會因此變貴。

其次,「經驗生命表」的意義是精算「台灣人的死亡率」,死亡率愈低、壽命愈長,對保險公司的不利之處是「活到老、領到老」類型的保單支出會愈高;「人的餘 命增加,『照顧生存需求』的險種會變貴。」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表示。例如醫療、癌症、重大疾病、長期看護、還本型商品等,都屬於「照顧生 存需求」的保險。

相對的,「過世才理賠」的險種,則因為國人餘命增長,保險公司理賠的時間可以向後遞延,有更多的時間運用資金為保險公司賺取利潤,因此,保單價格將因為壽 命延長而變便宜。如終身壽險、定期壽險等。

今年七月起,即將實施「第五回經驗生命表」,彭金隆表示,第四回經驗生命表實施是○四年,當時將國人的平均餘命定為七十歲,但在醫學進步下,人的壽命逐漸 增長,舊的生命表已經不合現狀,今年七月實施的第五回經驗生命表,則將人的平均餘命由七十歲延長到八十歲。

賴清祺補充,第五回和第四回生命表的不同處,還包括國人平均死亡率調降三成,稚齡及青少年死亡率降幅更達到五成。死亡率下降、壽命延長,代表「生存險」將 普遍調漲,而「死亡險」則有調降空間。

最後,七月起也將實施「第二回年金生命表」,調降的也是死亡率,現在壽險業所適用的年金表,從一九九七年實行到現在,已經十五年了,更不合現狀,會衝擊的 是即期年金(一次繳清,第二年開始領年金)、利變年金(可領回的金額隨著利率變動而有不同的年金金額)等保單。

為何三大變數會一同實施?壽險業者解讀,為減緩調降利率帶來的漲保費衝擊,同步將第五回經驗生命表、第二回年金生命表一同計算,讓有些險種漲、有些險種 跌,才不會讓人感覺「什麼都在漲。」事實上,三大保費基礎同時調整的消息早在去年底公布,其影響效應也已在市場上展開,目前已有超過十張「生存險」保單在 今年第一季宣告停售,據業者透露,原因就是「先下架,等可以名正言順漲價之後再出來賣」;另一方面,在強力促銷之下,前五大壽險公司包含富邦、國泰、南 山、新光、中壽,今年前兩個月的新契約保費和去年同期相比,皆有兩位數的成長。

抗漲行動方案一:

年輕人別因買生存險而讓生活過不下去不過,在保險專家的眼中,這一波保費調漲的主角──「生存險」,對多數國人來說,卻是「最不需要搶買」的險種。

「這類保單,往往一年要繳十幾萬元的高保費,但提供的保障相對較低,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一旦買了,很可能打亂你未來好幾年的財務規畫。」宏觀財務顧問總 經理邱正弘指出,「買保險是需要或不需要,不是害怕漲價就去搶購,如果真的不需要,未來三個月請你一定要hold(把持)住。」邱正宏的說法,不乏真實案 例。

「我是一個兼職魔術師,但我不能變出錢來;反而,我的錢被保險業務員變不見了。」陳俊廷(化名)苦笑著說。

現年二十八歲的他,白天當攝影師,晚上兼差做魔術教學,約莫三年前,父母相繼離世,留下一千萬元現金和一戶沒貸款的房子,他原以為能過著衣食無虞的生活, 但買錯保單卻讓他差點周轉不靈,要不是及時踩煞車,將許多保單減額繳清及解約,現在恐怕要舉債才能養得起那些保單。

「我爸媽離開後,好心的親戚為了幫我守住遺產,這三年來陸續建議我買了超過十張的還本型儲蓄險、躉繳養老險、複利增額終身壽險等保單,說以後可以靠保單養 我。」其中,包括儲蓄險、養老險,都是典型的「生存險」,而複利增額終身壽險,則可歸類為「儲蓄型的壽險」。

陳俊廷說,因為保費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剛開始沒什麼感覺,直到去年他想要買車,也想投資股票和基金,才驚覺不對勁,「我發現原本一千萬元的銀行存款,在 短短三年已剩下不到一百萬元。」他仔細拿存摺對帳,這才發現,「我一年要繳二百萬元的保費,我一個月才賺五萬元,眼看存款已不夠繳來年的保單,更遑論是買 車、投資,甚至連生活也要有問題了。」陳俊廷說。

逼不得已,他只好找上當保險業務員的朋友幫他檢視保單,「我親戚沒騙我,那些保單在我繳費期滿後真的能養我,但我現在已經快過不下去了,哪能撐到那時 候。」陳俊廷無奈地說。

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將一張十年期、一張十五年期的複利增額壽險保單做減額繳清(不用繼續繳款,將保額降低,保障期間不變),儲蓄險保單解約,才紓解了自己 財務上的困境,「但我三年來繳了快三百萬元的保費,只拿回五成,大概一五○萬元,我想,就算買股票遇上金融海嘯,也不會比這樣的結果更慘吧!」為降低損 失,他手上留下終身壽險,以及再撐三年就能還本的躉繳型養老險保單,雖然一年還是要繳三十六萬元的保費,但在如願買車之後,手頭上至少還有大約二百萬元的 存款,「過去繳的保費一去不復返,當然會心痛,但總要設下止血點,不能讓爸媽留給我的遺產付諸流水吧。」保險是存錢工具?

首年解約僅拿回五成 資金完全被卡死讓陳俊廷財務規畫一度陷入困境的儲蓄險、養老險,都是屬於「照顧生存需求」的險種,也就是極有可能在今年七月調漲價格、已成為目前壽險業務 員強力「催促搶購」的險種。

必須注意的是,「終身壽險」雖然是「死後才賠」,本質上屬於「死亡險」,但因為國內許多終身壽險都在保單設計上加入了「還本」的功能,因此在本質上反倒更 像是「生存險」,同樣會因為國人餘命延長而漲價,並且成為近期壽險業務員的促銷主力之一。

「那兩張還本型的終身壽險保單簡直就是我的惡夢!」現年三十七歲、在銀行擔任企畫工作的簡恩庭(化名)無奈地說,一九九三年從高職畢業的她就到銀行工 作,○二年動了買房的念頭後,計算自己身上積蓄才驚覺:「身邊存款少得可憐,這幾年來賺得多也花得多,戶頭裡的存款三年來增加極少。」但她沒有想到,為了 一個簡單的存錢念頭,讓她往後的生活陷入愁雲慘霧。

原來,簡恩庭為了能達到「強迫儲蓄」的效果,一口氣買下兩張還本型終身壽險,年繳將近十三萬元,「但當時我的年薪不過七十萬元,繳到第二年我就後悔了。」 她說。

想在銀行升職,學歷是基本門檻,只有高職畢業的她,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升官,她開始有了進修的念頭,「我好掙扎,高學費再加上十三萬元的保費,我該怎樣過日 子?」回憶起當時擔憂的心情,簡恩庭再度用力地說:「這兩張保單真是我的惡夢。」為了一圓讀書夢,她本想把兩張保單解約,但這才知道,此時解約只能拿回六 成本金,約十五萬元,等於有一年的保費白白送給保險公司,「我捨不得,但又擠不出多餘的錢,從第三年開始,我用保單貸款繳保費,一拿到年終獎金立刻去還 清。」簡恩庭說。

她花了六十萬元學費,才拿到大學及EMBA的文憑,「那幾年我根本不敢花錢,有時午餐一個麵包就打發了,能走路決不坐車,要花錢的社交活動也不敢參加,時 時刻刻都想著要把錢省下繳保費。」直到○八年,她和男友結婚、買新房子,頭期款、裝潢讓她完全軋不過來,「我忍痛把保單解約,六年繳了七十六萬元保費,解 約拿回四十六萬元,要不是中間有還本十二萬元,損失更大。」「我老公後來知道我買保險買到賠錢,不知罵了我多少次。」簡恩庭苦笑著說,面對這次儲蓄險的漲 價潮,「我絕對不會心動,一點都不會心動!」這次要大漲價的險種,對要養家、收入不多的年輕人來說,確實負擔很沉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最需要照顧的對 象應該是『父母』,要擔心的應該是『一旦自己出了意外,父母的未來怎麼辦』,至於存錢,很重要,但在財務基礎還不穩健的前提下,應該用門檻更低、變現性更 靈活,也更有效率的儲蓄方式。」邱正弘說,把保險當作存錢工具,對多數年輕人來說都是大忌,「翻開所有儲蓄、還本型的保單條款,在第一年解約,只能拿回本 金的五成,想要買房、深造,甚至結婚生子,資金很有可能都因此被卡得死死的。」邱正弘強調。

當然,只有「不適合」的保險,沒有「不好」的保險,雖然年輕人不適合搶買生存險,但對於部分族群來說,的確可以利用漲價前的最後階段,考慮適度增加一些即 將漲價的險種。「如果你計畫在未來的五至十年退休,或者最近剛領一筆退休金,確實可以在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後,考慮增加一些年金險或養老險。」財金智慧教 育推廣協會理事周杏娟說。

抗漲行動方案二:

計畫退休、高資產族群可買年金險周杏娟表示,身邊若有領了一筆退休金的親戚來詢問她退休理財規畫,她通常都會建議買年金險,「剛領到一筆二三百萬元的退休 金,總有親友來借,比起一點一滴被吞噬光,用年金險來照顧你晚年生活,至少是個保障。」周杏娟強調。

年金險通常屬於躉繳性質,一次繳清之後,能在不久的將來陸續領取年金。對於手中已有閒錢,且即將退休的族群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等太久就能開始領年 金,而且不怕手中的錢在這幾年變不見」。

「退休後我媽媽靠著年金險照顧她,她去過的國家比我還多,今年還想招待我們三姊妹到歐洲。」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提到自己媽媽的故事,臉上堆滿笑容。

李佳蓉的母親是聾啞人士,在聾啞學校教了三十九年的裁縫後,一九九二年退休,「那時銀行的利率有八%,很多人都選擇領一筆退休金,我媽也不例外,她好像領 了二百多萬元吧。」李佳蓉說。

孝順的李佳蓉從媽媽退休後,每個月固定匯款三萬元作為媽媽的生活費,照理說,二百萬元的退休金加上每月三萬元的零用錢,李媽媽的退休生活應該相當優渥,但 李佳蓉突然發現,媽媽的皮夾中往往只有不到兩百元,而且每次外出也不太敢花錢。

在追問下才知道,原來二百多萬元退休金在三年內被親友一點一滴借光,「至於我,因為太忙碌,有時沒注意到匯款時間,有時早匯、有時晚匯,讓她充滿不安全 感。」李佳蓉本想一次給媽媽大筆存款,讓她隨時自由領取,但害怕媽媽的存款再次被人借光。

九六年,李佳蓉決定一次解決問題,方法是利用「即期年金險」,一次繳清四百多萬元,就能每個月固定領取三萬元年金,直到往生。「我想辦法湊了四百多萬元去 買,受益人填媽媽,過了半年,她看到錢都定期匯入,才開始會用錢,享受她的退休生活。」直到現在,李佳蓉的母親已經八十二歲,十六年來總共領了五百多萬元 的年金,早就超過了當初所繳的四百多萬元保費。李媽媽每個月都將年金存下一半,累積到一定金額後再出國旅遊,「打拚一輩子,臉上不該有擔心錢的憂慮、驚恐 表情,對於害怕錢不見、即將退休的族群來說,年金險真的能照顧你的退休生活。」李佳蓉以自己的經驗如此表示。

整體來說,對於即將調漲的「生存險」,如果你還在「奠定財務基礎」的階段,面對業務員的促銷話術必須hold住,避免未來的人生財務規畫被一張保單卡死; 而若你手中有足夠的閒錢,也準備在未來五到十年退休,那麼,就可考慮趁此時機購買養老險、年金險。

抗漲行動方案三:

可解約終身壽險 買較便宜定期壽險而除了上述兩大準則,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這波保單調價潮也有意義:由於「死亡險」的價格可望在七月之後調降,因此,如果現在的處境是「身 故保障不足,但又已無力付出更多保費」,那麼,七月之後,或可考慮把部分保單解約,將多出來的資金購買變便宜的定期壽險,一舉補足身故保障。

解約,一向是保險的大忌,但在定期壽險價格調降後,這個禁忌卻不見得牢不可破。事實上,不少保險專家也正準備將部分保單解約,利用更便宜的定期壽險,為自 己的家庭打造更完美的保障。

「最近,我也接到我壽險顧問的電話。」金管會保險局前局長、現任凱基證券董事長魏寶生說。但在他研究計算之後,並不打算搶買即將漲價的險種,「相反的,我 正考慮調降終身壽險的額度,將保單的解約金去買定期壽險,把缺口一次補足。我想,今年七月以後是個好時機。」魏寶生說。

在魏寶生的觀念中,保險是用來照顧你心裡最擔心的人、承擔你無法負荷的風險。對他來說,太太沒工作、兩個女兒年紀還小,「萬一我離開,我愛的三個女人還能 維持現在的生活水準嗎?」魏寶生說,他買保險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在女兒獨立之前,讓三個最愛的女人不會因為自己的任何意外而受到影響。

目前,魏寶生的壽險已經有二千萬元的保障,但他仍嫌不足,「前幾年剛買了新房子,還有房貸要繳,再加上女兒的教育費,缺口還有一千萬元。」魏寶生說,七月 後,定期壽險的保費下降,對他補足保障相當有利,因為他最擔心的是「女兒尚未長大、獨立之前的家庭財務狀況」,而用定期壽險許家庭一個未來十年或二十年的 財務保護傘,成本不高,且已足夠。

邱正弘強烈建議,最近兩年因為買了終身壽險保單而嫌保費太貴的保戶,不妨趁機精算一下,若是將終身壽險保單降低保額,並將解約金買定期壽險,或許直接的損 失相對有限,也能真正把錢花在刀口上。

「買保險不是銀貨兩訖,你往後十年、二十年都與這張保單脫不了關係。」彭金隆嚴肅地說,在買之前一定要考慮自己需不需要這張保單,「就像百貨公司周年慶, 你是因為便宜去買?還是因為真的有需要去買?」「保險真正的意義是要照顧你所愛的家人。」邱正弘說,必須要深刻了解保險的真義,懂得它在哪時能幫上你的 忙,而不是一味因為漲價、跌價去買,到最後變成了保單的奴隸,得不償失。

將調漲的保險有哪些?

類別 險種 漲價主因 可能漲幅

險 即期年金 死亡率下降 7%~20% 壽 險 儲蓄型終身壽險(10年期以內) 利率調降 約5%

養老險(10年期以內)

美元保單 10%以上

險 終身醫療險 死亡率下降 10%~30%

防癌險

重大疾病險

長期看護險

定期醫療險(實支實付,只保障到75歲) 疾病變多、醫療行為增加 5%~10%將調降的保險有哪些?

類別 險種 漲價主因 可能降幅壽 險 保障型終身壽險 死亡率下降 5%~10%

定期壽險

保費調整在即

如何加減你的保單?

我擔心父母的未來

擔心自己身故造成父母無依,應該加重意外險及壽險。而此波調漲主要範圍在於年金、儲蓄、養老等,此類保單費用較貴,且身故給付較少,對於收入有限的年輕人 來說,不該搶買,否則不但容易卡死未來財務規畫,一旦發生意外,也不足以照顧父母生活。

我擔心自己的退休

用保險存錢的最大壞處是「變現性低」,但對於已有財富基礎的人來說,變現性低反倒是「避免讓錢變不見」的好處,7月起,即期年金和利變型年金恐將調漲,若 有閒錢,且在未來5到10年有退休打算,可考慮購買相關保單。

我擔心子女的成長

用定期壽險補足缺口。先釐清自己定期壽險的保額是多少,計算房貸、生活費、子女教育費等風險缺口,今年7月之後,定期壽險可能會降價,屆時可購買長年期的 定期壽險,為未來10年家庭生活費用做足準備。

我擔心自己生重病

包括終身醫療、癌症、重大疾病、長期看護及定期醫療等險種,7月起也有調漲可能;但在健康險的規畫原則中,優先要準備妥當的是基本定期醫療險,若認為醫療 險不足,可在漲價前用漲幅較小的定期醫療險補足。

當你不在了 家人需要多少錢?── 保險缺口試算表現金需求 金額 可能短少的生活費 金額 已有準備 金額房屋貸款餘額 a 家庭每月基本生活費×12 g 社會保險保障金額 j 一年的租屋費用×租用年數 b 配偶的年收入 h 商業保險保障額度 k 教育費用×小孩數 c 其他年收入 i 銀行存款 l 喪葬費用 d 投資金額 m

尚未清償借款 e

應急準備 f

a+b+c+d+e+f A (g--h--i)×生活費準備年數 B j+k+l+m C A+B--C = D即家庭保障不足金額(若D為負數,代表目前沒有保險缺口)

責任準備金

保險公司在向保戶收取保費後,為能在將來履行保險金給付的責任,會提撥一定的金額做責任準備金,主要是用來理賠。

生命表

是經由個別年齡的死亡資料,計算出「死亡率」、「生存機率」及「平均餘命」等生命相關的統計表;經驗生命表今年7月開始實施第5回,平均每10年更新一 次,每一次更新會影響壽險、醫療險的費率;年金生命表則用來計算年金險的費率,每一回更新會影響即期年金、利變年金等險種。

3大保險專家

教你聰明買保單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 彭金隆

只保無法負擔的風險

保險的意義在於發生意外時,能降低經濟上的衝擊,只要投保自己沒辦法負擔的風險就好。以車子來說,當車齡已經到第三年,我就不會再去投保昂貴的車體險,但 我會加高第三人責任險的保障,額度到上千萬元,避免撞到人付不出高額賠償金。

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 邱正弘

用「對、夠、好」

三原則判斷

第一先判斷方向對不對,你希望買的保單能給你帶來什麼樣的保障;第二考慮這份保障是不是足夠?最後再想這份保單是不是夠好,有沒有其他更好的。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 賴清祺

真的有需要再買

不管保費漲價還是降價,只要把握一個原則:有需要才買。就算漲價,如果有需要也要買,買了一堆沒用放在家裡就是浪費。保險會和你人生財務牽扯10年、20 年以上,絕對是有需要才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9

泡沫來襲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965
唐智強手中有一塊55畝的土地。2011年5月,他面臨著一個選擇:將住宅開發進行到底然後等著賠錢,或者搏一把,做商業地產項目。在此之前,作為樂山智翔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在樂山做了十幾年的住宅開發。


  樂山是四川省的一個地級市,距離成都141公里。作為成都的後花園,這裡最著名的景點是樂山大佛。2011年,唐智強發現,那些只在媒體上見過的大開發商從年中開始不斷地往這個城市跑,在這裡開發商業地產項目。


  這是唐智強過去從未想過的領域—如果運作失敗,就意味著破產。為了將風險降到最低,他決定沿著那些大開發商的運作軌跡逆流而上。


  他帶著一個相機,去了成都、浙江的海寧、杭州,以及北京、上海、深圳。但凡有點名氣的項目他都去看。他走到哪拍到哪,並且像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問。


  唐智強碰到的許多住宅開發企業,在更早的時候比如2009年,開始轉型商業地產。它們最初考慮一線城市,隨後發現這些城市接近飽和—十年前便有外資和港資企業在這裡做商業開發,隨著部分國有和民營資本的加入,競爭日益激烈。隨後戰火逐漸燃燒到二三線城市。


  「這與中國整個城鎮化的過程不謀而合。」陽光100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范小沖說。中國的第一輪城鎮化發生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現在這些城市 的城鎮化已經超過75%,很少有新供應土地,目前更多是在做功能升級。現在,第二輪的城鎮化已經開始,它大多發生在城鎮化率在40%到70%的城市。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馮建強說,預計到2020年,一線城市在中國商業地產總量中的比重將僅佔10%,這也預示著今後十年裡商業地產的開發商們只能轉戰二三線城市。


  這些城市的管理者們顯然也認為機會來了,於是,幾乎每一個城市都定下了自己的宏偉目標。比如,在城市綜合體的建設上,提出各自的指標—杭州提出將建成 100個城市綜合體;瀋陽則將開發55個超過10萬平方米規模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南京在售及正建的城市綜合體已超過50處;廣東東莞新建購物中心69個, 建築面積350萬平方米;河北石家莊新建22個,230萬平方米;貴州貴陽新建43個,200萬平方米。


  在所有城市中,成都在建的城市綜合體體量更是驚人。按四川省商業地產聯盟的數據,2011年大成都範圍內在建的城市綜合體達到150個,主城區超過110個,僅其中57個項目的總體量已超過3386萬平方米。個數和總體量,成都已是全國之最。


  甚至,有許多住宅開發商、零售企業和投資者也開始湧入這些城市。中國迅速崛起的中產階級是這些企業轉型的根本動力—在通脹背景下,它們手中的大量資金需要尋找出路。這些過去並不直接參與商業地產開發的企業,紛紛從物業租賃方過渡到商業地產的投資商和運營商。


  以零售企業為例,房地產運營服務機構北京RET睿意德執行董事聶綺冰說:「從2007年起,一些跨國零售公司便開始準備自己開發商業項目。比如宜家、沃爾瑪。」


  隨之而來的,便是無數個工地。甚至,在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的印象中,有一些城市幾乎就等同於一個大工地。但是,令他疑惑不解的是,這些城市本身並不富裕,周邊的縣市也很窮,聚合效應無從談起,那麼多綜合體建來給誰消費?


  並且,它們大多出現在中西部城市的新城區—按中房信的數據,在2011年到2015年之間,20個城市總共1.6億平方米的城市綜合體中將近55%的量將發生在這片區域。而新城區的特徵便是俗稱的「三無區」—無人口、無產業、無交通。


  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有這樣一個三無區域:空殼建築在一條土路的兩側排開,土路通向一條尚未竣工的高速公路。但附近一家供銷合作社卻打算跟另一家資金實力 相仿的企業合作,投資300億元,選擇100個縣城,建設100個縣級小型城市綜合體項目。兩家公司一共擁有的資產不到80億元。開具這樣宏偉計劃的企 業,不在少數。


  有一段時間,唐智強整日為他項目中的現金流測算而煩惱—以商業地產項目操作需要8億元,但他手中只有不到1億元。直到有一天他看懂了商業地產的資金遊 戲規則,他才發現做決定變得不那麼艱難:住宅限購,銷售受到影響,另一方面,開發階段的貸款無法解決、純住宅土地減少;但商業項目就不同了—除了銀行的貸 款支持,政府還可能出於當地稅收的考慮而給予一定的補貼;一般情況下,商業綜合體項目中會配備一定比例的住宅,開發商可以通過綜合體項目融資,再通過住宅 銷售變現,由此完成借道融資的全過程;即使不熟悉商業地產,也可以曲線開發「類住宅」項目,比如酒店式公寓—雖然產權只有50年,但因為不被限購,也成為 投資客的選擇。


  「房地產行業所有可走的道路,被政府認認真真堵上以後,現在留下的路就是城市綜合體和商業地產這條路,不一定是光明大道,但現在為止是唯一可以走的路。」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說。


  在龐大的開發量背後,隱藏著危機與泡沫。潘石屹說,直到現在,他仍然沒有想明白一個問題—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為什麼要到長沙去。「中國房地產的財富聚集還是在北京和上海。」潘石屹說,相比於一線城市房地產的利潤,二三線城市「是實現理想的地方,不是賺錢的地方」。


  從4年前起,潘石屹開始關注北京和上海以外的城市信息,以調整公司的發展策略。除了經常跑到這些城市去親自感受,他還從數據上來分析這些城市的商業機 會。他發現,從四個指標—城市GDP、人均GDP、每平方公里產生的GDP、第三產業佔據GDP的比重來看,至少在五年內,中國只有北京和上海做得最好。 而現在的投資熱點—重慶、瀋陽、長沙以及西安,他覺得都是「危險地帶」。


  在此之前,已經有城市出現了過剩現象。21世紀不動產在一項內部調查中發現,北京近十年來開業的商業地產總計近1000萬平方米,但其中近三成閒置, 因定位和運營出現偏差,不少商業不是已經倒閉就是即將倒閉。而在許多二線城市,也已經出現商業地產開發量與商業運營的消化能力不對稱的現象。


  同一時間的開發量大以及同質化的問題嚴重,幾乎是這些城市在商業地產開發上的致命問題。寶龍集團商業管理公司總經理潘韜說,中國商業地產的市場規模已 經吸納不了如此龐大的建設熱潮,或許在五年後,中國的商業地產就會從戰國時代變成三國時代。到時候,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公司估計不會超過五家,「最後誰能活 下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也有人認為危機已迫在眉睫。比如,上海證大集團董事吳洋說,中國的商業地產在2013年、2014年會有井噴式的危機,這個危機要比住宅地產危機來得 更為迅猛,將是一場地震,一場災難。2011年年底,上海證大董事長戴志康在賣掉了上海外灘8-1地塊,將公司主營業務徹底從房地產轉回金融之後,在微博 上長吁了一口氣。


  他說:終於逃出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