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記錄一下牛奶吧 崗仁波齊

http://xueqiu.com/1761234358/25534186
日記依舊沒法寫,沒有那麼長的自由時間,再過幾天就可以了。國慶節每個人都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親朋戚友。不能寫日記,LED產業回顧了幾天發覺不知道自己想要側重記錄什麼,最不想寫成科普掃盲,整個產業去記錄得累死。嗯,這個博客中的文字是寫給自己日後看的,順便照顧一下看客小鈴鐺,那就記錄一下牛奶吧。

  如果要做空伊利蒙牛,現在該出手了,呵呵。

  第一次喝伊利牛奶是1998年末,長期喝慣了牛奶兌水的可憐鞋紙,一喝之下驚為天人,奶香味真濃啊~!從此喜歡上喝牛奶,呵呵。周圍的「群眾」也一片歡欣鼓舞,紛紛傳誦「伊利牛奶真好喝」。那時的伊利牛奶感覺就是橫空出世的,迅速佔領了廣大群眾的胃。幾個月之後1999年初,蒙牛出來了,靠!居然比伊利還香。去好又多(現在的沃爾瑪)準備買幾箱,卻沒有蒙牛,於是去提意見:你們怎麼還不進點蒙牛牛奶賣?過了不久,總算各大賣場都有蒙牛賣了。1999年開始牛奶在中國迅速普及,成為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食品,一直至今。(其實,那時的伊利蒙牛都用了復原乳增稠劑等,所以很濃稠,口感很好)。

  之後的三聚事件、農藥殘留等都沒有影響國產液態奶的江湖地位,直到最近。

  今年9月初,去看小鈴鐺前一天,在華潤萬家購物,一進門就看見一堵盒裝牛奶牆,紅色的包裝很顯眼,一看卻是法國牛奶,很便宜12.9一升。嗯?商業敏感馬上實地考察了一下伊利蒙牛,發現兩大國內巨頭蒙牛的價格和法國貨接近,伊利在促銷9.8。馬上買了一盒法國舶來品回家喝。一倒出來顏色就不一樣,類似於剛擠的鮮奶偏黃色,喝起來滑滑的,沒有國內兩大巨頭產品那樣像在喝奶粉,味道也要濃多了。嗯,也許是個別現象,畢竟那次在賣場也沒見到其他進口牛奶有這麼便宜和大規模促銷。

  時間過去了近一個月。國慶那天和家人逛超市買東西,家樂福。居然滿眼都是進口盒裝液態奶,德國的、荷蘭的、瑞士的、法國的、意大利的、新西蘭的,還放在比伊利蒙牛還顯眼的地方。不死心又去百佳和沃爾瑪看看,情況一樣。感覺上我們的液態奶市場一夜之間就被八國聯軍佔領了。其中尤其是德國貨,完全就是和伊利蒙牛一個價,甚至還稍便宜。這次買了兩箱德國的全脂牛奶回來喝,嘗過人家進口貨的口感味道,邊喝又邊想人家的牛奶質量,我靠!原來我又當可憐的鞋紙了,還一直喝該死的伊利蒙牛,亡羊補牢,以後和伊利蒙牛BYEBYE了。

  這兩天看亞馬遜京東,進口液態奶太好賣了,過萬單的銷售量。德國奶才賣8.3元一升,這叫伊利蒙牛們如何是好啊?雖然進口貨是高溫消毒據說會損失營養成分,但估計剩下的好成分也比國內的三聚農藥奶要好的多,而且,國內液態奶復原乳啊巴氏消毒啊等質疑一直就沒停過。國內一直吹噓巴氏消毒保鮮味道更好,和進口貨高溫消毒的比口感味道卻居然還不如人家的,這說明原料才是關鍵,國內兌了水和三聚農藥的鮮奶你伊利蒙牛再怎麼巴氏消毒它也不會變得巴適。國內原奶採購都是分散的,第一道關質量無從把握,後面再怎麼弄也不安全。這要上升到全民道德觀去評論?又要拿民革民主來說事?算了,不關我事。看看有沒有機會做空濛牛伊利實際點。

  昨天的新聞報導:國內的液態奶大面積缺貨,很多賣場兩大巨頭的液態奶貨架都空了。再前幾天有深度報導: 國內的牛肉價格連青海西藏都漲了三倍多,因為全國退牧還草場,在欄牛羊大幅度減少。其實我看還有個主因,農民兄弟這幾年有錢了,腰板直了,紛紛建起了別墅買了小車還西裝筆挺的,又苦又累的放羊養牛從業人員大幅減少,牛羊自然少了。牛肉現在是四十多一斤,能買一隻雞了,不知不覺牛肉在中國成了餐桌上的「奢侈品」。以前高麗棒子旅行團來中國都是直接訂一頭牛,全牛宴。因為在棒子國內牛肉金貴,據說牛尾巴湯是招待上賓的最高規格,平時棒子們吃頓牛肉就跟我們六七十年代過年似的。想不到現在牛肉居然也遠離了一直勤儉節約的中國人餐桌,這叫中國人情何以堪。怪不得這麼多走私分子積極走私美洲牛肉,沒關稅真便宜。現在連國產液態奶也缺貨,原因就是原料不足,奶牛大幅減少了。以前伊利蒙牛確實很牛,原來不過是借了全國農民未富的東風而已,現在一旦鮮奶收不上來,發現自己幾乎是赤手空拳面對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

  國產奶只會越來越貴,甚至所有依託中國原料的產品都會越來越貴而不單單只是牛奶,這也是中國貨幣超發的副產品。會有越來越多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進口食品物品打敗傳統國產貨走進我們的生活,因為進口的更便宜質量更好。中國的購買力也將延伸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就像美國,而國內的通貨膨脹也會因此傳導到全世界。中國長久以來創匯累積下來的財富,是時候吐出來了,而且會越吐越快。這裡肯定有巨大的商機,想了幾年了,最好是忽悠到某洋品牌的國內獨家代理權,最好是食品消費類的。想想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34

太陽能光伏近期思考記錄 崗仁波齊

來源: http://xueqiu.com/1761234358/32898840

太陽能光伏近期思考記錄(2014-11-11 00:28:3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ce9a10102vbli.html 

標簽: 股票分類: 晶矽

    今年太陽能光伏產業起死回生重新開始盈利,股價也一飛沖天,美股中上市的中外太陽能公司除了破產邊緣的尚德和賽維外均漲幅很可觀,美國本土的太陽能公司也是牛氣沖天。其實整體來看除了協鑫、大全這些純上遊,其他傳統意義上主營是組件的依舊沒賺到什麽大錢。困難的日子雖然過去,但好日子確確實實是一去不複反了。

    最近連恒大、史玉柱都高調說要大手筆投資太陽能,其實就是沖著光伏電站去的。今年年初正式實施的光伏電價上網政策和兩年前預測的結果一樣:一哄而上誆補貼。其實光伏電站在國內運行已經有一些年頭了,兩三年前太陽能產業最慘的時候,光伏電站開始一枝獨秀,那時的金太陽示範工程還沒有現在這麽多人搶。雖然那時業內都知道光伏電站的年回報率在10%以上,但大資金依舊是不屑一顧,去了炒房炒地皮炒煤炭,才10%的預期年收益誰看得上啊?2012年鄂爾多斯多牛啊!恒大萬科們多牛啊,區區幾個億的光伏電站小工程哪里能入許家印和潘石屹的眼呢?時過境遷了,房地產已經是個燙手的熱山芋,資本紛紛看上了光伏電站。其實在業內看來整個光伏太陽能產業並沒有任何重大技術突破,替代傳統能源完全不可能,依舊還是個美好的故事,光伏依舊是傳統能源的補充。國內的太陽能產業只是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打了雞血而已,有補貼加上可以並網,已經解決了光伏電站發展的最大難題。

    其實一有補貼和並網政策,必然就有騙補的,也必然產生了並網統計核算付費等的相關利益集團。開始的情況就是沒路子搞不到光伏電站批文(俗稱路條),一個全力無限大的發改委掌控一切,誰也無可奈何。批到條子不一定征得到地皮,地方政府都張開大嘴咬一口。建得起來電站不一定並得了網,國電根本就不搭理你,繼續走關系吧。千辛萬苦接到了電網上,不一定要你的電,白天電網基本不缺電,晚上需要電時太陽能又發不了電。電網不用你的電是有理由的,光伏發出來的電電壓很不穩定,搞不好還因為觸發保護搞斷電了,所以要加多些昂貴的無功補償設備來“維穩”。求爺爺告奶奶終於肯接收你的電了,還得小心伺候著核算人員。最後的話想收錢?國家補貼是有的,請找領導批,“你也太好賺了,那個記得意思意思哈”。

    越早投資光伏電站的越是啞巴吃黃連,組件提供商說好的25年穩定發電根本就不是那麽回事。10%的回報就是以此計算的,當初美妙動聽的25年衰減率不超過20%怎麽一到現實就高得嚇死人呢?

最近的一次業內調查,在目前運行了一年左右的項目中,50%左右的組件衰減在5%~10%之間,30%左右的組件功率衰減超過10%,8%的組件衰減已經超過20%。光伏電站的衰減率最近有可能會被媒體曝黑幕,雖然衰減率是近幾年業內眾所周知的,但大家都秘而不宣,不然哪里能忽悠到資金投進來啊。從2011年示範性的大電站建成之後,高額的維護費和出乎意料的衰減率就顯露出來了,每個電站的運營都知道,但大家都不能說,因為還要吃飯啊。那時除了賣組件的外,投資電站的至今都沒把錢賺回來。

    西北很多戈壁灘日照充足荒無人煙貌似很適合光伏電站,很多磚家叫獸據此推算中國光伏發電大有可為。但其實那些地方風沙很大,一陣大點的風沙吹襲,電站基本就歇菜,要一塊塊電池板去清潔。目前為止電池板的清潔主要還是靠人工,機械清潔損壞率極高。而且清潔電池板主要就是用水去洗,西北青海新疆那一帶水資源奇缺,茫茫戈壁灘有水的話也不會成為戈壁灘了。這些難言之隱戈壁灘上有項目的有苦自己知。

    光伏發展了這幾年,轉換率依舊沒有大突破,薄膜太陽能如此之低的轉換率居然也有市場,可見傻人還是不少的,光伏頂著“清潔能源”、“愛護地球”的光環還是能繼續忽悠不少人。光伏電站這種占地面積巨大的工程,總有一天會和現在的風力發電一樣一地難求的,到那時,轉換率就是個大問題了。同樣的占地面積,發電量相差50%,兩者目前區區5%的差價而已,漢能繼續忽悠,我繼續看戲。

    太陽能和LED產業一樣,目前的價格是兩三年前火熱價格時的5%左右。很多人還抱著老黃歷說太陽能不是清潔能源,其實多晶矽早兩年前能耗就降到很低了。而目前每瓦組件的單價也就是五塊多而已,即使沒有補貼,光伏發電的成本也早就低於一元。當然這是以25年衰減率20%以內的美好願景來計算。其實算上真實的高額後期維護和衰減率,雖然“光伏發電成本只需六七毛”的喊聲經常聽見,但大家心知肚明沒有國家補貼,電站不可能賺錢。

    這個清潔能源的“熱門股”隱藏了些許秘密成功引導了國家政策扶持和巨額補貼,也吸引了許家印史玉柱等資本大鱷參與。(前幾年喊得最大聲的王傳福和郭臺銘倒是揠旗息鼓了,人家試過水知道深)。從LED產業的發展來看,兩年不到產品價格大降九成多,讓LED取代了節能燈全面普及,但整個LED產業卻還不如當初那樣賺錢了。整個LED行業已經從神壇的“高科技”高富帥變成了屌絲,徹底跌落到地攤貨的待遇。LED產業和光伏頗多相似之處,當初LED發展就是個悖論,技術不成熟時良品率低價格高昂,所以很難賺錢。一旦技術進步後工藝成熟,產量上去必然導致價格暴跌,依舊沒錢賺,而且補貼還沒了,目前市場充分競爭大家都微利。當初這麽多資本涉足LED合同能源項目,有點像現在的光伏電站一樣,現在可還安好?LED相關產業中,目前過得最滋潤的就是藍寶石晶體,只有它還是有著強大的技術壁壘。反觀光伏,和LED如出一轍,整個產業鏈也是長晶的過得最滋潤。光伏電站只是表面上風光而已,以目前的技術,25年的運營,中後期還賺錢是非常不樂觀的事情,甚至,收回成本都頗為困難,組件價格已經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了。協鑫、大全、特變等上遊的多晶矽供應商因為競爭小處於整個產業鏈最舒服的位置。投資電站的只是賬面賺錢而已,除了質量可靠的組件外,維護成本極低的電站才有可能賺到錢,不可能所有投資光伏電站的都能賺錢的。賣組件的最近兩年會不會面臨大量的售後維護?當初合同上寫著質保25年的,哪家碰上這個索賠都肯定焦頭爛額,這個倒是概率蠻大的事情,希望組件商們有足夠的新業務收入去彌補老合同吧。

    協鑫因為一紙出售矽片業務的公告大跌16%,看不明白。協鑫表示:公司的執行董事兼江蘇協鑫的信托人朱鈺峰及不願透露身份的投資人可能會成為買家。融資條件及此次潛在出售的背後原因並未公布。協鑫賺錢是因為矽片不假,但這是因為用的是自家的廉價多晶矽,切片又不用什麽高技術,耗材而已。只要多晶矽的業務還在,協鑫還是協鑫。這個語焉不詳的公告說把矽片業務出售,卻沒有透露買家,也沒有因為這個是重大事件而申請停牌。不妨想一下為什麽要賣呢?協鑫的矽片業務這麽大而且是滿產滿銷頗為賺錢,發債也剛批複了。排除資金緊張到迫在眉睫原因的話,不外乎兩個了,一是調整公司業務,資源重新整合;二是有人想買還出了好價。賣了矽片業務,關鍵的多晶矽還在自己手里,得了一大筆錢,協鑫不好麽?矽片切割是很簡單的業務,協鑫賣的多晶矽有些也是收矽片當貨款的,準備賣出去的矽片業務要消耗這麽多多晶矽,國內除了協鑫誰還能供得上呢?很自然地推測買家為了未來的業務也會和協鑫結盟,這是壞事嗎?市場反應這麽激烈,按照常理是可能會有一些未公布的信息,但考慮到協鑫剛重組超日,又剛批準發債,主營又持續恢複賺錢,旗下光伏電站子公司又這麽賺錢,光伏政策又這麽支持,國家領導不久前還剛去過視察過呢,怎麽看也沒缺錢到這個時候出售主營的地步。黑天鵝不在我預測的範圍,協鑫已知信息中,沒有壞消息。

記錄中涉及$保利協鑫能源(03800)$ $大全新能源(DQ)$ $特變電工(SH600089)$ ,純屬自然自語寫給自己看的。

@管我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40

股市日記之「牛一階段」 崗仁波齊

來源: http://xueqiu.com/1761234358/33427490

 2014-11-29 22:03:12)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ce9a10102vcvr.html 
(此文是寫給自己及一位朋友看的,因此不回複)

從昨天開始就起了記錄這次股市歷程的想法,感覺記憶越來越差,但關於投資的感悟卻越來越強烈。記錄下來這些歷程,留作以後作參考。自從開始寫太空後,就感覺平時點點滴滴零碎的記憶累積下來其實也很有意義,這個股票博客也一樣。我不敢保證自己在這次牛市的最後能保持清醒冷靜全身而退,但我想未雨綢繆從現在開始就不厭其煩地記錄一些往事和現狀的對比,會為以後狂妄自大多留一份清醒。寫,不單止是記錄,寫的過程中的思考要比光坐著啥也不幹的思考要有條理和深刻得多。計劃以後凡是有思緒都記錄下來。

前段時間無聊常去人氣火爆的雪球,但牛市來後感覺雪球就是個比誰嗓門大的地方,有用的信息很難甄別,無效的交流和誤導信息卻越來越多,對股市毫無經驗的新股民雲集派系林立,對一個人的投資理解幾乎說是毫無益處。那些個大V們紛紛以吸引眼球為目的,倒是異常適合忽悠跟風盤,這和當年的那些著名炒股論壇如出一轍。雪球的口號是“聰明的投資者都在這里”本身就是一句大忽悠,大部分雪球之友都覺得自己異常聰明,加入雪球後近朱者赤似乎更加聰明了,呵呵。我覺得什麽時候雪球口號改成:“笨笨的投資者都在做這里”,那才是真正的好口號。我的名言:“投資不是比誰更聰明,而是比誰幹的傻事少”。入市這些年頭,經歷過中國的幾次牛市,我以前感覺自己也挺聰明的,幸運的是在博客這幾年通過和一些同學的交流學習,我成功變笨了。這是博客五年多最大的收獲,比股市創新高到一萬點還來得高興。

我其實越來越喜歡雪球,如果雪球發行原始股,一定全力認購,YY而已,排隊都輪動不到我。作為一個網站,雪球很用心地在努力增加人氣,也基本上是從善如流不斷聽取意見改善用戶體驗。我在雪球的另外一個收獲,就是不斷去偽存真明辨是非。以前在博客等BBS認識的一些老面孔,原先以為他們的投資理解有獨到之處。去到雪球時間久了才發現其中有些人毫無理性可言,凡是附和其觀點的就大力贊揚,凡是稍微提出質疑的就惡言相向,在大群粉絲的簇擁下不可一世唯我獨尊。雪球論壇的開放性讓所有發言的人水平高下立見,一目了然,讓我看清楚了很多所謂高人的真面目,也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很多人悠然自得選擇性視盲,自己騙自己還不亦樂乎,有意思之極。小蘋果和我從十八歲時就認為世界上最美妙風景就是人,因為人有千變萬化的人性。果然人性在雪球又蔚然成一道風景了,這點博客遠比不上雪球。這樣的高人大V炒股神仙,即使他有再多的資金賺了無數倍的收益,也毫無關註的必要,無聊時當風景看看便好,是甚為愉悅身心的一面鏡子。忽然有點懷念那些現在一年都不露幾次面的博客朋友們,和他們交流很多都是巴不得對方提各種反對意見,越多越好。一個人的視野是有限的,而且人性使然總是容易先入為主,能有些給自己提反對意見時刻警醒自己的朋友是投資道路上最幸福的事情。雪球相反,雪球的氛圍是越多人圍觀吶喊助威幸福感越強,高人們認為越多人附和自己,說明自己水平越高兼且越正確無比。古語雲:“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奈何人性總是喜歡被人簇擁的快感,嗯,蠻有看頭的,我喜歡。

其實以兩勝一平七負的永恒真理來看,越少人附和才越證明你是對的。雪球大神獲得那大多數人的附和而更加認為自己正確無比,自信心爆棚運籌帷幄睥睨天下指點江山,卻不知自己落入了那大多數的七成之中。人性總是找認同,越多人認同越有成就感,可惜在投資一道上,成就感和真正的成就是完完全全的兩碼事,粉絲數量是最無價值的一個數字,粉絲多只能證明自己的行為觀點被大部分人認同,而不能證明自己的投資理解正確。那些跟著文章後面搖旗吶喊叫好,並充當打手謾罵好意提不同意見者的粉絲,竊以為應該果斷拉黑才對,不過我從來只看好友的有效交流回複,倒也清靜。雪球更加美麗的風景是一個人一旦成為大V名人,擁有了眾多粉絲,就立刻成了無所不知的百科全書,無論什麽問題都能說個子醜寅卯王五趙六。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原來神就是這麽來的啊?......

怪不得有些新浪的老面孔去到雪球都不說話,現在我明白他們是怕自己成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他們都在緊守著自己那個一尺高的欄桿,早就不需要認同了。以前的總結我說過:“想什麽都知道純粹是吃得太飽。知道自己不懂什麽遠比知道自己懂什麽重要得多。” 有一位一直關註的簽名就很能說明問題,他這樣寫:“我不是高手,請不要@ 我,謝謝。”。我也想說,“我不是高手,看我說廢話是您的權利我無法限制,但請不要向我提問,更加不用@ 我,我懂得極少幫不上忙的。謝謝。”

言規正傳。自從七月連續三篇寫給小鈴鐺看的博文《晴雨表》、《築底結束》、《牛來了》說牛市來了(其中一篇還是坐車時用手機寫的),欣然滿倉後,牛市果然如約而至。一些常看我無聊廢話的朋友覺得我對汽車行業有點見解,也有些認為我對新能源有些認識。但老實說,對長城長安太陽能等的前瞻性無聊預測對我來說只是脫口而出想都不用想就可以的常識。最近幾年最難的其實是這次對牛市到來的預測,因為這個預測確實是思考了很久,是反複回憶了自己很多的慘痛經歷才得出的結論。

下這個結論並滿倉操作還有史以來第一次向人提議買股票,雖然對象是最信任我的人,但對我來說還是非常難的,因為這並沒有什麽真正的邏輯和站得住腳的理據。幸好信任我的人沒有問我任何理由,倒是七月時左傳右傳另外的朋友來找我咨詢買入的建議。問我年收益百分之十的穩妥收益,我說買平安(那時平安四十元不到)吧,未來穩妥收益百分之二十(AH差價而已)。結果人家說平安漲百分之二十的話大盤豈不是要漲很多才行?言下之意充滿了不信任,覺得我很不靠譜居然認為大盤會漲這麽多。然後又問我有沒有一年收益一倍或者更高的標的,我說不好意思我沒這個能力,我的能力只能讓您盡量不死,但不能讓您一夜暴富。後來再也沒找過我了。股市中就是充滿了這種自以為是的股民,不少還是很多年前入市的老股民,只是他們只在聽到確切“消息”時才偶爾炒一炒,但所有人又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一如我這位認為自己對大盤很有“獨到見解”的朋友,人家也是九幾年入市的老股民。

關於大市的判斷,我依靠的是二十年的教訓和經歷,靠的是那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覺。很多聲音說目前的數據沒有反應出牛市來的跡象,還洋洋灑灑列表擺數據。這就好比評價一道菜是否美味,他們是根據主料、配料、調味品、刀工、火候、廚師等硬數據來得出好不好吃的結論,這是不是有點滑稽呢,這就是量化分析的什麽強大模型了。人性總是覺得越複雜的東西越高端所以越靠譜,這樣的量化分析舍本逐末把簡單問題越搞越複雜,很多人還樂此不疲把自己腦袋搞成一團漿糊。其實對於一個吃貨來說,什麽主料配料調味等都是浮雲,只要閉著眼睛聞聞,自然就知道這道菜好不好吃。要這樣根據主料、配料、調味品、刀工、火候、廚師等硬數據來分析,只能說這個人不是一個吃貨。

和四個月前文中的原話一樣:“一如以往地,媒體和大部分機構還是會滯後一段時間才確認有牛,那時就不是遍地黃金了。” 現在的媒體大部分已經是確認這次牛市,可是大盤已經漲了三成多,有些個股已經翻倍,現在進場,成本已經比別人高很多。三成的持股成本優勢是十分巨大的,在國外,三成的漲幅已經是大牛市,可是在中國,這個只是牛市三個階段的第一階段,“發現價值”階段而已。記得前兩三個月(甚至現在也有),還很多主流聲音說各種牛市沒來的理據,有拿滬港通說事的,有拿經濟數據說事的,有拿國際經濟形勢說事的,看起來都是邏輯很嚴密蠻像那麽回事。邏輯就是數據如此低迷,股市反應的是實體經濟,所以牛市沒來也不會來。一看就是讀死書的人,對這種幼稚的觀點沒啥好評論的,這些言論這麽多年何時何地都有,不值得評價,而且有這些當對手盤不挺好?投資的定性分析和理科邏輯沒有必然關系,我們投的是一門生意,而不是一張財務數據報表。

經濟陰晴和股市沒有必然聯系,股票的本質是靠預期和資金驅動的,物極必反,僅此而已,但已足夠。股市永遠比實體經濟早一步,不然要股市來幹嘛?等經濟數據也很好的時候,股市保守估計也會漲了一倍。由此可見,絕大部分信息獲取僅限於每天看看報紙和媒體報道的人並不適合炒股,媒體報道的炒股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是經過人為主觀過濾後的世界。長期遠離股市的人,無法明白那種感覺,炒股要有長遠的眼光。數據人人會看,大家都能看到的數據,市場必然已經反應了這些數據的價值,卻很多人還拿它當寶。中國的樓市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什麽剛需都是忽悠人的,再過些年,人口負增長後,每人手里的房子都多到住不過來,三十年按揭到期後社會房子存量比人還多呢。但這些年房價就是漲了,毫無說得過去的邏輯可言。邏輯和人性、和聰明的錢相比,邏輯什麽也不是。資本是逐利的,天性有羊群效應,賺錢效應是最好的邏輯,只要有人賺錢了那就一定是好投資標的,誰管你什麽經濟數據。現在股市賺錢效應已經顯露無疑了,報紙新聞天天說牛市來了股市又創新高雲雲。前幾天去券商營業部,以前門可羅雀冷冷清清的地方大叔大媽們人頭攢動,戴著老花眼鏡在搶電腦用,拿著小筆記本又寫又畫,嘴里都是“空中加油、高位振蕩、仙人指路”等名詞,個個眉飛色舞,說起個股人人如數家珍,連櫃臺開戶都擠滿了人要排隊,這等現象上次還是2006年見過。挺羨慕人家的,炒樓賺了一大筆,然後炒黃金又賺了一大筆,現在還趕上股市百年難遇的大底。反觀咱們,一直守著個破股票,錯過了好多發橫財的歷史機遇。說多了都是淚,不提。

在我的經歷中,中國股市有兩次真正意義上的大牛市,一次是1997年見頂,另一次是2007年見頂。2001年著名歷史高位2245點那波牛市沒有這兩次來得波瀾壯闊蕩氣回腸激動人心。2010年的那個就更不用提了,連前期新高都沒有打破,算什麽大牛市?2010年股市的基礎是貨幣超發,其實如果沒有07年之後的貨幣超發,中國經濟也許比現在健康得多。那一屆的政府比起這一屆差遠了,溫總居然用提高工資來抵禦通脹,只能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X一樣的領導。而且,那時也沒有下決心解決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的癌癥。我說牛市來了,其實有很多原因:大宗商品熊市多年底部橫盤忽然暴漲;中國經濟努力轉型欲割掉房地產這顆大毒瘤;能源價格下跌實乃天助;實體經濟不樂觀降息降準勢在必行;美國經濟強勁複蘇,每次美國經濟好中國就會好;國內股市市盈率處於絕對的歷史低位,十倍左右的市盈率大量個股破凈無論是價值投資者還是價格投資者,誰能不流口水啊。我才不管你會不會漲,反正以五毛的價格買一元的貨我已經賺了一倍。

俗語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只差一個奇點去激發牛蘇醒,這個奇點就是滬港通。之前《滬港通,等大風》一文觀點很明確,滬港通什麽利好也不是。滬港通最大的作用不是A股流入了多少百億美元,而是滬港通被媒體新聞天天說反複說。適逢炒房偃旗息鼓黃金跌無止境,滬港通天天被新聞報道,於是股票重新進入了全國投資投機者的眼里。重新被關註的股市只要有一點點的賺錢效應,羊群就會蜂擁而至。現在滬港通其實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現在的股市,靠賺錢效應就已經誰也擋不住它滾滾向前的車輪了。上周的降息加速了資金跑步入市,周五兩市成交創歷史天量,超過7000億。其實這個應該和兩市總市值比較才有意義,現在的七千億日成交和總市值相比大約是百分之二,印象中遠遠比不上96、97年的100億日成交額對應的總市值。我記得96年牛市來前的低迷階段,兩市日總成交經常是只有幾億,但後來牛市確立後,成交量放大了一百倍都不止,每天成交幾百億。現在普大喜奔的七千億歷史天量用來詮釋賺錢效應是極好的,但對比上半年兩千點時的日均成交量,這七千億並不多,和兩市總市值相比,可以預計日均成交超萬億並不遙遠。到時的賺錢效應就更加明顯了,牛市也應該至少進入了第二期,那就是“價值回歸”階段。目前無法想象牛三的“價格瘋狂”階段成交量會達到一個怎樣的水平。總市值水漲船高,加上牛市來了交易空前活躍,以往大牛市時經常會出現超過百分之五的換手率,如果上證再漲五成到五千點,那麽總市值就是五十萬億......不YY了,只能說中國是個瘋狂的國家,什麽都有可能,民眾尤好跟風。以前炒房的新盤一開就搶購一空,未來大家都來搶股票。

其實這些都不能成為牛市來了的邏輯,因為大盤其實維持這種歷史低市盈率已經有一年多了,很多人早就據此滿倉一年多。大家都沒有預測牛市何時來,因為相對來說牛市何時來並不重要,大力買打折便宜貨才重要。但回看這些歷史跡象和1996年初是驚人的相似:市場因為長期熊市,已經對利好完全麻木了。記得1996年一年期利息10.98%一次性降到9.18%時,那次降息不是半夜雞叫,而是早早就說了,過了一段時間才降息。市場居然也對此麻木,長期熊市思維下沒有人認為這是利好。股市跌去九成,三十多的寶安跌到三塊多,一百多的深發展只剩十塊,炒股是朋友間最羞於啟齒的行為。這和這次牛市啟動前倒是很相像,2007那波大牛市之前倒是沒有人看不起炒股,因為當時中國處於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跡階段,人們不反對一切經濟行為。

1996年第一次降息後股市波瀾不驚,兩市超過十塊錢的股票鳳毛麟角,最貴的就是深發展,記得是十元左右。不幸的是那時股民沒人看市凈率這些東西,因為無法找到信息,大家都看K線,股神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故事也沒有傳到中國。甭提什麽價值投資,根本就是穿越歷史,就像回到三國時代說我拿沖鋒槍隨便幹倒張飛趙雲一樣,當時炒股基本面研究是基本不可能的,完全無法調研一家上市公司,唯一的信息來源就是報紙。那次雖然降息了,而且是如此之大力度,但也沒有人把降息當做是大利好。大約是滯後了一個月左右股市才漲了起來,成交量才明顯大了幾倍,一直到三個月後利息再次下降到7.47%,牛市才真正的如火如荼。回憶一下昔日的情景:當時唯一負責開戶的是南方證券登記公司,我去開戶時一千多平方米的營業大廳里面只有幾個辦理開戶的,工作人員都昏昏欲睡。但到1996年牛市時,南方證券登記公司不單止大廳里擠滿了人水泄不通,連門前的大馬路都堵上了,還一度上了報紙和電視新聞,很多人去排一天的隊都開不上戶。這就是牛市,這才是大牛市的畫面,深刻得不得了。

96年的股市因為93年搏傻行情的歷史高位連續下跌,為了刺激成交,是不設漲跌停板的,一天收益個百分之三五十的事情我就經歷過,在此再次感謝那只股票:它就是南頭物業。那時的股市上每天都傳誦著無數的神話,每天不設漲停的行情看著讓人血脈僨張,熱點層出不窮。一波大牛市大盤漲了三倍,後來深發展漲了幾十倍,年年十送十成為了標配,這些歷史是個真正用心炒過股票的老股民都應該記得。長期熊市後的大力度降息,而且不設漲跌停板,想想那根被壓到底三年的彈簧反彈的力度是多麽的強大。1993年是中國通脹最嚴重的一年,這些年的通脹和那時相比連毛毛雨都不算,算個薄霧吧。當時感覺就是忽然間有錢了發財了,錢巨多,沒人存錢,民間借貸利息比最近幾年還高。因為錢貶值得太快,人們有錢就花,商場里面的幾乎所有商品都被搶購一空。不單只彩電冰箱哦,連白糖醬油醋和鹹鹽都能被買光,太神奇了。有朋友成功搶購了一百多斤白糖,過年來我家的賀年禮物就是白糖三斤,呵呵。後來政府發現銀根太松後又收緊,所以才有了前面提到的年利息10.98%。之後中國進入了降息周期,1996至2002年連續降了八次利息,從10.98%一直降到1.98%,但股市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小平同誌去後轉為向下,97之後的降息大家就真的有點麻木了,降息成為常態後已經失去了刺激作用。96-97的大牛市歷史K線上看就是一個小波動,漲了大約三倍,過程比2007年要急要快,而且因為股票數量比2007少得多又沒有漲跌停限制,每天看著營業部大屏幕行情報價那種感覺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有很多天是全部紅盤的,一個綠色都沒有,面對著一面巨大的全紅色屏幕,那種感覺永遠不會有了,那才是大牛市的感覺、大牛市的味道。

07年的牛市根基是經濟欣欣向榮,其實之前的兩年股市已經慢牛漲了一倍,但大牛的爆發卻是在毫無懸念一舉突破2245歷史高位之後。最記得某米國喝洋水謝姓著名經濟學家在兩千點時上CCTV,說這個點位風險巨大,他們機構已經全部清倉,還滿臉不屑地反複說:“股市的錢不是一般人能賺的。”,意思他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專家。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在2245這個前期歷史高位處,大盤會有所反複,可是,大盤直接突破絕塵而去直奔三千點才稍微歇了一下,然後又在全體股民目瞪口呆中迅速越過四千,在這里又很多專家說股市到此為止趕緊跑。可是大盤稍作休息一舉突破了五千,這時候沒人說風險了,那首著名的神曲《死了都不賣》應運而生,因為在兩千點、三千點、四千點賣了的人都是心在滴血。幾乎所有人都在不斷追高再追高,所有的賣出阻力位事後看都是買入支撐位。“死了都不賣”,“大盤將直上萬點”是主流最強的聲音,誰提風險所有人都會說他腦子進水了......嗯,不知不覺已經七年過去了,就像是在昨天發生的一樣。1996年的牛市,讓我記住了那種牛市來前的味道。2007年的牛市大頂,我在離焦作萬方最高價不到一元的位置順利清倉後,之後卻不斷在自認為的低位沒管住手腳頻頻接貨,最終,最大的收獲是記住了牛市末期那個瘋狂的味道。

這次牛市又來了,比我想象中的要早了兩年,這要感謝美國。這次牛市會持續多久呢?不知道,但這次牛市後中國的資本市場將會更加規範更加接近歐美等的成熟市場。1996年的那種大牛市不可能再重複,因為資本市場那種“混亂”的環境已經沒有了。2007年的大牛市也不可能重複,因為投資渠道已經非常多,大部分經歷過2007牛市的投資者也不再是菜鳥人雲亦雲。因此這次的牛市將會是先急後緩,一波三折,進進退退。股市和房地產不同的一點就是大牛市必然會出現消費高潮。房地產並不會大力刺激消費,反而是鎖定了大量的資金抑制了民間消費,家家都節衣縮食供樓,誰去刺激第三產業啊?連第一產業都刺激不了。中國經濟轉型,和1996年時鄧老的話一樣:“能掙會花”,花錢消費,這個社會才會良性循環。

牛市來了,雖然只是一期,很快將會找不到破凈的個股,那時就是牛市二期。牛市最無聊,因為沒事幹,經驗教訓,持股不動不折騰才是正道。板塊輪動熱點不斷,其實持有大部分的個股在整個牛市階段,其漲跌幅差距遠遠沒有想象中大,當然那百分之一的牛股不在此列。知道什麽時候清倉比現在煩惱持有什麽標的更重要,只要能保住果實,就無所謂剛才摘了多少個桃子。在熊市中超越平均收益,牛市中只需獲得平均收益即可,那些動輒漲停板的個股不關我事,有最好,沒有也不強求。昨天和兩位博客老朋友交流,他們都說自己在這波行情中大幅跑輸大盤,郁悶中,呵呵。看來上次牛市的教訓不夠深刻,在《牛市和熊市中的股神》中我也說:“市場中很多人還抱著撿煙屁股的思維,這將會讓他們在牛市初期飽受煎熬”,不幸言中,果然在受煎熬,呵呵,這樣說他們不會生氣的吧?畢竟我是好意提醒。其實在此文中還提到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及時扭轉熊市思維,不過我自己自問無法做到,依舊處於患得患失中。戰略上在前面提到的三篇文中已經確立牛市,但戰術中持股依舊還是安全第一,高確定性為先。像雲銅、哈飛、力帆、南山這四只未來業績不確定但是牛市思維選股的標的,都沒有下重註。它們最近的收益倒是遠超重倉股,不過我一點也沒有不開心,因為這種情況見多了,又讓我想起了1990年玩音響時一位前輩的話。他說:“只要不去聽別人的音響,自己的音響就是最好的。”股市這麽多年,每次我見到自己的股票不漲,別人的瘋漲的時候,我就想起這句話。堅持自己擅長的領域才是正道,別人擅長的領域和自己無關,如果硬要跳出自己擅長的領域去涉足陌生領域,取勝的唯一依仗就是運氣。

其實這個擅長領域和扭轉熊市思維並不相悖,熊市中為了安全起見凈資產是最喜歡的指標,跌破凈資產的煙屁股“人見人愛,樹見花開,連棺材見到都會打開蓋”。但扭轉熊市思維最關鍵就是要拋棄撿煙屁股習慣,因為煙屁股再也找不到了,總不能緣木求魚難為自己吧?總得變通一下。把眼光放長遠一點,撿煙屁股改為關註優質公司未來成長才更靠譜,優質的意思是誠信度高,往績優秀,而不是什麽新興產業的概念。這個博客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記錄新興產業和新能源,五年多過去感覺那些個新興還繼續在延續著老故事,居然現在還很多人樂此不疲當新大陸來玩發現之旅。無論是藍寶石、LED、光伏、光熱、儲能、燃料電池、風電、潮汐發電、核電等等,五年多過去還是沒有任何新的重大技術突破,也就是說沒有新東西,五年前的老故事牛市來了老調重彈依舊忽悠到一大群人趨之若鶩去開啟新發現,神了。

最近的股市大象起舞,平安只用了幾天就拉平了我們等了幾年的AH股差價,重倉平安的那些朋友@小兵oo9  啊、@流水白菜 啊等這下該開心了,持有平安幾年終獲回報,接下來的持股應該是更有信心。曾經我也重倉過平安呢,後來兩“安”變成了另外一“安”,說多了都是淚,拒絕回憶。嗯銀行股也紛紛漲停,可笑的是前幾天銀行粉大神和磚家叫獸們還取得一致共識說降息將會利空銀行股呢,結果銀行板塊在大神們一致看空下連漲八個交易日累計漲幅超過13%,很多銀行都接連漲停。前個周末這些人還寢食不安地說利空銀行股,轉頭這幾天又瘋子一樣歡呼:“我早就說了銀行股一定會漲,看,來了吧,哈哈”,神神叨叨的,果然是股“神”風範,變臉絕技讓人心折不已。小兵、@管我財 、流水兄等,我不是說你們嚇,因為你們不是股“神”,哈哈。其實我在之前的《從銀行股思考一下“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中就很看好銀行股,特別是破凈的交通銀行,前面提到的三篇系列“牛市”文中也提到買入它。我只是對那些買入銀行股就盼望馬上大漲,一有風吹草動卻又成了驚弓之鳥的銀粉行為有點忍俊不禁而已。兩年前吐槽過一句話:“實在難以想象買入銀行股後又盼望馬上漲的人是如何確定買入銀行股的?深思熟慮的人不會有這個盼望,拍腦袋的人能持有到那時嗎?”  另外很多人忽略了持股成本,持股成本不單只是買入價,還有持股時間,時間是必須考慮的成本,除非你的資金量論億計。

最近中國經濟得到神助的一點就是油價連跌,從147美元一直跌到66美元,上周五一天就跌去超過百分之十,歐佩克說堅決不減產以打擊美國頁巖氣誓死捍衛市場份額,這話有人信嗎?反正我是不信的,大宗商品只要一天還是美元作為主要定價標的,美國人就啥事也不怕。反正鷸蚌相爭,中國笑納漁人之利,適逢經濟下行鴨梨山大,你看這不都要降息了?沒想到天上掉份油價大跌的大禮。算術不好,油價這個跌幅不知大概等於減少全國生產成本多少呢?又會多賣多少輛汽車呢?天然氣的優勢減少了,還急切需要提價嗎?油價這麽低,煤炭行業會不會雪上加霜?能源替代的步伐會減速嗎?明年就是比亞迪說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廠的年頭了哦,王傳福死不改口,油價這樣跌法,電動車行業應該有點憂傷吧?這些都讓大神們去想吧,反正我不懂,也懶得想,因為想了也沒用。

今天廢話一大推地想到什麽記錄什麽,下一次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有此閑情逸致。牛市來了,為了讓自己堅持固執,不為浮雲遮望眼,只有遠離股市了。少去雪球,因為雪球總是施展吸睛大法把股神們的神話擺在最顯著的位置當成普世常識來宣傳,一去雪球就被迫看那些無聊神話頗有被強暴的不爽感。也要少看各大媒體的財經報道,總是報道一夜暴富的神話忽悠人買這買那,都是兒童不宜節目,不看,省得損害我弱小的善良心靈。也少看每日漲幅榜,甚至少看大盤,可以多做戶外運動多看書保持身心愉悅。“距離不單只產生美,還能讓人保持理智”,呵呵,這句也是我的著名吐槽。

但以下幾件事情是一定要經常幹的:

多去菜市場買菜和廣場溜達,聽聽大媽們在買菜和跳舞時有沒有互相傳授炒股秘籍,有的話趕緊拿小抄記錄下來。

常去券商營業部看看市場情緒,每次看到大家笑逐顏開熱情高漲地追漲殺跌就開心。座無虛席是一定的,如果出現搶電腦用的事件,記錄下來。

多去看網絡流行神曲排行榜,看看《死了都不賣》有沒有重登榜首,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新的股市神曲,如果有,記錄下來。

留意新聞報道說存款乾坤大挪移凈流出、基金開戶數創新高等新聞,每報道一次都要記錄下來。

留意銀行的理財業務和新基金發售情況,看看額度會不會又被“秒殺”,有的話記錄下來。

報紙財經版會迅速增厚,各種炒股大賽又鼓聲震天響地開始了,留意周圍的牙醫、教師、公務員、會計師、販夫走卒等狐朋狗黨們有沒有積極參加,如果不單只積極參加,和我聊天時還滿口股市術語甚至指導我買這買那的,一一記錄下來。

朋友家人聚會,所有人都不刷微信了,而是大談特談股市行情,個個滿面紅光侃侃而談。滿面紅光不單只是談論股票洋洋自得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談話間政見不同爭論不休以致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一經發現有此情形的,勸架尚在其次,趕緊偷偷記錄為上。

多和久不露面經濟能力不佳的親朋好友聯絡,說不定忽然發現他們都滿血複活,還紛紛表示投資賺了大錢要請吃飯,那就也要記錄一下。

狐朋狗黨的那些炒股屌絲紛紛用上了正版奢侈品,連超A貨都不屑一顧,還紛紛表示炒股就如探囊取物,要從股市上再賺一輛瑪莎拉蒂雲雲。這些言論可要認真記錄。

最離譜的就是有一年清明節,居然聽見隔壁掃墓的一位仁兄在念念有詞:“藍田股份......”,更絕的是換了一位上香的後居然也在念:“格力電器......”,以後再遇到掃墓時見到有人對個股名單念念有詞的,哼,那我也碎碎念自己的心儀個股,這個就不用記錄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47

我鄭重宣布,這片仁波切被咪蒙承包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1993.shtml

我鄭重宣布,這片仁波切被咪蒙承包了
王旭的王 王旭的王

我鄭重宣布,這片仁波切被咪蒙承包了

咪蒙是公眾號新宗教文化中的浮世繪,是對傳統認知方式的一次徹底的造反。

本文由王旭的王(微信ID:wangxudewa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王旭

前天的朋友圈,被GQ雜誌的一篇名為《咪蒙:網紅,病人,潮水的一種方向》刷屏,我認為這是傳統媒體的一次徹底的潰敗,以及繳械投降。

傳統媒體真是越來越不長進了,網紅哪個年代都有,我也沒有見過哪本雜誌會給芙蓉姐姐做人物專訪。尤其還是一本西方傳統時尚大刊的中文版,這選題的路數完全是迎合的味道,而且思路是混亂的。不知道GQ的讀者們怎麽想,一本高端時尚男刊,你給他們看咪蒙?

這篇文章寫得太過狗血,就像咪蒙自己寫的那些大爆款文章一樣,血腥味兒和荷爾蒙味兒交相混雜,看完了之後不過是一地雞毛罷了。

但是其中的一段很有意思,我覺得對解讀咪蒙這個人很有幫助:

被罵最狠的時候,咪蒙通過看書疏解情緒。她連續看了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三本書,《正見》、《人間是劇場》和《八萬四千問》。那段時間也是漲粉最快、廣告商問詢度最高的時候。有時一天漲粉20萬,五六十個廣告商在 QQ 上詢問價碼,接下來的八月推送了15篇廣告,頻率為全年最高。她承認,這讓她平複了一下心情。

這是這篇報道的精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咪蒙,無論她扮演成什麽樣的知心大姐和婦聯主任,賺錢才是她永遠放在第一位的事情,終究它還是一個營銷號。至於什麽女權主義,那都是騙傻姑娘們玩的。

當然我不反金錢,也不反商業,因為你沒看到人家看的那些讀物嗎,都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書,其實就是教你如何去發財。北京朝陽區號稱有三十萬野生仁波切,你以為他們是弘揚佛法呢,他們一樣是幫明星雇主們加持而賺錢的,如果他們不具備這種特質,那麽他們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一個作者經營一個公眾號,僅僅靠自己的所謂價值觀輸出,就可以聚攏上千萬的粉絲,動輒就拿到千萬投資,這本身就是一種荒誕。姑且不論這種輸出的可持續性有多久,但這種一己之力就能達到的量級,一定有其反常規和反智力的特征,尤其是反智力的這一面,則是對公眾心理學有深刻的研究和摸索。

如何去煽動公眾的情緒,是傳播學的一條原罪,而這條原罪特別適用於營銷,因為可以被煽動的是大多數人,他們可以帶來強勁的消費能力。

大多數人是默默無聞的普羅大眾,他們渴望與眾不同又害怕與眾不同,而那些宣揚極端思想的營銷大號,給了他們樹立了一個假想敵,把他們人生中所有的悲劇歸咎到假想敵的身上,這些人終於找到了發泄和釋放自我的機會。這類似於宗教的一個變種,而粉絲與作者的關系,就成了一種信眾和活佛的供養關系。

從咪蒙讀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就可以知道她深諳此道,而她自己何嘗不是千千萬萬冤仇很深的婦女心目中的仁波切。

咪蒙被很多女人奉為女權鬥士,她的作品被當成鬥婆婆,鬥渣男,鬥上司,鬥老公,鬥天鬥地的人際關系寶典。在反男人的道路上,咪蒙已經開宗立教,成為這個領域真正得到公眾認可的仁波切。

新世相的創始人張偉談到成功經驗時說,一個公眾號想成功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把自己做成宗教。越來越多的營銷大號,正在成為宗教,並且影響著數以億眾的信徒,這些受眾更細分、更具有社群性,更具有垂直效應。

相比於明星同仁波切的關系,粉絲同營銷大號們的關系更徹底。明星充其量借仁波切來為自己打造IP,來賺取第三方收益,這實在是太傳統太保守了;營銷號們動輒幾千萬的收益,則完全是粉絲們的血汗錢供養起來的。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人類不可消除的不平等性的一個例證就是分成領袖和追隨者兩個階層,後者占絕大多數,他們渴望一個權威來幫他們做決定,無條件地服從是最大的特征。

尋找一個上師,把自己的心靈收割,然後交給對方,等待豐收的到來。

從市場行為上看,仁波切是一種批量化生產,一個霸道的壟斷市場,無論如何只有那麽多仁波切,善男信女們哄搶都來不及,所以無論什麽質量,來自拉薩、東莞,乃至於鐵嶺的仁波切,都會被買方市場全部訂購。

所以說,當仁波切灌頂收個天價,信徒們不會去質疑;當仁波切要求女弟子雙修,共享師徒魚水之情,後者則會認為這是一種榮耀。

在咪蒙同粉絲的關系上,這個說法同樣是適用的,她之所以如此走紅,也並非偶然。這說明中國式的家庭關系,以及兩性等人格教育層面,這方面多少年來是缺失的,而咪蒙恰恰滿足了這個市場的內在需求,大家沒有接受過這方面常識,自然不知道咪蒙說得好不好,只是覺得她幫自己罵得很過癮很解渴。

從某種程度上說,再來一個咪蒙,市場也能完全消化,跟仁波切一樣供不應求,完全是一個賣方市場只是這個市場的產品提供者,他們根本就不負責解決問題,也無法提供問題解決方案,只負責幫你擼,讓你高潮,讓你把受的委屈罵出來,你會變得越來越易怒,到頭來不過是一個惡性循環罷了。

在公眾號新宗教中,咪蒙顯然是獨樹一幟的,據說她的頭條廣告都能賣到幾十萬,就連一個助理的工資都有5萬,看到這里有多少還在月工資5千的泥潭里翻滾的公號狗們,忍不住發出淒厲的哀鳴。

這就是宗教的力量,如果你不能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如果你不能放下所謂的尊嚴,那你一定無法像咪蒙一樣成功,形成一呼幾百萬應的效應。在這個成功就意味著一切的社會中,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不要臉的,只是每個人不要臉的方式不同罷了。

咪蒙是公眾號新宗教文化中的浮世繪,是對傳統認知方式的一次徹底的造反。

我鄭重宣布,這片仁波切被咪蒙承包了。

咪蒙 媒體 公眾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02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1/164065.shtml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張揚,路偉,吳聲 張揚,路偉,吳聲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回到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來源 | 場景實驗室(ID:changjingshiyanshi)

作者 | 張揚 路偉 吳聲

《岡仁波齊》是張揚自2012年《飛越老人院》以來的最新長片,展現了一支十一人大部隊從芒康到神山岡仁波齊,兩千余公里的朝聖之路。

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辟出了一條幽徑——半個月內,票房破7000萬。

對於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張揚導演說,《岡仁波齊》不是一部紀錄片,只是借助紀錄片的手法,讓影片更具紀錄片的質感。在設想影片的時候,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東西,更多的是對生活自然流程的記錄,但這種記錄不是我們每天跟在後面被動地拍。十六年前《洗澡》里去聖湖沐浴的片段是個引子,在距離張揚第一次進藏二十六年後的現在,《岡仁波齊》蘊藏著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7月4日,吳聲與場景實驗室成員,邀請了朋友們一同包場觀影《岡仁波齊》。觀影後,吳聲老師與《岡仁波齊》導演張揚、電影發行人路偉,一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回答了現場的提問。

2

| 路偉、吳聲、張揚 現場談話並接受提問 |

1.  像《岡仁波齊》這樣的優質電影,如果能夠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意味著什麽?

路 偉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有更多高品質的觀眾欣賞高品質的影片,不僅是商業片,藝術片也有了細分,譬如不同的分線發行和分眾銷售方式。很多藝術電影,特別是像《岡仁波齊》,欣賞門檻是很高的。專業的電影人說《岡仁波齊》是紀錄式劇情片。在中國電影史上,這種類型的電影幾乎沒有,而在世界電影史上,這種類型也很小眾。

像《岡仁波齊》這樣優質的電影,能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代表的是一種場景的變革。譬如,曾經眾籌就是一個很好的引爆點,一下能增加幾百個核心用戶,同時今天的“包場”也是一個把很多人拉入一個共同場景里,讓每個人參與的有效方式。那麽,如何建立一個觀影場景,讓觀影場景的共性變成共情,帶著同一種情緒看一部電影,發揮電影的社交功能,就是藝術電影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3

| 經幡——《岡仁波齊》海報 |

吳 聲的確,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到底是不是高門檻,是不是意味著高品質,我們暫且不論。但是這個時代,凡是優秀的產品就不會缺少精準連接和精準分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包場”看電影這個動作並不是包場本身,而是通過包場的行為去放大、篩選超級用戶,連接用戶的精準觸達,形成口碑。

我自己並不在意電影是不是情懷、文藝,或藏地文化的獵奇,我在意的是作為互聯網產品,有沒有產品自信,以及這種自信能不能找到擁護者。觀眾觀影後自發的認可進一步傳播的過程,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流量,同時是重要的票房來源。不要在意票房結果,也不要在意影院的排片量有多高,因為這只是一個路徑和結果,流量自然的溢出,要在意的是產品自信能不能完成在商業模型上的建設。

張 揚作為導演,能否做出好的電影,把你內心對世界的認識通過電影傳達,最重要的就是自信當然,電影總是分大眾、小眾,大家對電影也有不同層次的認識。作為導演來說,很難猜測觀眾到底屬於哪部分,某部電影的觀眾有多少數量。所以,導演也不能簡單地為觀眾拍電影,導演不需要為觀眾拍電影。

曾經,大家都認為來電影院是應該看充滿特效,飽含概念的商業片,而藝術片從網上下載,在家里看就行了。但其實藝術電影才應該在電影院里看,因為它真的有一種讓你安靜下來的儀式感,安靜恰恰是因為電影院環境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在家里觀影隨時可能跳走,被幹擾,沒有靜下來觀看它的能力。

4

| 張揚 導演 |

2 97年張揚導演的《愛情麻辣燙》,很成功地賣了三千萬,相當於現在十來個億票房。按理說,張揚導演應該特別懂市場,但好多年前他離開了所謂的北京電影中心,去了大理開客棧,拍電影成了順便的事了。“向外看容易,向內看難”,一個人如何才能向內看更加清晰,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或者知道自己走向哪里?

張 揚行業內的人會知道,只要從事了電影行業,名和利是都跑不掉的東西。你的電影總是要面對觀眾,面對市場,甚至還要面對電影節。我之前的一些電影還算成功,商業上不虧錢,口碑也都挺好的,我就被定義為商業和藝術結合比較好的導演。但反過來,有一段時間我反思自己,商業和藝術是不能完全平衡的,因為平衡意味著妥協,想要更商業就要和大眾的口味盡量貼近,甚至電影表現的法都要接近大眾口味,但想更藝術,想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就要在電影語言上、電影整個的題材選擇上要走另一種極致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是非常矛盾的。這是導演自己必須想清楚的東西。

從我的角度,覺得向內那一部分,也就是你內心的一部分,會越來越占優勢。電影是唯一我從來不去考慮任何商業的回報,只想就踏踏實實做出來的東西;但是反過來市場、觀眾通過口碑,通過票房回饋了你。也就是說,你並不在意的事情,有時候反而能夠回饋你。以前我總是在兩邊猶豫,越猶豫票房反而越一般。回到了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5

| 朝聖之路——《岡仁波齊》|

3.  無論從是票房、受眾,還是營銷,怎麽對《岡仁波齊》進行判斷?

吳 聲新一代審美習慣的崛起,標誌著新時代對於極高的審美素養與人文關懷,明確的社交態度與道德水,這樣一種形態開始主流了。以前我們經常劣幣驅逐良幣,影院有了驅力性的要素,觀眾也有了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而且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因為互聯網形成了一種民主性,在這種民主性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岡仁波齊》將會破億。

第一波超級用戶開始向更加廣闊的渠道邁進,通過社交網絡和朋友圈大規模滲透是第一個節點。我們會看到更多的人像張揚導演一樣更加忠實自己內心的召喚,他們原來知道不需要向外而求,只需要反求諸己,做最好的自己,一定會遇見最對的人。所以這個時代是產品崛起,品牌崛起,它表現在消費升級中的文化形態。

最後一個判斷是,像《岡仁波齊》等火熱的現象會催生、倒逼產業鏈要素的成熟。在未來,多樣性會成為更加主流的審美形態和文娛形態一方面消費升級表現為消費升級,另一方面消費升級也會表現為消費降級,越買更好,越會發現其他的也是你的菜,所以你發現LV已經不能滿足你,但是LV和Supreme的聯盟則會成就你。

這個時代是令人發燒的時代,也是令人思考的時代,《岡仁波齊》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又一部好看的電影,還讓我們找到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電影 紀錄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31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1/164065.shtml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張揚,路偉,吳聲 張揚,路偉,吳聲

《岡仁波齊》: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回到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來源 | 場景實驗室(ID:changjingshiyanshi)

作者 | 張揚 路偉 吳聲

《岡仁波齊》是張揚自2012年《飛越老人院》以來的最新長片,展現了一支十一人大部隊從芒康到神山岡仁波齊,兩千余公里的朝聖之路。

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辟出了一條幽徑——半個月內,票房破7000萬。

對於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張揚導演說,《岡仁波齊》不是一部紀錄片,只是借助紀錄片的手法,讓影片更具紀錄片的質感。在設想影片的時候,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東西,更多的是對生活自然流程的記錄,但這種記錄不是我們每天跟在後面被動地拍。十六年前《洗澡》里去聖湖沐浴的片段是個引子,在距離張揚第一次進藏二十六年後的現在,《岡仁波齊》蘊藏著一場二十六年的信仰回溯。

7月4日,吳聲與場景實驗室成員,邀請了朋友們一同包場觀影《岡仁波齊》。觀影後,吳聲老師與《岡仁波齊》導演張揚、電影發行人路偉,一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回答了現場的提問。

2

| 路偉、吳聲、張揚 現場談話並接受提問 |

1.  像《岡仁波齊》這樣的優質電影,如果能夠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意味著什麽?

路 偉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有更多高品質的觀眾欣賞高品質的影片,不僅是商業片,藝術片也有了細分,譬如不同的分線發行和分眾銷售方式。很多藝術電影,特別是像《岡仁波齊》,欣賞門檻是很高的。專業的電影人說《岡仁波齊》是紀錄式劇情片。在中國電影史上,這種類型的電影幾乎沒有,而在世界電影史上,這種類型也很小眾。

像《岡仁波齊》這樣優質的電影,能在中國電影上贏得一席之地代表的是一種場景的變革。譬如,曾經眾籌就是一個很好的引爆點,一下能增加幾百個核心用戶,同時今天的“包場”也是一個把很多人拉入一個共同場景里,讓每個人參與的有效方式。那麽,如何建立一個觀影場景,讓觀影場景的共性變成共情,帶著同一種情緒看一部電影,發揮電影的社交功能,就是藝術電影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3

| 經幡——《岡仁波齊》海報 |

吳 聲的確,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到底是不是高門檻,是不是意味著高品質,我們暫且不論。但是這個時代,凡是優秀的產品就不會缺少精準連接和精準分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包場”看電影這個動作並不是包場本身,而是通過包場的行為去放大、篩選超級用戶,連接用戶的精準觸達,形成口碑。

我自己並不在意電影是不是情懷、文藝,或藏地文化的獵奇,我在意的是作為互聯網產品,有沒有產品自信,以及這種自信能不能找到擁護者。觀眾觀影後自發的認可進一步傳播的過程,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流量,同時是重要的票房來源。不要在意票房結果,也不要在意影院的排片量有多高,因為這只是一個路徑和結果,流量自然的溢出,要在意的是產品自信能不能完成在商業模型上的建設。

張 揚作為導演,能否做出好的電影,把你內心對世界的認識通過電影傳達,最重要的就是自信當然,電影總是分大眾、小眾,大家對電影也有不同層次的認識。作為導演來說,很難猜測觀眾到底屬於哪部分,某部電影的觀眾有多少數量。所以,導演也不能簡單地為觀眾拍電影,導演不需要為觀眾拍電影。

曾經,大家都認為來電影院是應該看充滿特效,飽含概念的商業片,而藝術片從網上下載,在家里看就行了。但其實藝術電影才應該在電影院里看,因為它真的有一種讓你安靜下來的儀式感,安靜恰恰是因為電影院環境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在家里觀影隨時可能跳走,被幹擾,沒有靜下來觀看它的能力。

4

| 張揚 導演 |

2 97年張揚導演的《愛情麻辣燙》,很成功地賣了三千萬,相當於現在十來個億票房。按理說,張揚導演應該特別懂市場,但好多年前他離開了所謂的北京電影中心,去了大理開客棧,拍電影成了順便的事了。“向外看容易,向內看難”,一個人如何才能向內看更加清晰,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或者知道自己走向哪里?

張 揚行業內的人會知道,只要從事了電影行業,名和利是都跑不掉的東西。你的電影總是要面對觀眾,面對市場,甚至還要面對電影節。我之前的一些電影還算成功,商業上不虧錢,口碑也都挺好的,我就被定義為商業和藝術結合比較好的導演。但反過來,有一段時間我反思自己,商業和藝術是不能完全平衡的,因為平衡意味著妥協,想要更商業就要和大眾的口味盡量貼近,甚至電影表現的法都要接近大眾口味,但想更藝術,想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就要在電影語言上、電影整個的題材選擇上要走另一種極致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是非常矛盾的。這是導演自己必須想清楚的東西。

從我的角度,覺得向內那一部分,也就是你內心的一部分,會越來越占優勢。電影是唯一我從來不去考慮任何商業的回報,只想就踏踏實實做出來的東西;但是反過來市場、觀眾通過口碑,通過票房回饋了你。也就是說,你並不在意的事情,有時候反而能夠回饋你。以前我總是在兩邊猶豫,越猶豫票房反而越一般。回到了內心,不是追求外部名利的時候反而最本質。

5

| 朝聖之路——《岡仁波齊》|

3.  無論從是票房、受眾,還是營銷,怎麽對《岡仁波齊》進行判斷?

吳 聲新一代審美習慣的崛起,標誌著新時代對於極高的審美素養與人文關懷,明確的社交態度與道德水,這樣一種形態開始主流了。以前我們經常劣幣驅逐良幣,影院有了驅力性的要素,觀眾也有了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而且判斷能力和欣賞能力因為互聯網形成了一種民主性,在這種民主性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岡仁波齊》將會破億。

第一波超級用戶開始向更加廣闊的渠道邁進,通過社交網絡和朋友圈大規模滲透是第一個節點。我們會看到更多的人像張揚導演一樣更加忠實自己內心的召喚,他們原來知道不需要向外而求,只需要反求諸己,做最好的自己,一定會遇見最對的人。所以這個時代是產品崛起,品牌崛起,它表現在消費升級中的文化形態。

最後一個判斷是,像《岡仁波齊》等火熱的現象會催生、倒逼產業鏈要素的成熟。在未來,多樣性會成為更加主流的審美形態和文娛形態一方面消費升級表現為消費升級,另一方面消費升級也會表現為消費降級,越買更好,越會發現其他的也是你的菜,所以你發現LV已經不能滿足你,但是LV和Supreme的聯盟則會成就你。

這個時代是令人發燒的時代,也是令人思考的時代,《岡仁波齊》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又一部好看的電影,還讓我們找到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電影 紀錄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32

在我甚至對電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 「岡仁波齊」反過來給了我一種可能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4/164595.shtml

在我甚至對電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 「岡仁波齊」反過來給了我一種可能性
一席 一席

在我甚至對電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 「岡仁波齊」反過來給了我一種可能性

為什麽拍電影?電影到底對我意味著一些什麽?我要拍什麽樣的電影?怎麽拍電影?這些問題變得非常嚴肅也非常緊迫。

來源 | 一席(ID:yixiclub)

文 | 張楊 

大家好。我是電影《岡仁波齊》的導演張楊。

這個題目《通往岡仁波齊的路》,其實是我寫的一本書。可能在下一部電影《皮繩上的魂》上映的時候,書也會同時出版。今天主要就是聊一聊這兩個電影是怎麽拍出來的。

真正的緣起可能是1991年,我上大學四年級。那時候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是五年制,四年級的時候,我們有三個月的時間實習。我自己就決定去做一次一個人的背包旅行。

那時候父母還是非常支持,給了3000塊錢。我一個人就背著個大包,從青海到新疆,從新疆南疆一直坐車到西藏。那次旅行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改變了我很多人生態度。

那3000塊錢,我用了1200塊買了各種紀念品回來,實際上真正花在路上的可能是1800塊錢。這1800塊錢,每天基本上就是住在最便宜的小旅店里面,那時候可能就是四人間、五人間這樣的小旅店。

除了長途汽車以外,主要就是搭各種順風車,比如運糧食的車、運鹽的車、收棉花的車。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變成你最主要的旅行的方式,當然徒步也是一個常態。

其實這個過程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感覺。我帶了幾本小說和十幾盤磁帶。那個年代流行的是walkman,我以前比較喜歡搖滾樂,所以就帶了十幾盤磁帶。每天基本上坐在長途車里面,聽著walkman開始想自己內心的一些事。

我覺得一個人的旅行給我的一個最大的感受,是你有非常多的時間去和自己對話。所以會提出那樣非常大的問題:我到底要選擇什麽樣的生活?我到底是一個什麽人?我將來要怎麽樣?

在城市里的時候,有時候你也許沒時間去想這些事,但反過來在那一條真正的旅行的路上,這樣的問題就會不斷地出現在自己的腦子里邊,也會真的試圖去解答這樣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肯定是沒有答案的,你自己根本不知道該往哪兒走。

同時,一個人的旅行它確實開闊了人的眼界。因為我上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都在北京,就一個西城區加一個東城區,就這麽一個小範圍,你的生活軌跡好像也都沒離開過這個城市。當你突然走到這樣一個廣闊的天地里邊,給你的感觸震撼是非常大的。

1991年這次真正的旅行之後,離畢業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可以去拍紀錄片。那時候其實最有意思的就是你可以去選材選題,沒有人規定你拍什麽。

我那時候選的所有題材基本上都是以藏區為主,比如甘南的藏區、青海的藏區、黃河源頭、長江源頭這樣的地方,包括雲南的怒江,甚至緬甸的佤邦,它就變成了你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實際上我那時候拍這些紀錄片的時候就知道,可能早晚有一天,我會去像西藏這樣的地方拍攝我自己的電影。

後來到了1998年,我拍了電影《洗澡》。

0

《洗澡》是四個關於洗澡的故事,其中的一個故事是跟西藏有關系的。

1

《洗澡》西藏部分劇照

我們是1998年11月去的納木錯湖,11月份在西藏已經很冷了。那時候我自己覺得還是有經驗的,因為之前去過很多次藏區,知道生病,包括感冒,在這樣的高原還是非常危險的。

我到拉薩的時候就感冒了,當時的想法是趕快休整。我們在拉薩待了三天,然後再去納木錯,我覺得那時候感冒基本上已經好了。到了納木錯,馬上開始選擇第一天要拍攝的演員,第二天要來拍攝。

0 (1)

拍攝主要是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埡口進行,要拍一整天。實際上,當地人也很少在五千多米的地方待一天,一般都是經過。因為人的承受力一般在海拔三四千米還可以,到五千多米都會有很嚴重的高原反應。所以我們在那拍了一天實際上是非常難受的。

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小的瑪尼堆,可能也就七八米高。

2

我跟攝影師說,咱們能不能到上面去看看有沒有另外的機位。我們倆就往上走了四五步,結果就同時倒在那兒了。大概緩了10分鐘左右,慢慢地,你才感覺緩下來。我說那算了,這一定是拍不了的,還要把機器往上扛,那是不太可能的。

我們晚上住到了四千八百米的村公所里,村公所也非常冷。取暖主要靠什麽呢?牛糞餅。牛糞餅一燒起來煙非常大,所以你的呼吸是很困難的。那天晚上對我來說非常痛苦。

到半夜的時候,可能就要把氧氣給吸上了。因為之前我有經驗,在西藏,一旦吸了氧氣可能就有依賴性;一旦有依賴性,離開這氧氣高原反應就會更厲害。

我當時也知道,但是沒辦法。不吸,頭已經像快炸裂了一樣。吸上了感覺好了,好像還能睡一會兒。到第二天早上,也覺得還行,清醒了。但是同伴突然看到我就說,你這臉怎麽比平時好像大了一半似的。臉就一下子腫得非常大。

我當時也沒在意,覺得還行吧,腦子還是挺清楚的,我們就趕快上車準備到下一個地方去拍攝。結果一站起來,可能出去大概十幾米的距離,兩眼就全黑了,什麽都看不見了。

我當時也不知道出了什麽狀況,就站那緩了一下,過一會兒它慢慢地又能看見了。再往前走幾步又黑了。反複了這麽三次,到第三次已經摸著車了。但是黑的時間特別長,真的有點雙目失明的感覺。

當時我覺得不行,我說趕快給我扶到屋里去。到屋里後有那麽15分鐘,我就開始渾身發抖。我心想,完了,估計還有15分鐘,可能人就死了。真的會有一瞬間,感覺自己瀕臨死亡了。

3

我們還帶了一罐子的氧氣,趕快把氧氣給我插上。氧氣輸完,半個小時以後,慢慢地就平靜了。我說現在沒別的辦法了,只有一種可能性,開著車趕快往下跑。

當時我們有一個錄音師,他上去的那一天就不行了。所以後來就讓導演和錄音師趕快坐著車往下跑。我們開了輛豐田4500,那個時候已經是最好的車了。

海拔四千九百多米的地方,其實就快到埡口了,冬天那里全是冰河。

4

車過冰河的時候,“啪”一下就陷到里邊了,怎麽弄都出不來。當時司機也傻了:有可能今天又得在這完蛋了。

那時候是1998年,1998年埡口的冬天,可能一個星期也不過一輛車。如果不過車的話,這個車完全拖不出去。你往前走也不行,往下邊至少得走一天。所以當時我們一想完蛋了,基本上這點氧氣吸完了你人就擱在這兒了。

老天還是比較有眼。過了兩個多小時,從山上開下來一輛東風卡車,把我們這個車一下子就給拉出來,拉出來以後司機倍加小心地一路狂奔。其實一下到三千多米人就沒事了,高原反應就這麽一個簡單的事。但在那個高度的時候,你可能就會非常危險。

以前西藏公路不好的時候,青藏線上或者很多開卡車的司機有時候沒註意,中午或者什麽時候打了個盹然後就感冒了。感冒了他可能沒有重視,然後就引起肺水腫。如果三到四個小時開不到海拔低的地方,很多人在半路就去世了。

當時我是完全了解這樣的一些背景,知道是有這種可能性的。所以對我來說,好像有了一個後遺癥,或者說心理上的一種懼怕。

後來到2006年左右,我在香格里拉有好幾個要好的朋友,他們知道我一直想拍一個關於像朝聖這樣的故事。當時我記得我的一個朋友還拿過一個之前別人拍的紀錄片給我看,是羊年的時候去轉卡瓦格博峰的一個紀錄片。

其實很多年前我就已經有這個想法,我當時看完就說,不知道什麽時候我會到西藏去拍一個關於我內心的朝聖的故事。他聽完就說,我有個特別好的朋友叫紮西達娃,他的小說你應該看一看,我覺得你會喜歡。

我馬上回北京就買了紮西達娃的小說。我一看,里邊有那麽五六篇小說特別好,而且非常適合去做電影。我和紮西達娃就在麗江見面,見面以後聊到他的這幾個故事。

有一篇叫《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這篇小說我覺得它的結構,包括整個設置都非常適合做電影。還有另一篇小說叫《去拉薩的路上》,寫一個複仇的故事。

當時我就說,咱們能不能把這兩個小說改編成一個電影。紮西達娃聽完以後覺得非常有意思,而且也非常有挑戰性。所以當時我們倆一拍即合,決定來做這個改編。

2007年9月份之前,紮西達娃已經改了兩稿了。那時候我在北京,就想把整個西藏都轉一遍。以前去還是某一個局部,或者說去的時間也都沒有那麽長。我這次就想一次盡量多地把所有藏區的地方全部轉完。一方面好像是在體驗生活,另一方面好像又在為《皮繩上的魂》這樣一個電影做選景的工作。

我就跟朋友說,9月1號開車奔西藏去。好多人報名,但是真正到快走的時候,發現沒有一個人響應這事。結果到了30號晚上,才有一個朋友報名。他之前跟我說在拉薩會合,一看我這兒沒人去,就說後天我也跟著你一塊走。等到31號晚上,我們又抓了兩個人,到9月1號四個人一塊上了這條路。

其中有一個人叫杜家毅。杜家毅是以前《洗澡》里的演員,當時是演一個小胖子,唱帕瓦羅蒂的《我的太陽》。我們開了六天左右的車到了拉薩,到拉薩的時候,二毛和紮西達娃就來歡迎我們,坐在一起吃飯。

那一天其實很湊巧,有一個二毛的朋友,是個活佛,叫巴德活佛。他帶著兩個弟子正好磕了七個月的長頭,從青海磕到了拉薩。

5

巴德活佛就跟我們坐在一起聊,聊佛學,聊他的很多觀點。

6

杜家毅和另外一個姑娘,倆人聽了半小時真的就痛哭流涕的,然後跪下磕頭。巴德活佛也是我見到過的很多活佛里,我覺得學識非常高的,而且他的普通話很好。所以他的很多道理都是深入淺出,大家一聊就馬上都明白。那一次我們倆就成了很好的朋友。當然2007年那一趟,實際上最重要的就是跟紮西達娃又開始討論劇本、修改劇本。

這個電影里有一個地方叫蓮花生大師的掌紋地,當時,我腦子里想象不出來這個掌紋地到底是個什麽概念。所以我想,也許這樣的一個電影,包括這樣的一個場景,可能最後需要電腦特效、特技才能做出來。

後來我們從拉薩往岡仁波齊走,一直走到普蘭,然後再往札達縣走。到了札達土林的時候,我突然在那個平臺上一看,看到整個札達土林,我腦子里一下子有個聲音: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那個掌紋地,它已經在這兒了。

7

紮達士林

8

電影《皮繩上的魂》劇照中的掌紋地

當時我覺得這個電影是可以拍了,但是實際上由於各種各樣客觀的因素,到最後在2008年沒有真正地去拍成這樣一個片子。之後有那麽幾年的時間,中間我拍了一個《無人駕駛》,拍了一個《飛越老人院》。

那幾年可能正好是中國電影商業最紅火的時代,也是一個商業大爆發、大井噴的時代。所以基本上我周圍的這些投資人、朋友甚至導演,每個人聊的都還是票房、明星,那時候可能還沒IP呢。

但是基本上所有人聊的,還都是一個大的商業電影在市場里的回報的概念。所以,我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或多或少會受到這樣的影響。受到這種影響,你在做電影的時候可能就不像以前那麽單純了。

以前像我們哪怕做《愛情麻辣燙》的時候,其實就很單純。我就想做這麽一個電影,然後一幫朋友在一塊把它做出來了,而且可能跟你最開始的那種想法非常一致。反而到這個時代,做電影有的時候變得沒那麽單純了,一個導演可能想的後面的東西非常多。所以像《無人駕駛》這樣的一個片子,我們當時也是按照一個商業的思路去定位它。

9

電影《無人駕駛》劇照

當然《飛越老人院》比較特殊,其實題材是很偏的,或者說它是一個更適合藝術電影的題材。

原來是希望有一個非常荒誕的故事,有一個黑色幽默的公路片的概念。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各種各樣的妥協、讓步,它慢慢變成了一個特別溫暖的、特別感人的故事。

10

《飛越老人院》劇照

《飛越老人院》出來了,其實口碑也都挺好的,也有很多觀眾喜歡它,覺得被感動了。但作為一個導演的初衷來說,跟最開始想的那個東西已經十萬八千里了,離得非常遠。

這兩個電影,我們也可以說其實票房都不太好。《無人駕駛》大概2000萬票房,《飛越老人院》我都搞不清楚是300萬還是500萬票房。

在那個過程中,有那麽兩年的時間,我突然覺得自己拍電影有點不知道該往哪走了,或者說在這個過程里突然覺得有點找不到自我了。怎麽拍著拍著好像離初衷和最開始的那個東西很遙遠了。

這兩個電影的整個操作過程、拍攝過程,對我來說非常痛苦。因為以前我拍電影都好像很順利,也沒有遇到什麽特別大的挫折、坎坷。所以拍電影本身對我來說還是很有樂趣的,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

但是整個《無人駕駛》和《飛越老人院》,實施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當時在想,電影對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麽?你非得拍電影嗎?或者說你不拍電影還能幹點什麽?

那個時候正好大理的房子蓋好了,我就把家從北京搬到大理去了。在大理、就是種種花、種種草,收拾院子、收拾房子,跟街坊鄰居串串門。

大家在聊天,其實是不聊電影。換句話說,希望脫離開真正的電影這麽一個概念,靜下心去想一想關於生活本身的一些東西。那個過程我突然就想到,跟我1991年真正旅行時的那個狀態非常像。那個時候你會問自己很多這樣非常大的問題,一些沒有答案的東西。

我突然一個人在大理的時候,有時候坐在洱海邊上,看著蒼山的落日,其實腦子里還是要問自己那些特別大的問題。為什麽拍電影?電影到底對我意味著一些什麽?我要拍什麽樣的電影?怎麽拍電影?這些問題就變得非常嚴肅也非常緊迫。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里面,原來的西藏的這樣一個電影的想法,它又回到了我的腦子里。2014年正好是馬年,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我當時想,時機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去拍攝《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這兩部電影了。

我自己也知道,《皮繩上的魂》是一個常規的電影拍攝方法。但是《岡仁波齊》不一樣,在我很早想這樣的一個概念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將來會采取一個什麽樣的方法去拍攝它。

它更接近於紀錄片的方式,是比較即興的創作方式。所以那個時候我就突然覺得,像《岡仁波齊》這樣的一個電影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在什麽地方呢?就是你對電影甚至都產生了一些懷疑的時候,《岡仁波齊》反過來提供給你一種可能性,讓你去重新地認識電影。就是說電影是不是還可以有另外的方法,有另外的思路,有另外的可能性去拍攝。

所以我那時候腦子里已經下定決心,2014年一定要把這樣兩個電影拍攝完畢。當然實際上這樣的電影它是非常難的。難在什麽地方呢?第一,本質上還是兩個藝術片的概念。在大的環境都在風風火火地做各種商業片的時候,你好像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大家老定位說張楊是一個商業和藝術平衡得很好的導演,也能賣錢,口碑也都好。但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在對電影的認識上,我越來越發現商業和藝術是很難平衡的。

商業的訴求是利潤的最大化。這個最大化的概念,就是你要盡量地讓大眾、讓大多數的人看得懂,或者說看得明白。但反過來,你可能在劇本,包括拍攝手法很多這樣技術性的東西上,就要偏向大眾的口味。

但藝術有時候往往是指向比較極端的、個人化的,甚至帶有很強的實驗性的一些東西,所以本身這兩個訴求是完全不同的。當你想去調和這個東西的時候,兩邊都得讓步,然後綜合出一個東西。

這個東西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在我的理解里,藝術片商業片的中間還有一個通俗文藝片的概念。實際上那種通俗文藝片可能就是這兩個互相讓步的一種產物。

當然全世界也有很多好的這樣的電影,既可以做到口碑很好,同時也可以賣錢。但是對我來說,好像就不滿足於這個東西了。希望還是藝術上可以走得再遠一點,或者說自己也想看看,到底有沒有這樣的能力,還能往藝術的那個方向再走一走。

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所以那個時候反而就想,不要這麽搖擺了,或者說不要這麽去調和這個東西了。那你必須得想清楚這個事,想不清楚,你就總是走在中間。

它肯定也可以走向一種成功,但是那種成功是你要的成功嗎?是你真正喜歡的那種電影嗎?所以那時候我想,拋開這些東西吧,去真正做你自己喜歡的和你內心的東西,也就是放棄商業的這麽一種訴求。

我當時跟幾個投資人說,拍這樣的兩個電影是個賠錢的買賣,有可能賠一半,有可能全賠。之前我也說了,當你進入到那麽一個商業體系里的時候,導演的自主權,或者創作的自由,實際上也是受限制的,總是要想到很多關於市場的問題,甚至是不是要用明星,怎麽用明星等等。它最後指向的都是怎麽回收這個成本。

對我來說,就是想能不能拍一個電影,不去考慮這些外在的因素?我們只回到電影本身,去做一個導演真正內在的、內心最想做的一個事。就是說,我能否獲得這個最大的自由?

整個《岡仁波齊》的拍攝對我來說,我確實獲得了這樣的一個自由。沒有劇本,但它又不是一個純粹的紀錄片。它的創作過程,其實很早以前我就已經有這樣的構想了。

怎麽去拍攝這個電影,甚至這個電影里面的一些人物的設置,老人、小孩、孕婦,包括屠夫——我只是需要在真的現實生活里去找到我需要的這些人。

11

整個過程對我來說也是比較幸運和有緣分。我們在一個叫芒康的普拉村,在這個村子里的四個家庭里邊,基本上找到了跟我最開始設置的人物非常接近的這樣一些人。他們的身份包括年齡層次的感覺非常接近。

對我來說,一旦確立了這個東西,剩下的我就全部要交給真實的生活了。因為之前沒有劇本,我只是知道這條路起點終點在哪。在最開始的預設里邊,一個生和死的事我是知道的,剩下的部分其實不知道。

我的概念,所有的東西來自於真實生活,來自於他們的背景本身的東西。我們就在這個普拉村里生活了大概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在生活中不斷地了解他們,也讓他們了解我們,產生互相之間的信任。

12

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我們拍攝的所有的內容,他們砍柴,做青稞酒,我們就拍這些東西,無非在這樣的時候加入一兩句臺詞。就是這樣的一點一點地慢慢熟悉了以後,等到真正地上路的時候,我們這些演員們已經開始明白了,熟悉了電影的過程。他們知道自己一方面是在奔著這個朝聖的路去,但是同時也很清楚,自己作為演員要去完成這樣的一個電影。

對我來說,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它即興的部分。所有的這些東西之前是編不出來的,換句話說你想編你也編不出來。每一個細節都來自於真實生活里曾經經歷過的一些東西。

比如我們同時也記錄了大概七到八組其他的朝聖隊伍。這些人,每一個隊伍里邊都有他們非常有意思的細節。我們就把它們捕捉到,最後變成了電影里邊的一些真正的細節。

13

整個《岡仁波齊》的創作過程,完全打開了我對電影的另外一種想象。原來電影還是可以這麽拍的:第一,沒有劇本;第二,我們把一個團隊壓縮到了30人左右。《皮繩上的魂》拍的時候大概是130多人,最多的時候有150人的一個團隊。

我覺得電影其實是可以這麽拍。唯一的就是要把時間拉長,要有足夠充分的時間去真正地進入生活,真正地從生活里去捕捉。我現在在大理拍新的兩個電影,已經拍了半年了,還有半年,也是花一年的時間去拍攝。

這個東西來自哪兒呢?就是《岡仁波齊》。《岡仁波齊》給了我一種可能性:你完全可以打破過去既有的對電影的那些認識、那些觀念,甚至把你已經駕輕就熟的那些東西全部扔掉。就從一個新的導演或者第一次拍電影的狀態進入,我覺得完全是可行的。

我們現在大理團隊變成了18人,18個人就更少。少的意思是什麽呢?就是把成本盡量壓低,把人減少,希望你獲得拍攝的自由。對導演來說,我覺得這是找到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對電影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整個《岡仁波齊》從最早的一個種子、一個理想,到最後慢慢實現了。對我來說,它其實只是一個起點。當你對電影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以後,你可能就從這個地方開始去嘗試一個新的可能性了。

這就是通往岡仁波齊的路,它總結了我這些年拍攝電影的一些經驗教訓,同時又開啟了另外一種可能性。

最後,再給自己的電影做一個廣告。8月18號《皮繩上的魂》也上映了,希望大家去看。謝謝。

wxid_pix1e1gc8tt322_1502701342504_38

電影《皮繩上的魂》預告片截圖

岡仁波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68

在我甚至對電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 「岡仁波齊」反過來給了我一種可能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4/164595.shtml

在我甚至對電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 「岡仁波齊」反過來給了我一種可能性
一席 一席

在我甚至對電影都產生懷疑的時候 「岡仁波齊」反過來給了我一種可能性

為什麽拍電影?電影到底對我意味著一些什麽?我要拍什麽樣的電影?怎麽拍電影?這些問題變得非常嚴肅也非常緊迫。

來源 | 一席(ID:yixiclub)

文 | 張楊 

大家好。我是電影《岡仁波齊》的導演張楊。

這個題目《通往岡仁波齊的路》,其實是我寫的一本書。可能在下一部電影《皮繩上的魂》上映的時候,書也會同時出版。今天主要就是聊一聊這兩個電影是怎麽拍出來的。

真正的緣起可能是1991年,我上大學四年級。那時候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是五年制,四年級的時候,我們有三個月的時間實習。我自己就決定去做一次一個人的背包旅行。

那時候父母還是非常支持,給了3000塊錢。我一個人就背著個大包,從青海到新疆,從新疆南疆一直坐車到西藏。那次旅行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改變了我很多人生態度。

那3000塊錢,我用了1200塊買了各種紀念品回來,實際上真正花在路上的可能是1800塊錢。這1800塊錢,每天基本上就是住在最便宜的小旅店里面,那時候可能就是四人間、五人間這樣的小旅店。

除了長途汽車以外,主要就是搭各種順風車,比如運糧食的車、運鹽的車、收棉花的車。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變成你最主要的旅行的方式,當然徒步也是一個常態。

其實這個過程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感覺。我帶了幾本小說和十幾盤磁帶。那個年代流行的是walkman,我以前比較喜歡搖滾樂,所以就帶了十幾盤磁帶。每天基本上坐在長途車里面,聽著walkman開始想自己內心的一些事。

我覺得一個人的旅行給我的一個最大的感受,是你有非常多的時間去和自己對話。所以會提出那樣非常大的問題:我到底要選擇什麽樣的生活?我到底是一個什麽人?我將來要怎麽樣?

在城市里的時候,有時候你也許沒時間去想這些事,但反過來在那一條真正的旅行的路上,這樣的問題就會不斷地出現在自己的腦子里邊,也會真的試圖去解答這樣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肯定是沒有答案的,你自己根本不知道該往哪兒走。

同時,一個人的旅行它確實開闊了人的眼界。因為我上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都在北京,就一個西城區加一個東城區,就這麽一個小範圍,你的生活軌跡好像也都沒離開過這個城市。當你突然走到這樣一個廣闊的天地里邊,給你的感觸震撼是非常大的。

1991年這次真正的旅行之後,離畢業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可以去拍紀錄片。那時候其實最有意思的就是你可以去選材選題,沒有人規定你拍什麽。

我那時候選的所有題材基本上都是以藏區為主,比如甘南的藏區、青海的藏區、黃河源頭、長江源頭這樣的地方,包括雲南的怒江,甚至緬甸的佤邦,它就變成了你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實際上我那時候拍這些紀錄片的時候就知道,可能早晚有一天,我會去像西藏這樣的地方拍攝我自己的電影。

後來到了1998年,我拍了電影《洗澡》。

0

《洗澡》是四個關於洗澡的故事,其中的一個故事是跟西藏有關系的。

1

《洗澡》西藏部分劇照

我們是1998年11月去的納木錯湖,11月份在西藏已經很冷了。那時候我自己覺得還是有經驗的,因為之前去過很多次藏區,知道生病,包括感冒,在這樣的高原還是非常危險的。

我到拉薩的時候就感冒了,當時的想法是趕快休整。我們在拉薩待了三天,然後再去納木錯,我覺得那時候感冒基本上已經好了。到了納木錯,馬上開始選擇第一天要拍攝的演員,第二天要來拍攝。

0 (1)

拍攝主要是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埡口進行,要拍一整天。實際上,當地人也很少在五千多米的地方待一天,一般都是經過。因為人的承受力一般在海拔三四千米還可以,到五千多米都會有很嚴重的高原反應。所以我們在那拍了一天實際上是非常難受的。

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小的瑪尼堆,可能也就七八米高。

2

我跟攝影師說,咱們能不能到上面去看看有沒有另外的機位。我們倆就往上走了四五步,結果就同時倒在那兒了。大概緩了10分鐘左右,慢慢地,你才感覺緩下來。我說那算了,這一定是拍不了的,還要把機器往上扛,那是不太可能的。

我們晚上住到了四千八百米的村公所里,村公所也非常冷。取暖主要靠什麽呢?牛糞餅。牛糞餅一燒起來煙非常大,所以你的呼吸是很困難的。那天晚上對我來說非常痛苦。

到半夜的時候,可能就要把氧氣給吸上了。因為之前我有經驗,在西藏,一旦吸了氧氣可能就有依賴性;一旦有依賴性,離開這氧氣高原反應就會更厲害。

我當時也知道,但是沒辦法。不吸,頭已經像快炸裂了一樣。吸上了感覺好了,好像還能睡一會兒。到第二天早上,也覺得還行,清醒了。但是同伴突然看到我就說,你這臉怎麽比平時好像大了一半似的。臉就一下子腫得非常大。

我當時也沒在意,覺得還行吧,腦子還是挺清楚的,我們就趕快上車準備到下一個地方去拍攝。結果一站起來,可能出去大概十幾米的距離,兩眼就全黑了,什麽都看不見了。

我當時也不知道出了什麽狀況,就站那緩了一下,過一會兒它慢慢地又能看見了。再往前走幾步又黑了。反複了這麽三次,到第三次已經摸著車了。但是黑的時間特別長,真的有點雙目失明的感覺。

當時我覺得不行,我說趕快給我扶到屋里去。到屋里後有那麽15分鐘,我就開始渾身發抖。我心想,完了,估計還有15分鐘,可能人就死了。真的會有一瞬間,感覺自己瀕臨死亡了。

3

我們還帶了一罐子的氧氣,趕快把氧氣給我插上。氧氣輸完,半個小時以後,慢慢地就平靜了。我說現在沒別的辦法了,只有一種可能性,開著車趕快往下跑。

當時我們有一個錄音師,他上去的那一天就不行了。所以後來就讓導演和錄音師趕快坐著車往下跑。我們開了輛豐田4500,那個時候已經是最好的車了。

海拔四千九百多米的地方,其實就快到埡口了,冬天那里全是冰河。

4

車過冰河的時候,“啪”一下就陷到里邊了,怎麽弄都出不來。當時司機也傻了:有可能今天又得在這完蛋了。

那時候是1998年,1998年埡口的冬天,可能一個星期也不過一輛車。如果不過車的話,這個車完全拖不出去。你往前走也不行,往下邊至少得走一天。所以當時我們一想完蛋了,基本上這點氧氣吸完了你人就擱在這兒了。

老天還是比較有眼。過了兩個多小時,從山上開下來一輛東風卡車,把我們這個車一下子就給拉出來,拉出來以後司機倍加小心地一路狂奔。其實一下到三千多米人就沒事了,高原反應就這麽一個簡單的事。但在那個高度的時候,你可能就會非常危險。

以前西藏公路不好的時候,青藏線上或者很多開卡車的司機有時候沒註意,中午或者什麽時候打了個盹然後就感冒了。感冒了他可能沒有重視,然後就引起肺水腫。如果三到四個小時開不到海拔低的地方,很多人在半路就去世了。

當時我是完全了解這樣的一些背景,知道是有這種可能性的。所以對我來說,好像有了一個後遺癥,或者說心理上的一種懼怕。

後來到2006年左右,我在香格里拉有好幾個要好的朋友,他們知道我一直想拍一個關於像朝聖這樣的故事。當時我記得我的一個朋友還拿過一個之前別人拍的紀錄片給我看,是羊年的時候去轉卡瓦格博峰的一個紀錄片。

其實很多年前我就已經有這個想法,我當時看完就說,不知道什麽時候我會到西藏去拍一個關於我內心的朝聖的故事。他聽完就說,我有個特別好的朋友叫紮西達娃,他的小說你應該看一看,我覺得你會喜歡。

我馬上回北京就買了紮西達娃的小說。我一看,里邊有那麽五六篇小說特別好,而且非常適合去做電影。我和紮西達娃就在麗江見面,見面以後聊到他的這幾個故事。

有一篇叫《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這篇小說我覺得它的結構,包括整個設置都非常適合做電影。還有另一篇小說叫《去拉薩的路上》,寫一個複仇的故事。

當時我就說,咱們能不能把這兩個小說改編成一個電影。紮西達娃聽完以後覺得非常有意思,而且也非常有挑戰性。所以當時我們倆一拍即合,決定來做這個改編。

2007年9月份之前,紮西達娃已經改了兩稿了。那時候我在北京,就想把整個西藏都轉一遍。以前去還是某一個局部,或者說去的時間也都沒有那麽長。我這次就想一次盡量多地把所有藏區的地方全部轉完。一方面好像是在體驗生活,另一方面好像又在為《皮繩上的魂》這樣一個電影做選景的工作。

我就跟朋友說,9月1號開車奔西藏去。好多人報名,但是真正到快走的時候,發現沒有一個人響應這事。結果到了30號晚上,才有一個朋友報名。他之前跟我說在拉薩會合,一看我這兒沒人去,就說後天我也跟著你一塊走。等到31號晚上,我們又抓了兩個人,到9月1號四個人一塊上了這條路。

其中有一個人叫杜家毅。杜家毅是以前《洗澡》里的演員,當時是演一個小胖子,唱帕瓦羅蒂的《我的太陽》。我們開了六天左右的車到了拉薩,到拉薩的時候,二毛和紮西達娃就來歡迎我們,坐在一起吃飯。

那一天其實很湊巧,有一個二毛的朋友,是個活佛,叫巴德活佛。他帶著兩個弟子正好磕了七個月的長頭,從青海磕到了拉薩。

5

巴德活佛就跟我們坐在一起聊,聊佛學,聊他的很多觀點。

6

杜家毅和另外一個姑娘,倆人聽了半小時真的就痛哭流涕的,然後跪下磕頭。巴德活佛也是我見到過的很多活佛里,我覺得學識非常高的,而且他的普通話很好。所以他的很多道理都是深入淺出,大家一聊就馬上都明白。那一次我們倆就成了很好的朋友。當然2007年那一趟,實際上最重要的就是跟紮西達娃又開始討論劇本、修改劇本。

這個電影里有一個地方叫蓮花生大師的掌紋地,當時,我腦子里想象不出來這個掌紋地到底是個什麽概念。所以我想,也許這樣的一個電影,包括這樣的一個場景,可能最後需要電腦特效、特技才能做出來。

後來我們從拉薩往岡仁波齊走,一直走到普蘭,然後再往札達縣走。到了札達土林的時候,我突然在那個平臺上一看,看到整個札達土林,我腦子里一下子有個聲音: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那個掌紋地,它已經在這兒了。

7

紮達士林

8

電影《皮繩上的魂》劇照中的掌紋地

當時我覺得這個電影是可以拍了,但是實際上由於各種各樣客觀的因素,到最後在2008年沒有真正地去拍成這樣一個片子。之後有那麽幾年的時間,中間我拍了一個《無人駕駛》,拍了一個《飛越老人院》。

那幾年可能正好是中國電影商業最紅火的時代,也是一個商業大爆發、大井噴的時代。所以基本上我周圍的這些投資人、朋友甚至導演,每個人聊的都還是票房、明星,那時候可能還沒IP呢。

但是基本上所有人聊的,還都是一個大的商業電影在市場里的回報的概念。所以,我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或多或少會受到這樣的影響。受到這種影響,你在做電影的時候可能就不像以前那麽單純了。

以前像我們哪怕做《愛情麻辣燙》的時候,其實就很單純。我就想做這麽一個電影,然後一幫朋友在一塊把它做出來了,而且可能跟你最開始的那種想法非常一致。反而到這個時代,做電影有的時候變得沒那麽單純了,一個導演可能想的後面的東西非常多。所以像《無人駕駛》這樣的一個片子,我們當時也是按照一個商業的思路去定位它。

9

電影《無人駕駛》劇照

當然《飛越老人院》比較特殊,其實題材是很偏的,或者說它是一個更適合藝術電影的題材。

原來是希望有一個非常荒誕的故事,有一個黑色幽默的公路片的概念。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各種各樣的妥協、讓步,它慢慢變成了一個特別溫暖的、特別感人的故事。

10

《飛越老人院》劇照

《飛越老人院》出來了,其實口碑也都挺好的,也有很多觀眾喜歡它,覺得被感動了。但作為一個導演的初衷來說,跟最開始想的那個東西已經十萬八千里了,離得非常遠。

這兩個電影,我們也可以說其實票房都不太好。《無人駕駛》大概2000萬票房,《飛越老人院》我都搞不清楚是300萬還是500萬票房。

在那個過程中,有那麽兩年的時間,我突然覺得自己拍電影有點不知道該往哪走了,或者說在這個過程里突然覺得有點找不到自我了。怎麽拍著拍著好像離初衷和最開始的那個東西很遙遠了。

這兩個電影的整個操作過程、拍攝過程,對我來說非常痛苦。因為以前我拍電影都好像很順利,也沒有遇到什麽特別大的挫折、坎坷。所以拍電影本身對我來說還是很有樂趣的,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

但是整個《無人駕駛》和《飛越老人院》,實施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當時在想,電影對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麽?你非得拍電影嗎?或者說你不拍電影還能幹點什麽?

那個時候正好大理的房子蓋好了,我就把家從北京搬到大理去了。在大理、就是種種花、種種草,收拾院子、收拾房子,跟街坊鄰居串串門。

大家在聊天,其實是不聊電影。換句話說,希望脫離開真正的電影這麽一個概念,靜下心去想一想關於生活本身的一些東西。那個過程我突然就想到,跟我1991年真正旅行時的那個狀態非常像。那個時候你會問自己很多這樣非常大的問題,一些沒有答案的東西。

我突然一個人在大理的時候,有時候坐在洱海邊上,看著蒼山的落日,其實腦子里還是要問自己那些特別大的問題。為什麽拍電影?電影到底對我意味著一些什麽?我要拍什麽樣的電影?怎麽拍電影?這些問題就變得非常嚴肅也非常緊迫。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里面,原來的西藏的這樣一個電影的想法,它又回到了我的腦子里。2014年正好是馬年,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我當時想,時機成熟了,這個時候可以去拍攝《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這兩部電影了。

我自己也知道,《皮繩上的魂》是一個常規的電影拍攝方法。但是《岡仁波齊》不一樣,在我很早想這樣的一個概念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將來會采取一個什麽樣的方法去拍攝它。

它更接近於紀錄片的方式,是比較即興的創作方式。所以那個時候我就突然覺得,像《岡仁波齊》這樣的一個電影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在什麽地方呢?就是你對電影甚至都產生了一些懷疑的時候,《岡仁波齊》反過來提供給你一種可能性,讓你去重新地認識電影。就是說電影是不是還可以有另外的方法,有另外的思路,有另外的可能性去拍攝。

所以我那時候腦子里已經下定決心,2014年一定要把這樣兩個電影拍攝完畢。當然實際上這樣的電影它是非常難的。難在什麽地方呢?第一,本質上還是兩個藝術片的概念。在大的環境都在風風火火地做各種商業片的時候,你好像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大家老定位說張楊是一個商業和藝術平衡得很好的導演,也能賣錢,口碑也都好。但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在對電影的認識上,我越來越發現商業和藝術是很難平衡的。

商業的訴求是利潤的最大化。這個最大化的概念,就是你要盡量地讓大眾、讓大多數的人看得懂,或者說看得明白。但反過來,你可能在劇本,包括拍攝手法很多這樣技術性的東西上,就要偏向大眾的口味。

但藝術有時候往往是指向比較極端的、個人化的,甚至帶有很強的實驗性的一些東西,所以本身這兩個訴求是完全不同的。當你想去調和這個東西的時候,兩邊都得讓步,然後綜合出一個東西。

這個東西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在我的理解里,藝術片商業片的中間還有一個通俗文藝片的概念。實際上那種通俗文藝片可能就是這兩個互相讓步的一種產物。

當然全世界也有很多好的這樣的電影,既可以做到口碑很好,同時也可以賣錢。但是對我來說,好像就不滿足於這個東西了。希望還是藝術上可以走得再遠一點,或者說自己也想看看,到底有沒有這樣的能力,還能往藝術的那個方向再走一走。

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所以那個時候反而就想,不要這麽搖擺了,或者說不要這麽去調和這個東西了。那你必須得想清楚這個事,想不清楚,你就總是走在中間。

它肯定也可以走向一種成功,但是那種成功是你要的成功嗎?是你真正喜歡的那種電影嗎?所以那時候我想,拋開這些東西吧,去真正做你自己喜歡的和你內心的東西,也就是放棄商業的這麽一種訴求。

我當時跟幾個投資人說,拍這樣的兩個電影是個賠錢的買賣,有可能賠一半,有可能全賠。之前我也說了,當你進入到那麽一個商業體系里的時候,導演的自主權,或者創作的自由,實際上也是受限制的,總是要想到很多關於市場的問題,甚至是不是要用明星,怎麽用明星等等。它最後指向的都是怎麽回收這個成本。

對我來說,就是想能不能拍一個電影,不去考慮這些外在的因素?我們只回到電影本身,去做一個導演真正內在的、內心最想做的一個事。就是說,我能否獲得這個最大的自由?

整個《岡仁波齊》的拍攝對我來說,我確實獲得了這樣的一個自由。沒有劇本,但它又不是一個純粹的紀錄片。它的創作過程,其實很早以前我就已經有這樣的構想了。

怎麽去拍攝這個電影,甚至這個電影里面的一些人物的設置,老人、小孩、孕婦,包括屠夫——我只是需要在真的現實生活里去找到我需要的這些人。

11

整個過程對我來說也是比較幸運和有緣分。我們在一個叫芒康的普拉村,在這個村子里的四個家庭里邊,基本上找到了跟我最開始設置的人物非常接近的這樣一些人。他們的身份包括年齡層次的感覺非常接近。

對我來說,一旦確立了這個東西,剩下的我就全部要交給真實的生活了。因為之前沒有劇本,我只是知道這條路起點終點在哪。在最開始的預設里邊,一個生和死的事我是知道的,剩下的部分其實不知道。

我的概念,所有的東西來自於真實生活,來自於他們的背景本身的東西。我們就在這個普拉村里生活了大概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在生活中不斷地了解他們,也讓他們了解我們,產生互相之間的信任。

12

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我們拍攝的所有的內容,他們砍柴,做青稞酒,我們就拍這些東西,無非在這樣的時候加入一兩句臺詞。就是這樣的一點一點地慢慢熟悉了以後,等到真正地上路的時候,我們這些演員們已經開始明白了,熟悉了電影的過程。他們知道自己一方面是在奔著這個朝聖的路去,但是同時也很清楚,自己作為演員要去完成這樣的一個電影。

對我來說,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它即興的部分。所有的這些東西之前是編不出來的,換句話說你想編你也編不出來。每一個細節都來自於真實生活里曾經經歷過的一些東西。

比如我們同時也記錄了大概七到八組其他的朝聖隊伍。這些人,每一個隊伍里邊都有他們非常有意思的細節。我們就把它們捕捉到,最後變成了電影里邊的一些真正的細節。

13

整個《岡仁波齊》的創作過程,完全打開了我對電影的另外一種想象。原來電影還是可以這麽拍的:第一,沒有劇本;第二,我們把一個團隊壓縮到了30人左右。《皮繩上的魂》拍的時候大概是130多人,最多的時候有150人的一個團隊。

我覺得電影其實是可以這麽拍。唯一的就是要把時間拉長,要有足夠充分的時間去真正地進入生活,真正地從生活里去捕捉。我現在在大理拍新的兩個電影,已經拍了半年了,還有半年,也是花一年的時間去拍攝。

這個東西來自哪兒呢?就是《岡仁波齊》。《岡仁波齊》給了我一種可能性:你完全可以打破過去既有的對電影的那些認識、那些觀念,甚至把你已經駕輕就熟的那些東西全部扔掉。就從一個新的導演或者第一次拍電影的狀態進入,我覺得完全是可行的。

我們現在大理團隊變成了18人,18個人就更少。少的意思是什麽呢?就是把成本盡量壓低,把人減少,希望你獲得拍攝的自由。對導演來說,我覺得這是找到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對電影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整個《岡仁波齊》從最早的一個種子、一個理想,到最後慢慢實現了。對我來說,它其實只是一個起點。當你對電影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以後,你可能就從這個地方開始去嘗試一個新的可能性了。

這就是通往岡仁波齊的路,它總結了我這些年拍攝電影的一些經驗教訓,同時又開啟了另外一種可能性。

最後,再給自己的電影做一個廣告。8月18號《皮繩上的魂》也上映了,希望大家去看。謝謝。

wxid_pix1e1gc8tt322_1502701342504_38

電影《皮繩上的魂》預告片截圖

岡仁波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69

【備年手冊】不邪惡全盒小食 脆脆片+果仁波波

1 : GS(14)@2018-02-13 03:48:47

健康賀年小食:「免炸蔬菜脆片」和「果仁乾果波波」。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臨近新年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報道提醒大家,幾乎所有全盒食物都高油高糖高鈉,叫大家咪多吃,令人不知如何選購。其實全盒食品並不一定要和「邪惡」畫上等號,只要花點心思,利用一些健康食品,例如蔬菜、乾果和果仁,就可以自製一些既健康又好意頭的小食。今年米太設計了兩款美味、容易做、有營養、好意頭,而且是吸睛的賀年小食,用來奉客,倍見心思。


落地開花「免炸蔬菜脆片」──傳統過年都會做一些炸芋片、蓮藕片,今次介紹用烤焗的方法,只要用極小量的油,就可以把蔬菜片烤得香脆,顏色也漂亮。金銀滿屋「果仁乾果波波」──新年做煎堆,取其「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的意思,米太今次用雜錦乾果和果乾,做出外形如同煎堆的小食,口感既香脆又煙靭,完全沒有油膩感。


黃韻思(米太),廚藝導師,擅長把創意和健康元素融入家庭料理。

免炸蔬菜脆片食譜

果仁乾果波波食譜



撰文:黃韻思@米太廚房手記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9/202996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4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