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學歷高,有何用?

2011-3-17  NM




一些人,從小到大,每件事拼了命去做,測驗100分,考試考第一,鋼琴考八級。學士讀完,碩士博士繼續上,連獎學金也拿了。嘔心瀝血,換來一張無懈可擊的學歷。

努力付出了,按道理選擇應該比人多的。

但原來路走下去,學歷愈高,路會愈來愈窄。

把心一橫,丟掉所有學歷,不理世人目光,做自己想做的事。面前的路,反而寬廣起來。馬穎芝

96年︰沙田循道衞理中學預科畢業,會考28分、高考3A

99年︰中文大學食品及營養科學系學士畢業

02年︰中文大學生物系碩士畢業

08年︰中大生物系哲學博士畢業

PhD化妝師

馬穎芝○八年中文大學生物系哲學博士畢業,卻由實驗室走上舞台,當舞台劇化妝師。

嚴格來說,她是打雜。除了化妝,做衫set頭一腳踢,最近還為同流劇社的《直子小姐》學習沙畫演出。「做多瓣,別人找我的機會也高些!」

她的化妝喼有六十磅重,每天拉着它縱橫四海,中午到調景嶺一間中學教女生化妝後,又匆匆趕去深水埗,為下一齣舞台劇張羅布料做道具,再到石硤尾賽馬會創意 藝術中心的工作室,將不同品牌的睫毛液做油溶測試實驗。整個下午,只以果汁糖和葡萄適充飢,至黃昏速食一個薯蓉後,又跑到尖沙咀教OL化貓眼妝。

同系同學已是生物系副教授,何苦作賤自己?「我辛苦,但快樂。」

馬穎芝以前的世界,只有書本。鋼琴八級,小學至初中考前三名,會考拿廿八分。

「中五前未出過夜街,對外面世界好陌生,只知讀好書。」

九六年高考以三A成績入讀中大。「父母想我做醫生,但我怕血腥,又怕從醫責任太大。」結果她選修食品及營養科學。

媽媽做時裝批發,爸爸是衣車維修技師,學歷不高,家中有個女狀元已經開心死,對她「棄醫從食」也沒異議。

姑姐教書,她視為榜樣。「但有次去中學代課,學生失控,最後我說只要安靜,落堂前五分鐘講鬼古,結果全堂最靜就是那五分鐘。」

中學教師夢碎,化妝夢同時萌芽。自小拿媽媽的化妝品來玩,幫芭比set頭和搽護髮素。大學一年級時,同學介紹化妝師給她認識,大開眼界。「以前我連有化妝 師呢行都唔知。那個化妝師帶我入表演後台,才知道化妝要畫眼線。MAC在香港開店,eye shadow都有百幾隻色,我才知化妝原來可以搞咁多嘢。」

自此,放學後跟化妝師朋友偷師,遇上大show不夠人,更會當助手。「宿舍女同學條眉是我修的,行畢業禮時女同學的妝都是我化的。」

九九年大學畢業,正值金融風暴難搵工,躲在大學繼續讀碩士。「那時化妝只是興趣,我不適合做中學教師,做大學教授都可以!」

完了碩士,又再讀博士,還因成績優異,連續拿了兩屆尤德獎學金,天天過着天昏地暗的實驗室生涯。「同學在實驗室瞓成個星期,我都經常通頂。香港在科研投放資源少,完了博士還要出國浸,有份出色的journal,將來做教授才夠實力同人爭。」

豈不是一世在實驗室過?想到這樣,心寒了。「每年開conference都是嗰堆人,如果一直在實驗室,我的世界就只係得咁大。」原來讀書愈多,路愈窄。

讀博士期間,她已間中接化妝工作,「場show完立即有掌聲,滿足感好大,但做科研可能要死後才有人識。」

迷惘期間,因一次合作認識了香港現代舞蹈家王廷琳。「他說我有潛質不只當化妝師,我可以將創意注入造型,當個藝術家。」

「他這句話點醒我。我明明鍾意化妝多啲,如果因為捨不得放棄投放在大學的幾年時間,而再投放一生的時間,就對自己唔住。」

○五年她完成了實驗室工作,還未寫論文已去巴黎學了三個月人體彩繪和舞台化妝,回來後在一間化妝學校當全職化妝師。

她自小聰明乖巧,媽媽十萬個放心,從不干涉她的事。但女兒由博士變化妝師,終於忍受不了。「她見到政府請人都叫我去見工;我的舞台劇她從沒看過。」

只好努力證明沒走錯路。化妝學校沒多久執笠,她變自僱化妝師,起初每月只得一兩單新娘化妝,靠補習和教琴維持生計。「好彩父母有工作,沒有家庭負擔。」捱 了一年,生意漸多,因她能說流利英語,外國品牌都找她化妝,中學校長也不怕她教壞細路,讓她當課餘活動化妝班導師。今天她獨自租住紅磡五百呎單位,身邊有 三、四個兼職學徒幫手,自給自足外,也能給父母一點零用錢。

多年努力,她不單是舞台劇的化妝師,還是造型設計師。去年舞台劇《美麗誘罪》,她當化妝師之餘更粉墨登場做女主角。「媽媽call埋姨媽姑姐來睇表演。」父母終於接受,她感動得在後台流淚。

是否有PhD對化妝工作毫無關係,但她堅持完成論文,○八年拿博士證書。

「給學業劃上完美句號。」

仲雪林

95年︰科大化學系學士畢業

97年︰倫敦帝國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畢業

02年︰理工大學電子及信息工程系碩士畢業

碩士收買佬

馬穎芝有博士唔做,仲雪林也有兩個工程碩士學位,一樣放下身份,開廢物回收店。

他那位於牛頭角一條小巷的衡睿廢物回收店,由早到晚川流不息,每朝未夠九時已有拾荒者來朝聖。

仲雪林每天大汗疊細汗,壓紙皮廢物分類拖地洗廁所收銀等低技能工作重複又重複,全店除了收銀位沒有地方坐,連做訪問也要站在門口。

他除了是化學學士,還是土木工程碩士,之後再讀電子及信息工程系碩士課程。「我一直未找到理想,唯有樣樣都讀吓。」

父母阿爺阿叔阿姨都是教師,「我只知一定唔揀教書。」本來想讀醫,但只得科大化學系收他,九五年大學畢業。

「父親說我們是書香世家,要我讀完碩士才工作。」朋友說做土木工程師搵到食,於是報讀倫敦帝國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渠道喉管設計。九七年畢業後,在新加坡污水廠做了兩年工程師,九九年回港,在建築公司當環境工程師,負責監察建築地盤的污水及廢料處理。

「工程師搵到食,卻不是興趣。我諗住一邊做一邊找出路。」

他一直沒拿工程師牌。「考官要我寫篇論文證明我有經驗,但我工作多年已是最好證明,考官不接受。」

那時正值科網熱,他又花兩年在理工夜間兼讀電子及信息工程系碩士,希望有助轉工。「別人問我主修什麼,我都唔知點答。愈多學歷,我愈迷惘。」

○五年政府大力提倡污者自付政策,他在地盤工作,看得很清楚。「一個建築地盤每月收十幾張告票,政府應該『嚟真』搞好環保,做回收有得諗。

「我在建築公司做了六年,都無法愛上這工作。即使轉公司,也不過是由地獄A室跳去B室,也許創業是出路。」

他申請香港青年創業計劃,○六年成功拿到八萬元免息貸款開鋪。一介書生搬動三百多公斤廢紙,「第一次出貨我已經暈。」又有阿婆帶來一堆藏了老鼠的紙皮,好一段日子他天天跟老鼠廝殺。

有個阿婆九十歲仍執紙皮,還要被其他行家用八折磅呃,他只收乾淨紙皮,卻給高些價錢回收。經常接觸獨居長者,○九年他跟聖雅各福群會合作,在葵芳多開一間社企回收店,長期有社工駐場。

以前叫工程師,名銜多動聽,但他只當一份工;今日人人叫他收買佬,卻樂此不疲。「乜師物師只是虛銜。做回收幫到阿婆生活費,又可以為地球節省資源。」

但媽媽不支持。「來鋪頭探班五分鐘便走。」他的哥哥只有中學畢業,但做政府工生活穩定,所以媽媽也想他考AO。「我只敷衍了事。」

四年來只賺到微利,剛夠養活三個同事和他自己:「但我現在生活有意思。」

去年底他奪得全球環保青年創業家大獎,現在忙於寫計劃書給創新科技發展局,希望能建廠房將廢棄金屬循環再用。

「我希望不單只做collection,將來可以真正做到recycling。」

梁瀚文

99年︰培正中學預科畢業,高考1B2C

02年︰浸會大學地理系學士畢業

06年︰浸會大學中文碩士畢業

練犬Master

仲雪林還摸索未來,中文碩士梁瀚文卻已出書教養狗。

○六年浸會大學中文碩士畢業,其他同學教書,他當了自僱練犬師,上門教導狗主訓練犬隻技巧。「好多人養狗犯兩大忌,第一是食物兜長期放食物,第二是容許小狗上梳化和主人床,這樣會令牠以為自己才是主人 ……」

梁瀚文當練犬師,只為求生。「做人可以無計劃,但不能沒方向。」

他本來的志願是「揸筆搵食」,當作家或編輯。讀培正中學時曾投稿到《明報》參加新聞評論比賽,得了優異獎。但九九年只有浸會大學地理系收他,○三年在出版社找到中文助理編輯一職,月薪七千,負責校對初中通識科課本,他希望有天能當老總,甚至執筆。

公司內其他編輯在學士以外還有教育文憑,他立時比下去。「如果要晉升,一定要讀碩士。」○四年報讀浸會大學中文碩士,同年升為編輯,加薪一千。

有天揭開以前的教科書,發現負責的編輯全都已離職。「即係話呢間公司流失率好高。我起初以為有了碩士就可以橫行,但橫行也要有機會。總編輯做了三十幾年,根本不會走。」

做了一年,剛巧有朋友認識狗場請學徒,負責搞網站和宣傳工作。雖然只有六千月薪,他仍決定辭職到狗場工作。

「我自小喜歡狗,家中有兩隻松鼠狗陪我很多年,對這工種不抗拒。而且媽媽是護士,爸爸是廚師,我無經濟壓力,人又年輕,試下無妨,如果不喜歡返轉頭都可以,無損失。」

狗場只有六個員工,除了文書工作,他還要執狗屎和幫狗沖涼。其他同事只有中三程度,表達能力較差,碰上示範都由他來講解。

「香港好少合資格的狗trainer,狗場後來請的trainer都是從美國過來,我相信這行有發展空間。」

香港沒有相關學科,於是他辭工,到澳洲墨爾本Command Dog Training School,讀了三個月犬隻服從及行為訓練師課程。○六年拿了認可證書,主動打電話給保護遺棄動物協會(SAA),當義務犬隻訓練顧問。

「無經驗又無人識,哪個狗主會俾錢我上堂?做義工可以累積經驗和人脈,對將來發展有幫助。」他更在Yahoo!寫blog,分享訓練犬隻的心得,又透過SAA中介到學校及機構辦講座,漸漸有狗主主動找他上課。

「讀大學時成日要交報告寫論文,這些訓練也幫到我,起碼我識自製筆記俾狗主跟着做。」

一個課程只上兩堂,每堂兩小時,收費二千四,一個月有十數個客人,月入大約三萬多四萬,這幾年儲夠錢,準備今年結婚。

雖然狗事業發展順利,梁瀚文當年仍堅持完成碩士畢業論文:比較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和蘇童《妻妾成群》的說故事技巧。

「誰知這張證書將來會否用得着?你不也因為我是碩士才來訪問我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24

【每日一黑馬】深圳中邁:如何用五千萬燒出市場唯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524.html

【i黑馬導讀】怎樣避免紅海競爭,如何讓自己的產品做到市場唯一?深圳中邁數字的創始人林子牛說他用了四年時間燒了五千萬後才做到這一點。準確、到位地把握用戶需求,同時緊扣競爭對手的軟肋,再不斷試錯不斷堅持——說得容易做起難,來看看林子牛具體是怎麼做的

 

口述:深圳中邁數字醫療技術有限公司 創始人林子牛

 

採訪/整理:鄧超

 

2009年,我創辦了深圳中邁,主要從事數字醫療產品的研發銷售。數字醫療範疇很大,而我們則專注於臨床監護信息系統。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是因為我之前曾是醫保審核軟件的提供方,而且做了十年,對醫院的信息結構很熟悉。那麼,為什麼只做了其中很細分的「監護信息化」呢?這是由於病人生命體徵的實時監控對醫療來說非常重要,但這方面的信息化在當時國內的醫療信息系統中一直都是空白——這也就成了我要選擇的突破口。

一個人為什麼住院?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病情不穩定,因此他自然也就需要得到醫生護士的密切關注,出現問題得到及時治療。我們現在是什麼水平呢?病人「床邊」有監護設備,一旦生命體徵出現異常它就會報警。但問題在於報警後怎麼處理,特別是怎麼迅速處理?醫生光看見體徵報警信息是沒有用的,他必須調閱病人的影像,查看病歷、化驗等相關臨床信息,然後才能給出判斷、下醫囑,護士還要迅速執行醫囑。現在的問題就在於醫院信息系統中缺失監護信息,無法做到監護信息報警後的聯動處理。

你也許會想到ICU,所謂的重症監護室,大家都知道這裡的病人被關注的「級別」最高。但實際是怎樣的情況呢?幾張病床擺開,醫生、護士坐在中間,只要一報警他們就上前解決——這種監護是靠全人工完成的。現在三甲醫院人滿為患,醫護人員往往疲憊不堪,信息化跟不上,不僅速度無法提高,安全性上也容易出現問題。

通過監護信息化,實現對病人的密切關注,及時治療,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剛性需求,但國內為什麼至今只有中邁一家在做?

監護信息化難以打通。硬件方面,患者一端的監護設備已經被廣為採用,而醫護人員手中的PDA、護士台在一些大型醫院的使用度也很好;軟件方面,國產醫療信息系統已經應用多年,發展較為成熟。那麼,它的難點究竟在哪?其實就在於這一系列軟硬件的整合——我們用了四年時間,燒了五千萬才做到這一點。

「勞力傷財」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做得「全」——軟硬件都做。並非我們想要逞強,而是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用於監護疾病的設備及其軟件,必須獲得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認證。在這個細分領域,病人的監護設備已經比較成熟,我們不做,我們主要做的是醫護人員所用的終端,以及在中間環節用於信息處理的設備,中邁這套打包在一起的軟硬件系統在2011年底獲得了SFDA的認證,目前是國內獨家,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企業也做醫用PDA、護士台,但卻無法進入監護環節,而只能去面對傳統軟硬件紅海化競爭的原因。

「勞力傷財」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這套系統「產品性」強,「產品性」區別於「項目性」而言。坦率地說,生產監護設備的飛利浦等廠商對於監護信息化是掌握的,而且它們在國外做得也是風生水起,但是為什麼沒有打開國內市場呢?這是因為醫院內部的信息系統如蜘蛛網般複雜,而且每家醫院還各不相同,這就要求廠商要像做項目般地去進行產品定製。

定製需要費時費錢,好在國外醫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大,可以達到千萬美金,因此飛利浦們也樂於接這樣的活;但國內醫院沒有這麼高的預算,發展只能停滯。中邁的優勢就在於其系統在醫院間的可複製性強,降低了與原有系統的磨合難度和成本,這也就是我所說的「產品性」強。當然我們現在的產品化進度也只做到了九成,即還有10%的工作需要定製。

這四年實際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期間連續廢了兩代產品,團隊換血也有一半,不少人中途離開。和這麼多複雜的系統打交道,剛積累的經驗往往很快就被否定,這的確很打擊人,好在我每次都能找到更牛的人補充進來。中邁當初開始這麼做的時候,一些人嘲笑我們,說這幫傻子肯定要陷進去。我確實沒想到會花這麼多錢,現在也只能說沒有全部陷進去。幸運的是遇到了天使投資人楊向陽,後來陳治、胡祥、謝粵輝、蘇振明等醫療界和軟件界的頂級大佬都成了我的天使投資人,他們很挺我,首先就認為這件事是肯定是有前景的,而我遇到的種種困難,在這些大佬眼裡都不算什麼,每遇困難,他們頻頻出面,讓邁瑞、飛利浦、研祥這樣的業界頂級公司都派出了很強的技術團隊支持配合。現在回想,我在掌握了這麼強的資源的情況下,做得都這麼難,也剛好說明這件事情有足夠高的門檻。

中邁的產品在2012年初推向市場,去年一年就獲得了9000萬的銷售額,進入了七家大型三甲醫院。我們的商業模式其實很簡單,有兩個上游:一是監護設備廠商,主要是佔國內市場八成的邁瑞、飛利浦;二是東軟這樣的醫療信息化廠商,我們將自己的監護信息化系統進行模塊化處理,然後與他們的系統進行整合,但合作的前提是簽訂排他性協議。下游就是醫院,中邁直接面向醫院進行銷售,實際上成為了兩個上游的渠道。下一步中邁要做的就是找最強的經銷商——最強的經銷商往往會代理最好的產品,但在這件事上卻不是因為我的產品有多好,而是因為中邁的產品是唯一;同樣,對於醫院的剛需而言,我的解決方案也是唯一的。從另一角度來說,住院、監護屬於醫保買單,而通過這套系統又可以提升醫院效率,產生間接收益,他們何樂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44

放不下PC的聯想,如何用7年超越三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32.html
【導讀】三星儼然成了聯想眼中的最大敵人。在日前聯想集團的內部培訓會議上,楊元慶傳達了聯想集團新的目標——2020年超越三星,成為「PC+」領域的領導者。聯想一年前發佈PC+戰略,意即超越傳統PC概念,產品覆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和智能電視等更廣泛的終端產品。放不下PC的聯想,能超越三星嗎?又如何用7年超越三星?

來源:騰訊科技 作者:婁池

那個不善言辭的楊元慶又回來了,在5月23日晚間的聯想集團2012/13年度業績溝通會議上,楊元慶對媒體的每個問題都仔細斟酌,謹慎回應,沒有了去年下半年與媒體溝通時的輕鬆自如,妙語連珠。從「享受登頂的快感」到重新拾起了公式化的官方語言,楊元慶的心態已由極度放鬆恢復到了備戰狀態,顯然,他意識到了聯想面臨的問題——PC市場正在逐步下滑,即使聯想超越惠普成為PC冠軍,仍然不算勝利。

時間倒回到一個月前,在聯想集團內部的一場培訓會議中,以楊元慶為代表的執行委員會成員開始向在場200多位各業務線中高層傳達聯想集團新的目標——2020年超越三星,成為「PC+」領域的領導者。在楊元慶看來,手機向智能手機轉變,與PC向PC+轉型是一個道理,就算是諾基亞,如果不順應時代亦只有退出舞台一條出路。

在業績溝通會議上,楊元慶並沒有直接回應聯想如何挑戰三星的問題,只是稱其對PC+市場前景保持樂觀,並有信心在新財年的表現繼續優於市場,並將繼續衝擊全球智能終端設備市場的更高名次。據國際知名調研公司IDC的《全球智能終端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聯想這一包含手機、筆記本和平板電腦的全球市場中排名第三,僅次於三星及蘋果。

事實上,三星並不是一個容易超越的對手,其最新旗艦手機Galaxy S4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在全球渠道創造了1000萬台的記錄,聯想或許能在這份綜合了PC、手機和平板的智能終端排名表上超過三星,但在智能手機的利潤和份額上,仍然難以與三星抗衡。不過,相比其他仍在泥灘中找不到方向的PC廠商,這已然是一種成功。

7年超越三星的數字邏輯

有分析認為聯想試圖用短短7年超越三星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事實上,超越三星確實並非是天方夜譚,「PC+」智能終端的排名包含了傳統PC的銷量數據,在這一市場上,聯想目前保持了全球第二的排名,而且與惠普之間的距離越來越接近,而三星在傳統PC的銷量上尚未能夠進入全球前五,聯想龐大的PC銷量已經成了超越三星不可或缺的基礎。

根據《全球智能終端市場季度跟蹤報告》的數據顯示,三星2012年全年終端產品出貨量已達到2.5億台,推動增長的最主要原因來自於其在智能手機領域的突飛猛進。而聯想2012年全年終端產品出貨量為7800萬台,儘管聯想排名與三星只差兩位,總量卻僅為三星的三分之一。

這是一個天量的差距,想要在2020年超越三星,意味著聯想在未來7年時間,每年智能終端的銷量至少要保持18%以上的增長率,而且這還是建立在未來7年三星終端總銷量仍保持在2.5億這一數字原地不動的基礎之上計算得來的。所以,要想真正超越三星,聯想需要連續數年的超常規發展。

聯想有決心做到嗎?根據楊元慶在業績溝通會議上透露的內容,聯想集團計劃在2013/14財年將智能手機的銷量從3000萬台升至5000萬台,平板電腦銷量從200萬台提升至1000萬台。根據這一數字,在PC部分整體不變的情況下,聯想2013年智能終端的總銷量將達到1.06億台,增幅接近36%,恰好是平均增幅18%的2倍。

如果聯想能夠維持這一比例的增長,那麼在7年後超越三星並非完全不可能,但對聯想來說,智能手機和平板等新業務的增長需要改變單純以中國市場為基礎的業務模型。據IDC此前發佈的報導顯示,儘管聯想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績,但其中超過95%的銷量均在中國產生,如何進軍中國以外的市場,是聯想的巨大挑戰。

新興市場成勝負關鍵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最新的報告顯示,今年全球IT支出預計將同比增長4.9%,低於2012年的5.6%,也低於該公司此前預計的5.5%。隨著用戶向移動設備的轉移,全球PC出貨量將繼續滑坡,而全球智能手機支出2013年預計將同比增長17%,而平板電腦支出將同比增長32%。

顯然,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將成為智能終端增長的核心力量,根據電信行業諮詢公司Ovum預計,2012年至2017年,全球移動通信市場將新增16億個移動連接終端,其中61%將來自亞太市場。而非洲將成為全球移動終端設備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移動連接終端數量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6.5%。

這意味著新興市場的表現將成為未來智能終端市場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觀點與高通CEO雅各布不謀而合,雅各布認為,新興市場機會與發達地區的機會大體持平。新興市場的增長,它推動的不只是智能手機業務的發展,還會促進內容產業的發展。當全球都邁入互聯時代,可以派生出新的業務。

對聯想來說,新興市場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重心之一,聯想去年在多個新興市場推出智能手機,包括俄羅斯、越南、印尼、印度及菲律賓。楊元慶透露,手機業務在新興市場的反應表現超出預期,未來會繼續開拓更多市場。

但三星也是新興市場的常勝將軍,根據移動市場營銷公司Upstream調查顯示,在巴西、印度、尼日利亞、沙特等國家,32%的消費者會選擇購買三星手機,三星也由此成為新興市場最受歡迎的智能手機品牌。三星亦吸取了蘋果過於高端容易流失底層用戶的教訓,今年年初,三星還推出了四款Rex手機,儘管沒有搭載Android操作系統,卻依然支持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功能,對新興市場殺傷力巨大。

份額與利潤之爭

對聯想來說,挑戰三星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在份額與利潤之間進行取捨,為了能在新興市場盡快取得突破,聯想勢必會採取更加激進的價格策略來迅速佔領市場。聯想LBG業務集團負責人劉軍亦向媒體承認,聯想智能手機的品類毛利率大概在15%左右,但現在的基本原則是把賺錢重新投資到業務發展上去。

聯想在PC和平板業務上都已獲得了一定的市場地位,能夠保持相當穩定的利潤。以聯想大力推廣的Yoga變形筆記本為例,其在北美900美元以上的高端筆記本市場上銷量超過50%,而Think品牌的產品更是長期在新興和成熟市場的商用市場保持良好的份額和利潤,但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仍然以2000元人民幣以下的中低端產品為主。

近日,聯想聯合英特爾推出了一款名為K900的智能手機,作為英特爾手機陣營的最高端產品,這款手機的定價達到了3299元,這也是聯想視圖在快速取得份額的同時進軍高端市場的一次嘗試。但目前這一產品的銷售情況還不得而知。

而三星則更好的平衡了份額與利潤的關係,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給出的最新報告顯示,在利潤上,2013年第一季度,蘋果三星兩者合計瓜分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97.8%的利潤,其中蘋果占了57%,三星佔了40.8%。令人驚訝的是,其最新旗艦手機Galaxy S4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在全球渠道創造了1000萬台的記錄。

聯想或許能在這份綜合了PC、手機和平板的排名表上超過三星,但在智能手機的利潤和份額上,短期內仍然難以與三星抗衡,不過,相比其他仍在泥灘中找不到方向的PC廠商,這已然是一種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49

職場魔鬼教練的精實成功學 「自慢」社長何飛鵬教你 如何用黃金二年達成十年目標

2013-06-03  TWM
 

職場新鮮人應該具備哪些「老闆賞識」的工作態度?

又應該避免哪些老闆看了會皺眉頭的禁忌?職場達人何飛鵬現身說法,教你改掉工作的壞念頭、壞習慣,自然能樂在其中,加速成功。

口述‧何飛鵬 整理‧鄭淳予我曾經面試一位職場新鮮人,他對我說:「我很注重生活品質,所以我不能加班,時間到了一定要下班。」我聽了差點笑死,我對他說:「好好好,那就對不起了,我們公司不太注重生活品質,你還是去找注重生活品質的公司吧!」有人說,剛踏入社會要掌握「黃金十年」,我覺得應該濃縮成二年;你的個性、人格與能力,都要在這二年內定調,絕不能要求輕鬆寫意度日。青春有限,唯有御風疾行、高速學習,動作愈快,做的事情愈多,累積的能力就會愈強。

前三份工作對我影響最深的三件事。我自己最基礎的工作能力都是在頭三年養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國泰人壽擔任保險訓練員,當時工作不好找,但我又很需要有一份薪水,所以我清楚地知道,那只是一份暫時的工作。我訓練業務員學習保險基本知識,他們則是讓我看到他們談生意的技巧。

扣除掉前三個月的受訓期,這份工作我只做了半年,但是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我這輩子從此不怕賣東西。

而我也知道我想從事新聞工作,所以後來一聽說《工商時報》要應徵記者,馬上就投了履歷,也如願被錄取。當時《工商時報》才創刊,常常會遇到缺稿,我每天動作很快寫完自己的稿子後,都會留在報社等一陣子,一聽說缺稿,主管看我還在,就會叫我再寫篇邊欄(註:類似分析時事的特稿)交上去。

我幾乎兩天一篇小邊欄,三天一篇大邊欄,主管要多少字我就寫多少字上去,從不拒絕。這份工作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隨時準備好,從不說不,永遠都能應付老闆慾壑難填的需要。老闆要我隨時都能達成要求,我也從沒讓他失望,這就是最好的訓練。

才在編輯部當記者沒幾個月,我就成了主管的首席戰將,當時的主管調到業務部時,想把我帶著一起去,我其實猶豫了一陣子。一家報社內,記者是最有力量的角色,記者的工作是拿筆修理人,業務卻是要伸手求人。

我當時有個隱然的想法,覺得自己這一生都會在媒體這一行工作,而媒體最重要的兩個命脈就是編輯部與業務部,我既然已經用前三個月證明自己是一名優秀的記者,轉換部門了解業務工作又有何不可?於是我的第三份工作就是幫報社賣廣告,而且讓我學會,相信自己什麼都可以做。一年後,我又從《工商時報》業務部轉調回《中國時報》編輯部,前後總共在時報集團待了九年,奠定了我日後創業的所有基礎。

二年練好十年基本功。我常常對來我公司工作的人說:「你給我兩年,我給你一輩子!」因為我絕對能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裡,學到最多的東西,而且保證他們以後都有本事創業賺大錢。不過,要付出的代價也很大,我會告訴他們:「這兩年內,你可能沒有機會交男、女朋友,而且每天要全力工作十二個小時,一天當兩天用、兩年當成十年用,這樣你要不要?」為什麼?因為訓練很無聊、嘗試錯誤也很痛苦,兩年就能完成的事情,為什麼要花十年呢?一旦你學會了基本功,能力變強了、與組織談判的籌碼也變多了,你才有機會挑工作,才有好日子可以過啊!

態度決定一切。現在我身為別人的老闆,我最看重的,還是員工的態度,倒還不那麼在乎能力。儘管你現在能力不足,但你態度很好、很肯學、肯試、可塑性高,你的能力很快就會跟上來;所以,能力只是你的現況,決定你未來的,永遠是態度。

面對任務,正面思考。要是有位員工總是負面思考,每天老想著:「老闆為什麼要一直把工作塞給我,他是不是在剝削我?」他就永遠只看到自己被剝削的那一面,沒看到老闆欣賞他、願意把重要任務交給他。這兩個角度當然都是事實,但每天覺得自己很衰、被老闆迫害,你也會不舒服嘛!

職場三忌:笨、懶、慢。此外,我有三種人不用||笨、懶、慢。這當中,最不好的就是懶。因為懶惰的人不會承認自己懶,他會用動作很慢,或做事很笨拙來表現,覺得只要表現出不會做,或故意做錯、做得很慢,老闆就不會找他了。

熟能生巧,沒有不可能。在我的觀念裡,職場沒有不可能的任務,當你遇到很難解決的事情,首先要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然後再仔細盤算、拆解、規畫。你不會一次就找到答案,解決問題就像是剝洋蔥,你一開始不知道裡面是什麼,但剝了第一層,就會看到第二層,剝了第二層,就會看到第三層,一路往下走,你一定可以解得開。這樣的事情重複多做幾次,你就會愈來愈厲害,問題愈來愈少。自信往往是這樣建立起來的,老闆都有膽量把任務交給我了,我為什麼沒膽量接?

千萬不可自以為是。還有個禁忌要注意,千萬不要覺得老闆比自己笨。當你碰到很笨的指令時,建議你還是接下任務,表面上做一些嘗試,三次嘗試都失敗,再與老闆坐下來談:「我們已經做了這些嘗試,看來這個山頭沒有獵物,我們還要繼續搜尋下去嗎?」到這時,老闆想想有道理,你再提出你的構想,也許共識就此達成。否則,沒有給老闆台階下,絕對是最白目的行為,所以我從不與老闆爭吵,甚至連「我試試看」這種沒把握的話,我都不講;也不會過度保證:「我一定會做到!」我只會說:「好。」不輕易離開工作。要掌握黃金二年,二年內就不能輕易離職。

很多人會對新工作懷有過分浪漫樂觀的想像,但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就是人性喜新厭舊,只看到新工作吸引你的那一面,放大舊工作所有的壞事。事實上,全天下的公司都一樣爛,組織內都會有鬥爭,你頭頂永遠會有個笨主管,但你如果抱著黃金二年的衝刺心態,你一定可以很有效率地累積能力,立於不敗之地。

我有位朋友,看到他兒子月領三十五K,做得沒日沒夜,於心不忍,就對他說:「兒子算了吧,你別做了,三萬五我有,回家我養你就好。」這反映出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很多觀念都不正確,所以奉勸年輕人,一定要學會獨立,人生需要靠自己走出來!

何飛鵬

出生:1952年

現職:城邦文化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經歷:《卓越》總編輯、《商周》社長

學歷:政大公行系

工作年資:36年

第一份工作:國泰人壽保險訓練員

一位好員工

離開一份壞工作的5個理由1 這不是我要的工作。你可能還年輕,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至少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不是你想要的,就伺機離開吧!

2 再也沒有任何學習空間。如果你多做完一件事,就多學會一件對未來有幫助的事,那表示這份工作還有學習的空間,就沒有必要急著離開。

3 待遇低到讓我活不下去。如果這是一份我要的工作,也還有很多學習空間,老闆也待我不錯,我還是會留下來。

4 老闆做人處事不公平。首先不能放大自己的貢獻,但要是老闆固定愛聽某些人的小話、有明顯的私心,我寧可不要留下來同流合汙。

5 看不到公司未來發展性。人在組織裡就是油麻菜籽,組織未來發展性好,你才會有空間。如果你可以成長得比組織還要快,那就儘管去找更適合你的大舞台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57

如何用O2O的方式,幫助餐館突破距離消費者的「最後一公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528.html

從家到餐館中間隔著一萬個懶惰。

今天,人們在出門吃飯之前早已習慣了先用大眾點評查餐館,甚至還能順便獲得一些折扣;與此相對的是,叫外賣的體驗卻似乎十年如一日,沒什麼顯著變化。其實,在這些年裡,這種情況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孟超是外賣網站「外賣庫」的創始人,2009年他還在做其他項目,進度很緊張,整個團隊每天的吃飯問題基本都靠外賣解決,他們發現手上沒什麼留下來的外賣單,於是只能叫麥當勞、肯德基這種快餐,但吃一段時間就膩了,想找點別的。那時候他在學校已經接觸過一些外賣訂餐網站,於是上網看能不能找到。找了一圈後,最後只在一家網站上找到兩家外賣店,並且叫了後發現還不好吃。

3年過去,外賣這件事再也不是當初的樣子了。打開外賣庫,點擊「附近外賣」,周邊的大小外賣店按照距離順序一溜排下來,隨便找一家點進去,就能看到這家店的菜單和起送價格。選好餐品後,可以直接撥打電話訂餐。

而在其他應用中,連打電話這步都可以省去。「餓了麼」是一家上海的創業公司,他們已經支持部分餐館的在線下單。打開網頁或手機應用,選擇一家餐館,花幾秒鐘勾幾個菜,點擊提交,那頭的餐館就能看見,開始製作並將食物送到你的手上。

在「吃喝的最後一公里」這條路上,還有人提供更一站式的服務,比如「點我吧」。這是一家起源於杭州的第三方外送公司,他們也有自己的網站和應用,你只要花幾秒鐘在上面下單,剩下的都由他們完成:先通過一套系統通知餐館訂單情況,再由外送員上餐館取餐,並送到消費者手中。餐館自己送餐往往無法保證服務質量,相比起來,點我吧的服務更標準化。

除此之外,這個領域還出現了其他新模式。比如偏傳統產業玩法的友寶,他們通過鋪設互聯網自動售貨機,解決白領的吃飯問題。還有去年才成立的連咖啡,他們只送咖啡,卻又不僅是一家咖啡外送公司。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在《禮記》裡寫「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喝是人最基本、最頻繁的需求,一堆人瞄準這個需求,都向著吃喝的最後一公里發起衝擊。儘管現在一切都還剛剛開始,但已經看到了值得關注的方向……

輕公司的平台夢

「到最後大家都是殊途同歸,只是做的順序不一樣。」孟超說,他在後面又很嚴肅地加了一句,「但是順序很重要。」外賣庫只提供外賣信息,它已經有35萬用戶,收錄2萬家餐館信息。

他所指的「殊途同歸」,用點我吧上海公司總經理蔣磊的話說,就是「做平台」。點我吧除了送外賣外,也涉足超市和跑腿業務,最終想成為「本地化生活服務平台」。目前,它在上海已經跟700多家門店合作,每天訂單量2000左右。維持這個業務的是140多名員工,其中70%都是配送人員,而外賣庫一共只有5個人。

這是一家輕公司。在外賣行業,當其他公司都在紛紛開拓線下的時候,它選擇先從線上做起。

其實最開始,孟超也嘗試過做線下。最初他一個人跑遍北京1000多家外賣店,一點一點把信息搬到互聯網上。之後,他也嘗試跟一些外賣店談合作。

每家外賣店都要發傳單,不僅需要印刷成本,還得僱人去做這件事,按照孟超的計算,一年下來需要9000元左右。「如果放在我的網站上,一天收10元,一年才3000元,而且很省事兒。」孟超抱著這樣的想法去跟外賣店老闆談,卻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外賣店老闆的群體跟一般群體不一樣,比如跟Costa這種連鎖店談,他們本身會對廣告這件事感興趣,而外賣店老闆則對廣告沒有概念。」 孟超說。不僅如此,外賣店老闆還會問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如「你那網站上還有別的店,大家去了別的店怎麼辦?」而為了一單幾千塊錢的生意,不僅得專門安排一個人去跟進,而且幾乎不可能見一兩次面就達成合作。「我們沒時間做這件事」,孟超很快就放棄這條路。

即便如此,把餐館菜單搬上網也不是一件輕鬆事,外賣庫曾有10多名市場人員,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去一個個餐館拿外賣單,但後來孟超把他們都辭退了。

「這要感謝移動互聯網」,2012年下半年,外賣庫推出移動端,目前已經有30萬下載量。其中有一個欄目叫「外賣星探」,用戶在餐館用餐時,順手拍下餐館的菜單並上傳,經審核通過就可獲得2元獎勵。

「UGC」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讓人想起大眾點評早期的模式,都是將用戶的價值用UGC的方式釋放,並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壯大。目前孟超已經基本放棄網頁端,精力都投在移動端上。

一直以來,外賣行業都沒有一個大平台,這跟該行業的特殊性有很大關係。由於外賣生意的時間跟餐廳生意的高峰期重合,當餐館很忙的時候,平台控制不了餐館到底能不能按時出餐。而整個中國餐廳的信息化程度很弱,基礎設備非常不完善,平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建設,卻受限於餐館從業人員水平,仍然舉步維艱。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的利潤很低,所投入的成本與收入不匹配。

外賣庫選擇了一個互聯網公司更熟悉也更擅長的玩法,以極低的成本獲取線下餐館信息,滿足用戶能叫外賣的需求,從而黏住一群用戶,再去跟餐館談就會更有底氣,也更有針對性。

「我知道哪家餐館被電話打的最多,那我就去找這些生意最好的餐館談,我不需要在那99%生意不好的餐館身上浪費時間。」孟超的這個思路有利於在外賣行業利潤率很低的情況下節約成本,而這是很多外賣網站能否活下來的關鍵。

但目前這樣只做平台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無法保證用戶體驗的穩定性,網站的口碑完全依賴於小飯店的服務,如送貨質量、時間、禮貌等,而這幾乎是不可控的。另外,線上信息很輕鬆地就能被某些平台抓取,如何保持用戶黏性和忠誠度至關重要,而這又取決於給用戶提供的服務。

無論如何,在商戶還普遍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這種純線上的平台思路確實滿足了用戶需求,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不花一分錢推薦的情況下,外賣庫的手機端已經有30萬下載量。儘管還不夠完善,但這種做法至少能讓自己活得更久,等到出現轉機的那一天。

幫助餐館互聯網化

不是所有人都在等,比如餓了麼創始人張旭豪。這位85年的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在校期間就開始創業送外賣,如今在上海閔行區起點創業營的辦公室裡,他管理著200多人的隊伍,他要做的不只是送外賣了。

「其實我們是餐館界的淘寶網」,張旭豪在母校畢業典禮的演講中如是說。

從用戶一端看,「餓了麼」也只是一家外賣信息平台,但背後,卻是在餐館一端的深耕細作。餓了麼開發了一套餐館管理後台系統,市場人員將這個系統安裝到合作餐館。通過這個系統,不僅可以直接外賣下單,還可以滿足餐廳的日常管理需求。

如果餐廳想更改菜單,只要在後台上做簡單操作就可,以往卻需要重新印發傳單。在這套系統裡,還能看到每日的交易情況和統計,餐館能查看一段時間內的營業數據,如哪個菜最受歡迎,便可以相應地對菜單做出優化。

「用了我們的餐廳後台管理系統,以前接外賣還得有人接電話,現在只要半個人就能處理。」張旭豪堅信一家好的餐廳,6分靠管理,3分靠口味,1分靠運氣,所以他要提高餐館的管理水平,讓餐館用數字來決策。

理想狀態確實如此,現實卻有另一套邏輯。

拿沙縣小吃這種店來說,老闆壓根沒電腦,也沒覺得需要電腦。張旭豪也承認,很多餐館第一台上網的電腦是餓了麼帶老闆去買的,買完還得安裝,出問題了,老闆還會找餓了麼維修。即便有電腦了,也未必有網絡。所以至今在餓了麼所覆蓋的所有商家中,裝了這套系統的只佔30%。這意味著,還有70%的用戶必須通過電話來訂單。

餓了麼專門有一個客服人員辦公室,一到訂餐高峰期,此起彼伏的電話聲讓這些客服沒有片刻的休息。從這個方面看,餐館全面互聯網化還太過遙遠,尤其是外賣行業中的一些低端餐館。在此之前,大家做的其實是教育市場,包括剛剛入場的淘寶。

6月17日,淘寶低調上線淘寶點點,首先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個城市試點,用戶能自助點餐並通過二維碼下單。據報導,這款產品就是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事業部負責人張建鋒口中的 「足以改變行業現狀的、革命性的本地生活類產品」。

淘寶點點直接與入駐餐廳的系統打通,消費者下單後,餐廳的點餐後台系統將直接同步。跟國內其他點餐軟件的到店人工下單不同的是,淘寶點點支持直接掃瞄餐廳二維碼下單。

在點菜網站「嘩啦啦」CEO王濟民看來,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大公司所擁有的龐大用戶基數和雄厚的資金實力,對於推動餐飲O2O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對於在餐飲領域深耕多年的一批企業來說,他們深知推動餐飲O2O發展的教育市場的成本和困難是巨大的,單靠個別企業或某一個大佬是很難推動行業進步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公司的進入對小的創業公司而言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儘管餓了麼已經耕耘多年,並終於開拓到8個城市,但跟淘寶這種量級的平台比起來,在渠道能力上很難有競爭力。一家餐館改採用的系統之間是有排他性的,使用一種系統來管理就很少去用另一種,那麼,商家為什麼要選餓了麼而不是淘寶?

更何況還有大眾點評。儘管目前大眾點評沒有涉足外賣業務,但在會員卡業務中,大眾點評也為餐館裝入了一套管理系統,接下來,大眾點評也將開始訂位業務,很難說以後這套系統是否會與其他業務整合。

另外,在做用戶的同時將餐館接入互聯網,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用張旭豪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是整個互聯網裡最苦的一段」,這也是他不可能再涉足物流的原因。即便如此,對一家創業公司而言,它的風險依然很大。作為市場的教育者,意味著你必須先投入,但卻不能保證能活到產生收益的那一天。

在將餐館接入互聯網的道路上,從團購到優惠券,再到現在的外賣,各方力量都在角力,作為一家創業公司,餓了麼面臨很多挑戰。

移動互聯網武裝外送員

如果說餓了麼模式在外賣行業是競爭最激烈的一種,第三方物流也不相上下,它需要有過硬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生存。

在所有物流種類中,餐飲對物流的要求最為苛刻。快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這並非物流一方就可掌控,還得依賴於餐館的製作時間。一旦一家餐館慢了,會直接影響下一單的遞送;其次得乾淨,中式餐飲很多湯湯水水,怎麼才能不濺灑出來?另外還有物流團隊的調配問題,怎樣一套系統才能既快又有效率?

點我吧的外送員都叫「騎士」,每名「騎士」都配備一台智能手持機,裡面裝有「點我吧」自己開發的訂單系統軟件。這些「騎士」分散在全城各地,一旦「點我吧」的訂餐系統收到訂單,會根據訂單的距離結合「騎士」的GPS定位來分配。並且,「點我吧」還會有一個專門的計算公式,來測算一個訂單的送達需要多長時間。在訂單送達過程中,用戶還可以查看和跟蹤訂單狀態。

這樣做的不止點我吧一家,兩位來自搜狐、朗訊的技術男也在北京進行著類似的探索。他們的「生活半徑」不只是送外賣的,而是以45分鐘內送達的速度覆蓋本地生活服務的外送。

據報導,清華畢業的CTO王超為快遞人員設計了一個定製的Android app,每位快遞人員可以在app中查看最適合他派送的訂單,並且還能看到商家和訂餐用戶的地理位置等信息,並在訂單完成時同步訂單狀態。

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東風,他們結合一套專門的系統,試圖用技術實現更快更有效率。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光靠物流一方的信息化還不夠,還需要餐館的深度配合。

點我吧會給合作餐館安裝一個訂餐終端,一旦點我吧收到訂單,餐館終端會自動將訂餐信息打印出來。點我吧上海區總經理蔣磊透露,之後也會幫助餐廳建立Wi-Fi環境,實現網絡訂餐。此外,點我吧還跟餐館簽訂合作協議,保證餐館能按時出餐。

生活半徑則給商家提供GPRS訂單打印機、Android Pad 或網頁端管理系統,用戶直接從網上下單到達商家,節省以往電話下單再告知商家的中轉時間。他們也和商家簽訂協議,確認商家優先處理「生活半徑」的訂單,半小時內必須完成,超過時間則以五折出售,商家自擔損失。

不論是點我吧還是生活半徑,他們的服務範圍都很有限。點我吧早在2009年就開始從杭州做起,2012年後才謹慎進入南京,直到今年才打入上海市場。並且,它只服務於中高端餐飲企業。

而目前生活半徑的服務範圍為北京擁有大量住宅樓的回龍觀、五道口、天通苑等幾大商圈,為平時愛宅在家裡的家庭住戶提供外送。而這些住戶聚集的商圈最大半徑都控制在2.5公里以內,有利於通過算法解決快遞人員的調配問題。

除了外賣業務外,他們也都無一例外的開展了其他業務,如超市業務和點我吧的跑腿業務。跟普通的同城快遞比起來,「點我吧」的跑腿業務是以分鐘來計算的,並且可以根據距離進行測算,最快在40分鐘左右。而生活半徑還可能涉足獻花遞送業務。由於外賣送餐的時間比較集中,一般都是中午和晚上的用餐時段,只要與此不衝突,有很多想像空間。用生活半徑CEO徐偉昊的話說是,「如果縱向上在一個商圈可以打深打透,那麼在橫向上品類的拓展將不是難事。」

以往我們談論物流,無一不是大物流的概念,動輒投入數十億的規模,但如今,專注於細分市場的精益物流也是一種稀缺的能力。在本地生活服務越來越本地、蜂窩狀往下深入的時候,正需要這樣的物流來落實。相信隨著本地生活服務的進一步深入,他們會有更多機會。

離用戶越近能做的越多

他們知道你的姓名、電話、職業、家庭住址、公司地址,知道你買了什麼,你喜歡吃什麼,用什麼牌子的化妝品……他們是快遞員,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現在有另外一種快遞員,他們會在送上東西的時候說一句「張小姐,今天你的衣服真好看」,或者給你送上一個親手折的摺紙,他會經常送給你一些小禮物,比如咖啡杯、紙杯蛋糕,你們會互相關注微博並加彼此的微信,你會將你們的合影發到微博上……

這就是連咖啡的外送小哥,他們已經成了用戶生活的一部分。

連咖啡是一家專門的咖啡外送公司,目前遞送星巴克和Costa的咖啡,很快將與太平洋咖啡合作。用戶通過微博私信或微信公眾平台下單,連咖啡小哥去咖啡館購買咖啡,再送到用戶手中,每單收取2元外送費。

這些「小哥」一般都是大專或本科學歷,夏天穿統一的白色T恤和牛仔褲,T恤上會別上「連咖啡」的徽章,他們每人都有一個專門的外送背包,所有這些都是統一配置,看上去乾淨漂亮。

「把咖啡送到只做了30%的工作,剩下的是怎麼跟用戶有效的溝通,讓用戶瞭解連咖啡。」創始人王濤對小哥的要求是,要能對用戶的問題自如的對答,做咖啡領域的專家。

有的用戶點美式咖啡,既不加糖也不加奶,所謂「清咖」。碰到這種用戶,「連咖啡」的小哥會建議用戶在裡面加一點牛奶,因為不僅能增加口感的柔滑,還能保護胃黏膜不受刺激。王濤解釋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通過專業的咖啡知識跟用戶建立聯繫,讓他們感覺我們是專業的咖啡服務公司。」

在對王濤的採訪中,他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服務」,想通過這種服務「讓用戶信任我們」。

因為這種服務,連咖啡能深度介入用戶的生活。比如男朋友會給女朋友訂早餐,告訴連咖啡女朋友的辦公桌在哪裡,要求早上送上一杯咖啡和一個三明治。

王濤要做的並不是送咖啡,而是跟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切事,咖啡只是一個媒介。今年的3月14日被稱為「白色情人節」,「連咖啡」採購30份日本的白色戀人餅乾,與咖啡一起組成套餐售賣,一份100多元,並不便宜,但用戶很喜歡,很快就賣完。

這並非咖啡行業特例,類似做法的還有一個校園快遞團隊。

不管是北大、清華,還是其他的二、三線高校,校門口都有一道共同的「風景」:「地攤快遞」。一輛輛的小金盃車後蓋打開,快遞公司的人站在前面發快遞,周圍圍了一圈取件的高校學生……學生是網購的一大群體,但由於要上課,並沒有固定的取件時間,再加上學校不允許快遞進校園,便催生了這一奇葩現象。

三位剛畢業的大學生正是發現了這個商機,在校園外租賃一個門面,幫「四通一達」等完成快遞投遞業務,每個包裹向快遞公司收1元費用,同時向要上門投遞的學生收1元費用。

一段時間後,他們註冊了微信公眾號,其中一位技術能力強的合夥人通過微信開放接口,建立了一個快件信息平台,同學可以通過微信隨時查件,到件了也會得到微信通知。他們在每個快遞上都貼上二維碼,並告訴每一個來取件或送件的學生關注他們的微信號。

之後,他們利用微信賣學生需要的商品,比如鮮花,並且幫你送到女生手裡。平時還會賣飲料、水果、小吃等。據說現在還代理駕校報名,GRE、托福、雅思培訓推廣等業務。

「離消費者越近,機會便越多。」,說這話的是友寶媒體部的李舒。不只是快遞員可以接近你,自動售貨機也可以。只是你平時用的自動售貨機只能買飲料和零食,友寶還提供快餐盒飯。

位於北京東三環的銀泰中心地下一層裡,有一家友寶自助便利店。一到中午,成排的盒飯便被擺放在了快餐區的貨櫃中,有永和大王、和合谷等快餐,透明、鋥亮的櫃體顯得乾淨整潔。

上班族們提前在友寶的手機端上訂餐,一到飯點,只要來到這些快餐貨櫃前、輸入取貨碼,餐格的門就會自動彈開。整個過程幾秒鐘就能完成,所以儘管取餐的人不少,卻幾乎沒有排隊的情況。

「我們解決的是白領吃飯問題,但其實是個人服務的終端」,李舒介紹。

它能24小時聯網監控系統,讓供應商實時監測銷售數據;同時,還採用分眾和維洛城模式,不僅作為廣告展示屏幕,還提供優惠券服務;另外,在O2O互動營銷領域也很有作為。比如你在線上註冊為銀泰網會員,送你一杯可樂,以往這種營銷因為缺失了線上到線下一環而很難實施,友寶剛好填補了這個空白。接下來友寶會拓寬業務範圍,如能直接通過友寶購買電影票、進行公共服務繳費、音樂下載等。

之前,我們談本地生活服務,更多以一個城市或城區為單位,比如團購。現在這群人讓本地生活服務的單位變成某個小區、某棟寫字樓、某座醫院、某所學校……如果說以前的本地生活服務是分子型,現在則正處於原子化的過程中。它更加碎片化,極度離散化,成蜂巢結構無限往下深入,是真正的本地。

這群人試圖打通從線上到線下的最後一公里,讓整個消費決策不再斷層。不僅如此,他們還試圖補上O2O「失落的半圓」——線下到線上的反推,真正加速信息在用戶與商戶之間的雙向流動,而不再是之前單純的「挾用戶以令商戶」。

他們都抓住最後一公里,因為這離人最近。在流量價值已經越來越小、用戶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的今天,大家搶佔的其實是用戶時間和跟用戶接觸的機會。誰能不斷地接觸到用戶,誰就能從中挖掘價值。就像智能手機中的應用一樣,一款應用的裝機量並非決定性因素,而是用戶打開並願意停留在上面的時間。

但目前來看,這個行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國餐飲業水平參差不齊,信息化和文化水平都偏低,這導致餐飲是最難被互聯網撬動的行業之一。所以儘管不斷有人在嘗試,如今各家仍處於原子狀的游離狀態,每一家都各自為戰,都只解決了極小一部分人的需求。不知這些小趨勢何時、通過什麼方式才能轉化成更大的商業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79

一個吊絲的自述:我如何用O2O改造了一家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252.html

本吊絲經典80後高科技技術宅男一枚,畢業於東部沿海某金融類高校計算機專業。也許那時就冥冥中天注定今後會與計算機、移動互聯網與傳統金融擦出基情的火花。在旁人眼中本吊絲從小到大一路順風順水,求學-工作-成家-創業-再工作。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為了保持人生的軌跡不偏離方向,是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艱辛的。

本吊絲大學畢業之後進入了一家國內某細分行業的龍頭軟件企業擔任研發工作,通過很短的時間便在該企業內獲得了肯定還有不少的榮譽。工作5年後由於本吊絲在該細分行業建立起了一定的知名度,便受邀進入朋友的公司一起開始創業。創業公司是給國內用友軟件的某條產品線做OEM軟件外包,美其名曰「用友XX城市研發中心」。本吊絲始終信奉「激情做事、理性做人」的格言。在創業3年後,在感覺到順風順水的生活正慢慢吞噬掉做事激情,而不得不停下來開始思考人生的時候,國內某低調且實力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向本吊絲拋來了橄欖枝。

上海FU——一個在圈內聞名遐邇圈外默默無名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一直謀求和嘗試著從傳統的線下收單第三方支付公司向綜合性金融服務企業轉型。傳統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線下收單市場的競爭已然白熱化,內部競爭赤果果地拚殺價格手續費,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外部環境還要遭受集運動員和裁判員於一身的銀聯肆意揉捏。「國內目前的25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中,在未來5-10年內必將淘汰大半,未來將只剩下10家左右的寡頭公司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搏殺。」一位該行業的資深人士如是分析到。

FU看中了本吊絲身上流淌著的移動互聯血液、創業的基因和做事的激情;本吊絲仰慕FU完備的金融資質(擁有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產業全牌照,銀行卡收單、網絡支付、預付卡;商務部頒發的全國性商業保理牌照)、強大的代理商團隊和優質的商戶群體。因此本吊絲基本連半推半就的節操都沒有就砸鍋賣鐵、背井離鄉加入了FU。

——————————————————————————————————————————

華麗的分割線上面是來龍去脈,下面會針對逆襲進行詳解。

O2O這個概念在2013年已經被炒熟了,大到百度+糯米、支付寶+快的、微信+掃一掃,小到街邊賣燒餅的小販。無論什麼方式的O2O都想在線上引流到線下的流轉體系內建立起閉環,而一般所謂的閉環指的就是指支付結算的環節。只有支付結算環節形成閉環,才能夠建立起良好的用戶體驗、才能夠完成收益的分配。以目前國內的O2O大玩家大眾點評來做分析,大眾點評網的營收來源於電子優惠券、關鍵詞、電子會員卡、預約預定和團購等服務,其中團購業務逐漸成為其收入主體,2012年團購銷售額約30億。大眾點評網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向中小型商戶提供整合營銷服務,其收入來源於替中小商戶提供關鍵字搜索、電子優惠券、品牌推廣、商圈搜索和互動營銷等服務,收入主要由以下5個部分構成:電子優惠券收入、關鍵詞收入、電子會員卡收入、預約預定收入、團購業務收入。而我們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大眾點評目前的收入主要是通過商家預付費的形式來收取。比如電子優惠券通過消費者的下載量來收入一定的佣金(事實上下載了未必會去消費);關鍵詞收入更是廣告營銷類的預付費服務;電子會員卡也是與優惠券類似,成為了會員未必會去消費,但是商家會為此付出佣金;預約預訂收入目前肯定佔比非常小,在沒有完成支付結算閉環的情況下很難去核實消費者預約消費的到店情況,而抽佣就更無從談起了,就算商戶配合來電話核實其運營成本也會非常高;而團購業務目前還都是線上付費線下消費的模式、商戶要定期結算賬期就拖得很長。

所以本吊絲認為在目前傳統的O2O模式下,線上個人消費者的客戶體驗的確在不斷的提高已是不爭的事實,而線下商戶端卻往往成為被忽略甚至盤剝的對象。而一個天平的兩端被區別對待的後果就是一方面消費者抱怨商戶未提供應有的高質量服務;一方面商戶抱怨廣告投入未換來理想的流量和回頭客。如此循環下的商業模式難以獲得良好的發展。而上述問題的癥結在哪裡?本吊絲以為正是由於在當前O2O模式下的大玩家都是線上的互聯網公司,而這些公司的優勢在於經營線上的個人消費者客戶,而對於線下的實體商家卻並沒有過多的重視,或者說是沒有足夠的軟硬件能力去經營好線下的實體商家。只能挾消費者以令商戶。這就是線下實體商戶的痛點,也是整個O2O模式中的痛點。而造成這個痛點的最大原因歸根結底有2點:

1. 沒有形成支付結算閉環,線下商戶購買線上消費流量只能預付費拼人品。付出和收益無法成正比。

2. 互聯網公司在中間扮演的更多的是流量掮客的角色,線下商戶購買的線上流量難以發展成為忠實客戶甚至是回頭客。

哪裡有痛點哪裡就有反抗,哪裡有痛點哪裡就有創新。本吊絲以為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得對症下藥。目前的確有互聯網公司不斷地嘗試想要建立起O2O的閉環,比如早些年火爆如荼現在已消身匿跡的口碑網。當年淘寶聯合口碑網出巨資給每個口碑網的線下商戶鋪設驗證支付來受理口碑卡形成閉環。但是不到短短1年時間該項目就夭折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口碑卡引流效果不佳

2. 交易費率較高

3. 終端機具質量差,返修率高

4. 電子優惠券對實體打折卡的衝擊

而現在的丁丁優惠網,從年4月1日起,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等7個城市試點終端驗證模式,並逐步向其他31個城市推廣,由此正式面向商家收費,全面啟動商業化。而此商業模式的核心還是在於鋪設線下驗證終端設備,完成O2O的閉環。據瞭解,丁丁優惠向商家鋪設終端驗證機的談判合作中,商家需要支付800元作為終端設備的押金,以支持生產更多的驗證終端投入市場;另外,商家還需預先向丁丁賬戶充值不少於1000元的服務費作為佣金預付款。於是,本吊絲住想要質疑是:憑什麼在商家什麼好處都沒有撈著的時候就要支付至少1800元的費用?憑什麼便宜都讓你丁丁給佔了?你能承諾給商家帶去多少用戶多少收益?

本吊絲以為,在今後的O2O發展道路中,以線下收單為主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能夠也必將在這個盛宴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為這些以線下收單為主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往往有其天然屬性的優勢:

1. 以經營商戶為主要經營模式

2. 在商戶處鋪設有支付結算的POS終端

3. 業務縱深大,可以不以單純的引流佣金為盈利模式

本吊絲正好有幸參與了上海FU從傳統線下收單公司向綜合金融性金融服務企業轉型的龐大計劃,並且領導和主持了其中的一個子項目《FU錢包》。該項目是傳統第三方支付公司在O2O領域的一次有準備的試水。曾經有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骨灰級玩家跟本吊絲說,「商戶有四大需求,結算需求、資金需求、營銷需求和信息化管理需求。而商戶不論大小都會有這些需求,但是小微商戶的這部分需求往往被忽略了。大商戶往往被銀行、信貸、軟件企業等眾星捧月,而小微商戶因為其個體自身體量原因導致其被服務的收益率很低。因此其自身的需求就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但是這部分小微商戶在數量上卻佔了中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產品和服務佔GDP的60%。因此如何服務好這部分商戶,如何解決好這部分商戶的四大需求便成為了FU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FU已經很好的滿足了這部分商戶的結算需求(POS機刷卡支付結算),而《FU錢包》項目正是為瞭解決商戶的營銷需求。

本吊絲把整個《FU錢包》項目分成了3個階段:

1. 第一階段是FU基於已經布放POS機給商戶提供經營會員和營銷會員的工具,讓商戶可以通過這套軟硬件結合的工具發展自己的會員

2. 第二階段是FU提供給商戶基於POS機的有卡/無卡儲值卡工具,商戶可以通過這套代發卡系統給自己的客戶提供儲值卡服務。

3. 第三階段是基於地理位置的同盟商圈的建立,同盟商圈內商戶間的會員推送與共享。

該項目的核心是以經營商戶為宗旨,圍繞支付工具給商戶提供營銷類的增值服務。而項目重點在於商戶經營的客戶是實實在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忠實客戶,而不是通過線上引流而來的實際掌握在互聯網企業手中的虛假會員。本吊絲以為商戶只有在感覺到實實在在經營自己的會員的時候,才會真真切切的提高服務意識投入其中。

在第一階段FU給商戶提供的經營會員和營銷會員的工具包括軟件和硬件部分,軟件是商戶管理後台、個人端的會員APP,硬件是已經布放的POS機。該階段的核心內容是商戶通過FU提供的工具,將到店消費的顧客和從線上引流而來的消費者發展成回頭客甚至是會員。大致的流程是商戶在富友的平台上設置會員等級折扣、優惠券和現金券等營銷活動,消費者消費完付款結賬時商戶會向消費者做營銷——如果覺得本店的商品/服務好的話是否願意成為會員以後享受消費折扣、或者消費了100元本店贈送給你30元的代金券下次消費可用。如果消費者對於本店的商品/服務滿意的話肯定不會拒絕優惠和折扣。於是消費者在POS機上刷卡完畢之後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然後會收到系統發送的短信,內容包括該消費者可享受到的優惠折扣內容和一個商戶定製版APP的下載鏈接。通過這個APP客戶可以管理所收藏店舖的會員卡(長期折扣)、優惠券(短期活動)、團購(商戶直接向會員發佈)和接收商戶推送的更多優惠活動和信息。消費者也可以選擇不安裝APP而通過短信享受相應的服務。通過第一階段這個工具,商戶可以篩選出一次客、普通客、回頭客和會員,並且與他們建立起真正意義上有效的互動,而這些互動更多的是精準的營銷、個性化定製和服務的改進。而最為關鍵的是這一套完整的會員與營銷系統是免費的。

根據本吊絲多年的行業經驗,商戶都有發行本店儲值卡的習慣和要求。儲值卡一般採用預付費的形式,因此商家能夠快速回籠資金、深度綁定客戶。特別是餐飲、酒店、美容美發和娛樂行業,幾乎都有發行儲值卡的習慣。而一般小微商戶是通過自行花數百元到上千元購買一套路邊山寨小廠的儲值發卡軟件,包括一個單機版軟件,數百張磁條卡和一個讀寫卡器。該方案的劣勢明顯,安全性無法保障,數據存在本地且是單機版,萬一電腦或者數據庫出故障所有的儲值消費信息將蕩然無存。

本吊絲曾經遇到過幾次小商戶因為用了這樣的系統結果硬盤壞掉了或者數據庫壞掉了導致發出去的幾百數千張儲值卡信息丟失,包括卡里的餘額也無從查起。商戶為了追回數據有的花大價錢找專門的數據恢復公司找回數據,追不回數據的商戶不堪用戶其擾甚至有逃往外地避風頭的。因此為瞭解決商戶的發卡需求,FU開發了一套有卡/無卡儲值代發卡系統。商戶可以通過FU後台來管理這些儲值卡,消費者可以通過APP來管理消費記錄和儲值卡餘額等。而這套有卡/無卡儲值代發卡系統又是通過已經布放的POS機進行受理的,因此對於商戶來說如果採用無卡儲值代發卡系統將是0成本,而採用有卡儲值代發卡系統的成本也只有原來購買山寨方案的1/5。而且FU的這一套系統是基於云服務的,數據都存儲在第三方支付的交易中心數據庫內,安全級別堪比銀行。

在深度挖掘和綁定本店會員的後期,每個單店的會員增速都會呈現放緩的趨勢。而本吊絲第三階段的方案就是為了在商戶單店發展會員接近飽和/瓶頸期時,通過一定的運作讓商戶的會員價值得以放量的增長。該階段方案的核心就在於讓特定聯盟商戶/商圈內的會員流轉和共享來達到會員價值的成倍釋放。比如我們在一個區域內聯合10家不同經營業務的商戶組成一個異業聯盟。假設聯盟內每個商戶都有200個忠實會員,我們可以通過數據挖掘和推送讓這200*10個會員在這個由10家商戶組成的異業聯盟內流轉,那麼其中的每個商戶都能夠享受到相當於2000個會員的所帶來的價值。比如某會員在A商戶吃完晚飯,我們系統會根據時間、地點結合A之前的消費習慣給A推送B商戶的電影或者C商戶的足浴或者D商戶的服裝店。而且從A商戶推送過去消費又可以獲得額外的折扣或者積分,因此對於該會員來說原本屬於一個店的會員權益也同時被放大了10倍。至少從賬面上來看各方面都是受益者,多贏的商業模式其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會更大。

有人會問該商業模式中FU的贏利點在哪?FU會通過抽佣盤剝商戶來獲取收益嗎?本吊絲認為當然不會。FU的主營業務是線下商戶收單,而FU給商戶提供各種經營服務和營銷方案的初衷在於提高自身在收單市場的競爭力、提高富友對商戶的粘性、提高商戶刷卡量從而提高富友收單收益。因此本吊絲以為FU大可不必做殺雞取卵之事,只要經營好商戶、服務好商戶後面多方獲益的局面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03

一家大棗電商如何用4年時間締造2億的銷售奇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644.html

筆者在《特產電商需要考慮的五大問題》一文裡面提到地方特產拓展電子商務市場存在風味、品質、規模、單品、物流等五個方面的問題,收到很多讀者的回覆與諮詢。

我的本意是指出特產類商品拓展電商存在的幾個關鍵問題,能幫助從事特產電商或者準備投資特產電商的朋友更好地瞭解這個市場。這些問題其實都有可能逐一攻破,針對解決的,重點在於產品的選擇。

針對特產電商的實踐操作,筆者給大家講述一個特產電商的實戰案例。這家公司曾經是筆者的合作夥伴,他們只做新疆和田大棗這一個單品銷售。在這個案例裡面,我們可以見證一家特產電商公司如何從零起步,用4年時間締造2億的銷售奇蹟!

新疆大棗的獨特優勢

筆者一直認為:任何商業行為,產品與行業都很重要,不同的產品,行業屬性都是不同的。以特產為例,有些單品,哪怕做到細分市場的行業冠軍,也就百萬或者千萬級別,很難突破產品與生俱來的行業天花板。所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無可否認,新疆和田大棗這個單品,在整個特產行業裡面,無疑佔據獨特的競爭優勢。

首先,概唸好。紅棗不像某些區域性太過明顯的特產產品,只被某些小區域消費群體熟知。紅棗這一特產概念很是普及,補血養顏等食用價值路人皆知,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台灣島到西藏,地球人都知道。這一特徵將大大有利於產品的推廣與銷售,節省大量的推廣費用。如果拿個某某蒸餅,某某土產出來,外地消費者壓根不曉得是什麼東西,單純教育成本這塊就能壓死人。

其次,市場大。紅棗既可以當作休閒零食,也可以拿來做菜煲湯,不論男女老幼,均可食用,口味也符合大眾群體,而且紅棗的消費頻率很高,遠超一般的特產商品。好想你棗業是上市公司,2012年銷售規模為八億九千餘萬。據筆者查詢,全國紅棗市場不低於100億銷售規模。

同時,大棗方便存儲與運輸。大棗能在常溫之下長期保存與運輸,而且紅棗的重量不高,很符合傳統電子商務的物流銷售。

最後,更重要的是品質容易辨識。這家公司銷售的是新疆大棗,所謂大棗就是比一般普通紅棗個頭大2-4倍的紅棗。傳統特產裡面,品質難以標準化,消費者缺乏專業知識很難分辨品質高低,這是一個很大的實操難點,但是大棗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消費者的心理會覺得個頭大的紅棗,必定是比一般紅棗品質要好。事實上因為水土、氣候等方面的原因,新疆大棗的營養成份也確實高於普通紅棗。無形之中,消費者的這種心理認知會大大有利於產品的銷售。

綜合而言,新疆大棗存在概唸好、市場大(消費頻率高)、方便存儲與運輸、品質容易辨識四個獨特優勢。這在一般的特產領域裡面,並不多見(植物類特產居多)。這些獨特的產品優勢,也有利於新疆大棗拓展電子商務市場。

另闢蹊蹺的團購之路

這家公司在創業初期並無特別之處,和很多普通的大棗電商一樣,在天貓、京東開店,業績一般。真正讓這家大棗電商飛速崛起是2010-2011年風起云湧的團購銷售。

事實上,筆者見證了很多依靠團購做起來的企業與產品,但是要說到最為成功的案例,營銷策略最為特殊的莫過於這家大棗電商。

與一般商家做團購不同,這家大棗電商公司在團購初期就另闢蹊徑。實際上,大部分商家都會選擇少數幾家具備影響力的團購公司合作,但是該大棗電商的策略很特殊,它完全不計團購公司的規模與實力,也不在意最終的實際銷售業績,哪怕實力與規模再小的團購公司,它也合作。只重數量,不問質量。

我與該公司老闆深入溝通過這個問題,才發現這種策略背後的邏輯頗有意思。首先,對於新疆大棗這種特產商品而言,質量是建立在數量之上的。當大量的團購公司都銷售他們的產品的時候,業績比較出色的團購平台會自然產生。同時,團購網站也可以看做一種渠道,當銷售渠道增多的時候,業績會自然疊加增長。這是由大棗這一實物產品屬性所決定的,對於很多線下020商家而言,受到場地所限,無法做到這一點;其次,由於早期的團購網站對文案方面要求並不嚴格,大棗電商能有效地把流量向自己的旗艦店導入,這些流量或大或小,從四面八方涓涓流入,從而實現很好的品牌推廣效果。團購網站同時也幫助網店積累了大量的忠實消費群體,為後續市場營銷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後,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團購網站還能很好地幫助大棗電商完成了SEO推廣優化方面的工作。實際上,搜索引擎是收錄團購網站的銷售頁面的。2010-2011年正是團購網站花重金大力做推廣的時候,當大量的團購網站同時都銷售某家紅棗產品的時候,無形中就完成了品牌關鍵詞優化推廣的作用。在團購銷售的鼎盛時期,搜索大棗的某些關鍵詞,前三頁的搜索頁面呈現的幾乎都是這家大棗電商的產品介紹。

多平台拓展銷售渠道

實際上,這家大棗電商公司很早就意識到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危險性。他們把天貓、京東、噹噹三家作為重點銷售平台,構成三層銷售體系,既有利於增加銷售渠道,也有效避免受制於人的平台風險。2012年中,該公司銷售業績突破兩億。

總結這家大棗電商的案例,有兩個方面做得特別出色。首先他們選擇了新疆大棗這一具備獨特競爭優勢的特產商品作為切入點。好產品自己會說話,選好產品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就是非常出色地抓住了團購銷售這一猛然湧起的電商浪潮,乘勢而上,另闢蹊徑地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團購推廣營銷策略,助力銷售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94

【案例】搜狗CEO王小川自述:如何用「三級火箭」殺出重圍!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2/56786.html

===殺出重圍的分割線:

口述:王小川

從99年開始加入互聯網這個大潮,也是進入了15年頭的樣子,從99年到2014年15個年頭,經歷的事情非常多,很真誠的說一句話,我跟大家是做朋友,從我自身來講,我真正能夠不斷有提高,不斷有收穫,不斷能夠去做突破,更多的不是因為看到比爾蓋茨的演講,或者喬布斯的演講,或者哪位大佬講了一句話非常振奮,靈光一線就能走出去了,真正做什麼樣的事情,是在於每個人自己內心去做,而更多能夠幫助我周邊的朋友,也許很多人比我的職位更高一點,我向他們去學習,也有甚至像我們的員工,他在一個領域裡面有思想,我也向他學習,我在談今天戰略選擇的時候,願意跟大家分享幾段搜狗歷程當中遇到的困難和我們怎麼去解決的,我是希望我們一塊來看看背後對大家有什麼樣的幫助,或者類似共鳴的地方。

從搜狗立項的時候,我認為比在座的各位很有可能更悲慘,因為我們邁入了一個沒有前途的行業裡面去,從2003進入到搜索引擎,現在正好十年,我覺得當時就無知者無畏。第一點,我殺入到了特別紅海的行業裡面去,在03年的時候百度從99年起步做搜索已經有四年時間,我們04年發佈搜狗搜索,在這個時間點上比另外一個公司晚四年,而且他也是一個很少犯錯誤的公司,那麼四年後加入到一個行業裡去,咱們知道互聯網最重要的是時間,這回頭想是蠻危險的一件事情。

第二點,從我們整個機制上也不佔優勢,創業的時候,我們在人、財,物有了充分的瞭解才能去做,而當時搜狗是搜狐媒的研發中心,從體制上沒有那麼多的獨立,就好像是一個餐館,在餐館裡面關鍵要有現有的服務員,現有的體制去開一個書店,這個事情本身也是蠻難的,因此如果從一開始條件裡面的話,我覺得回頭想,再重新來一次,我會很容易覺得這是一個會走向失敗的事情,但就是因為當時我沒有這麼多的想法,沒有這麼多對風險的認知,毅然踏入到了互聯網的版圖裡面去,最終依靠的是熱愛和勇氣,去克服了很多的困難。這是我想給大家分享的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們有很多不利的條件,但是只要你充分地努力,是有機會突破的。

具體的突破回顧起來我們犯過一百個錯誤,做成一百件事情,有五個關鍵的突破影響到今天現在的搜狗,其中三個是跟產品的選擇相關的,兩個是跟我們的資本結構相關的選擇,三個產品選擇是什麼呢?

一:2003年做搜索引擎

我們03年開始啟動做搜索,這是第一個選擇。當時搜狐基本上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老闆就講,給你6個人頭,在現實情況裡面,我們當時基本找不出一個會寫C 語言的人;而且我們沒有充裕的資金,很難找到技術優秀的人。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困難。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指在清華找了一些兼職的學生。在清華附近設的辦公室,挨家挨戶敲門找清華的學生。

我自身之前的經歷帶來了兩個優勢:

1.之前我就是搞計算機信息學奧賽的,所以在中國的計算機編程的這種培訓比賽裡面,很多不錯的學生到清華之後,我跟他們有很多的接觸,能夠說服他們以兼職的身份加入;

2.如何管理兼職學生。兼職學生是蠻難管理的一件事情,在1999年到2000年的時候,我以兼職的身份參加到了Chinaren 的工作當中去,所以我能夠理解兼職人員的心態,將心比心能夠對他們有一個鼓勵和管理。這方面主要有兩點,一是自己的好朋友到一個環境裡去工作,大家可能願意一塊去,熱鬧,那不是講錢和未來發展,而是一群跟自己有共同愛好的人一塊去做挑戰的事情,因此有紮根的學生。二是,這種學生,我們一個簡單例子,早上11點鐘的時候,就會給他們打電話,去問他們說,今天中午訂了盒飯,12塊錢一份,你要不要來吃,學生聽到這種電話是很簡單的,那一定會啊,免費的午餐,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就會11點半的樣子就趕過來,因為12點開飯,總不好12點再來吧,這樣有效的保證他們整個下午的工作時間。

這不是讓大家去效仿,我提到的一個困難的環境裡面,我們也能夠找到一些解決的辦法,當然這種解決的辦法要依賴於我們之前設身處地的有過類似的經驗,在整個過程裡面,也是跟我們自己的優勢相關的,我們可以去說,這個事情我們不做,早晚會有別人去做,事實上也是,但是我們只要是有心的去把握這個優勢,這個機會我認為該屬於我們,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情,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這樣一個簡單的困難的經歷。

二:2005年發佈搜狗輸入法

後來當我們去做輸入法或者瀏覽器的時候,也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戰。

2005年的時候搜狗的品牌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階段,已經快墜地了,最緊迫的這種時候,我們及時發佈了搜狗這樣一個輸入法的產品,一經推出就得到市場上很大的好評。我們工作裡面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裡面有大量的隨時就關門倒閉的狀態。

但是為什麼我能夠做輸入法?很簡單,第一點,當時我做搜索非常不成功,但是我們積累了大量的詞庫,使得我們做輸入法的殺雞用牛刀的方式,用到了產品當中去,沒有以前不成功的狀態,我們是不會做輸入法的。第二是我們沒有百度成功,但有做這個產品的能力,給了我們一個機緣去認真對待輸入法這樣一個事情。

三:2008年做瀏覽器

開始做瀏覽器的時候難度更大,瀏覽器這樣一個戰略想法,在當時也是一片反對的聲音,他們認為,瀏覽器是沒有市場空間的,這是我覺得最困難的時間,所以08年的時間,我30歲那一年遇到最困難的事情,好歹最後堅持下來了。其實我們研發過程當中,有各種各樣的先天不足,有戰略上的不足,有的是技術積累的不足,最後我們還是誕生了這些產品,從03年到08年下來,我們用了五年的時間。

四:兩次資本相關的變革

之後還有兩個變革,2010年和2013年,2010年之前的時候搜狗還是搜狐內部的研發中心,但是那會兒我看到了體制變成一個最大的瓶頸問題,意味著你的銷售人員,你的人力資源,你的財務是否能夠為搜狗這一個目標共同去努力。

好多年前就聽到有人跟我說,如果你不是一個獨立的公司,你是做不成這件事情的,我到2010年的時候才真正認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後來我想這也是好事,後來我理解,人經常看世界的時候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看山是山,很簡單,我們做搜索就做;到後面第三個階段的地方,叫做看山還是山,你終於明白了這件事要做成,背後你在市場環境,你的競爭力,你的體制如何去保證。

但是中間還有一個看山不是山的環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會過早的抱怨體制上的不滿足,老闆怎麼會不支持,但我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就把精力放到了最重要的產品模式上,所以平穩地度過來了。之後才能夠上升到我們在體制上的競爭力。

我前幾天在翻吳曉波寫的《激盪30年》裡面也講到了聯想這樣的過程,我們在工作裡面因為不懂,而不是因為精通,使得我們少犯很多錯誤,因為我們熱愛和堅持,所以能夠使得我們把所有困難都忘掉了。今天搜狗已經有了2000多人的公司,互聯網行業裡面算是小有規模,同時隨著騰訊的入股,搜狗現在變得更加的獨立,也更加能夠有自我成長性,在這三年裡我們已經看到,搜狗的收入翻了十幾倍,人員也是大概有8倍擴充,連續12個季度收入保持了23.8%的複合增長率,明年還會有高速的增長。因此跟大家站在一塊的話,剛才陳歐是新貴,我們卻是一個老兵,我們也經歷了無數的困難,有很多的收穫,我們看到每一個困難的事情給我們都帶來了幫助,給大家分享的更多是我們有艱難的歷程,就是想告訴大家,這些困難對我們未來取得成績是有幫助的,我們要有堅持勇氣無畏的精神,使得我們不斷取得突破,這是我想給大家分享的。

創業者問環節:

1.和張朝陽談情懷和娛樂,和馬化騰談產品

主持人:到了我們非常精彩對話的環節:創業者問。我們知道騰訊戰略的入股搜狐已經過去兩個月了,現在的新搜狗已經備受關注,第一個問題直接一點,他說,在您看來,張朝陽和馬化騰有何異同?

王小川:我創業很不幸是老闆越做越多,張朝陽是我的大老闆,對兩個老闆的認知上的話,我覺得他們有一個非常好的共有品質,是非常地正直;對於張朝陽而言,我和他內部配合了有十年的時間,如果想做歪門邪道的東西他有很多機會,但是我感覺到每次在大是大非面前時候,他永遠會選擇去做一個對社會有意義,做一個高道德標準的事情,確實像我們看到,搜狐是非常有底線的公司。跟馬化騰最近接觸的比較多,同樣的一個體會是,他心胸非常地開闊,跟張朝陽一樣,絕對不會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是共同的特點在。

從不同點來看的話,我覺得風格是不一樣,張朝陽是一個高調的,但是他有媒體抱負的一個人,他施展的是自己對社會上的影響力,從自己的表現,自己的媒體上給社會做貢獻,但是他不僅秀自己,他是希望整個社會的精英階層也好,大眾也好,對國家發展有更多的共鳴,能夠走向正確的道路。馬化騰是一個產品人,你跟他聊得high,就跟他談產品,跟張朝陽,就要談使命和娛樂。

2.符合極客的三個條件

主持人:第二個問題,英文中有一個詞叫極客,現場一位朋友問您,您如何定義極客,做互聯網的或者網絡技術非常熱衷。

王小川:極客從三件事情來做,第一,它有非常尖端的技術能力,自己動手做一件什麼事情,技術特長這是得有的,所以很多人做不了極客了。第二點,他得有純粹的心境,我們知道極客是一根筋,他不能被很多雜念所幹擾的,就對自己感興趣的一點點事情非常地執著。第三條,還是有做改變的這樣一種心境,要有以技術改變世界的願景。

3.失落的時候如何自我調節

主持人:還有一個問題,也是現場很多正在創業的朋友都感同身受的,問題是,您在做搜狗的時候,最失落的時候怎麼自我調節?

王小川:失落的次數並不少,但我的想法很簡單,就好像是我懷了一個孩子一樣,你要對這件事情有一個大愛,你非常希望他有一個好成長,而且如果你堅信他是一個不錯的寶寶,我認為能夠拋棄掉別人對你的指責,不看好,很堅定地去做,那段時間非常困難,但我是盡全力去生育這個孩子,撫養下來,對這件事情的熱愛,會讓你克服掉所有的困難。

4.長線看好可穿戴設備,但現在的創業者大多跑偏了

主持人:前一陣子你和美國《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有一場對話,講到未來的穿戴設備非常發達,甚至可以植入到皮膚內,請你判斷一下,你覺得這個穿戴設備的行業會有哪些挑戰和機會?

王小川:從長線上講,我非常看好穿戴式設備,就像我們PC機過渡到智能手機後,人連接互聯網的時間會更加長,更加個性化,順著這個路子去走,能夠長期的和互聯網做連接,這個趨勢是非常地美好,但是實際工作裡面,我認為我們目前做的設備大多數都走偏了,我們更多地把我們的精力用來研究怎麼去做測量,測量出來你的心率等,我們更多看測量的工具,而不是從源頭上知道這些測量最終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說遠一點,我記得94年的時候IBM提了一個戰略,叫電子商務,其實那時候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電子商務,其實他當時就講到電子商務會改變我們,但是整個互聯網發展起來並沒有解決,2000年股價大跌,最後IBM做了修正,他說因需而動,當我們做穿戴式設備的時候,應該首先想未來它能解決什麼事情。去發明新的需求,比如說大家多跑兩步,這件事情不本質。這個設備而言它一定要對我們有真正的用處,以我的定義而言,我認為測量運動指標,不如去測量你的生理指標,因為生理指標我們今天已經有很多解讀,知道有什麼用,比如你每天稱體重嗎?我們有大量的數據和方法,知道體重跟健康之間的關係,這種測量很快就從我們人類積累了幾十年的理解,變成了對人身體有用的服務,而且這個服務都是讓我們人去判斷這個數據有什麼用處,如果這個機器可以幫你判斷,所以我認為這種穿戴設備它的作用不在測量上,而是去取代教練,取代醫生,所以最終它不是做一個健康管理,而是能夠去做判斷做決策的一種軟硬結合的智慧服務,這是我給大家展開的理解。

引領需求這個事情裡面,如果更多地創造需求,可能會走到錯誤裡面去。需求不是創造的,是被發現的,你發現它是什麼?而不是說去設想編一個出來,所以這裡邊最重要的地方是能夠取代一些原來的東西,我們更多能夠看到它解決什麼樣的事情,而不是想像出一個需求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610

【案例】維果部落:如何用5個橙子找到用戶?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8/57474.html

橙子很忙。i黑馬了解到,維果部落推出了一種鮮榨橙汁自動販賣機,在投幣之後,只需要45秒,機器中的5個橙子就會榨出一杯橙汁,並且只需要10元。但其實維果部落有更大的野心。在創始人周祺的規劃中,橙子的銷售終端不但可以累積消費者的消費數據,同時也可以讓公司與消費者,消費者之間形成更多的互動行為,而這些最終將形成一個社區。一個裝滿橙子的自動售貨機,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出現在北京、上海、長春等30多個一二線城市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這是“維果部落”的鮮榨橙汁自動販賣機,在投幣之後,只需要45秒,機器中的5個橙子就會榨出一杯橙汁,並且只需要10元。“一個橙子從農民手里到超市貨架上的價格已經翻了三倍,”維果部落品牌的母公司上海巨昂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周祺告訴《第一財經周刊》,“果商、物流、渠道商、超市的上架費用,都翻倍擡高了橙子的銷售價格。”橙子在這些一二線城市的超市中,平均每個售價在3元左右,5個就要15元。而維果部落保證低價的方式是讓橙子從產地直接進入銷售終端。這家公司與三峽附近中國主要橙子產區的果農簽署了10至15年的長期協議,果農根據維果部落的生產要求進行規模種植,通過第三方物流橙子被送往已經鋪有終端的城市,這也是大多數水果的運送方式。周祺創業之前曾在法國生活過7年,而當時主要的工作就是為雀巢公司做糖果的自動銷售終端,也就是自動販賣機。而在國內做橙汁的原因是周祺發現糖果不是一個健康的品類,也沒法做全產業鏈,他希望有一個新的品類可以做。從2009年創立維果部落至今,周祺的目標就是讓維果部落的品牌形象成為“來自中國的橙汁類星巴克”。為了更好記,周祺還把銷售終端的名字直接改成了“5個橙子”。2011年底,維果部落曾在上海的一家核心商場中放置過一臺相當於5臺冰箱大小的測試版自動販售終端,除橙汁以外還提供香蕉牛奶和蘋果汁的銷售,用以測試果汁市場。而最後獲得的數據顯示,銷量最好的還是橙汁。銷售終端研發成功之後,最初維果部落在上海巴黎春天等商場進行試點,後來有大量其他城市的人來問他們怎麽加盟,想要引進。但維果部落不接受加盟,只跟當地的運營商合作。合作的方式就是運營商付固定的機器租金和服務費,維果部落負責機器的補貨和維修保養,當然隨著每天橙子消耗量的增加,維果部落也會適當提高針對運營商的收費。雙方合作共建橙子倉庫和市內物流,運營商一般把機器安放在商場、超市、機場、高鐵車站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周祺說,不同城市在橙汁的銷售數量方面基本持平,日平均能夠消耗一整櫃銷售終端內預存的橙子,而人流量較為密集的購物商場則“每天需要換好幾櫃”。杭州銀泰百貨運營商的統計數據顯示,商場內的三臺販賣機在最近一個周末創造的峰值達到683杯,這個數字意味著僅銀泰百貨一天內就消耗了3400多個橙子。根據周祺的觀察,受氣候與生活環境因素影響,北方比南方表現出了更強的市場需求。“夏天氣溫高,冬天由於室內開放暖氣而導致空氣溫熱且幹燥,人們傾向於選擇橙汁這種冰涼又酸酸甜甜的健康飲品,”他說,“像徐州這樣的三線城市每臺銷售終端每天能賣出80至90杯橙汁。”與傳統果汁品牌鋪貨不同,維果部落終端很容易大範圍擴展。從一開始周祺就打定主意“用自建物聯網的方式賣橙汁”。讓一臺銷售終端自動榨汁要比賣零食或罐裝飲品複雜得多,這臺目前擁有十幾項專利的自動榨汁銷售終端,除了能夠采集橙汁的銷量信息和終端內的橙子、杯子、杯蓋等原料庫存以外,機體內部還設置了眾多感應裝置來保證5℃恒溫(橙子的最佳保存溫度)和足夠的臭氧濃度等。每一臺銷售終端都能把這些信息實時自動發送到後臺進行反饋。與此同時,維果部落在各個城市的自建物流配送團隊均能夠通過專門的手機App即時掌握終端設備的運行狀況以及原料的存儲情況,一旦出現問題或原料不足,維護及物流團隊就能及時進行維修或補貨,同時在App上勾選自己的工作記錄以便後臺掌握調控情況。“這樣一來整個管理就變得非常輕,”周祺告訴《第一財經周刊》,“你可以把每一臺銷售終端想象成掛在互聯網上的一個節點,我們完全是像一個大腦中樞一樣在控制所有的地面人員,大量節約了傳統人為反複巡查的無效時間。”自建果園、獨立設計銷售終端、與運營商合作在每個城市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團隊、研發高度集成的App,維果部落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已經基本成形。到這里為止,“賣橙汁”這件事看起來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但如果事情只有這麽簡單的話,“我們就應該叫‘維果橙汁’而不是‘維果部落’。”周祺說。維果部落蘊含了周祺更大的野心。在他的規劃中,橙子的銷售終端不但可以累積消費者的消費數據,同時也可以讓公司與消費者,消費者之間形成更多的互動行為,而這些最終將形成一個社區。今年年初,維果部落推出了用來充值和付費的“優享卡”。當消費者刷卡購買橙汁時,終端能夠自動識別持卡人的用戶信息,並為其提供不同種類的互動服務。“我們的渠道覆蓋全國大量的核心商場,強大的網絡意味著你可以在全國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可以讓任何一個人關註你。”周祺解釋說。維果部落銷售終端的右上方嵌載了一塊可以遠程播放的顯示屏,但不是用來播放廣告,在等待榨汁的45秒時間內,顯示屏上會出現20個維果部落會員的消費者頭像,用戶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人,查看生活狀況,也可以添加關註。隨後,用戶就能在App中看到關註對象每天發布的生活信息,並與其進行互動。這種做法有侵犯個人隱私的嫌疑,並且消費者真的已經空閑到要通過一臺榨汁機來交友的地步了嗎?不過,這45秒還是有開發的價值。比如,這家公司正在進行的“千農計劃”。周祺打算為種植橙子的1000個果農每人拍攝一條45秒的視頻,並在目前所有的銷售終端上進行循環播放,讓消費者增強對於維果部落的品牌好感度。而每一臺橙汁機終端信息所匯集的數據可以用來分析用戶的消費習慣,幫助公司進行更好的商業拓展,“例如每次在屏幕上點紅酒的人,我們會認為他是紅酒愛好者。我甚至可以在線上做一個紅酒的產品,然後賣紅酒給他。”周祺認為,維果部落是一家很“奇怪”的公司。“我是一個賣橙汁的企業,所以是零售商;同時又做線上社區,因此是一個互聯網企業;事實是我們還有產區,你可以說我是農業公司。”但無論周祺怎麽想,維果部落目前唯一的收入來源還是橙汁。維果部落的投資人、合鯨資本執行董事霍中彥認為這門橙汁生意的本質是“硬能力滿足硬需求”―食品安全危機的環境造就了一批渴望天然、無添加劑、放心產品的人群,而重組產業鏈、大幅降低成本賣安全的橙汁,可以用來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橙汁是一種行走文化,不像咖啡和茶都是坐下來的文化。”周祺說。但與星巴克受門店位置和店鋪租金影響不同,維果部落的先天優勢在於只需要很小的位置。隨著在更多城市鋪開終端所展現出的市場潛力,周祺決定明年把維果部落推向全國範圍內的200個城市,銷售終端也要增加至5000臺。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郭蘇妍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75

【案例】三個月賣米200萬――富軍如何用微信賣栗米?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1/57553.html

三個月,一個人,依靠微信朋友圈,賣掉100000斤各式栗米,總值接近200萬。栗米,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有機大米品牌,發展成有300個長期客戶,2萬名潛在高端客戶的大米品牌。在華語商學院的圈子里,富軍已經成功打造出這麽一個形象:“買有機好米,找富軍!”他是怎麽做到的呢?i黑馬第一時間分享這篇新農人用微信做大米營銷的案例,希望給大家啟發。在2013年之前,富軍一直在做五金配件外貿生意,這個從小山村出來的山東漢子,考上大學,在上海白手起家,從不懂一句英語開始,到每年和老外完成一個多億的訂單,富軍的第一次成功創業走的是千千萬萬個小企業家都走過的路――聰明,勤奮,執著,在上海找到一方立足的天地。賣大米,純屬偶然。富軍太太的家鄉在東北,家里做飯,孩子大人平時都只吃家鄉寄來的有機大米。送給朋友,大家也都說好。有一天,太太跟富軍開玩笑:你這個金牌銷售,啥時候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把咱家鄉的好大米推廣出去,讓我們認識的人都能吃得健健康康的。在太太的啟發下,富軍開始了自己的米商生涯。微信好友加出了靈感富軍的朋友圈內某條被點贊的消息,微友們對富軍的消息不吝誇獎。有糧在手,但往哪送是一個問題。富軍把自己所有的社會關系梳理了一遍,還發動外貿團隊里的小夥伴,把這些年打過交道的大米潛在客戶全部列出。這個豪爽的山東漢子,最早送米都是10斤、20斤、30斤的送,就像小時候村里招待客人那樣。也不管有用沒用,富軍說,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大方。不過,在最初一波大米送出之後,賣米事業有點舉步不前。老客戶總是有限的。接下來該送給誰呢?正巧那時候商學院組一次戶外旅行,富軍也參加了。旅行的時候大家都愛找樂子,有一天,富軍與和隊里的同學比賽:到了制定地點。看誰能先收齊三十個微信號――那個時間,2013年年初,微信很熱,人們開始不再交換名片,而改用加微信。一周的戶外之旅,富軍的微信好友發展到一千多名。(創業家&i黑馬:任何微信營銷都需要兩個基礎條件,一個是一定的好友數,另一個是較為緊密的關系。顯然富軍通過商學院的活動,積累了大量和自己有緊密關系的人脈。這種通過參加某個組織,獲得大量優質人脈資源的情況並不少見。比如,某創業者通過參加黑馬會,通過一系列的線下活動後,他的人脈迅速擴展了一倍多。)或許是艱苦的戶外活動深了微友的感情,也或許是相似的背景和經歷讓大家特別有共同話題。富軍還發現,當他嘗試在朋友圈內介紹自己的大米時,效果出奇得好。自商業需要事件營銷富軍不遺余力推銷大米的形象並沒有遭到大家的反感,相反,人們開始記住了這個自信、開朗、樂善好施的“富軍”,他在商學院的微信朋友圈中勾勒出了一個公眾形象。有趣的是這時候,他的好友加到了3000,而見面超過三次的不到10%。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雖然沒見過富軍,但都知道,他是商學院里賣米最有名的人。隨著微信好友的迅速擴張,線下的互動也變得重要起來。富軍策劃過一次線下活動,帶來了很好的效應。雖然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做過品牌,但敏銳的富軍發現,事件營銷總會帶來爆炸式的效應,有趣的話題能夠在商學院圈子里引發關註和討論。誰能吸引眼球,引發話題,誰就能得益。在社交化網絡里,這個規則經久不衰,沿用到小規模的朋友群里,一樣有效果。12月1日,上海國際馬拉松又給了富軍靈感。跑步和賣米如何結合到一起?富軍決定繼續強化自己給人的印象:為了賣米,老板可以不遺余力親自上陣。於是,就出現了馬拉松賽場上那只背著米袋子奔跑的憤怒的小鳥,這只背著米袋子,渾身貼滿二維碼的小鳥吸引了大量媒體的關註,連上海馬拉松最美麗選手廖智都來合影,這個“憤怒老板”登上了各大新聞頭條,商學院的同學都看到了,富軍不但成了話題人物,而且還成了新聞熱點人物。從2月份和老婆開玩笑決定賣米,到之後開始向微信好友贈送大米。到8月26日正式開始登記賣米時,富軍發現,糧倉里的米已經沒貨了。新米需要預約購買。之前適銷對路的圈層營銷在這個時候顯現出了威力。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富軍每天都收到微信上訂米的訂單。人們在微信朋友圈跟他打招呼,通常就是:富軍,我認識你,你家大米我吃過,很好,我要定一年。”到11月底,富軍累計了全年訂戶200個,銷售大米200萬。這真的是他一個人創下的成績,訂戶大都來源於各種熟悉或者素未謀面的微信好友。朋友圈內容建構富軍的朋友圈消息維持在每周6條。起初,一切都緊緊圍繞“栗米”,如各種栗米銷售組合套餐,健康生活方式。當積累了三萬好友之後。富軍的朋友圈自成了一個“媒體發布中心”,上面出現了很多商學院活動召集,社會公益活動發布,各種商業資源交互信息,咨詢求助。富軍把朋友圈完成了一個自媒體,在打造栗米品牌的過程當中,每當遇到問題,他就求助,栗米的名字,到廣告語,到很多活動的創意都來自朋友圈高手的創意。朋友們也通過關心富軍事業,到對栗米這個品牌產生強烈的認同感。發展到後來,更把富軍當作了有求必應的“萬能消息中心”。每天在朋友圈吆喝自己的產品,會有人反感麽?“有,但是更多人給我點了贊,並且每天我都有大米訂單。嫌我煩的朋友們也無非是親切地和我調笑一下:富軍跌進米缸了,有時候看到我發栗米的消息,他們還會友好地提醒我:富軍再說話,禁言三周!”但越是這樣,富軍這個人越是和他的栗米緊緊捆綁在一起。“大家因為信任我富軍,所以信任我富軍賣的有機大米,他們認可我這個人,然後認可了我創造的栗米品牌。”(創業家&i黑馬:任何微信營銷都需要兩個基礎條件,一個是一定的好友數,另一個是較為緊密的關系。顯然富軍通過商學院的活動,積累了大量和自己有緊密關系的人脈。這種通過參加某個組織,獲得大量優質人脈資源的情況並不少見。比如,某創業者通過參加黑馬會,通過一系列的線下活動後,他的人脈迅速擴展了一倍多。)回過頭,仔細統計富軍的朋友圈內容,可以看到有幾個關鍵詞的重複概率非常高:健康,感恩,真誠,大米,善心,理想,行動,堅持。富軍在商學院的朋友圈里成功塑造了:健康,開朗,幽默且執著的賣米大漢形象。這和熟練運用微信這個平臺作適銷對路的圈層營銷分不開,更和他因賣米打造出來的品牌形象以及人格魅力離不開。創造品牌真的需要很多錢麽?不,富軍的故事告訴你,一個小企業,如果熟悉“媒體”的運作方法,照樣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時間里實現很高的收益。200萬,只是栗米的開始。富軍的微信平臺將為他帶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解決問題,從發現問題開始,黑馬新農業研究小組呼叫你。歡迎各地的新農業創業者參與到我們的新農業QQ群(群號: 310942450、 342178379),大家一起來研究,一起來發現。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丁辰靈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