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另一個角度看民生-------民生VS招行?你們選錯對手了 成財

http://xueqiu.com/2374042794/22498094
今天看到還有人在討論民生銀行,就來囉嗦幾句,本來以為已經不是個話題了。

大家都喜歡把民生和招行比,其實我覺得這是有問題的,這兩位做的事情不太一樣。如果你把民生銀行歸入小額貸款行業,你會發現它好強大。

先給結論,方便對數字頭痛的人:由於民生銀行擁有小額貸款行業唯一一塊全國銀行牌照(記住我們把它歸入小貸業),他可以利用國家背書的銀行信用,拿到全行業最低成本的資金(2%),然後以市價的一半出售(10%左右)。由於價格超低,公司挑客的空間很大,圍繞衣食住行、地區行業龍頭等等,而不是只能吃銀行的剩飯,房地產之類。

另一方面,由於公司規模巨大,網點分佈全國,大數定律是用得上的。2500億的商貸通,其他5600家競爭對手合計也只有5000億餘額,每家就幾十個客戶,沒有什麼大數可言。

而且公司兼營銀行業務,擁有全行業最先進的內控,管理和IT系統,成本和效率遠遠好於同業(再次強調我們把它歸入小貸業)。根據張化橋的說法,目前小貸公司很多程序還是用人工記錄,手算的,而且貸款之前,連央行的信用報告都查不到,要委託關係好的銀行幫忙去查。

同時,又由於公司利用國家背書的銀行信用(這個真好使),可以加到很高的槓桿(20倍),因此公司8%的利差雖然低,但是最終的ROE卻不低。

我想說的是,要比較的話,就要把民生和他的競爭對手比較。不然的話我說民生比中國神華優秀,你要如何去分析呢...

按照這個角度,民生其實是想利用自己的銀行牌照去搶小貸公司的飯吃,招行是利用網絡和服務,搶四大行零售的飯吃。

同時,大家在否定民生的時候,事實上是在否定整個小額貸款行業。而招行正在進入這個行業,邏輯扭曲了嗎?

這貼這麼熱,就再分享一些資料吧,公佈一些利空,以平衡這篇文章的視角。其實在小額貸款的發源地印度,去年這個行業就已經爆掉了。而爆掉的原因,就是高收益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這個行業,然後風控一鬆,壞賬就出來了。國內會不會這樣,有待跟蹤研究。

印度最大的小額貸款機構SKS小額信貸,有530萬借款人,去年的年收益達19%,該機構上市之後,股票大受追捧,在很短的時間裡股價就上漲了60%。較高的資本回報率吸引了大量的國際熱錢和私人資本,投資小額信貸的投機者蜂擁而至,剎那間小額信貸機構在印度如雨後春筍,自然造成巨大的競爭,機構間搶客戶,不管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也不管社會效益,造成了大規模的違約風險。小額貸款機構過於集中的分佈也激發了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由於未能採取有效措施限制多重貸款行為,同一客戶往往以相同名義在多家公司獲得貸款,這種為爭奪市場盲目擴張的行為,造成客戶過度負債,超過還款能力,最終導致違約,以及絕望自殺等慘劇發生。

投資還是得有國際視野。


————————————————————————————————————

下面是詳盡分析:

先來看看什麼是小額貸款行業,香港上市的兩家公司,中國信貸和金榜集團,都是張化橋的愛股。

第一家:中國信貸 市值12億港元,8倍PE,1.7倍PB。

產品,以一單交易為例:
貸款金額7000萬,已有餘額9000萬,單一貸款人(房地產)合計佔貸款組合的20%
利率:21%-23%  +服務費:1%-3%
期限:6個月        方式:股份抵押(借款人淨資產5億)

成本:資金來源70%是股權,要求收益率假設是10%,不過分吧;30%是貸款+債券,利率9.5%-11%。因此,平均看資金成本大約就是10%,以上面交易的收益率計算,貸款利差為15%。

槓桿負債率低,只有30%,槓桿為1.4倍。因此儘管利差很高,但ROE只有20%左右。

————————————————————————————————————

第二家:金榜集團  市值8億,0.3倍PB。背景很深,董事長是以前中信集團主席王軍,私募巨頭弘毅也入股了,給的估值大約是13億。

產品以一單融資租賃為例:
設備價值2500萬,租3年,租金總額2930萬。相當於一筆1.5年期的2500萬貸款,算出來利率為11.5%,比上面的低很多。(這裡我算錯了,設備3年後應該會買斷,還有一筆收入,收益率11.5%以上)

不過融資租賃是新業務,公司主要經營貸款,因此綜合收益率應該也在20%附近

成本:資金來源和上面差不多,成本大約也在10%附近,利差10%以上。

槓桿,負債率40%,槓桿1.6倍。

ROE不好意思,公司是虧損的,因為之前一筆珠海貸款壞了,要提幾千萬的損失。沒錯,是一筆壞賬就虧損了。

————————————————————————————————————

最後來看民生銀行
:市值1700億,1.1倍PB,5倍PE。2500億的商貸通餘額。

產品:商貸通,不用介紹了。利率按2011年約10%,非常便宜的產品。

成本:存款成本2%,500億小微支持債成本4%,綜合起來看在2.4%,利差8%。

槓桿:95%負債率,20倍槓桿

ROE:按照30%成本收入比,25%稅,8%利差計算,2500億商貸通已經有100億的淨利潤,目前賣17倍PE。附送一間2萬億資產的垃圾銀行。


查看原圖

——————————————————————————————————————

引用幾段話,來自花都萬穗小額貸款公司主席張化橋,以前的瑞士銀行董事:

全國6000家小額貸款公司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挑戰。除了少數幾家小貸公司有像樣的IT設施,其它都是土法上馬,當然沒辦法做大業務。一個公司1-2億股本金,依靠手工能做多大?如果每家小貸公司都開發自己的IT系統,這就是6000個小兒全,全社會有多少重複勞動?我們可以共用一套中央系統嗎?我很想知道。

如果沒有像樣的IT,小貸公司就不能做千千萬萬的微小貸款,也就只好發放大額貸款,吃銀行的剩飯。小貸公司的放款利率(年息24%上下)大大高於銀行的貸款利率(8-9%),如何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高風險的客戶到小貸公司,低風險的客戶到銀行。

缺一個徵信系統。商業銀行可以用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雖然這個系統有缺陷,但是遠遠好過沒有。現在,在多數省市,這個系統並沒有對小貸公司開放。在開放的省市,這個系統收取的使用費也是個門檻。這是歧視還是懲罰?我們小貸公司在審查客戶時,不知道客戶在其它地方有沒有貸款,有多少,過去的信譽如何。在同一個地區,每個小貸公司都在做重複勞動。

最近幾個月,人民銀行減息,很多人認為,銀行的利息差會因此收窄。我不同意。其實,銀行可以很容易把貸款利率向上浮動30%,50%甚至120%(只要他們願意)。這樣既合法合規,客戶也無法抵抗。我看民生銀行和招商銀行在未來幾年的利潤上升幅度會大大超過市場預期。他們發放的中小貸款既降低了銀行的風險,利率又很高。我們小貸行業的人們很嫉妒他們。

銀行業受寵,犧牲其它行業。我們這些自私自利的投資人,該怎麼辦?除了批評政府以外,只好買銀行的股票。英文裡有句套話,if you cannot beat them, join them。"如果你鬥不過他們,那就加入他們吧"。當我發現我們小貸公司,租賃公司和典當公司實在無法跟銀行較量時,我服服帖帖地買了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的H股。這就發生在今年2月。

空談風險控制,好像很時髦,很酷。但是如果你願意花點時間理解小貸行業,你就會發現,只要你堅持"小額,分散"的原則,你的信用風險就非常小。你必須相信大數定律。我們廣州萬穗小額貸款公司的餘額客戶2100家,單筆貸款12萬元。三年來,雖然有過一些逾期貸款,但是還沒有一筆壞帳。我們的資金絕大部分是股東和管理層自己的錢,我們當然小心翼翼。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很多家小額貸款公司比萬穗公司做的更優秀。三年來,整個行業的壞帳率還不到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40

我先去打天下 等你們來找我


2012-12-17  TCW
 
 

 

闖王5號

六億多的東協人口,正逐漸取代中國,成為世界新工廠,因此,除了創業家外,專業經理人也有機會搶賺當地企業願意付出外商一級主管的待遇。

在有「馬來西亞的陽明山」之稱的高級住宅區,我們看到了一群台灣人,他們年薪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元,還配司機、配車及住房。

他們是東南亞最大汽車集團的台幹:陳唱集團產品規畫暨工程中心總監邱維國,及汽車裝配公司執行董事商浙淳。他們原本是福特集團退休的台籍高級主管,現在一個成為陳唱集團產品開發的最高主管,另一個是汽車廠最高主管。

邱維國說,在這裡,台灣人只要有國際化經驗,仍是搶手貨。因為東協正要起飛,要走一段台灣走過的路,因此當地企業願意支付高薪,吸取台灣經驗。例如。陳唱集團正積極擴充,要到東南亞各國設立一些營運點(詳另文見一百三十四頁),包括建廠、成立銷售中心等,因此,也找了來自福特製造體系的商浙淳,除了台灣,還待過印度、越南、菲律賓、中國等地。

商浙淳,也是陳唱集團內第一個外籍員工,他說,目前車廠土地是二十萬平方公尺,現在買了一百萬平方公尺的地,等於四倍大,要多蓋兩座廠,還要蓋五星級員工宿舍。除此之外,越南廠今年十二月啟用,緬甸也加緊開發中。

闖王6號

東協充沛勞力與內需市場,也讓一個來自嘉義布袋的虱目魚養殖戶之子,成了雅加達地區的台商蓋廠王。岡山高工機工科畢業的秦嘉生,七年來,在當地已經蓋好四個工廠,正準備蓋第五、第六個工廠。

他從土城模具廠的學徒做起,一九九八年時,還成了廣東中山緯創的協力廠,當時才三十六歲的秦嘉生,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工廠。他說,成為緯創供應鏈,好處是一定會有訂單、餓不死,但淡旺季太明顯了,協力廠必須全力滿足大客戶的要求,淡季讓機器閒置,旺季忙不過來。機器閒置又不敢接其他生意,成不了大局。

讓秦嘉生受不了的,還有中國的應酬文化,每天喝酒、應酬,讓生命白白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所以他決心放棄中國,到印尼去闖,同業朋友卻都笑他,是不是腦袋壞掉了,才跑到印尼。

當時印尼工資比中國高、市場小,反觀中國正是起飛期。但秦嘉生豪氣對朋友說,「我先去打天下,等你們來找我!」二○○五年,秦嘉生到印尼蓋廠,本來想做小家電,卻發現競爭不過中國,於是改做塑膠射出成型廠,生產家電、音響外殼。

當中國工資逐步上漲、出口補貼取消時,秦嘉生的生意蒸蒸日上,包括日本東芝(Toshiba)、三星(Samsung)都成了他的客戶,而且還希望從機殼、烤漆、組裝都能夠代工,變成了小型的專業代工組裝廠。

雅加達台商會副秘書長李永雄一邊陪著我們在印尼雅加達工業區參觀,一邊說著,「這是秦嘉生的地、這是秦嘉生的新工廠。」過去五年來,秦嘉生到處買地、蓋工廠,營業額年成長二五%。

秦嘉生說,印尼工人雖然比較懶惰,但溫和、好管,不像中國工人,今天學會技術,明天就跳槽,有的有錢了,還在隔壁開一家工廠,變成山寨版跟你殺價競爭。但印尼人樂天知命,自行創業的很少。如今,秦嘉生順利搭上東協的黃金列車,當初跟朋友的一席話也成真了。

南洋正在大變身!光是雅加達,一個城市就同時存在了上海、東莞形態的兩個世界;一邊是奢華購物廣場,代表龐大消費力;一邊是廉價、充沛的勞動力,代表著新世界工廠的崛起,因此,這是個既能賺消費財的市場,也是賺製造財的基地。

就像二十年前的中國台商,一批「南洋新闖王」正在崛起,這群台灣人不怕失敗,他們相信:天助自助,敢闖,就有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56

李彥宏回擊空頭:告訴你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603.html

百度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被看空?李彥宏又說了什麼,他用怎樣的邏輯回擊?

看空百度的根本邏輯是沒有邏輯,主要是嫌其風頭不夠高調。換句話說,是百度顯得不夠趕時髦。

事實上呢,這是一家財務狀況健康、營收穩健的公司,掌握著中國桌面互聯網最大流量入口,也是移動互聯網最大搜索入口,在被輿論大量看空的同時,能夠默默拿出一份營收同比增長40%的2013Q1財報。

與此同時,又有多少風頭正勁的時髦公司甚至不願拿出一份像樣的財報,他們已經退市或者謀求退市。

在趕時髦的領域裡,比如移動互聯網、O2O和視頻領域,百度通常被描述成為一個決策臃腫、傲嬌過度、動作遲緩、總是慢一拍的落後形象。

但今年以來,最大手筆收購之一是百度3.7億美金收購網絡視頻公司PPS。

被看空的感覺,一定讓李彥宏很不好受。而理由不充分地被看空,更不好受,讓空頭影響到股價上,是最最不好受的了。

最近一年,從2012年6月4日到2013年5月23日,奇虎股價上漲123%,騰訊上漲36%,百度則下跌23%!

換句話說,一年前百度市值是18個奇虎或0.8個騰訊,現如今,只剩下6個多奇虎或者不到半個騰訊。

但是,在百度這一年失去的近100億美元市值中,他的競爭對手奇虎其實只增長23億美元市值,不到這100億的1/4,剩下的3/4,則可理解為「不趕時髦」的代價,未免太過於沉重。

有趣的弔詭是:越是手裡有錢、老闆有錢的公司,在對時髦業務的收購追蹤上越是謹慎。比如百度和網易;比如騰訊,如果沒有微信,恐怕會被黑得比百度更慘。

而在收購佈局上動作最大的阿里巴巴,恰恰是在私有化、清退股東過程中背負巨債;甚至股權分散的新浪和搜狐,在資本市場都更加蠢蠢欲動。

這樣的背景下,心情複雜的李彥宏在百度聯盟會場上說了很多讓人不太好琢磨的話。

這些話似乎不在說百度,也不完全在說百度聯盟的這些客戶。李彥宏在演講時自稱「如夢如幻」、聽眾一時間也未免「如夢如幻」。

有些話明顯是在為百度的主營業務辯護和展望,比如:

「在PC互聯網時代一些行得通的商業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逐漸顯現出它的潛力。」

「在過年一年當中,在移動互聯網的廣告上尤其是搜索廣告上,我們也看到了飛速發展。」

有些話則從社會政經的發展角度高屋建瓴,比如:

「美國互聯網公司很多時候必須要去創造一個新市場才能起來。而在中國,很多東西是我們利用了互聯網能力在傳統產業建立更加有競爭力的業務。」

「事實上,幾乎所有目前如果是公立機構佔主流的行業都是一樣的,都太不具有競爭力了,都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類的服務可以在其中大有所為的。」

有些話,則在給百度聯盟各個行業的合作夥伴們打氣。他舉了電商、電子閱讀、醫療和教育的四個例子:

「中國的互聯網正在加速淘汰中國的傳統產業。」

最後,李彥宏也沒有忘記照顧到傳統行業的情緒:

「後發優勢是上天賜給我們中國互聯網從業者的機會。其實,我覺得也是那些在傳統產業中有夢想、願意擁抱互聯網的從業人員機會。」

但是,這個面面俱到、政治正確,不乏獨特見解但卻又顯得面目模糊的演講到底想說什麼?這是我這裡要最後解答的問題。

李彥宏其實在說:未來是百度的,他在從根本上回擊那些讓他在春天裡百感交集的空頭言論。

我把近5000字的演講簡短翻譯如下:

中國最大機會在用更好的體制、更互聯網的手段去升級傳統行業。誰做到了,誰有機會。這也正是你們這些在座的百度合作夥伴的生意,而不是挖空心思去發明一個時髦卻華而不實的新玩意。當所有行業都在更有效率地配置資源、更融入互聯網手段時。哼哼,我大百度真正的春天才來到——桌面互聯網入口都在我手裡,移動互聯網入口我也瞄著呢。這才是真正的生意,乃們懂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31

電影票銷售網站、App們,你們危險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700.html

丁丁/文

導讀:當一種商業模式的利益根基,變成另一種商業模式中衝鋒陷陣的市場利器,這不僅意味著前者的盈利模式被貼上「此路不通」的標籤,甚至就連因而陣亡的前者,也不過是後者無意錯殺的一個陪葬者而已。

嘿嘿~~這又是在說誰呢?

沒錯,就是那些賣電影票的嘍~~

我是不知道現在大家都用什麼方式買電影票去看電影的,只是經常在售票廳裡看到一排高矮不一、顏色各異的取票機:格瓦拉、網票網、時光網……就不一一列舉了。再順嘴問一句家裡的另一位童鞋,被告知:「這年頭,除非是泡妞,否則誰買正價票去看電影啊!團購唄~~」

是哦~據說,今年1~2月,全國電影觀眾人次突破一個億,票房累計約37.5億。其中,團購貢獻的票房就達到了4.45億,超過1600萬人次通過團購購買電影票。換句話說,每天都有將近30萬人手拿著各種團購號碼,去電影院兌換電影票。

正是團購,讓原本背負著各種房奴、車奴的名聲、鴨梨山大地在一二線城市中蝸居的年輕小白領們,有了重新享受生活的可能。週末,睡個懶覺起來,先花幾十塊錢團購個二人餐,再買兩張團購電影票看場電影,生活好像又重新鮮活了起來。

也正因為這樣,王興所說的「美團銷售額從2012年的55億要增長到2015年的1000億」,如果對比「美團的電影票銷售從2012年的6億增長至2015年的120億」和「中國電影票房整體從2012年的179億增長至2015年的300億」,就並非完全是「痴人說夢」。

但美團的明天,不等於所有人的明天。更殘酷一點的說法是,一旦美團正式啟動「千億計劃」,並以電影票作為吸引客流的主要利器,剩下的這些電影票銷售網站、App極有可能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拜託,哪有你說的這麼誇張?!」

嘿嘿,別不信~~從表面上來看,美團把電影票當做市場利器,而非「利潤中心」,就意味著其電影票業務只要打平不虧,甚至倒貼個一兩塊錢進去,只要能有效地吸引用戶不斷重複購買,仍然是相當划算的一個deal。畢竟在你購買十次電影票的過程中,總會間或著購買一兩次其他團購商品吧?!

不過,這仍不是左右這整盤遊戲的關鍵因素。對眼下這些電影票銷售網站、App來說,最為致命的是,在院線一端。

據小道消息(不是某著名微信公眾號)透露,目前,美團「滾」在電影票業務中的資金量至少高達3000萬人民幣。具體合作模式是,由美團先行向各大院線進行包票(譬如,每年向萬達院線包下100萬張電影票的銷售額,並全款預付),然後再放到美團網站上進行銷售。你說,這讓剩下這些寄希望於通過先銷售後分成模式來銷售打折電影票的網站、App們,如何與之相競爭?

所以,別跟我扯什麼用戶體驗。電影票如同機票,標準化程度高,因此,只要價格足夠低廉,絕大多數人都會在所謂的用戶體驗面前低頭。哪怕真的有願意為用戶體驗額外買單的用戶,相信我,這個群體的數量在現階段也完全支撐不起一家商業機構由小長大。

但話說回來,這又不能完全怪美團。畢竟在王興的眼裡,真正的競爭對手是點評團、淘寶聚划算等團購大佬們,這些電影票銷售網站、App們不過是他在衝鋒陷陣過程中揮刀誤殺的小角色而已。

那麼,既然賣電影票這條路終究會被貼上「此路不通」的標籤,這些小角色們又該如何尋找新的生計呢?如果你有好主意,發消息告訴醬油君,一起來參與這「八卦人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97

你們都在朋友圈玩明星臉?那是在給百度貢獻人臉數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20.html

這兩天,微信朋友圈裡突然流行起用百度魔圖玩起用自己的照片去PK明星臉了,人人玩得不亦樂乎。

這個項目是2011年11月,百度千萬美元收購了創新工場旗下的手機照片處理和分享軟件「魔圖精靈」,將產品、技術及團隊都整合進百度,隨後不斷改進而來。

但也有人潑起了冷水——第一財經編導王征在微信裡提醒說自己的朋友別再上傳照片了,他擔心這是百度在為自己的面部識別、人臉搜索收集數據。他這麼說:

我已經試了兩張非娛樂明星照片,其中還有個外國人,在明星臉裡沒有本人匹配,但在下面推薦欄裡,就是普羅大眾照片裡,卻找到了他們本人!

百度一旦建立起個人面部識別數據庫,跟手機號、單位等信息掛鉤,會發生什麼?譬如以後你在高架上跟別人碰車,對方揚手拍你張照片,就能搜到你。譬如地鐵有人偷拍你一張照片,就可以將你微博、微信、別人跟你的合影、朋友圈、你過去的生命軌跡全搜出來。只要它願意。

王征的擔心有道理,但只要想想你自己曾用微博賬號登錄過多少其他網站,又在人人網、開心網、微博、QQ裡曬過多少個人資料,就能明白類似的事情百度今天才做的話,已經沒什麼先發優勢。

再說,百度這事也不只是今天才做了。新浪科技年初的這篇報導說:

兩年前,李彥宏就對未來做出讀圖時代的判斷;去年的KDD大會上,李彥宏提出的九大待解技術挑戰中,基於內容的圖像搜索技術被列在第三;現實層面百度的圖片相關產品、云相冊等均對這一技術有需求。

2012年12月百度圖片搜索(image.baidu.com)進行的改版和功能升級時,就在識圖搜索(shitu.baidu.com)加入了人臉識別新功能,若使用人臉圖片搜索可找到類似人臉圖片。當時百度稱,人臉搜索是百度多媒體部2012年最後一個上線的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基於圖像的全網人臉搜索。當時,百度強調人臉搜索只會在公開的信息範圍內進行,封閉的個人相冊並不會被觸及。

但正如王征所言,人臉識別搜索實際使用時,同一張人臉積累的數據越多,越能在匹配對比時提供更好的支持。所以可以確認的是,百度魔圖這個玩法的,確有助於百度積攢用戶個人的圖片數據。——但那些用PS用得夠狠的姑娘,你們不用擔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97

實體店:網店們,你們永遠幹不翻我!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837.html

【導讀】看過馬云今年退休時候的視頻,其中令我記憶最為深刻的就是馬云說他們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讓信任得以在互聯網中發展起來了。與十年前那個大多數人絲毫都不敢在互聯網上交易的時代相比,如今網絡購物早已被貼上時尚潮流的標籤,成為一種社會主流的群體行為了。

因此在以馬云為首的眾多電商富翁的激勵下,對於這塊擁有大量財富的領域,無數擁有自己的創業夢想的人開始走入電商創業當中。他們的加入不僅推動了網購購物的快速發展進程,還在一定程度上將電商神化,將網店捧到了神壇之上,所謂網店必將顛覆實體店,或者實體店最終將附身於網店的言論被廣為傳播,但當你冷靜地思考一下的話,你是否能夠站在實體店的角度上,告訴網店們,你們永遠幹不翻我?

如今,網絡購物這種群體行為受到很多消費者的喜愛,但和早期的網絡購物行為相比,消費者也正在跟隨者網購的發展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思維和行為,這主要表現在消費者們在去網店下單購買商品之前所做的一些準備。就拿購買衣服來說,很多消費者跑到實體店裡面不管銷售人員態度如何,挑起自己中意的衣服就跑到試衣間裡面試穿一下,如果中意的話記住這款服裝的重要信息,然後以無語或者刻意掩飾的方式進入下一家實體店,等到將品牌、款式、型號都瞭解得比較透徹之後,上網店,下訂單、收貨物,一次較為完美的網購體驗就此結束。在這方面,比較有趣的是,有人由於對自己的三圍、體重、身高之類的不太瞭解,刻意地跑到實體服裝店裡面借助銷售人員的免費資源,把自己的三圍、體重這些基本信息都瞭解個遍,然後一句你們這服裝我感覺不太適合我就灰溜溜的走人,留下那耗費了自己不知多少精力、口水的銷售人員想辦法排解自己鬱悶的心情。

消費者們這樣的購物行為,雖然說表面上都在告知我們傳統實體店裡面的商品要賣不動了,消費者最終都是在網絡上實現交易,但實質上卻也是在告訴我們實體店對於網絡購物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人們希望通過真實的體驗、在較短的時間裡以最「划算」的交易方式購買商品的習慣依舊沒能改變,這樣的思想對於網店的發展來說或許效果不會太過明顯,畢竟網店的服務目前還真的就難以讓消費者感受到真實感覺。但對於實體店來說,卻是他們賴以生存保存實力的最大依仗。

人大多數都是懷舊的,但在時光不可逆的常理證明下,很多曾經流行一時的社會行為或者消費商品雖然在如今這個擁有了新的主流社會行為,擁有了新的更合適的消費商品的時代裡又重新開始煥發生機,但能夠從歷史遺忘的角落再度成為最受歡迎的社會行為和消費商品又有幾個?當人們懷舊的情節被現實打破,特定的懷舊環境已經無法再令消費者痴迷其曾經主流的社會行為或者消費商品的時候,這些死而復生的社會行為和消費商品就再度被我們放棄在歷史遺忘的角落中。如果說有哪天網店真的已經將實體店顛覆了,那麼實體店就真的難以堂堂正正地走上歷史的舞台了。那麼這個時候,只有利用當前消費者主流的思想觀念,順勢發展,實體店才更有實力去網店直接競爭。

而當前,擁有最貼切的真實感和最負責完美的購物體驗就是實體店最大的戰鬥法寶。假設網店最終有能力將實體店顛覆,那麼這個顛覆的過程應當擁有一段較長的時間,顛覆的過程也比較明顯吧。在這個網店的無比火熱的時候,如果說網店的真實感和購物體驗上依舊沒能做出用戶非常滿意的成績,實體店在這方面的優勢就將更明顯的突出。比方說當人們在網絡上購買了商品並收到貨物之後,發現在層層包裝下面的這款商品並不適合自己,這個適合退貨之類的話就比較麻煩,而且一般情況下在退貨不退款的限制之下,消費者選擇好一塊自己滿意的商品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資源,這和傳統實體店裡面精心挑選試用一款商品之後,到手就是非常滿意的情況非常不同,實體店在這方面的優勢將要明顯比網店大。

此外,去實體店購買商品在社會上還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語來替代,那就是逛街。逛街的真正價值不僅體現在了購買到一塊自己稱心如意的商品,還能夠被用到社會交友、情感加深聯絡上面,這對於很多人的工作生活都能夠帶來很大的幫助。而在網店購物的話,雖然說對他人贈送禮物、請他人一起選擇商品都還是能夠初步實現,但由於雙方只是用網絡這個虛擬卻被無限放大的空間所聯繫,距離將阻礙雙方的交流,最終對情感加深聯絡的效果微乎其微。

如果要直接涉及到利益收入方面的話,那麼銷售人員更多青睞於網上銷售的一大原因就是網絡上不需要你花費過多的租金,交易也能夠享受無稅收的優惠政策。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相關部門的介入,一個規模是以萬億做單位的市場還會存在這麼優惠的稅收政策嗎?如果說當銷售者在網絡上交易的時候還需要支付一定的稅收的話,那麼網店就相當於增加了一部分金額非常之大的成本費用,而在很多電商平台上都是大店家生意好,小店家生意差的情況下,大多數的中小網店店主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危機也變得更大,那個時候實體店回歸,成為經營者做生意的主流方式必然是大勢所趨。那個時候,由於在網上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經營者在服務和體驗上在重視程度必然會有所下降,這樣一來,哪怕是從經營者的角度考慮,實體店的優勢也將大過網店。

因此,在我似乎不相信網絡購物能夠干翻實體店的情況下,實體店因為真實的購物感覺,潛在的社會價值,未來的競爭優勢,除非等到網店購物能夠用消費者非常滿意的購物體驗來削弱實體店在購物體驗這方面的價值,並依舊能夠享受到對經營者非常有利的經營正常,否則實體店將永遠不會被網店們所推翻。

儘管說網購在整個購物的重要性依舊還在不斷的提升,他們的存在給導致很多實體店走上關店的路途,但導致實體店關門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因為網絡購物所帶來的衝擊,而是在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中,做好產品和服務的觀念早已在傳統實體店們坐等客戶、坐收盈利的時代被忽視,如今突然被市場所不得不推上歷史舞台的時候,很多實體店還來不及適應過來。所以不知道通過我上面的胡言亂語,你會不會給我一起站長實體店的角度上,對網店們說,你們永遠都幹不翻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36

丁磊:你們難道就希望微信壟斷嗎?易信將用手機通訊錄關係為切入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10.html

第一莊罪:宣傳的最大亮點即所謂可以用易信給任何運營商的手機號發免費短信,可是N多人試了N遍,真正發成功的概率遠遠低於使用兩個避孕套還懷孕。電話留言也是。

以至於社長的一位美女同行小晚給易信編排了個段子:

甲和乙同時暗戀著同一個女神,在同一晚,他倆鼓起勇氣分別用微信和易信給女神發去一條語音告白留言。後來女神和甲在一起了,再後來,在女神和甲的婚禮前夕,乙收到了女神的短信:」當年我對你好感多過對他,可你為何直到今天才向我告白!太遲了,一切都太遲了。」

第二莊罪:簡單粗暴毫無隱私可言。睡一覺起來,發現易信裡有100多號人被推薦加好友,這直接讀取通訊錄加易信的速度比微信當年迅速多了。但你有沒發現,在易信上你要加上你手機裡存的大佬和名人的幾率大了。還有莫名被拉進各種群,這個沒節操和微信一脈相承,拉別人進群根本不經過你允許的。還有一個粗暴,是朋友圈是透明的,哪怕不是好友,任何人可隨時勾搭任何人,你的各種圈子會瞬間在一條消息下交融。

第三宗罪:發圖極其之慢。社長連著家裡WIFI實測,發6張圖的圖文朋友圈需要10秒以上。這目前100萬人而已,要是發展到1個億,發6張圖豈不得等到瞌睡。

第四宗罪:山寨易信滿地爬。射掌昨天已經提醒了下載易信時一定要認準「菊花牌」的。沒看花邊社的盆友接連出現窘況。一部分直呼註冊不上易信,還發圖求救,親啊,你就不看你下載的那是山寨易信啊。昨天,你在蘋果商店搜索易信,出來的第一個不是官方的,據傳在測試時,最誇張的是得翻19頁才是易信真身。社長發現,一個叫「易.信」的傢伙搭著易信的順風車,已經躍居免費榜單的第15位了。好在易信今天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五總罪:一層層左右摺疊有點暈。易信選項按鈕多,一點擊頁面就分左右兩半,一層層進去,都是左右設計,感覺進了個套子裡。迫不及待想出,憋得慌。

以上是社長實測認為易信目前的五宗「不易」。當然,易信的好昨天社長也說了,比如表情超萌超精緻。用了一天的你,還會繼續易信嗎?今天社長的領導和社長從手Q、到微信再到易信,追著趕著聊天,社長有些有些應接不暇,社交工具這玩意,有兩個就不少了,三個確實不是常態,人會分裂和嫉妒焦慮。

那麼,網易到底怎麼考慮要做易信的,看看網易老大丁磊的看法。 

此圖是昨天射掌和同行媒體一起採訪丁磊,你看邊上的網易徐某看著丁老闆不斷被拷問,直擦汗啊。方遠供圖。

記者:在你看來,微信在產品上有哪些軟肋,而易信可以有機可乘?

丁磊:不可否認,微信是一款不錯的溝通通訊體驗產品,但很封閉,不願意對外互聯互通,我們在通訊體驗上做得比它更好。首先語音的質量比它高3.5倍到4倍,圖片更加清晰。即使沒有裝易信的用戶,也可以進行短信的互聯互通。我們要給中國的每一個用戶以更多的選擇,所以也沒有搖一搖,也沒有陌生人交流等功能。下個月的版本,我們還會加入兩個驚喜的體驗。

記者:目前微信活躍的用戶群在兩億左右,易信作為後來者憑什麼挑戰微信?

丁磊:每個人的手機上裝的通訊軟件不應該只有一個,我們目前並不是說要取代微信,而是在手機上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比如微信的群聊有上限(40人),我們可不可以給用戶設定100個才是上限,或者無上限,讓通信變得更加容易。微信的群組設限很莫名其妙,很多人都找到我,希望給馬化騰走個後門,就為把微信群容量提高。

記者:合資公司中國電信佔比73%。對於網易來說是一個小股東,並不佔支配地位。本來民企和國企對話就不公平,股權又如此懸殊,在合作的過程中,網易如何把握主導權?

丁磊:這個不影響一個運營團隊對這個公司的決策。這跟股份沒有關係,跟大家的共同目標是否一致有關係。你們也看到OTT這種模式,如果電信運營商不面對這個挑戰,他自己的命也被革掉。

記者:我的主流圈子已經在微信上,易信怎麼樣去說服我去換?

丁磊:網易這次做的易信默認你的賬號就是你的手機號,是個天然的通訊關係群體和好友群。這裡不存在重建圈子的問題。

記者:易信為何做得這麼晚,比微信晚了2年多才想到要進入這個市場?

丁磊:微信有一個事情很了不起,它快速改變中國用戶的通訊習慣。我以前覺得有個人拿著手機這樣講,我這樣聽,夠傻的。但我發現這個事情用戶可以接受,用戶是喜歡的。這是個好事情。我們雖然這個事情晚了,但是也要謝謝騰訊,它把這種通訊的習慣培養出來

工作人員催促,丁磊要趕飛機,起身準備離開,但被記者纏住,有記者繼續挑釁:易信產品設計上不注重用戶隱私,這點沒微信好。丁磊站住了。

丁磊:我想問大家最後一個問題,你們就希望易信不成功嗎?你們就希望微信壟斷嗎?

部分記者下意識地說,不希望。

丁磊聽了,開心地走出門外。

總體而言,易信進場,雖然有些開放過度,但對微信也是個促進,競爭是好的,但絕對不是易信所說的百團大戰抗日的概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10

林福楠:你們都不懂手機隱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339.html

林福楠,隱私衛士的創始人。從2010年初就開始投身移動互聯網創業,一直專注於移動互聯網工具類產品。他先後做過三款應用,分別是旅遊工具類(旅動繽)、語音助手類(小T機器人)、面向識別類(面對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但是均以失敗告終,當然失敗有很多原因。三次的失敗經驗不但沒有磨滅林福楠的意志,反而讓他從中獲得了很多經驗教訓,領悟了許多做產品的精髓,在一次次的磨礪當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旅動繽,在2011高德杯LBS大賽中獲獎,運營的短板導致後期內容無法支撐;

小T機器人,類似現在的語音助手,雖然與大眾點評,藝龍達成戰略合作,但概念太過超前,方向做得太大,不太適合勢單力薄的創業者嘗試;

而面對面這個面相識別軟件,創意儘管新鮮有趣,無奈因為自己投資,後來資金鏈斷裂。

為什麼一定要做一個免費的工具,賺到大量用戶之後才去考慮盈利模式呢,這個思路是否本身就有問題?

這是三次創業失敗後林福楠發自內心的拷問。

2012年8月,他再次啟程開發了「隱私衛士」這款產品,堅持了一年後,產品已經做到了手機隱私保護類的第一,順利的拿到了天使投資,並且產品也逐步實現了盈利。

「創業是一個寂寞而且痛苦的過程,但是只要你有夢想,敢於挑戰,努力並且堅持,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這種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紅牛精神,加上積累的經驗與技術讓林福楠的第四次創業一路走得很穩。

他的」隱私衛士」已經在安卓手機隱私保護這個細分領域中做到了市場第一,無論從安全性、隱蔽性、功能性都做到了最好。

林福楠提到,實際上市場上的隱私保護APP並不少,隱私衛士能做到今天這個成績,多是因為他們都不「懂」手機隱私。他們都有三個硬傷:

1 要麼就是把隱私保護做成一個小功能,專業性很差。大公司的產品普遍很重,功能多,功能全無法做到小而美,專注;

2 有的功能大公司想做但是「做」不了。比如我們的隱私衛士隱蔽性非常好,即便是專業的安卓開發工程師短時間內也很難看出來,大公司就不能這麼做,會被競爭對手,媒體抓住抹黑等等,他們有很多顧慮,而我們是光腳的,沒有包袱,能報隱蔽性做到極致;

3 他們的產品過於公開,說隱私其實都不隱私了。比如一些安全軟件,第幾行第幾個圖標是隱私保險箱,別人都知道,你再怎麼換圖標改名都無濟於事,無論是單獨一個隱私保險箱APP還是虛假入口,輸入密碼,有這些東西實際上就已經有問題了,「沒秘密幹嘛用這些功能?」

而實際上隱私是個剛需,這也是隱私衛士一推出就受到市場好評的根本原因,很多用戶不僅購買一年1200的年費還積極熱情地為產品獻計獻策,忠實用戶的參與度極高。種子用戶的付費,建議讓林福楠的「第四春」走得很順。

林福楠常說 為自己的夢想而堅持努力,生命才有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45

關門+倒債,驢像你們是要鬧哪般?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5664427
作者按:關心國際市場波動的同學,美國政府的債限和停擺問題幾乎是邁不過去的坎。除非遠離市場,否則只要參與,就離不開美國二字,也逃不開由驢象博弈引發的市場波動。咱們從今天開始,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問題的前世今生,希望能憶古知今,為未來指明方向。

滿大街都在談論美國政府債務上限,那麼,啥叫債限呢?

美國債務上限就是美國國會批准的一定時期內美國國債最大發行額[1],我們都知道,所謂國債就是國家給你打的白條,帶利息的那種。當一個國家國債發行總額隔三差五碰到天花板,動不動就說要引發一系列危機的時候,反映出一個很容易令人忽視的事實:這個政府,賺的錢沒有花的多,並且長期如此。我們把美國政府自1983年以來美國債務上限的歷史數據翻出來瞅瞅,你會發現,那位喜歡漂亮實習生的美國總統在娛樂之餘還是頗有建樹的。至少,1983年以來,美國政府最長的一次不上調記錄就出現在他的任期內:維持了近5年時間,拉開第二名近兩年時間!對克林頓同志讚歎之餘,我們不禁發出感慨:嫁人要嫁開發商,做人要學山姆大叔。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幾十年如一日借錢度日,外債越滾越高,從幾千億美元一路飆升至十幾萬億美元。就這樣,還幾乎不倒債!歷史上美國政府僅有的幾次問題,要麼屬於技術性違約,要麼屬於變相違約。反正主觀故意直接倒債的事情,還沒發生過。[2]

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如何實現的呢?美國人能幹的事情,咱們能不能做到呢?如果可以,誰也別再吐槽什麼地方政府債務,後面的好日子還長著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歷史開始談起,從佈雷頓森林體系開始談起。

在佈雷頓森林時代,儲備貨幣國家發行貨幣受到最終等價物—黃金的制約,鈔票這種好東西不是你想印多少就能印的。但是,自從1971年美國總統宣佈佈雷頓森林體系作廢以來,人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進入信用貨幣時代。信用貨幣時代最大的變化體現在哪兒呢?王建對此有一段很清晰的解釋「一般而言,本國儲蓄不足會導致貿易逆差,如果沒有足夠的外資流入就必須動用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儲備告罄就必須限制進口,強制實行貿易平衡。但對於擁有國際貨幣地位的國家來說卻並非如此,因為從理論上講,只要世界各國接受本國貨幣作為交換和儲備貨幣,即便是本國的淨儲蓄為負值,只要在全球範圍內儲蓄是穩定和增長的,就可以通過增發貨幣來滿足進口需求,而不會由於本國過度發行貨幣而引發本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實際是利用本國硬通貨的國際地位,向接受這些貨幣的國家徵收「鑄幣稅」。 [3]」

這意味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國際貨幣發鈔國開始具備長期逆差的條件。在金本位和金匯兌本位下,你敢長期逆差搞印鈔票換商品的把戲,就要做好接受懲罰機制的準備:黃金儲備被兌換得一乾二淨。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你的貨幣將像垃圾一樣被清掃出國際市場。而在信用本位下,只要沒有其他貨幣可以取代你的國際貨幣地位,其他國家再難受,也得捏著鼻子眼睜睜看你收鑄幣稅。

美國人是這麼想的,他們也是這麼幹的。1971年以前,美利堅合眾國基本上屬於順差國,通用福特什麼的都是美國製造的名片。經過大約5-6年的過渡,上世紀70年代下半葉以後,美國搖身一變成為長期逆差國,勞模早到男變身油子遲到男。不僅長期逆差,而且逆差規模每過十年就上一個台階。伴隨逆差規模的持續擴大,美國製造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入老齡化階段。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通用集團依然矗立,但這時候與其稱之為製造業帝國,還不如稱其為金融巨擘,因為它的主要利潤來源早已轉變為通用金融。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2009年美國人開始過緊日子,這種狀況持續了多久呢?答案是一個你很可能沒想到的數字:1年!沒錯,從2010年開始,用經常貿易差額來衡量,美國社會重新走向了舉債擴張的道路。逆差從09年3837億美元穩步上升至去年的5546億美元。

考慮到住戶部門資產負債表修複比較緩慢,企業部門受制於產業轉移的大趨勢,雖有貢獻但幅度有限。為了保證一定的增長速度,政府必須扛起經濟擴張的大旗,發國債加槓桿成為唯一的出路。

如果我們將債務擴張比作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加強護理病房)病房裡特護的話,任何一個病人,哪怕他腰纏萬貫根本不CARE住院這點小錢,只要身體逐漸恢復,都深深渴望從ICU裡走出去,誰不想做個正常人呢?美國政府的確具備債務擴張的能力,畢竟美元的地位擺在那兒,畢竟美國國債依然廣受追捧。但誰都知道,當前這種超常規的政府擴張,隱患多多。美聯儲印鈔票借錢給財政部花的事情,終有一天會走到盡頭。

再瘋狂的鴿派也不敢說將量寬進行到底直至永遠,再狂熱的美債粉絲也不敢支持美國政府將債務擴張進行到底直至永遠,所以呢,這種一年一萬多億的赤字擴張,早晚需要慢下來。而最適合踩剎車的時機,無疑是經濟加速復甦期。

天不可能一直黑下去,美國哪怕遭遇了「二戰後力度最弱的一次經濟復甦」 [4],也終將逐漸走出坑底,等啊等,在經歷了兩輪量化寬鬆之後,我們終於跨入了2011年。在前一年恢復性增長的基礎上,老百姓消費慾望更上一層樓。2011年美國零售和食品服務銷售額總計同比高達7.92%,創下2000年以來的新高。



而我們都知道,美國和中國GDP構成中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家居民消費才是決定經濟增速的最大變量,佔比高達7-8成。所以,很自然的,經濟開始呈現加速增長的勢頭。所以,很自然的,美國決策層開始討論是否要從ICU病房裡退出。這一討論,問題就出現,麻煩也隨之而來。兩黨格局下,美國府院之爭由來已久,在內鬥已成習慣的環境下,哪怕僅僅為了在選民面前表現的「在政治上更男人」 [5],從1977年到1996年19年間,聯邦政府就被折騰的關門17次,幾乎平均每年關門一次,最短1天,最長21天。你想,如今面對如此重大的路線選擇,他們還能消停的了?所以,圍繞」退出ICU」路線之爭,發生了一系列令人側目的博弈:

2011年4月,導火索點燃期,焦點:下一年度財政預算案

如同萊剋星頓之於美國獨立戰爭,任何大型歷史事件,都會有點燃導火索的煙頭。筆者相信,許多年後,當我們系統梳理這些年美國政府一系列危機式博弈的時候,你會發現,2011年4月圍繞財政預算案的風波,打響了「退出ICU」戰役的第一槍。

按照慣例,奧巴馬總統在2011年2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前,將2011.10-2012.09財年聯邦預算草案提交國會。正常來說,兩院的各專門委員會在收到總統預算案的六週內,應該提出關於預算收支的意見和評估,商定相應的預算決議案。但是,由於府院思路的分歧,流程就恰恰卡在了這一步。奧巴馬政府向國會提交的2011財政年度預算案一直沒有獲批。由於美國政府2011財年赤字高達1.65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雖然奧巴馬政府屢次修改,但卻在國會屢屢碰壁。

2011年4月5日和6日,奧巴馬與國會眾議院議長博納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裡德舉行了兩次徹夜長談,不改僵持狀態。

2011年4月6日,白宮決定通過媒體施壓,眾多白宮新聞官員通過新聞媒體開始大肆「宣傳」政府預算案無法通過會引發的「災難性後果」。

2011年4月7日,奧巴馬再次召集博納和裡德在白宮開會,一個多小時候,奧巴馬陰沉著臉宣佈雙方未能就財政預算案達成一致。

2011年4月9日,4月9日,美國國會共和、民主兩黨議員終於達成妥協,2011年財政預算案之爭落幕。

點評:絕大多數人包括筆者並沒有意識到,這僅僅是開胃菜。

2011年5月-8月,第一次債限危機。焦點:調整債務上限

普通老百姓看問題,一般來說都是線性的,永遠不會擁有政客們的老謀深算。4月上旬,正當美國社會各界為渡過新財年財政預算案危機歡欣鼓舞的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刻絕非結束,而僅僅是開始。在未來的幾年裡,共和黨議員、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將和奧巴馬總統一道,進入「退出ICU」劇組,分別擔任一號和二號男主角,反覆出現在聚光燈下。而悲催的金融市場,將隨著劇情演繹表演一場又一場過山車。

2011年4月13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提議成立一個由副總統拜登領導的專門委員會,就削減赤字和提高債務上限進行談判。該委員會在5月初舉行首次會議。但兩黨在是否增稅、是否接受短期解決方案等焦點問題上爭論激烈,難以達成共識。

2011年5月16日,美國聯邦政府欠債抵達14.29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債務規模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0%,如果國會不在8月2日前提高上限,美國將面臨主權債務違約的風險。美國財政部更是放出風來:「要是未能提升債務上限,將導致政府違約,這是美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事件。」[6]

2011年6月27日 奧巴馬與國會參議院領導人就提高債務上限舉行會談。此後,奧巴馬就債務上限問題多次會見國會兩黨領導人,但成果有限。

2011年7月25日 國會兩黨分別提出各自提高債務上限的方案。由於共和黨方案主張實行「兩步走」,即分兩次提高借債額度,這意味著奧巴馬政府在2012年大選前將再次面臨談判。相比之下,民主黨一步到位的方案更符合白宮利益。

2011年7月29日 美國眾議院就共和黨方案進行投票表決。雖然方案以微弱優勢通過,但在當天交付參議院表決時遭到否決。

2011年7月30日 由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投票否決了民主黨方案。

2011年7月31日 經過艱苦談判,兩黨終於在提高債務上限方面取得共識。根據協議,美國債務上限將至少被提高2.1萬億美元,但要求政府在未來10年內將削減赤字2萬億美元以上。協議同時滿足了兩黨的核心要求,即換屆選舉不受債務上限問題困擾且不向美國民眾額外徵稅。

2011年8月1日 美國眾議院通過提高美國債務上限和削減赤字的法案。

2011年8月2日,參議院也通過了這一法案。此後,法案交由總統奧巴馬簽署。

至此,全世界長出一口氣,美國政府關門和違約的擔心至少在眼前不會成為事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 拉加德女士發表聲明慶祝:「美國提高債務上限避免了一次嚴重的經濟動盪;同時達成的赤字削減協議是朝著財政整頓邁出的重要一步。鑑於復甦的脆弱性,將適當地分階段實施擬定的支出削減措施,並避免過度前置式操作,以免破壞經濟增長。決策者當前面臨的挑戰是,架設一個包含清晰中期債務和赤字目標的整頓框架。為了把公共財政置於可持續軌道,將需要找到更多的福利支出節省以及發現新的收入來源。」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說,我們注意到8月2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2011年預算控制法案,在提高債務上限和制定長期減赤計劃方面取得了進展。我們對此表示歡迎。對於該法案的具體內容和分階段實施過程,我們將進一步研究並保持密切關注。近年來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框架下,中美財經官員保持了有效溝通,促進了相互理解。

「退出ICU」戰役的第一個小高潮拉下帷幕,緊接著是相對平緩的減赤談判。

2011年8月至11月,減赤談判。焦點:《預算控制法案》

2011年8月達成的妥協中,有這麼一條尾巴:政府在未來10年內將削減赤字2萬億美元以上。這兩萬億任務分解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在十年內削減赤字9170億美元,同時將公共債務上限提高9000億美元,該部分內容已經啟動;第二部分是在國會成立一個減赤特別委員會,由12名兩黨議員組成,負責在11月23日前就第二部分債務上限以及削減1.2萬億美元以上赤字的具體內容提出建議。如果「超級委員會」未能達成妥協方案,美國將在2013年啟動自動削減赤字機制,即在十年內對等削減國防等安全開支和國內其他項目開支共約1.2萬億美元。[7]

1.2萬億削減赤字計劃如何達成呢?無非開源節流,一方面增稅,另一方面削減開支。無論哪一塊,共和黨和民主黨都無法輕易取得一致意見。增稅方面,共和黨堅決反對給年收入百萬美元以上的富人增稅。減支方面,民主黨堅決不同意大幅削減醫療等社會福利領域支出。

三個月後,美國時間2011年11月21日,美國國會減赤超級委員會聯席主席宣佈,委員會未能就削減聯邦政府預算赤字的計劃達成一個協議。

時鐘滴答滴答向前走,既然大家無法達成妥協,自動減赤計劃將在2013年自動開啟。

2013年1月   財政懸崖。

大家一定很奇怪,2011年鬧得如此不可開交,留下無數尾巴,為何整個2012年,共和黨和民主黨不約而同地在減赤問題上閉嘴了呢?原因很簡單,2012年是大選年。誰會那麼傻挑起一場注定會被輿論狂批的戰爭呢?

兩黨都不提,財政懸崖(Fiscal Cliff)的提法從何而來?

只能是超脫於財政政策之上的機構:美國貨幣政策決策者聯邦儲備委員會。2012年2月7日,伯南克參加國會聽證會時,第一次指出美國將在2013年1月1日同時出現稅收增加與開支減少局面,亦即「財政懸崖」。自動減赤計劃和布什政府的刺激計劃到期相疊加,其威力將達到8000億美元的規模,相當於2013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

按照慣例,又是三步走:

第一步,白宮表態,輿論跟進,大夥兒開始聚焦財政懸崖;

第二步,兩黨開始眨眼睛大賽,直至最後一刻;

第三步,最後一刻來臨,雙方互相妥協,同時留好尾巴。

2013年10月   美國政府關門。焦點:財政預算案+債務上限

經過兩年多的洗禮,咱們作為圍觀者也已經基本摸清兩黨在」退出ICU」戰役中的愛好,無非那麼幾個熱點:要麼在債務上限上做文章,要麼在下一年度預算案上作為文章。回頭看看,幾乎每一次將遊戲推向高潮的小決戰都圍繞這兩個關節點展開,其餘事件,如財政懸崖和超級減赤談判之類的,都只能算由此衍生出來的後續戰鬥。

遼瀋戰役的規模取決於東北野戰軍的家底,2013年美國兩黨圍繞減赤能鬧出多大動靜,取決於經濟復甦的強度和韌性。而毫無疑問,財政懸崖帶來的自動減赤成為測試美國經濟的最好試金石。2013年1月1日兩黨達成的協議包括以下三項內容:

1,           提高個人收入40萬美元及家庭收入45萬美元以上的收入稅;

2,           從2013年起,工薪階層繳納的薪資稅率將從4.2%回調至6.2%;

3,           2013年3月1日開始,啟動1100億美元自動減赤計劃;

從內容上看,兩黨達成的妥協大概只能算「財政深坑」,相比財政懸崖的確有所改善,但哪怕再樂觀的人都同意該協議會將美國經濟復甦蒙上一層陰影。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復甦,美國經濟的韌性超越了市場大部分預期。經過短暫的年初衝擊後,無論需求端的零售數據還是生產端的PMI數據,都開始持續上行。



這是好事麼?

如果沒有兩黨的」退出ICU」戰役,的確是的。

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政治家們是這個星球上最精於計算和冷酷的一個群體,想睡覺正好有人送枕頭,豈能不珍惜?這一次,他們決定玩把大的。大到什麼程度呢?大到將美國政府關門+違約風險一鍋燴的程度。

在美國的體制下,政府的錢袋子控制在議會手中。按照1921預算與會計法案及1974美國國會預算暨截留控制法案等的要求,任何全權預算支出(discretionaryspending)必須通過相應的年度政府歲出預算案(appropriation bill)的支持方有效。在歲出預算案因故延遲的情況下,政府可通過持續決議案(continuing resolution)對預算進行授權。[8]當兩種授權都沒取得的時候,政府無法維持正常的運作,就會被迫關門。

2013年10月1日,2013財年最後一天,恰好也是新財年的開始。從這一天開始,如果兩黨無法通過新財年的預算案,也未能通過臨時預算案,聯邦政府將被「斷糧」,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政府關門。說起來,美國政府關門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自1976年自美國國會預算程序於1976年正式執行以來,美國政府一共停擺過18次。[9]

最長的一次,不過關門21天。沒什麼大不了的,21天後,山姆大叔又是一條好漢。但是,這一次,情況似乎遠沒老油條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還有一個要命的坎在前面等著大家:債務上限。

屋漏偏逢連夜雨,用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Jack Lew)的話說:「美國政府10月17日前便將達到債務上限,國會需要在此之前上調債限;在17日之後,美國政府所持現金將只剩下300億美元,料難再足以償還此後即將到期的各項債務,一旦這一狀況發生,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如果說,政府關於屬於階級內部矛盾的話,政府倒債則屬於典型的階級矛盾。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可以調和,反正一家人,再怎麼鬧,日子終歸要過下去。後者則不可調和,因為債券這東西,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信用,只有我相信你會還債,才會把錢借給你。截至2013年10月5日,美國未償國債總額達16.7萬億美元,其中大約5.6萬億為國際投資者所持有。美國政府倒債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嘗試臆測一下:

第一步, 山姆大叔賴賬,市場開始出現國債拋售潮;

第二步,國債利率暴漲,美國房地產市場受重創;

第三步,房地產發動機熄火,國際投資者不再看好美國經濟前景,資金撤出美國。更大的資產拋售潮初現;美聯儲被迫入場救市,動用千億級別資金買入各類資產。由於人心浮動,國債利率在資金外逃的影響下,繼續攀升;

第四步,基於利率以百億規模計的衍生產品開始出現剛性兌付,規模遠勝次貸危機(基於次貸的衍生產品規模相比利率產品小整整一個量級);美聯儲啟動緊急融資計劃,但在天量規模的違約面前,難以力挽狂瀾。

第五步,華爾街成為一片廢墟;

當然,以上臆測純屬往最壞裡想。樂觀一點的話,美國政府和美聯儲裡有的是人才,咱能想到的結局,人家一定早早就做好了對策。哪怕無法根治毛病,至少可以緩釋吧?

但無論如何,美國政府倒債的後果不堪想像,應該屬於共識。向後看,筆者猜測最大的可能性:

短期看,無論關門如何折騰,債務上限應該會被上調以避免違約。

長期看,這或許是迄今為止鬧的最凶的一次,但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在美國政府年度赤字從目前這種動輒萬億的規模大幅回落至5、6000億範圍之前,在「退出ICU」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前,圍繞預算案和債務上限的博弈,會隔三差五跳出來,進入大家視野。

結論:指望全球風險偏好在短時間內回升,似乎不大現實。相應地,全球風險資產承壓的態勢或將持續。



[1]摘自《什麼是美國「債務上限」》

[2]數據來自百度百科

[3]摘自《世界資本主義的新階段與貨幣制度危機》,作者王建

[4] Gluskin Sheff的首席經濟學家羅森博格(DavidRosenberg)語

[5]華爾街日報

[6]http://www.politifact.com/truth-o-meter/statements/2011/jul/26/barack-obama/obama-says-reagan-raised-debt-ceiling-18-times-geo/ 

[7]百度百科-美國國會超級委員會

[8] 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FederalFunding Gaps: A Brief Overview(RS20348; Sept. 23, 2013), by Jessica Tollestrup.

[9]維基百科 -美國政府停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463

【熱點】土豪,你們為什麼愛央視?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30/56737.html

11月18日結束的央視2014年廣告招標會上,央視沒有公佈它們今年到底賣掉了多少廣告,也沒有像過去19年一樣宣佈誰是砸錢最多的「標王」,只是以「2014年招標籤約總額穩中有增,超過2013年」一筆帶過—2013年央視的預售廣告收入達到了158.81億元。

「這幾年一些衛視頻道都開始做廣告招標了,央視這樣做可能是為了不讓自己太難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廣告代理商猜測。由於央視將往年爭奪激烈的「新聞聯播報時組合廣告」、「天氣預報1+1廣告」等資源從招標環節中拿出,在預售階段直接與企業簽約認購,今年的招標現場也顯得清冷了不少。

在參與現場競標的企業中,家電、食品、通信等行業都將投放完全集中在新聞聯播標版組合、A特黃金資源、春節套裝廣告等硬廣資源上。「冠名、特約、合作夥伴等特殊類資源主要用來打品牌,創造深度影響與溝通,而傳統的段位廣告、套裝廣告等硬廣資源則偏向知名度與高性價比的結合。」昌榮傳播市場與媒體研究中心副總經理趙斌說。

央視正在失去「國內最大的廣告平台」的光環。無論是省級衛視還是互聯網等新媒體廣告平台都對它構成不同程度的壓力—有預測稱,今年百度的廣告收入將超過央視。

但仍有人願意在央視這個平台上一擲千金。根據今年招標環節結束之後的統計,中標總額達到6.7207億元的露露是招標環節中的「標王」。這個數字遠遠領先中標額為3.8億元的第二名美的。

「明年會有大動作,想在終端上進一步做細、做強。」露露分管銷售的副總經理左輝對媒體表示。去年的央視招標中,露露以3.4億元的中標額位列第五,2012年它也在央視招標中投放了2.7億元。

「露露的銷售渠道可能比較深。因為央視的覆蓋面廣,在小城市和農村都有落地,當你的銷售渠道滲透到這些市場,就會有比較好的作用。」實力媒體(上海)副董事總經理徐衡對《第一財經週刊》說,她舉例利郎、特步等品牌,「它們都是主打下沉市場的品牌,當年就是借助央視很快起家。」

韋廣賢也是用類似的角度來衡量央視的價值。他是廣西南方黑芝麻食品銷售公司負責市場營銷的副總經理。在今年的央視招標結束後,南方黑芝麻集團發出公告表示,它們在預售階段以1億元的價格簽約認購了央視一套和十三套的「天氣預報1+1廣告」、「第一精選劇場第一集貼片廣告」及「晚間新聞前廣告」等時段2014年度的廣告資源。

「在我們明年的品牌目標中,一個重點就是讓南方黑芝麻糊這個20多年的產品做好渠道下沉,擴大縣鎮市場的銷量。」韋廣賢說,此外,他們也希望能夠借助央視的影響力在重點市場推動新產品南方黑芝麻乳的上市。他明年用在電視廣告上的總預算為1.2億元,佔總體廣告預算的85%至?90%。

韋廣賢承認花費1億元投放在央視平台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我們想把品牌放在一個較顯著的位置,因此主要選了《天氣預報1+1》這個央視資源中收視比較高的時點,它雖然單價高了點,但我們測算過整個資源的性價比,也還算合理。」

「對於電視廣告投放,客戶關注的是能否在預算規模內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效果,以及在自身重點市場的影響力能否做足。」趙斌說。

有時投放本身就是一種廣告。合肥三洋公司在18日招標結束後就通過媒體宣佈,以1.5億元拿下央視3個單元的「A特黃金資源」組合廣告和《中國青年說》欄目的簽約認購權,這篇文章中還提到,今年9月它們在央視黃金時段投放了旗下家電品牌的廣告後,三洋國慶黃金週7天內突破了3.4億元的銷量,帝度實現了40%的市場佔有率。

加多寶在招標結束後現場宣佈冠名2014年春節聯歡晚會。此前它們在招標現場已經以1.6億元的總價競得《開講啦》和《星聚匯》節目的冠名以及世界盃直播賽廣告位。相比於去年拿到的《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1+1》資源,它們這次將更多的預算傾斜到了節目冠名上。

加多寶集團品牌部副總經理王月貴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在10年前加多寶開始主攻全國市場後,它們對全國性媒體的投放比例就在逐年上升。

「加多寶的央視投放策略是隨著品牌的成長而成熟的,在打知名度時,主要還是以硬廣的信息輸出為主,而當形成行業領導者地位,需要延續強勢品牌的輿論力量時,加多寶就會選擇在《天氣預報1+1》這樣的黃金資源。通過冠名等整合性傳播方式,塑造加多寶的領導者地位、正宗、喜慶、吉祥等品牌內涵,和消費者更好地溝通。」王月貴說。

根據昌榮傳播的統計,在2014年央視招標現場環節中,家電是中標額最高行業,而電商行業在去年整體都沒有參與央視招標,但今年天貓則憑藉1.84億元的中標額直接成為央視招標的第11大客戶。其中,它以1.416億元暗標中標了世界盃《射手榜》全媒體合作夥伴,溢價率為148%。

「傳統來說,對體育資源最為重視的行業包括汽車、酒類、休閒運動類以及飲料企業。這幾年,餐飲、食品和通信類企業也逐漸傾斜。天貓或許正是看重了節目關注度和平台影響力,才做出這樣的選擇。」趙斌猜測。天貓方面對於本次招標結果則表示不予置評。

去年的標王茅台因為受到限制烈酒廣告政策以及行業環境狀況不佳的影響,並沒有參與競標。

「央視近年的銷售策略在轉變,將更多資源從現場招標轉移到簽約認購,或其他方式的預售。這一方面在於要降低銷售風險,提前佈局,另一方面在於受政策對白酒行業廣告投放的限制。」趙斌說。一些外界分析曾根據現場招標的數據猜測白酒行業今年未參與現場招標,是遇到了行業性的困難。但根據趙斌的判斷,白酒行業今年轉移到其他方式簽約後,實際簽約的額度並不會比往年少。有消息稱,茅台、五糧液在這輪招標中均花費了4億多元投放央視廣告,洋河則以約1.35億元冠名了明年的《夢想星搭檔》。

投放和銷售不能等同。過去幾年的標王中,也不乏孔府宴酒、秦池酒業、熊貓手機這樣最終衰落的品牌。

韋廣賢現在還會提起1990年時,南方黑芝麻糊曾經憑藉在央視播出的電視劇《渴望》中插播廣告打響了品牌。「20年過去了,媒介碎片化明顯,我們確實對要怎麼選擇媒介感到困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